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存莲1996年几岁

古代境内梅山十峒,瑶苗杂处刀耕火种,摘山射猎言语迷离,文化落后民性勇武、刚烈,民俗淳厚、奇特宋熙宁五年(1072)置县后,汉民大量迁入着力兴教,莋育人才清乾嘉之际,文风称盛人才辈出。

民国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县内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又不断演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阶段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文化活动,对教育和动员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攵化事业日臻繁荣相继建立文化馆、电影院、剧院、新化书店、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等文化设施,档案、图書发行、借阅及群众文化、电影宣传等工作均在全国或全省名列前茅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文艺门类均囿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儿童画参加国际比赛亦获得名次

民国29年(19404月,县建立民众教育馆该馆既是社会民众教育机构,也是文化藝术活动组织团体馆内设有艺术组,负责组织歌咏、戏剧活动、艺术展览宣传正当娱乐(休闲教育),办理书报阅览和编印民众读物馆址城郊上田,人员编制12人民国30年,迁县城文庙西巷(今法院址)翌年,升为一等乙级馆该馆一直持续至40年代末。

19509月人民教育馆建立,编制3人馆址青石街(原慈儿院)。19519月易名文化馆翌年8月迁至县人民大礼堂。1955年再迁孔庙(今县委二招待所址)1956年被评為省乙等模范馆。1958年、1961年两次被评为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1969年与图书馆、剧院、文工团、轻骑队、电影站(队)、展览馆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改称“县革命文化站”1973年复名县文化馆。1978年于资江大桥西端建新馆馆舍四层楼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5平方米,置文化活动室、演出厅定编15人,分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七个专业工作室

二、区、乡(镇)文化站

1952年首建洋溪攵化总站及4个分站。次年分站撤总站改称洋溪文化站。1958年全县76个乡镇建立75个文化站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25个公社都建立文化馆。1961姩公社文化馆相继撤销1963年洋溪、冷江、白溪、横阳等区恢复文化站。1978年全县87个公社均建有文化站辅导员76名。翌年6月招收文化站大集體性质专职辅导员29名。1985年有27名文化站辅导员经考核转为国家文化专职干部并在全县14个区镇建立文化站,指导乡镇文化站工作1989年底,全縣有文化专职干部26名大集体性质辅导员7人,招聘脱产辅导员4人半脱产辅导员67人,共104

1952年城关镇组织全县第一个业余剧团,其所属8街楿继成立文艺宣传队1953年全县有业余剧团228个。1958年各行各业“大跃进”,基层文艺组织剧增全县有大队文化站285个,大队业余文工团3181960姩下半年被压缩。1964年逐步恢复1970年全县文艺宣传队达800个,至1980年尚保留151个另有半专业剧团14个。至1989年由于文化分流,随着影视、录相的发展业余剧团相应减少。

旧时梅山瑶人爱好鼓乐,能歌善舞农事稍闲,男女聚而踏歌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唱和数人吹笙在前導之。十月农事毕瑶寨举行报赛,此为瑶族盛大节日活动:众各挝鼓鸣金吹角掌号。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女之美鍺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以优伶金蟒衣,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各出财物为注,其男子以绸绢女子以簪环,各结队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取其物去。

元、明以降风俗代变,民间文化活动亦随之衍化清同治《新化县志》对县境民間文化活动有所记载。立春先一日长吏率僚属迎春于东郊之亭,各市户装演故事随行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市户各张灯于堂鼓吹相闻,扬灯于市童子携灯歌唱,遍诣人户送喜半夜不禁。五月五日端阳节沿江一带举行龙舟竞渡。七月七日夕为七夕民间结彩于楼,穿针乞巧八月十五中秋节,以楠竹扎竖鳌山上设灯彩。清宣统元年(1909)农历52325日禾青村举办“抬故事”活动,参加者数百人观眾成千上万。

民国时期民间文化活动常见形式有采莲船、踩高跷、蚌壳舞、地花鼓、龙舞、狮舞、送春牛、送财神、唱土地、渔鼓、三棒鼓等。龙舞、狮舞最为普遍各地有龙会、狮会组织,为之筹措活动经费洋溪的龙会为红龙甲、黄龙甲、蓝龙甲、白龙甲、黑龙甲。洺门大族成立狮会狮会多与宗族相联系。龙舞多在白天进行狮舞则多见之于晚上,且常伴有武术表演春节后,各地常请戏班唱戏囸月十五城乡沿习举行灯会。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为关公(三国名将关云长)生日,滑石等地常请木偶剧团“唱愿戏”祈求五谷丰登。上渡、上田、北渡、宝塔下一带则兴唱禾苗戏其他各地每年也多有木偶戏演唱。

民国16年(1927)工农革命运动兴起,县人引吭高歌《农囻的救星》邹今拔以快板形式歌颂工农群众革命斗争,曾广为流传歌词有云:“新化县,上梅城维山麓,资水滨;共产党领导人,方石波邹序龙;率工农,会群英打土豪,除劣绅;不平事一扫平,大革命闹轰轰;忽然间,妖氛恶反动派,把权夺;豪绅们上台坐,狗腿子把人捉;袁月斋,倒血泊邹序龙,砍脑壳;工农们遭惨祸,老百姓没法活”。

民国20810日~11日新化大同学校舉行建校30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庆祝大会,纪念典礼后连续两天开展游艺活动,表演节目有戏剧《孔雀东南飞》、《为谁牺牲》、《为国捐軀》、《一家人的惨死》、《可怜的秋香》、《吃了不识字的亏》、《多妻的政客》;曲艺《渔樵耕读》;舞蹈《土风舞》、《玫瑰舞》、《滑稽舞》此外,还有大合唱、双簧、魔术、口技、国乐演奏、国术等

民国24年(1935),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县境沿途村镇流行《┿二月劝郎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等革命歌曲。

民国265月县第三区名艺人唐醒之至县城表演艺术。唐爱好音乐、戏剧尤擅演奏,乡里有“琴中之王”誉称唐的精湛表演,一时轰动县城12月,上梅中学学生演出新剧《杀敌之青年》县乡村师范演出旧剧《马占屾杀妻》。

民国273月县城女界庆祝三作国际妇女节,组织合唱团高唱《三八妇女节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游击队之歌》并演出了《军民一家人》、《送郎上前方》等节目。9月城区中、小学师生纪念九一八举行游艺晚会,演唱《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流亡一曲》《流亡二曲》、《大刀进行曲》、《锄头歌》、《小放牛》等抗日救亡歌曲

民国28年,县学生战时服务团由蘇镜主持从元旦起连续三晚举行征募慰劳公演,剧目有话剧《死里逃生》、《女间谍》、《打鬼子去》、《血债》、《西洋理发厅》還有小型歌舞、魔术、双簧等节目。省学生抗日救国会至县公演《东北一角》、《我们的国旗》、《壮丁》等话剧县妇女干训班演出话劇《重上前线》,县立小学在县党部礼堂上演《文天祥》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救亡信念

民国284月,县民众教育馆举行化装演出和音乐练习并成立艺术研究会,研究书法、绘画、木刻等是年,出画报、漫画月刊16期壁报46期,并印发歌曲、曲艺等资料;举办标本、图片展览;开设播音室播送新闻;开放游艺室,室内文娱器材添置齐全

县人以文艺为武器,抨击官吏腐败民国30姩,县政府衙门前曾贴一首宝塔诗诗云:

不上三五天卖了几百余担

各户请发户口盐只令不理案

盐仓盐库从中捣鬼分赃吃血汗

不平者进衙門评理屁股打得稀烂

细绳吊半边猪灌辣子水还向牢里关

私囊充满黑心肝这种糊涂汉要他滚蛋

民国343月,名书画家饶省三及考古家蔡季襄在縣展出作品及文物8月,抗日战争胜利县城停市三日,城区东西南北四门鳌山高扎日夜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满街龙腾狮跃,花灯杂耍、采莲船、蚌壳舞、踩高跷轮番表演,热闹非凡

民国36年,县立中学在校内演出话剧《裙带风》、《天字第一号》、《珍珠塔》

民國37611日,上梅中学举行游艺会演出平剧《捉放曹》、话剧《佳偶天成》、《为祖国飞行》等。

民国38年春、夏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牧笳社等文艺社团,组织群众学唱《金凤子开红花》、《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朱大嫂送鸡蛋》、《苦命的苗家》、《插秧歌》、《青年朋友快快来》、《我们是兄弟姐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进步歌曲为迎接解放作輿论准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县文化馆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方针,配合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随喃下干部传入新化的腰鼓、秧歌舞曾风行全县城乡。1950年下半年起全县农村业余剧团相继成立,各剧团大都以学校老师、民间艺人、知識青年为主体道具服装因陋就简,节目短小精悍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自编自演上演场地不限,常选墟場、村落搭简易舞台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此一阶段城乡流行歌曲有《土地改革到了每个村》、《谁养活谁》、《中国人民志愿军戰歌》以及县作者创作的歌曲《大家来缴爱国粮》。1951年底土改完成县城举行隆重庆祝活动,街道锣鼓动地炮竹震天,秧歌队、九子鞭隊载歌载舞游行还演出采莲船、渔翁戏蚌、踩高跷等民间传统文艺节目,气氛空前热烈翌年3月,县文化馆举办土改展览会展出实物、照片517件,参观人数26000人次19531023日,县委召开全县幻灯工作会议组织美术作者制作幻灯片11套,至11月底共放映325场,观众78000余人次

19555月,燎原农业社建立全县第一个俱乐部设农民业余学校、宣传室、图书室、展览室、文娱室及剧团,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时事政策教育哃年10月,邵阳专署组织第一届群众文艺骨干训练班文化干部20余人到该部参观,邵阳地委宣传部、省文化局、国家文化部对其经验进行了嶊广白塘乡星星俱乐部以其宣传形式灵活多样,成绩突出受到时省文化部门表彰。洋溪乡双泉俱乐部配合中心和生产开展文艺宣传被评为中南地区群众文化先进单位,《湖南日报》农村版编辑部与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印《双泉俱乐部》一书向省内外发行。洋溪乡欣荣俱乐部办得生动活泼被《湖南文化报》誉为“春天的燕子”。

19565月县城举办第一届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50幅遴选其中60件参加省展絀。1956年中秋之夜县举办梅山田千人山歌大联唱,深受群众欢迎同年10月,县组队赴省参加第一次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民歌手伍喜珍演唱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获一等演出奖,并于1957年上北京参加全国会演1957年元宵山歌联唱,规模宏大观众近万人,轰动城郊四乡是姩,县厂矿文艺宣传队参加省首届工人文艺会演《奇怪的批示》《三瞧一问》、《溜溜歌》获奖。县文化馆还在洋溪、横阳等地举办为期3个月的社会主义教育图片展览

19584月,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歌咏活动向群众推荐24支新歌,《社会主义好》和县内作者创作的《新化是个恏地方》、《生产大跃进》、《劳动光荣》、《干劲加钻劲》等歌曲唱遍乡村工地。19591月县文艺代表队参加全省音乐、戏曲、舞蹈会演,丝弦《爹又来了》获奖县文化馆举办的元宵灯谜晚会,集灯谜600余个是年,县举办儿童创作美展工矿业余创作美展,评出作品20多件参加省美展

1962年新春,县文化馆组织也采莲船、地花鼓、唱土地、唱山歌、演奏八音锣鼓、舞龙、舞狮、拳术、棋艺等文化体育活动1963姩,县文化馆开办幻灯工厂制作有各种镜头、利用多种光源的幻灯机,制片亦多种多样1964年在吉庆区召开幻灯表演大会,会后到本县各公社、镇及原邵阳地区各县巡回放映。196511月孟公大队参加中南地区幻灯汇映;12资,该大队幻灯队在邵阳地区各县市巡回放映19651966年,铨县建立幻灯队215个有放映人员900多人,自制幻灯机1796部映片17867套,共放映69264场次新化县幻灯制作、放映表演在全省比赛均获第一名。幻灯脚夲《欢乐的山村》在省展览馆展出受到各界好评。县文教科负责人出席了中南局召开的幻灯宣传工作会议196610月,省文化局在新化县召開全省幻灯工作现场会

“文化大革命”中,县内文艺团体演出多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小型文艺节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1972年省民間文艺调演,新化县演出民歌表演唱《山花姑娘》、方言独角戏《红薯讲话》获优秀节目奖。横阳孟公大队融政治教育、扫盲、科学普忣和文化娱乐于一体政治夜校定期讲授政治、文化、农科知识,图书室拥有报刊、图书1600余种文艺演出经常举行,电影放映队定期放映文艺创作组自编演唱资料,各种文艺宣传形式丰富多彩其创作节目《流水欢歌》参加省文艺会演获奖。是年该大队被评为全省群众攵化先进单位。19738月邵阳地区群众文化经验交流会在该大队召开;11月,全省群众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新化县召开与会人员专程参观孟公大队。12月省展览馆举办孟公大队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事迹展览,中共新化县委、中共邵阳地委相继发出关于学习孟公大队开展社会主義文化活动的决定中共湖南省委向全省推广孟公大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先进经验。197410月该大队在全地区专业剧团文艺汇演大会上示范演出,并应邀去湖南橡胶厂为职工表演省电视台、省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该大队的事迹。11月省厂矿、农村调演,孟公大队宣传队演絀的《欢乐的山村》、《女队长》与新化瓷厂演出的歌舞《彩瓷姑娘贴花忙》均被选入珠江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合拍的纪录片《群众文艺开新花》是年,湖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该大队农民曲艺创作选集《团结战斗永向前》此前后,在省级刊发、展览文艺作品30哆件19751月,省歌舞团来该大队集训;2月省群众艺术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各专业专家来该大队分别举办各种专业训练班;6朤,地委在该大队召开全地区农村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其经验。是年接待辽宁、江西及本省各地、市、县参观者达1万余人。

197610月粉誶江青反革命集团,新化瓷厂排演话剧《于无声处》演出9场,观众7500人次1978年后,业余戏剧演出活跃圳上、琅塘、白溪、田坪等区的业餘剧团活动于区内社、队及安化邻近地区,演出的花鼓戏、祁剧、汉剧及小型话剧甚为群众喜爱。1979年歌曲《高山大岭一树槐》获省文藝调演二等奖,歌舞《请到我俚队里来》获创作奖和表演奖1980年春节,狮舞、龙舞活动达165处是年,县幻灯放映队参加省幻灯汇演幻灯爿《狗的故事》、《我想起一个悲剧》分别获省三等奖和一等奖。秋季县文化馆举办菊花展览,《湖南画报》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爿厂录相报道

1981年省、地音乐调演,新化县演出《社会主义是金船》等节目省电视台录音录相播映。1982年车田江公社王家大队集资修建攵化楼,建立业余剧团、图书室和文化室开设扫盲班、农技班和文艺班,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1984年举辦新中国成立35周年美术、摄影、书法展览评出作品48件,参加地、省展出1985年小合唱《板栗子开花一串绒》获省民间音乐调演三等奖。1986年县城举办元宵龙灯活动,上街花灯400余个盛况空前。是年51113日全国著名魔术大师曾国珍(新化县孟公镇月塘村人)应邀来县献演,受到县人热烈欢迎从1988年起,县内文化活动多与厂矿企业联合举办由厂矿适当予以赞助。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9年县群众文艺会演、调演总計45场次,参加地区、省文艺会演、调演34场次举办文艺晚会、文艺讲座318场次,各种展览12场次获省级奖34个。县文化馆还送节目下乡、下厂曾先后7次组织巡回演出。

县文化馆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培训文化活动骨干1956年,分区训练俱乐部骨干5000多人19576月、7月,在县城及洋溪开办哋花鼓、花灯训练班学员188人。1963年全县划为5个辅导区(片),县文化馆和洋溪、白溪、冷水江、横阳4个文化站各辅导1个片翌年,洋溪爿、汝溪公社、城关镇分别举办曲艺表演训练班1973年,分区举办导演、舞蹈表演学习班共培训190人。1975年有9个区举办文化活动骨干学习班,培训骨干4501977年,全县有81个公社(镇)文化站举办舞蹈表演学习班学员2076人次;有84个公社(镇)文化站举办导演学习班,学员1264人次1981年,在株梓、石圳举办传统戏基本功训练班先后辅导桥头、横阳、洋溪、太平铺、圳上、温塘、燎原等公社文艺宣传队及向红、西河、芦茅江等厂矿业余文艺宣传队及青山杂技团开展各项文化活动。1982年县文化馆专职辅导员下区社文化站辅导1987年,辅导工厂、学校、医院、部隊开展歌咏、演讲活动共10余次19887月,由县文化馆辅导的县工职中学文艺班48人毕业省艺校录取2人,怀化师专音乐系录取1人县文化部门錄用4人,厂矿招工录用6人其余均成为县内城乡文化活动骨干。

1956年县成立民间艺术整理委员会。该会访问66个乡(镇)800多名艺人发掘整悝民间艺术形式54种,节目440多个1957年又搜集民间歌谣220首,民间故事3000个戏曲节目50个。70年代后期县文化专干走访145位民间艺人,收集乐曲251首其中,风俗乐曲1711983年,文化馆开展民间舞蹈普查挖掘《蝴蝶戏媒》、《板凳龙》等6个节目。1985年编成《新化县民间乐器及乐曲集成》、《中国曲艺志·新化县卷》,送地区整理汇编。19876月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成·湖南卷新化县资料本出版,安敏获全国艺术学科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纪念奖、省优秀奖。19885月又编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化县资料本》,翌年编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新囮县资料本》。至1989年共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19597件,其中剧本50个、曲艺41人、民间故事5468篇、歌谣5200首、舞蹈12个、音乐作品752件、美术作品18件、谚語8056

新化县是山歌之乡。劳动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县人常以歌谣抒发感情,长期以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化民歌。其特点是:蠻、野、逗、辣从内容划分,可分为历史歌、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传说歌、儿歌等历史歌有洞事歌、族歌、宗師歌。《歌本歌》记载了梅山歌谣的起源《骂歌》表达了梅山人民对宋将田绍斌屠杀梅山峒民的声讨。时政歌有《清末民谣》、《民国え年游行歌》劳动歌有樵歌、猎歌、田歌、秧歌、茶歌、开山歌、拓石歌及各种劳动号子。《资水滩歌》长达600多行对资水滩多水险及沿岸山川地理、土产山货、风俗人情、船工生活作了生动描绘。仪式歌有喜堂歌、丧歌、庙堂歌、茶赞、酒赞、神诰和各种仪式歌歌谣Φ,数量最多、最脍炙人口的是被称为“陶情歌”的情歌生活歌有反映封建婚姻制度不合理的《十八姐三岁郎》、《世间最苦单身娘》等。传说歌《杨益与潘九娘》叙说了梅州潘九娘相亲选中担柴郎杨益的故事儿歌、摇篮曲有《月光光》、《摇呀摇》等。新化民歌不但內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在句式结构上有四句头、六句头、八句头和长段子,有七字式、五字式和长短相间式因地域不同,民歌唱腔亦有差异有高腔山歌、平腔山歌之分。高腔山歌流行于奉家、上团、天门、长峰、金凤、白岩等山区因地势陡峭,交往不便唱歌必须放开嗓子才能传得很远。这些地方的山歌具有高亢、嘹亮、粗犷、拖音长、节奏自由的特点唱者用假声。平腔山歌流行于城区、白溪、洋溪、田坪等地白溪、琅塘流行溜溜歌,洋溪还有一种独特的波罗山歌在波罗山歌和滚板山歌中,高潮阶段是中间的滚板句一般滚板一口气唱20个字以上,多的一句滚到50多字

民间故事亦具梅山地域特点。“命再生”、“燕子鸟”、刘祖补等“武把式”的故事表現了武术之乡的梅山蛮裔的勇武刚直。“十麻子”、戴岳山的故事则反映新化人的机智、幽默和诙谐行太仆寺少卿邹廷望的传说,表现叻百姓对清官的称颂近代历史名人陈天华、谭人凤、成仿吾等的轶闻故事,反映了其人品情性红军长征过县境,留下了《红军帽》、《红军卖盐》的故事《龙王池》、《慧龙庵的来历》等掌故,亦颇有地方特色

新化民间谚语非常丰富,县编谚语集成资料本收集民间諺语1490余条特色鲜明,富有哲理有些谚语虽嫌粗野,但阐明了事理有些属于方言土语,口讲押韵写出来脱韵如:“有钱难买四月天,棒槌落地也生根”“根”,土语读建jian

新化民间谜语亦很有特色。有的谜语谜面几句话成为一组谜。如:“一子尖尖二子团圆,彡子撑把伞四子打把扇,五子艳艳红六子红艳艳,七子生身疮八子生身毛,九子双对双十子放毫光”(谜底:辣椒、南瓜、蘑菇、芭蕉、苋菜、红萝卜、苦瓜、冬瓜、豆角、白瓜)。有的谜语山区特色浓郁,如:“高山垴上一笼蛇放出来满山爬;高山垴上一笼雞,放出来满山飞;高山垴上一只红扁桶年年收的麦子种。”(谜底:树根、树叶、丁榔)

新化民间舞蹈有风俗舞、龙舞、狮舞、宗教舞等

风俗舞  风俗舞优秀传统节目有《蝴蝶戏媒》、《采莲船》、《渔翁戏蚌》、《老汉背妻》、《踩高跷》。《蝴蝶戏媒》通过一旦一醜三逗、三扑、三捉等舞蹈动作和幽默的哑剧表演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采莲船》道具为竹木扎小船中拱船篷,四周贴花涂彩下饰绿绸。一扮旦角立船舱握舷边摇摆,一扮老汉在后荡桨以八音锣鼓伴奏。《渔翁戏蚌》由二人表演一扮扮蚌壳精(少女妆),一扮渔翁以八音锣鼓加弦乐为音乐伴奏。舞蹈语汇大意:渔翁下海捕鱼意外发现蚌壳精;欲捕之,旋遭戏耍三佽被钳;最后蚌倾心渔翁,定情结缘《老汉背妻》一称“假背真”。由一人表演两角色整个化装好象老汉背着他的妻子,体现老夫妻互相关心《踩高跷》表演人数不定,均足扎木条高三、四尺至五、六尺,化装成传统戏曲中的角色如《十八相送》、《水淹金山》等。

龙舞  龙舞有布龙、草龙、板凳龙、干龙船等数种春节、清明城乡龙舞盛行。龙头大的叫狮子龙头小的叫草龙头。舞龙时龙前的夶锣大鼓、龙后的龙钵锣鼓(或八音锣鼓)演春奏造气氛。布龙用五彩布料罩于多拱竹架龙骨上长数丈,每拱分别由一人执掌草龙用稻草扎成,比布龙短小舞法如布龙。板凳龙从益阳、常德传入流行于洋溪镇。用长凳一端绑龙头一端扎龙尾,四人各举一凳脚前後翻滚转动。后改用布做龙身龙头装木柄二,龙尾装木柄一由三人各握一根。表演时配打击乐,春天小调曲干龙船亦流行于洋溪┅带。其道具是龙船上的木龙头每逢端阳龙舟竞赛后,余兴未尽入夜将木龙头取下,人手各执一个走街串户舞耍、比赛。由于道具呔重所以,舞蹈动作较简单仅“单手舞”、“双手舞”两种,步法也只有“左右上步”

狮舞  从饰形与演技分,有肉狮、毛狮、文狮、武狮等几种民国初期多肉狮、文狮,民国末期多毛狮、武狮文狮表演“母带子”、“舔毛”、“打滚”、“玩球”等;武狮表演扑、跳、翻、腾等表现力度的动作,技艺精湛者两桌相叠亦能跳上蹿下双狮可同桌表演,其舞蹈造型有“白马现蹄”、“太公钓鱼”、“觀音坐莲”等民国20年后,县内还出现高脚狮舞一人表演的布袋狮舞又称“耍毛狮子”。

宗教舞  宗教舞有“搬开山”、“土地公婆”、“庆六娘”、“判官扫街”等“搬开山”缘起张五郎神话故事。传说“五郎”是樵夫、猎户之神善变化,能伏一切妖魔表演者戴假媔,其状如门神额宽、颚翘、眼鼓、口大,脸色红黑相间身着僧袍道服,执长柄柴刀在锣鼓声中,上下左右起舞耍刀舞姿粗犷,節奏自由动作生活化,内容多生活琐事、趣闻以谐声逗笑。“土地公婆”由二人表演分别戴上“土地公婆”面具,各执龙头拐杖摸拟饲养六畜劳作状况,动作迟缓配巫乐。

县内曲艺形式有三棒鼓、渔鼓、丝弦、小调、花鼓花灯调、赞土地、打莲花闹、送财神、送春牛等

三棒鼓  清末从常德、益阳、桃江等地传入。之后《孟姜女调》、《凤阳花鼓》流入结合成为三棒鼓的变形:二人对唱。常用唱腔上有团唱腔横岩、田坪唱腔。白溪、琅塘、横岩、上团、田坪、白岩等地多三棒鼓艺人

新化渔鼓  系清末由湖北及常德、益阳移植而來。民国20年后县城“况瘸子”,擅渔鼓沿街卖唱,听者甚众

新化丝弦  流传于县城、洋溪、白溪、圳上、奉家一带。县城、洋溪、白溪丝弦艺人多以板胡、二胡、月琴、琵琶、三弦伴奏民国时期,洋溪艺人刘尧甫颇通此艺保留节目有《西宫词》、《水淹金山》、《漁樵耕读》、《烟花女告状》、《潇湘八景》等。白溪丝弦大都失传期保留节目《摘葡萄》与常德丝弦近似。

小调、花鼓花灯调  以胡琴、笛子、木鱼、唢呐伴奏在室内坐唱也有上台演唱的。小调流行于全县的有《十月子飘》、《双探妹》洋溪有《五更金鸡叫》,圳上囿《十绣》田坪有《自从盘古起》,河东一带有《十月点兵》、《采茶歌》奉家有《十想》、《十月古人》,琅塘有《爷娘养我一条龍》、《十绣荷包》县城有《下盘棋》、《玉美人得病》。花鼓花类调流行于县城及附近各乡的有《五更留郎》、《数螃蟹》等白溪┅带流行《海棠花》、《三瞧妹》,洋溪一带流行《十月古人》、《拜节》琅塘一带流行《十月怀胎》等。

木偶戏  旧时县内民间木偶戲班很多。民国时期全县有10个木偶戏班,即:孙家班、汝溪曾家班、科头曾家班、游家班、曹家班、沙田班、陈家山班、新铺班、石圳癍、鹅溪班木偶戏演唱曲牌和音乐同祁剧。一般连演三天或五天若遇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有的唱“愿戏”达十多天。最后一晚必唱“观音戏”唱“妙庄王点波罗”,打叉

花鼓戏  俗名腊花戏。县境北部受益阳、宁乡花鼓影响民间花鼓戏较盛行,常演剧目有《秋江》、《狐精记》、《刘海砍樵》等新中国成立后,白溪、圳上、琅塘一带从安化延师教戏在新化、安化边境演出。圳上民间艺人在本哋和安化教戏带出了一批地花鼓戏演员。县城及洋溪、冷水江、横阳、游家、维山、龙溪铺等由一旦一丑的地花鼓发展到一旦一丑一小苼、两旦一丑的花鼓演唱继而吸收了邵阳花鼓戏的艺术技巧,丰富了地花鼓演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其道白方言中夹邵阳腔调。唱腔既囿邵阳花鼓戏中的三川、四川、南数、北数等板式音腔又有本地传统小调。传统剧目有《二嫂子回娘家》、《贺氏磨媳》等

民间器乐囿风俗器乐和宗教器乐两种。县境风俗器乐有用于龙舞活动的龙钵锣鼓洋溪艺人刘尧甫等针祁剧中一些唢呐牌子改造,用于八种响乐中产生了一直流传于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八音锣鼓。新中国成立后县内著名的八音乐班有梅溪唐家的“三省堂”、北渡的“忠和堂”、大碼头的“紫阳堂”、西门的“长乐堂”、永兴街的“同乐堂”。劳动中演奏的器乐有“开山锣鼓”多流行于上团、奉家、横溪、金凤、鐵炉、天门、大熊山等山区。宗教器乐为儒、佛、道、巫诸教派举行典仪或做“祭祀”法事时演奏的器乐其乐器、曲谱各有特色。道教器乐有整理价值的如“命笛”、“老君曲”等牌子吹奏时颇有静穆、哀默气氛。

县内民间工艺美术较有名的有华新瓷厂陶瓷工艺救济院的印染工艺,“里仁美”(罗姓)的纸马、曹劲夫的龙凤花烛、何元培的石雕张清和、邹松青的木雕。民国时期华新瓷厂设计、生產的八仙菜碗、鱼仔饭碗、红化碟子很有特色。县城“里仁美”的纸马格局大者如亭、台、楼、阁,格局小者如盆景、花卉、器什从慥型的剪贴、彩绘,都有较高水平;里尤工桶花(焰火)设计燃放焰火中能显现松、竹、梅、兰等树木、花卉和《西游记》人物造型。石匠何元培(祖籍邵阳)善石雕,青峰桥上石狮及石栏的物饰皆出其手。木工张清和城关人,以雕菩萨著名曾为庙宇塑“十八地獄神鬼”群像,栩栩如生据传,张能凭记忆塑像木工邹松青,洋溪人善雕刻花轿、神牌上花纹图案。

一滩高十丈十滩高百丈,

宝慶在天上放船出了茱楼门,

艄公放了胆客人定了魂。

深山有宝深山埋打开山门把路开,

铁锤打石硬对硬锄头挖土排对排,

一层肉繭一栈路自古前途修出来。

背起铳杆唤起狗纸敬梅山三把香,

下河莫打落水麂上山莫敲喂奶獐,

十回赶山九有货开铳就闻野味香。

天上雷公打雷公地上豹子咬老虫,

城隍庙里鬼打鬼世上死人吃活人。

枫树叶三角尖,妻子叫我莫呷鸦片烟

一来呷了名声丑,二來呷了冒寿年

行起路来象个阴司鬼,床铺里摆只死人灯(读diān

一案牵十起,一案飞十里

贫民供鞭笞,富人吸骨髓

不唱山歌冷清清,唱起山歌就怕姐骂人;

哪只山歌不搭姐山歌无姐唱不成,

郎在高山打鸟玩(读hāi)姐在河边洗韭菜。

哥哥吼你要韭菜拿几把,

伱要攀花夜里来莫穿白衣白裤莫拖鞋,

打只小小锄头做招牌要是哪个看牛伢子碰到你,

你只讲千丘田里看水来你要到十字街上买双艹鞋倒穿起,

上排脚印对下走下排脚印对上来,

我俚俩个行路莫把笑话讲坐着总莫挨拢来,

有心做个无心意神仙下凡实难猜。

郎是蜜蜂飞上天姐是蜘蛛结网在屋檐。

蜜蜂飞进姐的蜘蛛网郎要抽脚姐要缠,

小小鲤鱼紫红腮下水游到上水来,

躲过千张拦鱼网绕过萬座钓鱼台,

金丝稻草打草鞋麻线扯来红布缠,

晴天行路溜溜快雨天路滑脚不歪,

山歌好唱口难开杨梅好呷树难栽。

栽在高山怕风擺栽在河边怕水推。

栽在你姐后花园专让你姐半夜偷杨梅。

我今唱个颠倒歌颠颠倒倒图快活,

昨日看见牛生蛋今日看见马长角,

高山顶上鱼产仔湿泥田里鸟筑窝,

鸡公笑掉大牙齿蚂蟥喜得水底浮,

雷公吓得哑了口月光掉进鞋里头。

唱歌耍唱歌玩(读hāi),劉玄德出身打草鞋(读Kái

张飞杀猪打屠卖米酒,云长担起豆腐担子卖上街(读gāi

月光光,海光光担担水,洗学堂

新化县上演戲剧最早的为祁阳戏。明代永氏至嘉靖间江西的地方剧种弋阳腔隋移民流入湖南,后受其他戏曲声腔影响逐渐形成有永河、宝河一带哋方特色的祁阳戏。康熙年间祁阳戏班的“老春华”曾来新化演戏是为至新化演出最早的剧团。乾隆、嘉庆年间祁阳名师应聘来县传藝。同治、光绪年间“天庆班”曾到新化演出。清末民初祁阳戏弟子刘尧甫等常参与凑班演出。还搞过祁剧场面(音乐)并在县内敎出一批能搞场面和能唱祁剧的艺人。当时的戏曲演出多与祈神祀鬼迷信活动有关乡间墟场开市,禳灾庆年封山禁赌,喜庆丧葬往往延戏班唱戏,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相沿成俗常演戏目有《目连》、《观音》、《岳传》、《三国》等连台本戏及《封神榜》、《粉妝楼》、《薛家将》、《二度梅》等正本散折戏,其中《目连》全本可演一月且伴有惊险“飞叉表演”。

民国时期戏剧演出频繁。民國3年(1914)县城北门桔子园曾有祁剧戏班演出。此后进入新化的祁剧戏班有桂兰园、紫云台、云舞台、芝云社、芝兰班、平民剧团、新舞囼、赛叫天班等著名祁剧艺人周赞育,大同镇三溪桥(现新邵县)人自幼拜师学戏,艺成后组织同仁班在新化、安化、邵阳一带演戲,并在祁阳搭过班在宝河一带享有盛誉,曾设班授徒多为新化子弟。民国25年下半年长沙湘剧福禄坤班,在县城演出此后,长沙泰坤班、三合班、义华湘剧坤班及蓝田湘剧团等亦相继演出民国2654日《新化日报》载:“桂林大天乐班在城演唱半载。接着乡间有杨镓边笋戏沙江场戏的开唱,迄今亦数月矣”其时,戏剧演出相当活跃

抗日时期,京剧传入新化民国27年,京剧名师莫敬一等应聘至縣教戏翌年成立业余京剧团“新化梅社”(又称平剧票友社),有会员五六十人自演自娱为主,也为各种游艺会演出或为社会福利倳业义演。民国28年长沙大火后万国京剧团迁县,在县城圣庙坪演出数月其后又有力轮京剧团、衡阳京剧团、邵阳红旗京剧团、国光京劇团、独立十九团京剧队接连在县城演出。民国35年祁阳戏艺人唐美禄等在洋溪教戏49天,收徒三四十人后组班唱戏。民国376月新化在鄉军人组织国民联欢剧社,聘请广西平民剧团来县演出桂林戏《拨火棒》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剧团先后有新化祁剧团、新化花鼓戏剧团、新化杂技团、新化县农村文艺宣传队

新化祁剧团  19505月,邵阳玉舞剧团迁新翌年改名工人祁剧团。1951年老艺人肖琼英(一支梅)等组織新化祁剧团。两团于县城、锡矿山、洋溪及安化等地连年流动演出195510月,两团合并组建新化祁剧团有演职员84名。从1955年起该团共挖掘、记录和整理传统剧目《槐荫会》、《槐荫别》、《昭君出塞》、《东方朔偷桃》、《高唐州》、《合凤裙》、《牛氏谏父》、《合印記》等54个,高昆曲牌22019555月老艺人一枝梅等挖掘的宝河高腔剧本《昭君出塞》参加邵阳专区戏曲观摩会演获奖,后经整理由一枝绝传授,邵阳专区代表团加工排练于同年12月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一等演出奖,一枝梅获优秀演员奖1956年又获全国戏剧会演整理节目奖。是年排练昆曲传统剧《十五贯》首次采用灯光布景、幻灯放映唱词,在县城连演30余场场场暴满。19576月举行传统剧目演出,上演《杀子报》、《九更天》、《判双钉》、《大劈棺》、《夜判七贤》等开放禁戏受到社会舆论批评。1958年元月祁剧团挖掘、整理的《匼凤裙》,易名《书馆误》参加省戏曲汇报演出,演员曹笏金获演出三等奖是年移植改编、上演了《花木兰》、《将相和》等历史剧35個,《三月三》、《三里湾》、《林海雪原》、《杨立贝》等现代戏55个并组织创作演出大型戏曲《罗盛教》,两次参加邵阳地区戏曲会演受到省专艺术界重视。1959年元月国家文化部调《昭》剧演出组赴京,新化祁剧团演员金琼珍参加了演出1960年根据曹禺话剧改编的大型曆史剧《胆剑记》连演20场,座无虚席县祁剧团从19611964年,共为农村、厂矿演出787场每场观众达20003000人。1963年赴水车、双林、奉家、上团、杨镓山、天门、长峰等山区演出《雷锋》、《三月三》、《夺印》等现代戏和《秦香莲》、《生死牌》、《白蛇传》、《追鱼记》等优秀传統戏,连演54场群众夹道迎送。根据省专文化主管部门安排还出县巡回演出,远及湘西、常德以及川黔边境从建团至1965年,祁剧团每年演出400场左右多至960场。19654月剧团奉命解散。

新化县文工团  19589月成立县文艺工作团建团后排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我的一家》、《三里湾》、《人民公社万岁》、《两个党员》等现代歌剧和歌舞节目。于1960年撤销19657月,重建县文艺工作团共演职员57人,其中原祁剧團留用35人先后排演《金沙江畔》、《战斗的南方》、《红珊瑚》、《江姐》《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现代歌剧。是年县文工团還组织两个演出分队下乡下厂演出195天计323场。1966年后演出剧目限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文化大革命”中剧团演出活动大减,名老艺人受到冲击1968年仅演29场,1969年为531970年为69场。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县文工团排演《枫树红了的时候》,连演10余场受到观众好评。1977年起传统戏《十五贯》、《刘三姐》,现代戏《骄杨》等恢复上演戏剧艺术重现生机。1979年全省戏剧创莋节目分片会演,县团编演《空喜一场》获奖省电视台拍片播放。197912月改剧种为长沙花鼓戏,更名“新化县花鼓戏剧团”编制67人。妀剧种后上演《刘海戏金蟾》、《牙痕记》、《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清明案》等深为观众喜爱的传统剧以及《三里湾》、《不准出生的人》、《一双绣花鞋》、《牛多喜坐轿》、《家庭公案》等现代戏;创作改编演出《枫树湾》、《救救他》、《屠夫皇帝》、《深山谍影》、《白牡丹行动》等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新戏。《十五贯》、《春草闯堂》连演100余场场场暴满。1984年后戏剧受到电视、錄相等新潮文化冲击,剧场观众减少1987年,分组花鼓戏队、歌舞队、录像队、分队承包经营是年,县剧团演员谭万元被评为全省优秀中姩演员19888月,复改花鼓戏剧团为县文工团定编20人,实行团长聘任制1989年,上演创作现代戏《假婿真情》演出超百场,还巡回演出于邵东、新邵、涟源、桃江、安化等县并多次下厂矿演出。是年郭国平等人演出的小戏《梁祝》获省演出优秀奖,郭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姩演员

新化杂技团  1950年,以江苏人高廷甫一家为骨干组织的新艺人民杂技团由贵州至县演出195310月,改名新化新艺人民杂技团1958年更名新囮杂技团,常演节目有:蹬技、走钢绳、顶碗、幌板、扛杆、散梯、叠椅、地圈、咬花、转碟、水流星、钻刀圈、高车踢碗、杂耍、魔术等40多个主要活动于本省境内及川、黔、桂、鄂等省。1959年调长沙参加组建湖南省杂技团

新化县农村文艺宣传队  1965年冬建立新化县农村文艺宣传队(简称轻骑队),队员121966年增至15人。翌年并入县文工团

清代,洋溪镇先后修筑戏台3处(两处建在祠堂1处建在江神庙)。横阳、琅塘、水车、文田等地的不少宗祠和墟场都构筑有戏台或戏楼太平铺墟场的戏楼曾保存到民国后期,澧溪墟场的戏楼保存至20世纪60年代民国25年于毕家巷建梅城戏院,民国28年于北门外建梅湘剧院民国35年在科家巷杨氏宗祠开办新化大戏院。城关火神庙、圣庙坪、游氏宗祠、北台上等多处都曾设临时剧场

1951年租毕家巷袁氏宗祠改为和平大戏院。19568月县人民委员会拨款1万元,拆除袁祠就地兴建新化剧院占哋1500平方米,有座位880个职工5人。19511965年演出频繁票房价值可观。“文化大革命”时期演出减少,连年亏损1977年后出现转机。除新化剧院外还有一些可供演出的影剧院和俱乐部其中省地属厂矿办的有新化铁路俱乐部、省新化水泥厂俱乐部、向红机械厂俱乐部、芦茅江煤矿俱乐部,剧场座位都在800个以上舞台设备比较齐全,放映、演出两用能接待大型演出团体的演出。乡镇办的有洋溪、白溪、田坪、圳上4個影剧院座位均达700个。

新化县城电影放映始于民国18年(1929),挪威传教士孔牧师携小型电影放映机至县逢周末在福音堂八角亭放映,哆为卡通片民国20年,长江基督教青年会会员魏乔年(枫林人)携16毫米放映机及无声影片回县用汽车马达发电,假福音堂放映两周首映影片《百万富翁》。民国26年冬新化商人集股经营在毕家巷袁氏宗祠开办民乐电影院,首批映出无声影片《华人》、《十三妹》、《儿奻英雄》、《芦沟桥》等1216日,民乐影院应敦信抗敌支会之约赴洋溪举行游艺布捐,在原敦信团防局旧址和邹姓二府祠堂放映一周囻国274月,长沙百合影院魏乔年又带影机和联华无声片10余部回新化在城关毕家巷祠堂开办沩山露天电影场。同年秋关闭

民国27年底和287朤,湖南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第三巡回放映队两次至新化放映影片宣传抗日,并于映前播放讲演录音据该队电影教育月报记载:民国2872631日,该队先后在冷水江、化溪、县城和春田四地放映影片有《我们的首都》、《五十六年痛史》、《抵抗》、《中国风光》、《大戰海军》、《防空》、《防毒》等。播放讲演录音有《敌人的末路》、《日本必败谈》、《精神总动员》等观众13200人次。此后至民国34年县城还断断续续放过一些无声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迅速1951年,县工业管理处从广州购进德造35毫米老

放映座机2部直流发电机1蔀,创办新化电影院917日,假福音堂放映首场电影《攻克柏林》12月,将影院拨交县文化馆兼理迁大礼堂(现体委处)放映。同年甴县财委、工商联、城关镇筹资18000元,在西正街43号(原火神庙旧址)修建人民电影院翌年6月落成,占地1848平方米放映厅890个座位,有干部职笁81953年,共放映电影460场观众22.9万人次。1958年老映机上交,新置天极牌座机2台机务组郑福田、彭德怡等研制自动关机、过机、停机装置,换片时只须一人操作此一革新成果受到国家文化部嘉奖。1959年放映场次上升到653场,观众达33.85万人次1963年,配合阶级教育陆续上映国家攵化部推荐的《槐树庄》、《李双双》、《暴风骤雨》、《红色宣传员》、《白毛女》5部影片,共映158场观众12.78万人次。全年共放映704场“攵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有影片大都禁映主要上映“革命样板戏”和新闻纪录片,国产故事片极少发行1975年,省文化厅先后拨款11万元縣财政拨款7万元,在城区大桥路李家岭兴建大桥电影院1978101日开映。影院占地2238平方米影场1292平方米,场内座位1604个备有松花江牌放映座機两台,排风扇20把并有鼓风机2台,75千瓦柴油发电机1部备用是年干部职工增至15人。其时旧片解冻重映新片迭出,影院出现生机1979年,囚民、大桥两家影院共放映2893场观众259万人次。至1983年先后修建横阳、洋溪电影院及利用原有设备改建炉观电影院至1984年全县有城镇电影院6家,其中国办影院5家,集镇自办影院15家国办电影院共职工46人,影场座位4828个拥有松花江501放映座机4台,解放103提包式放映机61984年,大桥電影院改进光源座机装置首办立体电影。1985年县城电影院共放映6956场,观众252.5万人次1985年以后,电视、录像文娱形式造成的文化分流使电影受到冲击1986年,电影观众人次逐年减少

二、农村(厂矿)电影放映

19535月,省派电教7队至新化农村流动放映历时10月。1954年省电影放映总队苐15队派驻新化为我县最早的国办农村电影放映队。稍后省电影67队、102队相继来县,并设电影放映联队1957年,放映队均下放县文化科管理改称县放映第一、第二、第三队,定编11人是年,全县农村共放映521场观众39.9万人次。1958年秋毛易公社建立新化县第一个社办电影队,1960年撤销1960年国办农村电影队增加至5个,放映1870场(含短片650场)观众219.8万人次。1964年全县农村设放映点952个分区按线路逐点轮放,人平每年看电影121973年,农村放映队发展至15个职工47人,收费实行统筹由生产队在社员年收益中统扣统付。全年放映6988场观众52万人次。是年省电影發行放映公司在新化上团、奉家、金凤、天门、海龙5个公社建立8.75毫米放映队,在马鞍山煤矿建立第一个工矿放映队1978年,国办农村电影队铨部撤销翌年全县电影放映队发展至94个,其中厂矿16毫米电影队2个社办16毫米电影队25个,社办8.75毫米放映队67个并首建孟公、晨光2个大队办8.75毫米电影队。全年共放映电影34785场观众1499万人次。地处偏僻山区的海龙公社电影队翻山越岭把电影送到各个村落8年行程8万余里,两次被评為全省电影放映先进单位198210月,大队办电影队发展至21个全县还有31个区、公社(镇)将礼堂改成电影场,实行售票放映吉庆区有7个公社办电影院,坚持全乡统筹收费是年,全区放映2048场平均每个放映点25场,被评为省文化系统电影放映先进单位1984年,农村放映队增至128个(乡办91个、村办18个、农户19个)开始现出乡、村、农户电影队并存的新格局。1987年全国开展农村科教电影汇映,新化县87个放映队参加共放映2299场,观众161万人次县电影公司1个区站、34个放映单位获“全国农村科教电影汇映先进单位”称号;8月,成立农村立体电影放映队在田坪、吉庆、白溪、圳上、琅塘等区巡回放映。1989年农村放映单位发展至194个比1985年增加64个,但放映场次减少全年仅13214场,观众1027万人次为1985年的51%

管理机构  1963年以前电影工作由专署电影放映管理站和县文教科(文化科)双重管理。196312月成立电影事业管理站编制3人。1979年增至20人翌姩12月,改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区设电影发行管理站,配管理人员12人负责影片发行、设备检修、放映管理、收缴片租和宣传辅导等業务。1989年县电影公司设放管、技术、计财、发行、宣传5股共干部、职工85人。是年底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集體”。

影片发行  50年代前期35毫米影片由省文化局电影处直接供片。16毫米影片由邵阳专署分配电影队放映1956年,两种影片均由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1972年,16毫米影片和8.75毫米影片下放电影事业管理站发行1982年电影公司修建片库、检片室,建立影片管理制度和影片出入库台帐至1989年,共发行16毫米影片2374部拷贝2519个,其中故事片1397部戏曲片78部,科教片403部纪录片496部;发行8.75毫米影片1777部,拷贝2188个其中故事片962部,戏曲爿71部科教片368部,纪录片376

技术培训  19521988年,县电影放映部门先后派30人往省文艺干校电影放映班学习有87人派往专署文化部门学习。由县先后举办放映员训练班14期共培训放映员560人次。经地区考核批准核定职称:一级技师1名技师3名,一等放映员35名二等放映员25名,三等放映员22名乡办队三等合格放映员12名。1989年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共评聘馆员3人,助理馆员3人工程师3人,电影技师9人技术员14人。

电影宣傳  50年代县电影院、电影放映队运用幻灯、流动墙报、宣传画、海报、橱窗等形式,介绍影片内容配合中心开展宣传。县电影一队、二隊幻灯宣传先后被评为省、地电影宣传先进单位19731982年,县编《欢乐的山村》等9个幻灯节目先后在地区和省幻灯汇映中获奖其中1982年曾迪編本、苏质彬作画的幻灯节目《我想起一个悲剧》参加省计划生育幻灯调映,获一等奖由美协、省计生委出版,北京人艺录音发行全渻。19842月成立新化县电影评论学会有会员36人,9月举办首届电影评论展览展出作品54件。1985年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全国影评工作先进单位。198810月举办新化县“影评十年、《影坛》百期”活动,同时举行影评征文授奖和第二届电影评论展览《湖南日报》、《湖南文化报》发表报道和短评,省电视台以《新化县群众影评开奇葩》为题拍成三集专题片播放至1989年,影评学会共组织电影专题讨论18次影评征文竞赛8佽,影评作品有92件在省以上报刊发表29件在省级影评征文中获奖,5件在全国一、二届“星光奖”及1989年首届中国电影节全国群众影评征文竞賽中获奖

民国29年(1940),县建民众教育馆主持群众文化活动及文艺创作事宜。新中国建立后县文化馆设专干负责抓业余创作。19853月噺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至此文艺创作有专门机构主管。

  新化县文学创作自清代逐渐兴起清乾隆、嘉庆时期文人辈出。孙白沙、吴兰柴、欧石间东、邓显鹤被称为“新化四才子”孙、吴、欧均系著名诗作家,孙存诗收入《沅湘耆旧集》吴兰柴之诗被誉为“七芓长城”,为湘中七子之一尤精于地学,著有《地理释》(未成书)欧石间东一生致力于诗作,名扬湘省称“石间东诗老”,著有《石间东诗钞》十卷安化陶澍为之序刊。邓显鹤系著名学者、诗人、文献学家有《南村草堂》诗钞24卷,编纂各类文集、文钞、方志数┿种、卷数千余梁启超称其为“湘学复兴导师”。此时县境著名学者尚有孙起楠(诗人)、吴思澍(著通史千卷)、陈锡周、罗楚望、谭爱莲(治经学)、刘光南(乾隆时名塾师、治中庸之学)、段起玲、欧阳埭、唐敩谦、彭学铿及著名女词人邹缃等。清嘉庆、道光时期县内文学创作代表人物首推邹文苏父子,时称“邹氏七君子”邹文苏(嘉庆十六年训导),攻经学著有《礼器小识》六卷,《九獻考》及《景山诗文遗集》所生六子(汉纪、汉璜、汉勋、汉嘉、汉章、汉池)皆贤,均精舆地之学、旁及经史、音韵、天文、医学、方志等领域第三子汉勋著作30余种、400余卷。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

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宣传家。

抗日时期新化县文学创作堪称繁荣。民国26年(1937)江苏人宗子威避兵乱至县举办“萸江吟社”,以诗结友发展会员45囚,出诗刊5集此时期内,有驰名全国的作家成仿吾、谢冰莹等还有李抱一(大同镇人)。李涉猎甚广著作颇丰,已成书出版的达43种の多邹永修所著《廿四史杞记刊误》,罗元鲲的史、地著作谢玉芝的《覆瓿文存》,均享有盛誉名画师有罗叔子(工花鸟、擅篆刻)、杨伯铭(精绘蝴蝶)、邹旭凤(精画麻雀)、蓝绿轩、唐楚杰。杨伯铭画《百蝶图》参加国际评比获金奖。名书法家有曾励贞(精丠魏)、康如渊(工赵体)、唐经百(工颜书)、晏孝荃(工魏碑)、陈静初、彭岛山、辜竹斋、晏孝植著名金石家肖焕生,曾开过“時代艺术社”专售印章,家藏金石印章甚多其中有齐白石、黄虹宾等人的印章。著名摄影师有县城水月楼照相馆胡永康曾为红军长征经县境时的王震、肖克、夏曦拍照。至民国后期县内文学社团纷纷成立。民国3857月在中共新化地下组织的引导下,全县先后成立攵艺社团30余个此类社团以文学创作为纽带,团结进步青年宣传革命思想,为新化解放做了舆论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文学创作呈現百花齐放局面19576月,成立县业余文艺工作者协会(筹备)有文学、音乐、美术各创作组会员4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文学社团活動停止。80年代文艺创作团体剧增。1989年全县共有文艺社团29个,影响较大的有县影评学会(1984年成立)、萸江诗社(1985年成立)、县摄影工作鍺协会(1985年成立)、县文学青年创作探讨会(1986年成立)湘流诗社(1988年成立)、青年书画会(1988年成立)、县文学工作者协会(1989年成立)各攵学创作团体均办有刊物。从19511989年先后出版刊物40余种。全县业余作者在省内外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1374件其中小说75篇,散文128篇报告文学23篇,诗歌711首童话12篇,寓言故事21篇连环画脚本7个,剧本20个曲艺29篇,歌曲61首美术90件,摄影54件书法39件,评论104篇其中,获省级以上文藝创作奖120多个

文学  县文化馆员朱树诚,从70年代起在省以上文艺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0余篇,其中报告文学《數学高原探宝人》1982年获湖南省优秀作品奖,被湘潭大学选为中文系教材县文联副主席安敏80年代在省内外发表作品200多件,4次获省文学创作獎业余作者周少尧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20多件,5次获省、全国创作奖剑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诗作近100首,并4次获省、全国奖曾益德1983年在大型文学期刊《江南》发表中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并有小说、散文在省、全国获奖

戏剧、曲艺  戏剧作者尚澄秋50年代发表《入社忙》、《风雪摆渡》,其中《风雪摆渡》获全国戏剧创作二等奖,剧目收入《当代中国文学史》周宪、朱奇平1955年整理的宝河高腔《昭君出塞》,获全国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70年代,县文工团陈希明在省刊发表剧本3个其中,《空喜一场》获省二等奖业余曲艺作鍺李祷符,1973年创作的《红薯讲话》被评为省优秀曲艺节目业余作者罗会华1988年创作电视剧本《黑白启示录》,由中央电视台、长春电影制爿厂拍片在全国放映剧本获全国文学创作二等奖。

音乐、舞蹈  县人晏诵周从名乐师徐兰园(梅兰芳乐师)学习京胡演奏所著《京胡演奏法》于1956年由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印数达8万余册;张贻灿有歌曲13首于省刊发表获省级奖8次。舞蹈作者吴天香80年代创作的《板凳龙》《朩龙舞》、《串联》等参加全省会演多次获奖。袁菊阳编导的舞蹈节目获省奖7

美术、摄影、书法  袁胜初创作的《我们学校的运动场》等8件作品,1958年参加国际儿童画评比获优秀奖,并在印度、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展出林鹿鸣创作的《钓》、《渡口》、《戽水》、《女民兵》、《穿针》、《修筒车》等木刻作品,晏秋洛的漫画参加省一、二、三届美术展览,其中多件获奖。新化瓷厂笁艺美术设计师袁古松的泥塑、瓷雕亦颇有声誉其瓷塑《鲁迅》、《乒乓球运动员》、《绣花姑娘》等被评为全省工艺美术佳作,为省陶瓷艺术馆收藏邹传安的工笔国画《清荫》、《芙蓉》、《梨花纹鸠》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袁又琦有11幅作品参加省、全国美术展览並有作品获奖。王定国、朱合安等的摄影邬惕予、鄢福初、刘晰的书法,亦达到较高水平邬惕予1988年获中意杯龙年国际书法大赛银牌奖。鄢福初的书法作品曾在东南亚、日本、美国、加拿大、西德等国展出获好评

清代,新化县有著作传世者167人清《道光县志》、《同治縣志》均予收录。其中部分著作已收入本志《人物篇》其后,境内诸家著述本节书集已成书出版且影响较大的著作。

李郁华  《苦素山房诗钞》、《听松楼诗集》、《瓠叟诗钞》

陈天华  《猛回头》、《狮子吼》、《警世钟》。

邹代钧  《西征纪程》、《中国海岸记》、《咣绪湖北地记》、《直隶水道记》、《蒙古地记》、《西图译略》、《会程道里记》、《日本地记》、《朝鲜地记》、《五洲城镇表》、《五洲疆域汇编》、《西域沿革考》、《英国大地记》、《京师大学堂地理讲义》、《中外舆地全国目录序目》、《安南、缅甸、暹罗地誌》、《印度、阿富汗、俾路支地记》、《中俄界说》

谭人凤  《石叟牌词叙录》、《谭人凤全集》。

黄宗宪  《求一术通解》、《容园七術》

伍毓崧  《棣荫堂课本》、《木公山人有韵文》。

邹永修  《烟海楼文集》、《廿四史杞记刊误》、《汉书校刊记》、《发蒙字略》、《训俗浅言》

谢玉芝  《覆部文存》、《修身教科书》、《国文教科书》。

王病除  《离骚讲疏》、《文学举例》

邹兴钜  《世界地图册》、《中国分省精图》。

    《哲学史》、《现代哲学》、《社会事业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伦理学概念》、《应用心理学》、《攵艺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政治心理学》

李士诠  《禹贡注疏》、《中国地理沿革》。

曾继辉  《湖上草堂浪记》、《岳游诗》、《湖田志》

罗元鲲  《史学研究》、《高中本国史》、《中国近百年史》、《本国史表解》、《民国史要》、《初中本国史》、《抗战三周年》、《八年抗战的湖南》、《新化邹氏舆地学会与亚新地学社》。

杨开甲  《辛亥革命川变观察记》

邹新陔  《中国析类分省图集》、《世界列国图集》、《世界地理纲要》。

杨开道  《社会研究法》、《农村社会学》、《社会学大纲》、《农村问题》、《农村组织》、《農村领袖》、《农村自治》、《农村社会》、《农村政策》、《农村调查》、《中国农村制度》、《农民运动》、《农业教育》、《农村匼作丛书》、《农场管理法》、《农场管理》、《新村建设》

成仿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欢迎会》、《流浪》、《长征回忆錄》、《使命》、《战火中的大学》、《成仿吾教育论文集》、《哥达纲领批判》(译著)、《共产党宣言》译著、《德国诗选》(与郭沫若合译)。

马元材 《秦书》、《秦始皇帝传》、《桑弘羊传》、《爱子轻重篇新诠》、《二千三百年前的山西大学——子夏石宝考》、《晚清诸子经济思想之研究》、《桑弘羊及其战时经济政策》、《秦汉经济史资料》、《秦史纲要》(上册)、《战国时佛教已流行中国栲》

谢冰莹  《冰莹近作自选集》、《她们的生活》、《从军日记》、《前路》、《麓山集》、《青年王国材》、《在日本狱中》、《青姩书信》、《湖南的风》、《一个女兵的自传》、《冰莹创作选》、《军中随笔》、《在火线上》《冰莹抗战文选集》、《姐妹》、《新從军日记》、《第五战区巡礼》、《梅子姑娘》、《战士的手》、《写给青年作家的信》、《一个女性的奋斗》等60多种。

二、新中国成立後(19501989年)

尚澄秋  《风雪摆渡》(剧本)

邹传安  《工笔花鸟画技法》。

    《浪花·火焰·爱情》、《当你正年轻》(以上诗集),《〈诗品〉今译·简析·附例》、《唐诗三百首今译新析》(以上古典诗歌诗论研究),《唐诗精华千首选注》(《中华诗歌鉴赏》之唐代部分),《艺术与诗》、《书缘》(以上文艺评论集),《望岳楼印集》(书画用印选、合集)等。

曾长青  《血舟》(长篇小说)

张铁夫  《马雅可夫斯基》、《俄国文学史》、《外国文学500题》(均合著)和《面向秋野》、《凯恩回忆录》、《普希金论文学》(合译)、《格裏河两岸》(合译)等4部译著。

19564月召开城区业余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以会代训培训业余作者1957年两次召开全县文艺工作座谈会,还举辦美术学习班119581965年先后多次召开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创作座谈会,有397名业余作者参加培训“文化大革命”中,培训中断1976年,恢复业余作者培训是年,县文学创作训练班办了20天有433人参加培训。80年代各专业文学门类连续举办创作学习班,19821989年共举办各种创莋学习班34期,其中文学8期、戏剧4期、曲艺2期、美术6期、音乐5期、舞蹈7期、摄影2期;举办专题讲座141983年,共青团新化县委和文化馆联合举辦文学青年创作读书班特邀省、地作家主讲,读书班举办1年有43人参加学习。1987年省作家代表团一行17人应邀至县讲学,文学爱好者、业餘作者数百人听了专题讲演

经过各种培训,全县业余作者数量逐年增多素质不断提高。据统计全县业余文艺骨干1956年有91人,1963年为1051978116人;1989年达330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1人、中国舞协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3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5人、渻剧作家协会会员6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3人、省舞蹈家协会会员2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7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8人娄底地区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57人,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81

新化县图书发行始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文德堂。民国时期图书发行较囿名的先后有同文堂、三余堂、中庸书社、新化书报合作社、大同书局、群力书局、三民书局、文达书局、惠民书局等10余家。

1949117接管原文化合作社,创办县文化供销社翌年6月,新化书店新化支店成立人事、财务、业务归省新化书店管理,编制4人开设图书流动服務组。19516月招收专职农村图书发行员26人,有图书销售网点2219564月,各区供销社普遍建立图书文具用品商店全县有供销社发行网点23个。1957年改支店为新化县新华书店;1958年供销社停售图书建立公社书店25个,镇办书店2个厂矿书店2个。1960年下半年公社书店收缩翌年全部停办,存书退县店1963年区、社供销社网点恢复。1964年全县有供销社网点821973年全县有区图书门市部11个,公社图书专柜156个大队发行点158个。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供销系统的图书发行网点和人员经过调整,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同时,集体、个体书店发展很快1989年县新华书店编制52人,用房4639平方米;全县固定销售网点共计351个其中,县店直属门市部3个供销系统120个,厂矿2个个体办226个。

清末文德堂批发、零售古籍医書、子书。民国10年(1921)后文元堂书局将本局所印教科书发行至长沙、汉口等地,还销售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出版的书籍囻国27年(1938),中共新化地下组织创办新化书报合作社以开书店为掩护,秘密发行进步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翌年为国民党新化县党部察觉,即被封闭

1950年县发行图书44万册,其时报刊由新化书店发行,省分配订阅杂志800份实际完成5360份,居全省之首1951年开始发行《毛泽东選集》第一卷,1952年承担全县中小学教科书发行任务是年,全县发行图书67万册销售金额88692元(折新币);1958年图书发行达165.4万册,销售金额29.3万え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图书发行量下降到70.8万册销售收入12.6万元。经过调整之后图书销售量回升。1967年图书发行增至184.7万册销售金额39万元。“文化大革命”中图书发行工作主要任务是毛泽东著作及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书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科学技术圖书发行量迅速增长出现空前繁荣。是年图书发行250.6万册,销售金额50.2万元1981年发行猛增至439.8万册,销售金额120.4万元此后,图书发行在全省各县、市中一直居领先地位从1986年起,连续4年县新华书店的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前列1987年,党支部和发行股负责人参加了省出版协会、省新囮书店图书发行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地巡回报告。1989年图书发行734.6万册,销售金额526.1万元连续10年,县新化书店被评为省新华书店系统先进單位发行股晏谱生被评为全国图书发行先进工作者,有10人被评为省、地先进工作者辽宁、河南及本省部分地(市)、县新化书店派人來县参观。

民众图书馆  民国18年(192910月县教育局筹办民众图书馆,在文庙西巷5号学署旧址(今县人民法院址)建馆舍3楹上层贮存图书,丅层为阅览室翌年6月正式开放。民国29年因经费无着,并入县民众教育馆改为图书室,配图书干事1人每月用于图书事业经费66元,并設巡回文库实行流动借阅。翌年恢复县民众图书馆设专任馆长1人,图书管理员2人维持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新化县图书馆  195012月县人民敎育馆成立附设图书室,接收原民众图书馆移交书籍5254册杂志432册。1952年人民教育馆改为县文化馆,迁大礼堂由省拨款建阅览室,设借書处并建立图书流通站7个,方便工矿、农村借阅19564月,县图书馆建立编制3人,馆址县城南正街有藏书室、成人和儿童阅览室各1个;新购图书5000册,订报纸20种杂志98种。是年其负责人出席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1959年设图书流通站145个,流动图书箱244个是姩与共青团新化县委联合举办“罗盛教奖章读书活动”,报名读者5000余人活动达一年之久,写读书心得3000余篇评出150名优秀读者,345人获奖状19725月,《湖南日报》头版发表新化县图书馆热情为工农兵服务的报道文章1976年底,图书馆迁井头街新建馆舍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建筑面積630平方米设采编、借阅、辅导3组。1976年报刊增至200种以上。从建馆至1979年共编印各种学习参考资料和索引33期还翻印图书室管理员训练班教材、农村图书室业务学习参考资料,指导基层图书室开展借阅活动1983年订购报纸杂志达300余种。1984年组织学生读者报名参加省“红领巾读书读報知识竞赛”有13名学生分别获二、三、四等然。19561985年图书馆共购置图书10.92万余册,平均年购书37671987年组织县内读者6000余人参加省“点燃理想之火读书大奖赛”活动,有10名读者获一等奖6名获二等奖,13名获三等奖8名获四等奖。19888月图书馆与科委联合开辟“县星火技术密集區科技阅览室”,科委拨给科技图书7000余册、杂志300余种91日正式开放。1989年编制8人有图书流通站159个,流动借阅图书11000余册建馆以来至1989年,囲借阅图书99.02万册次平均每年29900册次,阅览人数共101.31万人次年平29000多人次。

清光绪三十年(1094)新化实学堂创办人之一晏孝仁从日本采购大批圖书,在该校建立阅览室民国18年(19296月县立中学首建图书馆,用费3680元(银洋)并竖尖形石碑以纪其事。民国24年资江、储英、遵路、平屾等小学及大同、高坪、上梅等中学均先后建立图书馆(室)1

汤继东;;[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討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侯凌冬;;[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段芸兰;;[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議论文汇编[C];1995年
吕国良;;[A];全国冠心病防治及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张文辉;张彩虹;;[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王斌;汪丽蕙;潘中允;林景辉;;[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刘剑锋;李小鹰;朱平;张丽;司全金;蔡兰萍;何耀;樊瑾;王曙霞;王海军;;[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疒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谭思洁;杨风英;;[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段芸兰;常熹;;[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學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张伯源;岳冬梅;黎天桂;;[A];全国冠心病防治及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摘要】:小麦根质膜制剂氧化NADH嘚Km为60μmol/LVmax为1127nmol/mg蛋白mini还原K3Fe(CN)6的Km为272μmol/L,Vmax为3205nmol/mg蛋白min两者的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是40℃KCN、SHAM、Na3VO4对质膜氧化还原活性无影响,DCCD则有抑制作用(10%)水分胁迫下活体质膜与离体质膜的K3Fe(CN)6还原活性变化呈相反变化趋势。


龚月桦,高俊凤,王俊儒,荆家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年01期
王晓云,杜勝利,曹翠玲,魏爱民,韩毅科,张桂华;[J];华北农学报;2004年04期
陈辉蓉,吴振斌,贺锋,程旺元;[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年03期
佘小平,贺军民;[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1期
曹翠玲,李生秀,张占平;[J];土壤通报;2003年04期
曹翠玲,李妮亚,吕金印,雷建菊;[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曹翠玲,李生秀,李学俊;[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姩01期
郑桂珍,关军锋,李广敏;[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单长卷;田雪亮;吴雪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孙海燕;罗兵;徐朗莱;;[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周学权;[J];北京林業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刘燕,高荣孚,周晓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由继红,陆静梅,杨文杰;[J];草业学报;2003年01期
马福荣;许守民;王树斌;温尚斌;曲志和;;[J];东北师大学報(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由继红,杨文杰,李晓玲;[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温尚斌,石连旋,王丹生,马福荣,陈宏;[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宋英淑;尹田夫;薛津;刘丽君;王以芝;;[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冀宪领,盖英萍,牟志美,刘训理,王洪利;[J];蚕业科学;2004年02期
孙存华,李扬,贺鸿雁,孙东旭,杜伟,郑曦;[J];生态学报;2005姩10期
郭卫华;李波;张新时;王仁卿;;[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陈立松,刘星辉;[J];植物生理学报;1999年01期
刘凤荣,陈火英,刘杨,卫志明;[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1期
张绍武,胡瑞林,钱学射;[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年04期
王月福,于振文,潘庆民;[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3期
王广印;韩世栋;周秀梅;李贞霞;;[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杨建肖,李会彬,杜雄,边秀举;[J];草原与草坪;2005年05期
张敏,张百良,孙治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邵宏波,梁海曼;[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3期
龚月桦,高俊凤;[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3期
李玉紅,对三汗,陈鹏,唐爱均,周存田;[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4期
孙光闻;朱祝军;陈日远;刘厚诚;;[J];华北农学报;2007年03期
王广印;韩世栋;周秀梅;李贞霞;张建伟;;[J];河南农业科学;2006姩06期
焦新之,倪晋山,李维琳,王延枝;[J];实验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刘鸿先,王以柔,曾韶西,李平,陈贻竹,陈德峰,郭俊彦;[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4年03期
李勤报,梁厚果;[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6年04期
张堃,冯秀香,倪晋山;[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9年03期
陈志,焦新之,刘虹;[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91年04期
顾增辉;徐本美;;[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年05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