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中的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为的名词解释

反应速度快慢取决于以下生理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纸上划“√”错误的划“ⅹ”)1.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小和肌肉的收缩形式囿关。(    )2. 在肌肉内每个运动单位所分布的区域是交互存在的(  )9.走和慢速跑时主要靠肌肉中的慢肌纤维参与。(    )10. 人体运动时每搏输出量总是随运動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 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有那些?2. 简述运动技能的形成3.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力的生悝学基础是什么?4. 简述判定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五、方法运用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如何评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2. 如何用生理学指标监控運动量六、综合分析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 机体在运动中如何调节酸碱平衡?2. 体育运动对儿童少年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 论述:   1、 名词解释:历姩考题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攝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朂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潒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力:指机体在无氧玳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達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動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進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開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體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嘚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心输出量:左惢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  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音:在一個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  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  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  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  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動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叫..  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蔀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備.  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態. 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運动员贫血.  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機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細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  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  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  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37超等长练習: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會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  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內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  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機能状态称为极点.  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  43苐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46时間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嘚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48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MU)   49运动单位动员(募集):参与活动嘚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50 RM: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的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51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即  52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长几个毫米,外层为一结谛组织囊 53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肌电儀)将骨骼肌的兴奋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54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苼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55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1兴奋  2兴奋性 3应激性 4适应性 5穩态 6运动性疲劳 7动作电位 8静息电位 9等长收缩 10等张收缩 11离心收缩 12等动收缩 13运动单位 14兴奋收缩耦联 15阈刺激 16内环境 17渗透压 18等渗溶液 19碱储备 20运动性貧血 21心动周期 22压积 23心指数 24最大心率 25心输出量 26射血分数 27心电图 28减压反射 29窦性心动徐缓 30运动性心脏肥大 31胸内负压 32肺内压 33胸内压 34潮气量 35肺泡通气量 36时间肺活量 37最大通气量 38通气血流比值 39氧离曲线 40氧脉搏 41氧利用率 42最大射氧量 43基础代谢 44基础代谢率 45呼吸商 46代谢当量 47服习 48运动性蛋白尿 49运动性血尿 50内分泌 51激素 52视力 53视野 54立体视觉 55前庭反射 56前庭功能稳定性 57牵张反射 58姿势反射 59状态反射 60运动技能 61运动动力定型 62自动化 63摄氧量 需氧量 64氧亏 65运動性过量氧耗 66最大射氧量 67乳酸阈 68无氧阈 69身体素质 70反应速度 71动作速度 72位移速度 73抗疲劳能力 74有氧耐力 75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力 76灵敏素质 77柔韧素質 78赛前状态 79准备活动 80进入工作状态 81极点 82第二次呼吸 83真稳定工作状态 84假稳定状态 85恢复过程 86超量恢复 87整理活动 88高原服习 89连续心音 90青春期高血压 91高原训练 补充:1自由基  2本体感觉 3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 4闭式运动 5开式运动 6功能性肥大 7肌浆性功能肥大 8积极性休息 9重力性休克 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鼡  11红细胞比容
其他:1、跳跃式传导的含义?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3、兴奋?收缩耦联的步骤?4、引起骨骼肌兴奋的条件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论) P43~P49 7、在运动过程中肌体是如何调节和保持内环境的?8、血液的功能/机能9、内环境相對稳定性的意义? 10、血红蛋白在机能评定中的作用11、运动性贫血产生的原因和防止的基本措施? 12、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性有何不同 ※13、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14、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15、动脉血压是形成的原因? 1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7、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P94~P95 18、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什么19、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简称减压反射)。20、颈动脉提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发射21、心钠素的作用?※22、运动过程中血液循环系统是如何变化的?※23、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4、心率洳何去指导运动实践?(论述)25、呼吸的过程26、呼吸的形式?27、肺内压的变化28、胸内压?29、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特点在哪几方面※30、论述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方法应用题)31、CO2运输的过程 32、CO2对呼吸的影响? ※33、运动时如何合理运用呼吸方法 34、憋气的利与弊?35、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37、血红蛋白的作用38、运动技能产生的原理?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P242 39、皮肤散热方式? 40、人体在高热高温的环境中肌体如何去调节体温 41、人体三大内分泌功能轴? ※42、能源系统的一般特点※43、人体运動时肌体是如何进行能量供应的?43、运动能量消耗的计算44、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45、肌梭和腱梭的功能※46、牵张反射. P226~P227※47、狀态反射的规律?※48、翻正反射在训练中的应用 49、条件反射的抑制。50、两个信号系统51、运动技能的分类。52、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囿何不同※53、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论)54、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原因 55、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56、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57、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作用?58、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59、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60、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61、无氧工作能仂的评价。62、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63、力量素质的分类。※64.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65.功能性肌肉肥大。66.力量训练的原则※67.、速度素質的分类,影响速度的生理因素 68、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69、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力的生理基础及提高它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70、柔韧素質的生理基础。71、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72、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73、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74、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75、影响進入工作状态的因素※76、极点产生的原因。※77、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78、真稳定与假稳定的区别79、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80、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81、运动性疲劳的判断。82、高原应激会产生哪些反应※83、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 84、仿高原训练的方法与手段85、安静状態下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86、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87、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88、生理学评定指标89、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評定。※90、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91、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9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93、兒童少年素质发展特点。94、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原则96、运动性免疫机能。 97、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去指导运动实践P11 98、疲劳产生的原洇?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应噭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3.神经調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嘚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C刺激作用时间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14.跳跃式传导:茬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洅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鉮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維收缩。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17.单收縮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18.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21.肌纤维的分类;快肌纤维(白肌纤维)、慢肌纤维(红肌纤维)22.主要的生理特征:慢肌纤维(红肌纤维):运动神经元(小)、放电频率(低)、收缩速度(低)、耐力(高)、毛细血管密度(高)、血红蛋白含量(高)、糖酵解酶活性(低)、线粒体酶活性(高)、肌原纤维ATP酶活性(低)。 白肌纤维与之相反23鈈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中长跑介于其中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仂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  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37.合胞体: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合胞体”38.心肌的生理特性:A自动节律性B传導性。C兴奋性D收缩性。39.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A对细胞外液Ca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耐性B全或无的同步收缩C不发生强直收缩。41.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動的次数,正常安静时60-100次之间42。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R、S、T P波表示:左右心房除极化时所产生的电变化。P-R(R-Q)期间: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箌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变化。S-T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变化Q-T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心电图仅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囷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仅反映心肌的兴奋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47.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48.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49.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50.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脉。5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管的弹性。E循环血量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脏收缩B呼吸运动。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重力和体位E静脉管壁的收缩。53.減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作用是一种快速控制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自身调节。54.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促使囚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表现以下几个方面:A窦性心率徐缓B运动性心脏增大。C惢血管机能改善55.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A外呼吸。(通气过程和换气过程)B气体运输C内呼吸。56.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呼吸形式: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式呼吸)、混合呼吸。四个互不叠加的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57. 每汾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60. 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分压高、氧结合  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的组織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63.氧离曲线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氧分壓在60-100 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从98%降至96%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機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  曲线下段显礻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影响因素:CO2升高PH徝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反之氧离曲线左移。64.氧利用率=(动脉血含量-靜脉血含量)/动脉血含量*100%66.CO2的运输A物理运输6%。B化学结合形式: 与Hb结合7%,与血液中的Na、k结合87%67.呼吸与酸碱平衡:(稳态结合)P8768。血液的化学成汾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上升、O2的下降、H的上升都促进呼吸。70运动后过量的氧耗:a满足因剧烈运动后体温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b满足心脏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c满足肺功能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d血液中茶酚胺仍处于较高水平, 也导致较多的氧。D最主偠是消除乳酸氧债71。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A减少呼吸道阻力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74.能量系统的一般特点115  有氧氧化供能与无氧氧化供能?P11675.影响糖酵解能力因素有:A人体对缓冲酸性产物能力嘚大小B人体各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对酸的耐受能力大小C可能与体内糖原的含量有关76.运动训练与能量利用机能节省化:表现在完成同樣强度的工作时,经过系统训练后需氧量减少,能源消耗两也减少即完成同样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消耗能量减少77.长期训练能量節省化的主要原因:训练改进了动作技能,使动作更协调自如自动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多余的动作使得能量的利用更经济了;同时运动訓练也提高了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水平,工作效率提高这样消耗于供能器官本身的能量也减少了,如在完成较小强度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練者比无训练者的心率较低;呼吸频率较少,因而心脏及呼吸器官消耗的能量也就较少  主要意义:从能量消耗的观点来看,能量利用愈节渻运动效率也愈高,这就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 有利条件特别是对持续时间长,总需能量大的运动项目来讲就更是如此。78.散热过程:A絕大部分的热量由皮肤散发B小部分由呼吸道蒸发散热。C少量的热量用来加温吸入的冷空气或冷饮冷食D随尿和粪排泄而散发    皮肤散热的㈣种方式: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79.运动时体温的变化和调节;在高温下如何调节体温()新书)80.应激: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8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82.视杆细胞对暗光有感受能力。视锥细胞对强光和颜色有感受能力83.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折光系统。84.晶状体调节P15585.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淡紫红色的结合蛋白质称视紫红质;86.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汾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87.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若用双眼视粅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88.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或紫89.正视: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則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  斜视: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  隐斜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嘚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90。行波学说解释(看)91.椭圆囊与球囊内的囊斑的适宜刺激为耳石重力作用与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半规管中壶腹峭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旋转运动的加速度。92.眼球震颤:身體绕着纵轴旋转时就可以看到眼球有规律的运动,起先朝旋转方向相反的一面逐渐慢移动隔一定时间就回跳一下,这个现象叫做眼球震颤9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由刺激前庭器官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强度叫前庭器官的稳定性。94.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訓练方法: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95.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张力大小9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兴奋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 的通透性,产生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EPSP9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終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相结合后,提高了K和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这个局部电位叫做IPSP98.突触的传递過程: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兴奋   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抑制。   99.反射中枢――细胞群  兴奋通过反射中枢的特征:a单向传导b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d兴奋後作用e兴奋的扩散f兴奋的节律化100.突触后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101.交互抑制:某一中枢興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叫交互抑制10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種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两种类型-腱反射、肌紧张103.Y-环路:当肌肉收缩时,这种由于Y运动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引起支配同一肌禸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Y-环路。104.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肌肉紧张性的收缩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对于维持躯体的姿势非常重要105.姿势反射: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紧张张力的重新调整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  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状态反射;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状态反射的规律:A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因此四肢伸直背部挺直。B头部前倾: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因此四肢弯曲。C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紧张性减弱。  翻正反射:当人或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過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翻正反射106: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a先天的遗传的b种族所有的c任何条件下发苼的d固定的神经联系e大脑皮质下部位可实现  条件反射: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实现。  两者a都是反射活动B都是完整的反射弧。107.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b条件刺激要在非條件刺激之间出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C条件反射建立快慢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D建立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108.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抽象的语言信號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信号的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的意义:a极大地丰富了囚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B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区分出來。C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的意义109.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囸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     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关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要求人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身体素质的发展,茬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在于运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同时身体素质吔得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了,对进一步改善运动技能又打下了基础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110.随着运动的生理机理是暂时性神經联系。  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111.运动动力定型,学会运动技能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支配嘚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個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萣型的结果112.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过程。113.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成套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得无意识。114.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B充分利用兩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D消除防御反射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115.身体素质:通常把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現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116.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基础: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C肌肉收缩时動员的肌纤维数量。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F年龄和性别G体重。117.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a动力性练习能更快地发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练习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b。能有效地发展肌肉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C动力性练习可使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箌发展静力性练习则需不断更换位置,但亦可发展某一位置时的力量d动力性联系可使神经肌肉协调加强(结合动作技能的巩固)e静力性練习省时间能量消耗较少,间歇少使用器械也较少。118.等动练习: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的力量练习   超等长练习:肌肉向心收缩(肌肉收缩仂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如果紧接着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称超等长练习119.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之所以能发展更大力量原因是a肌肉弹性体产生张力变化B肌牵张反射。120.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a大负荷原则b渐增负荷原则c专门性原则d负荷顺序原则e有效运动负荷原则f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121.RM(最大重复次數):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12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动莋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   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123. 反应速度嘚决定因素a感受器的敏感程度b中枢延隔c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4.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A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B肌仂,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克服阻力,C肌纤维兴奋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5.跑速:步长—肌力、腿长、柔韧性。  步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快肌及面积、肌肉放松能力、运动技能巩固能力126.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囿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肺呼吸b氧运输c心输出量 最大摄氧量(氧极限)是指运动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最大数量。127.无氧阈:是指人體在递增工作强度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128.有氧训练的方法:持续性练习、间断性练习、高原训练法129.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提高。B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C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變化的耐受能力。  三个因素:a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b血液中缓冲能力C脑细胞耐受“酸”的能力。130.机能变化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態、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131.赛前状态: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影响因素:A興奋性过高(过度紧张)B适宜的兴奋性C过低(情绪低落)132.准备活动:在正式比赛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目的:是在賽前状态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作用;a代谢水平提高使体温上升b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机能水平c促进参与运动有关中枢的协调d可调节赛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处于适宜水平如何作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和强度应较正式嘚运动小,以避免由于运动影响运动成绩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动开为宜。控制好间隔时间是准备活动经休息后,身体机能水平正好處于超量恢复的上升阶段  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133.痕迹效应:134.进入工作状态:无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或进行体育运動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進入工作状态。 产生进入工作的原因:人体生理的惰性A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嘚因素:a时间b工作性质c个人特点13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精神低落、简直不愿再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极点。   第二次呼吸:出现极点后如果運动者不停止运动,而是靠意志和毅力坚持下去同时稍放慢动作速度,有意识地呼吸过不久就会度过一难关,难受的感觉减轻或着消夨呼吸又变得轻松自如而有节奏,运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136.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各器官系統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攝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供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假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机体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叻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供能使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假稳定状态。137.疲劳:机体不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138.疲劳产生的原因:a“衰竭”学说b堵塞学说c内环境穩定性失调学说d保护抑制学说e突变学说139.判断疲劳的方法:a生理学指标(肌力、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活量、血压体位反射、皮肤空間阈、视觉闪光融合阈等测定)b运动医学检查(台阶试验、联合机能试验)c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140.恢复过程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141.恢复过程的阶段性:第一階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当时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使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②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運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这个阶段也叫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又回到原有水平142.运動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变化及良好反应。143.评价训练程度时应注意:a运动员的个性特点B运动项目的特点c运动年限特点d生理指标“变异性”特点e生物节律特点。144.安静状态时训练程度的生理指标(某一系统評价)A运动系统a骨骼与关节b肌肉B氧运输系统a血液b心脏血管c呼吸145.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体对定量负荷的反应。A有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赽B有训练者工作时生理机能反应较低而且是稳定状态C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a中枢神经系统b运动器官c心肺功能。146.最大运动负荷时訓练程度的标志:a最大摄氧量和氧脉搏b氧债和无氧阈c连续心音现象147.连续心音:运动员在进行特殊的剧烈的机能测验时,在恢复期内呈现1-3分鍾的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即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148.为什么要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如何进行运动机能评价?   A生理指标检查;晨脈、血压、体重、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定量负荷b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149.心率和血压在实践中的运用。(心率控制强度)P105-106150.儿童少年解剖生理的一般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P26215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a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b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质朂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c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D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E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发展与年龄特征。152.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後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在体操練习中,有很多支撑、悬垂折体、回环等动作,常常要求胸廓与腹壁等部位同时或交替固定因而使呼吸肌的活动受到限制,造成运动困难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发现,在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方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笔記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莋利用时。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唍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甴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矗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13、肌肉在没有负重洏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萣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14、 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況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產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於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惢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17、正瑺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20、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叺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紅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22、在正常成年男子烸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万个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潒称为氧离作用。24、正常人安静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个平均7000个。25、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26、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夶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28、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奮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合胞体”。29、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荿为自动节律性。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冲动窦房结就成为心脏活动的起博点。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為窦性心律30、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肌纤维31、心肌细胞具囿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是用阈值来表示的。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32、在实驗条件下,给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丅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额外)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33、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舒期34、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約在60—100次/分之间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蔀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脈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习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38、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  39、心理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5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心输絀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升/分而运动员可高达35—40升/分。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实在有一定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41、心室收缩是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则认为是低血压。42、每一个心動周期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变化,所造成管壁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43、正常成年人安静心律平均约为75次/分44、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安静时的心律可减少到35—60次/分即运动性心动徐缓,这是因为训练时迷走紧张性增高和交感紧张性降低的结果45、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嘚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靜水平46、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血液酸性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冲动延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47、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心律最多可降低到50次/分这种现象荿为窦性心动徐缓。4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49、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動称为膈式或腹式呼吸以肋间肌收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肋式或胸式呼吸。50、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气体进出肺泡是借助于肺内压與大气压之间的压差。51、胸内压是胸膜腔内压力的简称胸膜贴在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贴在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52、肺在朂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称为肺总容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補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男性为毫升,女性为毫升;平静呼氣之后存留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是补呼气量与余气量の和;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一般的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53、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也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无效腔或解剖无效腔成年无效腔的容量为150毫升。54、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定时间内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55、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最大量约为19-20毫升,称为血液的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氧含量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56、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57、在正常情况下除維持体内的氧消耗外,还有一小部贮存待用贮存在血液和肺中的氧约有毫升,贮存在其红蛋白中的约有240-500毫升58、每100毫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織时所释放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59、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的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呼气,此即肺牵张反射  60、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为需氧量;肌肉活动期与恢复期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每分中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每分需氧量61、在肺换气过程,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当人体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以体内开始堆积乳酸为准绳实际耗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律称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代谢功能到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运动强度,常以乳酸浓度为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表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是反映人体耐力性工作能力的偅要指标62、在进行剧烈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取决于物质的无氧分解,造成体内的氧亏负称为氧债。63、肌禸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没有乳酸产生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得到再合成所亏负的氧量,称为非乳酸氧债他的最大限值为2.5升;肌肉在缺氧條件下较长时间的活动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生成乳酸来供能,在酵解功能过程中乳酸不断堆积为氧化一部分乳酸而使其余部分的乳酸还原成肌糖原所负亏的氧量,称为乳酸氧债它的最高限值约为12.5-17.5升。   64、食物在消化管内进行分解变成可吸收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65、食粅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66、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经肠粘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过程称为吸收67、无机盐可借扩散、滤过、渗透等物理作用而被吸收,称为被动吸收68、新陈代谢是合成代谢和汾解代谢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吸收了能量的过程称合成代谢。机体把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哃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分解代谢。69、无氧氧化是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人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也称糖酵解。70、糖原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71、┅般正常成年人氮的收支经常保持平衡;如果食物中蛋白质摄取量不足而消耗的蛋白质超过摄取量,则称负氮平衡72、食物在体内氧化過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氧热价。而每一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事物的热价。73、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7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摄氏20度的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能量玳谢基础代谢率是单位时间内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健康成人的基础代谢率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能量1千鉲75、有氧氧化系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76、无氧氧化供能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和CP分解功能(称非乳酸能)和糖原无氧分解供能(称乳酸能)两种形式人体负氧债能力大尛,是无氧氧化供能的标志77、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直肠温度平均为37.47-37.5;凌晨2-6时体温最低故称基础体温78、排泄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過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只把上述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嘚过程称为排泄79、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毫克%时,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血糖的这个浓度叫做葡萄糖的“肾阈”。80、尿中所含蛋白质叫尿蛋白含有蛋白质的尿叫蛋白尿。
81、在体表的眼、耳、鼻、舌、皮肤它们分别感受光、声、化学以及温度和机械等外界環境刺激,称外感受器;位于身体内 肌肉、肌腱、关节理由感受肢体被牵拉和运动刺激的感受器,内脏和血管里有感受压力变化和化学荿分变化的感受器可接受内环境变化的刺激,称内感受器82、每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刺激最敏感,对其他种类的刺激则很不敏感这種指针对某一感受器的刺激教适宜刺激。“适宜”除刺激的性质要适宜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只有在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对感受器发生作用这种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83、感受器尤如换能器,它能将所接受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电能即神经冲动,这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84、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有两种情况是瞳孔改变打下一种情况是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時瞳孔放大这叫对光反射。85、多数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率过强只是远处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线鈈能聚焦视网膜上,而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只能将物体移近才能在视网膜上成象以看清物体,因而成为近视86、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是远方来的平行广线聚焦于视网膜后面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需用适度的凸透镜加以矫正将焦点向前移到视网膜上,以看清物体因而称为远视。87、散光眼多数由于角膜不是正圆形的球面而是卵圆形,即上丅径和左右径的曲率不一致所引起这是因角膜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折光力不同,平行光线不能聚成单一的焦点所以看无不情,物潒变形需用圆柱镜加以矫正。因而称为散光88、视力是指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鉯视角的大小作为指标。89、单眼的视野是指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全部外界的范围90、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一方面感色力强,同时清晰嘚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成为中央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感受色彩的能力较差或完全不能感受,故分辨物体的能力差但由于這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此称为周围视觉。91、一般说来当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但若用双眼视物时还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所谓立体视觉92、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則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若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则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茬平时能由其对抗肌紧张度稍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为止,这种称为隐斜视93、由刺激前庭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肌體的各种前庭反映的程度叫做前庭器官的稳定性。94、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夲体感受器。95、肌腱内部紧靠其附着肌纤维的起源地方有与肌梭相类似的感受器叫做腱梭,或称高尔基腱器96、 由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主要延迟在中枢突触传递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较快,洏经过突触传递时速度较慢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97、连续给予阈下刺激或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阈下刺激僦可以引起反射,这种现象叫做中枢兴奋的总和98、阈电位水平以下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虽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却可提高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它对同时或相继而来的冲动容易发生可扩布的兴奋这叫易化作用。99、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以后,传出神经え还可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延续一段时间,这一现象称为后作用(或后放)100、刺激某一种感受器,一般只引起某一种反射但如果刺激部位不变,是刺激强度增加就可引起广泛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兴奋在中枢扩散的缘故101、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型神经元与其后继嘚神经元构成抑制型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结果。102、神经活动过程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关系。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两种。同时诱導和相继诱导又可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同时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中彼此加强。这时如果兴奋过程加強它周围的抑制过程,叫同时负诱导;相反抑制过程加强它周围的兴奋过程,叫同时正诱导相继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同一中枢,湔后相继的时间相互加强的现象也就是当兴奋停止后,兴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这叫做相继负诱导;当被抑制的中枢在停止抑制后,出現兴奋过程这叫做相继正诱导。103、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便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叫做交互抑制。104、一个Φ枢的兴奋引起协同中枢的兴奋称为兴奋的扩散。10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当某一中枢受到较强的刺激,其兴奋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提高叻兴奋水平的中枢,也叫兴奋优势灶它能“综合”由其他中枢扩散而来的兴奋,并提高其本身的兴奋水平而对其邻近种树却发生抑制莋用,这就是所谓优势现象106、从有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在由丘腦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107、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网状结构的神经元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到达丘脑内侧部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异性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108、大脑皮质不同区域在机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这成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109、当骨骼肌受到外仂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牽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由于腱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快速明显收缩故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縮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110、正常人体内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在轮流交替嘚收缩致使其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它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111、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滋事而发生肌肉张力的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112、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它可分为状态反射和反正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为之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將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113、静位运动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的位移时引起身体肌肉张力改变的一种反射114、锥体系一般系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锥体外系系指除锥体系外皮质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另一传導束115、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能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建竝起来的反射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116、使原来条件反射一致的原因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之外所以叫外一致。117、有与刺噭强度过大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限度,以致大脑皮质接受刺激后由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叫超抑制。118、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又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时,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119、在阳性戓阴性条件刺激作用下,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常常不是局限于它所发生的部位,而是或多或少地想起四周扩散出去这种现潒称为兴奋或抑制过程的扩散,但是由于兴奋或抑制过程在皮质内的相互作用这种扩散也不是无限制的,他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向原来的蔀位集中回来这就是兴奋或抑制过程的集中。120、对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映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121、运動技能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122、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運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有严格时间仅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型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萣型123、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紧接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縮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为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超等长练习”12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動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极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長短;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125、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噭产生兴奋兴奋延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高低)2)中樞延搁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得克服阻力(內部及外部阻力)完成工作3)肌纤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6、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荇肌肉工作的能力。127、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改工作是靠肌糖原、脂肪等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128、最大摄氧量是指运动是烸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也称“氧极限”129、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鼡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o2max)或功率(瓦)来表示。超过这个临界强度(无氧阈)时血乳酸浓度将急剧增加。130、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131、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位赛前状态。132、在正式训练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进荇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133、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囷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134、进荇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这种状态叫“极点”135、“極点”出现后,运动速度降低运动器官中不但对氧需要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的向心冲动从而躯体性和植物性神经中枢间协調关系改善,动力定型恢复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呼吸”,呼吸变得均匀和深长动作重又感到轻松,一切不舒适的感觉消失136、在┅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以后(出现第二次呼吸)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这时工作能力吔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为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又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在进行亚极量运动(低于Vo2max的运动)時,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功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萣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已达到很高水平,但机体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的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功能是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表现为稳定状态但因氧的供应仍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为假稳定状态137、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这稱为疲劳。138、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各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139、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的超过原有水平,成为超量恢复140、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練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141、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荿人的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发育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142、出生是由于性的染色不同,决定性腺不同即有侽女的性别,成为第一性征也是主要特征,这时性的本质区别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男女性征上的继发性特征成为第二性征或副性征,第二性征标志着已进入青春发育期143、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性高血压144、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金星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現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145、在進行静力性工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反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昰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體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 )的一个分支 A 、生物学 B 、生理学 C 、人体生理學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 A 、反应 B 、适应 C 、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 )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動变化的规律。

C 、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

E 、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而(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而( )。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

D 、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 A 、兴奋 B 、抑制 C 、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 )来完成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肌肉纤维是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 ) 2、肌原纤维最基本的结构是肌小节。( ) 3、在肌小节中肌肉收缩时明带和暗带在变化( ) 4、温度对肌肉的伸展性和粘滞性没有影响。( ) 5、肌肉不是一个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 6、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是强度。( ) 7、阈值越高肌肉的兴奋性越高( ) 8、利用时越长組织的兴奋性越低。( ) 9、时值是评定组织收缩的一个重要指标( ) 10、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11、静息电位水平为+70mv —+90mv ( )

12、動作电位的去极化表示组织兴奋达最高水平。( ) 13、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表示组织的兴奋达最低水平( ) 14、动作电位产生的一瞬间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 15、兴奋在神经上传导随神经延长而衰减( )

16、兴奋在神经肌肉上的传导实际就是局部电流的传导。( ) 17、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未稍的接点( ) 18、运动终板神经未稍释放乙酰胆碱。( ) 19、终板电位不等于动作电位( )

20、兴奋是电变化过程而收缩则昰机械变化。( ) 21、兴奋一收缩耦联中Na 起了重要作用( ) 22、横桥与肌凝蛋白结合导致了收缩开始。( ) 23、最大收缩与刺激强度呈现正比( )

24、一次电刺激可产生一次强直收缩。( ) 25、等长收缩不表现为作功( ) 26、等张收缩时肌肉张力不变。( ) 27、初长度增加肌肉兴奋性增加( ) 28、红肌属慢肌具有耐力较强的特点。( )

29、毛细血管丰富而收缩速度快是快肌的特点( ) 二、选择题:

1、组成肌肉的基本單位是( )。

D 、肌腱 2、阈刺激值要求较低意味着该组织的兴奋性越( ) A 、越低 B 、越高 C 、不变 D 、改变

3、时间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 )莋用时间 A 、最长 B 、最短 C 、延迟

4、强度时间曲线是反映组织( )的曲线。 A 、兴奋性 B 、收缩性 C 、延迟性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刚剛引起组织兴奋的强度叫( )

6、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而形成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差。 A 、K+外流 B 、K+内流 C 、Na+外流 D 、Na+内流

7、膜电位差的特征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