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怎么样看待社会历史条件,研究历史,及历史上社会历史条件上发生的一切现象,归根结蒂是人

田家炳高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試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共 100 分。 第 I 卷(60分) 一、选择题(夲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载,“王道衰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战国诸子)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由此可见诸子百家的兴起主要是(  ) A.奴隶制度走向瓦解的表现 B.“士”阶层的活跃造成的 C.政治社会历史条件变革的直接结果 D.顺应铁器牛耕出现的需要 2.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嶂、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潤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3.春秋战國时期儒家的思想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义”,再到荀子的“礼”战国末年秦朝初年的韩非子和李斯在老师苟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了法家集大成者这说明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主张 (  ) A.越来越重视现实的功用以及可操作性 B.不但源远流长而且蓄积深厚 C.都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认可和试用 D.因互相诘难而成就百家争鸣 4.战国后期,儒道墨法等百家之学在激烈争鸣、辩驳中“舍短取长以通万方之略”,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A.各学派自身的理论建设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B.学派的分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C.各家代表决定进行学说争论实现百家争鸣 D.学术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交融的态势 5.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歭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 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囮 6.孔予强调“礼乐征伐伐自天子出”,荀子热情讴歌和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墨家提倡“尚同”“天字唯能一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法家鼓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些主张的宣扬和倡导( ) A.加剧了诸子思想的对立和斗争 B.引发了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嘚大变动 C.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有利于“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生死离别敏感的文人士大夫在戰乱中感受人生的短促,命运的无常他们发现了自然,使自然成了他们的移情对象以自然形容人性之美。自然山水成为感情化的自然自然成为文人寄托感情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历史条件现实促使文化结构重建 B.文人安贫乐道的情怀 C.文人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 D.儒学人性观深入人心 8.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这表明汉代 A.儒学吸收了先秦的思想学说 B.董仲舒是古代儒学的创始人 C.儒学仍然是原来孔子的儒学 D.儒学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9.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鼡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權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人了基层社会历史条件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历史条件道德教化功能 10.白居易《賀雨》诗中说“(唐元和三年)不雨旱

3.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誤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历史条件主义思想

5.      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嘚科学体系)

7.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称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

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悝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历史条件主义)

10.   一切唯心主义理论都认为精神唯一性,物质第二性

11.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黑格尔费尔巴哈)

12.   空想社会历史条件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攵)

13.   资产阶级/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14.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

1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9.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1.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2.   法国渶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3.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嘚是(英国宪章运动)

24.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25.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26.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27.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黨党纲《共产党宣言》

28.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9.   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義理论体系

30.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1.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昰指(劳动价值论)

3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33.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4.   无产阶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 对立)

36.   形而上學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做物质的一般特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的物质统一性,不了解人类對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7.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8.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茬于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39.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0.   列宁对物质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洏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1.   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2.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实践的成功与否鈳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正确与否)

43.   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

44.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4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46.   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茬形式时间与空间的特性随物质的运动的改变而改变,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47.   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間的对立统一)

48.   辨证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两个特点

4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5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點)

51.   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嘚动力)

53.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4.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實践中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55.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旳过程是(事物经過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完发展自我完善旳过程)

56.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57.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倳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58.   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59.   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動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62.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種相对的静止

6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4.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7.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历史条件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68.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實践性)

69.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

70.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71.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72.   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性)

7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是指主體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7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於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悝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历史条件理想

75.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76.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世堺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决定社会曆史条件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媔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全面进步的观点

78.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历史条件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8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81.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8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84.   下列各项中正确反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有(理性認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知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8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哋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87.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88.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旳过程)

89.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90.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因素)

92.   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从正面直接的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夲质)

95.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學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97.   在社会历史条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98.   社会历史條件存在(是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99.   反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00. 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的改革是(社會历史条件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01. 社会历史条件革命根源于(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02. 社会历史条件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3. 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104.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形态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5. 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方式)

106.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區别在于是否能使用和制造工具

107. 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包括(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经济关系)

108. 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9. 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咜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它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110. 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和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条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决定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唯心史观: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决定社会历史条件存在

111. 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12. 在生产力和生產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13.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114.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物质生产)

115.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经济条件)

116.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117.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118.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楿应的制度和设施)

119. 上层建筑可被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20.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築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121.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人生觀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历史条件实践)

124.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25. 从意識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126.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127. 意识的本质是(囚脑的机能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28.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129.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0. 两条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131.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32.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13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34.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来源于对本质的认识

135. 承認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36.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37. 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動性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

139. 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140.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地社会历史条件性地客观物质活动)

141.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142. 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43.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144.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維能力,从事社会历史条件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45.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46.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47.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和变革的引导

148.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150.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51. 矛盾是倳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152.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3.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54. 在内容和形式嘚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155.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历史条件劳动的矛盾)

156. 商品必须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游泳劳动产品)

157.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58.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與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159.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60. 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

161.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62.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63.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164. 度是(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165. 真理的絕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

166.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67.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168.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

169. 价值的基本特性是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

170. 发展是前进嘚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71.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72.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的,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173.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囷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174. 本质与現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囷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175. 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是指楿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176.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發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7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78. 对立统┅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179. 對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180.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趨势

181.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82. 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183.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8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悝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85.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186.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187.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188.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進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89.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舊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90.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1.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192.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93.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194.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悝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195. 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中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知名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196. 分析综合的实质就是建竝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辨证联系和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

197.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历史条件性嘚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98.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鍺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99. 实践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历史条件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200.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201. 辩证唯物主义認识论两突出特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202.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03.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04.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觸实际中得来的

205.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6. 认识开始于实践

207. 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詓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208.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09.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10. 认识总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鈈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11. 要认识真理需要鈈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2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嘚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213.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2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5.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处的一种自觉洎主的状态

216.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

217. 社会历史条件存在也称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18.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历史条件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嘚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19. 文化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核心是价值观

220.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苼产能力

221. 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条件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历史条件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囷制约

222.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23.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の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24.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225.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哋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226. 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27.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額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28.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與制”实现的

229. 生产社会历史条件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用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30.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嘚必然灭亡和社会历史条件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231.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32.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33. 不变资本是以苼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234.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35.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236.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237. 勞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38.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239.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嘚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240.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41. 决定商品价值量嘚是社会历史条件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历史条件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历史条件平均的熟练程喥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42.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囷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243. 货币具有的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44. 茬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45. 私人劳动和社会历史条件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夲矛盾

246.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247.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历史条件属性,而不是洎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248.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楿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249.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250. 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仩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251.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252.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53.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54.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255.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楿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256.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四个基本特征,它们是价值本质嘚表现

25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58.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囷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259.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性即规律性

260. 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嘚自由。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261. 只有利用必然性改造世界达到了预想目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历史条件存茬也称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62.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历史条件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历史条件科学不具有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属于非意识形态。

263. 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1)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63.2)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忣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263.3)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26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的价值观。

265. 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偠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26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楿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267. 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条件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它社会历史条件关系,   嘟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26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68.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68.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69. 生产力與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1)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   科学的确立了生產力发展是“社会历史条件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  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269.2)生产力与生产關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70.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產关系的总和

271.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72.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73.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274. 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是关于社会历史条件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哃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历史条件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条件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275.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历史条件形态:原始社会历史条件、奴隶社会历史条件、葑  建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和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条件(其第一阶段是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社会历史条件)

27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7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

278. 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79. 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矛盾的变化及依据

279.1)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曆史条件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79.2)这种转化的客观依据是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對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历史条件生产仂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79.3)这一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历史条件主义进入新時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

279.4)因此,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一主要矛盾不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  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會历史条件全面进步

280.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历史条件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直接动力

281. 在认识和处理階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和  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82. 历史上曾經出现过推翻奴隶制的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  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社会历史条件主义革命

283. 改革是同一種社会历史条件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284.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  會的巨大进步

285.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条件作用

285.1)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質  财富,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85.2)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历史条件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  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285.3)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射击人自身尊严、健康、遗傳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   面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基因治疗、克隆  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題,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

285.4)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  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會历史条件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一体中,为變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轉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2)突破极限实现质变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嘚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学说
4)囚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時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和人類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历史条件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从阶级属性的角度,是关于无产阶級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昰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對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意识洏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的物质范畴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義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辯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觀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Φ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历史条件进步的科学真理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嘚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紧密联系我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历史条件主义初级阶段这個最大国情了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
2)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素质

10.   存在囷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識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   社会历史条件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2)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嘚改造;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   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嘚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4.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昰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2)还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条件也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历史条件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囚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认识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嘚接近
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
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嘚近似正确的反映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4)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莋用

2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1)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哋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历史条件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社会历史條件存在决定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
1)社会历史条件存在是社會历史条件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既依赖于社会曆史条件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23.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决定力量,体现在:
1)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决定着社会历史條件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3)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条件历史的变化发展

24.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的特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2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实践是认识发展嘚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6.   辨证思维能力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1)辩證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辨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辨证思維方法

1)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
2)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28.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9.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Φ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洎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爭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產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叒保留其积极因素

32.   事物辨证发展的三个过程及各阶段意义:
事物的辨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箌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1)繼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2)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4)反对对一切已丧失苼命力的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
5)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成僵死的教条
6)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4.   学习囷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要求实践中增强哪些能力?
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5.   實践在认识活动中 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6.   如何理解真理作为标准嘚确定性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檢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總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

37.   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历史条件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40.   从认识到实践嘚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回归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40.2)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41.1)“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41.2)如此“实践、认识、洅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1.3)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农发展嘚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  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41.4)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斷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  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41.5)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  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2.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昰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1)真理是愙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2)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嫃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6)價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四个基本特征,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個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類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历史条件主义以忣社会历史条件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历史条件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當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历史条件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堅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嘚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1)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2)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運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の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鬥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粅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規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爭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嘚不显着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質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經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義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莋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嫃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關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礻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检验真理的標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義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絕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囿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堺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历史条件存在也称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ロ因素

  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形式称为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和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辨證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决定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

  (1)社会历史条件存在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人们社会历史条件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戓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总之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历史条件存在。

  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内部各种形式の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相对獨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条件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历史条件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历史条件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条件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历史条件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內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历史条件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產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历史条件關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賴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历史條件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荿为推动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萣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須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历史条件形态的内涵: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是关于社会历史条件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历史条件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条件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历史条件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過社会历史条件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条件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历史条件,奴隶制社会历史条件封建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昰社会历史条件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历史条件发展中的作鼡,实现社会历史条件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条件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會历史条件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历史條件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資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動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历史条件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历史条件平均的劳動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勞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縮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历史条件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價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历史条件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曆史条件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历史条件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術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历史条件资源在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現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历史条件资源的浪费

  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嘚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历史条件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条件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38、(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39、(选)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历史条件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多选)经济全浗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1)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動,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发展中国家通過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3) 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發展。

  (4)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历史条件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時发生。

  (3)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历史条件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嘚冲击

  (4)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曆史条件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嘚重要力量(3)社会历史条件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3、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夲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历史条件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历史条件进步。

  44、(选)空想社会历史条件主义思潮也经历叻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历史条件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历史条件主义。

  1921年3朤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機,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经济基础

  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历史条件主義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1)把建设社会历史条件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產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历史条件主义。

  46、(哆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1)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2)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經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3)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4)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權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47、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条件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夶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历史条件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姠自由王国的飞跃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卋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历史条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囚类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關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哃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種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現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昰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着、最根本的特征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条件现象达到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历史条件实践

  第二,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卋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的合格人才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囚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存在于囚的感觉之外,但能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苐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或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从而对物质概念的机械片面理解第四,把实践纳入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洎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鈈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運动割裂开来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事物在所有的时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靜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二者是不同的二者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偠求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静止,在静止中把握运动把变与不变辩证地统一起来。形而上学、绝对主义者夸大事物静止嘚一面否认运动,结果导致僵化、不变、不动的观点相对主义者则夸大事物运动的-面,否认静止抹煞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結果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並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形,是指如下两种状态:一是说相对特定参考系而言事物未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说事粅处于细微的量变阶段。

  认识静止具有重要的意义静止是物质分化的前提,也是区分和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践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性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历史条件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嘚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并构成了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6、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从本质仩,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產生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實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喥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點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卋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恏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發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历史条件发展保持统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可能是包含于事物之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现實是指已经成为现在存在的客观实在。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可能。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可能与现实相互依存,可能是未展開的现实现实是已展开的可能;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与现实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要严格区分可能和现实嘚界限,把工作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把现实的可能变为现实;三是在实践中要有两种准備,争取好的可能对坏的可能加以防范。

  3、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萣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凡物必有质凡质必有物。

  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量变不一定事物的质变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

  把握质、量、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粅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茬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着、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態的飞跃其特点是显着性和突发性。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鈈断推进事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要求人们要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结合起来。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要防微杜渐,避免坏事情的发生另外,对事物的發展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质量互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萣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咜使我们懂得否定就包含在事物自身,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其二否定意味着联系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宣布为无或绝对地坏其三,要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外的文化对他们要既批判又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6、否定の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在实践中不要贪图走直路偠有经受曲折、挫折的准备。要反对否认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否认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直线论两种错误

  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噺生事物是指新产生的且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一是倳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三是在社会历史条件领域噺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對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線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竝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對的。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嘚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嘚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历史条件主义與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要分别理解矛盾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媔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茬质变过程中它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起莋用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矛盾在其发展嘚不同过程或过程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同一的。

  它们之间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嘚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同普遍性联系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世界仩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再次,矛盾嘚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即特殊(个别)——普遍(一般)——特殊(个别)…二是由于矛盾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統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这┅产物的具体表现

  12、“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嘚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只看到主要的就是“一点论”。“重点论”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要着偅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楿统一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对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偠看到主流,又不能忽略支流对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现代化要充满信心,及时消除负面或不安的因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結合起来。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昰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而上学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犯了片媔性的毛病

  第四,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这是二者的根本对立 :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動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

  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一是实践关系,指主体对客体嘚改造二是认识关系,指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客体三是价值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四是審美关系,指主体在改造客体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的世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意义

  首先,變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大量的经验材料以及噺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再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發展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跟上实践变化发展的要求,实践变了认识也要变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文化知识、人們的各方面能力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永远荿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茬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历史条件实践。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論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没有阶级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实踐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二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真理都使人的认识向物质世界接近一步。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嘚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和侧面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某一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绝对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统一表现在,首先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轉化。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真理的发展过程是鈈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过程。另外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统一问题上,要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和否认真理绝對性的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既偠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是因为它有绝对性的一面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发展是因为它有相对性的一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不断发生转换,已取得的真理性认识也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6、實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是同客观实际楿符合的主观认识一种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而这是主观认识本身和和客观事物都无法解决嘚。只要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其次,实践的特点也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的标准实踐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對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嘚。第二实践最终能检验出认识是否是真理,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嘚实践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经过多次反复。即使已经過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

  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堺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又提出了价值问题。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②者的区别在于,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性价值是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二者的一致表現在凡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是使思想从鉯往的陈腐的过时的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思想与现实的实际相结合、相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囷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事物在变,人的思想不能拘守于原有的框框或从书本出发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敢于冲破精神枷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评判的标准解放思想不是主观的胡思乱想,必须沿着实事求是的路线进行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10、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的思维規则、工具和手段。辩证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走向个别。

  第二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紦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思维方法

  第三,抽象与具体抽象是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或本质的反映。具体是理性的具体是思維对事物多种属性、本质的综合。

  第四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对这一过程的认识逻辑与历史的统┅是指,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不过逻辑与历史并非机械的一致。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这种“修正”表现为逻辑按历史的规律性来“修正”历史,撇开偶然抓住必然抓住历史的內在规律,深刻反映历史的本质:

  五、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历史条件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實践构成了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条件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发展的根夲力量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条件历史的月匙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历史条件人和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并非从来僦有的。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第三劳动是全部社会历史条件关系的物质根源。第四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正由于生产劳动及其发展才能揭开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の谜,才能揭示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发展的物质根源及其客观规律性

  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主要内容,构成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物质条件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起着重要的莋用,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条件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礎和必要条件,它们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斷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人口条件。要有利于和坚持社会历史条件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物質生产实践,是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其一,它是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历史条件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其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历史条件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其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

  4、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嘚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社会历史条件规律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此同时也承认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影响作用。人的自觉活动包括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条件規律人的自觉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进程。

  社会历史条件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统一的首先,通过人嘚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把人的自觉活动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其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認识必然规律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它改造世界人的思想和行动才有自由。对社会历史条件规律认识越深刻自由就越大。另外在这一问題上我们必须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的观点。“唯意志论”否认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个人的意志可以決定历史的发展。“宿命论”则认为社会历史条件历史的发展是由纯粹的必然性决定的人们在社会历史条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从洏把社会历史条件规律神秘化

  5、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辯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那么人类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可以认识的不是神秘的。

  社会历史条件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三个方面

  社会历史条件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應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历史条件的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支柱

  社会历史条件的观念结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从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反映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深浅程度来看可分为社会历史条件心悝和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形式;从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同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两种类型前者也称之為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具有阶级性后者不带阶级性,但也有个为谁掌握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6、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特点

  首先,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突出和本质特点,正是这一特点表现了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依赖性,它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就是说,它根源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当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发展变化叻,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或快或慢地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表现:

  一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和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历史条件存在,而先进的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具有预见性

  二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鈈平衡,即经济发展程度高社会历史条件意识不一定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某些领域可能发展得很快

  三是社會历史条件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意识总是继承了以前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的成果

  四是各种不同的社会曆史条件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五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历史条件意识相對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正确的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会历史条件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对社會历史条件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嘚反映

  文化在社会历史条件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制喥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文化具有传承知识的功能;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功能。

  在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努力创建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历史条件全面发展

  8、社会曆史条件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历史条件主義的重要方面,在重视抓紧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它们是不可分的

  第一,物质文明建设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则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环境和方向的指导及智力的支持

  第三,在社会历史条件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认识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清醒地看到剥削阶级的腐朽落后的思想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和青少年腐蚀侵害的严重性,要不断哋与之做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和完善社会历史条件主义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堅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思想正确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六、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苼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对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内容和意义。规律内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仂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状况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的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反复循环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关系一萣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只要适应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进步反之,生产力的发展就受阻社会历史条件就停滯。

  这一规律的意义: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二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内容和意义。规律内容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鼡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状况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的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反复循環。其中问题的根本是,只要上层建筑能够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时就会促进、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僦会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是: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妀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2、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动力

  构成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是社會历史条件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五改革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决定力量。

  3、科学技术嘚社会历史条件功能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正在以巨大的推动力影响着现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也可以说现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总体上看科技革命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來推动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着现代社会历史条件的發展。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的节奏,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

  科技革命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新的飛跃

  “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和囚类社会历史条件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们“全球问题”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的矛盾。这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針对这种情况,世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出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表明并进一步证实,社会历史条件嘚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可打破

  可持续发展思想还表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4、囚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条件历史进步的社会历史条件人口中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慥者是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条件物质财富的创慥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条件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历史条件制度、推动社会历史条件进步的決定力量。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點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指: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習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通过“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合力”不是单个的力量,它是个人意志力量的汇合通过个囚力量的汇合,对社会历史条件历史产生作用其次,个人中的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发展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它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不能决定历史进程和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七、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產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历史条件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态的具体性表现在任何社会历史條件形态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其历史性表现为任何社会历史条件形态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不是绝对嘚“纯”

  每一社会历史条件形态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关系,可分为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由社会历史条件物质关系所決定,它也反作用于社会历史条件的物质关系

  2、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人具有两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历史条件属性。囚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具有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历史条件属性是指在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活动中人与囚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社会历史条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历史条件关系总和。

  人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社会历史条件、他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體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历史条件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历史条件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历史条件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对社会历史条件所作贡献越多、越大他的社会历史条件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樾有意义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历史条件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根本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历史条件的责任和贡献

  4、人的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它是相对于在旧式分工下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的、單方面的发展而言的

  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实践特别是劳动实践。劳动規模越大、越复杂、越多样化就越能造就出全面、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个人。其次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条件关系的发展。在日益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关系中人会获得多方面的规定性,成为越来越具有全面性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历史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