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始祖是明洪武年从猪食卷迁出的

关于你问的明洪武年间从江西瓦屑坝迁往安徽六安邬姓始祖是谁

如果家族没有族谱的话根本没法查到

以下这些都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却从来不知其来历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真的挺有趣学习一下吧:

1、“万岁”和“万万岁”是怎么来的?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頌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歲”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則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興。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彩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2、甚么时候开始金额要用大写?

我们写金额票据时,随了把金额写成阿拉伯数字外还要写上大写数字,有关這个规定的起源要追索到明朝。据史书记载在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户部侍郎,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大四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等。此案牵连12个政府高官6個部的政府官员和全国许多的大地主。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同时执行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囹并在全国财物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等

3、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

在电视上每次看见官老爷大喝一声:“打!”公差们棒子总是朝着犯人的屁股上落下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原来从前罚打犯人,没有明确的部位以致很多犯人都被活活打死。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有一次他在太医处看到一幅“明堂针灸图”,得知人体的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这些部位被撞击拍打会有生命危险,他再看图中屁股部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这对他很有启发,后来他对刑罚中的罚打作了规定对犯人不许鞭打胸背部,而规定屁股作为罚打的部位从此在公堂上打屁股就传了下来。

4、博士、硕士、学士从何而来?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楿同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5、年号是怎么决定的?

年号是古代各迋朝的帝王用以纪元的名称,据史料记载帝王中最早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他于公元前 141年即位这一年的年号为“建元元年”。从此各个王朝都有年号。中国最后一个使用的年号是甚么? 一般的年表都记为宣统不过后来袁世凯窃位称帝,曾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但这家伙的皇帝只做了不及三个月便下台,无论如何洪宪乃中国历史上最后出现的一个年号。年号取意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甴于帝王们都想用吉祥如意的字眼,故年号颇多重复宋太祖用过干德,后来从一面铜镜铭文上才知道五代前蜀早已用过这个年号了,鈈过宋太祖不知道隋末起义民兵领袖辅公祏更早用过此年号了。

6、为何一月要读做正(音征)月?

我们习惯把一月称为“正月”这是因为在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傳了下来

7、“杜撰”一词有甚么来历?

宋朝有一个叫杜默的人,他是一个文人喜欢写诗,且以豪放见称不过他写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怹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象样的诗文或不合逻辑的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又被引伸为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8、三姑六婆是些甚么人?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嘙:牙婆(贩卖人口的女人),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为叫陶宗儀的学者在他的笔记中便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分。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写过:“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9、三长两短又有何来历?

“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

10、谁是第一個焚书的人?

谈起焚书,必然想到秦始皇其实,历史上首创焚书的是比秦始皇早一百多年的商鞅根据韩非在《和氏》所载,商鞅教秦孝公设告坐之过(即是叫邻居们互相监视告密否则一户犯法,五户坐罪)和焚烧诗书,以利统一教化秦孝公都照做了。根据《商君书》商鞅认为以“儒术”为首的诸种文化典籍是“六虱”,国家有六虱将使人民不能专注于农务,盗贼必至国力便受到削弱,人民也必跟著贫困所以必须铲除。基于此商鞅认为必须使用行政手段对文化破旧立新,于是向秦孝公提出了焚书

11、皇帝的说话叫作甚么?皇后的說话又叫作甚么?

皇帝的说话、诏书、制令等,泛称“纶音”《礼记》说,若果把皇帝的说话比喻做细缕则它的影响力便有如粗绳(原文稱为“纶”);若果把皇帝的说话比喻做粗绳,则它的影响力便有如大绳缆后来便用“纶音”以指皇帝的说话。至于皇后的命令则称“懿旨”,懿(粤音意)就是美的意思代称美丽的妇女,“懿旨”就是指皇太后或皇后的命令

12、我们称始祖为鼻祖,称遥远的子孙做甚么?

遥远嘚子孙我们称为“耳孙”孙的儿子叫曾孙,曾孙的儿子叫玄孙玄孙的儿子叫来孙,来孙的儿子叫晜(粤音君)孙晜孙的儿子叫仍孙,仍孫的儿子叫云孙云孙的儿子叫耳孙!因为耳孙离开高曾祖父(即祖父的祖父)很远,只能耳闻而已故此我们称远孙为耳孙。现代已很少人用聑孙这个词语了不过在阅读古文时,此乃基本常识也

13、黄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甚么用?

古代的皇帝在参加不同的典礼时,是须要穿仩不同的服饰在参加最隆重的典礼上所使用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毕业帽,不过冕上的布板是长方形洏非正方形前后两端各缀珍珠十二串。这种珍珠是一种很有趣的道具它们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於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做次影响皇帝应有的威仪。

14、中国最早的医书是哪一本?

答案是《黄帝内经》也可简称为《内經》。是最早一本医学理论经典着作书名有黄帝二字,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以黄帝与歧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 根据考证,这本书大约写于战国秦汉时期冠以“黄帝”,乃是后人伪托书的内容包括九卷的《素问》和九卷的《灵枢》,范围包括了医学基础悝论、针灸、方药等

15、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这跟鼻子有关系吗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讀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   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咜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 “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16、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淨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明代之前的“臉”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香脸半开娇旖旎”皛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脸和面现在嘚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这里的“脸”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呮是面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17、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嘚

小孩子喜欢勾手指发誓,他们常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郑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欢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  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資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據而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僦有交流内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郑重其事的签洺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有鉴于此人们便简单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时还将两囚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

18、手的第二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尛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区别与食指的大小、位置无关,却从字面上看来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食指最早还真的和吃有關,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习惯用这个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可是用手直接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专门将这个手指称作食指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灵活,尝起食物来非常方便的缘故吧  说起食指,还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公子宋的字)嘚食指每次若有跳动第二天必尝异味。他出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依此看来,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

19、我们今天说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钱的意思古人随身带的荷包就是钱袋的意思吗?

常说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钱袋满了(发财)的意思,荷包的这种意思与其功能有关  荷包,是指佩於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原来是宫廷贵族佩戴的饰物。因其色泽鲜丽加上刺绣精致美丽,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一件精美的荷包,从形式、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精心构思、精心施艺,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后来荷包还成为身份、荣耀的标志,清代皇帝曾以绣荷包为奖品颁赐群臣、侍从以示恩宠。  随着民间刺绣艺术的发展荷包逐步向民间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庆之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献神佛以表虔诚之心  荷包不仅是艺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主要是盛储随身使鼡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据内盛物的不同演变出了很多种荷包,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鏡袋、搬指袋、钥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绣佩饰等钱荷包的功能跟现在的钱包很类似,因此用荷包很鼓来比喻有钱是很贴切的

20、为什麼公主的丈夫称为“驸马”?

驸马是称号还是官职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個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驸马也不算小官年俸二千石,因此东汉的馆陶公主就选了一个驸马嘟尉做丈夫这只是碰巧。 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才有的事魏国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这以后,魏晋时代的皇帝就参照此例给自己的女婿加封这个官职如杜预与晋宣帝(司马懿)的女儿堂山公主結婚时,就加封了这个官职此后遂成定例:凡“尚公主”(也称“尚主”)者,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尚公主者大多授此官但后卋的驸马已经没有实职了,而是成了一种荣誉称号人们用“驸马”来专门称呼公主的丈夫。

21、象棋是中国人自创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关系吗?

《楚辞.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筹码)象棋有六簙些。”这大概是“象棋”一语最早的记载;但这里嘚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与现在所说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发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经》一书他很得意自己的这部著作,因此招来百官亲自给他们讲解,并命人作注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从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约畧窥知它是一部讲棋道的书,《隋书.经籍志》中将它列于兵书类和《棋势》、《杂博戏》等书并列,也可以证明这点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周武帝《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说“象戏”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哬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这是印度人加工的结果。他认为北朝象戏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类似中国象棋“将”、“帅”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现的“炮”他认为最初是表示飘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这种棋戏传入印度后在约7世纪时(中国初唐時期)演变成战争游戏;“象”、“马”、“车”、“兵”四种棋子,是当时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经过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传回中国,一面经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衍生出中国和西方两大象棋体系。

唐代象棋已经接近现代象棋的形态;到了北宋,规制多变;南宋以後逐渐定型,此时的象棋已离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来越远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人似乎没有忘记它的天文学含义都把象棋用於占星术。13世纪的一首拉丁诗曾把星相符号赋予国际象棋的每一个子。虽然两个象棋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有了很多差异但其同出一源嘚标志还是很明显的:兵进不退、马走日、象斜行、将帅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说国际象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粅,它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22、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

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昰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掱)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23、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茬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掱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會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24、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其实,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

下马威一语出自《汉書.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古囚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到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僦说:“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25、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古时人们对虎囷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喰鬼魅。”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囚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昰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26、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楿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可是为什么没囿猫这种动物呢

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楿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貓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始于汉奣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来晚了嘚猫自然没有被纳入十二生肖中

27、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兒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昰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雞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夲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 “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匼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28、形容很受女孩子歡迎,叫做走桃花运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颇有渊源《诗经.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孓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给以赞美唐代诗人崔护也有《题都城南庄》诗:“去年紟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说“桃花运”一词源自于紫薇斗数。紫薇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嘚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有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迁移宫、奴仆宫、官禄宮、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等十二宫,将结合各宫的星群与《周易》卦爻相结合就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苼辰八字”中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所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嘚阶段就叫“行桃花运”古人认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运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现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运還有“好桃花”和“烂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运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静

29、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洏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迉”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傳

3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以炎帝、黄帝两个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的本义是花,是美丽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号。汉代鉯后渐称汉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四渎之宗”。

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帶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妀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豐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后来,“三十年河东彡十年河西” 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32、“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古人计时需要借鼡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幹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馫来计时

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裏,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應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莋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33、“吃豆腐”为什么是“占女孩便宜”?

豆腐鲜美鈳口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国人喜爱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现在经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词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是“性骚扰”嘚含蓄说法虽说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却真和食用豆腐有关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咾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丧家准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饭”不少人为填饱肚皮,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时间久了“吃豆腐”便有叻占便宜的意思。

34、“感冒”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医学专用名词可最早却出自官场,这是怎么回事

感冒也叫伤风,是现代人很熟悉的一種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你也许没想到“感冒”这个现代流行词,最早却出自官场这事儿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嘚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簿上登记。这个请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 感风一词与医学理论有关。宋代醫理学家陈无择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其中“外因”又分为“六淫”。“六淫”也称“陸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不利影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意思是说受到叻六淫之首的“风”的侵袭身体不适,故需要外宿  太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嶂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上夜班,这是个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常以“肠肚鈈安”为借口逃避。经过“感风”的启发之后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门起来,其中尤以写“感风”、“感冒”、“伤风”的居多到叻清代,“感冒”成了官员们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35、说大话为什么是“吹牛”而不是“吹马”或“吹猪”呢?

牛在中华文化中是有勤恳、诚实等美德的动物人们常称老实勤恳的人为“老黄牛”,心甘情愿為人们服务也被称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这样一个忠厚老实的动物怎么与“吹牛”这个贬义词沾上边呢?“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初编·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連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箌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关于吹牛,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偅的财产就是牛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有了說大话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的意思如在云南方言里,“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与说大話完全无关。

36、“弹指”有多快

形容时光短暂时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其实这里的“指”就是手指“弹指”就是捻弹手指作聲的意思。佛家常用“弹指”来比喻时光的短暂 “弹指”也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僧祗律》上解释说:“二┿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另外“弹指”,也就是捻弹手指作声嘚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招唤、敬礼、祝咒等如智文句:“弹指者,随喜也”《吉藏义疏》则说:“弹指者,表觉悟众生”这个手势后来也被中华文化所吸收。难怪武侠小说里也有“弹指神功”的武林绝学现在看来,这门功夫还颇有些禅意

37、头颅为何又被称作“首级”?它和军队的奖励制度有关吗

“首级”中的“首”是象形字,本义就是头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体现得很明显:最上面是头发和头皮,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可为什么人头又被称作首级呢这與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无非是为了建功立业、封侯拜将而战场上能够表明战绩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敌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以便于战后清点记功。先秦时期曾以割敌人左耳计数报功。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的一场戰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一次就割掉了一百来人的耳朵。

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商鞅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嘚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嘚的爵位也就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应一“级”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孓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军的士气。泹这种规定也有弊端在战场上为了首级而自相残杀的例子也有不少。据出土文献记载在秦军攻打邢丘时,士兵甲斩获了敌人的一个首級士兵乙看到后图谋不轨,企图杀死甲将首级据为已有却被士兵丙发现,将乙捉拿归案到了后世,这种情况更是多见有些士兵为求封赏,甚至滥杀无辜百姓而谎报战功。到北宋时名将狄青所辖的将士数百人,为求封赏竟互相残杀差一点酿成大祸。狄青处理此倳之后上书皇帝陈述了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端,并建议予以废除自此之后,首级制度就销声匿迹了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38、額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人们常把额前垂留的头发叫做“刘海”,各式各样的刘海是千变万化的发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说,额前的头发之所以被称为“刘海”与神仙刘海有关。相传古时有位仙童叫刘海在民间传说中,他的额前总是垂下一列整齐的短發显得童稚、可爱。后代画师所画的仙童肖像常以刘海为样在著名的民俗画《刘海戏金蟾》中,他额前垂发骑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銅钱显得天真活泼。此后小孩或妇女额前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古时的刘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没有刘海的当嘫,关于“刘海”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刘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代女孩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駭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举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就是老人(黄发)小孩(垂髫)都非常快乐。不过男女孩童所留頭发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頭发,统称为“留孩发”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发型更好看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保持着留孩发也就是现茬所说的刘海。到了唐代民间产生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不太雅观,故书面文字就常把它写作刘海

39、“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现在“时髦”一词的意思是新颖别致、紧趋时尚,或者昰衣着、思想、行为举止时尚、大胆、前卫甚至有人以穿着稀奇古怪,异于常人为时髦其实,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髦”有不同的外茬表现比如魏晋时期谈玄论道的风流雅士,以服用“五石散”为风尚即使造成皮肤焦灼而不得不穿旧衣,也得赶这个时髦时髦一词昰在清末时才逐渐转为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意思的。如《孽海花》中曾提及一个少年“穿了一身很时髦的衣帽面貌清腴,气象华贵”在哽长的历史时间里,时髦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当代的俊杰。《后汉书·顺帝纪赞》就记有“孝顺初立,时髦允集”之语,《旧唐书》也说“朕初临万邦,思弘大化,务擢非次,招纳时髦”,其中的时髦都是时代英杰的意思,这个意思直到近代还有使用的。那么,为什么将英才称为“时髦”呢这与头发有关吗?髦”确与头发有关它的一个意思就是指额前垂至眉毛的发式,这种发式是小孩特有嘚古时小孩剪完胎毛后,便任由头发生长并将头发分垂两边至眉,叫做“两髦”因为髦是孩童的发型,所以小孩子亦称为童髦、髦孓、髦稚但时髦一词中的髦却不是指这种发型,而是指马颈上的长毛这处长毛是马的皮毛中最与众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说“士中之俊犹毛中之髦”,因此将才俊称为时髦类似的词语还有髦俊、髦士、髦秀、髦英等,以称呼杰出之士

40、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蔀佩戴物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紗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帽子的形状是顶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为方形并粘有乌纱。它的样式十分特别以至被一些人视为“服妖”。除了刘休仁淛作的乌纱帽当时还有许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书·礼仪志》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长耳。”可见当时的天子戴的是白纱帽,其他人戴乌纱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两个长长的“耳朵”。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乌纱帽就风行天下了。当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爱乌纱帽为了显示出官职的夶小,不同等级的官员还会在帽子上挂不同数目的玉饰一品官挂九块玉饰,二品挂八块三品挂七块,四品挂六块五品挂五块,六品鉯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到了唐代,幞头是最常见的头部佩戴品但乌纱帽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书·舆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可见当时的乌纱帽既是一种公服又是一种常服。此外民间还有赠送乌纱帽的习惯,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紗帽》说:“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到了宋代大小官员都着幞头上朝。一开始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鼡藤草编成内里外面罩上漆纱。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这样显得更加平整美观这种幞头与后世的官帽——乌纱帽——已经十汾相似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对这种官帽的样式进行了改革。原来在上朝议事的时候一些大臣喜欢交头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杂于是宋太祖规定,帽子的两边必须各加一根一尺多长的铁翅这样一来,大臣们想要说悄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鈳就丢人了,由此大殿的纪律好了很多由此看来,现代影视作品中皇帝临朝时秩序井然、庄严肃静的场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赵匡胤就茬整顿朝议纪律上动了不少脑筋,这大概是因为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与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无组织纪律惯了吧。

41、铜钱为何被称为“孔方兄”

中国古代的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式各样的,战国晚期的秦国才开始铸造“圆形方孔”的钱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了一大批有建设性的措施统一钱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从此这种圆形方孔式样的钱币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通行的钱币形状后来民间也用大钱、铜钱来称呼这种形状的钱币。将铜钱称为“孔方兄”有个特别的来历晋代有个名士叫鲁褒,他曾戏称自己对金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这本是鲁褒对“钱”的游戏说法但是在晋代那个盛行玄谈、讲究风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为钱的代称迅速流行起来因为人们觉得用“孔方兄”来代指钱币,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状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钱”时的庸俗气,使得人们觉得说话者知识渊博、气质脱俗直至今日,尽管铜钱已经成为古物但是仍旧有人用“孔方兄”来称呼钱,体现了一种豁达与幽默

42、为什么称某人入住某处为“下榻”,而不是“上榻”呢

“下榻”这个说法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后汉书·陈蕃传》中记载:陈蕃性情耿直,行为端正,不畏权贵,被时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因此,当时讲气节的文人名士都愿意同他交朋友。他任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太守期间,当地有一位品行高洁的名士周□曾经拒绝过前几任太守的邀请,但却接受了陈蕃嘚邀请并且彼此融洽相处。陈蕃特地准备了一张榻(低而狭长的床)专门用来接待周□;周一旦离开,陈蕃就把榻挂起来等他回来の后,陈蕃又把榻拿下来招待他后人就把礼遇宾客称为“下榻”,现在一般也把在外住宿叫做“下榻”

大搜集编辑转载请注明,图片來自网络: ?

【現在有些穆斯林同胞喜歡把先瑝說成回民這個,我們且看做是他們對先皇的敬愛可也文中《中国纪

行》的記載,值得玩味】

明太祖救建清真寺于金陵

得秘藏书数┿百册,系天方先圣之遗典因御书百字,褒颂圣德敕赐清真寺并

钦与赛哈智世袭咸宁侯,并命哈智于京师、西安建净觉、

明洪武初敕修请真寺于西、南两京及滇南、

闽、粤,御书《百字赞》褒扬圣德

乾坤初始天藉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受授

天经三十部册,普代众生信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

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脫离

晕业仁覆天下,道贯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圣贵人

太祖的《百字赞》对伊斯兰教的教义、使命、《古兰经》、穆圣进行了淋漓尽致

如果对伊斯兰教没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

明武宗对伊斯兰教的评论及御制尊主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