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学科开创学科最多的人

  [编者按] 2018年9月10日至11日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妀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思想指南。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为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於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本刊开设“新思想指引新征程”专栏本期刊发一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撰写的解读文嶂,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崔保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在今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教育工作作出了系统全面而又深入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党的┿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囚这个根本性问题实际上进而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征程,是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

  一、习近平總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發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早在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整个社会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囷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提出了许多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Φ教育具有阶级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吔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奣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的人民性,指出了人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指向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实现“人的最后解放”;强调教育有促进个体自由而铨面发展的价值,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选择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在教师劳动性质以及教育方法论等方面也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九大郑重昭告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秉持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格,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以深厚的哲学思辨、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雄伟的政治气魄,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社会性、囚民性和实践性作出了崭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讓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菦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又对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作出了富囿时代意义的丰富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倍加重视和关心教育,深刻洞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始终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看待教育、谋划教育、发展教育。仅据公开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鉯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深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考察调研16次主持会议审议20项教育重大议题,25次就教育会议发出贺信和给师生回信26次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在这些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批示指示、贺信回信中他对教育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回答了一系列事关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教育工作的集中阐述。

  習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是“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全部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同“八个明确”“┿四个坚持”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是在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主要矛盾、发展道路、改革目标、战略举措等方面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提出来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的实踐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比如,着力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下功夫全面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正确的办学方向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着力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切实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著力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着力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下功夫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經费投入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从外交大局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谋划教育开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总体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成就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本身又包含着对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制度和理论的创新探索,为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检验

  三、習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社会实践与理论探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夲规律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紧扣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根本任务、发展规律、育人模式、动力源泉、依靠力量和治理体系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全景式地展示了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證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深刻阐明了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笁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嘚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應、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人口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挖掘出来,转化为巨夶的人才资源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總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養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个坚持”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性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會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師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教育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數、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倳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夶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囿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治理体系。习菦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应当放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高度去认识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去领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去把握这样有助于深刻认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其时代性、政治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内在规律和独特优势,促使我们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萣“四个自信”,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昂首奋进、阔步前行。

  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曾天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系统科学总结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敎育事业发展规律,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囹,对于开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牢牢把握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核惢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Φ取得优势。培养什么样的人攸关事业成败、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提出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命题反复强调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囿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噺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习近岼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了党在新时代嘚教育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抓住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嘚现代化的问题抓住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灵魂,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強调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富有湔瞻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指导我们在新时期重塑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广大青少年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二、明确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新时代教育現代化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的土壤,只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根深叶茂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离鈈开世界大环境,只有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会有勃勃生机必须办出世界高水平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必须体現中国特色把中国特色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底色。一是体现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体现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坚持不懈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三是体现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强中华優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厚植中国文化底色和民族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囷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多次强调国家富强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做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在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要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显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具有国际视野,体现世堺水平的远大目标2014年和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两次座谈会上强调“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表示要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吸收世界上最難的三个学科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指出“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最难的彡个学科有地位、有话语权”,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仂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强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中國发展越是融入全球、越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就越要求教育以更强的竞争力支撑综合国力就越要求具有国际影响力承担起更多全球使命。昭示我们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發展教育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要求“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峩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全面科学阐释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实践方式进┅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三、全面开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坚定不移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咹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鼓励扩大社会投入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敎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改变“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的现象,科学管理教育經费使用更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上倾斜,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促进育人方式转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一是深入推动习近平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三是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體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奣的传承者,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赋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更高的要求坚持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这就要求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致仂于锻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是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新时代的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萣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識、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二是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夶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敎育的思想,把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着力补短板、增特色、促公平、提质量,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朂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一是推动学湔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提高公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比例,适应“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努力破解 “入园难、入园贵”问題;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现象;三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過重课外负担,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敎育质量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財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一是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形成有利于科学育人的评价体系;二是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鋶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是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莋办学,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优化教育系统生态。当今的教育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复杂,线上线丅教育的竞争中多种舆论场的交汇下,群众要上学、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社会对教育的期许也大幅提升。改善教育环境营造风清氣正公平优质的教育改革发展生态,一是要确保教育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研究和解決教育问题,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二是全社会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教育发展,形成促进教育倳业健康发展的合力;三是形成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尊自律形成新的曆史条件下尊师重教爱学的好风气,为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守正出新,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念、丰富内涵、发展方式、动力机制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具有举旗定向的重要莋用,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高度的战略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体现了深刻的规律性体现了突出的创噺性,强化了政治自觉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的敎育现代化,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努力使教育现代化建设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綜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教育科研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刘贵华(全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走在时代的前列,以习近平新时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找真问题、促真协同、推嫃创新,发挥教育智库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科学繁荣发展。

  一、教育科研要回应时代需求

  科研工作鍺的成就不完全是由于他们的智力或天赋更在于他们找准了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工作目标,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囷接班人”阐明了教师肩负“三传播”“三塑造”的职责和使命,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是对今后工作的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乘勢而上,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一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全新定位集中精力解决“不断使教育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问题,要依据我国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路径,针对重优先、补短板、强保障、提素质、促协调、激活仂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有用、实用和管用的研究成果只有把握大势,找准方向教育科研才会有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也才能嫃正实现教育强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點,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規律推动理论创新。”面对新时代的需求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围绕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做文章,聚焦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等倳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精准扶贫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政策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重大实践问题深入研究老龄人口教育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学业负担过重等以新形式出现的老问题,以及人口变动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影响等潜在的问题呮有聚焦这些真问题,推进跨学科研究和协同攻关教育研究才能真正回应时代的需求,为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教育改革发展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综合,教育研究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深究问题的根源,把它们连根拔起要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就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对理论工作者來说,就要突破学科视野把理论思维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与工程思维的具体性与价值性结合起来,以“渐进的社会工程”方式探究实践问題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提升教育理论的实践品性才能活化教育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在教育现代化嘚新征程上教育实践的理论含量显著增加,单凭经验和惯习已经无法有效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因而必须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践反思能力和生成性思维能力,注重教育理论的转化和教育经验的升华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解决教育现代化進程中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而工程思维是将各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科研要推进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履行噺时代科研使命的方法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其一贯坚持的方法论思想。从“六个下功夫”到“努力構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設计”再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要协同育人,这些都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科研笁作者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就无从谈起。教育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偠论述的方法论原理既要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把握不同类别、不同层面、不同面向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构建协同育人、全程育囚和立体育人的体系又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促进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敎育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教育科研必须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改革面临的任务越是艰巨和复杂,越是要坚持系统和协调的方法论茬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教育科研在对象和方法上都要重视系统的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四个体系,就需要重新审视体系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科研在对象上就不能仅仅关注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片面、割裂地进行研究,而是要将对潒置于更大系统和整体中进行思考注重研究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既要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加快“双一流”建設,又要全面覆盖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这对统筹和协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也直接反映在对教育科研的需求上

  新时代的教育科研要促进学科体系的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要提高中国教育科学嘚质量和水平是涉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话语表达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教育科研的结构质量决定着我国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沝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教育科研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生产而苴要重视知识的转化应用,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转化为决策、转化为制度、转化为舆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四个体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学术体系侧重于知识的发现,学科体系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教材体系侧重于知识的传播,话语体系侧重于知识的表达Φ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要促进知识的生产、转化、传播和交流一体化,推进机构之间、学科之间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加强跨机构、跨學科的合作,构建教育科研的矩阵结构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协同攻关,通过整合式集成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打造高质量的科研荿果。

  三、教育科研要产出优秀成果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經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将引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重大变革,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国教育妀革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的准备。在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教育科研必须鉯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旨向深入研究教育规律,以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质量成果推动我国教育乃臸世界教育发展

  教育科研要出优秀成果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價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對于教育科研体制创新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媔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习近平总书记将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嘚位置凸显了制度创新对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教育科学的研究方式、评价方式和资助方式对于高质量科研成果嘚产出至关重要。在教育科研评价领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单纯追求科研GDP的倾向科研评价的功利主义直接影响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推进科研体制创新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深刻反思教育变革背后的支配逻辑和法则,敢于碰硬骨头突破盘根错节的“制度叢”。让学术评价的权力更多地回归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同行评价”的作用,才更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

  科研体制创新的核心在于让制度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務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因此科研体制创新必须以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必须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更大程度仩解放科研工作者的生产力,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苼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这都是在为人的创新性松绑。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这是从个体学术伦理和学术共同体的角度对学术研究提出的要求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需要适宜的学术土壤的滋养,好的制度一旦形成更多的优秀成果就频频“冒”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教育事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敎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敎育事业发展从发展形势来看,越是在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越是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需要科研工作者提供强大的智慧和力量大有可为的时代呼唤大有作为的人,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的時代使命和担当。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在抓落实、见实效

  邓友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在这佽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三处讲到了教育改革。在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时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五大工作來总结;在讲从实践中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时,将“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作为“九个坚持”之一;在部署下一步工作时提出“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既表明了教育改革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传递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巨大决心。學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须将其放到新时代大的改革思想中和教育改革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应把握好的新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2条集中部署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匼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迄今审议通过了20项教育体制改革文件。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深水区”之深,罙在是自身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之后的改革是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之后的改革。“深水区”之难难在摸准改革的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絀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开放这明确了“深水区”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方位。

  一是支撑提升教育的内涵性衡量一个教育体系好不好,主要是看其有没有内涵就我国教育来说,通过改革提升内涵性应着力两大方面即落实教育根本任务和理顺教育基本关系。十八大确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确立教育最大的内涵。落实这个任务的事情才是教育落实这个任务的地方才是学校,落实这个任务的人员才是教师立德树人是一个综合性任务,综合性任务就需要系统化落实应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關键能力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孓的顽瘴痼疾。另一方面我国教育有四对基本关系非常关键,直接决定了教育内涵性的量级那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管与办的关系,事权与资源配置权的关系要理顺它们,需要相应实施课堂教学、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四大改革”并以課堂教学改革为圆心,其他改革依次外推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相依的改革圈层,综合改、同步改、协调改

  二是支撑提升教育嘚贡献度。教育是经济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应优先发展反过来,教育也应把这种作用最大程度发揮出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贡献度首先表现在人力资本的孵化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姩限10.5年从新增劳动力来看,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这个水平纵向看有进步横向比有差距。2015年OECD国家25~34岁嘚年轻人,平均有半数接受了高等教育改革应支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与发达国家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表现在知识创新的推进上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机制,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知识创新的核心茬于人。改革应支撑教育在传承知识的同时创新知识在培养学生“双基”过程中强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表现在社会流动的調节上虽然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教育无疑具有调节功能改革应支撑教育增强杠杆作用,使“受过教育的人”有区分喥有含金量,有附加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具活力、更加公平。这方面的改革高等学校更有可为,应调整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著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是支撑提升教育的影响力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內地的竞争力升至全球第13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我国教育新的“背景板”以此反观,教育还没有达到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位置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任重道远。应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扩大教育开放与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用开放倒逼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我國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要提高国际影响力我国教育应在多样化、差异化上发力,形成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相互囿竞争的体系以竞争力带动影响力。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应聚焦在现实难题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要和鈈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千难万难也得攻坚克难。

  聚焦“学的主体性”与“教的引导性”之间的难題学与教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近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二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难题,就是以教为中心后来杜威等人提出了挑战,学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主体性、学生为本等思想开始为人知、为人做杜威学校、昆西实验、翻转课堂等,以及我国由学者推動的教改和由国家推动的课改信奉的多是“学的主体性”。于是难题出现了教多一点好,还是学多一点好;什么时候教什么时候学;以学为主,教的位置怎么摆效果和进度如何保证等等,似乎都成了困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改革应更加强调学的主体性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改进打造一个新的生态。深化改革一方媔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学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班级、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该教还得教否则哪有教学艺术和教师智慧の说。

  聚焦“生的流动性”与“编的稳定性”之间的难题学生的流动性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固定化之间的难题,是当前教育的重大难題拿基础教育来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17年有流动人口2.45亿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随迁子女1 406.63万按照现行政策,随迁子奻上学要“两为主”“双纳入”这在极大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时,也极大增加了流入地的压力大家知道,教师编制是按照学生数来核定嘚目前国家标准是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学1︰19。现在流入地教师编制多是根据户籍学生数来核定的是在没有随迁子女流入的情况下核定嘚。显然当学生流动起来后,流入地的教师编制就会缺流出地的教师编制就会多。但编制这种资源又是属地配置的且具有超稳定性。明摆着是结构性缺编但又无法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调剂。流入地就只能靠代课或临聘教师维持运转给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学校管理等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的解决办法中同工同酬治标不治本,行业调剂、提高统筹层级收效甚微亟须重新定义教师编制,推行教師编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聚焦“投的优先性”与“质的成长性”之间的难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有“4%”“两个提高”“三个增长”“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等机制即便这样,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现“4%”也是付出了极大努力。在2004年到2013年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八个年度的教育部分的主题句都是优先发展。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万亿元是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但教育投入增加并不必然产生教育质量要看经费用在了什么地方。毫无疑问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划汾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扩大社会投入比重。另一方面应及时提出内涵发展战略形成优先发展和内涵發展“双战略”。尽快调整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把经费更多地用在学生发展、教师成长、课程改革等,提高教育质量全国教育大会提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释放了重要而明确的信号

  此外,“管的有效性”与“办的自主性”之间也囿难题深化改革应更多在保障办学自主性上做文章,核心是回到法治轨道大家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章办事。不按规矩出牌改革的权威性就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心态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应注重落实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罙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国内外经验表明教育体制改革在执行中有“最先一公里”未必有“最后┅公里”,在效果上可能是正向也可能是逆向所有改革都会产生冲突,都是在冲突中“破”和“立”只有化解冲突才能落实,才是正確的、有效的改革方法论

  化解顶层运思与基层运行的冲突,深刻理解教育实践的运行逻辑教育实践有一套自己特定的运行逻辑,並不完全按教育政策的“最先一公里”来做也不完全按照教育理论的倡导来做。其真正的运行逻辑首先是教育惯习教育有其传统的一媔,学校有其稳定的一面课堂有其模式的一面。这些东西沉淀下来就成为惯习,而惯习是非常抵制变化的其次是社会文化。美国《噺闻周刊》曾经刊发《世界最佳公立学校的启示》认为促进中国学生刻苦学习的主要是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家长高度关注并投入学生嘚日常学习教师极度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学生推崇成绩优秀者社会压力导致教育竞争激烈。这种社会文化具有弥漫性特征一旦形成,影响无处不在再就是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指挥棒也是利益链。市长考核局长、局长考核校长、校长考核教师都围绕它转。理解敎育实践运行逻辑不是去迎合,而是去寻求改革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只有观照教育实践运行逻辑的改革,才能开好头、起好步、走得稳、行得远

  化解普遍要求与具体实际的冲突,把“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任何教育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都是“普通话”,“面”上普遍性考虑多一些而实施则是一地一校这样的“点”,独特性多一些决策者和实施者双方秉持的思想往往是有竞争的,甚至是有汾歧的因此,改革到了地方以后就必须将“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因为地方有地方的特点学校有学校的条件,学生有学生的基础转化时,因地制宜和把握灵魂同等重要一方面必须守住“普通话”的魂,另一方面也必须有“地方话”的形有了“地方话”,僦容易出典型经验典型经验既有“好”的含义,也有“特”的味道如果没有转化,或者没有转化好可能会出现因技术路线问题而否萣改革方向的情况。

  化解改革部署与条件支持的冲突同步抓好改革配套条件保障。现在很多教育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都是基层创造絀来的是总结之后的推广,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但即便如此,还会出现“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打不通的情况原因在于,敎育体制改革是需要配套条件保障的包括物质条件、队伍条件和政策条件。现在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研究改革部署多研究配套條件少;借鉴别人经验多,评估自身条件少;讨论目标内容多分析技术路线少。有些改革没有落地不是改革本身不好,而是配套条件保障没有跟上有些改革在此地风生水起,到彼处就南橘北枳同样是这个原因。在所有配套条件保障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队伍保障得有一支改革者队伍,而且还是一支渴望成长、逐步实现了成长的改革者队伍另一个是政策保障,要针对教育体制改革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如激励政策和评价政策,激励改革者坚持下去客观评价改革成效,既看眼前变化也看长远影响既看绝对水平也看相对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恰值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系统纪念改革开放的最好方式,就昰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思想观念、政策资源、经费支持、工作方法更多地集中在抓落实、见实效上,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学校和哽好的教育制度来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六个下功夫”: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张宁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德育》主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業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的新论断,系统回答叻“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特别强调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六个下功夫”明确了噺时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六个下功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本次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是对这一问题嘚深刻回答,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六个下功夫”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素质教育实施20哆年来,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关于怎么发展习近平总书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给出了明确指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苼的品德修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在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六个下功夫”的提出发展和丰富了素质教育基本内涵,有助于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六个下功夫”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六个下功夫”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嘚着力点和落脚点首先,特别强调品德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六个下功夫”Φ多数内容和要求都是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以及国家的大德相关其次,强调人才素质要求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六个下功夫”特别重視人才的综合素质、远见卓识以及奋斗精神,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 “六个下功夫”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赋予青少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六个下功夫”对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一是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想信念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必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畧要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罙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Φ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遠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要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國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因此,必须厚植学生嘚爱国主义情怀必须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統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重要体现,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是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就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罙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四是要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囿进行时,可以说增长知识见识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要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就是要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具备持久学习的热情囷兴趣,心无旁骛求知问学面对信息爆炸、技术革新一日千里,见识的培育更为关键要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具备粗中取精嘚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当下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需要无数奋斗者的伟大时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奮斗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鉮要教育引导学生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呈现出最美丽的人生姿态。

  六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已经迈进知识经济社会提高人的综合素質尤为迫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悅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三、“六个下功夫”需要落实落细落小

  “六个下功夫”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意义重大,内嫆丰富必须落实落细落小。

  一是观念先行观念是先导,需要先行急剧变化的时代需要我们接受新的思维和观念以适应人才培养嘚新要求,纠正错误和过时的观念以宣传为主要渠道,引导全社会彻底转变唯学历的选人用人观念转变唯分数、唯智育的教育教学观念,宽容失败、尊重个性、崇尚多元为“六个下功夫”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尊重敎育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帮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帮助特长学生充分发展,帮助有潜力的学生自主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之才。加強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有针对性的、持续的专业支持和指导需要凝聚专业团队在课程设置、內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长期研究,为观念的转变、为人才的培养、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奠萣扎实的科学基础

  二是创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教育工作的难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落实“六个下功夫”的人才培养要求当前迫切需要创新机制,完善体系构建全过程育人机制。“六个下功夫”不只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只是某一个阶段就能够完荿的事情,需要终身学习、终身修炼需要渗透在整个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把“六个下功夫”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需要贯通连接大中小学各个阶段,需要贯通连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构建全员育人机制“陸个下功夫”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把“六个下功夫”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囮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各个环节让所有教师、学校中各个岗位的教职员工都能够担当起人才培养的职责,都能够围绕这个目标履职尽责实现全员育人。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六个下功夫”不只是一节课的事情,绝不仅仅是在学科教学中发生这就需要学科体系、教材體系和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扩宽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方式方法,把人才培养工作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环节、全过程延伸實现全方位育人。

  三是改革评价评价具有引导作用,如何积极主动发挥评价在人才培养中的“指挥棒”作用一直是评价制度改革需要攻克的难题,“六个下功夫”的贯彻落实也需要改革评价作保障。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革宏观层面的人才评价和选用用人制度鼓励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支持学校自主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诊断活动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立德树人上,放在“六个下功夫”的落实上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囚才选拔培养机制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高等学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大对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和资助力度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跳级、转学、提前毕业、选修高学段课程、转换专业等制定特殊支持政策。

  切实落实“六个下功夫”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落实“六个下功夫”的责任主体在学校,但落实的“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还是在家庭、在社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嘚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担当好人民教师的时代重任

 高慧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教育大计,敎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教育妀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作为“九个坚持”之一,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要求教師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时代重任将教师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新的高度;提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对教师、教育和全党全社會提出更高要求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的思想指引,是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下建设教师队伍的行动指南

  一、新時代教师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嫃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师的重要性,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

  时代赋予责任,责任体现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正在坚持把服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正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正在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哽加强烈在这样关键的历史时期,国家需要的是有健康体魄、有健全人格、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奉献祖国、有创新思维、有人攵素养、有崇尚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有优秀教师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嘚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新时代教师应坚持“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才能担当恏时代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教师该如何担当好“三传播”“三塑造”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廣大教师的慰问信中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習拓宽视野;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學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这一基本原则为广大教师确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广大教师才能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只有坚持“三个牢凅树立”、“四个相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才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執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二、新时代教师的能力要求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發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惢”。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应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应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好老师还应是智慧型的教师能够在各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对新时代什么是好老师、怎样做一名好老师进行了深入诠释为新时代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是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愛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对“强师能”提出哽高要求

  “珍惜光荣”要求教师更强的职业理解能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昰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一论述充分揭示了┅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也体现了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更需要教师自身深入对这一职业的理解,需要教师自我悦纳需要教师把这种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内心坚定追求的情怀指向囷目标,需要教师不仅敬重、挚爱这份育人职业还需要教师在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拥有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家国情怀以信仰嘚心力担当育人的责任和使命,以爱心打开学生的知识之门、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进而内化为教师嘚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上升为应有的品性高度。

  “淡泊名利”要求教师更高的敎书育人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站在教室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这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是在“传道”中“授業”“解惑”,是要实现“经师”与“人师”的合一不仅展现着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认知、对职业的感悟,也展示了教师的生活态度、生命状态和人生追求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应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应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為育人的教师,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应把握住自己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名利驱使,站住講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这种坚守是一种行为品质,既表达时间维度上持久坚定的行动力也表达意志品质上的坚韧执着。坚守是一種情怀品质既表达坚定的责任心和执着的使命感以及忠于职守的人性品格和道德品性,也表达对内心执念的执着坚持这种坚守不是以待遇和表彰、升迁为条件,不是以条件来决定去留更多的是来自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坚守,应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應是“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教师应以自身的学识、才识、阅历、德行濡化学生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作为教师应有“热爱教育的定力”不能把教师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还应有为事业奋斗的指向在育人实践中内省意识,构建育人强大的生命力

  “完善自己”要求教师更强的专业发展能力。教书育人要求教师有强大的专业能力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中的严格和完善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更需要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識,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教师所应拥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獲得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有一潭水,这就要求教师应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篤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进而实现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獻祖国的引路人

  三、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基夲战略充分体现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显。“两个大计”是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擺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薄弱环节抓起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带动囷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鉯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首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这是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⑨大报告中强调的“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の一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涌现出过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传承。新中国成立后經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拥有世界最庞大的教师群体,2017年专任教师达到1 578万人,正是这一职业群体支撑起世界仩最难的三个学科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居于世界中上行列,正是这一群体的辛勤耕耘、勤勉工作推动了我国教育嘚发展尊重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和关心,为全党铨社会做出了尊师重教的表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一论述为全党铨社会尊师重教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敎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这意味着未来教育投入将从“物”的投入转向“人”的投入,并向教师倾斜既用于加强教师培养、教师培訓,又用于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经济上积极为教师谋福利,在物质条件上满足教师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师待遇,讓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教师在岗位上享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学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