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元健肌补中益气方剂组成的治疗优势在哪里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中医科

  附子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其药大辛大热刚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運,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临床应用只要辨证恰切配伍得当,可治各种病症尢其对疑难急症、沉寒固疾,屡起捷效現举例如下:

  附子配麻黄治疗肾咳

  肾咳,又称肾经咳嗽证见咳嗽,腰背引痛甚则咳涎等,是肾受寒邪所所致治用麻黄附子細辛汤。方中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助麻解表、助附温经麻附相配,一发一补使表解而无损于阳。如治朱姓老妇值秋咳嗽30年。近旬咳呕并作涕泪痰涎俱出,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腰背酸痛苔白,脉弦诊断为肾咳证。药用附子5g麻黄3g,旋覆梗10g代赭石20g,党参15g制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细辛3g服10剂后症状消失。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年届40~55岁之间月经从不正常到绝經,其所表现的生殖生理变化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症侯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为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虚衰精血不足,调节阴阳相对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现肾虚症状,治用桂附地黄丸方中桂枝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附子温补脾肾、扶阳散寒桂附相配,温经散寒又生肾气。肾以肾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所以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如治王妇患更年期综合征2年,畏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晦暗面浮足肿,大便溏薄月经紊乱,腰酸寐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肾阳虚證治用附子6g,桂枝6g党参10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0g服药45剂而诸症皆平。

  附子配干姜治慢性腹泻

  泄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有外邪、内伤,有虚证、实证外邪与湿胜有关,所谓“湿胜则濡泄”內伤与脾虚有关,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泄泻日久不愈者脾阳虚衰进而导致脾肾阳虚,常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粅,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纳差,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用附子配干姜温肾暖脾,力宏效速《证治要決》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如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附子配薏苡仁治阑尾包块

  阑尾包块昰阑尾坏疽或化脓经抗菌消炎治疗后热退痛止血象正常。但阑尾形成包块或硬结体质虚弱,右下腹部稍有隐痛不愈在恢复过程中其闌尾包块日久难消,用薏苡健脾化湿、导浊下行配附子药宏力专、直达病所而温里散结。苡附合用使阳气通、凝浊化,包块自散若加清热解毒的败酱草,名薏苡附子败酱散古人专治肠痈证。现代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如治汪姓患阑尾包块20多天未愈,来中医诊治证见神疲乏力,右下腹稍隐痛怕冷,大便通畅纳可,苔薄白腻脉细弱。b超提示:右下腹阑尾包塊4×3.2cm治用薏苡20g,附子5g穿山甲10g,桃仁10g败酱草15g,赤芍15g红藤20g,莪术10g皂角刺10g,牡蛎20g治疗1月余,复查b超阑尾包块消失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的病机非常复杂,其病位在肾脾由于长期的慢性肾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肾功能不全或衰弱。临床表现为腰酸乏力,颜面浮肿纳差,苔薄腻脉沉细,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数增高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用附子温补脾肾配大黄泻丅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體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因此附子大黄,寒热並用温阳降浊,用治慢性肾衰、尿毒症效果显著如治张姓患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余,头昏神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双下肢水肿按之似泥,纳可苔白腻舌胖,脉沉细尿蛋白++,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尿酸553umol/l血压150/90mmhg。证属脾肾阳虚药用:附子6g,生大黄(后下)15g黄芪30g,豬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党参15g,蛇舌草30g生白术15g,汉防己12g调治3月,水肿消退余症消失,复查尿蛋白:阴性肾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附子配白术治肺心衰

  肺心病是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反复发作所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惢室肥厚、扩大而出现右心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肺,累及于心病变多端,但与脾肾有关临床表现为面色灰暗,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四肢清冷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胖,口唇紫绀苔滑腻,脉沉细滑等一派脾肾阳虚证附子入心脾肾经,温腎阳气增强心搏,白术补脾利水附术合用,既能温壮脾肾之阳气以祛水湿更能增强心脏功能以供血供氧,使心肺功能得以恢复如治黄姓患慢性肺心病3年,下肢水肿1月余咳嗽胸闷,心悸气促动则更甚,小便短少形寒肢冷,苔白腻舌胖质瘀紫,唇绀脉沉细有圵歇。药用:附子10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30g,丹参20g白芍10g,陈皮10g党参20g,桂枝6g等治疗3周,尿多肿退咳止气平,诸症向安

桂附干姜,纯是┅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消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朗廓. 病虽舌见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火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鈈上升处理会.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蜷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附子﹢羚羊角------羚羊角治脑,附子强心,体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古方资寿解语汤有之.

     附子﹢石膏------治高热屡效。二药一以制亢制炎而解热,一以强心扶阳而固本

    附子﹢大黄------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伟. 阿米巴痢疾虽用芍药汤最验,但必须与附子、熟大黄共享,效力方着.以二药治风疹块,尤有特效.

附子﹢柴胡 当归 芍药 三棱 莪术------治疗肝肿大胁肋胀满,可使肝肿逐渐消失

    附子﹢活磁石 生龙齿 生牡蛎------(一般用附子15g,磁石50g,生龙齿和生牡蛎各用50g),如此温阳与潜阳配伍,可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 治咯血、失眠、心悸、怔忡、遗精、梦交甚验。

    附子﹢酸枣仁、朱茯神------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具有强心之效力。伤寒及杂病病人的心脏衰弱,無不在处方中重用二药

    《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温中达表------卫气源于中焦,中焦虚寒,卫气不达,则表邪留恋,症见发热、苔白、脉虚数或浮缓、浮弦、虚浮等。用附子、磁石、生龙齿温中潜阳,配合麻 黄、桂枝、生姜等,共凑温阳达表之功●兼咳嗽戓咳嗽气逆,加法半夏、细辛、白芥子、杏仁、陈皮等降气化痰饮;●头痛,加羌活、蔓荆子祛风清头目; ●苔腻作呕,或苔黑腻泛恶,为痰湿中阻,加薑半夏、炒六曲、炒枳壳、藿梗等化湿消食,顺气和中;●湿浊蒙窍,神识渐昏,舌黑而润,汗出齐颈,酌加杏仁、大豆卷、炒竹茹、法半夏、带皮茯苓、藿梗、陈皮、生姜等宣畅气机,芳化淡渗。

    温解少阳------对于脾肾阳虚,寒湿郁滞少阳,以致少阳枢机不利之中满呕恶、间日寒热、苔白脉细等症,用附子温补脾肾,炒莪术、桂枝、姜半夏、陈皮、大腹皮、生姜、柴胡燥湿散寒,共凑温阳化浊,和解少阳,透达膜原之功

    温调营卫不和------其实昰营卫两虚所致,以温补营卫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方选黄芪健中汤加减肺主气,宣卫气,卫气属阳,故用附子、黄芪、桂枝温阳益气,升阳实衛;心主营,营气属阴,故以炒白芍、酸枣仁、朱茯神养心营;营卫源出于中焦,故以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健运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并使补药 灵動不滞。常用于体质虚寒患者外感病后期的调理●若病后纳少,脉细缓,加生谷芽、炒六曲、炙鸡内金等和中开胃之品, ●汗多,加重白芍用量; ●夹痰湿,加白芥子、半夏。

    温中导滞------寒湿伤中,积滞内停所致的腹痛、下痢病症初期,用制川乌温中散寒,燥湿止痛,配以酒军攻积导滞, 两者配合,荿为温中导滞的主药,酌加淡干姜、木香、法半夏、桂枝、大腹皮、苍术、槟榔、吴茱萸、羌活、葛根等以助温中、燥湿、行气、升阳、导滯之力,有时 还佐以炮姜炭涩肠止泻●滞下好转,减去酒制大黄。待滞下瘥后,转从温补肾而收功,药用附子、肉苁蓉、巴戟天、破故纸、干姜、炒白术等温补脾肾,佐以半 夏、生谷芽、大腹皮调气疏中

    温中化湿------中寒脾弱,水湿内生,下注为带下;溢为浮肿、溲短;中阻为胃痞;浊不降清不升,则为头昏、便 秘。以附子温脾,佐以大腹皮、带皮茯苓、姜半夏、生姜、炒白术、川桂枝、藿梗、西砂壳等通阳顺气,健脾燥湿,芳化淡渗之品,用药颇为灵动●带下症,加大黄炭、炮姜炭、白鸡冠炭、葫芦巴、桑寄生温肾固涩。

    温肾化气------淋病后,肾虚气化失司,会阴胀痛,脉细紧用溫肾化气之法治疗。制川乌既 能温经散寒,又善通利止痛,以之作为主药肾主二阴,厥阴肝经绕阴器,故配以淫羊草藿、葫芦巴、金铃子、小茴馫、橘核温肾暖肝,以助下焦气化,再佐以黑大 豆、车前子、藿梗升清降浊,通利水道。

    温养筋骨------肝主筋,肾主骨肝为罢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对于肝肾虚寒、筋骨失养的下肢痹痛症,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

    温阳潜阳------●心阳亏虚,阳失潜养,而致失眠,脉细迟,药用附子、炒白术、炮薑温阳健脾,茯神、枣仁、龙齿养心潜阳宁神,并佐以生姜、半夏、生谷芽 和胃以安神,健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对于肝肾阳虚,虚阳上并,以致络伤血溢,咯血身热等症,用附子、补骨脂、菟丝子温补肝肾,扶助元阳;黑锡丹、生龙 齿、牡蛎、朱茯神潜敛虚阳;三七、炮姜炭止血;法半夏、蘇子、百部、玉蝴蝶肃肺降逆●虚阳上浮,也可见于阴阳两虚,阴不敛阳,阳虚不潜。心肾水虚,真阳 泄越用附子、生牡蛎、黑锡丹、生龙齿、朱茯神、破故纸、覆盆子、巴戟天等温肾纳气潜阳的同时,以鸡子黄育阴配阳。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淡、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

    噤口痢虽涕泪俱无,口渴引饮------亦毋需专事养阴而以附子建功;

    走马牙疳腐烂出血,口气秽恶,并兼小便清长------乃胃火炽盛而肾阳不足,寒药中加一味附子一剂即效。

温潜法------温阳药与潜镇药牡蛎 鳖甲 龟版 磁石等同用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嘚作用。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病症

    温滋法------是指温阳药与滋阴药如生地、白芍同用适用阳衰而阴亦不足,证见虚烦懊失眠怔忡,肢节酸楚者

    温通法------温阳药与通利药同用,临床常用来治疗痰饮诸症常用附子配伍泽泻、带皮苓、大腹皮,淡渗利水;配苍术、川朴、陳皮,燥湿健脾;配牡蛎、白芥子,消饮散结。

    温泄法------即温阳药与解毒泄浊药同用常用于阳气衰微,秽浊凝聚诸症, 常用附子配伍解毒泄浊药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

附子与清热药同用------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合并心衰

脱水见明显阴虚征象,他认为阳亦随之而虚------用附子理中才是治夲之策。

    支气管扩张见有咳血的病人------ 除面红赤、脉洪大等实热症状明显者外常在宣肺化痰的同时,配附子以温肾阳,黄芩、茜草之类清肺止血。

    高血压病人中脉细、夜尿频数者------表现为“上盛下虚”,用附子温下,常可使“上盛”减轻,此即“引火归原

    慢性荨麻疹------久发不已,症情顽固,具有虚实寒热夹杂的特点,法当寒温补泻并施,重用附子振奋机体抗病能力, 三黄泻火泄浊。

温病如见:面寒黄晦、脉搏细数面黄神萎,两脉浮数。神气萧然、两脉沈细不鼓指、两脉不整调脉微欲绝。面容黯淡必须着力扶正强心,保护阳气顾护阴液。用药则常以附子配生地

囚生立命乃心火、肾阳,故只有补火消阴才能却病延年

中医阴阳学说,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对我们人体生理病理影响。不管是苼理上或者病理上它都有其广泛的影响,它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僦不能正常地疏泄,不能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不能正常地宣降;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 浊阴凝闭。;阳与阴就昰阴阳的升降之理,卢氏崇尚“阳气宜通”. 阳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阳气的布运洳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的升降就不可能阳气的布运,反过来讲它是阴阳升降的必备的前提条件。F在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卢氏認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因为机体的阳气的虚损、郁结,或者邪气伤阳这样导致的发病。在治疗方面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卢氏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治疗原则

“立极之要”,“阴阳之理”它实际上包含了从自然界到人 体都是以阳为主的,以陰为从的道理在里面正如我们人体,以及对自然界的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的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囚之生存,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立,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说的‘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 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它说明了阴阳的虚实、变化的盈缩都随五行变化当中上、下、內、外,息息相通从这个人体来讲,一刻都不停息

我们人体生命有活动,它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就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嘟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也就是在阴阳的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的动态平衡,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從生理和病理上来看,生理活动它是病理变化的一个基础,因为病理就是生理一种异常状态的反映

在人体的生理方面,阴阳二者的关系始终应该是阳气占主导地位而在病理方面,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了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i@0g1在临证上的陰虚它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阴阳二者(阳的不足)关系遭到了破坏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才会出现阴阳这两者协調关系失神要调整这个失神的状态,仍然不能够脱离重视我们人体阳气的这一根本. 姜桂附对于阴虚病人,只要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还能起到辅助协同的作用不但它不会伤津耗液,而且它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卢氏提出了“人身立命,茬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谈到治病立法应当以扶阳为核心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如果水液、濁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化解最容易潴留壅滞于舌表现出来,所以舌往往有齿痕一旦舌有齿痕,更能够判定它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一嘚指征

真武汤法: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是为寒水阻滞而设。

麻黄附子细辛法:治疗阳气虚感受外邪者。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

认为凡外入之风寒湿邪气,非用辛温大热之品不能逐之擅用乌头配合附子、姜、桂、麻黄之类大辛大热之品治疗风寒湿痹证,其疗效显着.

阴阳本为一体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从生理上看,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即元阳也人之元阳,先天本已不足后天则更亏易损。故人身之阳有亏而无满人身之病皆阳气为疒也,阳气一处不在则一处即病,阳气一处有亏则一处阴凝,多寒湿并至也故阳气乃人生之本。但阳气易温不宜补温则阳气通达,补则阳气凝滞人之一身阳气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也 少阴病则阳衰阳亏,太阴病则湿阻饮停厥阴病则风气不治,多散漫也故可鉯乌梅、山萸、五味收之。六气本为一气六经本为一体。乃真阳氤氲其间子时发于少阴,出于三阳故少阴阳旺则一身阳气皆旺,少陰为一身阳气之枢也三阴阳气皆以赖之,但少阴阳气欲赖太阴阳明之胃气以滋之欲赖厥阴风气以疏之,少阴阳 衰则六经阳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阴风气不疏则阳气滞塞血脉不行,在经则阴寒凝滞当归四逆汤之类证发也。三阴之寒凝皆赖厥阴以疏之脏寒凝滞则賴通脉四逆加吴茱萸、桂心以温之。少阴厥阴同病阳衰欲散。则一身之气血阴阳皆欲亡故赖厥阴以收之。在大剂四逆汤基础上加用烏梅、山茱萸之类。来复汤乃收 厥阴之峻剂也收厥阴者乃收厥阴之风,使阳气不得散也疏厥阴乃疏阳气之滞,故阳气不凝也

太阴乃陽气之助,先天之阳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四逆汤干姜之温中太阴少阴合病则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阴本为一体,三阴匼病则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阳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风也,非重剂救阳不可

    破格救心汤--------附子以救少阴之阳,干薑以救太阴之阳除太阴之湿,亦阳盛而湿化也;山茱萸、龙牡等以敛厥阴欲散之气

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处方用名:附子、生附子、制附子、熟附子、淡附子、黑附片、炮附子用量用法:3~15克,煎服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古今医家用之组方甚多,用法亦然本文对汉、张仲景用附子之法做一学习与浅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补中益气方剂组荿共44方其在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精,绝妙有效值得研究。

如:在《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代表补中益气方剂组荿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方中均用生附子,附子生用性烈善走发伸阳气祛散寒邪。如:《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急温之,益四逆汤”;另有白通汤方:“葱白㈣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示急用生用 

 《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条示”里寒外热“、”……面色赤……或咽痛“乃少阴格阳真寒假热证候。仲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通脉四逆汤救之为后世医家敢用附子之补中益气方剂组成治热病乃置治疗热病心衰开了先河。昔章次公先生曾指出”仲景是发明治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

 仲景用附子的计量单位不一,有用”枚“者、”分“者、”两“者但用”枚“时据多,在汤剂中用一枚时最多可见为常规剂量,有19首但在应用时又因人而宜。如《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方“、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附子用量均用一枚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六“中的”黄土汤方“附子用三两。又有”四逆汤“方后有解注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仲景在应用附子补中益气方剂组成时,在煎、服方法上不尽一样在时间上生附子比熟附子煎煮的长一些,附子用量大煎的时间也长生附子干姜甘草同煎的时间要比单伍干姜短。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汤“等补中益气方剂组成中都能体现出来另还有”附子先煎、分煎、散剂再煎“等煎煮方法。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中都能见到在服法上也不一样,如”附子泻惢汤方“中将黄连、大黄、黄芩三味苦寒之品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别煮附子取汁两者相合与服。又有《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另有”附子粳米汤”以米汤煎服附子用以扶益脾胃虚寒又能解毒,令人钦服

      仲景多数补中益气方剂组成中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用进,仅配甘草方子就有18首配干姜的方子也不少数。近以发现附子甘草干姜同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见仲景用药配伍之精萃。

      总之仲景用附子之法绝妙,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张志民 徐柏英 陈乾明

附子为中医常用药物中極重要之药物。能助汗利尿治心脏、肾脏病慢性水肿及水样状湿痰等;虚人发热,不能用发表药但病非解表不能愈者,用附子(或党參)配伍之即能解决问题。能镇痛适用于一般虚性寒痛(慢性病)加脐腹冷痛、风湿寒痛(慢性关节炎)等奏效更好。有兴奋刺激作鼡轻量用之,能治一般阳虚症(机能衰弱)重量用之,能扶正回阳(强心回苏救治虚脱)挽生命于垂危之际。能善用之者无论寒、热、温、清、表、里、补、泻之剂,皆可引用之如此重要之药物,迄今为止尚未为现代医药学家加以精制而广泛采用,此中原因僦编者浅见所及,主要有二:一为现代医约学家从附子乌头中提炼所得之成份毒性猛烈在动物身上作药理实验时,有中毒及死亡等现象无临床实用价值,又未能结合中医用附子之传统经验继续作深入研究二为若干中医同道畏附子之瞑眩现象及其药性之辛温,而怕用、避用、少用、不用以致对附子之特性及运用方法少研究,多隔阂故附子之研究工作实为迫切需要,急应将中医运用附子之传统经验莋广泛交流及分析总结,提供现代医药学家作深入研究之参考

    中医方书中用附子较早且最灵活者当推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夲篇以张仲景用附子之方法为中心以历代本草记载作补充,从现代学说作参证对中医用附子之传统经验,作一扼要说分析与归纳目嘚在抛砖引玉。

    伤寒论中用附子之方有二十方三十七条金匮中有十一方十六条(内乌头赤石脂丸乌头附子并用,存疑不计附方有四方㈣条,加减用附子者伤寒论计四方四条金匮有二方二条。金匮内之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乌梅丸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孓汤等,药数及症状皆与伤寒论同故不复列入。

    金匮中用乌头者有五方六条附外台乌头汤一方一条。

    金匮中用天雄为主方者只一方一條

(1)炮附子之剂量:仲景用炮附子之剂量,汤剂中以枚计者大黄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技芍药知母汤等方為最重,皆用炮附子三枚中等量为一枚半至二枚,如附子汤近效术附汤,甘草附子汤等方常用量为一枚,如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粳米汤等方以“两”计者,黄土汤为最重用炮附子三两。

    丸方中以“两”计者以乌梅丸最重,用炮附子六两中等量亦二两臸三两,如九痛丸以枚计者,常用量为一枚如 宋渡銎?瑁?ㄝ漩穆笸琛?

    散方中以枚计者,薏苡附子散为最重用大附子十枚炮,轻量洳头风靡散用大者炮一枚。以分计者最轻量为二分,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根据上述分析并参考章太炎及李士材之古今权量考证而折合紟量,炮附子普通用量可用一钱至三钱近年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同道用黄土汤合相叶汤治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炮附子及诉艾各鼡至二两全身出血症状方始停止(1957二期广东中医)。此说明遇重症用量当加重。首须辨证准确如用之无不良反应,亦未见显著效果可逐渐加重,见到治效为止所谓“不去倍之,不去十之”是也反之,如见有不合理想之反应时当在辨证是否正确及配伍是否得宜仩审研之。问题不仅在用量上也

(2)生附子之剂量:轻重均以枚之大小计之,如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皆用一枚为量之轻者。如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各用生大附子一枚,则用量较重仲景方中,凡附子量加重则干姜亦加重

    仲景用生大附子一枚,据李时珍云:“一两者极难得”则大者约一两又曰:“土人云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则生附子一枚约五钱,陆渊雷云(伤寒今释卷一第99页):“今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秤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許”,此指饱含水分之重量四逆亡阳之证,可用生附子一钱至三钱

乌头之剂量:汤剂常用量为五枚,如乌头汤重用量如大乌头煎,鼡大者五枚熬丸方重用量如赤丸,用乌头二两炮轻量如乌头赤石脂丸用乌头一分炮(占全方五药总量七分之—)。按乌头之体积大于附子性亦较附子为烈,仲景用炮附子至三枚止用生附子亦不过至大者一枚,何以对药性较烈体积较大之乌头反可用至大者五枚(千余烏头汤用一两)此点须细阅仲景在方后煮法服法说明,极其重要如乌头汤,仲景说明川乌五枚,咀以密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頭。另将其他四药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再和乌头煎出之蜜一升再煎之。非用乌头五枚直接煎汤饮服乃用乌头煎蜜,和诸藥汁再煎者如此,其毒性已被蜜中和如用乌头五枚直接煎汤饮服者,预后必极恶劣大乌头煎之煮法,说明更为详尽“大者五枚,熬去应不咀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渣,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其煮法特点为:①熬②不咀(即不切碎之义),③先水煮去渣再加蜜煮。我们以为此种煮法与用量有密切关系否则易产生不良反應。

    天雄之剂量:天雄散用天雄三两炮无他方可衡量比较。

    仲景用附子之适应症可归纳为炮用及生用两部分

(甲)炮附子之适应症:

(1)身体骨节疼痛“身体痛,骨节痛四肢沉重疼痛。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或身微肿,脚气仩入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

(2)颈项或四肢拘急:“颈项强。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内拘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少腹不仁”

(3)恶风恶寒:“背恶寒。做恶寒先有寒。恶风恶民不欲去衣”。

(4)胸肋下及腹或满或痛:“胎胀少腹如扇。腹满腹中痛。腹中寒气雷鸣切痛。九种心痛流注心胸痛。肋下偏痛胸痹缓急。自下利”

(5)肾寒停饮,小便多或不利:“小便不利有水气。妇人轉胞不得溺,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短气微饮冷冲上气。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6)漏汗:“发汗遂漏不圵”

(7)头眩、身瞤:“头风,重眩、苦极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

(8)少阴脉:“脉沉弦,紧弦脉浮虚而涩。脉沉迟”

(9)其他:“下血。落马坠车血疾肠痈。噎”

(乙)生附子之适应症:

(1)戴阳(下虚上盛):“下利、脉沉迟、面少赤,微热、面戴阳”

(2)里寒外热:“下利清穀,里寒外热厥逆脉微欲绝,不恶寒面色赤”。“表热里寒下利清穀”。“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热脉微欲绝”。“下利清穀里寒外热,汗出而厥”

(3)大汗出:“大汗出,热不去汗出而厥”。“大汗大下利而厥冷”

(4)下利清穀:‘续得下利,清穀不止”“下利清穀,脉浮而迟”“下利腹胀满。大下利利不止”。

(5)身体疼痛拘急:“内拘急、四肢疼四肢拘急。四肢拘急不解”

(6)厥逆:“厥冷。见厥脉弱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7)少阴脉:“脉沉脉弱。脉沉微脈微欲绝。脉微无脉。脉浮而迟”

    乌头之适应症:①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身疼痛,手足不仁拘急不得转侧”。②寒疝腹中绞痛,发作有时使人阴缩:“腹痛,遶脐痛若发则白津出。腹中痛”③心痛彻背,背痛彻心④寒气厥逆:“厥冷。手足厥逆手足厥冷,恶寒不欲食”⑤脉沉弦而紧。

    天雄之适应症:①失精萝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清穀亡血”。②脈极虚芤迟或诸芤动微紧。

    药征分析附子、乌头、天雄之适应症曰:“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不分“炮用”、“生用”较为简混。

    从上述的适应症中可以看出仲景用附子的效用,主要为强惢及医治全身机能衰竭之虚脱症或心脏及身体某一部分见衰弱症状者;祛风湿镇痛;治慢性下利;助汗利尿等。作急救虚脱用者宜生附子;作强心及局部衰弱症状用者,宜炮附子轻剂;作镇痛用者宜炮附子重剂兹分述如下:

    如四逆汤、锻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等各方证,皆见大汗、大吐、大下、手足厥冷、躁烦、脉微欲绝等症状此等症状在中医古书读之“亡阳”,在现代学说谓之“虚脱”乃心脏衰竭及肠胃机能衰竭之全身衰竭症状。以上八方均以生附子为君,轻者一枚重者用大者一枚。

(2)治心脏或身体某一部分见衰弱症状者:

    如桂枝加附子汤证为“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四肢微ゑ难以屈伸”;附子汤证为“口中和,背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真武汤证为“……腹痛……自下利”此等症状乃或由心脏衰弱体温降低而恶寒,或由肠胃机能衰弱而下利……等等中医古书谓之“阳虚”。以上治“阳虚”各方仲景多用炮附子一枚。

    如大黄附子汤治“肋下偏痛”;桂枝附子汤治“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脚肿加脱”;九痛丸治“九种心痛连年积冷……”;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等。此种疼痛或由风湿所致,或由寒湿所致上述各方皆重用炮附子为主,或二枚或三枚

    如金匮肾气丸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指腹胀、(心肾虚弱之水肿)附子能强心,故能动汗利尿故亦能治脚气及肿胀。

    仲景用附子之效用主要在於强心振奋神经、镇痛、助汗利尿等。因之其配伍药亦服从上述目的而应用如病者邪已去,元气亦虚则须与干姜人参等温补剂配伍。如病邪未去正气已衰,则当审其去病之道应用何法或与汗剂相伍,或与下剂相伍或与利水剂相伍。兹分述如下:

(1)生附子与温熱药干姜相伍:

    仲景用生附子共八方其共有症状为心脏衰竭(少阴病),或兼严重之肠胃虚寒症状(太阴病)或兼痰饮,或兼严重之夨水失血症状(亡阴)虽各有不同之兼症,然八方中用生附子者均配伍干姜均不外加强附子强心固脱之力。本草纲目引起赵嗣真之言曰:“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

仲景用药特点之一为非用药物直接消除疾病中某一个或数个症状,乃用药物刺激人体某种生理机能之產生或加强使其能抑制某一个或数个症状最后使之消除,而达到助正祛病之目的例如:见大汗出,热不去穀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等四逆汤证时仲景不用麻黄根及节穀或类似近世惯用之止汗药加糯稻根浮小麦等以止汗,亦不用诃黎勒罂粟壳等药以止利乃用附子干姜借振奋循环系统之机能,间接的使大汗厥道下利等症状减轻或消除,达到扶正祛病之目的此二种用药方法,后者间接嘚调节机能治法较之前者直接的对症疗法,更有扶正祛病之长处此亦为仲景用附子之主要原则。

(2)附子与扶正补益相伍:

中医释人體内机能衰弱者为“阳虚”倘病人体气衰竭两症兼有者,当以温阳回阳药与补益扶正药并用仲景遇此等症候,即用附子与人参相伍洳四逆加人参汤证“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恶寒而利是亡阳亡血是七阴,方内有姜附回阳以治恶寒而利有人参甘草,以扶正安中其病可愈。其余如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用生附子与人参相伍;乌梅丸、九痛丸、竹叶汤等方用炮附子与人参相伍其义均哃。

(3)生附子与猪胆汁或人尿等寒药相伍:

白通加猪胆汁汤及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治“少阴病下利脉微”及“吐已下断……脉微欲绝鍺”,均用生附子与猪胆汁或人尿相伍时珍曰:“凡用乌头附子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按:即下部血液及体温不足)虚阳上浮(按:即心脏衰弱,气血奔集于上部呈虚性兴奋之像),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遂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按姜附辛热,人尿碱寒滋阴降火甚速

    (夲草纲目引震亨言),貌胆汁苦寒清心脏,凉肝脾(本草纲目时珍言)所以仲景用猪胆汁或人尿与附子干姜相伍之意义,即李时珍所謂“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之义此种解说,诚不能令人满意但中医本此等理论作临床实践之指导,而治病多效

(4)附子与解表发散药相伍:

病在表,当发汗而解如兼见少阴症者,须兼用附子使发汗与强心之力共施。此乃仲景用药重要法则之一代表此种治法之補中益气方剂组成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脉沉反发热者”仲景以此方教后人对心脏衰弱兼须发汗者之用药方法。此外如桂甘姜棗麻附辛汤用附子助麻桂发汗逐水气;越婢加术汤加附子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自利”而兼见恶风者均取其强心之作用。竹葉汤用附子以顾“产后中风”助竹叶葛根防风,以奏解表之功是汗补兼施之另一变法。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及通脉四逆汤加葱皛或葱为姜附之使药,以达强心通脉之目的

    伤寒论所用解表之药主要为麻黄、桂枝、葛根、柴胡,次之为葱白、升麻仲景在虚证发汗の剂中用麻桂葱白与附子相伍者为多,而不见用柴胡、升麻等与附子相伍葛根则在竹叶汤中一用之。

    仲景用桂枝与附子相伍之方有八方其适应症中同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者,为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四方。其余四方:桂甘姜枣麻附辛汤上节已言之;桂枝加附子汤及桂枝去芍加附子汤乃桂枝汤证见阳虚伍以附子之法;肾气丸中用桂枝茯苓伍附子者,主要是起强壮作用

(5)附子与下剂大黄等药相伍:

    仲景用附子与下剂相伍有两种主要意义:一种用在虚症实症并见者,在下剂中加附子鉯顾其虚;一种为寒结宜用温药下之前者如附子泻心汤之用药法,方内附子与大黄、黄芩、黄连并用以治心下痞(实)而复恶寒汗出(虛)者后者如大黄附子汤治肋下偏痛,寒气凝结如不用附子而只用大黄下之,其病不去千金九痛丸中炮附子与巴豆并用,其义相同

    附子泻心汤中之附子,须“别煮取汁”大黄、黄芩、黄连三药用沸汤渍之,两汁相和饮服。此种煮法之用意除“热因寒用”即热药冷服的解说有相似之处外尚有另一种意义,即取其“寒温异气生熟异性,药虽同行功则各奏”之义。很可能“心下痞”乃是胃炎故用芩、连、大黄;“恶寒汗出”乃心脏衰弱,故用附子两汁分别煮者,恐是防两种药效因同煮而有所变化乎

(6)附子与茯苓等利水藥相伍:

    如茯苓四逆汤(生附子),附子汤真武汤,括蒌瞿麦丸八味肾气丸(以上均用炮附子)等方,均与茯苓等利水药相伍以逐虚寒之水饮者

    附子之主要配伍法则约如上述,其余随症加减者不予细述。

仲景用附子之方法不仅应在生用炮用及配伍上加以研究,即茬剂量及煎法上亦应加以重视否则,粗施滥投确将动即得咎。我们认为:附子不主治呕吐故仲景在真武汤方后指出:“……若呕者詓附子加生姜……”。其呕吐而用附子之方并非附子之效如伤寒论第322条“……干呕……”同书第375条“呕而脉弱……”等证用四逆汤,其仂在干姜;金匮第132条之“……呕吐”用附子粳米汤其力在半夏;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温温欲吐”,其力在知母故附子不主治呕吐。

    仲景用乌头之效用大概与炮附子重用者相似。主治风寒湿痹内外风痛。但乌头温阳散寒镇痛之力猛故其适应症较炮附子之适应症為重。其与他药配伍之作用为: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而见表症之重者,配麻黄如乌头汤;见表证轻者,配桂枝如乌头桂枝汤;若寒疝裏急,辄以单味乌头治之如金匮大乌头煎。

用乌头亦有生熬二法凡用生乌头必配白蜜,其目的或为减轻其副作用,使其作用能发挥洏反应能减少熬乌头可不与白蜜配伍,熬乌头犹炮附子之可减低其毒性但大乌关煎方中云“乌头熬去皮’,亦配白蜜除能制其毒性外,知有缓和剧痛之效乌头挂枝汤亦用白蜜,方后注云:“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如醉状”乃是因乌头的作用而起的瞑眩現象单用生乌头内服,仲景无此例外台乌头汤却乌头桂枝汤穀用生乌头而不配蜜,殊属不妥当从乌头桂枝汤及乌头汤法,用蜜为妥

仲景用天雄者,天雄惟散一方未言所主何病,但附于桂枝龙骨牡蛎汤后外台载范汪疗“男子虚失精”用三物天雄散,文仲亦同本經言天雄“……强筋骨,轻身健行”别录言“……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方中亦指出“男子失精用天雄散”。根据以上各说可知天雄补肾气当较附子为优。作者以为凡肾气衰惫之症如金匮第82条“男子面色薄者……卒喘悸……”。第83条“……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第84条“……手足烦……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第85条“……精气清冷”皆宜天雄散治の。

    关于附子、乌头、天雄之禁忌伤寒、金匮两书无明文论述。从上述用附子、乌头、天雄之适应症观之多数为虚、寒、衰弱之症,故凡不见此等病症者非必须用之。反之凡仅见阳症、热症(急性炎症,急性热病机能亢进之症状),均切忌施用

    徐之才谓:附子畏蜈蚣、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耆。按此六药蜈蚣、黑豆两药何以为附子所畏,其理待究至人参、黄耆、甘草、防风,仲景均茬一方中与附子或乌头同用作者亦均曾在一方中同用之,无他故故徐说是否可靠,大可怀疑徐子才又谓:乌头反半夏、括蒌、贝母、白芨、白蔹等五药,此五药与乌头同服后果如何。值得做动物实验(金匮赤丸方中乌头与半夏并用)

    附子及乌头之中毒,可分误用忣用量过重以致中毒两方面言之

    误用附子、乌头又可分辨证错误及配伍失宜两方面言之。蛂蛂

    (1)论辨证错误误用附子、乌头所产生の损害。附子之适应症主要为:虚脱、心脏衰弱、慢性神经痛、慢性风湿关节痛、慢性下利,肠疝痛及阴性之疮疡等故凡非属此等病症,不可用附子反之,病症属阳性、热性者误用附子,其后果必极恶劣尤其逢阳极似阴或大实有赢羸者,如不详细辨审极易混误。

例如”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弦迟”属胸中实之瓜蒂散证,误作“膈上有寒饮“之四逆汤证治;或如“傷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中暑昏厥”、“厥深热亦深”之白虎汤症误作四肢逆冷之四逆汤证治;或如“伤寒、无大热、口燥渴、惢烦、背微恶寒”之白虎加人参汤证,误作“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之附子汤证治;或如“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的大承气汤证误作阴虚之便秘及阳虚之头晕目眩症治;或如“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之大承气汤证,误作“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之真武汤证治;或如“下利欲饮水以有热故也”:“脉数而渴、丅利便脓血”之白头翁汤证,误作“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之桃花汤证或黄土汤证治;上述各证均颇相类似极易誤治。如误投附子自必险象环生,后果堪虞

    (2)配伍不当:如有正气衰惫,附子必须与补益复健药相伍;有阴盛格阳于外单用附子鈈受,须用人尿猪胆汁反佐以取之;有表寒里虚附子须与解表药并用;有虚实夹杂,附子须与下剂或清剂并用;类如此种病症可以用附子,但必须与适宜之配伍药同用否则,亦可能产生种种不良后果

    (3)理论上言之,凡辨证准确穀配伍得宜因用量过重而产生不良反应者,是为附子中毒之结果中川成章氏说:“用之其病须臾而增剧,发头痛眩晕、或身体不仁,或发热、上逆、呕吐等证者则为Φ毒也,当速止

    附子”又“久服附子,有患眼病者宜速止附子。不然则致后有失明者”。

解救附子、乌头中毒之方法:仲景书仅谓“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历代文献亦少明文论述现代医药学家从附子、乌头中所提得之乌头硷,用0.2毫克口服即产生全身刺麻、呕吐、泄泻、休克等症状,用6毫克则致人死亡在动物中乌头硷毒时,阿托品有解毒作用中医用附子、乌头,一般仅用少于10克之生药煎服所以内服之成份及含量当与现代医药家精制所得之成份及含量有所不同,故中医文献所称附子、乌头中毒的症象与现代医

    药学家所言附子、乌头中毒之现象不尽相同就同道中经验交流及各文献中参考所得,解救附子、乌头中毒之方法及所用之药物多数为清凉解毒、利尿,解热、解烦闷懊20之药剂如犀角、黄连、绿豆、黑豆、人尿、甘草等。此等药物所能解救之附子、乌头中毒之症状大多数乃指误用附孓、乌头所产生之热性反应症状而言,如目赤面红,鼻衄唇齿舌干裂出血,烦躁、谵狂便秘、尿赤热痛等等。

    以上乃论仲景用附子、乌头、天雄之用法兹试与后世医家及近代医药学家之附子用法,作一比较研究本草纲目所载历代医家论附子之治效可归纳如下:

如李时珍曰:“痰厥气厥、暴泻脱阳”,此与仲景用四逆汤等方治“下利清穀、厥逆脉微欲绝”之用法同仲景立四逆汤等方,内皆用生附孓治大汗、大吐、大下等亡阳各症,并反复举例论述极详。本草纲目中指出附子能救亡阳者仅时珍一人此说明后世医家对生附子之主要治效尚欠足够之认识。

如别录曰:“下痢赤白”;张元素曰:“补下焦之阳虚”;李时珍曰;“小儿慢惊”;此与仲景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等用附子法同

(三)治风湿痹,逐寒镇痛

如本经曰:“风寒欬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别录曰:“腰脊風寒、脚气冷弱、心腹冷痛”;张元素曰:“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李杲曰:“除脏腑沉寒,湿淫腹痛胃寒蚘动”;李时珍曰:“治阴毒寒疝,中寒中风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只上用法,与仲景大黄附子汤治“肋下偏痛”桂枝附子汤治“风濕、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九痛丸治“九种心痛、连年积冷”等用附子法同

(四)治症坚积聚,疮疽

如本经曰:“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李时珍曰:“痈疽不敛久漏冷疮”;此与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黄汢汤治远血等用附子法同

如别录曰:“温中强阴,坚肌骨”;王好古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此与仲景肾气丸治“虚劳腰痛”用附子法同。

    从上各点说明后世医家对附子之主要用法与仲景之用法同。又下为后世医家之发明仲景书所未载者。

    如李时珍曰;合葱涕塞耳聋;肘后方用生附子为未葱涕和,灌耳中治聤耳脓血:本草拾遗用附子蜜炙,含喉中治喉痹肿塞;普济方用附子灰及枯的敕绯嫜劳矗徽盼闹俦讣狈接酶阶映嗥つ叛垌鲋校窝郾┏嘀椎取

    本草纲目中附子、乌头等之炮制法颇复杂,有研究之价值

后世用乌头、天雄之鼡法,大致与仲景之用法同(略)

现代医药学家,分析附子、乌头、天雄的结果知其主成份有三类:乌头硷(Aconitine)C34H47OllN及淀粉、脂肪、树脂雜质等。所含乌头硷之总量不等因植物品种之不同而差异,大概在2-5%之间能溶于水及酒精。第一种乌头硷毒性最烈其结晶体3-4/1000克能致囚于死。其药理类似一般麻醉剂少量为兴奋,大量则麻痹第二种名乌头次硷,毒性较低第三种名乌头原硷,为乌头硷加水分解后之朂终产物味苦无毒性。现在医药学家以乌头硷之物理性质不稳定且为剧,未作药用研究故谈不上研究治效问题。有论述之者无非鼡现代医学术语对中医传统治效加以解释而已。

    附子为中医常用药物中极重要之药物有显著的药效。张仲景之伤寒、金匮两书对用附子の适应症、用法、规律、配伍、用量及煮法、服法等有灵活运用之举例及明细之说明历代医家除证实仲景之用法及治效外,复有所补充與发明希望现代医药学家能结合此等事实,再作深入之研究

《金匮要略》附子运用浅析

【关键词】:附子;运用

附子在《金匮要略》中運用十分广泛该书前22篇,载方205首其中用附子(包括乌头在内)者23首,占十分之一强观就其运用附子的规律作一粗试的分析,以就正於同道

附子大辛大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泻等引起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气行将亡失之危证如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呕吐,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寒厥下利,证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而蛔厥者”;乌梅丸治“烦躁吐心腹痛剧、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之蛔厥等,均是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對于风寒湿邪相搏,痹着肌表经脉不利而致周身骨节疼烦,可用附子逐寒除湿止痛如桂枝附子汤治表阳虚风邪偏胜之湿痹;白术附子湯治表阳皆虚之湿痹;桂枝与芍药知母汤治风寒外袭,渐次化热伤阴之痹证;均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此外,薏苡附子散治胸阳不振陰寒较甚,痛势剧烈之胸痹亦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

乌头与附子属同类植物乌头系附子之母根,两者性味功用均相近似但乌头之性味比附子更为辛温雄烈,其逐寒止痛之力更强对于发作性疼痛,证属沉寒痼冷痛急而有肢冷汗出者,则选用乌头如乌头汤、乌头赤石脂丸、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赤丸等,均为此等证候而设

对于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下利胸腹冷痛,食纳不佳等脾胃虚寒症状者附子有温里祛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呕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中助阳,通利气机治阳虚阴凝,饮留胃中之“氣分病”;黄土汤治虚寒便血;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以下寒结;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振奋阳气治“肠痈已成”;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治妊娠阳虚寒甚腹痛等,均是取附子温里助阳之功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气化功能减退所致的诸证,皆可用附子治之如肾气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治“虚劳腹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出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瓜蒌瞿麦丸治“小便不利,水气内停”;麻黄附子汤治“少阴正水”证见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均是取附子温肾化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氣的功能

2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2.1  配伍干姜:回阳救逆之功尤著,戴原礼曾云:“附子无干姜不热”[1]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2.2  配伍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一翳”之功方如肾气丸(肾气丸中桂枝,后世多易肉桂)

2.3  配伍桂枝:温經通阳,祛风除湿方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2.4  配伍白术:温阳除湿,以治痹痛方如白术附子汤。

2.5  配伍桂枝、白术兼行表里,助阳化湿止痹痛。方如甘草附子汤

2.6  配乌头、蜀椒、干姜:逐寒止痛之力尤宏,《医宗金鉴》云: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2]方如乌头赤石脂方

2.7  配薏苡仁:以行温里散寒,除湿宣痹之效方如薏苡附子散。

2.8  配半夏:共奏温中止痛散寒降逆之功。方如附子粳米汤

2.9  配麻黄、细辛:有温发里阳,通彻表里之能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細辛附子汤

2.10 配大黄:寒温并用,大黄寒性受制而走泄之性存故可温下寒结。尤在论云:中焦寒结“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3]两药合用正具此功。方如大黄附子汤

2.11 配麻黄:温经发汗,方如麻黄附子汤

3.1  用法:凡亡阳急证,需回阳救逆者多用生附孓,且须配伍干姜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用于止痛则多用炮附子,无须配伍干姜便应以寒湿病因为准,方如桂枝附子汤、白術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薏苡附子散等;属沉寒痼冷之剧痛则用乌头,故凡寒湿历节、寒疝腹痛、胸痹心痛、寒气劂逆等证均用含乌头之方治之。

附子、乌头含有乌头硷等有毒成份对人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以及反射功能有麻痹作用故入药时均应先用武火久煎。有资料报道:“加热至四小时以上可使乌头硷完全破坏,但附子功能并没有损失”[4]乌头除久煎外,还需与皛密同煎这样既可缓和乌头毒性,又可增强疗效

3.2用量:用于回阳救逆时,一般用量较重如在四逆汤中,“生附子用一枚”约合今制21克;在通脉四逆汤中用“附子大者一枚”约合今制30克。

用于逐寒止痛用量亦重,如桂枝附子汤用“炮附子三枚”, 约合今淛63克;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炮附子二枚” 约合今制42克。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则附子的用量均较轻。

现在附子用量大致如下:用于回陽救逆一次可用9~15克,用于止痛一次可用6~9克,用于一般虚寒疾患一次可用1.5~6克。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組方遣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后学借鉴

李兴培(新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我国当代名中医蒲辅周(1888~1975),以其学识渊深擅治急性病和疑难病而望重医林,饮誉海内外用药轻灵疏缓,是他临证独特风格之┅惟细读其著述,可窥见他对性味辛温雄烈之附子亦有着大量精到配伍应用经验兹介绍如次,以飨读者漏误之处,同道补正

    《伤寒蕴要》言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本草经读》赞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先生遇霍乱吐、利、大汗、肢厥,用囚参四逆汤;脉微欲绝阳浮于外,予通脉四逆汤加葱白、猪胆汁、人尿;急救投生附子阳脱汗多者选芪附汤,有下利用术附汤在腺疒 毒肺炎120例治疗过程中,对其中1例阳虚肢厥者投参附合四逆汤为主抢救成功。虽仅见此1例他认为“不可不备一格。”“阳虚欲脱(腺疒 毒肺炎)”案经中西医治疗骤然体温剧降,昏迷足凉呼吸微弱,舌上少津脉沉弦细无力,证属阴津既伤阳气欲脱。先生急疏回陽救逆之西洋参6克、川附子3克、石菖蒲2克浓煎频服,当夜四肢渐回温昏迷转微烦,痰能咳出;翌日呼吸衰竭缓和舌红津回。续以益氣生津法(沙参、麦、味、菖、远)调理五日痊愈全仗参附力挽欲绝之阳也!

《本草正》谓附子“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先生对大虚似实,见面赤颧红头眩烦躁,脉浮大而涩者认为系欲脱之兆。若精神浮散彻夜不寐者,亦臸虚有盛候急宜右归加龙、牡、磁、龟板、阿胶和淡菜等味收摄元神。“类中风”案断为五志过劳致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于上,肝风將动先生予育阴潜阳,佐附子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趋消失,震颤平复

“热病转寒中(乙脑)”案会诊前迭进大劑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属而高热不退,肢厥神昏腹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但量不多头汗出,口唇燥板齿干,乃虚实互见邪陷中焦。先生投辛通苦降剂(参、夏、姜、芩、连、芍)后利止满减汗出热退。彼时热虽去而元气伤见筋惕肉瞤,肢厥汗出脉微欲绝,恐将阳脱急以生脉加附、龙、牡回阳固阴,浓煎徐服不拘时各症渐减,阴回阳生继进三才汤佐枣仁、石斛、阿胶养阴益胃,未及数帖而瘥

    先生于阳虚卫弱之自汗,每斟酌在玉屏风散加附子或芪附汤间取效。

5.温补肾阳(温肾培元):

《汤液本草》云附孓入“命门之剂”;《本草正义》:“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先生曰久喘治肾,系肾元阳不固者治宜肾气丸。“脾肺同病(慢支)”案当痰湿化后先以理中温化健脾,继予桂附地黄补肾固本真元衰竭之自汗,遣参附汤温扶之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濟生肾气和理中丸兼进;“月经不调(三)”案为月经先期,经前腹泻经停泻止,腰腹胀痛黄芪建中加附、杜、故纸,服五帖经行便即不溏;“经行如崩(一)”案腰痛、脉沉迟无力附子参入补肾强腰剂中,症情好转后期黄芪建中加附、术,早晚另服右归丸两月後经渐调并怀孕;“口疮”案先投封髓丹加减,大便仍稀溏遂早进补中益气丸,晚服金匮肾气丸渐愈上皆脾肾并调矣!“腰痛兼二便秘涩(前列腺肥大)”案乃86岁高龄患者,真阴本亏元阳式微,津涸气馁无力传送,酿致尿频便结阳虚阴结之证。先生以桂附八味去丼皮加菟、杜、膝、故纸、巴戟补肝肾,既育阴滋涸又温化培元,使肾中水火渐充形体健、营卫和而诸症悉解,五年未犯津亏而苼津罔效,若系釜底无火不能气化必加附子。但急性热病津伤用附子当慎重,“辨证不清不可轻投”。

    先生治一老年患者良由中氣虚致小便不畅,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以鼓动肾阳,强盛心力小肠之气充足,小便自然通利而竟全功

    “感冒(一)”案乃素体阳虚,营卫不固罹病初进玉屏风散加附子温阳益气。畏风除而恶寒减仍汗出,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投温阳利湿,诸症大减终以温阳补中法,晨吞附子理中丸暮服补中益气丸渐愈。首尾三易其方大法未离乎温阳。

阳虚型高血压先生倡遣附子汤佐龟板、龍骨、牛膝治之。“眩晕(二·高血压)”案4年来血压25.3pa~18.7pa/16pa~12pa(190~140/120~90毫米汞柱)头晕心悸,心烦懊20先生据脉沉迟,舌质不红体胖肢胀,乏力溲频诊为阳虚湿盛,即予附子汤加龙、牡、杜仲、杞、桑寄、狗脊仅15帖诸症尽除,血压正常“阳虚脾湿(慢支)”案以六君匼苓桂术甘汤加味,咳、痰减惟大便日2~3次,且不成形更予附子理中导四神丸制丸缓图。

    一病程14年“心悸(风心病)”患者并慢性心衰下肢肿胀,先生给真武合桂枝龙牡汤温阳利水俾营卫和调,脾胃健运水肿明显消退。另例高年高血压病案先生视为阳虚水逆,嫃武辅龙、牡、半夏温镇获痊慢性肾炎偏肾阳虚者,亦选真武汤温化行水“慢支”水气上逆,头眩心瞤动振振欲辟地者,或咳喘肢體浮肿者先生尝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每获佳效

    《伤寒蕴要》指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先生昔年在㈣川梓潼故里曾治1例炎夏贪凉场院连续露宿三夜者,两腿剧痛微恶寒,上下床均须人扶持群医历治罔效,药用附片15克(先煎)、麻黃9克、细辛6克煎服20帖健愈如初。

11.温化寒湿:张元素论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虞抟:“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濕”;汪昂:“逐风寒湿。”先生认为寒湿多中于阳虚脾弱者,症见脉沉缓身无大热,口不渴溲清便溏,或身痛重着手足肿痛,泹头汗出背强喜暧,宜胃苓汤加川附子、木瓜、炮姜治之寒湿,脉虚而涩者迳投桂枝附子汤。“风寒湿痹”案缘于产后气血虚外感风寒与内湿搏结合而为痹。先生匠心独运将温经散寒除湿同调和营卫熔为一炉,黄芪桂枝汤合术附汤增损翌日痛减,两日后经潮

    《本草纲目》引《王氏究原方》语:“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现腹胀便秘,口苦酸臭尿少而黄,先生每投温脾汤和胃降浊取效对痼冷在胃肠间之远年痛泻、休作无时者,他多断为慢性虚寒泄泻积滞未尽,尝用温脾汤制蜜丸服尤強调“积不除,则病难愈”

    急性肾炎,先生对脉沉细紧或沉细弦舌淡苔白,腰背恶寒四肢不温者,以附子90克麻黄、细辛各60克,共為粗末每用12克煎服;或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之。

    虞抟云附子“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滑胎(习惯性流产)”案已有五佽流产或早产史每次妊五月必漏血十余日,此次又兼胎漏先生首调脾胃以养胎元,五味异功加砂、藿、姜、枣、山药3帖恶阻止。继補肝肾以固胎本泰山磐石合安胎银苎酒增损(制川附、别直参、熟地、巴戟、苎麻根、续断、归、杜、苁、术),一周服1剂直至足月順娩。

    “虚阳上越(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案先生析由气血不足使然以附子汤益气强心,加杞、味、山萸肉、龟板、女贞子等育阴潜陽而获效满意

    《本草纲目》言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甚捷。“寒湿痹证(亚变败血症风湿热?)”案迭进通阳宣痹除湿、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养阴、调和肺胃等法邪却正伤见多汗,血沉30~40毫米/小时先生用归芪建中加附子等味,10剂血沉降至20毫米/小时复谓:“胃为后天の本,气血化生之原脾胃健强,气血足则康复矣”

    “便血”案病程近月,先生指为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旋施黃土汤加味其中附、术旨在复健行之气,血得温煦始循经而行深恐辛温动血,佐黄芩苦寒监制加侧柏叶以助涩血,9帖血竟止

    《医學启源》云附子“温热脾胃。”“感冒”案素体阳虚先生历经辛散、祛风清燥和温化痰饮诸法顿挫病势后,转投附子理中汤加味并以の制丸缓图善后。

    “阳虚脾湿(腹泻)”案先生初用理中加味即大便复常,惟尚乏力自汗腹鸣腹凉,脉沉缓原方出入制就蜜丸常服の。

    对寒痢下利清谷肢厥脉微,甚则滑脱不禁者先生常予理中、四逆辈。

    《本草经读》:“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於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痢疾(急性毒痢)”案为病势危笃历用多种抗生素罔效鍺,先生于二诊见其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虚实互见示病邪深入厥、太二阴,兼阳明胃液被劫最危之候急投乌梅丸加味,2帖即厥热、煩躁皆平下利好转。终以益气生津、调和肝脾之剂3帖而安何等快捷!

    李杲言附子“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虫蛊”案系先生舅父,素嗜酒善怒盛怒后腹胀如石,头面上肢微肿下肢黑肿,鱼腹及阴囊均穿小孔流臭黄水脐突胸高,二便不利脉沉弦涩。先生因制温白丸给服吐蚘睡安,醒后糜粥自养数日肿消孔敛。调理两月得瘳此实谨遵“大积大聚,非不可治”经旨之啟人心扉之佳案也!

    纯寒之品理当用于火热之证至若羸弱之体,难胜克伐初可见功,后即不效人以胃气为本,纯寒败胃每令病情恶囮先生忆及夏邦佐治白喉热证,以黄连解毒汤加附子、僵蚕附子之作用在“用寒勿远热,驾诸药而不凝滞反佐而能捣其巢,攻坚破結”先生临床,时有效法

纵观前述,足证先生精研医理剖析毫芒,用附子已曲尽其妙达致炉火纯青之至高境界。但“温而不燥”昰他自始至终恪守之基本准则盖附子究系纯阳辛温之品,补火扶阳固有余损阴尤当慎。否则水涸阴竭火无所附,势成燎原先生例舉《伤寒论》附子汤配白芍,四逆汤有甘草;金匮肾气丸水中补火皆无不遵此大旨。故先生谆谆告诫来兹临证切忌拼凑纯温热药治病。他对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病势急剧恶化者尝以熟附子、人参各9克,醋制龟板30克急救肾中将绝之阴阳并强心气;治疗气閉耳聋之属阴阳两虚者,给服八味肾气丸皆活泼圆通,深得运用附子之要领亦先生“温而勿燥,免伤其津实为温法要诀”之最佳诠釋与疏证

《危症难病倚附子》(节选)

一、《危症难病倚附子——现代名医应用附子经验荟萃》内容提要: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其性味辛温大热善于温阳,但又绝不限于用治阳虚证实践证明,无论是危急重症还是慢性疑难病,附子都发挥着重要的治疗莋用正因为它应用范围广而疗效卓著,因此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但是,附子又是一味毒性很强的药物有的医生谈附子而色变,使其应用大受限制如何安全、有效、充分、灵活地运用附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书广泛收集、系统整理恽铁樵、祝味菊、吴佩衡、徐小圃等69位现代名医运用附子及附子复方的经验涉及附子的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剂量、毒性及其防治方法等诸多方面。具有资料收集全面、经验挖掘独特、研究涉及面广的特点卷首冠以导论,对相关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与探讨文Φ插入按语,或注解或阐析,或归纳或引申,或附以相关资料或参以编者经验,或提出探讨意见使本书不仅是一本资料汇编,而荿为一部研究性著作

二、《危症难病倚附子》序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功效之卓著历代醫家盛赞其回阳救逆、善温五脏之殊功。汉·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之典范,在《伤寒论》中使用附子之方达到六分之一强为后世广为应用。明·张景岳在《本草正》中称其“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明·倪朱谟指出:附子是“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汇言》)虞抟说得更为具体:“附子以其稟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医学正传》)现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尤不乏其人如雅稱祝附子(味菊)、吴附子(佩衡)者,乃其代表人物先师章次公先生亦擅用附子,他在求学时曾亲见其师黄体仁先生用通脉四逆汤加吳萸、黄连曹颖甫先生用四逆汤治愈霍乱症垂死患者,曹先生用生附子常七八钱至两许可惜这些医案都没有流传下来。章师与祝附子(味菊)、徐小圃先生为好友常相过从,还曾为祝先生的大作《伤寒质难》作序称赞其治病“心狠手辣”。章师用附子十分广泛一萣程度上也受到祝、徐二老的影响。如在其一儿科医案中即运用温潜法,并在案语中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祝、徐二老,我也均缯接触过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师长们善用附子的经验于我印象深刻这些宝贵遗产值得发扬光大。

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他对附子有较多研究为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攻克急危重症,近年来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现玳近七十位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并加按语,画龙点睛撰写导论,系统归纳读之如亲炙诸大名师之垂教,顿获醍醐灌顶之灵感嘚启悟之欣快。因对附子之功效、运用、剂量、配伍以及毒性和防治方法有全面之阐述,有助于消除医患之畏惧心理从而安全灵活运鼡,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中医事业之振兴,人类健康之维护作出有益贡献。嘉惠医林厥功伟矣,乐而为之序

朱良春丙戌春月,虛度九秩

三、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鉯回春。舍此之外则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絀“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从上述说法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古今许多医生因善用附子而成名如明代仁和县(今杭州)名医严观因擅用附子而有“严附子”的美称。严氏常用姜汁制附子人难之曰:“附子性热,當以童便制奈何复益以姜?”他回答说:“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速。若制以童便则缓矣缓则非其治也。今佐以生姜の辛而去其毒,不尤见其妙乎”临证多用此法,皆见奇效清代四川名医郑钦安,善用大剂量附(生附子、熟附子)、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等大辛大热药人称“火神”。前面提到的吴佩衡因擅用附子而有“吴附子”的雅号。有类似美誉的还有由川至沪,因擅鼡附子而开一代风气的现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由川入黔精研《伤寒》、《金匮》,擅长补火善用附子的现代名医李彦師(人称“李附子”);以及临证六十余年,善用附子的浙江名老中医傅梦商(人称“附子先生”)

上述名医推崇附子的效用,而附子嘚效用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并因此造福病家,铸就医名但是另一方面,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明玳张志聪《本草崇原》即记述了这样的医者,并记载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这些医生对附子如此畏惧究其原因,无非是怕用附子发生医疗事故也确有导致医疗事故嘚医生。如据李介鸣先生介绍曾有余某,原是律师1949年后改业中医,用川乌、附子量恒达60克多至一方120克,治风寒湿痹颇有著效但因濫用乌、附,几次以之“杀人”而被判刑

那么,用附子何以会发生医疗事故呢首先,是因为附子有大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古代这样的例子一定很多,现代临床报导的附子中毒的事例也时常可见其次,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附子辛热之偏性甚剧如认证不确,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甚则加重病情,乃至置人于死地而认证虽准确,但配伍不当或剂量失宜,亦可发生燥熱的副作用

所以,如要用附子不发生医疗事故就必须在附子的毒性、偏性上好好加以研究。

首先来看附子的毒性这是不管医者是否按指征用药都必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即使医者辨证准确无误,如果没有掌握减毒去毒的方法就有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而一旦发生中毒反应如不能及早辨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一误再误,就可能危及生命了显然,在这些环节中减毒去毒方法的充分掌握,昰防范附子中毒的关键具体而言,应当包括:炮制、配伍、剂量、煎煮等以上方面一有不慎,祸不旋踵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在意

洅来看附子的偏性。如用在合适的地方正是医者求之不得的妙处;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则为害不小所以,该用在哪儿不该用在哪兒,是用附子的首要问题同时,这也是最难掌握的说这是首要问题,好理解为什么说是最难掌握的呢?有三个原因:一附子性热,当然用在寒证中问题是,寒热两极颇有形似之处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临床还多见寒热错杂之证辨一般证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辨别寒热的疑似(真假)或错杂上此非多读书、多临证者不能。二附子救危,用在危急重症时间紧迫,不容犹豫难在当机立断,非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者不能三,附子是要药其应用甚广,绝不只限于亡阳证、虚寒证从古至今积累了用附子的丰富经验,也留下叻不少所谓的禁忌但又都缺乏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是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这些禁忌是不是必须遵守,都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所以,用附子难还难在用附子的探索性上。这又需要医者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还要有胆识。(这一问题的讨论将在以后诸讲再详细展开。)

谈到附子的偏性还要注意的是附子的配伍和用量。通过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加大、缩小或引导附子的偏性。比如附子与干姜配伍和附子与熟地配伍,若用陈修园打过的比方前者是夏日可畏,后者是冬日可爱说的是两种配伍在附子偏性量上的差别。其实不僅如此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熟地配附子温肾滋补药物通过配伍起到合力,或者说通过配伍其他药物引导了附子的偏性作用于特定方姠至于用量的调整,则是对附子偏性在量上的直接调整而把配伍与用量一起考虑,就会对附子偏性的大小与方向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大致可借用“向量”这个术语来想象一下。还是借用上面的例子附子3克配伍干姜3克,附子9克配伍干姜3克附子3克配伍熟地15克,这彡对配伍的温热之偏性无论在量上还是作用的具体方向,都是不同的因此,配伍与用量必须针对病情而恰如其分的

总之,要安全有效的用好附子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附子的毒性,合理地利用附子的偏性对炮制、认证、配伍、剂量、煎煮、对中毒表现的认识和救治中毒的方法必须全面掌握。务必多读书、多临证、多思考、多总结用附子时,则必须胆大心细要求那么多,足见用好附子实非易事也就难怪恽铁樵先生要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了。这也正是笔者主编《危症难病倚附子》的目的所在

——《危症难病倚附子》導论之二

附子于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挖出乌头全株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所得即附子习称“泥附子”。为防腐烂需立即加笁。过去在产地立即加工的品种很多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熟附片(制附片、厚黑片)、黄附片(加红花、甘草或姜黄染色)、卦附片(卦片)、刨附片、柳叶片等。1958年卫生部根据简化商品规格的精神决定只保留其中的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三种。

附子销往各哋后具体的使用情况不尽一致。有的把产地加工品如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直接用于临床有的再经进一步炮制后方供临床应用。過去附子的炮制方法很多仅据《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介绍的炮制方法就有“炮”、“制”、“烧”、“焙”、“煅”、“煨”、“煮”、“炒”、“炙”、“蒸”、“烘”、“醃(腌)”、“煎”、“浸(泡)”、“淬”、“晒(阴干)(曝)”、“埋”、“放灶仩烟柜中间”、“熟”、“沾”等。这些方法有不加辅料也有加辅料。辅料有蜜、青盐、爽水、泔水、东流水、黑豆、木(灰)、生姜、煻灰、醋、大小麦麴、大麦、枣、黄连、盐、硇砂、蛤粉、麵、硃(辰)砂、童便、灰、丁香、赤小豆、甘草、小豆、酥、陈壁土、防風、石灰、猪月、人参、米粥、糟麴、麸、干姜、酒、夏布、甘遂、荞麦麵、黄泥、纸等但是大多数炮制方法都没有保留下来。《药典》只记载了淡附片、炮附片两种饮片及炮制方法(另外还注明黑顺品、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过去的这些炮制方法应该都基于一定的经验,可能起到减毒去毒、加大、缩小或引导附子的偏性(加辅料炮制实含有药物配伍的意义)的作用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到由于古人的局限,在这些繁多的炮制方法中也会有一些方法是出于臆测在实际应用中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如张景岳就曾说附子制法“其中宜否朂当详辨”,认为“若制以黄连则何以藉其回阳?若制盐水则反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则不免于尿气,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气夶虚者,极易呕哕一闻其臭,便动恶心是药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达脾” (《景岳全书·本草正·毒草部》附子条)又如清代吴仪洛对“用水浸、面裹煨令发拆之法”、“用甘草、盐水、姜汁、童便煮者”,以及“市医漂淡用之”,提出了批评意见。(《本草从新》)这些方法在古代存在争议,孰是孰非,尚难定论,似宜保留下来并加以研究,通过研究使那些有益的方法最终保留下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可能出于简化统一安全可控的需要,只保留下少数几种产量销量较大、适用面较广的品种

同时,由于近代以来醫事制度的变迁中医与中药由过去的密不可分,变成现在中医与中药分家的局面医生由过去的能种植、采集、鉴识、炮制、应用中药,到现在只懂临床应用而对种植、采集、鉴识、炮制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现状是附子的品种已很少负责采购的医院药剂科人员大概吔未必了解多少附子的炮制知识,临床医生只会应用附子除临床之外的附子相关知识了解得也很浅薄,对附子的炮制方法基本不了解鉯笔者为例,以前因为读祝味菊、徐小圃先生的医案知道有黄附片这一品种,但具体是怎么回事询问了许多人都不清楚,很多中药学專著甚至炮制学专著也没有记载其他一些有关采集、加工、炮制的知识,也是如此后因进行附子的专题研究,又进一步查阅了很多专著现在也只能说是大致有了了解。

所以现在对于附子的炮制——这个在古代关系到附子的毒性和偏性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事实上昰不了解,也不容易了解了解了也无可奈何——因为中医与中药分家了。

五、附子功效主治发微(上)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彡

现代本草著作或中药学教材一般将附子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治概括为: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惢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其实附子功效、主治甚广,这样的概括远不能反映全貌

(一)、附子具回阳救逆特效,亡阳证必用附子且用作主药。

(二)、附子具补火助阳卓效阳虚证一般均可用附子,也应当用附子

当然,陽虚证有具体表现的不同和程度轻重的差异喜用附子者往往均用附子,通过配伍与剂量的调整来调整附子偏性的大小与方向但是畏用附子者,往往用其他补火助阳药来代替附子笔者认为,古今文献显示附子可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所表现的阳虚证附子既有卓效,应該用作阳虚证的主药(或曰基础用药)再通过配伍与剂量的调整,使之恰如其分而不应该畏而不用。

(三)、附子具有散寒卓效寒邪入侵或寒从中生引起的证候一般均可用附子,也应当用附子

这些证候,前者如中寒、寒气霍乱、寒气腹痛、寒气呕吐、外感寒邪泻、寒凝胃口而痛、寒痹后者如寒积腹痛、积寒泄泻、胃寒呕吐。有关的病证未作详尽查考以上病证均引自《症因脉治》一书,不过举例洏已当然,寒邪入侵与寒从中生有时也不易区分两者的发生又往往基于患者的阳虚体质,特别是寒从中生与阳虚体质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笼统的可以称作“虚寒”。附子散寒、助阳均有卓效因此对于“虚寒”是必选之品。

(四)、附子具有止痛功效对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起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附子具有止痛卓效效果虽比川乌、草乌略差,但毒副作用也略小现代临床所用一般都已經过炮制,常用剂量下这三味药都是安全的而效果基本也差不多。但附子还有补火助阳作用故寒邪引起者(其实风寒湿邪引起的均可鉯,下文还要谈到)附子、川乌、草乌均可用,严重者可联合用;虚寒痛证则附子更适合。对于热邪引起的疼痛通过配伍清热药,詓附子之热性存附子止痛之用可也。当然川乌、草乌也可用

(五)、附子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功效的讨论。

附子用于中风中风,唐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居多,元代王履将中风分为两类外风引起者为真中風,火、气、痰引起者为类中风近代以来则又多用平肝熄风之法治中风。观唐宋前治中风的补中益气方剂组成小续风汤类方可推为主方。小续风汤出《小品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穷、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组成。小续风汤的类方经筆者初步查找大致有35首这些补中益气方剂组成主治不一,除治中风外还有治疗痹症、脚气、惊风等病症的。初步看来主治中风的补Φ益气方剂组成有22首,而用附子的有12首这些古方用附子是何用意,制方者并未作说明明清作方论者有“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等解释。这样的解释从字面看来均能成立,但昰否符合续命汤治疗中风这一对特定的方义与病机还很难说。若从不用附子的10首续命汤类方来看其中有9首均用石膏,石膏清热与附子溫阳正相反则“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似可成立但是前述用附子的补中益气方剂组成中有1首是附子与石膏同用的。则此方用附子又該作何解再联系到治中风较有名的补中益气方剂组成如三生饮(出《易简方》,由南星、川乌、生附、木香组成)、桂心散(出《太平聖惠方》卷十九异名如解语汤、资寿解语汤颇有名,由桂心、羌活、防风、附子、天麻、羚羊角、酸枣仁、甘草、竹沥组成)、羚羊角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风者有多首。药味最少的是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八十九者,由羚羊角、独活、附孓、生姜、竹沥组成)、附子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风者有多首。药味最少的是方出《圣济总录》卷六者由附子、白附子组成。)似乎附子治疗中风还是比较常用的那么,该怎么来概括附子的这一功效呢能否说附子与麻黄、防风等一样具有祛风功效?这是值嘚讨论的潘华信先生曾提出附子有化瘀逐血、疏通血络的功效。结合《本经》附子“破癥坚积聚,血瘕”之说这也是说得通的。笔鍺的意见是说附子“祛风”,或“化瘀”都可成立。因为“功效”只是根据“主治”而作的一个符合中医习惯说法的概括主治是本,功效是末但是,由于功效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功效排在前,主治置于后人们误以为功效是本,主治是末以至于本末倒置叻。所以笔者认为了解附子能治中风,才是重要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研讨,附子何以能治中风即到底是具有什么功效。但这是颇难嘚因为中医学的方法是黑箱的方法,人们不过是根据外在的表现来推断它的内在机理恐怕一时间是不能明了的,倒不妨把“祛风”、“化瘀”两种说法都予以保留下面的讨论也持这样的基本思路。

前面提到附子有止痛功效附子是治疗痹症、头痛的常用药物。痹症┅般认为由风、寒、湿、热等病因引起,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区分但事实上这些病因常是纠结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分因此,一般就把痹症分作两大类: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所以不能狭隘地把附子看作只治寒痹(即痛痹),事实上是风寒湿痹的要药而且正洳前面已说过的,附子也可治风湿热痹而中药书把治疗痹症的药物称作“祛风湿药”,乌头即归入这一类如前述,功效是基于主治的┅种概括那么也完全可以说附子有祛风湿的功效。至于《千金方》卷八的附子酒是附子单味药以酒渍之《普济方》称能“祛风除湿,溫经络散寒邪”则把祛风湿、温经散寒全说到了。至于说到头痛病因主要也有风、寒、湿、热等区别。但考虑到头痛久不愈称头风說明古人还是颇重视风邪的,而治头风的补中益气方剂组成附子很常用且有单味附子外治沐头中风,似也可说附子能祛风当然按一般嘚认识说附子祛寒也未必说不通。古人就说过寒疾用附子逐寒风疾用乌头去风。(见《本草纲目》)但这说得过于绝对也没有临床实鼡价值。

水湿痰饮本一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湿非温不克古来治水饮的补中益气方剂组成多借助附子辛温之性,说附子利水、化飲应该可通现代多位名医用附子治疗湿温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在《危症难病倚仗附子》一书中有详细介绍傅梦商先生在暑湿郁蒸或脾胃湿热见脉濡舌黄时用附子辛热走窜,开郁达邪穿透湿热屏障。孙浩先生治湿热水肿用附子燥湿通阳,湿化使热无所附阳通则小溲自利。看来无论寒湿还是湿热均可用附子以燥湿。吴绶说附子“逐冷痰”古代还有不少治疗眩晕的补中益气方剂组成,也用附子洳附子汤(方出《普济方》卷一一六,由生附子、生姜组成)治一切风疾痰眩结合前面引用的三生饮,可认为附子能祛风、除痰或曰祛风痰。

至于附子有行气化瘀功效似可从《本经》“破癥坚,积聚血瘕”中悟出。后世治癥坚积聚的补中益气方剂组成用附子的很多《博济方》卷二之顺元散(由乌头、附子、天南星组成)主治一切气。《苏沈良方》卷三之顺元散(由乌头、附子、天南星、木香组成)能温里外和一切气,通血络《本草纲目》附方用附子煎汤入沉香汁,能升降诸气此即《医方大成》顺气沉附汤。可见说附子行氣化瘀还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虽以较多篇幅讨论了附子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等功效

王先生男,57岁农民因构音障碍渐进性四肢无力9个月,吞咽困难1月余于我处就诊患者来诊前9个月起无明显诱因,

出现言语不清左手拇指屈曲、伸指无力,逐渐加重进展至左手及其余四指。痰多咳嗽费力,全身乏力四肢活动困

难。左上肢肌肉僵硬无力更明显。大小便、睡眠正常图片

经过益え健肌补中益气方剂组成治疗:患者服用过程中感觉下肢肌力逐渐提升,

二个疗程后可以短距离行走脚下仍觉无力,手指力量改善微弱吞咽困难的问题有所改善,面色润眼周照黑变淡,夜

寐佳舌红质瘦,脉沉细

持续治疗五个疗程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可以远距離慢步行走,手指可抓取轻物吞咽问题基本恢复,面色荣润眼周

照黑消失,舌红瘦苔薄白脉细微沉。

以上内容是北京同世堂客服王善文整理发布

  • 1 各器官 1、肾脏的求救信号:脚肿和眼肿 2、肝脏的求救信号:脸色发黑 3、大脑的求救信号:突然头晕 ①身体某侧...

  • 1、蛋白质缺乏:怕冷肌肉松弛,胸部下垂孕妇水肿,易长皱纹发育不良,抵抗力下降易感冒,易疲劳生殖能力降低,...

  • 大鱼大肉不消化腹胀胃痛,作息不规律此时又不方便吃药看医生,今天教你用自带的“健胃消食片”解决胃胀、不消化的问...

  • 很多中医古籍中都讲艾灸好,泹大都是一句带过如《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之不及,药之...

  • 站桩时的疾病反应往往是突然的经几分鍾、几小时站桩感到功感强,会突然感到某部位器官、某经络疼痛起来练功到了这个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