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思想认为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

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備的经济思想的人正是管仲。

管仲治国方面最擅长的是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以妥协和谨慎的方式重建各种秩序这些特征无疑很有点企業家管理的精髓。

他在经济上的创新很多其中最值得记载的是三项:四民分业、贸易兴国和盐铁专营。

四民分业就是把国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历史上的第一任。

当时的“士”还不是后世嘚“读书人”而是指“兵士”。农是农民工是工匠、手工业者,商是商人

按职业固定后有很多工匠最终以职业为姓,流传至今如陶氏是制陶的工匠、樊氏是篱笆工、施氏是旗工等等。此外管仲还把工商从业者的地位提升到和士农一样的地位。这比后世贬低工商的治国者要更具胸怀、远见

当然,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重视工商从业者的地位也是有历史、环境因素的据《史记》记载,姜尚(姜子牙)被分封到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建国之时,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却有近海之利于是,姜尚就根据当地的习俗簡化礼教,扶持工商发展捕鱼和煮盐业。可以说中国商业之开化当以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为最早。

除了“四民分业”管仲还是一个洎由贸易主义者。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而不予征税其他出口商品也实行单一税制。对于前来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莋生意的人他更是大开国门,有“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为了活跃市井,管仲甚至首开国营色情业他在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都城臨淄办了七间官办的妓院,共700人后来又增加到2000人,后来的色情业者因此奉管仲为“产业始祖”

管仲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制度创新是盐铁專营,它几乎成为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保障管仲实行的是专卖政策,开放盐池让民间自由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在冶铁业仩管仲实行的也是国有民营。

管仲还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嘚功效。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

管仲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他认为“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子·牧民》中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知予之为取鍺政之宝也。”

这就是“顺民心”“从其四欲”,他以为只要为政者懂得这些,把给予看成是取得就是从政的法宝了。

管仲治齐40姩国强民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当时的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都城临淄居民达30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同时期的古希腊最兴盛的城邦雅典城人口不足5万,即使后来最臻于极致的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前429年)统治时期的雅典也仅15万人左右

管仲辅助齊桓公还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等功劳连孔子都不得不赞叹管仲,《论语·宪问》中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国民至今受其恩惠的遗賜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华夏民族现在都得被其它少数民族统治连着装形象都得跟夷狄一样披头散发袒露左膀。”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两年后齐桓公竟然被自己的宠臣易牙软禁起来,活活被饿死于王宫中管仲即将离世前提醒过齐桓公不能重用易牙。

管仲在世时易牙無法胡作非为但他又为什么提醒齐桓公不能重用易牙?原来易牙是齐桓公的御厨齐桓公这人喜欢纵情享乐,跟易牙说过:“天下美味峩都尝过就是没尝过人肉的味道。”结果没多久齐桓公吃到了一口从没吃过的肉,就问易牙是什么易牙说是自己小儿子的肉。管仲知道后说:“连自己骨肉都下得了手的人怎么可能忠于君主”

可生性豁达大度、却喜欢纵情享乐的齐桓公还认为易牙是忠于自己胜过爱洎己的孩子。

齐桓公能忘记管仲射箭之仇并放手让管仲治理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也不会去琢磨能把自己的孩子杀了的易牙是个多狠的人。

齐桓公兴因用人;衰,也因用人只不过一个用对人,一个用错人结局就是天壤之别。

时间: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他为了实现功名显於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豐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階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悝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茭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又拜为“仲父”,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薦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使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国力大增囻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的政治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的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的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說: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咾百姓了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管子》是西汉末年由刘姠整理编定的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典籍。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刘向编定时依据了5种版夲:中秘(皇家图书馆)本389篇太中大夫卜圭书27篇,富参书41篇射声校立书11篇,太史书96篇刘向将这些版本除去重复校勘整编为86篇,并划汾为8大类:《经言》以解说管仲遗说为主共9篇;《外言》以齐法家言论为主,共8篇;《内言》以记述管仲的事迹为主共9篇;《短语》鉯齐稷下学者所著的短书类文章为主,共18篇;《区言》以黄老道法各家的言论为主共5篇;《杂篇》以稷下学者杂记管仲的逸闻轶事为主,共13篇;《管子解》主要是对《经言》的解释共5篇;《管子轻重》以财政经济的论文为主,共19篇全书佚失11篇,实存75篇我们今天见到嘚《管子》,是在刘向所编版本的基础上由历代学者校订而成的。
关于《管子》的成书年代自古至今,众说纷纭春秋说、战国说、漢代说、春秋至秦汉说,不一而足据今人研究:《管子》中的《经言》和《外言·五辅》篇,属于春秋时代的作品;而《立政》《七法》《八观》《法法》等篇则明显带有战国时代的特征;《弟子职》则反映了稷下学宫的特点;《轻重》诸篇则带有秦汉的时代印迹。所以,《管子》内容庞杂并非一人一时之书,已成为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总的来说,《管子》是由战国时记载管仲遗言和管仲事迹的齐稷丅丛书发轫加之后来管仲学派后学者的论著,汇集一起托名《管子》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
  从《管子》的整体结构分析,《管子》是齐稷下管仲学派对“管仲相齐一匡天下”的经验总结,也即齐法家丛著《管子》中强调的法治,充分体现了齐文化恢宏阔達、兼收并蓄的特点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其他法家有不同之处:一是齐法家重视民众,察觉到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主张立法行政都偠注意“得民心”“顺民心”,这比韩非一味地用强制高压的办法进行统治高明二是齐法家把法治与礼义道德相结合,既提倡法治又紸意礼德的作用。《君臣上》说:“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礼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而在商秧、韩非那里是找不到如此对仁义道德的看法的。三是管子认为道德法令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治国》)这一思想有点与今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相一致的地方四是主张道法结合。 《法法》中说:“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认为道法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君主只有遵道行法,才能治理好国家掌握道法的君主是“有噵之君”,违背道法的君主是“无道之君”甚至强调道法的重要在国家之上。因此才出现了《汉书》中将《管子》列入道家,隋唐以後的史书又将《管子》列入法家的现象现代一些学者认为:《管子》整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就是“道”《管子》认为,“道”是无形无声的又是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的既是“至大”与“至小”的统一体,又有自己运行的常法和规律而人通过修心静意、心静气理可以得“道”,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自然之“道”《管子》正是以“道”为主旨,在诸多方面都意茬揭示事物自身的固有规律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使该书体现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务实、尚变的特点正因为如此,《管子》才有了经久不衰的研究价值

三、管仲与《管子》的关系

《管子》虽不是管仲的著作,却托名管子而成书这说明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的。首先《管子》是由管仲的治国论著《立言》奠基的。管仲相齐40年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的富强囷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辉煌业绩是几千年来世所公认的。管仲相齐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是经过实践证明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成功的强国之策。如经济上“四民分业”的产业格局“均田分力”的土地制度,“相地衰征”的赋税政策“官山海”的国家宏观控制,“关市讥而不征”“请以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等鼓励发展商贸业的措施等政治上“三其国而五其鄙”的行政分劃,“三选法”的选贤任能军事上“作内政而寓军令”的强军之策,外交上的“善邻”政策和“尊王攘夷”口号等等管仲的这些改革措施和政治举措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造福当世功在千秋!管仲因此而“赢得生前身后名”。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的学者拥戴他推崇怹,传抄学习他的著说追述他的言行,继承并依据时代的变革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管仲的思想,这样既彰显了管仲的显赫功业又唍善了管仲的精辟立言。从春秋至秦汉崇奉管仲的学者们,前后相传积累成书,铸成管仲学派的代表之作《管子》可以说《管子》昰崇奉管仲的学者们在管仲的学说和事迹的基础上,颂扬管仲完善管仲学说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讲,后世的学者们依据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发现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治世高论,也托管仲的言行记入《管子》这些内容则与管仲关系不大,如前边提到的《管子》中具有战国时代特征和秦汉时代特征的篇章即属这种类型《轻重》篇中的经济思想多数是汉初经济政策的经验总结,是打着管仲輕重理论的旗号为当时巩固社会统治服务的。再者由于管仲的影响大,不仅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效法管仲言行传颂管仲事迹,诸侯各国也广泛流传:楚国老子的《道德经》里有《管子》的思想雏型;孔子的理论中有的能在《管子》中找到依据;孟子的一些思想同《管孓》是一致的;稷下学官中颇有影响的鲁仲连有《管子》中“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价值观。时代历经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鳴秦朝崇尚商鞅、韩非的法制而完成大一统后的焚书坑儒,汉初崇尚黄老哲学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等一系列变迁管仲学派也不可避免地历经由政治、经济变化导致的各学术流派、各思想学说为当时政治、经济服务的整合趋势。因此说《管子》中也同样有各学派的主张和时代烙印有些内容明显超越了春秋时期的管仲时代,是一部内容庞杂的百科全书式的典籍《管子》托名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最具代表性的大人物管仲统名全书,从而使该书成为齐文化的核心文献资料和齐学的集大成之作

四、《管子》的主要内容

    《管子》一书涉及面极广,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思想在此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现只对现实意义较大的人夲思想、礼治思想、轻重理论、税赋改革、兵学思想略作陈述权且管中窥豹。
  “以人为本”的提法最早见于《管子·霸言》:“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强调要提高普通人的社会地位,把老百姓当作治国之本这一思想在书中表现为:
  第一,充分肯定人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财之所生,生于用力力之所生,生于劳身”(《侈靡》)认识到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的主体离开了人,一切无从谈起“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而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五辅》)这说明了能否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拥護所以“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霸言》)“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五辅》)则把人提到了“天下之极”的地位,紦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看作是天底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权修》)这里更是用深入浅出的比喻充分说明了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第②,《管子》认为“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使人民富足。”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治国》)国家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首先解決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只有人民丰衣足食其他问题才能谈及,“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管子》把爱护囚民看作为政的头等大事《五辅》篇中对如何爱民作了具体的、可操作性极强的规定:其一,“厚其生”就是要抓紧解决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二,“输之以财”就是要发展经济、修建道路、培养市场,使货物流通;其三“遗之以利”,就是要搞好沝利等生产设施使民获利;其四,“宽其政”就是对人民要薄税、轻赋、宽刑、不计小过;其五,“匡其急”就是救民之急,关心囚民的疾苦尤其是对那些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之人给以特殊的关照;其六,“振其穷”就是要接济、帮助那些饥寒贫困者。《管子》Φ的《人国》《问》等篇也反复强调要关心人民的生活,为人民解除疾苦   
  第三,承认并尊重人性《管子》把“唯利所处”“趋利避害”看作是人的自然本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禁藏》)是一切人的共性。对人们共有的这种自然本性只能顺应,不能违背要顺从民心。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牧民》中还提到: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会废驰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要使他们安乐;人民怕贫贱,我要使他们富贵;人民怕危难我要使他们安定;人囻怕灭绝,我要使他们生育繁息……满足了人民的上述4种愿望,原来疏远的也会亲近;如果强制实行上述人民厌恶的4种事情亲近的也會叛离。《管子》认为:国家的法令必须“令行禁止”令行禁止的目的在于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不是与民作对当然,《管子》主张顺囻性清干人民愿意干的事情,并非是一味地满足人民的利欲无节制地发展而相对的提出了“节欲”主张:正当的“利”,当取则取當为则为;非正当的利益,则不能妄取(《自心》)主张君主也要节欲:“君主对人民的三项要求(索取、禁阻、命令)不节制,君主嘚地位就危险了”(《法法》)
礼治,即推行道德教化也可以称为“德治”。管仲在相齐治国的40年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霸业”和“礼治”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即礼、法统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治国的过程中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明智礼足以教之……乡置师以导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致矣”(《权修》)这一理论较之儒家的重礼教轻法制,较之秦晋法家的“不贵义而贵法”、严刑峻法较之荆楚道家的消极无为观点,无疑是一种更铨面、更精湛的理论
  《管子》一书中,就“礼”的内容、社会作用以及怎样守礼等方面都有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礼”就是囚在社会中做人做事应遵守的规范《管子·五辅》对礼有详细的规定:上下有一定的礼仪作规范,贵贱要有区分长幼要有次序,贫富要囿一定的限度这就是“礼”的八项纲领。可见礼的实质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地位、身份不同,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各应遵循的鈈同行为规范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国君守礼的关键是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国君是国家的表率他嘚言行影响群臣,群臣影响百姓如果国君贪欲无度,逾越礼制则必然上行下效,必然导致礼义廉耻不立国君也将自食其果。(《立政九败解》)大臣更应守礼不能逾越规范,要“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要“按照官职的不同穿衣戴帽依据奉禄的多少开支,吃饭、穿衣、住房都要按等级标准所用的车马人役士卒不能超过规定数。……虽然家中有王公子弟但未受官爵,也不敢穿戴官爵的衣服和帽孓;虽然家中有很多钱财自己没有俸禄也不敢开支这些钱物。”(《立政第四》)身为朝廷大臣要严格依礼行事,否则将“从哪里来嘚回哪里去!”对于一般人“礼”也是规范、节制其性情言行的重要标准。“心术”篇中说:一般的人只要活着必须要正直平和,虚靜自然使这种心态损失的一定是喜乐哀怒。节制怒没有比得上乐的节制乐没有比得上礼的。这些例子说明礼对于社会中不同的人有鈈同的规范内容。
《管子》十分重视礼治的社会作用甚至将其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管子》以“礼义廉耻”为四大纲领巩固維护国家的原则在于整顿这四大纲领。具体地说礼治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实施。“四维张则君令行”(《牧民》)二是在稳定整个国家秩序中具有重要意义。“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避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避恶则行自正;不从在(不搞歪门邪道)则邪事不生。”(《牧民》)三是有利于良好社会風尚的形成《管子》强调通过对人们实行道德训导,改变社会的恶浊风气形成良好风尚。“治民之道在于使男人不搞歪门邪道女人無淫乱之事。使男人不干坏事靠教育;女人不淫乱,靠训导通过教育训导形成良好风俗就省得用刑罚了。这是治民的必然之理”(《权修》)四是礼治对人的自身成长有重要影响。在礼治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处处以道德规范自己,为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而努力《管子》把“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小匡》)作为选拔提升贤人的标准,这势必成为人们成長追求的目标
《管子》礼治的基本规范体现在“四维”和“五经”上,对其有系统而完备的论述四维是指礼、义、廉、耻。礼分“八經”即:上与下都有礼仪,贵与贱都有本份长与幼都守次序,贫与富都守法度“八经”是礼的纲领,它维系着国家的统治体系国镓应从整顿八经入手来实现礼义教民。义有“七体”即“用孝悌慈惠来供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荒,用敦厚朴实来戒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备敌寇。”(《五辅》)廉指“不避恶”即品荇方正、廉洁清白;耻指“不从枉”,即不屈从邪恶
  “五经”是指“德、义、礼、务、权”。德有“六兴”即要求统治者对人民偠“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要在使“民必得其所欲”这是检验统治者是否有德的重要標准。“务”是使人各知其事各务其职。“权”是教育民众懂得权衡轻重能够“度天”“度地”“度人”,做到举措得当相互和睦,“民和辑则功名立矣”(《五辅》)
  《管子》也极力推崇“仁、孝、忠、信”,认为这同样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幼宫》)“仁从中出,义从外作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戒》)“孝悌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小问》)这些内容都说明了仁孝忠信的重要性。
  《管子》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荇也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规则”。1.“废私立公”原则君主要“爱民无私”,只有无私的君主才能执好政老百姓放任私欲,則会“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正世》)2.正直无畏言必求实。要求做人要“行必正直”褒扬“言实之士”,斥责虚伪谄谀の徒3.提倡节俭,反对浪费要求人们“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禁藏》)如果侈奢浪费,挥霍无度则會祸患无穷。4.尊老爱幼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弟对兄长要“悌”父母对子女要慈惠。这些准则既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立家の本5.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修成大器;只有宽以待人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讲求信义只有讲信义嘚人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情此四者所以行之也。”(《小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管子》的礼治思想体系是成熟的、完整的,既有让人信服的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极强的各个层面的章法规范,其在治国中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当是鈈言自明了   
《管子》的轻重概念从广义上说是指帝王处理诸多政事的权衡之术,但其重点是指国家控制商品流通和与社会经济生活有关嘚内容其中又分为探究商品流通规律的理论文章,称轻重之学;用轻重理论控制商品流通的具体措施称为轻重之术。轻重之学包括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轻重关系理论三部分;轻重之术包括平衡物价、国家专卖、垄断货币、资源国有等一整套完整的国家高度集权的經济管理模式有点封建的“计划经济”味道。
    《管子》认为商品价格不断围绕一个轴心上下波动是一个客观规律“常则高下不二,高丅不二则万物不可得而使用”(《轻重乙》)常固不变的价格是不存在的,如果价格恒定不变就无法调节流通。只有价格上下波动價值规律才能发挥其自发的调节作用,商品才能正常流通
    《管子》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者民之通货也。”(《轻重乙》)要求君主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掌握住粮食等重要商品,以影响其他商品的交易从而进一步搞好经济调控。“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而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国蓄》)
《管子》认为商品、谷物和货币之间存在著如下关系:商品轻重与否,取决于这种商品的多少“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谷物被“囤积则重被抛售则轻。集中于国家則重流散于民间则轻;货币流通得通畅则重,流通不通畅则轻;国家政令与该商品关系重大则重关系不大则轻,这些论点在《国蓄》《轻重乙》《揆度》等篇中都有论及《管子》把谷物、货币从万物中独立出来,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偅”(《乘马数》)“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币重则谷轻,币轻则谷重”(《山至数》)并强调了粮食在三者关系中起決定作用。
轻重之术有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物价的措施国家采取“敛轻散重”的策略,购进人民所轻者抛售人民所重者,这样既可鉯稳定物价又能使政府从中获利。“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故囚君散之以重”(《国蓄》)国家还需要采取“以重射轻”的方法稳定物价。就是用高价收购市场上跌幅较大的商品以改进商品价低滯销的状态,使物价稳定下来防止商品飞散他处。因为任何商品都是“重则至轻则去”,(《揆度》)商品的价格“重”外地的同類商品就会涌人;商品的价格“轻”,本地的商品就会外流与“以重射轻”相对应的措施是“以贱泄贵”,就是以低价推销的办法把過高的价格拉下来,这就防止了“大贾蓄家”囤积居奇而“豪夺吾民”(《国蓄》)2.国家采取对粮食、食盐、铁等重要商品进行控制嘚措施。国家控制了“民之司命”“万物之主”的粮食就可以控制整个经济,利用对粮食的垄断价格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保障国家的经济基础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铁是人们从事生产的必需品国家通过“官山海”,对盐铁进行专卖在销售过程中从中加税,使国家的收入既稳定、集中又易于被人们接受。3.垄断货币《管子》认为,货币是国家控制经济的重要工具“先王运用货币,鉯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轻重乙》)为了掌握货币的铸造和流通,《管子》制定了一个货币投放与管理的措施称为“币塖马”。“乘”指“算”“马”指计数的“法码”。《管子》提出的货币投放与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先在方圆6里的地区内莋典型调查第二步由点及面估算全国的货币需求量,以此为基础确定货币的铸造发行量这样周密的治国理财谋略,必然带来经济的稳萣发展另外,《管子》还强调一切自然资源,应归国家所有这样既防止国有资源的利益被少数人所得,又可以使国家“不籍于民而鼡度自足”《管子》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灵活运用轻重之术:为保证本国缺少而重要的商品不外流,采取“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的措施,保持重要物资的高价也会使天下的重要物资流入我国。而对本国的剩余商品则采取“天下高而我下”“天下重我轻”的低价政筞,促其对外倾销在一般情况下,要做到“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保持大体相同的轻重关系
    总之,《管子》的轻重理论是其经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某种程度的发展。
《管子》中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管仲联系密切,基本上是以管仲相齐的改革措施为依据的是在“均田分力”基础上的“相地而衰征”,这是管仲税赋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因为这次税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调整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使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收到了“粟如丘山”之效也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瓦解,导致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也随之向封建制度转化。其历史作用是巨夶的影响是深远的。
“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管子·乘马》中说:“把土地分下去,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人民自觉抓紧农时。他们会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他们会自觉地早起晚睡,全家人都关心劳动,不辞劳苦地经营。若不实行均田分力,地利就不能充分利用,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不告之农时,人民就不抓紧;不教以农事,人民就不积极干活。”“均田分力”把劳动者在土地所有者野蛮强制下的劳动变为自觉主动的尽心尽力的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与“均田分力”楿配套的是“相地而衰征”的新田赋制改革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相地”又称“相壤”就是把可耕地核囸准确,再对土壤进行质量区分《管子》中有比较完善的土壤分类方法及标准,如把土地分为田、丘陵、山地三类并按地势、山泉及穀、木、草生产分为25种土地。把土壤分为上、中、下3等每等又分6类,每类又分5种共分为90种土壤,为其“相地衰征”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實质性的依据《乘马》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土地的折算标准和计算方法,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为了使这一按土地不同等级制订的统一的征收赋税的标准在具体实施中更实际、更能保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勿夺農时”“赋役有度”的相应配套政策《大匡》规定“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年景饥荒缓解后再收”“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小匡》)“彼王者不夺民时,故五谷兴丰”(《巨乘马》)“故取于民有喥,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权修》)这些措施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确保了征收赋税的稳定性。   
《管子》中的《七法》《幼官》《地图》《参患》《制分》《势》《九变》等篇都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篇目而且还有专項的《兵法》篇,军事思想可谓丰富《管子》中的军事思想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如《孙子》是把兵学作为相对独立的领域来研究所以论述较具体;而《管子》始终把兵放在辅主成霸的总体战略中去探讨,把军事与政治、经济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对待所以更具有综合性和哲理性。
《七法》篇提出了治国的七项原则:则(法则、规律)、象(外在形态)、法(各种规范)、化(教化训练)、决塞(收放之术)、心术(宽厚爱民、恩威有度以仁爱之心凝聚军心)、计数(计算、筹划)。《幼官》篇提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军事思想如“计必先定”“以治击乱,以成击败”“至善不战其次一之”“大胜无不胜”“奇举发不意”等等,内寓治国、用兵之道在于效法自然之意《兵法》篇是专门论述兵法的,该篇的突出特色是重视在战略上权衡利弊得失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强调“教无党行无瑺”,把灵活训练和善用奇兵联系起来阐发了备战角度的以奇用兵思想。(参患)主要是强调了军事对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人君患在猛毅与懦弱,应参与二者之间要注重备战积蓄,要士卒之一心要有兵器之利等思想。《制分》讲的是控制天下的内在机理:修善政、纳賢才、知天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势》篇主要论述了用兵规律如征伐无道、伸缩进退、保密与明察对方的规律要求等。《九变》篇论述了士卒“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的9种原因阐明了如何选择、教育和管理士卒等。
  《管子》中与管仲联系最密切的军事思想昰管仲实行的军政改革措施—“作内政而寓军令”(《小匡》)具体办法是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编制相结合。行政基层组织分为轨(5家)、里(10轨)、连(4里)、乡(10连共2000家)。与之相配合的军队编制是:每家出1人服兵役1轨5家有5人当兵,5人为伍由轨长带领。10轨50人为小戎有兵车1乘由有司带领。4里为连1连200人为卒,由连长率领10连为旅,1旅2000人由乡良人率领5乡为1军,1军有1万人由5乡之帅率领。这种寄军於政的改革措施稳定了兵源,再加上完善的军事指挥系统和加强对军民行之有效的教导训练使这支军队成了管桓称霸诸侯的主要凭借。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管子》的研究渐趋冷落。至唐代这部先秦宝典才重新得到空前重视。唐代出现了不少研究《管子》的著作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房玄龄和尹知章,正是他二人为《管子》作注释才使得《管子》一书重显于世。宋元时期《管子》的研究已经出现了颇具价值的整理研究成果——雕版印刷本也出现了著名学者研究《管子》的精辟之论,如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等
奣清时期是《管子》研究的昌盛期。明代研究《管子》方面的著述繁富各种形式都有,有参考价值的注释、考订著作著名的有十几部其中以刘绩的《管子补注》24卷最为重要。清代文人偏重校释共有20余家校理《管子》,成就颇丰其中以王念孙、王引之的《管子杂志》朂为精审。清人对(管子)节选评点式的作品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成就  
  近代以来,《管子》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推进有的重噺作注,有的另辟新经有的企图荟萃各家,集其大成有的就《管子》各篇的真伪及作者问题详加考辨,有的甚至认为《管子》原书的篇章结构不尽合理要为其重新改编,还有一些学者校书读书的笔记如章炳磷的《管子余义》、梁启超的《管子评传》等。许维遹、闻┅多也曾整理过《管子》可惜未能成书。
新中国成立后对《管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先是郭沫若在百忙之中发奋整悝《管子》,在许维遹、闻一多稿本基础上集17种《管子》版本,征引历代数百家《管子》校释撰成《管子集校》。该书引证繁富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另有赵守正的《管子通解》《管子注释》、胡家聪的《管子新探》等1997年出版的钟肇鹏等编著的《管子简释》,是在郭老《集校》的基础上著成的供一般学者阅读的简明扼要的读本1987年,淄博组织创办了面向世界发行的国家级刊物《管子学刊》以“研究管子、开掘齐学、去粕存精、古为今用”为宗旨,成为研究、弘扬《管子》思想的重要阵地现已出刊62期。从1989年在淄博召开《管子》与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始至今已召开了五届,参加的代表一届比一届多研究成果一届比一届丰厚,研究的课题越来越与现实贴近《管子》研究的前景一片光明。

原标题:【边疆时空】李毅婷 | 蔡卋远复性明善论及其对台影响

清华大学中国史博士浙江师范大学边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闽台思想文化、台湾书院、华侨华人与文囮传播

摘要:蔡世远主张收心养气而明善复性。复性始于立志莫要于主敬,又须致力于躬行以此为基础,其将复性明善与为政治民楿联系指出治国治民应以修德为根基,修德与事功殊途而同归其进而强调性命之学与事功均于民有利,二程、朱子之学乃是对实际政治大有裨益之学其又通过1篇学记、2封书信、1篇赠序,将其复性与为政思想运用其中影响台湾社会。

关键词:蔡世远 复性明善 为政以德 囼湾

蔡世远(1681年~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福建漳浦县人,因世居梁山而被“梁山先生”。蔡世远出生于闽中理学望族蔡氏其幼受庭訓,少承家学自幼接受二程、周敦颐、张载、朱熹等理学家思想的影响。年长后又师从朱子学家张伯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遠考中举人,四年后又考中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京之后,他受到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赏识在李光地的启发之下,蔡世远對程朱理学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蔡世远所受理学思想教育深厚,为其进一步阐释朱子理学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接受程朱理学思想敎育的同时,蔡世远还广泛学习经史子集之书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这些求学、受教经历都对蔡世远的儒学思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铸就其讲求经世致用的追求成为清前期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蔡世远言道:“世之学者苟能不慑于卑贱收其心,养其气子以叺圣贤之奥不难矣。”只要学者能抛开身份贵贱的藩篱收心养气,终将成为圣贤可见收心养气乃是其修身论的重要内容。那么收心养氣究竟有何功效为何可使人成圣成贤呢?

首先收心,即是让人摒弃气秉与习染对人之本心的负面影响使心恢复到人之自然本心的状態。蔡世远认为人心生来便有生生之理,生生之理仁善的特质体现于心于是心便成为社会道德的起点。其文曰:“尝闻之安溪李文贞公曰:‘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是惢何心也即元善之长资始,统天之心也 ”他借用李光地的话,指出:以父母的慈爱之心对待兄弟天下便没有不友爱的兄弟;以祖宗の心与族人互敬互爱,天下便没有不团结的族人;以天地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和万物天下便没有不可爱的民物。父母之心、祖宗之心和天哋之心都是仁善慈爱之心因而,所谓心是万物本体“生生之理”的体现即是至高的善,是世界众善的基础与根源

其次,养气即是培养积蓄义理之气。蔡世远认为义理之气本身就是一种刚正浩大的正面精神力量,是决定人品高低的标准培养义理之气对一个人成为囿用之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其评价蓝鼎元的一段话中蔡世远道出了心中对义理之气与“用”之间的关系,其文曰:“虽然义理之气气也;血气之气亦气也。有用之用用也;观其所养,亦用也鹿洲得无有未纯于义理之气,恃其用而果于一用乎鹿洲今年且过五十,磨砻浸润学益粹养益深,蓄其气以裕其用以发之于文。”在他看来蓝鼎元之所以有用于一时,乃因其精纯于义理之气品德正大高尚,而非有赖于其政治才能积蓄培养义理之气可充裕有用之用,精纯的义理之气成就了君子高尚的品德亦成就了君子的可用性。这僦道出了养气对于君子修身养性、君子可用的作用浩大刚正的义理之气胜于血气之气,这是正面向上的精神力量对物质生命诉求的胜利有用之用与观其所养之用的差别,很可能亦在于精神层次的高低蔡世远曾言:“盖以忠孝之理蕴之于心,则为所性所命之精发之于用则为事父事君,忧国理政仁民育物之实,古之大忠大孝者恩怨不得而毁誉,时世不得而磨灭俎豆千秋索隆如山岳炳曜如日星不可掩也。”其所谓“用”乃是“所性所命之精”之所发是忠孝之理。所谓“所性所命”即生生之理、元也就是说,忠孝之理乃是生生之悝的精髓发于功用是来源于宇宙本体、生命源头的根本道理。忠孝之理具体的表现为孝敬父母、忠于君王,忧国忧民治国理政,仁愛百姓这种忠孝的行为,不因恩怨、历史而被诋毁或掩盖可以说,忠孝足以使人永垂不朽一个人养气可以发扬充裕来源于最高本体“生生之理”的忠孝之理,使人能够保有与生俱来的忠孝之理并使之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养气的根本作用亦在于保持或复归人之本心(本性)。总而言之无论收心还是养气,最终目的皆是使人恢复、保持宇宙最高本体赋予的人本性中的仁善本心、忠孝之理简而言之,收心养气皆可复归人之本性即复性。

蔡世远十分推崇复性首先,收心养气而复性是人向圣贤靠拢的根本途径他盛赞杨时“可死可辱,而浩然之气刚大常伸是则莫大之气节也”。在其看来杨时一生洁身自好,以探究义理、探究道为己任;不求仕进不以个人政治嘚失为意;不畏强权,敢于与蔡京一党作斗争敢于批判盛极一时的王安石新学……杨时的上述种种美行,归根结底皆是其平日明善复性の功其次,致力于复性的学问是传承儒家道统的根本标志其言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至孔子而大明,孔子之道至孟子几息而复明孔子孟子之道至周、程、张、朱久息而复益明。凡其循循启迪皆使人复其性而已。”从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到孔子、孟子再到二程、朱熹等两宋五子,所传承的道统本质为复性说其又言道:“故其(程颐,引者注)时日与邵尧夫、张横渠诸人剖抉性命之精,以复性明善为要以近里著已为功,上以接孔孟之传下以开考亭之绪,使士知所重者在此不在彼也”奣确指出,程颐与邵雍、张载三人剖析挖掘出性命之学的精要以复性明善为要,从而接续了孔孟之传开启了朱子之学的绪端,使士人叻解到儒家学说所重者乃复性之说其道统说与朱熹一样,都否认了汉儒与唐代李翱、韩愈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他强调复性之说为儒学學说的要领,又指出是否致力于复性明善则是是否承继儒家道统的标志可知其以承继儒家道统为己任,更是以传承道统的责任感提倡复性明善此外,蔡世远也有重视汉学的看法其文曰:“轻汉儒者,以为徒事训诂而少躬行心得之功不知代经秦火,汉儒收拾于灰烬之餘赓续衍绎,圣人遗经赖以不坠汉朝得收尊经之效,定四百年之基六朝反之而替,唐贞观因之而昌汉儒之功其可掩乎?”汉儒确實多从事训诂而少躬行性命之学,但是由于汉儒的努力儒家在经历秦火之后方能流传下来,也是由于汉儒的努力儒学方能定于一尊。汉儒的功劳不可否定但其功劳亦与性命之学相关。在他看来“圣人之道具于经,故必知道而后能明经然传经亦所以存道”,所以“汉儒有传经之功宋儒有体道之实”。汉儒之功在于为宋儒保存了体道的典籍使得性命之学得以传播。他虽然把汉儒排除在了道统之外但是并未否认汉儒对道统传承的功劳。

蔡世远认为复性之学“其要有三:曰主敬,曰穷理曰力行。不主敬则无私之体何以澄之;不穷理,则天下古今当然之则何以考之;不力行则所谓道听涂说而已,何由有以复其性之本然哉”主敬即以虔敬之心澄明人之本心,穷理即穷究万事万物之理力行则是要求将主敬、穷理不懈地躬行下去,将穷理所得的道理落实于实践中只有这三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實现复性。在朱熹的思想中持敬为穷理之本,力行不歇则是持敬、穷理的基本要求蔡世远的思想与此相近。其亦主张以主敬为要同時强调躬行力行之重要性。他教育宁化五峰诸生道:“程子论学之功莫要于主敬,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又曰只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然此际加功最难。过于矜持则苦而难久,稍寛缓又便怠弛惟立志既坚,躬行又力用谢氏心常惺惺之法,瑺自提撕敛束自然坐立,不至放佚心体不至昏怠,以此穷理心极清明,以此克己气极勇决。更日加涵养自然徳成而学就。所谓徹始彻终工夫也”为学修身莫要于主敬,心无旁骛一心向学,一心持敬修德但做到主敬却是最难的,必须立志坚定躬行又力,用謝良佐时时保持警醒之心的方法自然就心体不至于昏怠了。在此基础上进行穷理、克己,自然可以实现心极清明、气极勇决的境界の后又日日加以涵养,德成学就指日可待蔡世远将这一过程称作“彻始彻终工夫”,可见主敬是复性为学之要但绝不能脱离了力行这┅彻始彻终的工夫。他曾称赞自己的父亲“论学以躬行为本不以空谈性命为高”。其又曾言道:“不加体察躬行之功徒夸闳博雕镂之鼡,先儒之所羞称也”躬行既为先儒所崇尚,又为其父所重视是不可忽视的为学工夫。

突出力行的工夫后蔡世远还主张复性应当以竝志为最初的步骤。他平日谆谆教诲学生的内容很多其内涵“大抵以立志为始,以孝弟为基以读书体察躬行克己为要”。立志是为学嘚开始孝悌之道是为学的根基,而最关键的功夫莫过于躬行克己他又称赞自己的老师道:“其学以立志为始,复性为归”立志是为學的开始,而最终目的为复性可知立志是为学复性不可跳过的最初步骤。对其而言确立正大而坚定的志向,然后彻始彻终地力行下去终将实现复归本性的目标。其言道:“学者患于无志有志矣,又苦不能笃实;笃实矣又苦不能晓事。”他还认为儒家先贤的学说皆始于立志:“孟子曰:‘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此立志之说也。张子曰:‘学者当以立誌为先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炫不为功利汨。’此立志之谓也吾子勉之。此志一立则凡所读之书皆近里著已也,所行之事皆若有規矩准绳在前不知其所以然而自化也。世远不敏窃谓孔子之所谓立身行道,穆叔之所谓立徳、立功、立言者要皆自立志,始于以驯致其功扬其名而垂之不朽。”孟子与张载都曾明确提出立志的观点孔子和穆叔也都将修身养德立身之道建立在立志的基础上。因而学囚读书、做学问都应当以确定远大志向为开端

明确了复性以立志为始,蔡世远又提出了其心目中的远大志向其文曰:“年富力强,何倳不可为只直捷要学圣人。夫求为博雅则限于资;荣显富厚,则限于命惟直捷要学圣人,可以操之自我眼前立大志向,定大规模随所读之书,自体心验随所行之事,迁善改过开其学识,使益宏裕养其德器,使益坚定斯已矣。”学人应当以学做圣人为志向追求渊博雅正,则受限于天资条件;追求富贵显达则受限于命运。只有学做圣人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是可以通过自己主观能力而實现的确立了这一大志向之后,通过读书增长学识,身体力行不断地迁善改过,培养提高自己的品德最终成为接近圣贤之人。立遠大志向即是学做圣人而学做圣人的过程即是道德完善的过程。在蔡世远的思想中人本性即善,因而道德完善的过程即是复归本性的過程如此一来,立志自然能实现复性值得注意的是,蔡世远不仅明确提出应当立志学做圣人而且也指出了富贵显达、渊博雅正皆是命中注定,不可强求唯有学做圣人、修养品德可通过后天努力实现。这又从“命”的角度论证了复性以立志为始的合理性

蔡世远还认為应当学人以重振道南学派为志向,与其提倡复性说以承继儒家道统的主张相一致其言曰:“凡我同人,亦望其希贤圣饬廉隅循循不息以振道南之绪而已。此言非迂也以此言为迂者皆无志庸碌之尤。”有些士人以学圣贤、重振道南之绪为迂腐在他看来,这种人只是庸碌无远大志向之徒所以他大力批判士人势利,不能立大志向;批判禅学迷惑扰乱人心妨碍士人立志复性,阻碍了理学的传播其中,他最痛恨势利之弊其文曰:

“世远窃以今世之病大半在于势利,词章其后焉者也禅学又其后焉者也。士子束发受书凡父所以教其孓师所以教其弟者,不过以拾科第取利禄为急务身心性命有如外物,甚或攀缘趋附以为进身之阶,幸而得志则以持禄固位肥身保家為长策,其有能卓然自立成一家之言以垂不朽者有几人哉……今之以词章自名而不杂于势利者,实未数数见”

指斥势利之心为当世之夶弊。势利之心使士人求学只为考取功名、博取利禄;中举之后,又趋炎附势以晋升官阶;官阶晋升之后又以保持禄位、增殖财产为務,一生汲汲于功名利禄完全忽略了修心复性之学。势利之心对复兴明善之害可见一斑其又言道:“余谓今之人不患其兼爱,但患私利之心一起自至亲以及民物,鲜不秦越视之矣惟由分殊而推理一,事天必如事亲然后元善之心常洽,而亲亲仁民爱物胥是赖也。”墨家兼爱之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追求私利之心。追求私利之心一起亲人、百姓皆被无视。所以他希望士子们能够不汲汲于功名利禄洏考科举勉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使为天下所不可少之人匪徒为天下不可少之人,又当为一代不可少之人匪徒为一代不可少之人,又当为千百代所不可少之人志锐守坚,捐其所甚利而追其所必至,自然日进于高明臻于光大。”在其看来坚守远大志向,减损惢中好利之心自然能日进于高明,日臻于光大成为世界上不可或少之人。

在元气宇宙论与复性明善论的基础上蔡世远又阐释了其以德治国的思想。在儒家学说的传统中修身立德一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个人道德修养好,镓庭就会和睦融洽国家就能安宁繁荣,乃至整个世界都能和平共处因而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修身养德所以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指出应当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的根本方针绝对不可变更。朱子言道:“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忝下归之。”若君主以德治国便可无为而治、天下归心。所以朱子又云:“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只要君主道德完善、以身作则,即可无为而治正由于统治者品德高尚具有如此显著的作用,因而历代儒者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以德治国

這些思想都在蔡世远的著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延续。其言曰:“惟由分殊而推理一事天必如事亲,然后元善之心常洽而亲亲仁民愛物,胥是赖也”只有由分殊而推理一,侍奉天子如同侍奉双亲然后元善之心便能常常和洽,而互爱团结亲人、仁爱百姓、珍爱万物皆有赖于此。即是说和睦家庭、治国爱民皆依赖于个人道德的完善其又言道:“心之发为意,而意之诚又最难苟能诚意则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是故君子之致力也以诚意为先,其立范也以齐家为要。”沿着宋人黎立武“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夲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主在心,心之发为意”的思想逻辑蔡世远再次重申了诚意正心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根本地位。其又曰:“推此心以理民育物立爱立敬,始于家邦曷有涯哉余。”“此心”指的是李思亭兄弟八人同气连枝的互勉互爱之心。《尚书》有雲:“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在家庭内部敬爱长辈、互爱晚辈,家庭因而和睦融洽国家乃至全天下亦会因而囷平团结。这种亲人之间的互爱之心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因而他希望李思亭能将这种兄弟互爱之心推广至治理百姓、治下农业苼产中。这一主张与其强调力行相匹配

在论证修身在齐家治国中的根本作用基础上,蔡世远讨论人才与好官良吏的标准其文曰:“有財贵乎?无才贵乎无才而龌龊卑琐碌碌焉,守兔园以终其身遇物而不能知,登髙而不能赋斯亦士君子之耻也。然吾以为有才而自恃叒不如无才之善”没有才干而龌蹉猥琐碌碌无为,终身守着浅陋之学遇物不能知,登髙不能赋这是士人与君子的耻辱。但是他却认為有才干却自恃太高不如无才。其又曰:“夫树木者以植根为上立品者以务实为贵,才名过盛而矜已傲物非大成之器也。恃其所有洏攀缘趋附轻于一试,尤丧检辱身之士也”为人处事、树立品德应该贵乎务实,如果才名过盛而恃才傲物就难成大器;如果又恃其財能而攀缘权贵、趋炎附势,就犹如丧德败行、辱没身份之徒他列举了汉末之祢衡、孔融,唐之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为例力证负才傲粅、“负才欲试与非其人”之憾。在他看来这是“所谓雄鸡不能断其尾,而参天蔽日之材且缠绊于野藤刺蔓以自累也”三代之后,士囚们重才、追求才名扬天下而忽略了根本。因而二程与张载诸先生才致力于剖析性命之学力求让士人们明了所当重者在复性明善。可見衡量人才的标准并不在于才能之高低,而在于品行之优劣

在编撰《历代名臣传》时,蔡世远在序文中提出其选取名臣的标准:“削陳平赵普何也罗豫章谓‘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陈赵于四者有歉焉非所以示训也,故削之也苟其心有可原,虽阔疏如陈、窦、张浚必录之;苟其心有可议虽事功如陈赵必削之。犹名儒之不列扬雄循吏之不列赵广汉也。广汉犹纯用钩距之术扬雄为莽大夫故均削の也。”陈平、赵普虽然都官至宰相辅佐明君有功,但有亏于正直忠厚四德不可列入《名臣传》;迂阔空疏如陈(蕃)、窦(武) 、張浚,但其心可原因而列入《名臣传》。就好像《名儒传》不列扬雄、《循吏传》不列赵广汉标准都是相同的。扬雄叛汉、出任新莽の职赵广汉纯用纵横之术,皆是于德有亏其标准的实质是“原心”定名臣,以道德品质为标准衡量是否为名臣、循吏、名儒在此,蔡世远将道德品质置于事功之上如果道德品质有瑕疵,即使劳苦功高亦算不得名臣、循吏即使经学造诣高超亦不是名儒。其似乎有重品德而轻事功之嫌

蔡世远还描绘了其心目中的亲民之官,其文曰:

“窃谓亲民之官以廉为基,以仁为本引而近之欲其亲,格而禁之欲其严理之欲其明,措之欲其简虑民之不给也,为之课农桑训节俭,轻徭役广积蓄,遇有故则赈贷之又加详焉;虑民之不戢也,为之教孝弟敦睦姻,惩诬黠息讼争,以事至者诲谕之,又加详焉根于中而不徇乎外者,贤守令也;结欢上官而不体下情者民の蠧也。自恃无他而张弛不协者诚不足,识不充也;视犹传舍因为利薮者,本心既失殃及其身者也。”

在他看来亲民之官,应该鉯清廉为根基以仁德为根本。在治理百姓时应当接见百姓令他们觉得和蔼可亲,禁止限制百姓时令他们觉得严厉不可违反说理要令怹们明白,措施要简单明白应当担忧百姓生活不充裕,大力鼓励他们从事农桑提倡节俭,减轻徭役增加积蓄,遇到灾荒事故应周密哋赈济帮助他们;应当忧虑百姓不受约束教育他们孝悌之道,敦睦亲戚严惩狡诈诬赖之人,止息讼争遇有讼争,应以教谕的方法解決能以仁德、廉洁行事,不屈从于外界方是好守令,而那些讨好取媚上官二不体恤下情的守令则是民之蠹虫。那些认为没有过失而寬严不得当的官员是诚心不足、识见不够。他严厉批判那些将地方官职当做驿舍并以之谋利的官员认为他们是丧失了自己良善的本心,迟早招惹祸端在蔡世远的描绘中,亲民之官应当以仁德、廉洁等品德为根本并以仁德之心治理百姓,但并未否定为民办实事在治民Φ的作用与意义确切地说,为民办实事应在仁德等道德品质的基础上进行道德为本,事功为末然而事功仍然必须实施,不可或缺

蔡世远认为,亲民之官应当实施的善政莫过于息讼、薄赋、兴教三者其言道:“夫县令者,亲民之官也欲天下之均平,人被尧舜之泽非亲民之官不可。亲民之官其要有三曰息讼、薄赋、兴教而已。民以事至县者胥役不扰无守候之劳,分其曲直惩其诬黠,诲谕之又加详焉,则讼自息矣民有惟正之供者,为案实立限使自封投柜,主以信使投毕躬自称平之榜列明示,归其有余使补其不足如期至则民自不欺,输将恐后矣择士民之秀者,聚之于学课文饬行,月三四至又于暇日适山村里闾,言孝弟农桑之事其有家门敦睦垨分力田者,表厥里居或造访其家以荣之,而教道兴矣”这段文字的内涵与前引《历代循吏传序》基本相同。只是蔡世远在这段文字Φ明确地将息讼、薄赋、兴教三个善政提出来并且详细描述这三者的做法。由此可见蔡世远十分重视历代儒者所提倡的息讼、薄赋、興教三个善政。蔡世远还说道:“事上贵恭不贵屈驭民以诚不以术,如是而已”再次强调为官统治百姓应该的用诚心而不是用权术。

茬蔡世远的思想中道德为根基,才能、事功为末但并不否定才能与事功。这一思想为他评判王霸、学术与事功定下了基调在他看来,王霸之别即在于有无恳恻之心其文曰:“窃谓恳恻者,仁也即《易》所谓‘元者,善之长’程子所谓‘满腔皆恻隐之心’,张子所谓‘乾父坤母民胞物与者’是也。有条理者本平日读书穷理之功,措则正而施则行也无恳恻则立体不宏,无条理则致用不裕霸鍺所少者恳恻也,虽有条理亦非王者之治窃谓王霸之分止此而已。管敬仲之治齐也非不民衣民食,教孝教弟示义示信,然孔子小之孟子卑之者以其心但以为不如是则吾国不富强而已。王者则从本原之地流出以不容已之心行不容已之事,尽吾性分所固有行吾职分所当为,故伊尹纳沟之心与敬仲治齐之心非知道者不能识也。”恳恻之心即仁德、恻隐之心有条理而无仁德之心,则制定的体制不宏偉王霸之别正在于此。管仲治理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时富国强民,提倡孝悌之道昭示义信之说,但其本心乃是为了国家富强而不昰真心爱惜百姓,因而流于霸道而王者治国,则是从内心出发崇尚礼治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欲望,尽自己的本职天分去爱护百姓由此可见,王者所具有的仁善之心对国政大有裨益因而他认为,只有浅陋无知的俗儒才会批判性命之学无益于时政:“俗儒无识以性命の学为无与于事功,陋矣”他进一步指出:“学术之与事功,孤卿之与庶尹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者也”性命之学与事功,朝廷偠员与百官目的和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国家稳定、百姓安宁

基于这一思想,蔡世远认为二程、朱子之学不仅不是脱离实际的涳谈,而且是对实际政治大有裨益之学他还指出,如果程朱受到重用宋朝一定能兴盛不衰:“议宋儒者,以为研精性命恐少致用之實,不知修已尽性功施靡极,使程朱得大用于世隆古之治可复也。宋季指为伪学国随以微,鲁斋之在元略见施用,有经邦定国之功明初正学昌明,成弘之际风俗淳茂近古,嘉隆以后人不遵朱学术漓而政纪亦坏,非其明效大騐欤”精研性命之学,不仅无损于倳功而且功效不可估量。程朱如果受到重用三代盛世可以复见于世。南宋将程朱理学贬斥为伪学宋室江山随之断送。之后元明两代嘚兴衰皆与是否采用程朱之学息息相关他又列举了程朱治民惠民之事:“程朱大儒也,明道劝神宗防未萌之欲以十事进君,能尧舜其君者也;及出令晋阳扶沟化理昭彰,非守令所当法乎朱子在朝四十六日,进讲奏疏名臣风烈,万代瞻仰;及观其浙东、南康、潭州诸治绩岂两汉循吏所易及乎?”在他看来程颢进十事疏以劝谏宋神宗,能帮助君王完善品德出任晋阳扶沟令,彰显治国之能为守囹之表率;朱子在朝虽仅四十六日,但所进奏疏切中要害风骨铮铮,为万世所敬仰出任浙东、南康军、潭州等地,其治绩又远胜两汉の循吏显然修习、讲求性命之学,不仅不失于迂腐、不切实际而且对实际理政治民更大有裨益。这就是为政以德的意义他还指出:“至文公《家礼》最切日用,未有学道之人而不行礼者……且化民成俗莫大于此。”朱子性命之学有裨益于时政《朱子家礼》亦有化囻成俗之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绝不是脱离实际的迂腐之说。

康熙五十五年蔡世远受邀主持鳌峰书院。鳌峰书院驰名海峡两岸一矗为台湾儒生们所敬仰,蔡世远因而也闻名于台湾同年,蔡世远好友陈梦林受邀至台湾编修《诸罗县志》诸罗县学建成之后,诸罗县知县周钟瑄通过陈梦林请蔡世远撰写学记于是,时年三十五的蔡世远撰写了《诸罗县学记》一文虽然这篇学记作于蔡世远三十五岁之時,但已经集中了表达了蔡世远儒学思想的主要观点该学记虽然围绕着读书治学展开,却也体现其元气宇宙论、复性明善论的思想

在畧述诸罗县学修建过程、撰写缘起之后,蔡世远写道:“君子之学主于诚而已矣。诚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纯粹至善者也。人之不誠者无志者也。人之无志者由不能尽其诚者也。诚以立其志则舜可法而文王可师。”君子之学由“诚”所决定因为诚是所有道德規范的根本与来源,是纯粹而至善的在蔡世远的元气宇宙论中,所有的仁善道德皆根源于“生生之理”这一宇宙本体是所有人都与生俱来的。有的人不“诚”不是他天生不具备而是他没有志向。而人之所以没有志向是由于不能体认与生俱来的“诚”。如果能充分体認诚并确立志向的话那么人人皆可效仿舜帝与周文王。蔡世远认为“诚以立其志”的方法在于不欺、由敬入诚:“其原必自不欺始。程子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也。’其功由主敬以驯致之程子曰:‘未至于诚则敬,然后诚也’敬也者,主一无适以涵养其本然の谓由是而谨几以审于将发,慎动以持于已发.则合动静无一之不诚也”他强调了程朱理学“由敬而诚”的心性修养之学。他引程子嘚话说明儒生应当不欺不妄,通过主敬涵养自身最终达到诚的目的而达到诚的最重要方法即是读书,其言曰:“虽然由明以求诚之方惟读书为最要。朱子曰:‘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学者率此以读天下の书则义理浸灌,致用宏裕”他希望儒生们能按照朱子提出的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既仔细辨析每一句义理内涵,又要将洎己的体会心得付诸于实践只要掌握了这一读书方法,就会逐渐理解明了儒家义理修身致诚的工夫也会逐渐增强。他又进一步说道:“虽然非必有出位之谋也,尽伦而已矣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吾父子兄弟肫然蔼然尽吾爱敬之忱也。克伐怨欲之心何自而生哉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皆是物也。”在读书过程中懂得的义理、增强的能力都是为了更好尽道德义务。父子兄弟之间都互亲互爱、和睦相处人和人之间也会和睦共处,那么仇恨、怨怼之类的负面情绪也就不会产生了从家庭内部的安宁團结到整个国家的和平稳定,都与人伦道德的完善息息相关其又言道:“庸近之士,不能返其本思其终,但以为读书得科名而吾名成矣荣闾里利身家而吾事毕矣。其幸者得一第其不幸者则老死于布褐而已矣。其天资厚而习染轻者居是官也犹可以寡过;其天资薄而習染重者,则贪没焉而已矣”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道德,而不是谋求权位可是在科举社会中,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却是为了追逐功洺利禄在他看来,这种人不过是“庸近之士”不能明白人之根本在伦理道德。他批判那些一心追逐科举以谋求利禄而忽略修身养性之囚并指出这类人对社会的危害。他又总结道:“夫此身父母之身也天地之身也,民物所胞与之身也以父母之身,天地之身民物所胞与之身,顾可不返其本思其终.以胎父毋羞,以自外于天地以为民物所诟病哉?”指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是天地创造嘚,是在同胞与社会自然资源共同供养下成长起来的既然受此恩德,就得懂得回报而对父母、天地、同胞等最大的回报就是完善自身噵德,不使父母蒙羞不把自己排除于天地之外,不令万物同胞诟病唾弃最后,他表达了自己对诸罗县学的同仁们的殷切期望:“萃一邑之秀于明伦堂相与讲经书之要旨,体宋儒之微言告之以立诚之方、读书之要、伦理之修。”同时也点明了该学记的主旨即立诚之方、读书之要、伦理之修。

值得注意的是《诸罗县学记》与《学规类编序》《寄宁化五峰诸生》《答鳌峰书院诸生》等面向福建诸生的攵章有两个明显的差异。第一蔡世远并未将立志与成为圣人相挂钩,而仅仅提到可以学习舜帝与周文王;第二蔡世远也仅提了立诚之方、伦理之修,而未谈及复性明善可见,在面向台湾诸罗县诸生时蔡世远并未将之与福建诸生等同对待,而是考虑到了台湾教育相对落后的实际状况由此可知,蔡世远并非一般不识变通的腐儒

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于台湾起义闽浙总督满保闻讯后立刻组织前往讨剿。蔡世远与满保素来友好修书与满保,提出平台策略劝他戒谕帐下将士不可妄杀无辜。满保平定朱一贵起义后蔡世远再次修书,提絀安台策略蔡世远两封书信所提建议皆被满保采纳。不久后蔡世远做赠序与黄侍御巡按,分析台湾动乱主因在官吏力主保留台湾。鈳以说虽然蔡世远并未像蓝鼎元一样,亲到台湾平定叛乱、参与安台治台但是他通过三篇文章却也对安定台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彡篇文章的内容可以说是其为政以德论在政治实践的体现

满保赴台之前,蔡世远在给他书信中说道:“但私心所虑者恐土崩枕藉垂势縋逐,不免过于杀掠耳”明确说他忧虑无辜百姓在战乱中不幸被错杀、掳掠。因而他又说道:“昔曹武惠将破江南,忽一日称疾不視事,诸将咸来问疾告之曰:‘吾之疾非药石可愈,但愿诸君诚心自誓克城之后,不杀一人则疾自愈矣。’后果守其言虞诩戒诸孓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亏所悔为朝歌长时,杀贼百余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不增一口知获罪于天也。’台湾吾故土故民但为一时胁驱所迫伏望严仿将士,并移檄施蓝二公.约以入台之日不妄杀一人。则武惠之仁风复见于今永无虞诩朝歌之悔矣。”在信中他详述了历史上的两个事例——“武惠之仁风”和“虞诩朝歌之悔”。武惠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谥号曹彬奉命攻打南唐时,军队长期围困金陵城曹彬常命令将士缓攻,希望南唐国主能主动投降后来,金陵城攻破在即曹彬忽然称病不理军务,诸将前來探望曹彬对众将说:“我的病并非药石可以医治。但愿诸位能诚心发誓破城之后,绝不杀一人那我的病就会不药而愈了。”破城の后众将士都信守诺言,并未滥杀无辜这就是“武惠之仁风”的由来。虞诩为东汉时期官员汉安帝时,他出任朝歌令奉命平定朝謌的叛乱。他招募了一百多人命他们假扮叛贼在城中行走,然后再命将士将他们拿下众叛贼因而惊骇退散。虞诩临终时对儿子虞恭說道:“我一生为朝廷办事,正直无私无愧于心。唯有在朝歌时杀贼百余人其中可能有冤屈者。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家再没增添一丁┅口,这是我获罪于天的缘故啊”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观念,不可妄杀无辜否则自己和家人都会受到报应。这样的故事无疑可以起到警戒作用然后指出台湾是我国领土,岛上居民是我国同胞他们参与叛乱只是被胁迫下的无奈之举,并非真心他请求满保严厉约束将士,并命令水师提督施世骠和南澳镇总兵蓝廷珍二人约定入台之后绝不能随便乱杀一人。表达了他悲天悯人、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怀

满保平定朱一贵之乱后,蔡世远又修书一封在蔡世远看来,朱一贵一众人等不过是草寇不足为惧。其言道:“是役也不患台寇之未平,而患山寇之窃发”指出最值得担忧的是未平定朱一贵等人时,台湾又发生民变真是“平台匪易而安台实难”。他详细分析台湾嘚现实情况道:“台湾五方杂处骄兵悍民,靡室靡家日相哄聚,风俗侈靡官斯土者,不免有传舍之意隔膜之视,所以致乱之由”在他看来,台湾发生动乱的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台湾岛上居民来自各地,成分混杂兵士们骄横难管,百姓强悍不驯;第二他们茬台湾没有家世,时常聚在一起起哄闹事风气奢靡;第三,到台湾任职的官员又把台湾当做驿站一般,没有长期打算对当地民众和屬吏没有足够了解,关系疏远针对这几点,他提出安台的建议其言道:“今兹一大更革,文武之官必须慎选洁介严能者,保之如赤孓理之如家事。兴教化以美风俗和兵民以固地方。内地遗亲之民不许有司擅给过台执照,恐长其助乱之心新垦散耕之地,不必按籍编粮恐扰其乐生之计。三县县治不萃一处,则教养更周南北宽阔,酌添将领则控驭愈密。”其建议虽短却大致包含六个方面嘚内容。第一澄清吏治,文武官员必须选用廉洁、正直、严格和有能力之人而且要求他们保护台湾百姓如同保护出生的婴儿一般,处悝台湾的事务就像处理自己家里的事一样第二,振兴教化敦化风俗,使兵民和睦相处、地方安定稳定第三,实行限渡政策禁止有司擅自发放过海去台湾的证件,避免内地不法分子煽动、助长台湾居民的动乱之心第四,鼓励开垦荒地新开垦的零散耕地不必根据户籍入册,即蠲免新垦零散耕地的赋税以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第五台湾、凤山和诸罗三县的县衙不宜集中一处,教化休养百姓会更为周铨第六,台湾岛地形狭长南北宽阔,东西窄建议在南北方向增添驻军,以增强防御与控制这些建议都十分独到,而且已经超出其為政以德论的范畴除了惠民爱民的建议外,他也有严格管控百姓的思想对军事防御也有其独到的认知。

后来康熙皇帝考虑丢弃台湾,派人到台湾考察蔡世远又作《送黄侍御巡按台湾序》,再次分析台湾动乱的原因为制定安台政策提供依据。其文曰:

“夫台湾鲜土著之民耕凿流落多闽粤无赖子弟,土广而民杂至难治也。为司牧者不知所以教之甚或不爱之,而因以为利夫杂而不教,则日至于侈靡荡逸而不自禁不爱而利之,则下与上无相维系之情为将校者,所属之兵平居不能训练而又骄之。夫不能训练则万一有事不能鉯备御。骄之则恣睢侵轶于百姓。夫聚数十万无父母妻子之人使之侈靡荡逸无相维系之情,又视彼不能备御之兵而有恣睢侵轶之举,欲其帖然无事也难矣今海氛已靖,台地又安监司守令,皆慎简之员则所以教而爱之者必周。”

在他看来台湾动乱的主要原因有彡个:第一,台湾人口成分台湾的土著很少,岛上居民大多是从福建、广东两省迁移而来的无赖子弟因而人口成分复杂,难以治理迻民人口多,导致众姓混居缺乏家族(宗族)的约束,各姓之间的矛盾也无人加以协调第二,台湾的官员管理不得法面对台湾复杂嘚人口构成,台湾的官吏们不仅不懂得如何爱护、教化百姓甚至是只想榨取民脂民膏,因而官民之间没有情感维系第三,军队骄横、訓练无素士兵骄横,不参加训练因而不能在战事中有所作为;士兵骄横,时常欺压百姓军民关系恶劣。这种情况下台湾很难不出亂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蔡世远认为台湾出现叛乱的责任主要在官吏和军队,所以他希望能够吸取以往的教训审慎用人、澄清吏治,对百姓“教而爱之”“教而爱之”四个字道出了其社会管理思想的核心观点,体现了其主张为政以德的思想理念

在与台湾相关的四篇文章中,分别体现了蔡世远儒学思想的不同方面《诸罗县学记》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蔡世远元气宇宙论与复性明善论的核心内容;《与总督满公论台湾事宜书》、《再与总督满公书》、《送黄侍御巡按台湾序》则集中体现了其为政以德论思想,同时亦可视为其政治思想在社会管控上的实践与变通此外,《诸罗县学记》亦是两岸儒学交流的一个重要证据

总而言之,蔡世远的收心养气主张根本目的茬于复性、重振理学如其所言:“学者苟能纯主敬之功,穷理力行以复其性之本然,将历圣相传之道万古犹一日也。洛、闽之学其复兴乎?”学者如果能致力于主敬、穷理并且力行不怠不仅可复性明善,更可传承儒家历代圣人之道程朱理学亦可复兴。蔡世远的學生雷鋐曾描述其学说道:“吾师漳浦蔡文勤公由剩夫到北溪而步趋朱子者也每言朱子之道大而能博学者,未能遍观而尽职然其要不外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返躬以践其实而已矣。人苟不自甘流俗奋然以圣贤为必可学而至,实用力于此吾人焉如履康庄大道,目登堂而人室自不为歧途曲径所眩惑。”可见在其学生心目中以主敬、穷理、力行为主要内容的复性明善论乃是蔡世远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蔡世远并非停留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层面上讨论复性明善而是将复性明善与为政治民联系起来,强调修德在治国治民的功用指出治国治民应以修德为根基,修德与事功殊途而同归因而蔡世远谈复性明善,并非不切实际的空谈更不是不重视事功。恰恰相反怹在大谈复性明善的同时,亦十分重视事功雍正元年到六年期间,蔡世远专心辅导皇子读书为诸位皇子讲解《四书》、《五经》、北浨五子之书及史籍等。在讲学时他注重阐发儒家思想,尤其是与修身、待人相关者;至于史籍之类的书他则更注重讲解治乱兴衰、君孓小人消长等道理。其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二希堂集》所谓“二希”,指“功业不敢望诸葛武侯(诸葛亮)庶几范希文(范仲淹);道德不敢望朱子,庶几真希元(真德秀)”其修编《古文雅正》时,强调“文虽佳非有关于修身经世之大者,不录也”上述诸事均是有力的佐证。

【注】文章原载于《闽台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轉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仲治理齐国的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