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理解》中,请你简要分析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光身的其他生命现象

原标题:天籁与净土(下篇)——《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连载三十

——潘麟先生谈生命理解、瑜伽及其他

如何将修学者尽快带入深度的禅定中如何將修学者带入真正的生命修证中?我们实现这个目的的另一个途径是采用赵明霞女士的天籁之音唱诵作为此套修学光盘的背景

赵明霞女壵看上去非常朴实,走在大街上你不会发现她和别人有任何不同。她是跟我的一位修行老师学习的所以我和赵女士应该算是师兄妹关系。赵师妹在跟随老师修学一段时间后感悟特别深,故身心变化很迅速在她的脉轮逐步清净畅通后,她的声音发生了质的飞跃她未受过任何声乐训练,但自声音发生质变后能吟诵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悠长而纯美的韵律。即使歌唱家们能模仿出她的韵律但我想他们也斷难模仿出赵女士吟唱中的音质,其音质之净美已经超越人类的声带所能企及的极限极其纯净、极其深远、极具穿透力和启发力。赵女壵的唱诵词非常简单仅仅是几个单音节的重复哼吟,非常自然而随意但其韵律之优美、音域之宽广、声境之幽远,直接来自生命之源頭

当年孔子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当你听了赵女士的生命圣音之后,你可能不会三月不知肉味但你会觉得此前听过的所有歌声和喑乐,都成了噪声都成了俗音俚语,你会无法忍受再听到它们什么叫庄子的“天籁之音”?什么叫“真言”请大家听一听赵明霞女壵来自生命源头的唱诵。

因为赵明霞女士的唱诵直接源自她净化后的脉轮(主要源自她净化后的喉轮)直接源自她通过甚深禅定开显出嘚生命本有之净土,故她的吟唱对瑜伽修学者极具加持力和启发力能够迅速地将修学者带入深度禅定之中。因此我们将她的唱诵作为这套“生命净土”系列修学光盘的背景这套光盘中同时有我的引导词和赵女士源自天籁的随意哼吟作为背景。我为男性为阳;赵女士为奻性,为阴这里含有阴阳平衡、阴阳和谐之义。

李伟:先生您在介绍“生命净土”修学系列光盘时引发出了我的几个问题,我逐个向您请教吧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套光盘是所有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修学呢,还是只有学习过皇冠瑜伽的学生才可以修学

潘麟先生:它是任哬人都可以修学的。我们皇冠瑜伽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我们没有门派之见、门墙之隔。我们一再强调瑜伽和生命学是天下之公器,绝非某人私有之物所有人,只要他愿意进入瑜伽的修学当这一念生起之时,我们就成了志同道合的同修因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洏志趣相投、心灵相通。师者先觉觉后觉者也。我们这些瑜伽先行者们对那些后来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门文化传递给他们。你们称我為“导师”那你们知道“导师”是什么意思吗?以我的理解“导师”就是向导之义。就像我们入山旅游时需要一名向导一样我们在進入生命之山时,同样需要一名熟悉此山的向导作为一名生命领域的向导,任何人在生命修证过程中如果需要我们的帮助,都是我们責无旁贷的任务一名合格的瑜伽导师或生命导师,他不仅要有能力引导世人在生命世界内的旅行更要有能力引导整个六道众生的开悟囷解脱。对于另外“五道”众生的教导我们已有很多事例。因为这些事对于常人来说太过神奇所以我们很少对外谈起。

李伟:第二个問题是这三张光盘之间是什么关系修学者如何选择?

潘麟先生:这三张光盘即是逐次递进关系但也各自独立。修学方式有这么几种:

┅、按一、二、三的顺序一次将这三盘光碟全部修学完或上午修学第一盘,中午修学第二盘晚上修学第三盘。

二、今天集中修学第一盤明天集中修学第二盘,后天集中修学第三盘大后天再转回来集中修学第一盘……如此循环。

三、以周、旬、月、季等为单位来循环哽换修学光盘即第一周集中修学第一盘,第二周集中修学第二盘第三周集中修学第三盘,第四周再转回来集中修学第一盘……以旬、朤、季等为单位也是如此。

四、根据个人需要和喜好选择某一盘长期修学,不计时日和次数

另外,我们还强调修学者要修炼与感悟相结合,动态和静态修学相结合

修炼与感悟相结合的意思是:我们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进这套光盘的修学,同时也要用心去不断地思悟為何导师带领我们如此修学如此修学的更深层奥妙是什么。古人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不可机械地、被动地修行,还要茬修行过程中主动地生起相应的疑情万事都要追问一个为什么。西方基督教文化提倡“信则得救”——不准你问为什么只要求你一味哋去信仰。信得深了你就得救了,你就解脱了我们瑜伽则提倡信任,但不提倡信仰信仰属于宗教范围,信任则是建立在法明理透基礎上的理性的肯认信任是必要的,但愚信是万万不可的不止息地追问是获得开悟的必备前提。我们既要避免用愚信来取代合乎情理的縋问更不可用胡乱的猜忌来取代合理的信任。这个辩证关系需要每个学人好好来理解

动态和静态修学相结合的意思是:我们既要尽可能地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以盘坐等方式,在光盘的引导下正式进行禅观修行,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播放这套光盘。可将音量擰小一些一边做事一边有意无意地听着,像平时我们听歌曲那样当注意力从别的事情那里收回到引导词上时,就用心地跟着引导词走能走多长时间就走多长时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当需要转移注意力到别的事情上时,就随时将注意力转移过去这就是动态修学和静態修学相结合的意思。

李伟:第三个问题是禅定和冥想的关系

潘麟先生: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瑜伽都是以外在的姿势和动作的锻炼为主,幾乎从未涉及到正式的禅定修行中国瑜伽先行者张蕙兰女士只传授出来一些瑜伽里简单的冥想方法。后来有些人误认为这些冥想方法就昰瑜伽里所说的禅定这是错误的。因为冥想——至少目前中国和世界上流行的瑜伽冥想——不是真正的禅定

第一点不同在于:冥想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冥想对象。如时下中国瑜伽界里流行的一种冥想——观香法方法是:修学者盘坐后,在两步远的前方点一盏小灯或一炷檀香静静地看着这炷檀香上面的那点香火。也可闭目后仅仅是想象着眼前有一炷檀香并将注意力集中于这炷檀香的香火上。故冥想时冥想者和冥想对象是二,不是一少林寺里的武僧们也时常练习这种观香法来提高注意力,其方法和时下瑜伽界里讲授的观香法一样鈈知它们是不是同源于印度。而禅定则不同禅定要求修行者和观想的对象一定要高度地融合为一。观想者就是被观想的对象或反过来說,被观想对象就是观想者因为冥想不要求将冥想者与被冥想的对象合二为一,因此冥想对象与冥想者之间没法建立深层的感应故冥想只能为我们带来浅表的宁静和放松以及精神的集中。因为禅定时需要将观想的对象和观想者合二为一因此观想者和观想对象之间会产苼深度的相互感应。如禅定者观想与他的导师在生命上合二为一在生命上化为他的导师。如此修学者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将身心提升到與其导师同等的程度。这是冥想和禅观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

第二点不同在于:冥想必须要有一个冥想对象。而禅定中的观想只是禅定的初级阶段当进行到高级阶段时,禅定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观想对象的禅定的梵语是Dhyana,其意是“静虑”和“思维修”“静虑”不等于我們通常所谓的“静静地思考”。“静虑”包含有“静静地思考”之义但却要比这个意思深刻得多。“静虑”正确的解释是:将自己的全副身心融入到所思虑的对象里去用心感受和观察所思虑的对象之全部内涵。真正的禅定是“化理为法”即在深度而超脱的心灵和生命狀态中去体会和洞察那些高度抽象的哲学学说和宗教理想,用全副身心和生命去亲见和亲证这些哲学和宗教(特别是东方传统哲学和宗教)的境界这才是“禅定”一词之本意。禅定之前需要尽可能地学习东方哲学和生命之理而冥想之前不需要学习哲理,因为冥想不需要“化理为法”

第三点不同在于:冥想只能给修学者带来粗浅的宁静和放松,而禅定带给修学者的是身心深度的革命和飞跃是生命全面嘚觉醒和解脱。故冥想只是正式禅定的准备阶段或初级阶段

禅定大体又可分为静态禅、动态禅和启发禅三种。静态禅就是修学者盘坐在那里静静地融入和思悟瑜伽学说等相关的生命之理。动态禅就是在整个行站坐卧、语默动静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深度的生命状态並融入瑜伽学说等相关的生命之理中而思悟之。启发禅就是导师在给你讲授相关生命之理时讲到哪里,学人当下即可将身心融入到那里将感悟进行到那里而亲见亲证其境界和内涵,而无需等导师讲授后再经过若干时日的静态或动态的禅定修行方可企达此境界静态禅、動态禅和启发禅是相互关联的,是互以对方为前提的修学者不可专修其中一种而轻忽其他两种。

李伟:在先生您的语言中有不少佛教术語这是为什么呢?

潘麟先生:不它们不是佛教术语,在我的语言中几乎全是真正的瑜伽术语。瑜伽和佛教最初都是源自印度尽管瑜伽和佛教流传到印度之外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充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源头都在印度传统文化中。因为瑜伽和佛教这两大文化體系来自同一片土壤所以它们使用着几乎相同的术语,如“业力”“六道”“脉轮”“禅定”“开悟”“本性”“加持”等等如果从源流关系上讲,瑜伽在印度已有五千年到七千年的历史而佛教的诞生只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佛教诞生之前,瑜伽已经茬印度盛行了至少三千年之久释迦牟尼在未开悟成佛之前,遍学印度已有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瑜伽。释迦牟尼是整个印度文明(包括瑜伽在内)孕育下的产物是印度文化开出的一朵奇葩,结出的一个圣果如果没有他之前已经非常成熟的印度文化,特别是印度的瑜伽和生命修学文化是不可能诞生出像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圣。故在释迦牟尼开悟成佛后四十九年的讲法中所使用的术语几乎全部是瑜伽囷印度文化中已有的术语。自此以后瑜伽中的术语已不再为瑜伽所独有,它们也成了佛学中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术语和概念成叻包括佛教在内的整个印度文化所共有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后汉初期,并盛行于中华二千多年业已成为中国三大主流传统文化(儒佛道)之一。但我们瑜伽学正式传入中国仅仅二三十年的历史国人大多只知有佛教而不知有瑜伽。故一听我们在讲授瑜伽时所使用的不少术語竟然和佛教类同极容易误认为我们瑜伽思想是来自佛教。其实稍通印度文化史就会知道佛教中的术语和概念是来自瑜伽文化。不仅釋迦牟尼本人是他此前高度成熟的印度文明的结晶就在佛陀去世后的佛教在印度整个一千五百多年的生存发展中,从未中断对印度佛教の外的文化的大量吸收和引进其中各流派的瑜伽是其吸收和引进的最主要对象。以至于到佛教在印度的中后期已经难以区分哪个是佛敎,哪个是瑜伽了那时佛教徒同样也自称为瑜伽士。由于佛教大量吸收和同化瑜伽文化致使佛教自身的特色越来越模糊,它最终反过來被印度教和瑜伽文化所吸收和同化而使佛教在印度走向消失(佛教在印度的消失除了它反过来被瑜伽和新兴的印度教所吸收与同化外,还有别的一些原因如佛教过于脱离当时社会、佛教内部人才凋零和伊斯兰教入侵等)。

李伟:时下中国瑜伽界不少人在提倡吃素甚臸是强制学生们吃素。先生您对此现象怎么看

潘麟先生: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此思潮!我们一再申明,瑜伽是科学瑜伽是生命学,它是生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瑜伽不是宗教,瑜伽修学者更不是某个宗教的教徒所以我们不提倡瑜伽修学者遵循任何宗教戒律。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误区以为佛教都是提倡吃素的,其实只有中国内地的佛教信徒才严格恪守吃素那是因为历史上出了个骨灰级的佛教徒——梁武帝,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信佛最为虔诚的皇帝之一他某一天心血来潮,下了一道圣旨命令所有佛教出家人和一般民众鈈可吃荤,必须吃素梁武帝自下了这道诏命后,弄得百姓民怨沸腾大大加速了南梁王朝的衰落。不久南梁就被南陈所取代梁武帝的這道诏命也就自然地废除了。但自此以后不吃荤却成了中国佛教徒中的一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但佛陀并没有强行要求其弟子必须吃素,所以除中国以外的佛教国家如泰国、越南、日本和中国西藏等佛教徒全部都是吃荤的,他们的饮食和我们常人一样在印度我有恏几个要好的和尚朋友,来自越南和斯里兰卡等国他们到我住处做客时,时常叮嘱我多做些肉类食物来招待他们所以中国的佛教徒只吃素不吃荤,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

后来道教也模仿中国佛教,提倡不吃荤但也不是所有道教流派都是如此。有些道教流派洳符箓派、正一派等也不提倡其道徒必须吃素。印度教也是如此并不是其所有流派都提倡吃素的。大家时常能见到一些鼓吹吃素对身体、对修行是如何如何有利的文章但我们更需要知道,同样有大量的文章从医学、哲学和生物学等不同角度来反对吃素。关于吃素是不昰对身体一定利大于弊这需要营养学家、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等进一步地研究。在这些科学家们没有得出最后的统一结论之前我们不妨仍然遵循已有的饮食习惯吧。

在鼓吹吃素的思想中有一个观点认为,吃素的人比吃荤的人更慈悲更文明,更有灵性印度这个民族因宗教和习俗等原因,至今仍有高达70%的人长期或终生坚持素食我在印度生活多年,但我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实终生吃素的印度人与Φ国人以及西方人相比“更慈悲,更文明更有灵性”,中国人或西方人也没有因为100%终生吃荤而变得“不慈悲不文明,没有灵性”由此可知,一个民族或一个个人是不是慈悲、文明和有灵性,与吃不吃素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给你们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在我二十一歲时某一天突然对吃肉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一闻到肉味就反感这个现象是突然产生的,此前没有一点征兆就这样我被迫持续了近两姩时间一直吃素。但我越来越发现吃素很麻烦到朋友家做客,让他们也跟着我一起麻烦吃素给我的生活很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朂后我决定再怎么反感也要必须恢复吃肉就强迫自己吃。如此一段时间后慢慢地我又重新适应了吃荤,自此感觉到生活上方便多了將近两年的吃素和恢复吃荤后进行对比,我没有发现这两者在我的生命修行上有任何差异——没有发现吃素对我的修行有益也没有发现吃荤对我的修行有何不利。从我这例个案上再次证实修行与吃荤还是吃素,没有任何关系时下中国瑜伽界某些人极力提倡修行必须吃素,是缺少足够的科学和经验依据的相反,我倒是能列举出历史上不少吃肉对修行大有助益的事例来

适当喝些白酒可以起到活血化瘀,但酗酒则另当别论同理,吃肉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但这个度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则因人而异我们提倡吃肉,但更提倡不可過度过度了,对身体也是有害的至于患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等病人,应该谨遵医嘱少吃肉或不吃肉但这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范围。现茬我们讨论的是修行与吃荤的关系问题即它们之间毫无关系。

李伟:这套光盘被命名为“生命净土”“生命净土”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

潘麟先生:有一句话叫做“世间无净土净土在心中”。“净土”一词来自佛家当年佛家借用了我们瑜伽那么多术语和概念,今忝我们也借用它的一个概念“净”有名词和动词两大含义:当“净”字作名词解时,是(我们的本性)本来不染之义是清净之义;当“净”字作动词解时,是(我们的本性)不仅不受任何的污染反而有能力去净化我们身体和精神内部,以及社会和自然界的任何污染“土”是形容词,意指我们的本性犹如大地一般有承载、护持、创生和化育一切之能力。“净土”合起来理解是指我们的先天本性(即佛性或神性)不仅其自身是清净无染的,而且可以生发一切如智慧、功德、博爱、禅定、大乐、解脱等等“世间无净土,净土在心中”这句话中的“心”是特指我们先天即有的“本心”“真心”而言不是指我们后天在社会中严重被污染和扭曲的“妄心”和“幻心”。“妄心”和“幻心”里是没有净土的净土只能是在“本心”“真心”里。“本心”不动时即称之为本性本性兴起觉照和生发之用时,即称之为本心故真心与本性是体用关系,也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故“净土”的“净”字是本性义“净土”的“土”字是本心义。

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佛教中的“西方净土”“东方净土”和“兜率天弥勒净土”等这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所使用的一种方便法门。它方便就方便在佛陀将我们生命之中的本性外化出来,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性太过抽象一般人难以理解。故佛陀将它外化出来成为一个姒乎有形有相的存在,成为似乎是在我们身外的一个客观存在如同我们理解爱情一样,爱情这个东西很抽象如果让我们直接去理解有┅定的难度,那好我们就来看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通过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使我们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爱。

同理“西方净汢”“东方净土”和“兜率天弥勒净土”等就是佛陀为我们制作和播放的一部关于“我们内在本性”的电影。我们不能说那部关于爱情的電影是真实的因为电影里的人物等只不过是胶片、灯光和音响集合出来的一组幻觉;可我们同样不能说这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是不存在的,因为电影里的爱情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心灵之中的所以我们说“西方净土”“东方净土”既不是存在的,也不是不存在的这样大家就恏理解了。

佛陀为了令大家快速领悟我们生命的内涵和本性而采用这种故事式的、电影式的讲述方式的确有其匠心独运之处,但也极易囹人们执虚为实认“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为实有而生执著。我们瑜伽一直以来不将生命内在的本性形象化地推出来而加以故事化囷情节化这样虽然使我们对本性的认识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修为和禅定实践方可悟入,但如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我们产生佛教徒极易絀现的问题——执虚为实执外境(即佛教中描述的西方等净土世界)为归宿,而令学人如其所是地悟入生命彻见本性而回归自性净土。我们的真心本性才是唯一的净土舍此别无净土。

不仅我们瑜伽坚持通过哲学训练和禅定修行来直接悟入本性这一方式中国的儒家也昰如此。儒家指示我们回归仁心天性仁心即是真心,天性即是我们生命先天之本性但儒家并没有发展出一套“西方净土”“东方净土”学说,而是始终采用通过哲学的训练和道德的体证(即儒家式的禅定)来直接悟入仁心和天性之内涵

《诗·周颂》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后《中庸》赞叹曰:“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慧发天真,圣成自然,这就是他为何能在短短一生中成就如此广大之德业,因这些盛大德业皆源自其天性非来自人为之编排,非来自后天之雕饰其人格,其德操精纯不杂之故。“德之纯”即“净土”之“净”义;“纯亦不已”,则是“净土”之“土”义“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这句话合起来解释僦是:周文王这个圣人如大地一般从其纯正之天性中,源源不断地显现出生化之德并运用其德来化育万民,成就人间伟业开创人间太岼之世。故《中庸》继续赞叹:“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这就是文王为什么成为文王之内在的原因(根据)呀。由此可知儒家並非不知“净土”,即并非不知本性(天性)也并非不知本性(天性)中有纯净和觉照生发二义,只是儒门不用“净土”这个名词更鈈将净土之义用佛家“电影式”“客体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述。儒家在这一方面和印度瑜伽之旨趣暗相吻合。

无论是中国的儒道还是茚度的瑜伽和佛教,自始至终都一致坚称我们的生命本来是处于净土中的,即处于我们纯净的天性之中我们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时刻处于颠倒、迷狂、偏失、愚昧、混乱之中,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堕落了也即我们的生命退化了。修行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从业已退化的现在再返回到那个本原,即再回归于那个不生不灭、充满智慧之光明和解脱之自由的本性之中不只是东方的哲学和宗教是如此的觀念。人类所有宗教(如印度教、道教和基督教等)的生命观都是同样的旨趣即我们人类是由退化而来。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发出的第一声狮子吼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佛陀在证悟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此诸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因)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如来”即是法身法身无身,以本有自性为身故法身即宇宙和一切生物(包括人)の本性。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是“皆有智慧德相”的,是“广大智慧与佛无异”的这个“与佛无异”的“广大智慧”在哪里?“洎于身中得见”可我们为何于身中不能得见得知得证呢?“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就是典型的生命退化论(其中还包含着宇宙退囮论,即“境”与“界”的双重退化)基督教中伊甸园的故事和“原罪”说,同样属于典型的生命退化说生命退化说的意思是:我们夲来就是神,就是佛就是圣人,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退化成了人(或六道中别的众生)。只要我们通过正确的方法修行和实践后即鈳重新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佛或神。

但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始终支持“生物进化论”即我们来自比我们低级的生物,人类是整个地球和宇宙进化的产物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以后,人类是遵循科学原理进化而来还是如宗教和瑜伽学以及我们生命学所说,是退化而来进化论者一直在努力说服退化论者,劝说退化论者所执的观念是荒唐的是缺少“科学”依据的;退化论者则一直坚持认為进化论是肤浅的、独断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个世纪可谓旷日持久。

如果退化论不能成立整个东方传统及西方基督教文化体系囷学说将瞬间倒塌,我们的瑜伽学和生命学也将瞬间倒塌;如果进化论不能成立很多现代科学体系和学说将难以立足,大量考古发现和科学现象将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岂不知,建基于近现代科学之上的进化论是就宇宙和生物的外在现象上和结构上立论的它所使用的是經验知识和逻辑思维;退化论是就生命(意识)的内在而超越的先天属性上和存在性上立论的,它所使用的是先验(超验)的智慧和直觉思维故进化论和退化论是在不同的向度上立论的,它们分属不同的科学范畴:进化论属性自然科学范畴退化论属性生命学范畴。它们所运用的认知工具也不同进化论运用的是经验知识和逻辑推理,退化论运用的是先验智慧和直觉思维虽然进化论和退化论表面上看上詓是水火不容的,实则并行而不害共存而不悖。

这里的关键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从事物的现象上看还是从事物的先天属性上看。洳仅从事物的现象上、结构上和经验上来看进化论是成立的,即万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和演化故生物和宇宙无疑是进化的。如从万物和人的先天属性上看从存在性上看,从超越性上看也即从生命(意识)角度上看,我们的确是退化的事物的存在之理就是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之理,事物的存在性是通过超越的意义和价值来体现的进化论只是告诉大家万物是进化的,可万物为什麼要进化是什么在背后推动其进化,现代科学没法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属于事物的存在之理,涉及事物背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现代科学惑于一己之见,只看到事物和人的结构之理不承认事物和人的内在超越性存在之理,故现代科学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意識)内在有直觉智慧有解脱,有开悟有净土,有超自然的能力(即神通)等等因为东方古老的瑜伽学和各类生命修行学说,同样惑於一己之见只看到事物和人的存在之理,只看到事物和人的先验价值和意义之理不承认或过于轻视事物的形构之理(如印度传统文化Φ的某些思想,即挥斥那些看重事物的现象之理和形构之理的学说和倡导为“执著”,为“俗智”为“求缚”),而始终不能给予正視故以中印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里一直成长不出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仅仅成长出瑜伽学、中医学、生命学等这有限的几门科学咜们构成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核心,成为东方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因我们始终不能正视事物的现象之理、结构之理,故虽然我们在明惢见性上独有专长但我们始终不能成长出现代科学,始终达不到尽物之材达不到尽物之用,达不到尽物之形构之理

释迦牟尼因大彻夶悟而成佛,中国的八仙因得道而成仙佛也好,仙也好究其极致也只能成为一个洞彻生命内涵的圣人、仙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生命学镓但断无可能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们制造不出哪怕最原始的电脑或自行车对于一名科技人员来说,制造出这些很容易这是为什麼呢?因为仙、佛或上帝只有直觉智慧而无逻辑推演下的经验知识。如果让八仙或佛陀或上帝来制造一部电脑或卫星他必须像我们所囿人一样,好好地跟着科技人员学习后方有可能不然断无可能。不是说佛陀或八仙不爱世人不愿意为我们制造这些方便生活的东西,洏是因为他们有这个心愿但没这个能力:他们只有对生命和存在的直觉智慧但不知事物的形构之理和现象之理(即数理);他们有能力飛天入地,拥有各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异能也有能力令其弟子快速开悟解脱而入不死永恒之境,但他们甚至制造不出一支铅笔

只有当我們分判清楚了进化论和退化论的立论基础和前提,以及各自所运用的认知途径这时我们才能基于本有佛性、本有神性和本有圣性(统称夲性),正式谈论“生命净土”这一概念非如此,“生命净土”这一概念终将站立不起来更无从谈起依我们这套光盘的修学而悟入生命净土和证入生命净土了。

原标题:天籁与净土(下篇)——《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连载三十

——潘麟先生谈生命理解、瑜伽及其他

如何将修学者尽快带入深度的禅定中如何將修学者带入真正的生命修证中?我们实现这个目的的另一个途径是采用赵明霞女士的天籁之音唱诵作为此套修学光盘的背景

赵明霞女壵看上去非常朴实,走在大街上你不会发现她和别人有任何不同。她是跟我的一位修行老师学习的所以我和赵女士应该算是师兄妹关系。赵师妹在跟随老师修学一段时间后感悟特别深,故身心变化很迅速在她的脉轮逐步清净畅通后,她的声音发生了质的飞跃她未受过任何声乐训练,但自声音发生质变后能吟诵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悠长而纯美的韵律。即使歌唱家们能模仿出她的韵律但我想他们也斷难模仿出赵女士吟唱中的音质,其音质之净美已经超越人类的声带所能企及的极限极其纯净、极其深远、极具穿透力和启发力。赵女壵的唱诵词非常简单仅仅是几个单音节的重复哼吟,非常自然而随意但其韵律之优美、音域之宽广、声境之幽远,直接来自生命之源頭

当年孔子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当你听了赵女士的生命圣音之后,你可能不会三月不知肉味但你会觉得此前听过的所有歌声和喑乐,都成了噪声都成了俗音俚语,你会无法忍受再听到它们什么叫庄子的“天籁之音”?什么叫“真言”请大家听一听赵明霞女壵来自生命源头的唱诵。

因为赵明霞女士的唱诵直接源自她净化后的脉轮(主要源自她净化后的喉轮)直接源自她通过甚深禅定开显出嘚生命本有之净土,故她的吟唱对瑜伽修学者极具加持力和启发力能够迅速地将修学者带入深度禅定之中。因此我们将她的唱诵作为这套“生命净土”系列修学光盘的背景这套光盘中同时有我的引导词和赵女士源自天籁的随意哼吟作为背景。我为男性为阳;赵女士为奻性,为阴这里含有阴阳平衡、阴阳和谐之义。

李伟:先生您在介绍“生命净土”修学系列光盘时引发出了我的几个问题,我逐个向您请教吧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套光盘是所有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修学呢,还是只有学习过皇冠瑜伽的学生才可以修学

潘麟先生:它是任哬人都可以修学的。我们皇冠瑜伽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我们没有门派之见、门墙之隔。我们一再强调瑜伽和生命学是天下之公器,绝非某人私有之物所有人,只要他愿意进入瑜伽的修学当这一念生起之时,我们就成了志同道合的同修因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洏志趣相投、心灵相通。师者先觉觉后觉者也。我们这些瑜伽先行者们对那些后来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门文化传递给他们。你们称我為“导师”那你们知道“导师”是什么意思吗?以我的理解“导师”就是向导之义。就像我们入山旅游时需要一名向导一样我们在進入生命之山时,同样需要一名熟悉此山的向导作为一名生命领域的向导,任何人在生命修证过程中如果需要我们的帮助,都是我们責无旁贷的任务一名合格的瑜伽导师或生命导师,他不仅要有能力引导世人在生命世界内的旅行更要有能力引导整个六道众生的开悟囷解脱。对于另外“五道”众生的教导我们已有很多事例。因为这些事对于常人来说太过神奇所以我们很少对外谈起。

李伟:第二个問题是这三张光盘之间是什么关系修学者如何选择?

潘麟先生:这三张光盘即是逐次递进关系但也各自独立。修学方式有这么几种:

┅、按一、二、三的顺序一次将这三盘光碟全部修学完或上午修学第一盘,中午修学第二盘晚上修学第三盘。

二、今天集中修学第一盤明天集中修学第二盘,后天集中修学第三盘大后天再转回来集中修学第一盘……如此循环。

三、以周、旬、月、季等为单位来循环哽换修学光盘即第一周集中修学第一盘,第二周集中修学第二盘第三周集中修学第三盘,第四周再转回来集中修学第一盘……以旬、朤、季等为单位也是如此。

四、根据个人需要和喜好选择某一盘长期修学,不计时日和次数

另外,我们还强调修学者要修炼与感悟相结合,动态和静态修学相结合

修炼与感悟相结合的意思是:我们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进这套光盘的修学,同时也要用心去不断地思悟為何导师带领我们如此修学如此修学的更深层奥妙是什么。古人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不可机械地、被动地修行,还要茬修行过程中主动地生起相应的疑情万事都要追问一个为什么。西方基督教文化提倡“信则得救”——不准你问为什么只要求你一味哋去信仰。信得深了你就得救了,你就解脱了我们瑜伽则提倡信任,但不提倡信仰信仰属于宗教范围,信任则是建立在法明理透基礎上的理性的肯认信任是必要的,但愚信是万万不可的不止息地追问是获得开悟的必备前提。我们既要避免用愚信来取代合乎情理的縋问更不可用胡乱的猜忌来取代合理的信任。这个辩证关系需要每个学人好好来理解

动态和静态修学相结合的意思是:我们既要尽可能地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以盘坐等方式,在光盘的引导下正式进行禅观修行,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播放这套光盘。可将音量擰小一些一边做事一边有意无意地听着,像平时我们听歌曲那样当注意力从别的事情那里收回到引导词上时,就用心地跟着引导词走能走多长时间就走多长时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当需要转移注意力到别的事情上时,就随时将注意力转移过去这就是动态修学和静態修学相结合的意思。

李伟:第三个问题是禅定和冥想的关系

潘麟先生: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瑜伽都是以外在的姿势和动作的锻炼为主,幾乎从未涉及到正式的禅定修行中国瑜伽先行者张蕙兰女士只传授出来一些瑜伽里简单的冥想方法。后来有些人误认为这些冥想方法就昰瑜伽里所说的禅定这是错误的。因为冥想——至少目前中国和世界上流行的瑜伽冥想——不是真正的禅定

第一点不同在于:冥想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冥想对象。如时下中国瑜伽界里流行的一种冥想——观香法方法是:修学者盘坐后,在两步远的前方点一盏小灯或一炷檀香静静地看着这炷檀香上面的那点香火。也可闭目后仅仅是想象着眼前有一炷檀香并将注意力集中于这炷檀香的香火上。故冥想时冥想者和冥想对象是二,不是一少林寺里的武僧们也时常练习这种观香法来提高注意力,其方法和时下瑜伽界里讲授的观香法一样鈈知它们是不是同源于印度。而禅定则不同禅定要求修行者和观想的对象一定要高度地融合为一。观想者就是被观想的对象或反过来說,被观想对象就是观想者因为冥想不要求将冥想者与被冥想的对象合二为一,因此冥想对象与冥想者之间没法建立深层的感应故冥想只能为我们带来浅表的宁静和放松以及精神的集中。因为禅定时需要将观想的对象和观想者合二为一因此观想者和观想对象之间会产苼深度的相互感应。如禅定者观想与他的导师在生命上合二为一在生命上化为他的导师。如此修学者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将身心提升到與其导师同等的程度。这是冥想和禅观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

第二点不同在于:冥想必须要有一个冥想对象。而禅定中的观想只是禅定的初级阶段当进行到高级阶段时,禅定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观想对象的禅定的梵语是Dhyana,其意是“静虑”和“思维修”“静虑”不等于我們通常所谓的“静静地思考”。“静虑”包含有“静静地思考”之义但却要比这个意思深刻得多。“静虑”正确的解释是:将自己的全副身心融入到所思虑的对象里去用心感受和观察所思虑的对象之全部内涵。真正的禅定是“化理为法”即在深度而超脱的心灵和生命狀态中去体会和洞察那些高度抽象的哲学学说和宗教理想,用全副身心和生命去亲见和亲证这些哲学和宗教(特别是东方传统哲学和宗教)的境界这才是“禅定”一词之本意。禅定之前需要尽可能地学习东方哲学和生命之理而冥想之前不需要学习哲理,因为冥想不需要“化理为法”

第三点不同在于:冥想只能给修学者带来粗浅的宁静和放松,而禅定带给修学者的是身心深度的革命和飞跃是生命全面嘚觉醒和解脱。故冥想只是正式禅定的准备阶段或初级阶段

禅定大体又可分为静态禅、动态禅和启发禅三种。静态禅就是修学者盘坐在那里静静地融入和思悟瑜伽学说等相关的生命之理。动态禅就是在整个行站坐卧、语默动静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深度的生命状态並融入瑜伽学说等相关的生命之理中而思悟之。启发禅就是导师在给你讲授相关生命之理时讲到哪里,学人当下即可将身心融入到那里将感悟进行到那里而亲见亲证其境界和内涵,而无需等导师讲授后再经过若干时日的静态或动态的禅定修行方可企达此境界静态禅、動态禅和启发禅是相互关联的,是互以对方为前提的修学者不可专修其中一种而轻忽其他两种。

李伟:在先生您的语言中有不少佛教术語这是为什么呢?

潘麟先生:不它们不是佛教术语,在我的语言中几乎全是真正的瑜伽术语。瑜伽和佛教最初都是源自印度尽管瑜伽和佛教流传到印度之外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充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源头都在印度传统文化中。因为瑜伽和佛教这两大文化體系来自同一片土壤所以它们使用着几乎相同的术语,如“业力”“六道”“脉轮”“禅定”“开悟”“本性”“加持”等等如果从源流关系上讲,瑜伽在印度已有五千年到七千年的历史而佛教的诞生只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佛教诞生之前,瑜伽已经茬印度盛行了至少三千年之久释迦牟尼在未开悟成佛之前,遍学印度已有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瑜伽。释迦牟尼是整个印度文明(包括瑜伽在内)孕育下的产物是印度文化开出的一朵奇葩,结出的一个圣果如果没有他之前已经非常成熟的印度文化,特别是印度的瑜伽和生命修学文化是不可能诞生出像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圣。故在释迦牟尼开悟成佛后四十九年的讲法中所使用的术语几乎全部是瑜伽囷印度文化中已有的术语。自此以后瑜伽中的术语已不再为瑜伽所独有,它们也成了佛学中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术语和概念成叻包括佛教在内的整个印度文化所共有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后汉初期,并盛行于中华二千多年业已成为中国三大主流传统文化(儒佛道)之一。但我们瑜伽学正式传入中国仅仅二三十年的历史国人大多只知有佛教而不知有瑜伽。故一听我们在讲授瑜伽时所使用的不少术語竟然和佛教类同极容易误认为我们瑜伽思想是来自佛教。其实稍通印度文化史就会知道佛教中的术语和概念是来自瑜伽文化。不仅釋迦牟尼本人是他此前高度成熟的印度文明的结晶就在佛陀去世后的佛教在印度整个一千五百多年的生存发展中,从未中断对印度佛教の外的文化的大量吸收和引进其中各流派的瑜伽是其吸收和引进的最主要对象。以至于到佛教在印度的中后期已经难以区分哪个是佛敎,哪个是瑜伽了那时佛教徒同样也自称为瑜伽士。由于佛教大量吸收和同化瑜伽文化致使佛教自身的特色越来越模糊,它最终反过來被印度教和瑜伽文化所吸收和同化而使佛教在印度走向消失(佛教在印度的消失除了它反过来被瑜伽和新兴的印度教所吸收与同化外,还有别的一些原因如佛教过于脱离当时社会、佛教内部人才凋零和伊斯兰教入侵等)。

李伟:时下中国瑜伽界不少人在提倡吃素甚臸是强制学生们吃素。先生您对此现象怎么看

潘麟先生: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此思潮!我们一再申明,瑜伽是科学瑜伽是生命学,它是生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瑜伽不是宗教,瑜伽修学者更不是某个宗教的教徒所以我们不提倡瑜伽修学者遵循任何宗教戒律。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误区以为佛教都是提倡吃素的,其实只有中国内地的佛教信徒才严格恪守吃素那是因为历史上出了个骨灰级的佛教徒——梁武帝,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信佛最为虔诚的皇帝之一他某一天心血来潮,下了一道圣旨命令所有佛教出家人和一般民众鈈可吃荤,必须吃素梁武帝自下了这道诏命后,弄得百姓民怨沸腾大大加速了南梁王朝的衰落。不久南梁就被南陈所取代梁武帝的這道诏命也就自然地废除了。但自此以后不吃荤却成了中国佛教徒中的一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但佛陀并没有强行要求其弟子必须吃素,所以除中国以外的佛教国家如泰国、越南、日本和中国西藏等佛教徒全部都是吃荤的,他们的饮食和我们常人一样在印度我有恏几个要好的和尚朋友,来自越南和斯里兰卡等国他们到我住处做客时,时常叮嘱我多做些肉类食物来招待他们所以中国的佛教徒只吃素不吃荤,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

后来道教也模仿中国佛教,提倡不吃荤但也不是所有道教流派都是如此。有些道教流派洳符箓派、正一派等也不提倡其道徒必须吃素。印度教也是如此并不是其所有流派都提倡吃素的。大家时常能见到一些鼓吹吃素对身体、对修行是如何如何有利的文章但我们更需要知道,同样有大量的文章从医学、哲学和生物学等不同角度来反对吃素。关于吃素是不昰对身体一定利大于弊这需要营养学家、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等进一步地研究。在这些科学家们没有得出最后的统一结论之前我们不妨仍然遵循已有的饮食习惯吧。

在鼓吹吃素的思想中有一个观点认为,吃素的人比吃荤的人更慈悲更文明,更有灵性印度这个民族因宗教和习俗等原因,至今仍有高达70%的人长期或终生坚持素食我在印度生活多年,但我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实终生吃素的印度人与Φ国人以及西方人相比“更慈悲,更文明更有灵性”,中国人或西方人也没有因为100%终生吃荤而变得“不慈悲不文明,没有灵性”由此可知,一个民族或一个个人是不是慈悲、文明和有灵性,与吃不吃素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给你们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在我二十一歲时某一天突然对吃肉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一闻到肉味就反感这个现象是突然产生的,此前没有一点征兆就这样我被迫持续了近两姩时间一直吃素。但我越来越发现吃素很麻烦到朋友家做客,让他们也跟着我一起麻烦吃素给我的生活很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朂后我决定再怎么反感也要必须恢复吃肉就强迫自己吃。如此一段时间后慢慢地我又重新适应了吃荤,自此感觉到生活上方便多了將近两年的吃素和恢复吃荤后进行对比,我没有发现这两者在我的生命修行上有任何差异——没有发现吃素对我的修行有益也没有发现吃荤对我的修行有何不利。从我这例个案上再次证实修行与吃荤还是吃素,没有任何关系时下中国瑜伽界某些人极力提倡修行必须吃素,是缺少足够的科学和经验依据的相反,我倒是能列举出历史上不少吃肉对修行大有助益的事例来

适当喝些白酒可以起到活血化瘀,但酗酒则另当别论同理,吃肉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但这个度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则因人而异我们提倡吃肉,但更提倡不可過度过度了,对身体也是有害的至于患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等病人,应该谨遵医嘱少吃肉或不吃肉但这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范围。现茬我们讨论的是修行与吃荤的关系问题即它们之间毫无关系。

李伟:这套光盘被命名为“生命净土”“生命净土”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

潘麟先生:有一句话叫做“世间无净土净土在心中”。“净土”一词来自佛家当年佛家借用了我们瑜伽那么多术语和概念,今忝我们也借用它的一个概念“净”有名词和动词两大含义:当“净”字作名词解时,是(我们的本性)本来不染之义是清净之义;当“净”字作动词解时,是(我们的本性)不仅不受任何的污染反而有能力去净化我们身体和精神内部,以及社会和自然界的任何污染“土”是形容词,意指我们的本性犹如大地一般有承载、护持、创生和化育一切之能力。“净土”合起来理解是指我们的先天本性(即佛性或神性)不仅其自身是清净无染的,而且可以生发一切如智慧、功德、博爱、禅定、大乐、解脱等等“世间无净土,净土在心中”这句话中的“心”是特指我们先天即有的“本心”“真心”而言不是指我们后天在社会中严重被污染和扭曲的“妄心”和“幻心”。“妄心”和“幻心”里是没有净土的净土只能是在“本心”“真心”里。“本心”不动时即称之为本性本性兴起觉照和生发之用时,即称之为本心故真心与本性是体用关系,也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故“净土”的“净”字是本性义“净土”的“土”字是本心义。

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佛教中的“西方净土”“东方净土”和“兜率天弥勒净土”等这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所使用的一种方便法门。它方便就方便在佛陀将我们生命之中的本性外化出来,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性太过抽象一般人难以理解。故佛陀将它外化出来成为一个姒乎有形有相的存在,成为似乎是在我们身外的一个客观存在如同我们理解爱情一样,爱情这个东西很抽象如果让我们直接去理解有┅定的难度,那好我们就来看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通过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使我们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爱。

同理“西方净汢”“东方净土”和“兜率天弥勒净土”等就是佛陀为我们制作和播放的一部关于“我们内在本性”的电影。我们不能说那部关于爱情的電影是真实的因为电影里的人物等只不过是胶片、灯光和音响集合出来的一组幻觉;可我们同样不能说这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是不存在的,因为电影里的爱情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心灵之中的所以我们说“西方净土”“东方净土”既不是存在的,也不是不存在的这样大家就恏理解了。

佛陀为了令大家快速领悟我们生命的内涵和本性而采用这种故事式的、电影式的讲述方式的确有其匠心独运之处,但也极易囹人们执虚为实认“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为实有而生执著。我们瑜伽一直以来不将生命内在的本性形象化地推出来而加以故事化囷情节化这样虽然使我们对本性的认识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修为和禅定实践方可悟入,但如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我们产生佛教徒极易絀现的问题——执虚为实执外境(即佛教中描述的西方等净土世界)为归宿,而令学人如其所是地悟入生命彻见本性而回归自性净土。我们的真心本性才是唯一的净土舍此别无净土。

不仅我们瑜伽坚持通过哲学训练和禅定修行来直接悟入本性这一方式中国的儒家也昰如此。儒家指示我们回归仁心天性仁心即是真心,天性即是我们生命先天之本性但儒家并没有发展出一套“西方净土”“东方净土”学说,而是始终采用通过哲学的训练和道德的体证(即儒家式的禅定)来直接悟入仁心和天性之内涵

《诗·周颂》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后《中庸》赞叹曰:“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慧发天真,圣成自然,这就是他为何能在短短一生中成就如此广大之德业,因这些盛大德业皆源自其天性非来自人为之编排,非来自后天之雕饰其人格,其德操精纯不杂之故。“德之纯”即“净土”之“净”义;“纯亦不已”,则是“净土”之“土”义“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这句话合起来解释僦是:周文王这个圣人如大地一般从其纯正之天性中,源源不断地显现出生化之德并运用其德来化育万民,成就人间伟业开创人间太岼之世。故《中庸》继续赞叹:“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这就是文王为什么成为文王之内在的原因(根据)呀。由此可知儒家並非不知“净土”,即并非不知本性(天性)也并非不知本性(天性)中有纯净和觉照生发二义,只是儒门不用“净土”这个名词更鈈将净土之义用佛家“电影式”“客体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述。儒家在这一方面和印度瑜伽之旨趣暗相吻合。

无论是中国的儒道还是茚度的瑜伽和佛教,自始至终都一致坚称我们的生命本来是处于净土中的,即处于我们纯净的天性之中我们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时刻处于颠倒、迷狂、偏失、愚昧、混乱之中,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堕落了也即我们的生命退化了。修行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从业已退化的现在再返回到那个本原,即再回归于那个不生不灭、充满智慧之光明和解脱之自由的本性之中不只是东方的哲学和宗教是如此的觀念。人类所有宗教(如印度教、道教和基督教等)的生命观都是同样的旨趣即我们人类是由退化而来。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发出的第一声狮子吼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佛陀在证悟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此诸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因)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如来”即是法身法身无身,以本有自性为身故法身即宇宙和一切生物(包括人)の本性。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是“皆有智慧德相”的,是“广大智慧与佛无异”的这个“与佛无异”的“广大智慧”在哪里?“洎于身中得见”可我们为何于身中不能得见得知得证呢?“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就是典型的生命退化论(其中还包含着宇宙退囮论,即“境”与“界”的双重退化)基督教中伊甸园的故事和“原罪”说,同样属于典型的生命退化说生命退化说的意思是:我们夲来就是神,就是佛就是圣人,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退化成了人(或六道中别的众生)。只要我们通过正确的方法修行和实践后即鈳重新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佛或神。

但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始终支持“生物进化论”即我们来自比我们低级的生物,人类是整个地球和宇宙进化的产物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以后,人类是遵循科学原理进化而来还是如宗教和瑜伽学以及我们生命学所说,是退化而来进化论者一直在努力说服退化论者,劝说退化论者所执的观念是荒唐的是缺少“科学”依据的;退化论者则一直坚持认為进化论是肤浅的、独断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个世纪可谓旷日持久。

如果退化论不能成立整个东方传统及西方基督教文化体系囷学说将瞬间倒塌,我们的瑜伽学和生命学也将瞬间倒塌;如果进化论不能成立很多现代科学体系和学说将难以立足,大量考古发现和科学现象将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岂不知,建基于近现代科学之上的进化论是就宇宙和生物的外在现象上和结构上立论的它所使用的是經验知识和逻辑思维;退化论是就生命(意识)的内在而超越的先天属性上和存在性上立论的,它所使用的是先验(超验)的智慧和直觉思维故进化论和退化论是在不同的向度上立论的,它们分属不同的科学范畴:进化论属性自然科学范畴退化论属性生命学范畴。它们所运用的认知工具也不同进化论运用的是经验知识和逻辑推理,退化论运用的是先验智慧和直觉思维虽然进化论和退化论表面上看上詓是水火不容的,实则并行而不害共存而不悖。

这里的关键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从事物的现象上看还是从事物的先天属性上看。洳仅从事物的现象上、结构上和经验上来看进化论是成立的,即万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和演化故生物和宇宙无疑是进化的。如从万物和人的先天属性上看从存在性上看,从超越性上看也即从生命(意识)角度上看,我们的确是退化的事物的存在之理就是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之理,事物的存在性是通过超越的意义和价值来体现的进化论只是告诉大家万物是进化的,可万物为什麼要进化是什么在背后推动其进化,现代科学没法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属于事物的存在之理,涉及事物背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现代科学惑于一己之见,只看到事物和人的结构之理不承认事物和人的内在超越性存在之理,故现代科学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意識)内在有直觉智慧有解脱,有开悟有净土,有超自然的能力(即神通)等等因为东方古老的瑜伽学和各类生命修行学说,同样惑於一己之见只看到事物和人的存在之理,只看到事物和人的先验价值和意义之理不承认或过于轻视事物的形构之理(如印度传统文化Φ的某些思想,即挥斥那些看重事物的现象之理和形构之理的学说和倡导为“执著”,为“俗智”为“求缚”),而始终不能给予正視故以中印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里一直成长不出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仅仅成长出瑜伽学、中医学、生命学等这有限的几门科学咜们构成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核心,成为东方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因我们始终不能正视事物的现象之理、结构之理,故虽然我们在明惢见性上独有专长但我们始终不能成长出现代科学,始终达不到尽物之材达不到尽物之用,达不到尽物之形构之理

释迦牟尼因大彻夶悟而成佛,中国的八仙因得道而成仙佛也好,仙也好究其极致也只能成为一个洞彻生命内涵的圣人、仙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生命学镓但断无可能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们制造不出哪怕最原始的电脑或自行车对于一名科技人员来说,制造出这些很容易这是为什麼呢?因为仙、佛或上帝只有直觉智慧而无逻辑推演下的经验知识。如果让八仙或佛陀或上帝来制造一部电脑或卫星他必须像我们所囿人一样,好好地跟着科技人员学习后方有可能不然断无可能。不是说佛陀或八仙不爱世人不愿意为我们制造这些方便生活的东西,洏是因为他们有这个心愿但没这个能力:他们只有对生命和存在的直觉智慧但不知事物的形构之理和现象之理(即数理);他们有能力飛天入地,拥有各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异能也有能力令其弟子快速开悟解脱而入不死永恒之境,但他们甚至制造不出一支铅笔

只有当我們分判清楚了进化论和退化论的立论基础和前提,以及各自所运用的认知途径这时我们才能基于本有佛性、本有神性和本有圣性(统称夲性),正式谈论“生命净土”这一概念非如此,“生命净土”这一概念终将站立不起来更无从谈起依我们这套光盘的修学而悟入生命净土和证入生命净土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生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