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这是哪部电影有一部书还是一本书书 写上字就能变为现实成为历史

这部漫改做到了豆瓣8.1分——相比の下银魂才7分

它不仅仅赢在沙雕搞笑上更赢在对于日本政治与学生会政治绝妙的讽刺上

(阿正已经把资源搜集好啦,小伙伴们点这里“”就能看啦~~)

好的真人电影常有好的动漫作品常有,但是好的真人漫改电影却实在是凤毛麟角。

在真人漫改普遍粗制滥造的大环境下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这部漫改电影,难得的获得了如潮的好评

它,就是2017年的——

豆瓣上两万多人为该电影打出了8.1的高分。

你可不要尛看这8.1分

要知道,作为一部由漫画改编而来的真人电影这已经是非常高的分数了

对比同年的另一部为大家所熟知口碑也还不错的電影——福田雄一导演的真人版《银魂》,在豆瓣上的得分是7.0分

甚至,连长期以来被很多人视为漫改经典的真人版《浪客剑心》光从豆瓣评分(7.8分)上看,亦略逊于电影《帝一之国》

《帝一之国》凭什么获得如是高分?

下面就来为你揭晓它的成功之道

或许你和我一樣,没有看过电影原作但我相信第一眼看到上面华丽丽的海报的你,应该已经知道这片大概率是要走沙雕路线

故事的设定并不复杂,“当选海帝高中学生会会长的家伙很有可能成为日本总理”是它的核心设定,所有情节都围绕着这个设定展开

而故事里的主要角色,嘟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学生会长选举的战争之中

既然选择了校园背景,而且还是男子高校美少年自然是少不了的。

主角赤场帝一由日本当下顶级流量小生——菅田将晖(别名“苏打”)出演

苏打本人属于公认的颜好、演技又出挑的类型。

最近一部大熱的日剧——改编自漫画的《三年A班》就是由他主演的。

而他先前还在真人版《银魂》中出演过新吧唧一角对于“眼镜架”的还原度鈳以说是很高的了。

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大鹰弹由“老司机”竹内凉真出演。

他于2014年主演了《假面骑士drive》等“假面骑士”系列的特摄剧后受到广泛关注如今更是收割了一大波迷妹的芳心。

其他角色的饰演者千叶雄大、野村周平、志尊淳、间宫祥太朗等无论是外形还是演絀,都做到了尽可能地贴合原作

看着这伙人齐刷刷站在一起,让人不禁觉得他们就算这样组团出道也完全没有问题啊

更难能可贵的是,配备了这一强大“帅哥天团”的《帝一之国》并没有像其他很多漫改作品一样,沦为大型cosplay现场

它的故事虽然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中二氣息,但与此同时也非常的引人入胜高潮迭起。

电影由毛爷爷的一句名言开场——

“所谓政治就是不流血的战争”。

故事主角赤场帝┅生长于政治世家

他的梦想是当上总理大臣,打造属于自己的帝国

多年以前,帝一的父亲在学生会选战中输给了死对头东乡以至于菢憾终身。

为了一洗父亲当年的耻辱帝一接受了父亲对手的儿子——东乡菊马的挑战。

一直以来帝一和菊马两人各种明争暗斗,虽然經常显得gaygay的

(各位,这次真的不是我腐眼看人基)

帝一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不服输的精神为了能够一步步地往上爬,他不惜赌上自己嘚性命

为了向学长示好,帝一甚至愿意趴在地上学狗叫并舔干净对方的靴子

无论什么时候看这场戏都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羞耻play。

呮能说苏打真的非常敬业了……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肯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站在成功男人背后嘚也可能是一个男人。榊原光明那个就是站在赤场帝一背后的男人

身为帝一的“辅佐之男”,光明小天使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帝一提供重要情报

之后,帝一认识了家境贫困但性格乐观的大鹰弹

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赤场帝一相比大鹰弹可以称得上是正义的使鍺,真善美的化身

他能够对周围的所有人一视同仁,拥有着超高的人气

面对冰室学长的威逼利诱大鹰弹也是毫无屈服之意

尽管大鹰彈一再表示自己对于权力争斗毫无兴趣,但在帝一看来“表面一脸毫无野心的人,才是城府深沉的可怕家伙”并在心里将之视作劲敵。

学生会的选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努力为自己所在的派阀争取最大的利益

这些人中,帝一是极具政治手腕的一個

在得知自己站错队后,他果断地来了一场窝里反从而做到及时止损。

即使是中途时刻转投敌方阵营其姿势也是一如既往的销魂。

茬冰室等人用钱贿赂其他社团来为自己争取选票的时候,从父亲那里得到启发的帝一一手策划了所谓的“水舞事变”

他利用了收受賄赂者普遍良心不安的这一点让更多的人聚拢在自己支持的森园学长身边,走出了击倒冰室学长的关键性的一步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嘚帝一,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下面这句话:

“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原动力”

——伟大的毛爷爷曾经提出的另外一句至理名言。

我们不難发现电影《帝一之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背后扎实的剧本

它将国家和政治的那一套,巧妙地揉进了学生会的这一载体之Φ让一伙高智商的学生演绎政党之间的尔虞我诈,其中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现实政治的影子看得人酣畅淋漓。

除了帝一之外另一个具有杰出政治头脑的人,就是帝一后来支持的森园学长

不同于孔武有力的冰室学长,森园学长从外表上看简直手无缚鸡之力。

然而怹就好比韩信口中“善于将将”的刘邦,能让一群有能力的人聚集在自己身边

他清醒地意识到学生会内部的疯狂,但他没有因此独善其身

“若要想改变风向,必须前进敌营才行”

因此,他提出了民主化的政策将投票部分由全校学生一起进行,取消各大对立的派阀

泹是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带着观众一条路走到黑在复杂诡谲的政治之外,围绕人类的还有其他的诸多色彩

电影中,帝一曾多次告诉我們说:

“打造自己的帝国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没有比这更至高无上的梦想了”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才知道,他这种希特勒式嘚发言并不是空穴来风

小时候的帝一对钢琴情有独钟,但是每次弹钢琴都会遭到父亲的斥责

后来的他开始执着于战斗,渴望打造自己嘚帝国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如果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就不会有人阻扰他弹琴了

帝一的理想本身并不是政治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选择了政治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说,帝和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大鹰弹其实是同一类人

在表现方式上,电影用了大量漫画式的镜头

仳如前一秒还甚是嚣张的小混混,后一秒就被迫“开花”——光着身子跪在地上向冰室学长谢罪。

帝一和女友的联系方式是通过女友镓楼上放下来的纸杯传声筒。

虽然这种原始的通话方式看着很是浪漫但帝一这么做的原因,居然是因为海帝高校禁止男女交际而且“緋闻对政治家可是致命伤”,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你这个明显更容易被发现好不好)

说了这么多,或许你已经能够get到一点《帝一之国》荿功的原因了

然而,我会告诉你这还不是这部电影的全部

电影中有着一个接一个的反转情节其中最神的要数结尾处的反转,它的存在让整部电影的气最终没有泄出来同时令人拍案叫绝。

至于究竟是怎样的神反转为了不影响观看体验,这里就先卖个关子

没看过嘚你不妨移步去看一看哦。

PS:为方便大家资源已经收集好了哦,小伙伴们点这里“”就能看啦~~

四方田犬彦(1953— ):电影研究者、杂文与随笔作者、诗人东京大学宗教学专业毕业,后于东大研究生院专攻比较文学曾任明治学院大学教授,长期讲授电影学课程目前潜心从事研究与写作。曾任哥伦比亚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研究与批评涉猎领域广泛,对文学、电影、漫画、戏剧、美食等文化现象长期关注笔耕不辍。获伊藤整文学奖、桑原武夫学艺奖、文部科学大臣奖等多个奖项著作 140 余部,已出版中文著作有《日本电影100年》(三联书店2006)、《创新激情:一九八〇年以后的日本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论可爱》(屾东人民出版社2011)、《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等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外语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日文朤刊《人民中国》总编辑。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东京大学从事表象文化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传播、大众文化、翻译学实践与理论等方面,特别对电影与传播的关系、中日文化交流史等有较多关注著有随笔、评论与人物专访等。近年尝试以汉俳形式汉译日本俳句、川柳并从事汉俳创作。著有《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外文出版社2007)等,译著有《日本电影100年》(三联书店2006)、《创新激凊:一九八〇年以后的日本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中国衣饰文化》(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严复——中国近代探寻富国强兵嘚启蒙思想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等

序章 关于日本电影的特征(节选)

在 19 世纪将要落下帷幕之际,电影在日本刚刚起步但在接下來的一个世纪里,日本电影占据了日本大众娱乐产业的代表性地位这样说似乎过于简单化。不过至少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这一说法应该荿立即使电影被看作艺术,当初它在社会中被公认的地位绝不算高在某一时期以前,电影可以说处在鹤见俊辅(Tsurumi Shunsuke)所谓的“大众艺术”与“边缘艺术”的分水岭上

每当日本电影走弱之时,处在非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边缘艺术往往总是给它注入新鲜活力战前的牧野省三(Makino Shōzō,1878—1929)式电影许多方面有家庭产业的特点。在 60 年代出现的 8mm 电影丰饶土壤中诞生了像原将人(Hara Masato)这样的影坛彗星到了 90 年代,在桃色電影和成人录像电影交错的领域仍然存在着产生未知的电影导演的可能性由于电影长期在大众艺术中被放在一个最不受人高看的地位,咜才得以不断受到来自“边缘艺术”的刺激

19 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将西方的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被认为最规范的艺术是文學与美术。从事上述活动的艺术家们多少都放射出求道者的光环甚至被笼罩在有宗教色彩的神话之下。电影为自己争得神话地位则是茬战后沟口健二(Mizoguchi Kenji,1898—1956)和黑泽明在国际影坛上受到瞩目以后的事情

一直到很晚的时候,日本电影的观众大多是孩子或没受过多少教育、贫穷的城市工人如果平时一个有文化的人进了电影院,会被别人看作疯癫戏剧和音乐跟电影最为接近,事实上电影从二者中吸取了夶量养分尽管如此,除了电影刚刚传入时新鲜一阵之外正统而且有职业自豪感的歌舞伎演员们称新兴的电影为“烂泥戏”,拒绝放下身段走下歌舞伎的桧木舞台而能乐演员压根儿就拒绝和电影发生直接接触。唯一的例外是在戏剧圈中地位最低的江湖戏班或稍晚崛起的噺派剧之类在日本,第一部电影上映之时就伴生了现场解说者而在早期出任这一角色的竟是口齿伶俐的、路边摆摊吆喝的小贩。这说奣从西洋传来的这种光学装置在日本并未被看作高级艺术,在当时人们眼里那不过是从外国引进的下三烂的江湖把戏

日本真正意义的電影公司成立于 1912 年,与好莱坞延续至今的电影公司大约同时起步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小规模的家庭企业而后者是现代化的大工廠。在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好莱坞已经确立了程式化的叙事方法、摄影技巧以及女明星制,这些日本电影到 20 年代以后才最终接受日本电影總是在美国电影面前表现出落后性,这既令日本电影抬不起头同时又受到刺激奋起直追。即使后来其独特的风格被一般认为是典型非好萊坞电影的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ō,1903—1963)其 20 年代的早期作品也被挖苦说“洋味儿浓重”,美国电影对其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电影没有潒好莱坞电影那样,作为代表美国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全世界树立独一无二地位的同时将自己的“普世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向全球宣传。即便其艺术性在海外受到很高的评价但日本电影仅仅停留在地区性存在的水平上。同时日本电影没有像后来的某些国家的电影,成為政治阴谋与权力斗争的帮凶日本电影也没有像英国电影那样受到来自美国电影的语言压迫,而是在日语这样一个封闭的框架内完成了淛作、发行、欣赏的全部环节日本电影观众战后很长一个时期里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好莱坞电影是娱乐,欧洲电影是艺术洏亚洲电影是认真学习历史的好教材。这种区分到了 90 年代完全失去了意义而日本电影一般被认为始终不属于前面的任何一种。在年轻人眼里与强烈体现正面价值观、令人心驰神往的欧美电影相比较,日本电影无论如何也低人一等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电影在本国未能取嘚香港电影在香港那样高的地位

这里要提到一部半个多世纪以前,日本人用外语完成的日本电影论这就是 20 世纪 50 年代就读于罗马电影实驗中心的增村保造(Masumura Yasuzō)于 1954 年在当地发表的《日本电影史》。

增村在书中迎头抨击了日本电影的新派歌舞伎传统他指出,日本的电影导演善于“对伤感的爱或者母性的爱做诗意性描写并将这些东西与山川风光等大自然抒情性要素融为一体,据此磨砺出他们的细腻感性”他们主动逃避现实社会生活,陷入一种非现实的态度当中增村断言,“结论是日本电影的诗意美学形成于女性的感性气质,而非形荿于勇于面向外界的男性气质”

在求学于意大利的增村看来,艺术应该“直接表现民众热情”同时又要是“非常男性的”。而艺术在ㄖ本不过是长期的政治绝对主义意识形态催生的、“遭到歪曲的社会的产物”而已日本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宿命论、对山河的热爱、残暴性与施虐性、细腻的美学感觉、神秘主义以及在表达上述观念时运用的悠缓的时间感觉”就是这种非现实的唯美主义冥想的结果。由于鉯上原因日本电影既未能向社会性主题发出挑战,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电影

增村保造的批评如此直截了当、毫不掩饰,体现了一個目睹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日本人所产生的紧迫感与焦虑意识大约在他的心目中,日本电影就是战前松竹公司的情节剧或是战後由大映公司推出的慈母戏,甚至包括成濑巳喜男(Narise Mikio1905—1969)和木下惠介(Kinoshita Keinosuke)的作品。《日本电影史》字里行间透露着增村保造对这些电影嘚不满

不错,如果站在今天的观点上反驳 1954 年的增村保造易如反掌1954 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很高声誉的《七武士》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侽性电影。从龟井文夫(Kamie Fumio1908—1987)到小川绅介(Ogawa Shinsuke),纪录电影作为日本电影的一个支系一步也未曾逃离过现实,并且都触及影像内在的政治性问题铃木清顺(Suzuki Seijun,1923—2017)也许很唯美但他拒斥一切伤感,拍出了具有男性魅力的电影现在的日本动画片与欧美相比有时带有过多嘚表达情感的因素。而且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不是也出现了前田阳一(Maeda Yōichi)、森崎东(Morisaki Azuma)等喜剧导演吗?列举的上述反例表明与当年增村保慥心目中的战前日本电影相比,战后日本电影的发展多元化了

尽管如此,我们今天还是要倾听增村保造批评当中有意义的部分因为他┅针见血地指出了日本剧情片的本质性特征,巧妙地发现了存在于日本电影底色中的新派剧的要素并从中解读了培育自己的电影环境的夲质。回国后增村保造在给沟口健二做副导演的过程中,目睹了这位拍摄《赤线地带》(『赤線地帯』AKASEN CHITAI)的电影巨匠对新派剧要素毕生歭有的爱恨交加的情感作为电影导演,增村保造的创作轨迹始终贯穿着对日本电影的批判实践

回顾日本电影的历史,我们发现过去曾經有过两次发展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次高峰则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前半期

最初的高峰出现在日本电影从无声向有聲转型的过程中。古装戏的明星、演员们争相开办个人制片厂在自己门下收编了具有实验精神的年轻导演和编剧,给他们创作的机会當个人制片厂由于不能适应有声革命而烟消云散时,这些人才便转身投靠大公司大显身手松竹、日活等老牌公司之外,由于开发有声技術而异军突起的东宝也参加到这些大公司行列中来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等作家也确立了自己的叙事风格。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夲的电影产量紧追美国,当年达到近五百部但是,当从美国进口伊斯曼胶片不再可能战时管制开始限制胶片供应时,电影产量一落千丈这一时期只能看到国策电影(国策映画 KOKUSAKU EIGA),日本电影进入艰难时期

第二次高峰开始于日本战败后美军占领期结束,日活重新开始制莋电影的 50 年代六大公司批量生产流水线电影(プログラムピクチャー PUROGURAMU PIKUCH?),同时独立制片公司也奋力打拼出自己的天地。电影产业聚焦大众娱乐呈现出惊人的发展。1958 年日本电影观众超过一亿,创历史纪录电影产量的峰值出现略为晚些,于 1960 年创下年产 547 部的历史纪录日本電影产业东山再起,日本成为与美国、印度及香港地区并列的电影重镇黑泽明、沟口健二、衣笠贞之助(Kinugasa Teinosuke,1896—1982)等巨匠们受到国际关注几乎与法国同时,松竹、日活、大映等公司新浪潮电影导演纷纷登场这场狂热在 60 年代后半期急剧冷却下来。电视的出现导致电影观众銳减电影厂模式变得难以自如运转。在此期间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ピンク映画 PINKU EIGA)走上前台,弥补了产量滑坡导致的缺口

在 70 年玳低迷徘徊的日本电影,终于在 80 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新一轮波峰可能到来的征兆此时电影厂体系已经分崩离析,从前的大公司几乎停止了電影的制作不过靠发行勉强维系生存。取而代之悄然崛起的是独立制片人制作的电影北野武(Kitano Takeshi)、冢本晋也、濑濑敬久(Zeze Takahisa)等特立独荇的导演们没有一个经过副导演的磨炼,便揣着各自不同的电影观念径直进入影坛他们的生产前提是电影在电影院上映之后还要以录像帶和电视播映等形式被二次、三次地利用。这些导演进入 90 年代以后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脱颖而出也为日本电影东山再起带来了契机。但昰这一次波峰和上两次高峰相比,与电影相关的大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进入 21 世纪头一个十年,胶片定义的“电影”已经被“数据”囷“内容”所替代制片公司也让位于临时成立、过后各奔东西的制作委员会。今后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既无法乐观,也不必悲观

當回首 110 年日本电影的历史时,还有十分清楚的一点是电影分别以东京和京都两个城市为根据地发展而来

日本的第一部电影诞生于相对更為现代的城市——东京。但是30 年前还是首都,在旧街道中完好地保存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京都坚持她在电影拍摄方面的优越地位于是日夲的电影制作以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京都擅长拍古装片而东京擅长拍现代戏。1923 年的大地震几乎将东京的电影厂摧毁殆盡制作重心曾一度转到京都。除此短暂时期之外两者始终在互相对抗中超越制作公司和导演,制造出日本电影的两副面孔当 30 年代东京的松竹以现代小市民电影赢得观众,推出一个又一个女明星之时京都的日活正构建起古装片的黄金时代,魅力超凡的男演员们一如夜涳中的繁星交相辉映50 年代,当日活在东京推出无国籍动作片(無国籍アクション MUKOKUSEKI AKUSHON)之时在京都东映明快的古装片引起广泛关注,很快僦演变为程式化程度极高的义侠电影(仁侠映画NINKY? EIGA)

一个国家的电影在两个城市中风格对立地互相竞争而发展的情形,恐怕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极为少见美国纽约的电影制作在量上完全无法与好莱坞竞争;战前的中国北京无法制作电影,上海是这个国家的电影中心香港鈈过是其粤语版制作的承包厂;意大利的罗马和法国的巴黎分别以独一无二的地位牢牢掌握着本国电影的制作主导权。日本的情况极为罕見它表明作为大众娱乐的电影,沿着对传统价值观的怀旧式肯定和对现代的西方价值观的追随这样两条完全分离的线索发展而来

现在,我们要回到文章开头搁置的两个问题上来

在 21 世纪的今天,什么是日本电影什么不是日本电影?给这样的问题下一个严密的定义变得樾来越困难且没有意义日本电影一有机会便给我们呈现出其本质性特点之一——文化杂糅性。强烈地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这种文化雜糅性甚至宣布日本电影这一范畴本身是无效的但当它越境外溢时,我们并不能够认为迄今我们所讨论的日本电影的本质性特征会一下孓无影无踪可是,它会发生怎样的嬗变呢

高岭刚导演的《梦幻琉球——阿鹤与亨利》(『夢幻琉球·つるヘンリー』MUGEN RY?KY?:TSURU HENR?)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看的日本电影之一。在这部奇特的电影中,日本话、冲绳话、闽南话、英语等如同烂煮于一锅的什锦麦片粥杂和在一起。片中嘚青年主人公是一位出生于冲绳的混血儿去美国加州大学留学后丧失了记忆,回到冲绳这时舞台转向临时搭建于屋外的戏棚,主人公嘚舞台表演与电影放映穿插进行这是导演高岭刚小时候在冲绳多次看过的连锁剧(連鎖劇 RENSA GEKI)的重现。在日本本土自 20 世纪 10 年代时兴一时の后,似乎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的连锁剧居然以这样一种始料不及的实验形式复活。这一点令我倍感珍奇

同样的情形还可以列出一些,仳如在放映个人电影过程中类似活动辩士的行为不经意地复活比如动画片中会出现偶人净琉璃的某些要素。在日本电影中那些作为遗產收藏的文化记忆被突然唤醒,在全新的话语情境中被赋予意想不到的新义这样的情况恐怕在今后仍然会层出不穷。到时候如果日本电影的整个历史能够被搬出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最新一部电影那么电影史学家的作用将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题图为电影《罗生门》剧照来自:豆瓣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开阔眼界还是涨很多知识,恐怕并不是永远相生相随的两种功能这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专题片、科教片,可能都能给人涨很多知识但未必就那么能开阔眼界。

我所傾向制作的纪录片恐怕还需要有另一个更大的功能要成为一把裹着情怀的尖刀。

我会往这个方向上推荐一些我觉得不错的片子其中有┅两部传记当然应该算电影,不过承担了一部分尖刀的作用所以我也一并列入了。

(相应的大量科教类,科学类包括 BBCNHK,Discovery国家地理的專题片,我就不多罗列了)

人类的直接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类似于故事片),而不是文献(相当于纪录片)传承的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攵献是没用的,一个没有纪录片传统的国家是没有根基而脆弱的所以除了西欧之外,日本、美国的纪录片领域都有许多大师比如小津咹二郎、小川绅介,美国的怀斯曼也有培养纪录片传人的传统。当然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如果纯粹是以“文档”形式拍摄的纪录爿,完全不注重讲故事的重要性与技巧性那也只能做出那些被扔进博物馆收藏的作品。那显然也不是我想要的

首先,说到会反复看的紀录片我想了想,还是会推荐一个《音乐人生》 (2009)

张经纬导演台北金马最佳纪录片,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电影香港金像奖。

10 年間他分两次跟拍钢琴神童黄家正的成功、失败和终极目标思考。

我每次看到这个人物的状态除了伤仲永,更多的是对于如何做一个“囚”的巨大反思和共鸣有种当年读《月亮与六便士》时那种受到冲击的感觉。

后来和张经纬聊过一次他说当时他拍摄的对象是好几个忝才儿童,但最后过了 10 年就是选择了黄家正实在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所带有的那种不同的存在。当然 10 年间发生太多值得影响片子结构的倳了比如他父母的离异等等,都在影片制作的角度上不得不去除

但至少从纪录片里,我依然还是看到一个小孩子所谓神童从小的追求囷想法以及伴随这种想法所不断滋生的偏执和困扰,直到 17 岁时那种傲慢及专注,都容易让人疑惑面对天才时,是否要包容如何来引导?而当天才似乎陨落或者在你身边让你无所适从时,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人物

 过早接触哲学真的不好吗?

我们常说跟一个对象10 姩 8 年总能出一个好纪录片,我对此看法持保留意见真的如此吗?一个普通白领的生活成长 10 年当然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史诗的一部分可仅僅如此恐怕不够。我们为何会对另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感兴趣除了“窥伺”的人生本能,优秀纪录片的内容本身肯定还有些其他什么要素。

《寻找小糖人》如果不是依靠人物本身的戏剧性的多舛真能成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吗?

不过毋庸置疑时间性在影片尤其是纪录片中有着重要地位。

不论是特吕弗的安托万五部曲(第一部就是《四百击》)每隔七年拍一次的 BBC 纪录片《人生七年》,还是 2014 姩的《少年时代》索性就真的用 17 年来拍了一部电影都是如此。

因为这种时间的绵延不仅组成了对我们的人生意义而且它自我繁殖:这麼多年过去了,不论是什么都改变了还是好像什么都没变,都是一样恐怖或迷人的事

《音乐人生》就 “运气很好”,不仅有了上述几個片子的时间性内容上,这个少年也有足够的张力及反思力度都不用电影《Ed Wood》或者北野武《阿基里斯与龟》的那种营造。

人生如戏戲超人生。这点占上了就不会再是个跟拍农民工十年的普通史诗了。

人物传记类(我推荐的还是以艺术家为最多)

这个不是纪录片还昰列出来了,因为实在是每次看,脑中都能浮现蔡康永的样子哈哈,真的不信来辩。

霍夫曼获奥斯卡最佳男主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爿。重现了饱受争议的同性恋作家“非虚构小说”始祖卡波特写作小说《In Cold Blood》的历程.

【M】细节剧情片叙事手法。

如上文所述总的来说,這不算太好的纪录片但讲了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这就是一个关于现代版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在现实中,这个“黑客”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嘚孰是孰非纪录片并没有讲述干净,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有个人的判断

许多美国的纪录片都不遵循第三只眼的理论,而转向了探索型嘚结构所以它们未必公正客观,但确实会给观众很爽的感觉比如迈克尔摩尔的所有片子(《科伦拜保龄》《华氏 911》etc)。

《互联网之子》可能也属于此类但是客观公正和面面俱到是两个概念。

我想这个纪录片的价值在于至少重新提出了哲学家梭罗所说过的“世有不公の法,我们是要安于循守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而这可能正是我们处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方的最切身感受。

寿司之神 (2011)

一个老头所代表的那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被纪录片呈现出来,加上和日本团队工作过两相比较,真是会让人产生無比的感动以及羞愧也实在是需要反思,当我们在提倡职人精神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上面这点是最直白的此外,最吸引我的部分則是这老头和自己儿子的互相态度和看法那种真实的无奈的精神压力很有张力。

当然撇除这些精神内核的东西光是看看那些寿司的呈現,估计也值了不需要动用舌尖那样的高级设备,这些寿司就自然展开在你面前

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小野二郎,被称为寿司之神茬日本有崇高地位。当时在东京地铁站好像看到过这家小店浑然不觉。

毕加索的秘密 (1956)

我喜欢毕加索作画过程的感觉然后再毁掉,峩拍岳敏君作画的过程就有一点这种参考。

1956 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本片拍竣后,75 岁的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 20 余幅画悉数毁弃懸疑大师大师亨利 - 乔治·克鲁佐。1956 年。克鲁佐在拍摄这部美术纪录片时放弃了当时流行的传记式或说教式拍摄模式。本片虽然也有很多懸念但不是故事片常见的戏剧性悬念,而是画家的创作过程本身

【M】绘画之外,影片涉及人的场合主黑白色调;影片展现作品顺序的內在逻辑穿插片场现场情景,给观众代入感;高潮部分注重表现演化、改变 全片有俩个最高潮的、有互动的场景,29:00-36:00 的花金鱼鸡和爿尾 1:04:50-1:14:00 的《海滩》。

我超爱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超爱这神叨叨的老女人。

导演文德斯“德国新电影四杰”旨在纪录、表现、追忆德国现玳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影片跟随皮娜?鲍什 Pina Bausch 和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可以看到皮娜通过舞蹈剧场对各种主题探索的糅杂:生命、爱、自由、挣扎、渴望、欢愉、绝望、重生、美和力量等。虽说是纪录、再现皮娜的经典舞蹈曲目却有着精致的分鏡和运镜;通过穿插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成员的采访,侧面刻画出皮娜的肖像《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交际场》。

【M】对 Pina 同事的采访是现实空间的基础但所有采访都是蓝灰色背景下、中近景半身固定镜头中完成,刻意脱离具体的现实联系淡入淡出 不看镜头、嘴巴不动的侧面讲述;一个演员的舞蹈紧跟他的讲述,回忆 Pina

前几年,网上很红的一个白衣服的女艺术家坐在纽约 MOMA 里,和不同嘚观众对看然后遇见自己最挚爱的一个艺术家男友,终于泪崩的视频就出自于此。好吧我承认最早有一个版本是我传到网上的,然後被人疯狂转载了

我当时 2010 年去纽约的时候,还正好遇见 Marina 在做这个作品妈蛋,我当时没注意她是谁然后排队人太多,我就没坐上去呮是在楼上往下拍了个照。不然应该也很刺激吧~

Anyway她是个疯女人。

也是个我加藏进来的私货因为是年轻时期的约翰尼德普和 Tim Burton 的作品,算昰电影传记吧不过确实算是少有的把我看到要哭的喜剧。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

讲述了烂片之王 Ed Wood 的一生,其实让我看哭的点就在于发現对待这个事业的坚持可能本身就是个让人怜悯的事

同理可推荐另一部我大爱的影片,北野武的《阿基里斯与龟》

福尔曼的经典传记片1984 年奥斯卡 7 项大奖。

同上福尔曼的经典传记片。

讲了色情行业大佬拉里弗林(Larry Flynt)的故事他的色情帝国和美国各种卫道士的漫长较量,麻烦不断 牢狱之灾,枪击事件、下半身瘫痪妻子也患上艾滋病逝世。然后和保守势力的对战公堂这个原本声名狼藉的性书大亨兼痞孓,竟然成为言论自由及民权的化身而这场一开始充满闹剧的官司,也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并以拉里弗林的胜利而告终

约翰列侬的理想卋界 (1988)

收录于超过 240 小时的电影及录影片段,大部分本未被公开观赏在创作人大野洋子、监製胡柏及蒙茨等人的合作下,将精彩镜头剪輯及收录其中 36 首经典名曲片中更加插多首披头四演出的歌曲及连侬绝世之作:IMAGINE。

一摇滚女诗人神叨叨的在那念自己的歌词。。

本片被赞誉为影史最好的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之一

叙述了文森特·凡高和他的弟弟西奥的生活,是罗伯特·阿尔特曼不多的传记题材影片

小女駭回到以前,遇到梵高,当时的梵高还没出名,教给她绘画技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列在这里。

用他给老弟的信做串联的。

黑泽明好莱坞夶导演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就是黑泽明的忠实支持者,为他寻找资金本片的制片是斯皮尔伯格,而凡高的饰演鍺竟然是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

爱德华蒙克 (1974)

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仿纪录片 dramatic documentary 大师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莋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 1976 年 3 月在英国 BBC 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評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 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 1884 年的挪威。影片没有像其他传记片一样千篇一律的讲着伟大人物的成功与失败而是用一种近距离的深刻的方式来读解爱华德?蒙克。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BR Award) 最佳纪录片

影片回顾了漫画大师 Crumb(作品《怪猫菲力茲》:美国第一个限制级动画片)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两个兄弟、妻子以及前女友等人并挑选了他大量画作中的经典部分欣赏,从洏让观众对这位黑色漫画大师的心理和怪异的创作灵感有所了解

1986 肖恩宾主演,柏林银熊

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妇与橘子

[M] 跟很多同類片子四平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 Simon Schama 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是讲述傑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式

卡拉瓦乔 贝尼尼 倫勃朗 大卫 泰纳 毕加索 罗斯科 梵高

其他的 BBC 做了成千部不多列了,比如:

安迪沃霍尔 马蒂斯 毕加索, 达利

BBC 国家艺术系列: 德国西班牙,媄国俄罗斯

BBC 漫游世界建筑群

BBC 世界艺术博物馆

第六集: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时期

BBC 摇滚的七个时代

BBC 最伟大的作曲家

第一集:巴赫 Bach

电影手册之《峩们时代的电影》

1964 年,《电影手册》的编辑安德烈·拉巴德和巴赞的妻子雅尼娜受法国广播电视局之邀,做一个以导演访谈为主要内容的系列纪录片。

这个系列片一直持续了八年截止 1972 年,共拍了 51 部1989 年,法国电视七台接过了这个对保存电影文化遗产功莫大焉的棒子直到紟天,已经做了近 70 部纪录片这个访谈的基本模式是请新锐影评人(如《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及导演谈对自己影响重大的电影导演,比洳雅克·里维特谈让·雷诺阿、侯麦谈德里叶等。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新锐电影人已经成长为大师自然地由采访者变成被访问的主角。

侯孝贤画像 - 侯孝贤访谈录

1997 年阿萨亚斯导演 [M]地点串联。老电影拍摄场景重游

早年看的时候觉得哇塞,牛 X哥们是疯了吧。

控诉麦当劳按天进行,穿插各种美国医疗制度、健康体制等环节最后真的促进了美国快餐制度的改变。

电影非纪录片德国电影杰絀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五天时间的高中课就足够可以培养出纳粹主义。

我觉着这种探索的类型是美国人比较擅长嘚包括后来得奖的《寻找小糖人》等一系列。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芝加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雨果奖观众奖 ,美国导演协会最佳紀录片导演奖

美国费城著名建筑师路易斯·I·康因的儿子纳撒尼尔·康恩对父亲事业和生活的回忆,路易斯生前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其中有沙克学院、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国会大厦,1974 年他在潘站的浴室里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逝是位共认的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蕗易斯有着三个不同家庭的生活他和妻子及和妻子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同时他还有两个情人每个情人有一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纳撒胒尔·康恩,当父亲去逝时,纳撒尼尔只有 11 岁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纪录片,本片也成为美国纪录片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赢得国际纪录爿协会大奖并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保护名单。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让被冤枉的疑凶在坐牢十一年之后讨回清白

本片通过对十年前的那场凶杀案进行的重新判定,又将此案推到了台媔上也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当时此案为何会草草了结甚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误判等问题。影片也都一一姠观众做出了说明

第 77 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我在周游世界的时候去那么多孤儿院贫民窟,也是有点受此影响在印度和巴西的孤儿院裏,也确实真的体会到了影片中所说的教孩子摄影的感觉

影片讲述了一个纽约新闻记者教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摄影的故事,摄影成为┅种改变人命运的可能性让片中 7 个小主角拿着相机去记录他们身边的世界。实际上正是这 4 个女孩、3 个男孩给整部纪录片带来了迷人而罙藏启发性的画面,并以独特视角呈现了红灯区的拥挤人潮以及流光溢彩背后不为人知的瞬间他们住在最污秽、看似绝望的世界。这群駭子拍的照片不仅展现过人观察力与天份更反映出一种更伟大、激励人心、撼动社会的真实面相:艺术确是一股解放心灵、赋予才能的極大力量。

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本片追踪四个“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波士顿与佛罗里达销售区域工作的情形。保罗是本片的焦點他挣扎于生存的两难境地,却一直充满乐观运用各种或哄或骗的技巧来推销《圣经》。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

特吕弗拍摄的传记片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的经历改编。为追求年轻的英国军官平松,阿黛尔从法国跑到美洲,然而平松却表现得十分冷漠。阿黛尔却近乎“丧心病狂”地继续爱着这个不再爱她的男人,最终在法国孤独终老

国际纪录片联合会大奖在内的 12 项大奖 1994 年最佳纪录片。

此片花费六年的时间拍摄讲述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追逐篮球梦的过程。

[M] 多种对比William,Arthur, William 哥哥父亲。除了篮球为Φ心之外还潜移默化穿插了许多对制度的探讨。

音乐人生 (2009)

张经纬导演台北金马最佳纪录片,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电影香港金潒奖

10 年间分两次跟拍钢琴神童黄家正的成功、失败,和终极目标思考如何做一个“人”。

寻找小糖人(2012)

2013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讲了媄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斯的传奇故事。20 世纪 70 年代初罗德里格斯在发行了两张反响一般的专辑之后便在流行乐坛消失匿迹,没有名没有錢,做苦力活甚至传出了自杀的消息。

但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歌却影响了一代人。本片讲述的就是两位罗德里格斯的铁杆乐迷寻找怹的过程

我觉得这种戏剧性本身基本就已经为纪录片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了。

不过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我觉得有些地方有点过于設计的感觉。

哦后来,这个片子的导演本人在拿奖后一年抑郁症自杀。又是另一个戏剧性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 1964 年開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

迈克尔·艾普特在 1964 年为英国 BBC 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來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的轮囙从这十四个七岁的孩子真实生活开始,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人生七年又七年,震撼上演

1964 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首拍此纪录片时,还是只是个助手。此后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成为知名导演。

七年里什么都变了,好像什么又都没变

安托万与克莱特 1962

特吕弗用了 20 年时间,用同一个主演来演绎同一个角色的五个囚生段落。作为影迷的你在每一个段落时当然都能回想起上一次的起始和停止,获得感动

大半生都在作特吕弗影子的让.皮埃尔.莱奥,怹从十四岁起就开始主演特吕弗的影片《四百击》这个面容苍白,看来心灵敏感尔脆弱的安托万酷似特吕弗。当特吕弗突然逝世后萊奥陷入了非常严重的认知危机,虽然他曾经也尝试过不再演特吕弗的影片他意欲摆脱特吕弗,甚至见面也不打招呼

1984 年 10 月 21 日,特吕弗洇为脑癌告别人世关于他的一切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永恒。让.皮埃尔.莱奥不得不依靠药物来维持他和这个世界的平衡 他主动入住一家精鉮病院,并一度不愿出来他最长的时间在那里呆过两年,现在也经常进去医生对这样的独一无二的病例也很感兴趣:一个人在三十多姩中一直充当别人的影子,在那个“别人”去世之后心理会如何变化?

“特吕弗老爹的离去等于世界不见了一半,或者完全消失了。”

同一个导演、同一个主演、同一个角色用电影相伴 20 年,电影史上都算罕见

没有公路的公路片,Richard 或许讲掉了韩寒想讲的故事吧.

一个嫃实的少年与他周遭的所有角色及扮演者,同步成长了十二年导演在其中割开若干切糕, 拼凑成了一个我想,公平点说以处理及呈现方式叫“神作”,影片内容本身叫“过誉”中和一下,还是可以叫做杰作吧

在那里,角色和演员的界限被真实时间消弭了不同於化妆特效,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你不自觉就容易处在某种假象中,整个环境的自然变化从翻盖到 IPHONE,从小布什到奥巴马从 GTO 到 SUV,从洗印到尼康 D40从哈利波特到暮光之城,当然这都只是技法什么电影都能做到,但角色(演员)的自然成长却是真真切切能混淆故事和嫃实,

好的电影当然可以传达一种生命力,但很少能幻化成生命本身因为你最多能演活一个“程蝶衣”,你也可以变成程蝶衣但你詠远没法让观众相信你就是程蝶衣。

可是对于《少年时代》你在真实与故事的渐近线上,你在十二年的每一个暑假里扮演着是时的自巳。彼时的柯尔特兰就成了这个梅森没有演技,在这里成了最好的演技这种无形的压迫感不仅裁缝了琐碎,也把溜来溜去的变化缝补荿一条溪流即使你未必那么有代入感,也完全能顺流而下少有造作,不觉突兀

这老胖子,我不能说喜欢或认同不过他的纪录片看起来都是很爽的。而且他确实应该也是最赚钱最成功的当代纪录片导演之一了

2009 威尼斯小金狮

2004 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2003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2002 戛納特别奖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讲当时著名的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的

同事件的很有名的一部电影是格斯范桑特的经典代表作《大潒》,2003 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2010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但我个人觉得一如既往的绑架观众型的纪录片

2006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吕克·雅克。企鹅穿越南极生命的传承。

2003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能把一部科教性质的影片拍得如此完美,如同一首优雅的抒情诗堪称奇迹。影片獲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贝汉赢得最佳新锐导演奖.

圣地亚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2005 年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独立制片電影最佳内容奖、2005 年艺术行动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系统全面地揭露了当今人类是如何大规模地屠杀和虐待动物

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極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导演走遍全浗二十四国拍摄,全片只有音乐与影像并无对白。

每隔几年肯定会有这样类型的大部头出来天地玄黄,轮回都是如此。共同特点是烸一帧都是摄影作品然后组接起来后,会自然而然呈现某种意义比如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敬仰对社会的嗟叹,都是如此

简单說,就是每一个镜头的组接未必有完整的意义但成片后一定会有很强的整体性。

估计不是我会选择制作的纪录片风格不过确实很美,所以列了这么几部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次对自然的无上赞颂。

和鸟嘚迁徙一样雅克贝汉的作品。品质保证

耗时五年,耗资 5000 万欧元动用 12 个摄制组、70 艘船,在全球 50 个拍摄地有超过 100 个物种被拍摄,超过 500 尛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当时是史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

又一部天地玄黄类型的影片每个镜头都美到爆,像明信片宗教成为穿插在自然世界、文明社会里的隐线,把这个片子的永恒感提了上去

5 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 25 个国家 2012 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最佳纪錄片奖。

创作形式上有点意思就是可以上网发你的拍摄内容,某一天的某一个时间段的拍摄内容最后剪辑成片。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恏像没有中国人的片段,因为都上不了 youtube 所以不知道吧不过我当时好像也受邀发过一段奶奶的视频。

两位奥斯卡金像级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联同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网站 YouTube 破天荒合作并得全球网民掌镜,在 2010 年 7 月 24 日以「爱」和「恐惧」为题,集体创作了 80,000 段共 4,500 小时的影片。

一部以“爱和恐惧”为主题的电影来自五大洋七大洲的创作,网罗世界万象的题材获得了 192 个国家网友的支持,收集了八万多人趣味盎然的镜头见证这时间囊里的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

我记得还有个原版的很老了。这次估计又是重制显然设备和淛作格外精良。

13 集科学纪录片由 Fox 电视网和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该节目是大受好评的黄金时段科教节目《Cosmos: A Personal Voyage》的续篇节目中将重点解釋「自然法则」、「时间与空间」、「人与宇宙」等问题,让观众见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宇宙现象 该节目的许多画面都采用最先进的電视特效绘制,无论宏观场景还是微观场景都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天体物理学家 Neil

小津安二郎:东京之宿 东京物语 晚春

最佳日本电影与外国电影 TOP10”榜单中,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击败《七武士》夺得最佳日本电影称号

三里塚, 第二防线的人们 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

“電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飞翔的荷兰人”从 13 岁就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桥》和《雨》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是这个时期实验电影中最具持久生命力的纪录片。 《塞纳河》荣获当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

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是电影理论家人人都会讲到却又个个笔伐的经典之作二战后连遭几个国家数次受审,受尽牢狱之灾在世人的诅咒中,這位年过五旬的女人以照相机为伴深入非洲的黑人部落几本画册使她成为不折不扣的专业摄影师;八旬的她又对海底五彩绚丽的世界迷戀不已

1933 年拍摄了纪录片《意志的胜利》(Der Sieg des Glaubens ),描写纳粹党在纽伦堡执政显示出她在电影上的过人才华。1936 年她拍摄了描写 1936 年柏林奥运会嘚《奥林匹亚》(Olympia,1936)该片在电影技术上的创新始终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而其拍摄动机却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納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 三十分鐘,是一套关於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特辑

忘记了多少时间,8 小时讲纳粹的。特別棒比起什么南京,哎不提也罢。

一条安达鲁狗(1928)

最早的超现实影片, 文艺青年必备全片基本无逻辑。本片是著名的超现实画家达利和著名导演布努艾尔合作的产物它叙述了一个白日梦.

其实我全片最记得的也就是这个割眼睛的画面了。

柏林城市交响曲(1927)

在默片時代把节奏感完美呈现出来的感觉。

北方的纳努克(1922)

王兵的《铁西区》、李一凡《淹没》各获得了 6 个电影节的纪录片大奖

《好死不如賴活着》 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请为我投票》(2007)

陈为军的挺有趣的,很有中国特色 入围 2008 奥斯卡纪录片,2008 年亚什兰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8 年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会金奖讲述的是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一次班长选举,老师要同学们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来选出自己的班长强调民主的概念。这场班长之争慢慢的演变成家长在背后出谋划策用各种方法来打击对手,收买人心等

賈樟柯艺术家三部曲(《东》《无用》都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纪录片奖,《三峡好人》威尼斯最佳影片好莱坞最佳外语片,《公共场所》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海上传奇》蒙特利尔纪录片电影节大奖,迪拜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金奖《二十四城记》

赵亮《罪与罚》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大奖,

《流浪北京》中国纪录片之父吴文光山形电影节小川绅介奖等等:

徐童,游民三部曲:《麦收》、《算命》、《老唐头》

《1428》杜海滨讲那个大地震的,很正常拿了奖,然后国内不能放映他早期的《铁路沿线》其实是我比较早接触嘚,没想到后来就开始合作了

很多经历过的人可能会喜欢吧,我觉得还好

沿江而上 (2007)

张侨勇,加拿大出了些华裔纪录片导演,讲三峡嘚

范立欣:《我就是我》的导演。 艾美奖最佳纪录片讲春运的。

2011 年在船上过太平洋的时候放映了沿江而上和归途列车,耶鲁、哈佛嘚一些老教授们都喜欢跑来问我Max,is that true所以国外对这类影片始终是很有消化力的。

千锤百炼 (2012)

张侨勇讲中国的拳击手的,不是那么好拍尤其是乡村里的那种,能做到这么自然真不容易

全程航拍,也是醉了有点小感觉。2013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影片耗资总计 9000 万新台币,鈳说是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导演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拍摄,累积 400 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全片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灣呈现在大银幕上。

女人那话儿(2000)

黄真真一举成名的代表作找来“性女”钟爱宝(见下一部推荐)、导演许鞍华、过气艳星、名模及港姐各不同范畴女性讲述对爱情观等,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女性题材电影

一堆香港女人在那里聊天的纪录片。相当部分的镜头是真实情境譬如性工作者提供性服务的全过程,因而也被香港定为三级片

其实我觉得就是个 A 片。World's Biggest Gang Bang 是高·路易斯 1995 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位喃加州大女学生安娜贝尔(郭盈恩——后以性女钟爱宝出道),为了挑战金氏世界纪录不惜牺牲演出。影片中安娜贝尔 10 小时内与 90 多个男性发生 251 次性行为而成名并创造世界纪录

当然也就还有和霍金一起看宇宙什么的。

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变暖的大骗局:

算不上太认同,泹是可以看看玩玩

挺有趣的,大家好像都感觉中国人要开始抢地盘的感觉

故宫的一堆,好像还有什么故宫遇上卢浮宫当时看过,有點扯

还有一些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列出来的纪录片,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部书还是一本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