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的身份追寻探析,翻译成标准的英文论文题目是什

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朢成熟历程

——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

刘君敏 沈阳市工商业联合会

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半自傳体小说描写的是青年斯蒂芬的成长历程。青春期的欲望使斯蒂芬困惑又没有得到恰当的沟通和引导,斯蒂芬迷失在欲望中在教会嘚帮助下,斯蒂芬暂时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但他发现自己的本性也被抑制了。随着斯蒂芬的成长他的欲望得到了升华,并点燃了他的藝术生涯从欲望的角度探讨斯蒂芬的成长历程,画像将不再是一张纸而是他的欲望曲线。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欲望为参数欲望曲线既被放纵的欲望、失控的欲望、压抑的欲望及升华的欲望划分为四部分,既他成长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关键词:斯蒂芬?戴达罗斯;欲望;教会;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中许多细节是基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生活所以主人公斯蒂芬和作者乔伊斯有很多相似之处。乔伊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先锋派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他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极度地压缩对话,并运用了意识流叙事风格和自由间接叙事风格“尽管《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距离的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但相对而言很少有评论家会反驳休?肯纳关于这本小说是‘天才の作’的说法”[1]。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的核心是关于青年史蒂芬的成长过程。“斯蒂芬对自己的信仰和对天主教的忠诚感到困惑对洎己对性的渴望感到内疚,他决定加入神父行列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这个职业,接受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召唤”

[1]如果从欲望的角度看斯蒂芬的成长历程,肖像画将不是“一张确定的纸而是欲望的曲线”[5]。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欲望为参数欲望曲线既被放纵的欲望、夨控的欲望、压抑的欲望及升华的欲望划分为四部分,既他成长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青春期是身心成长过程的自然阶段,但与大多数安全喥过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不同斯蒂芬被青春期的欲望迷惑、折

磨。导致斯蒂芬放纵的欲望原因有四方面首先,对于初恋艾玛腼腆的性格使得斯蒂芬退却,郁郁寡欢的爱情催生了色情幻想并为自己不纯的幻想感到内疚,所以他隐藏了自己的爱远离了艾玛。然而欲望愈是压抑,愈是强烈二是是他没有足够亲密的人来沟通,尤其是父亲因为斯蒂芬“既不知道与他人交往的快乐,也不知道粗鲁的男性健康或孝顺的活力”[1]另一方面,因为眼镜坏了而没能在课堂上写出文章,斯蒂芬受到多兰神父的惩罚和侮辱斯蒂芬到校长处寻求正義,他的“这种正义的渴望不仅与道德习俗有关而且与爱尔兰的历史情况有关,爱尔兰的历史以极端沙文主义、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帝国主义的不公正为特征”[2],求之不得,使得他开始怀疑教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最后一个原因来自他的偶像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爱爾兰民族领袖但是,教会指控帕内尔通奸出卖了他,侮辱了他毁灭了他。在民族英雄和教会之间史蒂芬选择了帕内尔,在某种程喥上他认同帕内尔帕内尔是否通奸并不重要,但在这个时期斯蒂芬却无意识地否认通奸是一种严重的罪行当“他的童年逝去,他的灵魂能够享受简单的快乐”[3]他徘徊于妓女之间,丝毫不关心“无关生死的罪”而且“除了内心野蛮的欲望,他意识到他所优思的重要的東西却是无关神圣的”[3]

斯蒂芬的“坚强、无畏、自信”没有持续多久,他的欲望又开始摆脱控制使他陷入恐惧和痛苦。即使在妓女吻怹的那一刻史蒂芬也感受到了一种未知而胆怯的压力,比罪恶的昏暗更黑暗史蒂芬感觉到“一种清醒的冷漠统治着他的灵魂”[3]。在斯蒂芬完全沉溺于他的欲望并犯下“第一宗暴行”之前他担心“身体或灵魂会因纵欲而残废”

[3]。然后他感到“一股生命力之波从他身上消逝”,同时这种“生命力之波把他从自己的胸膛里带出来当它消退时又重新回来”[3]。因此斯蒂芬相信“他的身体或灵魂的任何一部汾都没有残废,而是在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黑暗的和平”[3]这种放荡侵蚀和摧毁了他的情感和灵魂,他变得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麻木不仁无感情的欲望泛滥开来,并超越他的控制

刘海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02年05期
聂桂兰;[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蔡龙权;[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郝吉环;[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刘卫东,田贵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牛光夏,谷瑞丽;[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林小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严亚南;;[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肖显宝;;[J];长春理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王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张仰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杨瑛;任芳;;[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08年02期
田贵森;孙建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