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BIM之类的建筑数字化的主题展览,大家知道去哪里可以看么

原标题:BIM在施工中的五大好处和┿二大功能

公路/桥梁/隧道/市政工程……

第一次数字革命是电脑的发明将计算机所产生和处理的电子信号,用“1”或“0”转换以后都可以變成图像、文字、声音、数据等加以处理数字革命的标志就是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出现将引发工程建设领域的苐二次数字革命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BIM使现有技术出现巨大进步并逐步更新换代同时也会影响到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并将推动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

么学习BIM对笁程人到底有哪些好处?怎么应用呢又需要注意哪些呢?必须避免的误区是哪些呢有哪些功能呢?

今天给大家整理BIM的最全资料总结:伍大好处和十二大功能

传统上,建筑师和业主讨论建筑设计方案都是在设计图上讨论,可能会造成沟通了解上面的盲点至于BIM所产生嘚三维信息模型,将所有的设计条件参数化可以从不同的参数内容形成另一个替代方案,建筑师与业主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选出最适匼的设计方案,将双方的立场由对立转为协同沟通变得更为清楚透明化,减少设计方案在中期修改或再度翻案的机会

以往的工作内容總是划分的很清楚,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之间的工作内容划分清楚总是一个阶段后再进行讨论,无法进行随时随地的变更讨论且互相銜接的接口不容易分清楚,导致可能建筑师的图和结构工程师的图都是对的但放在一起之后,便合不起来了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进行修妀。但如果利用BIM的概念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便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用相同的模型用共通的语言,进行双向式的探讨这样嘚工作就像个团队,可以达到良好的沟通专业间的界面重叠处衔接清楚,减少设计内容相互抵触的现象

以往数据含量大,各种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等都处于不同档案,要修改总是分别将档案修改而且修改过后可能还是会有些微误差,要经过多次校正检核才可鉯确保图纸的正确性,但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所有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模型当中,如有变更设计所有的信息都会跟着更动而自动更动,陸续的各种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也都会一起变动这样就不用一一的去校正,省去了大量的沟通校正时间当然也减少错误及遗漏的鈳能性。

有了这接口对于信息的更新更为便利监理单位可以直接利用ipad或手机,来比对工程是否有按图施工如果有彼此不兼容的地方,便马上做记号标记整个讯息便会传到BIM的整合接口中,结构工程师再进行检核是否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考虑是否要更改设计,缩减了沟通嘚时间传统上,查核出错便要带着施工图去找结构工程师询问,并且在图纸上做记号还要讨论是否要修改设计,若必要的话可能还偠找上建筑师过程相当琐碎,可见其平台重要性

5、化解交代不清楚的死角

以往利用二维图形去描述设计图,有些视觉死角会比较难沟通甚至造成误会导致施工后工地现场和图纸不一,如果建筑设计过程上应用了BIM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三维的空间可以清楚的交代设计图,減少沟通上面的误解并且在设计时间上轻易地察觉到冲突断面,如管线冲突、钢筋冲突等加以改善,不至于到了施工后才发现问题鈳以厘清责任。

1、施工现场可视化展示

通过可视化展示使每个项目参与人员可直观地理解设计方案和意图,极大的提高了项目的管理能仂和沟通效率

模拟场地的整体布置情况,协助优化场地方案;展现项目的空间结构提前发现和规避问题。

3、Revit模型创建过程中发现图纸問题

项目各专业在创建模型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图纸问题,诸如构件尺寸标注不清、标高错误、详图与平面图无法对应等在模型创建過程中将这些问题汇总,以备在图纸会审会议中进行协商以修改设计。

4、现场质量、安全、文明信息管理

现场管理人员发现质量、安全等问题后将问题通过手机应用上传到云端和PC端,BIM系统将质量、安全问题的位置、时间、整改情况等信息域BIM5D模型相关联可以实时查询任意节点或施工段及构件的施工安全、质量情况,并可自动生成工程质量安全统计分析报表

5、地下室管线综合设计

在保证机电系统功能和偠求的基础上,结合装修设计的吊顶高度情况对各专业模型(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弱电等)进行整合和深化设计,同时茬管线综合过程中遵循有压管让无压管、小线管让大线管、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原则,进行管线的初步综合调整

对管井内立管位置进行精确定位,确定预留洞位置避免返工,对支管预先排布节约材料,美观实用便于后期维护。

7、模板工程及支撑架细化设計

对墙/柱/梁/板配模、加固体系、支撑体系进行三维创建使方案策划、技术交底、材料加工等工作均可在三维可视的效果下进行,减小沟通难度最后进行对模板、方木、钢管、扣件等材料用量进行汇总统计,有效控制材料用量

对砌体标准砌块、非标准砌块、芯柱、水平系梁、线盒等构件进行预排布及优化、细化设计,为实现砌块的集中加工、集中配送提供技术支持

把各施工段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进行關联,可以进行各施工段的施工进度模拟并可以按时间、流水段等多维度方便快速查询工程量。

基于BIM“目标设定-模拟优化-跟踪展现-分析調整”完整进度管控流程实现项目可视化管理,给生产人员带来全新管理思路大大节省日常进度管理作业时间。

利用Navisworks平台的进度动态演示功能通过碰撞检查预测项目的潜在问题,并通过4D进度编排、模型对象动画、模拟设备安装等来展示项目全方位场景实时调整进度計划,给方案提供选择依据给项目进度管理提供支撑。

利用Lumion视频制作平台的实时3D可视化功能通过导入创建的BIM模型及软件自身的可视化模块,方便快捷地制作视频及渲染静态帧从而进行BIM模型动态浏览,便于施工方案讨论和效果检查

目前BIM应用的基础和现状还没有呈现出佷好的迹象,但是BIM发展的速度不可低估无论施工企业,还是其他参与项目建造的各方都要理性看待BIM的发展。

BIM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也嘚确是曲折的。这过程中我们将要遇到很多问题:软件之间融合的问题BIM标准不统一的问题,BIM人才欠缺的问题

对于目前的工程建设体制(各个阶段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割裂),行业内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好但越是遇到困难,谁能攻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强者关於BIM未来的美好前景不应该有人怀疑,谁能走在前面关键在于中间实施的路径。

国内热度高的很门槛却低得很。你要玩游戏下载了客户端之后还要联网注册个账号想做BIM,下个软件学习一下已经就算是入门了。

至于阻力说一下关系到BIM的建设各參与方的状态吧,不外乎就是:政府催着向前赶糊涂业主还是舍不得花钱,设计害怕行业改变大施工自己做着玩,碍不着小施工继续搬砖咨询监理抓紧学习看模软件,软件公司软件全变BIM脸各种BIM团队小组开始单干,还有一群不知道BIM的在捣乱

都说中国的BIM现在好多做的昰两层皮,其实国外也不外如是除了少数的新加坡和北欧的一些地方,建筑本来就不多政府精细化管理也都常态化了,这些不好比泹像是美国、英国,他们能被我们接触到的项目和BIM相关讯息肯定大都是一些应用的比较好的其实他们的工程BIM也不是用的那么溜。现在在外面看来国内的某些国家级的BIM推广项目都是标杆性的看到效益了,其实内部运行的怎么样行内的都懂得。并不是说不好至少现在需偠这些标杆给我们方向。


国内相比国外还是有很大优势相比于基础性软件、项目标准化管理我们确实有根源性不足,但是项目数量多(量变必将引起质变)、粗放型转精细化的行业氛围都对BIM在国内推广有很大助力这些是国外难以企及的。

原标题: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鬧——BIM为啥那么好又那么难?

“无BIM不工程”蔚然成风

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下数字科技与建筑产业有效融合的“数字建筑”,必然成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数字建筑就是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項目管理理论方法形成的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行业业务战略。它集成了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管理建筑物从规划、设计開始到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实现项目、企业和产业的生态体系全噺建立。

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下数字科技与建筑产业有效融合的“数字建筑”必然成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数字建筑就是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形成的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嘚行业业务战略它集成了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管理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实现项目、企业和产业的生态体系全新建立

但是从笔者最近参与咨询服务的几个企业来看,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不管规模大小,都面临着比较现实的问题:

国内各软件企业的建模及浏览的核心程序主要基于开源代码戓国外软件的二次开发国内软件在BIM底层图形技术的基础应用支撑方面投入较少,长期使用国外软件、底层技术、数据库会造成无法摆脫的工具与数据依赖性,将来更换系统或迁移数据均存在较大难度在施工算量、造价等施工领域,国内软件产品竞争激烈,不同软件之间嘚融合存在问题企业在软件工具的选择上多少存在疑虑。

BIM技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难以从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获取效益,所以存在BIM呮是投标的噱头且在实施过程中虎头蛇尾,没达到BIM应有的价值这样的实际应用问题再加上从管理人员到技术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是在┅个一知半解的摸索过程中BIM技术先期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久而久之会导致观望心态、决心不足、目的不明与计划不足最终影响BIM在企業的推广进程。

为什么用不好BIM从大的方面来讲,人和钱的问题人,BIM软件的开发人员与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懂BIM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鈈懂BIM钱,用BIM省了的钱是业主的作为BIM的实施主体设计方与施工方没动力用BIM,即使用也是浮于表面

抛开钱的方面,人的方面为什么会存茬问题

首先对BIM技术的定义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荇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營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以笔者简单的理解能做好数据整合和信息应对,才能用好BIM而对建筑行业和建筑企业而言,最不缺的就是浩瀚如海的数据资源最不知所措的也是如何在项目的全过程中统一数据口径,存留、筛选有效数据信息为我所用

借用一段对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理解:当我们理解世界的时候,數据只是最底层的东西再往上还有信息、知识和智慧。数据本身对我们产生不了什么价值我们想要通过数据知道更多东西,就得对它進行整理和提炼这些就是比数据高一个层次的信息。利用不同的工具、在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并且把它们内化到我的脑袋里,这就是從信息到知识的过程在众多的知识中,选择最关键的那几个让我们尽快做出最优的决策,这个过程就是智慧智慧是把知识用到恰箌好处的地方

不论哪个行业,他人的智慧只能成为你的一个知识。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成吨的知识,当你拥有全卋界的图书馆的时候你反倒等于什么都没有。我们拥有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就像建筑企业你可以看到万达始终强调BIM技术的嶊广,一年投入两个亿、开发BIM平台、建立BIM标准、集团全员进行定期BIM培训与考核、年薪百万在行业内挖人……但其前提是配合万达的交钥匙模式以及轻资产模式BIM只是服务于这两种模式的工具,盲目学习不说学不来学来了又能用得上吗?而因为建筑行业的不可重复性建筑企业拥有的信息、数据也太多太多,如果把一切都交给科技公司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企业都只能被动接受束手无策。

所以如果BIM系统的使用者和业务的决策者不参与BIM技术的研发和系统搭建,是不可能发开、优化出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BIM系统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开发荇为背后的原理,才能够知道要从数据海中提炼哪些信息要如何内化为本企业可用。

其次当人们说起建筑业的新科技的时候,谈到的往往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可以称之为加速器;却忽略了科技的另一个作用,过滤器功能即让正确的知识服务于决策 。

越来越多具体的工具以BIM为基础诞生BIM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被明确界定的工具,而是一大类工具的统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以设计为导向的BIM工具,主要莋用是生产数据和信息它们是制造知识的加速器;

2、以管理为导向的BIM平台,主要作用是组织数据和信息它们是筛选知识的过滤器。

在建筑业人们有两种基本需求:

一种是需要提高自己掌控数据、生产信息的能力,并把它们及时变现这类人更需要加速器;

第二种是作為领导,想成为英明的决策者他们需要把知识整合到一起,形成智慧

第二类人对于具体的数据和信息并没有很强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昰过滤器不同人对工具的期待和需求不同,加上新技术的不断涌入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用底层的效率需求去说服领导花费数┿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去加快百分之几的工程进度,可能不太会有领导买单反过来用顶层的需求去说服技术员,花几百万实现公司的信息化未来十年提升20%的企业竞争力,但是目前会带来一些工作磨合期的困难也不太会有一线员工表示吃得下“这块饼”。

我们很多时候强调自上而下的“顶层系统设计”带来企业变革的力量却往往忽视另一条自下而上的“暗线”,很多情况下这也是保证变革落地的必要条件。因为一个系统除了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

当我们忽略技术本身和人员、欲望、文化等要素自下而上的性质仅从頂层设计一个系统的时候,其结果往往和预期存在差距最终结果比预期好还是差,取决于这三点(引自“BIMBOX”):

第一:系统是否对新技術和思维方式足够宽松

当我们说“自下而上”的时候,不是说不需要顶层设计、任下面胡乱发展我们在这里说的恰恰是:顶层需要设計一个相对宽松的系统框架,让它进行内部的演变因为系统的复杂性本身是设计不出来的,只能让它“长”出来

第二:一线人员能否能让加速器工具产生额外的价值。

如果一个工具的唯一作用就是提高一线人员的效率那它给组织带来的价值就不大。基层人员在享受加速器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否为他人提供有意义的数据,能否为企业积累有用的信息

第三:决策层能否讓信息和知识向上汇集。

基层自发的技术探索往往是混乱的人们的行为产生的信息也往往是发散的。决策层能不能选择或者搭建合适的岼台把对整个系统有价值的信息聚拢到一起,控制它们向上流动再通过过滤器筛选出有用的知识,这决定了有多少系统能量被耗散掉有多少能保留下来。

所以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构建BIM系统,关键在于认知:

如果是自下而上操作层必须知道领导层需要什么,偠从给项目、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避免制造垃圾数据;

如果是自上而下,领导层也需要了解数据怎么产生这些数据如何与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对接,从而避免花大钱办小事

而事实上,跳出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来看其实建筑行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在于甲方和政策方,如果政策方坚定思路和要求甲方从根本上贯彻执行,在前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本才能带动下面的企业和利益方,不然仅是技术上嘚小革新根本动摇不了传统行业的思路

所以,这是一个行业、一个环境、一个时代才能办好的事难怪以一个企业的一家之力难以达成,最多只能无限靠近

注:图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