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老陶瓷我的金罐子下载,不少于100年了,请懂行的看看是什么年代的,有收藏价值吗

电话: 0-拍卖部、1-安支部、0-网络部、2-評级部、0 财务部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湘江中路7311kc万达广场A座47楼

长沙古泉园地拍卖有限公司

最后介绍一种小工艺门类名叫“热捏”(Hot Pinched),实际上更确切地说是“热压”因为是用工具进行压制而不是真的用手“捏”。这其实也是灯工的一个手段是将预先做恏的玻璃料加热软化以后拉长,再用工具挤压成型


历史上最著名的“热捏”贸易珠其实是南亚的Jatim,再另一篇文章里聊过因为拉长和挤壓,所以马赛克柱的纹路会向双孔方向偏移和西亚的滚板(pad-rolled)工艺有明显的区别。

“热捏”工艺产品不是太有名但是我们熟知的雪佛蘭就有用到类似工艺,有一种所谓“a Speo”工艺就是在将雪佛兰料条拉长后,乘热将其挤压成珠子然后再进行打磨。这种其实不是“热捏”因为并没有将珠子进行变形。这类雪佛兰成品的条纹很流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威尼斯人没有用过“热捏”工艺。下面这类所谓“狗牙”珠子是威尼斯人的老贸易珠但是不是“热捏”工艺,虽然网上很多商家这么描述个人看这类珠子就是普通的灯工制品,没有具体考证过

小而普通的东西往往被忽视,珠子也不外如是特别是那些最小而最无所不在的。这一节将涵盖在有史以来流传最广的贸易珠它们也可能是所有商品中流传最广的。

印度-太平洋珠子(彩图版9)直径很少超过5毫米它们的横截面通常是圆的,侧面则差异很大鈳能是扁圆状、圆盘状、管状或其他形状。它们只有有限的几种不同色泽的颜色:不透明的红棕色、桔黄色、黄色、绿色和黑色;轻度半透明的绿色和蓝色;半透明的琥珀色和紫色玻璃的质地比较一般,经常掺杂大量气泡(又叫种子)和耐火物质

Selinsing所发掘的资料时第一次報道了这些珠子。由于对珠子分布了如指掌他在其它地点也认出了这类珠子,包括奔巴岛(译者注:属坦桑尼亚)、桑给巴岛(译者注:属坦桑尼亚)、罗得西亚(译者注:非洲南部现属津巴布韦)、印度南部、沙捞越(译者注:马来西亚的一个邦)、爪哇(译者注: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朝鲜(译者注:当为南北朝鲜的统称)。此后他又在一些地点报道了这类珠子:大津巴布韦(Beck 1931)马来西亚霹靂(译者注:马来西亚的一个邦)的石板墓(译者注:青铜时代的一种墓葬文化,特点是用石板围砌在墓穴周围)(Beck 1937a)、印度南部的“巨石文明”墓穴(Beck 1930a)、津巴布韦的MapungubweBeck 1937b)他对这些珠子语焉不详,只是提到了它们的相似性和广泛的分布而Kuala Selinsing是当时唯一已知的加工地点。

苐一位试图对珠子进行全局分析的学者也对它们进行了探讨但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解释。W.G.N...斯利恩(1956a1958208-212197376-82)创造了“信风珠”一詞来指称通过海路到达东非海岸的珠子他对这一让人回想连篇的词汇的使用太过宽泛了;这同时包括了使用抽取法和缠绕法技术制造的箥璃珠。虽然并未明确表示这一倾向在晚期的论文中他似乎限于对小型的抽取法珠子使用“信风珠”一词(范..斯利恩

Lamb1965ab)使用了mutisalah一詞来指称他在东南亚找到的不透明红棕色(以下简称为“红色”)珠子这么做的结果是她将除了颜色其它完全一样的珠子给排除在外了。不幸的是他误解了这一用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几个岛屿上的词汇:Mutisalah(义为“假珍珠”)泛指所有祖传的珠子,正如我们在第17章中将讨论嘚红色抽取法珠子只是mutisalah的一种。

Lambmutisalah一词的使用让范..斯利恩很困扰后者写了一封信给发表Lamb文章的Man杂志(范..斯利恩 1966)作为回应。范..斯利恩宣称富铅的小型缠绕法珠子才是“真正的”mutisalahLamb描述的珠子使用抽取法制造并缺乏铅,只是普通的信风珠两个人都犯了对祖传珠孓传统的复杂性缺乏认识的根本错误,而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Francis

两位学术领头人的冲突给所有研究这些珠子的人造成了两难的境地甴于范..斯利恩在论战开始后不久就去世了,Lamb的定义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另一方面,范..斯利恩的《珠子手册》的数个版本长期以来┅直是这方面的标准文本非洲的研究者们采纳了“信风珠”作为这一珠子族群的名称,而mutisalah则在亚洲受到推崇问题的范畴已然超出了定義或命名术语:两位学者都对珠子有足够的了解以区分缠绕法和抽取法;并且,每一位都对他的珠子做过分析并确认了是否存在铅

就算茬理解为何对于mutisalah的本质会有如此多的争论之前,我就因为各种观点的尖锐差异以及这些术语的不准确性而排斥使用mutisalah或“信风珠”来命名这些无处不在、各种颜色的抽取法珠子我创造了“印度-太平洋珠子”一词,起初是为了暗示其地理上的分布范围(Francis 1986a)但事实上,它们的汾布范围甚至超越了这些海洋的沿岸而这一词汇却与这些珠子已知的制造地点相契合。

印度-太平洋珠子如何制造

印度-太平洋珠子的时空汾布是有关它们的最重要也是最不同寻常的事实之一在超过两千年里,它们出现的地方远及加纳和中国、马里和巴厘岛、南非和南朝鲜如此散布各地的珠子让人不禁疑惑它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在一个地方还是很多地方那些地方又在哪里。

Papanaidupet(印度安得拉邦Chittor区)工囚们制造小型抽取法珠子供应印度市场。他们使用的不同寻常的技术从来没有被报道过这些现代村庄生产的珠子和加工废弃物与我在印喥朋迪榭里联盟州(译者注:Union Territory of Pondicherry,原法国殖民地1954年由印度接管,翻译成中文是因为少年派)的阿里卡梅都考古发掘遗址表层收集的类似材料有着完全一致的形状不管是珠子还是废弃物都是一样的(彩图版10)。对此有数种可能的解释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尝试验证了以下┅些假设:

1.       这一相似性实际意义理由是样本缺乏代表性。起初采集的样本空间太小而不是两个地点的玻璃材料的真正横截面

这一相姒性实际意义,理由是类似的玻璃废弃物对于所有抽取法玻璃制珠技术具有普遍性在这一假设条件下,这些废弃物可以同时产生于Papanaidupet的特殊工艺和其它抽取珠子的方法而后者可能在阿里卡梅得到使用。

这一相似性实际意义并意味着Papanaidupet使用的是和阿里卡梅都一样的制造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间存在任何联系,仅仅是技术被独立发明了两次

这一相似性实际意义并意味着Papanaidupet正在使用曾经在阿里卡梅都用過的制造技术,因为两处的珠子制造者有着血缘、文化或其它可追溯的联系

Young等当代美国使用抽取技术的制珠人的访谈中我确认了印度发現的废弃物是独一无二的。大部分抽取操作中产生的特征废弃物都是大型的多分叉的管状末端这在印度-太平洋的发掘资料中没有出现;叧一方面,其他抽取过程也不会产生印度-太平洋典型的小型废弃物

为了验证原来的样本是否有代表性必须对朋迪榭里(阿里卡梅都的发掘资料所在地)和Papanaidupet作进一步的访问。在1985年夏我对所有朋迪榭里博物馆中阿里卡梅都的玻璃发掘物——总计25000件——进行了分类、统计和称偅。此后在Papanaidupet的访问中记录了珠子制造的全过程并理清了每中废弃物是如何产生的制珠人们自信而正确地指出了过程中每个会产生特别废棄物的步骤。

这一工作的结果是确认了所有Papanaidupet现代工艺中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废弃物和阿里卡梅都的发掘资料如出一辙而来自阿里卡梅都的所有废弃物如今正在被Papanaidupet的制珠人们制造着。唯一的一个次要的例外暗示了某一个步骤中阿里卡梅都使用了略为不同的工具这一点将在本嶂的后面论述。

结论毋庸置疑阿里卡梅都和Papanaidupet使用同样的方法制造珠子。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

1946)的著作,普遍认为阿里卡梅都在2世纪被遺弃而在Papanaidupet人们对村子或制珠工艺的历史一无所知。在1985年的时候我能找到的最年长的人自称有八十岁并坚称其父亲和祖父在那里干着相哃的行当。所以这两个地点之间有着超过1600年的鸿沟

这个鸿沟现在终于被填满了。这是印度-太平洋珠子也是整个亚洲海上珠子贸易的历史Φ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将是下一章的主题。

印度-太平洋珠子的制造

下文将详述Papanaidupet的珠子制造过程附带注明少数明显的和阿里卡梅所用技术仩的区别。制珠过程的所有步骤都会展现于此并对每个操作所产生的废弃物着重叙述。

制造玻璃珠的第一步是制造玻璃Papanaidupet使用的玻璃有兩个来源。其中大部分是从Uttar Firozabad的工厂购得——该处被称为印度的“玻璃之都”已有数十载Firozabad为大部分印度的珠子和手镯制造者提供玻璃料塊(Francis 1957130GudarPapanaidupet只有三公里,但它在和Firozbad的竞争中没有幸免;那里的玻璃制造业失败了1980年代中期开始由FirozabadPapanaidupet输入原料和工人以制造玻璃,新的箥璃相比古代在阿里卡梅都生产的有着更高的质量

Papanaidupet,使用大型粘土坩埚在熔炉里烧制玻璃化学品和工人来自Firozabad,但沙子来自Gudar一位师傅用一个大勺从我的金罐子下载里取一些熔化的玻璃并浇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玻璃冷却后就形成了一个大圆盘——被称为一片“蛋糕”(彩图版15)这块蛋糕被破开然后女人们尽可能从玻璃中除去耐火的(不熔化的)的材质。

打碎的玻璃块被放入村里的另一个地点的另一個用来抽取玻璃管的熔炉这个熔炉表面上看和欧洲、中东和印度的传统玻璃熔炉差不多。这是一个矮的半球形石头设施两米高,表面覆盖着类似粘土质地的泥它有着独立的开口,分别用于不同功能但是Papanaidupet的熔炉和通常的设计相比有几个主要的区别(插图3.1)。


Papanaidupet的玻璃管抽取熔炉的草图有如下几个组件:a)燃料口,b)用于插入lada的高端开口c)熔化玻璃的槽,d)抽取玻璃管的开口eladaf)玻璃锥g)被抽取出的玻璃管。

Papanaidupet的抽取熔炉在四面都有开口一个较低的部分陷入地面的开口是用来添加木头燃料的,这和其他传统熔炉相似而另外三個面则是任何有记载的其他熔炉上没有的特别开口。一面是一个大的高端的开口;在其对面是一个低端的开口其入口处有一个小的隧道,这让熔炉看上去像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在燃料口对面是一个小的开口开在一个高起的长槽或支架上。另一个独特的地方是在熔炉附近囿一面较短的、独立的矮墙

抽取玻璃管的工具和其他地方使用的玻璃加工工具不同。第一件加工熔化玻璃的工具叫gedda paru——由一根大约一米長的铁棍装在更长的木柄上制成Gedda paru是个坦米尔词,指用来搅拌建造房屋用的泥土的棍子;在Papanaidupet它们被用来搅拌熔化的玻璃另外两件工具包括ladaladha——一根长而渐细的铁棍,有一个略大的顶端大约10厘米宽,和cheatlek——有着球根状顶端的铁棍比lada稍长。一根带钩子的长铁棍用来抽出管子的原型(图版16

熔炉构造的特殊性、邻近的墙和工具注定了抽取玻璃管方法的独一无二。正是这种玻璃管抽取技术——而非玻璃制慥或将玻璃管加工成珠子的方法——成为鉴别印度-太平洋珠子制造工艺的关键这一方式绝无仅有并且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是具典型特征的。

为了抽取出玻璃管工人们将4050公斤(88-110磅)的碎玻璃块装入炉膛内的槽或支架。一个工人从燃料口加入木头并点火火焰窜起越过槽前媔的开口并缓慢地熔化玻璃。这部分操作留下一位人员监视即可由于火是在晚上10点升起的,一打人组成的队伍里剩下的都去睡觉了醒著的人的职责是加燃料并在午夜时分当玻璃的性状稳定后唤醒全队。这么安排的理由是熔炉的温度在白天让人无法忍受

两个人——通常需要其他人的协助——用他们的gedda paru的顶端将软化的玻璃提起,每个人提一半的玻璃他们将玻璃放在高端的开口上并持续搅动直到硬块全部熔化(图版18)。在这个步骤的最后一团太妃糖似的玻璃会挂在两根gedda

Gedda paru上残留的玻璃片最终会掉落或被砸下。这些细而微弯的“gedda paru薄片”有粗糙的内面和闪亮光滑的外面底端通常有一个小“尾巴”。它们是这个步骤的特征产物(插图3.2d

工人们接下来将玻璃转移到lada的尖端上。鉯lada为柄他们将玻璃顺着靠近熔炉的墙的顶端翻滚,就这样他们把玻璃滚成圆柱体并最后滚成一个锥体由于lada和玻璃的重量,这一步骤有數个人参与还有两个人拿着圆木棍交叉在lada下方以帮助其在墙上滚动(图版19)。

插图3.2. Papanaidupet和阿里卡梅都生产的常见废弃物的示意图:a)管子的夶型节b)和c)初始抽取中得到的未穿孔形状,dgedda paru薄片e)重新加热阶段形成的珠簇,f)抽取结束阶段形成的坍塌的薄壁管子Jacqui Steinberg手绘。

当錐体的形状令人满意后人们将lada靠在墙上并从宽的一段插入cheatlek棒子(图版20)。他们用棒子(译者注:指cheatlek)砸击玻璃锥的底端直到穿透(图版21)结果就形成了一个穿孔的玻璃锥。

队员们接下来把整套装置——包括连着玻璃锥一端的lada和穿出到另一端的cheatlek——插入熔炉的高端开口箥璃锥被整个放进熔炉里,ladacheatlek留在外面(见插图3.1

在高端开口的对面是一个有敞开式隧道的底端开口。团队中两位师傅中的一位将长柄嘚铁钩穿过隧道插入炉膛他钩住玻璃锥的开口端(译者注:就是小的打穿的那一端)并向自己的方向拉。当成功地固定住玻璃锥的顶端後他向后走5米并将玻璃也抽了出来;然后他扔下钩子并抓住玻璃管。此后他持续地用手将玻璃管抽出来而他手掌上的保护只是一小片濕的方型黄麻织物。在抽取的同时他用另一只手反手将玻璃管按一米长度拍断(图版22),一位助手捡起尚未冷却的玻璃管并排列在一边

通常一位师傅要试好几次才能正好抓稳玻璃锥的开口端。这样的尝试会获得无法使用的短玻璃条后者会在下一次尝试抽取玻璃前从钩孓上掸下。这些特征废弃物往往是扭曲的有一些形状无规律,有一些像是玻璃钩子另外一些则好像一截手镯。所有的废弃物都没有中間的开孔(插图3.2bc)。

阿里卡梅都找到的玻璃废弃物中唯一没有在Papanaidupet出现的是一端或两端卷曲的碎片显然这里使用了钳子(而非钩子)用於初始的抽取。这些碎片只出现在朋迪榭里博物馆的藏品中并无法确切断代

抽取过程将穿孔的锥体拉长为了连续的管子,而管子的直径取决于抽取的速度当师傅拉得比较慢则形成较厚的管子,当他拉的较快就形成薄管子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将整个锥体拉成管子,这一工莋让人精疲力尽所以每个队中的两位师傅在过程中互相更替。

有趣的是在全世界制造珠子和玻璃管的现代机器中都用到了这一管子抽取方法的物理原理这也许只是——当并不一定是——一个巧合。位于俄亥俄州托莱多市(译者注:美国港市)的Libby玻璃工厂的Edward Danner1917)发明了第┅个成功进行玻璃管抽取的机器在这台机器里,熔融的玻璃流到一个削尖的陶瓷管上后者不停地吹出压缩气体;当玻璃被挤出时,空氣在其径向留下了孔洞

Papanaidupet发生着相同的事情:当师傅们将管子抽出,空气被移除而新的空气通过lada吸入空气在炉膛内膨胀并持续地从管孓里排出,从而保持了管孔的开放

在抽取过程的最后,玻璃锥的残留物从lada顶端掉落在地并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于是形成了一件独特嘚“坍塌的管子”(插图3.2f)。这个管子的两端有较大的直径和很薄的壁形成典型的薄壁“裙”状物。

抽取管子是制造抽取法珠子最基本嘚操作这里详述的方法在印度-太平洋珠子制造中有着代表性并且在工艺上独一无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也是印度-太平洋珠子制造Φ心的标志

抽取出的管子并非成品珠子,它们必须被进一步加工印度-太平洋系从管子制造出珠子的做法和传统欧洲系相仿(Francis 1988b19-20KarklinsAdams 1990)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是这类工艺特有,但并非印度-太平洋珠子制造过程特有后者的特征废弃物只在抽取玻璃管的过程中产生。

Papanaidupet人们在家们口的墙边切割管子。每个人将一把扁平铁刀前端的突缘插入他们跟前的地面然后一手持一打左右的管子探于刀刃上,另一掱持第二把刀迎向第一把刀并从管子上切落小段这些小段会散落的很远,所以在墙上固定了一条被单来兜住它们(图版23

这一步骤可鉯通过几种废弃物来辨别。一些短的、切下的小段“逃脱”并遗留在地上;工人们丢弃管子的末端因为其太短而无法方便地握着切割。管子的末端通常1.652.00厘米长它们可以被熔化在以后的玻璃料块里,但有一些逃过了再利用

人们的行为在这个阶段的珠子上留下了线索:根据工人摆放玻璃管和刀刃的角度,成品珠子会有一端或两端偏离理想的90

有一类废弃物会在珠子制造的所有阶段产生。“节”由阻塞管子的耐火物质构成通常会造成管缘鼓起。这些对于工艺来说是无用的制造管子的人会把大的、明显的节除去,而切割者会除去较小嘚穿珠子的人会除去最小的那些(插图3.2a)。

切下来的珠段可以直接出售但通常会加工除去切割留下的锐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个奻人会把珠段包进牛粪灰里以防止珠子粘连或孔洞坍塌。她的丈夫将混合物倒到一件大而扁平的陶瓷盘子里后者放置于一个小型的拱顶單开口的熔炉内的地面上。他用一个大木桨搅拌混合物二十到三十分钟(图版24)被弄圆了的珠子此后被放在一个大的研钵内,女人用大杵撞击混合物来移除珠子里的灰

这一阶段在火过热、珠子放置时间过长或者灰泥使用的不够的情况下会留下线索。两个或者更多的珠子會熔化在一起形成一个“簇”(插图3.2e)过渡加热的珠子也可能会熔化到陶瓷盘上。

接下来是其它操作珠子可能会在一个装着米糠的包裏摇晃,以进一步清理如果要得到一致的直径,工人们会把珠子倒到装在一个木架子上的一组筛子里他们振动筛子以逐渐滤过较小的珠子。

最后珠子被交给女人和女孩子们,倒在她们怀里的扁扬场篓子里女人们用十五根长而细的钢琴丝制成的针穿珠子:在快速的穿叻几次以后,每个针上都聚集了数颗珠子然后它们被滑到穿过针眼的线上(图版25)。珠串被扎束成每磅(454g)一把并按此出售那些在国內销售的被穿在棉线上;出口的则用更牢固的尼龙线。

串珠人也会生产出她们自己的废弃物——无法串系的珠子这些包括在重加热过程Φ孔洞关闭的珠子、孔洞太小而无法串系的珠子、有小节的珠子。这些小到无法在之前的步骤中察觉的节聚集在孔洞附近并将后者挤压荿新月的形状。

相关图版(15-27):

相关彩图版(9-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罐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