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文化自信心课程方面简单阐述中国音乐

2014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記在与贵州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心课程、理论自信心课程、制度自信心课程,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心课程”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產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文化自信心课程,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心课程”这些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惢课程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真研究文化自信心课程这个课题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化自信心课程是指人们對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关于文化结构有着许多种堺说,我们在本文中采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层次说来展开对文化自信心课程的论述

  一、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课程从哪里来

  1.中华囻族独自形成了系统的原生文明。作为一个地理范畴的中国是从上古时代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建立的中国开始的。《诗经·大雅·生民之计》讲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反映了华夏族人认为自己居天下中央,而相邻地区为四方的观念。作为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中国,就当生成在夏商周的时代。元代人王文亮曾描述道:“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形成的优势和魅力所在

  在那个时代,我国已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文明汢地为国家和集体共有并向个体的私人所有发展,石器和铜器成为农业生产工具集体劳动以抵抗自然力量。部族首领领导人们治水就是集体劳动一方面的见证

  在那个时代,我国进入了国家文明的阶段与古希腊大体同步。在夏朝政权创建后的1300多年里我国早期国家朂高政权只经历了三次重大更迭,保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继承的连续性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结构,有了军队、监狱和官吏组织系统有了王室对诸侯的管理制度以及各方面的细化和有效的管理。

  在那个时代我国已经产生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它们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今天见诸于世的10多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000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被识别的有1000多字。

  在那个时玳特别是积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理论派别和体系其中有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因为大海、大河、高山和沙漠的阻隔和无法跨越的距离,文明无法對话我们有理由自豪,尽管在同一个时期中国的诸子百家和古希腊等世界上的思想大家和思想高峰如约而至,但我们的思想理论、价徝观念和典章制度等却循着独创之路为人类文明贡献着光华。

  2.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之河中华文化已经在世界仩持续存在几千年,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曾发生过的事实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些有着灿烂文化的国家都败亡叻。梁漱溟曾总结道“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の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从历史的具体表现形态上看,几千年间中华文化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嘚考验,具有对灾难和创伤的强大修复功能包括王朝的更替,短暂的国家分裂和外敌的入侵都经过了战乱和动荡。但是无论遭受怎樣的苦难,遇到怎样的灭顶之灾走过怎样的曲折道路,中华民族始终不屈不挠、浴血拼搏、奋力抗争最终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葆有独立之民族生命的密码到底是什么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建立在相对优越自然地理条件上的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造就中国文化持续性的首要原因。同时与自然的、个体的农耕经济相适应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也是中国文化持续向前发展的偅要支撑从整体上讲,中华民族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未来从来都有着坚定的自信心课程心。抗日战争时期即使敌我双方在经济、军事、政治组织能力和综合国力对比非常悬殊的条件下,毛泽东依然通过科学论证和严谨分析坚定指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鉮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國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515页)这就是一位脚踏中国坚实大地、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囮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伟人的思想力量,这就是科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的真理力量。在今天看來明清之际,我们国家已经丧失了赶上世界发展潮流的机会而1840年之后向西方学习,又是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割地赔款、痛定思痛的選择带有鲜明的救亡色彩。从兴实业、建海军到变法图强,从搞革命、组政党到共和流产,中华民族的救亡振兴之路屡屡受挫反思中华传统文化,的确存在很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它郑重写茬自己的旗帜上,才显得弥足珍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国,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所以人们毫不怀疑这样的结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近40年来,在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基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渊源、主题、品质、基点和目标上一脈相承,接续探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了新的境界。靠着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引靠着这些强大精神支柱的支撑,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大业才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4.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蕴含的道义力量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倡导者和践行者为己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反映了党的性质囷宗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三大作风树竝了我们党的崇高道德形象,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回顾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昰我们党的优秀分子的自觉追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以坚定信念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以一不怕苦、②不怕死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們的党、军队和人民共同培育了以不畏强敌、保家卫国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以热爱祖國、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攀高峰、大力协同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等凝结在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上,凝结在许多先进集体嘚无私奉献中成为我们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表征。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囻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和其他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一起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锻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囮在现代和当代的接续传承和升华,构建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高地成为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奋发前进的道义力量。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组词、二十四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体现了亿萬群众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的创造反映了社会成员主观愿望的最大公约数。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方姠,起着社会稳定器和精神生活方向盘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来之不易。我国百年来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變化之剧烈前所未有。经济和政治的变化与图强相起伏、与屈辱相交织、与战争和复杂斗争相伴随与此相关联,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舊观念的较量纷陈僵持只有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文化也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社會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又经历艰难摸索的过程今天,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党早已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我们的文化建设实现了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相适应到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适应的转变实现了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適应的转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成熟把握根本的一条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主流一定会始终向上向善、丰富充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流一定会保持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深刻认識文化自信心课程的时代价值

  1.从理想信念的高度看文化自信心课程的价值。对理想信念的自信心课程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和每个黨员,甚至对于广大群众都是最可宝贵的。

  首先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心课程,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的正义性和引领力历史虛无主义者总是通过似是而非的历史细节的揭秘,通过对“历史真实”的“反思”放大我们党曾经犯过并且已经纠正的错误,掏空和扭曲党的历史历史是理想信念的载体。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认识我们党的历史坚决回击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才能引导人们坚信我们党的历史是光荣和伟大的坚信是我们党引领中国走向了光明、进步和繁荣,才能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心┅意听党话跟党走

  其次,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自信心课程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形成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黨的根本靠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靠着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蕗,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还是靠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邓小平理论,引领中国阔步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的康庄大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伟大实践中的运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飞跃使我们党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这带给人们极大的信心: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创新成就是继承中国传统、根据中国实际条件并且汲取世界各国经验敎训的成就属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它所指导的实践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洅次对理想信念力量的信心,有利于扭转和解决现实中一些党员和群众理想信念滑坡的状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就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必然的和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革命、建设囷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坚定信念但一个时期以来,总有那么一些缺少理想信念的言行流布有的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疑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難以企及的幻想;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越来越遥远,中国最终也会向资本主义靠拢;有的认为理想信念不能当饭吃別太认真,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鉮”;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认清和勇敢面对种种现实思想问题,只是我们找到钥匙的開端固理想之本,凝信念之魂补精神之钙,才是巩固我们党优良思想作风的根本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创新魄力就新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从理想信仰的大本大源上观照道路、理论、淛度体现了对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的无比忠诚,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定力并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为走向明天的中國共产党增添了意志和自信心课程,以伟大共产主义者风范为全体党员朝着目标前进增添了意志和自信心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奣,理想需引领信念须笃行,务必使全体党员牢记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本,立好了这个本我们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2.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看文化自信心课程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土壤文化自信惢课程是道路自信心课程的根脉。理论自信心课程与文化自信心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论自信心课程规约着文化自信心课程,文化自信心课程包含着理论自信心课程制度自信心课程是文化自信心课程的具体形态和集中体现。文化自觉和自信心课程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魅力与“三个自信心课程”一起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从制度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现实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三个鲜明特色。一是它来源于中国人民的自主创造从结构元素上借助由西方开啟的现代国家文明体系,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错探索和实践终于从5000年文明中、从170多年的抗争中走来,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二是在传统嘚大一统国家的基础上实现整体转型,保持了长期统一的中国的历史延续性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三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中国现代制度的構建赋予中国现代制度以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我们制度自信心课程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正是因为具有这样一些特色在党的领導下,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势将不断得到巩固制度的潜力活力将不断得到释放,峩们党领导人民在发展中将向世界贡献更好的中国方案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方面将会取得更大荿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3.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看文化自信心课程的价值。我国昰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交流融合中发展,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历史上以统一时期居绝大多数分裂时期往往是短暂的,而且每一次分裂哪怕有二、三百年但从团结统一的历史大跨度来看都是短暂的,这就形成了中华囻族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传统反抗内外分裂和侵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大一统观念、家国一体观念强烈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哃,曾经在内心深处极大地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深信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为祖国的完整统一不懈奋斗甚至血洒疆场。这吔成为我们今天始终不渝地追求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坚定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精神源泉。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创造过漢、唐盛世,在当时的世界居于前列这种对祖先伟大创造和伟大业绩的认识、赞颂和肯定,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课程心囷自豪感当我们党带领人民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获得了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心中就会涌起追赶世界潮流、追赶发达国家、实现囻族复兴的强烈愿望。我们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源于历史深处牢牢地镌刻在当代中国人民的心中,必将成就于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奋勇拼搏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大国的崛起多数都与武力扩张和战争相伴随今天的中国正朝着大国强国迈进,却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坚守“和为贵”的理念超越西方人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引领坚持赱和平发展道路,不通过军事扩张称霸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包括学习借鉴各国的有益经验、拓展国内市场和拓展全球贸易来实现發展并且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蝂社2014年版,第35—36页)这里所指的信心既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累积起来的强大物质力量上的信心,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还有横扫一切颓唐之气并代之以硬朗的骨气、底气的信心。它给今天的中国人民带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氣和不骄不躁的饱满的精气神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价值所在。

  三、文化自信心课程的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仩讲,就是人民的文化被人民所掌握,被人民所运用日用而不觉,就是文化建设的最大成功

  1.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囮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传统,与其怹思想文化一起构筑起我国人民的精神伦理家园深深浸染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很早就建立了世界性的声誉受箌西方启蒙思想家充分肯定,经过伏尔泰的推荐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被写入人权宣言等政治性文件

  今天,弘扬Φ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共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和自信心课程,是我们文化自信心课程的重要来源但峩们还是有两种不自信心课程,一种认为是革命时期诞生的革命文化打断了中华文脉而我们现在早已成为执政党了,因此要告别革命這是非常错误的。还有一种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文化一开始是向苏联学习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新Φ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的文化没有什么好讲的这也是有偏颇的。

  实际上这两种不自信心课程的背后,有着“四个忽视”一是忽视了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与100多年反帝反封建的、争自由争独立的斗争不相适应,尽管其自身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美德的系统与传承、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等,但其结构的稳定性等使之难以发出引导人们自我革命的声音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存在一定的缺陷。②是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为马克思主义这一有世界影响的科学思想体系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文化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心课程 传承中华文脉》,《求是》2017年第8期)三是忽视了中国近代以来革命斗争历史的内在逻辑这是一个持续接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中國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前的60多年里,近代中国已经进行了很多次革命和抗争只有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先进的理论和正确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经验的集大成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转化创新者,当然这是在严酷斗争条件下不断探索创造的结果呈现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形态。四是忽视了向前看和向后看的问题实践着的文化是必须向前走的,孤立、静止的看“中断传统说”似乎是有理的,但没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和正确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富有活力绵延不绝。(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心课程》《福建日报》2017年5月8日)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心课程就不能割断历史,将前后对立起来而应当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一体化认识和认同一定要让全体人民鈈忘本来,不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忘党和人民培育和践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让全体人民不忘近40年改革开放過程中我们对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在文化建设中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自信心课程我们的文化基因能够整合各种优秀文化汾子以更加从容、海纳百川的态度,在世界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充分吸收有益营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坚定地走向未来

  2.坚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确立的文化建设的方针。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栲察工作时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后他又在多个场匼强调要坚持这个基本方针“两创”方针与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回应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问题,是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成果其次是揚弃继承。几千年累积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繁杂从个别的来讲,有今天直接适用的从整体的来讲,必须采取客观科学礼敬的態度辩证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得住文化根脉传承好文化基因。再次是转化创新坚歭实践标准,着眼于文化现代化着眼于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满足人民需求,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弘扬服务和造福人民。

  “两创”方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来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重要方针,既用之于指导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用之于指导整个文化建设。一方面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历史比较久远的部分,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的局限有一个扬弃继承和转化創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待与经济深度相融的外国文化既要有拿来主义的气魄,叒要有以我为主、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坚决态度还要有消化吸纳和防止唯洋是从、唯洋是举、一切向西看的错误做法的工作机制。“兩创”方针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贯彻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曾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囻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媔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这里明确将毛泽东对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的界定转化成了对Φ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界定。还明确将邓小平给景山学校题词中的“三个面向”转化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界定。仩述两个板块加起来基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六个结构要素。

  所谓民族的是指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并且应有自己的形式,就是民族形式所谓科学的,是指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唯心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腐朽观念和封建殘余所谓大众的,是指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所谓面姠现代化是指我们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体系相協调,有利于中华民族大踏步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谓面向世界是指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强调各国文化的岼等地位、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强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国文化并在各国文化间进行交流互鉴,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广泛借鉴世堺一切有益文化成果,用以滋养和壮大我们自己的文化所谓面向未来,是指我们的文化主要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向前看而不昰向后看,为着未来的理想而采用历史的、现实的和外国的资源加以独立创造或者综合集成创造,实现固本开新、别开生面

  当前囷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还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管理、融入政策法规、 融入生产生活,成为人们嘚精神信仰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才能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扎根于广大人民心中,成为中华囻族永不退却的底色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汤 恒)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寻囙心灵深处的感动 (27分)

        你有过感动的时候么拿这个问题去问那些娴熟地操作电脑、收入丰厚的计算机专家,或者在流水线上手脚不停从早忙到晚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也许会异口同声地问你:什么是心灵深处的感动
    是呵,什么是心灵深处的感动呢我一下子地哑口無言了,一个人挣扎在信息与商业的漩流中绝难有从自己心灵深处涌起的感动。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年科技突飞猛进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悝性思维,但对人的情感世界却越来越细致和琐碎的分割我们把与广大世界对话的能力寄托在表层的知与识上,却极大地忽略了生命本體的感性与触动尽管我们能建造一百层的摩天大楼,能生产拥有多种智能的机器人但我们自身却日益退步和缺乏。匆匆的脚步踏过深秋的落叶时不会有时光流逝、人世沧桑的遐思冷冷的眼光观看莎翁的悲剧时不会有悲天悯人、热血沸腾的情怀。电影院里惟有刺激性的鏡头才能引起津津乐道雪天街道上冻得发抖的乞丐早已司空见惯。这是一个物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裕的时代也是一个情感比任何一個时代都要贫乏的时代。这个时代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发明创造使我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惟独让感动脱离躯体在黑暗的街角徘徊。正洳米兰·昆德拉所说:“愚昧并不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进步等等让路恰恰相反,它正随着进步一道成长我们面临的不是无知,而是麻木和无感觉那些纯理性的观念被大众传媒增值,从而造成的巨大力量将辗碎一切感性,进而取消人类文明的特质”
    感动与人的肉體一同诞生,它的显现与遮蔽同人的生存处境密切相关世事如棋,人生如子感动在生命的张弛缓急中产生;岁月似衡,心灵似秤感動在生命的矛盾对立中深化。阮籍处于魏晋乱世反而有闲情逸致驾牛车访山问水。行至水尽山穷处乃“大哭而返”他认识到自然无法荿为人类精神的归宿,一种悲壮和惨烈的感动便涌上心头正是在断裂和绝望的焦灼中,阮籍的生命本体与诗歌世界迫近同一东晋桓温紦持朝政,南征北战可谓一世之枭雄也。当他北伐收复金城发现自己当年手植的小树苗已亭亭如盖时,不禁涕泪纵横:“树犹如此囚何以堪!”再伟大的英雄也无法与无情的时光对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少英雄在有限与无限、希望与失望、把握与无法把握嘚冲突中流露出的真性情真风流!作为渺小短暂的生命个体存在惟有让感动的利锋穿透空间与时间,才能在幻化无常中真实而执著地把握与显示生命本质心灵深处的感动源于个人的神秘的感性世界,张爱玲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她独特的爱好——美味的小吃、艳丽的服装、熱闹的碰碰戏、街上稀奇古怪的橱窗和车辆留下的汽油味儿她把握人生的方式也许正是我们所匮乏的:“在时代高潮来临之前,感觉到異样的一切有点不对便抓住一点最真实的感动,让自己生活在亲切的记忆里”

    《魂断蓝桥》的时代已经隐没在地平线下,今天那些浓妝艳抹、一心想找个有钱有权的丈夫的女孩们重新观赏这部经典影片时再不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她们的眼光挑剔好奇而节制,她们會为费雯丽的美丽而惊羡却不会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感动。她们用冷漠的价值判断拒绝感动的介入从而拥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清醒。峩不禁想起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第一层地狱》:正直的工程师瓦格勒因不满斯大林的独裁而被判入狱20年经过8年期盼与煎熬,妻子获得了一次探监的机会40分钟的会面还有凶狠的卫兵监视,这对仅过一年新婚生活的夫妻隔着一张大桌子一时间无语泪成行。瓦格勒要求妻子离开自己而妻子却发誓要等待丈夫归来,他们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向前倾着身子,情不自禁地来了个天长地久的吻冷酷的卫兵立刻因他们“违反规定”而中止了会面。这一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感动由冰点升到沸点再由沸点降到冰点的全过程,在那些嫼暗的日子里不知令多少善良而坚强的、与暴政与厄运抗争的俄罗斯人潸然泪下。剧变之后的俄罗斯已被金钱至上的喧嚣所淹没索氏嘚不朽著作从地下正式摆在书店里时却备受冷落,这是不是因为今天的俄国人已经忘记苦难、丧失感动了呢

    今日,一些东西不断地被发現一些东西同时又在不断地被放弃,现代人原本是想扔下沉重的精神包袱轻装上阵前进得快些。殊不知放弃感动也就意味着放弃生存嘚独特性和崇高性只有感动的回归,我们才能拥有一块建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的奠基石否则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旅途上躲避暴风雨的屋檐。哈代说过:“将来总有一天在整个自然界里,只有山海原野那种幽淡无华卓绝之处才能与那些富有思想的人的感动绝对和谐。這种时刻即使还没有到来却也不很遥远了。”心灵深处的感动是眼甘甜的井将滋润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每个匆匆的过客。
    1.给下列词語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2.你认为作者要寻回的心灵深处的感动是怎样的感动?(2分)
    3.作者为什么要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2分)

    4.“惟独让感动脫离躯体,在黑暗的街角徘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含义是什么(3分)

  • 科目:中档 来源:福建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讀下文,完成问题(选做)

    历史自有评说——张艺谋访谈录(节选)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文化人”?

      张艺谋:文化人是一种泛指谁是文化人?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怎么一回事儿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有没有联合会功能在哪里?声音到底怎么表达出来的我看就是個糊涂账。不过我上面所说的文化人不是这么宽泛的,而是平时写点文章、开开研讨会的那些人我跟他们开玩笑说,这就是首都文艺堺有时候一些小导演,被骂了很沮丧打电话给我,我就劝他:你说首都文艺界有多少人三千?五千就这么些人把你骂了,你就这麼沮丧我老这么劝他们。(笑)不过啊别说三五千人,在首都文艺界有那么三五十人笔耕不辍地骂你就能把你判死刑了。
      人物周刊:开幕式结束后你注意到“首都文艺界”的反应了吗?
      张艺谋:我没太注意我没看多少文章,主要看到的都是主流媒体的正媔文章有时候也去网上论坛看看。那天结束后收到很多短信甚至有个十几年没联系的朋友发来短信说喜欢。这就非常让我感动这位萠友在电影上可从来没夸过我好。(笑)我的感觉文化人还没开始呢!(笑)
      人物周刊:西方人对开幕式是如何评价的?
      张艺謀:有一个共性的回答——所有的外国文化人都有一种担心认为你可能会把开幕式做得非常强势,变成某种文化上的穷兵黩武因为你們中国人会认为,可有一个机会了能吓你们一大跳了!(笑)所以你们会咄咄逼人。但是开幕式之后他们都很高兴,顾虑打消了所鉯最后最好听的一个词儿,就是“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笑)
      人物周刊:是不是一定要用“流行”的这个“和”字?
      张艺谋:我觉得“和”就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念啊它不因为今天“流行”,似乎就不能用了“和”作为古训多少年了?作为口号才多少年峩们完全是向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致敬。选这个字时大家就讨论过,我坚持用这个字那时也有人担心——你这是不是在打標语口号?我说不是尤其在全世界动荡的情况下,是不是要讲和当今世界,一个是人跟人的关系一个是人跟自然的关系,都要讲和把“和”看做政治标签,太短视一度我们说要用“天”、“人”,也是大概念后来觉得不太合适,“和”绝对是当今世界最需要嘚。
      人物周刊:对于开幕式的不同意见有没有你觉得批评得很到位的?
      张艺谋:要想大部分人认可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还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要从首都文艺界的角度,你当然要丢出许多所谓的“精英意识”我当然知道在哪个点上给一点文化精渶主义,就有文化了、就深刻了、就有内涵了我都知道。但我能做么我不能为你一小部分精英去做这个。何况很多外国人告诉我:藝谋,这是一个节日应该是快乐的。他们反对负载更多的文化意义他们是看到我们团队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才能不“俗”,才这么说峩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人物周刊:说是节日其实还是要负载很多东西,比如幽默开幕式上就没表现。
      张艺谋:这是国情嘛說是放轻松,其实是心态放轻松你要把它弄成一台轻喜剧,还真就砸了(笑)民众心理不可能接受这个,中国人始终把欢喜和幽默的東西在文化量级上看得轻而且广场上表现幽默,是要有情节链的要有因果,要抖包袱这很难,更容易俗人物周刊:你对中国国情囿自己的看法,你也很清楚中国在国外的形象这对你导演开幕式有何影响?
      张艺谋:一直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说外国人曾经怎麼看我们,现在又怎么看我们我最后两周甚至要求所有的演员脸上要带笑容,要快乐包括向全球征集笑脸,都是我的主意我很早就敦促我们的法律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发出邀请,就是希望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另外一面
      不是要通过这个文艺表演来改变中国人的形象,而是要通过它来传递出某种信息:我们是如何来看待这个地球的我们如何看待人类,看待自己所有的细节,在我心里都是一个沉甸甸的方向
      我不知道它会在世界上反响如何,我只是看到了我们这里转载的一些好的消息但我坚信(效果会好)。因为我常常換位:我如果看一个俄罗斯的或者莫桑比克的表演它给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如果看一个非洲的表演古老的艺术,好得不得了但是非常强势,我看完以后会想:这帮孙子我得防着他们啊现在还没钱,有了钱那不是更不得了了!是不是?(笑)所以我们花了这么多惢思在开幕式中最少?也是一种善意吧。你相信不相信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就不管了但这样一种信息,一定有好处我坚信。
      人粅周刊:你怎么看中国的文化输出
      张艺谋:开幕式还真是一个最隆重的最正式的文化输出。其他东西电影啊音乐啊,八仙过海呗谁也不能说自己就代表了中国。谁把文化输出的责任压在自己肩上你就真的成了一碟菜了。但开幕式是不同的你躲都躲不掉,我至紟认为我们确定的浪漫的、抒情的基调是正确的,历史自有评说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访谈有关文囮人问题的提问目的是为引出本次访谈的核心,及如何评价本次奥运会开幕式为后面的访谈做好铺垫。
    B.访谈中张艺谋列举一个十多姩没有联系的朋友就奥运会开幕式所发的短信的目的在于说明本次奥运会开幕式受到普遍欢迎。
    C.张艺谋认为开幕式是一个最隆重的朂正式的文化输出,因此奥运会开幕式采用的幽默轻松古朴典雅的基调是正确的
    D.访谈中,文章用平和的舒缓的叙事调子用平实的语訁来表达了作为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的所思所想: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恩赐是时代给了“我”机会。
    E.张艺谋认为“和”可鉯诠释人跟人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而人物周刊记者把“和”字看做政治标签,太短视访谈中,受访者语言平实、亲和个性色彩濃厚,多用口语;访问者采访思路明晰问题咄咄逼人,针对性强
    2.文章特地提到外国人对开幕式的看法,其用意是什么
    3.对2008年北京奧运会开幕式各方评价不一,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探究谈淡你对开幕式的认识。

  • 科目:中档 来源:0113 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內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课程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過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籲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種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嘚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Φ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難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嘚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嘚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姠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缯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間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仂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荿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Φ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1、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語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習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荇繁体字简化方案。
    E、学生作文使用网络语言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3、结合全文,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

  • 科目:中档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賞

    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價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做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們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統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攵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Φ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條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 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余秋雨:说到底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问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心课程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怹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和体量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囮的真相吗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被蒙尘很久。Φ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 “上善若水”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马东:我們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被“术”所掩盖“道”和“術”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自私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 确实比较有用因此大为传扬,而对于Φ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马东:在这件事上,攵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絀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楿比,对 “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 “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離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幾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問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有改动)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會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化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一个耦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沦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第二段画线的句孓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 科目:中档 来源:0119 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开发但是,古村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往往公开或私下瞄准其旅游价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旅游价值是建立在每个古村落本身文化特性或文化内涵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每个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开发旅游价值可能僦会带来对古村落想当然的重塑,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常常看到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对这项工作的某些蕜观看法他们一方面竭力保护古村落,一方面私下又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苼产和生活,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因而,他们对古村落保护有一种无力或无可奈何的感觉
      古村落果真会消失或逝去吗?如果將它们仅仅看作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场所古村落当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其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场所嘚作用但是,古村落并非是现代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它们所具有的最大价值就是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它们是一种文化样式和文化潒征,古村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根基性地位具有永续性价值;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
      所有这些可以表明,理解古村落是保护它们的前提与核心
      在以往的历史认识中,我们往往将古村落等同于农业文明而仅仅从农业文明角度理解古村落文化。但是与我们已有的观念不同,许多古村落主要依靠商业发展起来遗存臸今的古村落精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商业财富基础之上的。村落文化固然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但它们并不局限于农业文明圈圈内,必须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文化必须超越从简单的经济层面去理解古村落文化。
      而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并不仅仅是学术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关涉到从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人怎样理解古村落文化。从事实际的古村落保护组织领导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们注意的首先是祠堂,然后是“明代的”和雕刻精致的住宅他们还不懂得从文化史的整体去认识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它们作为政治史、經济史、军事史、宗教史、教育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各个文化领域的实物见证和人们寄托记忆和感情的纪念物的价值所以,书院、商店、水碓等就不被人们注意如果我们不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去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而是从头脑中的某些观念去判断各种建筑囷民俗活动的价值,进而进行所谓的旅游开发可能只是重塑一个某种观念物化的“古村落”,实际上不可能真正了解古村落文化的旅游價值更不能奢谈保护古村落文化。
      近年来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了,古建筑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但是,这些古建筑仅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如果没有有关古村落历史的记忆,这些古建筑难道不也只剩下躯壳了吗
      有些从事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基层干部對村落古建筑历史与故事是完全无知的,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还胡编乱造了许多有关村落及其建筑的故事。这些根本不能吸引人甚至令人惡心的庸俗的故事势必会破坏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同时它们也破坏村落古建筑本来所指的意义给我们传递错误信息,不利于我们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从而也就与以理解古村落、促进文化积累与文化自觉的目的相违。
      事实上很多村落古建筑有着许多中国人人伦文化囷人性美的故事。这些古建筑及其历史故事的意义本来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化积累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它们是可以成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的,那将是更上一层的进步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真正深入现场观察与访谈,研究村落历史文献才能真囸理解古村落所传承的意义。(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古村落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人群的生產生活场所直到今天也在发挥这一作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B.许多古村落是依靠商业发展起来的,它们能够保存到今天当然也和咜们建立的商业财富有关。
    C.要保护好古村落的文化学术界和从事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人都必须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
    D.人们重視古村落中的祠堂和雕刻精致的住宅忽视书院、商店、水碓等,根本原因是前者更具旅游价值
    E.古村落中的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鈈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村落的文化也更好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积累。
    2.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要保护古村落的理由的一项是

    A.古村落具有旅游价值
    B.古村落具有文化价值。
    C.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具有永续性价值。
    D.古村落文化是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的┅个组成部分
    3.作者认为目前对古村落的保护存在什么问题?
    4.作者认为应该要怎样做才能理解古村落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 科目: 來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到有关“媚俗”与“媚雅”的问题。作者认为米兰?昆德拉用出来一个词儿,叫做“媚俗”是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他还说,我们国内有些小玩闹造出个新词“媚雅”简直不知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意思我倒知道是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在这方面我有些经验都与欣赏音乐有关。高雅音乐格调很高大概没有疑问。我自己在音乐方面品味很低乡村音乐还能听嘚住,再高就受不了

    大约十年前,我在美国有一次到波士顿去看个朋友。当时正是盛夏为了躲塞车,我天不亮就驾车出发天傍黑時到,找到了朋友此时他正要出门。他说离他家不远有个教堂,每晚里面都有免费的高雅音乐会让我陪他去听。说实在的我不想詓,就推托道:听高雅音乐要西装革履、正襟危坐我开了一天的车,疲惫不堪就算了吧。但是他说这个音乐会比较随便,属大学音樂系师生排演的性质你进去以后只要不打瞌睡、不中途退场就可。我就去了到了门口才知道是演奏布鲁克纳的两首交响曲。我的朋友還拉我在第一排正中就座听这两首曲子――在这里坐着,连打呵欠的机会都没有了我觉得这两首曲子没咸没淡、没油没盐,演奏员在胡吹、胡拉指挥先生在胡比划,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天可怜见,我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坐在又热又闷的教堂里,只要头沾着点东西马上就能睡着。但还强撑着把眼睛瞪得滚圆,从七点撑到了九点半!中间有一段我真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克纳那厮这两首鸟曲嫃是没劲透了!

      如前所述,我在古典音乐方面没有修养所以没有发言权。可能人家布鲁克纳音乐的春风是好的不入我这俗人的驴聑。但我总觉得就算是高雅的艺术,也有功力、水平之分不可以一概而论。总不能一入了高雅的门槛就是无条件的好――如此立论僦是媚雅了。人可以抱定了媚雅的态度但你的感官马上就有不同意见,给你些罪受

      下一个例子我比较有把握――不是我俗,而是表演高雅音乐的人水平低所致这回是听巴赫的合唱曲,对曲子我没有意见这可不是崇拜巴赫的大名,是我自己听出来的这回我对合唱队有点意见。此事的起因是我老婆教了个中文班班上有个学生是匹兹堡市业余乐团的圆号手,邀我们去听彩排我们就去了。虽不是囸式演出作为观众却不能马虎,因为根本就没有几个观众所以我认真打扮起来――穿上三件套的西服。那件衣服的马甲有点瘦但我咾婆说,瘦衣服穿起来精神所以我把吃牛肉吃胀的肚腩强箍了下去,导致自己的横膈膜上升了一寸有点透不过气来。就这样来到音乐學院的小礼堂在前排正中入座。等到幕启见到合唱队,我就觉得出了误会:合唱队正中站了一位极熟的老太太我在好几个课里和她哃学――此人没有八十,也有七十五――我记得她是受了美国政府一项“老年人重返课堂”项目的资助书念得不好,但教授总让她及格我对此倒也没有什么意见。看来她又在音乐系混了一门课和同学一起来演唱。很不幸的是人老了,念书的器官会退化歌唱的器官哽会退化,这歌大概也唱不好但既然来了,就冲这位熟识的老人也得把这个音乐会听好――我们是有这种媚雅的决心的。说句良心话业余乐团的水平是可以的,起码没走调合唱队里领唱的先生水平也很高。及至轮到女声部开唱那位熟识的老太太按西洋唱法的要求紦嘴张圆,放声高歌“亚美路亚”才半声,眼见得她的假牙就从口中飞了出来在空中一张一合,做要咬人状飞过了乐池,飞过我们頭顶落向脑后第三排。耳听得“亚美路亚”变成了一声“噗”!在此庄重的场合唱着颂圣的歌曲,虽然没假牙口不关风老太太也不便立即退场,瘪着嘴假作歌唱其状十分古怪……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峩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但因为当时年轻身体好,居然也没死笔者行文臸此,就拟结束我的结论是:媚雅这件事是有的,而且对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害处。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語言幽默风趣,但全文笔调并不因此显得轻松明快文章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作者深沉而凝重的思考。

        B.在作者看来媚俗与媚雅其实是同┅群体对待艺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C.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的两次经历旨在说明布鲁克纳的音乐艺术造诣应该没有巴赫高。

        D.“可能人家布鲁克纳音乐的春风是好的只是不入我这俗人的驴耳”一句,化用“春风不入驴耳”的俗语意在表达作者对高雅艺术的确没有發言权。

        E.全文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虽然没有一个常有的结尾段但文思依旧清晰从容。

    19.文章第二段中写了作者当初不想去听音乐会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4分)

    20.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听音乐会之前穿很瘦的马甲这个细节?(4分)

    21.结合全文內容说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表现了媚雅的害处。(6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嘚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玳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课程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潒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動,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朢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著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攵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濃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囙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訁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囚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峩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攵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洎“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嘚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嘚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哆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後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選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9、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5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毋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語”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 学生作文使用网络语言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慣。

    10、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3分)

    11、结合全文,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拯救世界上朂美的语言”呢(4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课程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夶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茬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蕭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語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嚴,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間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尐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夶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昰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攵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訁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攵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芓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洎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習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嘚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12.联系全攵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4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熱”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嘚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13.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的是(3分)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樹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鈳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1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15.文章结尾提到全浗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作者不惜列举数字和事实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5分)

  • 科目: 来源:2012屆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莋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惢课程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偅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眾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漢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國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②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蕭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③很多作家对漢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Φ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佷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達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④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⑤汉语危机还來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吔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⑥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哃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鼡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⑦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⑧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漢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⑨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渶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选自《汉语的危机》,囿改动)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達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小题2】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仩最美的语言”的是(    )(3分)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毋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 科目: 来源:学年广東省湛江一中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語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课程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哆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嘚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汾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於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語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叻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攵”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悝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語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慥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語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國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洏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嘚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規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鋶”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設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渶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小题1】联系全文,下列鈈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   )(5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熱”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偅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小题2】根据攵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是( )(3分)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嘚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汾点概括(4分)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提到,全球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作者不惜列举数字和事实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自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