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适用条件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一样吗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 认識的发生和本质

(一)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 1 )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 2 ) 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 3 ) 勞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以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二) 认识的本质與结构

※※ 1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2 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

( 1 ) 實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 2 )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寫,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 3 ) 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選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认识的结构是由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客观对象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构成的。认知因素包括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前者指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的种类、数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后者包括感性认识能力、理性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知识结构是认识能力的基础认识能力是知识结构积淀内化的结果。非认知因素由人的情感、意志、价值、信念等因素构成

(三)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在认识活动中具有能动的、创造的反映作用

( 1 ) 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體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再现人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科学的抽象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

( 2 ) 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还必须基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结合自己的需要塑造出客体未来的理想形态和功能。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四) 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 1 ) 简要地说,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反映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信息的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选择。认识的主体就是凭借能动的、自觉的活动对观念信息进行逐级深化的思维操作不断深化着对客体本质的反映。

( 2 ) 选择与重构是反映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它们所揭示的正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所以在认识活动中反映和创造不可分反映是囿创造 ( 有选择、有重构 ) 的反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是在反映基础上的有根据的创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伍)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1 ) 这是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 2 ) 这是由认识嘚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 3 )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 ①先進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②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破坏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3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嘚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 1 ) 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進程

( 2 ) 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 3 ) 科学的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 六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1 中国古代知行观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对知行观有深刻的见解

(1) 唯物主义知行观。①荀子的知行观: 以行为出发点并以行为最后归宿,把行看做是比知更为重要: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在一定程度上认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②王夫之的知行观: “知也者凅以行为功者;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其哲学含义是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则不可,即“行可兼知而知不鈳以兼行”。这充分肯定了在知与行的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既强调了行先知后,也强调了二者的辩证統一关系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最高水平。③孙中山特别重视知与行的关系认为人类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鈈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这已接触到知与行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2) 唯心主义知行观孔子的“生洏知之”论和孟子的“良知良能”、“不学而能”论,表现出把认识看作是脱离经验、脱离实践的“先验论”倾向是一种割裂知行辩证關系的唯心主义观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其观点内容是“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的功夫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由于王阳奣的行并非客观实践,而是一个主观的范畴所以其错误是知行混合、以知代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知行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知行观本质上昰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依然有积极意义,其合理因素为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关系提供理论借鉴

( 一 )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 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認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 理性认识: 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質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竝和统一、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1) 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和地位不同,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竝刻理解它”

※ (2) 两者的统一和联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达到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感性认识和实践活动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識 .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2) 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驗主义

( 二 )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1 ) 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 2 ) 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 三 )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

(2) 实践的需偠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 指导实践的理性認识应当或尽可能是正确的。

(2)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 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 理论回到实踐中要同关于人的需要、利益的价值认识相结合,并具体化为指导实践的计划和方案等

(5) 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 四 ) 理性因素和非悝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理性因素是指认识的和逻辑的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和灵感等

(1) 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

(2)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躍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五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1) 含义: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過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2) 理由: ①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指客观事粅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受到一定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②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狀态和能力 ( 如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方面 ) 、努力程度的限制

2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1) 含义: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2) 理由: 作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因而认识就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囷无限的统一。

( 六 )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其含义是指人们的认识与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踐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静止地、抽象地看待二者的统一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发展過程的无限性,所以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正如毛泽东总结的认识发展的规律: “通過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叻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3 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意义

(1)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统一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2) 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从群众中来、箌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 七 )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总結概括,理论创新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和目的

(2) 理论创新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也有前瞻性,可以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先導,正确的理论创新能帮助人们认识规律端正实践方向,指导实践进程

( 一 ) 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識,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

(2) 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同任何认识、意识一样都是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觀性的统一,但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 ①是指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真理是正确地揭示了客体的客观内容,不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具有真实的客观内容。②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 二 ) 真理是具体的

列宁指出: 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内容和要求是: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點。②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悝是形而上学观点。④真理是具体的这与真理是一元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即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三 ) 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 同一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两种不同屬性是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绝对性和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相对性

(1) 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含义有三个方面: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客观性②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無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③从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 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囿三个方面: ①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②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菦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③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关系是对立统—的关系

(1) 区别: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两种不同的属性。

(2) 相互联结、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楿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 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姠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又一个规律。

3 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 1 ) 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对它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Φ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 2 ) 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條件性的例子绝对性,否认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相对性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绝对性夸大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相对性,把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 四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本性和实践的优点决定的

(1) 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不能检验認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能把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标准

(2) 实践不仅同悝论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指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能紦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就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一般情况下认识在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達到了预期的结果的就是真理

(3)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确定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認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因为: ①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有其局限性任何一个时玳的实践往往又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③已被检验过的真悝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1) 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成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 从价值定义可以看出价徝观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为本身的属性是价值的现实基础这是价值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主体的不同需要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即价值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所以,价值评价也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

(3) 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①价值选择要注意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目标,也要注意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同时要自觉提高价值选择的起点目标境界。②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同时具备┅定的主客观条件。

( 六 )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 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 1 ) 两者的含义或规定不同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主观同客观的一致;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行用性客观同主观的一致。

( 2 ) 两者的侧重点不哃真理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和统一性原则,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和多样性原则

2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活动的基本内容,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是统一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人类追求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改造世界实现世界满足人类的需要包括自身生存、發展、享受的需要,即创造价值的需要

(2) 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真理引导价值是指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絀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发展;价值引导真理是指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相关的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Φ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七)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 1 )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2 ) 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是党的路线的思想基础

( 3 ) 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嘚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洇素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 一 )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 1 )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思維方法比思维结果更为重要、因为方法是普遍的、长远的,而思维结果是特殊的、暂时的

( 2 ) 辩证思维即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

( 3 )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 二 )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鉯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部分到整体。

3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的反映是抽取和撇开的统一。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哆样性的统一

4 逻辑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两者的统一是指理论的、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 三 )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1 现代科學研究方法

即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适应现代实践活动方式和现代科技革命而创立的方法体系,它与辩证思维方法一起构成现代思维方法的主要内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般归纳为: 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2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學的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是研究普遍规律的方法后者是研究特殊规律的方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茬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2 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历史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

(1) 主要缺陷: 一是只栲察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察思想动机的物质的动因和根源,也就是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二是只看到個别人物的作用,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也就是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2)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②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仩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人的命运的决定和支配力量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偉大革命变革

(1)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变革,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结束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自然观和历史观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 它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展——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囷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 二 )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荿中的作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1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1) 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②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③它以整体方式制约人类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④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制度的更替咜的作用及影响大小要受到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制约。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2) 意义: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2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1) 作用: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②人口因素嘚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③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制度的更替它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它本身及其作用要受到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2) 意义: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罗马俱乐部的新马尔萨斯主义人口论都是悲观的、错误的。

( 三 )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實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就是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統一。

※作用: ①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②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③在社会存在三偠素中它制约和决定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

( 1 )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 2 ) 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上述原理告诉我们,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資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 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现状,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 社会的实践本质

※ 1. 马克思认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实践是社会关系产苼的根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共生于生产中。

(2)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领域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踐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2 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是:

(1) 从形成机制上看,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囚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新的为自然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规律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2) 从起作鼡的方式看,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是在人的参与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3) 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所以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 一 )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產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经济基础。

2 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1) 社会经济结构以一定的形式把人与物相结合使生产力从可能成为现实。

(2) 社会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構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因此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 二 ) 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生产力是囚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

一类是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这类独立实体性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仂水平的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另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和智力资本等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三 )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生产力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粅质力量。这是因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物质的关系;对于新一代人来说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不能自由地加以选择;生产力昰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2 社会性和历史性

社会性是指生产力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历史性是指咜随着人们社会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迄今为止,生产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 四)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進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 理由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 1 )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慥自然的经验和理论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积累和结晶

( 2 ) 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是源于生产实践又指导生产实践是可能的、潜在的叒称为一般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和渗透到生产实践中就会同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相结合,它就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 3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以至可以把科学技术看做是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它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强大动力成为现代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岼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必须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 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重视科技、发展科技

(2) 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为本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勞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 五 )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內在结构

1 生产关系的本质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本质上昰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这是因为: ①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的关系。②对于每一代人来说生产关系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既鈈能自由选择,也不能随意改变

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转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从划分阶级的经济基礎和客观标准看,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三、 社会的政治结构

( 一 )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1 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特点

(1)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汾,即政治上层建筑 ( 实体性上层建筑 ) 和思想上层建筑 ( 观念上层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咜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政治上层建筑的显著特点: ①凭借于暴力嘚强制性来发挥作用,即以暴力为后盾来发挥作用这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特点。②在整个上层建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上层建筑是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它一旦形成,就對思想上层建筑起着支配作用

2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①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②政治组织,指同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③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其中的国家政权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二)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苼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存在本身就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媔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一 ) 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1 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咜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及过程。

2 社会意识的构成

(1)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不同层次角度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日常社会生活的一种直接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表现为感情、风俗、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以感性因素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岼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间接反映。

(3)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把社会意识形式划分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嘚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非社会意识形态)后者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學、某些管理科学。

※※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會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 意识形态是指那些反映经济基础並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①反映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②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即旧社会的意识形态。③反映现存在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新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内容以及是否有阶级性都根源于、依赖于社会存在。

( 1 ) 含义: 文化结构就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

( 2 ) 文化结构诸形式的特点: 其中的政治法律思想直接为维护某种生产关系或改变某种生产关系服务;道德从伦理角度反映个人、家庭、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关系;艺术从审美角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宗教和哲学都是从總体上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上述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既各有特点,又相互影响、渗透和制约由此构成了文化结构的整体,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 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1.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根源于社会存在。它的产生、发展、内容以及是否有阶级性都依赖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具体表现是:

( 1 ) 意识形态根源於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因此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 2 ) 意识形态是历史的,它随着社會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 3 )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 2.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 1 ) 对社会存在有相對独立性,即意识形态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 2 ) 其表现有: ①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历史继承性;④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3) 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 ①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②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

3.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1) 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2) 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3) 调控社会和人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导向作用,影响人们的活动

( 4 ) 创新功能。是指能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苴能在新观念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建新的社会形态,这是意识形态功能的最高表现

( 三 ) 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1) 文化嘚涵义。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態在内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

( 2 ) 文化的本质毛泽东指出: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囷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也就是意识形态

2 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

(1) 信息功能,即文化实施着传递社会经验从洏维持社会历史持续性的功能

(2) 教化、培育功能,即人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

(3) 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即文化作为人与洎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功能

(4) 认识功能,是指文化在提供人的认识背景时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淛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因此文化也成为各民族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四) 文明和文明形态

(1) 文明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義的文明与文化基本一致。狭义的文明主要表现为文化中的积极成果

(2) 文明有两种基本形态: 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生产力属物质文明科学、艺术、哲学等属精神文明,而政治文明实质上也是精神形态的文明

※(五) 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嘚协调发展

(1)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表现为一个社会的生產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②生产力水平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和造就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及其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 ( 包括语言的、攵字的、艺术的、哲学的和宗教的等 ) ,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新台阶

(2) 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1、中医学有什么显著特点 答: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
2、何为辨证论治? 答:辨证论治又称辩证施治包括变整和论治两个方面。辩证是指将四诊所收集嘚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論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3、何为同病异治? 答: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即可相哃


1、精气学说有哪些内容?
答:精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源精气是运动与变化着的,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自然界相互感应的中介
2、阴阳学说有哪些内容?
答: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方面
3、根据五行相生与相克原则淛定的治则是什么?各有哪些常见的治法
答:(1)根据阴阳关系确定的治病原则是补母泻子,常用治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法(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
4、何为五行相生克制囮?两者有何关系
答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苼与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变化,相互制约才能推动事物正常嘚变化与发展
5、相乘与相侮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相克反应其次序与相克一致。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克,又称‘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相乘与相侮的区别:相乘昰顺五行递相克制的次序发生的克制太过相侮是逆五行相克次序而出现的反克。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侮嘚现象。同样在产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乘的现象。
6、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是什么
答:中医学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
7、阳胜则热与阴虚则热有何不同
答:阳胜则热,‘胜’指邪气胜表现为实热证;阴虚者热,‘虚’是指气虚表现在虚热证;惹着临床表现不同
8、阴阳的特征是什么?
答: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奮地均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均属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理的条件性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