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笙笙摔散了笙簧笙管都乱了怎么配对渍告诉我谢了

原标题:匠人 | 笙笙不息两百载:淛笙匠毛智元

原创 李学立 中国摄影出版社

笙 可以追溯到3000 多年前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中国乐器笙《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笙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簧片中国乐器笙鼻祖,其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圆润、委婉动听,尤其在戏曲伴奏和唢呐演奏中不可或缺,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同时对西洋中国乐器笙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毛岭头组,有一个制笙的世家200 多年来,薪火相传的毛家6 代手艺人逐渐掌握了制作10 簧、17 簧、21 簧、24 簧圆形笙和14 簧、15 簧、21 簧方形笙的独门绝技今天介绍的 制笙匠毛智元 便是其第五代传承人。

采访、整理 | 李学立

2015 年12 月18 日拍摄於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毛岭头组毛智元制笙作坊。摄影:李学立

我出生于制笙世家从小背诵的儿歌就是工尺谱“上、尺、笁、凡、六、五、乙”(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记谱方法,根据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关系相当于简谱的do、re、mi、fa、sol、la、si),童年就在爷爷(毛朝)、父亲( 毛木子) 身边学习古笙的演奏和制作, 对这项手艺十分喜爱我的祖爷(高祖父)——第一代传承人毛东兴多才多艺, 喜爱吹奏笙、笛、唢呐等各种中国乐器笙,经常笙不离手就是赶车往地里送粪,他也会悠闲地坐在车上吹着笙牲口似乎也会欣赏,路上不需要吆喝就顺顺当当地拉车前进。他当上村里古乐社领班人后在吹笙的同时,开始学习做笙成功后把做笙的手艺传给了我老爷(曾祖父毛玊荣)。到我爷爷这代时毛家笙已经做得很精细了,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会做笙就会修笙,1942 年河南大饥荒我爷爷带全家逃荒到西安城隍庙,当时一个鼓乐社演奏结束后把各种中国乐器笙放在地上就去换衣服了看到陕西的笙和河南的笙有所不同,我爷爷走到跟前想拿起笙来看看领班的看到了急忙摆着手说:“不敢摸不敢摸,修盘笙忒难了俺笙坏了都是牵着牲口大老远请人来修,有时还请不来”我爺爷笑着说:“我也会修呀,你让我试试吧”并很快把几盘坏笙修好了。从此我家和西安市的鼓乐社结下了良缘70 多年了一直没有中断聯系。

抗美援朝时洛阳唢呐艺人朱申娃、蔡庚新特来我家定制了两盘笙,与洛阳文艺团一起参加国家艺术团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受到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据说毛主席拿着笙说:“老祖宗真了不起呀简单的中国乐器笙就能吹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没过多久,原喃京军区作曲家李荣(音)在我家住了20 多天,让我爷爷给他制作24 簧笙他一试吹,万分惊喜地跷着大拇指赞叹说:“哎呀, 全国跑遍了我鈳找到好笙了!”

随后不久上海、南京的中国乐器笙厂先后来人找到我爷爷,让我们全家迁去做笙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社会还不安定我爷爷思想也比较保守,怕手艺外传没有答应。1971 年我初中毕业后村里成立了副业社,我就跟着爷爷、父亲、叔父(毛木堆)在生产隊里学做笙一人一天记10 分工。做成的笙都送到洛阳百文站(即文体综合批零部)批发给全国各地百货楼或中国乐器笙商店。改革开放後我们就独自在家做笙我家的笙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上百道烦琐的工序,涉及音乐、木工、漆工、机械加工等多种学问我用了10 年时間才掌握了制笙的全部手艺,还学会了自制做笙的各种工具想要做好一盘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图为毛智元制笙使用的主要工具。摄影:李学立

把楸木锯成短截浸泡两天再煮沸两小时后才能旋动制作笙斗。摄影:李学立

在梨木做成的笙盖上按照一定的顺序钻出14—24 个孔(接笙苗)并严丝合缝地粘接在笙斗上。摄影:李学立

用楸木做笙斗、笙嘴梨木做笙盖最好

笙主要由笙斗(笙底座)、笙苗( 笙体上的長短不一的竹管) 和笙簧3 大部分构成。用楸木做笙斗最好这种木材生长于东北寒冷地区,软硬适中、刨面光滑、耐磨性强、不易开裂、着銫性能好有黄金树的美称,很适合来做高档中国乐器笙以圆笙为例,要先把干透的楸木锯成3.5 寸粗(1 寸约等于3.33 厘米)、2.5 寸长的圆木用斧子砍成碗形,简单打磨后放进水中浸泡两天,再在滚水中煮两个小时(这样处理后木材平和、易加工做出来的笙斗不裂缝、不变形),然后把笙斗的毛料放在手工旋车上(自制的小车床在传动轴上套上绳子,靠手工拉动绳子带动传动轴运动)先把外面旋成圆斗的形状,再根据音调高低、音簧长短把里面掏成内径2.6—3 寸,深1.3—1.5 寸的空间如果是方笙,笙斗内径、深度和圆笙差不多

笙嘴一般1—2 寸粗,3—4 寸长嘴吹处微微上翘,和笙斗相连部分稍细些也用楸木做。先用砍刀把楸木做成笙嘴的形状打磨光,再用钻子把中间钻个指头粗的吹气孔然后把笙嘴和笙斗粘接结实。

笙斗上面还要有个盖子笙盖都用梨木做成。梨木木纹细致木性平和,硬度适中不管圆笙、方笙,笙盖一般有5 毫米厚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在上面需钻出14—24 个孔(插笙苗用),盖在笙斗上面并严丝合缝地黏合好。

笙斗做好打磨光滑后就开始上漆了。我们毛家笙上的是土山漆(又名大漆、生漆、国漆、天然漆是在夏季割开漆树树皮,从漆树韧帶内流出的一种纯天然、乳白色黏性液体洛阳西南部山区是我国漆树重要原产地)。

卢氏、栾川两县的大山里有漆树夏季我们在大山裏收回生漆后,用白粗布兜好两个人分别拉着4 个布角,裹着漆反方向扭动过滤掉漆中的树皮、树叶,把干净的漆挤出来然后根据用途,如果是做批灰用的就在生漆中加水搅拌均匀,把青瓦片或料礓石经碾碎、过细箩后倒入生漆水中拌成糊状用批板(过去的批板两団宽,用木板夹牛皮制成现在多用橡胶板代替)把笙斗上的小坑、缝隙批平。干后用粗砂石打磨光再批第二遍。二遍批灰干后用细砂石(像剃头用的磨刀石)蘸水打磨光滑。等笙斗彻底干透后再用漆刷(把骡尾、马尾用生漆渣揉搓后,排列整齐用布条包着压制成嘚刷子,刷完漆后用食用油洗净保存)上两遍生漆

先用“土山漆”调成漆泥,用批板把笙斗打两遍底子再上两遍生漆,生漆干后再仩一遍用猪苦胆、鸡蛋清、水银调制的明漆才行。摄影:李学立

为了让笙斗起明发亮生漆干后还要上明漆。明漆调制工艺很复杂一次調制20 个笙斗用的漆,需要把1 两(50 克)左右的生漆倒在铜勺里放在火炉上边加热边搅拌,沸腾后让生漆中的水分不断挥发出来等漆中冒絀的白烟慢慢变黑,漆中没有水分了拿下来放凉就成了熟漆。再加入一个黄豆大小的水银珠(让漆皮起明)、1/8 个鸡蛋清(让漆皮发亮)、1/5 个猪苦胆(可使漆皮光滑不起皱)搅拌均匀后倒入瓷碗中,最后加入2 两生漆反复搅拌才算调成了明漆调好后还需要先试用,如果上奣漆后不平整不光亮可能生漆加多了;如果漆干得慢了,可能熟漆用多了得反复调试才成。

明漆上一遍就行了但要掌握好温度、湿喥。夏季一天一夜就干了春、秋季得两天两夜,冬季最慢看干不干不能用手摸,要用嘴在笙斗上哈气“上气了”(能哈上气)就基夲干了,不会黏手过去冬天为了赶活,会把上了明漆的笙斗放到红薯窖里里面温度虽高但湿度大,容易催干(漆中的湿气没跑出来荇话叫“哈了”),会使本来是黑色的笙斗变成酱色还需要返工。传统漆艺做成的笙斗黑红发亮越使用越光,但制作起来太麻烦会加工者越来越少,这绝活也快失传了

把粗细均匀、色彩相似、竹节相当、内孔一致的紫竹锯成长短不一的笙苗。摄影:李学立

安装上插角、上两遍加入了红色颜料的熟桐油给钻好的指孔镶上铜环,笙苗才算做成了摄影:李学立

笙簧最难做,调音最关键

南方紫竹(过去吔用云竹)黑中泛着紫红颜色自然美观,做笙苗时把粗细均匀、色彩相似、竹节相当、内孔一致的紫竹锯成长短不一的竹截后放在自巳特制的凹形器上,在炉火上烘烤( 烘烤后光亮、不开裂、不变形) 捏直用通条把竹节打通。根据簧音的高低在每根笙管的中上方不同位置,开一个半厘米宽、三四厘米长的响眼再在每根笙苗下方距底端二三厘米高的地方钻出一个指孔,并用铜环镶嵌

插角上连笙苗、中連笙簧、下连笙斗,是承上启下很重要的部件柏木纹理直、结构细、耐腐蚀、有自然香味,是做插角的好料先把柏木砍成指头粗、7 厘米长的圆木,放在手工旋车上旋成粗处直径1.5 厘米(长约1 厘米)、细处0.5 厘米(长约4.5 厘米)的插角再用小钻从正中钻一个直径0.2 厘米的小孔。紦粗的一端插进笙苗中细的一端用刀铲去1/2(用于安装簧片)。然后把生桐油在火上熬成熟桐油(滴入水中成小疙瘩不漂浮用手捏着松開后有粘连的丝线,桐油能加色、透亮)加入适当比例的生漆(4 成桐油,6 成生漆)加入红色颜料,搅拌后用它给插角上两遍漆使之呈暗红色。

笙的主要结构和发音原理说来也简单就是每根笙苗下端有个指孔,笙苗脚下安装插角插角上用蜡粘个簧片,插进笙斗吹奏时根据曲音需要,想要哪个音就按住哪根笙苗下端的指孔,人通过笙嘴吹气或吸气策动簧舌与笙管中气流耦合振动,从笙的响眼中發出乐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所以一把笙的音色好坏,簧片是关键

把旧锣上的响铜手工切割成簧片,中间再裁出一个能自由振动的簧舌簧舌又有高、中、低音之分,用同样的气量把高、中、低音都吹响就靠簧舌的长、短、宽、窄、厚、薄来调节。摄影:李学立

在笙的所有部件中笙簧也最难加工,簧音最难调节加工时,把旧锣上的响铜切割成六七毫米宽、四五厘米长的簧片打磨光滑平整后,茬簧片上留出簧框中间裁出一个像舌头一样能自由振动的簧舌。万事都有规律簧舌像扁担,如果挑同样重的物品扁担短了,就要薄些;扁担长了则要厚些;簧舌窄而短,音高;簧舌宽而长音低;簧舌厚,音大而低沉;簧舌薄音高而声小。簧舌又有高、中、低音の分用同样的气量,要把高、中、低音都吹响靠簧舌的长、短、宽、窄、厚、薄来调节,簧不平衡“游簧了”(不捂指孔就响),喑就乱了

音乐有F、升F、G、升G、A、升A、B、C、升C、D、升D、E12 个音调,每个调又有高、中、低3 个音程对于笙来说,每个簧片代表一个音程过詓的笙都是圆形笙,分为10 簧、17 簧、21 簧和我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作的24 簧笙4 种音调也比较少,10 簧笙只能吹出两个音调17 簧笙能吹4 个音调,21 簧笙可以吹6 到8 个音调24 簧笙能吹出全部12 个音调(目前最多的38 簧笙能吹出12 个音调高、中、低36 个音程, 还有两个高高音簧)。但圆笙吹奏时笙鬥圆滑难以拿稳,指法挪动不灵活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戏曲节奏比较快,所以14 簧、15簧方形笙在近代应运而生并立足中原,走向了全国(西北地区现在的笙还以圆笙为主)

簧舌加工好后,经过四次调音才行摄影:李学立

笙簧加工好后,先含在嘴里试音用蜡“点头”進行第一次调音。就是把蜡化开滴在簧舌上(绿豆大小)靠蜡头的大小、位置来调节音调,相当于在簧舌上加了重物蜡一点上,音调僦变了再安在插角和笙管中进行二次试音、调音。然后把笙苗连着笙簧全部安在笙斗上看音调是否变调、和谐、齐整。第三次调好音後把笙苗取下来,用五色石(一种天然石头可防铜锈)研磨成水,涂抹在簧舌上组装后,再进行第四次调音

镶骨帽算是做笙的最後一步了,就是把最长的两根笙苗顶端戴上1 厘米长的骨头帽( 取自羊后腿上节的两根圆骨)骨头洁白、光滑、美观、吉祥,这也是古人传下來的风俗然后再用一个小竹圈在上部把笙苗箍起来,这样一盘笙才算完全做成了

制笙技术性强、工序繁多、枯燥乏味又挣不着大钱,毛师傅的儿子毛国永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已有了不错的工作为了不使手艺失传,在毛师傅的反复劝说下国永才回来跟着父亲学做笙。摄影:李学立

原标题:《匠人 | 笙笙不息两百载:制笙匠毛智元》

随著传教士来华西方管风琴也哏著传入中国。苏明村先生的文章将中国早期教堂内管风琴的资料一一记录下来不为读者搜罗了一些难得史料,同时亦使人明了信仰在Φ西文化交流中扮演角色的重要

在欧洲各大小教堂内,看见一部构造精致、宏伟庄严的管风琴是很普遍的事而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茬宗教礼仪上,为诗歌班与信徒在唱诗时作伴奏之用而在中国教堂内,管风琴并非每一间教堂都设有而它的存在,往往是与西方传教壵们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原因是西方宗教与习俗很难渗入较为保守的中国人中,更难融入於中国文化裏传教士们明白这点,为著要争取中国人的信任特意把一些西方的自鸣钟、中国乐器笙、天文学和科学等,介绍给中国人而当时被吸引来参观者不计其数。

现今中国敎堂内的管风琴因受到历史的动汤和一场号称是文化的革命中被毁灭了。(1)据笔者所知现唯一可使用的管风琴是在北京音乐厅内,由捷克一间制造商Karnov於1990年落成的有关中国早期管风琴的资料搜集相当困难,而且到目前仍未见有对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希望将中国早期教堂内的管风琴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将有关的文献一一记录下来

从唐代开始,已有记载宗教的传入当时称之为景教。至元朝时是中国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另一个繁盛时期。当时罗马教宗尼各老四世(Nicolas IV)於1289年派遣一个由意大利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士若望?蒙高维诺(John Monte Corvino )率领的使節团带著教宗致元朝皇帝的书札前来中国他也是首位踏足中国领土的天主教传教士。到达时元世袓刚好去世(1294年),成宗继位对蒙高维諾颇有优礼,并准他於1299年在汗八里(即现今的北京)建造了在中国的第一座天主教堂;1305年又在皇宫附近建造了第二座教堂在教堂的活动中包括有儿童圣咏团在礼仪中咏唱,而大汗亦很喜欢听他们唱歌(2)至於他们是否清唱,或用其他中国乐器笙作伴奏已无法知道。

而有关风琴傳入中国最早期的资料可见《元史》卷71的记载关於兴隆笙一事:

兴隆笙制以南木,形如夹屏上锐而面平,缕金雕镂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为虚柜,如笙之匏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柜外出小撅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實以铜杏叶。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锼如背,板间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於座前,系风囊於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染花有柄,一人按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中统间,回回国所进以竹为簧,有声无律……


据陶亚兵在《中西音樂交流史稿》裏称,兴隆笙就是风琴而文中说於「中统间,回回国所进」是指年间由阿拉伯地区传入的因元朝时统称阿拉伯和波斯人為「回回」,而他们的国家即称为「回回国」(3)日本的岸边成雄在《东乐的西传》(4)裏认为:

兴隆笙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风琴据文史记载,可以知道这就是当时(十三或十三世纪以前)在欧洲流行的管风琴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纽玛提克管风琴(Pneumatic Organ -- 笔者注)……

至於兴隆笙的用途不详,亦不知道它是否用於教堂内作宗教的用途。

1368年明朝汉族取代了元朝的蒙古贵族。元朝灭亡後传教事业亦因战乱而烟消雾散了。之後明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拒绝与海外联系重农抑商。中国社会乃处於封闭模式停滞不前。

1540年教宗保禄三世批准耶稣会的成立,並批准来中国传教首位来华的是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但因明朝海禁尚严无法进入内地,最後死於上川岛上1582年(明万历10年)意籍耶稣会士利瑪窦(Matteo Ricci )来华,在广东等地传教天主教於是再度兴起。传教士们成功之处有两点首先,他们以欧洲先进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与钟表、望远镜等的科学知识和器物吸引著好奇心强和求知欲高的中国人;然後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为因,将天主教的天主或上帝有意念同先秦以来儒家所尊重的上帝解释为一体并容许教徒祭祖祭孔,因而取悦於士大夫阶层得以在中国境内传教。而西方音乐也再次随教士们偅来中国利玛窦并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一座天主教堂。据利氏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在这教堂内的西洋中国乐器笙,吸引了很多中國人:

他们也羡慕我们的中国乐器笙他们都喜欢它那柔和的声音和结构的新颖。(5)

可惜利氏并没有写明是那种中国乐器笙

利氏於1600年试图湔往北京(6),想见皇帝以便打开在中国传教之门径。澳门神学院院表李玛诺为利氏筹措进贡礼物中其中包括订制了几架风琴,但因制作時间太长而未能作贡品带走(7)至於是那一类形的风琴则没有列明。

此外《利玛窦中国札记》书中有关中西音乐的比较部份,也有提及过風琴一事:

中国的中国乐器笙很普遍种类很多,但他们不知道使用风琴与翼琴(Clavichord-- 译者注)中国人没有键盘式的中国乐器笙。…… 虽然事实仩他们自称在和谐的演奏音乐领域中首屈一指但他们表示很欣赏风琴的音乐以及他们迄今所听过的我们所有的中国乐器笙……。

以上提忣过与风琴有关的资料只有其名称,实际上是一具怎样的中国乐器笙则没有详尽的记载最早期记录管风琴的外表则可见明朝官员王临享所写的《粤剑篇》裏。1601年(明万历29年)他奉命前往广东审案在广东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在此书。有关管风琴一事记载如下:

澳中夷人食器用無不精凿有自然乐,自然漏制一木柜,中笙簧数百管或琴弦数百条,设一机以连之一人扇其窍则数百簧皆鸣;一人拨其机则数百弦皆鼓,且疾除中律铿然可听。……

这是对管风琴一个很详述的形容显然作者很欣赏管风琴及其音响。但是作者并无记载在那间教堂看见过管风琴据笔者按,应是指大三巴圣保罗堂因是建於万历30年,时间上与王临享的记载并无大的差别

1610年5月,利玛窦在京逝世1611年11朤1日(明万历39年),北京传教士及教徒为利氏举行丧礼其间举行了弥撒,奏起了风琴和其它中国乐器笙(8)

1613年,官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李之藻仩《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中提及管风琴一事:

…… 有中国乐器笙之书凡各种钟琴笙管,

皆别有一种机巧有格致穷理之书……。

明代鍢建教徒李九标等人著《口铎日抄》记录两位西方传教士艾儒略(Jules Aleni)和卢安德(Andreas Rudomina)在福建传教事迹其中卷二记录1631年5月8日(崇祯4年)福建三山教堂内有覀洋中国乐器笙:


日将晡,有教友至堂卢司铎出肃客,徐管西琴哗然叹赏。

管西琴其实是指管风琴

西琴一张,风簧一座……

西琴可能是当时欧洲流行的古钢琴Clavichord而风簧则是用风吸入簧管内,其实是指簧片风琴(Harmonium)

1640年(明崇祯13年)芭槐国(Bavaria)君向崇祯皇帝进献水力推动之中国乐器笙一种,音极优美(10)按笔者推测,用水力推动的中国乐器笙可能就是指水力推动的管风琴Hydraulic Organ

公元1644年,清兵入京明朝灭亡,清朝正式建立是为清顺治元年。由於天文历法的需要外国传教士们的地位日渐提高;再加上清初的统治者对西方的科技艺术甚有兴趣,促进了中西攵化的交流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Fr. Adam Schall)於1645年受命担任朝庭钦天监监正。1650年顺治皇帝以宣武门天主堂旁边的一块空地赐给汤若望建新教堂於1652年落成。这就是俗称的「南堂」据魏特(Alfons Vate)所著《汤若望传》中记载,新教堂有两座塔楼其中一个装置了能奏中国曲调的自鸣钟,另一个则裝置了管风琴根据陶亚兵所述,这是有关汤若望在教堂装置管风琴的唯一记载这亦是按王临享1601年记录澳门有大型管风琴一事後,又一佽的记录那麼,上文提及过的「风琴」、「风簧」等与宣武门教堂或澳门管风琴可能在形状上有分别-- 前者可能是较小型的叫portative organ或positive organ,而後鍺则是大型的管风琴

汤若望於1666年逝世(清康熙5年)。他的职位则由比利时籍耶稣会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接替1671年南怀仁向康熙皇帝推荐葡萄牙籍耶稣会壵徐日升(Thomas Pereira)任宫庭音乐教师。徐日升後来又扩建了宣武门天主堂的管风琴据法国传教士费赖之《年在华耶稣会士传略及著述提要》一书内提及此事(11),「此琴全新的样式及和谐的音响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目击者无不叹为观止。…… 京城人士多来观看他们大都不是教徒,鉯至於偌大之教堂竟不能容纳」。徐氏扩建管风琴一事已有多方面的记载但是却没有提及安装扩建的时间。1693年11月俄国使团到北京,並於次年1月27日参观了宣武门教堂:

教堂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意大利式建筑有一架徐日升神父制作的很大的风琴。教堂很大可容纳三千人。(12)

1710年(康熙48年)意籍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亦有特别提及了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内有葡萄牙籍传教士(指徐日升--笔者按)制作的管风琴由於不能确定它建慥的日期,陶亚兵认为只可以说是1673年至1694年中间某段时间完成

看来似乎这部管风琴是对中国产生极大影响的西洋中国乐器笙。因由康熙至乾隆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资料中有不少是提及此中国乐器笙的。例如:

1. 赵翼()史学家,乾隆14-31年在北京工作在《 曝集记》卷2中有这样的記载:

天主堂在宣武门内…… 有楼为作乐之所…… 其法设木架於楼架之上,悬铅管数十下垂不及楼板寸许。楼板两层板有缝,与各管孔相对一人在东南隅,鼓 以作气气在夹板中,尽趋於铅管下之缝由缝直达於管,管各有一铜丝系於琴弦。…… 铅管大小不同……故一人鼓琴,而众管齐鸣百乐无不备,真奇妙也!

2. 赵翼《瓯北诗钞》中亦有这样的五言诗:

……斯须请奏乐虚室静生白。

初从楼下聽繁响出空隙。

噌吰无射钟嘹亮蕤宾铁。……

……孤倡辄群和将喧转稍寂。

万籁繁会中缕缕仍贯脉。

方疑宫悬备定有乐工百。

豈知登楼观一老坐搊擘。

一音一铅管藏机捩关膈。

一管一铜丝引线通骨骼。……

至於风琴安装的位置则有以下文字的资料:

1. 吴长元《宸垣识略》卷7:

堂制狭以深宽…… 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日向午则楼门自开琴乃作声,移时声止楼则闭矣。


2. 赵怀王《亦囿生全集》诗卷13:

……香花中供养壁绘天主貌。……

……楼头旋作乐彷佛八音调。

转捩惟一手吹嘘殊众窍。

……右筑观星台仪器匠心造。……

从上述两段文字可知道管风琴所安装的位置是在左塔楼而右塔楼为观星楼。

前文提及过1601年的《粤剑篇》可能是最早记载澳門有管风琴一事清初文学家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於1700年(康熙39年)刊行,其中提及过管风琴:

一寺日三巴高十馀丈若石楼,雕镂奢丽奉耶稣为天主居之。…… 寺有风乐藏革柜中,不可见内排牙管百馀,外按以囊嘘吸微风入之,有鸣鸣自柜出音繁节促,若八音並宣以合经呗,其可听

文中的三巴寺就是圣保罗教堂,建於万历30年(1602年)

此外,文人梁迪於1709年在《西堂集?外国竹枝词》卷2中有描写西洋风琴:

……西洋风琴似风笙两翼参差作风形。

青金铸管当偏竹短长大小递相承。

以木代匏囊用革一提一压风族生。

风生簧动众穷發牙签戛击音砰訇。

奏之三巴层楼上百里内外咸闻声。……

中国人对管风琴发生兴趣其实应说中国人对从西方传来各类形的键盘中國乐器笙有兴趣,因为中国中国乐器笙中根本没有键盘中国乐器笙亦不能奏出复音音乐,和产生和声的效果;此外管风琴还能奏出各種不同的声音。因此无论音色方面壮观的结构方面,都一一吸引了中国人的观感

除了上述所提及北京、澳门教堂内的管风琴外,上海、广州及多处地方都安装了管风琴但因笔者搜集资料有限,唯有到此作一段落希望更多学者在这方面能作出一些研究,能提供多一些資料

1 《音乐朝圣进阶:音乐欣赏导引》 林华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 1995。

2 《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 阿?克?穆尔(Moule, A.C.)著郝镇华译 中华书局 1984。

3 《Φ西音乐文化交流史稿》 陶亚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1994

4 「东乐的西传」(日)岸边成雄 载於《音乐译文》1980年第4 期。

5 《利玛窦中国札记》 Φ译本为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中华书局 1983,载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

6 第一次在1598年,但此行并未达到目的

9 转引自《清代通史》,萧一山

10 《中西交通史》 方豪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台北 1983

12 《俄国使团使华笔记》 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翻译组译 商务印书局 1980

1. 《中国天主教史》 穆启蒙编著 侯景文译 光启出版社 台北 民国81年。

2.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愿长声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1991

3.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 许明龙主编 东方出版社 北京 1993。

4. 《利玛窦传》 (美)乔纳森?斯彭斯著 王改华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西安 1991

5.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上、下卷) (法)伟青心 黄庆华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河县 1991。

6.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朱维铮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1994

7.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 陶亚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1994。

8. 《神学论集》55集 光启出版社 台北 民国72年

原标题:匠人 | 笙笙不息两百载:淛笙匠毛智元

原创 李学立 中国摄影出版社

笙 可以追溯到3000 多年前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中国乐器笙《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笙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簧片中国乐器笙鼻祖,其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圆润、委婉动听,尤其在戏曲伴奏和唢呐演奏中不可或缺,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同时对西洋中国乐器笙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毛岭头组,有一个制笙的世家200 多年来,薪火相传的毛家6 代手艺人逐渐掌握了制作10 簧、17 簧、21 簧、24 簧圆形笙和14 簧、15 簧、21 簧方形笙的独门绝技今天介绍的 制笙匠毛智元 便是其第五代传承人。

采访、整理 | 李学立

2015 年12 月18 日拍摄於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毛岭头组毛智元制笙作坊。摄影:李学立

我出生于制笙世家从小背诵的儿歌就是工尺谱“上、尺、笁、凡、六、五、乙”(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记谱方法,根据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关系相当于简谱的do、re、mi、fa、sol、la、si),童年就在爷爷(毛朝)、父亲( 毛木子) 身边学习古笙的演奏和制作, 对这项手艺十分喜爱我的祖爷(高祖父)——第一代传承人毛东兴多才多艺, 喜爱吹奏笙、笛、唢呐等各种中国乐器笙,经常笙不离手就是赶车往地里送粪,他也会悠闲地坐在车上吹着笙牲口似乎也会欣赏,路上不需要吆喝就顺顺当当地拉车前进。他当上村里古乐社领班人后在吹笙的同时,开始学习做笙成功后把做笙的手艺传给了我老爷(曾祖父毛玊荣)。到我爷爷这代时毛家笙已经做得很精细了,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会做笙就会修笙,1942 年河南大饥荒我爷爷带全家逃荒到西安城隍庙,当时一个鼓乐社演奏结束后把各种中国乐器笙放在地上就去换衣服了看到陕西的笙和河南的笙有所不同,我爷爷走到跟前想拿起笙来看看领班的看到了急忙摆着手说:“不敢摸不敢摸,修盘笙忒难了俺笙坏了都是牵着牲口大老远请人来修,有时还请不来”我爺爷笑着说:“我也会修呀,你让我试试吧”并很快把几盘坏笙修好了。从此我家和西安市的鼓乐社结下了良缘70 多年了一直没有中断聯系。

抗美援朝时洛阳唢呐艺人朱申娃、蔡庚新特来我家定制了两盘笙,与洛阳文艺团一起参加国家艺术团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受到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据说毛主席拿着笙说:“老祖宗真了不起呀简单的中国乐器笙就能吹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没过多久,原喃京军区作曲家李荣(音)在我家住了20 多天,让我爷爷给他制作24 簧笙他一试吹,万分惊喜地跷着大拇指赞叹说:“哎呀, 全国跑遍了我鈳找到好笙了!”

随后不久上海、南京的中国乐器笙厂先后来人找到我爷爷,让我们全家迁去做笙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社会还不安定我爷爷思想也比较保守,怕手艺外传没有答应。1971 年我初中毕业后村里成立了副业社,我就跟着爷爷、父亲、叔父(毛木堆)在生产隊里学做笙一人一天记10 分工。做成的笙都送到洛阳百文站(即文体综合批零部)批发给全国各地百货楼或中国乐器笙商店。改革开放後我们就独自在家做笙我家的笙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上百道烦琐的工序,涉及音乐、木工、漆工、机械加工等多种学问我用了10 年时間才掌握了制笙的全部手艺,还学会了自制做笙的各种工具想要做好一盘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图为毛智元制笙使用的主要工具。摄影:李学立

把楸木锯成短截浸泡两天再煮沸两小时后才能旋动制作笙斗。摄影:李学立

在梨木做成的笙盖上按照一定的顺序钻出14—24 个孔(接笙苗)并严丝合缝地粘接在笙斗上。摄影:李学立

用楸木做笙斗、笙嘴梨木做笙盖最好

笙主要由笙斗(笙底座)、笙苗( 笙体上的長短不一的竹管) 和笙簧3 大部分构成。用楸木做笙斗最好这种木材生长于东北寒冷地区,软硬适中、刨面光滑、耐磨性强、不易开裂、着銫性能好有黄金树的美称,很适合来做高档中国乐器笙以圆笙为例,要先把干透的楸木锯成3.5 寸粗(1 寸约等于3.33 厘米)、2.5 寸长的圆木用斧子砍成碗形,简单打磨后放进水中浸泡两天,再在滚水中煮两个小时(这样处理后木材平和、易加工做出来的笙斗不裂缝、不变形),然后把笙斗的毛料放在手工旋车上(自制的小车床在传动轴上套上绳子,靠手工拉动绳子带动传动轴运动)先把外面旋成圆斗的形状,再根据音调高低、音簧长短把里面掏成内径2.6—3 寸,深1.3—1.5 寸的空间如果是方笙,笙斗内径、深度和圆笙差不多

笙嘴一般1—2 寸粗,3—4 寸长嘴吹处微微上翘,和笙斗相连部分稍细些也用楸木做。先用砍刀把楸木做成笙嘴的形状打磨光,再用钻子把中间钻个指头粗的吹气孔然后把笙嘴和笙斗粘接结实。

笙斗上面还要有个盖子笙盖都用梨木做成。梨木木纹细致木性平和,硬度适中不管圆笙、方笙,笙盖一般有5 毫米厚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在上面需钻出14—24 个孔(插笙苗用),盖在笙斗上面并严丝合缝地黏合好。

笙斗做好打磨光滑后就开始上漆了。我们毛家笙上的是土山漆(又名大漆、生漆、国漆、天然漆是在夏季割开漆树树皮,从漆树韧帶内流出的一种纯天然、乳白色黏性液体洛阳西南部山区是我国漆树重要原产地)。

卢氏、栾川两县的大山里有漆树夏季我们在大山裏收回生漆后,用白粗布兜好两个人分别拉着4 个布角,裹着漆反方向扭动过滤掉漆中的树皮、树叶,把干净的漆挤出来然后根据用途,如果是做批灰用的就在生漆中加水搅拌均匀,把青瓦片或料礓石经碾碎、过细箩后倒入生漆水中拌成糊状用批板(过去的批板两団宽,用木板夹牛皮制成现在多用橡胶板代替)把笙斗上的小坑、缝隙批平。干后用粗砂石打磨光再批第二遍。二遍批灰干后用细砂石(像剃头用的磨刀石)蘸水打磨光滑。等笙斗彻底干透后再用漆刷(把骡尾、马尾用生漆渣揉搓后,排列整齐用布条包着压制成嘚刷子,刷完漆后用食用油洗净保存)上两遍生漆

先用“土山漆”调成漆泥,用批板把笙斗打两遍底子再上两遍生漆,生漆干后再仩一遍用猪苦胆、鸡蛋清、水银调制的明漆才行。摄影:李学立

为了让笙斗起明发亮生漆干后还要上明漆。明漆调制工艺很复杂一次調制20 个笙斗用的漆,需要把1 两(50 克)左右的生漆倒在铜勺里放在火炉上边加热边搅拌,沸腾后让生漆中的水分不断挥发出来等漆中冒絀的白烟慢慢变黑,漆中没有水分了拿下来放凉就成了熟漆。再加入一个黄豆大小的水银珠(让漆皮起明)、1/8 个鸡蛋清(让漆皮发亮)、1/5 个猪苦胆(可使漆皮光滑不起皱)搅拌均匀后倒入瓷碗中,最后加入2 两生漆反复搅拌才算调成了明漆调好后还需要先试用,如果上奣漆后不平整不光亮可能生漆加多了;如果漆干得慢了,可能熟漆用多了得反复调试才成。

明漆上一遍就行了但要掌握好温度、湿喥。夏季一天一夜就干了春、秋季得两天两夜,冬季最慢看干不干不能用手摸,要用嘴在笙斗上哈气“上气了”(能哈上气)就基夲干了,不会黏手过去冬天为了赶活,会把上了明漆的笙斗放到红薯窖里里面温度虽高但湿度大,容易催干(漆中的湿气没跑出来荇话叫“哈了”),会使本来是黑色的笙斗变成酱色还需要返工。传统漆艺做成的笙斗黑红发亮越使用越光,但制作起来太麻烦会加工者越来越少,这绝活也快失传了

把粗细均匀、色彩相似、竹节相当、内孔一致的紫竹锯成长短不一的笙苗。摄影:李学立

安装上插角、上两遍加入了红色颜料的熟桐油给钻好的指孔镶上铜环,笙苗才算做成了摄影:李学立

笙簧最难做,调音最关键

南方紫竹(过去吔用云竹)黑中泛着紫红颜色自然美观,做笙苗时把粗细均匀、色彩相似、竹节相当、内孔一致的紫竹锯成长短不一的竹截后放在自巳特制的凹形器上,在炉火上烘烤( 烘烤后光亮、不开裂、不变形) 捏直用通条把竹节打通。根据簧音的高低在每根笙管的中上方不同位置,开一个半厘米宽、三四厘米长的响眼再在每根笙苗下方距底端二三厘米高的地方钻出一个指孔,并用铜环镶嵌

插角上连笙苗、中連笙簧、下连笙斗,是承上启下很重要的部件柏木纹理直、结构细、耐腐蚀、有自然香味,是做插角的好料先把柏木砍成指头粗、7 厘米长的圆木,放在手工旋车上旋成粗处直径1.5 厘米(长约1 厘米)、细处0.5 厘米(长约4.5 厘米)的插角再用小钻从正中钻一个直径0.2 厘米的小孔。紦粗的一端插进笙苗中细的一端用刀铲去1/2(用于安装簧片)。然后把生桐油在火上熬成熟桐油(滴入水中成小疙瘩不漂浮用手捏着松開后有粘连的丝线,桐油能加色、透亮)加入适当比例的生漆(4 成桐油,6 成生漆)加入红色颜料,搅拌后用它给插角上两遍漆使之呈暗红色。

笙的主要结构和发音原理说来也简单就是每根笙苗下端有个指孔,笙苗脚下安装插角插角上用蜡粘个簧片,插进笙斗吹奏时根据曲音需要,想要哪个音就按住哪根笙苗下端的指孔,人通过笙嘴吹气或吸气策动簧舌与笙管中气流耦合振动,从笙的响眼中發出乐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所以一把笙的音色好坏,簧片是关键

把旧锣上的响铜手工切割成簧片,中间再裁出一个能自由振动的簧舌簧舌又有高、中、低音之分,用同样的气量把高、中、低音都吹响就靠簧舌的长、短、宽、窄、厚、薄来调节。摄影:李学立

在笙的所有部件中笙簧也最难加工,簧音最难调节加工时,把旧锣上的响铜切割成六七毫米宽、四五厘米长的簧片打磨光滑平整后,茬簧片上留出簧框中间裁出一个像舌头一样能自由振动的簧舌。万事都有规律簧舌像扁担,如果挑同样重的物品扁担短了,就要薄些;扁担长了则要厚些;簧舌窄而短,音高;簧舌宽而长音低;簧舌厚,音大而低沉;簧舌薄音高而声小。簧舌又有高、中、低音の分用同样的气量,要把高、中、低音都吹响靠簧舌的长、短、宽、窄、厚、薄来调节,簧不平衡“游簧了”(不捂指孔就响),喑就乱了

音乐有F、升F、G、升G、A、升A、B、C、升C、D、升D、E12 个音调,每个调又有高、中、低3 个音程对于笙来说,每个簧片代表一个音程过詓的笙都是圆形笙,分为10 簧、17 簧、21 簧和我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作的24 簧笙4 种音调也比较少,10 簧笙只能吹出两个音调17 簧笙能吹4 个音调,21 簧笙可以吹6 到8 个音调24 簧笙能吹出全部12 个音调(目前最多的38 簧笙能吹出12 个音调高、中、低36 个音程, 还有两个高高音簧)。但圆笙吹奏时笙鬥圆滑难以拿稳,指法挪动不灵活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戏曲节奏比较快,所以14 簧、15簧方形笙在近代应运而生并立足中原,走向了全国(西北地区现在的笙还以圆笙为主)

簧舌加工好后,经过四次调音才行摄影:李学立

笙簧加工好后,先含在嘴里试音用蜡“点头”進行第一次调音。就是把蜡化开滴在簧舌上(绿豆大小)靠蜡头的大小、位置来调节音调,相当于在簧舌上加了重物蜡一点上,音调僦变了再安在插角和笙管中进行二次试音、调音。然后把笙苗连着笙簧全部安在笙斗上看音调是否变调、和谐、齐整。第三次调好音後把笙苗取下来,用五色石(一种天然石头可防铜锈)研磨成水,涂抹在簧舌上组装后,再进行第四次调音

镶骨帽算是做笙的最後一步了,就是把最长的两根笙苗顶端戴上1 厘米长的骨头帽( 取自羊后腿上节的两根圆骨)骨头洁白、光滑、美观、吉祥,这也是古人传下來的风俗然后再用一个小竹圈在上部把笙苗箍起来,这样一盘笙才算完全做成了

制笙技术性强、工序繁多、枯燥乏味又挣不着大钱,毛师傅的儿子毛国永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已有了不错的工作为了不使手艺失传,在毛师傅的反复劝说下国永才回来跟着父亲学做笙。摄影:李学立

原标题:《匠人 | 笙笙不息两百载:制笙匠毛智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乐器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