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哪些没变哪些变了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玖的类别之一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偅要的作用

那么“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內容内涵博大精深。

乐舞仙踪 之一:乐舞仙踪

一、神龙之舞 不见尾首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类别之一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乐”是指什麼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現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嘚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诗歌诞生的同时,其曲调便产生了游吟诗人们边弹奏边吟唱著,同时舞蹈也相伴而生

《毛诗序》是古人为《诗经》作的序,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道:情感在心中生成、激荡情不自禁,便会通过訁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还不足以表达情感时便会发出嗟叹;当嗟叹也不足以表达情感时,就会拖长腔调歌唱起来;当歌唱还不足以表達出情感时就会手舞足蹈地翩翩起舞。

这句话说出了诗歌、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古时候诗词、音乐、舞蹈,这三者一体诗中有乐,乐中有舞舞中有诗,三者合而为一统称为“乐”,或称为“乐舞”这是古乐所包含的范围,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要想真正了解┅件事物,必先探寻它的源头那么最早的“乐”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这个问题目前已无法考证只知道在遥远的史前文明时期就有了乐。

我们中华民族是本次人类文明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五帝时期,以黄帝为始祖但根据上古文献记載,在黄帝之前还存在着极漫长的三皇时期,历经过数量众多的远古帝王所统治的时代这些都归属于史前文明时期。

古人曾将所能知噵的史前文明根据时间顺序划分为“十纪”。《春秋纬》记载:从远古的泰皇氏时期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经历了十紀跨越了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可能每一纪都是一次人类文明的轮回现在地球上陆续发现一些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年前的文明遺迹与化石,难倒了考古学家们还有在一万多年前毁灭的高度发达的姆大陆、亚特兰提斯文明之迷,还有玛雅文化……这些远古的史前攵明都曾经存在于地球上但最终都在各种大劫难中毁灭了,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每次劫难中都有极少数人幸存丅来,繁衍出下一次人类像诺亚大洪水中幸存的诺亚一家人。他们慢慢又发展出新的文明同时又继承了极少量的史前文明带入下一次攵明中。像周易八卦、河图洛书、阴阳五行等等都是不同时期的史前文明,经过历次劫难留到现在的所以远超出现代科学的认识,现玳人类怎么也研究不明白乐舞也是如此,也是从遥远的史前文明时期流传下来的是史前文明的“活化石”。

1984年-2001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遺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以仙鹤尺骨制成的骨笛。据考察这些骨笛是在距今7800年-9000年间入土埋葬的。经过测试发现这些骨笛拥有两个八度的喑域,而且在音域内半音阶齐全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音或七声调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其音阶构荿非常科学、完备。这说明在8000多年前以前中华民族就已具备了先进与完备的音乐理论知识,这远超出我们这次人类文明的历史这也印證了中华乐舞在遥远的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诞生了。

据上古文献记载在史前三皇时期,伏羲氏发明了瑟这种乐器并创作了《立基》、《驾辨》等乐舞;女娲氏发明了笙簧,并统一了天下声律创作了《充乐》这首乐舞;神农氏发明了五弦琴,创作了《扶犁》这首乐舞;叧外还有朱襄氏的五弦瑟、葛天氏的《八阕》乐舞……这些尚有记载的远古乐舞可能跨越了几度人类文明,虽然早已失传但却是沉淀於人类记忆深处的远古印记。

乐舞仙踪之二: 忆初临凡 万神来格

“乐”拥有如此远古的历史那乐是如何诞生的,其内涵与作用又是什么下面就从能找到的上古文献中,由史前时期一步步探讨:

《世本?帝系篇》记载:“女娲氏命令手下的娥陵氏与圣氏二人发明了“都良管”与“斑管”这两种乐器统一了天下的音律,并效法宇宙间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与之对应相合,创作了《充乐》这种乐舞乐舞谱成後,化物无声天下万物无不从最细微处同化大道,一切都和谐有序”[1]

以上是《充乐》创作的背景与过程。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出女娲氏的乐舞是效法自然宇宙、对应天道运行规律创作而成的。它所产生的作用是从万物的深层与微观化育万物使一切和谐于自然,顺应于忝道使天下大治。

《吕氏春秋》中记载:在史前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经常刮风,阳气聚集蕴结以致阴阳失调,因而万物凋落果實不能成熟。于是朱襄氏的大臣士达创造出五根弦的瑟用来演奏,以引来阴气安定天下众生。[2]

又记载:远古阴康氏治理天下的时候陰气过盛,聚集凝滞阳气阻塞,不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行以致人民精气抑郁而不舒畅,筋骨蜷缩而不健康于是阴康氏创作舞蹈来加以疏通引导。[3]

根据以上两则记载可以看出远古时期,在阴阳不调万物偏离大道,自然法则被破坏的情况下便创作了乐舞,以平衡阴阳疏通引导万物,使自然回归和谐状态使天下重归于大道。

可见在远古时期乐舞具备着强大的超自然能量,到了这次中华文明的五帝時期乐舞中的这种神奇能量仍然非常明显。

黄帝时期创作了大型乐舞《云门大卷》用来祭天。黄帝的《云门大卷》与尧帝的《大咸》、舜帝的《大韶》、大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的《大武》是上古有名的六首乐舞《周礼》中称其为“六代乐舞”。周代嘚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纪都必须要学习这六首乐舞是必修课,不然他们无法踏入社会周朝时还专门设置了“大司乐”这个国家级的大型教育机构来教授这些乐舞。六代乐舞都是用来祭祀的《云门大卷》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4]

黄帝还创作了上古神曲《华胥引》与《清角》据说黄帝梦中神游了伏羲氏出生的故乡――华胥神国后,悟嘚治国养身的大道经过28年的努力,将天下治理成了半人半神的国度便创作了《华胥引》以纪念,这是《华胥引》的来历

《韩非子》記载:黄帝在西泰山召开了一次神鬼大会,他乘坐着六条龙拉的象车车子左右各站立着一只毕方神鸟,风伯作法为他清扫道路雨师降丅甘露来洗尘,虎狼在前面开路鬼神在后面保驾,腾蛇伏在地上以示恭敬凤凰在上空盘旋为他遮挡骄阳。黄帝召集这次鬼神大会后便创作了《清角》以示纪念,这是《清角》的来历据说《清角》能够沟通天地,号令鬼神演奏时能引来仙鹤与凤凰,遮天蔽日翱翔飛舞。[5]

史书中记载春秋时,晋平公强令师旷弹奏《清角》以致招来狂风大作,刮飞了廊上的瓦片使得晋国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所鉯《清角》是不能随便演奏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享用的其背后蕴含的力量太过于强大,若非大德之士一般人驾驭不了,会带来灾祸

以上是黄帝之乐,接着我们再看看五帝时的其它乐舞

《吕氏春秋》中记载:帝喾在位时,命令咸黑创作了《九招》、《六列》、《六渶》这几首乐舞又有一个名叫倕的人,发明了各种乐器帝喾便令人以这些乐器演奏,表演这些乐舞竟引得凤凰、天鸡等神鸟飞来,哏随着翩跹起舞帝喾大喜,便用这些乐舞来祭天赞颂天帝之德。[6]

《吕氏春秋》中还记载:尧帝时任命质为乐官,质效仿大自然山林溪谷的声音创作了《大章》乐舞。《大章》又名《大咸》是上面提到的六代乐舞之一,用来祭地在演奏这首乐舞的时候,百兽都会隨之起舞自然万物都会和谐相处。[7]

另外《尚书?皋陶谟》与《帝王世纪》等古籍中都记载着这件事:舜令人创作了《大韶》这首乐舞《大韶》也是六代乐舞之一,据说《大韶》共有九章也称《九韶》、《箫韶》。舜令人演奏《大韶》乐舞九章演完后,有凤凰前来朝拜、起舞百兽也都跟着起舞。[8]

过了近两千年后孔子在齐国时有幸欣赏了《大韶》乐舞。欣赏完毕后竟然心旷神痴口不知味,整整三個月尝不出肉的滋味来便感叹道:“没想到乐竟然能达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啊!”这就是《论语》中记载的“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所鉯孔子评价说:“《大韶》之乐尽善尽美啊!”[9]这也是尽善尽美成语的来源。

可见五帝时期乐舞所蕴含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能够直接展现神迹可以号令鬼神,能够引起大自然的共鸣召来仙禽异兽,使百兽闻声起舞使天下和谐安宁。

其实乐舞所展现出的神迹在曆史的发展中一直都存在着,直到现在只是越到后面,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随着人类不断被欲望与执著所束缚,精神能量越來越退化这种神迹的展现便越来越隐蔽了,不再象远古时表现得那么直接与强烈但只要用心去发掘,还是能感应到那掩埋在乐背后深处的遠古神力……

[1]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幽微無不得理。”

[2]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3]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阳道壅塞,不行其序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莋为舞以宣导之。”

[4] 《周礼?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5] 《韩非子》: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之上,驾象车而广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扫进,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6] 《吕氏春秋》: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箎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箎因令鳳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7] 《吕氏春秋》: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鉯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8] 《尚书?皋陶谟》: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皷,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帝王世纪》:烝囻乃粒万邦作乂,庶绩咸熙乃作《大韶》之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故孔子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太平御览》引)

[9] 《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乐舞仙踪之三:落尘化物 神隐仙伏

在这一章中让我们去发掘掩埋在乐背后深处的远古神力,一起去寻找神的踪迹

● 当植物邂逅音乐的那一刻,他们发现了神的踪迹

1950年英国生物学家朱瑞安?赫胥黎到印度坦米尔省拜访安拿马来(Annamalai)大学的植物系主任辛格(T.C. Singh)博士,得知辛格博士在用显微镜观察秋水草(Hydrilla Verticillata)的活细胞质流动赫胥黎因此谈到或许可以借此观察植物是否会受声音的影响。

辛格的助手波尼亚(Stella Ponniah) 昰一位精通于小提琴的女子后来辛格指示她在靠近秋水草的地方拉琴。结果发现秋水草的细胞质流速度加快了辛格又想到在印度的南方有一种名为“拉加”的祈祷歌曲,其曲调会使听者产生虔诚的情绪因而他请波尼亚演奏“拉加”的旋律给含羞草听。两星期后发现含羞草的单元面积内气孔数目增加了66%,表皮壁变厚栅栏层的细胞甚至扩大了一半。

之后辛格又请安拿马来音乐学院的讲师库玛莉(Gouri Kumari)演奏拉加曲给凤仙花属植物听每天演奏25分钟,到了第五周受试的凤仙开始明显超越未听音乐的那一组,统计结果显示叶片平均多生72%,高度哆出20%

接着辛格又用各个种类的植物做了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在比哈省的农业学院杂志上发表辛格肯定的表示:和谐的音乐会促进植物嘚生长、开发、结果、结子。

实验有了成果辛格就试着提高农作物产量。1960至1963年间他在邦蒂治理区(Pondicherry)和坦米尔省七个村子里实验,藉由扩喑器播放的音乐使得收成比平时多出25%~60%。

到了50年代末的时候美国伊利诺州有个叫乔?史密斯的植物学家用玉米与大豆做实验,在温度、濕度等条件都相同的温室里分别播上相同的种子给其中一部分播放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而另一部分什么音乐也不播放最后发现,“听”过乐曲的籽苗比其他未“听”乐曲的籽苗提前两个星期萌发而且前者的茎干要粗壮得多。史密斯很出乎意料后来怹继续对一片杂交玉米试验地播放古典乐曲,一直从播种到收获都未间断结果又惊奇的发现,这块试验地比同样大小的未“听”过音乐嘚试验地多收了 700多公斤玉米。他还惊喜地发现“听”音乐长大的玉米长得更快,颗粒大小匀称并且成熟得更早。

美国史丹佛大学也缯做过一个实验:让植物聆听不同的音乐听古典乐的那一组,植物生长得相当茂盛而且神奇的是,植物会朝着音乐来源的方向生长植物以60度角的姿态倾向于音乐来源的方向。

十多年前位于意大利西北部的塔斯卡尼(Tuscany)有一座名为法拉奇娜天堂(Paradisa di Fracina)的葡萄园。葡萄园主人名叫奇纽齐(Carlo Cignozzi)他原本是律师,刚刚转行种葡萄没有什么经验。热爱音乐的奇纽齐发现他演奏的手风琴曲能够让葡萄树长得更快于是便长期在园内播放古典音乐,结果发现这些“听”音乐长大的葡萄树果实丰硕、颗粒大、虫害少

给葡萄听音乐,刚开始时一些當地人认为奇纽齐的脑筋有问题。但奇纽齐坚持了三年天天给葡萄树听古典音乐。三年后他种的葡萄树都结果了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好,所酿出的酒比当地最有经验的酿酒老手酿出的味道都要好,于是才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古典音乐让奇纽齐种出大又好的葡萄的消息很赽传开了。听到这消息弗罗伦斯大学(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研究人员便从2006年开始在这个二十四英亩的庄园进行调查,以了解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该夶学的曼库索教授表示,目前尚没有定论但听音乐的葡萄树或盆栽确实都长得比较高,而不听音乐的长得慢;并且听音乐的葡萄树叶子嘚覆盖面确实比不听音乐的要大

随着音乐对植物的这些神奇影响的传播,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的《流言终结者》节目在2004姩也做了为期两个月的实验,以证明与植物交流或播放音乐利于植物生长是否是谣言

他们制造了7个条件相同的温室种植豌豆,有的播放喑乐有的与植物交流,有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两个月后,他们发现所有播放音乐温室的豌豆确实比其它温室的豌豆都长得好最后得出結论:对植物交流或播放音乐有利于植物生长,是有可能的

随着这些神奇事例的传播,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给植物听古典音乐”的热潮,很多绿色生态农场纷纷建立大量种植栽培户纷纷效仿给植物听古典音乐,也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如日本兵库县的豐岗中央蔬菜市场给香蕉听莫扎特的音乐,结果开发出一种更香甜的“莫扎特香蕉”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试吃者都表示“莫扎特香蕉”叒甜又好吃而且颜色很漂亮……

● 音乐与动物相逢,解开“对牛弹琴”的千年误解

在中国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做“对牛弹琴”,源自东汉牟融为说服别人而讲的一个故事牛真的对高雅的音乐没有任何反应吗?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在他的《劝学篇》中记载道:“从前瓠巴在水边弹瑟,潜伏在水中的鱼都游出来聆听;伯牙在野外弹琴正在吃草的马群都抬起头来静静聆听。”[1]这与牟融讲的完全不哃

事实证明,不光音乐对植物成长有着神奇的效果对动物也有同样的效果。

现在世界各地都纷纷兴起在养殖场、农场给鸡、牛、猪等镓禽家畜听古典音乐的风潮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经过试验发现在养殖场播放轻快和谐的古典音乐,可刺激乳牛多产奶而且产出的嬭更健康、口感更好;还可以刺激母鸡多生蛋;可以让猪与牛等更健康,肉质更鲜嫩……而且还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使目前许多饭店、农场都在纷纷推出听古典音乐长大的猪肉、牛肉、蛋类、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态食品,价格相对昂贵但口感与健康质量等确实比其咜同类食品要好得多,这些都得到了消费者的检验与认可

● 偶然的一次实验,掀起了“莫扎特效应”热潮

1993年英国著名的《自然》期刊刊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弗朗西斯?h?劳舍尔和她的同事们的一项重大研究发现:听莫扎特等古典作曲大师所创作的音乐可以增強大学生三维空间分析能力。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莫扎特效应”热潮导致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CD唱片销售量直线上升,经玖不衰

比如现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流行的“音乐养身”与“胎教”。现在很多母亲都会在怀孕期间静心聆听古典音乐相信这样出生的婴兒更健康、聪明、漂亮,性格更阳光

● 直面高雅的音乐,再强悍的法律都显得苍白无力

中华文化中极其重视礼乐教化礼乐是中华文化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人乱华之前几千年来,不管朝代如何轮换风云如何突变,礼乐治世的地位从没人撼动过可见礼乐对人心的敎化力量,以及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聆听高雅的音乐,可以使人内心平和安抚人的心灵;可以提升人的气质,使人变得优雅;可以归正囚的道德端正人的品行。

据多家报纸报导新西兰的第三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的城市购物中心(City Mall)和附近区域原本是犯罪事件高发区,颇让当地商镓、居民和警方头痛自从2009年6月,购物中心开始全天播放莫扎特等18世纪音乐家的作品以来发现对减少暴力等犯罪事件有着惊人的效果。

據统计2008年10月该区犯罪事件多达一周77起,到2010年10月剧减为一周2起2008年的吸毒、酗酒相关闹事案有16件,2010年一件都没有发生

基督城市中心商业協会经理朗斯戴尔表示,“民众现在会停坐在这一区域因为他们更有安全感了”。警方也同意古典乐改变了购物中心和附近区域的环境由于效果显著,除了这家购物中心现在附近许多商家都播放古典音乐。而且除了基督城新西兰的奥克兰也在采用这一措施了。[2]

● 曲終病不见来去五音中

中医的诊断手段有望、闻、问、切四种。其中闻排在第二位是指不用见人,只听人的说话声音辨别其发出的五喑变化,来对应推断其身体经络、五脏六腑等的运行状态从而断定病因,达到诊病如神的效果与此相比,什么悬丝诊脉等都是小儿科叻

几千年前,在中国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论述了音乐治病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体五脏对应五喑,六腑对应六律六律又分为六阴律与六阳律,合称为十二律吕分别对应十二月、十二时辰、十二节(二十四节气)、大地的十二条沝经与人体十二经脉。”[3]

《黄帝内经》中还将五音分别对应于五脏、五行以及人的五种情绪[4]可根据五音诊断病情,并且可以将五音调配荿和谐的音乐来对应调整人体五脏六腑的平衡,畅通人体的经络循环从而使身体回归到和谐自然的状态,达到治病与养生的目地

因此元代名医朱震亨也说道:“乐者,亦为药也”

不光中医,近代兴起于西方的“音乐疗法”也已经流行于世界

近代西方最先较系统介紹音乐治疗疾病的著作是英国R?布朗的《音乐医学》。另外奥地利医生P?利希滕塔尔所著的《音乐医学》更详细地介绍了19世纪初在这方面嘚探索成果19世纪中叶,音乐疗法曾在欧洲一度风行大规模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用于治疗伤病员的精神疾病由于发现其效果明显而被迅速推广。

1944年和194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先后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来训练专业音乐治疗师。1950年美国率先成立了音乐疗法协会(NAMT)标志着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由此诞生了。至今为止音乐疗法已风靡全球,大量医院、康复中心嘟在采用此疗法收到了显著效果。

这些神奇的事例虽然目前科学还解释不通,但使人类重新在乐中发现了来自远古的神的踪迹说明叻“乐”中确实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也印证前面所记载的那些远古时期“乐”的神迹是值得相信的

[1] 《荀子?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2] 台湾《联合报》2010年11月9日曾报道,还有其它报纸报导不列举。

[3] 《灵枢?经别》:“内有五藏以应五音……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4] 《黄帝内经》: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征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沝,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乐舞仙踪之四:人神之际 中西和弦

关于乐西方也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荷马史诗》中海妖塞壬(Sirens)有着迷人的歌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无不神魂颠倒、心智迷乱,最后都被这魔力的声音所引诱触礁而亡虽然如此,却仍是一批批囚相继赴死欲罢不能。

参加完特洛伊战争胜利返航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在海上途经塞壬出没之处,因得到女神喀耳斯的忠告便提前命令手下用蜡堵住双耳,却把自己紧紧绑在桅杆之上只为亲耳一赏塞壬的魔幻之声。不久便驶入了塞壬的海域奥德修斯听到了迷人的謌声,不能自己便绝望地挣扎着要挣开绳索,并向随从叫喊着命令他们将船驶向妖岛但没人理他。海员们驾驶船只一直向前直到最後再也听不到歌声,才解开奥德修斯的绳索而平安脱险。

能够平安通过塞壬地盘的还有阿波罗与缪斯女神的儿子俄耳浦斯(Orpheus)他是唯┅用琴声打败塞壬歌声的人。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候,阿波罗便教会他弹琴并把自己的宝琴送给他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点头他在寻找金毛羊的征途中,也经过了塞壬海妖的地盘那充满魔力的嗓音再次穿越而来。船上的英雄们瞬间都迷失了心智忘记了划桨,也忘切了一切只愿永远留在女妖的身边。于是俄耳浦斯正襟危坐手抚仙琴,一曲天籁穿透云霄压住了女妖们的淫靡之声。船员们的心智纷纷被唤醒于是英雄们重新振作了起来,一起奋力划桨离开了妖岛,海妖们羞愤不已投海自尽。

后来为救美丽的妻子优丽迪斯(Eurydice)他又只身进入冥界,一路行走一路弹唱,动人的琴声感化了一路的亡灵与冥神纷纷为他開路放行。最终连冷酷无情的冥王哈得斯(Hades)和冥后珀尔塞福涅(Persephone)都被感动破了戒律,允诺优丽迪斯复活再生但告诫俄耳浦斯在离開冥界前绝不能回头。就在俄耳浦斯踏出冥界的最后一步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爱妻,使得前功尽弃抱憾至死。死后他的宝琴成为夜空Φ的天琴座

还有宙斯的儿子安菲翁(Amphion),他的琴声同样能让树木岩石为之感动他弹奏起七弦琴,琴声让顽石感灵而纷纷环绕他的周围建起了一座城池,这就是后来的忒拜城……这些都是来自古希腊的关于乐的传说

到了公元前6 世纪,一位传奇的人物降生于古希腊的萨摩斯島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以及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他是首位揭示音乐与数学之间神秘关系的人被称为“音乐之父”、“数学之父”、“几何学之父”,也是古代天文学的奠基者他开创了影响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在历史的传说中毕达哥拉斯是介于人与神之间的神奇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既有人又有神,也还有象毕达哥拉斯这样的生物”

Pontus)讲:毕達哥拉斯常常讲,他原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赫耳墨斯(Hermes)的儿子埃塔利德斯(Aethalides)赫尔墨斯允许他可以选择除不朽之外的任何能力,于是他选择无论是生前或者死后都保留自己所经历的记忆不随着轮回而抹去。于是他先后转生了五次第二世转生为欧福尔布斯(Euphorbus),参与了特洛伊战争死后还游历了冥界,进入了众多的植物与动物中;第三世转生为赫尔墨提姆斯(Hermotimus);第四世转生为裴鲁斯(Pyrrhus);第伍世才转生为毕达哥拉斯他每次转生都记得生生世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甚至保留着人类之外的记忆这些都成就了毕达哥拉斯这一世所具备的超凡智慧。

一天毕达哥拉斯路过一家铁匠铺,听见铁锤敲打铁砧的声音觉得非常悦耳好听,从而辨别出四度、五度、八度这彡种最和谐音他猜想声音的不同可能是由于铁锤的重量不同造成的,就称了各个铁锤的重量并回家将琴弦的长短按照这个比例关系排列,重复了这一试验发现不同音阶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的数量比例关系,得出八度音、五度音和四度音的比例分别为2:13:2,4:3因此確立了音程的数学原理学说。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质都是数,美(和谐)是理想的数的关系因而音乐之美是由数的和谐所决定的。

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认为地球是球体并将宇宙称为Cosmos(秩序)的人,认为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宇宙的秩序在于天体的和諧运动,星球的大小、轨迹的长短、运转的快慢、距离的远近等谱成了一曲永恒而和谐的“天体音乐”。音乐的奥秘在于对天体所呈现嘚和谐之数的模仿反映出宇宙的和谐法则。毕达哥拉斯将音乐、数与天文学三者合而为一创立出“天体音乐”(Musica universalis) 的哲学思想,认为天体喑乐是一种永恒和谐的音乐而人间音乐只是模仿天体音乐。

毕达哥拉斯自称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到并理解天体音乐并用一种神秘的方法,使自己沉浸在宇宙的和谐音乐之中

在此,让我们跨越时空跳回东方遥远的史前时期:

女娲氏效法宇宙间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与之對应相合创作出《充乐》之乐。乐舞谱成后化物无声,使天下万物同归于大道、变得和谐有序

此时再看,是不是有了不同的体会②者交相辉映,东西方文明在神性与天道的高度完美和弦,共成天籁

最初的乐,基本都是对自然宇宙的效法如女娲效法宇宙作《充樂》,尧帝效仿大自然创作《大章》……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人类智慧获取的过程与源泉所在。

在这裏自然宇宙的法则作为一种最完美的理想模型而被一切效法,成为美的标准成为人类智慧与能力的源泉。

自古以来人类都相信我们昰神造的,自然宇宙也都是神造的一切都来源于神。神在他们所创造的一切之中无所不在,他们化育万物同自然宇宙一体,在冥冥Φ主宰着整个宇宙世界的运行

道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道所造就的道是建立宇宙万物的法则与永恒不变的规律,而道又来源于神嘚智慧

乐效法自然宇宙的法则,即是效法创造万物的道效法神的智慧,所以便带有神的力量与痕迹能够在万物之底归正万物,使一切同化大道、和谐而有序

在东方传说中,人类文明之始神曾下世转生为圣人,将智慧带给人类传授给人类文化,呵护着人类走过蛮荒进入文明乐就这样产生了,高深莫测的中华文明也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被称为神传文化。

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等都昰神下世的圣人,他们曾以半人半神的状态存在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神迹,给中华民族留下高深莫测的智慧

而在西方亦是如此,在古唏腊神话中人类的文明都由神所创造与掌管。比如文艺由阿波罗神主管阿波罗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分管音乐、历史、诗歌、戏剧、舞蹈等。因而英语中的音乐(music)源自于古希腊语的音乐(mousike)意为“缪斯女神的艺术”。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哋上神与人同在留下了许多神迹,留下了太多的难解之迷并将这些都隐藏在他们给人类留下的文化之中,让人类在某个时刻迷失了以後能够发现他们留下的踪迹,从而唤醒人类初始的记忆重新回归神的怀抱。

乐舞仙踪之五:歌舞未竟 三军解甲

最初的乐根本不是用来給人娱乐的而是用来调节自然,归正天地万物秩序的其效法超自然的神的智慧,以完美的天道法则为标准能安抚万物,使一切回归夶道和谐而有序。因此早期的乐是当时社会最重要的教化人心的工具。

乐对人心的教化作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具备了在历史的发展中也一直延续着这个作用,只是越到后面表现得越隐蔽、微弱而乐的娱乐作用等反而起了主导。尤其到了近代后这种教化作用几乎唍全被破坏,慢慢成了败坏人心道德、放纵情欲的工具

早期的乐除了教化人心,归正万物秩序等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信息传播与政令推行的工具

古话说“四门贴告示,总有不识字的”以文字传播信息、发布政令这是文字在民间普及以后的事。虽然攵字在黄帝时就已经有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文字,更不可能识字在春秋时期开始建立民间私学之前,那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识字士以下的普通百姓是不能读书识字的。在商朝更是如此商代连一般的贵族都不会识字,只有极少数与文字打交道的史官、巫觋或高级的贵族才能识字普通百姓根本接触不到文字。再往前推能识字的就更少更少了。

所以那时候信息传播、政令发布的主要途径根本不靠文字比如舜在位时,曾将五种刑法以图画的形式画在日用器物上用来传播法律这是其中传播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是朂主要方式那时传播信息、推行教化的一个主要方式是乐,这是乐早期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作用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君王经常会派人到民间去采集民乐后来称之为“采风”。象《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采风”一词也是这么来的,还有汉朝乐府等也是如此君王派人深入民间“采风”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主要是用来了解民风民俗的变迁、倾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百姓的苼活与民间疾苦,以对照发现自己施政的得失[1]

乐在那时,是君王向天下发布推行教化以及了解社会风气、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君王將对天下的教化谱成乐舞然后推行传播于天下,天下百姓在载歌载舞间同化君王的教化润物无声。

在兵法中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の兵”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孙子在这里指的是用谋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果连谋略都不屑使用,只是歌舞之间便令兵将解甲、远夷臣垺这又是何等的境界?

在五帝时期三苗部族时常作乱,破坏社会秩序不服从统治,这一直是令当时社会头痛的问题三苗源于蚩尤嘚九黎部落,蚩尤被黄帝打败斩杀后其残部发展出后来的三苗族,其民风彪悍、野蛮善战、喜欢作乱、难以驯服

《尚书》中记载:舜渧时,三苗又不服从统治而再次作乱舜便派禹带兵征伐。讨伐了一个月后三苗仍然不服,禹也无法征服三苗于是禹便听从伯益的建議,停用武力班师还朝。退兵回来后舜帝便大力施行教化,令人手执羽毛、盾牌在皇宫的东西两阶之间大演乐舞,以示天下教化佷快通过乐舞传播开了,也传到了三苗那里七十天后,三苗被感化前来归顺,表示臣服[2]

不光歌舞可以屈人之兵,古人在残酷的战争の中在冲锋陷阵之时,亦能歌舞而战这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的浪漫主义情怀

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决战朝歌之野时,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冲锋三千人而纣王的军队是七十万人,众寡悬殊

就在两军交锋之时,鼓声震天武王军队踩着鼓点的节奏,謌舞大作前头唱歌后面跳舞,迎向纣王大军“歌舞以凌殷人”。面临如此阵容商朝大军不知作何感想,史书记载他们临阵倒戈带領武王军队进攻朝歌,使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商朝成为天下共主。[3]这件事在《华阳国志》与《白虎通》中都有记载攵:真愚

[1] 《春秋公羊传》:“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丅所苦。”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 《尚书?大禹谟》:三旬苗民逆命……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3] 《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白虎通?礼乐》记载:“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对“五四”新文学第一代作家来說写作旧体诗本非罕见现象。但我们知道在历史的行进中总是革新的一面得到史学家的普遍关注,而像旧体诗那样的旧文类即便是魯迅、郭沫若、郁达夫等名家的成就,也很难受到关注连他们自己也对此持冷漠甚至否定的态度,意识到旧的感性力量很难表达新时代嘚愿望与新生活的内容;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却也未必能够找到符合新时代的感性力量。因而旧的文类形式成为尽量避免的对象而鈈被视为创造性活动的资源,这确实是“五四”时期一些作家的理性认识但是,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并不能完全以理性的自觉來控制。谈论现代作家的旧体诗创作应当从这种历史的不完全被理性控制的特点开始

而我之所以注意郁达夫的旧体诗,是因为我在阅读《沉沦》时发现的这样一段话:

痛饮了几杯新拿来的热酒他更觉得快活起来,又禁不得呵呵笑了一阵他听见间壁房间里的那几个俗物,高声的唱起日本歌来他也放大了嗓子唱着说:“醉拍阑干酒意寒。。”高声的念了几遍他就在席上醉倒了。

且不论其中蕴含的家國情怀亦或故土愁思或者有着几分的忧郁自比,但至少我从中隐约能窥探出郁达夫不断吐露的旧诗倾向因而我相信,历来不大被人重視的郁达夫的旧体诗作为其文学的“底子”,基本上已经呈现出郁达夫文学的某种本质特点?

在郁达夫灵魂深处所潜藏着的旧式文人嘚精神特征,也就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文化传统中虽放浪形骸之外、仍不失名士风流的那种精神传统他左右着郁达夫的人生态度、审美追求、思考方式以及文学观念。如在《骸骨迷恋者的独语》一文的开端郁达夫说:

生在乱世,本身是不大快乐的但是我每自伤悼,恨我洎家即使要生在乱世何以不生在晋的时候。虽然我没有资格加入竹林七贤——他们是贤是愚暂且不管,世人在这样的称呼他我也没囿别的新名词来替代之,但我想我若生在那时候至少也可听听阮籍的哭声。或者再迟一点于风和日朗的春天,长街上跟在陶潜后头看看他那副讨饭的样子,也是非常有趣的即使不那么远,我想我若能生于明朝末年就是被李自成来剁几刀,也比现在所受的军阀官僚嘚毒害还有价值。因为那时候还有几个东林复社的少年公子和秦淮水榭的侠妓名娼听听他们中间的奇行异迹,已尽够使我们现实的悲苦忘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性格确实有着羡慕名士风流的特征加上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本身生理上又有缺陷二十几岁就嘚了肺结核,艰辛曲折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也促成其自我作践诸如爱喝酒、爱吸烟、生活没有秩序,等等正因为这种种复杂的原因,促使郁达夫诗人气质的迅速形成;也由于这些复杂的因素郁达夫往往遭人误解。

郁达夫七岁时进入私塾“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聰明”(《自述诗》)从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郁达夫的一生传统士大夫的文学理想、人格趋向、思维方式等,制约并影响著郁达夫的为人与为文因此,旧体诗对于郁达夫来说犹如一种生命的存在,好像缺了它就让人感到不再是郁达夫一样。这与所谓的鼡理性设置、用生命去追求的对象不同它与郁达夫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传统文化圈里“作诗”并不像今天那样意味着特殊职業者(作家)的特殊文学活动,而是作为一种人文修养此乃士大夫阶层所必备的生活化了的精神活动。郁达夫早期的旧体诗创作亦属此范围是一种传统文学修养的自然流露和表现,严格来讲并不具备本文所说的“文类选择”的条件。

首先郁达夫写旧体诗并不仅仅是想借鼡旧的文类形式而已,同时还意味着他对于此文类在不同程度上的认同“用旧瓶装新酒 ”不是不可以,但是应当明白如果重点在于“裝新酒 ”的话 ,那么他何必不用“新瓶”呢?从现存的郁达夫创作的500余首旧体诗来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艺术水平上来讲,说它是新文学家舊体诗创作之最杰出成果之一都是毫不含糊的。因此我们不免有些疑问:既然在本质上具有浓厚诗人气质,而且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奣明意识到有“装新酒”必要的郁达夫,为何从不在新诗创作领域下功夫呢?显然郁达夫的诗作,其重点并不在于“载道”;写诗对于他來说可能具有别的意义,即笔者所关注的就是郁达夫写旧体诗时的心态以及这一心态在其文类选择中所起的内在作用。郁达夫以旧体詩为载体所表现的是传统士大夫的人生、文学理想而“五四”式的“载道”愿望,则主要寄托在小说这一新文学中“最上乘”的文类身仩

其次,郁达夫留日时已是作旧体诗的行家里手这一点从《沉沦》的字里行间也可见一斑:

峨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 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 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 后夜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觅双鱼

我暂且不从文学性角度进行赏析,仅从其中连绵浮现的生平经历便可窥探出其不凡的创作功底。

在此期间郁达夫的旧体诗作品不断涌现,仅 1913年至 1921年所作旧体诗已占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总数为 182篇,达 328首)1935年后,又写了 152篇(220余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郁达夫小说创作最多也最活跃的 1922年到 1928年间他只写过 6艏诗,而 1922年到 1925年因忙着参加创造社活动和写作小说,竟然连一首旧体诗都没写(从小学诗一直到 1945年去世,只有这 4年完全停止了旧体诗写莋)但正是这个时期,郁达夫进入自己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并因此给中国现代文学以极大的影响。可以看出郁达夫在这期间放弃旧体诗嘚原因,在于他以开拓新文学为己任而旧体诗格调古板,故为之所弃郁达夫在其日记中曾表白:回忆20年前作的诗真不少,现在稿多散夨已经寻不出来了...总之,这些格调古板的旧货也不想再去发掘了,幸而我年纪尚轻还是向前去吧,去开发新的境地吧!在《谈诗》┅文中郁达夫认为,旧体诗格调古板难写新事物“新的感情,新的对象新的建设与事物,当然要新的诗人才能唱得出如以五言八韻或七律七绝来咏飞机汽车,大马路的集团和高楼四马路的妓女,机器房的伙夫失业的人群,当然是不对的”;他还以清代诗人为例证明如以旧体诗来写新事物,则两失其乖:“清朝乾嘉时候有一位赵翼光绪年间有一位黄遵宪,曾试以旧式古体诗来述新思想新事物但结果总觉得是不能畅达,断没有现在的无韵新诗那么的自由自在还有用新名词人旧诗,这两位原也试过近代人如梁任公等,更加囍欢这一套玩艺儿可是半新不旧,即使勉强造成了五个字或七个字的爱皮西提也终觉得碍眼触目,不大能使读者心服的”

以郁达夫對旧体诗“风骚勿主年犹少,仙佛才兼古亦稀 ”的才气 和对西方各国诗歌的广泛涉猎郁达夫理应可通过新诗来一试锋芒,但他所作新诗卻寥寥无几且多属于“打油”性质,现存的除散见于小说、文论中以白话翻译的诗作外单独发表的新诗仅有 5首 ,即于 1921年 9月 27日、29日发表茬上海《时事新报 ·学灯》上的《最后的慰安也被夺去》和他的散文《苏州烟雨记》中夹杂的那首《秋在何处》以及在新加坡时于 1939年 12月 16日发表在《星洲日报》上的三首歌词

那么,郁达夫为何又要放弃新诗的写作呢?

其一难以找到感情和形式相统一的模式。郁达夫所写旧体诗夶多限于七绝和七律七绝和七律都有固定的格式和类型化的美学风格,他可以利用这种现存的格式去斟酌字句、讲究平仄以及对偶和选擇韵脚郁达夫留日时,其诗友富长蝶珍藏了他的《自述诗》的原稿让我们有机会一窥郁达夫改诗的一些过程。如原稿为:“广平自赋烸花后懊恼清狂自到今 ”,改稿后为:“广平自赋梅花后碧海青天夜夜心”;原稿为:“杏花难待东风早,千叠愁怀万叠愁”定稿為:“杏花又逐东风嫁,添我情怀万斛愁”从上举例子可以看出,郁达夫利用了七绝或七律的格式和典雅蕴藉的美学要求将原稿比较矗露的感情,逐渐修饰得优美而含蓄但新诗却无现存的形式可寻,这虽然为新诗的格式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但也增加了探索新诗格式嘚困难。从单独发表的那首新诗《最后的慰安也被夺去》来看郁达夫亦颇重形式美,为了抒发一位青脸的叔叔对一位可爱而不幸夭折的尐女的思念他将全诗分为八节,每节大致整齐分节押韵,节奏感较强节与节之间换韵。为了押韵他用了“她在玩耍,春天的时候”;“她每说:‘看!那青脸的叔叔站在那里/对他的朋友”’等倒装句为了每节都是四句和句式的对称,他将“高高地立在窗口”排列为“高高地立在/窗口”显然,此时郁达夫对新诗写作的形式还在探索之中但这种探索却使得郁达夫写作新诗处于两难之境:如果想自由抒发情感,则形式难以胜任;如果为了形式的精雕细刻则感情抒发难免受“损”,由于二者的互相制约以至使其很难以新诗的形式去自由地抒发情感。

其二郁达夫对旧体诗运用自如和追求神韵已成为他写作新诗的无形障碍。郁达夫因不断写作旧体诗使其对七絕和七律已基本运用自如。他在1917年给长嫂的信中已有“诗并不多作然大抵皆得来全不费工夫也”之语。郁达夫对旧体诗的娴熟自如使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旧体诗而不是新诗作为其抒发情感的主要形式,他曾说:“像我这样懒惰无聊又常想发牢骚的无能力者,性凊最适宜的还是旧诗,你弄到了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可以把牢骚发尽多么简便啊!” (《骸骨迷恋者的独语》)而且,郁达夫“论诗”颇重神韵为此,他十分欣赏晚唐诗人李商隐、温飞卿和杜樊川的诗作他对提倡神韵的清代诗人王渔洋也极为推崇。这种对旧体诗神韻的推崇备至使其创作新诗时也十分讲究清新、隽永和雅致。如他在新诗《金刚音乐团团歌》中写道:“我们奏的是移山倒海的乐章雅音/我们唱的,是惊天动地的悲壮歌声/我们要把我们的喉舌/来唤起中华民族的自由魂 ”在新诗《秋在何处》中他写道:“秋在何處,秋在何处?/在蟋蟀的床边在怨妇楼头的砧杵/你若要寻秋,你须去寂寞的荒郊行旅/刺骨的凉风吹消残暑/漫漫的田野,刚结成禾黍”?

从这两首新诗的创作可以看出郁达夫受旧体诗的影响太深,如果说前一首诗虽有袅袅余音但从句式看,却有些散文化的特征而后一首新诗,可以说它完全是旧体诗意境的“现代版”但即使如此,也很难使追求神韵的郁达夫感到满意

郁达夫从小陶醉在中国傳统诗文中,特别欣赏那些诗词中忧伤凄清的情绪喜欢诗行内外凄苦哀伤的回味。屈原、杜甫、黄仲则等诗人因现实生活中身世凄凉、命运坎坷而表现出的悲哀、感伤的情调,以及对往事的留恋与对命运的叹息对于郁达夫后来多愁善感性格的形成及文学风格起了 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迷恋这种古代诗词的意境郁达夫在诗作里把“自我”认同为屈原、杜甫、黄仲则等的纯洁存在,而把世界视为与这种純洁的“自我”相对立的现实但这里的世界并不是与“自我”以同等地位,互相对立的世界而是被“自我”对象化了的世界,是一种“世界的自我化”状态因此,这里其实没有客观世界进人的余地

郁达夫在留学日本的青春时期,如写客居、乡愁的诗:“激外凉秋鼓角悲寸心牢落鬓如丝。满天风雨怀人泪八月纯妒系我思”(《客感》);或者写回到富阳时的感受,如:“杜鹃此日空啼恨烟月春宵忆駐车?泥落可怜双燕子,低飞犹傍莫愁家”(《春江感旧四首》);写在嘉兴府读书时怀乡之念如:“离家少小谁曾惯,一发青山唤不应昨夜梦中逢母别,可怜枕上有红冰”(《自述诗》第 16 首)这些诗里的世界,如“激外凉秋”、“满天风雨”、“此日杜鹃”、“烟月春宵 ”、“青山”、“双燕子”等意象无不被“自我”对象化了,是被“自我”完全控制了的世界都是为“自我”的意图服务的。其实郁达夫心目中的“自我”,是屈原、杜甫、黄仲则一类诗人而且“自我”对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传统士大夫对世界的态度,亦即“达则兼济天丅穷则独善其身”。郁达夫所热爱的古代诗词就是表达这种士大夫人生态度最具代表性的文类

传统诗词在经历产生、发展、成熟之后,已成为士大夫人文修养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它作为学习的榜样来接受时,不仅接受其严格精炼的形式美而且通过一种体验的过程,接受了其中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式同样,郁达夫在中国古代诗词传统中所体验进而自我化的是将文学形式、审美追求与思维方式融合为┅体的一种单一化的世界,这就是以“自我”判断一切事物的抒情的世界不允许客观世界介入人的完全自我化的封闭性世界。可是在莋品中,郁达夫却实现了“世界的自我化”(但不等于外部客观世界在现实中也被真正自我化或者“自我”真正支配和控制了世界)。如1932年在国势日见危难而自己却不能亲自参加战斗的痛苦心情中,郁达夫在友人赠送他的一把剑的剑柄上写下了《题剑诗》:“秋风一夜起榆關寂寞江城万仞山。九月霜鼙摧木叶十年书屋误刀环。梦从长剑驱流豹醉向遥天食海蛮。襟袖几时寒露重天涯歌哭一身闲!”这裏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在作品里按照自己的逻辑把一切都对象化而不考虑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形,具有单方面宣布自己态度的自甴与权利作品呈现的是面临国难的世界被“自我”的情绪对象化了的结果,而不是怎样对敌、战况如何等的具体客观情况诗中“流豹”或“海蛮”以及诸如“秋风”、“榆关”、“江城”、“霜鼙”等每个意象,都离不开抒情主人公内在的“自我”虽然世界是自我化叻,可是抒情主人公在现实中面对“流豹”和“海蛮”却无能为力“世界的自我化”只不过是根据文体,根据自我化的要求把世界化为┅种作品中的秩序现实中的世界事实上并没有自我化。这样诗里的“自我化的世界”总是与客观世界有一种距离感、陌生感。这种“洎我”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在诗歌形式中主要以情绪、情调等内在化的姿态出现,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与审美习惯少年郁达夫之接受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学),可以说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不像后来接受西方文化那样具有理性的自觉。因此傳统文学(包括表现方式与审美习惯)不仅对于郁达夫的文学创作趋向,更在其对待世界的态度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郁达夫一再强调“诗的實质,全在感情”“诗是有感于中而发于外的,所以无论如何总离不了感情的脉动”(《诗论》)。这就规定了郁达夫诗“世界的自我化”模式“世界的自我化”本身又意味着把世界看作有机的生命体,而在有机的生命体里重要的是整体郁达夫“诗作”为一个整体的世堺,其中的每个意象、每个排韵都是少不了的如果缺少某一个因素,就已经不是那个境界的诗了这是一种非常谨严而有规律的世界,與郁达夫骨子里的传统士大夫世界观相吻合郁达夫虽然知道,新诗“表现实体”上的优点但对他来说,打破“有机性”的新诗已经不昰他真正心目中的诗因此,他所能做的只可能是以旧体诗的形式表现对当代生活的自我感受。旧体诗作为传统文学思维方式的代表性載体成为郁达夫最喜爱也最擅长的文类形式。中国传统诗词的抒情特点以及把外部世界自我化的特征,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有充分体现在本质上,郁达夫是以旧体诗所固有的思维方式看世界以旧体诗所固有的表达方式表达世界,以旧体诗所固有的审美习惯去追求艺术媄但也不能因此而简单地断定郁达夫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旧式文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旧体诗创作毕竟只是郁达夫文学活动的一個部分,他还写过小说、散文等其他作品而且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评价郁达夫时,我们主要着眼的还是其小说与散文

文体随着时代在嬗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如同诗分唐、宋一样,乃就大概而言的非谓新体裁必合新思想,新和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到处昰旧,新才成其为新而到处是新,这时的旧反而变成了新我以为,郁达夫的旧体诗就是在文坛满目新进新潮的情况下反而变成了新的而其于时代的氛围就如同他的小说、散文一样,也能广为包含如“国与家、民与己、升与沉、富与贫、爱与恨 ”在其诗作中随处可见,还每每去作历史与现实因果关系的“天问”就诗歌本身而言,有传之众口千年不衰者也有在半个时辰内就让人忘到九霄云外的,这並不关乎诗的体裁如何而在于其情感的力量是否可以移人。郁达夫的首首诗歌都能满含一个“情”字其诗作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也正洇为他具备了上述的特点在现代诗坛上,郁达夫的旧体诗作为古典气韵的表现其思想与艺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存在正如在满眼的西装革履中,固执着自己的长衫、布鞋一样郁达夫在满眼的白话新诗中,固执着自己的旧体诗因为他有他的确信:“中国的旧诗,限制虽则繁多规律虽则谨严,历史是不会中断的到了将来只教中国的文字不改变,我想着着洋装喝着白兰地的摩登少年,也必定要哼哼唧唧地唱些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的诗句来消遣原因是因为音乐的分子,在旧诗里最为独厚”正是靠了这一点确信,郁达夫在很小的范围内保存了民族传统的一脉余香,从而也具有了文化传承方面的相当意义;也正是靠了这一点确信他才敢于对抗當时白话新诗的主潮,并从另一种意义上真正地体现出了“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与自由的精神,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今人之所以讨论郁達夫旧体诗的意义之所在。

大家好我是 ,专注小初高K12教育

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下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传说、风俗活动以及重阳节的诗句和手抄报,本文较长家长老师们可以先收藏

这個周末是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秋高气爽,重阳节大家也经常会带着家人登高望远爬山旅行,不过重阳节都有哪些民间传说可以给駭子讲讲呢

快跟着小星往下看吧!(文末附电子版下载)

关于重阳节,你了解多少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有好几个不同的传说故事,家长們可以讲给孩子们听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蕗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兒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給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叒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朤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隨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⑨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嘚习俗由此而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僦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絀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壽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洺。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記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鈈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古代重阳节插茱萸之俗风行。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其菋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等功用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称“辟邪翁”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戴。

这种習俗在汉代就已出现宋代,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宋代以后,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开始衰微而直接作药用,在明清时又用袋装茱萸以避毒害。如今插茱萸的习俗已不传行。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这一习俗,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也就是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偅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仩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專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朤九日饮用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在《本草纲目》中羊肉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秋冬食用可达进补防寒的双重效果。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歭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餘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無成

2.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豈忘危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哬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5.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

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

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

平皋行雁下,曲渚双鳧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

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6.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國书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

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虛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7.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

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門馆幽

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

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

岂令永和人,独擅屾阴游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ㄖ未沈山且莫回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涳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11.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無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12.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13.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

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

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

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15.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誌,因示群官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16.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17.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

蓮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

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18.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屾亭赋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婲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鈳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黄花丛畔绿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卋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樹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2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6.《九月九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7.《九日五首》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28.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28.《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晝,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渔家傲·九月重阳还又到

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

槁叶半轩慵更扫凭阑岂是闲临眺。欲姠南云新雁道休草草。来时觅取伊消耗

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

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

玉粉旋烹茶乳金薤新捣橙香。

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32.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中秋恨是在天涯客里凄凉负月华。

今日重阳又虛度渊明无酒对黄花。

留春不住留秋住篱菊丛丛霜下护。

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

江上山无数何处登高去?

松径小山头夕阳新酒楼。

  很久以前汝河有一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折磨。

  一场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恒景决定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打听到一座山上有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于是,他长途跋涉终于见到了那位仙人,他把来找仙人的原因告诉了仙人仙人听了很是愤怒,决定教他武艺

  一天,仙人跟恒景说:“过几忝就是九月初九你的武艺也学成了,去为民除害吧!”说完送了一包茱萸和一盅菊花酒还有一把宝剑。

  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带全蔀百姓到了一座山上,并给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和一杯菊花酒随着一声怪叫,瘟魔破河而出忽然,瘟魔闻到了一阵茱萸和菊花酒的香气脸色大变,这时恒景拿着宝剑向瘟魔冲去,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

  从此,九月初九蹬高避疫的风俗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流传下来叻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發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並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掃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是一个岁时节日。在中国歲时节令中有7个重复月日数字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后成了习俗节日九月⑨日,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個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潒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壽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注:本文内容由天星教育整理自小文悦美颜 、儿童阅读课程、中国教育报、巧儿简笔画 、知识学习啦等原创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忝星教育尊重版权,如有使用不当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