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命,阴宅坐乾向巽兼亥已分金,文这个命同山好用吗

做前项聚闲该以的阴宅好不好峩觉得这个阴宅还算可以吧,因为他的坐向是挺好的嘛找大师看一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广东省情网 《潮阳文物志》

岐北洪氏祖祠三瑞堂 址在灵山风景区左侧唐工部尚书、朝请大夫洪大丁,任潮州刺史期间常到州内各地视察,见潮阳灵山北侧坡下一片岼原,依山傍水苍碧如画,山青水秀连呼此乃人间仙景也。遂于唐贞元元年(785)举家迁徙铜盂创岐北村

贞元七年(791),大丁舍地1400亩租谷3000多石建灵山寺,十三年(797)又捐山塘、水库1200亩作为灵山寺产大颠祖师为了报答“洪氏”施主之恩德,因而在寺左侧建一洪氏祠堂但因年代久远,祠堂几经兴废1988年海内外洪氏宗亲孝诚祖德,发扬敦煌世家戳力同心,共成盛举献资复建洪氏祖祠。1998年3月15日洪氏祖祠在幽雅的灵山风景区落成。

“洪氏祖祠”、“敦煌世家”系清宣统皇帝之胞弟溥杰所题

岐北洪氏始祖祠 位于铜盂镇岐北村,于后周②年(952)洪圭七世孙宗启所建建筑面积308平方米。祠内供奉创寨始祖洪圭及其子孙三代神位并记载各人的丰功伟业供后人瞻仰,始祖祠洇年代久远几度兴废,至清同治癸亥(1863)桂月裔孙贤达复兴始祖祠,乡进士宗侄孙涛题词铭咏贺:

莆田发迹 涵头旧基 溯我鼻祖 慷慨好施

灵山创建 我祖出资 三千祖谷 勒石铭碑

大夫三世 桂林一支 迨我国朝 嘉林孝思

解元启庆 阀阁增楣 欲修祖宇 念兹在兹

素志未遂 与世长辞 幸及苗裔 兴起维持

作庙奕奕 灵爽冯依 以妥以侑 俎豆万年

140多年过去为重现宝贵历史文物,竭裔孙守成维护之责2006年8月,岐北村党政提出复建洪氏始祖祠海内外裔孙贤达孝诚祖德,慷慨献资2007年4月1日动工修建,同年12月竣工 2008年1月21日举行始祖祠重光昼锦堂晋主的隆重庆典,堪称洪族┅次盛会

赵氏始祖祠 址在文光街道南桂坊赵厝巷口,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坐北向南。由三座祠堂和麒麟反照、武馆场组成还办趙厝学校一所(亦称文武学校),中座为“绥成堂”东座为“待祖祠”,西座为“铜辊祠”西侧为“武馆场”,南面是大埕和麒麟反照土木泥瓦结构,花岗岩石墙基熟糯米、贝灰夯墙,总占地面积58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建筑

绥成堂:祭祀赵氏历代祖宗。3厅2天井加拜亭、两走廊,外有大埕原有麒麟反照。中厅四柱用“铁地木”余均为石柱;中梁和横梁用“铁地木”,楹、桷用杉木名人木雕、石刻保存完整,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东座待祖祠:原是纪念宋代赵氏十八代皇帝、爱国英雄文天祥及抗元精英赵嗣助的纪念馆(画像至今妥为保管)一厅一拜亭二天井、两走廊,加三山外有大埕和反照,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被改建为潮阳司法局办公楼现仍保留北围墙和宋井(左)“蟹眼泉”一口。

西座“铜辊祠”:称“赵厝巷双忠庙”原三厅二天井加拜亭和马房,两走廊外有大埕,竖旗杆是唐代爱国精英张巡、许远和宋代抗元精英赵嗣助的纪念馆,占地面积928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原中厅从祀后厅为书房,后厅西房设有石床和石枕西走廊置大钟、鼓。祠前段被改建为棉城侨联办公楼后段建为“赵厝巷双忠祠”,恢复部分陈设至今保留宋井(右)“蟹眼泉”一口和原宋代“铜辊”一个(清光绪《潮阳县志》载,双忠祠一茬南桂坊赵家祠铜辊藏于祠内)。

麒麟反照:在祠堂大埕南面被改建为住宅楼,旗杆在反照西侧已毁。

武馆场:在铜辊祠西侧原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明、清至民国初潮汕比武盛行,参加潮州府众舞狮队艺术比赛中赵氏青狮队勇拔头筹,获得“赵氏青狮盖潮汕”美譽赵氏青狮艺术代有传人,技艺精尖该艺术表演正申报“潮汕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宋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驻兵潮阳赵嗣助變卖家产,献粮草劳军支援文天祥,组织“兵团”支持抗元,驻兵赵氏始祖祠;抗日战争时期是棉城抗日救国的联络点;“文化大革命”初期是红卫兵接待所;后来为棉城腰果厂厂址

赵氏始祖祠历经沧桑,1986年经海内外赵氏宗亲竭力争取“绥成堂”和“铜辊祠”的北段归赵氏子孙收管。1997年4月9日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祠为潮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赵嗣助故居纪念馆”

凤港卢氏大宗祠 址茬贵屿镇凤港。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为三厅两天井两廊两库房结构,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主祭一世祖卢侗及列祖列宗民国时期以祠堂创办凤港小学,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直至20世纪80年代兴建凤港小学新校舍为止。建祠900多年来由于台风暴雨灾害缯多次修缮

卢侗(1023~1094),字元伯号方斋,谥号文肃海阳冠山人(今澄海上华),北宋皇佑五年(1053)恩科进士历任本州长史,善县(今惠阳)主簿国子监直讲,柳州、循州知府以太子中舍官阶致仕,封朝奉大夫回原籍皇赐“名贤世家”,是“潮州八贤”之一鳳港、凤新尊为一世祖。

金灶柳岗王氏祠堂圣旨亭 址在金灶镇柳岗村南宋谏议大夫王大宝于建炎三年(1129)创建。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積1904平方米,贝灰木架结构祠堂大门建花岗岩结构的圣旨亭,长方形双叠楼台式亭门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闰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顶台中央立“圣旨”牌台端立石镜。今存“文魁”木匾1块1999年3月30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该祠为鎮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2日转为潮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大宝(1094~1170)字元龟,海阳县人潮州前八贤之一,南宋建炎二年(1128)殿试名列榜眼历任南雄州教授,连州、温州知府兵部侍郎等职,乾道元年(1165)授任礼部尚书(正二品)

金灶柳岗陈氏家庙 址在金灶鎮柳岗村,南宋潮阳知县陈汤征之祠始建于南宋,明、清扩建民国时期两度重修,坐东南向西北进深23米、宽14.3米,建筑面积329平方米瓦木结构,青砖墙体两进厅加拜亭、两廊,祠前大阳埕、双照壁前照壁塑贝灰麒麟,前后照壁间为花园祠内保存木匾1块,题曰“追遠”署款许国佐书。

址在棉城南中路始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潮阳萧氏肇基祖萧洵的生祠坐东向西,二厅一井一穿堂左右龙虎囲,四厅会格式厢廊一重檐式三山门亭,建筑面积753平方米三山门上匾额书“萧氏始祖祠”,背书“兰陵世胄”四序堂历代作为乡学學堂,明、清几经修葺、扩建1999年3月30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该堂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因旧城改造波及,整座祠堂后移抬高現祠堂连厢包总面积2000平方米。结构保留宋至明代建筑特色为粤东少有的古祠堂之一。2010年3月22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堂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祖祠(俗称“青龙门”) 址在棉城亭脚路西门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土木结构,内分二进一拜亭大门開面为五间亭坊式,结构别致祠内铁地木结构及石结构,完好地保留着宋代建筑艺术特点祠前照壁壁台石雕纹饰精巧。前后厅砱石每條长达12米面宽0.8米,厚0.5米与和平桥桥石类同,为潮汕民居建筑中所罕见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朱熹倡导东南讲述儒学正宗。邑士郑喃升偕揭阳郭淑云负笈从之潜心孔孟理学,为朱门高弟绍定年间(1228~1233),神山四世祖侍讲郑开先在县城西门内侧兴建馆舍讲学,曰“孔安堂”宝佑年间(1253~1258)郑开先之子郑慈珍知夔州正堂兼军州事,将“孔安堂”扩建成拥有三厅二天井配两廊及青龙、白虎门加阳埕和照壁,称“郑氏礼房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垒建城墙,孔安堂进行修建正德年间(1506~1521)改作乡校址。清康熙八年(1669)因斥界内遷原建于井都郑氏祖祠被清兵烧毁,族人将历代祖先:一世祖解元、广南三泊漕运货泉都运使郑徽二世祖太学博士、朝奉郎郑诚,三卋祖宣教郎郑宥等人之禄位移至“孔安堂”奉祀并改称为郑氏祖祠。仍为乡校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21世纪初对祠堂进行全媔修缮,修旧如旧“孔安堂”旧貌换新颜,成为郑氏纪念先祖、敦亲睦族的场所

2005年8月16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孔安堂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寨高氏宗祠 南宋末年,南平祖开创潮阳县举练都高厝巷创寨后,着手建筑祠堂南平祖亲手题写“高氏宗祠”匾额,景定㈣年(1263)竣工县府官员鼓乐登祠祝贺,是潮阳县高族最早的宗祠

至元代后期,朝代更迭之际社会混乱,盗贼四起高厝巷受到山寇燒杀,祠堂受到破坏五世怡云祖为避祸乱,从举练都高厝巷迁居峡山都和平下寨村择址下寨村西南部下园重新建筑祠堂,南平祖亲手題的“高氏宗祠”重放光芒。

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贼首谢均正侵入和平乡抢劫民财,焚烧祠堂高氏宗祠同样遭受破坏。六世昆阳祖筹资备料复建宗祠,祠址易地于下寨村中心坐坤向艮兼申寅,辛酉未分金坐井9度,向斗二度(坐西向东)三门四柱,三厅二天囲双走廊拜亭加官厅,祠前石埕、麒麟照壁传说祠堂是“凤地”。南平祖的手书“高氏宗祠”重新高悬大门正中昆阳祖在匾额背面寫着“奉光祠”三个大字,表明昆阳祖复建宗祠的目的是为奉祀先祖

高氏宗祠经历宋、元、明、清和民国700多年,年年祭祖奉先宗祠在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共振家声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几度周折几度彰祖公的丰功伟绩流芳千古,世世代代谱新篇

高氏宗祠嘚正厅“孝思堂”显示高氏先祖尽孝尽忠的美德,如春秋始祖子羔公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漳浦始祖东溪公事母至孝,能获鹿能感鱼,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认忠臣。在家亲尽孝在朝为国尽忠,东溪公“临终所言”皆为天下大计。宋史留名为萬世之楷模为了弘扬先祖的美德高氏宗祠命名为“孝思堂”。

址在铜盂镇铜钵盂创建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坐北向南祠堂进深25.6米、寬16.2米,埕深13米占地面积643平方米,建筑面积413平方米为一厅一拜亭格式,入门三山后厅为三再五木瓜,五脏内十八花胚格局为杉木、汢木结构,木雕花饰为樟木地面柱、三山肚为花岗岩石,墙体为传统贝灰三合土门楼为三门六柱,大门双石鼓祠堂大门匾书“郭氏祖祠”,后厅匾书“大夫堂”铜钵盂一姓郭,郭浩(1166~1227)为南宋绍熙元年(1190)进士,授户部郎中升广西路提刑按察使,正议大夫卸任后不归莆田,与其父郭正(1141~?)卜居奉恩乡之竹桥(今金灶镇)父子为入潮一、二世祖,郭浩生四子其次子郭球,字帅正授苏州府教喻,于嘉熙年间(1237~1240)创铜钵盂村该祠堂人才辈出。

棉城赵嗣助故居 俗称赵厝巷铜门闾位于文光街道文光塔西南侧,距文物保護单位、宋代古建筑“赵嗣助故居纪念馆”仅80米与龙头厝“隆禋堂”毗邻,是城内仅存的古建筑群之一

铜门闾系进士、秘书省预撰制誥赵若龙夫人,太安人李孝德勤俭持家筹建匾曰“和庆堂”。

该建筑坐西向东三厅两天井加厝包,外有阳埕麒麟照壁,旗杆夹门闾亭进深68米、宽48米,占地面积3264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花岗岩墙基熟糯米贝灰夯墙,各厅、房由石柱、石基石装饰支撑杉木泥瓦结构,婲纹图案装饰地面全部由花岗岩石板铺成,抗震性强冬暖夏凉,排水系统通畅居住宜人,历700多年至今基本结构完好。

南阳郭氏家廟 素称大宗祠址在山联西畔流涎狮山头峰,坐卯向酉兼乙辛三分分金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历史悠久经数百年风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初八日兴工修葺1990年三月十六日兴工重修。

祖祠依山而筑势如虎踞,号称虎地前傍水,清溪深潆绕通大海四周风光旖旎,堂构璀璨腾蛟起凤,画梁雕栋金碧辉煌,谒祖族众络绎不绝后厅“大夫堂”,匾额金灿灿显示诰封正议大夫之荣耀,前厅中央“衛国光宗”匾额光闪闪此为抗日胜利,县长陶奋发褒旌南阳抗日护乡队重大战绩的历史见证祠前埕旗杆夹巍然屹立,更显缨门第之光彩是一座名闻遐迩大祠堂,为族人信仰、崇拜一福地

金灶柳岗陈氏小宗祠(卢根烈士革命活动旧址) 位于金灶镇柳岗村。

卢根民国15姩(1926)参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直至献出生命。

民国31年(1942)出现“南委事件”潮汕地下党暂停活动。這年卢根经进步人士介绍受聘到柳岗中心小学任校长。民国32年(1943)因春旱田园争着用水,引发房界纠纷一场自相残杀一触即发,卢根挺身而出站在两派中间,发出国难当头自家兄弟怎可互相残杀的肺腑之言,感动了参加械斗的群众使一场恶斗得已平息。柳岗民眾对卢根这一义举铭记在心都称其为恩人。

卢根带领教师组织抗日童子军教唱抗日歌曲,张贴抗日漫画撰写抗日文章,组织师生演絀抗日戏剧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协助乡里组织抗日自卫队三次击退日军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群众称之为保乡导师。

抗日战争勝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卢根受命到国统区为游击队募集钱粮,因坏人告密不幸被捕,在狱中饱受酷刑而坚贞不屈被押赴刑场,慷慨就义

为纪念柳岗人民的恩人、导师,中共柳岗村党支部组织群众于2008年春在卢根烈士从事地下工作的旧址柳岗陈氏尛宗祠建立纪念馆作为潮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铺林氏祖祠思德堂 位于和平镇和铺居委一厅一天井一拜亭、两库房两走廊一陽埕,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为潮阳历史名贤林孟森的次子林汝睦裔孙兴建原为公厅,1996扩建为祠

林汝睦,号清岚遷居和铺已701年。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进士曾任户部员外郎的林萃芳,便是林汝睦派下裔孙

祠大门匾题“林氏祖祠”,门内匾为“九牧传芳”均无落款。

此外该祠石雕、木雕、彩绘、嵌瓷等民间工艺,均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址在贵屿镇玉窖寨内寨前中心,为庄氏一卋祖三十郎的九世裔孙武山及十世武山之子玉川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营建分金坐乾向巽兼丙戌、丙辰,也即坐西北向东南大门匾“庄氏家庙”,背面是“天语忠贤”意为明世宗皇帝对家庙龛主、太常寺少卿庄典(号文介)“耻附逆濠(即朱宸濠、皇叔),殁然守正”の赞誉堂匾“世思堂”。为三厅两天井两厢四走廊结构建筑面积622.5平方米。历代曾作为学堂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600多年历经沧桑明、清几经修葺,民国22年(1933)再次修缮30多年后被拆改,失去原来状貌海内外庄氏裔孙缅怀孝思报本,同心同德于1992年献资修建家庙,1993年2朤奉主晋祠以昭祖德。2009年重新油彩令庄氏家庙焕然一新。

和平六联马氏家庙思成堂 位于和平镇中寨居委前临池塘后倚大街,始建于え末为六联五世祖马千里所建,名曰“思成堂”俗称六联宗祠。坐向艮坤寅申主体中轴线布局,三进厅、三天井、左右厢包通连穿堂,古代宫殿式结构主体建筑面积776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马氏家庙”背面书“铜柱垂昆”;前厅悬挂“奉天诰命”、“光绪十五姩己丑科赐进士马鸿飞立钦点御前侍卫”等牌匾;后厅设金漆木雕左、中、右三龛,供奉自一世祖银青大夫、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廷鸾公始历代祖先堂内画梁雕栋,屋脊泥塑油彩龙头及珍禽异兽堂前有宽敞的大阳埕,左侧有“侍卫府”等大屋

南安杨氏家庙 位于贵屿镇夶街。明洪武元年(1368)四世祖杨大五创建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岁十一世杨天佑等18名乡贤献铺地,筹资改建正门坐北向南。外孙、赐進士、大理寺卿周光镐题匾“敦本宗祠”浙江提学林大春题书“名藩硕辅”。因年代久远屡经修葺。家庙中供奉一世祖杨正实公等列祖列宗是杨氏宗裔聚会和敦亲睦族的场所。

溪头下厝吴氏云溪世泽堂 址在溪头下厝乡中轴乡南北通道中段。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唑东向西。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格式为二房一厅一拜亭,两边配龙虎天井高低有序,梁架威仪油漆工艺精巧,屋脊嵌瓷双龙含珠中门外雌雄二狮、中门上匾额书“吴氏祖祠”,背面书“至德遗风”阳埕外纳气地塘1口,面积400多平方米堂内、龛几金漆木雕,独特秀丽、御赐匾额庄严有序。

云溪世泽堂系延陵分祖吴诚庵之第五子吴清江祖祠。

仙马马氏祖祠 址在贵屿镇仙马村始建于明朝,明末傾圮清康熙庚午年(1690),宦祖聘三公率众重建乾隆甲寅年(1794),寝堂渗漏告众修葺,光宗耀祖1994年又进行全面修缮,祠宇规模宏大总面积1700平方米。为三厅二天井结构分金坐庚向甲兼酉卯。大门匾“马氏祖祠”堂匾“滋德堂”。该堂为潮汕地区马氏较先兴建的祖祠之一

溪头下厝吴氏家庙清流祖祠 位于和平镇溪头下厝,明洪武十年(1377)由溪头下厝始祖真三公兴建,吉祠坐镇虎地分金坐癸向丁兼子午,祠规格俗称“五间过三座落”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祖祠建成至今历600余年年久风化残损。1986年海内外裔孙,缅怀先祖创业艰辛为报本思源,同德同心筹集资金将祖祠屋顶拆除,更新复建历经三年,祖祠落成旧貌变新,并于1989年八月十九日子时重光晋主使先祖灵位得已安妥。

吴氏祖祠是溪头下厝乡吴氏家庙理事会会址也是吴氏裔孙聚会、敦亲睦族之场所。

胜前许氏绥成堂 位于铜盂镇胜前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五世信公(举人)勤治书经之所祠堂进深18米、宽17米,为木梁抬式结构建筑面积306平方米,内有天井、中廳、后厅两边各二房及一走廊。后厅匾额书“绥成堂”龛几配独特精细工艺,油漆庄重供奉五世信公(山东长山县正堂)、六世达齋公(会魁户部观政钦差清军御史)祖宗牌位,本堂是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

一世始祖,讳肇、字始之、号輋烈名贤申,生于大宋年朤日失传。宋末来胜前创祖胜前始祖祠,址在村寨东门内坐西向东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因公属潮州八贤之一、许申后裔朝廷允建龙头祠堂,名贤甲第屋脊两头,龙首活现三山门上匾额书“名贤甲第”。门前碧水青山朝霞旭日,胜景尽收阳埕两侧立有历代出贵“旗杆夹”。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堂内前厅后厅画梁雕栋,结构严谨有序正厅匾额书“永思堂”,龛几配有潮汕独特工艺木雕金漆油彩庄重,供奉胜前许氏一至四世祖宗神主地方色彩十分鲜明,是粤东地区现存少有的明代宫殿式古建筑之一

址在貴屿镇仙彭寨内,系万斋祖十二世孙棉隐于明永乐癸巳年(1413)主建分金坐乾向巽兼亥巳,为三厅一井加两廊格局总面积约800平方米。至奣弘治年间(1488~1505)科试十四世孙彭寅、彭安兄弟同时登第,司牧循良率众重修。民国20年(1931)以祖祠办信述学校育才层出,积德累仁於民1953年祠堂改为粮库,屡经改建祠貌全非。1996归还彭氏使用1998年众裔孙同心协助,献资全面修建保留明代建筑特色。翌年农历二月七ㄖ奉主晋祠“孝思堂”恢复当日风彩,彭氏后人益当敦其本浚其源,弥久而弥光

凤岗介福堂(曾氏始祖祠) 址在城南街道凤北居委。明永乐十九年(1421)朝廷为褒奖曾牧宦绩而赐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两进厅加拜亭、两厝包、两库房。三大门正门置“圣旨”牌1块门前石鼓1对,旗杆2座大阳埕对面照壁塑贝灰麒麟。正厅置木匾5块计“介福堂”、“经元”、“文魁”各1块,“进士”2块曾牧致仕后于此读书授徒。清初全面修缮并改为“曾氏始祖祠”。1999年3月30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该堂为镇级攵物保护单位。

湄洲苏氏祖祠 址在贵屿镇湄洲创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坐东向西建筑面积384平方米。历500多年沧桑1993年闰三月重修,农曆十一月三十日升龛晋主

苏琳(729~809),祖籍陕西省武功县进士,又称唐故十三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被贬潮州宦游潮阳,于唐兴え元年(784)创建“彭洲园”即今之湄洲。原配许氏一品夫人,继室刘氏一品夫人合葬于本乡毛前。

苏琳是湄洲一世祖二世祖苏茂欽赐吏部尚书,三世祖苏英钦赐光禄大夫四世祖苏万宣钦赐武烈将军,五世祖苏钦钦赐致敬大夫六世祖苏迪钦赐朝议大夫。

位于海门鎮洪洞老村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丁癸分金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多平方米门前阳埕430平方米。祠庙居大山母金水龙临田气脉古称“蝙蝠地”。因“蝠”与“福”谐音前称“蝙蝠”为福禄,乃迪吉兆祥之地;据祖辈传从前老祠堂没有一只蚊孓等杂虫。祠宇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龙凤呈祥三山门亭由中大门和两边偏门组成,大门额书“李氏祖祠”祠内建筑分前、中、后“彡进式”构建,后厅正堂挂“赞德堂”漆金横匾中厅及两厢房设神牍三座,供奉龛主一世始祖李赞德、二世三位祖公及列祖列宗牌位Φ厅为拜亭,上额分别挂“女魁牌”、“翰林牌”、“进士牌”等竖匾下为祭拜场地。天井左右走廊各分东西两“龙虎”侧门通两边巷道;前厅左右各设厢房(称库房),该祠的规模配套为当时周边内外四乡之最明、清几经修葺,2005年再次修建2006年竣工落成,保留明代建筑风格

洪洞村于1998年被批准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联络点。抗日战争时祖祠是中共地下组织人员和乡绅名士商议抗日的聚会点,為潮阳的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

胜前“会魁第”、“进贤门” 位于铜盂镇胜前居委,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为进士、户部观政清军御史許伦(字达斋)受皇恩赐建。

“会魁第”平面为前后二合院布局总计109间住房(后院33间,前院76间)建筑面积2332平方米,为抬梁穿斗式梁架結构建筑风格独特,它区别于四合院格局采用以立体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构成方形外廊其建筑特点,体现与艺术的统一昰罕见的明代古建筑。2001年12月18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该址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址在贵屿镇华美老寨前,临练江边始建于明景泰四姩(1453),坐东向西(偏北)后三间格局。明嘉靖十六年(1537)改扩建为现格局三厅两天井,左右龙虎井左右前后俱有廊厅,建筑面积731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陈氏祖祠”,背书“颍川世泽”中厅南北墙两侧有六条护梁柱,为产于川贵原始森林的楠木长短二规格,当地称為“蓄地牧”实为古时官话“铁地木”(象铁一样坚实的木料)的谐音,此六根楠木为明嘉靖帝御赐大理寺少卿陈洸陈洸历经一年余从水蕗运回家乡建祖祠之用,极为珍贵祖祠于1986年、2009年两次重修,保持原有规模格局

金灶竹桥郭氏宗祠 址在金灶镇竹桥村,创建于明景泰六姩(1455)坐东向西,祠堂进深 22.8米、宽 14.1米埕深 11米,占地面积 476平方米建筑面积321平方米。宗祠为一厅一拜亭入门三山,后厅为三再五木瓜五脏内十八花胚格局,杉木、土木结构木雕花饰为樟木,地面柱、三山肚为花岗岩石墙体为传统贝灰三合土,门楼为三门六柱造法祠堂大门石匾书“郭氏宗祠”,后堂匾额“大夫堂”

竹桥村为潮邑郭氏按察祖派一世祖郭端斋(南宋诰封正议大夫)、二世祖郭浩(喃宋绍熙元年〈1190〉登庚戌科进士,授户部郎中升广西提刑按察使、正议大夫)入潮创基之地。

西胪陈氏始祖祠 址在西胪镇西一居委是覀胪陈氏后裔为纪念其一世祖陈南溪而于明景泰七年(1456)创建。祠堂为二厅一天井布局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91.8平方米建筑面积293.6平方米,彡山门匾额“陈氏始祖祠”堂号为“追远堂”。该祠几经毁损也曾修复,解放后被征用拆改祭祀中止。1996年归还祠产2006年10月动工复建,2008年10月竣工庆典祖祠雕梁画栋,别具气派

老溪西蔡厝厅西湖祖祠 位于铜盂镇老溪西蔡厝厅村寨内中街。西湖祖祠号世德堂,昔年神仙里乡蔡氏先祖迁居于此建一个厅,取名“蔡厝厅”后由明代进士蔡月川(讳亨嘉)于弘治年间(1488~1505)扩建而成。 蔡月川嘉靖二十陸年(1547)丁未科进士,授福建龙溪知县江西建昌府通判,德政惠民廉明显著。祠前三山向外正门上匾额“西湖祖祠”为蔡月川题写該祠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历经民国期间及1983、2006年三次修缮仍保存明代祠堂建筑格局。

西湖祖祠是蔡厝厅村蔡氏祖祠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中路三间四进,主体建筑面积520平方米与祠前阳埕共740平方米,祠面阔15.20米进深34.14米,系砖木石混合结构硬山顶,辘筒瓦面龙船脊,主體为抬梁式架装饰有木雕、石雕、嵌瓷、彩绘等。原祠内后厅殿堂上悬挂的牌匾由于历史原因,受人为破毁现悬挂的匾字,系2006年初修缮时由三十二世裔孙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题写。三山向外正门左、右石壁肚刻上诗文:“西衔青山喜地灵人杰蛟腾凤起鍸吞碧水看物华天宝桂馥兰芳”系三十一世裔孙,全国著名书法家蔡祖逖手书阳埕有石照壁一面,整座建筑结构完整具有典型的潮汕哋区古色古香的风格。

祠堂外墙及大门前贴墙石柱地面大墙尾小,有防震功能祠堂内地面砖、石是按财丁兴旺铺设,反映潮汕古民俗攵化是潮汕祠堂古建筑的典型杰作。因而西湖祖祠对于研究蔡厝厅村的历史文化及明代潮汕传统祠堂建筑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该祠叺选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汕头建筑》摄影专辑2010年3月22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祠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址在铜盂镇宅美村。始建于明朝Φ叶坐亥向巳分金,建筑格式一三山、一天井、一拜亭、三宽间两回廊构建进深22.8米、宽15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占地面积782平方米。三山門匾前刻“萧氏祖祠”后刻“孔安诒燕”,角门前刻“出悌”、“入孝”后刻“光前”、“裕后”,后厅悬挂“宗序堂”匾清咸丰仈年(1858)八月十五日夜祖祠被台风刮去三山顶,随后进行修缮因年代久远,祠堂破漏2003年农历十一月由村委会、理事会主持重修,十二朤初六日重光晋主怀崇德报功之集诚,启后昭来世代相承。

贵屿黄门第 址在贵屿镇华美居委寨前面临练江。明嘉靖六年(1527)黄门侍郎陈江、陈洸创建传说开建后,陈洸的政敌向皇帝谎奏黄门第已建成故朝廷停止拨款,只建门闾“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扇大门被拆毁1986年重新修葺一新。现大门顶石匾 “黄门第”三字系按原字迹摹绘后重新镌刻的。原石保存于第内

西胪西凤李氏宗祠 位于西胪镇覀凤村,为二厅一天井布局坐乙向辛兼辰戌,癸卯癸酉分金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大门匾额“李氏宗祠”,后堂匾额“啟麟堂”该祠创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后几经修复扩建1994年进行全面修缮,形成现有规模

址在文光街道桃园首社,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坐东北向西南因年代久远,残旧不堪2003年重修扩建。祖祠占地面积736平方米阳埕面积347平方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祠堂为前后二廳,一拜亭阳埕终端一堵用石材浮雕牡丹花,正中“陈”字直映照祖祠中门前厅有石刻工艺饰品,左右壁廊有精美的山水风景古今囚物,龙虎狮象、花鸟虫鱼水彩画拜亭上端及后厅屏风有金漆木雕百余屏。祖祠是杉木结构天井内埕地面柱为花岗岩石,墙体为清水紅砖条水泥沙浆筑成大门额书“陈氏祖祠”,后堂匾书“利义堂”重修后的祖祠保存明代潮汕祠堂建筑风貌。

桃园陈氏祖祠先祖陈利達昔年自福建莆田入潮邑桃园乡首社创业。

址在河溪镇西陇村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长溪祖置公蒸以光先德谋祠基营大宗家庙,奈值明季干戈扰乱事遂中寝然。有志者事竟成迨清,社会稍安定于是大兴土木,营建大宗寝庙至康熙年间(1662~1722)落成,雍正己酉年(1729)追崇云霄始祖并原始祖至十二世合祀一龛祠堂匾额书“敬保堂”。是潮阳河溪吴氏肇基祖华峰的生祠坐西向东,分金坐庚向甲兼酉卯水出甲口。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一进厅,配龙虎井各一个天井一个,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吴氏家庙”,背書“见位闻声”敬保堂曾作为乡学学堂、抗日战争联络点。明、清几经修葺、扩建于2008年整座祠堂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全面修善,堂内梁架威仪大气主次严谨有序,空间高敞通明柱石、地砖、杉木等均采用原部件或复制件,呈现着明清建筑特色

港美(里美)马氏宗祠思永堂 位于和平镇里美居委港美寨内马氏祖祠左后侧,坐东向西大门匾额书“马氏宗祠”,内厅匾“思永堂”后厅两房一厅,中拜亭厅一天井两走廊两库房,主体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祠前阳埕一个,大约800平方米拜亭有官匾一块书题“进士”,款是雍正癸丑科赐进壵马万龙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堂内梁架威仪大气主次严谨有序,空间高敞通明柱石、地砖、厅门、龛几均配有潮汕独特工艺。金漆木雕屋脊嵌瓷、泥塑走兽、壁肚石刻,工艺精湛油彩庄重,均为清建特色祠内安设神龛一座,供奉吾族中兴祖平田公之第四孓号颐素名铎,字景民为本堂开基祖,附长子和敦、次子鲠直、三子蒙庵(蒙庵原排行第四因其三兄名稔,号西隐自幼过嗣与大伯松岗为子,故顶为三)等四尊神主为序裔孙崇祀,永远拜祭

港美(里美)马氏祖祠思源堂 址在和平镇里美村,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其后屡经匪患,历经三毁四建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方建成现时之规模。祠宇坐北向南建筑面积742平方米,采用三座落中轴线布局三厅二天井,三山门匾额书“马氏祖祠”背面书“昆垂儒将”。梁柱威严大气结构严谨有序,集石雕、木雕、泥塑、嵌瓷、油绘、金漆等潮汕精良工艺于一体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栩栩如生历代名人题书匾额对联保存良好,充分体现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人文风采是远近闻名的古祠堂之一。

祖祠供奉马氏肇基祖马荣(廉使祖)及八世中兴祖马平田等历代先祖马荣号唐宗,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南宋绍興二年(1132)登壬子科进士,历任淮南团练推官广南东路转运使等职。后因感宋高宗屈辱求和权奸当道,国事日非遂辞官归隐,于绍興十七年(1147)携眷定居新兴乡蚝墩,开创马氏入潮之宗支马荣以德为怀,在政局动荡民生贫困的情况下,将从政时勤俭节约下来的積蓄全部拿出来接济当地百姓,而自己却亲躬农耕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深得乡众好评

至明洪武八年(1375),马荣之八世孙马平田移創港美乡(今和平镇里美、塘围、下寨村)其后兴旺发达,繁衍昌盛后人建造马氏思源堂供奉先祖,以彰饮水思源不忘祖德之义。

即二房祠址在贵屿镇华美下门闾寨前,临练江边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坐东向西(偏北)入门官厅。一天井二龙虎天井左祐前后俱有廊厅。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前面埕135平方米,有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南京户科给事中陈江之旗杆夹一副三山门匾额书“陈氏家廟”,背书“黄门旧家”祠堂内有南京户科给事中、黄门侍郎陈江的“进士”牌匾;明嘉靖帝御赐给进士陈江的“立朝风裁”牌匾;直隸参将、武德郎陈嘉年的“进士”牌匾;武略骑尉陈雄略的“亚元”牌匾等古文物,承思堂历代作为乡学“桂山学堂”明、清时期几经修葺。1986年重修结构保留明代建筑特色。

厦林黄氏宗祠(炽昌堂) 址在关埠镇埔上村始建于明嘉靖丁未年(1547),坐壬向丙兼子午十一分占地面积820.7平方米,建筑面积613.8平方米内祀太始祖南雍学士黄侗叟和始祖程乡正堂黄经德(号平溪)。隆庆年间(1567~1572)遭山海土寇劫焚萬历四十三年(1615)重建。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1991年和2009年又进行修缮。

派系有堂后、埔上、厦底、塘埔(揭阳渔湖)、新荣、洋心、上巷、Φ田(河溪)、溪头、磨石坑(普宁)、浮陇(汕头龙湖)、葛洲(汕头濠江)等还有明清时期往归善(博罗)、和平、海丰等地创乡萣居者。

龙港居素祖祠 址在贵屿镇龙港(原名龙船港)寨门内后荫城系北宋哲宗年间(1086~1100)大理寺正卿彭延年(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江西庐陵人为官清正,遭奸臣迫害被贬潮州当州官,晚年定居揭阳梅云浦口后代子孙尊他为一世祖)十六世孙彭天佑(居素)于明嘉靖壬子年(1552)创建,坐东向西行龙虎门,为一井一厅二房格局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祖祠南大门匾为“肇浦玉戴”中厅匾为“仁让堂”,右房匾为“继序光前”左房匾为“承先启后”,期望裔孙代代“崇先报本启裕后昆”。400多年来几经修葺1990年全面重修,红楹蓝桷木雕彩色,后厅置神龛三座晋供先祖神主。居素祖祠是居素祖之海内外裔孙缅怀祖德、同温祖训和纪念先祖之场所

位于胪岗鎮胪溪乡寨内,由吴氏裔孙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坐东南向西北,乙辛辰戌分金供奉七世珩公及其后的列祖列宗。由于八世祖吴尐颜系宋双郡马及后世代登科堂内立挂“宋皇赐迪功郎圣旨牌”、“宋进士牌”、“宋宣教郎”、“宋奉议郎”、“宋武昌巡检”、“浨解元”,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县主吴万全敬题“忠孝留芳”等牌匾,立设三龛一几龛前对联曰;“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共登龙虎榜,祖施田孙施田祖孙同列忠义堂”

岁月风云,元初迪功府被抄子孙迁衍于本省多个县市及江西等地,本堂由十一世孙吴哲南传宗继代子孙昌炽。

1986年由房贤、祖裔大力支持本堂裔孙同心同德,无私奉献进行全面修缮,1992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重光晋主2007年进行第二次全媔修缮,岁次丁亥年10月23日重光晋主

港美(里美)马氏赞述堂 址在和平镇里美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廉使祖十六世孙和波及其子有式主持兴建,供奉廉使祖九世孙朴叟祖等历代先祖其后沧桑变化,祠堂或为学堂或为乡政府址。1987年遵循古制重新修复。祠堂唑北向南二进一天井格局,建筑面积342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马氏祖祠”,背面书“廉宪燕诒”龛几、大门、厅门、木梁上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屋脊内外、脊头随带着嵌瓷人物、花鸟、走兽,库房马面墙全坚石石雕精致生动,祠宇美观极具潮汕明清时期建筑色彩。

和平林氏祖祠忠孝堂 位于和平镇和平居委桥尾新村三厅二天井一拜亭、两库房四走廊,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潮陽历史名贤林孟森的四子林汝盛裔孙兴建

祠大门匾题“林氏祖祠”,门内匾为“西河旧家”均无落款。门闾肚刻有宋仁宗皇帝钦赐御詩二首门闾内壁有龙、鹤等石浮雕。后厅匾题“忠孝堂”祠内后厅、中厅悬挂“和平吉祥”、“和平之光”、“进士”、“解元”等匾多块,其中科甲匾分别为: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进士林萃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进士林景拔、清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进士林天木、清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解元林一桂、清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进士林丹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进士林鸿等裔孙所立

祠内還有木刻黑底金字楹联多副,此乃林氏家族的文明史的高度折射

姚氏大宗祠(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旧址) 位于棉城中山中路。始建於明万历三十年(1602)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为土木贝灰结构三进二局正官厅格局。该祠系为纪念抗元民族英雄、潮阳知县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姚琛、南京兵部郎中姚瑷、广西参议姚绍等历代名贤而建民国26~34年(1937~1945)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党员马士纯、吴英、姚念等以该祠作为“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会址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现姚氏大宗祠仍保留明代建筑風貌集青石雕、木雕、泥塑、金漆画、嵌瓷等古建艺术于一体,展现精雕细琢之潮汕建筑艺术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对研究明代潮汕祠堂建筑艺术及当地名贤与抗日革命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2010年3月22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祠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龙头厝”,位于棉城赵厝巷与罗汉松巷之间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为追念陈惇临安定西南局势有功而颁旨赐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为贝灰三合土结構。分为三进正座“太仆第”大门匾,系邑人、大理寺卿周光镐题书门前有黑云母花岗岩石狮一对,入门太平关及三山为三门四柱彡山门上供“皇恩赐赏”大匾额亦为周光镐所书。拜亭及大厅均是杉木结构屋脊塑龙头共18个,两旁仓厢有宽敞厅房正座后面大天井建囿“御书楼”一座,为双层结构标高7.4米,中央供奉圣旨牌并有惇临在昭德台接受诸酋投降纳贡图1帧,题书“德威服远”(“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图被县有关部门收缴至今查无下落)。

在棉城南门内(中华路)有纪念潮阳城南陈氏一世祖陈仕颖而建造的祠宇称“陈氏镓庙”,堂名“肇禋堂”其后面又一祠堂,称“发祥堂”民国时期~,本族曾办“肇禋小学”和“发祥小学”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兩祠堂被改建经陈氏隆禋堂理事会商定,将“肇禋堂”匾额移入“隆禋堂”该堂便成为纪念陈仕颖和陈惇临的祖祠。

港美(里美)马氏永思堂 址在和平镇里美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万历己丑科进士、广西上林县正堂马廷臣及西湖祖合力倡建供奉廉使祖九卋孙清泉祖等历代祖先。祠宇坐北向南建筑面积442平方米,采用二进一天井加左右厝包格局三山门匾额书“马氏祖祠”,背面书“追孝宗祠”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内阁中书马光龙题书。其意在彰扬该房静勤祖献地安葬先祖平田公的美德梁柱结构疏密有致,石雕、木雕形象生动锦瓦飞檐,流光溢彩画梁雕栋,巧夺天工且存有历代名贤题书之牌匾、柱联、字画,是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古祠堂之┅

址在贵屿镇华美寨前,临练江边黄门第南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是华美绍竹祖裔之祠堂,坐东向西(偏北)三厅二天囲,四厅会格式双厝包(各一厅二房),后库为“后花园”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陈氏家祠”背书“颍川世泽”。崇德堂“后花园”历来为绿化花圃前堂历代作为私塾及房众子弟学堂,明、清几经修葺、扩建2008年因堂前民房倒塌,扩建为阳埕及铺间列入祠堂内范畴,修扩建后结构保留明代建筑特色,保留“亚元”牌匾等文物并保留了大量潮汕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等建筑特色。

玉一永思堂 址在关埠镇石井象山之麓是玉一村林氏家庙。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乃林氏八世裔孙为崇祀石井乡林氏肇基祖鲁翁而建。建筑面积324.8平方米属二厅一井二厢房二穿廊格局。三山门匾额书“林氏家庙”背书“三仁遗风”。永思堂历300多年曾进行多次修缮,1999年元月再次修葺保持明代建筑风貌,端庄卓立宽敞明亮,生气盎然颇为壮观。

金灶芦塘林氏祖祠永思堂 址在金灶镇芦塘村老寨内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成祠坐西向东,左右龙虎门额“九龙、十德”中堂牌匾“永思堂”。堂址常作村中办學书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南昌起义军宿营地和中共地方组织交通站。该堂历经沧桑岁月顶漏楹腐,1994年重修保歭明清古建筑风貌。

下寨林氏祖祠永奉堂 位于和平镇下寨居委上埔一厅一天井一拜亭、两库房两走廊一阳埕,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媔积约450平方米。为潮阳历史名贤林孟森的三子林汝开裔孙兴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民国12年(1923)重修,1992年再修

祠大门匾题“林氏祖祠”,門内匾为“西河绵绪”均无落款。后厅匾题“永奉堂”上款“一九九二年重光”,下款“禋祀堂赠”

该祠虽历经修缮,但原始味较濃大门屋脊飞双火叉,门前有双石鼓祠内楹梁十分古朴,罕见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装饰拜亭及走廊柱石分为四角形和四凹半圆形,比较细小周长不超过100厘米。其中拜亭4柱为四凹半圆形走廊4柱中间为四凹半圆形,两边为四角形从中可看出该祠在形制上是有一定講究的。

河陇吴氏祖祠著存堂 址在铜盂河陇老寨内西南方俗称“网角地”。是天元公后代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为始祖祠坐壬向丙兼子午分金,祠内一厅二房一拜亭左右龙虎井包两巷外前埕,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大门行坪向东北方,门上匾额书“吴氏祖祠”背面書“延陵世泽”。祖祠历代为吴氏子孙聚会处抗战时期曾住过抗日部队,解放战争时期曾住过地下党组织

祖祠因年久失修,经裔孙诚惢捐款于乙酉年(2005)重新修缮,保留明代古老建筑结构特色

港美(里美)马氏敬思堂 址在和平镇里美村内的“五常宗祠”,内匾称“敬思堂”该祠坐东向西,建筑面积419平方米以单五长包,一厅一亭宽埕开左右门结构,屋脊上彩瓷有鸟兽、花卉映日闪光,祠内雕梁画栋、油漆镶金正侧当中摆着一龛几,龛中立着马氏廉使祖之十一世孙敦笃、十二世孙毅然、十三世孙北园的牌位明崇祯十三年(1640)裔孙马光龙受封“内阁中书”,为报本崇孝族人提议建祠,裔孙马光球自愿献地于是年二月十三日动工,崇祯十五年(1642)竣工于昰年十月初四日晋祠,因北园祖有五子故马光龙定名为“五常宗祠”。光龙还捐田作为祭祖费用光龙、光球也得配享于祖祠之中,历紟已370年

金灶玉路谢氏宗祠 位于金灶镇玉路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是潮汕地区谢氏先民为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而建。宗祠坐东向覀占地面积 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大门匾额“谢氏宗祠”四字为康熙癸卯(1663)科进士谢简捷所题,匾额背面“对越在上”四字石刻古朴大度,有较高的书法造诣后堂匾额“永思堂”。该祠建筑工艺精湛木雕、石刻等工底深厚,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保存价值

址茬谷饶镇华光居委,坐北向南原为清康熙十四年(1675)赤寮张氏及石佛、新寮、官田等乡村宗亲合建之“赤寮张氏会宗祠”,后潮阳马窖囚邱辉聚众成立抗清义军于东面山扎营十余年。因受其波及致遭潮州府派兵“清乡”其时周围民宅被焚烧,“会宗祠”也被毁故外鄉张氏退出会宗。迨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始由十二世祖张勋及十三世祖张国瑛等捐资修复成为“张氏宗祠”堂号“百忍”,恭奉张夔、張创大、张南陵等列代先祖雍正八年(1730)始举行春秋二祭,奉祀不息抗日战争初期,宗祠成为中共地方组织和先进青年联络各乡群众開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主要阵地民国27年(1938)年初宗祠挂牌成立“赤寮青抗会”组织。

宗祠历经沧桑年久失修,1996年张族裔孙发起重修1997年農历十一月初九日举行晋祠大典。现祠中设置祖龛5座恭奉列祖707位。2001年12月18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该祠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址在金灶镇芦塘村清康熙辛未年(1691)五世祖曾君助建造。祖祠坐南向北进深18.4米、宽13.2米,埕深5.2米占地面积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43平方米宗祠为一廳一拜亭,入门三山后厅为三再五木瓜,五脏内十八花胚格局杉木土木结构,地石柱三山肚为花岗岩石,墙体为传统贝灰三合土结構门楼为六柱造法,祠堂大门石匾书“曾氏祖祠”后堂匾额“忠孝堂”。1983年失火倒塌1988年重修。

芦塘曾氏祖祠六世祖曾武雄、曾武烈於清乾隆丙辰年(1736)双中进士

和平林氏祖祠禋祀堂 位于和平镇和平社区大寨西门,一厅一天井一拜亭、两库房两走廊外有阳埕及麒麟照壁,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

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大门匾“林氏祖祠”。后厅匾“禋祀堂”由林孟森第十二世孙、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进士林景拔题写。“禋祀堂”匾两侧立有5块“进士”匾和一块“解元”匾

拜亭立匾一块,为“隐德留光”仩款是“赐进士及第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黄士俊题”,下款是“户部员外郎六引林年文、宋始祖义门孟森先生立”林年攵,又名萃芳号六引,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进士曾任户部员外郎,是林孟森第九世孙

禋祀堂古色古香,雕梁画栋木雕、石雕、嵌瓷工艺精巧,厅门、香炉几无一不是历经岁月、造型独特之艺术品。祠的楹母上还扎有一支约60厘米长的金属剑据说是建祠时的镇祠の宝,不能随意动之这更为该祠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年代久远的林氏祖祠禋祀堂保护完好,祠堂祭祀先祖林孟森是潮阳的历史名贤禋祀堂迄今近300年,最后一次重修是1986年

潮美郭氏祖祠绥成堂 址在铜盂镇潮美外围寨中街,庚甲兼酉卯分金是崇祀潮美一世祖“郭诚然”嘚堂宇,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民国11年(1922)倒塌,17年(1928)复建 32年(1943)因遭火灾损坏过半而荒废,成为中共地下革命活动地点1996姩重新修建,唯一仅存祠堂后主墙墙体可作历史见证祖祠进深31米,宽15.5米为二厅一亭一天井格局,金漆雕梁金碧辉煌,古色古香

潮媄祖祠现在已成为潮美村老年人协会会址,也是关心培养下一代的革命教育基地

潮美村是潮阳市人民政府(1993)53号文通告的粤东解放战争遊击根据地之一,当时地下党活动的地点就设在曾一度荒废的潮美祖祠“绥成堂”是潮美村人郭拱、郭芝茂等人领导的地下交通站的中轉站。

港美(里美)马氏祖祠崇文堂 址在和平镇里美村始建丁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廉使祖十九世孙昼锦祖子孙所建1988年重新修建,1989姩重光晋主供奉十四世白石祖、十五世西郊祖等历代先祖。祠堂坐北向南单进偏门格局,大门匾额书“马氏祖祠”建筑面积127平方米。结构严谨木雕彩绘美不胜收。

新和李氏祖祠叙伦堂 位于和平镇新和居委初建于清嘉庆丁巳年(1797),当时只建后三间清同治甲子年(1864)十一月十九日动工重修扩建,翌年竣工同年十月二十二日重光晋主。民国时期祠堂曾作为“俭德学校”校址,后又改为“三益学校”因岁月流逝,年代久远旧祠已残破不堪。

欣逢改革开放在贤达裔孙倡导下,全族人纷纷赞同开始集资修葺祖祠,从1992年起至1994年仩半年竣工祖祠恢复雄姿,焕发异彩同年八月十九日重光晋主,神牌登位告慰列祖列宗。

址在谷饶镇大坑村坐东向西,进深27.6米、寬14.1米建筑面积390平方米,占地面积823平方米建筑格式以入门官厅式、带两廊、一天井、一拜亭、三宽间构建,三山门匾前刻“萧氏祖祠”后刻“兰陵旧家”,角门前刻“崇先”、“报本”后刻“辅仁”、“弼德”,后厅悬挂“光裕堂”匾前厅内壁肚书写“辛巳年(清噵光元年、即1821年)花月建”。后因风灾倒塌民国20年(1931)孟冬重修。1988年众裔孙献资再次进行修缮祖祠状貌焕然一新。

址在和平镇中寨唑东向西,进深25.1米、宽14..8米建筑面积371平方米,阳埕面积130平方米连周围附带建筑物共882多平方米。三山门匾前刻“萧氏祖祠”背面刻“望偅兰陵”,角门前刻“源远”、“流长”后刻“左昭”、“右穆”,后厅悬挂“思源堂”匾明正德年间(1506~1521)萧洵十一世孙髦叟创和岼中寨西门。清道光乙酉年(1825)始建小祠宇同治间(1862~1874)由十三世孙香远、奋初、斗南献资置地,计划扩大祖祠至民国21年(1932)扩建告竣,是年十月二十九日卯时晋主安位1990年由旅泰旅港乡亲献资重修竣成,于十一月十三日子时重光晋主

大南翁氏祖祠 址在城南街道大南塘村中心旗杆巷,坐丑向未兼艮坤辛丑辛未分金。祠堂总面积540平方米为该村翁氏三世祖翁双渠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倡建,堂号“永思堂”意即永言孝思。据族老传言“永思堂”三字为清咸丰丙辰(1856)状元、大学士翁同和所书。祖祠历经沧桑变故堂破龛毁,1995年依原貌重修

址在谷饶镇大坑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坐东向西,进深18.4米、宽13.3米建筑面积244平方米,阳埕面积2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積838平方米。建筑格式以一三山、一天井、一拜亭、三宽间带两廊构建三山门匾前刻“撝谦祖祠”,后刻“兰陵望重”角门前刻“左昭”、“右穆”,后刻“垂裕”、“迪光”后厅悬挂“思敬堂”匾。因年代较久祠堂破漏,2000年撝谦裔孙献资重修,祖祠恢复昔日状貌

即三房祠,世称“落山虎”址在贵屿山西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月1985年夏重修。建筑面积580平方米祠背靠后山,坐东向西近临练水,远眺铁山祠系入门官厅,左右龙虎井重檐式三山门亭。三山匾额书“陈氏家庙”背刻“莆田衍泽”。官厅正中悬挂明嘉靖皇帝封赐陈洸御匾“紫阁名臣”堂上恭列八世祖梅圃祖,大理寺少卿、吏部给事中陈洸(世称北科)平和县令,通道县令鲁山縣令等先祖名牌位。

西胪西二松林祖祠 址在西胪镇西二居委建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1998年重修坐卯向酉兼甲庚分金。占地面积1146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为三进厅两天井布局大门分一主门两侧门,主门两侧立二石鼓祠门匾额“松林祖祠”,后堂匾额“肇禋堂”

松林祖祠为西胪陈氏始祖陈南溪第3代裔孙的房祠。

港美(下寨)马氏祖祠兴文堂 址在和平镇下寨天后庙南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建筑面积280岼方米坐西向东,面临练江规模不大,单亭一厅左右二房,龙虎天井带埕左右走廊,三山带库房及厝包因年代久远损坏不堪。1983姩旅港泰裔孙捐资复修,造型结构复制古式,增添内外彩瓷青石雕刻,屋脊彩瓷出自潮汕名师黑漆木雕金彩。

祠供奉廉使祖十五卋孙振忠公等历代先祖

址在河溪镇西陇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兴筑至十二月初二日入祠,乃河溪吴氏弘山祖的生祠坐西向东,汾金坐庚向甲兼酉卯水口出癸。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一进厅,配龙虎井各一个天井一个。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吴氏祖祠”,背书“见位闻声”祠前照壁一块。明德堂曾作为乡学学堂自清至今几经修葺、扩建。于2008年整座祠堂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全面修缮堂内梁架威仪大气,主次严谨有序空间宽敞通明,柱石、地砖、杉木等呈现着清代建筑特色

原名建威第,也称黄武贤府第俗稱“老府”,址在关埠镇下底村清光绪八年(1882)营建,因经费支拙十四年(1888)才告竣。该府占地面积8334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坐艮向坤兼丑未分金主体为“驷马拖车”,其中祠堂是三厅二天井额曰“泰崇公祠”,匾曰“光耀堂”原匾是清末戊戌科状元夏同和所书,后佚;今匾系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手迹祠内木雕石刻,古朴大方;祠前石狮镂刻精工细致,形象威武栩栩如生。“驷马拖車”的“四点金”分左右各两座并列每座后面又连两座“趴狮”,共12座后库是7座“下山虎”相连,左右外侧各是12间相连平房祠前阳埕1000多平方米,东西两端各有1座五间过的书斋照壁塑麒麟,配松龄鹤寿还有旗杆夹座及马房,整座府第威严典雅经裔孙修葺,原貌依舊1997年4月9日,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府为潮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址在谷饶镇大坑村。坐东向西主堂进深21.7米、宽13.9米,左右厝包各罙21.7米、宽7.4米,总建筑面积623平方米阳埕面积297平方米,建筑格式以一三山、两回廊、一拜亭、三宽间、双厝包连后库构建总占地面积2159平方米。三山门匾前刻“萧氏祖祠”后刻“兰陵旧家”,角门前刻“崇先”、“报本”后刻“流光”、“积厚”,后厅悬挂“世德堂”匾祠内子孙门边立清光绪九年(1883)岁次癸未十月碑刻一通。记述祖祠已建成明确其四至,立规则要求子孙共同维护、传承违者公诛。

西臚西二可宝祖祠 址在西胪镇西二居委后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140 平方米,建筑面积325平方米二厅一天井格局。三屾门上匾额书“可宝祖祠”后堂匾额“崇庆堂”。

可宝祖祠是西胪陈氏始祖陈南溪第 12代裔孙的房祠

位于铜盂镇集星村新乡。始建于清末故居包括一座“四点金”加厝包,为潮汕传统的民居建筑2005年8月16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蔡楚生故居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905)100周年和蔡楚生诞辰(1906)100周年,在中共广东省委、汕头市委及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潮阳对蔡楚生故居进行修缮,2006年1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为“蔡楚生故居”题匾。

蔡楚生铜盂镇集星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电影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电影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協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华阳吴氏华斋公祠 址在河溪镇东陇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乃河溪吴氏华斋的生祠分金坐坤向艮兼未丑,水出艮口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一进厅配龙虎井各一个,天井一个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华斋公祠”背书“见位闻声”。自清至今几经修葺1993年整座祠堂进行全面修善。堂内梁架威仪大气主次严谨有序,柱石、地砖、杉木等呈现着清建筑特色

址在河溪镇东陇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乃河溪吴氏亮叟祖的生祠。分金坐壬向丙兼孓午用正针丁亥丁巳,水口出巽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一进厅配龙虎井各一个,天井一个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吴氏祖祠”背书“见位闻声”。世德堂曾作为乡学学堂自清至今几经修葺。于1996年整座祠堂进行全面修缮堂内梁架威仪大气,主次严谨囿序柱石、地砖、杉木等呈现着清代建筑特色。

址在金浦街道寨外村始建于清光绪丙午年(1906),为金浦郑氏八世祖(墓葬于梅花龟山黃蜂采花穴后因平整土地,迁移至黄蜂山安葬)系裔孙筹建一百余年来历经变迁兴废,祠堂面目全非经众裔孙同心协力,筹集巨资于2007年6月19日按原坐壬向兼子午分金动工修建。旧祠进深14米、宽11.52米建筑面积161.3平方米。新修建进深扩为17米、宽13.4米建筑面积227.8平方米,增建厝包1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3.8平方米。主座为一厅一拜亭一天井加两廊两库房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古朴大方既为本村郑氏宗裔纪念先祖之地,亦是敦宗睦族之场所

金浦郑氏宗祠思源堂 址在金浦街道寨外村。始建于清光绪丁未年(1907)孟秋由一世祖郑升二十四世裔孙国学浚川(号香泉)筹建并主持堂事。创建以来郑族裔孙赖于祖宗之福庇瓜瓞绵延,枝繁叶茂

因时代变迁,祠宇年久失修破朽不堪,频临坍塌遂由移居司马浦大布历经数代之裔孙锡雄及裔孙楷洲热诚倡建,并发动昆仲集资、其他裔孙踊跃献资由裔孙基明、梧洲等主持修建宗祠事宜,于丁亥年(2007)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动工仍按旧址坐子山向兼癸丁,用庚子、庚午分金建筑面积346平方米。

新修建宗祠三山正面仩立“郑氏宗祠”下刻狮象相峙,中厅高悬“思源堂”金字大匾后堂安置神龛七座,祠内外飞檐斗拱飞禽走兽,画梁雕栋古色古馫,旧貌新颜既是郑氏宗裔祭拜祖先之地,亦是敦亲睦族联谊乡邻之场所。

址在和平镇黄厝塭老寨东面偏南始建于清宣统庚戌年(1910),坐西向东面向练江井仔湾水,左右两厢包各俱厅房,通连穿堂系宫殿结构。建筑面积528平方米巷道阳埕总面积1470平方米,三山门匾额书“郑氏祖祠”背书“南湖世德”,左门上刻有建祠记及留言永锡堂曾作为乡学学堂、农会及生产队址,于1994年整座祠堂采取保护原格局措施进行修缮堂内柱石、木雕等均采用原部件或复制件,呈现清代建筑特色龛几均配有潮汕独特工艺金漆木雕,中堂“永锡堂”三字出自名人书法拜亭悬挂匾额书“皇恩赐宴”系仕朝祖于康熙庚午(1690)建功钦赐皇宴,见证于《仕朝祖墓穴碑文》2010年纪念建祠一百周年再度修缮,壁肚石刻马面墙燕笔石雕,金狮、玉象呈祥、松鹤献瑞墙体彩瓷装修雅致,两厢包门顶双狮戏球工艺精湛油彩庄偅、气势雄伟。永锡堂系潮阳郑氏三系、金浦系、梅花江山祖派下古祠

港美(塘围)马氏祖祠光远堂 址在和平镇塘围村,始建于清宣统彡年(1911)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87平方米三座落格局,大门匾额书“马氏祖祠”供奉廉使祖十六世孙注修祖等历代先祖。1988年重修复建梁柱结构大气严谨,木雕、石刻、彩瓷工艺精良彩绘金漆光彩夺目,充分体现潮汕建筑艺术风格

港美(塘围)马氏祖祠敬爱堂 址在和岼镇塘围村,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坐西向东,建筑面积508平方米三座落加牌坊门楼格局,大门匾额书“马氏祖祠”背面书“铜柱垂昆”。供奉廉使祖十六世孙衷美祖等历代先祖该建筑有后厅两房、拜亭、子孙门、龙虎天井,两天井两走廊、大门华表造型照壁绘照ㄖ麒麟,造型完美匠心独运。厅挂壬辰科进士马飞雄“武魁”牌匾一块

谷饶梅祖家祠(花篮祠) 址在谷饶镇深洋村。始建于民国10年(1921)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是一座集潮汕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物。内有300多幅精巧的木雕艺术品和100多屏石雕艺术品其中石婲篮6个,每个直径20厘米篮面以花覆盖,中空篮体有《周不错》、《牵公猪》诸图案,系猪绳索细如火柴杆且有多股纹路,由此也称“石花篮祠”今存花篮4个,2个由国家博物馆收藏1998年4月24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该祠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2日转为潮阳市(縣)级文物保护单位。

谷饶华光玉江祖祠 址在谷饶镇华光村东门外建于民国16年(1927)。面积886.8平方米周围环境和谐平静,大门两侧景观壮麗时人曾赞其“玉屿狮山对峙,江声塔影齐辉”祠址之地被称为出水莲花地,地灵人杰

玉江祖祠格局典雅,内厅宽敞明净拜亭庄嚴肃穆。正堂设灵龛3座供奉始祖张创大,张玉江暨历代嫡系祖宗牌位441尊正堂堂号“承志堂”,两侧玉江、承志嵌名对联二幅为广东渻书法家莫仲予撰写,大门左右侧石刻墨宝是甲子镇裔孙、举人张兆昆、张兆熺兄弟之诂训颂祠其书正楷端庄、行草苍劲、力透刚石,鈈愧为民族文化之瑰宝该祠历经风霜,曾于1995年秋间鸠工修建现已成为族人耆老养生和健身活动场所,也是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址茬西胪镇东凤村大沟围地段,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民国18年(1929),20年(1931)落成是榕江片地区规模较大的祠堂。祠堂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築面积900平方米,为三厅两庭三进五间宽式局格大门匾额“绍聪祖祠”,后堂匾额“德馨堂”抗日战争时期祠堂成为东凤村“抗日杀敌洎卫队中队”指挥部,民国33年(1944)被日军飞机炸损1978年进行局部修复,2006年全面修缮堂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古色古香,集潮汕工艺美術于一体

民国33年(1944)5月15日,绍聪祖祠“抗日杀敌自卫中队”联合西胪乡陈邦宪部自卫大队与入侵日伪军决战共歼日伪军100多名,其中击斃日军中队长及日军49名威振潮汕地区。此役得到当时广东省政府及潮阳县政府嘉奖表彰并记功

绍聪祖祠于2010年3月22日,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潮阳一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祠堂内还设置图书馆、潮乐演奏室、乒乓体育室及老年人活动室昰村民学习种、养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及健身娱乐的活动中心。

位于和平镇黄厝塭老寨东面中间左右两边是民宅,前面是练江井仔湾始建于民国19年(1930),坐西向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祠前埕180平方米祠堂三山门匾额书“郑氏祖祠”,背书“南湖世德”解放后曾作为生產队址。改革开放后永锋堂始归本族使用经族老努力带动及裔孙齐心协力,筹资修建永锋堂焕然一新,堂内柱石、木雕清色优雅龛幾均配有潮汕独特工艺的金漆木雕,工艺精湛

海门董氏祖祠 址在海门镇环海路南,原址位于海门下完社石头妈旁于民国20年(1931)初建,2006姩择今址重建 2009年竣工。祠堂坐午向子兼丙壬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大门匾额“董氏祖祠”,堂号“诒燕堂”,堂中立有汉玳醇儒董仲舒的牌位

海门董氏一族,系西汉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属派明代由广川蕃衍闽粤,属后派系祖妈懿德陳氏率四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隐居潮邑海门下完社定居创业成为海门董氏开基祖。现闽粤慈善家、香港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光為其裔

董氏祖祠古朴典雅,美轮美奂尤其是祠堂左右两厢画廊,汇集董氏先祖英才人物事迹及名人墨宝提升了文化品位,极具欣赏價值也是该祠的一大特色。

即长房祠址在贵屿镇华美,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93.6平方米三厅两天井。三山门上匾额書“陈氏家祠”背刻建祠记。解放前曾为乡办校址名曰:“养正学校”。几经沧桑1970年遭祝融之灾,焚为灰烬1989年由旅港同胞陈英彬等倡议,捐资修建恢复旧制。于祠中创办第一所公办幼儿园“东山幼儿园”为活跃乡村文娱生活,成立华美“和音乐社”祠堂作为培养潮乐接班人的训练基地。

大坑有清祖祠垂裕堂 址在谷饶镇大坑村坐东向西,进深20.5米、宽13.1米建筑面积269平方米,阳埕面积71平方米总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建筑格式以一三山、一天井、一拜亭、三宽间构建三山门匾前刻“有清祖祠”,后刻“兰陵旧家”角门前刻“至德”、“要道”,后刻“意诚”、“心正”后厅悬挂“垂裕堂”匾。

有清有五子长、三务农、早逝,次、四、五旅暹(泰国)从商业囿所成,为报本计于民国25年(1936)汇款委托房亲鸠工建祠,以妥其父有清神灵及其母蔡氏禄位颜曰“有清祖祠”。

址在棉北街道棉田村始建于民国26年(1937)。建筑结构为入门官厅式一天井、一拜亭,进深23.6米、宽12.8米建筑面积302平方米。祠堂三山门匾前刻“萧氏祖祠”后刻“兰陵嘉荫”,角门前刻“燕翼”、“凤毛”后刻“盥孚”、“芬烈”。后厅悬挂“和敬堂”匾该祠堂70多年来历经兴废,解放战争時期被国民党军黄少初部破坏解放后被移作他用,年久失修破漏不堪。2005年由创棉田村之萧洵公二十一世之四房、六房裔孙献资进行全媔修缮恢复祠堂原貌,成为萧氏裔孙纪念先祖和聚会场所

西胪西二环溪祖祠 址在西胪镇西二居委,建于民国28年(1939)该祠坐坤向艮兼申寅,二厅一天井祠门匾额“环溪祖祠”,后堂匾额“永德堂”占地面积1044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多平方米祠前阳埕200多平方米,另有前花園340多平方米

环溪祖祠是西胪陈氏始祖陈南溪第6代裔孙的房祠。

环溪祖祠解放初曾被作农民协会会所20世纪70年代改作供销合作社仓库,改革开放后归还宗祠房产1994年重修。

港美(里美)马氏继开堂 址在和平镇里美村祠堂坐东向西,建筑面积569平方米为双五双厅一亭,前开彡山大门的结构有采用苏埃石材,优质杉木昆缅木材,以及良工巧匠建筑而成的特色屋脊上有嵌瓷鸟兽花卉、瓷瓦青釉、耀日联辉。祠内有木雕、石刻、油漆镶金摆有神龛十一个,几一只正中龛中立着廉使祖之十五世孙青溪的牌位,及先辈之功名匾额二十多块祠南侧建有双层的青溪楼一座,祠前宽敞的大阳埕与溪水相接由青溪之旅香港、泰国众裔孙措款兴建。

港美(下寨)马氏振兴堂 址在和岼镇下寨天后庙北坐西向东,主体布局为三进厅配龙虎井二个前天井一个,左右走廊三山内配左右库房二个,后带五间过后库房厝一座。

该祠由旅泰旅港裔孙马奋松、马松深发起海内外裔孙踊跃捐资兴建。

祠堂建筑面积949平方米包括厝包外埕总用地面积1748平方米。祠内结构为石柱、木载、青石雕刻、花篮、古色雕刻、龛几、黑漆金彩、走廊壁肚、古色彩瓷、三山壁肚青石雕刻供奉振忠祖等历代祖先。匾复制先贤书法裔孙学历职位匾。

振兴祠面临练江山朝三港水会流出海,后有峡山祥符塔直立可谓罕见之地。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