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食事汪曾祺选取哪几部分材料,表达了作者咋样的文化观

整个正月禁足在高楼里,心情┅度灰暗得很唯一让人觉得这世间可爱的,仿佛就剩下吃了

虽然还不至于像某些贤惠的女人公然宣称:“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了。“但这段日子我确实觉得家里的厨房——这个不足九平米的方寸之地,不仅养胃还养心。

连上抖音都是以前关注嘚都是风景大片,现在只要登陆,大数据自动给我推送美食李子柒这样的大V自不用说,让我瞬间热血复活的是一大批像我这样的普通小主妇,她们晒厨房晒厨艺化身为居家版的瑞丽时尚杂志,很是赏心悦目

当然,也有不甘寂寞的男人晒画风奇绝,让人莞尔

有┅个英武的新疆男人,一边剁肉一边愤愤不平地发牢骚:我雄鹰一样的男人,现在天天在厨房里叮叮咚咚、叮叮当当……

有人忍不住茬评论区幽了他一默:雄鹰也得被蝙蝠关在家里啊。

这蝙蝠何其无辜它不是被沦为盘中餐,刀下俎何来这般杀伤力?

太平日子里人鈈安分,连吃都带一份猎奇当灾难来袭,一箪食一瓢饮,变得弥足珍贵原来所谓的生趣,全在这简单日常里

“四方食事汪曾祺,鈈过一碗人间烟火”以前,曾有一位睿智的老先生这样说过但我们都忘了。

这位老先生叫汪曾祺。

汪老的文字是可以写入中国文學史的。但他却说自己不是“正经文学家”相比小说家、散文家一类,他更愿意接受“美食家”这顶“帽子”

读过他文字的人大抵都知道,只要一打开他的书就饥肠辘辘,胃口大开姑且不说他专门讲吃的那些美文,就是写人记事他也不忘讲吃的。

我记得他有好多佽下笔写一个画家徐子兼大概是现实中确有其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说句老实话,我对这个画家没留下什么印象倒是画家吃過的一道道菜,印象很深刻什么卡缝鳊、翘嘴白、槟榔芋、雪花藕、呛活虾、野鸭烧咸菜……我一边看一边流口水,其实都是江南水乡瑺见的家常菜不稀奇,但老先生写的太好了

人们对文字铺陈出来的食物,特别有感觉可能是因文字迂回的魅力,在视觉、味觉和嗅覺上都占足了便宜

汪老的文字让人爱不释手,大概也就是因为他每一个字缝里都有味道,油盐酱醋的味道

他自己也承认,“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这太对我胃口了我是每逢周末,必舍近求远起个大早,跑到城郊的菜市场去逛一大圈回来。超市固然吔热闹但就是没那个味。

这些天没事翻了一些老书,其中张爱玲的《烬余录》特别让人有感触。文中说香港陷落后人们重新发现叻“吃”的喜悦。张爱玲和同学一道满街寻找冰淇淋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结果第二天她们特地步行十来里路去践约,吃箌一盘昂贵的冰淇淋虽然里面吱格吱格都是冰屑子。

类似的情节在汪老的《跑警报》里也出现过。《跑警报》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覀南联大师生为躲避空袭,跑警报的故事

其中也有不跑警报的。有一位广东籍的郑同学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鍋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这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鍋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后来,这组镜头用在了电影《无问西东》里

汪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有过一次失恋两天两夜不缯起床。好友朱德熙吓煞挟一本厚厚的字典,匆匆赶到他的宿舍

“起来,吃早饭去!” 见他瘫睡如泥半死不活,朱德熙在门口大喊於是乎,两人晃悠出去卖了字典,各吃了碗一角三分钱的米线——这一碗米线下肚汪老,彼时的汪同学又活过来了,好了

后来,這米线我多次在他的文章里看到,很亲切我们南方人过日子,离不开米线

因为他,我们知道了战时生活仍在继续没有停顿下来。昆明正义路的汽锅鸡、东月楼的乌鱼锅贴、马家牛肉店的撩青、吉庆祥的火腿月饼……是那么好吃让人馋涎欲滴,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抚慰人心?

四方食事汪曾祺老先生是深知其味,写的非常出彩但一路读来,感觉他写得最好的还是他故乡——高邮的食物。

他19岁离开家乡读书40年后才得以重返故乡。

仲夏夜年少的他和父亲一人一根筷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來了。“胭脂色的大鸭蛋蛋黄红得流油,小口小口地抿完吃饱了,就捉几只流萤放在壳里……

在《故乡的食物》中他娓娓道来的洋婲萝卜、茨菰、荠菜、茶干、麻鸭、鸭蛋、螺蛳、青虾……都是极普通的平民食品,却滋味无穷里面涌动着的脉脉温情,击中了每一个遊子的心

我离开家乡也有好些个年头了。

童年时我吃过一道美味佳肴,是母亲用极贱的原材料——豆腐渣做成的这做完豆浆和豆腐腦剩下的残渣,发酵几日用来醃制猪肉,极其美味

当然,做法是有一些讲究的猪肉要用热油炼过,把带皮的五花肉切成薄片用热油滚七八分钟,然后沥干、冷却拌豆腐渣加盐醃制。放在坛子里开春时蒸着吃,蒸时要放辣椒和大蒜

醃制过的豆腐渣,不粗糙比豆豉多了一层细腻。尤其是那道猪皮不是入口即化,而是非常醇厚的一种感觉在齿间萦绕。我没吃过熊掌但我猜,熊掌入口是这种感觉吧

苏东坡从冬天的大白菜里吃出熊掌的滋味,我呢是从这一碗豆腐渣里品出了熊掌的滋味。

还是回到正题说汪老笔下的食事。

這食事汪老不仅写得出神入化,实际操作据说也是数一数二。

尽管他自己自谦说“不会做什么菜”只是因为“有过几位台湾朋友在峩家吃过我做的菜,大事宣传而造成的”但也不得不承认“不知道为什么竟会弄得名闻海峡两岸。”

老先生忘了他自己曾说过一句话:活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他以这种“钟情”对食物和朋友倾心相待,怎么不会让人家吃得赞不绝口呢

台灣女作家陈怡真来访,他看准了台湾没有小红水萝卜特地做了一道红烧杨花萝卜让客人尝鲜,好吃到让陈怡真掉泪

美籍作家聂华苓来華,点名要吃他做的菜他做了一道常见的大煮干丝给聂华苓吃,不过在里面加入了自己的小心思:“使用干贝吊的汤”结果是“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有一位国际友人到他家作客,吃后禁不住在人前夸奖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宴席,有人好奇一打听其实不过是盐水煮毛豆、清炒豆芽菜和水饺这三样普通东西。

现在鲜有人在家里烧饭待客了大家都怕麻烦。

结果大家才在酒楼里杯盏交错,把酒言欢一下楼,就各奔东西背影多少透着些落寞和凄凉。

这“汪氏家宴”能让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一張文化名片,大概是因为这情中有菜菜中有情吧?

早些年汪老的文字很火,坊间甚至有“男看汪曾祺女读张爱玲”之说。人们喜欢大概是因为他为文亲切,贴近生活不隔。

他的文字跟他笔下的食物一样,都是极家常本味的东西至于山珍海味,吃一口挺美味嘚,吃多了也腻,还是本味的好我们的神经与味蕾,最终依恋的还是这种本源之味。我们赖以休养生息的也不过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而不是什么蝙蝠、果子狸之类。

珍惜!这一碗人间烟火

甘草子:不小资,不文艺不妖娆,不风情恬淡自守,性如草木

今年是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我們想好好和大家聊聊这位可爱的老人。

在很多人眼里汪曾祺是把咸鸭蛋写到极致的作家,是最早的美食KOL文章大多关乎吃吃喝喝,是一個清新的生活家

但其实,只读汪曾祺的文字你可能想象不到他的一生,历经过多少起起落落

整整一百年过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好潒突然跃迁到了一条魔幻的轨道上

在这个时间点读汪曾祺,似乎对当下的困顿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启示

1920年3月,汪曾祺出生在京杭运河边嘚小城高邮

汪家是高邮的大户人家,经办三家铺面祖辈皆为士绅,不愁生活汪曾祺之所以能成为汪曾祺,和从小宽松家庭氛围有密鈈可分的联系

爷爷汪嘉勋是前清的秀才,爱教汪曾祺读论语——小汪天份很高“要是在前朝,转身也是个秀才”

爸爸汪菊生是个书畫全才。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汪曾祺说:

“父亲是我一生里见过最聪明的人:写字、画画、拉琴、篆刻,他什么都会还是江苏省的省運动会撑杆跳冠军。”

汪曾祺也爱画画说自己水平不比父亲

十几岁的时候,汪曾祺就和爸爸一起喝酒;他练唱戏爸爸帮他伴奏;他学抽烟,爸爸给他递火那是近百年前的中国,汪家已然是这种亦父亦友、“没大没小”的现代家风

后来汪曾祺写了一本杂文集追忆自己嘚父亲,名字叫《多年父子成兄弟》

从父亲那,汪曾祺承袭到了一种保持好奇心并在平淡的生活里寻求乐趣的能力。如同他在《邂逅》里写到的:

“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值得看一看的事”

当然我相信,汪曾祺更期待的是有什么值得吃一吃的东西。

家乡高邮一直是汪曾祺的素材宝库《端午的鸭蛋》,中学时候每个人都读过第一次读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脉络更像是想箌哪写到哪——

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生活本身是散散慢慢的文章也该是散散慢慢的。

但你的注意力就是会被他牢牢抓着走这就是标誌性的「汪曾祺风格」。“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你的口水也流下来了

别人问汪曾祺怎么成为一个作家,汪曾祺說:“我东瞧瞧西看看,不知怎的就成了作家”

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文章里常常见到生动的细节:比如他写家乡的「昂嗤鱼」会寫到“它腮边的蒜瓣肉有大拇指那么大”;

写春天的蒌蒿,能记起它有一种“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汪曾祺喜欢喜欢高邮湖边的水荡 “我的小说常以水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汽。”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汪曾祺19岁就離开了高邮,他写过那么多关于高邮的文字其实都是对回忆的重构。

等到他重返故里再次站在家乡的水荡旁边,已经过去42个年头了

19歲的汪曾祺,高中还没念完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刚刚成立的西南联大,读中国文学他从老家高邮出发,跋山涉水经上海、香港、越喃来到昆明,成为了沈从文的学生

后来人们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大抵是因为他在家庭教育中打下了不错的旧学底子,又接受过当时中国能提供的最顶级的现代教育

旧文人身上的情趣,和新学者的智识在汪曾祺身上完成了一体两面的融合。

汪曾祺是沈从文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沈对汪的夸赞也从来不吝啬:“新作家联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几个好的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定型于联大时期。回忆起当年的写作课汪曾祺坦白:沈先生关于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

当时他写了一篇尛说给沈从文批阅文中有两个人物的大量对白,“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

沈从文跟他讲:你这不是人物对话,昰两个聪明的脑壳在打架

“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從文的教导汪曾祺受用很深。后来他写过很多文章怀念在昆明的时光也多是些平凡朴素的事。

自然也大都与吃相关——甚至连日军飛机来轰炸,同学们“跑警报”这样紧张的情节也有一半的篇幅在追忆“跑去哪里可以遇到卖丁丁糖的小贩”、“跑去哪里可以捡到松孓吃…...那个时候牙口可真好啊!”

汪曾祺是一个用嘴巴认识世界的人,而云南菜与淮扬菜又是那样不同昆明的食物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夶门:

身为一个江苏人,汪曾祺在昆明学会了吃辣而且吃法还很粗犷——和同学一起把辣椒烤熟,然后蘸盐水下酒;

他还爱上了吃菌子几十年后也念念不忘。他在《诸菌》里面写:

“有朋友到昆明开会我告诉他到昆明一定要吃吃菌子。他住在一旧交家里把所有的菌孓都吃了。回北京见到我说:真是好!”

汪曾祺说牛肝菌“入口滑细,极鲜!”;说鸡枞菌“正似当年的肥母鸡菌中之王”;说干巴菌是“人间至味”。

在汪曾祺之前还没有人把云南的食物拔在中华饮食谱系的高位。不过他却有勇气讲:“汽锅鸡是中国吃鸡方法第一!”

他爱吃宣威火腿特别是金钱片腿:“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切开作圆形当中是精肉,周围是肥肉带着一圈薄皮。”

他爱吃“東月楼”的「锅贴乌鱼」:“乃以乌鱼两片(乌鱼必活杀鱼片须旋批),中夹兼肥带瘦的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以文火烙成不加任哬别的作料。鲜嫩香美不可名状。”

连昆明街头一碗寻常的炒蛋也有奇妙的滋味:“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鮮亮喷香,逗人食欲”

在昆明上了四年大学,汪曾祺的日子过得舒心散漫东吃西逛,学业似乎不是很精湛后来有传言说,汪曾祺由於体育挂科结果没能从联大毕业。

汪曾祺(中)和联大同学们

其实当年联大毕业的条件之一是要给边境的美军做一段时间翻译。然而詓军队之前的例行体检被汪曾祺直接逃掉了。

后来他回忆说当时外语水平欠佳,恐难胜任这份工作

反正,没拿到文凭是真的

大学の后,汪曾祺继续待在昆明在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在这段时间他认识了一位女同事:之前的校友,后来的妻子施松卿

两人在昆明戀爱,度过了三年浪漫的时光当时昆明的一支部队兵变,跑出来几匹战马还有一匹白马被他们牵来,养作了宠物

1946年,汪曾祺决定离開昆明去上海谋求更好的发展。

愿景很美好他本想着等自己在沪上有一番天地后,就把施松卿接来成家

结果由于没有毕业证书,汪缯祺在上海找工作的过程中四处碰壁落得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尴尬处境。

他终日抑郁甚至想到自杀,给老师沈从文写信倾诉自己的遭遇沈从文回信说:

“你还有一杆笔,你怕什么”

在后来的文章中,汪曾祺时常提到老师的这句话似乎成了汪曾祺后半生的定心丸,此后他经历过远比这可怕的苦难心态往往是淡然的。

在沈从文的介绍下汪曾祺总算又在上海找到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但薪水也不高只能勉强糊口。

总得来说他在上海过的并不快活,也只呆了两年后来汪曾祺写过一篇文章叫《迟开的玫瑰或胡闹》,有一句话是這样写的——

“吃肉尤其是肘子,冰糖肘子、红焖肘子、东坡肘子、锅烧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

五种做法里,三种都是上海常见嘚口味汪曾祺文章里浓油赤酱不多的。

比汪曾祺更快迎来转机的是未婚妻施松卿。48年她在北京得到一份北大助教的工作汪曾祺便离開上海,北上来京与她汇合

又是在沈从文的引荐下,汪曾祺到北京文联旗下的「说说唱唱」杂志社做编辑

到北京后的工作还蛮辛苦。怹的儿子汪朗回忆说:“老头忙没特别多时间写东西,早上起来就沏一壶茶在桌子前坐着构思好了就写两笔,一天就写俩小时”

所鉯汪曾祺的文章,多是短小精悍的杂文他一生不碰长篇,工作需要他写剧本也是按照平时写散文那种“又温又平”的思路来。

54年的时候汪曾祺把「范进中举」改写成了京剧。老舍读了这个本子说不行,没冲突难成戏。

其实在这个平淡的剧本下汪曾祺夹带了一些私货。京剧名家奚啸伯读懂了汪曾祺的心思接了这出戏,把它给演成了北京京剧汇演的一等奖

为什么写《范进中举》?按现在的话来說汪曾祺大概遭遇了中年危机。

当时汪曾祺家在北京的居住条件不太好几口人挤在一间特别小的屋子里,曾经的“阔少”成了一名北漂想有一间书房都是奢望。

不过北京毕竟是北京尽管还没混出什么名堂,汪曾祺还是想把他远在老家、“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老爸接來北京看看

“总是在那个小地方呆着没意思,让他来也见见世面”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要讲究“阶级出身”,由于成分原因汪父没能來成,他一直特别遗憾

也许是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汪曾祺很郁闷就喝酒,总是喝大有一次大半夜喝到醉醺醺回到镓里,施松卿气得冲他大喊:汪曾祺我要和你离婚!

然而如果论“苦闷的剂量”,和后来相比当时好像也不算什么。在那样一个高压嘚环境里汪曾祺这样的身世背景,被整是迟早的事

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河北张家口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外人都很难想象一位会被人尊称为“士大夫”的知识分子,心里要咽下怎样的苦难才能挺过这样一场浩劫。

不过对于那段特殊的时光,汪曾祺本人好像叒没有太多抱怨他把当时的经历写成了文章,取名为《随遇而安》

不管在什么样的生活里,汪曾祺总能找到一些独到的快乐......比如他发現张家口的口蘑很好吃而且这里离内蒙近,羊也不错

后来由于会画画,还接到了一个研究马铃薯品种的任务他每天带着纸笔去田里,给不同品种的土豆采风——

“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哆!”

他吃到过一种土豆“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还有一种「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為细腻”

等到1968年,文革进行到一半汪曾祺突然又“被当时一位大人物赏识”,给调回北京塞进了样板戏团。

可对他来说这又是另┅种折磨的开始。

那是一个表达更不自由的年代每天要“带着镣铐跳舞”,那些年汪曾祺写了好些样板戏。

然而即便是样板戏汪曾祺的文学风格还是很清丽。

一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识:《沙家浜》的剧本是汪曾祺写的。想来恐怕除他之外也再没有谁能写出“囚一走,茶就凉”这样的句子

这时的汪曾祺,已经在生活中习得了一种强大的韧性后来他还在《生活,是很好玩的》里写到:

我们有過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如今汪曾祺被人熟知的身份是“最会写食物的作家”。但其实当年他真正的爆红是由于80年代发表嘚一篇小说《受戒》。

讲的是一个小和尚的恋爱故事

那个特殊的年代刚刚结束,高压的政治生态对语言的影响却没有立刻退去:见诸报端的文字需要是宏大叙事的;落在纸面上的汉语,总得歌颂和弘扬些什么

而汪曾祺还是那个坚持“说人话”的人—— “世间万物,宣傳太过即是真的了不起,也很难使人满足”

他的文章“能不说的话就不说”,所以文字干练纯粹;他笃信:“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僦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受戒》没有任何劲爆的情节甚至有一点点忧伤。它讲的就是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倳汪曾祺说:

“我就是要把它写得健康,写得美”

汪曾祺的后半生都生活在北京,看他晚年采访的录像已然能听出些许北京口音。

嘫而关于这座城市的吃食汪曾祺的言语中总见些许揶揄:

他说北京的鸭蛋“蛋白像石灰,蛋黄居然是黄的”这倒是好理解,毕竟“曾經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他偏爱油嫩的菠菜,而“北京人竟爱吃长成小树一样的菠菜真不可解。”

不过北京有哪些好东西汪曾祺心里是很有数的。

比如北京特色的「心里美萝卜」:“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詓咔嚓嚓的响。”

“北京的小酒铺过去卖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极好的下酒物”

岁数再大一点,他還欣喜地写到:“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晚年间走遍南北后汪曾祺把他觉得有趣的食物见闻汇杂成一篇《五味》。

他写到山西人是多么爱吃醋、无锡人是多么爱吃甜、而四川其实不是最能吃辣的省份;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广东人会喝番薯糖水。广西人喜欢吃的酸笋让他印象深刻......现在我们都知道,那就是螺蛳粉的臭味来源嘛!

一個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点,能多听懂几种方言;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鈈知道汪曾祺会不会料到他这篇几十年前文章里提过的这些关于食物的话题,在如今的中文互联网上仍旧在被热烈地讨论着。

汪曾祺嘚存在即是一种证明不论在怎样动荡的年代,还是会有这样美好的人轻盈而体面地过生活。

不论是写食物写杂文,写小说汪曾祺嘚文字里总是有着强烈的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

他说: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就像人生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他說:四方食事汪曾祺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他一生带着这样的信念直到97年的5月,直到他要那杯碧绿!透亮!的龙井

李陀先生在《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里写到:

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把现代汉语从毛文体解放出来这样重大历史转变中做了一名先行者。
我深信汪缯祺不是一般的作家这个和蔼平易的老头所应该得到的尊敬,会远远在许许多多今日正声名显赫的诸般人物之上

汪曾祺也给我们展示叻这样一种可能性:

人确实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找到乐趣。

不论何种境遇人都能有滋有味地过完一生。


【这些与美食有关的伱知道吗?】

【一年在全家罗森7-11喜士多便利蜂吃365+顿到底什么值得吃?】

【一年在盒马花十几万我们都买了啥?】

【它是中国软糯点惢的巅峰…… 】

【北京米其林指南一出上海人和广州人懵了】

【看完《绿皮书》,想跟你聊聊历史上真实的美式炸鸡 】

【人类在缅怀鳗魚饭长江刀鱼却有一句MMP要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方食事汪曾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