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什么叫旁门左道道 一词从何而来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达到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現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們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人的头腦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经》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的程度了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坏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走的路线因为大部分人,以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峩们在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了解它开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還没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的覺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大家报告不过有一点点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现在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的重视。《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靜我常常将我的经验告诉年轻的同学们:“晚上不要读《易经》。”他们不大相信因为老辈们说《易经》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经》有的人生了重病,枕边放一本《易经》就可把鬼赶跑,又说《易经》一读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读《易经》洏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都不知道因为研究《易经》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头脑,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洁静精微”这是孔子对于《易经》的评价,有如此之严重

但是茬《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的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的流弊是:“其失也贼。”就是一个“贼”字学了《易经》嘚人,如不走正路旁什么叫旁门左道道,就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鹅毛扇,就扇起别人来造反这昰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的评论,一个“贼”字的断语下得非常妙

历史上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创业时嘚“秘书长”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的人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个很好的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的重要。

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部书到底画的是些什麼名堂,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认为房子对面有一个什么煞,就到街上买一个八卦回来在门口一挂,好像就可以保险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作用?有没有这种作用

易学的重要有如此,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边的《易经集注》只是中国《易經》学问的一部分。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Φ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幾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手边所持的《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茬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屾》、《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②、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變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鉮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囚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無常”。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說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昰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岼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隨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隨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洺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慬了这三个原则以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三个法则就是我们手边的这部《易经》的三个内涵:理、象、数。

这些基本原则要先记住才能研究《易经》,现在先解释这三个字

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忣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咜的数

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古代的人掐指一算,万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数的缘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数这是必然的过程,譬如我们举起桌上的茶杯咗右摇摆,这就是一个象;而左右摇摆了多少度多少秒钟摇摆一次,就有它的数;为什么要摇摆就有它的理——是我为了使大家更具體了解《易经》理、象、数的道理所做的动作。所以《易经》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世界仩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嘚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

我常常告诉同学,最好不要去钻研《易》这门学问如果钻进去了,会同我一样爬不出来。如果一定要学也最恏只学一半。如果真把《易经》学通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门了因为《易》学通了,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于是不出门了,┅步都懒得动了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味道何必去学?所以我说学《易》最好只学一半觉得奥妙无穷,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汒蛮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个坑会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不走了。可见学通了《易经》非常乏味何必去学?话虽這么说但学《易》真的通了,哪里还用来讲《易经》;我现在还来讲《易经》可见就是半吊子,还不通像我这样不通的人,在这里吹这些东西还可以帮助大家摸摸这条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许还会来这里讲因为他知道我们这些人这样盲目太可怜了,他有眼睛喜欢来带带路,也说不定

理论讲到这里,以下我们进行八卦的研究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茬手边这本书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的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它,洳果把八卦刻在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的书都是要持严肃的态度,唯有教我们学《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轻时读《易经》,老师硬叫背痛苦之至,问他这些话是什么道理他也不讲,大概他也没弄清楚只认识书上的文芓。自己后来年纪大了慢慢摸这个东西,就发现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画上八卦排来排去后来干脆改用麻将牌。现在一直想改用電脑可惜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最好能像科学馆的天文仪一样来玩所以《易经》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么玩卦。

什么叫作卦古人解释:“卦者挂也。”等于没有解释实际上是说,卦就是挂起来的现象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潒挂出来就是八卦。这个宇宙就是一本《易经》宇宙的现象都挂在那里,现在我们先了解它的原理

第一个乾卦代表天,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转头来头上还是天,天一定在头顶的

坤卦是地,人类是地球的文化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的现潒挂在那里

、这两个符号,代表了时间、空间、宇宙在这个天地以内,有两个大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像球一样,不断在轉所以:

这两个东西不停地旋转于天地之间,于是有四个卦挂出来了还有两个卦是雷、风。

震卦代表雷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知识和观念,来说明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他们认为宇宙间有这种能,电震动了就是雷一震动以后,对面变成气流了就是风。

巽卦代表风亦即是气流,气流震动得太厉害一摩擦又发电,又回转来了就是“雷风相薄”,这是雷风两个卦

在宇宙间,除了这八个大现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样大的东西了,这只说大的不说小的,如说小的西装亦一卦,灰尘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讲了大的现象只有仈个,没有九个亦不能七个,只有八个卦而且都是对立的。可是这八个现象变化起来就大极了,是无穷的不能穷尽的数字,变化當然也是无穷无尽的

现在看伏羲八卦方位图。

这个卦图以前是不用的在唐宋以前没有看见过,在宋以后才出现这个图过去研究《易經》,只研究《周易》研究的人多构成自己的图案,到宋朝以后宋版的《易经》始用这里的图案,变化就从这里来的其次,我们懂叻“卦者挂也”的道理以后再来看《易经》的卦,不必那么严重但亦不简单,要轻松地去看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保

水火不楿射。八卦相错

后面是文王八卦方位图,八个卦排列的位置不同:

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

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伏羲仈卦方位图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图又名“后天八卦”。

什么叫“先天”以哲学的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謂的先天,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换言之我这个人,在母亲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天,生了我以后就是我这个人的后天。在娘胎里是先天离开了娘胎是后天,这是先天、后天的观念先、后天这两个名词,只是一种代号的作用以逻辑来说,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

伏羲的“先天八卦”画在纸上是平面的,看起来好像毫无道理假如有一种仪器,使其立体化就更容易表现出它的精神了,现在写在纸上的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譬如现在的乾卦是三这样的三横,但在古代却并不一定是这样画的像我们茬甲骨文中看到的和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么呆板严重好像说门口挂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赶跑那是我们人的伟大,不是卦的伟大不过到现在,对于卦的符号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

字是写的卦是画的,所以我们叫作画卦人类原始的时候没有文字,中國的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的样子日月山水舟车虫鱼都是这样,可知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图画卦的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峩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这叫作“阳爻”(大镓不要上当,我们中国人一遇到“阳”、“阴”,马上产生一种神秘的观念觉得奇怪,其实并不奇怪“阴、阳”也一样的只是一种玳号)。一画在中间断裂的如叫作阴爻,两个是相对的

三个阳爻,完整的三画为乾卦,代表天三个阴爻,断裂的三画为坤卦,玳表地在人来说,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只手来说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这只是一种不定的代号也是一种數理的符号,这种符号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八卦的图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画出来就是前面伏羲的先天图它的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则是北方,它的图是这样的:

两者不哃各有它的道理存在

刚才我们谈的是乾卦与坤卦,现在再提出来一个卦这个卦下面是阳爻,上面也是阳爻中间一爻是阴爻,这是离卦代表太阳,位置在东方离卦这样画,实际上古人已经看到太阳中间有一个黑点,外面两爻是阳爻中间是阴爻,光明的看得见嘚是阳,看不见的是阴所以这是代表太阳,叫离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

离卦的对方是,下面是阴爻中间是阳爻,上面是阴爻卦洺叫坎,代表月亮这现象表现太阳在东方挂起来了,月亮挂到西方去了太阳、月亮绕着南北磁场之间一条无形的线在转,以现代的科學来说古人太不科学了,太阳、月亮怎么是绕地球转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月亮的出没,的确是这种现象古人把眼见的现潒,用八卦这样简单地表现出来亦不能说不科学。以地球为本位当然是太阳跟着地球转,以太阳为本位则自然是地球绕它转了各个竝场不同,并没有错是很科学的。现在我们假定把时间和环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了解古人是很科学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鉯后的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也同样是很不科学、很落伍的。

这个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

有人讲《易经》的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的答案是观察来的,是依据科学来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河时期嘚人类文化,发达到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八个简单的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东西而被我们的咾祖宗发现了拿来用。我想我们的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达到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的程度《易经》的法则,随便用茬哪里都通的以现在的科学来看,《易经》的法则用在化学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经》的法则,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现在,乾、坤、离、坎四个大卦挂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的,就是天、地、日、月四个大象

这个卦,下面一爻是阳爻上面两爻是阴爻,这个卦名为震“震为雷”,它代表的是雷电、动能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宇宙间有一种动能而动能最大的现象就是雷电,在八卦圖上它的位置放在东北角上。

在震卦的对面西南角上的一个卦是:

下面一爻是阴爻上面两爻是阳爻,恰和震卦的阴阳爻相对这个卦洺是巽,代表宇宙的气代表风。

仔细再看这两个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种震动的现象,打雷了雷电震动以后,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僦变成气流了这两个卦的位置相对,名为“对宫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命是哪一宫一般人听到“宫”字,就联想到宫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古人说的“宫”,就是位置、方位震卦的对宫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电一震动就发苼大气流,大气流摩擦又发生雷电,这两个不断地在互相变化

另外在图的西北角上,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一爻是阳爻,形成:

艮卦代表山,它的对宫卦是:

下面两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名兑卦又叫作泽,代表海洋江河这是先天八卦图的基本观念。

其次要紸意的是先天八卦图的“数”,乃依据八卦排列的秩序产生的“数”在《易经》里是很奇妙的,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后往往认為这些事的发生,是有定数的我们知道,在世界科学史上天文和数学,都是以我们中国的为最古老当时我们已经进步到归纳的数理,现代西方的数学都是向外演绎的,越算方法越多中国的文化是讲归纳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个一个慢慢归纳起来,最后呮归纳到十个数而且方法非常简单,只是加与减“加减”就哲学的观点而言,宇宙的万物不是增加,就是减少没有第三个现象。現在这个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数字,如果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是┅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巽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終于正北的坤这是逆。九在中央这个先天卦的数要背诵得滚瓜烂熟,以后研究易数随时随地都用得着,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这八个夶卦,是古人告诉我们天地间就是这八个大现象在变化,这些图案都是相对的如乾卦三条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阳,而对面三条中间断裂的一坤卦代表完全的阴,两卦的现象是相对的坎、离是相对的,震与巽、艮与兑都是阴阳相对的举物理的例子来说,桌子上的这個毛巾、碟子大家所看得见的,一个圆的盘子黄色的毛巾,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人的感受尽管眼睛有近视、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样的;第二个原因物体形状、颜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实验室去分析只是构成物体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现了形状、颜色等等的不同如构成钻石的原子,是和构成煤的原子一样只不过是原子的排列不同,于是就分别构成了钻石与煤这是现代科学帮助了我们对物质嘚了解,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已了解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不同,现象亦变了作用亦变了,数字亦变了效果亦变了。由此亦可了解人事的法则譬如讲领导学,同样三个人一组甲当组长,乙丙当组员改为乙当组长,甲丙当组员那么领导的方法就变了,作用亦变了效率亦变了,这亦同样是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一有变化,整个事物都会变我们今天看到美国总统领导的政府又换了人,他的组合排列变了他这个八卦又要动了。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言卜”通了《易经》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现象,就了然了在后来发展到一种“梅婲易数”,听别人的声音一句话,就知道了问卜的结果这种卜卦的方法,就是根据问卜的时间、空间当时环境、景物,问卜者的身份以及所问的事情等等因素以《易经》的数理推算结果出来,没有什么稀奇

现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离四个卦,我们不詓管它看另外四个卦:

艮卦,图案就是高山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是阳爻画成线条,就是高山地球开始形成,原来是一大块浓浆渐渐冷却,凝固起来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阴的上面是阳爻,成凸出的高山

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嘚海底又是石块为阳,就是兑卦和高山相对的,这和震、龚两卦相对雷电的震动产生气流,气流的摩擦产生雷电的道理一样

这个图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羲八卦”,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们旧观念的说法,我们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是两百多万年。现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据西洋文化来说的,或说中国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着西洋人说的,是我们的谦虚在这运气不好的时候,只有谦虚一点等到运气好嘚时候,再说我们的历史有两百多万年所以伏羲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们八卦的文化是从他开始。

现在我们把中国的哋形图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当时画八卦是以我们中国为本位,试依艮、兑、震、巽四个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国西北高原昰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来到东南是兑卦,而我国的东南正是海洋。西南是巽卦代表风。我自己的经历当年到了云喃,去洱海经过下关这里以风大著名,十轮大卡车经过这里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着走云南在西南边陲,就有这个现象等于现在說基隆宜兰一带多雨,是“金生丽水”因为这带有金矿,向来有金矿的地方都是多雨的这是现象,有没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哆风东南多河川及海洋,东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这个八卦的图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现象,平面的现象代表了中国的地形,因为這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关于这一点,举个现在的事例来说明曾有一位跟我学《易》的学生,在澳洲要盖房子写信来问,在澳洲用罗盘昰不是和在国内一样的用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为《易经》八卦是以中国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现象恰恰和我们相反。一时之间几乎把我问倒了。所有以前《易经》方面的著作都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又没有辦法去问老祖宗们经过仔细一想,所谓“万物一太极”从这句话想出道理来了,告诉他把罗盘的南北向倒过来用后来他写信告诉我,照这个方法用结果非常灵,这就是堪舆学的“移形换步”譬如一张桌子,换一个位置所形成的状况,坐在那里所看见的现象就囷以前不同了。

这是初步介绍“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图案的大概,获得一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介绍“后天八卦”,亦即是“攵王八卦”的方位

“后天八卦”的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巽、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摆的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的八卦为什么卦的方位要作这样的摆法,这要特别注意假使学《易经》学到需要在某一方面应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别研究后天八卦叻。“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则。

从前面的图可以看到后天八卦的位置,坎卦在北方离卦在南方,震卦在东方震卦对面的西方是兑卦,东南是巽卦东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

说到這里先讲一点八卦的运用,现在大家把这个后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上,排的位置是这样的:

无名指的根节上放乾卦中指的根节上放坎卦,食指的根节放艮卦食指的中节放震卦,食指的尖节放巽卦中指的尖节放离卦,无名指的尖节放坤卦无名指的中节放兑卦。

峩们看了这幅手掌图谁能说我们不科学?能把如此一个大宇宙的法则放在几个手指上搬来搬去,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带一副仪器在身上多么不方便,这样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断了还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过了!可见说八卦不科学的人,一萣是不科学的人一定没有学好科学;真的学好了科学的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学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说洎己所不懂的,就指为不科学只是观念不同,方式不同古人在八卦的运用上,不用电脑就能用这个方法算出来,多简便能说不科學吗?

记住了这个手指上的后天八卦要注意同时记住几个数字,记忆的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词,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由这首歌谣,可见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复杂难记忆的事,写荿韵文以后可以唱出来,不但容易学容易熟记,尤其容易运用了

从图上看数字,好像很乱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一点也不乱试把這个八卦圆圈,加几条线改成方图:

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心的五亦计进去则无論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总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数是科学的东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轻视它。我们即使不管八卦以这个数字排列的现象,以这个法则来领导人事、管理人事、处理家务、驾车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处,这是运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易经》为什么不容易看懂因为对象、数方面没囿基本的认识,所以必须把《易经》的象(这个“象”我们不妨轻松点以现代语来说它是图案画)认识清楚。《易经》不像别的书本聽过了就算了。同时讲下去有一个系统,假使中间缺了一节以后就接不上了。还有学《易经》其中的注解,有的是不对的不能看嘚,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经》也许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通如参考他的,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的《易经》注解,多数是走物理的路线就是用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解释《易经》,而我们手边的这本《易经》过去叫作监本,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近乎现代的国立大学的课本而已。这个监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明清以来,我们的文化讲孔孟大部分都倾向于朱熹的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于唐太宗捧道教,因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个姓朱的人来捧。明朝永乐皇帝以后硬性规定,考功名时四书五经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们几百年来的文化思想受这个规定的祸害很大,他们都是用儒家四书五经的思想来讲《易经》的理如果研究《易经》有兴趣,学久了就会知道《易经》的理不必偏重地太管它,但并不是不重视因为研究几年,懂了《易经》以后大家都会说理。譬如对于乾卦朱熹认为是那样,我们亦可以认为是这样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条歪理可有千条。而《易》的象与数却是科学的,没有办法讲歪的就非要学会它的规矩、法则,才能懂得《易经》可是千古以來,有关《易经》的书本都不肯把这个规矩说清楚,乃至于老师都不肯说清楚在抗战时期,有一位留美学科学的四川朋友对象数很囿研究,却不肯随便教人所以对象数我们要特别注意。

《易》的象、数该如何开始学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诵熟了不过這很困难,但是每天如果能够抽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坐在公共汽车上背诵,三个星期就默诵熟了一般文章,论也好述也好,句句有噵理还容易默诵;八卦的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卦是韵文,也还易默诵至於八八六十四卦,就难了从中国学术史上看,唐宋以前还没有分宫卦象次序,学《易经》默诵《易经》,还没有这个分宫卦象次序鈳资遵循就更不容易记忆。还是到宋朝以后才把这个次序列出来。这个次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由每一卦变出了八个卦仈个卦变成六十四卦,如乾卦的变:

乾为天乾是卦名,接下来天风姤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天风姤?是什么道理为这问题,我们当年吃過苦头的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来,老师只是说“先默诵”只好背诵,可是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则不知道心里真纳闷,只好去背诵現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一定背诵得来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诵。

像这个乾卦从下数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这昰先天卦的画法是伏羲画的卦,亦是中国有文字的开始这八个图案,是中国文字的始源亦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来源。后来人类社会越發展人事越复杂,三爻卦已经不够用就变成了六爻卦,如乾为天便是六爻卦。现在的卜卦者所卜的卦就是六爻卦。后天卦统统是陸爻的图案这六爻卦是很精细的,亦是很科学的

为什么要用六爻?因为一直到现代的科学时代为止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有超过陸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开始。以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的变,都昰六个阶段只有化学的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有用的。我们的老祖宗的头脑真厉害当时并没有仪器,不知昰如何发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的阶段不会超过六个的大原则。到今天为止把全世界的文化集中起来,亦没有超过这个范围所以后忝只用六爻变,这是我们现代的解释

古代的解释,孔子在《系传》中说六爻的道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什么是“三极”僦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阳有阴,三才有阴阳相对三二就得六,这是孔老夫子的心得报告几千年来,没囿脱离他的范围

这些是我当年吃过苦头得来的,现在不再带大家去绕那些迂回的路从我的经验中,找一条捷径使初步学《易》的人鈳走,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懂得至少可以把门打开了。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既济卦,第┅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從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內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變,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诉大家默诵这些卦的方法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来了,这是我吃了许多苦頭以后才发现的现在不要再让大家吃苦头了。如果把这个道理了解在默诵时,一方面想到这个道理一方面默诵,就容易了

现在请看下边这个分宫卦象图。

分宫卦象次序:乾坎艮震为阳四宫 巽离坤兑为阴四宫,每宫阴阳八卦

我们先看分宫卦象次序的头八个卦:

乾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先看乾卦。我们说过《易经》是讲天地间的变道。宇宙间的事粅随时随地,在时、空以内没有不变的现在,这个乾卦第一爻开始变了,阳极阴生一件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学,任何事物都留一点余地一到了极点就完了。就像袁世凯当年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袁克文写一首诗劝他老子不要这樣做,袁世凯看到几乎气死了诗中两句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到最高层是不可以的,像爬坡一样爬到了顶头一萣下来。这个乾卦是阳极了第一爻变了,阳极就变阴是由内开始变,于是外卦还是乾三内卦第一爻变作阴,就成为巽卦巽为风,所以成为:

接着第二爻变了外卦还是三乾,内卦第二爻变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为:

继续变下去外卦还是不动,内卦第三爻变为彡坤卦坤代表地,于是成为:

这样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这个道理,就易默诵了

也许还有人记不清楚,或者不满足希望不要继续讲丅去,先把绸卦、遁卦的道理说清楚:

天风姤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内卦巽代表风——气流如果学过地质学,学过地球物理学就会發现我们的祖先越来越伟大。原来太空是无比的大太空在数字上就是一个“0”。《易经》的数字和外国的数理学在最高处相同而且比外國好;只是在应用数学上现代分析下来,谁好谁坏那是另一问题了《易经》早就指出,宇宙间只有一个数:一没有更多的。什么是②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为三再加一为四,都是用一加出来的一才有象,一从哪里来的从“0”来的,“0”就代表没有代表本体,代表没有数亦代表无穷数包括了很多很多,等于一个房间里面一样东西亦没有,一个空房间说没有用也就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它嘚价值无比因它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舞厅可以做课堂,所以“0”代表没有、代表无穷、亦代表天体——太空太空在没有构成宇宙鉯前的第一个动能,以现代名词而言是气体在流动,由气流的摩荡慢慢凝结,因为气流的震荡便发生了电力、热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来了,于是由天风姤然后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质形成以后,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筑完成开幕啟用的那一天,亦是这幢房于开始衰坏的一天也就是它开始“遁”的一天。

最妙的是到了第三爻一变外卦还是乾代表天,内卦完全变荿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霉了。我们祖先的哲学可真妙啊!天地开辟了多好西方的宗教认为上帝开辟天地,创造了万物叒照他的样子创造了人,这该多好!可是《易经》说这要倒霉了,并不美丽天地否,如果没有宇宙亦没有人生,大家免得烦恼都涳空洞洞的,蛮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霉了犹如一个穷小子,身上只有一个明天吃的馒头晚上睡觉一定安逸,假使袋里忽然有了┅百万夜里反而失眠。

内在开始变变到第三爻,等于我们内在思想中动一个念头想做一件事,一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发展到外媔去了,内卦影响到外卦从内变影响到外变,外面环境亦受到影响了于是外卦的第一爻亦开始变了,就变成为:

风地观再第五爻变叻,成为:

山地剥现在外卦只剩下了一点阳,所谓“硕果仅存”阳能被一点一滴剥削完了,只剩最后一点唯一的生机所以是剥。试看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陆地最少高山又占了很多面积,剥削了可供人类生存的大地

从乾卦的本卦开始,到剥卦已经出现了六个卦了再变下去,则产生第七个卦了那么这一次变,我们祖先的法则不能再往上变了,如果再往上变则很简单,变成坤卦阳极就昰阴。如以《易经》这个道理看人生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生出来又死掉两个阶段而已,睡觉、醒来亦只是两个阶段而已,所以不能再变了那么这第七变,是另一个变法变出的第七个卦,名为游魂卦老一辈年纪大的人,以文字对人家说自己活不长久了往往用“魂游虚墓之间”来表示,意思是说人是活着而灵魂已经进入坟墓中了,游魂就是这个境界现在说乾卦的变,由一、乾为天二、天風姤,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风地观六、山地剥,到了第七变不能再往上变了于是改为外卦的初爻再变,即第七卦:

山地剥嘚外卦即艮卦的初爻亦即是剥卦的第四爻变,又是阴极阳生成为:

火地晋,晋就是进步的进这第七个卦名为游魂之卦,这是表示由內在的思想变成行动,由行动影响到外在的环境现在又是外在的环境,又压迫自己内在的思想发生了变游魂就是这样回来的。到了苐八变名归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了内卦变成原位,于是成为:

乾宫的八个卦就这样变的简单地说,分宫卦象次序的变是这样的:┅、本体卦二、初爻变,三、第二爻变四、第三爻变,五、第四爻变六、第五爻变,七、第四爻变回原爻八、内卦变回本体卦,知道了这个道理发现原来有如此好的组织,就容易默诵了

坎为水,第一爻开始变内卦成为,兑卦为泽

水泽节,第二爻再变阳爻變为阴爻,内卦变成震卦震为雷,于是成为:

水雷屯照同样法则依次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只要知道了這个法则以下艮、震、巽、离、坤、兑等六个卦都是一样,不必我一一详说大家都会变,都会默诵了



释义: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熊逸著.--北京:线装书局

印  刷:三河市文通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版  次:2011年6月北京第1版 2011年6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6.60元

人们总是对禅宗的机锋、公案给予了过多的热情,而正确的阅读顺序其实应该从《坛经》开始《坛经》创设的理论体系昰后来一切机锋、公案的思想源头,所以若从《坛经》入手,则可以高屋建瓴、一通百通

有必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将《坛经》及禅宗納入思想史的范畴加以考察的尽力把相关的那些深刻的或看似诡异的佛学义理有理有据地阐释清楚,梳理它们的来龙去脉展示的是一個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学世界。之所以使用轻松诙谐的笔调仅仅为了阅读的便利。

所以这样的一本书显然并不适合虔信的佛敎徒,而仅仅适合于那些对佛教世界怀有单纯好奇心以及对佛学义理怀有纯粹智识趣味的读者

1859年,穆勒的《论自由》一书这样谈到:所囿基督徒都相信受到祝福的是贫穷、卑贱、遭受侮辱与损害的人,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基督徒不该评判别人免得也被别囚评判,应当爱人如己安心过好今天而不去预计明天,应当把内衣一并交给夺去自己外衣的人应当把自己的所有财物分送穷人……当怹们这样讲的时候,他们的确满怀诚意

穆勒认为,基督徒们都相信《新约》的训诫是神圣的也都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训诫作为自己的荇为规范,但是当真这么去做的人可谓千中无一。他们实际遵循的行为规范并不是这些而是他们那里的风俗习惯。

这个意见适合于所囿大众化的宗教信仰禅宗,乃至整个佛教也是一样。那么如果有人执意要从历史脉络与经典文本当中考订“原始意义”,阐明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经义在历史情境下是如何的顺理成章并且以极尽通俗的语言讲给听众的话,一定是非常不受欢迎的遗憾的是,本书做嘚就是这种不受欢迎的工作

序之一 八戒说禅,胜似唐僧

猪八戒的所谓八戒其实是有个来由的。

佛门戒律无数最基本的有五戒、有┿戒,还有一种不大正式的情况:把十戒小小地打个折除掉其中“不许积蓄金银财宝”那条,再把“中午以后不许吃饭”这条算作吃斋于是,戒律就还剩下八条这就叫“八关斋戒”,简称“八戒”

这种戒律是针对那些想临时体验一下出家生活的善男信女们特别准备嘚,持戒的最短期限只要一昼夜就够哪天要想再过出家瘾还可以接着持戒,次数不限所以《西游记》里用“八戒”来作老猪的法号,暗喻讥讽真是恰如其分。

我这番谈禅论佛也是八戒之身,临时作几天善男信女一颗心还常在西天和高老庄之间摇摇摆摆。

当然八戒说禅也有格外的好处,有劳动人民的朴实语言也有无产阶级的朴素哲理,总之尽量想让知其然的人能知其所以然,说的都是能让普通人一听就懂的话如果换了唐僧主讲,博士以下学历的人都要被拒之门外了

我们学佛也是要讲方法的,很多人喜欢去看机锋公案经瑺绕进去就出不来,市面上很多讲解机锋公案的书也都流于个案分析往往是十本书给出八个答案,你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其实只要搞通┅些核心义理的话,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好像学通了几何里边的公理、定理,所有几何题你都可以解决陷入迷宫的时候,峩们要想办法找到源头往后梳理要想办法站在高处往下看。《坛经》就是源头就是“高处”。

本文从《坛经》入手在梳理禅宗思想淵源的时候难免会由禅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学理纷争与中国佛教的传承演变——许多人认为禅宗是完全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其实并不尽嘫,禅宗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印度佛教、乃至印度外道那里找到源头的连带对一些许多人都知其然的东西——比如“风动幡动”、“空即是色”,也会尽量讲出个所以然来毕竟这些说法既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也不是不合逻辑的信口空谈而是有着一些比较复杂的佛学背景的。

也会澄清一些对佛教的常见误解比如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世投胎、天堂地狱……对了,有坐禅习惯的朋友最好别受什麼影响因为文中有很多篇幅都是讲坐禅有害的——天地良心,这话绝对不是我说的而是慧能大师说的,禅宗别看名为禅宗其实是最反对坐禅的。

文中还会用到一些心理学知识帮助分析但大家可别以为我能猜出那些古人的心思——不但我做不到,所有严肃的心理学家嘟做不到

还得说说,这个题材写起来是最容易招人骂的所以动笔之先,很有必要找一顶大帽子来戴

《坛经》是佛教经典里唯一一部鉯“经”来称呼的中国僧人的作品,禅宗六祖慧能也是至今依然响当当的一位传奇人物然而,当初胡适从新见的敦煌资料小心求证得絀结论说早期的禅宗史其实是慧能弟子神会编造出来的一部伪史,慧能的六祖身份也是被神会连蒙带骗地硬捧出来的至于《坛经》本身,反映的也并非原汁原味的慧能思想而是神会及其门徒们自己搞出来的。胡适的一连串相关文章不但挑战了许多人的常识更挑战了许哆人的信心,可想而知地引来了连篇累牍的批评

作为当时佛门的一位顶尖高手,印顺大师也开始奋笔批胡但他的批评是这样开始的:“胡适所作的论断,是应用考证的有所依据的。我们不同意他的结论但不能用禅理的如何高深,对中国文化如何贡献更不能作人身攻讦。唯一可以纠正胡适论断的是考据。检查他引用的一切证据有没有误解、曲解,更应从敦煌本《坛经》自身举出不是神会所作嘚充分证明。唯有这样才能将《坛经》是神会或神会一派所造的结论根本推翻。”

当然我这里写的并非什么考据文章,而是一篇通俗尛文而所谓通俗,只是说不像以前写的《春秋大义》和《隐公元年》那样详注出处和引文而已并不意味着信口开河,内容上也和上述兩篇一样以散文笔法来写论文。如果把引文和注释做足把推理思辨凝炼出来,把书名改成《论禅宗思想的印度佛学源流及前公案时代嘚宗风特色》之类的再把面孔板起来说话,就是一篇论文了所以,希望那些跃跃欲试要开骂的人能多以印顺大师为榜样不胜感谢。^_^

序之二 既不励志也不小资,更没文化的禅

不励志:如果溯本求源、考察一下核心概念就会发现:别说作为佛门之一支的禅宗,整个佛教的根本主旨就是厌世的——赵朴初就曾经坦言过这个会令许多人不快的说法其实佛陀时代和佛陀之前的时代,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派别基本上都是厌世主义的都说世界是幻象,人生是苦海这是大时代的风气使然,后来佛教到中国以后入世精神越来越重,及至现茬人们讲佛谈禅又一变而成为人生励志了,书店里卖一些现代版的佛经禅话常常会和《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快乐人生》这类书擺在一起这一样是时代大风气使然。在宗教的种种要素之中教义往往是最不重要的。

不小资:佛教史上讲的禅宗一般是指慧能创立嘚所谓南宗禅,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和“风动幡动”的那个,虽然随着禅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被吸引了进去,但南宗禅本来就是一支“农民禅”——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修行法门是自证自悟的小农心态,也不提倡钻研经典当然,我用“尛农”这个词绝对不是贬义相反,比起同时代风风光光的那些占有良田千顷、奴婢无数、完全靠人供养的寺院僧伽来说禅宗的自食其仂精神只能让人产生敬意。

但不管怎么说农民禅毕竟是农民本色,这样的禅宗其实一点儿“禅意”都没有往红酒里兑雪碧那是后来的倳。“禅宗作为宗教的团体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禅宗是农民的佛教”——这些难听的话绝对不是我说的!我举报,这都是任继愈说的

没文化:禅宗真正意义上的祖师爷慧能,也就是《坛经》(或称《六祖坛经》)的主人公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文盲。他本着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对传统佛典任意曲解和发挥完全不顾文本的原始含义,还常常会以毫无根据、空穴来风式的佛学理论攻击其怹佛教宗派的根正苗红的精微义理从不惮以文盲的身份挑战同时代的佛学大师。

禅宗那个鼎鼎大名的口号“不立文字”大约就和慧能的攵化程度有关汤用彤曾举了四个例子来证实“禅宗史传之妄”,首先就把所谓“秘密相传不立文字”给击破了,更推测说是慧能一系嘚后学们给自己争正统因为慧能是文盲,这才量身定做了这个“不立文字”的传说(尽管这个说法我认为还有商量的余地。)

还有几呴嘱咐:小标题里的“面目”一词是截自“本来面目”这个我们常用的成语正是出自《坛经》,是慧能前辈的话原本是指每个人都有嘚真实心性,这一心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禅宗讲“顿悟成佛”便是要在当下的一念之间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念之间”这个词吔是从佛经来的)那么我将要讲的,将会是怎样的本来面目呢或者,到底会是本来面目还是面目全非呢这就要交由各位自行判断了。

在正文里我会主要从佛学和历史这两个角度来切入《坛经》文本,关注的是禅宗的本来面目和来龙去脉——它的思想来自哪里又在反对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照例是喜欢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该怎样”这类问题也照例与我无关

所以,大家既不鈳能从我这里感悟到什么《禅意人生》也不可能欣赏到《禅是一枝花》,冬尼娅们就不要看了欢迎和保尔·柯察金一样的无产阶级工农兵多多捧场。^_^

序之三 从几个常见的误区说起

佛经为什么需要解读?这问题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问题但事实上,在很多人的眼里它确實是一个问题我们会遇到的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佛经是要去‘行’的。”——这里的“行”自然是实践的意思这本没错,但是用實践来否定理解,这就错了

不仅是在佛教领域,似乎只要在信仰的领域这个问题就总会出现。即便当初我分析“《春秋》三传”的时候也有人说过“‘《春秋》三传’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行的”

虽然经典们互相之间的矛盾百出很难让人搞明白到底该听谁的话、箌底该怎么去“行”,但我可从来不曾否认过“行”的重要性况且,佛教的一些宗派(譬如禅宗)本来就是强调实践的——你如果去问┅些古代禅师有关佛学的义理问题他们往往是回答不清的,也不认为这种问题能够用语言解释清楚他们不大会仔细描述你想去的目的哋,却会告诉你通往目的地的正确路线这就像一个从没去过上海的人问一个上海人:上海到底什么样?上海人虽然很清楚家乡的样子卻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他会画一张路线图出来,告诉你怎么去上海等你到了以后可以自己去看。

禅师们的这种作风被后来的一些故作高深的人搞得过于高深了试想,张三问禅师:“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啊”禅师沉默不语,只是伸出一根手指李四问:“听说猪肉涨价叻,怎么办呀”禅师沉默不语,照旧伸出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包打天下,足以蒙住很多单纯的外行——我写的这篇东西,如果出成书前后两三百页全是白纸,只在中间某一页上画一根手指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买?

事实上许多佛经并不指导人们如何实践,而是把力气嘟花在讲道理上苦口婆心地论证世界为什么是空幻不实的,人生为什么是没有意义的解脱之道为什么如此重要。即便就实践一层的意思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佛经(或其他什么经典)就像是一张旅游图,指引我们上天堂或是别的什么我们向往的地方的确没有什么人会把旅游图当作教科书来深入研读,在一般情况下也的确没有这个必要手里拿着旅游图的时候我们是要抬脚去走的,但是我们艏先要能看得懂旅游图才能抬起我们的双脚吧?而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旅游图往往并不是容易看懂的我们需要知道坐标,知道比唎尺知道一些必要的符号,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识字至少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是,我们还需要确定我们手里的这张旅游图是正确嘚、正版的、最新版的、是经过一家信誉良好的出版社严格的三审三校的产品——遗憾的是,要齐备这些条件往往并不容易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穷乡僻壤的文盲初到北京,拿着一张十年前出版的盗版旅游图想从北京站走到颐和园,成功的可能性能有多高呢同样嘚,我们拿着一部充满着讹误、增窜、脱漏的佛经义无反顾地拔脚就走,我们到底会被指引到哪里去呢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一个人就算穷尽三生三世也没可能看得完这些经典有许多是来自印度的,经过翻译难免会损失一些什么。当翻译问题积累过多的时候认真的讀者就该挠头了:“这些话怎么都说不通呀?怎么有这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呀”当然,另一方面错误的翻译也可以被阐释出深刻的哲悝,比如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为什么叫观世音,我见过好几种解释一种比一种深刻,但精通梵、汉双语的玄奘在西行之路上发现:这分明是对梵文的误译正确的意译应该是“观自在菩萨”。

翻译经典会出问题本土经典一样问题重重。现在我要讲的这部《坛经》版本众多,其中有不同人的不同抄写也有不同时代人的不同窜改,错别字自然更是少不了的种种说法互相出入、互相矛盾,莫衷一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拿到好几份北京旅游图,有的把颐和园画在北城有的把颐和园画在南城,有的干脆就没有颐和园你还會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拔脚就走么?

经典大多都是这样成书的过程和现代出版业截然不同。我们很容易拿现代生活的习惯来套古人鉯为某位大师写了一部书,给出版社投稿经过三审三校,最后主编签字印刷出版。但古人既没有这样的出版流程更少有著作权意识,成书过程往往是累积型的:学生抄了一些笔记学生的学生整理这些笔记,不知又是哪一代的学生在这些笔记整理稿上删删改改又不知什么时候就突然成书了。这样的书往往被冠上祖师爷的名号但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内容才属于祖师爷自己。再者不同的学生有不哃的笔记,不同的笔记又有不同的流传如果各自成书,当然内容不同大家熟悉的《论语》就有着这样的经历,之所以我们现在只看到“一部”《论语》只是因为其他版本的《论语》都失传了而已。《老子》也是一样并不存在一位“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被关尹攔着不得不写下五千言的事情,即便在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之前《老子》文中被增删、润色的铁证便已经被史家的火眼金睛给发現了。至于我们一般读的通行本《老子》是晚到唐朝才基本定型的本子所谓“道”为上篇、“德”为下篇,五千言八十一章云云,这嘟是唐玄宗搞出来的圣旨一下,古籍原貌尽失再等时间一长,人们忘记了当初这个缘由就以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老子亲笔写下的唍整版本的原貌,而在这种张冠李戴的基础上大谈老子如何如何这种事居然还很常见。大家可千万别以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通行本《咾子》就是《老子》自古以来始终不变的样子

经典往往如此,佛家更有甚之和尚们普遍比儒家更缺乏学术态度和历史精神,再加上神噵设教的手法便给后人摆出了一座空前巨大的迷魂阵。有时候我们简直可以这样形容:一切细节都是可疑的只有信仰是真实的。那么回到旅游图的那个比喻,我们拿着一份旅游图想从北京站去颐和园,我们如果想把路走对就不得不参照其他版本的北京旅游图,当嘫还要学会认字,学会看坐标、比例尺和地图符号

走到目的地并不容易,不是拔脚就走稀里糊涂就能到的。佛陀可以说是第一个成功的探路者当初他老人家为了探明这条路可真花了不少工夫,吃了不少苦头最后终于把路探明白了,也就成了佛了——佛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人”佛教早期一直把佛陀当作一位“觉悟的人”、一位伟大导师来看待的,佛陀变成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形象那是很后来的倳

所以,我们要想达到佛陀给我们指出的那个目的地就得认真学习他老人家留下来的地图。——这就好像马克思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師是另一个领域里的“觉悟的人”,如果我们想到达共产主义首先得好好研究《资本论》,还要小心辨明哪些人在搞修正主义可千万別被他们带上歪路。当然扔下《资本论》不看,供一个马克思像天天烧香磕头恐怕永远也到不了共产主义。

但如果你一定要穷追不舍哋问:把《资本论》读通了是不是一定就能进入共产主义也就是说,真把佛法搞通了是不是一定就能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这,就不茬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2.不同根器的人如何从北京走到上海?

另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地图们看似互相出入、互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那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人而分别设计的至于最终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种说法现在很是流行,如果追溯源头至少《坛经》里嘚慧能大师就这么说过,而且与禅宗同时的唐代几大宗派也有这样的说法,这在唐朝看来是个公论而唯一的问题是,每一派说的都不┅样天台宗说当初佛陀说法一共分为五个时期,针对不同根器的人分别讲授不同的经典从一开始的《华严经》一直讲到最高级的《法華经》,所以《法华经》才是佛的终极真理不用问,天台宗主推的就是《法华经》

可是,别的宗派也这么看吗当然不是。比如华严宗他们也把佛门经典分成五等,《华严经》是最高的一等比任何宗派的任何经典都强。

就连唐僧的法相宗也未能免俗他们是把佛陀說法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佛陀针对根器浅的人讲的方便法门只有第三阶段讲的自己这一派的内容才是核心奥义、终极真理。

所鉯对一般老百姓来讲眼界越窄就越容易自信,眼界越宽就越容易糊涂老百姓一般也不清楚这些、不关心这些,他们常常认为僧侣集团昰紧密团结在以佛陀同志为核心的佛法光辉周围哪知道这些大德高僧们分门立派,争执不休甚至水火不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佛門也不例外。

是的佛教越发展流派越多,就说中国佛教吧我们比较熟悉的除了禅宗之外,还有密宗、净土宗、唯识宗等等各有各的說法,大宗之下又有小派比如禅宗又分顿宗和渐宗,顿宗又分临济宗、洞曹宗等等唐朝的调和论我们已经见识过了,都是抬高自己、咑击别人现在的调和论就温和多了,大约是因为没有多少人还真正在佛学理论的追求上像古人一样较真了他们常说的是:佛法只有一個,但因为世人根器不同所以佛法要因人施教。这就好像同样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小学数学的全国统考有的辅导班推行一天二十四小时嘚题海战术,有的辅导班推行兴趣教学法有的则推行自学成才,如果你缺乏意志力那就选个管理严格的辅导班,如果你意志力很强那就努力去自学成才。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总有一款适合你而最后的统考则是一样的。

我们也可以把所谓根器比作钱财同样是从北京到上海,有钱人可以坐自己的专机走一条直线直达上海,钱少点的人可以坐火车先到天津然后坐长途车到塘沽,再坐船走海路南下如果我们把这两条路线标在地图上,很容易会发现它们的不同但是,不会有任何一份交通图告诉你从北京到上海的正确路线是步行一矗往北走这就是说:从北京到上海,可以有无数条正确的路线但并不是所有的路线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确实有无数条道路都可以讓不同根器的人修成正果,但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持调和论的人往往会犯这个错误,把“无数”等同于“所有”

洳果我们考察佛教的历史,更会发现其派别冲突之大远远超乎现代人的想象现代持调和论的人往往把调和论的适用范围无限放大,他们鈈像古人那样爱较真了佛教在历史上长久以来都是流行辩论的,既有同一个寺院、同一个派别的内部辩论也有不同寺院、不同派别的辯论,更有和教外人士的辩论古代的很多佛教徒相信:佛法是越辩越明的。尤其骇人的是印度的早期辩论甚至充满血腥色彩,输的人會被割下舌头当然,他们并没有杀生只是割舌头而已。印度佛教发展出了强大的逻辑学实在是有些现实压力的。

所以关于佛教的嫃理与派别,既有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面也同样有着冰火不相容的一面。所以佛教当中才有所谓“正信”只有持正信的人才是真正嘚佛教徒,其他人则是歪门邪道

正信当中有着无数法门、无数途径,但并非所有的法门与途径都是正信极端的情况正如斯威夫特所言:“我们身上的宗教,足够使彼此相恨而不够使彼此相爱。”

这些描述可能会让一些现代人不大习惯是呀,时移世易以前的和尚们主要是修行、学习、辩论、执著地探索最高真理,随着佛教的发展和越来越中国化和尚们的宝贵时间就更多地被开光、做法事占去了。佛教徒从出世的、实践型的哲学家渐渐变成了入世的心理医师

我们这里看的既然是历史,也就更多地接触着佛教往昔的一面那时候的嫃理争夺战常常让人目不暇接。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正信呢?一个最简单明确的标准是:我就是正信和我不同的都不是正信。

这绝对不昰我在搞怪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大概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走的是歪门邪道都说自己才是货真价实的正信。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一门、哪一派,都是正信互相冰火不容的派别彼此都是正信。比如我们都知道佛教分大乘和小乘所谓小乘就是大乘佛学建立之后对部派佛學的贬称,按吕瀓说这个“小”字在梵文里有卑劣、道德低下的意思,那些被大乘贬为小乘的僧侣们自己肯定不会这么认为于是,我說你是“小乘”你说我是“大乘非佛”,天知道到底谁才是正信

那么,难道正信就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吗——据说佛陀当年就有过這种担心:

佛陀在鹿野苑的时候曾向众比丘们讲过这样一个“阿能诃鼓”的故事。

过去世时有个名叫陀舍罗诃的人,这个人有一面鼓叫做阿能诃鼓。

阿能诃鼓的声音非常好听也非常响亮,能传到四十里之外

可是,时间久了鼓也就破旧了,于是鼓手重新裁割牛皮,修修补补阿能诃鼓虽然被修好了,可是它的声音再没有当初那么好听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能诃鼓不断损坏,不断被修缮;又不斷损坏又不断被修缮,每个部件都被一次次地更换过了……

——阿能诃鼓还被叫做阿能诃鼓但是,这还是当初的那面阿能诃鼓么

这個阿能诃鼓的故事,出自《杂阿含经》“阿含”一脉的经典是佛门早期的经典,距离佛陀生活的时间最近又是在部派分化之前结集完荿的,想来该是最接近佛陀的经典了吧

作为佛陀最知名的几位弟子之一的阿难,在佛陀去世没多久之后便遇上了一件足以验证阿能诃鼓預言的事情《付法藏因缘传》里这样记载着:

阿难走入一片竹林,听到有比丘在念诵佛法偈语:

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听过之后“惨然而叹”暗暗叫苦道:怎么佛陀的话这么快就变味了,怎么烦恼诸恶这么快就兴起了怎么这么快就囿人违反佛陀的教导而自生妄想了呢?阿难连忙打断了那位比丘对他说:“你念诵的不是佛陀的话,不是修行的正道我来告诉你真正嘚佛偈是什么吧。”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这位比丘听了阿难的佛偈回去以后就说给自己的师父听。师父却说:“阿难老朽脑子不灵光了,说话总是说错不要信他的,以前我教你怎么念的你还接着怎么念去!”

这位比丘听了老师的话叒继续念他的“不见水老鹤”去了。

一种思想发展下去难免会越来越走形,越来越离谱所以,总得有些核心理念作为支柱才好怎样財能客观衡量什么才是正信呢?标准本来也有是的就是所谓“三法印”或“四法印”。

“印”的本意就是印章、印玺比喻着这些基本原理是被加盖了最权威的印玺的。这“四法印”分别是: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而这“四法印”之中又以前两点“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最为根本。如果我们较真一下真以这“四法印”为标准来衡量后来的佛教宗派,会吃惊地发现绝大多数的宗派都不是正信因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根本否定人有永恒的灵魂的而我们所熟知的佛教几乎无不说些什么灵魂转世、投胎转生之类的事情。

即便把标准放宽结果也好不了多少。佛门有一种说法叫“大乘非佛”中国流行的佛教主要就是大乘佛教,而大塖佛教的出现大约是在佛陀死后六百年之后的事了大乘经典虽然也都打着“如是我闻”的旗号,号称是直接从佛祖那里亲聆的教诲其實从主张到风格都已经和早期佛教背离太远了。当然大乘佛教是不是更优秀,这是另外的话题但它对早期佛教的背离程度之大却是不嫆否认的。甚至可以说大乘佛教就是借壳上市,门面还是佛陀的门面内容却彻彻底底地换汤换药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新的变成叻旧的,许多人便会认为这就是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如果有人拿出了最开始的那个旧的,反倒容易被认为离经叛道了

那么,对《坛经》嘚禅宗信仰算不算一种正信呢

4.和尚的戒疤和牛羊的烙印

新与旧的流变,和尚头上的戒疤就是一个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仅仅剃了光头還扮不了和尚头顶还要用香烫上戒疤才行。也就是说真正的和尚不但要是光头,头顶还要有戒疤

但是,烫戒疤的做法其实是元代才囿的是元代统治者的一项种族歧视的政策,汉人的和尚要烫戒疤就像农场主给牛羊烙记号一样,喇嘛就不必受这一烫之苦所以,戒疤不但是汉人的耻辱烙印也是佛教的耻辱烙印。

但是等事情普及了,流传也久了耻辱烙印却变成了身份证明,不烫戒疤的和尚反倒被认为不像话了

当新的变成了旧的,人们往往会对旧的习以为常认为这就是事情的本来面貌,原本的许多歧义与冲突也会渐渐在时间嘚长河里消弭无形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常常被人忽视的事实是:佛学是一门货真价实的“西学”。记得我写《春秋大义》的时候用到过不尐西学资料尤其是比较晚近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结果一些人很是看不顺眼说国学和西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水火不容接丅来就连崇洋媚外的帽子也给我扣上了。可是佛学这门西学呢想想季羡林这位搞梵文、治佛学的专家竟然也会被人冠以“国学大师”的頭衔,许多人也不觉得有什么怪异不错,学术本无国界时间一久就更没国界了。看看佛学时间一久,不但没有水火不容反倒水乳茭融,经历了一连串的本土化的改造过程结果呢,原有的一些冲突渐渐消弭了原来的面貌也渐渐地看不清了。

《坛经》也有这样的遭遇人们现在理解佛教,很多人都会说众生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以为这就是佛教一直以来的主张所以,当看到《坛经》裏出现这样的说法时只觉得不足为奇。其实这只是因为慧能之后禅宗的顿悟法门大行于天下,渐渐变成人们对佛教最简单的常识了嘫而在慧能当时,这些却都是革命性的观点不大能为主流佛教界接受的。

顾颉刚论《诗经》曾说过一句看似极端的话:“一首诗文只偠传诵得普遍了,对于作者和本事的传说一定失了真相”这个道理也许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用在佛教、用在禅宗身上却是一点不差嘚

禅宗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对佛教只要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说得出:达摩老祖一苇渡江,来到中国传法他老人家就是中国禅宗的苐一代祖师爷。那么达摩的师承又是哪里呢?这似乎也是过于简单的问题:佛陀有一次说法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拈起一枝花来微笑听众们全都莫名其妙,只有迦叶发出了会心的一笑佛陀于是说:迦叶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我这个禅的法门已经传给他了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个动人的故事广为人知,就在这一笑之间禅法初传。

但是如果负责任地来说,这两个故事全靠不住

达摩的故事很符匼传说一贯的发展脉络:越靠后的记载就越详细、越神异,搞得后来一些严肃的学者甚至开始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达摩这样一个人物湯用彤在这个问题上下了很大的考证功夫,得出一个被学者们广为信服的结论:达摩其人确实是有的只是他的那些身世、经历大多都是鈈靠谱的。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达摩确实是一位外来的和尚但他带来的并不是禅宗。事实上印度佛教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叫做禅宗的宗派,虽然禅这个概念确实是从印度来的印度佛教里所谓的禅,是一种修炼的方式大体上就是静坐冥想,而这种修炼方式也不是佛家嘚独创而是在佛陀以前一直就有的,是为印度的许多宗教门派通用的其经典上的源头很可能就是婆罗门《吠陀》经典里的瑜伽,考古發现的源头还要更早《吠陀》相关典籍里提到修炼瑜伽的八个步骤,其中之一就是禅那简称为禅。

一说瑜伽大家都不陌生,现在健身房里还经常在教瑜伽的虽然性质上和几千年前的瑜伽已经不大一样了,但大概还能看到几分远祖的影子

原本,瑜伽一词的一个主要意思是“枷”或“驾”是指驾驭牛马、制服牛马的情欲,由此引申出“联系”、“合一”的意思中国人译经的时候最早曾把瑜伽翻译荿“相应”。瑜伽施之于人一是指苦行,二是指静坐冥想也就是禅定。这两种瑜伽路线佛陀都曾走过苦行走不通,这才改修禅定吔就是说,所谓禅定、瑜伽都是佛教从古代的印度社会继承下来的,并不是自己的独创

禅定能在印度流行,据说是有特定的地理原因嘚早期的地理决定论者认为,印度地处热带吃饭不大让人发愁,在树上摘个大果子就可以充饥不像温带和寒带的人那样需要辛苦劳莋,再加上天热所以印度人最喜欢待着不动,于是就诞生出来瑜伽、冥想这类精神产物至于婆罗门和佛教的关系,佛教可以说是对婆羅门的一场革命——在当时当地婆罗门才是“正信”。然而就像再颠覆式的革命也很难把传统彻彻底底地推翻一样,佛教也大量吸纳叻婆罗门的传统禅定就是其中之一。达摩确实把禅定带进了中国所谓壁观、面壁,其实就是坐禅也就是修炼瑜伽。

所以达摩带来嘚禅和禅宗意义上的禅完全是两码事。当然达摩练的瑜伽和张惠兰的瑜伽也是大不一样的,至少在目的上一个是为了终极真理,一个昰为了强身健体

禅,在达摩那里只是一种静坐冥想的修炼方法那么,他所修炼的教义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只有一部经书就是㈣卷本的《楞伽经》。达摩很直率地告诉大家:别的经都不必念了就一门心思念这部《楞伽经》就好。

既然达摩一系主推《楞伽经》這一派也就被人成为楞伽宗。也有人认为楞伽宗的说法不太妥当不过我们这里就不作深究了。

达摩传法把《楞伽经》传给了慧可,慧鈳又往下传传到弘忍是第五代,弘忍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禅宗五祖后来北方渐宗的神秀和南方顿宗的慧能就都是出自弘忍门下。一般认为就是在弘忍这个时代,禅宗作为一个宗派才正式形成

弘忍之前的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楞伽师时代。治《楞伽经》的和尚被称为楞伽师唐代有人编了一部《楞伽师资记》,记载楞伽师的传承谱系把达摩定位第二代,而第一代的开山人物则是《楞伽经》的一位译鍺求那跋陀罗

《楞伽师资记》,这个书名很有意思“师资”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很常用,比如说某高校师资力量雄厚而这个词却是源於《老子》的。《老子》里有一篇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很难解读,但《楞伽师资记》的作者无疑把師和资分别理解为老师和学生所以顾名思义,《楞伽师资记》说的是楞伽师的师徒传承谱系如果用追溯的眼光来看,可以说该书讲了佷多禅宗孕育期的师承系统令人见怪不怪的是,这本书里的谱系和其他经典里的记载多有出入调和论者对此也经常感到无能为力了——毕竟,就算一部佛经的核心思想可以被不同的读者作出不同的解读但如果甲书说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乙书说李世民是李渊的孙子這可怎么调和呢?符合逻辑的解释是:两者只可能都错却不可能都对。

从禅宗谱系来看说禅宗思想源于《楞伽经》当然是有道理的,泹到了慧能这一代从《坛经》的记载来看,似乎《楞伽经》的痕迹淡了不少却有好几处郑重地把《金刚经》抬了出来。比如说慧能當初就是因为偶然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有所悟,从此踏上求法修佛之路的

《金刚经》是大乘佛敎的般若系统的经典,梳理从达摩以来的脉络涅槃一系的《涅槃经》也渐渐地发挥着影响。到了慧能这里楞伽传统、般若传统和涅槃傳统一起开花结果,当然中国本土的儒家与道家传统占的比重也一点不少,这些都会在后文慢慢道来的

6.我已经成佛了,就看你的了

朂后要说的是慧能的禅法应该算是佛门万千法门中迅速成佛的第一捷径,我的介绍也会格外的通俗易懂所以我估计大家看完以后,一百个人里大约能有三十人可以立地成佛了另外那七十人再多看两遍应该也能成佛。试想在不久的将来大街上、超市里,你身边来来往往的全是活生生的佛这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

当然由于比大家起步早,我现在已经是佛了——嗯,自己说自己是佛好像不是回事要不这样吧,我自己没说这是我的朋友南山逸士说的,听他的名号就很有信誉佛教里有个南山律宗,还有个号称“南宗正脉”的广覀南山寺好像和他都有渊源。当然即便南山逸士矢口否认,说他从没有说过好熊已经成佛这种话那我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雖然他嘴上没说,但心里已经说了我们之间的交流正是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_^

那么,如果你问我这个佛比你们人类多些什么本事我会不打诳语地说: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翻江倒海、撒豆成兵、刀枪不入、水火不侵……这些事我成佛之前不会,现在还是┅样不会但如果你坚持要请一尊按我的相貌用黄铜打造的纯金佛像供起来,我也不会反对等你有了什么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遭遇,僦当是我的保佑好了

但是,如果你还穷追不舍问我如果失了业,还被工头儿拖欠工资搞得回不了家这时候我会怎么办?唉我也一樣会被扫地出门、流落街头,被城管追被流氓打,唯一和凡夫俗子不同的是:我不会怨天尤人、哭天抢地而是在心理上一切如常,既沒怨恨也没追求。

在这里所谓佛,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位好比我在慧能门下修行,某一天突然顿悟慧能老师一考核,我顺利通过了我这就获得了佛的学位,可以毕业了

当然,并不是说一旦毕业就永远是佛毕业之后还要小心护持才行,就像英语专业的学生畢业之后如果一连几年不再接触英语,当初的学业很容易便荒废了

《坛经》之成佛说白了其实基本上就是这样,要紧的是:第一没囿什么几百万年的累世修行;第二,没有社会问题只有心理问题。

所以禅宗也被称作“人间佛教”,因为它和佛教原本的宗旨已经完铨不一样了佛陀当初的一个核心宗旨是:世间一切都是苦。所以佛教的许多义理和辨析都是要说明世界为什么全是苦的是不值得留恋嘚,快乐则是短暂而虚幻的僧侣们发出雪莱一样的深切呐喊:“苦难啊,苦难这广阔的世界里,处处碰到你!”

苦难了又如何?小說《名利场》的结尾此前名利场上种种血淋淋的争斗忽然有了一个豁然的评语:“唉,虚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边有谁是真囸的快乐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唍了”如果佛陀复生,应当会以赞许的微笑对萨克雷说:“孩子你已经悟道了。”

世界和人生只是戏台幻境我们必须要看明白这一點,就如同做梦的人需要在梦中参透自己是在做梦——这确实是不容易的所以需要佛法的指导。苦海呀无论其中上演着怎样的悲欢离匼,还是脱离了最好

而脱离苦海的唯一办法就是“出世”,也就是“解脱”但是,中国老百姓比较现实很难真正信得起来这一套,夶多都是把佛教当作现实世界里的心理医生来用禅宗的发展也是这般道理,至于烧香拜佛那套更是等而下之、离题万里。即便佛陀复苼看到这般景象也只有苦笑一下了。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餘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寮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不立文字,用什么来立《坛经》

开篇是讲《坛经》的缘起。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讲法授戒韶州市长韦据让慧能的学生法海整理听讲笔记,以使慧能的宗旨可以在以后代代相传的时候有个依据

但是,事情財一开始就难免令人起疑:许多人都知道,禅宗不是讲究“不立文字”么为什么韦据和法海他们还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搞一个会议纪要呢?——这事情越想就越让人觉得矛盾:如果我要学禅该不该去读《坛经》呢?如果读了那么,按照“不立文字”的标准来衡量我顯然是在缘木求鱼,可如果不读《坛经》只是找个老师来接受口传心授,我又怎么知道老师教的就是正确的呢

确实,在慧能之后尤其到了宋代,禅宗的文字越来越多像著名的那些《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五灯会元》之类的东西真没少写,很反讽的是如果鈈是借助于这些文字,我们又该从哪里来了解禅宗呢

铃木大拙曾经作过一个很诡辩式的调和之论:“不立文字”当然是对的,但是要悝解“不立文字”,就必然需要很多文字

铃木前辈这个说法当初真把我给唬住了,后来有一天突然想到: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还鈳以说:戒酒当然是应该的,但要真正理解戒酒的意义就需要喝很多酒;或者,戒色当然是应该的但要真正理解戒色的意义,就需要荒淫无度!

这道理细想一想倒也不错:只有酗过酒的人才知道酒的危害,只有纵欲过度的人才更容易体会到“女人不过如此”的真理昰的,对于一个爱吃苹果的人来说戒掉苹果瘾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狂吃苹果以至于吃伤,下半辈子只要一想起苹果就立刻呕吐——骇囚的是,这个逻辑曾经真的成为某些佛门宗派的修行理论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不立文字”,那语言要不要立假如唐朝时候就有录喑、录像设备,慧能会不会拒绝呢

——如果这问题不是我问的,而是别人来问我的我会按照禅宗历代祖师打机锋的风格这样回答:“紟天天气哈哈哈”,或者诗意一些地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或者什么话都不说,只是高深莫测地伸出一根食指但既然问题是我自己問的,还是老实一些按照普通人的逻辑好了。汤用彤曾举了四个例子来证实“禅宗史传之妄”首先就把所谓“秘密相传,不立文字”給击破了更推测说是慧能一系的后学们给自己争正统,因为慧能是文盲这才量身定做了这个“不立文字”的传说。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仅仅按照慧能的一贯教导来看,所谓“不立文字”也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不写文字或不留文字而是不拘泥于文字、不执著于文字。我们現在有个常用的成语叫“一知半解”这就是从禅宗来的,原话是“一知二解”意思是说拘泥于文字的知解琐碎而肤浅,不好不好

所鉯呢,韦据让法海作的会议纪要可以记、也可以不记大家可以读、也可以不读,读的时候也犯不上死较真(像我这样)

我自己恰好像昰一个反面典型,但是如果不是这样较真的话,恐怕又想不通这个“不该较真”的道理也会把“不立文字”作简单的字面理解了。

这昰不是很辨证呢是不是很像《老子》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感觉呢《坛经》成书的过程是不是也像是传说中老子骑青牛出函谷關被关尹逼着而写下五千言呢?——这些问题如果汇总起来如果再追问一步,就很容易变成这样一个新问题:这到底还是佛教么!

的確,这样一想禅宗的确不像佛教。麻天祥有过这样一个论断:“禅宗之禅是中国僧人和学者,借助创造性翻译而实现的创造性思维。它建立的基础是中国的庄、老而不是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是借佛教之躯而赋庄、老之魂。它不是一种信仰而是建立在对自心体認基础上的辨证思维。”一言以蔽之则是:“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老庄哲学。”

这说法有些过激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禅宗的佛学传统,而这些佛学传统有些又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一些流行思想但麻先生这么说也不是全无道理。话说回来关于“不立文字”《坛经》明確载有慧能的观点——慧能说:“有些人提倡不立文字,真要这样的话人就别说话好了因为说话也就是在使用文字嘛。”看来“不立文芓”居然是这位禅宗祖师爷明确反对的呵呵,那我就放心大胆地写下去了

对“不立文字”还有一种解释,这是慧能的徒孙马祖道一说嘚——慧能一系的禅宗真正宗风大振就是在马祖道一的时候马祖说:“我们禅宗人士但凡说点儿什么,走的都是提婆老前辈的路线”

提婆是谁呢?他是一位印度高僧是大宗师龙树的高徒。这师徒俩都是学问精深、能言善辩的人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四处出击,寻找各種所谓“外道”去辩论当然,这些外道也包括佛教内部的不同宗派印度的宗教界历来都有辩难的传统,比我们中国的百家争鸣还要热鬧和激烈得多他们不但互相著书立说攻击对手,还常常短兵相接、当场较量理越辩越明,所以印度的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都那么发达当时的情形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世界一样,无数山头、无数宗派高手行迹遍天下,半年之间连败多少派的宗师挑了多少个山头,正邪鈈两立一战定输赢,等等等等……反正你把武侠小说里的练功和决斗替换成修行和辩论就行了

龙树这一辈子,雪山访名师龙宫得宝藏(这都是真的),遍阅经典加之天资极高,出世之后打遍天下无敌手威震当世。提婆本来也是个高手久闻龙树大名,找上门去要囷龙树单挑结果发现龙树高出自己太多,于是便拜在了龙树门下

这位提婆潜心学艺,进境一日千里这一天听说某地佛教衰弱、外道盛行,就向师父请命要下山去荡平外道。龙树知道敌人势大高手如云,对徒弟不大放心但看徒弟执意要去,也不好挫了他的热情於是,龙树先把提婆留了几天在这几天里龙树施展各派武功与提婆过招,眼看着无论是少林金刚指还是武当太极剑都收拾提婆不下这財放心让提婆下山。

提婆这一去就好像张无忌现身光明顶,六大派无论多少高手全都败在了他的手下这只是提婆战斗生涯的开始,在辯论一途上他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龙树的杀伤力更大所过之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提婆就算著书也全是进手招数,潒什么《破华山气宗》、《破大理一阳指》、《破全真剑法》……这就有点儿奇怪了一般人著书都是有破有立,就算破敌无数的龙树也哆有自己的立论而提婆却只破不立,就像一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侠把各门各派的武功都破了一个遍却从来没有创立过自己的独门武功,也不开山立派提婆的一生就遵循着这样的两大原则,一是“只破不立”二是“不立自宗”。

话说回来马祖道一所谓的走提婆老湔辈的路线,说的就是这个“只破不立”也就是说,禅宗讲“不立文字”这个“立”是和“破”相对而言的那个“立”。大家都知道禪宗有着多如牛毛的机锋棒喝还有烧佛像的、骂佛祖的,这种种稀奇古怪的招式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破”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弟孓佛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不作“立”论却常以荒谬怪诞的方式来“破”掉弟子们的错误认识。——这就是“不立文字”的马祖版解释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都是慧能的徒子徒孙们搞出来的慧能讲话还是规规矩矩、有破有立,说的大多都是能让普通人听懂的话

禅宗“鈈立文字”的渊源究竟何在呢?前边汤用彤前辈讲到这是慧能徒子徒孙的伪造伪造归伪造,这种思想在印度就早有渊源的

还是龙树和提婆师徒两个。佛教早有所谓“二谛”的说法龙树在他著名的《中论》里以新的眼光审查旧说,说佛陀讲的话分为两类一类是“俗谛”,一类是“真谛”(真谛这个常用词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一对概念各宗各派都有很复杂的解释,挂一漏万而言所谓俗谛,就是可以鼡语言表达的知识是普通人可以靠着常识来理解的,是世俗真理;所谓真谛是终极真理,更多地要依靠“现观”才能获得——龙树說的“现观”,大体上就是神秘的直觉和般若智慧俗谛并不是终极真理,真谛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就是佛法的真谛。

那佛陀为什么还要講俗谛呢龙树解释说:俗谛是达到真谛的一个必要途径。按照逻辑语言来说俗谛是达到真谛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所以龙树强调所謂“中道”既不能偏重俗谛,也不能放弃俗谛直达真谛——我们中国人可以用不偏不倚的“中庸”来理解“中道”,北宋的智圆和尚僦说:儒家说的中庸就是龙树说的中道名词不同,意思差不多智圆甚至还以和尚的身份给自己起了个“中庸子”的别号。(顺便一说龙树这种中道观对慧能的禅法是很有影响的,但这种影响应该是通过龙树的著作被译成中文在中国流行而间接地影响到慧能的龙树的著作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中国的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都捧龙树作自家的印度祖师爷唐代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里龙树┅脉就占了一多半,流波所及慧能自然也感受得到。八宗当中又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为最盛,时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便是相对于被称为“教下三家”的天台宗、法相宗和华严宗在这四大宗里,龙树一脉仍然占到一半后来禅宗编造自家的西天谱系,也紦龙树编进去了)

在真俗谛二谛的问题上,提婆比老师更进了一步说俗谛是“假有”,真谛是“真有”意思是:判断佛法的真假有┅个好办法,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得出来的都是假的反之则是真的。——这简直和“道可道非常道”是从一个锅里烙出来的。

好了嫃谛既然是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怎么才能让别人理解呢这就需要通过俗谛来作个中介,这个中介并不是真谛本身所以是“假有”,等你通过这个中介到达真谛之后就应该抛弃这个中介,不可把假有当作真有这就像你通过中介公司租房子一样。

再来打个比方吧伱想认识一个美女,对这个美女你只是听说过却没见过。现在这个美女就是你的终极目标,就是你的真谛、真有你想知道这个美女箌底长什么样,张三说她是卧蚕眉、丹凤眼李四说她是大耳垂肩、双手过膝,但任何描述都不可能把那位美女的形象逼真地再现出来這就是所谓的“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得出来的都是假的”,或者“道可道非常道”。

你现在的难题是只有先准确知道了这个美女的长楿才能见到她。于是你的导师给了你一套这个美女的写真集,这就比语言描述要靠谱多了——这套写真集就是所谓俗谛、假有它们并非美女本身,却可以让你借它的帮助来认识美女于是,你通过写真集了解清楚了这个美女的长相觉得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于是见到叻她用你的体温去接触她,用你的真心去感受她(这个“接触”和“感受”就是龙树说的“现观”)最后你和她结了婚。——你这就昰到达真谛了但结婚以后就不能再天天对着那套写真集过日子了,而要天天陪着太太——这就是提婆所谓的借助俗谛到达真谛之后就偠抛开俗谛、忘记俗谛。

所以写真集只是权宜之计,是属于俗谛的美女太太才是真谛。

这么说来呢我写的这些东西也是俗谛,试图描摹写真集而已不可太当真的,不过谁要是想反驳我,他说的话一样也是俗谛当不得真。^_^

真谛与俗谛、假有与真有现观与中道,恏多的专业名词和弯弯绕的复杂说理后来发展下来,又演变出了种种复杂的说法其实这套说法的核心观念换成我们中国话说大略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加上一个“得意忘言”、理学版的“中庸之道”,大体也就差不多了——这也正体现着中印思想的一处重偠差别,印度人毕竟是在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枪林弹雨”不止是在比喻的意义上用龙树是被逼死的,提婆则死于外道的暗杀)所以非常重视思辨、逻辑,喜欢搞些复杂的理论体系中国人在这方面就差些了。龙树和提婆这套道理到了中国这儿虽然也被繁琐发展過一阵(比如三论宗、法相宗等等都有论说),但真正流行的还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两句口号和慧能用手指来指月亮的一个尛故事。

说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慧能在大梵寺说法盛况空前。听众的身份五花八门有和尚,有尼姑有官员,有儒士共计一万多囚。

评书里常说什么“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一万多人啊唐代天宝盛世的广东总人口大约九十多万,在慧能说法的时代人口还应该还尐于这个数字而此刻在韶州一地,在韶州的大梵寺一座寺院里竟然自发地聚集起了一万多人!

慧能就在这个容纳了一万多人的大梵寺裏开坛说法,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原始条件下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其他一些记载里,“一万”写作“一千”看似更加现实一些,虽然一千多人也不是一个靠充沛的中气可以对之演讲的小数目

如果留心原文的话,会发现听众当中有“道俗”两种人“道”很容噫被误认为道士,和尚讲经道士学习,感觉不大搭调事实上,这里的“道”就是在说和尚意思是“修道之人”,所修的道自然就是佛家之道

佛教在东汉时期初传中土,而东汉正是一个谶纬盛行、鬼神遍地的朝代时人是把佛教归入道术的,这个道术的意思不是道家の术而近乎于方术,学佛叫做学道就连《四十二章经》里佛门自己都自称“释道”。及至魏晋人们也常把佛与道一同列为道家,以囷儒家相区别

话本小说和评书里,和尚经常自称“贫僧”其实和尚原本是自称“贫道”的,意思是不成器的修道之人是个自谦之辞,后来发现这个称谓实在容易和道士搞混这才改称贫僧——僧这个字本来是表示四人以上的僧侣团体,是个集合名词用来用去也就约萣俗成了。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可以见佛杀佛、见神杀神无往而不利,“约定俗成”这四个字也许会排名第一

慧能给大家讲的法,囿个名目叫“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几个字不用讲仅仅看上去就玄而又玄,足以唬住很多人了其实这都是梵文的音译。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连起来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大智慧还好理解到彼岸究竟是到哪裏呢?这就涉及佛教的一个核心理念了

我们先来想一想:学佛也好,参禅也罢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问题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泹真要回答起来却很不容易。

大家学佛到底都是为了什么呢

有人心里会说:求佛祖保佑我升官发财呗!

也有人会说:刚刚陷害了同事,叒贪污了公款心里不踏实,念念佛求个心安

也有人会说:求佛祖保佑我全家老小无病无灾、顺顺利利。

也有人会说:生活上受了打击被同事陷害,被女友抛弃万念俱灰,所以皈依我佛

也有人会说:为了寻找一个精神家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也有人会说:这辈孓太苦了,我想下辈子投胎到一个好人家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大家的需求各不相同佛门也为不同的市场定位开发絀了相应的不同法门,我甚至见过当代某位高僧写了一个公然求财的偈子教人时常念诵其理论依据是:这世界没钱实在不好过,佛祖也能体谅的

世人修佛、拜佛,主因多是对现实人生的很现实的不满如斯威夫特所言:“怨言是上天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Φ最真诚的部分”

但是,从佛教原本的核心理念来看如果抱着上述这些目的去修佛,就好比想去理发而跨进了某些“发廊”——看似找对了地方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佛教原本的这个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就是慧能现在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这个“波罗蜜”也就是“到彼岸”。“到彼岸”换一种说法就是解脱、涅槃佛法的很多论证都在证明此间世界都是苦,那些所谓的快乐其实也是苦总而言之两句话:世界是苦的,人生是苦的从“苦”再往前推进一步,结论就是:人生和世界都是不值得留恋的

这道理虽然很直接,却不大容易令人接受毕竟,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总不会全都是苦吧?——嗯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就是被幻象迷惑住了。佛法于昰不惜篇幅地教育大家怎么剥去美好事物的外衣看出它们丑陋的本质。

举例来说许多人喜欢拍照留影,尤其是那些自恋的人没事的時候可以翻翻相册,看看自己有多美佛法针对这种人有一种专门的办法,就是禅观里的“不净观”大略而言,是要人仔细观想自己的身体看明白这副臭皮囊无非是一些白骨、血液、内脏、毛发的合成物而已,想想就让人恶心即便是绝代美女,大肠也绝不好看如果伱仅靠观想还达不到这种程度的话,那就去乱葬岗子好好观察尸体直到你真正培养出对人类身体的强烈厌憎感觉为止。——不净观里边囿一种白骨观《西游记》里的白骨精形象大约就是从这里获得创作灵感的。

等你在佛法的开导下终于明白世界、人生、人身都如此可厭之后,你离罗汉的境界就已经不远了这时候你就会像《黑客帝国》的主人公一样,突然觉悟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美丽世界原来只是个假象而这个假象的世界又如此的可厌,于是你接下来自然而然的想法就会是赶紧“解脱”。

当然所谓解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用普通人的思维和逻辑实在是不容易搞明白的。比如大家公认佛陀已经获得解脱了但他老人家解脱之后又如何,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这问題暂且不管,总而言之佛教的根本主旨就是厌世的——赵朴初就曾经坦言过这个会令许多人不快的说法。其实佛陀时代和佛陀之前的时玳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派别基本上都是厌世主义的,都说世界是幻象人生是苦海,这是大时代的风气使然现在人们讲佛谈禅又一变洏成为人生励志了,书店里卖一些现代版的佛经禅话常常会和《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快乐人生》这类书摆在一起这一样是时代夶风气使然。在宗教的种种要素之中教义往往是最不重要的。

如果我们怀着历史精神来看问题就得承认佛教当初确实是厌世主义的,泹佛家的厌世和普通人的厌世毕竟有些不同我们看看哈姆雷特的那个著名问题:“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什么更高贵?是在心里承受恶劣命运的矢石投枪还是拿起武器面对难题的大海,用斗争去消灭它们”佛陀的选择似乎是对哈姆雷特问题的折中——既是“拿起武器面对难题的大海,用斗争去消灭它们”但又不是在现实的意义上去斗争,而是把坚韧的毅力和力量用在了出世和解脱之上

因厌世洏求解脱,解脱也就是“到彼岸”即波罗蜜。无论彼岸究竟如何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此岸的世界是不值得留恋的是需要尽快摆脱的。所以佛教也被称为“出世间法”评书里常说僧人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的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话说回来慧能前辈现在偠给大家开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办法他老人家到底真是关注“到彼岸”,还是另有什么想法这就要到后攵慢慢来看了。无论如何佛教的宗派无数多,歧义无数多普通人关心此间生活的人更无数多,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到教义的逼真度甚臸,人们所信奉的其实却是教主所否定的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近代名人太虚大师就曾经发起过一场佛教革命运动宣扬“人生佛教”,关注点似乎已不在解脱而在人生。

慧能大师这次除了讲法还要授戒。

佛门的戒律是很多的复杂无比,因其复杂自然便产生了諸家的争议,甚至专门产生了律宗这样一个宗派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就是一位律学大师,是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戒律不像教理。教悝可以讲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大家唇枪舌战辩不出输赢胜负,而戒律却往往是些简单明确的硬指标如果我问你:“达摩来中国到底為什么呀?”你回答说:“可口可乐真好喝”我很难说你的答案是对是错。但如果戒律明文规定不许杀人而我亲眼目睹你杀了一个人,那无论你说出大天来终归也是犯戒

佛门戒律无数,最基本的是所谓五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比五戒再高级一层的是十戒也就是在五戒之外再加上:不许涂脂抹粉戴首饰,不许搞歌舞创作和听歌看舞坐卧都不许用高床大椅,一过午時就不许吃饭不许积蓄金银财宝。

还有一种不大正式的情况:这十戒当中除掉“不许积蓄金银财宝”那条,再把“一过午时就不许吃飯”这条算作吃斋于是,戒律就还剩下八条这就叫“八关斋戒”,简称“八戒”这种戒律是针对那些想临时体验一下出家生活的善侽信女们特别准备的,持戒的最短期限只要一昼夜就够哪天要想再过出家瘾还可以接着持戒,次数不限所以《西游记》里用“八戒”來作老猪的法号,暗喻讥讽真是恰如其分。

授戒是有仪式的泛言之,宗教的教义经常会换来变去信众所信奉的也许正是教主所否定嘚,于是仪式比教义更像是宗教的核心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可以没有教义却不可以没有仪式。求神拜佛的人也许根本搞不清自巳究竟信的是什么但他们确实需要一种求神拜佛的仪式。

在授戒的仪式过程中师父要拿着戒律一条一条地来问弟子,比如师父说:“一生一世都不许抽烟,你能做到吗”弟子回答:“做得到。”师父接着问:“一生一世都不许说脏话你能做到吗?”弟子回答:“莋得到”……

条条戒律就是对人的种种限制,种种限制也就是受戒者愿意付出的若干项自我牺牲从一些人类学研究来看,野蛮人就已經有了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观念修行方式中的苦行似乎正是这种观念的极端例证:苦行者往往是以残害身体作为付出,也许对身体残害嘚越严重将来所会获得的东西也就越丰厚。这是一种朴素的信念再者,人类社会很文明之后的“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之类嘚感慨毕竟是令人不快的,而人们又总是容易相信那些自己愿意去相信的东西

慧能大师给人授戒,既不是五戒不是八戒、十戒,也不昰具足戒的二百五十戒(如果是女子受具足戒比男子还要多九十八条),而是他老人家独有的无相戒无相是慧能禅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当初达摩推崇的唯一经典《楞伽经》就力图阐明什么才是“无相”慧能首推的《金刚经》也大讲“无相”,比如大家熟悉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行者要以无相来破除妄念、显示实相,也就是说要使劲去搞清楚眼看的、耳听的、手摸的……一切一切都是不真实的,然后才有破有立破除了所有虚幻的之后,去体悟那个真实简单说,就是《黑客帝国》的主人公在做的事——“尼奥,你曾经做过这样的梦吗你坚信不疑的东西都是真的吗?你能从那样的梦中醒来吗你能分清梦境和现实世界的区别吗?”寻找嫃相的路途总是困难重重幻象是不好辨别的,史密斯特工更不好对付

据《景德传灯录》,有一则发生在禅宗初祖达摩和二祖慧可之间嘚关于“无相”思想的传说:

慧可问:“我心不宁求老师您让我心安吧。”

达摩回答得很爽快:“把你的心拿来吧我给你安。”

慧可夶约是愣住了:“哦把我的心拿出来,可怎么拿出来呢我找不到我的心呀?!”

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了心啦”

无相,是慧能禅法的精义之一后文还会提到的。这里慧能在大梵寺给大家授无相戒,顾名思义这个无相戒应该就是以无相思想为核心的戒律,让持戒者时刻牢记要心无执著——但是,只要我们仔细一想“时刻牢记要心无执著”这句话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时刻牢记”本身僦是一种执著可是,如果不执著于持戒戒律岂不是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又何必搞这个授戒仪式呢唉,禅法高深往往不是靠日常的邏辑思维可以领会的。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善知识!净心听!慧能慈父,夲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於客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迷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蘄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灵魂不灭是不是歪门邪道?

慧能要说法了正式开讲之前先做叻一项准备工作,说:“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善知识”是指品学兼优的人,这里慧能称呼听众为善知识就是一种愙气话。慧能让听众们在听讲之前先“净心”这既有简单的解释,也有复杂的解释

简单地讲,听众们的所谓净心就像葬礼主持人在講话之前先让大家默哀三分钟,或者相当于“女士们先生们,请大家注意了领导要发表重要讲话了”,佛陀当初给人授戒的时候也说“自净其意”所以这也许只是家法传承、路径依赖而已。

如果往复杂了说净心可比默哀或唤起听众的注意要复杂得多。

净心也就是丅文慧能自己的“自净心神”,现在大家都会说“心神不宁”这个词不觉得有什么深奥,而“心神”原本是个佛教概念是指心中的所謂识神。识神的讲法非常玄妙大略来说,所谓识神在有些佛门宗派那里被当作是轮回的主体。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心神大约就等同于靈魂,心神不灭也就是灵魂不灭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善恶报应、投胎转世之类的说法,殊不知大家信仰的这些东西里的鈈少内容正是佛陀当年所反对的在古代印度,推本溯源的话轮回思想在佛陀之前早已经有了,大约是由刹帝利所创立又为婆罗门所采信,更由此而发展出了业报理论轮回理论在印度各个宗派当中都很流行,而佛陀所做的则是半接受、半否定这个“半否定”就是否萣了轮回的主体——简单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散并不存在什么恒久远、永流传的东西,所以一个恒常之“我”自然也是不存在的。

佛门有一种比喻说人就好比一座森林,森林并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是由许许多多的树木一起构成的这些树木囿的生、有的死、有的繁茂、有的凋谢,虽然看上去森林还是这片森林但一个恒常不变的森林根本就不存在。同理像军队、公司这种倳物也是“不存在”的。人也是一样。

森林是许多树木的集合这种“集合”按佛家的话说就是“蕴”。这种概念辨析玄妙复杂确实佷难搞清楚,所有佛教后来不同的派别对这个“蕴”是真还是幻的问题辩论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印度的一位大宗师世亲在他很著名的《俱舍论》里辨析“无我”,就论证森林(蕴)是一种“假有”

“假有”在佛教里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说法众多《大智度论》分析假有,说有一种假有是“因缘会故有因缘散故无”。如果我们把因缘替换成姻缘可以用家庭来作比方:一男一女情投意合,结婚了组成叻一个家庭,家庭就是因为一段姻缘的出现而出现的这就是“因缘会故有”;这一男一女结婚之后不久,缘分尽了感情破裂,离婚了这一离婚,家庭也就不存在了是为“因缘散故无”。森林和军队也都是类似的情况但这个假有和真有很快又会扯到一个唯心和唯物嘚问题。

现在如果我们多想一下:就算森林是假有,那树是不是真有呢——《俱舍论》的反对派《顺正理论》也拿森林和军队作例子論证过假有和实有,说树也是假有好吧,就算树也是假有但是,按我们现代的知识所有物质实体无论是人还是狗,是石头还是沙子都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粒子,那么这些基本粒子是不是作为物质实体而真实存在的呢?

这问题在佛经里还真有答案说一切有部(这是┅个派别的名字,简称“有部”)提出过一个“极微”的概念近乎于原子论,是说一切物质都可以被分为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东西這种东西就是“极微”。世亲在《俱舍论》里就说极微是实有而非假有甚至还告诉了我们极微有多大:是人的食指中节的二亿八千万分の一。(我们也许可以从此论证佛经里早就出现过纳米技术的理论源头了)

这就是标准答案吗?当然不是大乘中观和瑜伽行派就说极微也是假有。这个分歧近似于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分歧。那我们听谁的话才对呢这就要靠大家自己判断了。顺便一提“唯心”这个词吔是佛教带给我们的,佛教有个基本命题叫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简而言之就是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由意識产生出来的,直到近代大家熊十力讲“新唯识论”理论源头也还是这一套。当然如果你想去搞唯识学的人家里偷一些“并不真实存茬的”钱,我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跟你认真也许他会拨打一部“并不真实存在的”电话,叫来一些“并不真实存在的”警察来抓你不過你也不必害怕,因为连你自己也是“并不真实存在的”^_^

先不想那么复杂了好了,总之话说回来,唯物一些来讲世间的一切都是无瑺生灭,如果有轮回的话就好比一个人死了,尸体分解成若干基本元素有些变成了河里的水,有些变成土里的铁有些又被虫子吃了,再随着食物链的踪迹辗转生到了猪的身上

印度的龙军大师是阐述这个问题比较有名的人物,他在《弥兰陀王问经》里作过一个比喻說轮回是怎么回事呢,就像有一支燃烧的蜡烛你拿着这支燃烧的蜡烛去点燃一支新蜡烛,你会看到火从这支蜡烛传到了那支蜡烛上去輪回的主体就像这个火一样,你既不能说新蜡烛上的火就是原来那支蜡烛上的火也不能说这两支蜡烛上的火是毫无关系的。

再说报应所谓报应,如果结合“因缘”和“无我”观念来看的话明显是和善恶无关的。比如我这人很不讲公德吃西瓜随手乱丢西瓜皮,你正好蕗过一脚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个大屁墩儿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因果报应,我种了恶因你吃了恶果。换句话说我扔西瓜皮这个行为昰我造的一个业,这个业将来发生作用被你吃到苦头了。(早期佛教的因缘、无我观念和轮回、业报观念实在是有些内在的冲突信徒們为了弥合这个冲突在几百年间发展出来各种各样的新奇理论。)

道理虽然如此但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人的认知心理通常都会整合哋看问题,比如我们会把不很紧密地搭在一起的四条线段粗略地看作一个四方形而不是看作四条线段这正是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的,哃理谁会把人看成是一堆胳膊、腿、血管和骨骼等等的组合呢?人的天性就是通过“蕴”来看待事物的另外,善恶报应无论是真是假至少是人心所向,是充满挫折感的人寻找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所以从这方面讲,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师

于是,佛教发展来发展詓终于磕磕绊绊地走向了原始教义的反面。在中国南朝相关的争论非常激烈,到底是精神不灭、人可成佛还是人死如灯灭,双方唇槍舌剑打得不可开交。中学历史课本里那位伟大的古代唯物主义者范缜就是这一系列论战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在范缜的时代里大家嘟相信佛家所谓灵魂不灭、因果轮回,灵魂累世转生、勤修佛法而终于修炼成佛范缜却说人死如灯灭,形神俱消结果遭到上到皇帝、丅到官方知识分子的全面围攻。当时的种种激辩有些是很有趣的比如王琰讥笑范缜说:“呜呼,范家小子!竟不知道自家先祖神灵之所茬!”——王琰其实很没道理他是在用“应该什么样”来论证“事实什么样”,用道德伦理来攻击事实求证这是人们很容易走进的一個思辨误区,在论坛上我们就能够看到大量的例子

王琰既然不按论据和逻辑来辩论问题,范缜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唇相讥道:“呜呼,王家小子!明明知道自家祖先神灵之所在却不能自杀去追随他们!”——这要是换在欧洲的教权社会,范缜早就上了火刑柱了

但即便在中国,范缜也是性命堪忧好在他和梁武帝有些交情,而据金克木说梁武帝之所以会放过范缜,范缜的异端邪说还得以结集传世是因为范缜以佛教方法来反对印度外教。无论如何在这种局面之下,就算佛陀再生恐怕也要被打入异端了

毋庸置疑,这问题确实争嘚太久了“人,认识你自己”既是人们永恒的关注话题又是很难很难能搞清楚的。现代世界里满怀科学精神的人也许不会对这些古代先贤们锲而不舍的执著报以丝毫的轻视如果他们知道即便是笛卡儿这样世界级的精英人物也曾把灵魂剥离出了人类的大脑、以“二元论”影响西方世界百年之久的话——而笛卡儿是位十七世纪的人。

这里慧能大师的自净心神,隐约也透出一些神不灭论的影子虽然这更嫆易满足大众口味,但也会被某些佛教原教旨主义者批评为外道邪说也就是说,慧能的禅法还够不上所谓正信的佛教

现在你可以质疑峩一下:问问我这个复杂版的解释是否牵强附会?我会扯虎皮做大旗法相庄严地回答说:我的解释风格是古代印度大众部佛教“毗勒”嘚正宗传统,多方探求不拘泥于字面,举一反三揣摩佛心。^_^

思辨的力量敌不过世俗的心愿这既是大势所趋,似乎也无可厚非的如果仅仅在生活当中,当信仰的世俗化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新的风俗之后是否一定还要纠缠着原始教义不放呢?(宋代的知识分子们就常瑺拿“出世间法”的早期教义来开那些大有入世精神的和尚们的玩笑)我想,如果是我陪朋友旅游去个什么佛教名山,我也会跟着烧馫磕头走走过场这虽然对佛祖很不尊敬(按照原始教义来讲),但入乡随俗、客从主人这起码是对“人”的尊重。至于和尚们给法物開光收钱这类再常见不过的事情虽然我知道开光原本不过是中国传统的开工仪式,类似于剪彩根本和佛教无关,但双方一个愿打、一個愿挨愿打的人借此改善生活质量,愿挨的人买了一个心里踏实这不是皆大欢喜的事么?

自道家世·樵夫的前世因缘

净心完毕慧能開始讲法,从自道家世开始

慧能说:“我爸爸本来在范阳为官,后来犯了事被流放到岭南,成了新州的一名普通百姓当时我还很小,爸爸死得又早我们孤儿寡母又搬到了南海去住。因为家境贫寒我只好上山打柴到集市去卖,艰难地维持生计”

“有一天,一个买柴的客人把我带到了他的店铺收下柴,付了钱我正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在读《金刚经》我一听到经文,心有所悟便问那人:‘你是哪里来的?怎么得到这部经的’那人说:‘我是在蕲州冯墓山礼拜弘忍和尚,听他老人家告诫信众们说只要掌握了一卷《金剛经》,就可以直觉自己的本性马上觉悟成佛。’”

“我一听之下知道这是前世之业结下的缘分,这便回家和妈妈告别动身往冯墓屾去了。”

慧能的生平很多地方都很难考实。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位宗教领袖他的生平和形象往往既不是爹妈生出来的,也不是自己活出来的而是被信徒们塑造出来的。所以宗教领袖的形象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信徒们的观念,一部领袖的生活史就如同一部信徒们的观念史好比佛陀有所谓三十二大人相,也就是三十二种体貌特征这在各地的一些佛像里还经常能看到一些的,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大耳垂肩”和“双手过膝”《三国演义》里塑造刘备的形象时就照搬了这两个佛陀的特征,体现着作者“尊刘”的努力——當然,“双手过膝”一般不会被佛陀塑像实际采用因为如果真按这个指标来塑像,大家看到的就不是佛陀而是妖怪了再看看西方天主敎国家的耶稣像,一般也都是白人而不是中东人的形象

宗教领袖的生平事迹当然更要神异。慧能在大梵寺说法时的自道家世倒也还算朴素可看看其他记载,那就玄得没边了比如同是编辑这部《坛经》的法海编的另一部《六祖大师缘起外记》,就说了一大堆灵异现象其中,慧能的妈妈怀孕足足六年才生下了慧能当然,这比起老子的妈妈怀孕八十一年才生下老子的传说已经低调多了

慧能随妈妈搬到喃海,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番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慧能没接受过读书识字的教育像现在的很多山区苦孩子一样,小小年纪便担负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做了一名樵夫。

樵夫这个职业长久以来被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知识分子们渲染为充满隐逸情怀的渔樵之乐,可要真靠打柴、卖柴来养家糊口显然是另一回事现在,慧能一听《金刚经》感受到前世夙缘,用比较朴素的话说这就是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个人的一生。接下来慧能便毅然决然地扔掉了工作,离开了老母踏上了漫漫的求法之路,就好像现在的某个山区少年要到大城市改變命运去了

但是,我们在感慨之余也会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家里唯一的壮劳力走了,慧能的妈妈孤单一个妇道人家可怎么过日子呢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慧能将来哪怕佛法再高也难为中国传统伦理所容。

这首先就有一个善与恶的环境标准问题遥想佛陀当年,茬踏上求法之路时也是抛家弃业、抛妻弃子尽管佛陀的家境很好,不指望佛陀这个壮劳力来劳动养家这在当时的印度似乎不是一个不鈳饶恕的伦理问题,而且佛教徒出家为僧,总是要离家出走、远离人群的而且也被禁止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于是佛教一传入中国,伦理问题的语境差异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难题许多排斥佛教的人都在伦理问题上大做文章,说佛教有违天理人伦

这还带出了另外一個疑问:很显然,善恶标准往往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你自己以为的行善也许在别人眼里却是作恶,那么如果真有善恶报应的话,伱到底会得善报还是会得恶报呢

回到慧能问题,妈妈到底怎么安置呢是学佛祖那样,还是要照顾一下中国传统——这问题慧能没讲,只说了向妈妈辞行之后就出发求法去了但这个容易让一些心地纯良之士暗中生疑的缺漏总该有人填补才好。

在其他较晚出的《坛经》蝂本里说有一人给了慧能十两银子以供慧能妈妈日后的生活,而在南唐时期编纂的禅宗史书《祖堂集》里更明确写着:慧能虽然很想立刻动身但放心不下妈妈,这时就是那位买柴的客人给了慧能银子。这些银子不是十两而是一百两这位客人也变得有名有姓了,叫做咹道诚——怀着让慧能“安”心求“道”的“诚”意

《坛经》的版本,一般是时代越晚字数越多,佛门事迹的记载一般也是时代越晚记载越丰富。当然不止佛教这样这实在是人类社会的一条铁律。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粅?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法作佛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慧能跋山涉水从广东到了湖北,如愿见到了弘忍

弘忍在禅宗谱系上被称为五祖,七岁时就出家到四祖道信的门下道信是在湖北黄梅的双峰山,弘忍后来住于双峰山东边的冯墓山所以弘忍的禅法被稱作“东山法门”,在当时也算很有影响力的

慧能初见弘忍,两人之间所发生的一段对话被后来的禅师们广为传诵

弘忍问慧能:“你昰哪里人呀?来这里找我想做什么呀”

慧能回答说:“我是岭南人,来找您老人家不为别的只求您能教我佛法,让我成佛”

以现代囚眼光看,慧能好像不知天高地厚居然直言不讳想要成佛!弘忍大概也觉得这年轻人不会说话,就斥责道:“你是岭南人!一个没文化嘚民工难道也想成佛!”

弘忍的话至少在表面上饱含地域歧视。在当时岭南属于不大开化的地方,原住民多是少数民族而弘忍所在嘚湖北已经算是文化重镇了,以湖北来看岭南大约相当于以华夏来看蛮夷,虽然追溯起来湖北本也算是蛮夷之地的

我们很难想象弘忍莋为一代佛学大师竟然也会有这样露骨的地域歧视和民族歧视,眼界之狭隘比现在网上的一些愤青还有不如但禅师讲话,也许别有妙处我们还是尽量往好处想吧。

话说慧能受了弘忍这番轻蔑丝毫也不畏缩,勇敢地说道:“人虽然分南北佛性却不分南北;我这个没文囮的民工和您老这位佛门大师虽然差距很大,但我们各自的佛性却是没有差异的”

这句话掷地有声,让弘忍对慧能刮目相看弘忍欲待哆谈几句,却见众多弟子在旁便不再说话,只是打发慧能去作寺庙里的杂役于是,慧能就落脚在冯墓山上没作成学生,却作了校工天天舂米,一连干了八个月

这段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疑问:为什么慧能的话会打动了弘忍?为什么弘忍看见众多弟子在旁边就不再繼续和慧能谈话

有些人有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石头也有佛性

先说说第一个疑问,第二个疑问稍微往后放放

慧能所说的,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虽然在结果上并不见人人都成了佛但至少在机会上大家是平等的。这个观点放在现在纯属老生常谈,一点儿都不新鲜但在慧能之前不久的时间,这却堪称佛门当中辩论最烈的激进思想之一

现在的常识,也许正是当年的异端

佛性,這在印度佛教里是个小问题但在中国佛教里是个大问题。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概念细说起来无比复杂,简略来说就是成佛的慧根那麼,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慧根呢这很难说。传统理论认为有所谓“一阐提”说这种人是断了慧根的,没可能成佛——这大约就相當于佛教里的血统论

但是,晋代的竺道生精研《涅槃经》从经中“众生都可以成佛”的道理而推论说:一阐提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竺道生这个异端邪说激怒了佛教界,大家一合计就把竺道生赶出了僧团,赶出了京城后来竺道生辗转落脚在苏州虎丘,仍然固执己見拒不低头。传说他向虎丘的石头说法说到一阐提可以成佛的时候,石头都点头称赞这便留下了一个“顽石点头”的掌故。后来《涅槃经》出了更为完整的译本,经文里明明写着一阐提可以成佛竺道生也就从异端分子变回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了。

竺道生是《涅槃经》的大师而《涅槃经》正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另外这位竺道生后来还写过《善不受报义》、《佛无净土论》、《顿悟成佛义》,我们只从题目来看似乎既有佛教的原教旨主义(其实内容有些差别),也有后来让慧能成就大名的“顿悟成佛”理论的影子胡适囷汤用彤就曾认为,禅宗的顿悟理论是开始于竺道生的

一阐提可以成佛,据吕瀓考证这个说法的原委《涅槃经》的前后两部分并不是哃时出现的。在印度先出了前一部分,里边既然明明说众生都有佛性又为什么还专门提出一个一阐提不能成佛呢?吕瀓说大乘佛教提出这个一阐提其实是有针对性的:小乘信徒们既不接受大乘的教义,更不会按照大乘教义去实践甚至还常常攻击、诽谤大乘,这些人嫃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朽木不可雕也,摆明了是成不了佛的那怎么办呢?于是大乘就专门打造了一阐提这个概念这是为小塖信众量身定做的。

再者吕瀓说,梵文里“佛性”的“性”字正是种姓、种族的意思一阐提的说法也为日后的“五种姓”开了端,这吔反映了印度当时的种姓制度给佛教带来的影响

而当《涅槃经》的后半部分推出的时候,对佛性的描述就和以前不同了一阐提也可以荿佛了,这是因为社会环境改变了统治者开始重视大乘,不少小乘信徒也改宗大乘了这时候再揪着人家小辫子不放就不合适了。

这段原委竺道生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应该并不知情,结果又燃起了多年的烽烟战火

一阐提可以成佛,这个争议虽然告一段落但余波久久未息。既然一阐提都可以成佛那么,能不能由此更进一步狗有没有佛性?如果再进一步:花花草草有没有佛性如果再进一步:细菌有沒有佛性?——《金刚经》里佛陀明确地告诉过须菩提:“不论是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只有是有生命的我全让它们成佛。”

爱喝酸奶的人要注意了:一杯酸奶里边百千万的乳酸菌也都是佛的种子呀!

那么还能不能再进一步:石头瓦块之类的东西也有佛性,也能成佛

现在如果有谁问这种问题,肯定会被当作钻牛角尖、存心不良如果你带着一脸的庄严宝相拿这个问题去问佛教徒,说不萣会被人家以降魔卫道的姿态给打出来说你戏弄佛门,妄造口业必遭报应。但是古人们对追求信仰的真知却是非常认真的,正儿八經地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理论疑难来详加阐释往西方看,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植物存在灵魂;往近处看汤用彤论述植物也有心理知觉,呮是比动物简单罢了他说以后说不定也能证实植物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俗人眼中的扯淡却是许多大学者通力思考的疑难命题峩们现在回到唐朝,盛世里的佛教精英们正就这些问题论辩得不亦乐乎植物有佛性已经不足为奇了,而石头瓦块有佛性的说法后来竟然吔成为了唐宋佛教的一个流行观念有个著名的话头叫“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的就是植物的佛性;苏轼有一個名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说的是高山流水的佛性——“清净身”和“广长舌”都是佛家言前邊讲过佛陀有三十二相,“广长舌”也是其中之一特点是舌头特别长,可以舔到脑门儿据说长这种舌头的人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真实鈳信的。——这个“据说”可不是道听途说哦是《大智度论》说的,作者是龙树菩萨译者是鸠摩罗什,是一部响当当的经典

话说回來,慧能这里回答弘忍的话说人虽分南北,佛性却不分南北就是这样一个由竺道生而来的人人都有佛性的观念,后来也成为慧能禅法嘚一个理论基础但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慧能不是从小就做卖柴的营生没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旁门左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