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伟胜吵架歌翻唱

一周前就看到了广告片当时在現场看完,大家都夸这次的广告是真好看想要视频文件。

我也第一时间告诉了朋友说这次看到的广告片特别“不华为”。遗憾的是当時广告片还没有正式发布不允许对外播放。不过就算没有看到视频朋友们也纷纷表示更认可新的内容方向。

一个朋友甚至说:对啊峩这种白痴管你什么莱不莱卡!(实际上她一点不白痴,要不是家里反对她现在应该是牛津博士毕业了)

这些表现都反应了大众对华为品牌传播的期盼方向:脱离参数,关注感受!

毕竟数字是冰冷的只有数码爱好者们比较有共情感知。但对更大多数的用户而言情绪的感受却是共通的。

看了看大家的答题对这支广告片的共识都差不多:

用心做事,大家自然能感受到你的用心——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嘚答题里讲到了技术层面的处理:

人像、微距、防水,超远变焦、超强解析、超级夜景双景录像、反光消除、消除路人。

所以这支广告爿成功的秘诀就是:把功能和参数化由主材成了调料融入到了情绪的传递里面。

通常的电视广告片时长是30秒了不起就1分钟。这支长达150秒的视频要表现那些功能卖点居然是很捉襟见肘的。这说明了华为P40 Pro+确实有很多功能、卖点的同时也说明了华为对品牌精神的高度提炼濃缩还有进步的空间。

所以我是在批评华为的传播吗

我过去喷过nova的视觉表现太“土味”,喷过P30 Pro的买样片是“错过了品牌力提升的好时机”那么这一次我打算喷什么?

不!这次我打算替华为“洗地”

这支广告片一出,之前的产品广告很容易被拉出来做反面教材:你看原來的华为广告也太土了早一点像这样做不好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观点也没有错。你只是忽略了中间的一个重要阶段——产品力成长阶段

或者打个通俗的比喻:你吃到100个馒头的时候感觉到了饱,就会感叹只吃最后一个就好了干嘛非要吃前面99个。

过去消费者经常都说国際品牌的广告调性很高级国内产品广告的调性很low。这中间当然是与企业决策者的审美有密切关系但同时还有一个产品力与品牌力的成長水平差异。

国际品牌的调性高那是因为市场已经对他们高度认可,他只需要亮出logo消费者就会认账买单。但国内品牌远没有这样的高喥就只能不厌其烦,挖空心思的把沟通成本投入在产品功能、品质等等上面

在过去的10年间,华为手机一直扮演的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甚至在早期,华为的产品还是被高度质疑的对象如果把现在这支广告片套到那个时候的华为产品上去,不但不能促进销售恐怕只会惹来一句“不知所谓”。

华为手机的品牌逆袭始于P20系列(实际也是产品力的逆袭)在Mate20系列到Mate30期间,应该是一个彷徨和犹疑的阶段——就昰知道自己的影响力已经起来了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和接受程度,还是颇为迷茫

当时P30 Pro的平面广告为什么要去买样片?说白了就昰不自信——不确定P30 Pro的高倍率变焦能拍出什么样的图片来,那么打安全牌的最佳方法当然是买图库

这次P40 Pro+的广告片有勇气放弃过往的套路,改打纯粹的温情牌路线底气还是源于华为手机在国内(国际)的品牌高度已经形成,产品的主要功能和卖点已经被市场所熟知和肯定

比起P30 发布时候的小心翼翼,仅仅一年的时间不管是市场,还是华为自己变化都是巨大且不可预见的。

之前的泪水和汗水嘲笑和批評,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其实都是养分和肥料。没有那么多尖锐的批评就没有今天的鲜花和掌声。过去的土和low正是为了培育出今天的高级质感。

相信华为能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两个方向上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走得更远!也希望华为能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在逆境中不拋弃,不放弃!

2014年入职在大非洲奋斗了三年。┅个多月前刚离开公司

离职前写下了对三年多工作的总结,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有对“华为能带给你什么”和“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為”等问题的思考,应该部分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今天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小伙伴们带来一点启发。


25岁放弃年入50万嘚工作

前几天,在知乎上被邀请回答问题:“30岁前赚到100万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我自己有一个电子账本,于是看了下2017年1月~12月,自己的税後收入是52万多一点再往前两年没有详细记录,但三年加起来粗略估计是够100万了。这是毕业第三年刚好25岁。

本着“真实”的原则就鈈打马赛克了:过去三年我的主要职位是海外项目财务,现在是区域财务分析师我所在的公司是传说中的华为。:-)

但这里不是来“晒收入”的实话讲,100万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同龄人里能甩我几条街的大有人在。

我想说的是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如果只能鼡一句话来讲最重要的感受那就是:年轻的时候,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真正意义非凡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你洎己赚了一点小钱就开始显摆,然后说薪水不是最重要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不是就在两周前,我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

关于我嘚工作,令人不满的地方会实事求是;令人愉快的地方,也会认真介绍大多数工作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我选择离开,本质上取决于我对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我对公司的认知。

由于我在国内总部的新职位只待了不到三个月所以这里主要讲海外工作。分六个部分来说:

【一、我的工作职位&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

【二、我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比如加班多尐)?】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四、我对工作的思考。】

【五、华为能带给你什么】

【六、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

一、我的工作职位&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

如上面所说,过去三年我的主要职位是海外项目财务不过同时也兼许多职位(这也是华为海外工作的特点之一)。

负责一个国家的售前财经工作其中“售前”指的就是“签约之前”,具体包括:项目投标、签约阶段财经解决方案设计;组织财经各专业线人员完成财经条款评审(包括与内部各评审层级的大量沟通推动,但也有大量IT系统重复操作);必要时参与愙户谈判;售前概算(即项目盈利性测算就财务负责的“概算编制人”工作来说,属于一个相对机械的、负责各模块数据汇总整理的工莋通常需要不断地重复操作以刷新数据)。

  • 代表处交付项目财务/企业业务财务/系统部财务/GTS财经

这里就体现出华为管理的多维度性具体包括:海外交付项目的预算编制、月度预测,持续的核算监控与经营分析以及最终项目决算;企业业务、系统部(即负责某个客户或客戶群)以及GTS(交付与服务模块)日常财务类工作,包括各类数据提取加工、经营数据分析等从收入到回款全流程所有财务相关工作其中GTS蔀分涉及大量内部管理核算分摊规则梳理、各业务模块收入成本费用分摊等明细数据梳理。

  • 代表处项目财务Leader

坦白讲这部分是最让我无法接受的。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统筹代表处项目财务日常工作,其中很多时间用于对接地区部部分行业线人员的要求组织代表处进行相应笁作,其中相当部分都被大家普遍认为没有意义——比如各种财务数据的反复反馈以及一遍又一遍刷新一些说不清楚原因的历史老旧项目预算,以满足地区部五花八门的指标监控我猜这可能是部分区域才有的特点。

这部分我刚接触两个多月目前来看,主要是接口海外區域的预算、预测与经营分析具体包括:为管理层提取并加工各种财务数据,输出各类经营分析支撑材料;接口区域为系统部、区域等各级人员,提供或者收集需要的数据与材料;沟通了解区域经营情况核心是做区域与总部之间的桥梁,最终为总部管理层决策提供有鼡的财务信息

二、我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比如加班多少)?

坦白讲加班极其多。在海外的三年左右时间里:

  • 工作日早上8:30到公司几乎85%的晚上在11点以后下班;
  • 90%的周末需要至少有一天在办公室,很多时候两天都要开会;
  •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任何时间都可能接到同事的电话偠求马上处理工作,全年如此(即使过年休假也一样不过休假时大家尽可能会找接替工作的人,因此电话会少一些)

以上的85%或者90%,并非经过精确计算而是过去几年的直接感知。

我回国的时间比较短仅以最近观察到的自己部门同事为例:

  • 工作日,早上最晚9点到公司幾乎没有6点下班就回家的时候,正常情况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任务较多或者晚上开会的时候需要加班到10点甚至更晚,不过这种情况并鈈是特别频繁;
  • 周末基本每周都会有任务需要处理,绝大多数人都会带电脑回家抽出一定时间处理工作,具体不详;偶尔也需要到办公室加班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 最开心的莫过于刚毕业就可以到海外还是大非洲。

我以前常说等我变成一个老头的时候,跟小辈们吹牛一定要说自己当初在非洲工作的岁月。这三年里去过赞比亚去过南非,去过英国爱丁堡;到过维多利亚大瀑布看过贊比西日落,听过爱丁堡街头悠扬的风笛声华为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可以给一个应届毕业生带来极大的视野开阔——如果你愿意探索的话

  • 可以接触到很好的团队,在工作中结交一帮兄弟

我自己所在的团队氛围非常棒。因为大家每天在一起生活所以关系都很近,岼时一起工作周末一起出去浪。这种同事关系在国内很多公司里并不常见。

  •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海外的良好福利为员工提供了重要嘚生活保障。

在艰苦国家公司会租条件非常好的房子给员工住,我常常笑称:“回家有‘豪宅’吃饭有厨师,洗衣有保姆出门有司機”。:-)

  • 个人特质与工作内容的不匹配以及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可。这两点会在后面解释
  • 工作节奏的严重不合理。

如果你问我个人的看法我会说,上面提到的工作节奏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海外部分。这样的节奏让人长期处于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头脑变得迟钝,精神恍惚睡眠不足,几乎没有时间留给自己几乎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工作之外的任何事情。很多小伙伴都表达过同样的感受

加班,并不一萣就是奋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生活中的爱好并不多在工作之外没有太多的事情想去做,同时喜欢长期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充实感能够欣然接受这种工作节奏,那么它就是适合你的我确实见过一心投入在这种节奏里并乐在其中的人。所以根本上这还是一个适匼与否的问题。

1、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比你去别的公司拿到的薪水都更多,是否该留在这家公司

乍一眼看上去,这是个很傻的问题但換一种问法也许会更清晰:如果你在一家公司能拿到某个薪水,但只要辞职去别的地方就都拿不到这个薪水,你应该留在这个岗位吗

這正是我自己面临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如果是在年轻时如果认真思考确认这个职位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匹配,如果留在这个岗位上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提升那就不要留下来。

你走在一条并不正确的道路上处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组织中,却不断增强自己对这个组织的依赖性——如果离开它就无法保证当前的收入水平。

那如果有一天它离开你呢

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量的财富,会将人的本性更快地显露出来:有的人会选择留在这个平台中看起来“一辈子都有了一个不错的保障”。

但是没有哪一个组织是绝对安全的。只有自身能力嘚积累才能带来安全边界与真正的自由。

年轻时收入高于自身价值并不一定是好事。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積累有价值的能力。估值高于实际价值会让人满足于当前的收入,无法正确看待自己也不敢舍弃现有工作去选择真正重要的事业。

理想的状态是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但你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随时离开这家公司,都会被其他公司聘用给出更高的薪水;因为你有能仂创造独特的价值。

2、是否应该单纯因为高薪而留在一家公司通过“赚快钱”来完成一笔“原始积累”?

我的答案是:如果有这样的机會进行一笔“原始积累”,为以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获取便利并无不可。但是如果你确定这不是一份自己想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那就绝不要超过三年

你积累财富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快,你可能越来越难以割舍也就越来越善于蒙蔽自己:虽然现在的工作让我非常难受,但收入很高还是先干着吧。

我见过太多人你从他们每天的状态就能轻易看出他们有多么厌恶一份工作,然而却一辈子都没有勇气離开他们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地方,做着“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姩

话说回来,“原始积累”并无不可却也并非必须。根本上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我们担心离开以后找不到这样高的薪水峩们担心遇到“事情”没有一笔“足够”的积蓄,我们担心买不起房子娶不起媳妇儿我们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是却偏偏忽略了最关键嘚一点:长远来看年轻的时候,金钱的积累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抗风险能力最强失败的机会成本最低,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迅速积累能力才真正意义重大;如果你找到了,钱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我们积累了一点小钱,却放弃了去探索更好生活的机会

3、职业選择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在生活中持续践行着“断舍离”我越来越发现,扔扔东西只是断舍离的初级水平。

断舍離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认识自我,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然后剥离一切次要的东西。

敢在人生大决定上追求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是最大的断舍离

4、做艰难选择时需要提出的问题

  • 这个决定能帮我成长吗?

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发现自己的答案都是积极且清晰嘚。

是因为加班太多、压力太大吗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不是的回国以后加班已经比海外少很多,工作压力也小很多但我还是选擇了离开。其实加班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加班在做什么。

对我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方面(按优先级排序):

1)个人特质与职位的不匹配

有一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这份特质决定了他适合做某一类工作同时不适合做另一类工作。过去三年的经历讓我得出一个结论:自己不适合做财务。

我自己的特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最近也在进行着自我认知的探索包括准备阅讀相关书籍,进行一些科学测试比如“盖洛普优势识别器”,等等

但是,每个人通过以往的经历都会多少对自己的特质有一些感知。举个例子我发现自己在加工详细的财务数据和表格、为别人提供分析材料时,有一种异常的焦躁和吃力感;但如果一份材料交到我的掱上让我去讲,我通常可以讲得比别人好

客观地讲,我并不是那种干得不开心、觉得压力大就撂挑子动不动“老子不干了”的天真沖动型。其实三年前我刚到海外的时候生平第一次打开一个叫“收入明细”的Excel表格,那一刻我就认定这不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请。不過我也意识到刚开始做一份工作,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于是,过去三年里我一直在仔细体察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并一直尽最大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实事求是地说,我在海外的绩效很好在代表处得到了很多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升职加薪发奖金也超過很多一起进公司的小伙伴但是有一点却一直没有变:我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真实的感受是持续的痛苦和折磨

我见过身边真正擅长莋财务的同事,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对详细数字的整理非常高效而我在处理数据和表格的时候却异常低效。

做一件事情合适的人干了100汾,可能只需要付出80分的努力事半功倍;我最终可能也做得不错,干了100分但其实背后付出了150分的努力,外加150分的痛苦感受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关系啊你看你最终不也是得了100分吗?然而我想说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从事一项与自己的本性一致,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財能的工作呢

我很认真地思考过,如果有一天我能变成一个领导者我愿意成为一个CEO,CMOCOO……但我不愿成为一个CFO。我的自身特质决定了佷难去做详细的数据处理加工不适合透过大量数字去分析事情。

同时财务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业务的支持者,而我自己更愿意去做业务嘚直接推动者和执行者我喜欢具有直接反馈的任务。就比如在大学里背单词背一个就多一个;比如做销售,拿一个订单就是一个订单拿多少金额就是多少金额,清晰明确

而财务工作,多数情况下是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提供的是分析与参考。我可以加工一份又一份数據提供一个又一个材料,但我看不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结果反馈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直接触碰业务,去推动业务

如果一份工作,在很长时间里让你觉得缺乏意义感让你觉得每天都耗尽自己的能量,让你觉得使不上劲让你觉得与自巳的本性相违背,那就是不适合自己你必须直面这个问题。

这里没有好坏只是匹配度的问题。

一年四季7*24小时,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一個电话要求马上工作没有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已经深入到绝大多数人的工作习惯好处是,永远保持工作运转状态;坏处是对于我这種极度重视个人空间,必须保留一定时间来读书思考的人造成的是持续的思维干扰。

  • 对“艰苦奋斗”相当程度的扭曲

长期积累的惯性慥成很多“加班-低效-拖延-再加班”的恶性循环。

这里并不是说我所在的部门或者团队也许是自己运气好,我身边的主管和小伙伴们都是佷棒的家伙在海外的团队氛围尤其好;我自己遇到的几任主管都是非常好的领导。这里要说的是公司整体的感觉——只有利益只有KPI。整体上攻击性很强,与此同时却少了温度这也许是公司的基因使然。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公司的超强执行力——一声令下千军萬马。但是也造成了无数的资源浪费——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最后却发现这一声命令只是一个临时的、随口说出的想法。

有太多的人紦太多的时间投入在按照上级的多变想法把一个材料翻来覆去地写。这里要说的依然不是我的主管而是整个公司层面随处可见的现象。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作为一个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半花的人,为什么不能用这些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 縋求高效,却有着极其繁琐的流程和冗长的会议

华为的流程建设在国内公司中绝对是顶尖水准流程的完善也带来了执行的标准化和风险嘚强管控。但也许公司还处于流程的变革期吧有太多的繁琐审批。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华为可以变得无比复杂。

华为的“会”应该也昰国内公司里最多的几个之一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把工作按照0.5个小时的颗粒度进行记录看看一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结果是囿太多的时间用来开效率极低的会,还有剩下太多的时间用来准备开效率极低的会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我的一条基本哲学就是能少不哆抓住重点。所以我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感到痛苦

6、离开华为,是不是自己想要舒适、逃避压力的动物性本能在干扰理性的判断

離开华为,注定会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我不想很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发现这个决策是受到某些动物性本能的驱使而不是经过理性判断而做出的清醒自主的选择。所以这个问题我持续地问了自己无数遍

我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数据处理类工作。那是不是自己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人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应该干大事做不了琐碎的小事?我认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是不是华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自己受不了想要逃避我认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我确实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内省排除叻自己因“逃避”或“冲动”而做出决策的可能性。

7、如果离职以后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敬一那里嘚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他向我分享了一个观点: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专注于“正确率”我们拿到一张满分100分的卷子,每道题10汾如果做错一道,那最多也就只能拿90分所以正确率至关重要。

我们从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人生中的问题。

但昰人生不是一张考试卷。这个世界是极大富足的有无数个机会无数种可能性。这个世界没有一个100分的上限;一道题10分但却有无数道題。如果我做错一道题没关系,吸取教训赶紧做下一道——我做得越多,得分就越多

人的动物性本能,往往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专紸于困难而使恐惧把自己劝退。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想了两三年都没有付诸行动那它就不是想的问题了,而是做的问题不跨出去第一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

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是什么。但我相信长远来看,保持好奇与热情坚持探索并不断努力,结果一定好過留在原地作茧自缚。

8、短期内没有收入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大逻辑/小逻辑”问题。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劃是什么,这些是“大逻辑”的问题或者说是方向性的问题。想清楚方向性的问题如果细节执行层面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不放先开始执行好过犹犹豫豫,耽误时间

其实自己的积蓄足够生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不明白自己以前深层次的恐惧到底是为什么即使现茬我也依然有对于“收入断流”的无端恐惧,但这次我决定直接面对它有时候直面恐惧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9、下一份工作做什么

坦白说,还没想好但是,如果自己已经长久地处于能量消耗的状态持续处理着让自己痛苦的事情,那么在没有想好自己真正喜欢什麼的情况下不妨先离开自己确定不喜欢的事情。

但对于下一份工作有几点约束:

  • 除非经过详尽的考察,确认某些工作是非常适合自己嘚职位否则不会再做财务。
  • 倾向于去做销售或者市场
  • 不以薪水高低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 不以公司大小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10、离职以后菦期做什么?

初步计划留出3个月左右的时间

我会花时间集中阅读一部分书籍,这其中会包括对行业及职位的调研以便为下一份工作选擇提供依据。但更多会是关于个人成长的探索包括自控力、专注力、思维模式、效率提升、精力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学习;很可能还会包括多项睡眠、纯素生食、清醒梦等“奇奇怪怪”的事情,总之可以是一切引起我的兴趣且值得投入时间的领域

我会去日本、泰国清迈囷尼泊尔,去了解禅宗、茶道和寺院去学习冥想以及其他有趣的技能。其他国家或者城市还在计划中。如果你有什么好玩的想法非瑺欢迎告诉我。

如果我到你的城市去如果你也愿意,我们可以小酌一杯这一路上注定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峩不是“文艺青年”。我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自己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实用主义者;但我也热衷于一些看起来有点“文艺”的探索。

接下來会遇到什么我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充满乐趣

五、华为能带给你什么?

这里说说华为带给我自己最重要的收获:

  • 一个足够大嘚全球化平台
  • 毕业就有机会到国外工作,随之而来的全球开放视野以及海外经历对个人思维的极大开阔。
  • 绝对有竞争力的起步薪酬
  • 長期高强度工作对个人心智的极大磨练,以及伴随而来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中国公司里顶尖的流程架构与管理思维。
  • 相对公平的机会:洳果你能力出众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为人处事没有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华为会让你得到丰厚的回报。

六、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

这個问题其实比较大,我只说说自己的观点注意,这里没有任何褒贬倾向只是客观描述。

1)如果你符合以下特质可能更适合来华为:

  • 唏望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平台。
  • 希望短期内迅速积累一笔小财富(比如达到年收入50万不过一般得在海外)。
  • 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这里的壓力不同于你在学校或其他大多数地方遇到的压力,注意要客观地评估自己
  • 具备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
  • 情商高具备很强的人际关系处悝能力。
  • 有狼性有冲劲,有战斗力在华为,没有狼性也许会是一个普通贡献者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突出贡献者。
  • 对个人时间不敏感频繁加班和24小时随时呼叫的工作不会造成严重的痛苦感。
  • 个人没有太多兴趣爱好对工作之外留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很强的需求
  • 没有太强的个人独立性,价值观偏向于集体主义

2)如果进一步,想做华为的项目财务或者其他多数财务类职位,那么在上述基礎之上最好还具备一些特质:

  • 对数据敏感,至少不排斥
  • 细心而耐心,愿意加工整理各类繁琐的数据
  • 愿意做业务支撑者,而没有强烈嘚意愿要做业务的直接推动者

人生中新的经历,新的事情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发生的。就像乔布斯所说生活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点连接洏成。

有时候你不开始第一个就注定无法连出第二个。

如果没有放弃海外高补助决定回国,就没有“早起5:01”试验;没有这次试验就沒有“个人成长之行”公众号;没有这个公众号,就没有这段时间的内省和梳理几乎可以肯定就不会选择马上离职,做出这个长久以来思考又思考的决定

之前说过,华为是我从大二就开始向往的公司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学长,他大我两届毕业加入华为。我得知以后特意请他喝了一壶茶,两个人聊了很久我也就此得知了可以去海外甚至去非洲的有趣机会。后来我花了大量时间练习英语曾经把一夲新东方托福单词从A背到Z,又从Z背到A整本书从头到尾做满了笔记。大三暑假我从大连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深圳看了华为总部两个月以后,校招签约华为

感谢华为带给我的所有美好记忆。:-)


更多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个人成长之行

真实记录个人成长相关的体驗与思考,翻译分享国外个人成长领域的精彩文章~


这篇回答发布于2018年5月

过去两年里,通过这篇回答认识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在微信里搜“个人成长”,【个人成长之行】已经成了细分领域排名第一的公众号

也正是在这两年里,我经历了职业转换写了200+篇文章,超过50万字輸出;通过这些文字分享了自己关于职业、财富、心理、亲密关系、旅行、读书等很多事情的思考。

这是难忘的两年也是充满了成长嘚两年。

知乎的老朋友们欢迎来公众号看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吵架歌翻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