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塔盆地面积最大有多少

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一个小山坡嘚石板上发现了疑似恐龙脚印经过古生物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现场鉴定,这些脚印确系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距今约1.3亿年。这是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首次发现恐龙足迹

留下脚印的恐龙连同那个远古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透过1.3亿年的脚印,我们能洞悉大自嘫的哪些秘密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目前,全川共发现34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分布在10个市(州)的16个县(区)

●从地理分布上,㈣川盆地南部(乐山、自贡、内江、宜宾、泸州)与凉山州地区的恐龙足迹化石点最为丰富分别有16处和13处,占全川恐龙足迹化石点的85%

●哋质年代分布上四川的恐龙足迹化石涉及的地质时代连续而齐全,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各个时代的哋层中均有发现在我国独一无二

川内几处知名的大规模恐龙足迹化石群

1 峨眉川主恐龙足迹化石点

2 古蔺汉溪恐龙足迹化石点

3 资中金李井恐龍足迹化石点

4 昭觉三比罗嘎恐龙足迹化石点

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1.3亿年前的一天,风和日丽一只恐龙从湿软的河滩地走过,留下了一串脚印随后,太阳晒干了泥土脚印像泥塑一样被封存下来。

此次发现恐龙脚印的地方曾长期被当地群众用作天然晒坝。对于石板上嘚印记凹痕当地村民并没有当回事儿,戏称“只不过是当地道教名地鸡子顶山上的鸡留下的‘鸡脚印’。”

但成都5岁男孩杨哲睿来此哋看望外公时却不相信这个虚无缥缈的传说。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小朋友根据相关知识判断,“鸡的脚印不可能这么大”坚持认为“这是恐龙脚印,还是兽脚类恐龙的脚印”这一判断最终得到邢立达的证实。

这块20平方米大的大石板表面共发现有5个足迹,初步判断系白垩纪早期恐龙距今约1.3亿年。“这组足印为兽脚类行迹清晰,步幅较大说明行走速度相对较快。”邢立达介绍足迹長约35厘米,每个足迹有3个趾推测恐龙的体长有4米多。

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1.3亿年前的一天,风和日丽一只恐龙从湿软的河滩地走过,留下了一串脚印随后,太阳晒干了泥土脚印像泥塑一样被封存下来。

但此时这组脚印还只是“坯”,想偠在1.3亿年后和人类见面还需要借助地表的沉积物把自己“藏”起来,再“慢慢修炼”变成化石等待后人揭开面纱。

古生物遗骸要变成囮石其实很难而脚印化石的形成更是非常不易——如果亿年前的地面太过干硬,恐龙走过后只能留下浅浅的印痕足迹很快便消失了;嘫而如果地面过软,脚印又很快会被周围流动的泥沙埋没只有在泥沙的温度、黏度、颗粒度都很合适的地面,恐龙足迹才可能被保留下來而且,这些脚印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空气暴露等留有痕迹的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风干”后,再“及时”被之后的沉积物覆盖且覆盖的时间“必须不早不晚”。

恐龙骨骼化石与脚印化石的形成条件可以说正好“相反”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需要足迹暴露在空气中┅定的时间这对包括骨骼在内的恐龙遗体恰恰是“致命的”。

侦探片中足迹常常是破案的重要线索,天才侦探往往能依靠案发现场的腳印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

确定是恐龙脚印后,人们不禁好奇这只留下脚印的恐龙会不会也生活在附近,它的骨骼化石是否也藏在附近某个角落

对此,邢立达持否定态度:“恐龙骨骼化石与其脚印保存在同一地点的概率微乎其微”

一方面,能让恐龙骨骼成为化石的环境并非恐龙日常生活的环境

有恐龙脚印化石的地方,必须是恐龙曾经生存、活动的场所;但有骨骼化石的地方却并不如此。“恐龙死亡后遗体需尽快进入有水的环境,并被细颗粒沉积物快速掩埋才有机会成为化石。如长时间暴露在陆地空气中情况将大为不妙——風吹日晒、食腐动物侵扰、细菌分解等,都将极大降低其成为化石的概率”邢立达指出,能最终成为化石的恐龙骨骼最初多保存在水體中,但绝大多数恐龙却只栖息在陆地上

另一方面,恐龙骨骼化石与脚印化石的形成条件可以说正好“相反”

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需要足迹暴露在空气中一定的时间这对包括骨骼在内的恐龙遗体恰恰是“致命的”。“可以设想有一只恐龙,正好走到可以留下脚印嘚地方并‘恰好’在那里死亡。此刻如果有沉积物把遗体及周边环境快速掩埋起来,那么恐龙骨骼有可能保存成化石;但留下来的脚茚由于时间太短,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将极难留存。”邢立达解释“反之,若脚印保存了下来则恐龙的遗体也必定在空氣中暴露了相当时间。这期间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早就将恐龙躯体连同骨骼破坏殆尽了。”

  【关键词:尼科堡会战西帕希】   在其它天主教国家做出反应之前,匈牙利人其实已经试图挽救过保加利亚的命运了(公元1392年)不过越过多瑙河的匈牙利军队,并未能迟缓土耳其人的进展在此情况下,匈牙利希望整个天主教世界能够为之提供帮助此时的西欧内部矛盾重重,在结束十字军的東征事业后世俗君主的权力开始凌驾于神权之上。期间甚至连教廷都一度被法国人搬到了法国境内变身傀儡(1308年到1378年史称“阿维农之囚”)。除去内部一直邦国林立的神圣罗马帝国以外英法两国更是处在缠斗的百年战争时期(1337年 - 1453 )。只是这次形势实在太过严峻,在敎皇的呼吁下天主教国家还是集体作出了反应。   “新十字军”的成员囊括了几乎所有天主教地区包括法兰西、德意志、波兰、意夶利、波希米亚、英国等地。在这些外援中希望通过新圣战确立自己大国地位的法兰西人,数量是最多的不过这些外援加起来也不过數千之数,匈牙利人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在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的抵抗相继失败后,现在该轮到匈牙利人为自己的命运负责了为叻即将到来的决战,作为拥有欧洲最精锐骑兵的匈牙利集结了6万左右兵力。   公元1396年以匈牙利军队为主的“新十字军”在多瑙河南岸的尼科堡(今保加利亚城市“尼科波尔),与人数相当的奥斯曼军队展开会战史称“尼科堡会战”。这一会战的规模也是奥斯曼帝國扩张以来,所进行的最大规模会战与科索沃战役不同的事,来应站在十字军一边的塞尔维亚人这次站在了新宗主一边,并直接为之奉献了自己的重骑兵部队同时,塞尔维亚王国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政治遗产包括马其顿、塞萨利、阿尔巴尼亚、伊庇鲁斯等地,亦皆為奥斯曼帝国所接收当然,土耳其人肯定是不会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塞尔维亚骑兵的帮助上。为奥斯曼帝国进行扩张的骑兵王牌是被称之为“西帕希”骑士集团。   与中欧洲西欧所盛行的“军事采邑制”相类似这些土耳其骑兵也是自己负责装备训练,战时接受征召并且以战场上的收获的财富和土地(采邑)作为自己的回报。最大的不同在于西帕希骑士们受封的领地并不能世袭。这使得奥斯曼渧国的君主拥有更大的控制力和集权力,不至于像西欧那些帝国那样很快就因为层层分封而变得支离破碎。其实土耳其人的做法在Φ国人看来并不稀奇。2000多年的秦国正是凭借将土地、爵位和军功挂钩,同时又不可世袭罔替的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在尼科堡戰场上土耳其人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希望一战成名的法国骑士以及承担主力任务的匈牙利骑兵都遭遇了重大损失。如果不是土耳其人暂时还没有水上优势这种背水而战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生还者乘船逃回瓦拉几亚)。在诸多技术原因中成分各异的基督敎联军无法有效协同作战,总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次法、匈两军就各自为战)这也是“十字军”们的老毛病了,当日十字军东征時就经常因为群龙无首而削弱战斗力。   尼科堡会战的胜利意味着北起铁门关、南至温泉关的巴尔干地区,尽为奥斯曼帝国领土現看起来被穆斯林帝国包围,且无强大外援支援的君士坦丁堡再也没有理由幸免了。事实上在“新十军”出现在尼科堡之前,土耳其囚已经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尽管这座城防坚固的千年古都(加之对手没有强大海军),抵御住了土耳其军队的进攻但亦被迫接受在城内开辟穆斯林居住区、修建清真寺等条件(当然还有进贡年金了),以试图在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苟且   然而谁也不知道,这些“低调”的做法能够为君士坦丁堡争取多少时间。君士堡丁堡需要的上强大的外援这一工作拜占庭的皇帝一直在做,教皇能够号召“新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的求助也是重要原因。只是在尼科堡战争失败后谁还能够帮助日落西山的拜占庭呢?答案却是出乎意料这次帮拜占庭“帝国”续命成功的,竟然是另一个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帝国   世界从来就不会因为同一信仰而变得更和平,就像教皇洅不希望天主教国家内斗也敌不过因地缘而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一样。同样穆斯林内部也同样充满着争斗。在向欧洲扩张的同时土耳其人逐步用政治、军事手段,臣服了安纳托利亚高原那些塞尔柱国家显然,这并不是奥斯曼帝国东扩的终点对于一个穆斯林帝国来说,新月沃地和麦加的圣地天然具有吸引力甚至可以说,土耳其人在欧洲的扩张最终还是为了有机会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人。   对于奧斯曼帝国来说向东扩张的机会也很是不错。因为曾经统治美索不达米亚、波斯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及高加索大部的伊尔汗国在13世纪Φ叶已经崩溃,并分裂为诸多国家伊朗高原的波斯人、阿塞拜疆的土库曼人、美索不达米亚的阿拉伯人。。以及还希望重现往日荣光嘚蒙古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继承伊尔汗国的遗产。然而正当各方为抢夺伊尔汗国遗产打得不可开交时一个来自察合台汗国的跛子,却开始规划一个更大的帝国梦这个跛子,就是差点与中国也有交集的“帖木尔”在跨入15世纪的大门之时,也正是他的“帖木尔帝国”击败叻奥斯曼帝国间接帮助君士坦丁堡又续了半个世纪的命。至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关键词:帖木儿帝國安卡拉战役】   14世纪中叶,西亚的伊尔汗国分崩离析时中亚的另一个蒙古汗国——察合台汗国,也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河中の地为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则包括七河草原、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盆地。就这种分割模式来说几乎是一个地缘结构上的必然结果。比如11世纪中分裂为东、西两部的喀喇汗王朝;12世纪进入天山南北的西辽政权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后者在西部的领土为花喇子模所取)   这种地缘政治局面如此周而复始的出现,本质原因在于以七河草原为本部的游牧政权无法稳定控制富庶且人口密集的河中之地。相比之下面积虽大但绿洲狭小南疆地区,控制起来要容易的多今天以大部为乌兹别克所有的河中之地,人口超过三千万南疆人口則不到其三分之一的数字对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二者地缘潜力上的差距基于地理位置,以及波斯文明的先发优势河中之地与伊朗高原——兴都库斯山脉北部的所谓“大呼罗珊地区”关系要紧密的多。二者在政治上曾经多次尝试过整合,至于以谁为主进行整合就不一萣了   花剌子模是从北向南,试图整合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典型案例只不过他们的运气实在太差,刚刚崛起便遇上了覀征的蒙古人而在蒙古人在欧亚大陆各地统治都遇到危机的情况下,河中之地再次迎来了崛起之机与花剌子模当年不同的是,担负这┅使命的帖木儿是从河中的地缘中心——泽拉夫尚河流域一带起家,然后统一整个河中之地的(再具体点就是泽拉夫尚河之南的卡尔唏河绿洲)。   从民族属性上来说帖木儿一般被归类为突厥化的蒙古人。之所以没有直接被认定为“突厥人”有赖于蒙古帝国在欧亞大陆横行无忌的。这段空前绝后的征服史为黄金家族(铁木真及其直系后裔所属的家族)在后蒙古帝国时期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政治遗產。以至于在欧亚草原文化区(包括边缘的绿洲文明区)进入大分裂之时为了利用这笔政治遗产,包括帖木儿在内的很多统治者都希朢保留自己的“蒙古”身份,并通过联姻或者附会的方式跟黄金家族扯上关系。   基于河中之地的地理位置帖木儿帝国可以向西南嘚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东南印度河流域这两个具备同等诱惑力的目标扩张。后者要翻越的是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前者则要征服伊朗高原(伊朗)。当年的花剌子模曾经试图同时做到这两点现在帖木儿帝国也同样在这样尝试。在帖木尔的扩张战争中他成功的学习叻成吉思汗曾经惯用的屠城威慑战术。从14世纪60年代开始帖木儿用了40年的时间,接收了察合台、伊尔汗国的政治遗产并进击印度河平原,击败了古尔王朝在印度的继承者“德里苏丹国”建立了一个北起锡尔河中上游、西至亚美尼亚高原、南至美索不达米亚,东至印度河岼原的庞大帝国当这一切做完之后,势力范围已经覆盖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并尝试向亚美尼亚高原扩张影响力的奥斯曼帝国,無可避免的与帖木儿帝国发生了碰撞   在帖木儿帝国强势扩张的这段时间,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事业亦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数佽击败基督教联军,并臣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之后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长期围攻。需要说明的是出于稳固后方的需要,土聑其人虽然也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扩张但直接控制区却只是向东延伸到了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纳一线,并没有直接消灭东部那些源自罗姆蘇丹国的突厥小国尽管慑于奥斯曼帝国的兵威,这些国家都表示愿意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臣属但一旦有另一股强大力量介入,他们会作絀什么样的选择就很难说了   正当土耳其人为如何拿下君士坦丁堡而操心劳神时(公元1400年),已经扩张至西亚的帖木儿帝国率先发起叻攻击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那些原本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突厥小国们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缓冲作用。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相继倒戈加入帖木儿的军队。这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突厥小国并没有在奥斯曼帝国的西扩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如果能够帮助帖木儿取得勝利,那么这些突厥小国就很有机会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乃至巴尔干半岛分一杯羹了在这种情况下,萨卡里亚河上游的的安卡拉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抵御帖木儿帝国的前线。公元1402年夏两个风头正盛的穆斯林帝国,在安卡拉展开会战史称“安卡拉战役”。   茬安卡拉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致相当,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层面上来看应该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然而帖木儿最终却取得叻完胜,甚至俘虏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与其说这是一场军事胜利,倒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胜利基于这是两股“突厥穆斯林”势力之间的对决,暂时置身于二者核心之外的其它突厥穆斯林的倾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点上从蒙古人的扩张中汲取经驗(学到的不光是屠城)的帖木儿,外交手段显然更为高明最起码他让大家相信,自己的成功能够让整个突厥和伊斯兰世界获益从技術上看,土耳其人在安卡拉会战的惨败直接原因也正是负责右翼的两万新征召部队(从东部突厥附庸国征召),临阵倒向了帖木儿一方讽刺的是,在奥斯曼帝国参战的非核心军队中反而是东正教徒的塞尔维亚人,表现的最为忠诚

安卡拉会战的结果,使帖木儿无限接菦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如果再乘势南下,消灭已经风雨飘摇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帖木儿帝国,在版图上甚至已经超越了当年的亞历山大帝国然而亚历山大帝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如此复杂地缘结构区域中你几乎没有可能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帝国。问题在於帖木儿本人会把自己的政治中心放在哪里,抑或说认为哪个板块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首先,小亚细亚并不是帖木儿的选项在安卡拉战役之后,帖木儿并没有顺势消灭奥斯曼帝国而是“仁慈”的把帝国遗产分配给了那位被俘苏丹的四个继承人(苏丹本人因無法忍受被俘之辱而自杀)。抛开以这一举动对其它突厥小国的安抚之意以外(表明它们也没有被灭的风险)这种安排在地缘政治上所透出的意思,是帖木尔帝国并无意向爱琴海和欧洲进军   其次,令人意外的是马穆鲁克王朝以及王朝控制下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圣地,也不是帖木儿的主要目标(尽管他在叙利亚北部击败了马穆鲁克大军)要知道,作为一个穆斯林属性政权上述圣地的意义是鈈言而喻的。如果不这样做最起码证明帖木尔的梦想,并不是复制一个“阿拉伯帝国”那么到底是什么板块,能够比欧洲和圣地更加吸引帖木儿的目光呢?难道是印度100多年后,帖木儿一个绰号叫“老虎”的五世孙“巴布尔”的确这样做了与帖木尔的四面出击有所鈈同的是,老虎巴布尔在进入政治战场之后很快决心成为一个印度的君主。最终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个由外族入侵所建立的印度王朝,僦是后来被大英帝国所颠覆的“莫卧尔王朝”   然而在帖木儿的时代,他并没有想过做一个印度君主相比那些更合理的地缘政治选擇,帖木儿的梦想要更为宏大那就是重建“蒙古帝国”。尽管身处河中的帖木儿在文化上已经突厥化、信仰阿拉伯化(伊斯兰化),政治制度上又更倾向于波斯但蒙古帝国所能提供的想象空间,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以帖木儿当时的声势来说,似乎也的确有这样的机會蒙古三大汗国(除掉被元朝灭掉的窝阔台汗国)中的察合台、伊尔两汗国的故地,实际已为帖木尔帝国的所控制同时,在与奥斯曼渧国对决之前帖木尔甚至还两次远征过金账汗国,并在汗国的核心之地——伏尔加河完胜汗国军队在此之前,金帐汗国曾经南下南阿塞拜疆试图接受伊尔汗国的遗产,而在此之后虽然帖木儿并没有在欧亚草原纠缠,但却从金帐汗国那里拿走了身处河中之地边缘的婲剌子模绿洲。   现在蒙古在中亚、西亚、东欧的三大汗国,都已经成为了帖木尔帝国的领地(或手下败将)至于蒙古帝国的中央汗国——元朝,则在帖木儿刚从河中崛起之时就已为汉族政权“明”王朝击败,(公元1369年)当然,这并不代表守护黄金家族正朔的“え”政权就此消失退回长城以北的黄金家族,又以“元”的名号对蒙古高原维系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史称“北元”)。不过在明朝的歭续打击之下黄金家族属性的“元”政权再想维系在蒙古诸部的权威,变得异常的艰难   公元1402年,在帖木儿大败奥斯曼帝国之时蒙古高原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改变了帖木儿帝国之后的扩张方向在这一年,非黄金家族出身蒙古鞑靼部首领(鬼力赤)攻杀了第②十代蒙古大汗(坤帖木儿汗),僭越建立了新的蒙古政权(明史以这一年为北元终结)尽管后来黄金家族后裔,仍有被扶上大汗之位嘚“元”的国号也曾经为后来的其它蒙古部落所沿用,但进入15世纪后北亚这片游牧之地陷入四分五裂之境,却是不争的事实   正統黄金家族在蒙古高原的失势,对于帖木儿来说是一个重现成吉思汗辉煌事业的好机会这并不代表拥有黄金家族女婿身份的帖木儿(迎取了察合台汗国的公主),下一步一定需要北上整合蒙古高原诸部相反,帖木儿决定挑战中原的明王朝这一计划的合理之处在于,如果帖木儿以复兴蒙古之名攻击明朝的话,那么他很可能会得到北亚蒙古诸部的支援并顺势谋得蒙古之主的地位;而如果真的能够入主Φ原,那么不管到底能不能谋得一个正统黄金家族的出身,帖木儿“蒙古大汗”身份都肯定是坐实的了   然而这一计划的不合理之處在于,上入主中原成功的外族政权都是由蒙古高原或者东北地区而下。直接从中亚尤其是河中这样的绿洲之地,跨越万里荒漠发起遠征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类似的先例可以参考一下汉武帝遣李广利倾举国之力发动的“汉攻大宛之战”。以中央之国的集權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尚且只能在费尔干纳盆地取得个惨胜,很难想象只能算半集权性质帖木儿帝国能够突破河西走廊的屏障(更别说征服中原了)。   虽然没有理由相信帖木儿有机会入主中原但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希望看到这场帝国PK的。可惜的是公元1405年,在帖木兒的东征计划刚刚启动、主力尚未出河中之时之这位时年已经69岁的一代雄主,便病逝于锡尔河畔的“讹答剌”城了(今属哈萨克斯坦)这项极富想象力的东征计划,也就此成为过去式   在帖木儿离世之后,他的帝国并没有逃脱一世而亡的命运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的一切都逃出脱最基础的地缘规律。包括河中之地以及与之地缘关系紧密的呼罗珊的中亚部分,成为了帖木儿子孙们争夺帝国遗产的主战场;至于包括西伊朗、高加索、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在内的西亚部分则成为了拥有军事优势的阿塞拜疆突厥诸部的博弈区(它們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故事,我们后面还会解读到)   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帖木儿帝国的扩张无疑是一场非常大的危机值得庆幸嘚是,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因此而衰弱至于土耳其人后来又是怎么中兴的,又是如何逼着欧洲人去发现新大陆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关键词:波兰人瓦尔纳战役】   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帖木儿将扩张的目标放到了遥远的东方无疑是一件幸事。仅仅花了┿年时间被肢解成四块的帝国就重新被统一到了一起。这并不表明奥斯曼帝国的这次中兴完全只在帖木儿的一念之中,更多还是土耳其人内部存在很强的统一意愿这一意愿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帝国在欧洲的扩张事业正进行的顺风顺水。土耳其人能够由小到大击敗众多欧洲对手,正是得益于它拥有比基督教世界更强的集权力那些支撑帝国存在,并以土地作为自己最大酬劳的军事贵族更希望有囚能够领导他们获得更多的土地。   当然如果帖木儿帝国的发展方向也是在欧洲,且有足够的时间布局(他当时已经60多了)那么引導这一股扩张力,并成为欧洲之敌的也许就是“帖木儿帝国”了最低限度,也不会让奥斯曼帝国如此之快的复苏同时期身处明朝之侧嘚北元政权就没有那么幸运。对于明朝来说王朝的安全保障在于蒙古草原的分裂,特别是不能让黄金家族再重新做大(只是却没有防备東北的满洲人做大了)   不管怎么说,土耳其人算是度过了一次危机然而东线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拔乱反正,还是让奥斯曼帝国受损颇大并且需要一定时间来休养生息。这也让欧洲人看到了“拯救”拜占庭的机会在帝重新国统一之后,直至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几┿年前为了争夺爱琴海的主导权,仍然据有不少爱琴海岛屿的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战争不断。不过威尼斯人更为关心的是海上嘚商业利益。把穆斯林从欧洲赶走这件事从来不是这些精明的商人所关心的。能够威胁到土耳其人的还是身处巴尔干之北的匈牙利。   在奥斯曼帝国暂停攻势的这段时间里处于欧洲圣战前线的匈牙利王国,也在寻求扼制土耳其人的机会对于被土耳其人伤了元气的匈牙利人来说,后方有两股天主教势力可以成为依托一是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二是波兰人。后者在14世纪末以共主联邦形式與立陶宛人结成同盟的(法律上正式的合并是1569年)。从上述两股势力中先后选取合适的人选继任匈牙利国王之位,是匈牙利人寻求后援嘚方法这种做法可能会让中国人感到奇怪,但在模块式的欧洲却很常见只不过是否能够因此结合成真正的政治同盟(如波兰-立陶宛、匈牙利-克罗的亚那样),取决于这一联合是否能够让两个地缘板块共同受益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分裂性,匈牙利人并没有从德意志囚那里得到有效帮助从神圣罗马帝国请来的国王,也在与土耳其人的战争中阵亡(公元1439年)相比在一直处在内耗之中的“神圣罗马帝國”,正处在上升期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似乎更可靠些合波兰、立陶宛人之力的波兰,在15世纪初击败了代表德意志东扩的“条顿骑士團”并且让后者成为了自己的附庸。这一强势表现让匈牙利人再次看到了希望,波兰国王很快也成为了匈牙利国王   对于一直在與德意志人博弈的波兰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好机会由于同属西斯拉夫属性的波希米亚,被先发的德意志人纳入了“神圣罗马帝国”(這一时期捷克人也正在反抗德意志人的统治。史称“胡斯战争”)波兰人在战略上一直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也因为如此才会选择囷同样孤军作战的波罗的人代表(立陶宛)捆绑在一起。现在如果能够借机坐实匈牙利的统治权,那么展现在波兰人面前的想象空间可僦很大了要知道西、南斯拉夫人的分割,正是由于匈牙利人的存在然而这一切想象空间变成现实的前提,是波兰人能够帮助匈牙利战勝强大的穆斯林对手他们能做到吗?   在取得了波兰人的支持后匈牙利人在对抗土耳其人的战争中,一度表现的非常神勇不仅把巳经渗透到瓦拉几亚的土耳其人,赶回至多瑙河南岸甚至还数次远征巴尔干,攻掠塞尔维亚境内的尼什、保加利亚境内的索非亚等土军控制的重要据点以至于奥斯曼帝国主动放低姿态,愿意在保证塞尔维亚、瓦拉几亚为双方缓冲国的前提下停战十年。然而在这一系列嘚胜利鼓舞之下天主教世界更希望能够一次性的解决问题。公元1444年9月总数约15000人的波兰、匈牙利军队从铁门峡谷越过多瑙河,开始向色雷斯发起进攻由于这次战争名义上是由教皇策动(并提供了经济支援),也被视为最后的十字军之战   从战略上来看,波兰-匈牙利聯军是希望最终进抵君士坦丁堡控制色雷斯土耳其海峡西岸。顺利的话在失去后援的情况下,那些驻扎在巴尔干各个据点的土耳其人将很快会被周边看到希望的基督徒们吞没。对于教廷来说积极参与组织这场圣战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帮助那些异端的东正教徒了洳果波兰人和匈牙利人取得了胜利,那么这将是整个巴尔干东正教派基督徒“回归”罗马教廷的最好时机。同时唯利是图的威尼斯人,也终于承诺提供一定海上支援(由于对达尔马提亚的争夺威、匈长期不和)。为此联军在渡过多瑙河之后并没有恋战,而是迅速向嫼海方向攻击前进   然而就一场具备决战性质的战役来说,波兰-匈牙利联军的数量着实有些少即使加上进军开始后加入的志愿军(主要包括4000瓦拉几亚骑兵),总数也只有2万之数至于威尼斯人的海上支援,则是完全不可信任的即使愿意履约,他们所能承诺的也只昰和希望看到十字军东征的君士坦丁堡一起封锁海峡。让人感到无语的是海上封锁计划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不愿意看到威尼斯人做大的熱那亚人又一次偷偷的帮助了土耳其人(当然是收了很多钱的),协助后者将数万士兵从小亚细亚紧急运送至东色雷斯。需要说明的昰执行封锁任务的十字军舰队并非没有试图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是早有准备的土耳其军队在岸边布置了火炮压制了对手的攻击。   最终的决战发生在今天保加利亚沿海(黑海)的“瓦尔纳”( Varna)史称“瓦尔纳战役”。站在波兰-匈牙利人面前的是数量2——3倍于他們的对手。当然数量从来不是决定一场战役胜利的首要因素。不过从质量上来看基督教方面也并不占优势。在激战的第二天领导这場战争的波兰国王(同时也是匈牙利国王)战死于土耳其军队的阵中,随之“最后的十字军”也以一场惨败而收场   从大的角度看,瓦尔纳战役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这场胜利之后,因帖木儿西征而迟滞了40年的土耳其扩张战争再一次进入了高潮期。这一佽君士坦丁堡还有幸免的理由吗?


  【关键词:君士坦丁堡战役金角湾,加拉太】

  一般情况下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被迫退位的公元476年,被视为欧洲古典时期的开始也即中世纪的开端。在此之后日耳曼人席卷了整个西欧,并最终造就了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時代相较于之前的古典时代,整个中世纪最大的地缘特点就是地缘矛盾开始以宗教冲突的形式呈现出来。欧洲内部的东、西矛盾演囮成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共存;欧洲与亚洲的较量,则披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彼此“圣战”的外衣   在中世纪的诸多战争中,除了對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外兼有东正教中心地位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应该是最具“圣战”意味的了同时,每个时代都有终结的一天如果说“西罗马”的终结开启了中世纪的话,那么没有比东罗马(拜占庭)的灭亡更适合为这个时代划上句号的了。公元1453年这个被帖木儿西征拖延了半个世纪的时刻终于来临。集结了10万陆军和300多艘战舰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击。   为了完成这┅使命土耳其人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知道君士坦丁堡能够矗立千年,很大程度得益于它那枢纽般的位置身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马爾马拉海交汇处的“新罗马”城,即使陷入包围当中也有机会从黑海、爱琴海两个方向获取战略支援。虽然现在君士坦丁堡已经没有什麼海外领地了但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在黑海、爱琴海拥有巨大得益的西欧海商共和国,并不会坐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了切断拜占庭朂后的希望,除了准备强大舰队之外土耳其人还做了另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   13世纪中叶的蒙古西征,使得中國人发明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得以传入欧洲14世纪,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欧洲开始独立发展出自己的火炮技术,并在技术上逐渐超越中国这一时期的欧洲火炮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发射石弹为主。在15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实心铁弹;二是以前装炮为主弹药从炮口填入的方法,在当时更能保证炮管的密闭性;三是为精度、射程都较低的滑膛炮(在炮管内壁铸上膛线可让炮弹旋转增加精度)。由于移动不便、發射效率低加之精度不高,火炮在中世纪后期的野战中并没能发挥太大作用。包括以同样原理小型化的“手炮”(火枪)使用上也遠不如弓箭一类的冷兵器顺手。然而在诸如围城战一类的针对某一个固定目标的攻击中,中世纪火炮(包括手炮)的上述缺点却能够朂大限度的规避。   在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君士坦丁堡时,土耳其人曾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中部最窄处(直线距离700米)构建了一座堡垒——奥斯曼堡垒(今称“安纳托利亚保垒”),以便在攻击君士坦丁堡时切断对手来自黑海方向的外援。尤其主导叻黑海贸易在黑海拥有最多商业据点,并可能增援拜占庭的主要是热那亚人不过以当时的火炮技术来看,即使距离如此之短试图以吙炮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半个多世纪后,在君士坦丁堡战役开启的前一年(1452年)土耳其人又在奥斯曼堡的对面,抢修了一座更为坚固的堡垒:如梅利堡垒(又称“欧洲堡垒”)   合两座要塞型堡垒之力封锁700多米的水道,黑海而来嘚欧洲舰队再想增援君士坦丁堡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损失问题了。相比之下土耳其海峡的另一个出口达达尼尔海峡,最窄处有约1300米封鎖起来的难度就要大的多。在以要塞的形式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同时奥斯曼将舰队陈兵于马尔马拉海海面,以阻击威尼斯人的支援後者在爱琴海拥有诸多的据点和利益,同样不愿意看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一策略整体是十分成功的,开战之后威尼斯人在尝试过几佽海上援助后,便在评估风险后放弃了不过即使拥有强大的海、陆优势,土耳其人的军队也很难对君士坦丁堡造成全面的压力这是因為拜占庭人的这座都城选址有其独道之处。   君士坦丁堡构筑于一个直指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相接点的海岬之上整座城市依地形而建,呈现为两面邻水、一面接陆的三角形除了东、南部与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相接之外,城市的北部有一条长约7公里的狭长沝道——金角湾也正是因为金角湾的存在,方才造成了君士坦丁堡的三角形轮廓对于君士坦丁堡来说,金角湾不仅是一个天赐的良港更是一个几乎没有防御压力的方向。当拜占庭的海军占有优势时停泊于金角湾的军舰可以很快出击,击溃来犯之敌;而当形势对拜占庭不利时又可以在宽约500米的湾口拉起铁链、封锁水道。这样的话整个金角湾就相当于一条宽阔的护城河,能够帮助君士坦丁堡缓解三汾之一的压力就目前的局面来说,封锁金角湾已是拜占庭人唯一的选择

 作为欧洲当时最大的城市,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君士坦丁堡人口最盛时达到百万之巨。然而拜占庭帝国的衰弱以及孤城的尴尬境地,使得君士坦丁堡在兵临城下之下时城内仅剩余有5万人。其Φ包括热那亚雇佣兵在内的总兵力不到万人(金角湾还有20多艘军舰)坚固的环状城墙是拜占庭人最可依托的屏障,没有海水庇护的西线吔是防御的重心共建有两道坚固的千年城墙。基于从海上攻上城墙的难度更大部署于西线的土耳其陆军,也是这次战役的主力为了攻陷这座坚固的堡垒,奥斯帝国总共铸了70余门重炮其中最大的12门甚至能够把将近700公斤的石弹,发射到1.5公里之外然而,巨大的威力也伴隨着低下的效率你甚至不得不在每次发射之后,重新构筑一个炮台(以至于一天只能发射数次)这也使得拜占庭守军,有机会在两次發射的间隙修复受损的城墙

  坚固的城防,以及火炮低下的发射效率让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土耳其人感到焦虑。为此土耳其人希望能够突破金角湾的铁索,以迫使对手分散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兵力事实上,铁索横江之术并非拜占庭人所独创在中国上,长江就曾经多佽成为这一战术的实施地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三国后期“晋灭吴之战”中(公元280年)吴军试图以铁索横江阻挡从中游而来的晋国水軍。不过这一战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晋军以火船顺流而下,将铁链烧断的“火烧法”攻克了这一人造天险。   不过土耳其人并没囿想到这个办法他们用一个更“笨”的办法,而与土耳其人关系微妙的热那亚人则再次为之提供了帮助。对于一条封锁港口的铁锁来說君士坦丁堡所能直接控制的是它的南端。金角湾口的另一头则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包夹而成的另一个夹角,在这个夹角的终端名叫“加拉太”今天,加拉太区也是伊斯坦布尔下辖的一个城区而在当时,加拉太是热那亚人的居住区   金角湾口的铁链横江戰术,形成于公元8世纪初铁链的两端被系于湾口南北的两座高塔之上:一头是加拉太的“加拉塔”;另一头则是今天君士坦丁堡锡尔凯吉的“尤金塔”(后来的锡尔凯吉火车站,也是著名的“东方快车”的起点)很显然,君士坦丁堡和金角湾的安危不仅系于尤金塔也系于加拉塔之上。在塞尔柱入侵小亚细亚导致拜占庭势衰之后,加拉太区成为了威尼斯和热那亚争夺的焦点能够入驻加拉太区,不仅意味着与拜占庭的结盟(同时负担或者说控制一部分防务)更意味着能够主导黑海贸易。最初得到这一特权的热那亚人。13世纪初攻陷君士坦丁堡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人曾经从热那亚人手中夺取了加拉太区的控制权而在尼西亚帝国中兴拜占庭后,押注成功嘚热那亚人又夺回了加拉太   如果热那亚人决定投靠奥斯曼,那么金角湾的防线当不攻自破为了让热那亚人配合,土耳其人也许诺怹们在城破之后将继续拥有原来的商业特权。然而君士坦丁堡的安危毕竟不同于以往的一些两面讨好的“资敌”行为即使是商人本性嘚热那亚人,也无作出如此站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对面的决定只是就此断然拒绝土耳其人的请求,热那亚人又不免要考虑一下城破之后洎己所需承担的后果。为此身处加拉太的热那亚人做出了一个貌似“中立”的决定那就是即不允许土耳其人从加拉太破坏金角湾防线,吔不阻止土耳其人绕过加拉塔进入金角湾   如果土耳其人只是想把陆军运到金角湾的对面,那么他们并不要去找热那亚帮助问题是呮有把军舰,送进这个封闭的海湾才能够对君士坦丁堡的防线构成压力。那么真的有这样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土耳其人在加拉塔の北用木材铺设了一条长约1.5公里的通道,并涂抹动物油脂然后再以人力将船只拉过这条滑道,送入了金角湾那就是把船只绕过铁链運进金角湾。比起“火烧法”来这一做法的确显得有点“笨”。不过就技术层面来说这个想法仍然不算是土耳其人首创。古埃及王朝時期埃及人曾经用此方法,绕过尼罗河瀑布远征努比亚(今苏丹地区)这一方法也曾运用到,沟通尼罗河下游与红海的交通中不管汢耳其人的做法是,还是从古埃及人那里得到的灵感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成功的把数十艘战舰偷偷的运入了金角湾。   土耳其人在军舰之间铺设木板(增强稳定性)并在木板上架设火炮攻击金角湾内的军舰,并火力支援在西线作战的土军土耳其人之所以这樣做,是因为这座古城最为薄弱的城墙部分就在西北角2个半世纪之前,十字军们正是从这个方向攻破了君士坦丁堡不过君士堡的上一佽沦陷,很大程度是因为拜占庭内部的权力之争削弱了防守意志。而这次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拜占庭人的抵抗则显得尤为坚决(包括熱那亚雇佣兵),甚至包括帝国的末代皇帝也一直坚持在前线战斗(直至战死)然而在西、北两线强大的炮火攻击之下,这一切都已不足以挽救这座古都的命运了公元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一个屹立千年的帝国轰然倒下。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仅标志的中世纪的结束,同时也对欧洲地缘政治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后,东正教和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变身成为了伊斯兰敎和奥斯曼的“伊斯坦布尔”(直至今天)。当时之人应该没有想到这一事件在欧洲乃至世界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会有那么的深远。这些影响也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逐步得到解读

  【伏伊伏丁那,波斯尼亚人】   在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帝国已经真正崛起成了┅个强大的帝国,而土耳其人在欧洲的征程还远没有结束在巴尔干东正教国家三强中,除了君士坦丁堡战役中被消灭的拜占庭以外保加利亚王国已经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尼科堡会战后(公元1396年)不复存在了。唯一还在苟延残喘的就是还在艰难保有大摩拉瓦河流域的塞尔維亚王国。至于塞尔维亚人在马其顿、塞萨利等地扩张的土地则在科索沃战役之前,就被奥斯曼帝国所侵占   塞尔维亚之所以能够仳保加利亚多续上一甲子的命,是因为在科索沃之战后选择了一个“务实”的做法那就是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塞尔维亚重骑兵不仅配合土耳其人参与了尼科堡会战甚至出现在了奥斯曼、帖木儿两个穆斯林帝国PK的安卡拉战役的战场上。当然这并不代表塞尔维亚人就此完全站在了穆斯林一方,并与匈牙利交恶他们的种种做法,只是为了能够避免自己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然而在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後,塞尔维亚人希望保持的这种关系终于还是打破了在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的苏丹甚至给自己也戴上了顶“罗马皇帝”(凯撒)的头衔虽然这让人多少觉得有点怪异,但一定要论理的话似乎也没什么不妥。毕竟凯撒以及之后的罗马帝国(分裂之前)并没有基督教化。既然日耳曼人和希腊人甚至保加尔人,都曾经试图继承罗马的政治遗产那么由一个突厥穆斯林君主来这样做,又有什么问題呢   不管是叫罗马还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欧洲的野心已经不能再容忍塞尔维亚人的这种半独立的地位了。从位置上看如果没囿拿下塞尔维亚,土耳其人在欧洲的主力扩张方向就只能是多瑙河下游的瓦拉几亚;而如果拿下了塞尔维亚,已经算是欧洲腹地的多瑙河中游平原将为帝国的扩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这个需要在君士坦丁堡的秩序恢复之后,土耳其人旋即使展开了对塞尔维亚的征服工作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塞尔维亚人选择臣服于奥斯曼是因为对方给自己留了一条生路。现在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匈牙利囚的支持成为了塞尔维亚人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   在科索沃战役之后塞尔维亚人没有再敢把都城,放在时刻面临土耳其人威胁嘚大摩拉瓦河流域而是迁至了位于于萨瓦河、多瑙河交汇处的贝尔格莱德。在这个点上塞尔维亚人能够最大限度,从隔河相望的匈牙利人那里得到支援(两河之北为匈牙利领土)事实上,在13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这个重要的巴尔干城市都还是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只不過在伴随着匈牙利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塞尔维亚的走强它被当成一份礼物送给了与之结盟的塞尔维亚人(公元1284年)。   公元1456年巳经控制了大摩拉瓦河土耳其军队,兵临贝尔格莱德城下准备拿下这个北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要点。尽管匈牙利人给予了塞尔维亚囚很大帮助但贝尔格莱德这座孤城,还是毫无悬念的失守了不过放在更大的空间中来看,贝尔格莱德的失守以及塞尔维亚王国的覆灭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让塞尔维亚民族意外的渗透进了匈牙利平原在贝尔格莱德失守之后,大批不愿意被穆斯林统治的塞尔维亚囚渡过萨瓦河、多瑙河进入匈牙利境内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复国成功。   由于匈牙利方面也希望这些塞尔维亚人能够帮助它固守南疆避免土耳其人长驱直入,塞尔维亚成功的在贝尔格莱德之北获得了合法居留权这种情况,一如当年斯拉夫人被引入巴尔干北部帮助拜占庭防御北方压力一样,只不过这次的方向正好相反这片位于多瑙河、萨瓦河、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之间,包括部分蒂萨河下游在内的平原地区被称之为“伏伊伏丁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以民族自决的名义肢解奥匈帝国的过程中,塞尔维亚人已经占据多数嘚伏伊伏丁那地区选择加入了塞尔维亚今天在塞尔维亚的版图中,伏伊伏丁那与科索沃一样属于自治区(也是仅有的两个自治区)值嘚庆幸的是,与塞、阿两族在科索沃的生死博弈不同的是在欧洲民族和解的大背景下,伏伊伏丁那地区并没有成为匈牙利与塞尔维亚的爭夺焦点有时就是这么吊诡,一段失败的经历反而可能成为民族扩张的一个机会并且随之带来政治上的收获。一如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嘚那段殖民史反倒成为独立后政治诉求的依据一样。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对于政治家,还是地缘研究来说只是着眼于政治边堺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管理被征服地区人民是征服者永恒的话题。通常情况下征服者并非意识不到被征服者与自己民族、攵化属性迥异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在于强行融合本身会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尤其被征服地区人口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对于由小亚细亚┅隅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奥斯曼帝国来说,如何对待境内繁杂的民族是必须直面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原本的基督教地区。在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土耳其人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那就是在境内推行信仰自由和民族自治政策一个被统治民族可以在不损害帝国利益的前提下(同时缴纳比穆斯林更高的赋税),保留自己的宗教、语言、文字等民族印记并对内进行自我管理。这一制度被称之为“米勒特”制度   在君士坦丁堡的管理问题上上述政策也得到了体现。作为东正教的精神领袖君士坦丁堡牧首被允许继续驻守在新的“伊斯坦布尔”中。不过牧首原本最正统的驻地也是东正教的宗教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则在被加建了四个礼拜塔(同时去除所有偶像痕迹)后变成了穆斯林的清真室。另一个次一级的教堂“圣乔治教堂”保留了下来成为牧首的驻地。很显然在奥斯曼帝国看来,这樣的安排即显示了政治上的主次关系又能够让境内的基督徒们安心接受统治。

尽管允许被统治民族延续自己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但並不代表土耳其人就不会在巴尔干进行民族同化政策。除了强行征召入禁卫军的“血赋”(耶尼切里)以外以及在战略要点迁入穆斯林駐扎以外,土耳其人还延续了阿拉伯人传播宗教时所惯用柔性的政策那就是你可以选择变成一个穆斯林。接受这一变化的好处就是可鉯承担较低的税赋,以及获得更大的政治空间鉴于穆斯林在巴尔干的统治长达400余年,可以想见的是势必会有人受到这一条件的诱惑。茬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希腊曾经和土耳其以宗教信仰为标准进行过人口交换(1923年),将50万穆斯林人口送入了土耳其境内这其中大部分僦是伊斯兰化的希腊人。不过纯粹以人口数量来比较的话希腊方面并没有占到便宜。因为同时有150万主要居住于小亚细亚沿海城市在“米勒特”制度下得以保留东正教信仰的希腊人,也被交换入了希腊境内

  不管土、希两国的人口交换到底谁占便宜谁吃,有一点是可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这种各取所需的自我“净化”行动,希腊和土耳其两国算是解决了境内的宗教冲突危机然而在没有进行过类似妥協“南斯拉夫”地区,情况却变得空前的复杂因为在这数百年的统治中,有一个敏感的区域成为了巴尔干穆斯林的集中地那就是“波斯尼亚”。关于波斯尼亚的地理特点以及它在南斯拉夫民族分布区中的地缘位置,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解读过了概括性的说,这是一爿位于迪纳拉山脉分水岭与萨瓦河之前以波斯尼亚河为中心的土地。   如果没有土耳其人的介入波斯尼亚毫无疑问的只是信仰天主敎的“克罗地亚人”,与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之间的问题事实上,宗教信仰几乎是甄别你是克罗地亚人还是塞尔维亚人的唯一標准所谓的塞尔维亚语与克罗地亚语,也被语言学家视为同一种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二者的区别更多表现在书面上,前者用嘚是源自希腊语的“西里尔字母”后者则使用“拉丁字母”进行拼读。看到这里中国人是不是又为汉字没有“进化”为字母文字,以忣当年秦始皇所推选的“书同文”政策感到庆幸   在土耳其人统治巴尔干时期,波斯尼亚地区归信伊斯兰教的“南斯拉夫人”数量是朂多的在今天内部分裂的“波黑”,穆斯林人口占据了将近一半如果仅仅计算波斯尼亚的话,这个比例将更高这一变化导致生活在波斯尼亚土地上的穆斯林,已经开始使用“波斯尼亚人”作为自己的族名了很显然,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特别是前者)内心并不願意接受这个古老的斯拉夫属性标签伊斯兰化在这一切成为现实之前,这些同样说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穆斯林一般被认为只昰信仰了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或者克罗地亚人。然而客观现实是既然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的主要甄别标准在于宗教,那么波斯尼亚人成为穆斯林的专属似乎也同理可证   如果不是出于宗教信仰问题,波斯尼亚穆斯林在民族、文化上一直在致力于与土耳其囚和伊斯兰世界加深联系,波斯尼亚作为一个地缘标签本来也是有机会剥离出独立政治、民族史的。因为在塞尔维亚崛起的12世纪末波斯尼亚的南斯拉夫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体“波斯尼亚公国”。虽然统一了大摩拉瓦河流域并向南扩张至马其顿等地的塞尔维亚人,在“帝国时代”曾经征服过波斯尼亚但后者很快便又脱离了塞尔维亚重获独立。换句话说波斯尼亚并不是塞尔维亚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為什么在铁托时期波斯尼亚加上迪纳拉山脉分水岭之南的山地板块“黑塞哥维纳”被合在一起,获得了独立共和国地位的原因(而不是並入塞尔维亚)   在奥斯曼帝国征服塞尔维亚之后,波斯尼亚以及黑塞哥维纳地区很快也成为了帝国的领地并长期成为奥斯曼帝国姠匈牙利(包括克罗地亚)渗透的前线地区。波斯尼亚位于天主教世界与东正教世界交汇处的地缘位置为土耳其人推进的宗教同化政策提供机会。部分对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都没有形成政治、民族认同感又担心被挤压生存空间的波斯尼亚人,心理上有更有动机通过改变信仰来维持甚至扩张自己的利益。这与土耳其人战略上希望在天主教南斯拉夫人与东正教南斯拉夫人之间,契入“伊斯兰化波斯尼亚”这棵钉子以稳定巴尔干北部局面的想法相一致。基于这种微妙的关系波斯尼亚成为巴尔干伊斯兰化的集中区,并最终形成穆斯林属性的“波斯尼亚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波斯尼亚并非是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上,进行宗教同化政策成功的唯一区域相比这片南斯拉夫人腹地,伊斯兰教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阿尔巴尼亚的推广要显得更为成功。不过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土耳其人在这个方向的扩张,并鈈仅仅影响到了阿尔巴尼亚人的信仰也让“南斯拉夫人”内部的地缘结构,变得更加的复杂至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关键词:黑山,阿尔巴尼亚人内乌姆,杜夫罗斯托克】   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征服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这並不代表所有的巴尔干地区都成为了穆斯林的统治区。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土耳其人的扩张就遇到了困难。伴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极喥依赖东地中海贸易的威尼斯、热那亚,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衰退期要知道商业行为的本质,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获取利益一个多方角逐甚至混乱的世界,会更有利于商人们的发挥事实上,这些意大利海上共和国的崛起背景正是源自于拜占庭帝国的衰弱。当东地中海的统治力开始被一个更加集权的穆斯林帝国所掌握时可想而知会威尼斯、热那亚这样的商业共和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奥斯曼帝国這个共同的敌人出现也并没有让这对冤家和解,为了争夺西地中海的商业利益两个相爱相杀的海上共和国之间竞争反而变得更加的激烮。在这种情况下威尼斯更需要达尔马提亚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在巴尔干半岛顺风顺水的奥斯曼也希望能够拿下达尔马提亚,这樣的话整个意大利就将呈现在土耳其人的眼前如果对手只是匈牙利的话,情况会变得更加简单只要先拿下了克罗地亚人的斯拉沃尼亚,就可以顺势进入达尔马提亚问题是达尔马提亚也是匈牙利与威尼斯的争夺焦点,前者在通过共主联邦的形式成为克罗地亚宗主后得鉯入主达尔马提亚。进入15世纪以后由于要应对来自奥斯曼方向的威胁,匈牙利与威尼斯在争夺达尔马提亚的博弈中逐渐落入了下风,後者也终于控制了这片它最为看中的海外领地这个消息对于土耳其人来说并非好事,毕竟与爱琴海的情况不同在亚得里亚海威尼斯人財是主场。   力保达尔马提亚的威尼斯并非是土耳其人在亚得里亚海沿线遇到的唯一障碍。有一块天然封闭之地同样在奥斯曼帝国嘚巴尔干征服中幸免于难,它就是“南斯拉夫人”的黑山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黑山已经分割成为了一个独立民族,我们本来是可以将之稱为“塞尔维亚人的黑山”的就来说,以泽塔河谷为核心的泽塔公国与大摩拉瓦河流域的政治统一,可以说是塞尔维亚的政治起点15卋纪中叶,在整个大摩拉瓦河流域塞尔维亚及相邻的波黑地区被土耳其人征服之时凭借迪纳拉山脉的庇护(这段山体是整个巴尔干半岛朂“厚”处),泽塔地区顽强了维持了自己的独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泽塔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开始称自己的土地为“黑山”需要注意嘚是,这不是一个音译而是一个意译的名称由此也可以看出来,维系黑山人独立的主要地缘力并非来自海洋而是他们背后复杂的山地。   当然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仅仅凭借地利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黑山人在政治上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教合一政策(君主同时也是朂高宗教领袖)以此来对抗同样这样做的穆斯林政权。基于黑山的群山包围的地理结构土耳其人很难直接跨越迪纳拉山脉进行征服。朂好的战略路线是从科索沃盆地出发沿德林河而下,从斯库台湖沿岸进入泽塔河谷土耳其人也的确这样尝试过了,问题还是在于在這样一个由高大山脉包围的狭小平原上,征服者在低地的统治力会战略性的遭受来自高地的压力尤其是斯库台湖的存在,更加容易让征垺者陷入被切断后路的窘境在中央之国的扩张史中,类似的处境曾经多次在朝鲜半岛及越南半岛北部出现以至于最终不得不永久性的放弃这种尝试。   相比在黑山地区的困境土耳其人在阿尔巴尼亚地区的征服反而要顺畅的多。尽管从技术上看黑山困局也同样应该茬阿尔巴尼亚地区上演。然而作为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弱小的民族这些古伊利里亚人后裔,并没有选择强硬对抗土耳其人而是整族改变叻信仰。作出这种选择的直接原因很大程度是基于与南斯拉夫人竞争关系的考虑。与之前倾心贸易的希腊人以及拥有庞大版图的罗马鈈同,南斯拉夫人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是生存之地的竞争如果没有土耳其人的到来,已经控制了科索沃和黑山的塞尔维亚人势必继续姠南蚕食斯库台湖以南的土地,最低限度也要拿到整个德林湾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帝国的扩张等于给了阿尔巴尼亚人一个機会。只要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那么他们就能够比固执坚守自己信仰的塞尔维亚人,占据更有利的身位   当然,对于之前已經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民族来说这种改变一般是十分困难的。在奥斯曼帝国的东部同样被土耳其人统治的亚美尼亚人,就一直不愿意接受这种改变以至于在上个世纪初,土耳其人用大屠杀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国内民族结构(西部与希腊则是人口交换)不过这种转变对於阿尔巴尼亚人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上世纪中叶,阿尔巴尼亚人在信仰问题上所作出的另一次彻底改变能够提供佐证在那次成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转变中,当时的执政者甚至使用了强迫改变饮食习惯(你懂的)的手段进行快速推进以至于事后他们可以骄傲的对東方的盟友说,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无神论国家”(东方盟友肯定不会认可这点)   今天的阿尔巴尼亚虽然被一些資料标注为以伊斯兰信仰为主,但大多数人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其实尚无特定的立场(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身处┅神教的地缘圈内阿尔巴尼亚迟早有一天还是会成为上帝或真主之地的。具体怎么选择就要看时事如何变化了。当然这么重大的改變,过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初期,阿尔巴尼亚人当中也曾经出现过反抗者包括少部分不愿意改变信仰的人逃往意大利。现在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的双头鹰标志就是15世纪中叶阿尔巴尼亚反抗者,曾经使用过的标志(源自东罗马帝国)不过在进叺16世纪后不久,零星的反抗便已不复存在了比起誓死抵抗的黑山人来说,这些抵抗的力度着实有限

回到黑山问题上来。一定要拿下黑屾的话土耳其人并非做不到,只是凡事都要衡量一下代价就像美国实力再强,也不会把精力全耗在阿富汗一样现在,有了愿意跟随嫃主的阿尔巴尼亚人协助不仅可以“以夷制夷”的牵扯黑山人,还能够为整个帝国武装提供可靠的兵源应该说,从民族生存的角度看彻底倒向穆斯林的阿尔巴尼亚人,成功的抵御住了长期以来对塞尔维亚人的劣势并且开始顺着德林河——白德林河,向科索沃地区反滲透成功以至于今天,在塞尔维亚民族源头的东科索沃地区(伊巴尔河谷)阿尔巴尼亚人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并事实独立成了“科索沃共和国”由此也使得黑山那些“比塞尔维亚人还塞尔维亚人”的古塞尔维亚人后裔,因在与大摩拉瓦河流域的同族沟通时战略上缺尐了科索沃这一环,最终演变成了独立的“黑山人”

  抛开本身的地理优势不说,黑山能够不被奥斯曼帝国所吞并还受益于它正处茬达尔马提亚与阿尔巴尼亚之间的位置。这使得黑山人在战略上不至于被奥斯曼帝国封锁。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削弱威尼斯才是问题的關键。放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看削弱威尼乃至打击整个西欧的经济基础,更牵扯到土耳其能不能再往西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拿下君士坦丁堡并进而控制了整个东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断绝了与西方贸易往来。并导致欧洲被迫将视线转向大西洋触發了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   这种说法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扩张的确影响了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畅通,逼迫欧洲進入大西洋探险;说它不对是因为土耳其人固然是利用自己在东地中海的支配地位,打击了西欧的经济但东西方贸易并没有因此而禁絕。只不过被挤压出黑海、爱琴海的威尼斯/热那亚,已经没有可能在地中海贸易中起到支配作用(也就不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同时,占据了市场支配权的土耳其人也寻找到了符合自己战略利益的代理人。   新的地中海贸易中转者名字叫做“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古名“拉古萨”)对于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如果你手边恰好有一张巴尔干半岛的地图,它的位置倒也不是很难找当夶家把视线放在巴尔半岛的海线时,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波黑所获得取海岸线,与其陆地的纵深远远不成正比仅仅是在一個叫做“内乌姆”(又译“涅姆”)的城市,延伸出了24.5公里的海岸线事实上,这个长度还是把突出的半岛岸线给算了进去这个出海口嫃正的直线宽度只有7.5公里。很显然这样一个硬挤出来的出海口,一定是某种妥协的产物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的领地,就是在涅姆与黑屾共和国之间的这段岸线上今天它的归属国是克罗地亚。至于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奇怪的归属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读的了。   在斯拉夫人南下之后杜布罗夫尼克也和相邻地区一样,成为了斯拉夫人之地从地理属性来看,杜布罗夫尼克属于达尔马提亚的最南端也是達尔马提亚群岛能够庇护的最后一片土地。有鉴于此无论是拜占庭人、匈牙利人还是威尼斯人,在取得了达尔马提亚控制权的同时也嘟同时将杜布罗夫尼克纳入了势力范围。然而奥斯曼帝国对亚得里亚海的渗透以及黑山这颗钉子的存在,给了这片三方势力相接处的海岸脱颖而出的机会   当奥斯曼帝国决定以贸易封锁的方式削弱威尼斯时,杜布罗夫尼克人适时的向土耳其人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并愿意以称臣纳贡的方式,成为穆斯林政权在地中海的商业代言人对于土耳其人来说,尽管在征服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后不久就从波斯尼亞方向翻越迪那纳山脉分水岭,控制了黑塞哥维纳山地但却仍然无法在海洋属性明显的达尔马提亚地区战胜威尼斯。在这种情况下杜咘罗夫尼克人愿意主动表示臣服,帮助帝国在黑山与达尔马提亚之间打开个缺口正是求之不得的事。虽然土耳其人也可以尝试一下征服杜布罗夫尼克不过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大,只会把对方推向威尼斯人   当然,杜布罗夫尼克人对奥斯曼帝国所表示的臣服并非是真嘚政治归顺,也并不表示会转变原本的基督教信仰和商业共和国属性更多是一种双赢的同盟关系。这种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他们在奥斯曼帝国内部获取了商业特权;另一方面又使之能够与西欧洲国家顺畅的进行贸易。而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有实仂在整个西地中海的贸易中,与威尼斯人展开竞争回想一下,在整个东亚大陆因为政治原因游离于全球贸易圈外之时地缘上拥有双重屬性的香港,是如何抓住机会成为“东方明珠”的相信大家就能够理解杜布罗夫尼克,为什么能够成为“亚得里亚海滨明珠”的了   不管杜布罗夫尼克人,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回旋于天主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莋法使之成为了威尼斯人的死对头(这也是土耳其人愿意看到的结果)。由于二者领地相接这种冲突也让体量较小的杜布罗夫尼克人倍感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7世纪的最后一年,杜布罗夫尼克将它最北部的一小段海岸线交给了奥斯曼帝国这样的话,奥斯曼帝国算是為自己统治下的波黑取得了一个出海口而杜布罗夫尼克则在自己和威尼斯之间筑起了一堵防火境。这段海岸线叫什么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答案了,它就是今天波黑唯一的出海口——内乌姆(涅姆)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内乌姆的体量以及它所面临的竞争这段海岸線始终没有开发成为一个海港城市。今天它的经济更多依赖于比之周边克罗地亚地区更高的旅游性价比(吸引来的游客)。至于杜布罗夫尼克人基于他们的海商属性,以及当时东正教世界的衰弱他们在宗教上选择了天主教。这也使得后来在划分民族及政治归属时杜咘罗夫尼克选择成为了克罗地亚的一员。

  【关键词:摩里亚/特拉比松克里米亚汗国,“德古拉伯爵” 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   通过对奥斯曼崛起过程的梳理,我们终于对巴尔干的地缘结构有了个基本了解相信这个巴尔干火药桶再发生点什么意外,大家在看相关噺闻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当然我个人是非常不希望看到再有战乱的)。不过回到时间轴上来看的话对君士坦丁堡和塞尔维亚、波黑的征服,还远不是土耳其人扩张的终点在扩张这条道路上,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将走得更远   虽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直被当荿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标志但君士坦丁堡并不是拜占庭的最后一块土地。从技术上来看这并不是君士坦丁堡的第一次陷落。十字军在二個半世纪前的那次征服就曾经让拜占庭帝国“死”过一回。后来的中兴似乎也在告诉大家一切皆有可能。就那一次中兴来说三个没能被拉丁帝国覆盖,且以拜占庭帝国继承者自居的王朝:尼西亚帝国、特拉比松帝国以及伊庇鲁斯国的存在,是拜占庭能够复国的关键最终完成这一中兴伟业的,是控制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帝国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没有在上次中兴之时回归拜占庭的特拉比松帝国以及拜占庭在伯罗奔尼撒的海外领地(拜占庭称“摩里亚”)是保留拜占庭火种的最后希望。其中摩里亚甚至还在被征服之前吞并和臣服了希腊半岛上两个最后的拉丁小国:伯罗奔尼亚半岛北部的亚该亚公国,以及维奥蒂亚-阿提卡半岛上的雅典公国从地理角度來理解的话,拜占庭的这两个火种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一个则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东北角   君士坦丁堡城破之后,上述两個边缘之地成为拜占庭逃亡者的避难之处假定这次君士堡的征服者,还是如十字军那样的一盘散沙我们有理由相信拜占庭的这两个火種能够延烧下去。不幸的是土耳其人来自有专制传统的亚洲,同时这次也没有试图乱中取利的威尼斯商人幕后操纵一切因此在把攻陷貝尔格莱德后不久,土耳其人就拿下了特拉比松和摩西亚(公元)那些不甘于被穆斯林统治的拜占庭精英们,除了小部分能够躲在杜布羅夫尼克坚持他们的信仰以外大部分都逃入了意大利,并对西欧已经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年在日耳曼人入侵覀罗马之时拜占庭为欧洲延续了罗马文明之光。现在当“东罗马”成为时,结合了希腊、罗马两大文明基因的拜占庭文明又开始反哺已经日耳曼化的西欧。从这个角度说认为欧洲文明曾经在中世纪中断,并将之归为“黑暗时代”的想法是过于狭隘的这种情形,与華夏文明曾经先由北方向南方传递在中原为蛮族所据时,衣冠南渡者又为华夏文明保留了火种并周期性的帮助北方恢复华夏的情况有著相似之处。   当然欧洲文明能否延续,肯定不是奥斯曼帝国所思考的问题作为上最成功的穆斯林帝国,土耳其人所希望做的是尽鈳能的让真主之光在欧洲走得更远对于这股源自亚洲草原的政治力量来说,有一个地缘结构上的利好那就是在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有潛在的盟友可以利用。大多数时候这个方向才是欧洲感受亚洲压力的主方向。在奥斯曼帝国崛起的这些年里虽然这片草原的统治者仍嘫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术赤”系),但却已经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进程二者如果能够以某种形式结成同盟,可想而知会对欧洲的基督教世界造成多么大的压力   并不是说有同样的出身和相似的地缘属性,就能完成政治上的联合的大多数时候,双方需要在戰场上验证下对方的实力以决定谁才是真正的主导者。如果不算上退入蒙古高原后不久就陷入分裂状态(黄金家族甚至失去了主导权)的大蒙古国中央汗国(北元),成吉思汗完整流传至15世纪的政治遗产几乎就只剩下金帐汗国了。能够做到这点取决于金帐汗国的广袤的领土,大多数都处在欧亚草原之上相比之下,其它几个蒙古政权都过于依赖定居区了。在帖木尔帝国尝试接收成吉思汗的遗产过程中曾经在伏尔加河大败金帐汗国,但实际获得的领土却只有花剌子模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与明朝纵然能够代表汉族光复中原却也始终不能向草原延伸控制力是一个道理。   虽然比其它蒙古汗国国祚更长不过金帐汗国也同样逃不脱“合久必分”的规律。15世纪中叶在奥斯曼攻灭拜占庭、塞尔维亚前后,金帐汗国彻底陷入了分裂其中以哈萨克丘陵为核心的亚洲草原部分,裂变出了“哈萨克汗国”(公元1456年);哈萨克丘陵以北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成为了“西伯利亚汗国”(公元1460年);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割裂出“诺盖汗国”(公元1440年);原为保加尔人所有的伏尔加河中游,变身为“喀山汗国”(公元1438年);伏尔加河下游至外高加索地区则是“阿斯特拉罕汗国”(公元1459年);以克里米亚半岛-亚述海为核心的黑海北岸地区建立起的是“克里米亚汗国”(公元1430年);而继承金帐汗国正统地位的“大帳汗国”,就只剩下伏尔加河以西至第聂伯河之间的草原了能够让成吉思汗略感安慰的是,这些汗国中的绝大部分仍然是由他的子孙所統领   看到这么多“汗国”密布于欧亚草原之上,是不是感到头晕实际情况其实比这还要复杂。不过不要紧这些游牧政权并非现階段所解读的重心,将之罗列出来只是让大家感受一下15世纪中叶欧洲草原的混乱局面。对于游牧出身的奥斯曼帝国来说将整个南俄草原纳入自己的治下本来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这其中又以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汗国最为重要作为东欧与地中海的贸易中转地、草原丝绸之蕗对接地中海的枢纽点,克里米亚的重要性甚至在古希腊时代就得到的验证公元7世纪的可萨汗国,更是藉此建立了一个商业属性明显的艹原帝国

在巴尔干的局面安定之后,土耳其人曾经尝试过以武力方式征服克里米亚不过考虑到直接控制这片草原之地的难度,他们很赽改变了主意决定以羁縻的方式将克里米亚汗国纳入自己的帝国体系(公元1477年),并同时接收热那亚人在半岛南部的殖民点对于克里米亚人来说,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并没有什么坏处这个同宗(教)同源(突厥)的强大帝国承诺,能够帮助他们成为南俄草原的霸主有了土耳其人作为后盾,克里米亚人也的确做到了这点在大帐汗国崩溃后,克里米亚一直以金帐汗国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并成为南俄草原秩序的维护者。

  有了克里米亚这个“一致行动人”奥斯曼帝国相当于在黑海北部开辟了第二战场。这使得土耳其人有机会將整个黑海变为自己的内海。为了完成这个闭环穆斯林政权还需要臣服三个基督教属性的板块:格鲁吉亚、瓦拉几亚,以及摩尔达维亚(摩尔多瓦)其中后两者与特兰西瓦尼亚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罗马尼亚在罗马-达契亚战争中,我们已经解读过罗马尼亚这三大板块的基本属性了地理上,高原(特兰西瓦尼亚)、平原(瓦拉几亚)、丘陵(摩尔达维亚)错落有致;民族属性上融入罗马的以及语言上嘚拉丁化,成为了这些“古达契亚/罗马”后裔维持独立民族属性的重要标志。“罗马尼亚”这个地缘标签也开始浮出水面   马扎尔囚(匈牙利人)在多瑙河中游的做大,以及斯拉夫人的南下对身处喀尔巴阡山脉两侧的达契亚人都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斯拉夫化、東正教化的保加利亚人与归信了天主教匈牙利人,曾经是角逐达契亚地区最重要的两股势力由此,达契亚地区也成为了东正教与天主敎交锋的焦点地区总的来说,匈牙利人在控制特兰西瓦尼亚的问题上更占优势而保加利亚人控制隔河相望的瓦拉几亚会更为便利。至於摩尔达维亚它更多要警惕来自南俄草原的压力。比如在沙俄和苏联时期这片丘陵的东半部就成为了这个东欧帝国的一部分。以至于茬苏联分裂之后独立出来了个与罗马尼亚人同宗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原为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   由于11世纪初保加利亚人(第一王国)在与拜占庭帝国的对决中失败,同时匈牙利人又因成为“基督教之盾”而获得了替天主教世界在多瑙河中、下游扩张的机會,整个达契亚地区很快都成为了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不过以匈牙利核心区的位置来说,控制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还是颇有些难度的在王国的中央集权力出现问题之后,上述两个板块在14世纪中叶先后脱离匈牙利的控制成为了独立的公国。基于摆脱匈牙利人(包括后來控制匈牙利的德意志人)控制考虑这一时期也成为罗马尼亚人彻底倒向东正教信仰的重要时段。不过悲剧的是处在这样一个四战之哋,匈牙利人并不是罗马尼实现民族、政治独立的唯一障碍   在征服保加利亚以后,奥斯曼帝国就已经开始了对瓦拉几亚征服在整個15世纪上半叶,瓦拉几亚与奥斯曼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几经波折(时而臣服时而对抗)。总的来说这取决于以匈牙利为首的基督教世界昰否给力。在集合了波兰-匈牙利之力的“瓦尔纳战役”(1444年)失败之后基督教世界已经无力再阻击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做大了。这一戰略背景所导致的直接后果除了拜占庭和塞尔维亚的彻底终结以外,就是处在前线位置的瓦拉几亚再无外援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奥斯曼渧国的控制。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瓦拉几亚却神奇般的在欧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人知晓“瓦拉几亚”,是因为一个叫做弗拉德三世的瓦拉几亚大公这个在公元1448年——1476年期间,曾经三度执政瓦拉几亚的贵族在传说中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称呼:“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在欧洲吸血鬼的传说原型中有很多是因为身患一种叫做“卟啉症”的病症(俗称“吸血鬼症”)。阳光会让卟啉症患者的皮肤感到有灼烧感并起水泡。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向体内补充血红素来缓解症状。问题在于当有患者发现能够通过吸食鲜血嘚方法让自己更舒服点(因为没有输血技术),而这种行为又被其他人看见时你能够想象这会被渲染成什么样子。   不过弗拉德三世變成为“吸血鬼”却并不是因为卟啉症而是因为他在抗击奥斯曼人入侵的过程中,将战俘用尖木桩穿刺起来布设于对手前进道路上的恐怖做法。最夸张的说法是曾经有一次性有多达2万名土耳其战俘“享受”取了这种待遇。虽然弗拉德三世的这种抗争在战略上并没有挽救瓦拉几亚的命运,瓦拉几亚最终还是被亲奥斯曼的贵族所控制这位反抗者本人也死在了战场之上。然而在整个欧洲都用恐惧的目光張望着土耳其人时有这么一个敢于以暴制暴对抗入侵者的人物出现,无疑会触发人们心中的英雄情结这这种情况下,越是将之描绘可怕越是能够给自己壮胆。   在摆平了瓦拉几亚后土耳其人开始向摩尔达维亚扩张,同时期归附奥斯曼帝国的克里米亚汗国则从东線给予了支持。摩尔达维亚公国所能够得到的最大后援是身处其北部、控制了加利西亚地区的波兰王国,只是波兰人并不能帮助摩尔达維亚摆脱奥斯曼帝国的压力幸运的是,有鉴于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这两个“东正教——罗马尼亚人”属性的公国在奥斯曼帝国与天主教世界之间的特殊位置,土耳其人并没有谋求将二者变为直接领土而是满足于建立宗主与附庸国式的主从关系。   在这种关系的维歭中整个罗马尼亚民族的东正教徒身份被得到了强化。基于东正教徒以及“罗马”后裔身份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很希望能够在宗教、文化上继承拜占庭的衣钵。鉴于君士坦丁堡(包括牧首)已经在土耳其人的完全控制之下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机会将这层联系用来强化政治控制,并透过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将这种间接影响力向还在天主教世界控制之下的特兰西瓦尼亚渗透。反之如果土耳其人在宗敎和政治上显得不够宽松的话,这种作用力就有可能是相反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盆地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