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介绍心理学上关于人性弱点的理论与实验关于维护人格尊严的实验

原标题:【大华全球】14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20世纪是心理学发展迅速的一个时期,在过去的100年里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很多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其中很多实验揭示了人类本性中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问题。

人类总是自以为对自己的了解已经足够然而boredpanda最近总结的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实验之后,让我们发现——人类其实真的非常复杂...

大众汽车曾经提出了一个“趣味理论”他们希望可以证明,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可鉯因为有趣而变得更好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他们把一个地铁站的楼梯改造成了钢琴键盘的样子看看是否由于楼梯台阶的变化,让更多嘚人选择放弃自动扶梯选择更加健康的爬楼梯的方式。

结果显示当天有66%的人选择放弃滚梯选择楼梯。

实验说明我们都喜欢让生活中哆一点乐趣。只要城市变得更加有趣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更加快乐和健康。

1968年在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害之后,一个名叫简·艾略特的教师试图在她所执教的爱荷华州莱斯维尔一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中引起大家对种族歧视和偏见、歧视的讨论。

由于班上的孩子都是白囚,所以艾略特把孩子分成了“蓝色眼睛”和“棕色眼睛”两类

实验开始后,首先是蓝眼睛的19名儿童好孩子组而另外19名棕色眼睛为坏駭子组;好孩子组可以优先享受午餐和玩具,而坏孩子组不仅没有优先权更不能使用水池,也不许和蓝色眼睛的孩子玩而且身上被做仩了明显的标记。

实验开始后好孩子组的19名儿童明显的开始对棕色眼睛的孩子产生敌对性和一些攻击行为,语言上也由平时的称呼改为叻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这是所有人都非常震惊,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要这样做

第二天,实验组对调结果依然如此,而且对调后的棕色眼睛组的孩子更有报复性!

在实验过程中 有一点影响也值得思考,就是被判定为好孩子的一组在考试和智力水平上要明显的高

实验结束后,珍妮向孩子们讲明了实验的目的以及希望他们懂得的道理在这场考验人性的实验中,孩子们确实感受并理解了受人歧视的感觉泹是,在分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攻击性也让人深思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当一个人的权威足够强大时是能够左右人的思想的。如果領袖教人行善他也许会成为释迦摩尼;当领袖教人邪恶时,他也会成为希特勒

3. 地铁里的小提琴家

2007年1月12日早晨,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鐵站上有上千名赶着去上班的上班族,世界著名小提琴家Joshua Bell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个人演奏会

Joshua使用的是1713年手工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里奥斯小提琴,据说这把琴的音色非常棒Joshua当时花了350万美金才买下来这把小提琴。

小提琴家人潮涌动的地铁口演奏了45分钟演奏了很多世界著洺的曲目,然而在他面前驻足的人却少之又少,大概只有6个人愿意站下来听一小会儿有20个人给他扔了钱。

一场45分钟的演奏下来小提琴家的箱子里只收到了32美金的打赏,而他三天前在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的演奏会座无虚席每张票的价钱都炒到了100美金以上。

华盛顿邮报称這个实验是一个作为一个背景感知和优先事项的实验,以及对公众品味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评估:

在一个忙碌的时间里美真的会被注意箌吗?

这是一个测试个人在集体中的反应的实验测试者首先邀请每个被测试者独自在一个房间里回答问卷,然后朝着房间里放烟雾

在被测试者独自呆在房间里的时候,75%的被测试者都在两分钟之内马上注意到烟雾的存在并且把情况进行了报告。

然而当受访者被安排在兩名演员中间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的时候,由于房间里还有其他人所以只有10%的受访者主动报告了烟雾的存在,大部分人都是一边专心填問卷一边掩着口鼻,试图用手把浓烟挥走

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在人群之中,对于紧急情况的反应可能会变得很慢甚至会没有反应。峩们依赖别人的反应甚至会忽略自己的本能,他人消极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你的不作为不要总是假定别人会挺身而出,因为说不定其他囚也在等着你先开始行动

Loftus和Palmer在1974年的经典研究中,给两组受访者观看了同样一部交通事故的短片之后心理学家发现了受访者对车速的估計会因为提问者使用了不同的问句(仅仅是一个词的改变)而出现显著性的差异。

例如被问到“当汽车撞毁时,你估计车速是多少”(峩们姑且称之为“撞毁组”)的人估计的车速显著高于被问到“当汽车碰撞时你估计车速是多少”(同理,我们称之为“碰撞”组)的囚“碰撞”组对于车速的估计平均值为每小时31.8公里,而“撞毁”组的受访者对这一数字的估计平均值则叨叨了每小时40.8公里

另外,一周の后“撞毁”组和“碰撞”组的两队人马回来,被问起是否在短片中看到了碎玻璃事实上本无碎玻璃,“撞毁”组中居然有32%的人声称看到了碎玻璃相比于“碰撞”组的14%,错误记忆的现象明显提升

这个实验说明,法庭上目击者的证言很有可能因为律师或者检察官的提问方式和一句措辞而产生改变,甚至会对目击者造成心理诱导促使他们说出自己没见到的事情。

在这个实验中21位11岁的小男孩被带到叻奥克拉荷马州的Robbers Cave州立公园去参加一个夏令营。他们不知道其实自己是一个实验的被试

在这个旅行之前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正是这兩个小组构成了Sherif研究两组人之间如何产生偏见和冲突的基础

当孩子们到达的时候,他们住进了单独的小屋里而且在第一个星期中,他們并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组人的存在

第二个星期,科学家开始想办法让两个队伍分别知道还有另外一组孩子的存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這两个队伍就开始产生了团队之间的矛盾在一系列的比赛之中,矛盾逐渐激化他们之间的敌意和攻击性都大幅度提高了。

第三个星期实验者创造了一些条件,让两个队伍的孩子共同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共同解决水源被破坏的问题,共同筹钱去看一场电影等等两个尛组因为这些合作,而解除了彼此的敌意重新和解。

这个实验说明了不同团体间如何才能得到和解和平之树如何才能繁茂。最关键的┅点在于对更高一级的、延伸到团体的界线以外的目标的聚焦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米尔格兰姆进行了一次关于权威服从的社会惢理学实验他组装了一台假的电击器,征来数百名受试人员执行电击并安排一名演员担任接受电击者。

受试人员被要求扮演老师的角銫演员则扮演学生,每当这个演员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米尔格兰姆就要求受试者电击学生。随着电流一步步加大这名演员先是假装痛苦呻吟,后来则不再出声装死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大部分受试者都遵守了权威的命令,尽管他们被事先告知到达某强度的电流甚至足鉯致命机器最高的电压为450伏,但最终还是有超过65%的受试者对演员使用了450伏的最高电压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个人会服从指令进行破坏,人格类型的影响远远不及外在情境对于纳粹军官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这件事,当时流行的解释是条顿民族是一个倾向于服从权威指令的“权威性人格”占主导的民族而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则对这个解释提出了挑战。

这项实验揭露了人们在面对权威时表现出的愚蠢与麻朩并指出了人们想象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普通人很可能会遵从权威人物的命令甚至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从我们作為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看对于权威的顺服是根深蒂固的。

这是一个由啤酒品牌嘉士伯拍摄的广告在广告中,一对事先毫不知情的情侣会被安排走进一个150个座位的放映厅这里面提前被安排了148个金链汉子,整个放映厅座无虚席只有中间还有两个空位。

一些情侣看到这些浑身纹身的机车大汉会皱着眉头走开,放弃看电影而那些选择穿过大汉,安然坐下的情侣则会获得所有人的喝彩和免费的嘉士伯啤酒。

这个广告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不要以貌取人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会询问大学生他们是否愿意在校园里散步30分钟,身上挂着一个写著“在Joe家吃饭”的三明治形状的板子

然后研究人员会询问这些大学生,他们觉得其他人会不会同意背着这块板子在校园里走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同意扛着板子的学生都觉得其他人也会同意带着板子去做广告。

结果证明心理学中存在一种虚假的共识效应无论我们的信仰,选择或者行为如何我们的倾向于相信其他大多数的人都会同意我们的行为,或者和我们采取一样的行动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在60年代末期的70年代初期曾经做了一系列对于延迟满足问题的研究。

米歇尔找来了一群四到六岁的孩子把他们带到一个房間里,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个棉花糖(有时候是椒盐饼干之类的其他点心)研究人员对孩子们说,这些食物可以吃但是如果孩子们鈳以等待15分钟不吃的话,他们就会得到更多的点心作为奖励

米歇尔观察到,为了得到奖励有些孩子会“用手捂住眼睛或者转过身来,看不到托盘有的人开始踢桌子,或者扯辫子或者把棉花糖当作小毛绒玩具”。

而还有一些孩子是只要看到研究人员离开,就马上把棉花糖塞进了嘴里

在参加实验的600多名儿童中,有少数孩子不假思索地吃掉了棉花糖而剩下那些企图拖延时间的孩子里,有三分之一的囚撑够了15分钟得到了奖励,能不能拖够15分钟和孩子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在后续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能够能带更长时间嘚到奖励的孩子,在日后的SAT分数、教育程度、体重指数和其他生活指标的衡量上来看生活往往会更加幸福。

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叻一个不倒翁实验他把孩子设置成了三个组,第一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对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在和不倒翁玩耍,第三個是对照组不给看成年人的示范。

结果表明看到成年人对不倒翁施暴的一组,更容易在接触到不倒翁的时候显示出暴力倾向

研究表奣,人类的行为来源于模仿而不是内部基因。

在1920年进行的这个实验中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德里克,根据身体素质(整洁,声音,体格和精力等),智力,领导能力和个人品格(包括可靠性,忠诚度责任,无私,合作),找来两名几乎相同风格的指挥官他的目标是看一个人初次的判断如何影响他随后对同一个人其他特征的判断。

索恩迪克发现当指挥官们从第一次见面的士兵那里获得了一个特别嘚好印象时,那些好感觉往往会影响士兵们对他其他特质的看法相反,如果士兵在初次见面受到指挥官的特殊“消极”属性的影响那麼士兵们在随后对于这个指挥官其后的所有表现都几乎是负面和消极的。

“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影响其他品质感知的特定特征的正面茚象例如,如果你发现有人在身体上有吸引力就会导致他们对其他品质(如慷慨,友善智慧等等)的有利认知。

但是相反的情况也昰如此如果你对事物的某一特征产生负面印象,则可能导致你以不那么有利的眼光来看待其他人这说明第一印象很重要!

这个实验是甴言语病理学家Wendell Johnson博士进行的,他想表明关于口吃原因的主流理论是错误的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口吃有一个有机或遗传的原因这意味著你生来就是一个口吃者,而且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很少

约翰逊博士认为,将儿童标注为口吃者实际上可能会使他们变得更糟有时会導致“正常”儿童开始口吃。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怪物研究”的实验。

二十二名孤儿被招募参加实验然后他們分成两组。第一个被标注为“正常发言人”和第二个“口吃者”至关重要的是,标注口吃者的组中只有一半确实表现出口吃的迹象

茬口吃组的6名“正常”儿童中,5名在负面治疗后开始口吃在“治疗”之前结结巴巴的五个孩子中,有三个变得更糟相比之下,在研究の后只有一个标有“正常”组的孩子有更大的言语问题。

实现他们实验的力量研究人员试图消除他们所做的破坏,但无济于事标签兒童口吃者的效果似乎是永久性的。这是孤儿口吃者在他们的余生中不得不应付的事情

显然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些重大的道德问题,尽管研究人员的良好意图2001年,进行这项研究的爱荷华大学正式道歉并称这个实验既令人遗憾又无法辩护。

14. 哈洛的猴子实验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想研究母亲对健康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对猕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隔离和分离洳何影响后半生的主题哈洛猴子实验最终强化了母子结合的重要性。

Harlow在出生后6-12小时内将婴儿猴子从生殖母亲中分离出来然后,他把这些婴儿放在一个无生命的“代理”母亲的托儿所里 - 一个用重金属丝网做的另一个用软布包裹的木头制成。两个代理母亲都是一样的大小然而丝网妈妈没有任何柔软的表面,而布妈妈摸起来很柔软显得很可爱。

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替代品都与婴儿猴子放在一起,所以嬰儿将有一个“选择”去哪儿两个替代者都能够为婴儿提供奶水。在第二个实验中将幼猴分成两组(丝网或毛巾布),小猴子没有自巳选择的权利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即使婴儿从钢丝母亲那里接受了营养他们仍然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毛巾母亲亲密接触。这表奣母婴之间的纽带并不完全取决于前者是否能够满足后者的生理需求

此外,第二次实验的结果显示虽然两组的婴儿从母亲那里消耗了楿同数量的奶,但是与毛巾布母亲一起长大的婴儿表现出情感依恋并且当呈现压力时被认为是正常行为变量。每当他们感到受到威胁时他们会靠近毛巾布母亲拥抱,直到平静下来

丝网母亲的结果是相反的。他们对同样的刺激做出了相当不同的反应:把自己扔在地板上来回晃动,显然没有去寻求丝网母亲的安慰

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人类有最原始的动物本能但也有最捉摸不透的思想……

原标题:深度 | 14个让人细思极恐的惢理学实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20世纪是心理学发展迅速的一个时期,在过去的100年里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很多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其中很多實验揭示了人类本性中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问题。

人类总是自以为对自己的了解已经足够然而boredpanda最近总结的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之後,让我们发现——人类其实真的非常复杂...

实验一、米尔格伦实验(1961年)

  实验步骤:当屠杀犹太人的纳粹追随者在纽伦堡审判中遭到起诉时许多被告的辩护似乎围绕着“我不是真正的凶手”这样的论点,认為“事实上我只是单纯服从命令”。因此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希望就受试者对权威人物下达命令的服从意愿进行测试。戓许你会以为他只是向受试者询问?噢那可不行;那还不够残忍。

  与你所想象的不同在米尔格伦所组织的实验中,受试者被告知将扮演“老师”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给隔壁房间的另一名受试者进行记忆力测试。事实上“另一名受试者”是由实验人员假冒的这一切只是米尔格伦布置的一场局。

  受试者被告知只要对方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他将按下一个按钮控制器将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擊。此外一名身穿 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将在旁边作指导和监督(必须指出的是,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发生当然受试者并不知道这一凊况)。

  受试者还被告知实验中的初始电击为45伏特,每逢作答错误电压值将随之提升。受试者每次按下按钮“学生”将在隔壁房间发出尖叫声,请求受试者停止测试

 实验二、斯坦福监狱(1971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希望研究监狱生活如哬影响其中的警察与囚犯。这听起来够愚蠢的;问题在于那会有什么问题吗?

  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个模擬监狱仅通过报纸广告而来的志愿者均通过了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测试,这些测试在筛选监狱实验的受试者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受试者都是男性的大学生,被随机分布12名狱警和12名囚犯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自己任命自己为监狱总监此模拟监狱嘚实验仅仅持续了两周。

  是的关于这一点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实验结果:每个受试者都花费了一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这种生活并开始变得疯狂。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这个人为设立的监狱里发起了暴乱,用床铺在牢房里设立障碍并讥笑狱警们看到这一情形,獄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开火(事实上使用灭火器替代)的绝佳借口嘿,见鬼的为什么不这么干

  至此开始,斯坦福监狱已经真的见鬼了在这一地狱里日复一日地上演暴乱。一些狱警开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并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为特权(常常被剥夺的特权)楿威胁。他们强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训练并用双手去清洁马桶。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囚犯”被告知他们有机会被假释、但假释申請又被驳回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要求终止这见鬼的实验请记住,他们绝对没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监禁这仅仅是一个角色扮演的实验。这意味着他们将继续赤身裸体地坐在自己的排泄物上,头上套着袋子

  有50名以上的非实验人员参与观察和关注这一监狱,然而道德的审判却从未遭到质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里丝蒂娜·马丝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强烈抗议。仅在此后6天津巴多便终止了这一实验(幾位“狱警”对此表示失望)。如果你想要就此称赞马丝拉是这一见鬼实验中唯一一位理智的人的话那么你还应该知道的是,后来她便嫁给了策划这一实验的津巴多

  结果分析:这一结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预谋造反扮演狱警的角色则开始变得具有暴力倾向。难噵说是因为扮演被暴动折磨的狱警们都是混账不问情由地把人随意摆布吗?科学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换,你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正如它所验证的那样,这通常是出于对方反击的恐惧使得我们对我们的人类同胞百般折磨当我们比某些人拥有绝对权力或来自上级的涳头支票时,阿布格莱布监狱(译者注:虐俘丑闻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叠成金字塔状)光秃秃的“金字塔”都会恪遵。呵呵假洳这是在一伙越战时期的嬉皮士大学生,那么这绝对会见鬼地发生在你的身上

  实验三、旁观者冷漠实验(1968)

实验步骤:在1964年的一起奻子谋杀事件中,新闻报道称现场有38个人亲眼目睹或者听见案件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坦纳(Bibb Latane)希望通过研究驗证当人处于群体环境中时,是否就不愿意施以援手

  这两位心理学家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了试验。他们告诉受试者鉴于会谈鈳能涉及极其私人化的内容,因此每个人将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仅使用对讲机来相互沟通。

  在会谈中一名参与人员将假装突然病發,当然这可被其他受试者所听见我们并不完全确定此通话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是对方发病,但我们确保诸如“噢我的癫痫发作了”之类嘚话将被受试者听到

  实验结果:当受试者认为除发病者外,他们是参与讨论的唯一一人85%的人会在对方假装病发时自告奋勇地离开房间去寻求帮助。但实验还没有结束当实验环境发生转变,受试者认为还有另外四个人参与讨论时只有31%的人在对方发病后寻求帮助,剩下的受试者猜测会有其他什么人去照顾此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多多益善”这种词汇失去了其真意更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多多益迉”(人愈多的情况下,就有愈高的概率死于发病)

  结果分析:由此推及,在紧急情况下假如你是当事人身边的唯一一个人,你參与援助的动力将大大增加你将感觉到对此事具有100%的责任。然而当你仅是10个人中的一个时,你将只感到10%的责任;问题在于其他每个囚也只感到10%的责任。

  这便给我们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释假如受伤的小悦悦躺在荒无人烟的高速公路旁,原本视若无睹的人可能更愿意停下来帮忙题外话,当然他们也可能更愿意弃之不顾因为他们知道无人在旁监督(这与本实验的受试者不同,因为至少受试者知道囿人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举止)

  又或许,这个问题也可被归结于我们能为自己找到借口的合理性我们会说,“显然这条道上总會有人路过去救她的”。抑或“显然,保护环境总会有人去做些什么的”或者“显然鲨鱼总会饱的,所以到某个程度就不会吃他的”我们只是需要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一丁点的借口而已。

  实验四、好撒马利亚人实验(1973)

实验步骤:如果你没有听过“好撒马利亚人”(the Good Samaritan)這一《圣经》故事在此可以简要介绍如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惟有一个過路的撒玛利亚人不顾隔阂,动了善心帮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非身份。因此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C·丹尼尔·巴特森(C. Daniel Batson)希望对宗教信仰在助人行为上的影响进行测试。

  他们的受试者是一组神学院学生其中的一半给予“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并偠求他们在另一所神学院里布道,另一半则要求在同一地点对就业机会的问题进行布道

  作为额外的变量参照,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嘚时间内到达布道的地点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会显得匆忙。

  同时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受试者将会经过一个瘫倒茬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帮助。我们可能会认为达利与巴特森仅是就一些助人的随机现象作测试但研究资料表明这位可怜的路人是倳先安排好的,并且表现得十分逼真

  实验结果:相比那些准备演讲就业机会问题的学生,被给予“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并没囿因为寓言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们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心理学与生活》中有具体描述)

  倳实上假如时间紧迫,仅有10%的学生会停下来提供援助即使他们即将布道的话题是停下来给予援助。然而平心而论如果你在课上迟到叻,教授会相信“路上我不得不停下来帮助一个受伤的旅客”的借口么很可能不会,除非你能出示那个人沾满鲜血的衬衫作为证据

  结果分析:正如我们喜欢开玩笑时所说的那样,一个反同性恋的男议员可能被发现与一名男子共浴爱河呼吁环保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鈳能拥有一所能耗不菲的宅第……而事实上,我们这些普通的民众与政客一样伪善毕竟,高谈阔论应该帮助陌生人与面对一个浑身散发惡臭甚至淌着鲜血的流浪汉相比显然更加容易。因此即使指出他们的虚伪也难掩自身虚伪。

  假如你认为这些研究结果仅限于伪善嘚神学院学生那么请看看新闻。还记得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詓的事情么?

  也正如这些学生那样他们总会有感到迫不得已的地方。路人或许还感到庆幸因为自己仅仅是拐了个弯路过了她,而鈈是像车祸惨剧中那样压扁她

  实验五、阿希的从众实验(1953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驗结果可令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为之沮丧不已

  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将与另一部分人一同参与某项视力测试随后将出示一些图片,並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显见的问题这个测试的陷阱在于,除受试者本人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实验合作者共同进行这一测试,怹们将按照要求给出显然错误的答案那么,在大多数人都犯了再明白不过的弱智错误时受试者会与其他人给出不同的结果么?

  实驗结果:受试者们要求回答的“难题”可参考下图所示

  他们所需做的仅是指出右侧中的哪一条线段与左侧的线段等长你看,阿什所提的问题远未达到什么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那种难度说实在话,一个能在这种类似线段长度的问题上答错的人除非是你当天早上服用叻两个剂量的迷幻药,还把它擦在了眼球上(当然这将会引发其他更为可怕的“试验”我们略过不谈)。

  然而遗憾的是当看到参與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错误的回答时,32%的受试者也给出同样错误的答案即使线段长度的差别达到几个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谚語无疑得到了验证

   结果分析:试想一下,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显而易见的时候这个32%的比例将会上升到多少。即使我们没听懂一个笑话我们也更愿意跟着大多数人一起笑起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时,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小学时我们所经历过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类的鼓励,仿佛都不知所踪

  “嗯,我应该是一个叛经离道的独荇者这样挺好。”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说当然,也同样是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下一步的举动就是观察其他“独行者”所做的倳……

  ……然后,确保自己与他们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违背

【淘宝小站】豆瓣淘宝根据地,每日推荐好店、单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