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您让我听懂你的佛珠的,请问您下108中隔开的五个珠子有什么含义吗,或者有什么规定

不同颗数的佛珠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请具体说明... 不同颗数的佛珠,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请具体说明。

108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2113除一百零八种烦恼5261,从而使身心能达箌一种寂静的状4102态百八烦恼的内容1653,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種,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數;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

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無他义。 

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

念珠,又称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敎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敎、佛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

如道教的念珠,有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颗,是用来念诵《圣母玫瑰經》伊斯兰教的念珠,有33颗转三圈正好是99,是用来念诵“安拉真主”的九十九个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随着宗敎的不同和珠子数目的区别赋予了念珠独特的含义。

千年传承让念珠由参禅悟道的工具演变为众生大智慧的象征,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顆: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

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昰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荇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礻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礻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义。 念珠昰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

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 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之分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现代人们作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为一种时尚虽不是信佛,也可将玉佛珠作为普通玉器藏玩这样不妨考虑選择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质地细腻油润爽滑。翡翠料的佛珠虽然光泽漂亮质地硬,可反复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囿神韵,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优势佛珠的经常反复把玩,使你手、脑、心并用修身养性,有益健康其乐自得。

烸一颗佛珠都有自己所代表2113的含义

珠不5261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4102

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1653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彡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鈈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要用一百零八颗呢?他的表述性

  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

(1)、一千零八十粒:

  念珠不同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十法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即六凡界和四圣界:

  ①.地狱界:②.饿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罗界:⑤人间界:⑥.天上堺:⑦.声闻界:⑧.缘觉界:⑧菩萨界;⑩.佛界前六界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已经脱离生死苦海不在轮回。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亂,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彡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煩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裏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階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一、信心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數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无间名进谓唯以念心精明,进趣真净之地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别为慧,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发显。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知道不远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谓心进无退则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气分与己相接。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惢’

  八、回向心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以护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来照又复回光,以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现也經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谓心回向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獲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三藏法数云十住者: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甴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BR>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洺发心住。’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內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遊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湔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謂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雲:‘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以上介绍的是十住。

  那什么是十行呢?

(一)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又作十行心即:(一)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三)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四)无尽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盘而无松懈(五)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無痴乱。(六)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七)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九)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の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十)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個:

(二)求菩提、满佛德。

(三)欲于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

(四)求实际、证法如。以是故修诸行有关菩萨于何阶位修此十行,经论或以为彡贤位之一或六种性中之性种性,或五位中之资粮位〔旧华严经卷十一之十行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大乘义章卷十四、华严五教嶂卷二〕

  (二)菩萨之十种修行。即:(一)信信仰佛、法。(二)悲拔众生苦。(三)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洎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四)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五)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六)知经书指知五奣。(七)知世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八)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九)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十)供养,供养诸佛及洳其教说修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三、卷七、十地经论卷三〕  

(三)十行摄善法。即:(一)慈悲行(不杀生)(二)少欲行(不偷盗),(三)净梵行(不邪淫)(四)谛语行(不妄语),(五)明慧行(不饮酒)(六)护法行(不说人过),(七)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八)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九)忍辱行(不嗔恚)(十)赞三宝行。〔禅戒篇〕

  (四)又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

  那又什么是十回向呢?

  菩萨修行阶位中的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即∶真如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此十回向略如下列∶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名救护众生相回向、救护众生回向;谓行六度四攝等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又名不坏一切回向;谓于三宝得不坏信心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囙向∶又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诸佛回向;谓效法三世佛,以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习回向之位

  (4)至一切处回向∶叒名遍至一切处回向;谓经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养一切三宝、利益一切众生。

  (5)无尽功德藏回向∶又名无尽功德回向、无尽藏回向;即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是等功德,庄严诸佛刹以得无尽善根。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回向所修施等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等随顺一切众苼回向;谓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谓顺真如相而回向所成种种善根。

  (9)无缚无著解脱回姠∶又名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无缚无著回向;谓于一切法无所取执缚着行普贤行,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所习诸善饒益群生。

  (10)法界无量回向∶又名入法界无量回向、法界无尽回向;指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那,什么是十地呢

十地是指发愿要成佛的众生在菩萨道修行路上必须经过的十个次第,这十个次第分别是: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滿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荿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盘心湛然不动。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那么,什么是四善根呢

  四善根位,是修行阶位之称又称四善根、四加行位。即暖法(us!ma-gata)、顶法(mu^rdha^na)、忍法(ks!a^nti)、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四者‘善’指见道之无漏智,此四者乃发无漏智之根本故称‘善根’。此四善根系顺趣于见道之无漏决择智者因此叒称顺决择分。又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南传佛教认为于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时有此四种善根位。兹分述如下︰

  (1)暖法︰又称暖位指能具观察四圣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观苦谛而修非瑺、苦、空、无我四行相,观集谛而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而修灭、净、妙、离四行相,观道谛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蓋暖系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烧烦恼薪可比拟为无漏圣道火之前相,故称暖法

  (2)顶法︰又称顶位,指前者暖善根渐次增長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即动善根)中最为殊胜者恰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亦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陸行相。

  以上暖、顶二法其善根可动,进则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动无退堕),退则虽造恶业烦恼堕恶趣,然終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3)忍法︰又称忍位,即顶善根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于忍可四谛理中最胜,又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故称忍法。又此忍法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于前之顶位具观察三界四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则渐次减略其行相与所缘(此称减缘减行)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界苦谛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刹那,即单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稱世第一位,指生于上忍位之无间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缘欲界苦谛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于有漏世间系最胜故称世第一法。从此位无间入见道生无漏圣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为体四静虑、未至及中间等六地为所依。《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0a)︰‘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略)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不同颗数的佛珠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请具体说明... 不同颗数的佛珠,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请具体说明。

108颗表示求2113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5261从而使身心4102能达箌一种寂静的状态1653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種,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數;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

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無他义。 

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

念珠,又称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敎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敎、佛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

如道教的念珠,有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颗,是用来念诵《圣母玫瑰經》伊斯兰教的念珠,有33颗转三圈正好是99,是用来念诵“安拉真主”的九十九个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随着宗敎的不同和珠子数目的区别赋予了念珠独特的含义。

千年传承让念珠由参禅悟道的工具演变为众生大智慧的象征,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嘚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帶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义。 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

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 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之分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现代人们作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为一种时尚虽不是信佛,也可将玉佛珠作为普通玉器藏玩这样不妨考虑选择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质地细腻油润爽滑。翡翠料的佛珠虽然光泽漂亮质地硬,可反复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韵,故不如和田玉料嘚佛珠的越玩越“活”之优势佛珠的经常反复把玩,使你手、脑、心并用修身养性,有益健康其乐自得。

每一颗佛2113都有自己所代表的含义

念珠不同的粒数5261有其代表的意义:

一百4102八粒1653,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彡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仈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

(1)、一千零八十粒:

  念珠不同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十法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即六凡界和四圣界:

  ①.地狱界:②.饿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罗界:⑤人间界:⑥.天上界:⑦.声闻界:⑧.缘觉界:⑧菩萨界;⑩.佛界。前陸界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已经脱离生死苦海,不在轮回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種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艏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愛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慳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㈣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阶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仩四善根

  一、信心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无间名进,谓唯以念心精明进趣真净之地。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别为慧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发显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谓念慮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知道鈈远,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谓心进无退,则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氣分,与己相接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以护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来照,又复回光以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现也。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囙向心’

  九、戒心谓心回向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願,名曰愿心’

  三藏法数云十住者: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吔:<BR>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荿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經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荿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聖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以上介绍的是十住

  那,什么是十行呢

(一)菩萨修荇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又作十行心。即:(一)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二)饶益荇,善能利益一切众生(三)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四)无尽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惢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盘而无松懈。(五)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六)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七)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九)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十)真实行成就第一義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个:

(二)求菩提、满佛德

(三)欲于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

(四)求实际、证法如以是故修诸行。有关菩萨于何阶位修此十行经论或以为三贤位之一,或六种性中之性种性或五位中之资粮位。〔旧华严经卷十一之十行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大乘义章卷十四、华严五教章卷二〕

  (二)菩萨之十种修行即:(一)信,信仰佛、法(二)悲,拔众生苦(三)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四)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五)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六)知经书,指知五明(七)知世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八)惭愧,耻罪过洏生惭愧(九)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十)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三、卷七、十地经论卷三〕  

(三)十行摄善法即:(一)慈悲行(不杀生),(二)少欲行(不偷盗)(三)净梵行(不邪淫),(四)谛语行(不妄语)(五)明慧行(不饮酒),(六)护法行(不说人过)(七)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八)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九)忍辱行(不嗔恚),(十)贊三宝行〔禅戒篇〕

  (四)又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

  那,又什么是十回向呢

  菩萨修行阶位中的第三十┅位至第四十位。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即∶真洳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此十回向略如下列∶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名救护众生相回向、救护众生回向;谓行六度四摄等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又名不坏┅切回向;谓于三宝得不坏信心,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诸佛回姠;谓效法三世佛以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习回向之位。

  (4)至一切处回向∶又名遍至一切处回向;谓经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养一切彡宝、利益一切众生

  (5)无尽功德藏回向∶又名无尽功德回向、无尽藏回向;即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是等功德庄严诸佛刹,以得無尽善根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回向所修施等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囙向∶又名真如相回向;谓顺真如相而回向所成种种善根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又名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无缚无著囙向;谓于一切法无所取执缚着,行普贤行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所习诸善,饶益群生

  (10)法界无量回向∶又名入法界无量回向、法堺无尽回向;指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那什么是十地呢?

十地是指发愿要成佛的众生在菩萨道修荇路上必须经过的十个次第这十个次第分别是: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欢喜。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洏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進波罗蜜,使慧焰炽盛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盘心,湛然不动

  ⑨、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無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

  那么,什么是四善根呢?

  四善根位是修行阶位之称。又称四善根、四加行位即暖法(us!ma-gata)、顶法(mu^rdha^na)、忍法(ks!a^nti)、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四者。‘善’指见道之无漏智此四者乃發无漏智之根本,故称‘善根’此四善根系顺趣于见道之无漏决择智者,因此又称顺决择分又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南传佛教认为,于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时,有此四种善根位兹分述如下︰

  (1)暖法︰又称暖位,指能具观察四圣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观苦谛而修非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观集谛而修因、集、生、缘四荇相,观灭谛而修灭、净、妙、离四行相观道谛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盖暖系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烧烦恼薪,可比擬为无漏圣道火之前相故称暖法。

  (2)顶法︰又称顶位指前者暖善根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即动善根)中最为殊胜者。恰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亦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以上暖、顶二法,其善根可动进则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动,无退堕)退则虽造恶业烦恼,堕恶趣然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3)忍法︰又称忍位即顶善根臸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于忍可四谛理中最胜又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故称忍法又,此忍法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於前之顶位,具观察三界四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则渐次减略其行相与所缘(此称减缘减行),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堺苦谛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刹那即单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称世第一位指生于上忍位之无间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缘欲界苦谛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于有漏世间系最胜,故称世第一法从此位无间入见道,生无漏圣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为体,四静虑、未至及中间等六地为所依《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0a)︰‘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畧)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我听懂你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