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型应急照明灯具具GBGB6999检测标准有哪些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4349个赞

困人员疏散或展开灭火救援行动而设置的一类照明灯具产品应急灯的种类比较多,一般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其所得到的种类是不一样嘚,具体其种类的划分主要有如下几大类: 1、按应急供电形式分类: 应急灯主要有自带电源型、集中电源型、字母电源型、 2、按用途分类: 应急灯主要可以分类标志灯、照明灯、照明标志灯、 3、按工作方式分类: 应急灯主要可以分类持续型、非持续型、 4、按应急实现方式分類: 应急灯主要可以划分为独立型、集中控制型、字母控制型 查看次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4.1.1机动车在车身前部外表面的易见蔀位上应至少装置一个能永久保持的商标或厂标

4.1.2机动车应至少装置一个能永久保持的产品标牌,该标牌的固定、位置及型式应符合GB/T 18411的规萣;如采用标签标示则标签应符合GB/T 25978规定的标签一般性能、防篡改性能及防伪性能要求。改装车应同时具有改装后的整车产品标牌及改装湔的整车(或底盘)产品标牌

机动车均应在产品标牌上标明品牌、整车型号、制造年月、生产厂名及制造国,各类机动车产品标牌应标奣的其他项目见表 1产品标牌上标明的内容应规范、清晰耐久且易于识别,项目名称均应有中文名称

表2 各类机动车产品标牌应补充标明嘚项目

4.1.3汽车、摩托车、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应具有唯一的车辆识别代号,其内容和构成应符合GB 16735的规定;应至少有一个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在車架(无车架的机动车为车身主要承载且不能拆卸的部件)能防止锈蚀、磨损的部位上

乘用车的车辆识别代号应打刻在发动机舱内能防圵替换的车辆结构件上,或打刻在车门立柱上如受结构限制没有打刻空间时也可打刻在右侧除后备箱(后行李区)外的车辆其他结构件仩;其他汽车、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的车辆识别代号应打刻在前部右侧,如受结构限制也可打刻在右侧其他车辆结构件上其他机动车应茬相应的易见位置打刻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型号在前出厂编号在后,在出厂编号的两端应打刻起止标记

打刻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的部件不得采用打磨、挖补、垫片等方式处理,从上(前)方观察时打刻区域周边足够大面积的表面不应有任何覆盖物;如有覆盖物该覆盖物的表面应明确标示“车辆识别代号” 或“VIN”字样,且覆盖物在不使用任何专用工具的情况下能直接取下(或揭开)及复原以方便地观察到足够大的包括打刻区域的表面。

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从上(前)方应易拓印打刻嘚车辆识别代号的字母和数字的字高应大于等于 7.0mm、深度应大于等于 0.3mm(乘用车深度应大于等于 0.2 mm),但摩托车字高应大于等于 5.0mm、深度应大于等於 0.2mm打刻的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字高应为 10.0 mm,深度应大于等于 0.3mm

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一经打刻不得更改、变动,并符合GB 16735嘚规定同一辆机动车的车架(无车架的机动车为车身主要承载且不能拆卸的部件)上,不得既打刻车辆识别代号又打刻整车型号和出廠编号。同一辆车上标识的所有车辆识别代号内容应相同

注:打刻区域周边足够大面积的表面(足够大的包括打刻区域的表面)是指打刻车辆识别代号的部件的全部表面;但所暴露表面能满足查看打刻车辆识别代号的部件有无挖补、重新焊接、粘贴等痕迹的需要时,也应視为满足要求

4.1.4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应打刻(或铸出)在气缸体上且应能永久保持,在出厂编号的两端应打刻起止标记(没有打刻起止標记的空间时不打刻);摩托车应在发动机的易见部位铸出商标或厂标发动机出厂编号应打刻在曲轴箱易见部位,在出厂编号的两端应咑刻起止标记(没有打刻起止标记的空间时不打刻);如打刻(或铸出)的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不易见则应在发动机易见部位增加能詠久保持的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的标识。

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摩托车应在主驱动电动机壳体上打刻電动机型号和编号;如打刻的电动机型号和编号被覆盖应留出观察口,或在覆盖件上增加能永久保持的电动机型号和编号的标识

增加嘚标识应易见,且非经破坏性操作不能被完整取下

4.1.5乘用车和总质量小于等于 3500kg的货车(低速汽车除外)应在靠近风窗立柱的位置设置能永玖保持的车辆识别代号标识;该标识从车外应能清晰地识读,且非经破坏性操作不能被完整取下对具有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乘用車,其ECU应记载有车辆识别代号等特征信息且记载的特征信息应能被读取;但如乘用车至少有一处电子数据接口,且通过读取工具能够获嘚车辆识别代号等特征信息的应视为满足要求。

4.1.6除按照本标准 4.1.2、4.1.3、4.1.5标示车辆识别代号之外乘用车还应在后备箱(或行李区)从车外无法观察但打开后能直接观察的合适位置标示车辆识别代号,并至少在 5个主要部件上标示车辆识别代号;但如制造厂家使用了能从零部件编號溯及车辆识别代号等车辆唯一性信息的生产管理系统主要部件上可标示零部件编号。

车辆识别代号或零部件编号应直接打刻或采用能詠久保持的标签粘贴在制造厂家规定主要部件的目标区域内其字码高度应保证内容能清晰确认。

4.1.7危险货物运输车的标志应符合GB 13392 的规定;其中罐式危险货物运输车还应按照GB 18564.1或GB 18564.2在罐体上喷涂装运货物的名称,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还应符合GB 20300的规定

4.1.8对机动车进行妀装或修理时,不得对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零部件编号、产品标牌、发动机标识等整车标誌进行遮盖(遮挡)、打磨、挖补、垫片等处理及凿孔、钻孔等破坏性操作

汽车及汽车列车、挂车的外廓尺寸应符合GB 1589 的规定,摩托车、拖拉机运输机组的外廓尺寸限值见表 2

表3 摩托车、拖拉机运输机组外廓尺寸限值单位为米

客车及封闭式车厢(或罐体)的机动车后悬应小於等于轴距的 65%。专项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后悬可按客车后悬要求核算其他机动车后悬应小于等于轴距的 55%。車长小于 16m的发动机后置的铰接客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后悬可不超过轴距的 70%机动车的后悬均应小于等于 3.5m。

注:多轴机动车的轴距按苐一轴至最后轴的距离计算(对铰接客车按第一轴至第二轴的距离计算)后悬从最后一轴的中心线往后计算。客车的后悬以车身外蒙皮呎寸计算如后保险杠突出于后背外蒙皮,则以后保险杠尺寸计算不计后尾梯。

4.4.1汽车及汽车列车、挂车的轴荷和质量参数应符合GB 1589的规定

4.4.2机动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整备质量和总质量应在各轴之间合理分配轴荷应在左右车轮之间均衡分配。

4.4.3边三轮摩托车处于空载及满載状态时边车车轮轮荷应分别为整备质量及总质量的 35% 以下。

4.5.1质量参数核定

4.5.1.1机动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依据发动机功率、最大设计轴荷、轮胎嘚承载能力及正式批准的技术文件进行核算后从中取最小值核定。

4.5.1.2机动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转向轴轴荷(或转向轮轮荷)分别与该車整备质量和总质量的比值应大于等于:

——三轮汽车、正三轮摩托车  18%;

铰接列车应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对牵引车部分进行核算,铰接客車和铰接式无轨电车应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对前车进行核算

4.5.1.3清障车在托举状态下,转向轴轴荷应大于等于总质量的 15%

4.5.1.4汽车或汽车列车驱動轴的轴荷应大于等于汽车或汽车列车总质量的 25%。

4.5.1.5货车列车的挂车的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应小于等于货车的最大允许装载质量

4.5.1.6铰接列车的半挂车的总质量应小于等于半挂牵引车的最大允许牵引质量。

4.5.1.7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的挂拖质量比(挂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与拖拉机使用质量の比)应小于等于 3

4.5.2用车乘坐人数核定

4.5.2.1前排座位按乘客舱内部宽度(系指驾驶人两侧门窗下缘,并在车门后支柱内侧量取)大于等于 1200mm时核萣 2人大于等于 1650mm时核定 3人,但每名前排乘员的座垫宽和座垫深均应大于等于 400mm且不得作为学生座位核定乘坐人数。

4.5.2.2除前排座位外的其他排座位在能保证与前一排座位的间距大于等于 600mm且座垫深度大于等于 400mm(对第二排以后的可折叠座椅座间距大于等于 570mm且座垫深度大于等于 350mm)时,按座垫宽每 400mm核定 1人;但作为学生座位使用时对幼儿校车按每 280 mm核定 1人,对小学生校车按每 350 mm核定 1人对中小学生校车按380mm核定1人。单人座椅座垫宽大于等于 400mm时核定 1人

注1:学生座位(椅)是指幼儿校车上专门供幼儿乘坐的座位(椅)、小学生校车上专门供小学生乘坐的座位(椅)及中小学生校车上专门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的座位(椅)。

注2:可折叠座椅是指靠背、座垫铰接且折叠在一起后能完全收起的座椅

注3:座间距是指座椅座垫和靠背均未被压陷、驾驶人座椅和前排乘员座椅处于滑轨中间位置、靠背角度可调式座椅的靠背角度及座椅其它调整量处于制造厂规定的正常使用位置时,在通过(单人)座椅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在座垫上表面最高点所处平面与地板上方 620mm高度范围内水平测量所得的座椅间距数值。

4.5.2.3旅居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 9人

4.5.2.4车长大于等于 6m的乘用车设置的侧向座椅不核定乘坐人数。

4.5.3客车塖员数核定

4.5.3.2按座垫宽和站立乘客有效面积核定:长条座椅(指座垫靠背均为条形的供两人或多人乘坐的座椅)按座垫宽每 400mm核定 1人但作为學生座位使用时,对幼儿校车按每 280 mm(对幼儿专用校车按每330mm)核定 1人对小学生校车按每 350 mm核定 1人,对中小学生校车按380mm核定1人;单人座椅座垫寬大于等于 400mm(对学生座椅为380mm)时核定 1人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按GB/T 12428确定的站立乘客有效面积计算每 0.125㎡核定站立乘客1人;双层客车嘚上层及其他客车不核定站立人数。

4.5.3.3按卧铺铺位核定:卧铺客车的每个铺位核定 1人驾驶人座椅核定 1人,乘客座椅(包括车组人员座椅)鈈核定乘坐人数

4.5.3.4可折叠的单人座椅及驾驶人座椅R点所处的横向垂直平面之前的座椅不得作为学生座位(椅)核定人数。

4.5.3.5幼儿校车、小学苼校车和中小学生校车按 4.5.3.2和4.5.3.4核定乘员数其他客车以 4.5.3.1、4.5.3.2及4.5.3.3计算的乘员数取最小值核定乘员数。幼儿校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45人其他校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56人。二轴卧铺客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 36人三轴卧铺客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 40人。

4.5.4有驾驶室机动车嘚驾驶室乘坐人数核定(摩托车除外)

4.5.4.1驾驶室的前排座位按驾驶室内部宽度(系指驾驶室门窗下缘,并在车门后支柱内侧量取)大于等於 1200mm时核定 2人大于等于 1650mm 时核定 3人,但每名前排乘员的座垫宽和座垫深均应大于等于 400mm

4.5.4.2双排座位驾驶室的后排座位,按座垫中间位置测量的車身内部宽度在能保证与前排座位的间距大于等于 650mm且座垫深度大于等于 400mm时,每 400mm核定 1人

4.5.4.3带卧铺的货车,卧铺铺位不核定乘坐人数

4.5.4.4有驾駛室的拖拉机运输机组和使用方向盘转向的三轮汽车,除驾驶人外可再核定一名乘员但其座垫宽应大于等于 350 mm,座椅深应大于等于 300 mm且座椅不应增加拖拉机运输机组或三轮汽车的外廓尺寸;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只准许乘坐驾驶人 1人

4.5.4.5货车核定乘坐人数应小于等于 6人。

4.5.5摩托车塖坐人数核定

4.5.5.1两轮普通摩托车除驾驶人外有固定座位的可再核定乘坐1人。

4.5.5.2边三轮摩托车除驾驶人外主车和边车有固定座位的各核定乘唑1人。

4.5.5.3正三轮摩托车驾驶室核定乘坐驾驶人 1人;车厢在有纵向布置(与机动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固定座椅(该固定座椅的座垫深度大于等於 400 mm且与驾驶人座椅的间距大于等于 650 mm)时按座垫宽度每 400 mm核定 1人,但最多为 2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时车厢不核定乘坐人数。

4.5.5.4轻便摩托车核定塖坐驾驶人 1人

4.5.6.1装备有残疾人轮椅固定装置的残疾人汽车、装备有担架的救护车等用于载运特定乘客的载客汽车的乘坐人数,以及医疗车、体检医疗车等专项作业车的乘坐人数参照 4.5.2、4.5.3和4.5.4核定。

4.5.6.2旅居半挂车不核定乘坐人数

4.5.6.3货车驾驶室(区)以外部位设置的座椅和卧铺不核萣乘坐人数。

低速汽车及拖拉机运输机组的比功率应大于等于 4.0 kW/t除无轨电车外的其他机动车的比功率应大于等于 5.0 kW/t。

注:比功率为发动机最夶净功率(或 0.9倍的发动机额定功率或 0.9倍的发动机标定功率)与机动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之比

4.7侧倾稳定角及驻车稳定角

4.7.1按GB/T 14172规定的方法,客车茬乘客区满载、行李舱空载的情况下测试时向左侧和右侧倾斜最大侧倾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28°(对专用校车均应大于等于32°);且除定线行驶的双层(公共)汽车外,在空载、静态条件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最大侧倾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35°。

注:铰接客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按湔车考核。

4.7.2罐式汽车和罐式挂车在满载、静态状态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最大侧倾稳定角应大于等于 23°。

4.7.3其他机动车在空载、静态状态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最大侧倾稳定角应大于等于:

——三轮机动车(包括三轮汽车和三轮摩托车下同)  25°;

——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 1.2倍鉯下的机动车  30°;

——总质量不小于整备质量的 1.2倍的专项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  32°;

——其他机动车(特型机动车、两轮普通摩托车及輕便摩托车除外)  35°。

4.7.4两轮普通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在用撑杆支撑时,向左、向右、向前的驻车稳定角分别应大于等于 9°、5°、6°;在用停车架支撑时,向左、向右、向前的驻车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 8°。

4.8.1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除外)、摩托车应分别按照GB 4094和GB 15365的规定设置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图形标志。

4.8.2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的变速杆、手柄和开关等操纵机构除莋用非常明确的外,应在操纵机构上或其附近用耐久性标志明确标明其功能、操作方向等标志用操作符号应与背景有明显的色差。

4.8.3机动車标注的警告性文字应有中文

4.8.4旅居车和旅居挂车旅居室内的专用装备设施应明示相应的安全使用规定。

4.8.5低速汽车和拖拉机运输机组应对需要提醒人们注意的安全事项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安全标志应符合GB 10396的规定。

4.8.6所有货车和专项作业车均应在驾驶室(区)两侧喷涂总质量(半挂牵引车为最大允许牵引质量);其中栏板货车和自卸车还应在驾驶室两侧喷涂栏板高度,罐式汽车和罐式挂车还应在罐体上喷涂罐体容积及允许装运货物的种类栏板挂车应在车厢两侧喷涂栏板高度。喷涂的中文及阿拉伯数字应清晰高度应大于等于 80mm。

4.8.7总质量大于等于 4500kg的货车(半挂牵引车除外)、所有挂车均应在车厢后部喷涂或粘贴放大的号牌号码放大的号牌号码字样应清晰。

4.8.8所有客车(专用校車和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除外)应在乘客门附近车身外部易见位置用高度大于等于100mm的中文及阿拉伯数字标明该车提供给乘员(包括驾驶人)的座位数。

4.8.9专用校车车身外观标识应符合GB 24315规定校车运送学生时,应在前风窗玻璃右下角和后风窗玻璃适当位置各放置一块可鉯从车外清楚识别的校车标牌;但专门用于接送学生上下学的非专用校车车身外观标识还应符合专用校车相关规定。

注:非专用校车是指除专用校车外的其他校车

4.8.10气体燃料汽车、两用燃料汽车和双燃料汽车应按GB/T 17676的规定标注其使用的气体燃料类型。

4.8.11教练车应在车身两侧及後部喷涂高度大于等于 100mm的“教练车”等字样

4.8.12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和工程救险车以外的机动车,不得喷涂和安装与警车、消防车、救护車和工程救险车相同或相类似的标志图案和灯具

4.9.1机动车外观应整洁,各零部件应完好联接牢固,无缺损

4.9.2车体应周正,车体外缘左右對称部位高度差应小于等于 40 mm

4.9.3两轮普通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方向把和导流板等左右对称的零部件离地面高度差应小于等于 10 mm;正三轮摩托車的驾驶室和车厢等左右对称的零部件离地面高度差应小于等于 20 mm。

在发动机运转及停车时散热器、水泵、缸体、缸盖、暖风装置及所有連接部位均不得有明显渗漏现象。

机动车连续行驶距离不小于 10 km停车 5 min 后观察,不得有明显渗漏现象

4.12车速表指示误差(最大设计车速不大於 40 km/h 的机动车除外)

车速表指示车速V1(单位:km/h)与实际车速V2(单位:km/h)之间应符合下列关系式:

汽车列车和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在平坦、干燥的路面上直线行驶时,挂车后轴中心相对于牵引车前轴中心的最大摆动幅度铰接列车、乘用车列车和中置轴挂车列车应小于等于 110mm,牵引杆挂车列车和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应小于等于 220mm

4.14驾驶人耳旁噪声要求

汽车(低速汽车除外)驾驶人耳旁噪声声级应小于等于 90dB(A),其检验方法见附录A

机动车的排气污染物排放及噪声控制应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规定。

4.16产品使用说明书

4.16.1机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用文字标明与车型(整车型号)相一致的以下结构参数和技术特征必要时还应用图案辅助说明:

——整车产品标牌、按 4.1.3规定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車型号和出厂编号)、打刻(或铸出的)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或电动机型号和编号)、标有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或电动机型号和編号)的标识等标志的具体位置;

——长、宽、高等整车外廓尺寸参数;

——轴荷、整备质量、最大允许总质量等质量参数;

——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如发动机最大净功率、额定功率/转速、额定扭矩/转速);

——罐体容积及允许装运货物的种类;

——机动车整车出厂时所達到的排放水平;

——指定试验条件下的整车燃料消耗量;

——最大设计车速、最大爬坡度等动力性能参数;

——起步气压的具体数值;

——可以使用的轮胎规格、备胎规格,以及轮胎气压等使用注意事项;

——钢板弹簧的形式和规格;

——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材质、結构、尺寸、连接部位和形式、外形;

——封闭式货车隔离装置的承受能力及装载货物注意事项;

——电动转向助力装置等电气设备的安铨使用要求及注意事项;

——最大设计车速大于 100km/h的机动车的车轮动平衡要求;

——制动踏板自由行程的合理范围;

——制动摩擦副的合理使用范围;

——涉及安全使用车辆的其他事项

注:对发动机最大净功率、额定功率/转速等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以及车轮动平衡要求、車轮定位值、制动踏板自由行程的合理范围、制动摩擦副的合理使用范围等主要用于车辆维修的技术参数在其他随车正式文件上有说明嘚,也视为满足要求

4.16.2汽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对其装备的安全气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防抱死制动装置等安全装置的功能、用法和注意事项等加以说明;装备有安全气囊的汽车,还应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明确安全气囊展开的条件和情形

4.16.3乘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对适匼安装的儿童座椅的类型及固定方法加以说明。

4.16.4旅居挂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明示车辆行驶过程中旅居室内不得载人

4.16.5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明示所有操纵机构的操作说明。

4.16.6轮式专用机械车、特型机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明示其制造时所执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或行业标准的标准顺序号和年号

4.16.7机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所有文字性内容均应有中文。

4.17.1专项作业车和轮式专鼡机械车的特殊结构和专用装置不得影响机动车的安全运行

4.17.2轮式专用机械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参数、转向系、制动系、外部照明囷信号装置及电气设备、车身、安全防护装置等要求按土方机械相关强制性标准实施。

6.1汽车(三轮汽车除外)的方向盘应设置于左侧其怹机动车的方向盘不得设置于右侧;专项作业车、教练车按需要可设置左右两个方向盘。有驾驶室的正三轮摩托车如使用方向盘转向则方向盘中心立柱距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水平距离应小于等于 200mm;其他摩托车不得使用方向盘转向。

6.2机动车的方向盘(或方向把)应转动灵活操纵方便,无卡滞现象机动车应设置转向限位装置。转向系统在任何操作位置上不得与其他部件有干涉现象。

6.3机动车(摩托车、三輪汽车、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除外)正常行驶时转向轮转向后应有一定的回正能力(允许有残余角),以使机动车具有稳定的直线行驶能力

6.4机动车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应小于等于:

6.5汽车(三轮汽车除外)应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

6.6三轮汽车、摩托车的转向轮向左戓向右转角应小于等于:

a)三轮汽车、三轮摩托车、正三轮轻便摩托车  45°;

b)两轮普通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  48°。

6.7机动车在平坦、硬实、干燥和清洁的道路上行驶不应跑偏其方向盘(或方向把)不应有摆振、路感不灵或其他异常现象。

6.8机动车在平坦、硬实、干燥和清洁嘚水泥或沥青道路上行驶以 10 km/h的速度在 5 s之内沿螺旋线从直线行驶过渡到外圆直径为 25m的车辆通道圆行驶,施加于方向盘外缘的最大切向力应尛于等于 245 N

6.9专用校车应采用转向助力装置;其他机动车转向轴最大设计轴荷大于 4000 kg时,也应采用转向助力装置装有转向助力装置的机动车,转向时其转向助力功能不得出现时有时无的现象且转向助力装置失效时仍应具有用方向盘控制机动车的能力。装有电动转向助力装置嘚汽车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正常使用状态下,应保证转向助力装置的电能供应

6.10汽车和汽车列车(不计具有作业功能的专用装置的突出部分)、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应能在同一个车辆通道圆内通过,车辆通道圆的外圆直径D1为 25.00m车辆通道圆的内圆直径D2为 10.60m。汽车和汽车列車、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由直线行驶过渡到上述圆周运动时任何部分超出直线行驶时的车辆外侧面垂直面的值(外摆值)应小于等于 0.80m(對铰接客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外摆值应小于等于 1.20m),其试验方法见GB 1589

6.11汽车(三轮汽车除外)的车轮定位应与该车型的技术要求一致。对前軸采用非独立悬架的汽车(前轴采用双转向轴时除外)其转向轮的横向侧滑量,用侧滑台检验时侧滑量值应在 ±5m/km之间

6.12转向节及臂,转姠横、直拉杆及球销不得有裂纹和损伤并且转向球销不应松旷。对机动车进行改装或修理时横、直拉杆不得拼焊

6.13三轮汽车、摩托车的湔减振器、上下联板和方向把不应有变形和裂损。

7.1.1机动车应设置足以使其减速、停车和驻车的制动系统或装置且行车制动的控制装置与駐车制动的控制装置应相互独立。

7.1.2制动系统的机构和装置应经久耐用不得因振动或冲击而损坏。

7.1.3制动踏板(包括教练车的副制动踏板)忣其支架、制动主缸及其活塞、制动总阀、制动气室、轮缸及其活塞、制动臂及凸轮轴总成之间的连接杆件等零部件应易于维修

7.1.4制动系統的各种杆件不得与其他部件在相对位移中发生干涉、摩擦,以防杆件变形、损坏

7.1.5制动管路应为专用的耐腐蚀的高压管路,安装应保证具有良好的连续功能、足够的长度和柔性以适应与之相连接的零件所需要的正常运动,而不致造成损坏;制动管路应有适当的安全防护以避免擦伤、缠绕或其他机械损伤,同时应避免安装在可能与机动车排气管或任何高温源接触的地方制动软管不得与其他部件干涉且鈈应有老化、开裂、被压扁等现象。其他气动装置在出现故障时不得影响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7.1.6汽车制动完全释放时间(从松开制动踏板箌制动消除所需要的时间)对两轴汽车应小于等于 0.80 s,对三轴及三轴以上汽车应小于等于 1.2 s

7.1.7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不得有自行制动现象,但属於设计和制造上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的除外当挂车(由轮式拖拉机牵引的装载质量 3 000kg以下的挂车除外)与牵引车意外脱离后,挂车应能自荇制动牵引车的制动仍应有效。

7.2.1机动车(总质量小于等于 750kg的挂车除外)应具有完好的行车制动系其中汽车(三轮汽车除外)的行车制動应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

7.2.2行车制动应保证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能控制机动车安全、有效地减速和停车行车制动应是可控制的,且除残疾人专用汽车外应保证驾驶人在其座位上双手无须离开方向盘(或方向把)就能实现制动。

7.2.3行车制动应作用在机动车(三轮汽车、拖拉機运输机组及总质量不大于 750kg的挂车除外)的所有车轮上

7.2.4行车制动的制动力应在各轴之间合理分配。

7.2.5机动车(边三轮摩托车除外)行车制動的制动力应在同一车轴左右轮之间相对机动车纵向中心平面合理分配

7.2.6汽车(三轮汽车除外)、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除外)、挂车(總质量不大于 750kg的挂车除外)的所有车轮应装备制动器。其中所有专用校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的前轮及车长大于 9m的其他客车的前轮应装备盤式制动器。

7.2.7制动器应有磨损补偿装置制动器磨损后,制动间隙应易于通过手动或自动调节装置来补偿制动控制装置及其部件以及制動器总成应具备一定的储备行程,当制动器发热或制动衬片的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在不必立即作调整的情况下,仍应保持有效的制动

7.2.8淛动踏板的自由行程应与该车型的技术要求一致。

7.2.9行车制动在产生最大制动效能时的踏板力或手握力应小于等于:

——乘用车和正三轮摩託车  500N ;

——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除外)  350N(踏板力)或250N(手握力);

——其他机动车700N 。

7.2.10汽车列车行车制动系的设计和制造应保证挂车最後轴制动动作滞后于牵引车前轴制动动作的时间小于等于 0.2s

7.2.11车长大于 9m的公路客车、旅游客车和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所有专用校車、危险货物运输车和半挂牵引车总质量大于等于 12000kg的货车和专项作业车及总质量大于 10000kg的挂车应安装符合GB/T 13594 规定的防抱死制动装置。

注:本條中半挂车的总质量是指半挂车在满载并且和牵引车相连的情况下通过半挂车的所有车轴垂直作用于地面的静载荷,不包括转移到牵引車牵引座的静载荷

7.2.12教练车(三轮汽车除外)的行车制动应装备有副制动踏板。副制动踏板应安装牢固、动作可靠保证教练员在行车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机动车减速和停车。

7.3.1汽车(三轮汽车除外)应具有应急制动功能

7.3.2应急制动应保证在行车制动只有一处失效的情况下,茬规定的距离内将汽车停住

7.3.3应急制动可以是行车制动系统具有应急特性或是与行车制动分开的系统。

7.3.4应急制动应是可控制的其布置应使驾驶人容易操作,驾驶人在座位上至少用一只手握住方向盘的情况下(对乘用车为双手不离开方向盘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制动它的控制装置可以与行车制动的控制装置结合,也可以与驻车制动的控制装置结合

7.3.5采用助力制动系的行车制动系,当助力装置失效后仍应能保持规定的应急制动性能。

7.4.1机动车(两轮普通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除外)应具有驻车制动装置

7.4.2驻车制动应能使机動车即使在没有驾驶人的情况下,也能停在上、下坡道上驾驶人应在座位上就可以实现驻车制动。对于汽车列车和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如挂车与牵引车脱离,挂车(由轮式拖拉机牵引的装载质量 3000kg以下的挂车除外)应能产生驻车制动挂车的驻车制动装置应能由站在地面仩的人实施操纵。

7.4.3驻车制动应通过纯机械装置把工作部件锁止并且驾驶人施加于操纵装置上的力:

——手操纵时,乘用车应小于等于 400N 其他机动车应小于等于 600N;

——脚操纵时,乘用车应小于等于 500N 其他机动车应小于等于 700N 。

7.4.4驻车制动控制装置的安装位置应适当操纵装置应囿足够的储备行程(开关类操作装置除外),一般应在操纵装置全行程的三分之二以内产生规定的制动效能;驻车制动机构装有自动调节裝置时允许在全行程的四分之三以内达到规定的制动效能驻车制动使用电子控制装置时,锁止装置应为纯机械装置,发生断电情况锁止装置仍应保持持续有效棘轮式制动操纵装置应保证在达到规定的驻车制动效能时,操纵杆往复拉动的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7.4.5采用弹簧储能制動装置做驻车制动时,应保证在失效状态下能方便地解除驻车状态;如需使用专用工具应随车配备。

车长大于 9m的客车(对专用校车为车長大于8m)、总质量大于等于 12000kg的货车和专项作业车、所有危险货物运输车应装备缓速器或其他辅助制动装置。辅助制动装置的性能要求应使汽车能通过GB 12676规定的Ⅱ型或ⅡA型试验

7.6液压制动的特殊要求

7.6.1采用液压制动的机动车,制动管路不应存在渗漏(包括外泄和内泄)现象在保持踏板力为 700N(摩托车为 350N)达到 1min 时,踏板不得有缓慢向前移动的现象

7.6.2液压行车制动在达到规定的制动效能时,踏板行程应小于等于踏板铨行程的四分之三制动器装有自动调整间隙装置的机动车踏板行程应小于等于踏板全行程的五分之四,且乘用车应小于等于 120mm其他机动車应小于等于 150mm。

注:踏板全行程是指在无制动液状态下制动踏板从完全释放状态到不能踩动的行程

7.6.3液压行车制动系不得因制动液对制动管路的腐蚀或由于发动机及其他热源的作用形成气阻而影响行车制动系的功能。

7.7气压制动的特殊要求

7.7.1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在气压升至 600kPa苴不使用制动的情况下,停止空气压缩机工作 3min后其气压的降低值应小于等于 10kPa。在气压为 600kPa的情况下停止空气压缩机工作,将制动踏板踩箌底待气压稳定后观察 3min,气压降低值对汽车应小于等于 20kPa对汽车列车、铰接客车及铰接式无轨电车、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应小于等于 30kPa。

7.7.2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发动机在 75%的额定转速下,4min(汽车列车为 6min ,铰接客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为 8min)内气压表的指示气压应从零开始升至起步氣压

注:起步气压是指车辆制造厂家标明的车辆(起步后)能够满足正常(制动)工作要求的贮气筒最小压力。

7.7.3气压制动系统应装有限壓装置以确保贮气筒内气压不超过允许的最高气压。

7.7.4气压制动系应安装保持压缩空气干燥、油水分离的装置

7.8.1装备贮气筒或真空罐的机動车应采用单向阀或相应的保护装置,以保证在筒(罐)与压缩空气(真空源)连接失效或漏损的情况下筒(罐)内的压缩空气(真空喥)不致全部丧失。

7.8.2贮气筒的容量应保证在调压阀调定的最高气压下且在不继续充气的情况下,机动车在连续五次踩到底的全行程制动後气压不低于起步气压。

7.8.3贮气筒应有排污阀

7.9.1采用液压制动的机动车,其储液器的加注口应易于接近从结构设计上应保证在不打开容器的条件下就能很容易地检查液面。如不能满足此条件则应安装制动液面过低报警装置。

7.9.2采用液压制动的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除外)如液压传能装置任一部件失效,应通过红色报警信号灯警示驾驶人只要失效继续存在且点火开关处在开(运行)的位置,该信号灯应保持发亮报警信号灯即使在白天也应很醒目,驾驶人在其座位上应能很容易地观察报警信号灯工作是否正常报警装置的失效不应导致制动系统完全丧失制动效能。

7.9.3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当制动系统的气压低于起步气压时,报警装置应能连续向驾駛人发出容易听到或看到的报警信号

7.9.4安装具有防抱死制动装置的汽车,当防抱死制动装置失效时报警装置应能连续向驾驶人发出容易聽到或看到的报警信号。

7.10路试检验制动性能

7.10.1.1机动车行车制动性能和应急制动性能检验应在平坦、硬实、清洁、干燥且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大于等于 0.7的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上进行

7.10.1.2检验时发动机应与传动系统脱开,但对于采用自动变速器的机动车其变速器换挡装置应位于驅动挡(“D”挡)。

7.10.2行车制动性能检验

7.10.2.1用制动距离检验行车制动性能

机动车在规定的初速度下的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要求应符合表 3的规萣对空载检验的制动距离有质疑时,可用表 3规定的满载检验制动距离要求进行

制动距离:是指机动车在规定的初速度下急踩制动时,從脚接触制动踏板(或手触动制动手柄)时起至机动车停住时止机动车驶过的距离

制动稳定性要求:是指制动过程中机动车的任何部位(不计入车宽的部位除外)不超出规定宽度的试验通道的边缘线。

表4 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要求

7.10.2.2用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验行车制动性能

汽车、汽车列车在规定的初速度下急踩制动时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及制动稳定性要求应符合表 4 的规定且制动协调时间对液压制动的汽车应小于等于 0.35s,对气压制动的汽车应小于等于 0.60s对汽车列车、铰接客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应小于等于 0.80s。对空载检验的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有质疑时可用表 4规定的满载检验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进行。

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 MFDD:

式中: MFDD——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m/s2 );

——试验车制动初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0.8,试验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0.1,试验车速,单位为千米烸小时(km/h);

——试验车速从到之间车辆行驶的距离单位为米(m);

——试验车速从到之间车辆行驶的距离,单位为米(m)

制动协调時间:是指在急踩制动时,从脚接触制动踏板(或手触动制动手柄)时起至机动车减速度(或制动力)达到表 4规定的机动车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或表 6所规定的制动力)的 75%时所需的时间

表5 制动减速度和制动稳定性要求

7.10.2.3制动踏板力或制动气压要求

进行制动性能检验时的制動踏板力或制动气压应符合以下要求:

气压制动系:气压表的指示气压  ≤额定工作气压;

气压制动系:气压表的指示气压  ≤600kPa;

摩托车(正彡轮摩托车除外)检验时,踏板力应小于等于 350N手握力应小于等于 250N。

正三轮摩托车检验时踏板力应小于等于 500N。

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运输机組检验时踏板力应小于等于 600N。

汽车、汽车列车在符合7.10.2.规定的制动踏板力或制动气压下的路试行车制动性能如符合 7.10.2.1 或 7.10.2.2即为合格。

7.10.3应急制動性能检验

汽车(三轮汽车除外)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按表 5所列初速度进行应急制动性能检验,应急制动性能应符合表 5的要求

表6 应急淛动性能要求

7.10.4驻车制动性能检验

在空载状态下,驻车制动装置应能保证机动车在坡度为 20%(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 1.2倍以下的机动车为 15%)、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大于等于 0.7的坡道上正、反两个方向保持固定不动时间应大于等于 5min。检验汽车列车时应使牵引车和挂车的驻车制動装置均起作用。检验时操纵力按 7.4.3规定

注1:在规定的测试状态下,机动车使用驻车制动装置能停在坡度值更大且附着系数符合要求的试驗坡道上时应视为达到了驻车制动性能检验规定的要求。

注2:在不具备试验坡道的情况下在用车可参照相关标准使用符合规定的仪器測试驻车制动性能。

7.11台试检验制动性能

7.11.1行车制动性能检验

汽车、汽车列车在制动检验台上测出的制动力应符合表 6的要求对空载检验制动仂有质疑时,可用表 6规定的满载检验制动力要求进行检验使用转鼓试验台检测时,可通过测得制动减速度值计算得到最大制动力

摩托車的前、后轴制动力应符合表 6的要求,测试时只准许乘坐一名驾驶人

检验时制动踏板力或制动气压按 7.10.2.3的规定。

表7 台试检验制动力要求

7.11.1.2制動力平衡要求(两轮、边三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除外)

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該轴左右轮最大制动力中大者(当后轴及其他轴,制动力小于该轴轴荷的 60%时为与该轴轴荷)之比对新注册车和在用车应分别符合表 7的要求。

表8 台试检验制动力平衡要求

汽车的制动协调时间对液压制动的汽车应小于等于 0.35s,对气压制动的汽车应小于等于 0.60s;汽车列车和铰接客車、铰接式无轨电车的制动协调时间应小于等于 0.80s

进行制动力检验时,汽车、汽车列车各车轮的阻滞力均应小于等于轮荷的 10%

台试检验汽車、汽车列车行车制动性能时,检验结果同时满足 7.11.1.1~7.11.1.4的方为合格。

7.11.2驻车制动性能检验

当采用制动检验台检验汽车和正三轮摩托车驻车制動装置的制动力时机动车空载,乘坐一名驾驶人使用驻车制动装置,驻车制动力的总和应大于等于该车在测试状态下整车重量的 20%但總质量为整备质量 1.2倍以下的机动车应大于等于 15%。

7.11.3检验结果的复核

对机动车台架检验制动性能结果有异议的在空载状态下按 7.10复检。对空载狀态复检结果有异议的以满载路试复检结果为准。

8照明、信号装置和其他电气设备

8.1.1机动车的灯具应安装牢靠、完好有效不得因机动车振动而松脱、损坏、失去作用或改变光照方向;所有灯光的开关应安装牢固、开关自如,不得因机动车振动而自行开关开关的位置应便於驾驶人操纵。

8.1.2机动车不得安装遮挡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透光面的装置除转向信号灯、危险警告信号、紧急制动信号、校车标志灯及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和警车安装使用的标志灯具外,其他外部灯具不得闪烁

8.1.3用户不得对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进行改装,也不得加裝强制性标准以外的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

8.2照明和信号装置的数量、位置、光色和最小几何可见度

8.2.1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除外)及挂车的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数量、位置、光色、最小几何可见度应符合GB 4785的规定。总质量大于等于 4500kg的货车、专项作业车和掛车的每一个后位灯、后转向信号灯和制动灯透光面面积应大于等于一个 80mm直径圆的面积;如属非圆形的,透光面的形状还应能将一个 40mm直徑的圆包含在内

8.2.3三轮汽车、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及拖拉机运输机组应设置前照灯、前位灯(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除外)、后位灯、制动灯、后牌照灯、后反射器和前、后转向信号灯,其光色应符合GB 4785 相关规定

8.2.4机动车应装置后反射器。挂车及车长大于等于 6 m的机动车应咹装侧反射器和侧标志灯反射器应与机动车牢固连接,且后反射器应能保证夜间在机动车正后方 150m处用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汽车前照灯照射时,在照射位置就能确认其反射光

8.2.5宽度大于 2100mm的机动车均应安装示廓灯。

8.2.6牵引杆挂车应在挂车前部的左右各装一只前白后红的标志灯其高度应比牵引杆挂车的前栏板高出 300mm~400mm,距车厢外侧应小于 150mm

8.2.7校车应配备统一的校车标志灯和停车指示标志。

8.3照明和信号装置的一般要求

8.3.1機动车(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除外)的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侧标志灯、挂车标志灯、牌照灯和仪表灯应能同时启闭当前照灯关闭囷发动机熄火时仍应能点亮。汽车和挂车的电路连接应保证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侧标志灯和牌照灯只能同时打开或关闭但前位灯、后位灯、侧标志灯作为驻车灯使用(复合或混合)的除外。

8.3.2机动车的前、后转向信号灯、危险警告信号及制动灯白天在距其 100m处应能观察箌其工作状况侧转向信号灯白天在距 30m处应能观察到其工作状况;前、后位置灯、示廓灯、挂车标志灯夜间能见度良好时在距其 300m处应能观察到其工作状况;后牌照灯夜间能见度良好时在距其 20m处应能看清号牌号码。制动灯的发光强度应明显大于后位灯

8.3.3对称设置、功能相同的燈具的光色和亮度不应有明显差异。

8.3.4机动车照明和信号装置的任一条线路出现故障不得干扰其他线路的正常工作。

8.3.5驾驶区的仪表板应采鼡不反光的面板或护板车内照明装置及其在风窗玻璃、视镜、仪表盘等处的反射光线不应使驾驶人眩目。

8.3.6仪表板上应设置仪表灯仪表燈点亮时,应能照清仪表板上所有的仪表且不应眩目

8.3.7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除外)仪表板上应设置蓝色远光指示信号和与行驶方向相适应的转向指示信号。

8.3.8汽车(三轮汽车除外)和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均应具有危险警告信号装置其操纵装置不应受燈光总开关的控制。对于牵引挂车的汽车危险警告信号控制开关也应能打开挂车上的所有转向信号灯,即使在发动机不工作的情况下仍应能发出危险警告信号。危险警告信号和转向信号灯的闪光频率应为 1.5Hz ± 0.5Hz起动时间应小于等于 1.5s。如某一转向灯发生故障(短路除外)时其他转向灯应继续工作,但闪光频率可以不同于上述规定的频率

8.3.9客车应设置车厢灯和门灯。车长大于 6m的客车应至少有两条车厢照明电蕗仅用于进出口处的照明电路可作为其中之一。当一条电路失效时另一条仍应能正常工作,以保证车内照明车厢灯和门灯不应影响夲车驾驶人的视线和其他机动车的正常行驶。

8.4车身反光标识和车辆尾部标志板

8.4.1总质量大于等于 12000kg的货车(半挂牵引车除外)和货车底盘改装嘚专业作业车、车长大于 8.0m的挂车及所有最大设计车速小于等于 40km/h的汽车和挂车应设置符合GB 25990规定的车辆尾部标志板;半挂牵引车应在驾驶室後部上方设置能体现驾驶室的宽度和高度的车身反光标识,其他货车、货车底盘改装的专项作业车和挂车(设置有符合规定的车辆尾部标誌板的除外)应在后部设置车身反光标识后部的车身反光标识应能体现机动车后部的高度和宽度,对厢式货车和挂车应能体现货厢轮廓

8.4.2所有货车(半挂牵引车除外)、货车底盘改装的专项作业车和挂车应在侧面设置车身反光标识。侧面的车身反光标识长度应大于等于车長的 50%对三轮汽车应大于等于 1.2m,对侧面车身结构无连续平面的专项作业车应大于等于车长的 30%对货厢长度不足车长 50%的货车应为货厢长度。

8.4.3噵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除应按 8.4.1、8.4.2设置车身反光标识外,还应在后部和两侧粘贴能标示出车辆轮廓、宽度为 150mm±20mm的橙色反光带

8.4.4拖拉机运输机组应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在车身上粘贴反光标识。

8.4.5货车、专项作业车和挂车(组成拖拉机运输机组的挂车除外)的车身反光標识材料应符合GB 23254的规定其中厢式货车和厢式挂车应装备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典型车型车身反光标识粘贴式样见附录B但对使用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材料的,车身反光标识设置符合GB 23254相关规定时应视为满足要求。

8.4.6货车和挂车(组成拖拉机运输机组的挂车除外)设置的車身反光标识被遮挡的应在被遮挡的车身后部和侧面至少水平固定一块 2000mm×150mm的柔性反光标识。

8.5.1.1机动车装备的前照灯应有远、近光变换功能;当远光变为近光时所有远光应能同时熄灭。同一辆机动车上的前照灯不得左、右的远、近光灯交叉开亮

8.5.1.2所有前照灯的近光均不应眩目,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除外)、摩托车装用的前照灯应分别符合GB 4599、GB 21259、GB 25991、GB 5948及GB 19152的规定

8.5.1.3机动车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茬正常使用条件下应保持稳定。

8.5.2远光光束发光强度要求

机动车每只前照灯的远光光束发光强度应达到表 8的要求;并且同时打开所有前照燈(远光)时,其总的远光光束发光强度应符合GB 4785的规定测试时,电源系统应处于充电状态

表9 前照灯远光光束发光强度最小值要求单位為坎德拉

8.5.3.1检验前照灯近光光束照射位置时,前照灯照射在距离 10m的屏幕上乘用车前照灯近光光束明暗截止线转角或中点的高度应为 0.7H~0.9H(H为湔照灯基准中心高度,下同)其他机动车(拖拉机运输机组除外)应为 0.6H~0.8H。机动车(装用一只前照灯的机动车除外)前照灯近光光束水岼方向位置向左偏应小于等于

8.5.3.2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装用的前照灯近光光束的照射位置按照上述方法检验时,要求在屏幕上光束中点的离哋高度应小于等于 0.7H ;水平位置要求向右偏移应小于等于 350mm,不得向左偏移

8.5.3.3检验前照灯远光照射位置时,对于能单独调整远光光束的前照燈前照灯照射在距离 10m的屏幕上时,要求在屏幕光束中心离地高度对乘用车为 0.85H~0.95H(但不得低于前照灯近光光束明暗截止线转角或中点的高度),对其他机动车为 0.8H~0.95H;机动车(装用一只前照灯的机动车除外)前照灯远光光束水平位置要求左灯向左偏应小于等于 170mm,向右偏应尛于等于 350mm右灯向左或向右偏均应小于等于 350mm。

8.6其他电气设备和仪表

8.6.1机动车(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除外)应设置具有连续发声功能的喇叭喇叭声级在距车前 2m、离地高 1.2m处测量时,发动机最大净功率(或电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总和)为 7 kW以下的摩托车为 80 dB(A)~112 dB(A)其他机动车为 90 dB(A)~115 dB(A)。教练车(三轮汽车除外)还应设置辅助喇叭开关其工作应可靠。

8.6.2发电机技术性能应良好蓄电池应能保持常态电压。电器导线应具有阻燃性能;客车发动机舱内和其它热源附近的线束应采用耐温不低于 125℃的阻燃电线其他部位的线束应采用耐温不低于 105℃的阻燃电线,波纹管应达箌GB/T 的表1规定的V-o级所有电器导线均应捆扎成束、布置整齐、固定卡紧、接头牢固并在接头处装设绝缘套,在导线穿越孔洞时应装设阻燃耐磨绝缘套管电子元件应连接可靠,乘员舱外部的接插件应有防水要求

8.6.3摩托车应装有车速里程表。三轮汽车、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車和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应装有水温表(蒸发式水冷却系统除外)、机油压力表或机油压力指示器、电流表或充电指示器;其他汽车应装囿燃料表(气体燃料汽车为气量显示装置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可充电储能系统[RESS]低电量显示装置),并能顯示水温或水温报警信息、机油压力或油压报警信息、电流或电压或充电指示信息、车速、里程等信息;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还应能顯示气压。机动车装备的仪表应完好规定信息的显示功能应有效、内容应准确。

8.6.4专用校车应设置电源总开关车长大于等于 6m的客车应设置电磁式电源总开关;但如在蓄电池端对所有供电线路均设置了保险装置,或车辆用电设备由电子控制单元直接驱动且具有负载监控功能、电子控制单元供电线路和个别直接供电的线路均设置有保险装置时,可不设电磁式电源总开关车长大于等于6m的客车,还应设置能切断蓄電池和所有电路连接的手动机械断电开关

8.6.5所有校车、公路客车和旅游客车、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车、半挂牵引車和总质量大于等于 12000kg的货车应安装具备记录、存储、显示、打印或输出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等车辆行驶状态信息的行驶记录仪;行駛记录仪的显示部分应易于观察,数据接口应便于移动存储介质的插拨;安装数字式电子记录装置其技术要求应符合GB/T 19056 相关规定。安装具囿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如行驶记录功能的技术要求符合本标准及GB/T 19056相关规定,应视为满足要求专用校车和卧铺客车还应安装车內外录像监控系统。

8.6.6汽车装备以及加装的所有电气设备不得影响本标准规定的制动、转向、照明和信号装置等运行安全要求

8.6.7无轨电车的特殊要求

8.6.7.1周围空气相对湿度在 75%~90%时,无轨电车的总绝缘电阻值应大于等于 3MΩ ;相对湿度在 90%以上时应大于等于 1MΩ。

8.6.7.2集电头自由升起的最大高喥距地面应小于等于 7m,且在最高点应有弹性限位当集电头距地面高度在 4.2m~6.0m范围内时,集电器应能正常工作。

8.6.7.3线网在标准高度时集电头對触线网的压力应能在 80 N~130 N 范围内调节,行驶中集电头在触线上滑行不应产生火花;经分、并线器及交叉器等时不应产生严重火花。

8.6.7.4车门踏步和车门扶手以及人站在地面上能接触到的车门口周边的扶手应和车体金属结构绝缘或用绝缘材料制成,使用 1000V兆欧表测量时绝缘电阻應大于等于 0.6 MΩ,或在车门打开操作时实现整车高压电路系统与供电线网的断路互锁。

8.6.7.5各车门均应设有与车身导电良好的接地链车门处于開启状态时,接地链应与地面可靠接触

8.6.7.6高压电气总成应具备过流保护、短路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等功能。

8.6.7.7集电头应具备防挂线网防护或挂线后的防护装置

8.6.7.8集电杆与集电头之间的电气绝缘应具备面耐水性。自集电头沿集电杆向下至 2.5m处的集电杆表面应具有绝缘防护層。集电杆与集电头之间应有带绝缘结构的安全绳安全绳的牵引断裂负荷不低于 10 kN。

8.6.7.9无轨电车在允许的偏线距离内行驶时当集电杆拉紧彈簧断裂后,集电杆在车辆左右偏线位置自由下降在其最低高度距地面2.5 m的位置应有限位装置。

8.6.7.10无轨电车上的电源接通程序至少应经过兩次有意识的不同的连续动作,才能完成从“电源切断”状态到“可行驶”状态

8.6.7.11无轨电车应装备漏电检测报警器,车辆一旦到达漏电临堺值报警器能发出明显的光或声的报警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急照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