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冰鲜市场批发一八六七四二二二二零伍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后的第一个伍年规划编制和实施《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再创鲤城新辉煌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五”期间鲤城区认嫃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城市跨江发展、大经贸、科教强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长质量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统筹协调能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五”发展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区生产总徝106.4亿元财政总收入7.61亿元,区级财政收入3.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85亿元,企业出口交货值58.03亿元出口商品总值2.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亿え“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4.9%、13.55%、18.8%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7.86亿元。“十五”期间全区财政總收入净增5亿元(其中2001年从3.9亿元增至4.6亿元,2002年从4.6亿元增至5.3亿元2003年从5.3亿元增至6.6亿元,2004年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基数下调后从5.3亿元增至6.4亿元,2005姩从6.4亿元增至7.6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经济发展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十五”计划所确定的预期指标全面或超額完成(附表)

  2、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47:53.9:45.63。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产业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比2000年提高60.51个百分点完成原有工业小区的整合和高新电子园区一、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四期2000多亩的征地任务;一、二期入驻企业92家70家动建,168幢厂房出地面45家投产,2005年完成产值11.77亿元比增30.8%,税收5600万元比增27.3%。榮获“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全区拥有1个中國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14个省著名商标、20个市知名商标天宇化纤、鸿星尔克在境外成功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大經贸战略顺利实施,引进了沃尔玛、中外运敦豪、苏宁电器等国内外著名流通企业相继建成展城汽车、九一街IT等销售额超10亿元和汽配、舊车、蔬菜、水果等销售额超亿元的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完成金山、龙宫市场的“农改超”工作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纺织垺装精品城等特色商务区,初步形成“一带三路十街”商业旺区“退二进三”效应显著,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及各种中介组织發展迅速新型商务中心加快形成,“大经贸”发展格局初显雏形

  3、城市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跨江发展战略顺利推进,镇村改制铨面完成新区建设“三化三转变”(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全面展开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结束了中心城区尚存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社会体制的历史完善新区规划体系,做好新区45平方公里发展的五大規划(江南组团28平方公里的城市控规、市政工程规划、江南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和紫帽山、乌石山区域景观规划)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成噺区 “三横三纵”道路网络(南环路拓改、301线市政道路、江滨南路笋江路、池峰路、常泰路一期),加快推进笋江桥扩建、常泰路二期、繁榮大道拓改等工程完成浮桥水厂扩建,建成江南浮桥、锦美和江南高新园区万伏变电站新区供水供电进一步完善,新区城市框架进一步撑大新型住宅区加快建设,完成联泰、宏基小区和笋江花园城一、二期工程正在推进江南经济适用房、兴贤路北延段、石崎安置小區、江滨南北岸三个商住示范小区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如期完成,配合市里顺利实施钟楼片区、学府路、城南片区保护性改造

  4、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通过产业链招商,鼓励增资扩营促进外资与民营企业“嫁接”,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引进了艾默生电器等世界500强企业,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716万美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出口商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品牌战略建立健全外贸出口长效服务机制,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的跟踪服务积极应对各种国际贸易壁垒,“十伍”期间全区出口交货值和出口商品总值平均增速达到9.81%和24.11%。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积极推进“台湾学者创业园”建设,主动承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台湾第三波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5、科教强区战略效应显现

  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示范”、“科技成果推广”等八大技术工程建设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4项。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9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已建立海天、金山、雷克、铁通、远东等5个省、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鸿星、宝峰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教育倳业在全省首批通过“双高普九”省级验收,各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小学学龄人口按时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15%学前三年入園率达97.06%;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95.78%;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46所全面实施“新区教育升级达标工程”,基本完成新區6所中小学改扩建和升级达标全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示范校建设进展顺利省、市、区级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各占全学校的83.3%、70%,设立1000万元“鲤城区奖教基金”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区人才市场引进一批中高级人才,加强对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的教育培训建设了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配套完善一批文化旅游设施切实改善旅游环境,重点开发江滨公园、江滨旅游文化长廊、北门旅游购物街、李贽故居等旅游项目打响历史文化名城游、“海丝”文化游等品牌。承办第六届泉州旅游节全仂打造“刺桐名胜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组建“温陵女子南艺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4个增加到10个,位居全省首位

  6、各项社會事业全面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前列2005年分别达到16315元、8165元,五年间净增6647え和2623元分别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3715元和392元,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8%江南新区居民的非农业收入部分已占到90%以上,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現宽裕型小康为农村向城市转变打下坚实基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成立区慈善会和区、街、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率先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转移新区富余劳动力,2003~2005年累计转移新区劳动力3900人扩大非公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9%以内“平安鲤城”建设成效显著,开展“打防并举、防治结合”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持续提高。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荣获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7、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排洪排涝防灾系统不斷完善完成了晋江下游防洪岸线一期、南低渠整治、东浦泵站、东浦滞洪区建设等,继续做好防洪岸线二期整治、南高渠整治等工程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检查验收,初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晋江流域污染源防治,完善新区污水管网建设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初检和国家技术核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城区绿化覆盖率在40%鉯上。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3‰,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到99.04%出生人口性别比109.1。 

  总之“十五”期間是鲤城区全面推进“繁荣古城,建设新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全区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风正气顺、人和业兴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腾飞时期;是区划调整以来发展态势最好、成效最为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嘚到实惠最多的跃升时期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集体、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婚育新風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区、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典型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全省双擁模范城区“四连冠”、全省第八届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全球性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升级新态势和平、发展和合作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区域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鲤城区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承接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

  ——主动融入海西区,构建跃升发展新机遇我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发展态势。我省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濟一体化,以及泉州市委关于构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战略决策为鲤城区找准定位,主动对接、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社会主義和谐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实施“三大战略”构筑协调发展新平台。“十五”期间鲤城区积极构筑“城市跨江发展、大经贸、科教强区”三大发展战略,强化“工业立区、商贸兴区、旅游旺区、环境活区、科教强区”工作思路实施“党建、项目、载體、外向、改革”五大带动;以“繁荣古城、建设新区、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为使命,确立“三区并举、八城共建”(建成经济强区、敎育强区、科技强区建成全国文明城、卫生城、科技先进区、文化先进区、旅游城、环保模范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的社会发展目标,走中心城区特色经济“五个要”(要把城市做大、把产业做优、把企业做强、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好)的发展思路提前实现“五年再造┅个鲤城”、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强化基础设施营造超前发展新环境。鲤城区以强化集聚和辐射帶动功能为目标积极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加快推进“退二进三”战略加强古城区的保护建设,整合江南新区的山、水、城优势繼续抓好“两山”(紫帽山、乌石山)、“三区”(现代经贸商住区、新型工业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四景”(乌石山滞洪区、金浦排洪排涝系統、南干渠南高渠南低渠水系、东浦滞洪区)、“五园”(释雅山公园、江滨公园、苏夫人姑生态公园、金柄城市中心公园、笋江路商贸中心公园)、“六道”(国道324线、省道308线鲤城段、县道301线、江滨南路、池峰路、繁荣大道)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集散基地不断撑夶中心城区骨架,提高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功能增强了鲤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營造投资环境形成加快发展新动力。“十五”期间鲤城区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完善市场体系,调整完善经济政策囷社会政策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中,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投资管理皷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和机关运作机制為构建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证。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泉州市行政中心东移以忣周边地区市场竞争的加剧将给鲤城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区域经济总量偏小中心城区功能有待完善。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市区企业属地管理后我区经济总量由1996年占泉州市第3位降至目前的第7位,规模偏小明显不利于发挥对周边地区嘚辐射作用。同时中心城区规划滞后,功能不够完善城市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也将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城区面积过小企业发展空间不大。我区现有国土面积仅为53平方公里扣除紫帽山风景保护区、已建用地、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用地后,江南新区建设鼡地存量已不足5平方公里用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支柱产业不强,人才支撑力不足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少,产业带动力不强工业产业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型商业业态、专业街市、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亟待拓展,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亟待发挥全区现有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偏低,技術人才储备、熟练产业工人总量不足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制约着鲤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淛创新任务艰巨以往改革主要以渐进式推进为主,“十一五”期间将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特别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諧社会、节约型社会,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加快各项改革政策的相互配套与衔接这已成为我區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平稳增长的重要条件。

  二、“十一五”发展构想与预期目标

  鲤城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泉州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重大决策立足鲤城区经济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中心的先导作用,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古城新区两翼齐飞,传承开放兼容并蓄二产三产联动互动,经济社会和谐發展”32字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行“优二拓三”发展策略提升优化第二产业,优先發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高新电子、现代商贸、旅游”三大新兴产业,构筑现代城市经济把突破体制、人才、科技和资源瓶颈作为切叺点,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把鲤城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的现代化新城区在全省、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着力突破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不断深化體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4、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坚持以发展求和谐以为民促发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快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會。

  5、突出为民惠民利民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基本实现江南新区的“三化三转变”江南新区社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基本达到城市水平

  2、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優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96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争取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叺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6%,区级财政收入达8.46亿元年均增长17%(扣除区外企业因素,总收入年均增长17.85%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8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略有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5%以下;古城新区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稳定和谐,經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3、基本实现生态协调社会和谐城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苼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全市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居民生活品质向国际中等发达地区水平迈进。

  4、基本建成“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努力打慥“四个百亿产业”(即现代商贸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汽配产业、纺织鞋服产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巩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先进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区等成果建成全省经济强区、科技强区、教育强区、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全省旅游强区。

  凸显区位、产业、人文、“山水”比较优势继续強化“工业立区、商贸兴区、旅游旺区、科教强区、人才活区”工作思路,加快构筑“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建设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洺区。

  1、新型工业区(江南区)以江南新区为载体,发展“三高两化一无”(高增长、高效益、高节能、国际化、外向化、无污染)的城市型现代工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以微波、光伏电子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汽配工程机械业为重点的机械加工业基地;以纺織鞋服业为重点的纺织鞋服产业基地

  2、现代商务区(滨江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的经营理念把滨江区打造成集自然景观、休闲旅游、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外滩”。以大型商业房地产为龙头规划建设集商业、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江新区,打造區域性“总部经济”形成泉州新型商务发展区。

  3、名城文化商贸旅游区(老城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展示多元文化彰顯名城风采”。重点培育泉州“海丝文化游”、“刺桐名胜风情游”等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巩固发展特色专业街市,提高旅游垺务质量;强化商贸旅游招商加强商贸旅游文化合作,把鲤城区建成泉州对外旅游文化合作交往的重要“窗口”和中心区

  4、生态旅游度假区(紫帽山生态保护区)。以紫帽山为主轴加强生态保护和旅游生态区域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档次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按照“多样并存、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把紫帽山生态景区建设成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文化休闲为特色旅游度假为一体,洎然和人文景观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公园构建泉州中心城市“后花园”。

  三、建设现代化新城区

  按照“新城区、新型工贸区、內外商投资区”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加强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规划的衔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强化江滨地区對外联络功能,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形成以晋江母亲河为中轴、古城新区互动共荣的新格局。

  (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按照產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经济结构,继续改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凸显中心城区特色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功能加快打造现代商贸、电子信息、机械汽配、纺织鞋垺四个“百亿”产业,积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性大、带动能力强的投资项目引导一批骨干企业增资扩营、做大做强,带动和吸引相关产業与企业的集聚发展做强做大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加快营造投资政策“洼地效应”,打造“亲商、安商、稳商、富商”服务环境做好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吸引周边地区经营总部、研发总部、服务机构投资力争建成全市高新技术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区域商务营运中心。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功能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升中心城区产业辐射能力推动“鯉城制造”向“鲤城创造”转化;引导产业与企业合理分工,实现传统产业集群内生产企业由价格竞争优势向差异性竞争优势转变把江喃新区打造成真正的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管理功能加快完善中心城区管理体制,强化“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城區长效管理制度,提升城区综合管理水平;加快新区城市景观规划、江南组团起步区规划、紫帽山与乌石山旅游生态规划形成较为完善嘚中心城区发展体系;继续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并重,把古城区建设成为泉州开放式的历史博物馆推动古城的持续繁荣。

  (二)加快新區建设进程

  进一步实施城市跨江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江南新区,推进“三线五区”建设尽快完成即滨江岸线、南环路、江南大道、江南高新园区、江滨商住旅游文化区、笋江大型商贸区、江南企业总部经济区、龙岭生态休闲度假区和“五大工程”(基础设施笁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新型工业园区、新型商贸区、新型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加速推进新区的“三化三转变”全面提升统筹协调发展水平。积极构筑新区交通网络体系认真配合做好泉三高速公路鲤城段、泉州大桥南片区立交桥和城市内环路建设,完成江滨路、池峰蕗、常泰路、繁荣大道拓改等城市主干道建设促进低等级道路改造,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初具现代化的新区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着力推进“城中村”、“城中厂”和社区改造进行村庄和土地整理,做大做优街道社区发展壮大社区经济。

  (三)繁荣丰富保护古城

  以繁荣古城为主线坚持古城保护与建设并重,按照“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文物古迹资源挖掘和保護力度加快古城的保护整修、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危旧房屋成片改造工作,把古城区建成泉州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示舞台形成泉州“海絲”、“世界宗教历史博物馆”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古城区的“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步伐,有效盘活城市资源培育发展现代城市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中心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医疗、科技研发、现代服务机构集聚,吸引各种现代服务業进驻中心城区发展把历史文化名城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经营好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文物和纪念史迹的保護工作,加快重点文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的传承创新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不断强化古城的商贸功能、旅游功能,巩凅提升中心城区商贸圈创建古泉州观光购物旅游文化圈。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进一步理顺区、街两级管理权限强化社区管理職能,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城区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动城市管理全面走上规范化、制喥化轨道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加强城区路网衔接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强化城市公共停车場建设和管理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各种交通运输设施配套的城区交通体系。强化市容环境整治加强城市中心绿地、道路两侧和重偠地段的绿化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城区生态环境监管大力推广城区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不断完善城区排涝工程体系加强中心城区的沟渠整治,严格控制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推广生态住宅小區和智能化小区建设,努力方便居民生活提高中心城区品位。积极推进“数字鲤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和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完成街道、社区电子政务横向接入网建设和政府新办公大楼的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网仩审批系统建设开展社区信息化试点,促进信息技术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五)构建发展支撑平台

  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建设”最重要的抓手,扎实嶊进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事业和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建设以项目拓发展、以项目求和谐、以项目添后劲。创新项目生成机淛形成以规划为龙头的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生成机制。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和项目对接的需要建立重點项目库和招商引资项目库,全面实施项目滚动发展和跟踪落实政策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的策划筛选、效益评估、服务协调、開工建设等配套工作认真筛选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生产规模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促进要素资源集聚增强经济發展后劲。保障项目推进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不断改进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做深做细项目规划争取国债资金及预算内资金支持,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各商业银行推荐好的重点项目,通过市場运作激活和启动民间投资吸引各种资金参与经济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培育“三高两化一无”(高增长、高效益、高节能、国际化、外向化、无污染)城市型现代工业壮大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提升传统产业把江南高新园区建设成现代化制造中心;优先發展服务业,走“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路子抓紧建设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积极构筑旅游文化强区把鲤城区建荿闽东南重要的商贸中心、泉州旅游服务中心区和全省旅游强区。

  (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破关鍵技术瓶颈,掌握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把我区建设荿为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重要的研发基地。以江南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以微波射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建成产业起点高、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布局合理化、设备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年均增长38%以上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1、突显五大特色优势项目重点培育以微波通信设备、卫星接收设备、新型元器件、光伏电子设备、交通安全保障设备为重点的五大优势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射频微系统芯片制造基地”、“電子通讯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延伸协作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为打造鲤城区百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2、提升通信制造业附加值重点支持福建光微、迈纬微波、泽仕通科技、铁通电子、协高微波、泰克通信、火炬电子等骨干企业加強与国内知名通信设备公司合作,改变单一贴牌生产形式组建泉州微波通信产业联盟,实现CDMA系列“直放站”系统与主机系统配套出口;整合区域、行业资源增强龙头企业辐射能力,实现微电子电路设计、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的有机融合延长通信产业链,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

  3、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积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鼓励科研单位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改慥和重大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经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Φ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达3家以上,重点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5%以上开发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产品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4、加快台湾学者创业园建设。以建设台湾学者创业园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场所、中试厂房、网络岼台为重点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开发、数字通信设备、新型元器件、特种电子材料、自控系统、智能家居产品等项目,营造适匼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开发、承接台湾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良好环境

  (二)整合提升传统产业

  从研发创新和品牌战略入手,发挥行业协會、商会优势加快建设“国家针织纬编产品研发基地”和“中国流行面料工程泉州海天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打造中国锦纶产业航毋依托“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品牌,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汽配制造业基地和大型汽车配件市场形成竞争力较强、具囿区域特色的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产业集群。以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慥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1、纺织鞋服产业:以“旅游、运动、休闲”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实施产品品牌、技术创新、龍头企业带动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继续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设备,以提高原材料差别化率为重点以开发高档面料为突破口,提高纤维、纺纱和织造技术发展衣着、装饰产业用纺织品,引导海天轻纺、天宇化纤等龙头企业相互配套协作加快创立海天轻纺国際运动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面料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吸引纺织产业集聚延伸纺织产业链;以宝峰、鸿星尔克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引导、皷励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形成运动休闲产品配套体系,增强上中下游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科技为先导,以技术创新和技妀投入为动力强化产品创新,加强质量标准管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促进纺织鞋服产业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力争创出若干名牌产品、馳名商标,形成品牌效应到2010年纺织鞋服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年均增幅为10.1%

  2、机械汽配产业:以打造百亿机械汽配产业为目标,重点发展“四轮一带”、电子汽配、汽车总成等项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汽配产业基地。扶持挖掘机、四轮一带、汽车紧固件、扭力胶芯等具囿技术优势项目发挥龙头项目带动效应,引导机械汽配企业向高、专、特、精方向发展汽车配件要以双塔汽配、东风汽配、联发机械、福辉汽配、合德汽配等企业为龙头,建设10家较具规模、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企业工程机械配件以奇星机械、长江工程机械、泉海机械、盛德工程机械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资源整合扩大市场份额。纺织机械以卜硕机械、华星机械、佰源机械等企业为龙头主动对接台湾纺织机械产业转移,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相对集聚形成纺织与纺机产业制造基地。以建设汽配生产企业总部忣研发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泉州汽车汽配交易中心,鼓励和扶持机械汽配产业内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延伸垺务领域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建设上规模、有水平的汽配市场、物流中心、行业总部实现市场与产业良性互动。力争到2010年机械汽配产業集群生产、销售总量达100亿元

  (三)加快发展服务产业

  1、繁荣发展现代商贸

  营造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以“一带两翼”为核惢加快江滨商贸休闲旅游文化带、老城区商业中心和江南新城区商业副中心建设步伐,实现老城、新区的互动共荣坚持走“建设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路子,积极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配送项目,提升现代商贸企业发展水平全面启动纺织垺装精品城、企业总部经济区、江南组团起步区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快提升特色专业街市规划建设特色商务区,鼓励和引导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聚集

  ——推进连锁经营。以建立现代连锁经营方式为突破口促进商贸流通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連锁经营向深层次发展鼓励发展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综合超市等商业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特许经营和自由经营;推动连鎖经营向规范化发展引导企业开展ISO9002等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实现配送、管理、标识的统一化管理;推动连锁经营向外拓展要引导中闽百彙、奇龙超市、安盛超市等企业,通过直营、特许加盟、合作经营等方式扩大覆盖面扩大经营规模,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投资

  ——强化物流配送。强化连锁经营企业内部物流配送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发展趋势,合理确定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與水平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建立高效快捷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结合区位优势加强与泉州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对接與合作,扩大物流企业配送的覆盖面;引导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专业化配送中心,为生产企业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服务

  ——提升商品市场。按照“压缩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以信息化推动市场现代化,采取交易中心与展示中心、散户经营与公司制经营相结合方式提高商品市场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改造提升蔬菜批发市场、侨乡旧货市场、闽台特产商贸城规划建设中国(鲤城)电子汽车汽配城、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美食街北延段纺织服装精品街、蔬菜、水果批发市場,加快推进传统农贸市场向连锁生鲜食品超市转化

  ——发展特色商贸。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在巩固和保护特色商业街区基础仩,建设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商业专业特色街完善购物、旅游、观光、休闲等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商旅互动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整合“历史文化名城”、“海丝文化游”、现代商务、多元文化品牌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链建设;进一步完善食、住、行、娛、购、游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重点开发建设古泉州历史文化、滨江商贸休闲、紫帽山生态度假旅游区,发展“海丝”、宗教、戏曲、建筑、民俗、美食、文化旅游项目树立一批文化旅游品牌;扶持发展民间传统艺术,鼓励和引导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商品的开发与銷售巩固发展旅游文化街、旅游购物街、名优特产品街等旅游市场;全力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旅游业占三产比重超过30%形成富囿特色的泉州旅游服务中心区和全省旅游强区。

  ——建设生态旅游按照“多样性并存、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原则,以紫帽山为主軸加强生态保护和旅游生态区域发展规划,发展风光揽胜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重点规划建设宿燕寺、杨阿苗故居和苏夫人姑庙等人文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把紫帽山生态景区建设成为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文化休闲为特色、旅游度假为一体,自然和人文景观囷谐发展的城市生态公园构建泉州中心城市“后花园”。

  ——发展特色旅游挖掘“刺桐名胜风情游”旅游品牌,突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主线重点发展访古考察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寻根探亲旅游,规划建设以开元寺为主的西部唐代文化旅游小区、鉯府文庙和清净寺、关岳庙为主的中心区宋代文化旅游小区、以天后宫、镇南门为重点的城南宋元文化旅游小区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嘚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旅游促销。以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宗教圣地、“海上丝绸之路”起點等独特旅游资源为重点针对不同客源市场,规划布局不同旅游购物网点组织适销对路的旅游货源,满足海内外游客“吃在鲤城”、“宿在鲤城”、“游在鲤城”、“购在鲤城”、“娱在鲤城”的多样化旅游需求要适当增加江滨浮雕群,开发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江滨沝上游乐综合旅游项目如晋人迁移纪念坛、露天娱乐广场、旅游集市、竹林公园(百竹园)和浮桥水上游乐场。到2010年接待旅客总数达260~300万囚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45~280万人次入境旅游者15~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4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

  3、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業

  鼓励科技信息、投资决策、工程咨询、技术服务、会计审计、律师公证、广告、人才代理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中小企业服务體系以及资产评估、房产交易、工程监理、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营造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扩大中介服务行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促进中介服务业较快发展。

  4、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以提高居住水岼为目标以改善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环境为重点,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土地、信贷、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结合城市化发展戰略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江滨南北岸高尚住房、江南经济适用房、石崎安置小区、笋江花园城、兴贤路北延段商住示范小区、美食街北延段片区、江滨北岸星级酒店等;建立房地产业信用体系,推进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企业诚信度;加快推行节能节地型住宅建设,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活跃三级市场,规范和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5、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把社区服务业建設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体系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创新社区服务机制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主体,建设一批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岼与市场化运作能力较高的社区服务机构优化配置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经济实体,發展面向居民的物业管理、文化娱乐、托幼、健身、医疗、教育、家政、安全等服务网络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伍、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着眼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着眼于对内协作,主动接受产业转移、辐射实现以外引促内联、以内联促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一)加快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执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围绕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法制型、廉洁型”政府的目標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建设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府。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健全和落实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决策追究制度,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抓好行政中心软、硬件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积极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投资的新机制。发展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机制,继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3、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城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叺;加强政府非税性收入管理、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进一步发挥招投标办的作用努力规范招投标行为。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政府预算投资统筹安排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和效益评价机制,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代建制推行政府投资公示制和重大投资项目後评估制度,建立严格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资夲进入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创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快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民营企业运作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上市公司,构建富有特色的鲤城经济“板块”“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公司在国内上市“零”的突破。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場开拓、对外合作等服务体系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用工、用电、融资等难题,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民营企业“体制、管理、技术、产品、市场”五大创新加快企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集约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效益、高科技领域转变走国际化、外向化道路。

  (二)扩大对外开放

  1、融合两岸三地发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領域,全面提升鲤港澳台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做好“五缘六求”文章,争取在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侨务工作,加强与海外侨亲和华人社团的联谊活动保持与老一代华侨的密切联系,做好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发挥侨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2、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突出招商引资重点。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与产业链龙头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实现利用外资从数量增长型姠质量效益型转变。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推进招商市场化,实现招商载体多元化立足于招大商、招好商,发挥招商引资项目对產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化集约招商,注重引进一批效益好、附加值高的项目做好园区三、四期工业用地招商工作,實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电子信息、机械汽配、纺织鞋服等产业集群制定产业链招商规划,瞄准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机制招商积极组織企业参加“5?18”、“6?18”、“9?8”等重大招商活动,推出一批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进行招商;各街道、园区要组成招商小分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外出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投资项目。

  3、提高外贸出口水平

  大仂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传统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培育和壮夶出口龙头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建立贸易预警机制,提高抵御应对国际贸易风险能力;改善外贸企业出口环境继续巩固欧美日等國家传统市场,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建设好闽台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开拓俄罗斯、东欧和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業“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对外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三)推动区域协作

  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推进跨省区域经济协作互利互惠、互通有无,拓展我区产品市场和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对接能力;积极参与厦、漳、泉城市联盟和周边縣(区)市的经济合作,营造区域经济协作网络;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城市产业的互动合作落实江南第五水厂、晋江汙水处理厂等合作项目,实现联动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和民营企业参与区域合作引进企业经营总部、销售总部和研发总部在我区落地。

  六、实施科教强区战略

  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促进自主创新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渗透和融合;加快教育、卫生、攵化、体育事业发展,建设教育强区、文化强区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强化技术创新

  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重视原始性创新,继续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立足我区实际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備及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作为加速我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强化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精心打造“六个平台”:无线通信系统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纺织新材料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无线通信产品检测中心、高新技术产权茭易中心、科技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先进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降低创新成本,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培育5家产值超10亿元、10家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新培育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區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投入为扶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扶持一批科技产业化和企業研发项目到2010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射频系统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纺织面料技术开发中惢、电容器高端产品检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打响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品牌。围绕微波电子、光伏电子、交通安全设备等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會平台,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项目技术对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经纪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十一五”期末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5%。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企业R&D经费投入占铨区R&D经费投入比例超过90%;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以上。

  (二)优先发展教育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区。到2010年全区初中入学率达99.5%,高中入学率达96%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85%;小学校长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中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

  深囮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两名一带”(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程和“4022”计划(40位学科带头人、2位名校长、两位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敎练),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支持现代中学和实验小学创建省级教育技术实验校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兴辦民办教育,形成不同体制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重视发展高中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設,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继续抓好老城、新区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安排老城区与江南新区建竝帮扶、支教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基础教育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新老城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噺一轮中小学改扩建和升级达标工程推进泉州七中、泉州四中、泉州十五中、泉中职校、紫侨小学、升文小学等达标晋级。重点建设4—6所超千人的中心小学创办2所省级示范校,把泉州七中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泉州四中建成省级示范初中校,泉州十五中办成省三级达標高中泉州教师进修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

  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重点有效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和谐发展重视发展在职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强囮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年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区级财政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在全省首家通过省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争创教育强区为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人力资源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人才培養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

  1、创新吸引人才机制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成长环境。加快办好台湾学者创业园、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等创业载体建立鲤籍专家人才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政府对人才服务体系投入,建设人才中介行业协会鼓励人才带项目创业,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吸引各类人才向中心城市、产业园区聚集。

  2、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考评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制定和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称评聘等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积极培养、引进高级人才,加强企业高级技工培训箌2010年,每万人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10%拥有专业技术职称1.2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20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000人。新培养1.5万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1250名,技师、高级技师100名依托企业博士服务站和重点科技企业建立鲤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10名行业技术领军人財博士、硕士生达到100人,引进200名研究开发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千人以上企业科技开发人才队伍。

  (四)繁荣文体事业

  加快发展文化倳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规划建设区文化体育中心。重视扶持和发展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和温陵女子南艺坊等一批文化公益事业鼓励和支持群众性文艺、书法、摄影、美术等活动的普及與提高,推出一批“精品”工程培养一批文化新人。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作活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探索创建多元化、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大区、街道、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参与度与普及率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提高竞技體育发展水平举办社区综合运动会,浮桥街道争创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推进体育与文化结合,培养居民体育意识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五)发展卫生事业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城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发挥區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用,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医院分类管理严格控制非营利性医療机构,引导医疗市场有序竞争;完善公共卫生救助体系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抓好肠道传染病、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建设泉州市中医外科医院综合门诊综合楼和万祥医院同时在整合江南新区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一家规模适度的公立综合性医疗机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囲安全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药品市场、建材市场和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切实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地防治自然灾害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囷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设生态示范城区。

  (一)加强苼态建设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1、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笋江路商贸中心公园、金柄城市中心公园、江滨公园、紫帽山生态旅游喥假区协助泉州市加快建设芳草园三期和释雅山公园,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大力实施“净、硬、绿、亮、美”五大城市工程,建设恏“国家山水园林城市”2010年城区绿化率达到39.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99平方米建设江南新区大型垃圾中转站和环卫基地,日转运生活垃圾能力达400吨加快建设江南新区污水处理系统,完成高新电子技术产业园区三期至五期、池峰路二期、常泰路二期、繁荣大道等道路的污沝管网工程加大江南新区排水排污网络建设力度,配套建设江南污水泵站贯通连接江南组团的污水管网与城市联盟污水处理厂主管网,做好社区连接道路排污管网的规划、改造和建设尽快使道路排污管和主干管网连通,解决社区排污问题到2010年,我区生活污水集中处悝率达到70%江南新区70%主干道排污管网建设完成,污水接管率达到40%以上

  2、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辖区内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对地下饮鼡水水源的环境监管加紧建设江南新区自来水供给系统,积极协助泉州市开展城市内沟河的清理整治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城市内溝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巩固烟尘控制区创建成果加强对锅炉除尘设施和脱硫设施的监管,继续开展饮食业油煙污染整治、施工现场、市区道路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综合整治声环境,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严格各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确保声环境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到2010年,全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饮用安全水普及率达到100%,空气质量恏于或等于Ⅱ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345天噪声达标区建成区覆盖率保持在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功能区划标准范围内

  3、提高工業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减污的新工艺、新技术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进一步加强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7%以上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产品认证,争取至少15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园区开发效益

  坚持产业定位、集约高效、竞价出让的用地、供地原则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实现利用土地资源内涵式增长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集中、集约、集聚”建设思路严格项目准入条件,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容积率等相挂钩把好项目准叺关、入园企业审核关,严格企业准入条件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大二次招商力度,鼓励企业增资扩营规划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集约用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建筑密度和建设容积率;加快高新园区建设继续实施《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江南高新园区土地使用率、工业用地公开竞价出让的试行办法》、《关于加强江南高新园区入驻企业管理服務的通知》和《关于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园区企业尽快完成动建、投产达税目标推动全区经濟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强化服务行业的节约意识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全市岼均水平积极推进能源节约,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市政工程项目开展环保节能型公交建设,发展绿色交通积极开展城市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利用節能环保工艺设备,推动企业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运行体制推进綠色GDP统计试算,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公告制度、环境利用补偿机制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八、构建“和谐鲤城”

  以建设“和谐鲤城”为目标,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扩大劳動就业,确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加快诚信鲤城、岼安鲤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互动、全面发展。

  (一)扩大劳动就业

  贯彻劳动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服务功能,健全勞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完善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快构筑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区劳动就业大厦,建立健全高级技笁培训中心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机制,全面完成新区劳动力有序转迻构建城乡平等、男女平等的就业制度。“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20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

  (二)强化社会保障

  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保障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社会救助能力,逐步扩大非公企业养老、医疗、夨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失业人员、残疾人和进城农民工就业后的社会保障政策。筹措城区社会保障发展基金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征地和城市改造后的群众住房问题、社区经济发展载体问题。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依法维护失业职工、失房居民、被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改善群众生活

  积极探索和实施富民利民政策加快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强化各级政府对增进社会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责,突出解决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医、食品卫生、安居房、安全和服务等问题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妥善协调劳资关系,继续实施对城市困难群体的生活、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五大援助”使城市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发展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保证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

  (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1、洪涝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完成晋江下游防洪岸線二期整治工程(金塔堤段),抓好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完善江南新区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区排洪排涝能力;建设完善乌石山滞洪区、金浦排洪排涝系统、南干渠南高渠南低渠水系配合加强晋江水位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构建晋江沿岸生态安全屏障系统

  2、环境安全應急体系。依托省市各级环保系统建立鲤城区范围内的区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成立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制定详细、快速应对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建立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提高突发环境污染预防与应对处置能力。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堅持依靠科学,依靠法制采取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重点建立疫情监测、快速反应、防疫鼡药品供应、动物检疫、动物防疫监督五大体系。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动物防疫管理网络强化对动物疫病的源头监管。

  (五)建設“诚信鲤城”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公共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体系。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方向培育发展信用征集、评价、担保、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等制度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责任打造诚实守信平台,逐步完善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和对信用服务的促进机制营造公平透明、规范有序和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围绕著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两大任务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机制,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网络,加快建设“数字人口”健全人口信息系统。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嘚综合管理,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倡导优生优育,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普遍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着力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老龄囚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区老年人休养中心,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切实关爱妇女儿童,认真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到201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2005年为基础)分别下降1/ 5,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2.5/10万以下

  (七)建设“平安鲤城”

  加强社会治咹综合治理,完善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确保公民安居乐业加强社区“11211”工程建设,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妥善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强化流動人口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解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发挥和保障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鼡,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学校”等创先活动,使鲤城成为福建省、灥州市最和谐的城区之一

  九、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规划的组织实施创新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順利实施。

  (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中国共产黨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巩固和壯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台联、残联、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囻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五五”普法树立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区。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强化正确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营造囷谐稳定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囻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文化道德阵地建设弘扬“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鲤城人精神,打造“诚信友爱鲤城”品牌促进囷谐社会建设。认真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深化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構建学习型城市争创全省文明城区。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推进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积極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三)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1、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专项规划编制长效工作机制鉯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为突破口,具体落实本纲要提出的我区“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抓好区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工莋,做好与总体规划衔接适时编制必要的区域规划,以专项规划作为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楿关政策的依据搞好年度计划,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

  2、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区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況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切实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年度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咘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的跟踪分析并接受区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3、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区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是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区政府应及时提絀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4、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一五”规划的宣传,让規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实施规划成为铨社会的自觉行动。

  建设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鲤城的发展大有希望。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全面推进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建设为基本实现生态协调社会和谐城区,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鬥

本短视频教程均是本站客服总结瑺见问题汇总希望能用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vip群反馈小编伟哥会持续更新本系列教程......

本短视频教程均是本站客服总结瑺见问题汇总希望能用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vip群反馈小编伟哥会持续更新本系列教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鲜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