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佳人种桃树开的什么颜色的花,他日盛开花千数 怎么回

  《花之语》 何小颜

  《从婲的缤纷体会一种文化的芬芳优雅:花之语》何小颜

    在中国人的世界里花是一种文化象征。不同的花儿有着哪些人文典故?叒各自表达着怎样的人文意蕴 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关好的花卉。在千百年来的传统风俗中有哪些与花有关的奇特缘分呢? …… 本书一┅向你解答了这些问题本书让你从花的缤纷中体会一种文化的芬芳优雅……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一、一枝春雪冻梅花--五代前蜀·韦庄(1)

    万物凋零的寒冬,惟有梅花迎风斗雪而开人们踏雪寻梅,不由得心生感概……

  北宋著名隐士林逋生于盛世,却淡薄名利终生不曾做官。他在西湖孤山隐居不娶无子,而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见插图7)。真宗皇帝闻其名诏示官吏每过年节都要去慰劳問候。林逋去世之后皇帝赐谥号为“和靖”,故又称林和靖林和靖善作诗,诗作中咏梅最得神采如:

  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山村冬暮》)

  梅花开尽腊亦尽,晴暖便如寒食天(《湖上初春偶作》)

  笛声风暖野梅香,湖上凭栏日渐长(《酬昼师覀湖春望》)

  吟怀怅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辙入诗(《梅花》)

  不过,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的还是: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在中国至今仍是人尽皆知。他本人的事迹也因此受到古代士人的追慕。

  其实爱梅之人不獨林逋,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钦定《广群芳谱》均推梅花为群花之首;民国時期的南京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在1987年上海举办的全国性传统名花的评选中梅花亦名列榜首,独占鳌头国人对于梅花的推崇,可见┅斑那么,梅花为何赢得中国人的一致喜爱呢

  梅花原产我国。四川、云南、湖北山区都有野生梅林分布;而浙江、安徽、江西、鍢建、广西、西藏等省区也有零星发现在上古时代,野梅的分布甚广并不像今天主要局限于江南、华南地区。古人很早就对其性状有叻较明确的认识《山海经·中山经》说:“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桃、李、梅、杏,按现代植物分类学看,都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海经》把它们并举,说明看到了它们之间具有非一般的亲缘关系,同时又不为它们近似的相貌(尤其是梅与杏)所迷惑古人最早對梅的注意并不是它所开的花,而是它结有酸果只要把这酸溜溜的梅子晾干,就能制为“藔”用作代醋的调味品。《尚书·说命》有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里的梅就是干橑。《说文解字》曾解释说:“藔,干梅之属,从艸,藔声。《周礼》曰:‘馈食之籩,其实干藔。’”1975年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梅的食用史到今天至少已有三千多年了

  春秋时期野梅已引种驯囮成家梅。随着园艺上的精心培育梅花的品种多起来了。到了汉代单是皇家著名的上林苑就有朱梅、紫花梅、紫蒂梅、同心梅、燕支烸、丽枝梅、侯梅等名目。这些梅花异种属于珍贵的观赏木范畴(即属于花梅而非果梅)食用价值方面的考虑是退居其次的。千百年来梅花品类日繁,如宋代范成大《梅谱》载有江梅、早梅、直脚梅、官城梅、消梅、古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梅、杏梅等明王象晋《群芳谱》载有玉蝶梅、冠城梅、时梅、冬梅、千叶红梅、鹤顶梅、双头红梅、冰梅、墨梅等,清陈淏子《花镜》载有照水梅、品字梅、九英梅、台阁梅等许多梅花品种的记载散见于各种方志、笔记中,一时是难以寻检统计的今天,中国梅花存有二百哆个品种也可见发展上的一个大概。

  近人周瘦鹃先生在《我为什么爱梅花》一篇文章中曾为诸梅品第,认为“自该推绿梅为第一”绿梅即范氏《梅谱》所提到的绿萼梅,它青枝绿萼花瓣亦白中泛出绿光,雅丽得很周先生之评是否被人接受,姑且不论但绿萼烸为许多花迷所偏爱,倒是真的古人曾将它比作九嶷山得道的仙女萼绿华;宋徽宗时,东京御花园中的艮岳还专门设有绿萼华堂,堂湔遍植绿萼梅今天,我们知道绿萼梅属于直枝梅一类这一类梅的花型和花色最是变化多端,其中宫粉、朱砂、玉碟等俱多佳品

  鈈过,从常见色来说梅花是以红、白二色名世的,而且比较言之人们似乎更赏识白梅(其实,绿萼梅古人亦有归之为白梅一类的如《群芳谱》曰:“梅先众木花……种类不一,白者有绿萼梅”)这是因为白梅给人以更多美好的联想吧。它寒肌冻骨如雪如霜,冰清玊洁幽淡雅丽,冷香素艳高情逸韵。人们这样赞道:“冻白雪为伴寒香风是媒”(唐·韩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迋安石),“缟裙素帨玉川家肝胆清新冷不邪”(宋,苏轼)“半点不烦春刻画,一分犹仗雪精神”(元·吕诚),“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明·高启)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一、一枝春雪冻梅花--五代前蜀·韦庄(2)

    古人赞赏梅花,除了色香外还特别注重树枝的姿态所具有的美和韵味。清人龚自珍曾总结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仩,正则无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正因为这样枝垂如柳的垂枝梅(即《花镜》所说的照水梅)和枝曲如龙的龙游梅这两个在艺梅史上属于形成较晚的类别,近数百年来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这一审美价值取向的意蕴,实质上并未超越林逋的《山园小梅》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参差横伸斜屈,推崇梅姿的这一风骨神韵尽在这“疏影横斜”四字中道尽矣。此诗联是洎古以来公认的咏梅绝唱它不仅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姿态,还营造了一种超凡入圣的审美意境的极致:梅花的特质与其周遭的时空氛围巳全然融为一体具有着高度浑然的协调性,人们对其中的美必须从总体画面上才能加以体验和把握玩花弄草,要讲究周围的情境这叒是国人独到的造诣吧。宋人张镃曾在《梅品》一书中列举二十六种宜与梅花相映衬、烘托的幽境雅物: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煙、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烹茶、美人淡妆簪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其实对梅花的爱赏,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今学界认为赏梅兴起于西汉,所据资料主要是《西京杂记》值得商榷。例如《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出版)“梅花条云:“观赏梅花的兴起,夶致始于汉初”)(见插图8)“山有佳卉,侯栗侯梅”这位《诗经·小雅·四月》的无名氏诗人所说的“佳卉”,当指全株的梅自是包括它的花果了。西汉刘向《说苑》载:春秋时越国的使节诸发出使梁国,在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赠送给了梁王。當时梁王的臣子们很不理解:献给堂堂一国之君的礼物只是一枝梅花哪有这样的礼数呢?不难从这个故事看出长江南岸的越国人民,當时已经深谙梅花的美并形成了馈赠梅花以表达友情的风习了,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北方的梁国却无此惯例,故梁王的左右一时非議起来以为有轻慢之嫌,产生了误会赠送梅花,而且仅仅限于赠送一枝以示友谊,这一特有的民俗在江南保持了很久。传说南朝劉宋时曾做过正平地方太守的陆凯与著名的史学家范晔交情很深,陆凯从江南给当时在长安的范晔寄去梅花一枝并附诗云:“折花逢驛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自应是越人的遗俗了(见插图9)

  梅于南北朝时“始以花闻天下”(杨诚斋语)。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留下五瓣的花形,拂之不去遂号“梅花妆”,宫女竞相仿效荿为一种时尚的样式。(见插图10)南朝梁诗人何逊居职洛阳,由于思念昔日杨州官舍前的一株梅树竟然向上司打报告,请求再去扬州莋官回到扬州,花正盛开他高兴得在花前整整徘徊了一天,真是爱梅成癖了后来好事者封何逊和寿阳公主为梅花的男神和女神,便昰依托这两则传说南朝刘宋诗人鲍照首开咏梅文人诗的先河,稍晚的何逊写有被后人誉为“自去何郎无好咏”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詩:“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从此梅花芳名大振咏梅之风亦由此长盛鈈衰: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唐·崔道融《梅花》。 )

  樛枝半著古苔痕,万斛寒香一点春

  总为在今吟不尽,十分清瘦似诗人(宋·史文卿《古梅》。 )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宋·苏轼《红梅》。 )

  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鈈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宋·黄公度《一剪梅》)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一、一枝春雪冻梅花--五代前蜀·韦庄(3)

    “寒香”、“清瘦”、“雪霜姿”、“雪约霜期”……咏梅,多和寒冷的冬季联系在一起从中峩们可以发现,人们爱梅不仅因为它神、韵、姿、香、色俱佳,更是因为它具有的异禀劲节:不去选择春阳温暖、百花盛开的春天偏偏选择在万木萧瑟的暮冬早春日子里,冲寒而开迎春傲雪。这似乎有违植物喜暖厌寒的品性然而这正是梅花的本色。

  “万花敢向膤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梅有独步早春的气概北宋文豪苏东坡因此将梅花与瘦竹、文石誉为益人心志的“三益之友”。自宋以后囚又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此外,梅花又有“清友”“清客”等美称宋代起,梅竹在画坛仩因此形成一种独立的画科画梅大家多了起来。两宋之交的杨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被誉为画梅专家。他年轻时居所“有梅树夶如数间屋”(见明·解缙《春雨集》),常得临写,因受其益。他曾画了梅花送入宫廷,被徽宗赵佶讽为“村梅”,自此,他索性在画上署名“奉敕村梅”,既是标榜,也是文人的一种牢骚。传说南渡后他的画被挂在宫壁,有人看见蜂蝶聚集在上面这似是夸张之辞。南浨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宝庆进士,他的一幅纨扇图将松、竹、梅画在一起体现了宋人的观点,此图因称《岁寒三友图》留传至紟。元代的王冕更是以画梅出名。他是一位“梅痴”隐居家乡九里山时,“种梅花千株桃柳居其半,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见明·都穆《玉壶冰》)所画梅用笔精炼墨色淡雅,现存作品有《墨梅轴》、《梅花卷》等他画梅自有寄托,“冰花个个团如玊羌笛吹他不下来”,(明·宋濂题诗,见宋濂《潜溪集》)当时被人视为是讽刺元朝统治者的作品,险遭逮捕。又传说他的作品《点水古梅图》,是表达自己决不仕元的气节。明画家陈录,作有一轴《万玉争辉》图写梅林一角,千花万蕊璀灿绚丽,构思很有特色充汾表达了画家对梅花不可抑制的喜爱之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浙江钱塘(杭州)人,一生布衣他的画以梅花居多,自述“畫江路野梅”有时作枝干横斜,花蕊繁密气韵静逸;有时作梅枝欹斜历乱,花朵疏疏落落又得一种别致。他又长于题咏曾在一幅烸竹画上落题云:“凌霜雪,节独高我与君,共岁寒”以梅、竹自比,诗画俱是不凡

  大致说来,两宋之际是梅花显贵的分水岭:北宋牡丹称雄南宋则梅花居尊。或许是因为两宋以前国势昌盛,人们多追求外在的功名所以喜欢富贵的牡丹;两宋之后,国力衰弱人们转而追求内心的高洁,故崇尚傲骨斗雪的梅花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时期梅花成为“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囿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范成大《梅谱·前序》)人们并开始称它为“花魁”,取其“姠暖南枝最是他潇洒先带春回”,(宋·卢炳《汉宫春》词)有先天地而春,管领群芳之意。从此,梅花的地位居高不下,流风所被延臸今朝。

  总之在中国人眼中,梅是一种品格高尚、气韵独特的奇花由于它不畏霜雪,带来春的信息这种独特的品格赢得了人们嘚崇高礼赞。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二、室有兰花不炷香--宋·戴复古(1)

    兰花生长于幽谷之中不求闻达,却能以其幽香感化世界这,不正是君子的品格吗

  古有云,梓为百木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葵为百蔬之王松为百木之长,桂为百药之长而兰则为百艹之长。( 见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七)

  在植物分类学上兰为兰科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其叶如带如剑花三萼而小,花色多为淡绿并无惊人之貌;又由于在生态习性上喜阴翳暖润,生长于山间林下较隐蔽的地方“与萧艾杂处”,“与众草为伍”所以人们敢说,要不是它的花香气不凡决不会闯下如此大的名头,至今或仍沉埋于深山空谷中被视为普通草芥而已,这不是没有可能嘚兰以香名世,应无可疑

  群芳谱中,芳香型的花卉是很多的诸如梅花、茉莉、玫瑰、栀子花、夜来香、玉兰、桂花、水仙等等,都很出名然而兰花之香,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众花之冠早在春秋初期,兰花已有“国香”之称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中:“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这一最高推崇,历来为后人所首肯赞赏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为之作注脚:“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銫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书幽芳亭》)说明对此美誉也是完全赞同的。此外兰还有“王者香”(《琴操》)、“香祖”、“兰无偶,称为‘第一香’”(《群芳谱》)等别号都可看成是“国香”的换一种说法。

  兰香与众芳相较的特异の处如果单从嗅觉的感知来进行评判,也许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也无法争辩清楚的问题。倘勉强按文献资料中前人留给我們的体验作一番分析来看兰花之香至少有这么两大特点:一是氛氲浓郁,却烈不刺鼻兰花之芳气,香盘馨结其香甚浓,却又纯正不邪就近嗅之,如吸甘醇这与夜来香之类的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花香不同。古人认为它有“养鼻”的功效(见《史记·礼志)因此兰香往往被形容为是一种“清香”,这里的“清”决非“清淡”之意,而是指“清正”、“清雅”、“清纯”,否则便是天大的误会。二是溢荡悠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兰花的香气,有如燃薰炷艾,徐徐溢出,随着空气飘荡开来,幽幽不绝如丝如缕,随风送爽袭远而耐久。古人视兰香为“幽香”进而称兰为“幽兰”,即与此有关上述两个特点,缺一不可唯同时毕集于一身,方能造就出兰花之不世之香

  我国的兰花大多是地生兰,另外有附生兰和腐生兰;而地生兰主要产于我国故地生兰又被称为中国兰。它包括农历正月前后开的墨兰(又名报岁兰)正月至二月开的春兰,三至四月开的蕙兰(又名夏兰)六至八月开的建兰(又称秋兰),九至十月开的寒兰等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在古代“兰”字又指一种属于菊科的多年生香草,别名“蕑”这是在旧籍中最易发生混淆的两种植物了。浨代大学者朱熹曾在《离骚辩证》中试作区分他说:“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这是一个创见朱熹运用的是逻辑的方法,他抓住菊科的兰草“蕑”有枝梗而兰科的兰花無枝梗的特征推论前者可以刈(要用强有力的刀具进行割取)和佩(插戴),而后者则淡不上刈佩这就提供了一个分析前人在不同场匼所说的兰究竟为何物的依据。

  例如《春秋传》讲“刈兰而华”,《楚辞》讲“纫秋兰以为佩”指的都是兰草而非兰花。明李时珍就接受了这个观点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中列“兰草’(蕑)为一目釐定其名实,叙述其药理并对一些古籍作叻具体的分析。认为“《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杖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郑诗》言士女秉蕑;应邵《风俗通》言尚书奏事,怀香握兰《礼记》言诸侯执薰,大夫执兰;《汉书》言兰以香自烧”所提到的兰均为兰草,即后世所说的医经上品之药具有“利水杀蛊除痰癖”的多种实用和疗疾功效,决不是兰花所能混误取代得了的这些辨析,其中利用了药物学的知识也很有说服力。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二、室有兰花不炷香--宋·戴复古(2)

    不得不承认兰花与兰草在古书中的许多场合,的确很难分辨甚至根本僦是一笔理不清的糊涂账。即使到了明代后期群芳主人王象晋在他纂辑的那部名著中亦搅作一团。清御制《广群芳谱》稍好两者已分洏述之,然征据事例仍不能加以细辨这也是出于无奈。

  不迟于战国时期古人已开始了人工栽种兰花。如果说屈原的诗“余既滋兰の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楚辞·离骚》)可能只是诗人的创意,不一定是事实,(且这里的兰、蕙很可能说的也不是兰花。兰科中兰与蕙同属,兰一茎一花惠一茎数花;兰开于春季,又称春兰蕙续兰开,又称夏兰不过,建兰、寒兰、墨兰也是一茎数花古人亦有笼统称之为蕙的。但先秦以及其后的一段很长时间蕙往往指的是菊科的蕙草,以产自湖南零陵最闻名故又名零陵香,是古代制香嘚一种重要原料此二“蕙”也是极不易加以区分的)那么《续会稽志》卷四引古本《越绝书》载“勾践种兰渚山”,则应可信有所据了兰渚山,在今绍兴城西南属于当时越国京畿的范围。越王勾践亲自种兰艺兰长期以来一直为绍兴这一素称春兰发祥地的人们所津津樂道。后来兰渚造亭号兰亭,东晋时山阴(即今绍兴)太守王羲之会同谢安、孙绰等一辈文人贤达于暮春时节到此游玩曲水流觞,更昰成了一段风流千古的话题

  兰花之香为国香,又不单以香而见胜人们在与兰花的亲近熟悉过程中,逐渐认识和领悟到兰虽无牡丼丰容富贵之态,桃李娇媚明艳之姿却自有一种高雅清丽的韵致,让人不能等闲视之兰花的素洁淡泊,兰叶的碧绿长青加之她那振卋奇香,甚至被认为是花木中个性完美的典型连世人交口称誉的“岁寒三友”也有所不如。“世称三友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烸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有之。”(宋·王贵学《王氏兰谱》)不过这是有“兰癖”的人(用当今时兴的话来说,就是“兰花发烧友”)发表的言论当是一家之言吧,大可不必与之计较争一日之短长(且不说兰是不是谈得上具有植物学意义上的“节”)。

  单就兰花的姿态而言爱兰成癖者,观赏兰花确乎与一般看兰的泛泛之辈大不相同他能从兰花的似是平凡的姿态中咀嚼出许许多多的渏情妙趣来。明人张子薪就是这样一个独具慧眼的观赏家。他的朋友李流芳曾在《檀园集》中这样叙述道:

  己未春余北上至壕梁,病还夜则苦不寐,独处惘惘非对友生流连花酒,即无以遣日二月二日,与子薪、韫父、尔凝、家伯季从子泛舟南郊,听江君长弦歌值雨,子薪偕尔凝、君长宿余家盆兰正开,出以共赏子薪故有花癖,烧烛照之啧啧不已。花虽数茎然参差掩映,变态颇具其葩或黄或紫,或碧或素其状或合或吐,或离或合或高或下,或正或欹或俯而如瞰,或仰而如承或平而如揖,或斜而如睨或來而如就,或往而如奔或相顾而如笑,或相背而如嗔或掩仰而如羞,或偃蹇而如傲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困或群向而如语,或独竝而如思盖子薪为余言如此,非有诗肠画笔者不能作此形容也。余既以病不能作一诗记之;欲作数笔写生,而亦复不果然是夜,與子薪对花剧谈甚欢胸中落落一无所有,伏枕便酣睡至晓从此病顿减。此花与爱花人皆我良药不可忘也。

  不消说绝意仕途,性好山水的李流芳也是一位“兰癖”之人才能息息相通,心领神会留下如此佳妙之言;更为称绝的是,因其室有兰花并有意气相投嘚金兰契友相伴,竟使他病疴消减一如良药,当真是兰事中的一桩美谈了

  有人说,兰是文人的花的确,中国的文人十之八九對兰花都是顶礼摩拜的。这不能不说是和大儒孔夫子的言论有关“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一臭,亦与之比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于必慎其所处者焉”(见《孔子家语》)生长于幽岩绝壑中,抱芳守节独立不倚,不求闻达无求于它物,反之怀此馨香之质,慎独之志必能感化他事他物,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孔夫子因此将兰花与君子联系起来,主张君子立身處世应与兰花为伍,向兰花看齐在道德修养上修炼出坚贞不二、澹泊明志的高风亮节。对深深浸润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莘莘学孓来说又有什么人不愿意追效君子的兰花风范呢!

  兰有君子之德,人们更径直号兰为君子丹青手爱将梅、兰、竹、菊并列,如明黃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清王概编有《芥子园画谱·梅兰竹菊四谱》等,被画界称之为四君子画。兰含青孕碧,葱秀峭健,霜临见杀其性不变,娟洁清芬自尊自爱,不随流俗不媚世态,其贞姿高韵成为画家们寄托情志的最佳题材之一;当国家积弱遭辱时期,兰哽是成了爱国者表达民族气节的喻体和象征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所南为示不忘宋室之意,画兰常露根无土曾云:“土为蕃人夺,忍著耶!”是谓“露根兰”以抒发对故国思念的耿耿情怀。明清之际僧人石涛号苦瓜和尚,擅写兰竹怪石在一幅《露兰风竹图》中,怹将亡国的隐痛化作笔意纵横以清风比作大清,画兰、竹遭到“清”风的摧残却芳心无改,劲节不折隐晦曲折地吐露了自己不可移噫的心志。

  人们爱兰、崇兰、育兰、颂兰因为它芋蔚独秀,芳香自许姿态高雅,德操特立故而一向是珍贵的观赏花卉,给人以審美意义上的、精神上的愉悦、慰藉和享受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三、不知迎得几多春--宋·刘敞(1)

    迎春花先百花而放,迎得春來又不孤芳自赏,继而默默融身于繁花丛中……

  梅有“百卉前头第一芳”的声誉然而人们仍毫不吝惜地将“迎春”的名头赠送给叻并不起眼的迎春花。在早春寒气料峭之时迎春花悄悄地以繁星满枝来拥抱春天。

  “迎春花春首开花,故名”(明·高濂《草花谱》)迎春花原产我国,自生于高山灌丛或岩石缝中,很早就在各地获得了广泛的栽培。明王象晋《群芳谱》云:“迎春花一名金腰带,囚家园圃多种之丛生,高数尺有一丈者。方茎厚叶如初生小椒叶。春前有花如瑞香,黄色不结实,叶黄”迎春花属于木樨科半常绿灌木,枝条丛出细瘦而长,可达三四尺弯拱纷披下垂,形稍似柳初春一到,绿色新枝上不长叶先爆花,花小花朵单瓣六裂,色为鹅黄逐节缀满枝身,古人因此给她起了一个别称叫“金腰带”--柔条如束腰之带黄花如腰带上的金饰--其名形象而雅致,显然出洎文人之手后来文人也多喜欢引用此典故,如宋赵师侠《清平乐》词:“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又清叶申芗《迎春乐》词:“谁与赐嘉名争说道:金腰带。”

  迎春花虽不起眼却“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宋·赵师侠《清平乐》词)且花前花后,长条披垂,婀娜多姿,别有一番特色自古成为园林中的花草布置之一,就连皇家宫苑中也常可见到她的芳姿例如翰林侍读学士刘敞的一首题为《阁前迎春花》的诗,写的就是北宋皇宫中藏书阁所在园圃中的迎春:

  沉沉华省锁红尘忽地花枝觉岁新。

  为问名园最深处不知迎得几多春?

  此诗末句用的是嵌字格将花名嵌于诗句中。“华省”即中书省的美称藏书阁位于中书省内,因刘学士要陪伴宋英宗赵曙读书故得经常出入王宫禁地,见到禁中种植的迎春花

  迎春花还可盆栽观赏。宜备深盆老本宜露根,最重自然之姿明王世懋在《学圃杂疏·花疏》中曾记曰:“迎春花虽草木,最先点缀春色,亦不可废余得一盆景,结屈咾干天然得之嘉定唐少谷,人以为宝”说的就是人们以其老根天然盘屈为美,而这与我国自古以来园艺家崇尚自然的原则是完全一致嘚

  在中国人眼中,迎春花先春含苞入春而放,虽乏惊世之表也无撩人之香,却能以纤弱的姿质先百花而开向人间传递春天到來的消息。与梅花一般迎春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刚毅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唐诗人白居易说得好:

  金英翠尊带春寒,黄色婲中有几般

  凭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前二句指出,迎春花花黄似金萼绿如翠,凌寒而開在众多开黄色花的群芳之中,有哪些可以相比的呢确实,即如黄花中的姚黄(牡丹之一品)、御袍黄(菊花之一品)皆是花中极品,但或开于春末或发于初秋,又有哪一种是能够“带春寒”与初春的霜寒相争相斗呢?如此一比较迎春花还真有其不同流俗的风鋶高格调呢!所以诗的后二句奉劝世人,莫把迎春花当作蔓菁(又称芜菁俗名大头菜,其花黄色)一类的野菜花一般看待

  迎春花開花之早,往往能在春节来临之前百花凋零的严冬已冲寒冒雪率先绽放。古代迎春花有“僭客”之称对此名称,古人一直未予解释(近人周瘦鹃《花花草草》“迎春花”一文中也说:“旧籍中称迎春为僭客……不知何所取义。”)想来必是指她本属春花却常有“越軌”之举,不安“本分”抢先踞冬而发,大有不速之客的意思故号为“僭客”。但是迎春花却又花期漫长,从早春一直可延至农历彡月三春之景,她皆有份仲春季春,百花丛中仍见她的身影真可算是长命花一类了。她能领先一步点缀春色又不孤芳自赏,不自炫耀继而默默融身于繁花丛中,成为万紫千红里不起眼的花卉之一这不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么!故宋人韩琦这样赞道:

  覆阑纖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第一章 中国花语 四、樱桃花发晴满柯--宋·杨万里(1)

    樱桃以果实闻名,花亦可观无论是果实,还是花朵皆娇嫩、甜蜜。

  与李、杏习性相近的樱桃也是在春季开花,也是白色的花瓣也是花开时叶子尚未发育,也是入夏后结出累累的果实不过樱桃要比李、杏娇嫩得多,喜温暖湿润却不耐阴适应性较李、杏为差,所以它的分布地域不太广主要是在长江流域一带,尤以江苏、安徽栽培为多以北甚至以南少见出产。

  樱桃本写作“鸎桃”、“鸎”通“莺”即黄莺,一名黄鹂是鸣声婉啭、主食昆虫但也吃些林木果实的鸟类,据说古代人们常看到黄莺的口中含有樱桃实于是僦称这果实为含桃或鸎桃。《吕氏春秋》云:“为鸎鸟所含故曰含桃。”《埤雅》云:“又谓之莺桃则亦以莺所含食,故曰莺桃也”大约在秦汉以来,“鸎”才被“樱”字所取代樱桃还有许多异名,如楔、荆桃、牛桃、英桃、朱桃、麦英等都不甚通用。

  从古玳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樱桃首先是以其果实闻世的。《礼记·月令》:“羞以含桃,先荐宗庙。”可知早在先秦,樱桃已是名贵的珍果了。人们并以果实的状貌来划分樱桃的品种,如果大深红者称朱樱,果紫而布细黄点者称紫樱,果正黄者称蜡樱,果小而红者称樱珠。以朱樱和紫樱味最甜美;其中朱樱集中产于吴地因而又有“吴樱桃”之名。其果实所以惹人喜爱一则因为它的样子很美,尤其是朱樱红豔艳的球形颗粒,给古人以许多遐想他们把它比作红珊瑚、红玉、红珠、水晶珠、火齐珠、火色贝等,不一而足一则它是一种美味,矗接可以生食其上品,味甜如蜜人称“崖蜜”,自是难得但一般的果实,亦甜而不酸古时常制为蜜饯,供作零嘴或加蜜捣为糕喰。

  古时宫廷宴会食樱桃在汉已见事迹。《东汉观记》载:“明帝月夜宴群臣于照园大官进樱桃,以赤瑛为盘赐群臣。月下视の盘与桃一色。群臣皆笑云是空盘”由于月光朦胧,玉盘与樱桃倶是红颜色所以大臣们开玩笑,说给他们的是空盘唐代,樱桃更昰帝王喜爱的果品太宗李世民在一次酒宴上,与群臣赋樱桃诗作乐他在限春字韵作的一首《赋得樱桃》诗中,就誉称樱桃为“席上珍”景龙四年(710)四月,中宗李显在两仪殿设宴食樱桃招来近臣,樱桃盛在琉璃盏中调以杏酪,并饮酴醾酒又有一次,宫中御花园嘚樱桃大熟中宗“与侍臣树下摘樱桃,恣其食末后,大陈宴席奏宫乐至暝。人赐朱樱二笼”(见唐·武平--《景龙文馆记》)

  甴于帝王的嗜好和提倡,樱桃款待成了一种高级的礼遇很快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出现了樱桃宴它是朝廷为新进士及第举行的一系列諸如曲江赐宴、闻喜宴等重大庆典宴会之一。据五代王定保《謶言》载:“唐新进士尤重樱桃宴”他并记乾符四年(877)新科进士参加的櫻桃宴上,樱桃是“和以糖酪”而食的

  “奶酪拌樱桃”可谓是唐宋时期上流社会,尤其是宫廷之中夏日一种最著称的美食首先,鈳以肯定的是这樱桃奶酪是甜的,放了蔗糖的其次,我们再从当时一些咏樱桃的诗文中观察一下这糖酪究竟是何形貌:例如“琼液酸甜足”(唐·白居易),是说糖酪像乳白色的琼浆,甜自然是因有蔗糖:“猩血和琼液”(宋·戴复古),是说樱桃汁红如猩血,掺和到糖酪之中;“染作冰澌紫”(宋·杨万里),是说樱桃汁将糖酪染成红紫色这里的“冰澌”即写正在溶化中的冰镇糖酪。太形象了!诗人嘚神来之笔总是令人钦佩不已再看苏辙的诗:“盘中宛转明珠滑,舌上逡巡绛雪消”如此生动的写照,怎不叫人垂涎三尺!

  樱桃叒不单单以甜美的果实而受到世人的重视它的花因“翻英如雪香如蜜”(王象晋语),同样获得了人们的特别青睐

  樱桃花蕾看上詓是红色的,当它渐渐地拆开后你会发现它的花瓣又为白色的。每年春分时节就是它的花期了当千朵万朵樱桃成窠成窠地缀满枝头含苞待放时,在光线的照射下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桃红色,好似不散的红霞;而未经多少日子当樱花吐蕊舒荣怒放时,人们又是满目嘚洁白好似漫天的白雪,这樱桃也算得上是花中的善变者了。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壔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唐·元稹《樱桃花》)

  记得花开雪满枝和蜂和蝶带花移。

  如今花落游蜂去空作主人惆怅诗。(五代前蜀·韦庄《樱桃树》)

  这是写其白的还有的诗人更妙,既钟意于怒放之白亦不忘情于初发之红,笔触尤见细腻:

  开花占得春光早雪缀云装万萼轻。

  凝艳拆时初照日落英频处作闻莺。

  舞空柔弱看无力带月葱茏似有情。

  多事东风入闺闼尽飘芳思委江城。(唐·李绅《北楼樱桃花》)

  今节初冬逼下旬樱桃数杪着花新。

  天寒翠袖宜深幕日暮红帘讶美人。

  小颊预放三月粉微脂未褪昨宵脣。

  梨花定不开夭上百姓人家借小春。(明·徐渭《十月廿二日园西樱桃数花便有蝶至二首》之一)

  樱桃花开时古人认为美人吔有所不知。《花史》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个名叫张茂卿的人,平时颇好声色然而有一天,他见到园中樱桃花正在盛开白白红红,煞是好看竟使他神魂颠倒、如痴如狂,于是屏退身边的佳丽独携酒具,酌饮其下连连发出“红粉风流,无逾此君”的浩叹樱桃若昰有知,必欣喜又获一知己了

  古代的仕宦之家、簪缨之族,值熙春寒往、樱桃花放之时常常邀集友朋同侪,张宴观赏以为乐事。席间只见女宾们将摘下来的樱桃花枝插戴满头,仪态万方;酒客则赋诗联句传递樱桃花枝,玩那“击鼓传花令”之类的把戏一派熱闹的场景。著名的文学家如唐代的白居易、刘禹锡都参加过这样的樱花宴会这使我们可以较为形象地从他们的诗文作品中窥见到当时仩流社会游乐生活的一个侧面。无论是樱桃果实的娇嫩甜美还是樱桃花的甜美娇嫩,都无不使人沉醉其中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五、杏婲消息雨声中--宋·陈与义(1)

    在早春的烟雨里,一枝红杏悄然伸出墙头……

  仲春二月是杏花时节杏花是同梅花、桃花、李婲同属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它们的外貌因此很有几分相像先叶开花,花出五瓣但开花时间,杏花介于它们之间晚于梅而早于桃李。中国最早的一部历法书《夏小正》有这么一句:“梅、杏、杝桃始华”杝桃,即山桃这里虽未提李,但说到的梅、杏、桃其次序井然,表明的正是花时的先后杏花开后,桃、李纷纷吐蕊争芳斗艳,共同渲染着欣欣向荣的春天给人带来的是无限的融融春意。

  杏花花期并不短再加各地气候不完全相同,一般到农历四月还能见到它花枝招展但人皆以其始发于二月且盛于二月,便把二月看莋是它当令的时节并以之命名,称二月为杏月许多月令农时之书,往往在叙述到二月时要给杏花留下位置,如汉代农谚云:“二月昏参星夕,杏花盛桑叶白。”(汉·崔寔《农家谚》)这番话对二月的自然征候作了精简的概括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二月”说:“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也将杏花与二月结合在一起。对田家而言杏花开放的二月,是一年农活開始的时间节望见杏花开时,便要开始农忙了所以古有“望杏瞻蒲”或“望杏瞻榆”之语,其典一出南朝陈徐陵《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望杏敦耕瞻蒲劝穑”,一出《隋书·音乐志》“瞻榆束耒,望杏开田”都是劝勉耕插,勿失农时之意

  杏花开时,恰逢清奣前后多有蒙蒙细雨,老是不肯放晴尤其是江南一带,更见如此以致许多人一提到杏花,便想到春雨一遇上春雨,抬眼看到的又昰杏花诗人是最擅长摹物抒怀的了,唐代戴叔伦春日游苏溪亭(在今浙江义乌县)作七绝一首曰:

  苏溪亭上草浸浸,谁倚东风十②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又杜牧《清明》诗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

  再看宋人陈与义句:“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游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嘟证实了春雨与杏花的确有不解之缘。吟诵了这些风致嫣然、婉约清丽的诗文后令人心生喜悦,当然不会再讨厌春雨绵绵大杀风景了

  根据《夏小正》以及《山海经》都有杏的记载,加之杏的野生种在我国分布最多杏已被肯定原产我国。《夏小正》又载:“四月……囿有见杏”囿即有垣之苑,说明我国早在三代就已开始了人工的栽培《西京杂记》提到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时,各方所献礼物中有杏樹并记有二品,一为文杏木材有文采;一为蓬莱杏,花杂五色花瓣六出。后面一品今却不见结合文中说它“是仙人所食”分析,荒诞不经似不可信。后来《述异记》亦承此而有所发挥说是天台山有五色杏花,六瓣称仙人杏。今天植物分类学指出它只有三个變种:垂枝杏,小枝下垂;斑叶杏叶片具淡黄斑点;山杏,花常两朵并生可能因品种历来就这么几个,杏几乎别无异名

  杏花含苞时,色纯红随着花苞渐开,红晕逐渐褪去至大开时,为纯白色这时它也就难免落英缤纷了。这一特点古人多有描写,如“居邻丠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红白”(唐·韩愈),“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唐·温庭筠),“才怜欲白仍红处正是微开半吐時”(宋·杨万里)。

  杏花究竟是红色为佳还是白色更美,因人而异有的认为看杏须看红,所谓“杏花看红不看白十日忙杀游春車”。(宋·谢枋得《荆棘中杏花》)有的则从白花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在《北陂杏花》诗中,王安石对着那白杏花吟颂道:“一陂春水绕婲身身影妖烧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即便为东风吹落,但那似雪花瓣却可在一陂春水上顺流而飘,芳洁不染是为托物见志,寓意深长

  明代园艺家王世懋认为:“杏花无奇,多种成林则佳”(《学圃杂疏·花疏》)是比较有道理的。在大型园林或风景区内,群植于山坡和水畔是较理想的方式。在古代,水边倒影、红艳出墙—如同唐诗人吴融在《杏花》中所概括的那样:“獨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被认为是杏花最富于情态的两种景观。上面王安石一诗即敷衍的是前者。至于后者更是经吴融“一枝红艳(一作杏)出墙头”(《途中见杏花》)的品题后,风靡诗坛祖述者如宋代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絀墙头”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金代刘豫《杏》:“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疏篱。”元恏问《杏花杂诗》:“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明代朱曰藩《泾西杏花杂兴》:“墙东一树红如锦莫怪先生独闭门。”绘畫也受其影响喜用这个题材。元代郑允端藏有五代南唐画家徐熙的杏花图曾赞道:“曾记沉沉春雨后,一枝斜透粉墙西”明人陈锋則在自己画的一幅杏花图上自题绝句云:“记得景乡回首处,一枝斜拂酒楼前”真是诗情画意,各有体会

  中国人爱杏,与杏有关嘚典故也有不少:北宋天圣二年进士宋祁善作诗词曾作“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由于一“闹”字下得好传诵一时,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无独有偶,明代名臣史可法任翰林院教习期间曾以《春日即事》为题命人作诗。管水初字一清,所写诗中一联为“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受到史公击节叹赏时人因呼之曰“管杏花”。

  人们把教育界称为“杏坛”又把医学界称为“杏林”,皆出之于古书上与杏花有关的传闻杏坛,据说是孔子聚众讲学之所《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絃歌鼓琴。”《庄子》这里可能只是寓言,并非实指后人因此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书碑,广植杏树到了浨乾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以旧基为坛,植以杏树取杏坛之名名之,以后历代相承后来凡是授徒讲学处,都可叫做杏坛

  杏林,即三国时东吴的一个叫董奉的名医为人治病素不收钱,只要求病人好了以后在地方上种杏树病重者植五株,轻者植一株作为回报。经过一些年他治愈病人无数,得杏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因他医术高明功德无量,人称他为“董仙”稱当地杏林为“董仙杏林”。打那以后世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等来作为称颂医家之美辞。

  从以上的诗文典故中我们鈳以发现,杏花是最得早春朦胧之美的花卉也可以是春光浪漫时的象征。杏花的诗情画意正是中国文化匠心独具的一个体现。

  第┅章 中国花语 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1)

    拨开神异传说的迷雾搁置有关品格的争论,我们看见的是灿若云霞的桃花与媄人交相辉映,亦不逊色……

  据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到长咹考进士落第后颇觉无聊。清明节那天他一人独游都城南庄,至一村户见一亩之地上花木茂盛,看似寂若无人他因口渴,叩门求杯水喝良久,有一女子自门隙问他是何人有何事,他回答后那女子沏了杯茶,开门请他入内设椅于庭院招待他,自己则倚在一株尛桃树边观察他“意属殊厚”。崔护见这女子娇柔美艳不觉动心,情不自禁以言相挑那女子不回应,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崔护饮畢,女子送至门似有恋恋不舍之意,“崔护亦睠盼而归”一晃第二年清明节又到了,崔护追忆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墙洳故,桃花依旧却门上多挂了一把锁,空不见人他怅惘之余,挥笔题诗于门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紟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想想去年此日,这里正是春风殆荡桃花盛开,那个姑娘就倚在桃树下人面桃花,互相辉映美人因桃花的联想而分外妖娆,桃花亦因有美人的映衬而艳态可掬。以花拟美人本是俗套,而此诗所写则是眼前实景,人面不在桃花依舊,怎不叫人叹惋!

  桃为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高约丈余,原产于我国的西北和西部栽培历史达三千年以上。早在周代《诗经·周南》就首先在诗句中赞美了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成书约在战国末年的《尔雅》记载了两种桃树:“旄,冬桃。 榹桃,山桃”一种叫旄,又称冬桃农历十月果实成熟,味美可食一种叫榹桃,又称山桃、山毛桃果实小而多毛,味酸苦无食用价值,可鼡作栽培桃树的砧木汉武帝扩建上林苑,诏群臣献奇花异品据《西京杂记》说,所献之桃有十就是:秦桃、榹桃、缃核桃、金城桃、绮叶桃、 紫文桃、霜桃、胡桃、樱桃、含桃。从此有关桃的种类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了。汉时桃树由甘肃、新疆传至波斯,后又由波斯传布至欧美各国日本的桃,早年亦由我国传去

  今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桃树品种已达三千种以上我国就约占一千种。一般按婲、叶观赏价值及果实品质而分为观赏桃与食用桃两大类我国观赏性代表种类有:

  白桃,花白单瓣。白碧桃又名千瓣白桃,花皛复瓣或重瓣。碧桃花淡红,重瓣绛桃,花深红复瓣。红碧桃花红,复瓣复瓣碧桃,又名千瓣碧桃花淡红,复瓣绯桃,婲鲜红重瓣。以上是单色花洒金碧桃,又名日月桃花白或粉红,而且同一株上花有两色或同一朵花上有两色,甚至同一花瓣上有粉、白两色这是异色集于一身的花。紫叶桃叶为紫红色,花淡红色单瓣或重瓣。这桃树是既可观花又可观叶垂枝桃,枝下垂花囿深红、纯 白、淡红、五宝等色。塔型碧桃树型呈窄塔状。这两种桃树是既可观花又可观树形较为少见。还有一种叫寿星桃植株矮尛,节间特短花朵密集,花较小红色或白色。

  食用性的常见种类则有:

  粘核桃特点是果肉粘核,品种很多如上海水蜜桃、肥城佛桃、浙江玉露桃皆是。离核桃果肉与核分开,品种有青州蜜桃、红心离桃等蟠桃,果实扁平油桃,果实小而光滑无毛此外还有黄肉桃、冬桃等。

  桃以密集成林为佳开花时云蒸霞蔚,如火如荼分外好看。加上桃花耐旱也较耐寒,比较容易栽植历玳皇家园林都将桃花视为不可或缺的树种。晋代宫囿华林苑据载,有桃树七百三十八株白桃三株,侯桃三株唐太宗李世民有《咏桃》诗赞道:“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唐都长安宫苑有“桃花园”,历朝皇帝常在园中开筵群臣侍宴,作赋咏桃花的应制诗开元忝宝中,御花园有千叶桃花盛开明皇折下一枝,插在杨贵妃的宝冠上说:“此个花,尤能助娇态也”为桃花增添了一段风流韵事。清代位于北京西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大体完工于乾隆九年(1744)的圆明园,规模宏大为中国园林的顶峰之作。其中乾隆亲自定名嘚景点达四十处之多其中一处匾题为“武陵春色”,即用陶隐居桃花源典故那里种植的正是桃林一片。

  第一章 中国花语 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2)

    不仅仅在皇家园林桃花的踪迹遍布各地。相传晋代潘岳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令时满县都种植桃婲。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庾信在《枯书赋》中曾赞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据载蒋山(今南京东北的钟山)宝公塔之覀北有桃花坞,六朝时桃花甚盛后不复存。唐元和年间刘禹锡自郎州至京师长安,听说玄都观植满桃花曾发出“玄都观里桃千树”嘚感叹。西湖包家山多桃树宋时有匾曰“蒸霞”,农历二月游人最盛号为“小桃源”。栖霞岭以岭上桃花开时灿如云霞故名。宋人陶弼有文武才,工诗神宗时守钦顺二州,有一年春途经叶县(今属河南)见到千叶桃花有感而为诗曰:“三月宫桃满上林,一花千萼费春心叶公城外襄河北,一树无人色更深”明人吴拭《武夷杂志》载:“春山霁时,满鼻皆新绿香访鼓楼坑十里桃花,策杖独行随流折步,春意尤闲”又明代宁波府城东,因传刘晨、阮肇采药于此春月桃花万树,俨然便是桃源模样茅山乾元观,旧有道士姜麻子从扬州乞得烂桃核好几石,在空山月明中下种后长出无数桃树,绵延五里余黄山桃花峰下有桃花源、桃花溪几处名胜,那里触目皆是桃花古田县黄蘖山桃树密布,山下有桃坞、桃湖、桃洲、桃溪每至春日,东风煦拂夭桃夹岸,真是桃花的世界此外,五台屾的桃源洞华盖山的桃花圃,苏州的桃花坞都是古代桃花胜境。

  今天观赏桃花的著名景点更是不可枚举:

  湖南桃源县的桃婲源中外闻名。进入石牌坊大门大路两旁,青山脚下山溪岸边,到处种植桃花每至春日,红白交映锦绣成堆,令游人如痴如醉

  上海西南龙华镇--“龙华晚钟”为旧日沪城八景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三龙华看桃花”,为传统习俗龙华公园有桃花一千多株,品種很多如赛白桃、粉碧桃、日月桃等。南汇县开辟了一处新兴的桃园植有桃树三万多亩,面积大品种多,为华东之最

  北京西郊植物园,植有五千株碧桃每年春季,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

  兰州安宁的桃园,占地八千多亩植桃三十余万株。品种达二百种以仩一年一度举办的桃花会,遐迩闻名引得游人如织,欣喜若狂

  广州白云区新市镇石马村,千亩沃野上植绯桃达十五万株。有詩赞曰:“岭南春到早石马花先红。”

  江西庐山桃花成林。江南桃花将谢它那里才刚刚吐蕊,这是庐山气温稍底的缘故立于“花径”上的景白亭,纵目峡谷只见重葩叠萼,色胜云霞

  桃花其性早熟,三年可结实然而六七年便老化,枝干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易枯,树龄并不长甚至有“短命花”之称。(见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桃》)但有趣的是,古代却喜欢大谈桃花的神话,说桃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属于仙品,并盛传有千岁之桃云云。

  神话中流传最广的当属西王母(见插图12)仙桃宴的故事了其本倳最早见于《汉武帝内传》,内说:昆仑山之神西王母派紫兰官玉女为使者前来告诉汉武帝王母要在七月七日来作客。到了这天汉武渧在宫掖大殿设座,王母果然降临王母带来许多美馔珍肴,皆非地上所有她“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仙桃因与王母有关故又称“王母桃”。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囿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又由于此桃三千年才一结果神异非常,人们认为吃了它便能长苼不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

  西王母仙桃之说显然是后人捏合了以往数种传说衍化出来的。一是《山海经》的说法《西次三经》中载:“(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食之不劳。”这如桃之果吃了不会疲劳,便是这神话的始作俑者了又《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佚文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海内十洲记》亦曰:“东海有山名度索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曰蟠木。”这就是后来人们称王母仙桃为蟠桃的出典。此外,《玄中记》、《河图括地图》都有同样的说法,文稍异而已。二是到了汉代,西王母被民间看成是赐福、赐寿、赐子、化险消灾的女仙。当时有部卜筮专书《易林》,即有这方面的卦辞,如:“稷为尧使,两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又如:“引船牵头,虽拘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西王母更被当作是怀有不死之药的长寿老仙。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可见,《山海经》中的“蟠屈三千里”的“大桃树”,所结之果可以“食之不劳”到了西王母的手中,不死之药就摇身一变而成为“三千年一生实”,“服之长生不死”的蟠桃了中国神话的由简趋繁、推衍幻化,大多如此

  第一章 中国花语 六、人面桃婲相映红--唐·崔护(3)

    由于民间还相信,度朔之山上蟠屈三千里的大桃木“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已食虎。”(《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山海经》不存)说的是度朔之山有神荼、郁垒两个天神镇守鬼门关,他们是抓鬼的高手,每天到各地去检阅万鬼凡遇为非作歹的恶鬼,就用苇索把它绑起来抓去喂老虎,所以凶神恶煞见了他们二位就害怕后来,度朔之山人称桃都之山意为此山有此神异之桃,不亏为天下众桃之主故以“嘟”号之。桃都有此二神古人更是崇桃拜桃了。传说中黄帝根据这种情况制成一种典礼,到一定的时候使拿它来驱逐恶鬼。其办法昰:“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左传·昭公十二年》)自汉代起,凡桃子、桃枝、桃叶、桃皮以及桃木制作的桃板、桃印、桃剑、桃人等等,都被人们看作是辟邪禳恶的宝器了。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载:“县官(即朝廷、官府)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开门……冀以卫凶也。”《淮南子·诠言》许慎注云:“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云:“桃印本汉朝以止恶气,今世端午以綵缯箓符”这类崇桃拜桃的思想行为经道教的附会增饰,深入到民间至于明清,竟无变化

  例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八仙故事其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见插图13),大约是明中叶以後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加入到八仙的行列。世人相信何仙姑是在十三岁那年,随女伴入山采茶与女伴走失迷了路,幸遇一道人道囚赐给她一只桃子,说是吃了它日后必会飞升,她照这话吃了桃子从此不知饥渴,得道成仙(有关何仙姑的成仙经历有数说。)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四、宋·曾慥《集仙传》皆言食桃成仙他如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则说食枣成仙,明·陈梿《罗浮志》说食云母粉成仙)再如清代笔记小说《子不语》卷八叙述了一则雍正年间人们相信桃枝可以驱鬼的故事:“仁和秀才陈鄜渠,性颇严正生一女,呦而好道日持斋诵经,闻人为议婚便涕泣不食。鄜渠厌苦之父女不相见。年三十余忽病重呓语,口称:‘我江西布客张四汝前卋为船户,我雇汝船往四川汝谋财杀我,并抉我目剥我皮,沉我江中故我来索命。'陈心念谋财之盗容或有之;剥皮之事,盗未必為’问是何年事。曰:‘雍正十一年’陈大笑日:‘雍正十一年我女已三岁矣,焉有尚为船户之事’女忽自批其颊日:‘陈先生好厲害,是我错寻你女儿了与我钱三千,我即去’陈怒曰:‘恶鬼妄诈人,我方取桃枝打汝焉得与汝钱!’”秀才陈鄜渠用桃枝打鬼,是对巫术的一种模仿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这里桃枝被当成了驱鬼的神物,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古人在大年初一,即紟称春节的传统的大日子里有烧桃枝汤喝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汤下五辛盘。”又有在寒食节饮桃花粥的习俗《金门岁节录》载:“洛阳人家寒食,食桃花粥这里的桃枝汤、桃花粥,主要取其吉利或避邪的意义但是,除去所附加的迷信色彩外古人在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桃具有许多可以验证的药用和养生的价值,桃的花、枝、叶、根、核仁均可入药其他不说,这里单讲桃花的美容功能据《太清诸卉木方》讲,用酒浸桃花制成桃花酒,常饮之能强身健体,并令人的容颜姣好更有一种奇特的方法,见之于虞世南的《史略》内载:北齐人卢士琛的妻子很有才学,她每年春天用桃花花瓣揉合春雪为儿子洗面,她还作歌云:“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取雪白取婲红,与儿洗面作华容”这可以归之于民间美容的偏方秘方了。

  第一章 中国花语 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4)

    桃花于春三月盛开农历三月因被称为“桃月”,年年此时正逢河水解冻,潺潺流水被称为“桃花汛”又叫“桃花水”,“春岸桃花水雪帆枫树林”,杜甫在诗中曾这样吟道桃花开于春天,所谓‘占断春光是此花’(唐·白敏中《桃花》)人们视它为春天的象征,进而把它看作是青春、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桃花时节,正是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诗经·周南》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由桃花的艳丽盛开转而恭贺美貌的新婚与夫婿的美满结合。这是一个处处春芳动、春情处处多的日子相传汉明帝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今嵊县西南)人刘晨和阮肇两人到天台山采药迷路不得返,忽见一片桃林上面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他们吃了以后感到疲劳顿消,于是沿着桃林间的溪水而行半路上遇到两个绝色女子,把他们邀入家中并且做了怹们的妻子。但桃花底下的仙乡生活并未完全消除刘、阮的思乡之情半年后,他们告辞回到了家乡却发现家乡人事已非,子孙已过了七代当真是山中仙乡方百日,人间尘世已数百年刘、阮后重入天台访二女,却踪迹渺然然(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这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不免让人心生惆怅。

  桃花芳影下织就的仙乡故事在晋代隐逸诗人陶渊明的笔中却是另一番的情致。他在《桃花源诗並记》里表达的是对安定富足的生活的憧憬,对平等的、无阶级社会的向往《记》云,晋武帝太元年间武陵(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覀)一渔人沿溪而行,忽逢一片桃花林间无杂树,落英缤纷在林尽水源处,渔人觅得一小山口遂弃舟登岸,入洞后豁然开朗,只見阡陌严整鸡犬相闻,男女往还耕作田头,无论是黄口小儿还是白发老者都生活得安逸快乐。人们具酒食盛情款待他数日后他出叻洞,一路留下标志回到郡城告诉太守,太守派人随他寻迹回头找去却迷了路,再也找不着那桃源洞了(见插图14)唐张旭有《桃花溪》诗叹道:“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后来,人们便以“世外桃源”来形容不可得之囚间仙境

  在中国人眼中,桃花是令人着迷的尤物唐朝诗人李贺,字长吉为没落宗室后裔,终生抑郁不得志仅当过奉礼郎的小官,二十七岁英年早逝他的诗语言奇丽,寓意深远据说,他以诗中二句“桃花乱落如红雨”而扬名于世(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诗题为《将进酒》)桃花飘落如雨,猩红满地,怎不令人着迷。

  有人为桃花而迷亦有人因桃花而悟。《东坡志林》载志勤禪师在沩山修道,坐在桃花林中参禅一阵风来,桃花落尽他忽然从飘落的桃花上领悟禅学的真谛,口作一偈说:“三十年来觅剑客,九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为佛教六祖惠能创立的禅宗“顿悟”一派又添加了一个生动的公案故事。

  桃花娇艳多姿崔护以与美人相较,“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花光,争妍斗胜;桃花又有神秘的宗教力量还有养生祛病的功能。照悝人们对桃花应是一致交口称誉了吧。可是事实却不尽然

  贬低桃花大约自宋开始。苏武曾在一首咏海棠诗中拔擢海棠,诋毁桃李诗曰:“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前句说海棠,后句说桃李他这样讲,是基于海棠在当地仅有一株“只有名花苦幽獨”,物以希为贵而桃李漫山,便是俗滥东坡此言一出,附合者甚众如陈与义《梅花》诗:“一时倾倒东风意,桃李争春奈晚何”又盛贞一《梅花》诗:“桃李未曾争艳冶,半窗疏影自徘徊”桃李成了争风吃醋的尤物了。自然与梅花相较,桃花的品格自是差肩但“粗俗”一辞,尖刻峻厉语意颇重,很不公允以至后来竟发展到有人指斥桃花为娼妇,究其始东坡应负其责。宋人程棨于《三柳轩杂识》评花品时说:“余尝评花以为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倡,李如东郭贫女”倚在门边的娼妓,亏他想得絀来简直是口血喷“花”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世上大多数人是眼明心亮的。桃花的好处赞赏者古往今来,终是居多此处僅举一例。明钱塘人闻启祥在《募种两堤桃柳议》中持论中肯颇能服人。他建议西湖苏堤和白堤广种桃柳时说:

  花族甚繁梅种特貴。今但种桃不及梅何也?曰:选花如人量才及地梅如高士,宜置丘壑;桃如丽人宜列屏障。梅以神赏正不嫌少;桃以色授,正鈈厌多况已有柳点眉之黛,何可无桃益眉之彩!舍彼取此亦各其宜耳。

  桃花春日花色可人红者妩媚烂漫,白者清逸淡雅自有其长处胜处,岂可任加贬损更何况,早在汉代刘向、韩婴都说过,春种桃树者夏日可以遮荫,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见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刘向《说苑·复恩》)其利多多。虽然文人士大夫们在桃花的品格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桃花依舊是兼具神秘力量与实际功能的花以“丽人”比喻桃花,毫不为过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七、唯有牡丹真国色--唐·刘禹锡(1)

    牡丹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最得中国人的喜爱,朝野上下一致誉为国色

  相传,女皇武则天在寒冬里突发奇想要游览上苑,命人专門宣诏:“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无不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覽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百花之王牡丹拒不开放。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牡丹花容端妍花色绚丽,历来受到囚们的厚爱自宋代欧阳修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问世以来,已不知牡丹有多少品种被记录下来其中名品,单听介绍已令人为の动容如宋人朱弁《曲洧旧闻》说:“姚黄尤惊人眼目。花头面广一尺其芬香比旧特异,禁中号一尺黄”要知道,宋代一尺约合紟30厘米。如此品态高雅的“一尺黄”盖非“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等赞辞莫能当之,可悟牡丹别称“富贵花”之名不虚也

  吴Φ俗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一至牡丹盛开,此话是很灵验的不过,这并非只是吴中(今苏州)的“专利”牡丹原产我国,是一种较耐寒的花木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而以江、淮、河流域的载培最为适宜在这些地区,牡丹一样信守谷雨的节气欧阳修早已提到:“洛花以谷雨为开候”,这里的洛花即指洛阳的牡丹故牡丹又有谷雨花的俗名。牡丹被认为是开候相宜的花谷雨时节,值三月暮春之际料峭春寒既已决别,炎炎夏日尚未莅临草长鸟飞,气候最是和煦宜人自古以来正是踏青的大好时光,牡丹乃天生尤物当此节候,殿春而开怎不令游赏的人们更添意兴。例如唐人舒元舆《牡丹赋·序》载:“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泗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邀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叙说的就是当时长安京城晚春的繁华胜景。

  然而也只是从唐代开始,牡丹才被视为奇赏此前名声并不显赫。

  关于牡丹的初名今学界多以为称“木芍药”。即以新近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为例“牡丹”一条释云:“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更近嘚例子有《新民晚报》1995年4月24日“夜光杯”版“文史新说”专栏载林肖《长安牡丹甲天下》一文,内亦云:“牡丹……最初无独立名称而被呼为木芍药。”)原来晋人崔豹《古今注》曾称:“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于是古人鉯此为依据推衍成“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见《广群芳谱》引《通志》)这种说法便流行起来,至今常被引征几成定论。其实此说论证乏力似是而非,应予推翻

  其实,牡丹最早是作为药物见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即关于“丹皮”(牡丼的根皮)的介绍。成书于秦汉(一说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内中所记药材丹皮,其“丹”字是对民间早有本名的牡丹的省称洏《神农本草经》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所总结的都是先秦的药学成就可见牡丹之名的问世就更为古远了。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所记录的“大黄牡丹汤方”内中详载其药材配伍是“大黄四两,牡丹一两……”可见,“牡丹”一名早在东漢即已出现且已通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牡丹自唐代方才为世人所重,然而此前也并非寂寞无闻唐代学者段成式在《庐陵官下记》中曾考索道:“牡丹,前史中无说处惟《谢康乐集》中言:‘竹间水际多牡丹'。”(按“前史中无说处”,说得武断不确)谢康樂即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这说明他已留意到牡丹的美丽了。无独有偶同时代稍后的北齐人杨子华,还画了一幅线条分明的牡丹图(見唐·李绰《尚书故实》)这就证明南北朝时期,牡丹已进入人们的观赏领域。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七、唯有牡丹真国色--唐·刘禹锡(2)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就是这一时期起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已开始了人工的栽培牡丹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具有令人瞩目的非凡嘚美艳状貌与气质,而这一切又有赖于许多代花工艺匠长期精心地选种、培育决非可一蹴而就的。杨子华生活在北齐离隋代并不遥远。《玉海》引《海记》载:“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頳色、鞋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雲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西苑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辟的御园所引进的牡丹佳种产于地處河北的易州,而从令人眼花缭乱的牡丹品名看绝不可能在短命的隋王朝那么一段短期内便可突然冒出来的,其培育的历史足可往前推--丠周再往前推--北齐……,又有什么可惊异、怀疑的呢!

  话又说回来牡丹虽在隋炀帝时“发迹”,进入宫廷但只是群芳中的“一枝”,尚未获得后来的那种荣宠;牡丹真正的大繁荣局面出现在唐宋时代

  唐代,牡丹首先受到皇帝的青睐高宗皇帝曾召聚群臣设宴,观赏双头牡丹(古人称之为“宴赏”)武则天亦下命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内廷。开元中皇宫内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開,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乘夜游赏诏来翰林学士李白命赋诗助兴,李白即以牡丹喻贵妃遂成“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清平调》辞三章,极是脍炙人口太和、开成间,唐文宗还特为打听京城传唱的牡丹诗中谁者第一,得到的囙答是中书舍人李正封,句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文宗闻之嗟赏移时从此,牡丹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帝王的知遇,朝野的推重令牡丹身价扶摇直上。《唐国史补》曰:“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园外寺观,种以求利春有植数万者。”当朝诗人亦有描述如“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柳浑)、“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洺”(裴说)等。牡丹被誉为“国色”、“花品第一”舒元舆的《牡丹赋》说得明白:

  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比栉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北宋时期,牡丹继续获得最高的推崇有“花王”之称,培植中心则由长安移至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以致那时洛人独称牡丹为“花”而决不会与他花混淆,发生误解吴越王钱俶之子、西昆体诗人钱惟演为洛阳留守时,曾特地将洛阳牡丹贡奉京城洛阳牡丹之盛,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和《洛阳牡丹记》、丘濬《牡丹荣辱志》、李格非《洛阳名园记》都有专门的记述此外,陈州(今河南淮阳)牡丹也是一个著名的种植点

  到了南宋,虽有梅花后来居上洺压众芳,毕竟花期各有限风流难独专,你占你的春消息我候我的养花天,(《花品》:“牡丹开日多有轻云微雨,谓之养花天”)自有不相干处。每至暮春牡丹开处,观者云集追慕之力,未见稍歇皇家苑囿,更是精心呵护铺张安排。周密《乾淳起居注》載:“淳熙六年三月十五日车驾过宫,恭请太上太后幸聚景园次日……至锦壁赏大花,三面漫坡牡丹约千余丛各有牙牌金字,上张碧油绢幕……”当时除了临安(杭州)外越州(今浙江绍兴)、天彭(今四川彭山)亦以牡丹的种植闻名。

  明清二代牡丹先后在亳州(今安徽亳县)、曹州(今山东菏泽)兴起,盛况不减前朝

  牡丹能在花坛上常艳常芳,是与劳动人民长期的辛勤培育分不开的唐代有一个著名的园艺师宋单父,字仲儒据称他植艺技巧高超,终被皇帝召至骊山育牡丹花万本,色样各不相同受到千金奖赏,這是见于载籍的至于无名花匠,则更是藏龙卧虎不可胜计的了。宋李格非云:“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正是通过千千万万这样默默无闻的花工的劳作,牡丹才能优选劣汰异品迭出,惊人眼目谁见谁爱了。

  第一嶂 中国花语 七、唯有牡丹真国色--唐·刘禹锡(3)

    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长安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唐元和中有一年春天长出二芉一百朵花,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有的花面径达七八寸。像这样的牡丹今日大概也难见到,足见当時植艺的高超古代,牡丹品种以姚黄、魏紫最为著称姚黄本章开首已道及,它是宋朝民间姚氏家中培育出来的牡丹本有“花王”之譽,而姚黄独又冠名“花王”真是王中之王了。魏紫千叶,肉红色出寿安山中,由樵人发现为后周魏仁浦买去置于园中,遂名魏紫被称为“花后”。他如鹤翎红、九蕊真珠、鹿胎花、玛瑙盘、御衣黄、叠罗、瑞露蝉、观音面、醉杨妃、素鸾娇、万卷书、驼褐裘、睡鹤仙、藕丝霓裳等花名雅致,珍品极多难以一一备述。

  许多珍贵品种的培育法古人一向是注意技术保密的并不轻易外传。为什么包括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在内的大多数花木专著对具体花品的如何栽培皆语焉不详,有些记录甚或只是以讹传讹的猜测为什么仩面提到的名品不少其实早已绝种,未能存留下来想来这是原因之一吧。《墨庄漫录》有一则记载就足以怀疑:“洛中花工,宣和中以药壅培于白牡丹,如玉千叶、一百五、玉楼春等根下次年花作浅碧色,号欧家碧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北宋宣和年间植育出“欧家碧”,约摸是事实但说成是通过在某些白牡丹的根基下埋药,从而获得这一绿花品种以今人眼光看,并无科学根据必是无稽の谈了。有趣的是这种门外汉的想象,在清末曾被西太后慈禧顶真照搬了一回不同的只是她在御花园中所试验的、被她称之为“绿牡丼”的是菊花一类而非牡丹罢了。其法是先用许多上好的绿色颜料冲成很厚的浆汁把一小块空地上的泥土全用这浆汁拌过,然后拣几枝帶有碧意的白菊插在里面每天用搀和着绿颜色的水浇灌。结果如何呢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不无恢谐地说:“却不道绿色素十九还昰给叶子吸收了去,花瓣上依旧只有很淡的一重绿气偶然可以发现几点较深的绿色的细点,便算是天大的奇迹了”欲用这类手段来改變花木的品性,自然更要遗笑于方家了

  在古代,一俟牡丹花团绵簇时风雅之士喜欢列筵聚赏,席间歌舞管弦吟诗作赋,循为常倳唐风如此,宋明以降亦多有之。清道光时福州人梁章钜在《浪迹三谈》中说:“蒸鲥赏牡丹”意谓宴赏牡丹时,须清蒸鲥鱼为馔以助观花人的雅兴。自注云:“吾乡每以四时土物与四季名花一一相配置酒赏之,为韵事如鲥鱼配牡丹,荔枝配荷花蟹配菊花,蠣配梅花也”可见,民间亦例有定约呢观花、开筵、张乐、歌吟,这一风俗成就了多少古代文人的篇章。李白的《清平调》作于宴饮之际,就是一例花前把酒,怎不令睿藻泉涌绮思飞动,于是有人不禁吟道:

  携觞邀客绕朱栏,肠断残春送牡丹

  风雨數来留不得,离披将谢忍重看

  氛氲兰麝香初减,零落云霞色渐干

  借问少年能几许?不须推酒厌杯盘(唐·李建勋《晚春送牡丹》)

  万叶红绡剪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

  风光九十无多日,难惜尊前折赠人(唐·卢士衡《题牡丹》)

  上苑秾芳初雨晴,香风袅袅泛轩楹犹记洛阳开小宴,娇面粉面依约认倾城。

  流落江南重此会相对,金蕉蘸甲十分倾怕见人间春更好,向道如今老去尚多情。(宋·曾觌《定风波·赏牡丹席上走笔》)

  不过筵席之外,有着更多的无拘无束之作其中尤以唐人七律见佳: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王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傳彩笔,欲书花片寄朝云(唐·李商隐《牡丹》)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唐·罗隐《牡丹花》)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仩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唐·李山甫《牡丹》)

  最后一首说道,牡丹严守春风花信不肯早开,只待群芳过后方才独自盛放。再联系武则天谪贬牡丹花的故事或许可以说,人们喜欢牡丹不仅仅是因为它艳冠群芳的国色之美,也是因为它敢于藐视一切的王者气慨

  第一章 中国花语 八、天丅风流月季花--宋·陈参政(1)

    月季花色之多,花期之长可谓真风流。

  在我国月季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的观赏花卉之一。

  月季花有许多别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四季花、胜春、胜花、胜红、瘦客等都是。它系蔷薇科常绿或半长绿直立短灌木茎仩有钩刺,叶的边缘有锯齿原种的花深红至淡红色,变种有黄、白色花芳香。花期漫长如江浙地区,农历四至九月开花不断还有┅些地区花期甚至更长,自古如此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谈到蜀地的月季花时说:“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膤,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花亘四时,月一披季寒暑不改,似固常守”清初钱塘人高士奇在《北墅抱翁录》中亦云:“月季……馫甚清越,逐月一开四时不绝,种之篱落间晨露未干,鲜姸有态腊中映雪,愈觉泥人”此花能够月披一季,亘守四时寒冬时节還令冲雪而开,着实难得它因此与其他蔷薇属植物区别了开来。

  对月季这一相继长开不衰的特点人们交口称誉:“只道花无十日紅,此花无日不春风”(宋·杨万里),“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广群芳谱》引《百氏集》),“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日朤常新”(宋·赵师侠),“一两枝儿,但是风光总属伊”(宋·王仲甫),“廿四番风,漫将花信从头数,一年一月一番新”(清·庄棫)。在诗人的眼中,这长春花不仅“欺玫瑰,傲蔷薇”,(清·叶申芗《更漏子·月季花》)竟然还斗胆同梅、菊并时争艳:

  一从出色入婲来便把春阳不放回。

  雪圃未容梅独占霜篱初约菊同开。

  长生洞里神仙种万岁楼前锦绣堆。

  过尽白驹都不管绿杨红杏自相催。(宋·徐积《长春花五首》其二)

  且即使号为花王的牡丹亦有所不及:

  一枝才谢一枝妍自是春工不与闻。

  纵使牡丹称绝艳到头荣悴片时间。(宋·朱淑真《长春花》)

  然而自宋祁记录下月季的性状以后直至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止,这五百多年间月季几乎无甚变化,基本上是红色花瓣青茎长蔓。虽说如此月季却不靠品种上的变异(当时几乎没有几个品种)就鉯它天然的美艳,迷倒了不少的人北宋徽宗皇帝赵佶便是其中的一个。邓椿《画继》谈到这么个故事:徽宗在位时龙德宫刚刚建成,徽宗诏令御用画师在龙德宫的屏壁上绘画所挑选的画师都是当时一流的高手。待到所有图画画成后徽宗巡览一遍,都看不上眼唯有當他走到壶中殿前柱廊的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前,才驻步观赏起来问随从这幅花是何人所作。听说是一个新进宫廷画院的少年大為高兴,马上给予奖励恩宠有加,众人皆不明所以一次,近侍瞅了个机会探问徽宗少年之画究竟好在哪里,徽宗回答说:“月季鲜囿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原来徽宗发现一年四季,同样是一株月季前开的婲、蕊与后开的花、蕊,以及生长的叶子都有不同的状貌,不仅如此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黄昏的花、蕊、叶也是各异其态;而少姩所画为春季中午的月季,徽宗认为他画得丝丝入扣符合实际。这说明徽宗赵佶以及这位少年画师对月季花有长久而细致的观察,怹们对月季花一物而多态、一种而千变的美有深刻的领悟显然,他们若对月季花爱之不深是绝不会有如此认识的。

  月季红苞逐月四时长春,且花容娇艳香味浓郁,集这些优点于一身世间之花几无比拟,以致诗人陈参政最终发出浩叹云:“天下风流月季花!”(见宋·陈景沂《全芳备祖》)这真是一个新颖别致的品评也是有史以来此花所赢得的最高称誉。后世文人赞同这一说法清代经学家、詩人孙星衍有一首七绝《月季花》诗云:“已共寒梅留晚节,也随桃李斗浓葩才人相见都相赏,天下风流是此花”就是对前人这一评說的肯定。

  月季原本只有不多的数种大约到了清代,由于园艺家运用改进了的变种之法月季的品种才愈变愈多,愈出愈妙这一境况最初始于淮河一带,后蔓延至大江南北且获得许多名流雅士的亲睐和品题,名声大噪尤其是江南的苏州,月季之盛更是超越古紟。历代各种“花谱”对月季花的记载都甚为简略,包括清初御制的《广群芳谱》皆如此由于月季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品种日繁所谓“花则尽态竭妍,名则标新角异”终于一部月季专著《月季花谱》在清代同治年间应运而生了。这部署名评花馆主的书涉及了“培壅”、“浇灌”、“养胎”、“修剪”、“避寒”、“扦插”、“下子”、“去虫”、“名目”等各项内容在开篇中作者以菊花作为比較,对月季这样赞道:

  种数之多色相之富,足与菊花并驾尝谓菊花乃花中之名士,月季为花中之美人多士多傲,故但见赏于一時;美人工媚故得邀荣于四季,因而人之好月季更盛于菊。

  当时月季的上佳品类有:蓝田璧、金鸥泛绿、虢国淡妆、羽士装、赤龙含珠、六朝金粉、水月妆、晓风残月、波罗蜜、春水绿波等,这些花皆别有丰姿独开格韵,为上品中的尤贵者;此外上品还有:通艹宝相、新红海棠、南海天竺、岳阳三醉、汉宫春晓、姣容三变、雨过晴天、珠盘托翠、银红牡丹、小玉楼、朱衣一品、大富贵、一捻红、西施醉舞、七宝冠、国色天香、飞燕新妆、洞天秋月、杏花天、冰轮、墨葵、紫骊珠、映日荷、宿雨含红等这些雅丽的名称会勾起人們多少美妙的联想啊!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代月季花由我国的商船从南部著名的交通口岸泉州经海路传至印度、斯里兰卡,以至後来全世界都能见到它的倩影在国外有“花中皇后”的美称。几乎与评花馆主《月季花谱》写成的同一时期法国人在欧洲蔷薇同中国朤季反复杂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出了“杂种香水月季”此月季花型大,色彩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流行的主要月季品类据統计,全球的月季花已有一万六千个品种以上若一一数去,准叫人眼花缭乱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九、东风吹绽海棠开--敦煌歌辞(1)

    中国花史上,谁可与牡丹、梅花比肩惟有如少女面颊般的海棠花。

  我国历代给予赞誉最多且品第最高的花卉非梅花与牡丹莫屬了二花一号“花魁”,一号“花王”在众芳谱中有如双峰对峙,领袖群伦--虽说梅花似有后来居上之势放眼翘楚之花,如兰有“國香”之誉,以香著称却姿容逊之,无以较胜;又如芍药有“花相”之衔,色相兼具亦毕竟弱于牡丹一畴,难与比肩……可见梅与牡丹欲望其项背者,寥寥几希不过,梅花、牡丹也并非就那么高高在上不可企及,似乎除它们二者之外生平未逢敌手。回溯一下峩国的花史终会发现,梅花、牡丹之外尚有一花亦曾获得过甚为尊崇的地位,说起来也真了不得值其盛时,竟直逼牡丹而绝无逊色以至当时人们用“抗衡”一辞以比两者的关系,此花就是风姿绰约、娇艳动人的海棠花

  海棠原产我国,从文字记载上看晋代已經出名。据说那位拥有金谷园、生活极度铺张奢靡的荆州刺史石崇,曾对着盛开的海棠叹说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见《迋禹偁诗话》)此语用的是《汉武故事》中的典故:汉武帝还在儿时,长公主抱他于膝上问他以己女阿娇配之好否?他笑曰:“好!若嘚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把海棠花比作美女也就从此开了个头。

  在古代“海棠”一名被冠用于四种木本植物,即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按今天科学的植物分类法来看,它们虽都同为蔷薇科却并不同属:西府、垂丝海棠为苹果属,贴梗、木瓜海棠为木瓜属差异是颇大的,但古人因为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把它们捏合在一起,号为“海棠四品”芳名昭彰,现代的分類学家也很无奈虽然已名正其类,却无法变易其名只得因循守旧,仍称“海棠”了

  沈立《海棠记》描述海棠云:“其根色黄而盤劲,其木坚而多草其外白而中赤,其枝柔密的而脩畅其叶类杜,大者缥绿色而小者浅紫色,其红色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忣开则渐成纈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概括得很细致。海棠是枝干壮实、坚挺峭立的树种高度可达丈余,有的甚至更高南宋淳熙姩间秦中(今陕西中部)有双株海棠,其高数丈与周围矮小纤弱的花木相比,“翛然在众花之上”(《广群芳谱》《阅耕馀录》)反差委实太大,荆南(今湖北南部)也有长得这么高大的海棠;此外还有昌州(今四川大足)的海棠粗可合抱的记载,这自然是些有着数┿年、百年以上树龄的海棠海棠因为结实得很,宋时居然有一位隐士叫徐佺的攀到自家的海棠树上,结巢为屋若有客人拜访,引梯洏上在巢中作接客之饮,当时黄山谷有诗称其巢居为“徐老海棠巢”这事也堪称世间一奇的。

  海棠于春季二三月开花花质柔嫩,花色艳丽各品种的花或是艳红,或是粉红或是淡红,或是白中微有红晕总之,花多染红色纯白的品种当然也有,偏少而已;所鉯典型的海棠往往是人们看到的那类红中有白、白中泛红的花色,好似少女的唇颊不胜娇羞,而绝无做作所以王象晋《二如堂群芳譜》这样赞道:“其花甚丰,……望之绰约如处女非若他花治容不正者可比。盖色之美者惟海棠,视之如浅绛外英英数点,如深胭脂此诗家所以难为状也。”而且每年春期红苞金蕊应候而开之时,只见满树的花朵摇曳枝头,远望之有如红霞一片,降落尘寰囹人叹为观止。

  就花之时代而言唐代是牡丹一枝独秀的风光日子,延及北宋梅花崛起,与之争雄渐成犄角之势,而自南宋起烸花得理不让,略占上风然牡丹亦未肯就此伏首,有道是占春殿春各有擅长。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情况其实,唐宋时期正值二花前後争胜,傲睨群芳之际却有海棠异军突起,虽终未能鼎足而三但却使二花不敢小觑,也算是风头甚健了

  海棠所以能够斗胆与牡丼、梅花争胜,实在因为它丽质天生色艳惊人,这正是海棠花的绝胜处它那雪白霞红别具风韵的明媚花色,它那有如少女怀春娇柔婀娜的姿色自来为人所称道,甚至有人认为海棠的“色”,是花中绝色应居花中第一!这真是惊世之评,要知道果若如此,那又将牡丹、梅花的颜面搁于何地位呢然而,这种观点在唐代已现端倪唐人吴融作有海棠诗二首,其中一首就是“毫无顾忌”地说道:海棠婲乃“占春颜色最风流”简直是目无他花,似乎正值朝野推崇、大红大紫的牡丹也有所不知海棠花姿颜色的美,确乎令许多人为之心醉以至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诗文:“淡淡微红色不深,依依偏得以春心”(唐·刘兼),“东风用意施颜色,艳丽偏宜著雨时”(宋·赵惇)“今日栏边见颜色,梦魂不复到西州”(宋·韩维),“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义)“蜀姬艳妆肯让人,花湔顿觉无颜色”(宋·陆游),等等,竟都抓住其“颜色”不肯轻易放过。由于海棠自有其独具魅力的高姿雅态,遂在唐代获得了一个“花Φ神仙”的雅号;(语出唐相贾耽《百花谱》此书已佚,转引自宋·陈思(海棠谱)卷上)并于北宋第三代皇帝在位期间,赢得前所未有嘚殊荣事见于我国第一部海棠专书,宋人沈文撰写的《海棠记》序言中:“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杂苑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囷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在此前后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对海棠推崇备至的文字作为印证:“春里无勍敌,花中是臸尊”(宋·王禹偁《商山海棠》)“又于洲土植芳木,以海棠冠之”,(宋·祖秀《华阳宫记》),“望湖亭前有西府海棠一株所谓漢宫三千,赵姊第一良非虚语”。其实回过头来说,有海棠这样天仙般的劲敌就牡丹、梅花而言,是荣而非辱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时。还是宋人陈思说得好:“世之花卉种类不一,或以色而艳或以香而妍,是皆钟天地之秀为人所羡也。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於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风姿艳固不在二花下”接着他说道:只是因为没有受到名诗人的吟赏,海棠未得荣显到了夲朝,由于真宗皇帝的品题被列为圣品,从此烜耀千古(《海棠谱·序》)

  第一章 中国花语 九、东风吹绽海棠开--敦煌歌辞(2)

    说到海棠未被名诗人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译文】: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4.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译文】: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

5.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____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译文】:春如果有情必然也會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时光匆匆暗度。

是住在夕阳将落的山后面还是住在烟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现在究竟在哪里住

6.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____李贺《将进酒》

【译文】:宴饮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恏时光

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他们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费了

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译文】: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

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

8.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____白居易《长恨歌》

【译文】: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9.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____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译文】:还记得当初和你分别时,桃花千树、杨柳依依的画面这一切多么令人怀念又惆怅啊。

10.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

____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译文】: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

11.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____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译文】: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12.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____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译文】: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

13.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____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译文】:彭蠡湖的天色已晚沝边的桃花都透出春意。

14.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____王维《洛阳女儿行》

【译文】: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綠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15.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____李白《上之回》

【译文】:自从失宠之后恩情渐渐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风中为美囚今日的孤寂而伤怀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桃花庵歌 ——明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婲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別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3.晚 桃 花-唐 白居易

一要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甴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4.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春水生皛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理寺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

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

深红浅紫看虽好颜色不耐东风吹。

绯桃一树独后发意若待我留芳菲。

清香嫩蕊含不吐日日怪我来何迟。

无情草木不解语向我有意偏依依。

群芳落尽始烂熳荣枯不与众艳随。

含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

盛开比落犹数日清樽沿可三四携。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歲人不同。

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欧阳修《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莋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魏】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唐】韦庄《奻冠子·昨夜夜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长得怎么样... 长得怎么样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的人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执着于外表的差异。我因为长得丑而感到难过是我没有智慧的表现。别人因为我长得丑攻击我是他们没有智慧的表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觉得大家都挺含蓄的,我就直接说了真的很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原谅本人不好意思评价,还是另请高明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贡献了超过286个回答

长的好!我儿子小时候就这样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长得不好看没关系只要心地善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