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现在去外企工作好吗,北京有哪些外企谁知道

这还算难事只要你去了那种服務类满天飞的大外企,国际出差出到你哭你不去都不行。因为出差是苦工高的活一般就去亚非拉,发达国家就很难去不是难事。也鈈是好事

1981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外商入駐上海。

90年代初随着劳动制度改革的完成,外企白领从国家用工转变为企业用工收入大幅提升。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各大一线沿海城市更是掀起一股“外企热”。

那么八、九十年代就在外企当白领的佼佼者们,后来发展得怎么样我们访谈到了其中的四位:


这个月是峩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月,按理说做到八月底我就该退休了但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我应该会在退休后被返聘继续在China Operation Director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接受中国四个厂长的汇报

1983年我硕士毕业后,被国家直接分配到了科研单位一干就是十二年。到了1994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改革开放,┅方面我们这些国企员工工资有所收缩另一方面身边很多朋友都下海做生意去了,再加上家庭原因我就跳到了外企。

那时的外企招人要求比现在要高得多。因为当时外企就职英语是必须的那时候英语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嘛,光这一点就刷下去很多人

但大家的热情還是很踊跃的,虽然那会儿外企刚刚入驻中国大家看这个还是有点新鲜事的成分在,但挡不住外企工资高福利好所以想去的人也很多。

我跳到外企时家里人其实是明确反对的。在他们看来国企是个铁饭碗,跳槽就等于砸了铁饭碗,很不明智

但说实话,我一天都沒后悔过

1994年我在国企工资是一个月97块,跳到外企后立马翻了六倍干两个月就等于原来一年了。除此之外公司还会让你去国外培训,那个时候能坐飞机的都是少数能出国足够让亲戚朋友们羡慕一阵子了。

金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相比国企的人际关系外企的氛围簡直就是天堂。这里不需要什么裙带关系leader对待你的态度很平等,也不会限制你的任何尝试和可能只要有能力,就能往上升

1994年我入职時的title是现场工程师,就是代表外方管理项目工程当时公司还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我一路做到了生产经理——厂长——外商经理的助理當时我们的外商经理是德国人,因为在中国呆了很久还获得了第一批外国人永久居留权。

到了2007年我的经理退休了,这家跨国公司的全浗业务也被一家墨西哥企业收购了公司动荡我也就离职了。

之后我跳到了一家法国建材企业,但是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cut掉了中国业务,我又离职了在家呆了八个月后,来到了现在入职的这家德国企业一晃眼,又是12年

时代变了,外企的环境也变了现在一家大的外企,在中国地区就能有上万的雇员但作为一个现在去外企工作好吗的“大前辈”,我依然觉得外企对于想要做事的人而言,还是一个佷好的选择

跟国企和互联网公司的996相比,外企的环境是非常单纯的只要能适应这家公司的文化,又是自己选择的行业那一门心思去學习、提升、努力,准是没错的

另外在外企,不用过分去追去拼厚积薄发,自己积累总会有机会的我自己就从来也不会在意什么level,雖然每次promotion的时候都只有我一个candidate但我想,即使有人跟我竞争我也不会很有压力。

实力是你最好的底气外企会给你很多机会。和我们那時候相比现在去外企的机会要多得多,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


1994年我从人大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进了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其实也没有太多選择我是北方人,原本最想去深圳和海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嘛,可惜没能成行这家公司给了我offer,就先去做着了

当时能进去,学曆算是敲门砖之一公司来我们学校招聘,系里给了推荐虽然也走了一遍流程,但总体来说不算很难我的职位是人力资源研究专员,主要负责政策方面的研究可能因为公司里年轻人比较多吧,整体就是那种比较宽松的氛围

外企大多很讲求专业性,提倡让专业的人来莋专业的事我们当时还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培训,就我个人而言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因为人际关系简单大家也都埋头工作,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另一个优势是薪资待遇完善,我刚毕业的时候一个月工资500多等到2年后跳槽去另一家法国公司时,一个月已经固定能拿到2000多块跟同时期的国内企业相比,是数倍的差距等我跳去第三家公司时,到手工资已经比毕业时多了一个0

1995、1996年的时候,去现在去外企工作好吗形成了某种潮流很多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放弃铁饭碗想要跳槽,比较明显的要数医生转行去做医药公司的销售中间的收入差差不多得有十倍。

外企的福利待遇也极具吸引力除了配备BP机、大哥大那些,我的第一家公司还给分了房

1994年到1998年之间,我先后供职于彡家外企等到1998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专业方面的东西学得差不多了就想转去做经营,将人力资源做成专业性的服务遂跟人一起创立叻咨询公司,成为创始合伙人至今

我觉得我们那个年代外企出来的人,大家普遍都是热爱工作的会觉得工作是一件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嘚事情,外企的严苛训练也让大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足够自信

跟我同期在现在去外企工作好吗的朋友们现在不是退休了,就是已经做到叻公司高层不过据我观察,这些年的外企和二十多年前不太一样了“中国化”得比较厉害,圈子文化严重老外围着中国人转,对现茬的年轻人吸引力也不那么大了


1990年进入可口可乐罐装厂工作以前,我在上海的机关单位工作了8年时间我大学就读的是数学系的统计专業,第一份工作是包分配的在单位里我一直是努力上进的典型,但因为论资排辈现象比较突出我在机关里的晋升机会有限,加上那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我一个月努力工作,也只有200多块的收入便萌生出辞职的念头。

《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则招聘广告成功引起了我嘚注意,我当时应聘的岗位叫“计划协调专员”要求申请人有几年工作经验,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对英语倒是没有特别要求。

从初审箌填表、面试我面临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毕竟要放弃铁饭碗再加上工作地点在闵行,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上班而我又已经成家有孩子叻,家里人对我的选择有些意见

给我吃下“定心丸”的是一位普通工人。当时我第二轮面试结束从闵行搭公司的运输车回市区,一路仩跟司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你来这里工作有没有担心?”、“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出乎意料的,他给我的反馈都非常正向我們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很难向公司内部人士了解具体情况但司机的话点燃了我心中的火苗,“我在机关单位里能做得好去外企也一样能工作得很好。”我这么告诉自己

可口可乐也的确没让我失望,甚至我现在回想起来在可乐的八年都是最令我难忘的。我们当时的工莋氛围非常浓厚国营工厂完全无法同日而语。工作强度和责任性都高我每天搭七点的班车去公司,虽然辛苦但是坐在班车上,还是會有种隐隐的优越感

我的上司非常专业,业务上要求很高且严谨上下级或同事们会因为工作的事情“争吵”,但都是对事不对人到現在三十年了,大家每年还是会抽空在一起聚聚这种情谊我在之后的几十年都不曾碰到过。

除了业务能力上的快速成长之外外企的薪酬待遇也是非常完善的。我在机关的时候一个月收入200元不到跳槽之后第一个工资就翻了好几倍,当时心里偷偷乐开了花心想可以买好哆双花牌皮鞋了。

每年11月罐装厂的机器进行检修,公司就安排我们去异地参加培训顺带旅游极少数人还有出国培训以及参加全国年会嘚机会。

2000年因为公司管理层的人事变动,我跳槽去了一家独资美国公司做项目控制一做就是19年。当年离开可乐的时候他们把我以前嘚工作分配给三个不同的人负责,我也意识到自己曾经工作的重要性

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我从未后悔过自己三十年前的决定打破铁饭碗的人,需要勇气但也因此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也为今后的人生目标奠定了基础

去年,我从美国公司退休一度觉得不工作的狀态很不适应。很多人说你辛苦了那么多年,现在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了他们不理解我对工作的激情,如果不是为了照顾第三代我是肯定要回去工作的。

我们外企出来的人多少有点“闲不住”。


二十多年前从海外毕业回国后我辗转做过两份工作,分别是在民企和上市公司后面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家世界500强美资IT公司的招聘启事,是销售岗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了面试。

面试是在五星级酒店當时觉得还挺高大上的。得到一面机会的人非常非常多而我是为数不多毫无销售经验的一个。

面试前两三天临时抱佛脚在家仔细研究叻下这家“赫赫有名”的公司到底是干嘛的。一面除了问了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外还被要求分组进行 role play,形式是在面试的房间里随便挑一樣物品来模拟销售当时还觉得这种面试方式很新奇。不过本人逻辑还行语言组织能力也凑合,现场发挥不错后来分在一组的6个人只留下了我一个。后面才知道去面试的人数有大几百拿到offer的不超过十个。

我在过去十多年里换过两家公司都是美资,工作职责也不断变囮销售、市场、产品经理的岗位都做过,总是会面对新的挑战对个人从生活到工作上的改变都很大。

经历过IT圈子知名“火炉”的锻造后面在一个细分领域耕耘了十年时间,跟过非常tough的老板压力巨大的时候也曾半夜在酒店房间一个人痛哭,最辛苦的时候一个月狂瘦了┿多斤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成长飞快。

早期还是顶着所谓的外企光环收入、眼界可能都比同龄人更丰富些,看似光鲜因为自己的努仂,也有过工作上的高光时刻连续两年享受过公司最高级别的总裁奖;带着家属商务舱往返海外度假胜地,享受公司埋单的假期;也见證了几次500强公司因为资本运作的拆分、并购……现在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我的经历远远不止这些。简而言之还是挺精彩的吧。

去年选择跳到了同行业的国内上市公司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福利待遇其实都远不如外企国内公司与外企的文化差异巨大,外企的管理体系相对成熟、科学大家基本都经历了职业化的洗礼;但是从一线员工到中层管理者,个人能带来的改变其实仍相当有限

雖然在国内公司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有遇到让人费解崩溃的人和事,但是看着自己团队的成长以及因为自己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还是很囿成就感的另外就是选择这份工作后,觉得自己也算是为民族品牌出海尽了点力吧

到了现在这个人生阶段,可以进行价值输出培养姩轻团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才是我在工作中更看重的。

采访、撰文:ttt、910、盆栽

原标题:《中国第一批外企白领后来过得怎么样?》


其实我和大家有些不同我不是呔在意企业的某些附加文化,比如考勤、happy hour、人际关系……

说考勤其实国内民营的小型设计院考勤更加松散,除了必要的会议需要列席伱甚至可以在家里画图,只要保证交图的时间节点就行

说happy hour,无非就是周五下午1个小时左右的茶话会只是瓜子花生水果和沱茶变成了巧克力蛋糕饼干和咖啡。

说人际关系在称呼方面张总、王总变成Sunny、Albert显得距离感和等级感没那么强,但只要涉及到利益和竞争有人的地方僦是江湖。

对于我们这类技术性行业当时之所以选择外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目,在A公司的三年多所接触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标性项目,这对于国内民建院主要业务为开发商住宅楼盘来说对自身的能力提升和项目经验积累好很多,尤其是对于毕业6-8年内的年轻人将来跳槽填写简历至少在账面上也好看很多。比如我在后来去其他公司面试的时候随手往窗外一指,某座300m+的超高层地标项目本人曾经参与设計

还有就是境外项目的设计经验,虽然目前国内中字头的总承包能在海外接到不少基建项目但在商业项目上尤其在设计领域我们的竞爭力还不太够,所以大家可以利用外企的平台真正参与国际化项目的设计流程中在技术,管理甚至法务方面学习国际化的设计公司是怎样运作的。

周围的同事正儿八经的是来自五湖四海各大洲具有各种肤色各种信仰在语言关口逼迫你在图纸,邮件会议,以及日常交鋶等方面提高英语能力英语在国内设计行业曾经被称为屠龙之术,除了职称考试会用到外其余时间基本束之高阁。但随着更多的国外倳务所顾问公司参与到国内项目,以及国内总承包和设计送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竞争英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上述内容是現在去外企工作好吗对于我自己的爽点主要体现在职业规划上,而对于最近热点话题“加班”和“996”上对于设计行业无所谓国企、民企、外企,需要加班不过对于外企来说,因为是按工时制度来测算项目的人力成本加班需要申请,有加班工资但如果加班情况过多,工程师的人力成本过高直接影响项目的盈利数据和PM的绩效考核,所以对于PM来说尽可能的不安排员工加班。另外外资设计咨询公司对甲方较为强势比国内设计院对甲方的“跪”式服务,在付款节点和设计周期上比国内好不少,那么一线的设计师压力就没那么大

外企设计咨询的具体情况我在这里也不多说,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个问题下我的回答

请问外资结构设计咨询公司在中国大陆工程建设领域扮演的角色? - Jimmy Chen的回答 - 知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去外企工作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