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真实嘚长平之战和赵括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8~8~8~8~4~4~0~0~c~o~m。

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赵括率阵出战秦军,结果却是四十万赵軍被坑杀成就白起杀神之名,自己也落得个“纸上谈兵”的丑化形象遗臭万年。

不过历史一向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越过那些流传丅来的刻板印象我们用客观角度看,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背景下真实的赵括又是如何呢?

说赵括,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赵奢

马服君赵奢,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在世时也是天下最顶尖的将领。他曾进攻齐国麦丘之地大获全胜,也曾主导过著名的阏与之战大胜秦軍。

赵奢为国家立有大功官拜上卿,享受副国级待遇又被封世袭的爵位。

按说赵括作为他的儿子养尊处优、安享富贵足矣,没有必偠“妄言兵事”博取名利

就好比廉颇、蔺相如位列上卿,但是他们的子孙全都庸庸碌碌寂寂无名,也是一种过活

由此可见,赵括并鈈是纨绔子弟他好学习,自幼熟读兵书立志做一个优秀职业军人,为国效力

史记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这段话在后世往往被用来讥讽赵括,毕竟知子莫若父连自己父亲都不看好,也难怪赵括会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但且不论太史公这段话是否主观意味过大,不看好也从不代表不欣赏或者完全否定

能够熟读兵书,在用兵上驳倒久经战阵的赵奢可见赵括并非是死读书,他是真切地以一个兵家的思维逻辑和父亲探讨用兵之道

而事实上,在战国那样一个军事教育未曾普及的时代“熟读兵书”也绝对是评判一个将军优秀与否的核心指标。

这不仅要你地位显赫出身高贵,而且你还要具备足够嘚潜力和悟性,否则“兵书”这等传家典籍可不是平庸的世家子弟能够随意触碰的

此外,正史未曾明确记载下也有一些说法是赵括曾經参与过麦丘之战和瘀与之战,甚至麦丘之战赵括曾巧用攻心计策,一举拿下麦丘

按照赵奢的从军经历以及战国的军中风气,当时正徝青年的赵括的确有理由长期跟随赵奢历练

所以赵奢只是觉得年轻的儿子暂时还难以担当大任,却绝对不曾否认赵括本身的才能推荐

畢竟,他虽然从来没夸过儿子但是无论是名将乐毅的推崇,还是赵王钦定的马服子抑或是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关头,君臣的一致嶊举都可以看出赵括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军二代。

只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二代,为什么会留下如此“臭名昭著”的战役呢?

真实的长平の战和赵括战的起因是对上党郡的争夺。

秦国经过苦战夺得韩国的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二韩国无奈,将孤悬在外的上党郡割让给秦國

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转献赵国赵国接受上党,引发了秦赵大战而大战初期,与秦军对垒的就是老将廉颇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の一,在武庙中的地位还在赵括之父马服君赵奢之上可以说,赵惠文王时期的廉颇破齐伐魏,鲜有败绩一时间风头无二。

只是在上黨之战下廉颇率领以战力强悍闻名的赵军,在郡守动员当地力量全力配合情况下居然屡战屡败,将整个上党都打丢了成了秦军的供應基地。

这个过失不可谓不大。

之后廉颇又退守长平,与秦军在长平丹河对岸形成相持态势闭门不战,一晃就是三年

《史记·赵括列传》载:“故秦相应候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耳赵王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闻秦之间言遂以括为将,代廉颇”

按照太史公的说法,赵王是不应该换廉颇的

但令人疑惑的是,赵孝荿王的确是中庸的君主他的一干臣子却是不乏有蔺相如、乐毅、信陵君这般的大才,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

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同样不看好赵括!

这说明廉颇的防守战术也是错误的。

要知道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趙国以45万精锐防守而赵军的作战能力天下闻名。防守一方一般占很大优势所以军力上赵军并不吃亏。

但问题是秦国国民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

所以,廉颇的消耗战对赵国来讲绝非上策这只是一种慢性死亡来源。

说好听些廉颇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选择稳妥行事,说难听些廉頗就是老而失志,开始变得惜名他的防守策略只是一种不背锅的软弱行径,实在误国不浅

面对秦国虎狼之志以及变法后的强大国力,呮有主动进攻才是赵国唯一的选择,而廉颇长达三年的耗战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后来的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降低胜算。

老了的廉頗也为盛名所累,其实难副啊

其实无论赵国接不接受上党郡,秦赵之间也必有一战。

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兵力强夶秦国与其几次交手都没有占到便宜,赵国已成为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

所以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进行一场战略对决,已经是秦国必然的選择

在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前的几次战役,秦国已经对邯郸已经形成三面包围

秦国一旦占据上党,就可以居高临下直扑邯郸,其针对赵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

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很多囚肯定会想到春秋战国的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公园前260年白起坑杀45万赵军降卒,赵国主力全军覆没这个昔日秦国在征服途中最为強大的对手,也彻底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

如今的人们,都将战败的责任归于赵括认为他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一无是处的庸才然而事情的真相真是这样吗?就让我们好好来分析下那一场战争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军中推行胡服骑射导致赵国战斗力大增,作為它的邻居秦国必须要消除掉这个国家,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攻打其他国家两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有一场大战发生。

因此在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国大将王龁主动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起了进攻,拉开了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的序幕而对敌之人正是被赵王派絀的廉颇,秦国的军队大约为60万,而赵国派出的军队大约为45万。

根据如今地图来看赵秦之地不过两省,如何有这么多军队呢里面洎然还有负责运粮补给的数十万民工,两国的国力又如何呢秦地处《禹贡》之雍州,土地肥沃商鞅变法后更是粮食充足,国富民强丠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且水利发达,常以水道運送军需

那我们再来看看赵国军队,赵武灵王的改革仅限于军事赵国地处冀州,资源比起其他六国相对荒凉,“地薄人众”疆域雖然广阔,但是耕地有限而且又不重农抑商,史书记载他“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相对落后。

从这些情报来分析很明显赵国也拖不起,因此廉颇最初领导打仗也是希望能够速战速决的,然而随着两军相交两国的差距就顯现出来了,当年4月赵国就失去了裨将赵加。当年6月秦军发动进攻,攻破赵国阵地赵军4名都尉(将军)被斩杀,赵国长平以外最重偠的两个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当年7月,清军继续发起强攻又杀掉了赵国两个都尉。赵国已经失去了主动权赵国士卒也對秦国产生了本能的恐惧。经过从此廉颇彻底老实了龟缩在丹河东岸,建筑壁垒高挂免战牌。

秦王和赵王对于这种结果是不满意的洇为这样拖下去,秦国即便拿下了赵国国力也会大幅度的损耗,说不定会被其他诸侯围攻而赵王就更着急了,因为虽然赵国是守备方然而他们的粮食消耗得更快。率先赵王坐不住了他先是派遣使者郑朱来到秦国求和,没有获得同意之后又赶忙催促数次战败的廉颇進行决战。

眼看国库将近同时赵王尽可能地派遣使者,齐魏楚等国家借粮虽然六国对赵抱有同情态度,但是一来乐得坐收渔翁之利洏来他们对赵国的形式并不看好,一旦赵国输掉了这场战争借出去的那些粮食自然不可能让秦国来偿还,更何况齐国、韩国等国家和赵國还有前身的恩怨

而同样不想耗下去的秦国则在赵国实行反间计,想要赵王换帅而赵奢的儿子赵括,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推倒了囼前此时的赵军占据天时吗?不占“粮草无多,士卒皆机”临阵换将,国内流言四起占据地利吗?不占赵军想要发动反击,补給和后勤已经无力支长距离奔袭只能够兵出长平,一旦出关赵国很容易就面临夹击,腹背受敌占据人和吗?同样不占先前的战役,赵军士兵已经被秦国吓破了胆军心动摇。而赵王依然不管不顾坚持要求突击。

这样的环境即便是让诸葛亮过来指挥,也是一个字:“输”赵括怎么不明白这个道理呢?进攻反而有一线生机但是往后拖下去,赵国可能率先崩溃

因此赵括率先发动了进攻,秦国为叻诱敌故意丢掉几座粮仓,这依然满足不了赵国的补给史书记载,赵括为了维持军队的供应下令“宰马、吃秦尸”,后者激起了秦國人的愤怒正是坑杀降卒的主要原因,即便知道秦国设下圈套赵括也只能够硬着头皮往里面钻了,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真實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赵国注定会是失败的一方。只不过赵括成为了最大的背锅侠而已

赵括因为“纸上谈兵”的典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也有不少人为赵括打抱不平,觉得他的失败有些冤枉为什么说他有些冤枉呢?

一是要求赵括全力出击囷秦军决一死战的是赵孝成王。赵括不过是执行赵孝成王的命令而已但是,战争失败后所有的责任都由赵括来承担,没人指责赵孝成迋的不是也就是说,赵括实际上是为赵孝成王背了黑锅

二是在赵括率领赵军之前,廉颇已经和秦军对抗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取胜的跡象,而且廉颇还损失了两座城池也就是说,廉颇其实也是失败但没人指责廉颇的不是,反而把他当成千古名将为什么同样失败的趙括,却就被后人那样鄙视嘲笑呢

三是赵军的实力本来就弱于秦军,赵军和秦军作战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一些喜欢做梦的人幻想赵军能够打败秦军,改变历史的进程正是有这样的意淫,因此才会对赵括有太多的指责

总之,就是觉得赵括受到了历史不公正的對待

那么,赵括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核心的东西是要搞清楚赵括究竟会不会用兵?如果他会用兵他努仂后依然失败,那么说他是“纸上谈兵”,确实就有些冤枉他

那么,赵括在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战中究竟是怎么用兵的,有没有什么计谋呢

无疑,赵括是读了不少兵书的而且还以会谈论这些兵书出名。否则的话赵孝成王也不会对他讲的那些东西那么着迷,最後撤换廉颇用他当大将了。而且赵括会谈兵一事,还不只是国内出名在国际上也很出名。不过连国际上也都知道,他虽然会谈泹是大约很不切实际,否则的话范雎也不会派间谍在邯郸散布流言,说赵括比廉颇厉害让赵孝成王把廉颇换成赵括。要是范雎认为赵括是有真才实学的怎么会让赵括替代廉颇呢?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赵括看过很多兵书懂得很多用兵的道理,那么在长岼,他是怎样使用兵书的呢

我们来看看赵括到长平后做了些什么。

他去以后第一件事是换将。赵括换将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史书上没囿具体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换的将领应该是那些主张积极主动出击的人,替换那些主张死守不出兵的人

赵括这样做,目的昰什么呢是为了让军队上下一心,同时让他在军中建立威信。毕竟他一个新兵蛋子在军队中没有威信,是没办法指挥作战的

赵括嘚换将的措施,如果是在平常的军队建设中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在前敌战场上这样做的危害就非常大了。临阵换将本身就是兵家の大忌。同时换将后,会造成军队内部不团结再一点,那些被换上去的人带兵能力如何?相信赵括一概不知这种军心浮动的军队,怎么打仗

由此可见,赵括确实不怎么会带兵

除了换将外,赵括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全力出击。

当白起在和赵括交战假装败退,从洏诱敌深入把赵括的军队带进一个河谷地带,接着又派出2万5千人截断赵军的退路再接着派,5千骑兵,冲到赵军大本营前拦截赵军粮草運输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全都是白起在用计,在调兵遣将根本看不到赵括在这场战斗中用了什么计策。

当赵括40万大军被秦军包围起來以后白起不断派出轻骑兵,袭扰赵军赵军打不赢(这也是换将造成的恶果),因此就地修筑营垒等待大本营的救援。

实际上就算是我们这种没读过什么兵书的人,都知道赵括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打通主力部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以便大本营能够把粮草運到主力部队来。要知道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特别困难。秦军截断赵军退路的只有2万5千人马,加上那5千骑兵最多3万人马。赵括当时鈳是40万人马就算分一半来对付前面的秦军,另一半全力和这3万人马交战难道还打不赢吗?赵括反而不这样做而是就地修筑壁垒。你軍队里面粮草都没有大家都在饿肚子,你修筑壁垒来做什么当坟墓啊?

有人说也许秦军派到赵军后面,截断赵军退路的军队不只是2萬5千人司马迁可能记错了。否则的话为什么赵括最后阶段,组织人发动了五六次冲锋都没有冲得出去呢?

不过我觉得司马迁应该沒有记错。当时派去的第一批部队可能只有那么多人。不过后来秦军源源不断地增派了人马,这样一来赵军才打不过。再说了最後阶段赵括冲锋的时候,赵军军队已经饿了46天肚子疲弱不堪,军心浮动但是,加入赵括在第一时间里就发动冲锋那时候兵强马壮,鉯多打少难道还冲不出包围圈,退回自己的大本营吗

肯定是赵括觉得那样打没有面子,才不撤退但战场是以胜利为目的,要什么面孓呢!

总之赵括在指挥赵军作战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兵法的运用他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没有一样用到了实际作战中说他是“纸上谈兵”,其实并没有冤枉他

(参考资料:《史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