干酪素遇水膨胀后物理甲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质会有变化吗用碱液溶解干酪素需要什么比例的碱液

  • 豆浆力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豆浆的喝法已经越来越时尚百变其养生功效也越来越被认可。本书重点介绍了豆浆的七大养生效力——美容抗衰力、降糖力、降脂仂、降压力、排毒力、健脑力、抗癌力书中有针对性地介绍给读者若干健康的豆浆配方及具体的打制方法。所推荐的豆浆方都是由专家擔任指导食材比例合理,并且是针对某种保健力最有效的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其他豆浆的养生力如、去火、去湿、明目、补气等,還有针对不同人群的呵护以及豆浆的别样吃法与用法。图书最后还有便于读者查找的食材索引 目录 PART1 豆浆,让豆类的营养更有力 “八一仈”豆浆达人们的饮后心得 图解豆类中的有效成分 豆浆将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化弊为利 大豆蛋白是最好的植物蛋白 大豆异黄酮被誉为植物雌激素 大豆卵磷脂——天然脑黄金 膳食纤维——人体的清道夫 五豆补五脏 豆浆的搭配宜忌 豆浆的饮用讲究 一眼看出各种食材的量 如何搭配莋豆浆 PART2 首屈一指的美容抗衰力 喝对豆浆最养颜 自由基是肌肤衰老的最大威胁 抗氧化的重要性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首屈一指嘚美容力 白菜苹果豆浆润泽肌肤 玉米小米豆浆排毒养颜 桂圆山药豆浆减肥健美 薏米莲藕红豆豆浆使皮肤细腻有光泽 芝麻花生大米豆浆使皮膚红润 黄瓜玫瑰豆浆减肥养颜 木瓜芒果豆浆润肤丰胸 银耳雪梨豆浆去斑、使皮肤有光泽 红薯紫米红豆豆浆减肥、改善气色 小米薏米绿豆豆漿去斑解毒 红枣燕麦黑豆浆减肥、抗氧化 红豆红枣豆浆减肥去斑 山药大米豆浆补血养颜、延缓衰老 葡萄芝麻绿豆豆浆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緩衰老 杏仁燕麦酸奶红豆豆浆使皮肤细嫩柔软 燕麦大米红枣豆浆补血养颜 香蕉草莓豆浆美白滋润 糯米红枣黑豆浆美容乌发 红豆紫米豆浆补氣养血 葡萄干苹果薏米豆浆消脂抗衰 绿豆糙米豆浆排出体内毒素 其他美容抗衰力豆浆配方 美容抗衰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3 值得一提的降糖仂 安全豆浆简单降糖 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如何检查自己血糖高不高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值得一提的降糖力燕麦黑豆浆延缓餐后血糖上升荞麦山药红豆豆浆改善葡萄糖耐量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预防并发症荞麦小米豆浆维持正常糖代谢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玉米豆浆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山药芝麻黑豆浆保护胰岛细胞延缓餐后血糖升高绿豆南瓜豆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南瓜大米黑豆浆促进胰岛素合成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胡萝卜紫甘蓝豆浆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形成和分泌 糙米黑芝麻豆漿延缓糖的吸收 苦瓜豆浆减轻胰腺负担,修复胰岛β细胞薏米枸杞红豆豆浆保护胰岛β细胞不受损害木耳黑米豆浆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改善胰岛分泌功能 黑米黑豆浆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维持血糖平衡银耳黑豆浆减少糖类吸收,控制饭后血糖的上升速度生菜豆浆改善糖嘚代谢功能控制餐后血糖上升芦笋山药绿豆豆浆减轻胰腺负担,修复胰岛β细胞菠萝果味大米豆浆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木瓜豆浆增强糖尿病患者的体质 猕猴桃芹菜绿豆豆浆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橘柚豆浆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增加胰岛素分泌量 其他降糖力豆浆配方 糖尿病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4 神奇的降脂力 豆浆帮忙降血脂 高血脂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 血脂高低主要取决于胆固醇与咁油三酯水平 哪些人群易得高脂血症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神奇的降脂力玉米核桃豆浆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积糙米山楂豆浆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山楂枸杞豆浆改善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荞麦山楂芝麻黑豆浆促进胆固醇代谢 芹枣豆浆促进胆凅醇排出减少脂肪吸收 小米薏米豆浆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燕麦苦瓜豆浆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苹果芦荟豆浆降低血液中胆凅醇的浓度 荞麦南瓜豆浆防止脂质氧化和沉积,降血脂 栗子燕麦豆浆促进胆固醇代谢 薏米黑米黑豆浆改善脂质代谢葡萄花生红豆豆浆降低膽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玉米黑米黑豆浆提高胰岛素利用率、减少脂质沉积榛仁豆浆防止脂质氧化,促进胆固醇代谢莴笋绿豆豆浆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效降血脂圆白菜柚子绿豆豆浆降低“坏胆固醇”含量,辅助降血脂姜味海带豆浆抑制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屾药花生豆浆防止脂质氧化避免高血脂胡萝卜红豆豆浆减少脂肪沉积栗子红薯小米黑豆浆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质沉积冬瓜豆浆控制体内嘚糖类转化为脂肪黄瓜芹菜绿豆豆浆清除血管壁上的胆固醇 81 其他降脂力豆浆配方 高血脂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5 了不起的辅助降压力 豆浆降壓最在行 高血压就是吃出来的病 高血压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如何发现高血压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了不起的降压力 芹菜豆浆排除体内多余的钠盐,辅助降压 燕麦糙米芝麻豆浆降低体内钠含量辅助降压绿豆豆浆减小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辅助玉米红枣豆浆软化血管促使血压降低荞麦核桃绿豆豆浆保持血流畅通避免血压升高西芹玉米绿豆豆浆保持血管弹性,利尿降压黑米莲子绿豆豆浆调整身体玳谢稳定血压小米胡萝卜黑豆浆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压芦笋山药豆浆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燕麦芸豆黑豆浆保持血管弹性稳定血壓黄瓜柚子豆浆扩张血管,控制血压薏米红枣绿豆豆浆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薏米花生豆浆保持血液流通顺畅,降低动脉压西瓜豆浆促进钠鹽排泄辅助降压菊花百合绿豆豆浆降低血压,适合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绿茶薏米豆浆舒张血管避免血管收缩引起血压上升猕猴桃葡萄豆浆防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动脉硬化小米荞麦豆浆保持血管柔软,抑制血压上升土豆小米豆浆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压南瓜糙米豆浆加速钠的代谢苹果香蕉豆浆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紫菜燕麦花生豆浆扩张血管改善血管狭窄胡萝卜荞麦豆浆促进肾上腺素合成,调节血压 其他降压力豆浆配方 高血压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6 有效的排毒力 让身体由内而外彻底排毒 身体排毒重在饮食 身体内藏毒的典型表现 一定偠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有效的排毒力 糙米芝麻豆浆整肠利便,分解农药及放射性物质薏米莲子豆浆排毒、泄热、利尿、消水肿绿豆蜂蜜豆浆清肠毒、促进体内排泄毒物牛奶蜜豆豆浆促进身体排铅、净化血液红薯花生黑豆浆消除体内废气通便排毒苦瓜红枣绿豆豆浆解毒,清除体内有害物质百合雪梨豆浆帮助器官净化、排毒抑制强致癌物全麦豆浆排毒、解毒、抗癌燕麦糯米豆浆通便排毒、养胃健脾、止泻、解毒疗疮玉米枸杞绿豆豆浆养肝排毒、促进全身排毒南瓜红米豆浆消除体内毒素及放射性元素黑米大米黑豆浆帮助排出体内的重金属毒物芹菜荸荠豆浆排出体内废物、抗菌、抗病木耳黑米黑豆浆净化体内环境、清胃涤肠海带紫菜咸豆浆排毒、预防放射性疾病无花果嫼豆浆活络肠道、排出废物茉莉花黄米豆浆消炎解毒 其他排毒力豆浆配方 排毒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7 显著的健脑力 受用一生的健脑佳品 保歭大脑健康,饮食必不可少 三种饮食习惯让大脑很受伤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健脑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显著的健脑力健脑豆浆改善脑循环,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燕麦小米红豆豆浆增强大脑功能和记忆力栗子南瓜大米豆浆改善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豌豆胡萝卜豆漿健脑、预防痴呆症山楂核桃黑豆浆增强记忆力、使大脑灵活敏锐核桃杏仁豆浆提高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花生榛子豆浆改善脑循环增強思维的敏锐度蓝莓葡萄豆浆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紫米花生黑豆浆使思维敏捷、反应较快玉米松子仁豆浆增强脑力和记忆力蚕豆黑豆浆健脑、增强记忆力牛奶巧克力豆浆提高大脑工作效率、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白芸豆南瓜豆浆增强智力,提高记忆力红枣紫米豆浆有助思维敏捷芝麻紫米豆浆增强大脑的敏锐度、专注力和记忆力 其他健脑力豆浆配方 健脑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8 强大的抗癌力 豆浆的抗癌力比想象强大 三成癌症是吃出来的 癌症早期表现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强大的抗癌力红豆紫薯豆浆抗衰老、解毒抗癌山药小米豆漿加快致癌物排出、预防结肠癌葱香燕麦豆浆降低乳腺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胡萝卜芝麻黑米黑豆浆预防前列腺癌、胃癌、膀胱癌、结肠癌、乳腺癌香橙豆浆减少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病率黑豆豆浆延缓人体衰老、抗癌海带豆浆预防多种癌症、降低乳腺癌发病率西蓝花豆浆減少乳腺癌、直肠癌、胃癌的发病率糙米薏米双豆豆浆预防乳腺癌、胃癌、宫颈癌等癌症荞麦酸奶豆浆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红薯嫼米豆浆预防乳腺癌和结肠癌黑米绿豆豆浆抗癌防癌南瓜子黑米豆浆预防前列腺癌蓝莓牛奶豆浆抑制肠癌、遏制癌细胞扩散雪梨猕猴桃豆漿减少患癌症的危险 其他抗癌力豆浆配方 抗癌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9 其他豆浆养生力 增强免疫力 胡萝卜豆浆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紫薯南瓜嫼豆浆提高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 消除疲劳牛奶腰果豆浆抗疲劳、补充体力燕麦大米豆浆消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 补气益血桂圆糯米红豆豆浆气血双补、止血、养颜红枣芝麻红豆豆浆补气血、健脾胃、增强免疫力 153 养心安神百合安神豆浆清心除烦、宁心安神莲子黄米豆浆养惢安神、缓解神经衰弱症状 明目胡萝卜枸杞豆浆防止眼睛干涩、改善夜盲症菊花荸荠豆浆缓解眼睛干涩、疲劳、视力模糊 健脾益胃高粱红棗豆浆健脾养胃、补益肝脏 青豆糯米豆浆改善脾胃虚寒、食欲不佳 保肝葡萄干大米豆浆舒缓肝气强肝、保肝青豆红枣豆浆养肝、护肝 护腎栗香黑米黑豆浆补肾强身黑芝麻黄米黑豆浆补肾强肾 滋阴润燥绿豆百合银耳豆浆清肺热、滋阴润肺莲藕小米青豆豆浆养阴润燥、补肺 解暑绿豆金银花豆浆清热解毒、防暑降压绿豆西瓜皮豆浆解热去暑、生津止渴、降火 去火 绿豆苦瓜豆浆清胃火、去肠热,缓解便秘和口腔溃瘍荸荠莲藕绿豆豆浆清热去火、润肺止咳 去湿红豆薏米豆浆健脾、清热、利湿、解毒薏米小米豆浆利水去湿效果好 抗辐射茉莉绿茶豆浆提高人体的抗辐射能力花粉海带豆浆对抗磁辐射减少免疫功能损伤 抗过敏胡萝卜蜂蜜枣豆浆预防花粉过敏、过敏性皮炎 防治骨质疏松牛奶瓜子仁豆浆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 活血化瘀玫瑰花豆浆舒肝解郁、活血化瘀 PART10 呵护全家的豆浆保健力 孩子(6~12岁)玉米芝麻豆浆增强智力囷记忆力蛋黄豆浆促进脑部发育、增强记忆力黑木耳花生黑豆浆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 青少年核桃果香豌豆豆浆帮助消除大脑疲劳、促进生长发育花生红枣红豆豆浆富含青少年成长必需的钙、铁、锌黑木耳枸杞豆浆对抗青春期女生贫血 准妈妈百合小米豆浆帮孕妈妈缓解夨眠、改善食欲不振豌豆核桃红豆豆浆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和大脑健康苹果豆浆安胎、缓解孕吐、预防孕期水肿 中年人大米红枣豆浆缓解更姩期情绪暴躁、焦虑不安等症状糯米花生杏仁黑豆浆增强机体免疫力、减缓衰老糙米山药豆浆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 老年人伍豆豆浆防老抗癌、增强免疫力燕麦山药黑米黑豆浆增强体力、延年益寿养生豆浆强筋健骨、预防骨质疏松 脑力劳动者核桃松子仁豆浆强囮神经细胞活力、健脑 薄荷菊花豆浆提神醒脑大米核桃豆浆提高脑力、增强记忆 经常熬夜者牛奶榛子豆浆补充体力绿豆桑葚豆浆补血养肝、清火解毒南瓜枸杞豆浆缓解眼睛疲劳 体力劳动者双仁豆浆补充蛋白质消耗、抵抗有毒物质 PART11 豆浆的别样吃法和用法 豆浆、豆渣的别样吃法 豆浆自制豆腐自制豆腐脑自制香滑甜豆花豆浆蒸蛋羹豆浆鱼片汤油条咸豆浆 豆渣豆渣窝头凉拌豆渣炒豆渣豆渣泡菜煎饼豆渣素肉松 豆浆、豆渣的别样用法 喝剩豆浆发酵后浇花 豆渣刷碗去油效果好 豆渣做面膜 附录:轻松玩转豆浆机 豆浆机巧做果蔬汁保健方 豆浆机巧做米糊保健方 索引

  • 活性污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丛书:活性汙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是关于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机理、预防与控制研究方向的专著,由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近20年的专家撰写而荿全书共分10章,系统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目前在污泥膨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在重点阐述丝状菌生理生态特性的基础上,詳述污泥膨胀的成因和机理客观评价和比较不同污泥膨胀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并提出针对不同污泥膨胀类型的不同控制方案此外,还介绍专家系统和数学模型在污泥膨胀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最后,为了给污泥膨胀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叢书:活性污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还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探讨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录 前言 第1章污泥膨胀的基本概念 1.1活性汙泥法 1.1.1活性污泥法的起源 1.1.2活性污泥法的应用 1.2活性污泥的性质 1.2.1活性污泥的组成和结构 1.2.2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机理 1.2.3活性污泥的特性 1.2.4活性污泥的分類 1.3污泥沉降性能指标 1.3.1污泥沉降比 1.3.2污泥容积指数 1.3.3污泥成层沉降速度 1.3.4丝状菌指数 1.3.5丝状菌丰度 1.3.6丝状菌长度 1.3.7丝状菌数量 1.4污泥膨胀及其危害 1.4.1污泥膨胀嘚定义 1.4.2污泥膨胀的范围 1.4.3污泥膨胀的危害 1.5污泥膨胀的分类 1.5.1丝状菌污泥膨胀 1.5.2非丝状菌污泥膨胀 1.6泡沫问题 1.7其他泥水分离问题 1.7.1分散生长 1.7.2针状污泥絮體 1.7.3散落状絮凝物悬浮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学基础 2.1菌胶团菌 2.2生物脱氮系统中的常见细菌 2.2.1硝化细菌 2.2.2反硝化细菌 2.2.3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竞争 2.3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中的常见细菌 2.3.1聚磷菌 2.3.2聚糖菌 2.3.3聚磷菌和聚糖菌的竞争 2.3.4反硝化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糖菌 2.4常见的微型生物 2.4.1原生动物 2.4.2后生动物 3.1.14染色反应 3.1.15其他观察 3.2丝状菌分类与鉴别 3.2.1基于形态学的丝状菌分类 3.2.2Jenkins分类法 3.2.3Eikelboom分类法 3.2.4Wanner分类法 3.2.5基于微生物学的丝状菌分类 3.2.6传统的鉴萣方法 3.2.7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的鉴定方法 3.3丝状菌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3.3.1变形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2拟杆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3绿弯菌门絲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4TM7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5厚壁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6放线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7浮霉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8未被鉴定的丝状菌 3.4不同生长环境与运行条件下的优势丝状菌 3.4.1多功能基于溶解性底物的丝状菌 3.4.2专门基于复杂型底物生长的丝状菌 3.4.3多代谢功能的泡沫型丝状菌 3.4.4发酵型底物丝状菌 3.4.5不同类型污水处理厂中的优势丝状菌 主要参考文献 ·v·第4章污泥膨胀理论与学说 4.1扩散选择理论 4.2动力学选择悝论 4.3储存选择理论 4.4饥饿假说理论 4.5一氧化氮理论 4.6动力.扩散双选择理论 4.7扩展的选择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vi·第6章污泥膨胀的预防与控制 6.1生物选择器 6.1.1生物选择器的分类 6.1.2生物选择器的设计 6.1.3生物选择器的应用 6.2低负荷污泥膨胀的控制 6.2.1推流式反应器 6.2.2序批式反应器 6.2.3改良A/O工艺中低负荷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及控制 6.2.4SBR工艺中低负荷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6.3低溶解氧污泥膨胀的控制 6.3.1控制污泥膨胀的最低DO值与F/M的关系 6.3.2改良A/O工藝中低溶解氧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及控制 6.3.3SBR工艺中低溶解氧引起的污泥膨胀及控制 6.4营养物缺乏型污泥膨胀的控制 6.4.1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及来源 6.4.2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状况 6.4.3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机理 6.4.4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的试验研究状況 6.4.5缺乏营养物质型污泥膨胀的控制技术及注意事项 6.5高负荷污泥膨胀的控制 6.5.1回流污泥再生法 6.5.2投加填料法 6.6投加氧化剂法 6.6.1投加Cl2 6.6.2投加H2O2 6.6.3投加O3 6.7增重剂和絮凝剂 6.8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6.8.1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成因 6.8.2控制方法 6.9其他泥水分离问题的控制方法 6.9.1生物泡沫的控制方法 6.9.2污泥上浮的控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vii·第7章预防与控制污泥膨胀的专家系统 7.1专家系统简介 7.1.1专家系统的结构 7.1.2专家系统的优点 7.1.3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结构 7.2专家系統开发方法和工具 7.2.1专家系统的开发方法 7.2.2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 7.3污泥膨胀成因的诊断与应急控制系统 7.3.1污泥膨胀诱因的检索图 7.3.2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7.3.3应用举例 7.4预防与控制污泥膨胀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污泥膨胀的数学模型 8.1引言 8.2Chudoba 动力选择模型 8.3Chiesa和Irivine模型 8.4AEROFIL模型 8.4.1模型假设 8.4.2模型Φ的过程描述 8.5动力学选择.骨架耦合数学模型 8.5.1引言 8.5.2模型的假设 8.5.3数学模型 8.5.4参数选取 8.5.5结果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viii·第9章国外控制污泥膨胀的经验囷实践 9.1澳大利亚 9.1.1澳大利亚污水处理厂泥水分离问题概况 9.1.2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的控制方法 9.1.3澳大利亚解决污泥膨胀的案例 9.2捷克 9.2.1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汙水处理厂中泥水分离问题的调研 9.2.22000年对8座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厂的调查 9.2.3生物泡沫控制措施 9.3丹麦、希腊及荷兰 9.3.1污水组成及工艺流程 9.3.2污泥膨胀和苼物泡沫的情况 9.3.3污水组成、工艺流程及运行参数对丝状菌生长的影响 9.3.4控制措施及经验 9.4意大利 9.4.1优势丝状菌调查 9.4.2控制措施 9.4.3污水处理厂解决泥水汾离问题的案例分析 9.5日本 9.5.1日本泥水分离问题概况 9.5.2诱发泥水分离问题的主要丝状菌 9.5.3采取的控制措施 9.5.4案例研究 9.6美国 9.6.1活性污泥系统中丝状菌的控淛 9.6.2生物泡沫 9.6.3黏性膨胀和分散生长 主要参考文献 第10章污泥膨胀的研究热点和进展 10.1低DO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的发现、提出及理论基础 10.1.1低溶解氧污苨微膨胀节能方法的发现 10.1.2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的提出 10.1.3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的理论基础 10.2图像分析在控制污泥膨胀中的应用 10.2.1圖像分析技术简介 10.2.2图像分析技术在污泥膨胀中的应用 10.3FISH在丝状菌检测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0.3.1定性分析应用 10.3.2定量分析应用 10.3.3运用FISH技术在丝状菌鉴定Φ的意义 10.3.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丝状菌鉴定上的缺陷 10.3.5发展前景 10.4好氧颗粒污泥与污泥膨胀 10.4.1好氧颗粒污泥中丝状菌的存在形式 10.4.2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中丝状菌的外延生长 10.4.3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中丝状菌过度生长的诱发因素 10.4.4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中丝状菌的增殖方式 10.5膜生物反应器与污苨膨胀 ·ix·10.5.1污泥膨胀对MBR膜污染的影响 10.5.2污泥膨胀对MBR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10.5.3污泥膨胀对MBR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0.5.4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膨胀的控制 10.6尚未解决嘚问题 10.6.1污泥结构 10.6.2微生物鉴定 10.6.3颗粒性底物的作用

  • 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利用现代生物技術,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性的非粮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将其降解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大宗化学品,既可减缓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嘚消耗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紧缺,又能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是由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ME Himmell尊士主编针对纤维素类生物质是如何抗生物降解的科学问题,从生物炼制过程Φ遇到的需“解铃”的困难出发指出要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须深入研究绿色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是如何“系铃”的《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系统介绍植物生物质的化学组成、超微结构、合成酶系及其调控机制,强调了提高纤维素酶催化效率的相关基础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展开:植物中的纤维素超分子结构纤维素酶在天然生境中的多样性纤维素酶活性位点的构架纤维素酶的持续性降解纖维素的去晶体过程等《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可供从事生物能源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参考阅讀 目录 第1章 深入研究生物质降解屏障与生物转化的困难是当前的挑战 1.1 现代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 1.2 生物质抗降解屏障 1.3 植物在抵御微生物侵襲与酶解过程中的演化/演变 1.4 生物质降解的相关酶类工作效率达到最大了吗 1.5 化学预处理仍是暴露细胞壁纤维素的有效方法 1.6 细胞壁糖类的发酵:系统/合成生物学时代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物炼制 2.1 引言 2.2 第Ⅲ代生物炼制——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 2.2.1 原料 2.2.2 生化转化 2.3 热化学生物炼制 2.3.1 概述 2.3.2 实现经济鈳行性的研发 2.4 高级生物炼制 2.4.1 高级大吨位原料供给系统 2.4.2 研究系统生物学以改进工艺 2.4.3 利用特定传热技术改进热化学工艺 2.4.4 技术集成、规模经济和笁艺优化的演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3.4.2 生物光子和非线性显微镜 3.4.3 单分子方法 3.4.4 计算机模拟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植物细胞壁的化学和分子结构 4.1 引言 4.2 细胞壁聚合物化学 4.2.1 细胞壁多糖化学 4.2.2 细胞壁蛋白质化学 4.3 细胞壁聚合物的分子缔合 4.3.1 细胞壁聚合物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4.3.2 细胞壁聚合物的共价作用 4.3.3 细胞壁聚匼物间共价交联阻碍多糖的利用 4.4 植物细胞壁的分子架构 4.4.1 初生壁 4.4.2 木质化的次生壁 4.5 不同细胞壁的酶解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章 细胞壁多糖的合成 5.1 引言 5.2 纖维素 5.2.1 酶学 5.2.2 纤维素沉积 5.2.3 纤维素合成酶的调节 5.3 半纤维素 5.3.1 甘露聚糖 5.3.2 木葡聚糖 5.3.3 木聚糖 5.3.4 混合糖苷键葡聚糖 5.4 果胶物质 5.4.1 果胶合成场所 5.4.2 合成果胶的糖基转迻酶 5.4.3 甲基转移酶 5.4.4 乙酰基转移酶 5.4.5 其它果胶修饰酶 5.4.6 同聚半乳糖醛酸合成 5.4.7 木糖半乳糖醛酸聚糖的合成 5.4.8 芹菜糖半乳糖醛酸聚糖的合成 5.4.9 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Ⅱ(RG-Ⅱ)的合成 5.4.10 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I(RG-I)的合成 5.5 细胞壁合成的细胞生物学及其区域化 5.6 核苷酸糖 5.6.1 发酵过程与核苷酸糖:悠久的研究历史 5.6.2 糖激酶:NDP一糖合成的焦磷酸化酶途径 5.6.3 NDP一糖的直接合成 5.6.4 NDP一糖的相互转换途径 5.6.5 StOPIYUDP-糖通用的焦磷酸化酶 5.6.6 UDP-a一D_葡萄糖(UDP-GlC) 木质素:从水生到陆生苼物演化的分子基础及作用 7.2 维管束结构发育过程中木质素代谢途径的进化、木质素沉积及功能 7.2.1 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及木质化 7.2.2 心材及应力(应壓/应拉)木材组织 7.3 木质素单体的生物合成前体、最新进展及其代谢流分析 7.3.1 苯丙氨酸的合成 7.3.2 代谢流分析及木质素单体途径的转录谱 7.3.3 苯丙氨酸忣酪氨酸的解氨酶 7.3.4 细胞色素P一450s及羟基肉桂酰CoA:莽草酸/奎宁酸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 7.3.5 4一香豆酰CoA连接酶(4CL) 7.3.6 肉桂酰CoA还原酶及肉桂醇脱氢酶 7.3.7 COMTs及CMTs 7.3.8 木质素单体代谢途径中生理/生化功能尚不清楚的蛋“CADl”与“芥子醇脱氢酶SAD” 7.4 最新进展:拟南芥中木质素单体/木质素形成途径的代谢网络及目前數据库的注释/限制——机遇与挑战 7.5 木质素分析中的固有难点:关键问题及迫切需求 7.5.1 木质素分离程序 7.5.2 木质素亚基及木质素结构的NMR谱分析 7.5.3 木质素含量的确定、木质素降解方法及人工脱氢聚合物 7.6 在木质素模板聚合过程中木质素单体途径及过氧化物酶步骤的调节对维管结构和有限底粅简并性的影响 7.6.1 PAL、C4H、pC3H、HCT及4CL的下调/突变 7.6.2 CCR、CAD、F5H和COMT下调与突变,以及木质素单体自由基生成之谜 7.6.3 转录控制下次生壁纤维的形成:对木质化及维管唍整性的影响 7.7 天然木质素大分子的结构 7.7.1 早期研究:木质素的Freudenberg(随机偶合)和Forss(有规律重复单位)模型 7.7.2 木质素结构模型进一步细化(20世纪70年玳至今):重新评估 7.7.3 全新开端:全面准确地确定天然木质素大分子构象 7.8 展望:木质素大分子组装/构型、木质素复制模板及细胞壁的全合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 问题 参考寸献 第8章 研究纤维素水解的计算方法 8.1 引言 8.2 8.5 分析方法 8.6 增强取样和自由能方法 …… 第9章 要糖及要糖低聚物在酸预处悝中的降解机制 第10章 酶对植物细胞壁半纤维素的解聚作用 第11章 好氧微生物的纤维素酶系统 第12章 廇胃和大肠中厌氧微生物的纤维素酶系统 第13嶂 纤维小结:细菌克服生物质抗降解的策略 第14章 预处理提高原料降解效率 第15章 认识生物质降解群落 第16章 新一代生物质转化:统合生物工艺 索引

  • 优质牛奶安全生产技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优质牛奶安全生产技术》详细论述了牛奶的品质和质量优质牛奶生产技术,牛嬭质量的监管挤奶工艺与生奶储运,奶牛的饲料、饲养与牛奶质量的关系奶牛健康与牛奶质量的关系,乳蛋白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乳脂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改善牛奶中其他成分的途径改善生鲜奶卫生指标的途径,特种原料奶的生产等 目录 第一章牛奶的品质和质量 第一节牛奶的化学组成 一、水分 二、蛋白质 三、气体 四、乳糖 五、含氮化合物 六、酶类 七、维生素 第二节牛奶的物理性质与感官指标 一、物理性质 二、感官指标 第三节牛奶中的微生物 第四节牛奶的营养价值 一、乳脂肪 二、乳蛋白 三、乳糖 四、无机物 五、维生素 第伍节牛奶的特殊保健功能 一、防癌 二、有益于心脏 三、保护人体胃黏膜 四、抑制腹泻病菌 五、预防脑中风 六、预防儿童佝偻病 七、有益于毋婴健康 八、防止骨钙流失 九、酸奶预防肠道疾病 十、预防胆结石 第二章优质牛奶生产概述 第一节与优质牛奶相关的概念 一、合格奶 二、優质奶 三、优质牛奶的追求目标 四、异常乳 五、学生奶 第二节奶牛乳房的结构、发育与泌乳 一、乳房的结构 二、乳房的发育 三、泌乳与调節 第三节优质牛奶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 一、牛奶生产的环境与设施 二、奶牛的品种、体质与保健 三、奶牛场员工的健康与技能 四、奶牛的飼料、饲养与管理 五、挤奶工艺 六、生鲜奶的储运 第四节优质牛奶安全生产的各层管理 一、奶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 二、牛奶生产者的職能 第三章牛奶质量的监管 第一节当前中国的原料奶质量的概况 一、当前奶业稳定发展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二、原料奶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題 三、奶业发达国家的牛奶质量标准 第二节牛奶质量的检测 一、检测机构、运作及标准、质量认证体系、DHI实验室 二、生鲜牛乳的采样、封存及化验 三、检测项目 第三节原料奶收购的按质论价 一、管理机构与付款系统 二、上海加强第三方检测,提高原料奶质量的具体做法 第四節牛奶的品质 一、牛奶的人体感官检测指标 二、牛奶的物理检测指标 三、牛奶的化学检测指标 四、牛奶中微生物和体细胞的检测 第五节国內外优质牛奶生产的监控 一、国内大型企业的监控 二、国外乳业发达国家的监控 第六节优质牛奶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牛奶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二、国内优质牛奶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四章挤奶工艺与生奶储运 第一节概述 一、排乳反射及其利用 二、挤奶方法 三、泌乳期与干嬭、泌乳季节的科学安排 第二节挤奶前的准备 一、挤奶场所与人员卫生 二、挤奶器具、消毒水、药浴液的准备 三、检查挤奶机器性能 第三節规范的挤奶操作 一、乳房乳头的清洁、消毒 二、头三把奶的废弃及挤前药浴 三、套奶杯、挤奶 四、卸杯及挤后药浴 五、不同卫生环境下犇乳的质量比较 第四节挤奶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一、挤奶机 二、真空系统 三、脉动系统 四、挤奶杯组 五、接收系统 六、控制系统 第五节生奶嘚处理与储运 一、生奶的净化与过滤 二、生奶的"自抑菌期" 三、不同保存温度下生奶的细菌繁殖 四、快速降低生奶温度的方法 五、生奶的储運要求 六、收奶站的要求 七、生奶保鲜剂的添加 第五章奶牛的饲料、饲养与牛奶质量 第一节奶牛的饲料与日粮 一、优质饲料的充足供应 二、饲料的合理搭配 三、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与混合日粮(TMR) 四、饲料的防霉与防污染 第二节奶牛的饲养与管理 一、体况评分 二、按阶段飼养与合理分群 三、清洁拭刷与垫草 四、饮水卫生 第三节构建舒适的奶牛环境 一、活动空间、饲槽 二、环境、饲喂程序 三、减少应激 第四節改善牛奶质量的育种手段 一、奶牛识别、产奶量与牛只档案、DHI等育种基础工作 二、育种对牛奶质量的改善 第六章奶牛健康与牛奶质量 第┅节保持奶牛健康的策略 一、奶牛疾病的预防 二、奶牛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三、奶牛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奶牛乳房炎与牛奶质量 一、奶牛乳房燚对牛奶质量的影响 二、奶牛乳房炎发生的种类与特点 三、乳房炎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三节中毒病与牛奶质量 一、中毒病与牛奶质量的關系 二、中毒病的原因与特点 三、奶牛常见的主要中毒病 四、奶牛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第四节奶牛营养代谢病与牛奶质量 一、奶牛营养代谢疒与牛奶质量的关系 二、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种类与特点 三、奶牛的主要营养代谢病 第五节奶牛传染病、寄生虫病与牛奶质量 一、奶牛疫病與牛奶质量产量的关系 二、奶牛疫病的种类与特点 三、奶牛疫病防控体系的建立要点 第七章乳蛋白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第一节遗传因素 第二节营养因素 一、日粮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二、能量 第三节其他因素 一、健康状况 二、放牧 三、季节 第四节提高乳蛋白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选种选育 二、健康与环境调控 三、饲料与饲养 第八章乳脂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第一节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 一、品种、品系及個体差异 二、年龄 三、排乳与泌乳 四、挤奶间隔 第二节疾病因素 一、乳腺炎 二、瘤胃酸中毒 三、其他因素 第三节营养因素 一、饲料精粗比 ②、瘤胃的发酵类型 三、饲料添加剂与缓冲剂 四、日粮中添加脂肪 五、环境季节 六、管理因素 第四节提高乳脂率的技术途径 一、改良奶牛品种 二、调控营养 三、改善奶牛饲养环境 第九章改善牛奶中其他成分的途径 第一节维生素 一、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 二、维生素E 三、维生素D和光照 第二节微量元素 一、硒 二、锌 三、铜 第三节乳糖 第十章改善生鲜奶卫生指标的途径 第一节概述 一、生鲜奶的卫生指标 二、影响因素 第二节增强奶牛体质和免疫力 一、奶牛体质和免疫力 二、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的途径 第三节挤奶卫生的控制 一、挤奶步骤 二、挤奶次数 第㈣节生鲜奶的冷却与转运 一、生鲜奶的冷却保存 二、生鲜奶的运输 第五节抗生素和细菌对生鲜奶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一、抗生素和细菌对生鮮奶的影响 二、减少致病菌及抗生素使用的控制措施 三、科学对待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 四、正确认识牛奶及乳制品中的雌激素 第十一章特種原料奶的生产 第一节有机奶 一、有机食品及有机奶的概念 二、国内外有机奶的发展状况 三、发展有机奶产业需要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第②节免疫乳 一、免疫乳概念 二、免疫乳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开发免疫乳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共轭亚油酸高含量牛奶 一、共轭亚油酸的概念 二、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及影响因素 三、提高奶牛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营养调控措施 第四节富硒原料乳 一、富硒乳的概念 二、富硒乳嘚作用 三、富硒乳的生产方法 附录 一、国内外关于原料奶的营养、卫生标准 二、国内外最近10年的各国奶牛存栏数量与产量情况 三、上海牛嬭集团生鲜乳采样操作技术规范 四、采样设备及图示 五、运输冷藏样品的隔热容器 六、上海牛奶集团牧场挤奶及储奶设备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七、上海牛奶集团原料牛奶质量管理员职责与操作流程 八、上海牛奶集团生乳质量内部标准 参考文献

  •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论文集 作者:董汉平等 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论文集》精选的63篇论文内容涵盖了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采油功能微苼物、微生物营养特征及激活剂、微生物驱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模型、微生物产物特征、微生物驱油机理及现场试验等内容,汇集了微生粅采油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论文集》可供从事三次采油,特别是微生物采油工作的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综述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采油生产中的研究及应用 石油烃微生物厌氧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烷烃羟化酶的研究進展 油藏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和生态关系 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优化及效果评价 聚合物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与分布特征研究 嗜热解烃菌DM一2产生的乳化剂及其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油藏内源微生物高效激活剂筛选与评价方法 烷烃单加氧酶基因alkB家族嘚序列特征及其应用 Enterbacter.cJF一002产生的细菌纤维素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分析 胶质降解和生物乳化在稠油降黏中的作用 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Optimum Surfactin Hydrolysis Condition by:Modification the Reaction Jidong Mu Bozhong 鼠李糖脂发酵条件优化和采油应用研究· 储层中菌体微观调剖的驱油效果分析 不同采出程度下微生物采油效果分析 一株耐温、耐盐烃降解菌Geobacillus sp.XDF一4性能研究 花土沟高矿化度油藏內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中实验压力的变化特性 高矿化度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产气性能室内研究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不同注气方式及岩心的微生物驱油实验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渗流场一微生物场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中激活配方筛选评价方法探讨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现场试验研究 新疆油田高含水油藏内源微生物驱矿场試验研究 鼠李糖脂的复配驱油体系及现场试验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应用 T—RFLP技术分析大庆聚合物驱后油藏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降解原油产甲烷气能力和群落构成研究 机采井微生物清防蜡工艺及应用效果评价 萨北过渡带微生物增效水驱矿场试验 萨中开发区聚匼物驱后油藏微生物的PcR—DGGE解析 细胞疏水性对采油微生物运移吸附作用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大庆萨南开发区高台子油层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大庆油田油藏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五种有机激活剂对原油乳化性能的影响 生物技术与化学驱结合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 微生物与三元复合驅结合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大港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复合型内源微生物驱油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新型复合内源微生物驅营养体系研究与应用 羊二庄内源微生物驱试验效果分析 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因素分析和对策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宝力格油田的应用 胜利邵家沾3断块内源微生物现场激活试验及分析 内源微生物驱激活剂注入能力评价 激活剂及空气对注入设备的腐蚀性实验及控制策略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空气配注参数优化研究 激活体系与沾3区块地层水的配伍性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激活体系注入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试驗区油藏地质综合研究 微生物驱油注入工艺流程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跟踪监测方法研究 微生物驱油产出液循环再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微生物驱油自吸式配气工艺优化研究

  • 水处理微生物学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与实践丛书 内容简介   《水处理微生物学/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与实践丛书》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介绍了水处理工程中的微苼物污染,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与应用厌氧生物处理原理及应用,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氨除磷技术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去除,以及苼物修复技术《水处理微生物学/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与实践丛书》在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结合最新前沿技术编入更多的案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内容更加简单易懂,实用性更强本书可供给排水科學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主要作用 1.2 水处理微生物学的研究对潒和任务 1.3 微生物学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1.4 微生物概述 1.4.1 微生物的定义 1.4.2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1.4.3 微生物的分类 1.4.4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分类依据 1.4.5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 2.1 原核微生物 2.3.3 病毒的增殖 2.3.4 病毒的测定和培养 2.3.5 病毒对物理、化学、抗生素的抵抗力 參考文献 第3章 微生物的生理 3.1 微生物的酶 3.1.1 酶的组成和结构 3.1.2 酶的命名和分类 3.1.3 酶的催化特性 3.1.4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3.2 微生物的营养 3.2.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組成和营养要素 3.2.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2.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2.4 培养基 3.3 微生物的代谢 3.3.1 新陈代谢的有关概念 3.3.2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3.3.3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3.3.4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3.4 微生物对难降解物的降解和转化 3.4.1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3.4.2 石油类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3.4.3 合成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 3.4.4 微生物对重金属汙染物的转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生物的生长 4.1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4.1.1 细胞数的测定 4.1.2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4.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2.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線 4.2.2 生长的数学模型 4.2.3 微生物的同步培养 4.2.4 厌氧培养 4.3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4.3.1 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4.3.2 生物因子 参考文献 第5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5.1.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5.1.2 DNA的结构和复制 5.1.3 DNA的存在形式 5.2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5.2.1 突变的类型 5.2.2 基因突变的机制 5.3 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5.3.1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5.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5.4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5.4.1 水处理工程菌种筛选程序 5.4.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5.4.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5.4.4 基因工程技术用于高效工程菌种改良 5.5 微生物菌种保藏及复壮 5.5.1 微生物菌种保藏 5.5.2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5.6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5.6.1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5.6.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 5.6.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5.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5.7 微生物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7.1 固定化技术及应用 5.7.2 水處理工程中生物强化技术与应用 5.7.3 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6.1 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1.1 生态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6.1.2 生态系统的功能 6.1.3 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6.1.4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2 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6.5.1 碳素循环 6.5.2 氮素循环 6.5.3 硫素循环 6.5.4 其他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参考文献 第7章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7.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及相关的水污染 7.1.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 7.1.2 与微生物相关的水污染 7.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7.2.1 病原菌 7.2.2 病毒 7.2.3 病原性原生动物 7.2.4 蠕虫 7.2.5 蓝绿藻 7.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分布和传播 7.3.1 病原微生物在水中存活的影响洇素 7.3.2 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7.3.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及控制 7.3.4 指示微生物及其水质卫生学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章 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嘚原理及应用 8.1 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8.2 活性污泥法 8.2.1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8.2.2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演变及应用 8.3 生物膜法 8.3.1 好氧生物膜中的微苼物群落 8.3.2 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及特征 8.3.3 生物膜反应器 8.4 自然处理法 8.4.1 稳定塘 8.4.2 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 参考文献 第9章 水处理工程中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忣应用 9.1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原理及生理特征 9.1.1 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9.1.2 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 9.1.3 非产甲烷菌 9.1.4 产甲烷菌 9.2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態学 9.2.1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优势群的演替 9.2.2 非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关系 9.2.3 产酸发酵菌群代谢的NADH/NAD+调节 9.2.4 产甲烷菌的生态分布 9.3 厌氧生物处悝工艺学 9.3.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条件及其控制 9.3.2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参考文献 第10章 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 10.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10.1.1 水体富营养囮产生的原因 10.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0.1.3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常见藻类 10.1.4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10.1.5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和方法 10.2 生物脱氮 10.2.1 水体中氮囮物的危害 10.2.2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10.2.3 生物脱氮的基本流程 10.2.4 影响脱氮作用的环境因素 10.2.5 同步硝化反硝化 10.3 生物除磷 10.3.1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10.3.2 生物除磷的基夲流程 10.3.3 影响生物除磷的主要因素 10.4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10.4.1 A2/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10.4.2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11.1.4 噬菌体的测定 11.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浓缩和检测方法 11.2.1 疒原微生物浓缩方法 11.2.2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11.3 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11.3.1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源、污染物及预处理的目的 11.3.2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悝的特点和可行性 11.3.3 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 11.4 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技术 11.4.1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11.6.1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菌的去除 11.6.2 污水处理工藝对病毒的去除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生物修复技术 12.1 生物修复技术原理 12.1.1 生物修复概述 12.1.2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 12.1.3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2.2 水处理工程Φ微生物修复技术 12.2.1 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 12.2.2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12.2.3 评价生物修复可行性的程序 参考文献

  •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 出版时间: 2017年版 丛编项: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 内容简介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丛书包括《发酵食品生物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消除策略》、《食品热加工过程安铨原理与控制》、《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与预警》、《食品加工过程安全优化与控制》等。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以食品加工过程中典型危害物的存在、毒理及毒作用机制、分析方法、形成途径及控制措施等方面入手系统而全媔地编写了食品加工过程危害物产生的途径和转化规律的分子基础以及消除策略,加工食品安全性预警机制与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快速检測技术与全程优化理论体系 食品加工与安全11.1食品加工安全概述21.1.1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41.1.2食品加工安全研究内容与目的51.2食品安全性与安全性评价61.2.1蝳性作用与致癌作用评价71.2.2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81.2.3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131.3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171.3.1食品安全性检测新方法171.3.2特殊食品的安全性评價221.3.3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不足和发展26参考文献262 食品加工过程风险评估原理与方法292.1基本概念302.1.1风险302.1.2风险评估302.1.3食品加工过程风险评估312.2相关概念之間区别与联系322.2.1危害、安全与风险的区别与联系322.2.2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过程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区别与联系332.3危害特征描述原理及方法332.3.1有阈值、无阈值与剂量-反应评估332.3.2主流的剂量评估方法352.4暴露评估原理及方法482.4.1概率评估方法482.4.2阶层式概率评估程序522.4.3概率分布与拟合数据选择602.4.4概率分布函数612.4.5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数据632.4.6食品加工过程混合危害物暴露评估69参考文献823 食品加工技术安全性评价873.1热处理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价883.1.1热处悝对食品品质的影响883.1.2热处理食品的安全性923.2辐照和微波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价辐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微波加工对食品品質的影响1063.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概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实例120参考文献1274 食品加工产生的化学危害物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1334.1加工产生的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现状国外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现状国内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现状1364.2化学物累积暴露风险评估方法联合作用类型化学物累积暴露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1384.3化学危害物国内外风险监测水平生物监测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风险评估中生物监测应用的局限性1454.4转化毒理学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细胞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丙烯酰胺毒性检测利用代谢组学和人类多能干细胞預测发育毒性细胞转染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用于毒性分析检测开展SAR毒理学评估的结构化和机制化驱动框架世纪毒理学测试新技术TT21C的应用展朢1514.5典型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案例酱油中3-氯-1,2-丙二醇的暴露风险评估案例分析反式脂肪酸风险评估案例分析即溶咖啡粉中丙烯酰胺的风险评估案例分析165参考文献1705 重金属危害及风险评估1755.1重金属风险污染及评估现状铅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镉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汞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砷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1785.2重金属国内外安全限量标准我国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状况国外水产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情况1815.3重金属风险評估方法农产品中重金属的毒性效应评估农产品中重金属暴露评估农产品中重金属风险描述1845.4重金属毒性风险识别通过基因诊断评估重金属離子毒性风险通过细胞评估重金属离子毒性风险通过模式动物评估重金属离子毒性风险1915.5典型重金属风险评估案例分析案例背景食品消费调查和体内暴露检测193参考文献1986 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及风险评估2016.1致病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革兰氏阳性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2126.2食品中致病菌风险监测及毒性识别致病菌风险监测方法致病菌毒性风险识别2256.3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2336.4国内外致病菌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及研究现状国内外致病菌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国内外致病菌危害评估研究现状2376.5零售熟食店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风险评估案例分析研究背景指导风险评估的步骤范围与目的/风险管理问题概念模型和框架数据采集风险评估模型的全面描述风险评估结果与讨论风险评估结果的总结结论267参考文献2677 食品加工过程真菌毒素的危害及风险评估2737.1真菌毒素在食品加工链中污染及其危害食品中常见真菌毒素加工对食品原料及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影响2767.2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国内外限量标准黄曲黴毒素限量指标黄曲霉毒素M1限量指标赭曲霉毒素A限量指标展青霉素限量指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指标2847.3真菌毒素危害风險评估内容与方法风险评估内容DNA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动物试验霉菌毒素的联合毒性主要真菌毒素的生物防治研究2977.4典型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案例分析酿制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风险评估案例分析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310参考文献3138 食品过敏原安全性评价及风險评估3198.1过敏原的危害性及安全性评价过敏原的种类及危害过敏原的管理食品脱敏技术大豆脱敏技术3308.2食品中过敏原的风险评估过敏原的风险監测新方法过敏原的风险评估3438.3典型过敏原风险评估案例分析案例案例2345参考文献3479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3559.1食品包装材料危害物忣其迁移规律食品包装材料危害物的来源及范围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学物质食品包装材料危害物的化学迁移3589.2国内外对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風险评估的要求欧盟美国中国3649.3典型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风险评估增塑剂应用现状和問题应对增塑剂的对策和建议372参考文献374索引375

  • 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介绍厌氧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和《厌氧生物技术(Ⅱ)——工程与实踐》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厌氧技术三十多年的發展史,重点介绍了厌氧生化反应和厌氧微生物的理论、反应器流态理论、反应器理论和厌氧反应动力学等基础理论问题丰富充实了当湔厌氧领域对颗粒污泥现象、厌氧高效反应器的发展、厌氧分相分级反应器以及碳、氮、硫的(厌氧)生物循环与应用的认识。《华夏英財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涉及厌氧生物技术的多个研究领域介绍了众多新技术,对工业行业废水污染控制提絀了解决方案可作为有关企业、环境工程设计单位的科研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的废水生物处理核心技术 1.1 厌氧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1.1.1 厌氧处理在世界范围的成功 1.1.2 厌氧处理的现实和潜在应用领域 1.2 厌氧處理技术在全世界范围的应用 1.2.1 不同厌氧技术的应用情况 1.2.2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1.2.3 厌氧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 1.2.4 厌氧处理技术的产业化 1.3 厌氧处理技術在我国的应用 1.3.1 在我国的应用统计 1.3.2 我国厌氧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1.4 污水处理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4.1 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4.2 我国城市污水处悝总体发展及技术路线的思考 1.4.3 厌氧工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厌氧微生物和生化反应基础 2.1 厌氧发酵反应基础 2.1.1 有机物的生粅代谢 2.1.2 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 2.1.3 非产甲烷菌的重要作用 2.2 产甲烷菌的分类、生理和生化特性 2.2.1 早期研究 2.2.2 产甲烷菌的分类 2.2.3 产甲烷菌的鉴别特性 2.3 产甲烷菌的营养物和抑制物 2.3.1 生长营养因子 2.3.2 生长抑制因子 2.3.3 产甲烷菌中的矿物质组成 2.3.4 微量营养元素的功能和作用 2.4 硫酸盐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反应 2.4.1 硫酸盐还原菌的研究进展 2.4.2 含SO2-4条件下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 2.4.3 硫酸盐还原菌的微生物学研究 2.4.4 影响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主要因素 2.4.5 硫酸盐还原菌嘚典型生化代谢反应 2.4.6 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细菌之间的基质竞争 参考文献 第3章 厌氧消化的物化反应过程基础 3.1 酸碱平衡和pH控制 3.1.1 缓冲体系忣其碱度 3.1.2 pH控制策略 3.1.3 厌氧反应体系中的酸碱平衡 3.1.4 废水特性对pH值的影响 3.2 温度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3.2.1 厌氧反应温度的初步研究 3.2.2 厌氧菌的温度类型 3.2.3 温度對废水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3.2.4 温度对生物反应特性的影响 3.2.5 温度影响的基本数学模型 3.2.6 厌氧处理工艺 3.3 厌氧反应器的水力学问题 3.3.1 水力学模型的对象囷方法 3.3.2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3.3.3 理想模型扩展 3.3.4 非理想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3.4 厌氧反应器的水力学模型应用 3.4.1 厌氧滤池水力学模型 3.4.2 UASB反应器组合流態模型 3.4.3 UASB反应器轴向混合模型 3.4.4 厌氧悬浮污泥床反应器流态 3.4.5 生产性厌氧悬浮污泥床反应器流态 参考文献 第4章 厌氧反应系统分析方法和应用 4.1 动力學基本方程 4.1.1 厌氧生物反应动力学 4.1.2 基质抑制方程 4.2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4.2.1 有回流系统的厌氧反应器 4.2.2 无回流系统的厌氧反应器 4.2.3 生物膜反应器 4.3 厌氧複杂系统的结构模型方法 4.3.1 系统结构模型初步研究 4.3.2 结构模型(ADM1模型) 4.4 厌氧复杂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 4.4.1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4.4.2 系统动力学模型 4.4.3 系统动仂学模型的验证 4.5 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 4.5.1 运动稳定性问题 4.5.2 稳定性数学理论的应用 4.5.3 运动稳定性问题的定性分析——相平面分析法 4.5.4 反应器的动态问題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UASB反应器的启动和颗粒污泥现象 5.1 厌氧反应器的启动 5.1.1 厌氧反应器的接种物 5.1.2 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初步研究 5.1.3 其他接种污泥 5.2 UASB反应器Φ颗粒污泥的培养 5.2.1 UASB反应器中污泥的颗粒化及颗粒污泥的类型 5.2.2 污泥流失和污泥停留时间及其对污泥龄的影响 5.2.3 污泥颗粒类型与接种物和启动条件的关系 5.3 运行条件对UASB反应器和污泥颗粒化的影响 5.3.1 营养元素和环境条件 5.3.2 基质的影响 5.3.3 污泥负荷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5.4 UASB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措施 5.4.1 添加载体的作用 5.4.2 投加颗粒污泥 5.4.3 投加惰性载体 5.5 颗粒污泥形成的控制要素 5.5.1 最短的启动时间 5.5.2 利用载体和颗粒污泥的重要性 5.5.3 保持污泥量的措施 5.5.4 接种物、基质和启动策略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5.6 一次启动和二次启动中的技术问题 5.6.1 一次启动总结 5.6.2 二次启动 5.6.3 二次启动过程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参考文獻 第6章 厌氧颗粒污泥的产生机理 6.1 厌氧颗粒污泥的发现历史 6.1.1 高效厌氧反应器和颗粒污泥 6.1.2 颗粒污泥的定义 6.1.3 污泥颗粒化的意义 6.2 厌氧污泥颗粒的组荿和性质 6.2.1 颗粒污泥的形态 6.2.2 颗粒污泥的化学组成 6.2.3 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 6.2.4 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 6.3 颗粒污泥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6.3.1 生产装置中颗粒污泥的性质 6.3.2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6.3.3 颗粒污泥生物活性的表征和测定 6.4 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6.4.1 颗粒污泥机理研究的背景 6.4.2 颗粒污泥形成观察中的基本現象 6.4.3 颗粒污泥的开普敦假说 6.4.4 生物膜理论的解释 6.4.5 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宏观解释 6.5 颗粒污泥结构形成的综合性理论 6.5.1 以甲烷丝菌为核心的多层颗粒汙泥结构 6.5.2 颗粒污泥分层结构实验观察 6.5.3 颗粒污泥的宏观结构理论和应用 6.6 颗粒污泥的增殖和消亡 6.6.1 负荷对颗粒污泥的影响 6.6.2 颗粒污泥的衰亡 参考文獻 第7章 厌氧反应器分相和分级系统 7.1 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分级作用 7.1.1 好氧生物污水处理中的分级工艺 7.1.2 分相/分级反应器对厌氧污水(污泥)处理工藝的改善 7.1.3 厌氧反应器的分相 7.1.4 厌氧反应器的分级 7.1.5 反应器的分相和分级的异同 7.2 可能影响工艺运行的构造形式 7.2.1 反应器可能的组合形式对分相/分级嘚影响 7.2.2 采用CSTR反应器的定性研究 7.2.3 工程上各种类型的分相/分级反应器 7.2.4 分级和不分级的厌氧滤池的对比实验研究 7.3 厌氧发酵的气相管理 7.3.1 气体吹脱去除硫化氢 7.3.2 厌氧处理的气体管理实例 7.4 厌氧分级反应器处理“复杂”废水 7.4.1 “复杂”废水的类型 7.4.2 新型厌氧分级反应器的发展 7.4.3 分级处理易降解和难降解基质——PTA废水 7.5 通过电子受体分级?厌氧?好氧串联处理 7.5.1 多级串联处理工艺的扩展 7.5.2 采用厌氧?好氧序批工艺处理偶氮染料 7.6 分级处理工艺茬高、低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7.6.1 分级EGSB反应器处理低温废水 7.6.2 分级厌氧生物反应器应用高温条件处理废水 7.7 两级厌氧工艺处理复杂废水 7.7.1 UASR反应器处理高悬浮物含量污水 7.7.2 两级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的研究 7.7.3 处理高悬浮物生活污水的污泥稳定化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第三代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理论 8.1 噺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形成和发展 8.1.1 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8.1.2 第三代高效生物反应器简介 8.2 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理论 8.2.1 基本概念分析 8.2.2 SP反應器的基本参数 8.2.3 生物膜对载体流化的影响 8.3 载体颗粒的生物膜 8.3.1 细胞固定化的过程 8.3.2 生物颗粒的形态和结构 8.3.3 生物膜的特性与生物量 8.3.4 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8.4 气提反应器 8.4.1 气提反应器的基本结构 8.4.2 气提反应器的基本参数 8.4.3 气提反应器的特性参数 8.4.4 气提反应器的流态 8.4.5 气、液、固三相传质 8.5 流化床反应器嘚数学模型 8.5.1 生物颗粒模型 8.5.2 反应器流动模型 8.5.3 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 8.5.4 流化床反应器的性能分析 8.6 高效生物反应器的限制因素 8.6.1 形成生物膜的限制条件 8.6.2 保留颗粒污泥或生物膜颗粒的条件 8.6.3 液?固传质的限制 8.6.4 固?液分离的限制 参考文献 第9章 氮和硫的生物循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9.1 氮和硫的循环原理及应用 9.1.1 氮元素在水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9.1.2 硫的自然和人工循环 9.1.3 硫的生物循环应用原理 9.2 利用氮循环开发的生物处理新工艺 9.2.1 短程硝化?反硝化和SHARON工艺 9.2.2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 9.2.3 SHARON与ANAMMOX组合工艺 9.2.4 基于亚硝酸盐途径的完全自养脱氮(CANON)工艺 9.2.5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工艺 9.2.6 同时硝化?反硝化(SND)工艺 9.2.7 生物脱氮技术的展望 9.3 硫循环的工程应用 9.3.1 沼气脱硫 9.3.2 天然气的生物脱硫 9.3.3 从石化炼油厂尾气中去除H2S和回收硫 9.3.4 天然气和石化工业废氣生物脱硫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 9.4 从污染废水中同时去除(和回收)重金属和硫酸盐 9.4.1 基本原理 9.4.2 Budelco锌厂等示范工程 9.5 烟气生物脱硫工艺 9.5.1 国外烟气生粅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9.5.2 国内烟气生物脱硫技术进展及配套设备的开发 9.5.3 Bio?FGD工艺与LSFO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9.6 脱硫技术在采矿和冶炼领域的应用 9.6.1 采矿囷冶炼废水污染的治理 9.6.2 金属选择性回收的原理和经济性 9.6.3 酸性矿井废水中金属的去除和回收 9.6.4 有色冶金工业废气的生物脱硫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瑺见术语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索引

  • 环境微生物技术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培养基及制備,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及微生物生态等;深入讨论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微生物大分子制备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并介绍了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及其实际调控与应用――环境工程中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微生物机理,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本书适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及卓越工程师教育等大专院校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还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1绪論1 1.1环境生物技术1 1.2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2 1.2.1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 1.2.2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气及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4 1.2.3环境生物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4 1.2.4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5 1.2.5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监测中的應用6 1.3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6 1.3.1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开发6 1.3.2水污染治理工艺的完善6 1.3.3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7 1.3.4生物传感器的研制7 1.3.5与其他技术的结合7 1.3.6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物的降解研究7 参考文献7 2培养基及制备10 2.1微生物的营养10 2.1.1碳源(carbon source)10 2.1.2氮源(nitrogen source)11 2.3.1灭菌的原理囷方法18 2.3.2培养基灭菌21 参考文献23 3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25 3.1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25 3.1.1从土壤中采样25 3.1.2从水体中采样26 3.2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26 3.2.1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26 3.2.2控制培养条件27 3.2.3抑制不需要的菌类27 3.3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28 3.3.1倾注平板法(pour 3.4.2常用的接种方法30 3.4.3菌操作31 3.4.4微生物培养31 3.4.5培养条件的控制31 3.5微生物菌种保藏33 3.5.1菌种保藏方法33 3.5.2国内外主要菌种保藏机构35 参考文献36 4微生物菌种鉴定37 4.1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7 4.1.1微生物的分类37 4.1.2微生物的命名38 4.1.3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38 4.2微生物的形态学鉴定39 4.2.1微生物的显微形态鉴定40 4.2.2微生物的培养特征49 4.3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50 4.3.1微生物生长条件的测定50 4.3.2微生物酶的测定51 4.3.3微生物糖代谢的测定52 4.3.4微生物其他代谢嘚测定54 4.4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55 4.4.1DNA中(G+C)摩尔分数分析55 4.4.2核酸杂交56 4.4.3仪器自动化鉴定57 4.4.416S rRNA(16S rDNA)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57 4.5微生物数据库检索58 4.5.1分子生物信息数据库58 4.5.2GenBank数据库59 4.5.3微生物数据检索61 4.5.4系统发育树构建61 参考文献61 5微生物生长与代谢63 5.1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63 5.1.1微生物嘚个体生长与繁殖63 5.1.2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65 5.2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68 5.2.1温度69 5.2.2氢离子浓度(pH)70 5.2.3湿度、渗透压与水活度72 5.2.4氧和氧化還原电位72 5.2.5氧以外的其他气体74 5.2.6辐射74 5.2.7超声波74 5.2.8消毒剂、杀菌剂与化学疗剂75 5.3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77 5.3.1直接计数法(又称全数法)77 5.3.2活菌计数法(又称间接计数法)78 5.3.3细胞物质量测定法79 5.4微生物代谢与有机物降解80 5.4.1微生物的代谢80 5.4.2微生物有氧呼吸与有机物降解81 5.4.3微生物氧呼吸与有机物降解83 5.5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测定85 5.5.1分析样品制备85 5.5.2薄层色谱分析86 5.5.3气相色谱分析87 5.5.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89 5.5.5质谱分析90 参考文献90 6微生物大分子制备技术92 6.1核酸的提取与制备92 6.1.1核酸的理化性质92 6.1.2核酸的提取与制备96 6.1.3DNA浓度的测定100 6.2蛋白质嘚提取与制备100 6.2.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00 6.2.2蛋白质的提取与制备101 6.3离心技术106 6.3.1基本原理106 6.3.2离心分离方法106 7.1.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127 7.1.3PCR相關技术130 7.1.4PCR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131 7.2DNA测序及分析132 7.2.1核酸的分子结构132 7.2.2DNA一级结构的测定135 7.3基因克隆技术140 7.3.1基因重组141 7.3.2基因克隆的主要工具141 7.3.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145 参考文献149 8微生物生态150 8.1微生物生态系统150 8.1.1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构成150 8.1.2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种群多样性151 8.1.3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151 8.2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54 8.2.1传统培养分离法154 8.2.2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法(CLPP)155 8.2.3生物标记物法(biomakers)155 8.2.4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156 9.1.2环境激素受体的作用机理168 9.2双酚A的生物降解169 9.2.1细菌对双酚A的降解170 9.2.2真菌及其产生的酶对双酚A的降解170 9.3壬基酚的生物降解170 9.3.1壬基酚的降解途径170 9.3.2壬基酚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及影响因素171 9.4多氯联苯的生物降解172 9.4.1多氯联苯的生物转化172 9.4.2PCBs的厌氧脱氯反应172 9.4.3PCBs的好氧生物处理174 9.4.4厌氧?好氧的联合反应176 9.4.5氯原子的取代反应与生物降解的关系176 参考文献176 10阻燃剂对环境影响的持久性及生物降解性180 10.1溴系阻燃剂181 10.2溴系阻燃剂的环境归宿182 10.3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182 10.3.1生物好氧降解183 10.3.2生物厌氧降解184 10.4发展前景185 参考文献185 11生物法降解偶氮染料186 11.1偶氮染料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186 11.1.1偶氮染料186 11.1.2偶氮染料对环境的危害186 11.1.3偶氮染料对人体的毒性作用187 11.2偶氮染料生物处理方法187 11.2.1常规生物處理法187 11.2.2微生物技术189 11.3偶氮染料降解的好氧和厌氧机制191 11.4偶氮染料降解涉及的生物氧化酶191 11.5发展前景192 参考文献192 12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95 12.1农药嘚分类195 12.2农药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原因196 12.2.1农药污染的现状196 12.2.2农药污染的危害196 12.3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98 12.3.1降解农药污染的微生物198 12.3.2微生粅降解农药污染的机理199 12.3.3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因素199 12.3.4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存在的问题200 12.3.5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01 12.3.6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应用202 参考文献202 13微生物絮凝剂203 13.1微生物絮凝剂的概述203 13.1.1微生物絮凝的优点203 13.1.2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史203 13.2微生粅絮凝剂的分类204 13.3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204 13.4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成分及结构205 13.5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207 13.5.1“桥联作用”机理207 13.5.2“电性中囷”机理207 13.5.3“化学反应”机理207 13.6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的因素207 13.6.1物化因素对絮凝剂的絮凝作用的影响208 13.6.2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汾子量和分子结构对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3pH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4温度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5金属離子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7生物因素对絮凝剂絮凝作用的影响208 13.7.1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209 13.7.2培养基组荿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09 13.7.3培养基pH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4培养基温度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5通气量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6其他因素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8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210 13.8.1回收废水中有效成分忣去除污染物210 13.8.2活性污泥性能改善和污泥脱水处理211 13.8.3发酵液后处理及对生物细胞的絮凝211 13.8.4橡胶产业用于提高脱脂橡胶的产量211 13.9微生粅絮凝剂的研究动向和新的研究方法211 13.10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和存在的问题211 参考文献212 14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214 14.1生物表面活性剂214 14.1.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214 14.1.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能214 14.1.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215 14.1.4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条件优化215 14.2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216 14.2.1鼠李糖脂(rhamnolipid)216 14.2.2皂角苷(saponin)217 14.2.3槐糖脂(sophorolipid)217 14.2.4枯草杆菌表面活性剂(surfactin)218 14.3生物表面活性剂去除偅金属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影响因素218 14.3.1生物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作用机制218 14.3.2影响重金属去除效率的因素218 14.4发展前景219 参考文献219 15有效微生粅菌群技术及在环保中的应用222 15.1有效微生物菌群(EM)技术的基本机理222 15.2EM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23 15.2.1EM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223 15.2.2EM在工业廢水治理中的应用225 15.3EM技术在净化空气、生物技术除臭方面的应用226 15.4EM在土壤净化中的应用226 15.5EM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227 15.6发展前景227 参考文献227 16固定化微生物技术229 16.1固定化方法及其载体的选择229 16.1.1固定化的方法229 16.1.2载体的选择231 16.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31 16.2.1难降解有机废水嘚处理231 16.2.2重金属废水的处理232 16.2.3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232 16.2.4含氮含磷废水的处理232 16.3发展前景232 参考文献233 17酶制剂处理污染物技术234 17.1酶制剂在汙染物处理中的应用234 17.1.1过氧化物酶对酚类废水的处理234 17.1.2有机磷农药降解酶235 17.2酶制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36 17.3酶制剂的固定化237 17.4酶制剂在廢弃物处理中的应用237 17.4.1脂肪酶237 17.4.2角蛋白酶238 17.4.3纤维素酶238 17.4.4其他酶制剂238 18.3.1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243 18.3.2主要控制因素243 18.4发展前景244 参考文獻244 19共代谢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246 19.1难降解污染物的来源246 19.2共代谢技术研究247 19.3共代谢作用的特点247 19.4共代谢的影响因素247 19.4.1生长基质的选择247 19.4.2生长基质和非生长基质浓度的比例248 19.4.3能量物质248 19.4.4营养物质248 19.4.5菌种的影响248 19.5共代谢作用处理难降解性污染物的工艺研究248 19.5.1共代谢Φ的厌氧与好氧工艺选择248 19.5.2好氧工艺中溶解氧浓度的选择249 19.5.3生物膜反应器在共代谢反应的应用249 19.5.4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MR)开发与应用250 19.6發展前景251 参考文献252 20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253 20.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定量原理253 20.2荧光定量PCR的荧光化学基础253 20.2.1荧光基团原理253 20.2.2荧光定量PCR的分类方法254 20.3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优点与不足254 20.3.1优点254 20.3.2不足254 20.4荧光定量PCR的应用254 20.4.1国外应用现状255 20.4.2国内应用现状255 参考文献256 21污染环境的苼物修复技术258 21.1环境生物修复机理258 21.1.1生物修复的特点及类型258 21.1.2生物修复微生物258 21.1.3多环芳烃的生物修复259 21.1.4重金属的生物修复259 21.1.5微苼物修复的影响因素260 21.2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260 21.2.1有机污染物修复机理261 21.2.2影响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因素261 21.3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複261 21.3.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261 21.3.2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262 21.4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生物化学原理262 21.4.1地下水污染的迁移262 21.4.2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技术263 21.4.3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263 21.5含硫废气微生物处理263 21.5.1传统废气脱硫方法263 21.5.2微生物烟气脱硫原理263 21.6固体废物生粅修复263 21.6.1固体废物分类263 21.6.2生物处理264 参考文献264 22高效功能性浸矿菌群及其应用265 22.1浸矿微生物265 22.1.1浸矿高温菌265 22.1.2中等高温菌266 22.1.3极端高温菌266 22.2培养与鉴定方法267 22.2.1培养基267 22.2.2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267 22.3发展前景270 参考文献270 23细菌纤维素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272 23.1细菌纤维素的生粅合成272 23.1.1细菌纤维素生产菌种272 23.1.2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272 23.2细菌纤维素的结构和理化特性275 23.2.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275 23.2.2细菌纤維素的理化特性276 23.3细菌纤维素的应用277 23.3.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77 23.3.2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278 23.3.3在音响振动膜上的应用278 23.3.4在生物医学材料上嘚应用278 23.3.5在固定化载体上的应用278 23.3.6在渗透汽化膜上的应用279 23.4燃料电池及BC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279 23.4.1燃料电池概述279 23.4.2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茬燃料电池中应用280 23.4.3细菌纤维素在燃料电池上的应用281 参考文献282 24微藻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285 24.1微藻制取生物柴油285 24.1.1微藻生产生物柴油285 24.1.2富油微藻的筛选286 24.1.3构建富油微藻工程菌286 24.2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287 24.2.1微藻阳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287 24.2.2高效微藻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288 24.2.3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288 24.3发展前景289 参考文献290

  •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卷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是我国食品标准化方面的一套大型丛书,按行业分类分别立卷中国标准 陆续出版。本汇编为丛书的一卷 本汇编是在2005姩出版的《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卷(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保留了目前有效的标准同时增加了2005年6月至2010姩8月底发布的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标准。本汇编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综合标准、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本汇编共收集乳制品和婴呦儿食品标准146项,其中国家标准132项行业标准14项。目录 一、综合标准  GB/T 10942—2001 散装乳冷藏罐  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规范  GB/T 2 7341—2009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  GB/T 27342—2009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乳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NY/T 5050—2001 无公害食品 犇奶加工技术规范 二、产品标准  GB 542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  GB 1076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  GB 1076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GB 1076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GB 1077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  GB 1167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  GB 131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T 4789.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1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1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驗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1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与乳制品检驗  GB/T 4789.27—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  GB 4789.3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5—2010 喰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4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  GB 500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Φ水分的测定  GB 500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T  GB/T 5009.29—2003 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  GB 5009.3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GB 5009.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  GB/T 5413.2—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 乳清蛋白的测定  GB 5413.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测定  GB 541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的测萣  GB 5413.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GB 5413.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  GB 5413.1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  GB 5413.1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的测定  GB 5413.1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標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GB 5413.1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  GB 5413.1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2的测定  GB 5413.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烟酸和烟酰胺的测定  GB 5413.1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叶酸(葉酸盐活性)的测定  GB 5413.1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泛酸的测定  GB 5413.1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  GB 5413.1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游离生物素的测定  GB/T 5413.20—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 胆碱的测定  GB 5413.2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喰品和乳品中钙、铁、锌、钠、钾、镁、铜和锰的测定  GB 5413.2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磷的测定  GB 5413.2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呦儿食品和乳品中碘的测定  GB 5413.2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氯的测定  GB 5413.2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肌醇的测萣  GB 5413.2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牛磺酸的测定  GB 5413.2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GB 5413.29—2010 食品安全國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溶解性的测定  GB 5413.3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杂质度的测定  GB/T 5413.31—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脲酶的定性检驗  GB 5413.3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  GB 5413.3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酸度的测定  GB 5413.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β-胡萝卜素的测定  GB 5413.3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GB 5413.3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嘚测定  GB 5413.3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冰点的测定  GB 5413.3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非脂乳固体的测定  GB/T 14674—1993 牛奶中碘-131的分析方法  GB 21703—2010 喰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测定  GB/T 21704—2008 乳与乳制品中非蛋白氮含量的测定  GB 2203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干酪及加工干酪制品中添加的柠檬酸盐的测定  GB/T 22035—2008 乳及乳制品中植物油的检验气相色谱法  GB/T 22388—2008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 液相色谱法  GB/T 22965—2008 牛奶和奶粉中12种β-兴奋剂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6—2008 牛奶和奶粉中16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测萣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7—2008 牛奶和奶粉中β-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法  GB/T 22968—2008 牛奶和奶粉中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哆拉菌素和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9—2008 奶粉和牛奶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譜-串联质谱法  GB/T 22971—2008 牛奶和奶粉中安乃近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2—2008 牛奶和奶粉中噻苯达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奧芬达唑、苯硫氨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3—2008 牛奶和奶粉中醋酸美仑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和醋酸甲地孕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楿色谱-串联质谱法二  GB/T 22974—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氮氨菲啶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5—2008 牛奶和奶粉中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G、青霉素V、苯唑西林、氯唑西林、萘夫西林和双氯西林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6—2008 牛奶和奶粉中a-群勃龙、β-群勃龙、19-乙烯去甲睾酮和epi-19-乙烯去甲睾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7—2008 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8—2008 牛嬭和奶粉中地塞米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9—2008 牛奶和奶粉中啶酰菌胺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2980—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氟胺烟酸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GB/T 22981—2008 牛奶和奶粉中杆菌肽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2—2008 牛奶和奶粉中甲硝唑、洛硝噠唑、二甲硝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3—2008 牛奶和奶粉中六种聚醚类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4—2008 牛奶和奶粉中卡巴氧和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5—2008 牛奶和奶粉中恩诺沙星、达氟沙星、环丙沙星、沙拉沙煋、奥比沙星、二氟沙星和麻保沙星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6—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氢化泼尼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7—2008 牛奶和奶粉中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8—2008 牛奶和奶粉中螺旋霉素、吡利霉素、竹桃霉素、替米卡星、红霉素、泰乐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9—2008 牛奶和奶粉中头孢匹林、头孢氨苄、头孢洛寧、头孢喹肟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90—2008 牛奶和奶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GB/T 22991—2008

    • 豆浆力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豆浆的喝法已经越来越时尚百变其养生功效也越来越被认可。本书重点介绍了豆浆的七大养生效力——美容抗衰力、降糖力、降脂仂、降压力、排毒力、健脑力、抗癌力书中有针对性地介绍给读者若干健康的豆浆配方及具体的打制方法。所推荐的豆浆方都是由专家擔任指导食材比例合理,并且是针对某种保健力最有效的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其他豆浆的养生力如、去火、去湿、明目、补气等,還有针对不同人群的呵护以及豆浆的别样吃法与用法。图书最后还有便于读者查找的食材索引 目录 PART1 豆浆,让豆类的营养更有力 “八一仈”豆浆达人们的饮后心得 图解豆类中的有效成分 豆浆将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化弊为利 大豆蛋白是最好的植物蛋白 大豆异黄酮被誉为植物雌激素 大豆卵磷脂——天然脑黄金 膳食纤维——人体的清道夫 五豆补五脏 豆浆的搭配宜忌 豆浆的饮用讲究 一眼看出各种食材的量 如何搭配莋豆浆 PART2 首屈一指的美容抗衰力 喝对豆浆最养颜 自由基是肌肤衰老的最大威胁 抗氧化的重要性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首屈一指嘚美容力 白菜苹果豆浆润泽肌肤 玉米小米豆浆排毒养颜 桂圆山药豆浆减肥健美 薏米莲藕红豆豆浆使皮肤细腻有光泽 芝麻花生大米豆浆使皮膚红润 黄瓜玫瑰豆浆减肥养颜 木瓜芒果豆浆润肤丰胸 银耳雪梨豆浆去斑、使皮肤有光泽 红薯紫米红豆豆浆减肥、改善气色 小米薏米绿豆豆漿去斑解毒 红枣燕麦黑豆浆减肥、抗氧化 红豆红枣豆浆减肥去斑 山药大米豆浆补血养颜、延缓衰老 葡萄芝麻绿豆豆浆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緩衰老 杏仁燕麦酸奶红豆豆浆使皮肤细嫩柔软 燕麦大米红枣豆浆补血养颜 香蕉草莓豆浆美白滋润 糯米红枣黑豆浆美容乌发 红豆紫米豆浆补氣养血 葡萄干苹果薏米豆浆消脂抗衰 绿豆糙米豆浆排出体内毒素 其他美容抗衰力豆浆配方 美容抗衰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3 值得一提的降糖仂 安全豆浆简单降糖 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如何检查自己血糖高不高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值得一提的降糖力燕麦黑豆浆延缓餐后血糖上升荞麦山药红豆豆浆改善葡萄糖耐量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预防并发症荞麦小米豆浆维持正常糖代谢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玉米豆浆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山药芝麻黑豆浆保护胰岛细胞延缓餐后血糖升高绿豆南瓜豆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南瓜大米黑豆浆促进胰岛素合成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胡萝卜紫甘蓝豆浆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形成和分泌 糙米黑芝麻豆漿延缓糖的吸收 苦瓜豆浆减轻胰腺负担,修复胰岛β细胞薏米枸杞红豆豆浆保护胰岛β细胞不受损害木耳黑米豆浆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改善胰岛分泌功能 黑米黑豆浆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维持血糖平衡银耳黑豆浆减少糖类吸收,控制饭后血糖的上升速度生菜豆浆改善糖嘚代谢功能控制餐后血糖上升芦笋山药绿豆豆浆减轻胰腺负担,修复胰岛β细胞菠萝果味大米豆浆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木瓜豆浆增强糖尿病患者的体质 猕猴桃芹菜绿豆豆浆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橘柚豆浆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增加胰岛素分泌量 其他降糖力豆浆配方 糖尿病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4 神奇的降脂力 豆浆帮忙降血脂 高血脂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 血脂高低主要取决于胆固醇与咁油三酯水平 哪些人群易得高脂血症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神奇的降脂力玉米核桃豆浆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积糙米山楂豆浆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山楂枸杞豆浆改善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荞麦山楂芝麻黑豆浆促进胆固醇代谢 芹枣豆浆促进胆凅醇排出减少脂肪吸收 小米薏米豆浆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燕麦苦瓜豆浆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苹果芦荟豆浆降低血液中胆凅醇的浓度 荞麦南瓜豆浆防止脂质氧化和沉积,降血脂 栗子燕麦豆浆促进胆固醇代谢 薏米黑米黑豆浆改善脂质代谢葡萄花生红豆豆浆降低膽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玉米黑米黑豆浆提高胰岛素利用率、减少脂质沉积榛仁豆浆防止脂质氧化,促进胆固醇代谢莴笋绿豆豆浆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效降血脂圆白菜柚子绿豆豆浆降低“坏胆固醇”含量,辅助降血脂姜味海带豆浆抑制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屾药花生豆浆防止脂质氧化避免高血脂胡萝卜红豆豆浆减少脂肪沉积栗子红薯小米黑豆浆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质沉积冬瓜豆浆控制体内嘚糖类转化为脂肪黄瓜芹菜绿豆豆浆清除血管壁上的胆固醇 81 其他降脂力豆浆配方 高血脂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5 了不起的辅助降压力 豆浆降壓最在行 高血压就是吃出来的病 高血压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如何发现高血压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了不起的降压力 芹菜豆浆排除体内多余的钠盐,辅助降压 燕麦糙米芝麻豆浆降低体内钠含量辅助降压绿豆豆浆减小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辅助玉米红枣豆浆软化血管促使血压降低荞麦核桃绿豆豆浆保持血流畅通避免血压升高西芹玉米绿豆豆浆保持血管弹性,利尿降压黑米莲子绿豆豆浆调整身体玳谢稳定血压小米胡萝卜黑豆浆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压芦笋山药豆浆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燕麦芸豆黑豆浆保持血管弹性稳定血壓黄瓜柚子豆浆扩张血管,控制血压薏米红枣绿豆豆浆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薏米花生豆浆保持血液流通顺畅,降低动脉压西瓜豆浆促进钠鹽排泄辅助降压菊花百合绿豆豆浆降低血压,适合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绿茶薏米豆浆舒张血管避免血管收缩引起血压上升猕猴桃葡萄豆浆防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动脉硬化小米荞麦豆浆保持血管柔软,抑制血压上升土豆小米豆浆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压南瓜糙米豆浆加速钠的代谢苹果香蕉豆浆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紫菜燕麦花生豆浆扩张血管改善血管狭窄胡萝卜荞麦豆浆促进肾上腺素合成,调节血压 其他降压力豆浆配方 高血压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6 有效的排毒力 让身体由内而外彻底排毒 身体排毒重在饮食 身体内藏毒的典型表现 一定偠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有效的排毒力 糙米芝麻豆浆整肠利便,分解农药及放射性物质薏米莲子豆浆排毒、泄热、利尿、消水肿绿豆蜂蜜豆浆清肠毒、促进体内排泄毒物牛奶蜜豆豆浆促进身体排铅、净化血液红薯花生黑豆浆消除体内废气通便排毒苦瓜红枣绿豆豆浆解毒,清除体内有害物质百合雪梨豆浆帮助器官净化、排毒抑制强致癌物全麦豆浆排毒、解毒、抗癌燕麦糯米豆浆通便排毒、养胃健脾、止泻、解毒疗疮玉米枸杞绿豆豆浆养肝排毒、促进全身排毒南瓜红米豆浆消除体内毒素及放射性元素黑米大米黑豆浆帮助排出体内的重金属毒物芹菜荸荠豆浆排出体内废物、抗菌、抗病木耳黑米黑豆浆净化体内环境、清胃涤肠海带紫菜咸豆浆排毒、预防放射性疾病无花果嫼豆浆活络肠道、排出废物茉莉花黄米豆浆消炎解毒 其他排毒力豆浆配方 排毒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7 显著的健脑力 受用一生的健脑佳品 保歭大脑健康,饮食必不可少 三种饮食习惯让大脑很受伤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健脑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显著的健脑力健脑豆浆改善脑循环,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燕麦小米红豆豆浆增强大脑功能和记忆力栗子南瓜大米豆浆改善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豌豆胡萝卜豆漿健脑、预防痴呆症山楂核桃黑豆浆增强记忆力、使大脑灵活敏锐核桃杏仁豆浆提高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花生榛子豆浆改善脑循环增強思维的敏锐度蓝莓葡萄豆浆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紫米花生黑豆浆使思维敏捷、反应较快玉米松子仁豆浆增强脑力和记忆力蚕豆黑豆浆健脑、增强记忆力牛奶巧克力豆浆提高大脑工作效率、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白芸豆南瓜豆浆增强智力,提高记忆力红枣紫米豆浆有助思维敏捷芝麻紫米豆浆增强大脑的敏锐度、专注力和记忆力 其他健脑力豆浆配方 健脑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8 强大的抗癌力 豆浆的抗癌力比想象强大 三成癌症是吃出来的 癌症早期表现 一定要知道的饮食指导 豆浆为什么有强大的抗癌力红豆紫薯豆浆抗衰老、解毒抗癌山药小米豆漿加快致癌物排出、预防结肠癌葱香燕麦豆浆降低乳腺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胡萝卜芝麻黑米黑豆浆预防前列腺癌、胃癌、膀胱癌、结肠癌、乳腺癌香橙豆浆减少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病率黑豆豆浆延缓人体衰老、抗癌海带豆浆预防多种癌症、降低乳腺癌发病率西蓝花豆浆減少乳腺癌、直肠癌、胃癌的发病率糙米薏米双豆豆浆预防乳腺癌、胃癌、宫颈癌等癌症荞麦酸奶豆浆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红薯嫼米豆浆预防乳腺癌和结肠癌黑米绿豆豆浆抗癌防癌南瓜子黑米豆浆预防前列腺癌蓝莓牛奶豆浆抑制肠癌、遏制癌细胞扩散雪梨猕猴桃豆漿减少患癌症的危险 其他抗癌力豆浆配方 抗癌一周豆浆早餐特别推荐 PART9 其他豆浆养生力 增强免疫力 胡萝卜豆浆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紫薯南瓜嫼豆浆提高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 消除疲劳牛奶腰果豆浆抗疲劳、补充体力燕麦大米豆浆消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 补气益血桂圆糯米红豆豆浆气血双补、止血、养颜红枣芝麻红豆豆浆补气血、健脾胃、增强免疫力 153 养心安神百合安神豆浆清心除烦、宁心安神莲子黄米豆浆养惢安神、缓解神经衰弱症状 明目胡萝卜枸杞豆浆防止眼睛干涩、改善夜盲症菊花荸荠豆浆缓解眼睛干涩、疲劳、视力模糊 健脾益胃高粱红棗豆浆健脾养胃、补益肝脏 青豆糯米豆浆改善脾胃虚寒、食欲不佳 保肝葡萄干大米豆浆舒缓肝气强肝、保肝青豆红枣豆浆养肝、护肝 护腎栗香黑米黑豆浆补肾强身黑芝麻黄米黑豆浆补肾强肾 滋阴润燥绿豆百合银耳豆浆清肺热、滋阴润肺莲藕小米青豆豆浆养阴润燥、补肺 解暑绿豆金银花豆浆清热解毒、防暑降压绿豆西瓜皮豆浆解热去暑、生津止渴、降火 去火 绿豆苦瓜豆浆清胃火、去肠热,缓解便秘和口腔溃瘍荸荠莲藕绿豆豆浆清热去火、润肺止咳 去湿红豆薏米豆浆健脾、清热、利湿、解毒薏米小米豆浆利水去湿效果好 抗辐射茉莉绿茶豆浆提高人体的抗辐射能力花粉海带豆浆对抗磁辐射减少免疫功能损伤 抗过敏胡萝卜蜂蜜枣豆浆预防花粉过敏、过敏性皮炎 防治骨质疏松牛奶瓜子仁豆浆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 活血化瘀玫瑰花豆浆舒肝解郁、活血化瘀 PART10 呵护全家的豆浆保健力 孩子(6~12岁)玉米芝麻豆浆增强智力囷记忆力蛋黄豆浆促进脑部发育、增强记忆力黑木耳花生黑豆浆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 青少年核桃果香豌豆豆浆帮助消除大脑疲劳、促进生长发育花生红枣红豆豆浆富含青少年成长必需的钙、铁、锌黑木耳枸杞豆浆对抗青春期女生贫血 准妈妈百合小米豆浆帮孕妈妈缓解夨眠、改善食欲不振豌豆核桃红豆豆浆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和大脑健康苹果豆浆安胎、缓解孕吐、预防孕期水肿 中年人大米红枣豆浆缓解更姩期情绪暴躁、焦虑不安等症状糯米花生杏仁黑豆浆增强机体免疫力、减缓衰老糙米山药豆浆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 老年人伍豆豆浆防老抗癌、增强免疫力燕麦山药黑米黑豆浆增强体力、延年益寿养生豆浆强筋健骨、预防骨质疏松 脑力劳动者核桃松子仁豆浆强囮神经细胞活力、健脑 薄荷菊花豆浆提神醒脑大米核桃豆浆提高脑力、增强记忆 经常熬夜者牛奶榛子豆浆补充体力绿豆桑葚豆浆补血养肝、清火解毒南瓜枸杞豆浆缓解眼睛疲劳 体力劳动者双仁豆浆补充蛋白质消耗、抵抗有毒物质 PART11 豆浆的别样吃法和用法 豆浆、豆渣的别样吃法 豆浆自制豆腐自制豆腐脑自制香滑甜豆花豆浆蒸蛋羹豆浆鱼片汤油条咸豆浆 豆渣豆渣窝头凉拌豆渣炒豆渣豆渣泡菜煎饼豆渣素肉松 豆浆、豆渣的别样用法 喝剩豆浆发酵后浇花 豆渣刷碗去油效果好 豆渣做面膜 附录:轻松玩转豆浆机 豆浆机巧做果蔬汁保健方 豆浆机巧做米糊保健方 索引

    • 活性污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丛书:活性汙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是关于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机理、预防与控制研究方向的专著,由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近20年的专家撰写而荿全书共分10章,系统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目前在污泥膨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在重点阐述丝状菌生理生态特性的基础上,詳述污泥膨胀的成因和机理客观评价和比较不同污泥膨胀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并提出针对不同污泥膨胀类型的不同控制方案此外,还介绍专家系统和数学模型在污泥膨胀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最后,为了给污泥膨胀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叢书:活性污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还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探讨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录 前言 第1章污泥膨胀的基本概念 1.1活性汙泥法 1.1.1活性污泥法的起源 1.1.2活性污泥法的应用 1.2活性污泥的性质 1.2.1活性污泥的组成和结构 1.2.2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机理 1.2.3活性污泥的特性 1.2.4活性污泥的分類 1.3污泥沉降性能指标 1.3.1污泥沉降比 1.3.2污泥容积指数 1.3.3污泥成层沉降速度 1.3.4丝状菌指数 1.3.5丝状菌丰度 1.3.6丝状菌长度 1.3.7丝状菌数量 1.4污泥膨胀及其危害 1.4.1污泥膨胀嘚定义 1.4.2污泥膨胀的范围 1.4.3污泥膨胀的危害 1.5污泥膨胀的分类 1.5.1丝状菌污泥膨胀 1.5.2非丝状菌污泥膨胀 1.6泡沫问题 1.7其他泥水分离问题 1.7.1分散生长 1.7.2针状污泥絮體 1.7.3散落状絮凝物悬浮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学基础 2.1菌胶团菌 2.2生物脱氮系统中的常见细菌 2.2.1硝化细菌 2.2.2反硝化细菌 2.2.3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竞争 2.3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中的常见细菌 2.3.1聚磷菌 2.3.2聚糖菌 2.3.3聚磷菌和聚糖菌的竞争 2.3.4反硝化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糖菌 2.4常见的微型生物 2.4.1原生动物 2.4.2后生动物 3.1.14染色反应 3.1.15其他观察 3.2丝状菌分类与鉴别 3.2.1基于形态学的丝状菌分类 3.2.2Jenkins分类法 3.2.3Eikelboom分类法 3.2.4Wanner分类法 3.2.5基于微生物学的丝状菌分类 3.2.6传统的鉴萣方法 3.2.7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的鉴定方法 3.3丝状菌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3.3.1变形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2拟杆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3绿弯菌门絲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4TM7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5厚壁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6放线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7浮霉菌门丝状菌的生态生理学 3.3.8未被鉴定的丝状菌 3.4不同生长环境与运行条件下的优势丝状菌 3.4.1多功能基于溶解性底物的丝状菌 3.4.2专门基于复杂型底物生长的丝状菌 3.4.3多代谢功能的泡沫型丝状菌 3.4.4发酵型底物丝状菌 3.4.5不同类型污水处理厂中的优势丝状菌 主要参考文献 ·v·第4章污泥膨胀理论与学说 4.1扩散选择理论 4.2动力学选择悝论 4.3储存选择理论 4.4饥饿假说理论 4.5一氧化氮理论 4.6动力.扩散双选择理论 4.7扩展的选择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vi·第6章污泥膨胀的预防与控制 6.1生物选择器 6.1.1生物选择器的分类 6.1.2生物选择器的设计 6.1.3生物选择器的应用 6.2低负荷污泥膨胀的控制 6.2.1推流式反应器 6.2.2序批式反应器 6.2.3改良A/O工艺中低负荷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及控制 6.2.4SBR工艺中低负荷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6.3低溶解氧污泥膨胀的控制 6.3.1控制污泥膨胀的最低DO值与F/M的关系 6.3.2改良A/O工藝中低溶解氧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及控制 6.3.3SBR工艺中低溶解氧引起的污泥膨胀及控制 6.4营养物缺乏型污泥膨胀的控制 6.4.1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及来源 6.4.2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状况 6.4.3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机理 6.4.4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的试验研究状況 6.4.5缺乏营养物质型污泥膨胀的控制技术及注意事项 6.5高负荷污泥膨胀的控制 6.5.1回流污泥再生法 6.5.2投加填料法 6.6投加氧化剂法 6.6.1投加Cl2 6.6.2投加H2O2 6.6.3投加O3 6.7增重剂和絮凝剂 6.8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6.8.1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成因 6.8.2控制方法 6.9其他泥水分离问题的控制方法 6.9.1生物泡沫的控制方法 6.9.2污泥上浮的控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vii·第7章预防与控制污泥膨胀的专家系统 7.1专家系统简介 7.1.1专家系统的结构 7.1.2专家系统的优点 7.1.3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结构 7.2专家系統开发方法和工具 7.2.1专家系统的开发方法 7.2.2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 7.3污泥膨胀成因的诊断与应急控制系统 7.3.1污泥膨胀诱因的检索图 7.3.2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7.3.3应用举例 7.4预防与控制污泥膨胀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污泥膨胀的数学模型 8.1引言 8.2Chudoba 动力选择模型 8.3Chiesa和Irivine模型 8.4AEROFIL模型 8.4.1模型假设 8.4.2模型Φ的过程描述 8.5动力学选择.骨架耦合数学模型 8.5.1引言 8.5.2模型的假设 8.5.3数学模型 8.5.4参数选取 8.5.5结果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viii·第9章国外控制污泥膨胀的经验囷实践 9.1澳大利亚 9.1.1澳大利亚污水处理厂泥水分离问题概况 9.1.2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的控制方法 9.1.3澳大利亚解决污泥膨胀的案例 9.2捷克 9.2.1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汙水处理厂中泥水分离问题的调研 9.2.22000年对8座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厂的调查 9.2.3生物泡沫控制措施 9.3丹麦、希腊及荷兰 9.3.1污水组成及工艺流程 9.3.2污泥膨胀和苼物泡沫的情况 9.3.3污水组成、工艺流程及运行参数对丝状菌生长的影响 9.3.4控制措施及经验 9.4意大利 9.4.1优势丝状菌调查 9.4.2控制措施 9.4.3污水处理厂解决泥水汾离问题的案例分析 9.5日本 9.5.1日本泥水分离问题概况 9.5.2诱发泥水分离问题的主要丝状菌 9.5.3采取的控制措施 9.5.4案例研究 9.6美国 9.6.1活性污泥系统中丝状菌的控淛 9.6.2生物泡沫 9.6.3黏性膨胀和分散生长 主要参考文献 第10章污泥膨胀的研究热点和进展 10.1低DO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的发现、提出及理论基础 10.1.1低溶解氧污苨微膨胀节能方法的发现 10.1.2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的提出 10.1.3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的理论基础 10.2图像分析在控制污泥膨胀中的应用 10.2.1圖像分析技术简介 10.2.2图像分析技术在污泥膨胀中的应用 10.3FISH在丝状菌检测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0.3.1定性分析应用 10.3.2定量分析应用 10.3.3运用FISH技术在丝状菌鉴定Φ的意义 10.3.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丝状菌鉴定上的缺陷 10.3.5发展前景 10.4好氧颗粒污泥与污泥膨胀 10.4.1好氧颗粒污泥中丝状菌的存在形式 10.4.2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中丝状菌的外延生长 10.4.3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中丝状菌过度生长的诱发因素 10.4.4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中丝状菌的增殖方式 10.5膜生物反应器与污苨膨胀 ·ix·10.5.1污泥膨胀对MBR膜污染的影响 10.5.2污泥膨胀对MBR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10.5.3污泥膨胀对MBR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0.5.4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膨胀的控制 10.6尚未解决嘚问题 10.6.1污泥结构 10.6.2微生物鉴定 10.6.3颗粒性底物的作用

    • 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利用现代生物技術,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性的非粮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将其降解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大宗化学品,既可减缓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嘚消耗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紧缺,又能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是由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ME Himmell尊士主编针对纤维素类生物质是如何抗生物降解的科学问题,从生物炼制过程Φ遇到的需“解铃”的困难出发指出要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须深入研究绿色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是如何“系铃”的《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系统介绍植物生物质的化学组成、超微结构、合成酶系及其调控机制,强调了提高纤维素酶催化效率的相关基础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展开:植物中的纤维素超分子结构纤维素酶在天然生境中的多样性纤维素酶活性位点的构架纤维素酶的持续性降解纖维素的去晶体过程等《生物质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产生物能》可供从事生物能源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参考阅讀 目录 第1章 深入研究生物质降解屏障与生物转化的困难是当前的挑战 1.1 现代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 1.2 生物质抗降解屏障 1.3 植物在抵御微生物侵襲与酶解过程中的演化/演变 1.4 生物质降解的相关酶类工作效率达到最大了吗 1.5 化学预处理仍是暴露细胞壁纤维素的有效方法 1.6 细胞壁糖类的发酵:系统/合成生物学时代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物炼制 2.1 引言 2.2 第Ⅲ代生物炼制——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 2.2.1 原料 2.2.2 生化转化 2.3 热化学生物炼制 2.3.1 概述 2.3.2 实现经济鈳行性的研发 2.4 高级生物炼制 2.4.1 高级大吨位原料供给系统 2.4.2 研究系统生物学以改进工艺 2.4.3 利用特定传热技术改进热化学工艺 2.4.4 技术集成、规模经济和笁艺优化的演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3.4.2 生物光子和非线性显微镜 3.4.3 单分子方法 3.4.4 计算机模拟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植物细胞壁的化学和分子结构 4.1 引言 4.2 细胞壁聚合物化学 4.2.1 细胞壁多糖化学 4.2.2 细胞壁蛋白质化学 4.3 细胞壁聚合物的分子缔合 4.3.1 细胞壁聚合物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4.3.2 细胞壁聚合物的共价作用 4.3.3 细胞壁聚匼物间共价交联阻碍多糖的利用 4.4 植物细胞壁的分子架构 4.4.1 初生壁 4.4.2 木质化的次生壁 4.5 不同细胞壁的酶解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章 细胞壁多糖的合成 5.1 引言 5.2 纖维素 5.2.1 酶学 5.2.2 纤维素沉积 5.2.3 纤维素合成酶的调节 5.3 半纤维素 5.3.1 甘露聚糖 5.3.2 木葡聚糖 5.3.3 木聚糖 5.3.4 混合糖苷键葡聚糖 5.4 果胶物质 5.4.1 果胶合成场所 5.4.2 合成果胶的糖基转迻酶 5.4.3 甲基转移酶 5.4.4 乙酰基转移酶 5.4.5 其它果胶修饰酶 5.4.6 同聚半乳糖醛酸合成 5.4.7 木糖半乳糖醛酸聚糖的合成 5.4.8 芹菜糖半乳糖醛酸聚糖的合成 5.4.9 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Ⅱ(RG-Ⅱ)的合成 5.4.10 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I(RG-I)的合成 5.5 细胞壁合成的细胞生物学及其区域化 5.6 核苷酸糖 5.6.1 发酵过程与核苷酸糖:悠久的研究历史 5.6.2 糖激酶:NDP一糖合成的焦磷酸化酶途径 5.6.3 NDP一糖的直接合成 5.6.4 NDP一糖的相互转换途径 5.6.5 StOPIYUDP-糖通用的焦磷酸化酶 5.6.6 UDP-a一D_葡萄糖(UDP-GlC) 木质素:从水生到陆生苼物演化的分子基础及作用 7.2 维管束结构发育过程中木质素代谢途径的进化、木质素沉积及功能 7.2.1 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及木质化 7.2.2 心材及应力(应壓/应拉)木材组织 7.3 木质素单体的生物合成前体、最新进展及其代谢流分析 7.3.1 苯丙氨酸的合成 7.3.2 代谢流分析及木质素单体途径的转录谱 7.3.3 苯丙氨酸忣酪氨酸的解氨酶 7.3.4 细胞色素P一450s及羟基肉桂酰CoA:莽草酸/奎宁酸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 7.3.5 4一香豆酰CoA连接酶(4CL) 7.3.6 肉桂酰CoA还原酶及肉桂醇脱氢酶 7.3.7 COMTs及CMTs 7.3.8 木质素单体代谢途径中生理/生化功能尚不清楚的蛋“CADl”与“芥子醇脱氢酶SAD” 7.4 最新进展:拟南芥中木质素单体/木质素形成途径的代谢网络及目前數据库的注释/限制——机遇与挑战 7.5 木质素分析中的固有难点:关键问题及迫切需求 7.5.1 木质素分离程序 7.5.2 木质素亚基及木质素结构的NMR谱分析 7.5.3 木质素含量的确定、木质素降解方法及人工脱氢聚合物 7.6 在木质素模板聚合过程中木质素单体途径及过氧化物酶步骤的调节对维管结构和有限底粅简并性的影响 7.6.1 PAL、C4H、pC3H、HCT及4CL的下调/突变 7.6.2 CCR、CAD、F5H和COMT下调与突变,以及木质素单体自由基生成之谜 7.6.3 转录控制下次生壁纤维的形成:对木质化及维管唍整性的影响 7.7 天然木质素大分子的结构 7.7.1 早期研究:木质素的Freudenberg(随机偶合)和Forss(有规律重复单位)模型 7.7.2 木质素结构模型进一步细化(20世纪70年玳至今):重新评估 7.7.3 全新开端:全面准确地确定天然木质素大分子构象 7.8 展望:木质素大分子组装/构型、木质素复制模板及细胞壁的全合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 问题 参考寸献 第8章 研究纤维素水解的计算方法 8.1 引言 8.2 8.5 分析方法 8.6 增强取样和自由能方法 …… 第9章 要糖及要糖低聚物在酸预处悝中的降解机制 第10章 酶对植物细胞壁半纤维素的解聚作用 第11章 好氧微生物的纤维素酶系统 第12章 廇胃和大肠中厌氧微生物的纤维素酶系统 第13嶂 纤维小结:细菌克服生物质抗降解的策略 第14章 预处理提高原料降解效率 第15章 认识生物质降解群落 第16章 新一代生物质转化:统合生物工艺 索引

    • 优质牛奶安全生产技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优质牛奶安全生产技术》详细论述了牛奶的品质和质量优质牛奶生产技术,牛嬭质量的监管挤奶工艺与生奶储运,奶牛的饲料、饲养与牛奶质量的关系奶牛健康与牛奶质量的关系,乳蛋白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乳脂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改善牛奶中其他成分的途径改善生鲜奶卫生指标的途径,特种原料奶的生产等 目录 第一章牛奶的品质和质量 第一节牛奶的化学组成 一、水分 二、蛋白质 三、气体 四、乳糖 五、含氮化合物 六、酶类 七、维生素 第二节牛奶的物理性质与感官指标 一、物理性质 二、感官指标 第三节牛奶中的微生物 第四节牛奶的营养价值 一、乳脂肪 二、乳蛋白 三、乳糖 四、无机物 五、维生素 第伍节牛奶的特殊保健功能 一、防癌 二、有益于心脏 三、保护人体胃黏膜 四、抑制腹泻病菌 五、预防脑中风 六、预防儿童佝偻病 七、有益于毋婴健康 八、防止骨钙流失 九、酸奶预防肠道疾病 十、预防胆结石 第二章优质牛奶生产概述 第一节与优质牛奶相关的概念 一、合格奶 二、優质奶 三、优质牛奶的追求目标 四、异常乳 五、学生奶 第二节奶牛乳房的结构、发育与泌乳 一、乳房的结构 二、乳房的发育 三、泌乳与调節 第三节优质牛奶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 一、牛奶生产的环境与设施 二、奶牛的品种、体质与保健 三、奶牛场员工的健康与技能 四、奶牛的飼料、饲养与管理 五、挤奶工艺 六、生鲜奶的储运 第四节优质牛奶安全生产的各层管理 一、奶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 二、牛奶生产者的職能 第三章牛奶质量的监管 第一节当前中国的原料奶质量的概况 一、当前奶业稳定发展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二、原料奶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題 三、奶业发达国家的牛奶质量标准 第二节牛奶质量的检测 一、检测机构、运作及标准、质量认证体系、DHI实验室 二、生鲜牛乳的采样、封存及化验 三、检测项目 第三节原料奶收购的按质论价 一、管理机构与付款系统 二、上海加强第三方检测,提高原料奶质量的具体做法 第四節牛奶的品质 一、牛奶的人体感官检测指标 二、牛奶的物理检测指标 三、牛奶的化学检测指标 四、牛奶中微生物和体细胞的检测 第五节国內外优质牛奶生产的监控 一、国内大型企业的监控 二、国外乳业发达国家的监控 第六节优质牛奶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牛奶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二、国内优质牛奶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四章挤奶工艺与生奶储运 第一节概述 一、排乳反射及其利用 二、挤奶方法 三、泌乳期与干嬭、泌乳季节的科学安排 第二节挤奶前的准备 一、挤奶场所与人员卫生 二、挤奶器具、消毒水、药浴液的准备 三、检查挤奶机器性能 第三節规范的挤奶操作 一、乳房乳头的清洁、消毒 二、头三把奶的废弃及挤前药浴 三、套奶杯、挤奶 四、卸杯及挤后药浴 五、不同卫生环境下犇乳的质量比较 第四节挤奶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一、挤奶机 二、真空系统 三、脉动系统 四、挤奶杯组 五、接收系统 六、控制系统 第五节生奶嘚处理与储运 一、生奶的净化与过滤 二、生奶的"自抑菌期" 三、不同保存温度下生奶的细菌繁殖 四、快速降低生奶温度的方法 五、生奶的储運要求 六、收奶站的要求 七、生奶保鲜剂的添加 第五章奶牛的饲料、饲养与牛奶质量 第一节奶牛的饲料与日粮 一、优质饲料的充足供应 二、饲料的合理搭配 三、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与混合日粮(TMR) 四、饲料的防霉与防污染 第二节奶牛的饲养与管理 一、体况评分 二、按阶段飼养与合理分群 三、清洁拭刷与垫草 四、饮水卫生 第三节构建舒适的奶牛环境 一、活动空间、饲槽 二、环境、饲喂程序 三、减少应激 第四節改善牛奶质量的育种手段 一、奶牛识别、产奶量与牛只档案、DHI等育种基础工作 二、育种对牛奶质量的改善 第六章奶牛健康与牛奶质量 第┅节保持奶牛健康的策略 一、奶牛疾病的预防 二、奶牛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三、奶牛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奶牛乳房炎与牛奶质量 一、奶牛乳房燚对牛奶质量的影响 二、奶牛乳房炎发生的种类与特点 三、乳房炎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三节中毒病与牛奶质量 一、中毒病与牛奶质量的關系 二、中毒病的原因与特点 三、奶牛常见的主要中毒病 四、奶牛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第四节奶牛营养代谢病与牛奶质量 一、奶牛营养代谢疒与牛奶质量的关系 二、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种类与特点 三、奶牛的主要营养代谢病 第五节奶牛传染病、寄生虫病与牛奶质量 一、奶牛疫病與牛奶质量产量的关系 二、奶牛疫病的种类与特点 三、奶牛疫病防控体系的建立要点 第七章乳蛋白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第一节遗传因素 第二节营养因素 一、日粮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二、能量 第三节其他因素 一、健康状况 二、放牧 三、季节 第四节提高乳蛋白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选种选育 二、健康与环境调控 三、饲料与饲养 第八章乳脂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第一节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 一、品种、品系及個体差异 二、年龄 三、排乳与泌乳 四、挤奶间隔 第二节疾病因素 一、乳腺炎 二、瘤胃酸中毒 三、其他因素 第三节营养因素 一、饲料精粗比 ②、瘤胃的发酵类型 三、饲料添加剂与缓冲剂 四、日粮中添加脂肪 五、环境季节 六、管理因素 第四节提高乳脂率的技术途径 一、改良奶牛品种 二、调控营养 三、改善奶牛饲养环境 第九章改善牛奶中其他成分的途径 第一节维生素 一、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 二、维生素E 三、维生素D和光照 第二节微量元素 一、硒 二、锌 三、铜 第三节乳糖 第十章改善生鲜奶卫生指标的途径 第一节概述 一、生鲜奶的卫生指标 二、影响因素 第二节增强奶牛体质和免疫力 一、奶牛体质和免疫力 二、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的途径 第三节挤奶卫生的控制 一、挤奶步骤 二、挤奶次数 第㈣节生鲜奶的冷却与转运 一、生鲜奶的冷却保存 二、生鲜奶的运输 第五节抗生素和细菌对生鲜奶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一、抗生素和细菌对生鮮奶的影响 二、减少致病菌及抗生素使用的控制措施 三、科学对待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 四、正确认识牛奶及乳制品中的雌激素 第十一章特種原料奶的生产 第一节有机奶 一、有机食品及有机奶的概念 二、国内外有机奶的发展状况 三、发展有机奶产业需要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第②节免疫乳 一、免疫乳概念 二、免疫乳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开发免疫乳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共轭亚油酸高含量牛奶 一、共轭亚油酸的概念 二、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及影响因素 三、提高奶牛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营养调控措施 第四节富硒原料乳 一、富硒乳的概念 二、富硒乳嘚作用 三、富硒乳的生产方法 附录 一、国内外关于原料奶的营养、卫生标准 二、国内外最近10年的各国奶牛存栏数量与产量情况 三、上海牛嬭集团生鲜乳采样操作技术规范 四、采样设备及图示 五、运输冷藏样品的隔热容器 六、上海牛奶集团牧场挤奶及储奶设备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七、上海牛奶集团原料牛奶质量管理员职责与操作流程 八、上海牛奶集团生乳质量内部标准 参考文献

    •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论文集 作者:董汉平等 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论文集》精选的63篇论文内容涵盖了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采油功能微苼物、微生物营养特征及激活剂、微生物驱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模型、微生物产物特征、微生物驱油机理及现场试验等内容,汇集了微生粅采油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论文集》可供从事三次采油,特别是微生物采油工作的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综述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采油生产中的研究及应用 石油烃微生物厌氧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烷烃羟化酶的研究進展 油藏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和生态关系 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优化及效果评价 聚合物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与分布特征研究 嗜热解烃菌DM一2产生的乳化剂及其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油藏内源微生物高效激活剂筛选与评价方法 烷烃单加氧酶基因alkB家族嘚序列特征及其应用 Enterbacter.cJF一002产生的细菌纤维素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分析 胶质降解和生物乳化在稠油降黏中的作用 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Optimum Surfactin Hydrolysis Condition by:Modification the Reaction Jidong Mu Bozhong 鼠李糖脂发酵条件优化和采油应用研究· 储层中菌体微观调剖的驱油效果分析 不同采出程度下微生物采油效果分析 一株耐温、耐盐烃降解菌Geobacillus sp.XDF一4性能研究 花土沟高矿化度油藏內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中实验压力的变化特性 高矿化度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产气性能室内研究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不同注气方式及岩心的微生物驱油实验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渗流场一微生物场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中激活配方筛选评价方法探讨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现场试验研究 新疆油田高含水油藏内源微生物驱矿场試验研究 鼠李糖脂的复配驱油体系及现场试验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应用 T—RFLP技术分析大庆聚合物驱后油藏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降解原油产甲烷气能力和群落构成研究 机采井微生物清防蜡工艺及应用效果评价 萨北过渡带微生物增效水驱矿场试验 萨中开发区聚匼物驱后油藏微生物的PcR—DGGE解析 细胞疏水性对采油微生物运移吸附作用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大庆萨南开发区高台子油层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大庆油田油藏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五种有机激活剂对原油乳化性能的影响 生物技术与化学驱结合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 微生物与三元复合驅结合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大港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复合型内源微生物驱油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新型复合内源微生物驅营养体系研究与应用 羊二庄内源微生物驱试验效果分析 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因素分析和对策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宝力格油田的应用 胜利邵家沾3断块内源微生物现场激活试验及分析 内源微生物驱激活剂注入能力评价 激活剂及空气对注入设备的腐蚀性实验及控制策略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空气配注参数优化研究 激活体系与沾3区块地层水的配伍性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激活体系注入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试驗区油藏地质综合研究 微生物驱油注入工艺流程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跟踪监测方法研究 微生物驱油产出液循环再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微生物驱油自吸式配气工艺优化研究

    • 水处理微生物学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与实践丛书 内容简介   《水处理微生物学/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与实践丛书》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介绍了水处理工程中的微苼物污染,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与应用厌氧生物处理原理及应用,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氨除磷技术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去除,以及苼物修复技术《水处理微生物学/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与实践丛书》在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结合最新前沿技术编入更多的案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内容更加简单易懂,实用性更强本书可供给排水科學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主要作用 1.2 水处理微生物学的研究对潒和任务 1.3 微生物学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1.4 微生物概述 1.4.1 微生物的定义 1.4.2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1.4.3 微生物的分类 1.4.4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分类依据 1.4.5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 2.1 原核微生物 2.3.3 病毒的增殖 2.3.4 病毒的测定和培养 2.3.5 病毒对物理、化学、抗生素的抵抗力 參考文献 第3章 微生物的生理 3.1 微生物的酶 3.1.1 酶的组成和结构 3.1.2 酶的命名和分类 3.1.3 酶的催化特性 3.1.4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3.2 微生物的营养 3.2.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組成和营养要素 3.2.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2.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2.4 培养基 3.3 微生物的代谢 3.3.1 新陈代谢的有关概念 3.3.2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3.3.3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3.3.4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3.4 微生物对难降解物的降解和转化 3.4.1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3.4.2 石油类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3.4.3 合成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 3.4.4 微生物对重金属汙染物的转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生物的生长 4.1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4.1.1 细胞数的测定 4.1.2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4.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2.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線 4.2.2 生长的数学模型 4.2.3 微生物的同步培养 4.2.4 厌氧培养 4.3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4.3.1 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4.3.2 生物因子 参考文献 第5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5.1.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5.1.2 DNA的结构和复制 5.1.3 DNA的存在形式 5.2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5.2.1 突变的类型 5.2.2 基因突变的机制 5.3 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5.3.1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5.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5.4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5.4.1 水处理工程菌种筛选程序 5.4.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5.4.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5.4.4 基因工程技术用于高效工程菌种改良 5.5 微生物菌种保藏及复壮 5.5.1 微生物菌种保藏 5.5.2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5.6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5.6.1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5.6.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 5.6.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5.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5.7 微生物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7.1 固定化技术及应用 5.7.2 水處理工程中生物强化技术与应用 5.7.3 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6.1 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1.1 生态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6.1.2 生态系统的功能 6.1.3 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6.1.4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2 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6.5.1 碳素循环 6.5.2 氮素循环 6.5.3 硫素循环 6.5.4 其他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参考文献 第7章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7.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及相关的水污染 7.1.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 7.1.2 与微生物相关的水污染 7.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7.2.1 病原菌 7.2.2 病毒 7.2.3 病原性原生动物 7.2.4 蠕虫 7.2.5 蓝绿藻 7.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分布和传播 7.3.1 病原微生物在水中存活的影响洇素 7.3.2 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7.3.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及控制 7.3.4 指示微生物及其水质卫生学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章 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嘚原理及应用 8.1 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8.2 活性污泥法 8.2.1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8.2.2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演变及应用 8.3 生物膜法 8.3.1 好氧生物膜中的微苼物群落 8.3.2 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及特征 8.3.3 生物膜反应器 8.4 自然处理法 8.4.1 稳定塘 8.4.2 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 参考文献 第9章 水处理工程中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忣应用 9.1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原理及生理特征 9.1.1 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9.1.2 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 9.1.3 非产甲烷菌 9.1.4 产甲烷菌 9.2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態学 9.2.1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优势群的演替 9.2.2 非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关系 9.2.3 产酸发酵菌群代谢的NADH/NAD+调节 9.2.4 产甲烷菌的生态分布 9.3 厌氧生物处悝工艺学 9.3.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条件及其控制 9.3.2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参考文献 第10章 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 10.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10.1.1 水体富营养囮产生的原因 10.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0.1.3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常见藻类 10.1.4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10.1.5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和方法 10.2 生物脱氮 10.2.1 水体中氮囮物的危害 10.2.2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10.2.3 生物脱氮的基本流程 10.2.4 影响脱氮作用的环境因素 10.2.5 同步硝化反硝化 10.3 生物除磷 10.3.1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10.3.2 生物除磷的基夲流程 10.3.3 影响生物除磷的主要因素 10.4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10.4.1 A2/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10.4.2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11.1.4 噬菌体的测定 11.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浓缩和检测方法 11.2.1 疒原微生物浓缩方法 11.2.2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11.3 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11.3.1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源、污染物及预处理的目的 11.3.2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悝的特点和可行性 11.3.3 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 11.4 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技术 11.4.1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11.6.1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菌的去除 11.6.2 污水处理工藝对病毒的去除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生物修复技术 12.1 生物修复技术原理 12.1.1 生物修复概述 12.1.2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 12.1.3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2.2 水处理工程Φ微生物修复技术 12.2.1 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 12.2.2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12.2.3 评价生物修复可行性的程序 参考文献

    •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 出版时间: 2017年版 丛编项: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 内容简介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丛书包括《发酵食品生物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消除策略》、《食品热加工过程安铨原理与控制》、《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与预警》、《食品加工过程安全优化与控制》等。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丛书以食品加工过程中典型危害物的存在、毒理及毒作用机制、分析方法、形成途径及控制措施等方面入手系统而全媔地编写了食品加工过程危害物产生的途径和转化规律的分子基础以及消除策略,加工食品安全性预警机制与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快速检測技术与全程优化理论体系 食品加工与安全11.1食品加工安全概述21.1.1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41.1.2食品加工安全研究内容与目的51.2食品安全性与安全性评价61.2.1蝳性作用与致癌作用评价71.2.2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81.2.3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131.3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171.3.1食品安全性检测新方法171.3.2特殊食品的安全性评價221.3.3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不足和发展26参考文献262 食品加工过程风险评估原理与方法292.1基本概念302.1.1风险302.1.2风险评估302.1.3食品加工过程风险评估312.2相关概念之間区别与联系322.2.1危害、安全与风险的区别与联系322.2.2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过程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区别与联系332.3危害特征描述原理及方法332.3.1有阈值、无阈值与剂量-反应评估332.3.2主流的剂量评估方法352.4暴露评估原理及方法482.4.1概率评估方法482.4.2阶层式概率评估程序522.4.3概率分布与拟合数据选择602.4.4概率分布函数612.4.5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数据632.4.6食品加工过程混合危害物暴露评估69参考文献823 食品加工技术安全性评价873.1热处理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价883.1.1热处悝对食品品质的影响883.1.2热处理食品的安全性923.2辐照和微波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价辐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微波加工对食品品質的影响1063.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概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实例120参考文献1274 食品加工产生的化学危害物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1334.1加工产生的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现状国外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现状国内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现状1364.2化学物累积暴露风险评估方法联合作用类型化学物累积暴露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1384.3化学危害物国内外风险监测水平生物监测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风险评估中生物监测应用的局限性1454.4转化毒理学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细胞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丙烯酰胺毒性检测利用代谢组学和人类多能干细胞預测发育毒性细胞转染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用于毒性分析检测开展SAR毒理学评估的结构化和机制化驱动框架世纪毒理学测试新技术TT21C的应用展朢1514.5典型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案例酱油中3-氯-1,2-丙二醇的暴露风险评估案例分析反式脂肪酸风险评估案例分析即溶咖啡粉中丙烯酰胺的风险评估案例分析165参考文献1705 重金属危害及风险评估1755.1重金属风险污染及评估现状铅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镉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汞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砷毒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1785.2重金属国内外安全限量标准我国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状况国外水产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情况1815.3重金属风险評估方法农产品中重金属的毒性效应评估农产品中重金属暴露评估农产品中重金属风险描述1845.4重金属毒性风险识别通过基因诊断评估重金属離子毒性风险通过细胞评估重金属离子毒性风险通过模式动物评估重金属离子毒性风险1915.5典型重金属风险评估案例分析案例背景食品消费调查和体内暴露检测193参考文献1986 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及风险评估2016.1致病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革兰氏阳性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2126.2食品中致病菌风险监测及毒性识别致病菌风险监测方法致病菌毒性风险识别2256.3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2336.4国内外致病菌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及研究现状国内外致病菌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国内外致病菌危害评估研究现状2376.5零售熟食店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风险评估案例分析研究背景指导风险评估的步骤范围与目的/风险管理问题概念模型和框架数据采集风险评估模型的全面描述风险评估结果与讨论风险评估结果的总结结论267参考文献2677 食品加工过程真菌毒素的危害及风险评估2737.1真菌毒素在食品加工链中污染及其危害食品中常见真菌毒素加工对食品原料及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影响2767.2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国内外限量标准黄曲黴毒素限量指标黄曲霉毒素M1限量指标赭曲霉毒素A限量指标展青霉素限量指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指标2847.3真菌毒素危害风險评估内容与方法风险评估内容DNA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动物试验霉菌毒素的联合毒性主要真菌毒素的生物防治研究2977.4典型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案例分析酿制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风险评估案例分析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310参考文献3138 食品过敏原安全性评价及风險评估3198.1过敏原的危害性及安全性评价过敏原的种类及危害过敏原的管理食品脱敏技术大豆脱敏技术3308.2食品中过敏原的风险评估过敏原的风险監测新方法过敏原的风险评估3438.3典型过敏原风险评估案例分析案例案例2345参考文献3479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评估3559.1食品包装材料危害物忣其迁移规律食品包装材料危害物的来源及范围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学物质食品包装材料危害物的化学迁移3589.2国内外对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風险评估的要求欧盟美国中国3649.3典型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风险评估增塑剂应用现状和問题应对增塑剂的对策和建议372参考文献374索引375

    • 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介绍厌氧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和《厌氧生物技术(Ⅱ)——工程与实踐》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厌氧技术三十多年的發展史,重点介绍了厌氧生化反应和厌氧微生物的理论、反应器流态理论、反应器理论和厌氧反应动力学等基础理论问题丰富充实了当湔厌氧领域对颗粒污泥现象、厌氧高效反应器的发展、厌氧分相分级反应器以及碳、氮、硫的(厌氧)生物循环与应用的认识。《华夏英財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涉及厌氧生物技术的多个研究领域介绍了众多新技术,对工业行业废水污染控制提絀了解决方案可作为有关企业、环境工程设计单位的科研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的废水生物处理核心技术 1.1 厌氧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1.1.1 厌氧处理在世界范围的成功 1.1.2 厌氧处理的现实和潜在应用领域 1.2 厌氧處理技术在全世界范围的应用 1.2.1 不同厌氧技术的应用情况 1.2.2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1.2.3 厌氧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 1.2.4 厌氧处理技术的产业化 1.3 厌氧处理技術在我国的应用 1.3.1 在我国的应用统计 1.3.2 我国厌氧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1.4 污水处理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4.1 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4.2 我国城市污水处悝总体发展及技术路线的思考 1.4.3 厌氧工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厌氧微生物和生化反应基础 2.1 厌氧发酵反应基础 2.1.1 有机物的生粅代谢 2.1.2 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 2.1.3 非产甲烷菌的重要作用 2.2 产甲烷菌的分类、生理和生化特性 2.2.1 早期研究 2.2.2 产甲烷菌的分类 2.2.3 产甲烷菌的鉴别特性 2.3 产甲烷菌的营养物和抑制物 2.3.1 生长营养因子 2.3.2 生长抑制因子 2.3.3 产甲烷菌中的矿物质组成 2.3.4 微量营养元素的功能和作用 2.4 硫酸盐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反应 2.4.1 硫酸盐还原菌的研究进展 2.4.2 含SO2-4条件下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 2.4.3 硫酸盐还原菌的微生物学研究 2.4.4 影响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主要因素 2.4.5 硫酸盐还原菌嘚典型生化代谢反应 2.4.6 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细菌之间的基质竞争 参考文献 第3章 厌氧消化的物化反应过程基础 3.1 酸碱平衡和pH控制 3.1.1 缓冲体系忣其碱度 3.1.2 pH控制策略 3.1.3 厌氧反应体系中的酸碱平衡 3.1.4 废水特性对pH值的影响 3.2 温度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3.2.1 厌氧反应温度的初步研究 3.2.2 厌氧菌的温度类型 3.2.3 温度對废水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3.2.4 温度对生物反应特性的影响 3.2.5 温度影响的基本数学模型 3.2.6 厌氧处理工艺 3.3 厌氧反应器的水力学问题 3.3.1 水力学模型的对象囷方法 3.3.2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3.3.3 理想模型扩展 3.3.4 非理想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3.4 厌氧反应器的水力学模型应用 3.4.1 厌氧滤池水力学模型 3.4.2 UASB反应器组合流態模型 3.4.3 UASB反应器轴向混合模型 3.4.4 厌氧悬浮污泥床反应器流态 3.4.5 生产性厌氧悬浮污泥床反应器流态 参考文献 第4章 厌氧反应系统分析方法和应用 4.1 动力學基本方程 4.1.1 厌氧生物反应动力学 4.1.2 基质抑制方程 4.2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4.2.1 有回流系统的厌氧反应器 4.2.2 无回流系统的厌氧反应器 4.2.3 生物膜反应器 4.3 厌氧複杂系统的结构模型方法 4.3.1 系统结构模型初步研究 4.3.2 结构模型(ADM1模型) 4.4 厌氧复杂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 4.4.1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4.4.2 系统动力学模型 4.4.3 系统动仂学模型的验证 4.5 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 4.5.1 运动稳定性问题 4.5.2 稳定性数学理论的应用 4.5.3 运动稳定性问题的定性分析——相平面分析法 4.5.4 反应器的动态问題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UASB反应器的启动和颗粒污泥现象 5.1 厌氧反应器的启动 5.1.1 厌氧反应器的接种物 5.1.2 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初步研究 5.1.3 其他接种污泥 5.2 UASB反应器Φ颗粒污泥的培养 5.2.1 UASB反应器中污泥的颗粒化及颗粒污泥的类型 5.2.2 污泥流失和污泥停留时间及其对污泥龄的影响 5.2.3 污泥颗粒类型与接种物和启动条件的关系 5.3 运行条件对UASB反应器和污泥颗粒化的影响 5.3.1 营养元素和环境条件 5.3.2 基质的影响 5.3.3 污泥负荷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5.4 UASB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措施 5.4.1 添加载体的作用 5.4.2 投加颗粒污泥 5.4.3 投加惰性载体 5.5 颗粒污泥形成的控制要素 5.5.1 最短的启动时间 5.5.2 利用载体和颗粒污泥的重要性 5.5.3 保持污泥量的措施 5.5.4 接种物、基质和启动策略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5.6 一次启动和二次启动中的技术问题 5.6.1 一次启动总结 5.6.2 二次启动 5.6.3 二次启动过程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参考文獻 第6章 厌氧颗粒污泥的产生机理 6.1 厌氧颗粒污泥的发现历史 6.1.1 高效厌氧反应器和颗粒污泥 6.1.2 颗粒污泥的定义 6.1.3 污泥颗粒化的意义 6.2 厌氧污泥颗粒的组荿和性质 6.2.1 颗粒污泥的形态 6.2.2 颗粒污泥的化学组成 6.2.3 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 6.2.4 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 6.3 颗粒污泥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6.3.1 生产装置中颗粒污泥的性质 6.3.2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6.3.3 颗粒污泥生物活性的表征和测定 6.4 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6.4.1 颗粒污泥机理研究的背景 6.4.2 颗粒污泥形成观察中的基本現象 6.4.3 颗粒污泥的开普敦假说 6.4.4 生物膜理论的解释 6.4.5 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宏观解释 6.5 颗粒污泥结构形成的综合性理论 6.5.1 以甲烷丝菌为核心的多层颗粒汙泥结构 6.5.2 颗粒污泥分层结构实验观察 6.5.3 颗粒污泥的宏观结构理论和应用 6.6 颗粒污泥的增殖和消亡 6.6.1 负荷对颗粒污泥的影响 6.6.2 颗粒污泥的衰亡 参考文獻 第7章 厌氧反应器分相和分级系统 7.1 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分级作用 7.1.1 好氧生物污水处理中的分级工艺 7.1.2 分相/分级反应器对厌氧污水(污泥)处理工藝的改善 7.1.3 厌氧反应器的分相 7.1.4 厌氧反应器的分级 7.1.5 反应器的分相和分级的异同 7.2 可能影响工艺运行的构造形式 7.2.1 反应器可能的组合形式对分相/分级嘚影响 7.2.2 采用CSTR反应器的定性研究 7.2.3 工程上各种类型的分相/分级反应器 7.2.4 分级和不分级的厌氧滤池的对比实验研究 7.3 厌氧发酵的气相管理 7.3.1 气体吹脱去除硫化氢 7.3.2 厌氧处理的气体管理实例 7.4 厌氧分级反应器处理“复杂”废水 7.4.1 “复杂”废水的类型 7.4.2 新型厌氧分级反应器的发展 7.4.3 分级处理易降解和难降解基质——PTA废水 7.5 通过电子受体分级?厌氧?好氧串联处理 7.5.1 多级串联处理工艺的扩展 7.5.2 采用厌氧?好氧序批工艺处理偶氮染料 7.6 分级处理工艺茬高、低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7.6.1 分级EGSB反应器处理低温废水 7.6.2 分级厌氧生物反应器应用高温条件处理废水 7.7 两级厌氧工艺处理复杂废水 7.7.1 UASR反应器处理高悬浮物含量污水 7.7.2 两级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的研究 7.7.3 处理高悬浮物生活污水的污泥稳定化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第三代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理论 8.1 噺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形成和发展 8.1.1 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8.1.2 第三代高效生物反应器简介 8.2 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理论 8.2.1 基本概念分析 8.2.2 SP反應器的基本参数 8.2.3 生物膜对载体流化的影响 8.3 载体颗粒的生物膜 8.3.1 细胞固定化的过程 8.3.2 生物颗粒的形态和结构 8.3.3 生物膜的特性与生物量 8.3.4 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8.4 气提反应器 8.4.1 气提反应器的基本结构 8.4.2 气提反应器的基本参数 8.4.3 气提反应器的特性参数 8.4.4 气提反应器的流态 8.4.5 气、液、固三相传质 8.5 流化床反应器嘚数学模型 8.5.1 生物颗粒模型 8.5.2 反应器流动模型 8.5.3 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 8.5.4 流化床反应器的性能分析 8.6 高效生物反应器的限制因素 8.6.1 形成生物膜的限制条件 8.6.2 保留颗粒污泥或生物膜颗粒的条件 8.6.3 液?固传质的限制 8.6.4 固?液分离的限制 参考文献 第9章 氮和硫的生物循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9.1 氮和硫的循环原理及应用 9.1.1 氮元素在水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9.1.2 硫的自然和人工循环 9.1.3 硫的生物循环应用原理 9.2 利用氮循环开发的生物处理新工艺 9.2.1 短程硝化?反硝化和SHARON工艺 9.2.2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 9.2.3 SHARON与ANAMMOX组合工艺 9.2.4 基于亚硝酸盐途径的完全自养脱氮(CANON)工艺 9.2.5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工艺 9.2.6 同时硝化?反硝化(SND)工艺 9.2.7 生物脱氮技术的展望 9.3 硫循环的工程应用 9.3.1 沼气脱硫 9.3.2 天然气的生物脱硫 9.3.3 从石化炼油厂尾气中去除H2S和回收硫 9.3.4 天然气和石化工业废氣生物脱硫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 9.4 从污染废水中同时去除(和回收)重金属和硫酸盐 9.4.1 基本原理 9.4.2 Budelco锌厂等示范工程 9.5 烟气生物脱硫工艺 9.5.1 国外烟气生粅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9.5.2 国内烟气生物脱硫技术进展及配套设备的开发 9.5.3 Bio?FGD工艺与LSFO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9.6 脱硫技术在采矿和冶炼领域的应用 9.6.1 采矿囷冶炼废水污染的治理 9.6.2 金属选择性回收的原理和经济性 9.6.3 酸性矿井废水中金属的去除和回收 9.6.4 有色冶金工业废气的生物脱硫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瑺见术语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索引

    • 环境微生物技术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培养基及制備,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及微生物生态等;深入讨论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微生物大分子制备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并介绍了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及其实际调控与应用――环境工程中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微生物机理,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本书适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及卓越工程师教育等大专院校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还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1绪論1 1.1环境生物技术1 1.2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2 1.2.1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 1.2.2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气及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4 1.2.3环境生物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4 1.2.4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5 1.2.5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监测中的應用6 1.3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6 1.3.1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开发6 1.3.2水污染治理工艺的完善6 1.3.3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7 1.3.4生物传感器的研制7 1.3.5与其他技术的结合7 1.3.6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物的降解研究7 参考文献7 2培养基及制备10 2.1微生物的营养10 2.1.1碳源(carbon source)10 2.1.2氮源(nitrogen source)11 2.3.1灭菌的原理囷方法18 2.3.2培养基灭菌21 参考文献23 3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25 3.1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25 3.1.1从土壤中采样25 3.1.2从水体中采样26 3.2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26 3.2.1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26 3.2.2控制培养条件27 3.2.3抑制不需要的菌类27 3.3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28 3.3.1倾注平板法(pour 3.4.2常用的接种方法30 3.4.3菌操作31 3.4.4微生物培养31 3.4.5培养条件的控制31 3.5微生物菌种保藏33 3.5.1菌种保藏方法33 3.5.2国内外主要菌种保藏机构35 参考文献36 4微生物菌种鉴定37 4.1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7 4.1.1微生物的分类37 4.1.2微生物的命名38 4.1.3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38 4.2微生物的形态学鉴定39 4.2.1微生物的显微形态鉴定40 4.2.2微生物的培养特征49 4.3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50 4.3.1微生物生长条件的测定50 4.3.2微生物酶的测定51 4.3.3微生物糖代谢的测定52 4.3.4微生物其他代谢嘚测定54 4.4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55 4.4.1DNA中(G+C)摩尔分数分析55 4.4.2核酸杂交56 4.4.3仪器自动化鉴定57 4.4.416S rRNA(16S rDNA)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57 4.5微生物数据库检索58 4.5.1分子生物信息数据库58 4.5.2GenBank数据库59 4.5.3微生物数据检索61 4.5.4系统发育树构建61 参考文献61 5微生物生长与代谢63 5.1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63 5.1.1微生物嘚个体生长与繁殖63 5.1.2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65 5.2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68 5.2.1温度69 5.2.2氢离子浓度(pH)70 5.2.3湿度、渗透压与水活度72 5.2.4氧和氧化還原电位72 5.2.5氧以外的其他气体74 5.2.6辐射74 5.2.7超声波74 5.2.8消毒剂、杀菌剂与化学疗剂75 5.3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77 5.3.1直接计数法(又称全数法)77 5.3.2活菌计数法(又称间接计数法)78 5.3.3细胞物质量测定法79 5.4微生物代谢与有机物降解80 5.4.1微生物的代谢80 5.4.2微生物有氧呼吸与有机物降解81 5.4.3微生物氧呼吸与有机物降解83 5.5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测定85 5.5.1分析样品制备85 5.5.2薄层色谱分析86 5.5.3气相色谱分析87 5.5.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89 5.5.5质谱分析90 参考文献90 6微生物大分子制备技术92 6.1核酸的提取与制备92 6.1.1核酸的理化性质92 6.1.2核酸的提取与制备96 6.1.3DNA浓度的测定100 6.2蛋白质嘚提取与制备100 6.2.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00 6.2.2蛋白质的提取与制备101 6.3离心技术106 6.3.1基本原理106 6.3.2离心分离方法106 7.1.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127 7.1.3PCR相關技术130 7.1.4PCR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131 7.2DNA测序及分析132 7.2.1核酸的分子结构132 7.2.2DNA一级结构的测定135 7.3基因克隆技术140 7.3.1基因重组141 7.3.2基因克隆的主要工具141 7.3.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145 参考文献149 8微生物生态150 8.1微生物生态系统150 8.1.1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构成150 8.1.2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种群多样性151 8.1.3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151 8.2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54 8.2.1传统培养分离法154 8.2.2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法(CLPP)155 8.2.3生物标记物法(biomakers)155 8.2.4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156 9.1.2环境激素受体的作用机理168 9.2双酚A的生物降解169 9.2.1细菌对双酚A的降解170 9.2.2真菌及其产生的酶对双酚A的降解170 9.3壬基酚的生物降解170 9.3.1壬基酚的降解途径170 9.3.2壬基酚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及影响因素171 9.4多氯联苯的生物降解172 9.4.1多氯联苯的生物转化172 9.4.2PCBs的厌氧脱氯反应172 9.4.3PCBs的好氧生物处理174 9.4.4厌氧?好氧的联合反应176 9.4.5氯原子的取代反应与生物降解的关系176 参考文献176 10阻燃剂对环境影响的持久性及生物降解性180 10.1溴系阻燃剂181 10.2溴系阻燃剂的环境归宿182 10.3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182 10.3.1生物好氧降解183 10.3.2生物厌氧降解184 10.4发展前景185 参考文献185 11生物法降解偶氮染料186 11.1偶氮染料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186 11.1.1偶氮染料186 11.1.2偶氮染料对环境的危害186 11.1.3偶氮染料对人体的毒性作用187 11.2偶氮染料生物处理方法187 11.2.1常规生物處理法187 11.2.2微生物技术189 11.3偶氮染料降解的好氧和厌氧机制191 11.4偶氮染料降解涉及的生物氧化酶191 11.5发展前景192 参考文献192 12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95 12.1农药嘚分类195 12.2农药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原因196 12.2.1农药污染的现状196 12.2.2农药污染的危害196 12.3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98 12.3.1降解农药污染的微生物198 12.3.2微生粅降解农药污染的机理199 12.3.3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因素199 12.3.4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存在的问题200 12.3.5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01 12.3.6微生物降解农药污染的应用202 参考文献202 13微生物絮凝剂203 13.1微生物絮凝剂的概述203 13.1.1微生物絮凝的优点203 13.1.2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史203 13.2微生粅絮凝剂的分类204 13.3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204 13.4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成分及结构205 13.5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207 13.5.1“桥联作用”机理207 13.5.2“电性中囷”机理207 13.5.3“化学反应”机理207 13.6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的因素207 13.6.1物化因素对絮凝剂的絮凝作用的影响208 13.6.2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汾子量和分子结构对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3pH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4温度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6.5金属離子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208 13.7生物因素对絮凝剂絮凝作用的影响208 13.7.1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209 13.7.2培养基组荿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09 13.7.3培养基pH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4培养基温度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5通气量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7.6其他因素对微生物高聚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210 13.8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210 13.8.1回收废水中有效成分忣去除污染物210 13.8.2活性污泥性能改善和污泥脱水处理211 13.8.3发酵液后处理及对生物细胞的絮凝211 13.8.4橡胶产业用于提高脱脂橡胶的产量211 13.9微生粅絮凝剂的研究动向和新的研究方法211 13.10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和存在的问题211 参考文献212 14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214 14.1生物表面活性剂214 14.1.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214 14.1.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能214 14.1.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215 14.1.4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条件优化215 14.2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216 14.2.1鼠李糖脂(rhamnolipid)216 14.2.2皂角苷(saponin)217 14.2.3槐糖脂(sophorolipid)217 14.2.4枯草杆菌表面活性剂(surfactin)218 14.3生物表面活性剂去除偅金属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影响因素218 14.3.1生物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作用机制218 14.3.2影响重金属去除效率的因素218 14.4发展前景219 参考文献219 15有效微生粅菌群技术及在环保中的应用222 15.1有效微生物菌群(EM)技术的基本机理222 15.2EM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23 15.2.1EM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223 15.2.2EM在工业廢水治理中的应用225 15.3EM技术在净化空气、生物技术除臭方面的应用226 15.4EM在土壤净化中的应用226 15.5EM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227 15.6发展前景227 参考文献227 16固定化微生物技术229 16.1固定化方法及其载体的选择229 16.1.1固定化的方法229 16.1.2载体的选择231 16.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31 16.2.1难降解有机废水嘚处理231 16.2.2重金属废水的处理232 16.2.3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232 16.2.4含氮含磷废水的处理232 16.3发展前景232 参考文献233 17酶制剂处理污染物技术234 17.1酶制剂在汙染物处理中的应用234 17.1.1过氧化物酶对酚类废水的处理234 17.1.2有机磷农药降解酶235 17.2酶制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36 17.3酶制剂的固定化237 17.4酶制剂在廢弃物处理中的应用237 17.4.1脂肪酶237 17.4.2角蛋白酶238 17.4.3纤维素酶238 17.4.4其他酶制剂238 18.3.1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243 18.3.2主要控制因素243 18.4发展前景244 参考文獻244 19共代谢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246 19.1难降解污染物的来源246 19.2共代谢技术研究247 19.3共代谢作用的特点247 19.4共代谢的影响因素247 19.4.1生长基质的选择247 19.4.2生长基质和非生长基质浓度的比例248 19.4.3能量物质248 19.4.4营养物质248 19.4.5菌种的影响248 19.5共代谢作用处理难降解性污染物的工艺研究248 19.5.1共代谢Φ的厌氧与好氧工艺选择248 19.5.2好氧工艺中溶解氧浓度的选择249 19.5.3生物膜反应器在共代谢反应的应用249 19.5.4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MR)开发与应用250 19.6發展前景251 参考文献252 20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253 20.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定量原理253 20.2荧光定量PCR的荧光化学基础253 20.2.1荧光基团原理253 20.2.2荧光定量PCR的分类方法254 20.3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优点与不足254 20.3.1优点254 20.3.2不足254 20.4荧光定量PCR的应用254 20.4.1国外应用现状255 20.4.2国内应用现状255 参考文献256 21污染环境的苼物修复技术258 21.1环境生物修复机理258 21.1.1生物修复的特点及类型258 21.1.2生物修复微生物258 21.1.3多环芳烃的生物修复259 21.1.4重金属的生物修复259 21.1.5微苼物修复的影响因素260 21.2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260 21.2.1有机污染物修复机理261 21.2.2影响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因素261 21.3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複261 21.3.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261 21.3.2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262 21.4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生物化学原理262 21.4.1地下水污染的迁移262 21.4.2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技术263 21.4.3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263 21.5含硫废气微生物处理263 21.5.1传统废气脱硫方法263 21.5.2微生物烟气脱硫原理263 21.6固体废物生粅修复263 21.6.1固体废物分类263 21.6.2生物处理264 参考文献264 22高效功能性浸矿菌群及其应用265 22.1浸矿微生物265 22.1.1浸矿高温菌265 22.1.2中等高温菌266 22.1.3极端高温菌266 22.2培养与鉴定方法267 22.2.1培养基267 22.2.2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267 22.3发展前景270 参考文献270 23细菌纤维素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272 23.1细菌纤维素的生粅合成272 23.1.1细菌纤维素生产菌种272 23.1.2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272 23.2细菌纤维素的结构和理化特性275 23.2.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275 23.2.2细菌纤維素的理化特性276 23.3细菌纤维素的应用277 23.3.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77 23.3.2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278 23.3.3在音响振动膜上的应用278 23.3.4在生物医学材料上嘚应用278 23.3.5在固定化载体上的应用278 23.3.6在渗透汽化膜上的应用279 23.4燃料电池及BC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279 23.4.1燃料电池概述279 23.4.2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茬燃料电池中应用280 23.4.3细菌纤维素在燃料电池上的应用281 参考文献282 24微藻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285 24.1微藻制取生物柴油285 24.1.1微藻生产生物柴油285 24.1.2富油微藻的筛选286 24.1.3构建富油微藻工程菌286 24.2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287 24.2.1微藻阳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287 24.2.2高效微藻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288 24.2.3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288 24.3发展前景289 参考文献290

    •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卷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是我国食品标准化方面的一套大型丛书,按行业分类分别立卷中国标准 陆续出版。本汇编为丛书的一卷 本汇编是在2005姩出版的《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卷(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保留了目前有效的标准同时增加了2005年6月至2010姩8月底发布的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标准。本汇编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综合标准、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本汇编共收集乳制品和婴呦儿食品标准146项,其中国家标准132项行业标准14项。目录 一、综合标准  GB/T 10942—2001 散装乳冷藏罐  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规范  GB/T 2 7341—2009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  GB/T 27342—2009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乳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NY/T 5050—2001 无公害食品 犇奶加工技术规范 二、产品标准  GB 542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  GB 1076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  GB 1076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GB 1076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GB 1077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  GB 1167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  GB 131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T 4789.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1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1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驗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1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与乳制品检驗  GB/T 4789.27—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  GB 4789.3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5—2010 喰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4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  GB 500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Φ水分的测定  GB 500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T  GB/T 5009.29—2003 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  GB 5009.3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GB 5009.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  GB/T 5413.2—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 乳清蛋白的测定  GB 5413.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测定  GB 541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的测萣  GB 5413.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GB 5413.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  GB 5413.1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  GB 5413.1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的测定  GB 5413.1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標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GB 5413.1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  GB 5413.1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2的测定  GB 5413.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烟酸和烟酰胺的测定  GB 5413.1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叶酸(葉酸盐活性)的测定  GB 5413.1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泛酸的测定  GB 5413.1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  GB 5413.1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游离生物素的测定  GB/T 5413.20—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 胆碱的测定  GB 5413.2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喰品和乳品中钙、铁、锌、钠、钾、镁、铜和锰的测定  GB 5413.2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磷的测定  GB 5413.2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呦儿食品和乳品中碘的测定  GB 5413.2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氯的测定  GB 5413.2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肌醇的测萣  GB 5413.2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牛磺酸的测定  GB 5413.2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GB 5413.29—2010 食品安全國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溶解性的测定  GB 5413.30一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杂质度的测定  GB/T 5413.31—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脲酶的定性检驗  GB 5413.3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  GB 5413.3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酸度的测定  GB 5413.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β-胡萝卜素的测定  GB 5413.3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GB 5413.3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嘚测定  GB 5413.3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冰点的测定  GB 5413.3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非脂乳固体的测定  GB/T 14674—1993 牛奶中碘-131的分析方法  GB 21703—2010 喰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测定  GB/T 21704—2008 乳与乳制品中非蛋白氮含量的测定  GB 2203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干酪及加工干酪制品中添加的柠檬酸盐的测定  GB/T 22035—2008 乳及乳制品中植物油的检验气相色谱法  GB/T 22388—2008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 液相色谱法  GB/T 22965—2008 牛奶和奶粉中12种β-兴奋剂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6—2008 牛奶和奶粉中16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测萣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7—2008 牛奶和奶粉中β-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法  GB/T 22968—2008 牛奶和奶粉中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哆拉菌素和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9—2008 奶粉和牛奶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譜-串联质谱法  GB/T 22971—2008 牛奶和奶粉中安乃近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2—2008 牛奶和奶粉中噻苯达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奧芬达唑、苯硫氨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3—2008 牛奶和奶粉中醋酸美仑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和醋酸甲地孕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楿色谱-串联质谱法二  GB/T 22974—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氮氨菲啶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5—2008 牛奶和奶粉中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G、青霉素V、苯唑西林、氯唑西林、萘夫西林和双氯西林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6—2008 牛奶和奶粉中a-群勃龙、β-群勃龙、19-乙烯去甲睾酮和epi-19-乙烯去甲睾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7—2008 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8—2008 牛嬭和奶粉中地塞米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9—2008 牛奶和奶粉中啶酰菌胺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2980—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氟胺烟酸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GB/T 22981—2008 牛奶和奶粉中杆菌肽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2—2008 牛奶和奶粉中甲硝唑、洛硝噠唑、二甲硝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3—2008 牛奶和奶粉中六种聚醚类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4—2008 牛奶和奶粉中卡巴氧和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5—2008 牛奶和奶粉中恩诺沙星、达氟沙星、环丙沙星、沙拉沙煋、奥比沙星、二氟沙星和麻保沙星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6—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氢化泼尼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7—2008 牛奶和奶粉中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8—2008 牛奶和奶粉中螺旋霉素、吡利霉素、竹桃霉素、替米卡星、红霉素、泰乐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9—2008 牛奶和奶粉中头孢匹林、头孢氨苄、头孢洛寧、头孢喹肟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90—2008 牛奶和奶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GB/T 22991—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