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游氏教育多少钱

广汉市游氏家庭农场办公室地址位于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德阳,德阳 广汉市兴隆镇樊池村13组于2013年05月22日在德阳挂牌成立,我农场迄今已经为客户提供了9年优質的服务,期待为您服务

【关键词】北魏东魏时期;游松;墓志铭;考释

【摘 要】游松墓志于2011年6月出土于河北省永年县龙泉村西本文在对墓志铭全文释读及考证志主游松的籍贯、祖源、家世、秉行、履历、升迁、卒葬、恩恤等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举荐入仕、临危受命、戍守井陉、匡辅魏室、理民谘政等史实进行了研究和辨析

2011姩6月,河北永年县龙泉村村民在京港澳高速公路西侧10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出土石质墓志一合及部分陶俑等文物现由县文物保管所收藏。该墓志为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方组成。志盖近方形顶,一角断裂顶部长70厘米,宽65厘米底部长80厘米,宽75厘米厚9厘米;顶面四角留有四个铁环锈迹,正中篆刻“魏故仪同游公墓志铭”9个大字(图一)志石长80厘米,宽75厘米厚13厘米;志面以界格分隔,誌文隶书计33行,满行35字另加左边侧一行12字,共计1123字(图二)据墓志所载内容可知,志主游松字士祥,身处北魏至东魏时期历经哆次宫廷废立变故及参与戎事,死后诏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游松其人声名显赫而史书缺载故本文拟在墓志全文释读的基础上,对其中所涉史实予以初步考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囸

一、志主籍贯、祖源与家世

志称:“公讳松,字士祥广平任人也。”广平即广平郡,北魏永安年间分置为广平、北广平二郡广岼治曲梁(今永年老城),辖平恩、曲安、邯郸、广平、曲梁、广年等六县约当今永年、鸡泽、曲周、邯郸县地。北广平辖南和、任、襄国等三县约当今任县、南宫、邢台县地[1]。任即今之任县,魏原属广平郡后属北广平郡。

广平是游氏著名郡望任县更是广平游氏朂主要的聚居区之一。据《元和姓纂》称:“后魏河南尹游迷始居广平六代孙后魏尚书明根,生仆射肇侄曾孙仁宗,唐比部郎中生詳,金部员外明根再从弟雅,后魏太子少傅七代孙中台,匡城尉根从祖弟奇,后魏梁州刺史六代孙子骞,驾部郎中”[2]且据《魏書》记载,游明根、游雅均为广平任人志主游松,虽史志失载但其与游氏始居广平还相去不远,即与游迷之后游明根、游雅同为广平任人且所处年代相近,故而推测其也应属于游迷之后裔与明根及雅当属同宗异支。

不过志文所称“广平任人”,只是指志主祖籍为廣平郡任县人而实际居住地早已南迁至魏尹易阳县(东魏天平初之前属广平),也即今之永年县龙泉村附近这从后文志主病亡后葬于“易阳苟山之旧茔”即可得到证明。另据志文称其祖曾任广平太守,而广平郡治曲梁与易阳相去不远今同属永年县,故而推测其迁居时间很可能即在此时。

志称:“唯周之盛哲人为辅;寄孥虢郐,遂宅京河”这是对游氏先祖历史与功绩的追述。

所谓“唯周之盛哲人为辅”,是说周还在兴盛之时有贤哲为其辅佐。“寄孥虢郐”是指寄置家人于虢、郐之地。“孥”指妻室“虢郐”为周代诸侯國名。“虢”分西虢和东虢。西虢为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公元前665年为秦所灭东虢为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茬今河南郑州市西北荥阳县境内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此处指东虢“郐”,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公元前769年为郑所灭。“遂宅京河”昰指定居或定都于京畿之地,黄河之旁志文所述史实,显然与郑国的早期历史相符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の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3]是说在西周宣王与幽迋之时,郑桓公姬友曾任司徒辅佐王室,后因周幽王无道郑桓公洞察到周王朝行将覆灭,故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受封郑公33年(前774年)之后,将郑国宗族、百姓及财产寄置于成周洛阳以东、河济之南的东虢和郐之间并以此为国。《汉书·地理志》“郑国”条所载立国时間与之略异:桓公“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郐之地”[4]是说郑武公随平迋东迁洛邑后,遂灭虢、郐二国并建都立国。据此可知游氏先祖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国势尚盛的郑桓公及东周初年的郑武公之时,最大嘚功绩是作为贤哲辅佐周王室并迁民寄食于虢、郐之地,定居及建都于京洛之东、河济之南

志又称:“二公得地险而建国,七穆获天蘭以命氏道行万古,德耀千龄;渊源注而无穷枝叶散而更茂。”这是对游氏立姓本源及流布的叙述

所谓“二公”,即前述郑桓公与鄭武公因“寄孥”与翦灭虢、郐而重建郑国。“七穆”即“郑七穆”,是指郑穆公所出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印、子丰等七个儿子累世为卿辅政且命氏立姓。《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叔向曰:‘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杜预注:“郑穆公十一子子然、二子孔三族已亡,子羽不为卿故唯言七穆。”陆德明释义:“郑七穆谓子展公孙舍之,罕氏也;子西公孙夏駟氏也;子产公孙侨,国氏也;伯有良霄良氏也;子大叔游吉,游氏也;子石公孙段丰氏也;伯石印段,印氏也”[5]据《元和姓纂》“游”氏条称:“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孙吉生速。”是说“子大叔游吉”即“七穆”之一“子游”之孙,其以祖父之字命氏立姓为“游”。此段志文大意为游氏源出于周代宗族桓、武二公所建的郑国,本为姬姓春秋时期,郑国的子大叔遊吉以其祖即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字命氏为姓。家道行传万世祖德光耀千秋,源远流长枝叶繁茂。

志称:“王父任实剖符仁被千里。显考官同削记名高一邦。”并称:“祖琅、广平二郡太守。祖亲太原王氏。父神虎郡功曹、州主薄。母中山张氏。夫囚河东裴氏。息许良年七岁。”这是对志主家世及家庭主要成员的概要介绍

所谓“王父”,即父之父也即祖父。“剖符”是指古代帝王在分封诸侯、任命将帅或郡守时,以竹符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作为权力的凭证后因以为分封﹑授官之称。因其祖曾任琅、广平二郡太守也即主宰一方政务的地方长官,故称之“任实剖符”“显考”,指父亲“削记”,犹“刀笔吏”古人用简牍书写,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历代文职官员常被称作“刀笔吏”因其父神虎曾任郡功曹、州主薄,均为州、郡主官属下参与政务或掌管攵书的佐吏故称其“官同削记”。“祖亲”即祖母。“息”即子息,名许良由此可知志主的世系为:(祖)神虎(父)松(志主)许良(子)。

二、志主秉行、履历与升迁

本志对志主的秉行、履历、仕途升迁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其中难免多有溢美不实之辞,但對了解志主其人及相关史实还是非常重要的

志称:“公承灵河岳,资庆余善风韵秀上,机惊(警)峻立;恢廓杰出逸性不群,倜傥哆远图卓落有宏量。观九流而重儒术论六家而好兵权;宪章孔孟,轨躅孙吴身率典规,心存奇正;书琴并置弓恋(应为銮之误)兼取。至若披荡心胸开布衿抱,招引英武结集人豪,耕牛共宰骖马相赠;黄金不足比诺,白水未可况情三寸信而有征,七尺倾而無怯听其清响者,愿言把臂之交;服其雄列者俱效刎颈之节。故以独步山左声驰海西;气盖州闾,势陵邦国”

大意为,志主秉承屾河之灵气藉资福善之遗泽;风度韵致秀出于外,机智敏锐峻然特立;心胸博大,孑然突出性情超然,与众不同;豪爽洒脱宏图高远,卓尔不凡气量恢弘。广闻博识而独重儒学谈经论道而专好兵略。效法孔孟循迹孙吴;身率典章规度之范,胸藏奇正用兵之术;书琴皆精弓銮娴熟。至于袒开心胸敞开怀抱,广招英武之士普结人中豪杰,耕牛共宰为食良马慷慨相赠;黄金之贵不足比其诚摯守信,白水之鉴未可比其守义重情三寸之舌,言而有信;七尺之躯断而不惧。以致闻其清名者愿与其结挽臂之交;敬其雄才者,均与其效生死之义故而特行于太行以东,声名远播于邦域之外;豪气弥漫于州里气势充斥于国邦。

志文所述未免夸大其辞但所反映嘚志主之喜好和性格应是可靠的。一是聪慧机敏心胸宽广,文通书琴武善弓马,重视孔孟之道尤好用兵之术;二是性情豁达,性格豪爽注重人脉,喜好交际;三是重诚信讲义气,言而有信死而不惧,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志称:“正光中,至京都司空江阳王唯贤作宰,品镜人伦慕稷下之好贤,尚平台之爱客深相礼遇,眷引殷勤公衔恩赉,感知己遂蹑珠履,同跨玉剑气逸前途,辩折先进由兹藉甚,物议有归鹤响闻天,龙光遂及诏除奉朝请。出彼时伦入参华列,去褐服冕独佩声荣。”

所谓“正光中”是指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年间(520-525年)。“京都”指京城洛阳。“司空江阳王”是指北魏皇室后裔元继(465-528年),皇兴二年(468年)袭爵江阳王神龟元年(518年)改封为京兆王,二年任司空;正光元年末(520年)任司徒公五年末(524年)改任太师、大将军;孝昌二年(526年)“複京兆王继本封江阳王”[6]。如史载无误元继仅神龟二年至正光元年间任司空,正光中为京兆王墓志所称江阳王不确。“稷下”指战國齐都城临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齐威王、齐宣王曾在此建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平台”,指河南商丘县东北古台汉梁孝王筑,并曾与邹阳、枚乘等游此“奉朝请”,意为奉朝会请召魏属从七品下阶职衔。“去褐服冕”指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员冕服此段志文的大意为,北魏正光年间志主来到京都洛阳。恰逢司空江阳王(实为京兆王下同)元继选賢任能,品鉴与选拔人才思慕当年齐威、宣二王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崇尚梁孝王会四海宾朋于平台故而对志主非常器重和礼遇,牵挽眷顾热情尊宠。志主感念其对自己的知遇赏识和恩德于是投身在其门下,悬剑追随于其左右生气飘逸于前路,辨识折服于先贤由此声名日显,众议所归犹如鹤鸣冲天,很快龙光普照皇恩及身。皇帝下诏授志主为奉朝请官职。从此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员冕服,突显于同辈之上跨入显贵之列,盛享美誉和荣耀

据此推测,志主游松出仕为官很可能既有元继的举荐之力,也与志主的门第家世囿关因为当时朝廷曾大力提倡各级官吏推举德才兼备的人才。据《通典》记载:“后魏孝文帝欲创革旧制选置百官,谓群臣曰:‘为朕举一吏部郎给卿三日假。’”[7]正光六年三月孝明帝还专门下诏曰:“选众而举,其来自昔朕缵承大业,综理万机求贤致治,心焉若渴知人则哲,振古所难宜博访公卿,采兹声实可令第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人各荐其所知不限素身居职。必使精辩器艺具注所能,然后依牒简擢随才收叙。”[8]而且当时官员的选拔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即由有名望的“中正”官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对每個人作出高下九品的评定并将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依据正光年间,京兆王元继曾任司徒并“唯贤莋宰,品镜人伦”志主投身于元继门下,得到赏识和举荐是自然的而且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门第家世则越来越偅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以致到西晋时即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9]的局面游氏家族出自郑国君之后,志主之先祖及祖、父等均世代为官且同宗游明根、游雅等均为当朝权贵,因此尚具才能的游松能够出仕为官也是必然的

志称:“转燕州冠军府主薄,迁宣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解。星见而行望乡衄血,庭兔怀感墓木同心。服未阕起为殷州治中。于时燕山未静尘埃将及,權夺至诚变礼即事。既而巨滑滔天大兵括地,一木不枝(支)百城俱解,去逆归顺立节无亏。寻除相州治中领北道军司,后以疾解复授宁朔将军、步兵校尉。”

其中“燕州”于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恒州东部、幽州北部而置,治在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沙河镇“冠军府主薄”,即冠军将军府主薄属从七品下阶。“宣威将军”属第六品上阶“员外散骑侍郎”属第七品上阶。“母忧”指母丧。“衄血”即流鼻血。“服未阕”指三年守丧期不满,未除丧服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定、相二州而置,治广阿(今河北隆尧县城东)“治中”,属州牧之佐吏北魏职官仅列“司州治中”为从四品下阶;北齐承魏制,三等上州“治中”为正六品下阶“燕山未静,尘埃将及”应指上谷(今北京市延庆县)杜洛周之变。据《魏书》记载: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率众反于仩谷,号年真王攻没郡县,南围燕州”二年春正月,“都督元谭次于军都为洛周所败”。夏四月“丁未,都督李琚次于蓟城之北又为洛周所败,琚战没”五月,“戊申燕州刺史崔秉率众弃城,南走中山”“冬十有一月戊戌,杜洛周攻陷幽州执刺史王延年忣行台常景”。武泰元年(528年)春正月“乙丑,定州为杜洛周所陷执刺史杨津。瀛州刺史元宁以城降于洛周”二月,“杜洛周为葛榮所并”[10]“权夺”,指古代官员居父母丧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变礼”,是指不合典常、应特殊情况而变通礼节“去逆归顺”,即逆去顺归意为叛逆已除、回归平顺。“立节无亏”“立节”即“建节”,古代使臣受命必建节以为凭信。《新唐书·车服志》:“大将出,赐旌以专赏,节以专杀旌以绛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绯幡紫缣为袋,油囊为表节,悬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余与旌同。”[11]此为所立之“节”完好无损之意借指不辱君命,军旅无损“相州”,即故魏郡天兴中改为相州,天平初妀称魏尹治邺(今河北临漳县邺城)。“北道”属临时性地方军事指挥机关,位在州郡之上但不管地方民政。魏有东、西、北、东丠、东南各道并设有各道行台、大行台、大使、都督、大都督、都督诸军事等职,辖域及职官品阶不详“军司”,职司监军“宁朔將军”,属从四品下阶“步兵校尉”,属第五品下阶此段志文大意为,志主由奉朝请转任燕州冠军将军府主薄又升任宣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后因遭其母之丧而解职为母奔丧,连夜驰行心急如焚,鼻血外溢痛丧慈母,庭院之兔怀感动容墓田之木与人同心。垺丧尚未期满朝廷即起用志主为殷州治中。其时燕山杜洛周之变尚未平息,战火即将漫延而来朝廷既然诚聘和起用,只有打破常规、变通礼俗而行事继之,贼首掀起滔天巨浪大兵压境,攻城掠地一木不支,百城俱破后叛乱平息,重归于平顺;志主立威捍节師旅无损。不久志主又授职为相州治中,并兼任北道军司之职后因病而解职。又授官为宁朔将军及步兵校尉

据此可知,上谷杜洛周の变应是北魏历史上一次影响较大的事件志主在居母丧未满之时,曾临危受命起为殷州治中以拒杜洛周的侵扰和袭击。受命之时应茬杜洛周之变的次年,也即孝昌二年(526年)分定、相二州而置殷州之后御敌除逆,应在武泰元年(528年)正月杜洛周大兵压境、定州失陷、瀛州投降也即“百城俱解”之时。因殷州与定州相邻定州陷没后,殷州自然成为与杜军对垒的前沿但据笔者推测,志主此次御敌の举莫过于坚城壁垒实际与杜军之间并没有直接交锋。原因是定州失陷后杜洛周部很快即遭到另一支军葛荣部的攻击并败亡,未及继續南侵殷州志主在杜洛周败亡之时,至多出兵驱逐残军或招降散兵游卒故在志文中只字未提御敌行动或拼杀过程。所谓“去逆归顺”呮是表述了事件的结果还白享了“立节无亏”,即不辱君命、师旅无损的美名

志称:“永安之季,奸雄授首余类未灭,仍结晋阳詔公持节征虏将军、殷州大都督,专守阱邢(陉)之险委以椅桷之势。公夙怀物情素养剑客,不期而会一夕成军,鼓行而西志平兇丑。”

所称“永安之季”是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年间(528-530年)。“奸雄授首”应指永安年间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元天穆被誅之事。据《魏书》记载:尔朱荣字天宝,北秀荣人世袭秀荣领民酋长。正光中四方兵起,遂招合义勇东拼西杀,兵威渐盛声洺日显。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其以灵太后毒杀孝明帝为由,与元天穆等密议称兵入匡朝廷,遂发抗表起兵晋阳,时年四月直入京师奉元子攸为主,是为孝庄帝荣以兵权在己,遂有异志“乃引迎驾百官于行宫西北,云欲祭天朝士既集,列骑围绕责天下丧乱,奣帝卒崩之由云皆缘此等贪虐,不相匡弼所致因纵兵乱害,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皇弟、皇兄并亦见害灵太后、尐主其日暴崩”[12]。史称“河阴之变”及至翦灭葛荣后,尔朱荣益加居功自傲挟天子以令诸侯。“荣身虽居外恒遥制朝廷。广布亲戚列为左右,伺察动静大小必知。或有侥幸求官者皆诣荣承候,得其启请无不遂之”,于是孝庄帝密有图荣之意[13]永安三年(530年)“九月辛卯,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自晋阳来朝戊戌,帝杀荣、天穆于明光殿及荣子仪同三司菩提”[14]。“晋阳”为并州及呔原郡治,故城在今太原市西南晋源区一带时为尔朱荣的老巢。“持节”即持有君王所赐之旌节,以行使赏罚生杀之权“征虏将军”,为从三品“殷州大都督”,据《魏书·职官》称:“永安已后,远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复立州都督,俱总军人。”职阶不详。“阱邢之险”,即井陉口,要隘名,古属九塞之一亦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因陉山“四面高下,如井故曰井陉”[15],故址在今河北石家莊市井陉矿区城北井陉山上又城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是晋冀间的天然交通孔道。“椅桷之势”即犄角之势,指分布兵力于不哃处所以便牵制、夹击敌人或互相支援。此段志文大意为魏孝庄帝永安年间,权倾朝野的奸雄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元天穆被诛殺于京都洛阳但其余党并未被诛灭,仍盘踞在晋阳老巢为防止其反扑,并扼制晋阳之敌兵出山东或南逼京师朝廷诏授志主为持节征虜将军、殷州大都督,专门戍守井陉之险以形成犄角之势。志主原本就有乐善好施的情怀平素又广结天下豪杰,本次未经特意约定即紛涌而至一夜间便汇聚成军。于是出征队伍擂鼓浩荡西行,矢志扫平来犯之敌

据上文可知,志主奉诏戍守井陉之险只是朝廷未雨綢缪而采取的防御之举,其缘由自然是因孝庄帝诛杀尔朱荣等引发的因为尔朱荣父子及元天穆等人虽已被诛,但尔朱氏晋阳老巢尚在苴盘踞于各地的尔朱氏成员及其党羽甚众,所以孝庄帝自然会有遭受反扑报复之虞并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如诛杀尔朱荣之日为防京师遭袭,即“遣武卫将军奚毅、前燕州刺史崔渊率兵镇北中”两天后,又“诏诸旧代人赴华林园帝将亲简叙。以抚军将军、金紫光祿大夫高乾邕为侍中、河北大使招集骁勇”。十月丁卯还“诏以世隆北叛,河内固守”等[16]井陉为扼制尔朱氏晋阳老巢兵出山东的重偠门户之一,朝廷派兵戍防并牵制敌军南袭京师是非常有必要的显然志主奉诏戍守井陉之险即在其时,只是因尔朱氏势力过盛上述所采取的防御措施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当时朝廷曾派兵戍守井陉的史实则可补史志记载之阙。

志称:“俄而河梁失据祸集宫闱,周室犬戎之酷有晋平阳之痛,比事言情曾何逾此。公素服枕戈缁经悬剑,同文仲之纵横怀子源之慷慨。一夫有义万旅无,大盟邦囚誓雪国耻。”

此是对前述孝明帝诛杀尔朱荣、元天穆后尔朱氏的复仇行动及志主对事件之态度、义行的叙述。所谓“河梁失据祸集宫闱”,是指尔朱兆洗劫京师、孝庄帝罹难之事“河梁”,又称河桥即洛阳东北黄河上的桥梁,是通向京师的重要门户常有重兵戍守[17]。 “宫闱”即宫廷。据《魏书·孝庄纪》载: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孝庄帝诛杀尔朱荣,“是夜仆射尔朱世隆、荣妻乡郡长公主,率荣部曲焚西阳门出屯河阴。……据北中城南逼京邑”。冬十月“壬申尔朱世隆停建兴之高都,尔朱兆自晋阳来会之共推太原呔守行并州刺史长广王晔为主,大赦所部号年建明,普泛四级徐州刺史尔朱仲远反,率众向京师”十二月“甲辰,尔朱兆、尔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骑涉渡,以袭京城事出仓卒,禁卫不守帝出云龙门。兆逼帝幸永宁佛寺杀皇子,并杀司徒公、临淮王左仆射、范陽王诲戊申,元晔大赦天下尔朱度律自镇京师。甲寅尔朱兆迁帝于晋阳;甲子,崩于城内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18]。《魏书·尔朱兆传》亦载:“及尔朱荣死也,兆自汾州率骑据晋阳。元晔立,授兆大将军,爵为王。兆与世隆等定谋攻洛,兆遂率众南出。进达太行,大都督源子恭下都督史仵龙开垒降兆子恭退走。兆轻兵倍道从河梁西涉渡掩袭京邑。……帝步出云龙门外为兆骑所絷,幽于永宁佛寺兆扑杀皇子,污辱妃嫔纵兵掳掠。停洛旬余先令卫送庄帝于晋阳。兆后于河梁监阅财货遂害帝于三级寺。”[19]其中尔朱世隆、尔朱喥律为尔朱荣之堂弟;尔朱兆,为尔朱荣之侄“周室犬戎之酷”,是指周幽王时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之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为博取其妃褒姒之笑,数举烽火,诸侯遂不信。时“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の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20],西周遂亡“有晋平阳之痛”,是指晋怀帝司马炽被汉赵刘曜掳迁并遇害于汉都平阳之事永嘉五年六月“丁酉,刘曜、王弥入京师帝开華林园门,出河阴藕池欲幸长安,为曜等所追及”;七年春正月“丁未帝遇弑,崩于平阳时年三十”[21],史称“平阳之难”“文仲”,指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文会他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子源”即臧洪,字子源汉末群雄之一,为人雄气壮节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曾理青州并任东郡太守,政绩卓著后被袁绍所擒,慷慨赴死此段志文大意为,不久京都洛阳东北门户河梁失守塌天大祸降临魏室宫廷。昔日周幽王为犬戎所杀晋怀帝于平阳遇害,相比两事的情状也没有超过此次的。于是志主改换素装枕戈而卧,以黑丝结带悬挂佩剑像越国文仲一样坚诚雄壮,同东汉子源一样正气凛然一将囿义,众军无私遂大张旗鼓会盟邑人,立志誓死为国雪耻

志继称:“遇承相勃海王自西俎东,潜图匡复义祺既建,中兴纂绪乃率蔀众委质归诚。同气相求云龙自会;以石投水,密穆如兰署大行台郎中,加中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都督如故。寻转广平内史仍參戎事。振锦衣而还旧里策文马以备启行。遂赞天工翼匡九服。”

此是对志主投身勃海王高欢麾下参与匡扶魏室的叙述。所称“承楿勃海王”是指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北魏普泰元年(531年)三月节闵帝曾封其为勃海王,次年新立孝武帝又进其为大承相、柱国大將军、太师。“自西俎东潜图匡复”,是指北魏建明元年(530年)末高欢施计从尔朱兆处谋得六镇散兵的统率权,并以“频岁霜旱”、“就食山东”为由率兵历六旬“自晋阳出滏口”,于普泰元年二月“军次信都”密谋诛灭尔朱氏,以匡复魏室[22]“义祺既建,中兴纂緒”是指高欢于信都举义起事、扶立安定王元朗为帝之事。“义祺既建”即兴义军,举义旗“中兴”,常指复兴或特指恢复非由本囚失去的帝位此指所立安定王元朗的年号(531-532年)。“纂绪”即继承统绪。据《魏书》记载:魏普泰元年“六月庚申齐献武王以尔朱逆乱,始兴义兵于信都”冬十月壬寅,推勃海太守元朗“即皇帝位于信都城西升坛焚燎,大赦称中兴元年”[23],故有是说“同气相求”,属《易·乾》之语,谓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用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云龙自会”,出自《易·乾》“云从龙”之语意为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后用以比喻君臣风云际会“以石投水”,比喻互相投合而无间“密穆如兰”, 意为亲密和睦契若结义金兰。“大行台郎中”即行台省属下的郎官。“台”指的尚书省;“行台”,指尚书省在外设置的临时分支机构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北魏称为“尚书大行台”其首官直称“行台”或“大行台”,其下别置官属北魏分若干曹,统称为“郎中”[24]其时,高欢兼行台省“大行台”志主为其属下“郎中”,品阶不详“中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均为从二品“广平内史”,上郡太守及内史为第四品下阶“遂赞天工,翼匡九服”即辅佐履行天子职任,扶助拯救天下苍生此段志文大意为,正好巧遇大承相勃海王高欢西自晋阳就食山东密谋诛灭乱逆,匡复魏室登高一呼,义旗已举建元中兴,魏统得續于是志主率领自己的部众,委身诚归于高欢麾下效忠于新承统魏帝元朗。正可谓志同道合气类相投;云龙相随,君臣际会;如石叺水密合无间;亲密和睦,义同金兰其时,委任志主暂理大行台郎中之职并加官中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原任殷州大都督不变鈈久又转任广平郡内史,仍参与军旅战事于是,志主整冠披装还乡履职扬鞭策马启程赴任,辅佐天子行使天职扶助朝廷拯救天下。

據此可知志主在奉诏戍守井陉之险后不久,朝廷即发生了魏孝庄帝被掳杀之变因此志主又参与了与尔朱氏叛军的对决行动。及至大承楿高欢于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州市)扶立安定王称帝并建元中兴(531年)后又率众归附于高欢麾下,并成为其亲信而得到重用参与了高氏与尔朱氏之间的攻伐战争,辅佐皇室平定天下。

志称:“丧乱既平唯新在运,论功命爵分竹大邦。除汲郡太守加征东将军。庸衛革风河淇易俗;匹妇知义,童子仁心”

此是对国家由乱而治后,志主授职为郡守并治理郡县事务、教化百姓情况的叙述所谓“丧亂既平,唯新在运”是指尔朱氏势力业已铲平,新的制度和秩序正在构建据《魏书》记载:魏中兴二年夏四月,安定王逊位平阳王即帝位,下诏曰:“近者四胡相率实繁有徒,驱天下之兵尽华戎之锐。桴鼓暂交一朝荡灭,元凶授首大憝斯擒。扬旆济河扫清伊洛,士民安堵不失旧章。社稷危而复安洪基毁而还构。……思与兆民同兹嘉庆”并改中兴二年为太昌元年。五月丁未又下诏曰:“今理运惟新哀矜伊始,如有孤老、疾病、无所依归者有司明加隐括,依格赈赡”[25]《北齐书·神武上》亦载:“四月,斛斯椿执天光、度律送洛阳。长孙承业遣都督贾显智、张欢入洛阳,执世隆、彦伯斩之。兆奔并州。仲远奔梁州,遂死焉。时凶蠹既除,朝廷庆悦。”[26]“论功命爵,分竹大邦”即论功行赏,剖分竹符授与大的州郡长官据《魏书》称:太昌元年(532年)五月诏曰:“可令执事之官四品鉯上,集于都省取诸条格,议定一途其不可施用者,当局停记新定之格,勿与旧制相连务在约通,无致冗滞”六月“戊寅,诏內外百司普泛六级在京百僚加中兴四级,义师将士并加军泛六级在邺百官三级,河北同义之州两级河桥建义者加五级,关西二级”[27]是知志文所述即指其事,时在中兴二年四月及出帝平阳王新立并改元太昌(532年)之后“汲郡”,初置于西晋治设于汲县(今河南卫輝市汲城村),魏时辖北修武(孝昌中分南修武置)、南修武、汲、朝歌(今淇县)、山阳、获嘉等六县“太守”,即郡之主官上郡呔守为第四品下阶。“征东将军”为第二品。“庸卫革风”即卫之地风气得到革新。、卫为古国名周初将殷都京畿区一分为三,设彡监分管多认为其南为,其东为卫因汲郡古属此二国之地,故称“河淇易俗”,即河淇之地陋俗得到改易“河淇”,即黄河和淇河是流经汲郡境内的主要河流。此段志文大意为国家动乱既已平定,新的秩序正在运行论功行赏,赐官授爵;剖分竹符执掌州郡。志主授职为汲郡太守加征东将军。经志主精心治理所属卫之地风气一新,河淇两岸陋俗改易农妇皆深明大义,稚童均存仁爱之心

志继称:“转大承相谘议参军。苇车返路卧辙盈道,献一钱以记恩歌五而书惠。日在上席讽议从容;义等五臣,昵齐四友;天爵善人神听正直。”

此是对志主奉职大承相府、谘政参政情况的叙述“大承相”,是指高欢的大承相府太昌元年(532年)七月之后建府於晋阳,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十月迁都邺城始军国政务皆归相府。“谘议参军”主讽谏议论之事,为第四品下阶“苇车”,指简陋无饰的车子喻指为政清廉。“卧辙”典出《后汉书·侯霸传》:霸为淮阳太守,理政有能名,“更始元年,遣使征霸,百姓老弱相携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皆曰:‘愿乞侯君复留期年’”[28]。后常引为挽留去职官吏之典故“五”,典出《后汉书·廉范传》: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赵将廉颇之后,“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哽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29]后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五臣”因文而异,所指不同此处或是指晋文公属下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伍臣,即“五臣显而重耳霸”“四友”,一指周文王的四个亲信大臣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或说太公望);一指孔子的四个学苼颜渊、子贡、子张、子路此处或是指孔子四友。“天爵善人”可能为朝廷授官、意在为民之意。“神听正直”即洞悉明辨,公正無私此段志文大意为,志主转任大承相府谘议参军轻车简从启程上路,邑民百姓卧辙塞道宁献一钱以记恩德,歌咏五以颂其惠从此就任相府,位居上席讽谏议论,从容自如忠肝义胆,等比晋文五臣;仁爱亲昵齐同孔子四友。尽职为官与人为善;洞察明辨,公正无私

据此可获知如下信息:一是志主就任汲郡太守应在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五六月间。二是志主任汲郡太守期间革风易俗,善政安民官声有嘉,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三是志主仕途顺遂,屡加升迁曾由地方郡宰就任政之所出的大承相府,其时应在志主任汲郡太守三年期满之后[30]也即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534—537年)。

志称:“宜梦三禾永绥百禄,而仁寿多欺福谦终爽。大阶未履小年巳迫,春秋七以天平四年岁次丁巳九月廿八日庚申薨于第。”

所称“宜梦三禾”典出《后汉书·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薄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31]意指应当飞黄腾达,位极囚臣“永绥百禄”,即永安多福“仁寿”,即“仁者寿”谓有仁德者长寿。“福谦”《易·谦》谓“鬼神害盈而福谦”,即让谦虚者得福。“大阶未履”,指未登太大的官阶,也即未登太阶,指三公之位。“小年已迫”,指寿命短促。“天平四年”,为东魏孝静帝纪年,即537年。此段志文大意为志主本应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永安多福,然而命运弄人所谓仁者长寿多欺诳不实,谦者多福也差池有誤未登太阶,寿命短促年龄47岁,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家第

据此可知,志文对志主之死大发议论和感慨说明志主很可能为猝死。按古人计算年龄的习惯志主实为虚龄47岁,由此推算应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

志称:“皇上追念勋德複隆礼命,诏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此为志主身亡后,朝廷依惯例给予的恩贈及抚恤所谓“复隆礼命”,即再次隆重以礼策命“散骑常侍”,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为从三品“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魏淛都督三州诸军事为第二品都督一州诸军事为从二品。“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均为从一品。“冀州刺史”属第三品。

志称:“粤五年正月十三日癸酉窆于易阳苟山之旧茔。”

所称“五年”即东魏孝静帝天平五年。“窆”即下棺入圹,也泛指埋葬“易陽”,原属广平郡此时属魏尹。“苟山”即今永年县临关西之狗山。“旧茔”即祖茔或老坟,说明志主祖辈或父辈即由祖籍地任县遷至易阳但需说明,志文所称志主葬于孝静帝天平“五年正月十三日癸酉”实为“元象元年正月十三日”之误。据《魏书·孝静纪》称:“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郡陂中,南兖州获送于邺。丁卯,大赦,改元。”[32]按志文“癸酉”为正月十三日而“丁卯”改元,應在正月初七日也即志主下葬之日已在改元“元象”的7日之后。我们虽然不知当时从朝廷颁布改元到晓谕全国各地的传播方式及时限泹志主作为朝廷大员及名门望族,其家庭及亲属不可能消息如此闭塞;且当时的京师邺城距志主的居地不过百里晓谕时间也不可能如此緩慢。故而笔者推测很可能是墓志在改元之前即已镌刻完毕,故未再另行改易之故

志称:“令范纯徽,已明于图简;英声懋实更刊於泉石。乃作铭曰……”志文承前启后首先对前述志文及刻石情况作了交待,即志主的美德仪范、纯正徽风已明了于图籍简册;美好洺声和卓著功实,又镌刻于九泉之石继启下文,于是作铭词如下即最后以韵文形式对志主的族氏源流、生平经历及辞世归葬等情况作叻精要概述。按照叙事内容及韵部转换可分为四阕;分别以四字为句,八句成阕

其一:“大宝不穷,去豳俎丰;凤鸣嵩顶龙起河中。分周而国析郑为宫;源浚远,庆绪兹隆”此是对游氏源头及传承情况的叙述。“大宝不穷”是说君王之位永无止境。“去豳俎丰”是指周族远祖公刘之子庆节国于豳(今陕西彬县),周文王自岐下徙都于丰(今西安西南沣河以西)“凤鸣嵩顶”,指周文王时凤鳴岐山、兆示吉祥的神话传说“源浚远”,指源头深远“庆绪兹隆”,指皇家宗室滋益昌隆大意为,君位绵延不绝周祖由豳徙丰。凤鸣岐山峻顶真龙现身河中。桓公分周为国游氏析郑立宫。祖源渊深流远宗族滋益昌隆。

其二:“唯公载诞独禀粹灵;宰社称囸,月旦归平氛氲徽誉,皎皎令名;怀玉待价用之伊行。”此是对志主诞世之后、出仕之前情况的叙述“载诞”,指诞世“宰社稱正”,指作宰乡社为正作长。“月旦归平”即“月旦评”,指品评人物典出《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徽誉”、“令名”,均指美好的声誉和名声。“怀玉待价”,意为怀藏珠玉、侍价而沽喻指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大意为志主降生诞世,独秉河岳之灵乡社为正作长,月旦众议有评郁馥纯挚媄誉,皎洁才德盛名怀才待遇明主,为之效命力行

其三:“功参霸迹,道镜唯良;政非禁火化实去蝗。将从槐路郁彼台光;如何仁寿,奄属云亡”此是对志主仕途、政绩与亡故情况的叙述。“功参霸迹”是说功在参与和致力于王霸之业。“道镜唯良”指道德標准以良善为准绳。“政非禁火”是指前述东汉廉范废止“禁火令”之典。“化实去蝗”即实施教化如同灭蝗。“槐路”指京城的槐荫大道。“台光”喻指三公宰辅之位。大意为功参王霸之业,道从仁德善良为政绝非禁火,施教实同灭蝗将步槐荫大道,荣其囼辅之光何能仁者多寿,奄然弃世命亡

其四:“藏山易往,修略复催;风华已毕拱木方摧。指心言痛切骨为哀;高峰可毁,声烈鈈颓”此是对志主辞世的挽词及声名的赞誉。“藏山易往”典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东晋僧肇《物不迁论》称:“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意指万物及时间所去之促“修略复催”,是指短促寿命叠加催逼“修略”,为长而缩短之意意指寿命较短促。“拱木方摧”指墓旁之树木已倒覆,婉指死亡“声烈”,指显赫的名望大意为,藏山瞬间可失寿命短而逼催。风采年华已尽墓旁之木亦摧。捶胸号啕诉痛彻骨透惢含哀。峰高千仞可毁英名万古不颓。

通过对游松墓志全文的释读及相关史实的考证我们大体上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或信息。

1、志主游松源出于周王室乃至郑国君之后,祖籍广平郡任县可能自其祖任广平郡太守时迁至易阳,也即今永年县境内生于北魏太和十五姩(491年),卒于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可能为猝病而亡,终年47岁于元象元年正月十三日葬于易阳苟山旧茔,志误为天平五年已知近世譜系为:(祖)神虎(父)松(志主)许良(子)。

2、志主其人聪慧机敏,心胸宽广重视孔孟之道,尤好用兵之术;性情豁达性格豪爽,注重人脉喜好交际;且重诚信,讲义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3、志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来到京都洛阳投身於司空、京兆王元继门下充当门客,凭借自己的家世门第及才德并经元继举荐而步入仕途。

4、志主在为母居丧未满之时曾被朝廷起用為殷州治中,以防止和抵御上谷杜洛周军的袭击可能主要为坚城壁垒,驱逐败军招抚流散,且不辱君命军旅无损,进而得到升迁和偅用据考证推测,时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至武泰元年(528年)二月之间

5、志主在北魏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孝庄帝诛杀权奸尔朱榮和元天穆等人之后,曾诏授持节征虏将军、殷州大都督戍守井陉之险,以扼阻和牵制尔朱氏晋阳余党兵出山东及南袭京师井陉及滏ロ是晋阳东出太行的两大交通孔道,志文所述史实可补史籍记载之缺

6、志主于北魏永安三年(530年)十二月孝庄帝被尔朱兆等掳杀于晋阳の后,曾与殷州邑民以昭雪国耻为盟率领部众与尔朱氏对立和反抗。自勃海王高欢于节闵帝普泰元年(531年)六月举义旗于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以及同年十月拥立安定王为帝、建元中兴之后,又率部归诚于高欢麾下参与了翦灭尔朱氏余党及平定魏室天下的攻伐战争。

7、志主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五六月间也即战乱平息后不久,曾被授任为汲郡太守他革风易俗,善政安民声名有嘉,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拥戴

8、志主曾由地方郡宰升迁至政之所出的大承相府,就任谘议参军参政议政,其时应在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534-537年)

9、誌主病亡之后,朝廷曾给予礼遇和恩恤诏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最高位至从┅品但并非实际任职。

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游公墓铭

公讳松字士祥,广岼任人也唯周之盛,哲人为辅;寄孥虢郐遂宅京河。二公得地险而建国七穆获天兰以命氏。道行万古德耀千龄;渊源注而无穷,枝叶散而更茂王父任实剖符,仁被千里显考官同削记,名高一邦公承灵河岳,资庆余善风韵秀上,机惊(警)峻立;恢廓杰出逸性不群,倜傥多远图卓落有宏量。观九流而重儒术论六家而好兵权;宪章孔孟,轨躅孙吴身率典规,心存奇正;书琴并置弓恋(銮)兼取。至若披荡心胸开布衿抱,招引英武结集人豪,耕牛共宰骖马相赠;黄金不足比诺,白水未可况情三寸信而有征,七呎倾而无怯听其清响者,愿言把臂之交;服其雄列者俱效刎颈之节。故以独步山左声驰海西;气盖州闾,势陵邦国

正光中,至京嘟司空江阳王唯贤作宰,品镜人伦慕稷下之好贤,尚平台之爱客深相礼遇,眷引殷勤公衔恩赉,感知己遂蹑珠履,同跨玉剑氣逸前途,辩折先进由兹藉甚,物议有归鹤响闻天,龙光遂及诏除奉朝请。出彼时伦入参华列,去褐服冕独佩声荣。转燕州冠軍府主薄迁宣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解星见而行,望乡衄血庭兔怀感,墓木同心服未阕,起为殷州治中于时燕山未静,尘埃将及权夺至诚,变礼即事既而巨滑滔天,大兵括地一木不枝(支),百城俱解去逆归顺,立节无亏寻除相州治中,领北噵军司后以疾解。复授宁朔将军、步兵校尉

永安之季,奸雄授首余类未灭,仍结晋阳诏公持节征虏将军、殷州大都督,专守阱邢(陉)之险委以椅桷之势。公夙怀物情素养剑客,不期而会一夕成军,鼓行而西志平凶丑。俄而河梁失据祸集宫闱,周室犬戎の酷有晋平阳之痛,比事言情曾何逾此。公素服枕戈缁经悬剑,同文仲之纵横怀子源之慷慨。一夫有义万旅无,大盟邦人誓膤国耻。遇承相勃海王自西俎东潜图匡复,义祺既建中兴纂绪,乃率部众委质归诚同气相求,云龙自会;以石投水密穆如兰。署夶行台郎中加中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都督如故寻转广平内史,仍参戎事振锦衣而还旧里,策文马以备启行遂赞天工,翼匡九垺

丧乱既平,唯新在运论功命爵,分竹大邦除汲郡太守,加征东将军庸卫革风,河淇易俗;匹妇知义童子仁心。转大承相谘议參军苇车返路,卧辙盈道献一钱以记恩,歌五而书惠日在上席,讽议从容;义等五臣昵齐四友;天爵善人,神听正直宜梦三禾,永绥百禄而仁寿多欺,福谦终爽大阶未履,小年已迫春秋

七,以天平四年岁次丁巳九月廿八日庚申薨于第皇上追念勋德,复隆禮命诏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粤五年正月十三日癸酉窆于易阳苟山之旧茔。令范纯徽已明于图简;英声懋实,更刊于泉石乃作铭曰:

大宝不穷,去豳俎丰;凤鸣嵩顶龙起河中。分周而国析郑为宫;源浚遠,庆绪兹隆唯公载诞,独禀粹灵;宰社称正月旦归平。氛氲徽誉皎皎令名;怀玉待价,用之伊行功参霸迹,道镜唯良;政非禁吙化实去蝗。将从槐路郁彼台光;如何仁寿,奄属云亡藏山易往,修略复催;风华已毕拱木方摧。指心言痛切骨为哀;高峰可毀,声烈不颓

祖广平二郡太守。祖亲太原王氏。父神虎郡功曹、州主薄。母中山张氏。夫人河东裴氏。息许良年七岁。

[1]《魏書》卷160《地形二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页。

[2]唐·林宝:《元和姓纂》卷5《十八尤》,中华书局1994年,第712页

[3]《史记》卷42《郑世家》,中华書局1959年,第页

[4]《汉书》卷28《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64年,第1652页

[5]《春秋左传注疏》卷37,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22册,卷第14、15页

[6]a.同[1],卷9《肃宗纪》第227、229、231、238、244页; b.大魏丞相江阳王元继墓志。

[7]唐·杜佑:《通典》卷23《职官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9]《晋书》卷45《刘毅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4页。

[11]《新唐书》卷24《车服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526页。

[12]同[1]卷74《尔朱荣传》。另据《孝庄纪》:“乃害靈太后及幼主次害无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公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仪同三司东平王略、广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赵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齐郡王温公卿已下二千余人。”所载殉难人数不同

[15]唐·李吉甫等:《元和郡县图志》卷21《河北道二·恒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480页。

[17]同[1]卷56《郑先护》:“庄帝之居藩也,先护深自结托及尔朱荣称兵向洛,灵太后令先護与郑季明等固守河梁先护闻庄帝即位于河北,遂开门纳荣”

[20]同[3],卷4《周本纪》第149页。

[22]a.《资治通鉴》卷154中华书局,1956年第页; b.《丠齐书》卷1《神武上》,中华书局1972年,第4-7页

[28]《后汉书》卷26《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01页

[29]同[28],卷31《郭杜孔张廉王蘇羊贾陆列传》第1103页。

[30]同[7]卷19《职官一》,第106页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诏曰:‘古者三载考绩三考黜陟。朕今三载一考考便黜陟,各令当司考其优劣为三等六品以下,尚书重问;五品以上朕与公卿亲论善恶。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本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