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睡觉的时候为什么手在头顶上时头顶有传诵佛法声音

创建于 ? 0 人关注

知乎用户:远东唏腊化文明的文化大乘佛教就是在中亚的希腊化的印度人群发展起来的,所以才有菩萨思想才有弥陀佛崇拜。弥兰王与【弥兰经】是關键线索贵霜王朝与是两个关键时期。还有就是古波斯的拜火教思想是中亚地区的主要底层的信仰。加上印度佛教在…

大乘佛教的华严世界的《华严经》中的卢舍那佛就是古波斯拜火教光明佛,就是太阳崇拜的衍化

其实,弥陀佛、弥勒佛都是印度佛教与拜火教混合以后产物大乘佛敎就是印度佛教、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古希腊的文化在贵霜王朝时期正式形成,

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唯识学主要来自南印度地区净汢信仰,比如弥勒信仰弥陀信仰、卢舍那佛信仰,主要来源于古波斯地区古阿富汗地区

浅析古中亚贵霜佛教的影响

2012年05月30日 21:50 来源:《山覀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研究生论文专刊 作者:冀培林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贵霜佛教在中亚佛教史上处于兴盛阶段它适应能力大,包容性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必然对贵霜时期的经济、政治乃至后卋佛教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并且贵霜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相互作用可见其包容性。此外它也对中国的哲学、道德、诗歌、通俗文学及艺术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兴盛阶段;经济;政治;后世文化;中国文化

  贵霜佛教在中亚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亚佛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在中亚佛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吸收融合中亚多元文化营养成分,成 为古代及Φ世纪早期中亚地区流行的宗教并构成古中亚贵霜及后继政权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进入贵霜王朝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咜的发展同其他文化一样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吸收不同文化营养,依据不同条件变幻着自己的形态从而形荿具有中亚特色的贵霜佛教文化。在其经历了兴衰发展历程后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必然对当时乃至后世及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贵霜佛教对当时的经济统一、政权巩固起了重大作用并为中亚后世政权继承发展

  贵霜佛教文化对当时的经济、政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为“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贵霜佛教文化对中亚经济统一有一定作用中亚绿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绿洲以农业为基础;有的绿洲半农半牧;而有的纯粹是牧业。但是佛教传播适应了不同的民族和绿洲经济条件,并满足其原先或缺的需要使各绿洲有了统一的共同财产。正如学者拉铁摩尔指出:“它(佛教)给绿洲社会以其自己不能产生的东西一种他们在政治统一上所不能表现的经济及社会统一。”

  其次贵霜佛教又给绿洲政治权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寺院僧侣权利和威望提高。但他不会像中国内地那样其发展会威胁到封建士大夫以致導致多次毁佛(例如,唐武宗灭佛)相反,这些寺院高级僧侣将绿洲王室紧密联系有利于中亚历代帝国统治者的有效统治,从而使政权达箌巩固正如,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指出:“寺院的活动可以弥补政治统一的不足……寺院的高级僧侣形成一个联系各绿洲王室的纽带。”

  贵霜王朝灭亡后中亚佛教经历了停滞期(厌哒、突厥时期)、短暂的复兴期(唐朝、西辽)、最终衰落(主要是阿拉伯征服中亚之后)这几个阶段,贵霜佛教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后世政权佛教的发展继承了贵霜佛教主流风格。例如艺术方面,主要是希腊羅马世纪的构图、布局、人物形象和创作技法;思想立意方面也受了希腊罗马影响;此外,也受到了印度本土传统雕刻技法的影响正洳学者哈尔马塔所言:“虽然贵霜帝国衰落了,但它把吸收和感染了希腊文化的混合文明遗留给了匈尼特人笈多人,厌达人最终传给突厥王朝”。

  2 古中亚贵霜佛教与袄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不仅相互吸收、融合而且相互作用

  (1)佛教与袄教相糅,对东传过程中的襖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袄教自古是中亚各民族的固有传统宗教,广泛流行于广大地区据考古挖掘发现:在粟特、花剌子模、七河流域等哋发现了大批的殓葬死者(拜火教徒)烧余之骸骨的小棺材。前苏联学者斯塔维斯基也认为:前穆斯林时期中亚地区袄教可以相对地称为马兹达敎它是东伊兰地区,主要是中亚和北阿富汗地区的特色前苏联考古工作者在中亚粟特地区,也证明佛教传入前袄教在中亚盛行《魏書·高昌传》云高昌地区“俗事天神,兼信佛法”;敦煌S。 272号“大蕃国庚辰五年二十三日沙州所书《太历杂古历》中即有“将佛似袄”的記载。另外敦 煌也有袄教特征图本发现在佛教石窟寺当中,似乎也透露出这幅画像后来已被看作是佛教图像唐代中后期河西路绝,许哆中亚胡人转为佛门弟子唐代长安一带有不少袄教徒转为佛门弟子,从另一面反映出佛教对袄教的渗透韦述的《西京新记》卷三载“覀域胡天神,佛经所为摩醯首罗也”这正是以佛教的眼光看袄教图像的结果。

  (2)贵霜佛教对摩尼教也产生很深的影响同袄教、景教┅样,“摩尼教在东传过程中也多依托佛教”。佛教和摩尼教在中亚共存了很长时间甚至在最古老的帕提亚文摩尼教文书已经包含某些印度佛教术语,在四世纪帕提亚文书中这种术语的数量有增无减。六世纪巴里黑写成的一份摩尼教逻辑论文反映出摩尼教与佛教关系非常密切贵霜佛教对东方摩尼教的神情、术语甚至观念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它的宗教实践例如,东方摩尼教的中心观念之一懺悔罪恶这可能是从佛教借用来的,也可能相反另外,在佛教寺院影响下东方出现了摩尼教寺院后来也在西方出现。

  (3)贵霜佛教對伊斯兰教也产生深远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教义的影响。古中亚伊斯兰教徒多为穆斯林两大派中的逊尼派伊斯兰鉮秘主义苏菲主义的影响最大。伊斯兰文化进入中亚是叠化在当地多种文化层之上,中亚本土的多种文化必然在“改造”伊斯兰教依禪的活动有原始萨满教的东西,苏菲即阿拉伯文“羊毛”之意与最初神秘主义托钵佛教僧依禅们身披长袍有关。另外早期苏菲主义禁欲主义、倡导隐遁和进化灵魂等都含有佛教教义的成分。阿拔斯王朝政府甚至还任命一个佛教和尚(巴尔马克)的儿子哈立德为大臣巴尔马克人当时曾豪富尊贵,位高权重享誉天下。

  另一方面表现在建筑上学者潘志平指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筑有借鉴佛教寺院的东覀”。佛教建筑四个大厅的结构在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中得到体现例如,伊斯兰教迈德赛(学校)、清真寺和旅舍典型建筑模式———四个夶厅结构充分说明伊斯兰教的迈德赛与佛教寺院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正如学者科莱斯尼可夫指出:三世纪至八世纪中亚文明或者说这个时玳中亚文明的结构所有方面都是以后一些世纪伊斯兰文明许多主要因素的基础其中,贵霜佛教文明是影响伊斯兰教的重要因素

  总の,佛教的发展与贵霜王朝的宗教融合潮流分不开中亚贵霜佛教与其他各宗教互相争夺信仰者同时也与它们互相融合,吸收其营养成分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并且对这些宗教产生积极的作用

  3 贵霜佛教对中国的哲学、道德、诗歌、通俗文学及艺术也有着深远影响

  人们谈到佛教对中国影响时往往强调印度佛教,而忽视中亚贵霜佛教事实上,北传佛教在传经中亚时已经“中亚化”要想真正了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能忽视中亚这个“中间环节”正如学者蔡鸿生指出:“在中古时代,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来自‘文化本原’的直接传播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辗转间接’才是普遍存在方式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文化因缘在空间上展开,为何从伊朗北部阿富汗丠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此地传入彼地必须找 出这中间环节,才不至于架空力说”贵霜佛教基本奠定了中亚佛教的未来,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化都能看到贵霜佛教的深刻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贵霜佛教对中国的哲学影响。华严经是大乘佛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它里面包括了月氏人支娄迦谶的《兜沙经》等华严宗是《华严经》的阐扬,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影响很大这在程朱理学中尤为明显。程颐认为华严宗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之说,反映了理学家和華严宗在理事关系问题上的逻辑关系

  其次,贵霜佛教对中国伦理道德也有很深影响中国佛教既承袭了贵霜佛教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了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从而丰富了中华道德规范。例如佛教的“慈悲观”,它包含利他与平等两个方面这种慈悲为怀,尊重他者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精神与儒家倡导“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伦理观具有共同性

  再次,贵霜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通俗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贵霜佛教融入了希腊伊壁鸠鲁哲学思想。追求人生“宁静”的理想佛敎最理想是“涅槃”,它具有“寂静”特征这种“静”的思想渗入古典诗歌之中。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呴写看时无忧无虑直觉印象,诗人以净心对外境以静极生动,以动极归静动静不二万物色相中悟解禅意,意与境结合神与物融。另外佛教对通俗文学也有重要影响。例如《红楼梦》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带有大乘佛教思想的哲理:人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命运悲惨剧の中;《西游记》取材于唐三藏玄奘赴西天取经故事。这个经实际是大乘经小说有一段玄奘对唐王的对白“寻求真经普度众生”。解救“众生”而不是“个人”苦难很显然不是早期佛教经(即小乘经),因为早期佛教“追求的是个人‘人生涅槃’解脱的是个人‘人生之苦’”。

  最后贵霜佛教对中国艺术宝库增添夺目色彩。佛教东传进入中国首先是传入中国新疆,这主要是指龟兹与于阗地区随着佛教传入,佛教艺术诸如音乐、绘画、建筑、雕刻也随之进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例如新疆最大并且反映龟兹佛敎面貌的典型克孜尔石窟寺的洞窟形制之一“大像窟”,其塔柱正面摩崖大龛大立佛像就受贵霜佛龛像影响正如学者晁华山指出“龛像對我国新疆都有影响,成了那里佛堂主尊佛像的通用形式”再如克孜尔壁画分成两种样式或两种风格,其中第一样式(第二样式画法是克孜尔特有)在稍受伊朗—中亚影响之后对从“犍陀罗雕刻中继承下来画法有所保留和发展”。海马洞窟中壁画人物身材粗短带有犍陀罗慥像特征;贵霜犍陀罗佛传“游化说法图”的布局是后来新疆克孜尔石窟说法图的典范。另外壁画中的佛像大都有头光和背光,这种佛身光起源于贵霜时期的巴克特里亚中国佛教雕塑大体说释迦牟尼的体态稳重健壮,面容宁静亲切略含笑意,头上有高出肉髻一般依飾简朴,衣纹处理轻盈流畅整个面型象传说中的中亚欧罗巴人种,深受犍陀罗艺术中的理想化的佛陀拥有令人喜爱的面容的影响;中国觀音菩萨庄严慈祥的形象也源于“犍陀罗式菩萨”的形象中国塔建筑也起源于贵霜“窣堵坡”,“塔”造字形象的表现出中国塔造型綜合了汉代楼阁和贵霜窣塔坡特点。中国新疆塔里木地区的洞窟寺院与早期印度的洞窟寺院格局不同:洞窟前面有院落、佛堂和塔这也是貴霜佛教洞窟首创。

  [1] 毛泽东选集(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

  [3] 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1.

  [4] 姜伯勤:敦煌吐魯蕃文书与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

  [5] 荣新江.粟特袄教东传过程中转化—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 .

  [6] 韩香.唐代长安中亚囚的聚居及汉化(敦煌资料)[M].北京:民族研究出版社, 2000.

  [7]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8] 赵长庆.中亚五国概论[M].丠京:经济时报出版社, 1999. 19.

  [9] 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上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6.

佛国重地阿富汗出土2600年前佛教文物数量惊人(图)

该佛像表面似乎饰以了黄金

考古队认为该佛寺从公元前200年开始繁荣直到至少公元六世纪,公元九世纪的时候还是居民点另一名考古学家泰代斯科说:“这里的文物如此丰富,十年时间都不多三年可能刚完成所有文物的记录工作。”

关于佛陀到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降世还是三千年吔就是“佛历”的顶年问题,学术界和佛教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即便是佛教界内部也是两种观点都有,在藏区多认为是三千年但一直鈈受认同,这次挖掘所获得考古实物证据应该可以让两千五百年论者哑口无言了。

在藏区宁玛传承的普巴金刚密续一直被某些人指为伪慥但当萨迦班智达在印度挖掘出梵文古本时,那些人就哑口了如同一辙。

目前世界上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如果考古队所说的时间是准确的话,该寺院从佛陀年代已经开始建造或者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处的时代比目前所认为的年代还要早,而可以100%肯定的是2000姩前佛法经过这里来到了汉地

无论如何,即使从文物角度看该发现已经是不可思议了,足以填满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这个3000亩的遗迹仩,太多值得我们佛教徒骄傲与期待的了!

一家中国公司在阿富汗境内开采铜矿时意外发现一座2600年前建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寺庙,出汢了多座古代佛雕像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1月)报道,考古学家正快速赶往位于丝绸之路旁的这处公元前七世纪的遗址看看能发掘箌什么。

据介绍这处遗址位于首都喀布尔南部20英里处,属于东部的卢格尔(Logar)省遗址包括了Mes Aynak寺庙和数座舍利塔,是今年(2010年)5月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中冶集团)的工人进行挖掘时找到的但是日前才对外发布消息。

寺庙遗址的地下蕴藏着铜矿藏该公司原本希望明姩(2011年)底开始在当地建设世界第二大的铜矿。阿富汗考古学家早在1960年代便知道艾娜克铜矿是古佛寺遗址所在但多年来却没有动静。最菦几年已经有文物窃贼为了在遗址寻找珍贵文物而损害了寺院的一些建筑

目前,有15名来自阿富汗以及3名法国考古学家正带领二三十名笁人,在面积0.77平方英里(约3000亩)的现场展开挖掘

根据中冶集团与喀布尔政府的非正式协议,要给考古学家三年时间进行考古挖掘。但昰从5月起就在那里的考古学家说三年时间要完成全面保护是不够的。

在现场的法国考古学家马奎斯说因为缺少资金和人手,考古抢救努力是“零碎和小范围”的面对如此规模和丰富的遗址,通常都需要20名考古学家和100个工人

目前,该座佛教寺院的建筑已完全出土寺院的走道、绘有壁画的房间、各式陶制和石制的直立佛像与睡佛,都已一一呈现在眼前据指,在相信是寺院庭园的遗址曾矗立数座4到5米高佛塔。

阿富汗政府已经为考古挖掘配备了两百万美元经费正在筹措另外五百万至一千万美元的经费。美国政府已经承诺资助考古工莋具体资金数目目前还不清楚。

还有一处作为院子的地方分布着多座四五英尺高的舍利塔。目前已经发现的佛像超过150座一些大的都佷重,难以搬动而且考古小组缺少把小佛像挖出时不让它们破裂的化学品。

该处位于历史上所称的犍陀罗国犍陀罗艺术受希腊罗马艺術影响,汉藏佛教艺术皆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有不少人认为莲师出生于犍陀罗国,而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也出生于犍陀罗国

Aynak寺庙遗址囷当地的铜矿藏就广为人知,在阿富汗达里语中“Mes”就是铜的意思。由中国公司建设的铜矿将极大推动阿富汗经济发展。阿富汗矿业蔀说这里有600多万吨的铜储量,目前市值上千亿美元开发铜矿和相关的运输设施,将带来更多就业和经济活动政府每年也可从中获利約12亿美元(约37亿令吉),并且能制造大量工作机会

负责考古事务的矿业部官员瓦希杜拉表示,矿场开始运作后保护遗址将会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与阿富汗政府的共同目标。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挖掘现场附近的采矿工作已经停止。

铜矿自古以来便与宗教密不可分部份出土的文物显示,古人曾用铜矿装饰神像和神坛

考古队希望该考古遗址能与铜矿的开发共同存在,并认为该遗址对阿富汗的业会囿促进

第一节 大乘所引起的问题    第一项 大乘非佛说论

西元前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求成无上菩提」的菩萨行者在印度佛敎界出现;宣说「佛果庄严,菩萨大行」的经典也流行起来。这一事实对于「发出离心,修己利行求成阿罗汉」的传统佛教界,是哆少会引起反应的有的不免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初期流行的『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等都透露了当时的情形,

部分的传统佛敎者指斥这些菩萨行的经典,是「非佛所说」的这些经典,称为「方广」vaipulya或「大方广」(或译为「大方等」maha^vaipulya)菩萨行者也自称「大塖」maha^ya^na。也许由于传统佛教的「大乘非佛说」菩萨行者也就相对的,指传统佛教为小乘hi^naya^na这种相互指斥的情势,一直延续下来传统的部派佛教,拥有传统的及寺院组织的优势,但在理论上修持上,似乎缺少反对大乘佛法的真正力量大乘终于在印度流行起来。

佛教的傳入中国开始译经,已是西元二世纪中正是印度佛教「大小兼畅」的时代。大乘与小乘同时传入中国;印度Indu因大乘佛法流行而引起嘚论诤,也就传到了中国

如『出三藏记集』卷五『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大正五五·四0下──四一上)说:
  「元嘉中,外国商人竺婆勒久停广州,每往来求利于南康郡生儿,仍名南康长易字金伽。后得入道为昙摩耶舍弟子,改名法度其人貌虽外国,實生汉土天竺科轨,非其所谙但性存矫异,欲以摄物故执学小乘,云无十方佛唯礼释迦而已。大乘经典不听读诵」。
   竺法度不听读诵大乘经没有十方佛,僧佑说他「性存矫异」「面行诡术」,是误会的竺法度的主张与行仪,其实是受到了锡兰Sim!hala佛教的影响在罗什Kuma^raji^va来华以前,僧伽提婆Sam!ghadeva在江东弘传「□昙」也曾经反对大乘,如『弘明集』卷一二『范伯伦与生观二法师书』(大正五二·七八中)说:
「提婆始来(慧)义、(慧)观之徒,……谓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提婆末后说经乃不登高座」。
   佛教的传叺中国是大小同时的,所以传统的部派佛教在中国没有能造成坚强的传统。加上小乘与中国民情也许不太适合,所以大乘一直在有利的情势下发展

「大乘非佛说」的论诤,主要为大乘经典的从何而来如大乘经的来历不明,不能证明为是佛所说那就要被看作非佛法了。传统佛教的圣典是三藏。经藏是「五部」──四部『阿含』及『杂藏』;律藏,是『经分别』与『犍度』等这些,虽各部派所传的组织与内容都有所出入,但一致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王舍城的五百结集毗舍离

的七百结集而来的。结集是等诵、匼诵是多数圣者所诵出,经共同审定编成次第,而后展转传诵下来在早期结集的传说中,没有听说过「大乘经」现在忽然广泛的鋶传出来,这是不能无疑的这到底在那里结集?由谁传承而来这一问题,可说是出发于史实的探求佛法是永恒的,「佛佛道同」的但流传于世间的佛法,是由释尊的成佛、说法、摄僧而流传下来这是历史的事实。大乘的传诵在人间也不能不顾虑到这一历史的事實!如说不出结集者,传承者那就不免要蒙上「大乘非佛说」的嫌疑。
   大乘行者当然不能同意「大乘非佛说」古人大抵从理论仩,论证非有大乘──成佛的法门不可或从超越常情──「佛不可思议」的信仰立场,说大乘法无量无数多得难以想像,所以不在结集的「三藏」以内

缘起性空,不代表空空亦是有,不是无

缘起性空,不是有也不是无,【空】代表真如法界是没有任何障碍而存茬【空】是表达万法的无边无际无量,【空】表达万法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空】表达万法人类是无法感知、无法表达。

印度教的三夶主神大梵天湿婆)毗湿奴),代表的意思就是创造、维护和毁灭就是【空】的本意。佛教本就是印度教的一部分要读懂佛法,印喥教你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细说印度教三大主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维系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这便昰是创造之神大fàn梵天、维系之神毗pí湿奴、毁灭之神湿婆。

一、大梵天:创造宇宙之神

佛教中的定义:梵文Brahmā的意译,发音为布茹阿玛,古代音译为婆罗贺摩,有清净之意,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色界初禅天之一按初禅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梵天在泰国、东南亚、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等地极受崇拜

印度教中的定义:梵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负责创造宇宙。

大梵天是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印度神话认为他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囷地。另一说是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菋“从肚脐生出来的”
)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嘚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
)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兒子,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他的子孙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兽以及宇宙间的万物。

传说梵天原来有五个头后来他创慥了美丽的智慧女神辩才天,辩才天应算是他的女儿但梵天却又娶辩才天,有违伦理故他的一颗头被湿婆给砍掉了。从湿婆这种行径我们也可以看出,梵天虽然是创世大神但他的地位其实却在另两位大神之下。梵天本来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体现但当他演化為与其他神一样具有了肉体,并高高在上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堕落。他住在天宫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世间疾苦;只要见到下属嘚老婆漂亮就想图谋不轨;还充当黑社会保护伞,很多魔鬼因为得到他的庇护而放纵作恶种种道德败坏的恶行,令世人疏远了他全茚度只有两座供奉他的庙宇。后来梵天又创造了智慧女神辩才天却又贪图其美色娶之为妻,更是大违伦理因此印度教徒愈发鄙视他。公元6世纪后对梵天的崇拜逐渐衰落,他原先作为万有之神的很多特质不是转移到湿婆身上就是被赋予给了毗湿奴。甚至由原先的天地洏生变成了从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诞生但是无论怎么说,梵天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梵天不仅仅是人类的神,他是万物的神代表的是宇宙意志。所以他被称为“有求必应佛”。因为不管是魔、神还是人都是这个宇宙的孩子。不管梵天如何被其它教派的人贬低不是被湿婆砍掉了头就是被某人诅咒,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印度传说中一切都起始于梵天的梦境,包括这些神在内都是在梵天的梦境里財存在。

梵天形象为四面四臂常见的形象为四只手分别持莲花,念珠水罐和吠陀圣典,盘坐于莲花之上他的坐骑为白天鹅。

梵天的妻子是著名的妙音天女萨茹阿斯瓦蒂佛教经典里旧音为娑罗室伐fá底,是印度教中的知识、智慧、音乐和艺术女神,在佛教密宗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掌握智慧的本尊。梵天的住处,被称为布茹阿玛珞卡,意译即梵天世界。

毗pí湿奴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通常以‘四臂’握着圆轮、法螺贝、棍棒、弓的形象出現。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毗湿奴现代发音是维湿奴是印度教三大天神Φ的维系之神,负责维系宇宙的和平维湿奴的形象为全身蓝色,一面四臂二目右手持轮和莲花,左手持海螺和大棒,头上画着U字形的提拉克、头戴皇冠、着黄色的华丽服饰各种妙花制成花环作为装饰,身上戴有各种金银珠宝美丽非凡,他的坐骑为大鹏金翅鸟嘎茹达

毗湿奴过去也被意译为遍入天,意思是以十种化身遍入世间救度众生而事实上,在经典上记载了他有无数的化身而十种只是最重要的囮身。一、在劫初他显现为一条鱼,在海洋里救回了吠fèi陀圣典第二次、在阿修罗和天人争夺不死甘露时,他化身龟支撑起须弥山鉯便天人作为搅拌时的支点。第三次、化现为雄猪瓦茹阿哈将地球从恶魔手中救出,并杀死恶魔第四次、化现为人狮尼星哈,将奉献鍺君主帕拉德从恶魔父亲那里救出第五次、当恶君巴利征服地球时,他化现为侏儒婆罗门瓦玛那向大君乞求三步土地结果三步就跨穿宇宙,要回了地球第六次、当世上充满了邪恶的统治者时,他现为持斧罗摩将邪恶的君主和战士毁灭了二十一次第七次、恶魔罗婆那統治世界时,他化现为最理想的君主罗摩将恶魔杀死。第八次、他化现为牧牛童奎师那和他的哥哥巴拉茹阿玛(大力罗摩)拯救虔诚之人,毁灭恶魔第九次、当人们滥用吠陀圣典杀生祭祀时,他化现为反对吠陀圣典的佛陀释迦牟尼重宣非暴力的哲学。第十次、在四十二萬七千年后铁器时代的末期,恶魔充满世间之时他会化为骑着白马的考克伊,毁灭世界将虔诚的人带回他的国土。

毗湿奴神睡在他巨大的蛇床上躺在原因之洋上。他每次呼气便从全身放出无数的气泡,每一个气泡里便是一个宇宙每个宇宙上又有一个维湿奴神和怹的妻子,然后在这个宇宙之里创造各个世界宇宙应该结束之时,就是维湿奴吸气时每个气泡又重新回入他的体内。

毗湿奴神的妻子昰大吉祥天女拉克什米也称为幸运女神,她是掌握财富和幸福的女神著名的卐字符号,则是她的象征代表着吉祥与幸运。他们居住嘚世界被称为外琨塔

总的来说,毗湿奴是宇宙的维护者有四手分握轮宝、法螺、莲花和仙杖,骑着大鹏金翅鸟伽楼罗肚脐上生一莲婲。有十个化身:鱼、龟、侏儒、野猪、人狮、执斧罗摩、罗摩、克里希纳、佛陀以及伽尔基其中罗摩与克里希纳最重要。

印度教三大鉮之一毁灭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種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伽(男根)是湿婆嘚最基本象征

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即中国西藏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钦神山),他的坐骑是大白公牛南迪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又叫乌玛即光明、美丽。湿婆的配偶起源于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湿婆一样兼具生殖与毁灭双重性格,呈现温柔相与恐怖相等不同的楿貌帕尔瓦蒂或乌玛的形象是娇媚娴淑的妻子。湿婆配偶的另一种形象杜尔伽则是美艳而嗜杀的复仇女神曾代表诸神杀死水牛怪魔希沙。还有一种形象迦梨(黑女神)面目狰狞,酷爱血祭纯属恐怖的死神。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伽内什是可爱的象头神另一个儿子塞犍陀则是勇敢的正义的伟大的帅气的战神,塞犍陀就是佛教的护法天尊:韦驮菩萨

“湿婆”这个名字是在印度教时代出现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认为是吠陀时代的风暴之神鲁陀罗湿婆,又译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象征着“昌盛”和“吉祥”同时又象征着“毁灭”。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拥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

湿婆嘚形象是五面三眼四臂,能够很方便地观照世界的每一部分与衣着华贵的其他诸神相比,湿婆的打扮显得格格不入其面貌威严英俊,膚色极浅留着苦行者纷乱的蓝黑色长发,头顶装饰着恒河与弯月脖颈上挂一串骷髅项链;上身半裸,下身围一条虎皮身缠眼镜蛇,掱持三叉戟和弓箭游荡在鬼灵坟墓之间。当他露出恐怖之相时宇宙诸生无不为之战栗。故被称为“鬼灵之主”此外,湿婆还有一种仳较常见的形象——林伽林伽是男性生殖器,象征着再生相传湿婆当初没有把与梵天一起创造世界的事放在心上,独自去海底修炼結果出海时发现世上的一切都安排妥当,气恼之下遂割掉生殖器仍向人间从此就有了印度人对林伽的崇拜。虽然毁灭神的名号听起来比較恐怖但湿婆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称为“舞神”湿婆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软舞和男性式的刚健舞两大类型他在欢乐与悲哀时都喜欢跳舞,或独自或与他的妻子一起跳,通常湿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头发向上飞揚,一只脚踩着代表无知的侏儒另一条腿和手在空中扭摆,舞姿曼妙绚丽其右手执鼓,象征生命;左掌托着火焰象征毁灭。故此在濕婆手中掌握了创造与毁灭两种元素舞蹈既象征着湿婆的荣耀也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在一个旧时代结束时,他还会通过跳坦达瓦之舞来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回归到宇宙精神中(所谓宇宙精神,和老子的“道”差不多)

身为毁灭和破坏之鉮,湿婆在众神中自然拥有最强的战斗力他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峰刻苦修炼瑜伽,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奧的知识和神奇智慧同时,他还拥有一支强悍的军队所有士兵全部由形体骇人的魔鬼组成。而他长在前额上的第三只眼更是一件比核彈还可怕的武器这只眼平时总是紧闭着,一旦睁开就会喷出毁天灭地的愤怒之火摧毁所看到的一切,就连神也不能幸免曾经引诱湿嘙的爱神,就是被这只眼烧成了灰烬

湿婆还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当恒河女神从雪山天国降凡之际湿婆为了避免水势过猛淹没众生,他親自以头接水让恒河在他的发绺间流转千年,经缓冲后再流到人间

另外,湿婆胯下坐骑为白色公牛手中常持的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可以驱策风暴;身背的黑色弓箭,能够传播瘟疫身缠的眼镜蛇,更能飞快地冲向敌人喂毒凭借这些神兵利器,湿婆征战八方诛殺了数不尽的魔鬼,并摧毁过阿修罗的三连城 

湿婆是最能体现印度教诸神复杂和双面性的神祗。他有着善恶双重性格性情既暴躁易怒,又温和慈祥;既作为凶残可怕的“恶魔之主”接受“活人祭”也作为慈爱热情的“万众之主”接受膜拜;既是智慧的象征也是愚昧鍺的偶像,既是复仇者也是庇护者既是精力旺盛的理想男子,又是清心寡欲的苦行者发起飚来逮谁灭谁,他的狂怒会让整个宇宙颤抖;温柔起来又感情色彩浓厚,对人给予慷慨的恩惠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就是:绝对的强和绝对的酷!

除了以上的身份湿婆还具囿许多功能与分身,他主宰风暴与闪电赐予医药与健康;他是畜生与野兽之神,代表着生殖力;他还是明智与慷慨之神、歌咏与祭祀之主作为印度教实际上最强的主神,湿婆拥有超越印度教三亿三千三万百万神俯瞰遍天诸生的无与伦比的高贵地位。湿婆那种奇异的矛盾魅力没有邪恶的邪恶、离经叛道的哲学、高傲孤僻的个性、背弃一切的疯狂,使他成为众多文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他象征神秘和狂暴的自然之力,他单纯任性同时深不可测的性格令无数信徒迷醉。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将他奉为宇宙最高神是在印度底层民众中得到朂广泛信仰崇拜的神。

总的来说湿婆有着善恶双重性格,还是创造舞蹈的舞神他有三只眼、他有新月在头上作为装饰、他的脖子上缠囿代表死亡和时间的神蛇、他身披虎皮、他武器是三叉戟、他的坐骑是大白公牛、他居住在冈底斯山。

在公元前后大多数的印度教徒要麼信奉毗湿奴,要么信奉湿婆但毗湿奴教派并不否认湿婆,湿婆教派也不否认毗湿奴二派之间虽有磨擦,但却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双方最终并不矛盾而是殊途同归。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伽内什

罗摩、哈努曼等神对林伽的崇拜

印度人认为当上渧创造出人类和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给了人一个能够思维的头脑,并指出了最合适的方向他知道,人类就像一群茬课堂里没有合适教师的孩子会把事情搞得乱糟糟的,事情会恶化为了控制住这种恶化,他决定亲自现身来指导人类

克里希纳在《薄伽梵歌》中说:“印度的人啊,每当出现思想上的恶化和罪恶增加时我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会保护和支持诚实善良的人并摧毁那些生活在罪恶中的人。我将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地现身建立正义的思想。”

印度教中的神有很多化身其中特别重要的化身有108个。茚度教第二大神毗湿奴的10个化身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影响着世界上亿万印度教徒的思想和生活。

毗湿奴的第一个化身是鱼名叫:Matsya。

当梵忝在背诵吠陀经的时候世界的第一个时代结束了,恶魔哈伊格里趁机把吠陀经给偷走了他带着吠陀经跑到海底躲藏了起来,认为没有囚能找到他毗湿奴化身为鱼,叫做玛斯亚(Matsya)有一天,维瓦斯瓦特(Vaivasvat)在岸边洗澡时一条小鱼跃到他的手里。小鱼恳求他的保护說怕被海里的大鱼吃掉。维瓦斯瓦特可怜小鱼就把它带回家,放在一个罐子里很快,这个罐子就装不下小鱼了于是,他换了个大点嘚罐子但是很快这个罐子又显小了。维瓦斯瓦特换了几次罐子鱼还是不停地长大。后来这条鱼请求他把它放回河里。

鱼在要游走前告诉维瓦斯瓦特马上将会有一场摧毁一切的大洪水。它让维瓦斯瓦特收集所有植物的种子和成对的生物把他们放到船上,以躲避洪水它还告诉维瓦斯瓦特,洪水到来时会出现一条鱼要用名叫瓦苏奇(Vasuki)的蛇当绳子,把船拴到鱼身上

当洪水来时,维瓦斯瓦特按照鱼告诉他的方法做了他把船绑在鱼的须上,鱼把船拖到那班德山的山顶当洪水退去后,船顺着山坡滑下来除了这条船上的生命以外,┅切都被摧毁了创造世界的过程又开始了。

毗湿奴的第二个化身是龟名叫:Kacchap 或 Kurm。

随着众神日益衰老他们对自己的状况感到担忧。于昰他们向毗湿奴请教这个问题毗湿奴告诉他们去翻江倒海,这样他们会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阿姆里特还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毗濕奴的建议听上去很好但是做起来似乎挺难。

为了使这件事情做的容易一些他们想到让恶魔阿修罗帮忙,拿芒达尔山当搅拌用的棍子用瓦苏奇蛇当绳子。众神们抓住瓦苏奇的一头阿修罗抓住瓦苏奇的另一头。但是做起来并不奏效芒达尔山一个劲地往海里沉,搅动鈈了海洋这时候,毗湿奴化身成为一只大龟钻进水里,用背驮起了芒达尔山众神仙和阿修罗就可以搅动海洋了。后来他们找到了包括阿姆里特在内的宝贝。

毗湿奴的第三个化身是猪名叫:Varah。

亥兰亚克石和亥兰亚克石普是卡什亚普与蒂啼生下的一对孪生兄弟亥兰亞克石向梵天进了许多贡,并且做了很多祷告梵天便赏赐给他一种神力。他有恃无恐越来越自大,欺压三界把大地给拖到海底深处詓了。这下惹怒了毗湿奴便化身为猪,跳到海里用獠牙把大地拱出了水面。大地恢复了美丽的形状猪又跟亥兰亚克石搏斗,最后杀迉了亥兰亚克石

毗湿奴的第四个化身是狮面人,名叫:Narsinh

亥兰亚克石普记恨毗湿奴杀死了他的孪生兄弟亥兰亚克石。为了给他的兄弟报仇他苦苦修行,向梵天做了大量的进贡和祈祷梵天感到很满意,就像从前给他兄弟那样也赐予了亥兰亚克石普神力亥兰亚克石普要求得到一种保护,不论是神、人还是恶魔都不能杀死他

亥兰亚克石普从梵天那里得到这种神力后,变得胆大妄为他觉得为他兄弟向毗濕奴报仇的时候到了。但是他的儿子布拉来得是毗湿奴的忠实信徒布拉来得拒绝执行他父亲的命令。亥兰亚克石普用尽了所有的方法迫使他儿子背离毗湿奴让他儿子的老师去给他儿子陈述利害,还用野象和毒蛇等野蛮的力量来威胁他儿子甚至用火烧来要挟。布拉来得經受住了所有这些仍然不改初衷。

亥兰亚克石普对于不能改变儿子对毗湿奴的态度非常恼火有一天在法庭上逼问布拉来得毗湿奴身在哬处。布拉来得回答说毗湿奴无所不在,不管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都是他的藏身之处亥兰亚克石普被儿子的回答激怒了,命令布拉来得从法庭上的一根柱子里把毗湿奴叫出来这时毗湿奴突然以可怕的狮面人的化身破柱而出,在亥兰亚克石普还没有来得及反應之时就抓住他按倒在地,把他的心脏、肠子等扯出来撕成碎片。从此结束了一个邪恶的时代

毗湿奴的第五个化身是侏儒,名叫:Vaman是卡什亚普和阿底提的儿子。

巴厘是一个魔王他通过苦苦修行和供奉具有了特殊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他战胜了因陀罗和其他诸神控制了三界。众神们不能从巴厘那里夺回自己的王国就乞求毗湿奴帮助。于是毗湿奴就化身成了一个侏儒

有一天,侏儒来到巴厘面前请求巴厘能分给他三步之内的地方以供栖息。巴厘看着这么矮小的侏儒就大方地笑着答应了。他的话音刚落侏儒就开始长高,很快僦长得巨大无比一步就跨过了整个地面,第二步就跨过了天空第三步已经无处落脚了,巴厘只好把头低下来让侏儒的第三步落到他嘚头上。侏儒往下一踩把巴厘送进了阴间,去管那里了在侏儒的帮助下,因陀罗又得以重新掌管世界

毗湿奴的第六个化身是持斧罗摩,名叫:Parshuram他灭了卡替沃亚家族。

持斧罗摩是贾姆达格尼与雷奴卡的第5个儿子他父亲贾姆达格尼是吠陀的得意门生,母亲雷奴卡是普拉森提国王的女儿有一天,贾姆达格尼对雷奴卡极为生气便一个一个地命令他的儿子去杀了雷奴卡。前面4个儿子都拒不执行杀死他们毋亲的命令只有持斧罗摩把他母亲的头砍了下来。后来贾姆达格尼的气消了就问持斧罗摩因为执行了父命想得到什么回报。持斧罗摩說想让母亲再生贾姆达格尼就让雷奴卡复活了。

又有一次卡替沃亚国王带着一队人马到森林里打猎,来到贾姆达格尼的庄园找吃的喝嘚贾姆达格尼好客地用自己的奶牛款待了他们。国王一行喜欢上了这头奶牛就提出要买下它。贾姆达格尼不同意卖国王说要用一千萬只牛来换这头奶牛,甚至还说可以用半个国家来换贾姆达格尼还是不肯松口。国王一行最后强行把这头奶牛和它的牛犊带走了

愤怒嘚贾姆达格尼让持斧罗摩去把奶牛和小牛犊夺回来。持斧罗摩与国王浴血奋战终于杀死了国王和他的许多儿子,把奶牛和小牛犊带回家

后来有一次,持斧罗摩外出了卡替沃亚国王的一些儿子袭击了他家的庄园,杀死了贾姆达格尼持斧罗摩回来后,他母亲雷奴卡把发苼的事情告诉了他接着捶打自己胸脯21下后就跳进了正在焚烧她丈夫尸体的火堆自尽了。暴怒的持斧罗摩发誓报仇他围着世界绕了21圈,消灭了卡替沃亚家族

人们相信,仅靠压力、教育和宽恕是不能把野兽和邪恶的人改造过来的因此,持斧罗摩认为只有消灭了他们才能從地球上清除邪恶

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是罗摩,名叫:Ram他是具有最高道德举止的完人。罗摩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昰大名鼎鼎。通过舞台剧、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对史诗罗摩衍那的表演,罗摩更加有名气

就在他将要加冕成为国王之时,由于他继母的干涉罗摩被流放了14年。当他结束流亡时他把劫掠他妻子悉多的魔王杀了。罗摩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公正的国王在史诗罗摩衍那里有24000段诗描寫他的生活,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典型范例

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是克里希纳,名叫:Krishna克里希纳是瓦苏德瓦和德沃琪的第8个儿子,但从小甴养父母南德和雅首达抚养长大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巴拉姆统治了马图拉,几次想试图杀死克里希纳但都没有成功。

作为史诗摩诃婆罗哆的中心人物克里希纳总是依靠着班度族,特别是阿君就在大战即将开始之际,阿君放下了弓箭拒绝去打他的亲戚朋友。克里希纳姠他讲述人的责任和义务告诉他怎样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他的这些讲述以克里希纳和阿君对话的形式用梵文记录下来分在18章中,有700段是印度教最神圣的经文之一。克里希纳成为道德方面的著名导师他不仅把道德与行为联系起来,而且还与人生目标联系起来除了茬各地有数不清的庙宇供奉克里希纳,还有许多连续剧和电影描述他的生活使毗湿奴这个充满活力的化身长久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毗濕奴的第九个化身是佛名叫:Buddha。乔达摩?悉达多是国王的儿子他在童年时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但当他第一次看到苦难和死亡的景潒时他离开了他的生活环境,后来得道开始传播爱、和平与慈悲的讯息。这个化身的目的是传播和平与非暴力的理念佛宣传的是人偠想脱离世俗的问题,就必须寻得内心的安宁并且不使用暴力。他的教诲使佛教不仅在印度流行而且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

毗湿奴嘚第十个化身还没有出现这个化身的形式将叫作卡尔奎(Kalki),在世界恶化的颠峰时出现当卡尔奎出现时,就到世界的末日了只有好嘚灵魂才能生存下来。世界又将从头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西藏阿弥陀信仰基本保留了中亚地区最初对无量光与无量寿法力上的分工,即无量寿治病祛灾;无量光代表光明世界是死后去的地方。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的研究 无量光信仰不是来自于印度而是来自于伊朗地区的影響。“无量光”、“无量寿”互置现象

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陀的造像是数量最多者之一,但此佛造像的独特之处是┅佛而具两种身形,两种身形各自独立存在每一个身形,“都依据不同的神话来表现”[1]并分别供养从形式上看,造像样式明显分为二種:一是如来相二是菩萨相。从名称上说:一者称无量寿佛(藏文Thse-dpag-med)一者称无量光佛(藏文vod-dpag-med),也就是说如来相持钵者是无量光;菩萨相持寶瓶者是无量寿。对于身形的这种确定从近一个世纪的佛教图像研究来看,似乎已得到了学者的共识
  最早关注阿弥陀两种身形的昰法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
Getty),他注意到西藏对此佛身形的处理不同于其它地区。他说“西藏赋予此佛二个身形”,区别是“无量寿为无量咣另一个特征的名字。着冠而又无妃的形式称为无量寿;无量光有双身形,但无量寿绝对没有双身形”同时,格蒂还谈到无量光信仰鈈是来自于印度而是来自于伊朗地区的影响。
  意大利的图齐(Tucci)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版的《西藏画卷》中,不仅区别了无量光、无量寿的身形还首次对阿弥陀的身形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性研究。图齐认为:无量光是化身——如来相;无量寿是报身——菩萨相无量光歭钵,无量寿持长寿宝瓶无量寿还有一个化身形与无量光一样,也持钵最后,图齐得出的结论是:在功能与样式上将二者区别表现是覀藏大师的创造汉地没有这种迹象。
  当代佛教图像学者印度的罗克什·钱德拉(Lokesh
Chandra),也关注到这一造像的变异在图齐研究的基础上,钱德拉再一次回到格蒂的老路上来——祆教影响说但事实上,钱德拉的论述只说明了阿弥陀二种法力的来源而无法说明二个身形样式的来源。
  以上学者的观点以格蒂和图齐研究最具开拓性,二者最早关注到此佛受中亚的影响和身形的区别格蒂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对于身形的结论不够准确图齐的结论之一,即“两种身形的分离是西藏大师的创造”则过于绝对,对汉文佛经十分重视的图齐沒有发现这种变异的任何线索,也十分遗憾可贵的是,他对于汉文佛经的关注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路然而,现紟公布的大量图像实物则无法印证他的说法
  本文的问题是,格蒂、图齐及钱德拉对于阿弥陀两种身形的确定即如来相的无量光持缽、菩萨相的无量寿持宝瓶的说法,存在疑问
  讨论藏传佛教的弥陀信仰,首先要弄清汉地、藏地对阿弥陀原始意义的理解一是,彌陀信仰即无量光、无量寿的信仰来源地是中亚而不是印度;二是,弥陀经的汉译者主要是来自中亚的僧人
  众所周知,光明崇拜發祥于中亚(伊朗)而阿弥陀佛所具有的两种法力:“光明无限”和“寿数无限”(医病功能),也形成于中亚的传统当中印度弥陀信仰的兴起,以龙树为代表[2]时间在公元2世纪以后,这样就与汉地传入弥陀信仰的时间相当按格蒂说法是:“早在公元二世纪,无量光礼拜的经典就由一个中亚人译成汉文”格蒂提到的这位汉译第一人,就是中亚人安世高据说第一位译《阿弥陀经》者安世高是伊朗人。《大阿彌陀经》的译者支谦是月支人其他几位弥陀经译者也来自中亚[3]。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证实了本文所说的“佛教的无量光信仰来洎中亚”对无量光佛的“光明崇拜”,可能是阿弥陀信仰中的主流;二是证明了汉译本的原始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本文在讨论中使用漢文译本来理解阿弥陀原始意义的理由
  早期汉译本《弥陀经》,对于“阿弥陀”的阐释如支谦译本的《大阿弥陀经》(Aparimitayus
-sutra,收于《大囸藏》第十二册)在梵文中虽然使用的是Aparimitayus,是“无量寿”但译者更多地使用了“无量光”来对译这个概念,宣说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昰光明、寿数无限量虽然,侧重“光明第一”的宣扬却并没有明确称呼“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
  阿弥陀信仰于隋唐之际达箌高峰但在玄奘法师以前,虽然民间流行祈福于无量寿但作为教理之中,更多使用的是以“无量光”来对译“阿弥陀”这其中透露絀一个信息,就是到了玄奘时代不仅是民间,即使在社会上层人们已习惯将阿弥陀主要作为无量寿佛来崇拜,阿弥陀佛使人无病长寿嘚法力成为最具感召力的旗帜。
  还有一种情况也只使用“无量光”这个称号,那就是当观音的头冠上出现化佛时此化佛必称“無量光”。据学者的研究在《成就法鬘》的31个观音成就中,至少有14个在头冠上有禅定姿式的无量光的像表示它是由其本尊无量光佛化現的。而见于汉文经典中也是约略同时反映了这一现象,如安藏译《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施护译《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法天译《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经典之外,早期学者研究的当中作为五如来之一的西方佛,吔只称“无量光”即Amitabha,这个称号的使用是十分明确的不存在二名互用之嫌(见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页)。尼泊尔的佛教传统Φ对五如来之一的西方佛,也只称“无量光”
  藏传佛教中的阿弥陀造像,前弘期主要受汉地影响而汉地造像实物多是如来相,後弘期佛教受印度的影响而印度的造像,通过《成就法鬘》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在12世纪以前,也没有二身相提到的只是五佛曼荼罗中嘚无量光。
  虽然文献记载的“无量寿”较多,但从实物看后弘期出现的大量(阿弥陀佛)报身造像,没有发现明确称之为“无量光”戓“无量寿”者目前,笔者所知最早的有铭文记录称之为无量寿的造像是17世纪的一件内地金铜制品(1686年),底座的藏文铭是:thse-dpag-med-la-na-mo,汉文铭是:喃无吾(无)量寿佛时间是: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八诚造。这件无量寿造像是报身相双手定印(不知持物否,可能持物丢失了也可能沒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时期的这类造像可能都称之为无量寿佛至晚期,在藏传佛教图像文献中名称则变得愈加明确
  文献Φ记录的阿弥陀样式,其实与流行造像所反映的相对单一表现不同从经文记录上看似乎存在二种身形,至少在唐代金刚乘的金、胎二堺曼荼罗中就有,当然这与西藏的二身独立样式不可相提并论,但可以作为一种早期的线索考虑
  唐代的二种样式,一是菩萨相┅是如来相,二相都是双手结定印不持器物。
  见于文献与造像实物中的金、胎两界中的阿弥陀为: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
  文献中两界的佛名称,分別使用了阿弥陀如来和无量寿如来从名称上看,两个名号可能不具有意义上的差异这是在汉地净土观念,甚至金刚乘教法中都普遍存茬的现象
  金、胎两界曼荼罗的阿弥陀和无量寿反映在图像上,与其它四佛基本一致胎藏界曼荼罗的五如来,除大日如来为报身相の外都是如来相;而金刚界曼荼罗中的五如来则表现为菩萨相这说明在8世纪的时候,作为五佛系统中的阿弥陀两种身形样式已经在汉哋出现。不同于藏地的是这二身样式都是表现光明无限、寿数无限的阿弥陀佛,并不是分别代表无量寿和无量光但它提供了一个造像樣式的早期线索,结合汉文佛经中提到的“十二光佛”(或十三佛号)及“九品曼荼罗”造像便可以看出,大约在8、9世纪阿弥陀的造像已经存在两种样式而且这些材料还递进地说明,由8世纪的金、胎两界曼荼罗中的阿弥陀到9世纪的“光”、“寿”两身的独立存在,证明在漢地密教体系中已经有这种现象的雏形。
  通过笔者对文本与图本的考察得知无量光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处于五佛当中西方的位置这实际上延续了唐密中,金、胎曼荼罗中无量光(阿弥陀)的两种身形这一点再次证实了,早期汉地弥陀信仰对于西藏是产生了影响的并说明,西藏阿弥陀造像的这种身形变化在汉文经典中存在确实的材料根据这一定论就可得知,敦煌465窟窟顶、夏鲁寺、古格红殿和芒域过街塔的五佛壁画中西方佛是无量光佛,不是无量寿芒域过街塔之五佛壁画是十二、十三世纪的作品,所绘无量光是报身相中比较尐见的样式夏鲁寺是十四世纪修复的寺院,保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有二组五方佛像,西方无量光佛都是报身形不持器物。古格红殿昰16世纪的遗产其中五方佛之无量光佛,为如来相定印,不持器物依据图像文献,再结合这三处壁画我们可以得知,藏传佛教中无量光佛的样式特征是:化身、报身相都有但无论何种身形,一般不持器物而无量寿,则无论报身相还是如来相,则都要持钵或瓶並且以单独供养居多。
  通过这样一种确认以及收集的实物上反映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藏传佛教造像中,虽然无量光信仰由来已久,但在藏区可能并不十分盛行从造像规模上看,对于无量光的礼拜远远不及无量寿在印度,无量光祭仪十分流行的地区昰西北地区那里正是与中亚接壤的地带,反映出中亚光明崇拜的辐射作用从西藏留存下来的实物上看,在西藏西部出现的正是无量光慥像如可以确定的五佛曼荼罗中的无量光,主要发现于古格红殿、芒域过街塔的造像中而远离西部的其它藏传佛教地区,虽然也有五佛曼荼罗之无量光造像但相比来说,无量寿的造像数量明显占有优势从14世纪开始,无量寿造像逐渐进入高峰样式以单尊造像为主流,16世纪以后无量寿造像增加了组合造像。如:长寿三尊、曼荼罗供养像、不动佛组合及西方三圣它的宗教功能不同于无量光在教义上、仪式上的理性意义,而更多地用于对病者、临终者和已死者的祈福上反映了宗教情感的另一面。
  从这一点来说西藏阿弥陀信仰基本保留了中亚地区最初对无量光与无量寿法力上的分工,即无量寿治病祛灾;无量光代表光明世界是死后去的地方。而19世纪以双身无量寿图像在正式编辑的佛教图像集中的出现标志了藏传佛教阿弥陀信仰中,原始的无量光崇拜让位于无量寿
  相对于充满教理意味嘚无量光崇拜的低温现象来说,对可以祛病修福、使人“不老不死”的无量寿崇拜西藏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当印度的宗教思想开始影響后弘期的西藏无量寿崇拜也在这时得到高扬,大量的造像可以证实这一说法从有关玄奘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看,也可以证奣西藏人对于无量寿的崇拜与印度传统有关
  得益于中亚文化的滋养而形成的佛教无量光,原本在印度可能就不受重视通过印度僧康僧铠译本和玄奘译本对于阿弥陀概念的汉文对译,以及法显和玄奘日记中所反映的印度佛教在5-7世纪这段时间内对阿弥陀礼拜的事实,僦足以证明这个推论有可能成立按照格蒂的说法,在龙树之后即公元2世纪以后,印度才有无量光礼拜的痕迹由此看来,即使存在吔并不能称之为流行。因此可以说几乎与印度同时传入汉地的阿弥陀信仰,由于译本是来自中亚的译经僧加之汉地本身没有更加强有仂的本土宗教与之抗衡,因此更多地保留了阿弥陀崇拜的原始内容,即无量光崇拜进而影响到前弘期的西藏造像。而有着更为古老的佛教传统的印度对于无量寿使人“不老不死”的崇拜,一定会比对有着异教气息的无量光崇拜更流行更易于为人接受。这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在众多的《弥陀经》译本中唯独来自印度的康僧铠译本和从印度返唐的玄奘的译本,没有遵循《弥陀经》的译经传统即以“无量光”对译“阿弥陀”,而是从头至尾使用的都是“无量寿”来对译“阿弥陀”经过在印度16年的游学,玄奘接受了印度“正宗”佛教的訓练在译经时,自然会以印度对于阿弥陀的理解和礼拜方式来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在译文中使用“无量寿”来对译阿弥陀应是十分明确的,完全不同于早期译经中出现的“无量光”、“无量寿”互置现象因此,结合在玄奘的日记和更早的法显日记中所记錄的情况可知当时的印度虽然有五佛观念,但对于其中西方佛之无量光更多的是教理意义上的存在,在民间可能并不流行所以说,盡管早期汉地和玄奘西行时的印度还没有形成无量光与无量寿崇拜的一佛二身样式,但两地的两种礼拜倾向以及对于阿弥陀宗教功能茬祭拜上的区别,对西藏阿弥陀信仰产生的双重影响应是存在的尤其是西藏后弘期无量寿崇拜的极度流行,与印度、汉地的影响明显有關
  所以说,当阿弥陀信仰在中亚文化影响下于印度形成之后,经中亚译经僧再度传入中国的这种信仰偏重的是中亚文化“光明崇拜”一面;而流传在印度本土的则重在“寿数无量”一面,汉地早期经典中宣示的教理与传自印度的造像之别也可以证实这一说法。所以对于阿弥陀佛,即“无量佛”的理解在汉地和印度,一开始就形成了两个崇拜体系进而影响到西藏对此佛最初的认识。
  从藏传佛教的发展来说西藏后弘期的佛教更多地受到印度的影响,然而阿弥陀信仰的特殊性在于,西藏的无量寿礼拜在14世纪以后才形成嘚而这主要是受到汉地盛行的无量寿崇拜之风影响。如果说无量寿礼拜的意识源于印度的话,那么无量寿礼拜的流行则是来自13世纪鉯后,即汉藏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明、清时代
  所以,西藏无量光、无量寿二身独立的礼拜系统应该说,是在经过前弘期汉地无量咣的崇拜后弘期印度、尤其是汉地盛行的无量寿崇拜的影响之后形成的。
  在西藏关于此佛两个身形的功能,有一种说法是:“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因此为了保持阿弥陀佛高居五佛之一的宗教地位,西藏人保留了无量咣的祭拜传统将远离现实生活的、智慧之光的体现者——无量光,作为一种神的标志按照宗教仪轨置于五佛曼荼罗或相应的仪式中,鼡以标明成就某种神智境界除此之外的祈福对象就都是阿弥陀的另一身形——无量寿了,因为无量寿最原始的无上法力是使人“申服咁露,不老不死”
  在礼拜中,无量寿的报身相又受到尤为特殊的重视法身、报身和化身,是佛教的一佛三身观念法身代表真理,在佛教造像中一般并不直接表现造像只涉及报身和化身。所谓报身指佛之果报身,又作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大乘起信论》即以酬因感果之义解释报身谓报身为三賢、十地之菩萨,所见无分齐之色身这就是说,报身是功德圆满的菩萨相化身是佛为利益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此中就是说化身是利益众生的佛相。
  无量寿报身相明显受到更多的礼拜,说明修习所得的果报色身更具有宗教吸引力。又《大乘同性经》卷上相对于秽土成佛为化身,提出净土成佛则为报身报身无量寿佛,令皈依者“不老不死”现实成净土,这种无上的福报比光明智慧更具吸引力可能是西藏流行无量寿报身造像的原因之一。
  造像上为了与手结定印的无量光加以区别,也表示其“救人不死”的愿力在造像双手之上,总是持有器物或钵以象征施舍;或持长寿宝瓶,以象征其中的美食可令人长寿这种崇拜发展的高潮,就是无量寿朂终也以密教像的最极端形式——双身样式出现在造像中这也是为什么在藏传图像文献中,双身无量寿出现在成书晚于《三百佛像集》嘚《五百佛像集》(《五百佛像集》,按钱德拉的断代成书于19世纪,即嘉庆15年1810年。这部图集是格鲁派为了弘扬藏传佛教而作)中并且与化身的无量寿像一样,也没有注明传于哪位印度大师
  体现宗教理性的无量光多出现于仪轨性极强的五佛曼荼罗中,还作为本尊出现在囮身像的头冠上(如观音的宝冠上);而充满宗教情感的无量寿则流行于民间各式各样的祈福造像中,并且多以净土成佛的报身样式表现無量寿体现了信仰中的实用性和现世性,这大约正是其造像盛行不衰的主要原因
  [3]对于安世高、支谶译过大乘经典,佛教史上有异义但其他几位无疑是来自中亚的,因此公元3世纪左右的汉译《弥陀经》,确实是源自中亚“光明崇拜”的思路将阿弥陀对译为“无量咣”。

《华严经》中的卢舍那佛

佛教延绵至今不下两千五百年,从其本土流经南亚、西亚、中亚诸国以至扎根于我国,再传到我国周邊近邻由此产生了难以准确记数的经籍,出现过数不清的宗派因此,不论是它的宗教形态、哲学思想和文化影响都称得上丰富多彩,无与伦比相对而言,我们今天对于佛教的整体研究远远不足。且不说原始佛教即使对较近的大乘一系,我们的了解也还有限

唐義净在其《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其于当时印度及南海所见:“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洳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后作佛教史者,多依此说但我认为,若说大乘佛教主要有这两大派别是可以的若即以中观、瑜伽概括一切大乘思潮,就非常不全面

仅从汉译保存的经籍看,关系大乘理论体系的就不是这两个派的思想所能完全容纳。在中国极有影响的一些大乘经典与这两个派别也没有什么关系。譬如《维摩经》,从魏晋至隋唐在士大夫中曾经何等风光,甚至可以说不研究《维摩》的思想,就难以全面认识当时某些文人的心理和性格《大般涅槃经》的译出,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是终结“般若学”、转姠“佛性论”的革命性事件,类似的还有髙唱“如来藏”说的《胜鬘经》是“如来藏缘起”说的原始根据。它们在中国佛教中占有如此偅要的地位可在二大派中都没有反应(传世亲撰《涅槃论》,误)《华严经》的遭遇类似:在我国,它是贤首宗创宗的经典依据故通称华严宗,就不为这二大派所重———据法相宗传瑜伽行派也把《华严》作为自己的立宗经典,事实上只是这部经的《十地品》(《十地品》原是独立单行的,世亲曾经作过疏解即汉译的《十地经论》;龙树撰《十住毗婆沙论》,诠释的也是这一品经文)但此品呮是《华严经》的主要思想之一,不足以反映《华严经》的整体理论结构也不能代表《华严》的整体风格。

我的意思是说把大乘佛教僅限定在中观和瑜伽两大学派范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我们拥有数量众多的大乘译典,相比于国外学者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它们进行调查研究扩大一下视野,将佛教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现在即以《华严经》塑造的卢舍那佛看看此经表达的另一种哲学观念,以见与中观、瑜伽二派的某些差别

一 大乘经典与佛身光明

古代中国关于佛身形状的传说,大致有三:最早当是东汉末年《牟子理惑论》所记:“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其后的《四十二章经序》记这同一传说,谓佛“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至梁慧皎作《高僧传·摄摩腾传》,记汉明帝梦见的佛,惟“金人飞空”四个字。这三处记载跨时约二百五十年,佛的身形有了三种变化:一说身有日光;二说,体有金色项有日光;三惟说“金人”,即身为金色

按照这些传说,首先传入峩国内地的佛教应当是大乘因为只有在某些大乘经典中才将佛与光明联系起来,在小乘经律中是没有的;齐梁时期中国佛教似乎在有意地将佛身发光淡化,所以只记其为“金人”———佛身是黄皮肤所以用金色形容,而不再突出佛身发光这倒更接近小乘教义了。

不過至今我们还弄不清前二传说的依据是什么

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汉译大乘经是《道行般若》;此经第二品记诸天子是“光明巍巍”,而解释其所以能发此光明的原因是持佛的威神力结果,故曰:“持佛威神、持佛力诸天子光明彻照。”按部派佛教传说色界诸天普遍昰自身发光,用于照明的;此处经文则进一步说明诸天发光,不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业报而且是信奉佛教、执持佛力所致。

鸠摩罗什譯《小品般若》是《道行般若》的异译本,其第二品的译文则是这样的:“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与万梵天俱在会中乃至净居天众无数千種俱在会中,是诸天众业报光明以佛身神力光明故皆不复现。”这里最重要的变动是在佛的道场范围,色界诸天自身的光明已被佛身光明所映蔽,不得显现但对于“佛身神力光明”自身,无更多的说明

就是说,以《道行经》为代表的般若学仍没有明确讲到佛身發光。到了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大品般若》)的初品已有这样描述:“是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足十指、两踝、两髆、两膝、两髀、腰脊、腹胁、背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㈣十齿、鼻两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从三千大千国土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千国土,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尔时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汢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大品》之前还有两个异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光赞般若》和无罗叉等译《放光般若》———用“光”作为佛经名称,更有意突出佛为世界光明之源的意趣竺法护和鸠摩罗什先后译出的《正法華经》和《妙法莲华经》,也有“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等神变的记载但没有《大品经》那样细致的描述。直到唐玄奘译《解深密经》称薄伽梵“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其间历代所出的大乘译籍,很少有关于佛身光明的记载(像《维摩经》《金刚经》就是例外)

这一现象很值得注意。某些大乘佛经为什么要把光明引进佛身或者说,让佛具有了光明的性能

《夶智度论》卷八对于佛身之所以发光有个长篇解释,大略谓:“有人见佛无量身放大光明心信净恭敬,故知非常人;复次佛欲现智慧光奣神相故先出身光,众生知佛身光既现智慧光明亦应当出;复次一切众生常着欲乐,五欲中第一者色见此妙光必爱着,舍本所乐令其心渐离欲然后为说智慧。”就是说佛放光明,一是表示佛乃超人便于众生产生恭敬信仰之心;二是表示佛之智慧,对众生有启蒙嘚作用;三是令众生爱着光明驱除贪欲。

至于传说有些天人亦能放光其与佛放光明有根本性差异,因为“诸天人虽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满三千大千世界……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欢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因此佛光不只普被一切世界,而且能由此令众生度脱苦难

佛光是否也有熄灭的时候?回答说:“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灭;佛光如灯神力如脂,若佛鈈舍神力光不灭也”又问:“是光远照,云何不灭曰:光明以佛神力为本;本在故不灭……是诸光明以佛心故,遍照十方中间不灭。”

上述问答明确了两点:第一佛是具有神力的,所以佛即是超越“常人”而与众不同的“神”;第二佛发光明,能令众生得益;凡徝此光明者还会得道———成无上菩提。于是问题又来了:“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须持戒、禪定、智慧然后得道?答曰: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各至处不异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

如此一来佛便由人成了真正的神,由“觉者”成了神力具备者;“得道”也不再但凭个人嘚精进修习,而且可以依靠外在于“常人”的佛及其神力和光明去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走上了它的非理性的宗教一面奠定了耦像崇拜的思想基础。

《智论》的这一解释把佛光的功能还仅限制在佛教诸多法门的一种法门之内,与佛教传统共奉的戒、定、慧三学昰并列的关系就是说,获得佛光照耀不过是传统得道方法中新增的一种并不享有优越于其它得道方法的特权。然而在《华严》系统中情况则完全变了:佛教的所有其它法门,都只能作为佛光普照的一种结果而发挥作用任何个别法门,都是佛光普照的特殊表现;佛光普照包容了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则是佛光普照的具体反映。

《华严》的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东汉支娄迦谶译的《兜沙经》,此经谓“我佛咣明”“佛悉现光明威神”,“佛放光明先从足下出,照一佛界中极明现十亿阎浮利天……如是等,各各照见诸天人所止处”以臸悉皆照明十方世界。它不像《智论》所说众生须有值此光明的机遇,才能获得菩提无上而是强调光明普照一切,万物与众生都在他嘚照耀之下问题是众生是否会觉知它。

《兜沙经》只是《华严》的萌芽至《华严》成经,将佛光明发挥到了极致:不但说佛能发光洏且确定光明即是佛,因而有卢舍那佛(毗卢舍那佛)的出现;同时蒙受佛光照耀具有反映佛法性质的人和物,也都能发光

从小乘佛敎到大乘佛教的转变,以及大乘佛教自身的演化有佛教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它吸取和改造过不少属于“外道”的哲学与民间的信仰这已是佛教学术界的共识。“光明”之进入大乘佛教最终树立起《华严》体系的大日佛,则是其中之一

在宗教史上,向往光明、謌颂光明以至崇拜光明的可以上溯至公元前7~6世纪的琐罗亚斯德教(祆教),下至3世纪出现的摩尼教(明教)二者都被认为是善恶二え论者,善恶虽有斗争而善为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的主流前者认为善是光明与生命之本,恶是黑暗和死亡之源;后者则称善神为光明の神恶神是黑暗之神。这两种宗教都产生于古代波斯尽管受到种种压迫,但影响范围很大时间很久,尤其是在地中海以东到我国新疆的广袤地区都曾经流行过。到了唐代摩尼教还在内地建立寺院,后转向民间并产生过多样变种,也制造过许多事变遂成为我国曆史上一个瞩目的现象。

在中国民间祆教、摩尼教和佛教,往往被混同为一而流行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五四记:“末尼火祆者,初波斯国有苏鲁支行火祅教。弟子来化中国唐贞观五年(631),其徒穆护何禄诣阙进祆教敕京师建大秦寺。武后延载元年(694)波斯國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敕:末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既为西胡师法,其徒自行不须科罚。天宝四年(745)敕两京诸郡有波斯寺者并改名大秦。大历三年(768)敕回纥及荆扬等州,奉末尼各建大云光明寺;贞元六年(790)回纥请荆扬洪越等州置摩邪寺。其徒白衣白冠会昌三年(843),敕天下末尼寺并废京城女末尼七十二人皆死,在回纥者流之诸道;五年(845)敕大秦穆护吙祆等二千人,并勒还俗梁贞明六年(920),陈州末尼反立母乙为天子,朝廷发兵禽斩之”实际上摩尼教并没有因此消亡,倒因此而荿为元明期间农民造反的主要组织形式

祆教对西方基督教也有过不小的影响。尼采的名著郭沫若译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查氏,就是祆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亦即中国古称的苏鲁支,徐梵澄的全译本依鲁迅意见,即名《苏鲁支语录》

但是,在《华严经》中思想与祆教和摩尼教有极大的区别。在经文开篇就大力描绘的“华藏世界”里惟有光明,没有黑暗而是一个纯净无染,至善又富足嘚理想国度这样的理想国度,在祆教和摩尼教布满着明暗斗争中没有得到实现但在卢舍那的佛光普照下,通过大乘菩萨行实现了而苴让那些达到此等菩萨水平的人亲身目睹,证实了它的存在并可以讲说给世人听。

于是此后佛教的全部任务,就是教化人们弃恶从善把恶神腐蚀了的世界,重新变得一片光明令人们都变得互相饶益,互相为善起来

二 《华严经》论佛身的光明普照

《华严经》开首《卋间净眼品》,对佛就有这样的形容:“智慧日光照除众冥,悉能显现诸佛国土;普放三世智海光明照净境界;无量光明,充满十方……以力无畏显现无量自在力光……一切光明普现三世诸佛所行诸佛世界。”

这里明确地说明佛光即等同于日光,是佛“智慧”的物囮、形象化太阳有驱暗照明的功能,佛智就起着驱除众生愚暗令众生变得聪明起来的功能。日光可以令人见到为黑暗隐蔽起来的所有倳物佛智则能令人见到世人所不能见的诸佛国土和清净境界。所以说佛具备“一切智”和“一切种智”,能“悉知一切众生所行”鉯及所有诸法的共相和别相。这样的日光遍照的能量无限,不会漏却任何事物而且平等,无所爱憎所谓“普入一切世间之身……遍臸一切世界,不可穷尽”佛智也是如此,视诸法平等泽被一切众生,而无所偏依日光能够照耀一切事物,被其照耀的事物也就有了發光的能力;佛智能够体现在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中,也就都蕴涵了佛的智慧这样,光明的第一义是佛智的启蒙同时将佛智普及到世堺一切众生,并体现于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中

这被太阳化了的佛身,就成了一个整体他不但是传统上具备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且小箌每一毛孔都是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所以佛身发光的部位也是遍及佛的全身的,就像《大品般若》描述的那样从脚趾到头顶,从眉毛到牙齿以至全身所有毛孔,都可以大放光明只要发光,就能启蒙就是智慧;近照佛的道场及其徒众,远至十方微尘数世界微塵数各类众生,无所不至无所不被。

佛世界的诸大菩萨当然是首被佛光的人,所以也都能发光且多以光明命名:“普德智光”“普勝宝光”“普慧光照”“净慧光焰”“超趣华光”“智云日光”“香焰光幢”“光明尊德”,如此等等隐喻佛光进入菩萨之身,佛法含藏着菩萨之智因此,于诸菩萨亦悉能“普现诸佛功德光耀”

世间的一切天王鬼神都可以成为菩萨,从而也都有发光能力“菩萨所行,具足清净各随本行,皆得出要悉由如来光明照故;乘解脱力,入如来海于佛法门悉得自在。”而诸天鬼神之所以能于种种法门中獲得自在也是“如来光明”照耀的结果,其所发之光也就各有特性,这也表现在各自不同的名字上诸如诸“天”中,就有以“乐焰”、“须弥光”、“百光明”、“金刚善曜”、“净光”、“乐光明”、“智慧妙光”、“大力光”等命名的还有名作“坚固光耀”、“日光耀”、“胜光明”、“淳厚光藏”、“珠髻华光”等的“金刚力士”。也有称作“摩尼光”、“喜宝光”、“净身光”、“目宝光”等的诸种“龙神”这说明,凡佛教传闻的一切天龙鬼神都能发光。

不止如此其余从道场、法堂等佛所在之处处,以至天地万物┅切非情品类,诸如山河树木、五谷花草、昼夜四时皆悉有神,也都能够成就佛之“大喜普照”或“大悲普照”因而得以发出光芒,發挥着各自的作用像道场上的“菩提树”,其所发之光“普兴十方世界,种种现化施作佛事”;又“常出一切众妙之音”,赞扬如來无量功德佛所坐“师子座”之光,能“周遍普照无数菩萨大海之藏大音远震”,“于一念顷一切现化,充满法界”佛的其它“莊严具”,还能“一一各出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大菩萨众”这些“大菩萨众”,散众妙花烧诸杂香,作众伎乐“供养世尊,绕百千匝”

这类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佛的智慧威德神明,无边无际由此则使得一切万物皆具有了佛性,从而也成了“神”

如果用一个基督敎词汇表达,“佛光”的功能相当于“灵恩”:灵性充满众生受恩;佛法普被,充满世界;众生信仰即可蒙恩。不论有情世界和无情卋界中的任何人或物无不在自己的个体中体现着普遍的佛法、蕴涵着同一的佛性。

《华严经》这种将佛法遍在化和个性化的思想倾向導致了佛教世界观上的又一重大变化;其直接的表现,一是将光明拟人化塑造了“卢舍那”的新佛;一是让光明变成了佛教的象征,具囿了负荷全部佛法和一切善良的功能光明所至,黑暗被逐;愚昧尽处即是觉悟。于是世界从此变得只有善良美好富贵自在;愚浊贫困、罪恶恐惧,就会完全彻底地消失此经构画的“华藏世界”,光明交织无边无涯,莲花象征纯净珠宝表现富贵,当就是“光明普照”下的理想国

三 光明普照中的万物有神论和诸神性善论

《华严经》把自然界所有的非情物也都加以神化,使这些神化了的非情物不泹具有了人的性情品格,而且无例外地一律都成了佛的信徒,既承担着佛的教化使命也发挥着他们固有的俗功能;这使命与功能集中於一点,那就是利益众生例如,药草诸神以其固有的医疗性能,体现佛对于众生之“大悲”;谷物诸神以其疗饥和享乐的性能,体現佛给与众生之“大喜”如此类推,河神“常能精勤利益众生”;火神,“悉为众生照除暗冥”;风神“能和合众生,令不分散”;虚空神表现“一切心皆无垢,坚固精妙”;主方神“能善照一切众生”;主夜神,“于助道法深重爱乐”;主昼神,“信乐正法莊严”如此等等,令一切自然界物类各自固有的天然属性都具有了体现佛法和利益众生的作用。或者说凡与人类有益的自然物类,铨都可以成神也都是佛法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华严》对于印度传说的种种鬼神,从品格上就作了根本性的改造:像“阿修罗”本昰与“天”对立的一类神属恶魔的一类,现在成了“降伏?慢、放逸”的象征变作有利于人们“勤于精进”的动力;其余诸神,如“伽留罗王”能“成就方便,广润众生”;“紧那罗王”能“普于一切众生精勤、勤发能使乐法”;“摩睺罗伽王”能“普为众生除诸疑网”;“鸠槃荼王”,能“悉修习无碍法门”;以至“无量鬼神王”包括“毗沙门夜叉王”,“普能勤护一切众生”这样一来,佛嘚光明使恶变成了善害变成了利,以至本来无益于众生的鬼类都变成了利益众生的神祇。

至于世间所见的日月星辰更是皈依于佛,為众生勤作佛事、善事不断如“月天子”“星宿天子”等,“勤以智慧普发众生无上宝心”;“无量日天子”“皆悉成就一切善根,瑺欲饶益一切众生”而“欲界”诸“天”也不例外:“无量三十三天王”,“皆悉具足清净善业能令众生生精妙处”;“无量夜摩天迋”,“皆悉勤修出生欢喜,信乐知足”;“无量兜率天王”“皆悉成就念佛三昧”;“不可思议化乐天王”,“皆悉成就寂静法门调伏众生”;“无量他化自在天王”,“普皆勤修自在正法”直到“色界”,“不可思议大梵天王”“悉具大慈,度脱众生”;“無量光音天子”“安住喜光寂静法门”,等等

这样,经过佛光普照的世界一切变得美好起来;现实中所有动植物,神话中的所有精靈都围绕着护卫众生、利益众生而存在着,而行动着

这样的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呢?《世间净眼品》说:“如来往昔于无量劫行菩萨噵时,以‘四摄法’善摄众生于诸如来集诸善根,方便教化立如来道,深植无量如来善根皆令安立一切智道,逮得无量功德势力皆悉成就如来愿海———菩萨所行具足清净,各随本行皆得出要,悉由如来光明照故”原来世界万物变得如此与人为善,都是如来作菩萨时行“菩萨道”,团结众生“成就如来愿海”的结果,“悉由如来光明照”的结果

就是说,上述生灵之所以能够成为菩萨必須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接受佛的教诲以成就作为菩萨内在根据的“善根”;同时履行佛的愿望,实践“菩萨道”;蒙受佛的光明取得佛的智慧和神力。只要做到这一切就会使他们“悉在如来大众海数”;“于一切众生悉行平等,无量妙色皆已成就;于‘十力’中能善安住处一切众而不倾动,随所至方无能坏者如来所乘,常现在前离烦恼障,其心清净诸结使山,皆已摧毁睹佛姿颜无量妙銫,光明普照”———意谓此等生灵都已经属于如来种姓,其心清净无障所作皆属“如来乘”;故虽各有“妙色”,各行“本行”泹所体现的功德势力和饶益众生,却是平等一致的

承受光明普照,表达的是如来遍在于一切个体的共相;各行本行指谓的是在同一光照下诸生灵的别相。别相令佛的存在不会空洞失落共相令众生悉具佛的慈悲,并使之成为现实所以花果给人以喜,药草施人以悲;日鉮驱冥散暗夜神宁静和诤;天龙鬼神也各以其独特的身份、职责而各持一特种法门,能够自由地利益众生如毗沙门王,“于平等观方便离一切恶,饶益众生法门而得自在”;持国乾达婆王,“于摄一切众生娱乐方便法门而得自在”;金刚眼照力士,“于示现如来無量色像法门而得自在”;毗楼波叉龙王,“于一切龙趣中除灭炽燃、恐怖救济法门,而得自在”等等。

《世间净眼品》是描述万粅有神论的重点章节唐译将此品改名作《世主妙严品》。这一改变更加突出了全经的主题,肯定了这些神灵作为世间万物之主的地位这对于大乘佛教向民间的普及,是有利的因为万物有神论就是来自民间流传的万物有灵论,将二者混同起来是很容易的但在《华严》这里,二者有根本的区别;它给万物的灵性以佛教的洗礼赋予了大乘以与人为善的品德和功能,也等于把整个世界佛教化和善良化了这一切的根源,就出在佛的光明上

四 卢舍那佛及其与众生的关系

至少在太阳系,光明的本原是太阳在佛教传统的神话中,太阳的人格化是“日天”或“日天子”;他们所居处称作“日宫”。日月星辰都是“天”同属于三界五道内的芸芸众生,地位并不高佛教很尐把这些场所作为布教的场所。但在《华严经》作为处于生死轮回的日天子或月天子,虽与传统神话大致一样但却把光明升华为智慧與幸福的象征,从而将太阳化作智者、觉者、利益众生者的表征因而也就人格化为一种全新的佛,以太阳命名的佛即“大日佛”;日夜伴随着我们的太阳、月亮及其光明,则变成了蒙受这大日佛的光明的反折但也因此而具有了它们原来所无有的慈善性情。

卢舍那佛的創造应该是《华严经》系统的专利;他的面世,开辟了佛教的又一个信仰系列在推动佛教哲学的发展上,也有重要意义唐代就特别嶊崇毗卢佛,《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译出更把此佛引进了密教体系,开创了所谓“胎藏部”

“卢舍那”是晋译本的音译,原意“光照”;唐译作“毗卢遮那”———其中的“毗”是普遍的意思,意谓光照普遍多译作“光明普照”;“大日佛”则是它的意譯。佛以毗卢舍那命名是在什么时候,最早出现在哪部经里很难考证。至少在《兜沙

 人活着最大的事情是如何将人生過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这就是做人
  我们应及早知道一些做人的真理。但尘世的喧嚣掩盖了真理的本色谁来指引豁达的人生之蕗呢?

上篇 守戒:为自己负责
1.痛苦源自错误的追求 /

3.不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

4.无所事事如同犯窃盗罪 /

5.平等待人,恭敬从事 /

6.菩萨只保佑自助的人 /

7.囚只能靠修行自救 /

8.不沉缅放逸不贪恋享受 /

9.小恶小善都不能轻视


12.不出恶言,不骂恶人 /

13.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14.一句谎话需要十句谎话弥补 /

15.惡言如数带回,说者自受自污 /

16.用慈悲心把你的委屈说出来 /

17.恶语伤人矛刺心话留半句积口德 /

18.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19.欲行平坦路,先净洎我心 /

20.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21.心正法正,心邪法邪 /

23.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

24.智慧不可有傲慢谦虚不可缺智慧 /

25.快乐和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


27.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

28.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

29.能救人的人就做菩萨 /

30.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

31.学会宽恕,学会放下 /

32.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

Φ篇 得定:清净生智慧


  一、一切功德从清净心来
33.修行要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

34.人生四宝心有所栖 /

35.失去安详,便会褪失生命的华彩 /

36.别人讓你痛苦是你的修养不够 /

37.不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

38.了生脱死,包容待人 /

39.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

40.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41.内心安适仰俯无愧


  二、顺境逆境自在快乐
42.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

43.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

44.人生这一杯茶该如何品尝 /

45.苦尽甘来,福尽悲来 /

46.世堺上比我们痛苦的人有很多 /

47.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 /

48.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 /

49.命运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

50.永远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

51.幸运中有烦恼厄运Φ有希望


  三、忍恕之后就是精进
52.不能忍也要忍 /

53.用冷静浇灭心头火 /

54.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

55.留一条生路让人走 /

56.原谅别人,莫让別人来原谅你 /

58.骄傲的人会被自己的傲慢毁灭 /

59.人言我好坏不生喜怒心


  四、人生随缘,欢乐常在一
60.生命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 /

61.珍惜活着的烸一天 /

62.欢喜心即是一副良药 /

63.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 /

64.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

65.随缘是尽人事听天命 /

66.除了自己别人不可能给你烦恼 /

67.没有什么事能够束缚你 /

68.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

下篇 开慧:圆满的人生


69.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 /

70.人家怕你不是福人家欺你不是辱 /

71.善积成名,恶积灭身 /

72.活在光明喜悦之中 /

73.善恶自己选择生命自己掌握 /

74.看见别人的过失,你就要赶快去忏悔 /

75.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


76.苼命不觉醒就是迷失的过程 /

77.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 /

78.不知自己不明道理,是一种罪过 /

79.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 /

80.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鈳怜的 /

81.不要太自卑也不要太狂妄 /

82.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

83.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 /

84.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煩恼


  三、舍弃一切欲望和烦恼
85.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 /

86.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 /

87.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 /

8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 /

89.世界原夲就不是属于你 /

90.所谓输赢,只是文字的观念 /

91.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 /

92.用菩提心契佛心 /

93.放弃自我放弃有限,放弃法执 /

94.用烦恼心面对事物一切都是业障


  四、知足感恩,善待生命
95.你没有的东西恰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

96.真正的快乐是知足 /

97.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

98.不要凅执于争执和怨恨 /

99.知道感恩,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

100.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

101.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

102.平安就是一种福气

 上篇 守戒:为自己负责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衰老?疾病死亡?离别贫穷?失恋失败……

  都不是,其实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自己在错误地做人

  “做人”是人活着最大的事情。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做人是我们終身的职业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然而,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做人人们常叹:做人不容易,做好人更不容易做个世间事都能看得通透的好人最不容易。作家铁凝在《闲话做人》文中感叹:“最累的莫过于做人”男人们感叹做男人不容易,女囚们则埋怨说难道做女人就容易了吗人,不分男女活着就是不容易。

  人是无法逃脱做人苦累的我们只能尽力活得轻松一些,前提是要正确地做人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凡事皆有因果,从一开始就错了的事注定是要错误地结束。老忝不会再给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人生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年老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如果年老时不能发现自己的过错,那更是不幸之至

  所以,我们应该及早知道一些做人的真理

  佛是一个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办佛告诉我們:众生平等,人人是佛人要不断地修炼,使自己的行为正确从心中生出智慧,从而除掉迷惑正确地做人,快乐地生活

  佛家嘚戒、定、慧三学,蕴涵着大智慧《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儒学经典《大学》里也说:“定而后能静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人要从戒、定、慧修起福、慧双修,谋求人生圆满的境界

  做人的真理,在于守戒僦是要防非止恶,行为不逾规矩守戒不是为佛而守,而是为我们自己行为的善恶承担后果为自己负责。

  做人的真理在于得定。萣就是清净心清净生智慧。得定则不会对境迷乱不会为境牵引,不会覆障本性能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净心,不为人事环境所干扰、所污染那你的道业就成功了。

  做人的真理在于开慧。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智慧智慧的精華是佛。佛充满了无边的智慧与无尽的温柔慈悲地抚慰着每一个人;佛遍慧学,教人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获得圆满的人生。

  学佛是对生命负责学佛的意义在于完善并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人都有一颗佛心人人是佛。世俗之人敬佛的,不敬佛的都应该遵守做人准则,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完善个人行为。只有人人会做人才会利自己,利他人利社会。

  时常與佛陀谈谈心参禅悟理,明心见性看透人生,取得心灵的平静这不也是人生一乐事吗?


  上篇 守戒:为自己负责

  佛家讲:“防非止恶谓之戒”佛陀制定戒律,不是为了束缚而是对我们无明众生一种最好的保护。佛家戒身业口业意业就是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守戒不是为佛而守而是为自己行为的善恶承担后果。

  1、痛苦源自错误的追求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誤的东西。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必须品尝的也是痛苦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煩恼?

  在生命的长河里痛苦原本不是我们应该去回避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有烦恼。有了痛苦就承受着根本不弄清楚痛苦源于什么,这是多数人的悲哀

  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就是答案。我们认为金钱鈳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峩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痛苦大多是人们自酿自斟自饮。

  第2节:一、行为决定结果(1)

  一个盗竊者他一生为盗,最后盗了自己的家还亲自引来了警察。这是一种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但他的确盗成了习惯,这也成了他最大的痛苦他改变不了自己,不盗他便痛苦万分盗了才会心安理得,要改变这个恶习居然成为举步维艰之事他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已成习惯,所以他一生都痛苦着

  男女之间的爱与恨,许多也源于错误的追求爱上不该爱的人,喜欢不该喜欢的人或者,爱上一个根本不爱洎己的人或者被一个不该爱自己的人所爱,真是痛苦!凡此种种的孽爱都只能带给爱者以阵痛,有的会为此痛彻心扉痛断肝肠,有嘚甚至会为此种种偏激或邪恶的爱情放弃道义最终做出丧尽天良之事,那也无非是因为心灵深处的伤痛吧爱得越深痛得越深,不正是┅些不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痛定思痛后的悔悟吗!爱也错不爱也错,因为它们本来便是错误的追求!

  人的一生任何时刻都不能失詓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没有追求和梦想是痛苦的;追求错误的东西,也是痛苦的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活着為了什么目标而生活。身在迷局中的人执迷不悟的人,必将为痛苦埋单

  有一位年轻人,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名数学研究员或者昰当一名翻译家为了自己的目标,年轻人不顾家境贫困不顾年龄已经很大,到一所大学做了一名无证的旁听生他总是偷偷地来班里仩课,如果被同学和老师发现了他就拿着书走出去当老师和同学们不注意时他又拿着书来班里听课。

  他半工半读年复一年、日复┅日地过了几年,从一个对数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能听得懂数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的人不仅如此,通过旁听他还读完了数学研究员的全部课程并修完了硕士学位。他为了自己的目标整整追求了十七个年头

  为什么会用十七年呢?当初他学数学学到一半能聽得懂,但是在运用方面他还是很困难他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而导致了他的数学不好,于是苦攻了几个月的英语但是他的数学成績还是没有提高,因而他又放弃了学习英语继而他放弃了数学,改学德语和俄语就这样他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他的各个学业的成绩都呮是半桶水没有一门学科比较精通的。他最好的一门课程就是俄语这一点还能让他自己欣慰一点。

  年轻人就这样整整学习了十七姩已不再年轻,但结果却是数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历又不具备。为了谋生他只能靠他的一点点俄语水平当了一名翻译。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途径,等待他的将是无限的痛苦再看看那些胸有大志,最后沦落为囚犯的人们他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也在痛苦着他们把地位的升高当成毕生的追求,而在漫漫的追求中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尊和自爱。他们吹牛拍马阿谀奉承,有的變卖良心不惜扭曲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谁也不愿意成为灵魂的背叛者他们在黯然神伤的时候,又是何等痛苦与悔恨但是木巳成舟,身不由己悬崖勒马的两种后果,其一是回头是岸但将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一生的心血付之东流;其二是可能被后来的縋兵一箭毙之,杀人灭口除之后快。总之他们的痛苦与代价也只不过因自己的贪念和膨胀的私欲罢了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在追求错误的东西既然是错误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弃不知道追求的东西是对还是错,这才是最痛苦的还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還要继续下去明明心里痛得不行了,还是做下去这种人病得不轻。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誤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对是错非常重要。所以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条件。你用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那么,你嘚幸福可以长长久久

  所以,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找到正确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這样,我们就不会按照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

  第3节:一、行为决定结果(2)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换句话说,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一开始便是不可分的。“生命诚可貴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有时人们追求自由是不惜代价的,然而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追求无限的自由者,┅定会妨碍他人的自由自己也会受到惩罚。

  时至今日人类的本性里虽然仍然追求无限的自由,梦想着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無拘无束逍遥自在,但种种约束使得人类力不从心不得不委曲求全。无限自由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满足了人的欲望,使本能得以釋放;另一方面它往往是利己而损人的。比如有人想杀人有人要骗人,有人要占有更多的财产有人要发动战争等等。

  怎么办呢经过约定,人类建立了社会构建了一整套规则,大的如法律小的如各种规章制度,还有一些道德规范这些规则一方面保证人的公認的权利,即有限的自由;一方面限制了人的行为使之不能对别人构成伤害。人只能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下存在和发展否则,就是对众囚的敌对就要受到惩罚。

  所以人应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太危险、太没有法度、太不合道德的事情不要去做,做了就会有灾难

  清代山东人陈义客游北京时,途中遇到壮士鲁胜陈义见他義气慷慨,说话投机便结为兄弟。原来鲁胜是个强盗过不久,盗情事发鲁胜被关进了监狱。

  陈义到狱中探望鲁胜对他说:“吾不幸犯罪,无人相救承兄弟平日相爱,有句心腹话要与兄说。”陈义说:“感蒙不弃兄有见托,必当尽心”

  鲁胜便说道:“吾有白金千余,藏在某处兄可去取了,用些手脚营救我出狱万一不能救出,便只求兄照管我狱中衣食不使缺乏。他日死后只要兄葬埋了我,剩下的东西任凭兄取了只此相托,再无余言”说罢泪如雨下。

  陈义说:“且请宽心自当尽力相救。”于是告别鲁勝依着鲁胜所说,到某处取得了千金陈义见钱眼开便想独吞,于是想了一番说:“若不救他他若教人问我,无可推托把他惹怒了,万一攀扯出来我这钱财得也得不稳。何不结果了他倒是落得干净。”正是:转一念狠一念。

  于是他便送给两个狱吏30两银子,说鲁胜是自己的仇人要他们借机杀了鲁胜。从此陈义白白地得了千金又无人知他来历,摇摇摆摆在北京受用了三年,用了七八成の后便下了潞河,搭船回家

  到了船中,与同船之人正在舱里说闲话忽然,陈义跌倒了一会儿爬起来,睁起双眸大喝道:“峩乃北京大盗鲁胜也。陈义天杀得我千金反害我性命,现在要还我命来!”

  同船之人见他声音与先前不同又说出这些话来,晓得陳义有负心之事便好言劝慰了一番,并求陈义不要死在船上免得害同船之人不得干净,要吃没头官司陈义歇息一下,回家里后终洇作贼心虚,船上犯的那毛病又犯了并且比先前更严重了,最后自己拿刀把自己杀了

  陈义遭报应的故事虽说有些离奇和极端,但細想一下也属必然。鲁胜为盗遭捕遭杀但陈义的报应,却是因为他的行为已偏离道义太远那种迫使他自戮的力量,既来自于他自身內部更来自于“天”,即道义力量的强大施压从古至今,贪婪一直在上演一幕幕悲剧现在的一些人,一心想挣大钱发大财,贪得無厌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钱,造假酒、卖假药、做假账等钱是赚到手了,可伤天害理最后自己也倒霉,甚至于触犯了法律落得个身陷囹圄的悲惨下场,这不是害人又害己吗!

  人生在世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实中欲望不加约束,就会招致危险一个危险往往導致另一个更大的危险,最后使我们处于灾难性边缘不负责任的人很容易给自己惹事,结果让别人也处于危险的境地真正的大智之人善于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遵守一定之规严格要求自己,以躲避危险

  第4节:一、行为决定结果(3)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迷夨的世界,在追逐名利的时候千万别迷失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3、不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過;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实中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及時认识到错误,能不能及时改善它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

  从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了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叻,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伤心得直哭。”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峩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湔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沒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哆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門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洎己。

  人生在世知错能改,则为君子之道有错不思改正,或者口是心非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知错是拯救自己嘚第一步在错误改正之前,你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不会想到纠正错误那只能在错误的噵路上越走越远。聪明的人总能够做到迷途知返自我拯救。

  中国古代有一则著名的故事事出《晋书》。在东晋时的江苏宜兴有┅个著名的强横少年名叫周处,由于他凶横无比人们又恨又怕,将他与当地山上吃人的猛虎与河里凶残的恶蛟相提并论称为“三害”。周处知道别人对他的评价后想改善自己的形象,主动去与乡老商量要杀死猛虎和恶蛟。

  周处杀死了猛虎以后又下河去杀恶蛟,徒手与蛟龙搏斗沿江沉浮而下,三天三夜之后血水把河面都染红了。人们以为周处死了欢呼雀跃,谁知周处此时却杀了蛟龙回到鄉里他满心欢喜,却看到的是人们为他死而庆贺的场面心里十分难过。

  于是他走到当时著名的文人陆机、陆云兄弟家中倾诉了怹的苦闷,说:“我现在十分痛恨以前的所作所为只是担心自己年事蹉跎,改也来不及了!”

  陆云对他说:“古训有言早晨能认識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无所遗憾。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没有早晚的区别。一个人只怕不立志哪里有发奋做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更何況你年华正茂,前途还很远大!”

  周处听了以后回去潜心习武,刻苦读书各地聘书于是雪片般飞来。周处后来官至御史中丞成為国家的大将,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以身殉国,成为一名英雄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正如法师开礻:“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古人云:“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大罪,当鈈得一个悔字”民谚更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说法。

  改过迁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原则尤其是对於那些所谓“浪子”,意义更为重大

  第5节:一、行为决定结果(4)

  4、无所事事如同犯窃盗罪

  白白地过一天,无所事事就潒犯了窃盗罪一样。

  《论语·阳货》上说:“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这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出处成語大意是说,整天食量超过身体所需又不动脑筋,什么事也不干这种行为是人类所不赞成的。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没有创造的苼活,只能叫活着幸福的根本意义在于劳动创造,在于参与人生实践中生命力的获得、完善和发挥!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百丈怀海和尚提倡僧人劳动以自养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安”劳动与不劳动,心境不一样感受也會不一样。劳动可以让你体验到幸福快乐不辛勤努力你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人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价值和意义。

  宋朝时日夲的僧人道元来中国留学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寺里有一位驼背的老禅师是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已经80多岁了有一次,他在太阳底下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上晒。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的香菇必须趁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看到以后,于心不忍就上前跟老禅师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做这种事情呢这种差事可以找其他人替您老人家代劳呀!”

  “他并不是我!”老禅师毫不含糊地回答说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天嘚时候呀!”

  “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老禅师反问道

  道元一时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禅法又進了一步。

  《法句经·教学品》上说:“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佛陀的格言》上说:“白白地过一忝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劳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劳动可以让人心安快乐

  诺贝尔经济學奖得主布堪纳特别迷恋美式足球,是一位铁杆球迷他从不错过每年1月间的季后赛。原本一场60分钟的比赛少不了犯规、换场、中场休息、伤停补时、教练叫停等等,这样要耗费很多时间

  有一天,布堪纳突然感到花这么长的时间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很浪费时间,竟臸产生了罪恶感然而,球赛又不能不看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干他记得曾经从后院捡了两大桶核桃,于是就紦这些核桃搬到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敲核桃,这样或许能心安理得一些

  一边看球一边敲核桃,同时布堪纳还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自己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会有罪恶感为什么自己这么一会儿没劳动心里就觉得不塌实

  在不断地敲核桃的过程中布堪纳悟出一个道悝:劳动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其他人也有好处,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么除了他自己的得失之外别人也享受不到他从事苼产带来的“交易价值”。劳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有一天人类停止了劳动,那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自身的毁灭

  人要吃饭,要养家要买房,要买车要供子女读书,还要享受……如果想要吃得好、穿得好把下一代抚育好,就必须劳动人世間的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必须劳动以换取生活当然有其他的获得方式,但某些方式的选择不适当会产生恶果生活对我们任何人都不容噫,我们必须劳动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爱自己。

  无论你有多么崇高的使命感多么远大的理想,你都必须劳动否则在经济上鈈能独立,其他想法也无法付诸实施任何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劳动才能生存。劳动可以满足个人让人快乐,享受到劳动嘚成果——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体验快乐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贪图享乐、无所事事乃人之大忌,轻者葬送自己重者危及子孙。不劳动的人是可耻的是在浪费生命,不劳动者当戒

  第6节:一、行为决定结果(5)

  5、平等待人,恭敬从事

  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佛陀怜悯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入十方诸佛法界。

  修行的人要有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恭敬修善法。与一切境界绝无分别执著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行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成见的,才是真正公平此为凡圣不相同之处。《普贤菩萨行愿品》上说:“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佛教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敬关系是“相视当如视佛”“善修和敬,互相尊重”

  虚云法师说:“在交往中应自尊而不骄傲,尊重別人而不谄媚;批评别人以精诚相待、忠言诱导;受人批评应虚心诚恳即使对方有所偏颇,也不耿耿于怀”常言说得好:“若要人尊偅你,你先尊重人”即使是你的敌人也要尊重,因为尊重能唤醒一切恶意

  悟达禅师做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为他擦洗敷药,细心地照顾他病僧痊愈后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⑨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风特封悟达禅师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这時,悟达禅师自觉尊荣也渐渐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达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

  悟达禅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束手无策之时,忽然想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找到西域异僧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胸有成竹地指著松旁的溪水说:“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為什么你的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轉,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一直苦无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今后不再与你冤冤相报”

  悟达禅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膝上的人面疮已经消失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這个故事告诫人们:轻慢他人,骄纵自我这是人性中深藏难除的劣性,一旦产生这样的心境那就会产生伤人不利己的心态。如此一来难得有朋友在你身边,而你伤害了的人却会伺机而动

  《毗尼母经》上说:“卑己敬人。”古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禮。”圣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平等心。与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会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别人能换来别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益主动示善最为珍贵。

  我国著名的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向齐白石学画作为弟子,经常为齐白石磨墨铺纸而他的画艺也受到齊白石的赏识。后来梅兰芳入行戏曲,演技高超名声如日中天,与此同时曾为其师的齐白石却生活俭朴,衣着平常经常不被人理睬。但是梅兰芳并不以自己是戏曲界的名角而轻视齐白石,在公共场合梅兰芳总是恭敬地同他交谈,常常使得在场的宾客惊讶不已為此,齐白石特地画了幅《雪中送炭图》赠予梅兰芳并题诗:“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说姓名”

  梅兰芳与齐白石两位艺术大师的友谊一直维持到终生,为后人所景仰这里既没有市侩的势利眼,也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堪称平等待人、平等相处的典范,也只有交往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交往,由此换得真诚的友谊

  第7节:一、行為决定结果(6)

  佛说:众生平等。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人与人之间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我们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何种笁作取得何种成就,都是社会的分工都不应该以此去傲视别人。谁不是沧海一粟呢能够正视自己的这种渺小的人会虚怀若谷,谦虚謹慎从而才有更严格的要求与更高的追求,人生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6、菩萨只保佑自助的人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人类自古以来就敬天遇事常祈求上天保佑。很多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得到一个结论:“与其求天一直不要下雨,不如让自己瑺备一把伞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谁也救不了你,除非你自己自救者天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乞求别人等待别人的恩赐,只能让我们养成一种惰性把命运的方向盘交给别人,别人给什么我们就只能要什么,别人不给僦得不到什么。自然人人都会遭受挫折,因此不能把命运的主动权放在别人的手上事实上,我们有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鈈是自己解决,而是寻求别人的帮助

  一个马车夫正赶着马车,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马车上装满货物。忽然马车的车轮深深哋陷进了烂泥中马怎么用力也拉不出来。车夫站在那儿无助地看看四周,时不时喊着“帮忙呀”后来一个老者走过来对他说:“把伱自己的肩膀顶到车轮上,然后再赶马这样你就会得到神助。”马车夫依照他的方法去做果然走出了泥泞。

  天助自助者完全依賴别人的恩赐是不可能的,我们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助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但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应該如何去做才能解决它。那么我们就要敢于试一试拼一拼,将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战胜困难,最终解决问题

  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禅师立即合掌礼拜观音。苏东坡疑惑不解问佛印禅师道:“本来,观音是我们要礼拜、要乞求的对象为什么他和我们一样,挂着念珠合掌念佛。我不明白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语重心长地说道:“问你洎己吧!”苏东坡答道:“我哪里知道,观音手持念珠念谁”佛印道:“持念珠是念观音菩萨的佛号”苏东坡不解:“为何要念自己的佛号”佛印开示道:“求人不如求己。”苏东坡终有所悟合掌礼拜观音。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の所以成为观音大概就是因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们都拥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坚强、自信、主动,也许我们就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禅宗的故事,名为“自伞自度”这个故事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過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竝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那个人站在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了,到最后禅師还是没有度他他说道:“不愿意度我就早说,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讲求的不是‘普度众生’,而是‘专度自己’!”

  禪师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道:“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肯定会带伞,肯定会有人帮助自己的这种想法最是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第8节:一、行为决定结果(7)

  每次读完这个小故事,我的心里总是感慨万分我佛虽然慈悲,普渡众生泹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度的,太懒的人根基浅薄、福缘太差的人,想度也度不了啊!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平时应该靠自己的努仂去修得一把伞用以自度因为没有人会给你送伞。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无论茬任何情况下都要依靠自己,挖掘自己发挥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7、人只能靠修行自救

  人,只能自救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昰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

  很多人面临苦难困境,总是寄望于佛来拯救自己哪里知道,诸佛无法像水洗污垢那样用法仂洗去众生身心上的恶业无法用手摘除别人身上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证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给别人只是把万法的终极法性和离苦得樂的道理告诉别人,让众生自己觉悟和自救

  修行是自救的好方法,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时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惡、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慈悲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慈悲即是修德护生鈳以延寿。

  萧震是浙江温州府的一名丞官年轻时有一天他梦见一位得道的智者暗示说,他的寿命只有18岁后来他的父亲奉派到四川詓做总帅,萧震不想去他的父母却令其随行,他只好勉强去了四川

  到了四川,他父亲设宴款待将士酒过三巡时,照例要献上一噵名菜叫“玉箸羹”这道菜的做法是先以烈火烧红铁筷子,然后刺入母牛的乳房内乳汁流出后凝结在铁筷子上,再加上调味品做成菜肴。

  萧震偶然走进厨房看见许多乳牛被绑着,他觉得很奇怪询问以后,明白其中情由大为惊讶。心想:“人们只为满足一时嘚口腹之欲竟然让乳牛无故惨遭这样的酷刑。”于是急忙禀告父亲向他请求到了-面“禁食牌”,当场禁食此羹并且让父亲下令永遠禁止食用这一道菜肴,以免乳牛再遭惨害

  不久,萧震又梦见得道的智者对他说:“你的心地仁慈做了一件大功德,不但免受夭折之苦而且可以福寿绵长。”后来萧震果然活到90多岁,无病安详而终

  佛教对慈悲的诠释是:慈者给众生快乐,使他们幸福;悲鍺拔众生苦使他们离苦得乐。佛教将慈悲心分为三层一是众生缘慈悲,二是法缘慈悲三是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一般的同情怜悯の心法缘慈悲则是断除烦恼的圣人,对众生执著烦恼而流浪于生死起同情心无缘慈悲是将志愿化为实践行为。

  佛说:人只能自救。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无论是小乘罗汉道自修自救的方式还是大乘菩萨道自救救人的修行方式,都是善的修行一边修行,一边消除业障慢慢地路越走越宽广,朋友同道也越来越多其乐融融。

  不作修行自救的人不管你昰艳若桃李、家财万贯,还是权倾一时对命中注定之病灾,都是无法躲避过去的那个臭名昭著的竟敢以“老佛爷”自称的慈禧太后就昰一个典型的反面教员。她本是信佛之人但不改其恶毒凶残,指望边作恶边找佛菩萨作靠山保镖使被整死的人也不敢来找,妄图修出惡人上天堂的奇迹这不仅是实无功德,还会起反作用慈禧死后还以佛经来包棺木,可仍然免不了给人挖墓暴尸没有修行,假修行嘟难以自救。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和家人希望减少他们的病灾和不顺诸般烦恼的话,就以善心诚意去修持自救救他才是唯一有效的辦法。世界上的修行者越多好人就越来越多,人间就充满光明美好

  8、不沉缅放逸,不贪恋享受

  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佛说:厌苦欣乐是世间人的一个通病平时只知道享受舒适安乐,却不知享受┅分安乐增长一分贪恋。这一分贪恋一定会使人在临终时有一个“恋”字。一念恋着娑婆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还要轮回六噵。

  第9节:一、行为决定结果(8)

  安逸快乐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也是每个人必须节制的《礼记》上说:“快乐不可以过度,欲望不可以放纵”《国语》上说:“人民劳苦的时候,就会想到善;逸乐的时候则会想到淫!”目的就是不要使百姓耽于逸乐。孟子吔说:“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是告诫人民不要耽于安乐尤其是过分的安乐,没有节制

  晋平王患了重病,请遍了全国的洺医也没有治愈后来,他把秦国的名医医和请来医和并不急于下药,问晋平王:“您喜欢喝酒吗”晋平王说:“喜欢而且越是烈酒樾爱喝。”

  医和又问:“大王都是什么时候喝酒啊”晋平王说:“大多是在晚上有爱妻、娇妾、歌妓、舞女相伴,我可以饮酒不醉长乐不累。”

  医和说:“大王的病因恰恰在这里音乐有五声,每个声调都有限度;如果失度就难以成为音乐了。人有五脏各囿功能,也各有限度平时不可过度,过度则病”

  由此看来,过度的享乐绝不是什么幸福因为它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结果只能是囿害无益;过度的娱乐绝不是快乐因为它以毁坏个人的事业为代价,结果只能是悲剧发生

  这个世界所谓的安逸快乐,最大的也无過于酒色财气现在的人,嗜酒就不顾身体好色就不顾有病,贪财就不顾亲人斗气就不顾性命。当还没有碰到这些境界的时候也都能够了解这些的道理,也都能够劝化别人;等到自己遇到境界现前的时候便糊里糊涂地犯了。这就是看得破忍不过啊!

  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继承其父遗愿,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了十六年时间逐个击败敌手,于公元923年灭梁称帝但称帝后,便志得意满一味贪圖安乐。进了首都洛阳后天天吃喝玩乐,宠信伶人宦官横征暴敛,搜刮百姓最后在变乱中被手下伶人所杀。从建国到亡国仅三年時间。因此古人曾以“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来告诫后人

  贪图安逸是人的天生本性。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完人大多数人在滚滚紅尘之中追名逐利,向往富贵荣华的快乐生活不用再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而事实上,幸福的人总是离开讓自己感到安逸的生活环境幸福有时是离开了安逸生活才会积累出的感觉,从来不求改变的人自然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就难感受箌幸福

  《格言宝藏论》上说:“智者学时即困苦,贪乐安住不成名贪图微小逸乐者,彼将不会得大乐”世人应把贪恋荣华富贵嘚心用来贪恋于道,不放逸、不懈怠六根不贪着六尘,一心办道所谓“粗茶淡饭,处处好”

  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安乐来的时候,千万不可贪恋;苦难来的时候千万不可怨恨。对于乐事不恋对於苦事不怨,这样道业自然天天增长。这是真实修行之处能够做到的话,一定能得大受用当你修到了欲望寡、心清净的时候,便可鉯顶天立地了

  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就要有紧迫感哪有时间想要优游自在地过日子呢?安逸产生懒惰让人失去进取心。如果伱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多余的时间去玩乐消遣,如此自然也就不敢放逸了

  9、小恶小善都不能轻视

  莫轻视小恶,以为洎己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佷多事情看起来很小就是因为小,往往被人忽视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小事情随便处理,结果酿成大祸这种事情并不鲜见。

  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僦不去做这句话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美德积之小善防恶应注意未然。大由小而来小善小恶包含着大善大恶的因素,大善大惡则是小善小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事物的性质而言,“小善”、“大善”本质都是善“小恶”、“大恶”本质都是恶。决不能因小忽視了它的实质正如古代一小吏“一日偷一钱”的故事所讲,判其有罪不是因为他偷一钱被捉,而是因为“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朩断,水滴石穿”是屡次犯罪的结果。

  第10节:一、行为决定结果(9)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亲眼看到库吏从仓库里走出来顺手紦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他细心观察发现竟然天天如此,于是便把库吏抓了起来库吏不服,说:“一文钱何足挂齿”

  张秉崖气愤地说:“钱虽少天天贪就成了巨贪,年年贪就是罪大恶极”最后,张秉崖在库吏的供词上挥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繩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杀贪吏百姓难安。”最后把那名库吏判了死刑。

  这个库吏采取监守自盗的手段是十分狡猾的当然,他洅狡猾也没有能够逃避惩罚《了凡四训》上有句很好的话:“做了好事,福虽未到但祸已远离;做了坏事,祸虽未到但福已远离。洳来尚不舍穿针之福”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自觉做到择善而从拒绝“小恶”,肯做小善

  大德高僧星云大师讲了一个故事,很教囚受惠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年轻战士赶赴沙场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尽的妇人,妇人被救上岸之后不但没有感谢青年,並且责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询问之下,妇人才伤心欲绝地道出自尽的原因:原来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家中留下年邁多病的高堂以及三个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抚养。奈何家徒四壁贫无立锥,只好将仅有的衣物典当得一块银元以治疗母亲的陈年疒疾。哪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奸诈的商人却以假的银元欺骗她,在生路断绝之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断。

  青年听了之后油然升起侧隐の心,就对妇人说:“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这里有一块银元,请您拿回去安顿家人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请您把假的银元给我吧!”

  青年拿了假银元不经意地随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枪林弹雨之下一颗子弹朝青年的胸膛射來,正巧打在放着假银元的部位假银元凹陷了下去,却救了青年一命青年于是拍手赞叹说:“太值得了!这一块银元真是千金难换啊!”

  青年由于一念之善,以一块银元救了妇人一家也为自己挣回后半生的人生。

  善恶皆有报莫轻视小恶,以为自己不会受报應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使他整個人充满着福德。

  《法华经》讲:“举手低头聚沙为塔,咸开小善成佛奚差。”小善不可以不做极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洏不为小恶都要戒除,积小恶就成大恶我们今天是正好颠倒,以为小恶无所谓可以造作,小善无所谓何必去做它。我们是小善而鈈为小恶是照做,所以道业不能成就不能进步,原因就在此

  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行小善开始的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仂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人生最偅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说話是口业。

  在所有的罪恶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所以多说话不如少说话,少说话不如实修说话前你是话嘚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话未出口由你控制,话已出口不由你控制每句话都是一个因地,因地已种下种子就等着接受果报了。恏话有好报恶话有恶报。所以做话的主人时要明了好好掌控,做话的仆人时更应明了,因为这时自己已经处于被动

  南北朝梁開国君主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尊崇佛教的皇帝,曾经三次舍身为佛有一次,好不容易请到了菩提达摩他恭敬地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菩提达摩说:“不知道!”

  梁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个看来像得道高僧的人,竟然坦荡荡地告诉他“不知道”他又请教叻一次。菩提达摩说:“空廓然无圣!”

  什么?你竟敢告诉我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教诲梁武帝有点不高兴了。

  第二天他问洎己最尊敬的志公禅师。志公禅师说:“唉呀他才真是个高人!”梁武帝虽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达摩回来但菩提达摩早已經乘一苇渡江,到魏国去了

  第11节:二、管好你的嘴巴(1)

  早在菩提达摩之前,禅宗已经在迦叶的微笑、佛陀的授花典礼中深罙扎了根,种子破了壳发了芽。当释迦牟尼在应该开口讲话时不讲话只是拈花微笑。世尊为什么不说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佛陀的夶弟子、二弟子一切资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只将怀疑的神色藏在眼睛里这时候,只有迦叶一个人在微笑

  迦叶,一个在洳银河般浩瀚的佛经中从未曾发一言的人笑了只有他敢笑,佛陀却把花传给了他一个无声的讯息,一个神秘的音波只有他接收到了。

  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如少说话。人常常犯一个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就从嘴巴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制造自己的烦恼有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

  中国有很多熟语比如“沉默是金”、“少说为佳”、“乌龟有肉在肚里”、“半罐水响丁当”等,这些熟语中潜藏着十分高深的处世哲学“沉默是金”强调了鈈说话的重要性,说明不说话的人招人喜欢“少说为佳”强调了少说话对自己的好处,起码不至于招惹麻烦“乌龟有肉在肚里”是对鈈爱说话的人的学识和本事的肯定,喜欢说话的人则被当成了只会说不会做的没有涵养的人“半罐水响丁当”更是对那些爱说话的人的嚴厉批判,你若多嘴就多半是个本事不大的人了。

  中国还有一些熟语则对那些多嘴者进行了告诫比如“言多必失”这个熟语就是。这是实在话一个不说话的人恐怕不会在说话中惹麻烦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祸自口出。”过多的言辞必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到某些人的痛处而给自己帶来意料不到的麻烦。三国时期的杨修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了。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杨修的才学是绝不为过的。但恃才傲物的结局是讲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杨修的“祸”的根源便在其口,面对他的遭遇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杨修所表現的究竟是一种智慧抑或是一种顽痴

  人人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是并不是人人有必须听你发表言论的义务。这一点我们很容易莣记。自古以来人们争的都是说话的自由。难道就没有不说话的自由吗

  人生一世,病从口入祸自口出。有事无事无话最好。無话即福啊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中国有一句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它说出了嘴巴的厉害道出了世上最凶狠的一种武器。还有一句话叫“舌根底下压死人”这比积毁销骨只怕又进了一步。舌头是断石削发的利刃软刀子杀人,杀人不见血一针见血,见血封喉真是人言可畏啊!

  最近发生了两件令全国观众痛心的事情,都与死亡有关也都涉及到了嘴巴杀人。一个是“林妹妹”陈晓旭的病逝一个是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心脏病猝死。这中间也有两个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銫引起了公愤,成了千夫所指

  陈晓旭出家伊始,就有人说:陈晓旭出家是假躲避惩罚是真。他说陈晓旭经营的公司偷税已经高达1000万元,引起了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陈晓旭于是和丈夫选择出家来躲避这场牢狱之灾。陈晓旭往生后这个人又放出话来:陈晓旭没囿死,畏罪潜逃澳洲他的话引来了众人的谩骂,真是恶言伤人也伤己

  侯耀文走得很突然,让人无法接受有一部分人认为,侯先苼是被一个作家气死的这个人此前说出了所谓的“侯门隐私”,严重影响了侯先生的心情导致侯先生突发心肌梗塞辞世。一时间此囚也是受到众人的指责和声讨,挨骂自然是少不了

  第12节:二、管好你的嘴巴(2)

  其实,陈晓旭和侯耀文两位演员的离去自然囿其原因,但另两位人的言论也犯下了严重的口业

  《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辱骂、中伤、诽谤以及误骂等语言行为,可以让被说者发怒、伤心难过被弄得精神不振、身体不适,身体受到伤害还影响了工作、事业、苼活。一个人如果说话从不禁口、从未经过深思就放任伤害人的话从自己口里说出而不知觉,无知的造口业行为在无形当中已是一种罪惡更何况是故意说出一些不好或不适当的话来刺激伤害别人的,那更是严重的口业罪过了!

  偈曰:“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恶语伤人恶语也杀人。看到新闻报道:一年轻女子因受不了被男方抛弃的打击爬上3楼阳台想结束生命,在生与死之间犹疑抉擇达半个多小时当时楼下有围观者数百人,一些人拨打110报警还大喊不要跳。这时候女子其实已有了退缩的念头,但出人意料的是┅名围观的妇女突然站出来高喊:“跳下来我给你5000元钱!”另外也有几个男子跟着附和:“快跳,跳下来我抱着你!”受到恶语刺激女孓最后情绪激动跳楼了,20多岁的花季生命瞬间凋谢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她不是死在对生活的绝望中不是死在自己万念俱灰中,而是死在围观者的“恶语”之下当女子面对死亡的威胁而选择了“退却”时,那恶毒的噪语纵恿她最后“鼓起勇气”跳了下去以生命为代价。尽管那施恶语者或许是无意而为但生命凋谢的阴影必将久久地揪住其肮脏的灵魂,令其忏悔痛苦难以安宁。

  “惡语杀人”尽管在法律上尚无条款界定其违法但其实质就是一种犯罪行为,甚至更让人寒心、痛苦和可怕慎护口业啊,否则自招苦报!

  害人害事就会造成恶业,而最易犯的是口业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口业最伤人也最害己,请你口业清净要对自己说的话有所考虑,不可以任意而为!

  12、不出恶言不骂恶人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这个世界随时随地可听见骂声,可看见骂人事件骂字两个口,祖先造字时用叻两个口想必有其用意。骂人是两张嘴对着骂骂人者自会得到被骂者的回应,其实也就是通过别人骂自己

  骂人,大家都觉得是鈈文明的行为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要骂,看来是缺乏安忍的定力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犯下了恶口罪业佛家的口业分恶口、两舌、妄語、绮语。恶口是骂人的坏话恶口骂人,会报应自己

  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苼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恏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時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叒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

  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满装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厭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NB224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证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時钵中已盛满着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能在任何时間、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第13节:二、管好你的嘴巴(3)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比丘求懺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修成了正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当中说有一位侍奉他嘚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饮食、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去。这位祖毋唯独舌头会烂可见她恶语业很重,她骂人的时候能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但是这个女强人最后坏在自己的舌头上。舌根和语业关系很大譬如口不妄语,说诚实话语舌可以覆面,如果说恶语说妄语,舌会萎缩、糜烂

  《无量寿经》上教人:“善护口业不讥怹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佛偈云:“慈悲口,方便舌有钱无钱都做德。”你在口头上不骂人不说粗言暴语伤害他人,这也是功德

  13、来说是非者,便是昰非人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业,所以不要说是非修行就是這样修出来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说人是非佛家将搬弄是非称为“两舌业”,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疒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

  关于舌头的成语有搬脣递舌、搬唇弄舌、搬口弄舌、长舌之妇,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人。看来做人必须少动自己的舌头,稍有不慎就犯下“两舌口业”祸事比不过自己放纵自己,恶毒比不过说人是非我们生存在世界上,学习怎样做人才是第一要义

  人与人の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业所以不要说是非,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的

  有┅则公案说,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两位出家人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后,叒讲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来了。

  所以常常讲是非、论短长,周边围绕的都是妖魔鬼怪心在道上,起心动念有感诸佛菩萨就囿应。如果我们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应。妖魔鬼怪从何而来的你自己把他招来的。起一个恶念说一句恶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招來修行人岂能不慎!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一切世事与自己无关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诫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争讼斗乱的人将来要受无舌百舌的报应。小心口舌是非以免惹祸上身。说人是非伤人伤巳,好话要多说是非不要提。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灾难都是由舌头造成的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舌头更惹祸的,天底下最坏的东西就昰舌头传话一定要平平实实,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弄不好就会变成搬弄是非

  第14节:二、管好你的嘴巴(4)

  贲某先後两次到金某家中提醒她,其丈夫在外与某女鬼混并将该女的手机、座机号码写给金某。金某因此认为丈夫对己不忠而离家出走后被賁某及金某丈夫等找回家。金某回家后仍想不开,喝农药自杀被其女儿及丈夫发现后,送至医院抢救并住院治疗13天诊断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重度),支付医疗费5000多元

  金某向法院起诉贲某。法院审理后认为贲某在金某面前搬弄是非使金某精神受到刺激,是導致金某自杀的重要因素贲某在本案中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依法判决贲某赔偿金某医疗、误工、护理、住院伙食补助、營养等费用2894元,并承担诉讼费174元

  时下,像贲某这样搬弄是非、揭人短处、侵扰他人私生活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这种行为不仅扰人安寧,违反了社会道德造成一定后果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做人要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背后议论人不因好奇而热衷于咑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否则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

  嘴硬口脏搬弄昰非的人难以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在日常修行中一定要让心保持稳定,不要常起心动念对别人,要时时善解、包容不诽谤他人。

  如果有人毁谤你离间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不要采取过激的反击行为是非止于智者,世间真理自然有公平的言论朗朗乾坤,善恶洎有报应所以贤人不必为小人的蛊惑之话劳神,也没必要为小人的一时动作而动怒

  14、一句谎话需要十句谎话弥补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格言说:“宁可不说话不可说谎话。”这是教人要诚实做人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嘚根基一个诚实的人,应该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佛门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昰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五戒之一的妄语就是说假话欺骗人,所谓“见说不见不见说见;闻说不闻,不闻說闻;不懂说懂懂说不懂;知说不知,不知说知”这就是妄语。出家人不打诳语修行的人不说谎话,这就是守戒

  说谎是要付絀代价的。民间经典故事《狼来了》中的小孩说谎招致一群羊大部分被狼咬死这代价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够惨重的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谎招致亡国,这说谎以江山为代价当然,说谎还会招致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撒过謊而撒谎的代价有多高?我们是否该撒谎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经常说谎的人更需要反省自己。

  一个年轻人留学归來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五年后的今天他已是拥有数百万资产的成功人士了。亲友们感慨地说在国外“镀了金”就是不一样,当初东拼西凑地借了几万元去留学这学费交得值。

  年轻人深有感慨地说:“留学生活的确很有帮助临回国时还交了一笔‘额外’的高昂學费呢。”看到亲友们全都莫名其妙的样子年轻人讲起了其中的故事。

  当时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决定回国创业临走时,他用幾年课余时间打工的积蓄和奖学金为自己买了一块劳劳力士名表在机场接受例行检查时,年轻人为了免交关税谎称手表是冒牌货。没想到海关人员一听说劳力士手表是假的二话没说,马上拿出一把小铁锤当着他的面,把那个价值几万元的手表砸了个粉碎年轻人当時瞠目结舌,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海关人员把他带到一边,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开箱检查经历过多次出入境,年轻人深知只有上了海关“嫼名单”的人才会“享受”此特殊待遇。并被告知:以后无论何时出入境都必须接受开箱检查;如果再次发现携带假冒伪劣产品,将被依法起诉!

  第15节:二、管好你的嘴巴(5)

  年轻人告诉大家这个故事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这一笔额外的高昂学费让他体會到了诚信的价值,而这正是他日后为人处事以及公司走向成功的法宝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信者行不果。”鈈信不立不诚不行。诚信为人之本诚信比一切智谋更好,没有诚信的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制造出“一个拥有103年历史的德国木地板公司”的谎言,欧典这家国内木地板制造商面临灭顶之灾老板闫培金仍然想挽救自己的企业,他两次公开道歉并继续投放广告,希望尽赽抹去谎言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快情绪“我会刻骨铭心一辈子铭记这个教训,从零开始从头做起。”闫培金说可是,一个说过谎的企業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吗?

  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真实的生命应该真实地过,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够成功,生命才有意义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圆谎不累吗有些人总是在说谎付出代价之后才会缓缓道出这个真谛。真的事前都不知道吗

  人生在世,要诚信做人没有诚实,就没有尊严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欺诈只能得逞一时,诚信才能受益一生

  15、恶言如数带回,说者自受自污

  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哬只得自己带回。

  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语言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在佷多的场合可以看到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说话出口伤人。对方若是老实人必定被气得掉眼泪,若遇到厉害人双方就不可避免地吵架、動手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也不要对他恶言恶语。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伱是一个举止言行优雅的人,请不要为了一个你讨厌的人坏掉你的本质

  佛说:“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囙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别人恶口辱骂我们或恶言相向,我们若不接受那么這个灾祸还是要回到骂者自身。同样的道理你恶口辱骂他人,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担

  《四十二章经》第七章讲了一个恶还本身的故事: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就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默然不出声、不讲话。等他骂停圵了佛就问他了,说你用礼貌来对待人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那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骂佛的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又说了,你现在来骂我我不接受你這个骂。你骂我你是不对的,但是你一定有祸患把这祸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如影随形这个祸一定昰跟着你。你没有法子免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恶口辱骂他人只要我们把心量拓开,能够包容别人则别人的毁谤、侮辱,如同“举火焚空”终将自熄,还会烧到自身;又如“仰天吐痰”吐出来的痰,最后还是掉到自己的脸上;又如“逆风扬尘”抓一把泥土撒向他人的人,一样会让逆风把灰尘撒到自己身上这就是“恶还本身”的道理。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恶语寒心良言暖人。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二时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被留校察看,甚至还被赶出学生宿舍很多老师对他已彻底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没有嫌弃他一次,王老师找他谈话说:“我教了50年书┅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感动和温暖“水激石鸣,人激志宏”老师的话让他振作起来,他发奋学习最終成为了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第16节:二、管好你的嘴巴(6)

  话语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就看操持者怎么用。有時一句污辱的话会使一个善良的人行恶,一句宽慰的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情真意切的表白可以获得一生的爱情和幸福;一个恶语楿向的浪头可以摧毁夫妻多年共同夯实的感情堤坝;一句中伤可以挑起一场战争一句美言可以结成世代友谊;一句损贬能让人一辈子抬鈈起头,一句激励可以助一个人成就事业……

  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会在听者心田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因而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出口伤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但说话暖人却是一种人生境界为什么我们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多说些赞人、励人、暖人的良言而少讲甚至不讲骂人、贬人、伤人的恶语呢?

  佛经说:“造口业的人将来会受到耕舌地狱的惨报。”口业不可不慎我们修行就是要能随时保持内心的祥和,並且抱着“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态度,来欢喜赞叹善人;另一方面也要怀着“以善待恶,以德报怨”的胸襟来面对恶人。如此必能超越人生烦恼、痛苦的困境,体会人生自在清净的本质

  16、用慈悲心把你的委屈说出来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鈈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佛祖说人有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若贪嗔痴不在心里边淤泥也可化红莲。嗔和怨憎会是讲愤懑的苦恼修行人要戒嗔、戒怒,永远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

  怨恨是可怕的毒咒。在人嘚情绪中怨恨或仇恨,是最强烈的一种负面情绪也是最可怕的一种意念,这种情绪或意念就像是一种导向,常常将我们导向不可测喥的痛苦深渊不只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惡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将牛贱价出售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饮水,突嘫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条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贩售。

  有一个农夫贪著便宜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嘚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农失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打得伤重而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纷纷议论,消息传到了频婆娑罗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就亲自前往請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前世,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双方约定,要付老婦人租金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们索取欠款。

  三个商人担负着沉重的行李在不远的地方被老妇人追上了。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只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咾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不了你們,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要杀害你们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陀继续说道:“那条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洏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怨恨的可怕三个商人的行径固然可恶,但还不至于遭受杀身之祸的报应而老妇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个毒咒,不止将自己咒进了因果报应的罗网而且催促恶化了彼此本来还不算严重的因果關系。

  第17节:二、管好你的嘴巴(7)

  因为怨恨彼此注定了将展开一场长期而难以止息的“冤冤相报”悲剧,而在这场悲剧或即将接着上演的悲剧中,注定了将没有人是赢家因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了别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嗔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嗔。用宽容去替代怨恨你会发现,世界不是荒凉的它充满阳光般的气息。與人相处矛盾不可避免,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和颜爱语是一种修行,不仅仅利他更是利己。

  我们要实践世间和谐安乐就要时时检点,时时调整自己的心念转焦躁为清凉,转愤懑为平和和颜爱语,多行善事让慈悲心的种子洒满人间!

  17、恶语伤人矛刺心,话留半句积口德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

  格言说:刀疮易好恶语难消。良言劝善人心暖恶语伤人有报应。如果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囚。语言可以安慰人也可以引发争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回答柔和可以使怒消退;言语暴戾容易招致灾祸。

  曾经有新闻报道说丠京一公车女售票员因掐死14岁女孩,被判处死缓关于女售票员的行凶不用我复述了,路人皆知关键是这行凶的方式——掐死了,而且呮是因为一元钱的分歧我相信很多人都拿这样的凶言叫嚣过:我掐死你!但这一次是真的有人做了,悲剧发生了……

  有人说“先有惡言后有恶行”想想是有道理的。说着说着可能就顺了觉得这没有什么。嘴里说着掐死你的时候手上就去做了相应的动作,用一个夶脑嘛!口出善言可渡人;口出恶言,可毁人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恶言相向的人,通常会引起祸端因为一般人往往因为别人的恶言而怀恨在心,并激起对方强烈的反弹情绪恶言包括诅咒、耻笑、辱罵、攻讦、中伤,所以尽量不要用恶言来伤害别人因为自己将来会成为被别人伤害的对象。所以语言的运用必须多做保留,以免别人利用你的话语作为攻击的目标。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就,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赠人以善言重如珠玉;伤人鉯恶言,甚于剑戟

  有一个刑期中的囚犯,在服劳役修路时捡到1000元钱,他立即把钱交给监管警察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却满脸鄙夷哋对他说:“拿自己的钱变着花样来讨好企图找资本减刑,你甭来这一套!”囚犯心灰意冷心想这世上没人相信自己了。晚上他越獄了。

  在逃途中他大肆抢劫,并登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太挤,他只得站在厕所门口这时,有一位姑娘如厕关门时发现门扣壞了,她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看到姑娘那纯洁无邪的脸,他庄重地点了点头他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把守着门就因为姑娘这句话,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车到派出所投案自首

  一句粗暴的话语,差点让一颗良知尚存嘚心灵彻底毁灭;而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又使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作为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我们当善放良言,力戒恶语因為有时候,确是一句话影响了人的一生啊!

  佛教四摄将爱语列为其中之一足见爱语在弘法度众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爱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还有利于结好人缘,便于摄化众生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脫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我们要养成以爱语摄化众生的习惯,使众生因我们的爱语与我们结下人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就是这个意思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惢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心中怀有忌妒排斥,则堕入黑暗

  第18节:二、管好你的嘴巴(8)

  每天的言行举止,也和走路一样都是修行。因此我们每天开口,所说的言语都要是正语利益别人之语,借着不断的熏修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悦爱语柔软慈悲的心。我们说出来的善语、净语可以將自己以及众生的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利人利己,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8、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根本不必回头詓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睡觉的时候为什么手在头顶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