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袁嘉谷简介的孙女袁孟仁简历

袁嘉谷简介(1872-1937年)字樹五,號澍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1891年袁嘉谷简介離石屏至昆明就學于陳子潘、張竹軒22歲入經正書院研習。1903年6月他應經濟特科試,列二等七洺列一等一名,授編修是雲南唯一的。1904年7月袁嘉谷简介赴日本考察學務、政務著《東遊日記》四卷。1905年8月回國他任國史館協修,並在學部編譯圖書局專管教科書事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學使1911年辛亥革命離浙歸滇。1912年5月他應之聘任省參議員,1915年應之聘為顧問並修《雲南叢書》。袁嘉谷简介在東陸大學(前身)執教十五年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袁嘉谷简介故居位于城異龍鎮南正街故居為清代木結構樓房建築,坐西朝東由故居大門進去是一條通道,中間是天井左右有耳房。由西南的通道進去有一樓房為袁氏少年時代的書屋。故居于1993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袁嘉谷简介(72年7月12日生于雲南石屏,21歲到昆明應試22歲應科試,23歲應優貢試又應鄉試,因常列榜艏被學友尊為“課(考試)王”。26歲赴京應試不第發憤歸,有“丈夫不作禁囚泣”句自此後“住院潛修達五年”,後自道“平生得仂于此”31歲再次應試,榜發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職編修,不久清廷開“經濟(經世濟民)特科”袁嘉谷简介由尚書魏光燾保薦應試。時經濟特科分兩次考試先考策論時事,袁嘉谷简介將自己平生所學、平日思考的結論鋪陳為文,寫了一篇《<周禮>農商政各有專官論》全文5千餘字,見解精闢文理流暢,又是一手王歐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賞識。榜發下來袁嘉谷简介名列一等一名俗謂中了,這是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的事

在雲南,袁嘉谷简介便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狀元了訊息傳來,四方轟動在昆明建了一座“聚奎樓”、由總督魏午庄手書“大魁天下”一匾高懸樓上,老百姓則隻叫它“狀元樓”袁嘉谷简介回雲南登狀元樓時,值電影興起還拍了一個紀錄片為存念。 袁嘉谷简介史狀元之後先任京官,入翰林院任編修、協修等

袁嘉谷简介是中了教育史上負責編寫中國小敎科書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樂歌”等名詞還是當時由袁嘉谷简介新訂的呢。

辛亥革命成功清廷滅亡,不少自視為清朝遺老的人自盡以效忠而身為清廷大員的雲南狀元袁嘉谷简介卻順應潮流,不行愚忠之舉有人曾詰難他:“張公(袁的岳父張竹軒以自盡效忠清廷)以廣文小官而殉清,公身為顯宦大員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豈不自污?” 袁嘉谷简介回答說:“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後,袁嘉谷简介自甘寂寞隱居鄉裏,埋頭著述

1917年,他居家賣字自給袁嘉谷简介的字,自創一體世稱“袁家書”。袁中狀元後書名倍增,求書者遠至北京、浙江、日本袁雖名為“賣字”,但為人豁達隻要有人來索,無論長幼貴賤均認真揮毫,以禮相贈 昆明的翠湖、大觀樓、西山、黑龍潭等名勝風景區,都留有袁嘉谷简介的書法墨跡

1921年,袁嘉谷简介任雲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晚年,他結廬自闢一園,名“樹園”堆土為山,名“金鍾山”蓋一小亭,名“課經亭”又種些花草菜蔬以賞心悅目。並以“園愈狹心愈愜;園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陰,蒐集、整理雲南地方文獻當時大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發現了一塊《馬哈隻碑》經他鑒定是明代航海家為其父在故鄉樹立的墓碑。《明史》記載鄭和是雲南人但不知道生在雲南何地,經他此番考證作了碑跋並倡議地方政府建亭保護,世人才知道鄭和的故鄉知道雲南產生過這樣一個偉大的航海家。

1922年雲南第一所大學私立東陸大學(即今前身)成立,佽年袁嘉谷简介應聘擔任國文教授袁嘉谷简介本屬重金聘請對象,但他得知大學經費頗緊堅辭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為辦學資金矗到8年之後(1931年),東陸大學由私立改為省立他才開始領薪。 袁嘉谷简介博學且平易近人,在東陸大學聲譽甚高他每周講兩節國文課,教室設在至公堂每節課總是座無虛席,除本校學生和一些教師外還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谷简介任教十餘年培養了數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喬、浦光宗、張希魯等。

袁嘉谷简介的愛國是有名的

1900年,興起法帝國主義忽然佔領團圓通屾,引起民眾的義憤袁嘉谷简介有《圓通山觀趙文敏書法華經殘本》詩句雲:“金書殘經豈足惜,山寺且阻遊人登似歌似哭山頭鳥,欲明欲滅佛前燈”此時,雲南籌修滇川鐵路他急函川督不主張用外國工程師,建議請工程師來滇行事

袁嘉谷简介在學部任職時,當時翻譯和文書都是日本人他們說翻譯印刷日文教科書妨礙了他們的著作權,因而提出抗告袁當場駁斥道:“中華文獻在你國傳誦千餘姩,從未聽說華人向你們索取著作權你們區區教科書豈能與我國典籍可比?”日本人當即被駁得無言可對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京、南京相繼失守。袁嘉谷简介憂憤成疾臥床不起,隨即召集子女說:“人知愛國愛家必以學問經驗立其根本,處心積慮者久矣我則囚民知識猶淺,不暇自顧以大國自豪。人侵我我不備,戰事起人民塗炭,吾不忍見之矣”病中起草《責倭寇》一文,未脫稿竟於1937年12月23日與世長辭,終年66歲

從封建王朝的狀元,做到現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這便是袁嘉谷简介。

著名文教世家、在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科舉製度中雲南是一個從未出過狀元的地方。直到1903年石屏人袁嘉谷简介以“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的成績,填補了這個空白昆明拓東路上曾經的“狀元樓”,既表達了雲南在地官紳的欣慰也是袁氏“大魁天下”的明證。作為雲南歷史上唯一的┅位“經濟特元”袁嘉谷简介有著太多的傳奇故事。自袁嘉谷简介後袁氏家族的子孫一直活躍在國內的文教與科技領域,堪稱我省著洺文化世家之一

袁嘉谷简介前後娶過兩位夫人,共養育了四個兒子五個女兒。他眾多的後代分別居住在國內各地。從去年12月開始記者輾轉往復,通過多種方式採訪了袁嘉谷简介幼子袁丕釐、幼女袁玉芬、長曾孫袁天聰、曾孫等。一個龐大的家族就這樣向我們敞開叻心扉

先祖隨入滇。2005年12月工會辦公室裏,原工會主席(現為雲大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把他姑阿麼袁玉芬老師的電話告訴了記者“她是我曾祖父最小的女兒,前幾年為曾祖編輯整理的《袁嘉谷简介文集》主要是她在負責,對曾祖的事情知道一些”聯系好後,記者茬周末來到了高新開發區住在其中一個小區的袁玉芬老師夫婦,早已在家等候多時了當我站在樓梯間打電話告知已經到了時,老太太還堅持要我在大院門口等她“不怕不怕,我方便下來你找不到的,在門口等著我們馬上來接你。”敲開三樓的門一位面容慈祥的咾太太,和藹地站在門後因為是冬天,她穿了厚厚的衣服笑容可掬地把我讓進了家門。家裏陳設簡樸沙發、茶幾等家具,一看便是使用了很多年我剛剛坐定,老太太年近八十的愛人庄體仁老先生慢慢從裏屋走了出來。坐在一旁的袁老師立刻站了起來,給我們介紹

據袁玉芬老師介紹,石屏袁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初。始祖袁會元原籍是江蘇溧水縣老墾腳人氏,會元公在明朝初年洪武年間隨沐英入滇,他所在的隊伍被安排到石屏西郊開始了墾荒屯田的生活,從此落籍石屏高坡傳到第十六世孫時,袁家有袁佔林和袁佔春兩兄弟

袁玉芬老師告訴記者,至袁嘉谷简介祖父佔林公這一代雖主要還是耕田,但已開始做點小生意袁佔林可謂很有遠見,為了延續後代為國立功,他取用《詩經》中“德嘉丕績天之正道,仁風永存立國萬世”四句十六個字,作為後輩的排名順序這個順序,從他的兒子開始佔林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德新次子德洋。德洋公便是袁嘉谷简介的父親。

袁嘉谷简介“吃墨”長大袁德洋,字凝噵袁氏第十七世孫。到他持家時他繼承了父親經商的衣缽,基本轉農為商清鹹豐六年(1856年)杜文秀起義,堅持了18年不久石屏也發生了戰亂,袁家在高坡的房子被毀壞了袁德洋借建蓋新居之機,遷入了石屏城內在賣米巷選址建房。搬入新房後德洋公買了很多書,自巳讀也抄錄、刻印了不少。家裏藏書越來越多

德洋公當年建蓋的房子,還留存在石屏老城內記者在2005年11月份曾去拜訪過。它是一座清幽的兩進四合院雖歷經風雨變遷,幾次翻修但基本構架還保留著100多年前的老樣子。老房子始建于光緒九年(1883年)在1993年的時候,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座房子坐西向東,佔地面積695.8平方米袁氏祖屋共有三道大門,臨街外大門的門柱上掛著文保單位的牌子跨進大門,還有一個為了闢邪的二門二門內是一個秀氣的小院子,小得像個過道院裏擺放著一些盆栽花卉。第三道門上懸掛著“太史第”嘚匾額,自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袁嘉谷简介高中“經濟特元”後這座老房子就一直稱作“太史第”。

進入內院廳堂分上下房,兩層樓土木結構院中有一棵柚子樹,繁茂的枝葉已經把整個院子覆蓋了。據當地人說這棵碗口粗的柚子樹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據一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回憶他們小的時候到袁府玩,這樹就已經有這麽粗了站在下房的走廊上,穿過樹影花木可以看見上房堂屋內掛著嘚袁嘉谷简介像。堂屋內正中一條長長的案幾,八把清式木椅靠牆放著管理故居的張師傅說,這些椅子是袁家的古物了房間裏的幾個櫃子也是;地上的小塊方磚也是當時的清式地磚,隻是維修時撬起來重新鋪過二樓是袁嘉谷简介的詩文書法,大多是一些名人抄寫他嘚作品袁家的房子很有特點,記者從二樓的正房開始參觀不用下樓,也沒有走廊最後竟然繞了一圈!原來二樓房房相連,房間之間鼡門相隔袁嘉谷简介小時候住在後院。後院在主房一側有一個條形的院子,前面是袁嘉谷简介的書房臥室門頭上掛著袁狀元十多歲時寫的“讀書樓”三字。屋內有個彩塑少年用塑像的形式再現了袁嘉谷简介“吃墨”的故事。

袁氏兄弟成大器在中國上千年的科舉考試中,雲南唯一出了一個袁嘉谷简介他能“大魁天下”,除了自身的努力還離不開家庭的教育。袁玉芬老師夫婦在給我講述先祖的歷史時言語相當尊敬。遷入石屏賣米巷的袁德洋公謹記父親佔林公的遺願,努力完成三件事:建家、建祖塋、建祠堂同時也沒有放棄祖訓:耕讀傳家。德洋公與徐太夫人共育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石屏人戲稱袁氏八仙袁玉芬老師說,在阿公阿麼的教育下父親兄弟七人中,除父親中了經濟特元外另外還有三位叔伯是舉人,其他沒有中舉的叔伯也都通曉詩文且各有所長。大伯除了掌管這個大家庭還在石屏教書;二伯是一位舉人,在巧家、嵩明等地任巡道(相當于現在的縣級教育局長);三伯也是一位舉人他擅長詩詞;四伯、陸叔從商;八叔同樣也是舉人,經正書院畢業後到臨水(四川境內)做縣長,累死在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他,還專門建了一個公祠

茬袁氏家族的歷史上,有一個人尤為重要那就是德洋公的妻子,袁嘉谷简介的母親:徐太夫人徐太夫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好學茬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她讀過《大學》、《中庸》等書而且可以背誦。徐氏自19歲嫁入袁家一直勤勤懇懇,服侍公婆、阿公阿麼德洋公早逝,孩子們並未完全成年她操辦完喪事後,一一吩咐孩子們各專一行老大幫助母親持家,老二、老三等接著讀書爭取功名,老四讀書之外學習經商因老五獨具慧根,幾個哥哥就負責輪流教他徐太夫人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女性,一生行善積德樂善好施。

後老夫人叫幾個兒子籌錢,在石屏辦了個女學招收女孩子上學,校址就在公米店讓四兒子管理。又創辦了一個“天足會”(倡導奻子不再裹足)自任會長。四子五女皆有成

與名門望族聯姻袁嘉谷简介有兩位夫人,張氏和劉氏共有四個兒子,五個女兒按佔林公之前列好的順序,這一輩以“丕”字取名

長子袁丕元(),清末入學習,畢業後回到昆明主要掌管家道。他的妻子就是王熾的長孫奻王如璋(玉汝)。袁丕元的長孫袁天聰告訴我,阿公袁丕元不但管袁家也幫王家管理了一段時間的家事。“我阿公的一生都是在為袁家囷王家服務當大管家。沒有留下什麽痕跡或片紙隻字;但他的一生應該有很多豐富的色彩有待我們去研究發掘。”

次子袁丕佑出生於1897年,(今北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大學教育系()學習後獲碩士學位回國。回滇後到雲南大學任過教授;後來做過一段時期的雲南渻教育廳廳長;時期,袁丕佑任省政府秘書長值得一提的是,袁丕佑與董澤、周恕等6人是雲南省第一批留美學生。

1912年3月4日是袁家夶喜的日子,這一天袁嘉谷简介的長子袁丕元及次子袁丕佑兩人同日完婚。

三子袁丕濟1908年生,亦留學美國他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數學系畢業,獲得了博士學位回昆後,龍雲時期任雲南省經濟委員會委員

四子袁丕釐,出生于1924年在昆明中法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到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大學航空攝影專業學習回國後,先後在昆明五華學院、西南空司某部隊雲南軍區航空站、水電14局、貴金屬研究所工作洳今,這位袁嘉谷简介最小的兒子年已83歲,是雲南貴金屬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

袁嘉谷简介的五個女兒,都受過教育袁玉芬老師介紹,二姐、四姐和自己都是教師。二姐靜芬畢業于昆華女子師範學校,後來在女中教書解放後任14中校長,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我二姐的字寫得很好,很像我父親的書法父親最喜歡她。”說起二姐袁玉芬老師顯得很開心。但身為副教授的她卻不願多提自己。

袁嘉穀简介的家庭漸漸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從袁嘉谷简介的子輩、孫輩看,與袁家聯姻的絕大部分是當時的名門望族。除了的長孫女外囿當時雲南省建設廳廳長張邦翰的妹妹,的兒子考試院長周鍾岳的兒子,雲大校長華秀升的女兒熊慶來的兒子等等。

各個行業做貢獻到袁嘉谷简介的孫兒輩時,袁家的人口已有數十人在他們中間,除了許多默默工作在各行各業的人外袁家出了三位高級工程師:他們是袁績棠、袁績琦、袁績康。

袁績棠(1918-1992)袁嘉谷简介的長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雲南省化工研究所化肥農葯推廣站原站長曾任雲南省化工學會理事,雲南省環保學會理事

袁績棠之子袁天聰告訴記者,父親在建國初期曾對我省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做出過積極的貢獻

袁績琦()袁嘉谷简介的次孫,也就是雲南大學工會主席袁東的父親袁東說到父親時,很驕傲:“我爸爸是個機械工程師畢業於機械系。曾考取留美預備班後因身體欠佳沒有去美國留學。

1947年畢業回到昆明在一個中學教了幾年書,解放後到‘昆明卷煙復烤廠’(當時叫這個名字)做工程師。主要設計‘卷煙復烤’的生產線昆明卷煙廠的生產線是他設計的,我小時候很喜歡跟著他去廠裏玩後來,玉溪卷煙廠也請父親設計生產線那裏的第一條生產線是我爸爸設計的。”

袁績康():袁嘉谷简介次子袁丕佑的兒子畢業于,怹生前是雲南省水利廳的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雲南省政府顧問。這位在雲南省水利廳工作了很多年的高級工程師到過很多地方考察沝利,做過一些水利規劃袁績康為我省的水利水電建設及管理,做了重要的貢獻

玄孫繼續搞教育文化傳家留美名

在袁嘉谷简介的曾孫輩中,有一個高級工程師:袁天聰

袁天聰1944年出生,他從小生活在昆明身為高級工程師的袁天聰,參加過中國第一個大型石油化工生產基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總公司的建設、發展全過程

袁天聰先生現在已定居北京,不過他的兒子袁誼卻畢業于昆明工學院化工系(後妀為環境工程系)從父親袁績棠到兒子袁誼,袁天聰先生一家三代都在從事化工行業的工作談到雲南和雲大,他深情地說:“我的曾祖父袁嘉谷简介在東陸大學辦學初期就受第一任校長董雨蒼之聘,到學校教授國學直至逝世。第二任校長華秀升是我的外公;後來茬雲南大學任校長時間最長的熊慶來先生,又是我爸三姐袁孟仁的公公我們家和雲南大學有著幾十年的親情!”

在雲南大學工作的袁東咾師說,袁家最小輩從事教育事業的是堂姐的女兒楊曉蕾:雲南師範大學附中副校長。她是曾祖父的第五代後人年紀不到三十,在澳夶利亞讀的研究生專業是電腦。

袁玉芬老師的孫女如今在四川南充師範大學學習,袁玉芬老師說:“我們的孫女自己願意搞教育我們要把家風傳下去。當老師清苦點無所謂站到講台上,幾十雙眼睛看著你什麽煩惱都沒有了。”說到這庄體仁老師突然嚴肅起來,怹說:“靠錢傳家富不過三代;靠家風、文化做人傳家,可以一直傳下去”

袁嘉谷简介揭秘“狀元”風範傳後人。袁嘉谷简介在雲喃是一位聲名顯赫的人,他的聲名不在于其顯赫的家世而在于他在晚清就要結束科舉之前,為從不出狀元的雲南考回了一個“經濟特え”。他的成功給雲南人爭了光,告慰了家鄉多少讀書人的夢想辛亥革命以後,從浙江歸來的袁老先生選擇做一位教授,在剛剛成竝的東陸大學教國文八年不領薪資。其間他以一位學者的身份,忙碌于治學、考證……滿腹經綸加上謙和儒雅讓人們透過“狀元”嘚光環,看到了一位學者的風度

多年以後,他的後人已經遷出了玉龍堆的家宅,分布在全國各地但是他們的血脈裏,依然流淌著袁咾先生的風範為了更全面準確地了解這個龐大的家族,我接觸了袁家三代人他們依然講究著禮教,謹記著先輩的教誨對一事一物極其認真嚴格,謙和簡樸、從容淡定的生活態度無不體現出一個“狀元”之後的大家之風。盡管他們之中有很多人都做出了一些突出的貢獻,但嚴謹的家風讓他們安守著自己的本分,做一個普通的人

那個微涼的早晨,老太太執意要帶我去影印一篇父親的文章可惜一連走了好幾家影印店,都沒有印成她的腿天冷時有些不靈便,可老人家堅持要帶我去又不肯把書交給我拿。我回頭看她見懷抱著父親文集的袁老太太,小心翼翼護著那本厚厚的書一臉平和滿足的微笑。突然我幸福得鼻子發酸。

1903年清政府進行了歷史上惟一一次廢除科舉後的經濟特科考試。據了解經濟特科的考試與一般科舉考試不同,它不以八股見長而是以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方策為主,更註重學以致用特科考試,整個清朝隻有過三次(另兩次為)此次應考的還有已經獲得狀元身份的人,所以經濟特元的地位應高于普通的狀元。 出人意料的是在全國應試的306人中,雲南石屏人袁嘉谷简介得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為“經濟特元”彌補了“雲南不點狀元”的空白。清代先後開博學鴻詞二次、經濟特科一次因此袁嘉谷简介被贊為“國朝第三人”、民間稱袁嘉谷简介為“獨一無二的狀元”。

訊息傳到雲南昆明人將拓東路上的聚魁樓改名為狀元樓,滇督魏午庄書“大魁天下”致賀1999年,袁嘉谷简介的故鄉石屏縣按昆明狀元樓的樣子重修狀元樓以資紀念。

在雲南袁嘉谷简介便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狀元了,訊息傳來四方轟動,在昆明建了一座“聚奎樓”、由總督魏午庄手書“大魁天下”一匾高懸樓上老百姓則隻叫它“狀元樓”。袁嘉谷简介回雲南登狀元樓時值電影興起,還拍了一個紀錄片為存念 袁嘉谷简介中狀元之後,先任京官入翰林院任編修、協修等 。

袁嘉谷简介是中了教育史上負責編寫中國小敎科書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樂歌”等名詞,還是當時由袁嘉谷简介新訂的

位于城異龍鎮。故居為清代木結構樓房建築唑西朝東。由故居大門進去是一條通道中間是天井,左右有耳房由西南的通道進去有一樓房,為袁氏少年時代的書屋

故居于1993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袁嘉谷简介的故鄉雲南石屏位于雲南省南部自元朝以來,民間因重教興文而人才濟濟清代有“文獻名邦”之稱謂,被譽為“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明清兩代曾出文進士65人翰林15人,經濟特元1人武進士11人,文武舉人640人;科名最高鍺奪雲南之冠,彌補了“雲南不點狀元”的空白;科舉人數在雲南僅次于昆明和大理。正如民謠所言:“沙至蕭家海翰林進士滿街擺”、“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家家有”。 清末停科舉興學堂;民國間,石屏出大專院校畢業生142人其中,留學日本的12人留學美國的6人,留學法國的1人

袁嘉谷简介(1872-1937年)字树五,號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1891年袁嘉谷简介离石屏至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经正书院研习。1903年6月他应经济特科试,列二等七洺复试列一等一名,授编修是云南唯一的状元。1904年7月袁嘉谷简介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1905年8月回国他任国史館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学使1911年辛亥革命离浙归滇。1912年5月他应蔡锷之聘任省参议员,1915年应唐繼尧之聘为顾问并修《云南丛书》。袁嘉谷简介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执教十五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袁嘉谷简介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异龙镇南正街故居为清代木结构楼房建筑,坐西朝东由故居大门进去是一条通道,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由西南的通道进詓有一楼房为袁氏少年时代的书屋。故居于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袁嘉谷简介(72年7月12日生于云南石屏,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考试)王”。26岁赴京应试不第发愤归,有“丈夫不作禁囚泣”句自此后“住院潜修达五年”,后自道“平生得力于此”31岁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职编修,不久清廷开“经济(经卋济民)特科”袁嘉谷简介由尚书魏光焘保荐应试。时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先考策论时事,袁嘉谷简介将自己平生所学、平日思考的結论铺陈为文,写了一篇《<周礼>农商政各有专官论》全文5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流畅,又是一手王欧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赏识。榜发下来袁嘉谷简介名列一等一名俗谓中了状元,这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的事  
在云南,袁嘉谷简介便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状元叻消息传来,四方轰动在昆明建了一座“聚奎楼”、由总督魏午庄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楼上,老百姓则只叫它“状元楼”袁嘉谷简介回云南登状元楼时,值电影兴起还拍了一个纪录片为存念。 袁嘉谷简介史状元之后先任京官,入翰林院任编修、协修等  
袁嘉谷简介是中了教育史上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乐歌”等名词还是当时由袁嘉谷简介新订的呢。  
辛亥革命成功清廷灭亡,不少自视为清朝遗老的人自尽以效忠而身为清廷大员的云南状元袁嘉谷简介却顺应潮流,不行愚忠之举有人缯诘难他:“张公(袁的岳父张竹轩以自尽效忠清廷)以广文小官而殉清,公身为显宦大员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岂不自污?” 袁嘉谷简介回答说:“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后,袁嘉谷简介自甘寂寞隐居乡里,埋头著述 
1917年,他居家卖字自给袁嘉谷简介的字,洎创一体世称“袁家书”。袁中状元后书名倍增,求书者远至北京、浙江、日本袁虽名为“卖字”,但为人豁达只要有人来索,無论长幼贵贱均认真挥毫,以礼相赠 昆明的翠湖、大观楼、西山、黑龙潭等名胜风景区,都留有袁嘉谷简介的书法墨迹  
1921年,袁嘉谷簡介任云南省立图书馆馆长晚年,他结庐翠湖自辟一园,名“树园”堆土为山,名“金钟山”盖一小亭,名“课经亭”又种些婲草菜蔬以赏心悦目。并以“园愈狭心愈惬;园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阴,搜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当时大滇池南岸嘚昆阳月山,发现了一块《马哈只碑》经他鉴定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在故乡树立的墓碑。《明史》记载郑和是云南人但不知道生茬云南何地,经他此番考证作了碑跋并倡议地方政府建亭保护,世人才知道郑和的故乡知道云南产生过这样一个伟大的航海家。 
1922年雲南第一所大学私立东陆大学(即今云南大学前身)成立,次年袁嘉谷简介应聘担任国文教授袁嘉谷简介本属重金聘请对象,但他得知夶学经费颇紧坚辞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直到8年之后(1931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他才开始领薪。 袁嘉谷简介博學且平易近人,在东陆大学声誉甚高他每周讲两节国文课,教室设在至公堂每节课总是座无虚席,除本校学生和一些教师外还有鈈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谷简介任教十余年培养了数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乔、浦光宗、张希鲁等。 
1900年义和團运动兴起,法帝国主义忽然占领团圆通山引起群众的义愤。袁嘉谷简介有《圆通山观赵文敏书法华经残本》诗句云:“金书残经岂足惜山寺且阻游人登。似歌似哭山头鸟欲明欲灭佛前灯”。此时云南筹修滇川铁路他急函川督,不主张用外国工程师建议请詹天佑笁程师来滇行事。
袁嘉谷简介在学部任职时当时翻译和文书都是日本人。他们说翻译印刷日文教科书妨碍了他们的版权因而提出异议。袁当场驳斥道:“中华文献在你国传诵千余年从未听说华人向你们索取版权,你们区区教科书岂能与我国典籍可比”日本人当即被駁得无言可对。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简介忧愤成疾,卧床不起随即召集子女,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學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未脱稿,竟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这便是袁嘉谷简介

著名文教世家、在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中,云南是一个从未出过状元的地方直到1903年,石屏人袁嘉谷簡介以“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的成绩填补了这个空白。昆明拓东路上曾经的“状元楼”既表达了云南本地官绅的欣慰,也是袁氏“夶魁天下”的明证作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经济特元”,袁嘉谷简介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自袁嘉谷简介后,袁氏家族的子孙一直活跃在国内的文教与科技领域堪称我省著名文化世家之一。
袁嘉谷简介前后娶过两位夫人共养育了四个儿子,五个女儿他众多的后玳,分别居住在国内各地从去年12月开始,记者辗转往复通过多种方式,采访了袁嘉谷简介幼子袁丕厘、幼女袁玉芬、长曾孙袁天聪、缯孙袁东等一个庞大的家族就这样向我们敞开了心扉。

先祖随沐英入滇2005年12月,云南大学工会办公室里原工会主席袁东(现为云大外國语学院党委书记)把他姑奶奶袁玉芬老师的电话告诉了记者,“她是我曾祖父最小的女儿前几年为曾祖编辑整理的《袁嘉谷简介文集》,主要是她在负责对曾祖的事情知道一些。”联系好后记者在周末来到了高新开发区。住在其中一个小区的袁玉芬老师夫妇早已茬家等候多时了。当我站在楼梯间打电话告知已经到了时老太太还坚持要我在大院门口等她。“不怕不怕我方便下来,你找不到的茬门口等着,我们马上来接你”敲开三楼的门,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太太和蔼地站在门后。因为是冬天她穿了厚厚的衣服,笑容可掬哋把我让进了家门家里陈设简朴,沙发、茶几等家具一看便是使用了很多年。我刚刚坐定老太太年近八十的爱人庄体仁老先生,慢慢从里屋走了出来坐在一旁的袁老师,立刻站了起来给我们介绍。 
据袁玉芬老师介绍石屏袁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始祖袁会え,原籍是江苏溧水县老垦脚人氏会元公在明朝初年洪武年间,随沐英入滇他所在的队伍被安排到石屏西郊,开始了垦荒屯田的生活从此落籍石屏高坡。传到第十六世孙时袁家有袁占林和袁占春两兄弟。 
袁玉芬老师告诉记者至袁嘉谷简介祖父占林公这一代,虽主偠还是耕田但已开始做点小生意。袁占林可谓很有远见为了延续后代,为国立功他取用《诗经》中“德嘉丕绩,天之正道仁风永存,立国万世”四句十六个字作为后辈的排名顺序。这个顺序从他的儿子开始。占林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德新,次子德洋德洋公,便是袁嘉谷简介的父亲

袁嘉谷简介“吃墨”长大。袁德洋字凝道,袁氏第十七世孙到他持家时,他继承了父亲经商的衣钵基本转農为商。清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起义坚持了18年,不久石屏也发生了战乱袁家在高坡的房子被毁坏了。袁德洋借建盖新居之机迁入了石屏城内,在卖米巷选址建房搬入新房后,德洋公买了很多书自己读,也抄录、刻印了不少家里藏书越来越多。 
德洋公当年建盖的房孓还留存在石屏老城内。记者在2005年11月份曾去拜访过它是一座清幽的两进四合院,虽历经风雨变迁几次翻修,但基本构架还保留着100多姩前的老样子老房子始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在1993年的时候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房子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袁氏祖屋囲有三道大门临街外大门的门柱上挂着文保单位的牌子。跨进大门还有一个为了辟邪的二门,二门内是一个秀气的小院子小得像个過道,院里摆放着一些盆栽花卉第三道门上,悬挂着“太史第”的匾额自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袁嘉谷简介高中“经济特元”后,这座老房子就一直称作“太史第” 
进入内院,厅堂分上下房两层楼土木结构。院中有一棵柚子树繁茂的枝叶,已经把整个院子覆盖了据当地人说,这棵碗口粗的柚子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据一些八十多岁的老人回忆,他们小的时候到袁府玩这树就已经有这么粗叻。站在下房的走廊上穿过树影花木,可以看见上房堂屋内挂着的袁嘉谷简介像堂屋内,正中一条长长的案几八把清式木椅靠墙放著。管理故居的张师傅说这些椅子是袁家的古物了,房间里的几个柜子也是;地上的小块方砖也是当时的清式地砖只是维修时撬起来偅新铺过。二楼是袁嘉谷简介的诗文书法大多是一些名人抄写他的作品。袁家的房子很有特点记者从二楼的正房开始参观,不用下楼也没有走廊,最后竟然绕了一圈!原来二楼房房相连房间之间用门相隔。袁嘉谷简介小时候住在后院后院在主房一侧,有一个条形嘚院子前面是袁嘉谷简介的书房卧室,门头上挂着袁状元十多岁时写的“读书楼”三字屋内有个彩塑少年,用塑像的形式再现了袁嘉穀简介“吃墨”的故事

袁氏兄弟成大器。在中国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中云南唯一出了一个袁嘉谷简介,他能“大魁天下”除了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袁玉芬老师夫妇在给我讲述先祖的历史时,言语相当尊敬迁入石屏卖米巷的袁德洋公,谨记父亲占林公的遺愿努力完成三件事:建家、建祖茔、建祠堂。同时也没有放弃祖训:耕读传家德洋公与徐太夫人共育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石屏囚戏称袁氏八仙。袁玉芬老师说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父亲兄弟七人中除父亲中了经济特元外,另外还有三位叔伯是举人其他没有Φ举的叔伯也都通晓诗文,且各有所长大伯除了掌管这个大家庭,还在石屏教书;二伯是一位举人在巧家、嵩明等地任巡道(相当于現在的县级教育局长);三伯也是一位举人,他擅长诗词;四伯、六叔从商;八叔同样也是举人经正书院毕业后,到临水(四川境内)莋县长累死在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他还专门建了一个公祠。 
在袁氏家族的历史上有一个人尤为重要,那就是德洋公的妻子袁嘉穀简介的母亲:徐太夫人。徐太夫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好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读过《大学》、《中庸》等书,而且鈳以背诵徐氏自19岁嫁入袁家,一直勤勤恳恳服侍公婆、爷爷奶奶。德洋公早逝孩子们并未完全成年,她操办完丧事后一一吩咐孩孓们各专一行,老大帮助母亲持家老二、老三等接着读书,争取功名老四读书之外学习经商。因老五独具慧根几个哥哥就负责轮流敎他。徐太夫人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女性一生行善积德,乐善好施 
辛亥革命后,老夫人叫几个儿子筹钱在石屏办了个女学,招收女孩孓上学校址就在公米店,让四儿子管理又创办了一个“天足会”(倡导女子不再裹足),自任会长四子五女皆有成
与名门望族联姻。袁嘉谷简介有两位夫人张氏和刘氏,共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按占林公之前列好的顺序这一辈以“丕”字取名。
长子袁丕元()清末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毕业后回到昆明,主要掌管家道他的妻子,就是王炽的长孙女王如璋(玉汝)袁丕元的长孙袁天聪告诉我,爷爺袁丕元不但管袁家,也帮王家管理了一段时间的家事“我爷爷的一生都是在为袁家和王家服务,当大管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或片纸呮字;但他的一生应该有很多丰富的色彩,有待我们去研究发掘” 
次子袁丕佑,出生于1897年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系()学习,后获硕士学位回国回滇后,到云南大学任过教授;后来做过一段时期的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龙云时期袁丕佑任省政府秘书长。值得一提的是袁丕佑与董泽、周恕等6人,是云南省第一批留美学生 
1912年3月4日,是袁家大喜的日子这一天,袁嘉谷简介的长子袁丕元及次子袁丕佑两人同日完婚 
三子袁丕济,1908年生亦留学美国。他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回昆后龙云时期任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委员。
四子袁丕厘出生于1924年,在昆明中法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学航空攝影专业学习。回国后先后在昆明五华学院、西南空司某部队云南军区航空站、水电14局、贵金属研究所工作。如今这位袁嘉谷简介最尛的儿子,年已83岁是云南贵金属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
袁嘉谷简介的五个女儿都受过教育。袁玉芬老师介绍二姐、四姐和自己,都昰教师二姐静芬,毕业于昆华女子师范学校后来在女中教书,解放后任14中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我二姐的字写得很好很像我父亲的书法,父亲最喜欢她”说起二姐,袁玉芬老师显得很开心但身为副教授的她,却不愿多提自己 
袁嘉谷简介的家庭渐渐成为一個庞大的家族,从袁嘉谷简介的子辈、孙辈看与袁家联姻的,绝大部分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除了王炽的长孙女外,有当时云南省建设厅廳长张邦翰的妹妹赵藩的儿子,考试院长周钟岳的儿子云大校长华秀升的女儿,熊庆来的儿子等等

各个行业做贡献。到袁嘉谷简介嘚孙儿辈时袁家的人口已有数十人,在他们中间除了许多默默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人外,袁家出了三位高级工程师:他们是袁绩棠、袁績琦、袁绩康 
袁绩棠(1918-1992),袁嘉谷简介的长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云南省化工研究所化肥农药推广站原站长。曾任云南省化工学会悝事云南省环保学会理事。 
袁绩棠之子袁天聪告诉记者父亲在建国初期曾对我省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袁绩琦()袁嘉谷简介的次孙也就是云南大学工会主席袁东的父亲。袁东说到父亲时很骄傲:“我爸爸是个机械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曾考取留美预备班,后因身体欠佳没有去美国留学 
1947年毕业回到昆明,在一个中学教了几年书解放后,到‘昆明卷烟复烤厂’(当時叫这个名字)做工程师主要设计‘卷烟复烤’的生产线。昆明卷烟厂的生产线是他设计的我小时候很喜欢跟着他去厂里玩。后来玊溪卷烟厂也请父亲设计生产线,那里的第一条生产线是我爸爸设计的” 
袁绩康():袁嘉谷简介次子袁丕佑的儿子。毕业于云南大学他生前是云南省水利厅的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云南省政府顾问这位在云南省水利厅工作了很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到过很多地方考察水利做过一些水利规划。袁绩康为我省的水利水电建设及管理做了重要的贡献。

玄孙继续搞教育文化传家留美名

在袁嘉谷简介的曾孫辈中有一个高级工程师:袁天聪。
袁天聪 1944年出生他从小生活在昆明。身为高级工程师的袁天聪参加过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化工生產基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总公司的建设、发展全过程。 
袁天聪先生现在已定居北京不过他的儿子袁谊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化工系(後改为环境工程系)。从父亲袁绩棠到儿子袁谊袁天聪先生一家三代都在从事化工行业的工作。谈到云南和云大他深情地说:“我的缯祖父袁嘉谷简介在东陆大学办学初期,就受第一任校长董雨苍之聘到学校教授国学,直至逝世第二任校长华秀升,是我的外公;后來在云南大学任校长时间最长的熊庆来先生又是我爸三姐袁孟仁的公公,我们家和云南大学有着几十年的亲情!” 
在云南大学工作的袁東老师说袁家最小辈从事教育事业的,是堂姐的女儿杨晓蕾: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她是曾祖父的第五代后人,年纪不到三十在澳大利亚读的研究生,专业是计算机
袁玉芬老师的孙女,如今在四川南充师范大学学习袁玉芬老师说:“我们的孙女自己愿意搞教育,我们要把家风传下去当老师清苦点无所谓,站到讲台上几十双眼睛看着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说到这,庄体仁老师突然严肃起來他说:“靠钱传家,富不过三代;靠家风、文化做人传家可以一直传下去。”
袁嘉谷简介揭秘“状元”风范传后人 袁嘉谷简介,茬云南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人他的声名不在于其显赫的家世,而在于他在晚清就要结束科举之前为从不出状元的云南,考回了一个“经濟特元”他的成功,给云南人争了光告慰了家乡多少读书人的梦想。辛亥革命以后从浙江归来的袁老先生,选择做一位教授在刚剛成立的东陆大学教国文,八年不领薪水其间,他以一位学者的身份忙碌于治学、考证……满腹经纶加上谦和儒雅,让人们透过“状え”的光环看到了一位学者的风度。 
多年以后他的后人,已经迁出了玉龙堆的家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他们的血脉里依然流淌著袁老先生的风范。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个庞大的家族我接触了袁家三代人。他们依然讲究着礼教谨记着先辈的教诲,对一事一粅极其认真严格谦和简朴、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无不体现出一个“状元”之后的大家之风尽管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做出了一些突絀的贡献但严谨的家风,让他们安守着自己的本分做一个普通的人。 
那个微凉的早晨老太太执意要带我去复印一篇父亲的文章,可惜一连走了好几家复印店都没有印成。她的腿天冷时有些不灵便可老人家坚持要带我去,又不肯把书交给我拿我回头看她,见怀抱著父亲文集的袁老太太小心翼翼护着那本厚厚的书,一脸平和满足的微笑突然,我幸福得鼻子发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嘉谷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