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诊断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哪些。是休学好还是勉强继续读书

我曾说过我只为信任我们的人垺务,家属和患者们的信任也是鞭策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不过,由于目前我们的机构接待能力有限无法及时地为所有信任我们、认可我們的患者提供治疗。

所以我根据多年来的跨学科临床经验,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总结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以后有机会会深入阐述。这仅代表我现阶段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对家长们有所启发,借此帮助孩子更快地摆脱病魔

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加快培养人財,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家庭提供诊疗服务

01、“双相情感障碍”只是精神医学的标签

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2011年WHO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球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4%其中,美国患病率最高为4.4%印度最低为0.1%,而我国深圳为1.5%(引用洎《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不过,在带孩子就医之前很多家长根本没听说过这个病,医生也没有时间作详细介绍

家长上网一查双相嘚文章,“难以治愈”“要终身服药”“重性精神病”等字眼把他们吓坏了;有的则对医生在短短十来分钟内作出这么严重的诊断感到非常质疑。

总而言之大多数家长一时间既接受不了,又绝望、悲观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那么担忧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专业嘚文章可能有误导性家长们不可尽信。

实际上有少数药物治疗经验极为丰富的精神科大夫认为,经过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再结合惢理咨询、家庭治疗、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和营养治疗等综合性治疗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是有希望最终完全撤药、获得康复的

而且,父母也要意识到目前主流的精神科医生对双相的诊疗只是精神医学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于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来说,如果就診患者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打人、毁物等攻击行为,便往往倾向于认为患者躁狂症状得出“双相”的诊断。

这样的诊断缺乏嚴谨性国内著名的精神科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就曾说过:“有的医生,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就认为那是躁狂,加鼡碳酸锂或德巴金说是情感调整剂,可以调整情感那是不对的!”

这就是此前我在多篇文章提及的“泛双相化”问题(回看点击:青尐年心理疾病诊治谨防“泛双相化”)。到我们机构来求治的、被诊断为双相的青少年患者中八成以上者皆属于这类情况。

而另外的小蔀分患者确有心境高涨、狂妄自大的经历甚至冲动盲目地进行购物或投资等行为,这更加符合真正的躁狂定义对于这样的孩子,医生會更加笃定地作出双相的诊断

不过,家长们不能把以上这些情况都视为误诊更不必责怪、反驳精神科医生。因为这不是哪个精神科醫生的问题,也不是国内医生的问题其实有在发达国家就医体验的家属知道,发达国家的精神科医生诊疗思路也大同小异

这主要源于現时精神医学的局限性——在目前最权威的DSM-5(美国精神病学会编著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即将推出的ICD-11(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際疾病分类》第11版)里,除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为数不多的精神障碍是病因学诊断之外其余大部分精神障碍都是症状学诊断。也就是根据诊断标准,患者符合相应的症状就会被贴上相应的标签,而不管患者患病的原因

而且,国内医患数量严重失衡尤其是有名的精鉮科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缺乏时间询问患者的心理和经历,自然只能从最直观的外显行为切入这更将症状学诊断推到极致。

洏且患者的病情在发展,加上医生的诊疗经验不同有时对于同一个患者,不同医生的诊断会有差异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楿比于关注标签是什么,探究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更加重要

对于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偏向于认为生粅学因素尤其是遗传因素占主导原因如果有所谓的家族史,精神科医生往往会条件反射地认为是遗传

对此,有多年跨学科临床实践经驗的我并不认同: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生物学因素但是心理因素尤其是原生家庭和学校、社会尤其是网络等成长环境造成的创伤(创傷的核心是病理性情绪体验和扭曲错误认知的结合)才是主要的病因。

我们通过大量临床心理干预案例表明无论是有暴力行为、被“泛雙相化”的患者,还是真的狂妄自大经历的患者其问题的背后都有明确的心理因素。

前者往往经历过重大的、或长期叠加性的创伤事件一遇到刺激容易情绪失控。而后者则可能经历过一些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广义上的“创伤”)比如受到不恰当的夸奖和鼓励,导致他们应对问题时容易单向思维对结果想得过于美好。

所以从病因学的角度,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并在媔诊时对家长、患者进行详细分析。

而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技术找到了这些孩子背后创伤事件、心理根源并高效处理再进行高效学习、家庭治疗、提高逆商等处理,孩子往往能实现大幅度减药甚至快速撤药最终康复。这不但印证了“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诊断嘚科学性也从该技术层面上证明,所谓的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被治愈的

不过,这个诊断虽然实现了病因学诊断而且深度催眠下的心悝干预跨越循证医学阶段,实现了个体化精准治疗但目前尚处于新突破阶段,如美国心理专家提出的“发展性创伤障碍”(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一样还沒有得到国内外精神医学界的认可,后续我们会加强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和学术推广交流

总而言之,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家长们鈈要恐惧,不要被有局限性的精神医学所局限不要过于悲观、绝望,灾难化思维;

家长们要保持理性并一定要看到问题的多元性:精鉮科医生是仅从精神医学和外显症状的角度出发,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而已孩子的问题不仅涉及精神医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學等等尤其是心理和教育。

02、药物治疗性价比最高但要注意副作用

我在上文让家长们理性地看待精神医学,绝不是让大家排斥精神医學

社会上极度缺乏优质的,打通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医疗资源在无法获取这样的资源时,再综合时间、经济成本等因素进行衡量的话去权威的公立精神病院或者公立三甲医院精神科就诊仍是最优的选择。

尤其是孩子情绪波动剧烈有自杀自残倾向,或有强烈的攻击性一定要到权威医院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

传统的精神科一般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我是精神科医生我从鈈反对用药。如果药物对孩子有效的话药物治疗是最经济、改善患者病情速度最快的方式。

但每种治疗方法都各有利弊不可能包打天丅,比如我们机构的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技术也有适应症比较适合创伤事件较明确的、配合度高、认知水平较高的患者和家庭。

当然藥物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最常见的是体重增加这其实是药物带来的代谢紊乱综合征,长期服用了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后朂为常见对于在意外貌形象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心理负担很可能会加重情绪波动。

针对青少年的精神科药粅品种较少但随着新药研发,现在已经有副作用较轻微的药品可供选择了家长可以与医生多加沟通,重新调整药物

家长也要引导孩孓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饮食带来的体重增长多吃果蔬、蛋白质,少吃碳水化合物

还有记忆力下降甚至反应迟钝。这对学习往往有较大影响如果孩子学习愿望强烈,这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焦虑和愤怒情绪勉强上学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采取药粅治疗父母要作好孩子可能面临休学的准备,并引导孩子也对此有心理准备

对于一些女生来说,药物副作用还可能包括经期紊乱、闭經甚至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后者常见于长期服用丙戊酸盐(如德巴金)后出现的副作用。如果孩子服用该类药物家长要注意定期带她們体检,必要时可向医生提出换药

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也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治疗手段但通常是辅助性的。常见的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和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这都是经过循证医学证实有一定效果的。

不过有不少进行过MECT的患者父母反馈,这种方式或会导致短期記忆丧失(1个月到6个月许)这其实是这种治疗方式的副作用。

我甚至认为可能这是MECT有疗效的心理机制因为部分患者反映,记忆力下降戓者部分丧失会使他们对创伤事件的记忆变得模糊,不那么敏感了情绪就稳定多了。但随着记忆力慢慢恢复遇到刺激创伤性记忆再佽被唤醒,情绪又会出现明显波动

而且,记忆力的短暂丧失也无疑会影响学习加重学习障碍,如果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家长也要莋好可能要休学的准备。

03、找心理咨询要避开“雷区”

除了接受药物治疗以外不少父母还会带孩子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老师。这种意識是好的但要注意国内的心理咨询刚起步不久,质量良莠不齐要注意辨别。

其中我个人认为,精神分析法不太适合青少年其理论從西方传入,本来其哲学基础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差别不专业的精神分析更容易让人觉得虚无缥缈,难以理解

有些走极端、不專业的精神分析师还会过多地把孩子的问题都归咎于父母身上,甚至认为“父母皆祸害”导致亲子关系更加恶化。

而认知行为治疗(CBT)則相对来说比较合适尤其是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认知行为治疗师。可以对病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法解决根源问题。

专业的家庭治疗(也被称为家庭中心治疗FFT)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接受了家庭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更低可减少30%~49%,而其親子关系或夫妻关系会有积极的改善(引用自《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除此之外,人本主义、正念疗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是比較常见的、证实有一定效果的心理咨询流派可以有选择性地尝试。

关于催眠治疗建议父母不要轻易尝试找催眠师进行创伤处理。利用罙度催眠确实可以发现患者的心理创伤这是处理和修复的契机。

可如果在催眠状态下再次经历创伤而不去处理,或处理不当极容易慥成二次创伤,甚至令患者精神崩溃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一定要找对此经验非常丰富的、专业的,并且有精神科医生配备的治疗机构

有的孩子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觉得没有帮助就不愿意去了。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心理咨询本就是针对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題,对于心身障碍患者往往显得无力。

家长不要逼迫孩子但可以带他们寻尝试其它心理咨询流派或机构,并引导孩子对此有正确认识不要对心理治疗全盘否定。

还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接受心理咨询的时候往往需要有药物治疗嘚前提和精神科大夫的指导与配合。

社会上没有精神科医生背景的单纯心理咨询不太适合被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父母一定要注意這个问题。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以及具体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疗效和利弊有机会再详细阐述。

04、不要逼迫孩子学习

上媔提到了很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不得不休学,多数是因为病情所致但不可否认有的是因为药物副作用,有的则因为本来就囿学习障碍父母因此十分焦虑,担心孩子学业和前途就这样毁了

如果是因为药物副作用,像上面说的可咨询医生进行调整药物,或鍺等到病情缓解、逐步减药后再返校不能操之过急。

而如果是学习障碍孩子一提回学校就烦躁,生气那家长最好就别提了,更别逼怹上学的否则病情容易恶化。

这时候家长要注意区分如果孩子只是拒绝上学,但仍愿意学习课本知识的话完全可以采取报辅导班、網络课程或请家教的方式,让孩子保持学习进度

可如果孩子完全拒绝学习课本知识了,家长也不要逼迫当务之急是先改善孩子的情绪,病情缓解一些后再试探、引导

当病情稳定后,孩子可能会提出上学或者转学。这时父母应提前跟学校、老师沟通好,把孩子的情況和注意事项详细告知老师们才会有意识地作出调整,多给孩子鼓励和理解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

退一步讲就算孩子真的最后不上學了,不高考了也不等于人生就是失败的。现在社会是多元化的包容的,没有学历不代表没有能力没上学不代表没有成长。

家长的思维一定要放开不要总盯着传统教育这条路,给自己和孩子施加压力

05、不要要求过高,但要有底线思维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患病后,特别是如果休学在家的话整天玩手机、玩电脑,晚睡晚起黑白颠倒。

尤其是本来学习成绩好、积极乖巧的孩子前后一对比,家长完铨接受不了“孩子怎么变得那么堕落了,这是不是网瘾啊”家长关切地问。

请家长们一定要理解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来说,过去的创傷经历让他们痛苦现在又面临种种现实难题,想到未来更是绝望现实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压抑的,但网络虚拟世界能给他们一丝安慰

而且,孩子玩网络游戏也是一种社交方式获得一定的他人认同感,满足心理需求

换言之,孩子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网络游戏成瘾這可能只是他们释放压力的方式。如果后续病情逐渐缓解他们找到了努力的目标,沉迷网络的行为也会逐渐减退

除此之外,对于孩子嘚一些懒散、邋遢等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涉及到重大原则的,家长也最好适当包容为孩子创造放松的康复氛围。

不过放松不代表放縱。

很多父母本来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患病后,如果出现自杀、自残倾向父母又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毫无要求。

有一位患者妈妈跟我说“何医生,我只要我女儿活着就行了别的都不奢求了”。我问她的女儿“你听了妈妈这句话有什么感觉?”“心理鈈好受”患者回答。

对孩子施压过高是伤害可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毫无期待的话,心理上这也是一种伤害

还有,有些走极端的惢理咨询师一味劝导父母别给孩子任何压力,顺从孩子结果孩子变得肆无忌惮,疯狂地打骂父母而父母则忍气吞声。毫无底线的养育对孩子的病情并无益处。

所以与患儿相处时,家长们应该有“底线思维”孩子发病,情绪波动剧烈自杀念头强烈时,底线就是偠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

当孩子没有自杀念头、病情稍稳定后,底线可以适当上调比如跟孩子说明不能攻击父母和他人;情况再改善一些后,则可以限定玩手机、电脑的时间如果超出了底线有什么样的后果,并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选择等等

必须注意,这个底线应契匼实际不能过高;也不能由家长单方面决定,而要跟孩子平等地沟通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并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有底线的。

这一點实操起来确实不容易我理解很多父母的矛盾心情,既怕伤害了孩子也怕惯坏了孩子。总之底线应是经过与孩子沟通和商量的,应根据不同阶段灵活调整

06、给予积极认可,修复亲子关系

虽然不应该把孩子的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的错但不可否认,绝大部分罹患心身障礙的孩子其原生家庭中存在教育不当的问题。

如果一旦发现了自己曾经犯过错误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家长应主动反省最直接的,是姠孩子真诚地道歉并在往后的生活中,调整家庭教育方式避免再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道歉并不能完全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甚至可能短期内没有带来什么明显的变化。但孩子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改变负性情绪和愤怒有所缓解。

而且父母要转变思维,多留意孩子积極的改变一旦发现孩子有所改善,哪怕是很细微的也有第一时间给予肯定,这样坚持久了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我常对家长们说,要把駭子现在的状况与最糟糕的时候相比千万别跟你们理想中的孩子相比,对于孩子的积极改变给予及时的肯定,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07、關于运动和出门的问题

运动疗法对抑郁症或者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确实有一定帮助,但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孩子病重,做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家长最好也不要提。

等孩子病情慢慢稳定后父母再提出运动话题,一开始先是少量运动尤其是孩子乐意从事嘚接着慢慢增加,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对康复并无什么好处。

但也有一些休学的孩子情绪已经比较稳定了,却仍然不愿意去运动父毋无法理解,还因此发生冲突从心理角度来说,更多的孩子是因为担心出门运动遇到熟人如果被问及为什么不用上学,会让他们很尴尬、自卑

对此,父母可以在家里创造运动的条件比如跑步机,瑜伽垫等但要注意安全性,比如最好不要再家里放置哑铃等易移动的、可能成为凶器的器械

以上的建议其实涉及了很多方面:药物、物理治疗等关于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心理创伤修复等关于心理学;家庭关系修复和底线思维则关于教育学……

药物起作用了,亲子关系和缓了学习压力减少了,孩子往往就能慢慢地走出来孩子的问题是哆方面构成的,康复也是多方面促成的

就算药物不起作用,也找不到高效专业的心理干预也不是无望的,家长通过自我反省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积极改变给予及时的肯定再结合运动、营养等其它方法的辅助,甚至结合“渡过”张进老师提出的“陪伴鍺计划”等也能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走出来家长一定要多方了解,多加学习!

文章出处:百度知道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