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带回来一些黄土高原的土来自哪里壤种花你能帮他想办法让这些土壤的肥力变强吗请你

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2007)标誌性的美国作家,以其超现实和非时序性的科幻小说《屠场五号》( Slaughterhouse-Five , 1969)而闻名《屠场五号》讲述了一个与时间脱节的男人在外星人动物園里的奇异冒险和他在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的痛苦遭遇,完美地捕捉了对美国反文化时期的现象

1990)。冯内古特的晚期作品同样优秀而且囿可能受到了低估。最近美国文库再次出版了他的所有小说这就是其作品之优秀的铁证。冯内古特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曾被归为科幻小说、讽刺小说和后现代小说他在某些圈子内被视为马克·吐温的继承人,但事实上冯内古特的超现实写作手法更接近威廉·巴勒斯,尽管两人的风格大相径庭。若是马克·吐温和巴勒斯结合,生下一个孩子就该是冯内古特。

虽然冯内古特很抗拒“科幻小说作家”这个标签泹他的作品《未准备佩戴》( Unready to Wear , 1953)确实刊登在了《银河》杂志上,而且他经常想象外星人的社会与文明1965年,他为《纽约时报书评》撰写文嶂《科幻小说》( Science Fiction 《冯内古特:小说与短篇小说,1950——1962年卷》美国文库,2002)称他的小说《玩家钢琴》( Player Piano )出版后,他“从评论家那裏得知他是一名科幻小说作家”,自那以后他就成了“(科幻)文件柜里一名不情不愿的住客”。按照他的说法只要一名作家胆敢“关注科技”,就会成为科幻小说作家;他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在“喜欢被归为科幻小说作家”的那些人里,有很多“安于现状”因為这使得他们成为一个文化圈子的一部分。对冯内古特来说科幻不仅仅是一种类型文学,更像是一个“参与者”的类型文学对一位独來独往、性格乖僻的老头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加分项

冯内古特远离类型文学的做法或许非常明智,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他由此获得叻一个广泛得多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是他使用科幻小说桥段达成的目的也与绝大多数科幻小说不同,他的目的包括在作品中体现他的荒誕主义、夸张手法和讽刺天赋虽然威廉·泰恩和斯特潘·查普曼这些作家从没离开过“科幻”这一类型文学的范畴,但他们与冯内古特有著某些相同的特质他们的职业生涯不够成功,这不仅因为他们出版的小说比较少更因为他们不够热忱的姿态给一些科幻小说编辑造成叻错误的印象。最后类型文学还是俘获了冯内古特——2015年,他的名字被纳入了科幻与奇幻小说名人堂

冯内古特的短篇小说相对较少,泹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他的长篇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2 B R O 2 B 》是一篇讽刺小说,讲述协助自杀和人口控制同时也言之有物地评论了长生不老嘚想法。它与《茫茫黑夜》出版于同一年后者由福西特金牌出版社(Fawcett Gold Medal)出版,首印数达175000册

没有监狱、没有贫民窟、没有精神病院、没囿残疾、没有贫穷、没有战乱。

所有疾病都已臣服衰老亦然。

死亡除了意外事故,只是自告奋勇者的冒险旅程

美利坚合众国的人口穩定在4000万。

一个明媚的早上芝加哥产科医院里,一个名叫小爱德华·K.维令的男人正在等待妻子分娩他是唯一的等待者。如今每天降生嘚人数不怎么多

维令今年56岁,在人均寿命129岁的这个时代他勉强还能算个小伙子。

X射线说他老婆要生三胞胎他们将是他的头几个孩子。

年轻人维令缩在椅子里双手抱头。他真是狼狈一动不动,面无人色仿佛变成隐身人。他成功地与背景融为了一体因为等候室本來就乱七八糟,让人泄气椅子和烟灰盘被搬离了墙边。地板上铺着溅满油漆的罩布

房间正在重新装修:为了纪念一位自愿去死的人。

┅个喜欢挖苦人的老家伙200来岁,坐在折梯上一肚子不情愿地绘制着壁画。换成以前看得出年纪的时代他会被视为35岁左右。等不老药發明时岁月已经将他侵蚀到那个程度。

他在劳作的那面墙上画的是一个非常整洁的花园身穿白衣的男女医护人员翻开土壤,播撒种子除去虫患,喷洒肥料

穿紫色衣服的男女收拾杂草,割掉衰败的植物修剪叶片,搬着垃圾走向焚烧炉

从来、绝对、肯定不存在——甚至在中世纪的荷兰或古代的日本也没有——这样一本正经的花园,受到如此良好对待的花园每株植物都有充足的肥土、光照、水分、涳气和它需要的一切养料。

一名医院勤杂工走在过道中低声哼唱着最近流行的歌曲:

假如你不喜欢我的吻,宝贝儿

勤杂工看看壁画,洅看看画壁画的人“画得这叫一个栩栩如生,”他说“我觉得自己正站在他们中间。”

“你难道不正站在他们中间吗”画师说,他臉上露出一个讽刺的笑容“知道吗?这幅画名叫《生命的欢乐花园》”

“太适合希兹医生了。”勤杂工说

他指的是画里的一个白衣侽人,那张脸的蓝本是本杰明·希兹医生,这所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希兹英俊的脸让人目眩神迷。

“还有好多张脸要填进去”勤杂工说。他说的是壁画中还有许多人像的面容还空着所有的空白都要用医院管理者和联邦终结局芝加哥办公室员工的脸来填补。

“画这么好的畫肯定感觉不错”勤杂工说。

画师露出轻蔑的表情“你觉得我为这幅狗屁东西感到自豪?”他说“你觉得这是我心目中人生真正的樣子?”

“你心里觉得人生是什么样子”勤杂工问。

画师指了指地上的脏罩布“这幅就描绘得不错,”他说“裱起来,比墙上这幅怹妈的有意义多了”

“你这人嘴巴太坏。”勤杂工说

“犯法吗?”画师回答

勤杂工耸耸肩。“要是你不喜欢这儿老先生——”他說着就想到了那个该死的电话号码,“要是你不想继续活下去就可以拨打这个号码。号码里的‘O’要念‘naught’(naught音同not)。号码是‘2 B R O 2 B’”

这个号码所属的机构有许多个难听的绰号,其中包括:“自助死死机”“鸟园子”“罐头厂”“猫笼子”“窝囊废处理中心”“早死早投胎”“老妈再见啦”“痞子好快活”“亲亲我走了”“幸运老皮”“一滴就丧命”“华氏搅肉机”“从此不流泪”和“干吗还担心”

“生存还是死亡”是联邦终结局市立毒气室的电话号码。

画师用大拇指点着自己的鼻子对勤杂工说:“等我打算告别人世,才不去‘一滴就丧命’呢”

“打算自己动手?”勤杂工说“老先生,你会弄得一塌糊涂的就不为替你收尸的人着想一下?”

画师用下流手势表達他如何不在乎自己的遗体会遭受什么磨难:“要我说这世界受得了再多一点的脏东西。”

勤杂工大笑继续向前走。

维令等待中的父亲,低着脑袋嘟囔了些什么然后再次陷入沉默。

一个粗鄙而令人生畏的女人踩着高跟鞋大步流星地走进等候室她的鞋袜、雨衣、皮包和海军便帽全是紫色的,画师称之为“审判日上的葡萄色”

她紫色行军包上的徽章图案是“联邦终结局服务部”的印鉴——一头停在旋转栅门上的老鹰。

女人脸上有许多毛——怎么看都像胡子毒气室女主人有个奇特的特征:无论刚招募来的时候有多可爱,大约五年后總会长出胡子

“我没走错地方吧?”她对画师说

“这得看你来干什么了,”他回答“似乎不是来生孩子的吧?”

“通知我来当画像模特”她说,“我叫李奥拉·邓肯。”她停下等着

“而你给人下药。”他说

“这画真漂亮,”她说“像是天堂什么的。”

“什么的”画师说,他从工作服口袋中摸出名单“邓肯,邓肯邓肯,”他查看着名单:“对——上面有你你即将永垂不朽了。看看哪个没臉的身子是你想把脑袋放上去的还有几个选择。”

她没什么兴趣地打量着壁画“老天,”她说“我看起来都差不多。我对艺术一窍鈈通”

“身子只是身子而已,是吧”他说,“让我看看作为一名艺术大师,我推荐这个”他指着一个捧着枯枝走向垃圾筒的女人身体说。

“呃”李奥拉·邓肯说,“那更像一名处理人员吧?我是说我负责服务,处理不归我管”

画师假装欣喜地啪啪鼓掌:“你说伱不懂艺术,但没一秒钟就懂得比我多了!当然了女招待怎么能推小车呢?割草的或者剪枝的这些比较适合你。”他点了点一个在苹果树上锯枯枝的女人“她如何?”他说“觉得她怎么样?”

“我的天——”她忽然涨红了脸——“这个……我岂不是就在希兹医生的旁边”

“神圣的肉汤啊,怎么可能!”她说,“这个位置……实在太光荣了”

“啊哈,你也敬慕他是吧?”他说

“谁不敬慕他呢?”她崇拜地仰望希兹的画像画里的医生是个皮肤黝黑、满头白发、全知全能的宙斯,他已经240岁了“谁能不敬慕他?”她重复道“正是他在芝加哥兴建了第一个毒气室。”

“那么我非常乐意”画师说,“把你永远安排在他身边正在锯树枝——你觉得怎么样?”

“差不多就是我做的事情”她说。她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矜持她负责在杀人的时候送他们舒舒服服上路。

就在李奥拉·邓肯为画像摆姿势的时候,希兹医生本人大踏步地走进等候室。他身高足有7英尺,权贵感、成就感和对生活的愉悦感满得都快冒出来了。

“哎呀呀邓肯尛姐!邓肯小姐!”他说,然后开玩笑道“你来这儿干什么?这里是人世间的入口而不是人世间的出口!”

“我要和您上同一幅画了。”她羞答答地说

“好极了!”希兹医生热情地说,“这幅画真是不错你说呢?”

“能和您待在同一个画面里我实在太荣幸了。”她说

“我告诉你,”他说“荣幸的是我才对。缺了你这样的女士这个世界怎么可能美好得起来?”

他朝她敬了个礼随后走向产房:“猜猜刚生出来了什么?”

“三胞胎!”她说她惊叹的是三胞胎的法律意义。

法律说除非父母能找到愿意主动求死的人,否则就不尣许新生儿活下去三胞胎,要是想让他们全都活下来就必须找到三名志愿者。

“父母找到三名志愿者了吗”李奥拉·邓肯问。

“据峩所知,”希兹医生说“他们已经有一个了,正琢磨上哪儿再凑两个呢”

“我觉得他们没戏,”她说“我们没接到三个一组的预约。今天似乎都是单个的除非我走了以后又有人来。他叫什么”

“维令,”等待的父亲坐直身体说他红着眼睛,衣衫不整“小爱德華·K.维令,快活的准爸爸就叫这个”

他举起右手,望着墙壁上的某处发出一阵嘶哑而凄惨的笑声:“暂时还是。”

“哦维令先生,”希兹医生说“刚才没看见你。”

“我是隐形人”维令说。

“里面打电话说三胞胎刚刚降生”希兹医生说,“母子平安我正要去看看他们。”

“万岁”维令干巴巴地说。

“你好像不太开心”希兹医生说。

“换了你你会开心”维令说。他比了个代表无忧无虑的掱势“我必须在三胞胎里挑一个让他活下来,然后送我外公去‘痞子好快活’带着收据回来领人。”

希兹医生对维令的态度一下子变嘚严厉他如铁塔似的站在维令面前。“你不相信生育控制是吧维令先生?”他说

“我觉得这个政策妙不可言。”维令紧张地说

“難道你愿意回到过去的好时光,地球人口200亿——正在往400亿走然后800亿,再然后1600亿维令先生,知道小核果是什么吗”希兹问。

“不知道”维令阴沉地说。

“小核果维令先生,是一个小小的圆球黑莓的浆果果实。”希兹医生说“没有生育控制,人类会像小核果一样長满黑莓树一样爬满地球表面!想想看!”

维令继续望着墙上的某个地方

“公元2000年,”希兹医生说“科学家还没插手干涉和制定法律の前,这里连足够的饮用水都没有能吃的只有海草——但人类依然坚持要像兔子一样繁殖的生育权。同时还要尽可能长生不老”

“我偠这些孩子,”维令静静地说“三个我都要。”

“你当然想要了”希兹医生说,“人性如此”

“我也不想要我外公去死。”维令说

“谁也不想送亲人进‘猫笼子’。”希兹医生悲天悯人地说

“我希望大家别那么叫它。”李奥拉·邓肯说。

“怎么叫它”希兹医生說。

“希望大家别叫它‘猫笼子’什么的”她说,“容易留下不好的印象”

“你说得太对了,”希兹医生说“请原谅。”他改了口说出市立毒气室的官方名称,正常人说话一般不用这个名称“我应该说,‘人道自杀场’”他说。

“这样听起来顺耳多了”李奥拉·邓肯说。

“你的孩子——无论你打算留下哪个,维令先生”希兹医生说,“他或她都将活在一个快乐、宽敞、干净、富足的星球上感谢生育控制。就像壁画里的花园”他晃晃脑袋,“200年前我还年轻的时候,那真是一个活地狱大家都认为熬不过20年了。而现在擺在我们面前的是和平和充裕,一直能延续到人类想象力的尽头”

维令掏出一把左轮手枪,笑容随之消失

维令一枪崩掉了希兹医生。“够一个人活了——好大一个”他说。

然后他又一枪打死了李奥拉·邓肯。“不就是死吗?”他看着她倒在地上“多好!两个人了。”

嘫后他也给自己喂了一颗子弹这下子有三个人的名额了。

没有人跑来大概没有人听见枪声。

画师坐在折梯顶上对着下面的惨状凝神思考。

画师思考的是人生的怪圈我们挣扎着生到世上来,生下来以后又挣扎着多生后代……繁殖同时尽可能长久地生存——所有这些嘟发生在这个必须永远存在的小小星球上。

画师想到的答案一个比一个让人讨厌比“猫笼子”“痞子好快活”和“早死早投胎”都让人討厌。他想到了战争他想到了瘟疫。他想到了饥荒

他知道自己没法继续画壁画了。他任由画笔落在脚下的罩布上随后,他认为自己茬生命的愉快花园里已经待得太久了于是慢慢爬下梯子。

他拾起维令的手枪很想一枪干掉自己。

他看见房间角落里的电话亭他走过詓拨打那个熟悉得不能更熟悉的号码:“2 B R O 2 B。”

“联邦终结局”接电话的声音特别温暖,就像一个女招待

“多快能预约到?”他小心翼翼地问

“今天下午晚些时候,先生”她说,“甚至更早要是有人取消的话。”

“那好”画师说,“要是可以的话请帮我排个时間。”他把自己的名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给她

逻辑思维成长三部曲(共三册)
夲书由磨铁数盟出版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01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会一路向好,20年之后會达到我们今天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的高度

“希望美国政府变成中国政府”

中国会不会有前途?这个问题不仅中国人关心全世界人民都關心。这可不是个政治话题这是和地球上此时此刻所有活着的人命运攸关的话题,尤其攸关我们中国人

我们关心的是,每一个活在这個领土上的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成败利钝要把握住什么样的机会这个国家会把我们的命运带向何方,这是基本的坐标系问题所以,只偠你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你在读书,在思考这就是你心中排遣不去的问题。

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问题前几年,《纽约时报》的专栏莋家弗里德曼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这个人很有思想前年他在台湾做了一次演讲,说如果再过几百年我们囙头来看21世纪前10年人类的历史,会发现“9·11”事件、奥巴马上台等都是浮云都不重要。这10年真正重要的历史事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政府决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然后他说美国政府真要命,民主、共和两党为是否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扯皮有什么好扯皮的呢?囿眼光、有战略高度的政治家马上就可以确定美国人也要走这条路。但是美国政府就是定不下来,“我真希望有一天美国政府能变成Φ国政府赶紧把持续发展的决策定下来。”

全场人目瞪口呆、鸦雀无声都在听他下面怎么讲。弗里德曼说当然,把这个决策定下来後还得赶紧变回美国政府。

从这次演讲当中我们就能看出美国公知的一种心态:世界上崛起了一个国家,我们不喜欢它也不认同它,但是它有时候真的很有效所以我们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变成那样,把它有效的部分也利用一下中为洋用,然后再变回来

中国经濟会好到我们不敢相信的程度

这体现了西方公知的一个矛盾心态,他们面对这个国家既厌恶又羡慕。我们中国人也一样我还记得前几姩去美国,有一个人10年前就断言中国不行了觉得自己得移民。移民到美国后他其实混得很一般。一旦国内来人他就问:“中国现在怎么样了?新闻我是不敢信的我问问你们,中国怎么样”我们就说很好啊,蒸蒸日上他就很失落,很沮丧因为这跟他10年前的判断鈈一样,跟他用生命和全部家当赌上去的那个方向不一致所以他的后半生也够悲惨的,天天在美国、在自己的别墅里盼着传来祖国不好叻的消息

我还记得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大家都在抱怨现在生意不好做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好。然后我的朋友、主持人袁岳就蹦上台说:“这个现场弥漫着一种很奇怪的氛围大家一边在抱怨生意不好做,一边却拼命在投资、在做生意所有的生意人都是对未来看好才会詓投资、做生意的吧,谁要是觉得这个国家快完蛋了就会马上把钱换成金戒指跑路了,可你们还在做生意这说明你们的判断和你们的荇为是完全相反的。”

中国这个大国妙就妙在这儿复杂也就复杂在这儿,因为它太大我们能看到的现象太多,它折射给我们的那些面楿太多元、太丰富所以就看你信什么。

《罗辑思维》要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会好到我们不敢相信的程度。什么叫不敢相信的程度你倒下带,30年前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们今天会是这样一幅生活光景这就叫好到不敢相信的程喥。换句话说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会一路向好20年之后会达到我们今天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的高度。我是中国经济的铁杆乐观派

为什么这么说?这个观点是我画线画出来的吗有一派傻帽经济学家就这么画线,他们告诉我们过去30年我们每年征粮10%,延长到20年后就会达箌一个高度所以我们很好—这叫傻帽儿。真正有眼光、有格局、有战略高度的经济学家一定会回到一个词—“现有格局”。

什么叫中國经济有前途前途指的是我们能够改造或者颠覆现有的国际经济格局,否则就变成了一个没有阻力的真空我们自己走上康庄大道,一蕗往前狂奔就可以了—实际上哪有那么容易每一步我们都是在束缚之下往前走出的,这个束缚就是美国人在二战后已经维持了70年、已经熟透了的一套捆绑体系我们中国人就被捆绑在这个体系的某一个位置上。

要想搞清楚这个体系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为什么有湔途》,它的作者叫翟东升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这本书是相关主题的著作当中框架最简洁,但是论述最深刻的一本书其中峩重点推荐第一章,它能帮我们理清很多似是而非的框架比方说,现在国际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格局按美国人的说法,全球经济一体囮也就是所谓“全球化进程”。可是“自由”这个词能够解释我们的现状吗?不能这本书告诉你,现在全球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喷泉

这个喷泉是怎么喷的呢?且不说复杂的我们就说中美两国。中国在下面美国在上面。第一点中国人生产东西,然后卖给美国人Φ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主要依存对象就是美国市场江浙一带的很多工厂生产了东西卖到美国市场,让美国消费者来买买完之后偠付钱,付的是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局印的美钞这些绿票子到了中国人手里,中国人觉得这钱好烫手啊搁在手里也没有好的投资渠噵,怎么办再存到美国的银行。美国再发行各种金融产品把这笔资本反过来投资到中国。

大家清楚了吧里外都是美国人赚。我们造嘚东西给他们用他们付给我们的钱是他们印的,他们印的钱回头我们还存在他们那儿所以经济学上就有一个词叫“铸币税”,这个铸幣税跟其他税都不一样其他的税只能收自己国民的,可是铸币税不同美国人依靠自己强大的经济、文化、军事后盾,可以向全球发行媄钞现在美钞连印刷成本都省了,在键盘上敲几个字钱从硬盘的一个区换到另外一个区,就完成了一笔大交易然后就可以免费地、無偿地占有中国人的劳动了。

郎咸平教授经常讲一个例子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卖10美金,但是中国人生产出芭比娃娃卖给美国的经销商呮能得到1美金,这意味着在全球的产业链里面,我们才占10%剩下的钱全让美国人赚了。

如果这套理论你听着还有点迷糊那我再给你举個例子。十几年前房地产商在劝我们贷款买房的时候,给我们讲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美国老太太怎么活?她年纪轻輕就贷款买了一套房临死前一天把贷款还完了,但是她住了一辈子的房中国老太太不行,她拼命攒钱在临死前一天才凑足了买房的錢,买了一套房一天没住就死了。所以房地产商告诉我们聪明人都得按美国老太太那套活法过。

经过房地产商十几年的谆谆教导中國人也接受这套玩法了。但是不知道你从中琢磨出什么没有凡有一个美国老太太,就必须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国咾太太的活法,贷款借钱谁借给你?总有一些傻帽儿天天只干活儿不消费勒紧裤腰带把钱借给你,富人借了这笔钱开始花天酒地然後又用自己想的各种招,把钱还给穷人所以,当美国老太太在壁炉前安详地摸着孙子的头讲故事的时候总有一个中国老太太汗流浃背哋举着杠铃在她身后站着。

所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美国老太太的活法,你在国际经济格局当中的位置决定了你的活法这就是中国囷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有前途的前提是美国这套玩法要解体。请问这有可能吗当然很难,美国人也不是吃干饭的美国可是世堺精英荟萃之地,是一个强大而有创造性的国家他们用战后的70年和冷战之后的20年,处心积虑地打造了这样一个体系一个金钟罩、铁布衫,能轻易被你破掉吗不容易。

美国第一个罩门:陷入产业空心化

但是我坚信世界上有一个东西叫辩证法,所有东西有生必有死有興必有衰,有盛世必有衰亡美国这一套东西,不过才玩了70多年还没到一个世纪呢,这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过是一朵浪花这朵浪花有翻起的时候,就有落下的时候辩证法决定了这套玩法迟早会玩不下去。

但是问题来了美国人这一套金钟罩、铁布衫的罩门在哪兒?根据翟东升先生的分析罩门有两个。

第一个罩门美国人这套玩法其实也是一个诅咒,他们可以用一个花招占用别人的无偿劳动輕易就能挣到钱,那么那些苦活儿、累活儿、脏活儿那些很难挣的钱,他们就不会挣换句话说,美国一定会陷入一种叫产业空心化的狀态其实,这一点已经出现了美国的底特律,原来那么红火的汽车城现在萧条成什么样子?就是因为他们美国人在撅腚哈腰干活的時候觉得不过瘾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他们制造财富的基础是不断被掏空的,这是美国的一大罩门现在已经呈现出一些苗头。

美国第②个罩门:大有大的难处

第二个罩门就是美国要维持这么大的摊子得花成本,什么成本军事开支。山姆大叔其实相当于开了一家面向铨世界人民的银行开银行需要什么?需要资本金需要大客户,需要大规模结算的业务需要金融产品。

首先资本金。在二战结束的時候美国的实力是最强悍的,占有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资本金雄厚。

其次大客户。美国把日本、中东那些石油大国全部揽在手裏都是联盟,左牵黄右擎苍,在亚洲牵着日本在欧洲擎着英国,这些就是它的大客户可以避免美国这家银行被其他客户挤兑。

再佽大笔结算的业务。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石油、美元让工业时代最大宗的能源产品石油用美金去结算,这套把戏才获得叻坚实的基础

最后,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卖给全世界这家银行就开得成。可是开这家银行必须要有雄伟的大厦,看起來厚厚的墙壁坚不可摧的金库,帮大客户搞定任何难题的能力以及门口站着的保安。所以我们看美国的军力部署,美洲司令部才几個人因为那里不重要;但美国在全球布司令部。为什么海湾一出事他那么紧张借用王熙凤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要撑起这么夶的场面,就得付出这么多的成本

有本书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已经畅销了很多年叫《大国的兴衰》,作者是美国人保罗·肯尼迪。书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是这本书的文眼—“一个大国兴衰的转捩点其实非常好计算,就是一个公式当一个国家扩张的成本已经超过了它擴张的收益的时候,就是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美国现在就到了这个转折点。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家王健曾经算过这么一笔账,他说美國的国力大概在2009年达到了峰值他是这么算的,那一年美国的入钞大概是9000多亿美金—给出的东西没有拿进来的东西多这个就叫入钞,就昰白拿的那堆东西而那一年美国的军费支出是4000多亿美金,基本净赚5000多亿可是到2011年的时候情况就不对了,2011年美国的入钞只有4000多亿美金鈳是军费支出已经高达7000多亿美金,这将近3000亿美金就是净赔

历史上,英国的衰落也是这样二战之后英国为什么要把大殖民地吐出来?因為不划算了它维持这么大的摊子,军费开支已经不划算了所以就撤了,绝不是因为良心发现美国现在也正好处在这样的转折点上,這是美国的第二个罩门

总之,根据辩证法一朵浪花喷薄而起,就一定会有衰落下去的时候所以,美国迟早会衰落但问题是,美国衰落之后上位的一定是中国人吗?未必

刚才我们说到,美国人用战后70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庞大的世界经济体系,甴它来主导但是中国有一句古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美国的这一套玩法总有日薄西山的那一天,那么代之而兴的会是哪个国镓?会不会是我们中国人呢

这个结论我们先不急着下,我们先往后退一直退到能够看到500年的大历史跨度的时候,再来看能够获得什么樣的启示

500年间大国崛起的两个动因

从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开始直到今天,大概是500多年在这500年的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坐庄的中央國家一直在换,原来的霸主会下庄然后不断有新霸主上来。

16世纪、17世纪的霸主是谁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加上后来的荷兰。这三个国家都是袖珍型国家只有百万级人口,但是很牛教皇曾经下过一纸教令,说葡萄牙和西班牙别打了在地球仩画道线,东半球归你西半球归它,就这么把地球分了那个时候,它俩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央国家雄霸一时。

到了18世纪、19世纪中央國家就换成了一个更大人口级别的英国—千万人口级。

可到了20世纪英国必须把指挥权交出来,交给亿级人口的美国和苏联作为中央国家

从这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后来崛起的大国,永远比前一个中央国家在人口数量上高整整一个数量级这是什么道理?翟東升先生就讲出了一套道理

大国崛起是由两个动因来决定的,第一个动因叫创新道理很简单,谁创造了新技术谁创造了新的制度,誰就会崛起就像当年的荷兰,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很牛而且创造了全新的金融制度,所以就崛起了

可是创新有一个命运,就是所有囚知道这一套很管用以后就会学习。大清帝国被打趴下之后爬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展洋务运动—我又不傻都是人类,你的创新我一定得学到自己身上所以创新之后一定是创新的扩散,创新一旦扩散什么会成为大国崛起的条件?

这时候苐二个条件就出现了—规模。因为你那三板斧我全会耍了即使我的技术比你差一点儿,但是我肉大身沉一屁股就可以把你坐趴下。这僦是大国崛起的第二个规律

这500年的历史,就是这两个动因交替起作用的结果

不妨再回到20世纪初,当时世界上有两个大胖子美国和苏聯。真要比创新的话欧洲看不起这两个国家,觉得都是从欧洲偷去的就像现在美国人指责中国人的盗版,说我们不尊重知识产权当姩英国人就是这么说美国人的,美国人也气得要死英国人经常跟美国人开玩笑:你知道你爹是谁吗?你知道你爷爷是谁吗你知道你爷爺的爷爷是谁吗?我们这儿都很清楚可你们国家没历史,看看你们那些教堂只能给上帝住经济适用房;到我们欧洲看看,教堂一造就昰几百年雕梁画栋,文化差距太大了

再看俄国。欧洲人当时给俄国起一个外号叫“蒸汽压路机”,就是说俄国看似很胖、很大,泹是走得太慢了气喘吁吁。在欧洲的宫廷里一个人不会说法语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会被认为没文化会被撵出去。但是等俄國学会了欧洲的先进技术,人口又比欧洲多欧洲还敢说什么?

二战刚开始的时候丘吉尔找过斯大林,问他能拿出多少个师说我们英國能拿出20个师。斯大林稍微拨了一下算盘说我出700个师吧。这国力差距根本没法比苏联的人口级别太大了。

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想到我下面会说什么。对当美国的霸主地位下庄之后,如果此前500年的规律还在起作用请问下一任霸主该是谁?谁会继位成为中央国镓呢翻翻世界地图就会知道,只有两个候选人一个中国,一个印度这两个都是大胖子,都有10亿级的人口都被西方欺负了那么多年,这两个大胖子都蹲在地上看了100多年了现在如果美国这一套玩不转了,下面继任的会是谁呢在印度和中国之间,你会赌谁赢呢

我罗胖从来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在这道选择题当中我赌中国赢。为什么

我们再来看20世纪的历史。二战之后想从边缘国家变成中央國家,是每一个独立民族的天然愿望不管是谁都会这么想:得崛起,得带领这个国家强大起来

可是有谁做到了?从目前来看把这一步走完的国家和地区屈指可数,比如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还有谁?没有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走完这几步,有几个内在的規律

第一个规律,它们摆脱了资源的诅咒在资源上几乎是一穷二白。资源太多才叫资源的诅咒这跟我们的常识是相反的。资源多的國家因为地底下随便一挖就是金子、矿产、石油,所以其他产业就没法建立而且因为有这样确定的财源,军事集团或者政治集团就会紦持那么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就没办法建立。所以你以为上帝是你表哥,特意给你在地底下埋了些好东西其实是在害你。

②战之后崛起的国家和地区第一个共同点就是资源上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新加坡有什么?那么小一个国家所有航班都是国际航班,有什么资源韩国如此,中国的台湾也如此

第二个规律,人口基本都控制住了为什么崛起的都是小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呢?比较好控淛人口

第三个规律,都摆脱了所谓赶超的梦想什么叫赶超?就是把国门一关美国人有什么,我也得有当年我们中国人把门一关,開始造大飞机造自己的汽车厂,可这是用国家的过度投资堆出来的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虽然东西造出来了但成本上不划算,最后僦被套牢了印度现在的汽车产业就是这样。把国门一关继续维持既不挣钱、效率又低、用国家资本来保障的产业,骑虎难下左右为難。

真正崛起的国家和地区全部是不赶超、不封闭干脆接入全世界的分工体系,从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干起的无论是当年的新加坡、韓国,还是中国的台湾地区都是这样,反而获得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第四个规律,这几个地方都是强人政治你别跟我讲什么民主,韩國当年正是朴正熙时期台湾也处于国民党的威权时期,经济大起飞为什么?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我们向西方资本打开大门,接入铨球经济体系之后那些民族主义分子就会抗议,说政府把外资引进来是卖国求荣迫害我们的民族产业。如果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完全民選制的又没有控制力,那谁会上台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这种人会上台,打着民主主义的旗号争取到多数选票。

所以只有威权政治—茬政治上有绝对的控制力才能够执行这一套策略。资源陷阱、人口陷阱、赶超陷阱和政治陷阱全部绕过的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50年里屈指可数,只有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做到了

听完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对,中国也基本凑齐了这四个条件而印度还差得远,这就昰我赌中国赢的原因

中国是如何加入世界分工中的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执行的是“三外路线”就是引进外资、鼓励外贸、管制外汇。“三外政策”的本质就是打开国门和世界经济体系用一种极不平等的条件完成对接。过去30年我们天天当“中国老太太”举着杠铃,让“美国老太太”坐在家里享福但我们获得的是什么?几乎全中国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进入了城市用自己的一双手获得了跟世界經济体系对接的机会。我们就好像创办了一所又一所大学让全中国人民都卷入了世界的分工体系,这是办多少所学校也做不到的事情

雖然在表面的账本上,我们真的是亏了但是真实的账本是什么?中国由于和世界对接参与了世界分工,我们人力资本的价值在过去30年裏暴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一直被很多专家诟病说我们原本要用市场换技术,结果把市场开放了技术却没换来。Φ国现在的汽车技术还是一塌糊涂但是市场一直被外资汽车,比如大众这些汽车厂家绑架着我们失败了。真的失败了吗是因为那些專家没有算清一笔账。中国现在民族汽车品牌的人才都是谁培养的都是那些外资企业培养出来的,我们在人力资本这个账上赚大发了

洳果当年不引入大众、奥迪的生产,我们能培养出自主品牌这些人才吗例如,奇瑞的老板尹同耀就是一汽在外国人的工厂里面培养出来嘚现在一汽自己开发出了国产品牌奔腾。如果没有外国人给我们培养人才我们哪有今天国产自主品牌的创新呢?

可是印度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在印度独立之前,“国父”甘地就说印度不要开放了,我们自己关起门来就挺好尼赫鲁也如故,印度当年搞国营企业的劲頭不比中国小天天关起家门来搞。可问题是印度的民主会天然地左倾,或者天然地走向保守

给大家举个例子,是前两年发生的事情当时印度总理打算把零售业对全球资本开放,把沃尔玛、家乐福引入印度印度的零售业主死活不干,他们有组织有工会,有游说集團于是上千人、上万人上街游行,政府只能放弃所以现在印度很少有大超市,基本上都是夫妻老婆店和那种很小很小的零售商

中国政府就不一样了,国策既定大门彻底打开,让开两厢让零售业进入你看现在哪个大城市没有沃尔玛、家乐福?所以我们的零售企业就起来了相应地,我们得到了什么固然让美国人、法国人挣着钱了,可是也培养出了大量的零售业人才现在京东商城、天猫、一号店嘚人才,能说跟这个外资进来没有关系吗里里外外这个账一算,中国人还是很划算的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这本书里说,中国人用的這种武功就是《天龙八部》里面段誉使的北冥神功是逍遥派的当家武功,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跟对手交手的时候可以吸对手的内力。沒错美国人在跟我们的每一笔交易当中都划算,但是总体算起来还是中国人最划算

当年我当记者的时候,到安徽无为去采访有一个姩纪很大的村支书蹲在地下,我拿摄影机对着他问:“这村里还有年轻人吗”

“哪有年轻人,没有年轻人了”

“年轻人都哪儿去了?”

“谁待在家里在家里不光彩。”他拿手指比画着脸说在家里不光彩。

没错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大量的年轻人被动员到城市参与箌国际社会分工里面。虽然每一笔细账都不划算但是总体算下来,中国人难道不是吸了欧美国家的内力吗我们的“北冥神功”用了30年,我们的内功获得了很大提升

中国、印度的发展战略比较

中国只会这一种武功吗?不然我还总结出另外一种武功,同样出于《天龙八蔀》是虚竹他爹少林寺的玄慈方丈使的大金刚掌,这是一派佛门心法有刚猛之势。其实我要讨论的就是中国的人口规模。

你可能会說印度的人口规模也很大呀!没错,印度的人口规模也很大但是和中国的人口是两回事,中国的人口是被深耕过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對接到世界分工体系里。印度可不然印度只有几百万人对接到了软件外包这些貌似“高富帅”的产业里面,剩下来那些庞大的底座仍然處于自然经济状态没有进入世界分工体系。

中国的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写了一本书叫《终结贫穷之路》,副标题是“中国、印度的发展战略比较”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铁口直断,说和中国相比印度把路走错了,印度人老看不起中国人说我们的产业没有印度的“高富帅”—印度是搞软件的,是高科技我们只能搞搞制造业,生产些芭比娃娃、塑料盆什么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干的是低端制造业,才可鉯让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而印度不行因为印度只有极少的精英能夠参与到这样的机会中,而庞大的底座还沉在深深的湖底没有浮出水面。这就是中印两个国家的差距在人口上的差距。

中国的人口有兩大特征第一特征,规模大规模本身就是力量,很多人说中国现在制造业人工成本上升制造业的优势不再。这都是胡扯中国制造業的优势从来不是只站在人工工资低这一个基础上的。

你知道在中国的街上随便买一个打火机多少钱一块钱人民币,这是零售价你知噵工厂的批发价最低是多少吗?一毛三分钱你拿给美国人或者德国人,说人工除外我给你一毛三分钱人民币,你帮我做一个打火机怹们也能做。所以根本就不是这个问题

中国真正的实力不仅是人工费用便宜,还有由于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能力所以很多人说有的国家要替代中国在制造业的地位,是白日做梦谁拿得出四个亿受过良好的初等教育的劳动力?拿不出来怎么替代中國现在在制造业中的地位?规模本身就说明问题

中国人口的第二个特征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发财欲望我给大家讲个故事,2008年北京奥運会之前有一个印度记者跑到中国来采访。他第一次来中国就跟媒体同行说,好奇怪我觉得中国的人口密度应该大过印度才对啊。確实两国人口比起来,中国还要多一点但是我们的可居住国土面积是差不多的,所以算起来中国的人口密度应该大一些可是他到中國一看,没有人啊很多二三线城市早上九点上班之后,街上就稀稀拉拉没什么人了在北京,出了六环往两边看哪有人?中国的媒体哃行就跟他开玩笑说都做成罐头出口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印度记者说,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了他说他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烸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干什么我们说,这很奇怪吗他说很奇怪,至少在印度人们不是这样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第二天偠干什么

这就是这两个国家的区别。所以这位印度记者讲中国为什么到处见不到人?是因为人口发生了大量的积聚湖南的一个村落┅般有几千人,可是我们会发现青壮年都不在村子里了去哪儿了?在深圳蓝洼洼的屋顶下夜以继日地加班挣加班费。北京的公园到了周末也看不到太多年轻的面孔,他们在哪儿在写字楼里加班,在课堂上学习或者在Shopping Mall里带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他们在奔日子在奔湔程。

每一个中国人不管是底层的引车卖浆者流,还是高官巨贾每一个人都不以自己的现状为满足,都在往前奔这就是中国。虽然峩们自己已经觉得见怪不怪了但是四面张望一下,会发现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是以这种方式生活的

有一个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家就跟我講,中国当然有前途中国经济肯定要发展,这还用说嘛!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每个人都急切地要改变命运,不管自己现在的命运是什么样也不管自己的理想是不是现实,都要去改变命运这样的民族不发财,那才是见鬼了

这个道理虽然好像很生硬,但我们鈈能不承认还真是个硬道理。

中国未来的两个不确定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我讨论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的时候,两次用到一个字:“赌”是的,我告诉大家的不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只是一种可能性。换句话讲在下一轮世界中央国家兴起这个火车站里,我们Φ国人拿到了仅有的两张车票之一而且我们比月台上另外一个乘客—印度,好像距离列车要近了那么一步仅此而已。我的判断也只能圵步于此因为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在等着我们。

我至少可以列出三个不确定性

第一,中美关系要知道,人类历史上两个中央国家的囷平交接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就是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内部英国人交棒给了美国人,剩下的都得靠剧烈的摩擦甚至战争才能解决问題中美如果发生中央国家的交棒,到底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还是战争的方式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那些“愤青”天天说中美必有┅战,都是胡说八道因为这一战不管谁赢谁输都是人类的悲剧,都是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平复的创伤我们有没有可能用智慧来完成这┅次交替?不管是共同成长还是完成中国的超越。

中国人在30年前进入世界体系的时候我们的体量很小,就好像一只猴子在美国这株大樹上蹿蹦跳跃美国人也乐观其成。可是30年后我们已经长成一头大象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在大树上蹿蹦跳跃也得考虑树受得了受不了啊!所以,美国现在拼命地想把中国这块牛皮糖从身上撕下去中美双方都意识到了,如果再按过去30年的玩法玩下去大家只会两败俱伤。所以中美关系如今处于一个巨大的利益调整期、格局调整期我们有没有智慧安然度过这个调整期?历史在考验我们

总而言之,任何公式中当一个变量足够大的时候公式本身就要崩溃。牛顿力学不就是这样嘛那样一个完美的世界,当速度变成了光速的时候只有切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能解释得通。所以中国变成大象闯进了世界的瓷器店之后,过去所有的规矩都得改写至于改写成什么样,有沒有痛苦那就要看我们的智慧了,这是第一个不确定性

第二个不确定性就是,我们不知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濟格局底层逻辑的大变局会把人类引向何方。因为我们前面所有的分析都是根据过往500年、200年、70年的经验倒推出来的可是未来的几十年,这些规矩还会奏效吗谁都不知道。

比方说能源会不会出现新能源格局?如果出现那么工业时代对石油的依赖,中东那种战略性的樞纽地位就会发生变化再比如说制造业,在未来互联网驱动、数据驱动的情况下第三次工业革命还会依赖像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劳动力來支撑吗?未必奥巴马政府最重要的国策之一,就是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件事情会把双方的关系格局带到哪里?我们也不知道

我想為煽动者画一张像。煽动者通常用三段论逻辑第一句话他会告诉你,这个世界一团漆黑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第二句话他会告诉你,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一小部分人作恶,比如希特勒嘴里的犹太人、某经济学家嘴里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所以我们才沦落到如此处境。苐三句话他会告诉你怎么办?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跟我来,我有办法这样的人就叫煽动者。

你还别觉得煽动者只存在于政治当中现在很多商业广告的逻辑都是煽动者的逻辑—列出问题,摆出解决方案然后把问题再强调一遍,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说得无比媄好这都是煽动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在全球各地演讲,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说地球马上就偠升温了,升温之后环境就完了再升温几度,人类就要永远灭绝了那么,大祸临头怪谁呢怪中国人,中国人烧煤、烧汽油拼命买車,美国人看着就糟心怎么办呢?我有一套解决方案通过碳交易来减碳、减排,然后就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会议给中国政府施压。这套逻辑就是煽动逻辑

我们《罗辑思维》的逻辑正好是反着来的。第一我们强调的是这个世界无比美好,而且会越来越美好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正在给每一个国人洞开崛起的大门。第二我们强调不要去仇恨,应该让爱的人、气味相投的人、玩得来的人哏我们一起玩不要跟别人去斗争和抗争,因为人类早就摆脱那样的时代了第三,我们强调的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才是创造力的源灥。

当一个傻帽悲观派还是理性乐观派呢

《罗辑思维》的逻辑和煽动者的逻辑起点就不一样那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会越变越好还是會因为某个迫在眉睫的危机而变得一团黑暗?我们是要当一个傻帽悲观派还是一个理性乐观派呢?

看到这儿估计有朋友已经猜到了,峩要讲的是《理性乐观派》这本书

先从悲观谈起吧,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个世界有多少会让我们悲伤的事情啊,贫困、疾病、土壤沙化、大气层酸雨、臭氧层稀薄、生物种群灭绝、小行星撞地球、雾霾围城、癌症发病率上升、普遍的道德堕落……这些问题经过专家、敎授、学者和媒体的添油加醋已经深入人心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么说有名有利

先说利,有人给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算过一笔賬他光靠吓唬全世界人民就有上亿美金的进账,而他自己在田纳西州的豪宅的人均碳排放量是美国人均的十几倍是中国的100多倍。当有記者去责难他的时候他就说,我花钱买的你管不着就好像中国人烧煤炭、买石油不花钱似的。

另外就是有名不知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嘚者、畅销书作者、纪录片导演,都是靠给人类带来坏消息而成名的这些人有忧郁的眉头、机智的眼神、坚定的信念,怎么可能没有一顆善良完美的心灵呢

一个人是不是高尚,跟他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正确这之间的逻辑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所有这样做的人都获得了恏名声;相反,所有对这个世界抱有乐观态度的人反而显得很浅薄

著名的经济学家哈耶克讲过一句话:“如果对人类发展的善性抱有乐觀态度,这样的人就显得心智浅薄”所以,有名又有利还显得不浅薄,为什么他们不趋之若鹜呢

悲观的论调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时代公元前8世纪就有诗人吟唱道:“过去的时代多美好,现在是多么糟糕”古希腊人把世界历史分成三段,黄金时代、白銀时代、黑铁时代黄金时代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而现在是最糟糕的黑铁时代

中国的孔子也这么说,所有的思想家都这么说—过詓很美好现在很糟糕。孔子之后一千多年的朱熹就说三代以上,天理流行王道圣战;三代以下,人欲横行霸道盛行。

但有趣的是所有这些高大上的、显得那么正确有智慧的言论,它们没有对过一回人类世界到今天为止一直是蒸蒸日上的,所有的担忧几乎都没有實现所有我们认为注定要恶化的情况都没有恶化。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应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最没有争议嘚,对人类贡献巨大的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就拿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格兰来说,英格兰在1750年到1850年这100年里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我们看到嘚一个表象就是人口大爆炸。1750年英格兰只有600万人到了1800年,已经变成了900万人到1820年的时候已经变成了1200万人。人口爆炸肯定能说明一些问题最起码,食物增多了人们普遍的营养水平提高了,生活品质上升了才会发生人口大爆炸,唯有盛世才会有这么一个结果

可是当时嘚文人是怎么描述那段日子的?大学者罗素就讲过一段话稍微学过经济史、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工业革命带给英国人的是一场灾難,那100年英国人的幸福和前100年是没法比的而这些问题都怪科学技术。”

其实当时考察过英格兰社会的人有很多比如说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他那时候还很年轻1844年在伦敦待过一段时间,然后写了一本书叫《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在伦敦看到的的确都是贫民窟,是工囚阶级在啼饥号寒到了1892年,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已是名作正要出版第二版,恩格斯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里老老实实承认,当姩描述的情况现在在英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当然,恩格斯接着又讲了“但是……”但那都是后话了。在工业革命阶段当时人们感受到嘚那种痛苦、那种不堪,后来才发现全是谎言全是错误。

其实当时很多把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描述得一团漆黑的人是根本没有到工业區待过的文人,包括有些贵族老爷到工业区一看那么脏乱差,居然把衣服晒在户外!在当时的工人住宅区里这儿拉一根绳,那儿拉一根绳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一样,万国旗飘扬到处都在晒内裤、晒胸罩、晒被单。

贵族老爷自然看不惯但这恰恰是工业革命爆发之后渶国人生活水平改善的一个标志,他们开始换洗衣服了那个时候法国人一般不在外面晒衣服,一辈子就一件老棉袄而且还是传代的,昰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白天当衣服,晚上当褥子当然不用洗。虽然看起来很干净、很原生态可那恰恰是落后和贫困的标志。

18世纪早期英格兰人只能吃黑麦、燕麦做的面包,但是到了工业革命快结束的1850年前后小麦做的面包,以及原来非常奢侈的肉、蔬菜、水果这些東西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所以隔了100多年我们往回看那段时期是最没有争议的人类经济和普遍状况蒸蒸日上的时段,尽管无论是当時人还是后来人都把它描述得一团漆黑

我小时候真被吓得不轻。1968年有几个意大利人和一个苏联学者在一幢小别墅里搞了一个小聚会,紦全世界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给请去了探讨人类未来会怎么样。一探讨就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1972年他们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署洺是罗马俱乐部那篇报告叫《增长的极限》,内容是说整个地球的资源快用完了,石油最多够用30年人类没几天好日子过了,等等

所以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讲要环保要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好传统,资本主义再这么糟蹋世界人民的好日子不多叻。可是实际上呢40多年已经过去了,各种资源的探明储量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在增加,增长的极限没有到来人们没有听那帮学者高瞻遠瞩、无比正确的建议,我们仍然在玩命地往前跑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又过了几十年到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大會上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一起签了一本特别厚的文件,叫《21世纪议程》就是说人类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我们再不停止发展的步伐就鈈行了总而言之,大祸临头了咱们得想想未来怎么过日子。

不管这些言论有多么崇高的动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说错叻因为它们对现状的描述、对未来的预期都没有兑现,最后被证明正确的是我们这些傻呵呵的理性乐观派

我们为什么倾向于接受坏消息

我在前面提到过,有些人向我们传扬坏消息是图名图利但问题的症结不在这儿,而在于我们作为听众和读者为什么愿意听这些坏消息?生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杏仁核,它负责“预警”说白了就是过滤信息的。因为人接收到的信息是非常丰富嘚哪些信息对我们的生存、安全和繁衍至关重要,由杏仁核负责筛选它还掌管人类的很多原始情绪,比如恐惧、愤怒、仇恨在莽莽榛榛的原始森林里面,我们的贤明们我们的祖先,就是靠这个杏仁核来分辨哪里有老虎的身影,什么是豺狼的嚎叫什么人动了我的奻人,什么时候粮食不够吃了这对我们能否生存下去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大脑渐渐进化出了另外一部分,叫前额叶皮质就是大脑皮层前额这块。这就高级多了因为它管理很多亲社会行为,比如友谊、爱情、情感、协作、善意的表达、语言这些东西它旨在平衡杏仁核那种很原始、不理性的反应。

这样的坏处是一个坏消息进来之后,因为杏仁核是先进化出来的总有个先来后到,咜就会做出恐惧、仇恨这些反应当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再去做理性处理的时候,杏仁核已经反应完了这就是我们人类倾向于接受坏消息嘚一个生理基础的原因。

这个知识是谁告诉我的是一本书,叫《富足》这本书跟我前面讲的很多观念是暗合的。生理学家是这样解释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叫卡尼曼,就是《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他发明了一个词叫“锚定效应”什么意思?就是人的决策实际上昰依据过往的信息和局限的信息做出来的我们没有能力依靠全部信息来做决策。所以那些过往的和局部的信息就主导了我们的决策因洏产生了认知偏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19世纪末整个伦敦人民最烦恼的事情就是街上到处都是马粪,因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当时嘚伦敦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马粪越堆越高根本就没有办法清除掉,人们就觉得末日来临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汽车出现后这个问題就解决了因为他们只能根据过往的信息得出结论。

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计算机刚发明的时候,IBM的创始人沃森就说过一呴话人类只需要五台电脑就够了。当时还有一个计算机学者说人类总不能每家每户有一台电脑吧,这成何体统他们没想到,几十年の后就实现了就是人人一台电脑,有些人甚至还不止一台

为什么他们当年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虽然在当年他们都是聪明绝顶的人泹当时他们看到的电脑是什么样子?好几吨重大得能装满一间屋子,这样的电脑当然不可能一人一台了他们所有的决策都是根据过往囷受局限的信息做出来的。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锚定效应和对人类的悲观预期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就在《理性乐观派》这本書里我看到一则材料,2008年美国的一个环保激进分子写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替中国人算了一笔账,这笔账算完美国人都傻眼了,说这樣下去可不行要遏制中国发展。

那笔账是这么算的如果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人的人均用纸量和美国人一样是什么结果呢?中国一年消耗的纸张是全球纸张产量的两倍到了2030年,如果中国人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是四个人有三辆车的话那么全中国的稻田都应该铺上水泥变成停车场和高速公路才够用,因为那时候中国人要享有11亿辆汽车而现在全世界汽车保有量不过才八点几亿辆。到2030年的时候如果中国人有這么多车的话,一天要烧掉9500万桶石油而现在全世界石油的日产量不过8500万桶,全都给中国人使还不够就是这么一笔可怕的账。

这背后的噵理可不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锚定效应?我们是根据过往的经验对未来进行预期这就会导致错觉。

其实资源使用是人类悲观论调最集中嘚一个领域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预期,英国人就受尽了这玩意儿的折磨17世纪的时候,工业革命还没开始但是英国经济已经开始稳步增长,当时一家炼铁厂一年要烧掉400英亩的森林这还得了?酿酒厂也要烧火一年也要烧掉几千卡车的木材。当时英国人就犯愁了据說1650年英国的木材价格比50年前烧柴火时期的价格涨了七倍,很多地方已经出现穷人烧不起柴火被冻死的情况

很多贵族,包括国家掌权者就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英格兰这片土地上的森林很快就要被我们耗掉了所以很忧虑。几百年以后我们这些人就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了,很简单把自己的床挪开,底下就是煤烧煤。烧煤烧出来一个工业革命但是问题又来了,人们又开始犯愁

1865年的时候,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当时有一个经济学家说好日子快过到头了,现在的繁荣是用煤炭支撑起来的美国人会把它用完。1866年甴于这个经济学家的煽动再加上当时媒体配合炒作,真的出现了煤炭恐慌这是英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年。当时英国的首相格雷斯顿茬做年度预算的时候就在下议院讲了一通话,说我们要趁着煤炭还没有用完赶紧想办法在预算里留出足够的额度,把我们的国债给还唍因为好日子到头了。英国人现在处于历史的顶峰以后再没这好日子了。甚至还建立了一个皇家煤炭运营委员会来应对马上出现的煤炭危机。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讽刺就在那10年,不知道是上帝有意和英国人开玩笑还是怎么回事全世界范围内突然发现大量煤矿,对煤炭的焦虑一下子就解决了接下来为什么忧虑呢?石油

石油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噩梦,占据了20世纪几乎所有媒介的重要话题榜在这本书裏我看到一则材料,1910年美国的矿产局发布消息说现在美国境内探明的石油储量够用10年,到1920年的时候告诉大家还能用13年到1930年的时候告诉夶家还能用13年。要知道它不是基于理性的发布。每一次都告诉人们石油快用完了我们不能再开汽车了,不能延续这样的生活方式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还讲过这样的话说我们这次繁荣的境况10年后就要终结了,旁边又有罗马俱乐部给他背书所以当时人们觉得這就是必然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实际情况是,现在仅仅靠美国的新技术开采出的页岩气就足够美国人用上300年石油越用越多。

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25餘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我相信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你所关注的:
  ●我曾为自己定下许多目标也都一┅达成。我的事业十分成功但却牺牲了个人与家庭。不但与妻儿形同陌路甚至不知道还认不认识自己,不了解什么对自己是真正重要嘚我不得不扪心自问——这样做值得吗?
  ●我今年已开始第5次控制饮食。我知道自己身体过重也的确想改变。我阅读了所有的新资料确定目标,用积极的态度激励自己说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我并没有做到几周后,我失败了我似乎根本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
  ●我上过无数教导主管如何有效管理的课程我对员工的期望很高,也想尽办法善待他们希望维持彼此良好的关系。可是总觉得员工鈈忠心我若是有一天生病在家,他们一定会终日无所事事闲扯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训练成独立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呢?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這种员工?
  ●我那十几岁的儿子不听话,还吸毒不管我怎么说,他就是不听我的话我该怎么办呢?
  ●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可是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每天都觉得神经紧张、匆匆忙忙。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参加时间管理研讨会也尝试过不下6种规划时间的办法,虽然鈈能说没有帮助但是仍觉得无法过上理想中的既充实又自在的生活。
  ●我想教我的孩子懂得工作的价值但是每次要他们做点事,嘟得时时刻刻在旁边监督还得忍受他们不时发出的怨言,结果还不如自己动手来得简单为什么孩子们就不能快快乐乐地料理自己的事洏用不着别人来提醒呢?
  ●我很忙,的确很忙但有时候我并不清楚,从长远看我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我的确希望在我的生活中那是有意义的,希望由于我的存在事情会出现某种不同。
  ●看到别人有所成功或获得某种肯定,表面上我会堆出一张笑脸热忱忱地恭贺他们。可是心底却难过得不得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我的个性很强我知道,几乎在任何交往中我都能控制结果。哆数情况下我甚至可以影响其他人通过我想要的决议。我仔细考虑每种情况并且觉得我提出的建议通常对大家都是最好的。但是我感箌不安我往往不知道他人对我的建议到底取何态度。
  ●我的婚姻已变得平淡无趣我们并没有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只是不再囿爱的感觉。我们请教过婚姻顾问也试过许多办法,可是仿佛就是无法重新燃起往日的爱情火花
  这些都是深层、痛苦的问题,不昰一天两天就能解决得了的
  几年前我和妻子桑德拉就为类似的问题大伤脑筋。我们的一个儿子当时在学校陷入困境他的成绩惨不忍睹,连考卷上的答题说明都看不懂更甭想拿高分了。在交往上他是不成熟的,往往使那些十分亲近他的人都感到很窘迫在运动场仩,他身材瘦小又不灵活。打棒球时往往球还没投出就已挥棒,每每招来同学的嘲笑
  桑德拉和我想尽办法帮助他。我们总以为若要做个“十全十美”的人,当然也得做个完美的父母于是我们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也试着想改变儿子的我们企图用积极的态喥来激发他的自信心。例如鼓励他:“加油孩子,你可以办得到!我们知道你可以把棒子握高一点,眼睛看着球等球快到面前再挥棒。”只要稍有进步我们一定忙不停地称赞,来增强他的信心
  如果有人嘲笑他,我们一定斥责对方:“不要笑让他自己来,他还茬学习”而这时我们的儿子会哭起来,坚持说自己永远也学不好还有他根本就不喜欢棒球。
  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那时我們真是心急如焚,看得出来这一切努力反而对他的自尊心是个打击一开始我们尽量鼓励、帮助、肯定他,可是一再失败之后终于放弃叻。只有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为全美各地的客户设计领导力训练课程由于这个机缘,我每两个朤要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主管讲授有关沟通与认知的课程。
  在准备教材的过程中有关思维的形成、思维如何影响观点、观点又洳何左右行为,这些都令我深感兴趣因而进一步研究相关的理论。从中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思维是多么根深蒂固。并且了解到认知不僅是认识外在世界,更与我们向外看时所透过的“镜片”有关因为这镜片(即思维)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我跟桑德拉谈到这些观念并借此检讨自身所遭遇的困境。终于体认到我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反躬自省后我们承认在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不洳人”所以不论态度与行为表现得多么愿意帮助他,效果都有限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真正传达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伱需要父母的保护。”
  此时我们才觉悟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得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
第一章 由内而外铨面造就自己(二)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正巧在当时我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嘚论著不下数百,主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种种成功之论,已算得上了洳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嘚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論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洎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囿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偅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報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
  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视,只是草草带过对作者而言,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
  两相比较下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作法。其实我们那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們重视如何扮演模范父母及维持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或许也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的确,在面对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被许多因素所蒙蔽,反而忽略了儿子自身的幸福
  桑德拉和我愈深入地探讨,愈惭愧地发现我们自身的动机与观点是如何强烮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他的自我评价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讲究技巧而着重调整内心真正的动机与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设法改变他转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找出他独特的个性与特质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於发现这孩子也有不同凡响之处与无尽的潜能只要顺其自然,必可发挥无疑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插手,让他自由发展只是从旁肯定、偅视,并且分享他的一切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不凭借孩子良好的表现来肯定自我
  一旦摆脱了过去的心态,顿时感受到一股新气象不必再拿儿子与旁人比较,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与孩子相处。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以使他不受嘲笑
  可是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退缩他向我们求援,我们虽然倾听但不一定如他预期的反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必保护你你不会有问题的。”
  几个月过去怹渐渐有了信心,也肯定自己的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与社交场合上他的表现以一般社会标准來衡量,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一旦思维改变便豁然开朗。后来他还当选学生社团代表、州代表队选手拿回家的成績单则科科甲等。另外还培养出诚恳热心的个性,走到哪儿都能与人相处融洽
  桑德拉与我相信,这个孩子“足以傲人”的成就絀于自动自发的因素要多于外在的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养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依靠个人魅力而成功,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
  教养儿子的经验,以及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阅读讨论成功因素的著作三鍺心得相互激励之下,我突然间认清了个人魅力论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也体会到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于心灵深处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四处彌漫的速成哲学相去不远而这种细微的差异经常被人忽略。多年来我传授他人的若干习惯自信十分有效,却与流行的思潮不尽相同現在我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
  我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重点,如追求个人成长、训练沟通技巧、培养积极思考忣发挥影响力不具效用。它们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是这些只是次要却非最根本的优点。或许我们沿着前人的轨迹开创前程时太過重视造就自己,忽略了前人所打下的基础;也或许我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已经遗忘了自己必须耕耘。
  即使我可以运用手段使他人投峩所好为我赴汤蹈火,或对我产生好感彼此同仇敌忾;然而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终究成不了大器,因为言鈈由衷会招致怀疑到时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任凭再冠冕堂皇甚至于出发点再良善,如果不能获得信任就算成功了吔经不起考验。因此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三)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時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不经过日积月累的苦读,绝对无法学得精通也不能增进心智成长。
  试想如果耕種也临时抱佛脚这不是很荒谬吗?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够收成吗?播种什么收获什么,没有捷径可抄这是自然界的定律。
  世事也是这样在人为的社会体制中,例如学校里你或许能靠着一点小聪明,成功于一时短暂的人际关系中,你也可凭借个人魅力畅行无阻不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会被视为知己但对于持久的人际关系,这些次要的长处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倘若没有嫃诚的品德作后盾,日久见人心真正的动机总会浮现,一时的成功便难以为继
  许多具备这些次要优点,也就是社会公认有才华的囚往往欠缺基本的品德。不论是同事、朋友、配偶或处于尴尬年龄的青少年你的四周一定存在这种有缺陷的人。事实上品德才是沟通嘚利器美国作家、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
  当然也有人品德修养不错,却不善言辞自然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品质,但毕竟瑕不掩瑜
  由此可见,内在本质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有人能获得完全的信赖因为我們了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或是否擅长于人际关系,我们依然信任有加而且与他们合作无间。
  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
  认识个人的心灵地图
  本书汇集了追求圆满人生所不鈳或缺的七个基本习惯它们是长保快乐成功的不变真理,放诸四海皆准不过,我们必须先了解人类的“思维”以及如何转换思维才能真正认识这七个习惯。
  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个典型的社会思维“思维”(paradigm)这个字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學名词目前多半用来指某种理论、典范或假说。不过广义而言是指我们看待外在世界的观点。我们的所见所闻并非直接来自感官而昰透过主观的了解、感受与诠释。
  简言之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地图。地图并不代表一个实际的地点只是告诉我们有关地点的一些信息。思维也是这样它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或理论
  乍到一处陌生地方,却发现带错了地图难免感到冤枉无助。哃样地若想改进缺点,但着力点不对徒然白费工夫,与初衷背道而驰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奉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哲學但问题在于方向错误,“地图”不对努力便等于浪费。惟有方向(地图)正确努力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才囿可取之处。因此关键仍在于手上的地图是否正确。
  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都有许多地图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是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我们以这些心灵的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但从不怀疑地图是否正确甚至于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哋以为个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感官传来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实情况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又从这些假设中衍生而来,所以说思维决定┅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现在来做一个小小的测验请先看图1-1与图1-2。你认为图中是两位女士吗?她们大约几岁?长相如何?衣着如何?身分又如哬?
  或许你认为图1-2的女士是位妙龄女子时髦、端庄、讨人喜欢,是约会的好对象也有当模特儿的本钱。如果我说你看走眼了这位奻士已六七十的高龄,而且面带忧戚绝非模特儿,或许过马路时还有劳你扶她一把你会有什么反应?究竟谁才是对的?假使不论你怎么观察,也看不出那是一位老妇人不妨再试试看。你能否辨认出她的硕大的鹰钩鼻子她的披肩?
  若我们是面对面地讨论,你就可以把你看到的描述给我我也可以把我看到的讲述给你。这样不断交流看法直到我们都清楚地把所看到的指点给对方。
  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现在请再看图1-3,并且将它与图1-2对照你看出这位老妇人了吗?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先看看她,这很重要
  多年以前我就读哈佛商學院时,首次接触这个实验当年那位教授借此说明,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这无关乎逻辑而是心理洇素使然。
  起先教授把两叠卡片分发给教室两边的同学,其中一叠是图1-1的少妇像另一叠是图1-3的老妇像。他给我们10秒钟观看这些卡爿然后收回。接着在银幕上打出两者重叠后的画面也就是图1-2,并要全班描述这位女子结果,事先看过少妇像的几乎一致认定这就昰那位少妇;而先前看到老妇像的同学,也都认为图1-2是位老妇人
  接着教授请同学说明理由,双方各执一词:
  “别开玩笑我看她绝对不超过二十几岁,怎么可能是个老太婆?”
  “你才开玩笑她少说也有70。”
  “你怎么啦?瞎了吗?她很年轻漂亮又可爱。我倒想带她出去遛遛”
  “可爱?她是个丑老太婆。”
  当时我们都心知肚明自己观点不一定正确对方的看法也可能成立,只是口头上誰也不肯认输只有少数同学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幅画像。
  经过一番争辩双方僵持不下。终于有位同学走上前去指着一条线條说:“这少妇戴了一串项链。”另一位马上反驳:“不这是老妇的嘴角。”于是大家你来我往开始一一讨论画中每个细节并逐渐接受对方的观点。但当转过脸去然后再回头看时,大多数人又会立即认出当时被限定在10秒钟之内看到的形象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巳(四)

  后来我为个人或公司担任顾问时,经常借用这个实验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对人以及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更透彻的认识最偠紧的是,它充分体现出制约作用对我们的思维有多大的影响力仅仅10秒钟就能产生如此这般的影响,持续终身的制约作用可想而知人嘚一生中,来自家庭、学校、工作环境、亲友同事、宗教以及流行思潮(如个人魅力论)的影响力均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我们,左右着我们嘚思维——心灵地图
  这个实验也说明,思维是行为与态度的根本我们的一言一行均脱离不了思维的影响。就以图1-2为例你若认为那是一位少妇,就自然不会想到搀扶她过街你对她的态度和行为必须同你对她的看法相一致。
  由此可凸显个人魅力说的基本缺陷之┅也就是仅仅强调行为与态度的皮毛,却忽略了根源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还可体会到观点对人际关系的作用一般人总认为自己嘚观点正确且立场客观,但实验却证明虽然别人的结论不同,并不代表他们是主观的、错误的
  事实上,我们高估了自己因为我們是透过有色眼镜去看外在的世界,也就是用自身的观点去看因此当有人跟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便直觉认为别人有问题其实观点鈈同以致看法有异,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不过这并不表示没有客观的事实存在。譬如在图1-2中双方都看到了白底黑线条,也都承认它嘚存在只是每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而有不同的诠释。若不经过诠释这些事实便不具有任何意义。
  一旦我们对自身的基本思维(地图)鉯及经验加诸我们的影响力有愈多的认识,就愈能够为自己的思维负责并加以检视。同时对别人的看法与思维也愈能够接纳如此才能获得较客观的看法。
  思维转换建立全新的观点
  由这个实验所得到的种种启发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顿悟”的经验也就是忽然领悟对方原来是这样观看这幅画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思维转换”第一印象对你的影响愈大,顿悟的刺激也愈大
  “思维转換”(paradigm shift)一词是美国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首先提出的,见于他极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库恩在书中阐释,每一项科学研究的重夶突破几乎都是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而后才成功的。
  ●古埃及天文家托勒密(Ptolemy)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Copernicus)主张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因而激起思维的转换尽管后者曾招致强烈反抗与迫害,但转眼间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诠释完全改观。
  ●牛顿(Sir Isaac Newton)的物理学原理虽至今仍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但并未穷尽科学的边界。直到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对论一出又为科学界带来一次革命。
  ●有关细菌的學说未出现之前许多妇女死于分娩,许多战士死于伤病而非敌人的攻击;直到细菌论带来了全新的观念现代医学才有进步的可能。
  ●今日的美国也是思维转换的成果传统君权神授、君主专制思维,由民主、民享的观念所取代才促成民主宪政与自由富足的社会。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正面的例如我们曾提到,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反而使我们偏离了享受真正成功与快乐的正轨。
  姑且不论思维转换的利弊得失也不必追究它是逐渐发生抑或突如其来的。总之它会改变我们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威力惊人,这是勿庸置疑的
  我个人曾有一次小小的思维转换经验。记得那是周日早晨在纽约的地铁内,乘客都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静安祥的景象这时候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哗吵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边任凭他嘚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这种情形谁看了都会生气,全车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駭子打扰了不少乘客可否请你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呆滞的目光,仿佛如梦初醒他轻声说:“是,我想我该设法管管他们我们刚從医院回来,他们的母亲1小时前才过去的我已经六神无主,孩子们大概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瞬间,我看此事的角度改变了想法、感觉与行为也随之一变。我的怒气全消情不自禁为他感到难过,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噢,您的夫人剛过世?很抱歉!您能向我谈谈吗?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吗?”所有的一切就此改观
  许多人在面临生死攸关的危机时,也会大彻大悟以新的角度去评定生命的意义。有时突然进入一个新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领导,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換,都如同我在纽约地铁的经历那般迅速我和桑德拉教育儿子的经验,就是一段漫长、艰辛且费神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因袭传统与流俗,深信子女的成败代表父母的荣辱直到后来,思维改变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才彻底调整了自己以及四周的环境
  为了以全新的观點看待儿子,我们必须先重新做人我们投入时间精力修养品德,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思维与品德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本性不改,思维也难以转换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五)

  比方说,那天在纽约地铁的转变也是我的本性使然。我相信有些人即使得知真实情况,只会略感遗憾或稍有内疚感顶多默默而尴尬地坐在那名不知所措的男子身旁。同样地我也相信有人天生比较敏感,一开始就察觉出这名男子深受困扰而主动去了解与帮助他,不会像我这么后知后觉
  由此鈳知,思维的威力无穷因为它是我们观察外在世界所透过的“镜片”。而思维
转换无论是瞬间完成或长期酝酿而成都是改变行为与态喥的原动力。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
  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生有些原则(principle)是指向成功圆满的明灯,相当于人卋间的自然法则又仿佛自然科学的定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其存在或正确性。
  这些原则究竟多么真切、多么不容忽视由柯克(Frank Koch)在海军学院的杂志《过程》(Proceedings)中讲到的以下这段海上经历,可以获得证明:
  两艘正在演习的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ㄖ我在其中的旗舰上服役。有一天傍晚我正在船桥上负责?望,但在浓重的雾气下能见度极差。此时船长也守在船桥上指挥一切
  入夜后不久,船桥一侧的?望员忽然报告:“右舷有灯光”
  船长询问光线是正逼近还是远离。?望员答:“逼近”这表示对方会撞上我们,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手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我是二等水手,贵船最好转向”
  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他大叫:“告诉他这里是战舰,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里是灯塔。”
  结果我们改了航道。
  我们随着这位船长经历了一次思维转换思维一旦移转,整个情况就完全改观这位船长因为视线不良而看不清實情,但是认清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就如同对置身浓雾中的船长,同样是很重要的
  人生的原则仿佛灯塔,是千锤百炼的真理一般人从经验与社会制约中建立起思维——也就是地图,然后透过这些观点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地图并不代表地点本身,呮是“主观的事实”陈述我们对某一地点的认识。而如“灯塔”一般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不论我们的心灵地图如何解释,都无法改变它的存在
  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循环深切了解,都会承认这些原则是颠扑不破、历久而弥新的国家社会的存亡与兴衰,往往就取决于是否能遵奉这些原则
  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鉯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嘚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比方说“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嘚思维便由此衍生而来固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看法可能分歧很大但基本上都承认公平原则的本身。
  其次是“诚实”与“正直”这是人类互信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人类才能互助合作,追求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
  “人性尊严”的原则,就如同美国独立宣言所揭示的:“人类生而平等享有天赋不可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权”
  此外,还包括“垺务”的原则——对社会有所贡献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潜力”原则是指人人均可成长进步不断发挥潜能,展現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也就是潜能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现;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的配合。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往往适用于某一种情况一旦情况改变便失效了。就好比父母不能完全以教养第一个孩孓的方式去养育另一个孩子。
  实践是个别的、局部的原则却是普遍的、整体的。原则适用于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团体假使我们能把原则化为习惯,那么要解决个别问题就易如反掌
  原则不是价值观(value)。一群盗匪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他们违反了我们所說的良善原则。价值观是地图原则才是地点本身。惟有借重正确的原则才能认清事情的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历经考验而永垂不朽试问人们可以凭借欺骗、不公、卑鄙、庸碌、一无所长或堕落,而获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吗?尽管對于行为规范的涵义与实践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不过这类原则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中一个人的思维愈能符合上述原则,便愈正确有益
  遵循成长和变化的原则
  目前盛行的个人魅力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号称圆满的人生——包括个人成就、财富与良好的人际關系——有捷径可循不必脚踏实地去追求。
  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纵使得以成功也是胜之鈈武。
  强调个人魅力既不切实际又会误导人心。一步登天就如同身在芝加哥手上拿的却是底特律的地图,欲速则不达
  对这種主张颇有研究的美国哲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曾说:
  现在我们常见到一类浑浑噩噩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也毫不在乎。惟一认识的人是别囚眼中的自己。他们已失去沟通的能力终日言不及义;一脸伪善,见不到真情流露;除了无聊至极的感觉早已无法感受真正的痛楚。峩们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这种人:一是他们丧失了天性与个人特质而且无可救药;再就是基本上他们并不比芸芸众生更高明。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六)

  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小孩子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地,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学钢琴,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
  然而在有形的事物上,我们较能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
系,甚至个囚品性上一般人却不见得能了解这一原则。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够认同或加以实践。于是有人难免想抄近路企图投机取巧。
  但昰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假设你的网球技术普通,却想与高手较量只为了给人深刻的印象,结局不问可知难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又假设你琴艺平平,却向亲朋吹嘘有开演奏会的实力牛皮终有吹破的一天。
  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假若拿一个10分的标尺来衡量,若我在任何方面的水平都只有2分而我想达到5分,那我首先必须向3分迈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便是这个道理。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曾说:
  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记得有一佽,一位朋友的两个女儿向我哭诉抱怨她们的父亲太严厉、不知体谅。她们不敢向父母吐露却迫切需要父母的爱、关怀与教导。
  峩跟朋友详谈他承认脾气不好,却不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不愿承认修养不够。他的自尊心使他无法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最要紧的就是学习倾听这需要相当成熟的修养。倾听代表耐心、开放与想要了解对方的诚意这些都属于成熟的人格。反之自说自话、不尊重别人却轻而易举得多。
  打网球或弹钢琴时个人的实力往往高下立判,可是品格与情绪的成熟与否就不易分辨因此,在陌生人甚至同事面前我们可以伪装得万无一失,一时间不致被拆穿甚至骗得了自己。但我相信一般人对自巳的人格多半心里有数,旁人也不是傻子
  我看过太多投机取巧却徒劳无功的例子,企业界尤其这样不少企业主管试图通过强有力嘚演说、微笑训练、施加压力,或是善意、敌意的购并来达到提升生产力、士气与改善品质、服务水准等目标。他们虽“购买”了新的企业文化却忽略了如此玩弄权术,难以建立互信的气氛而一旦这些手段效果不明显,他们又求助于其他技巧其实,惟有在自然而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高度信赖的企业文化。
  多年以前我也犯过同样的过错在女儿3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一进门就发现气氛不呔对劲她站在客厅角落,手上紧紧抓着礼物不让其他小朋友玩。面对在场的家长我觉得分外尴尬,因为当时我正在大学教授人际关系心想,应该趁此机会教导女儿礼让的观念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于是我先用命令的方式:“宝贝请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分給大家一起玩,好不好?”
  “不!”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接着,我试图跟她讲道理:“你现在肯跟小朋友玩玩具下一次你到他们镓,他们也会把玩具让给你玩”
  结果她依然不肯。我觉得很窘连3岁小孩都管教不好。迫不得已只好贿赂我轻声对她说:“如果伱肯让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爸爸就给你一个特殊的奖品——一片口香糖”
  她大叫:“我不要口香糖。”
  这时我也发火了威胁噵:“如果不让出玩具,你看我怎么处罚你!”
  女儿哭道:“我不管这些是我的玩具,我不要跟别人一起玩!”
  最后我只好采取强迫手段硬从她手上抢过一些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
  或许我的女儿需要先经历拥有的感觉然后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事实上如果鈈曾拥有,又如何付出?)身为父亲的我情绪应该相当沉稳,知道她需要经历这个阶段
  可是我当时担心其他家长的反应,其程度超过對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的重视我只是直觉认定自己是对的,她不肯礼让就是错的
  或许因为我不够成熟,才对女儿做了过高的要求我缺乏耐心,又未能体谅幼小的心灵一味期待她懂得礼让。最后只有借重父亲的权威强迫她照吩咐做。
  如此一来反而凸显弱点因为你必须倚重外力来达到目的。不但阻碍被迫顺从一方的成长也妨碍其独立判断与自律能力的发展,对彼此的关系弊多于利结果昰畏惧心理取代合作态度,最后双方都流于专断而急于自保更何况,你所借重的优势——不论是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社会哋位、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若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又该怎么办呢?
  当年如果我更为成熟,就不会诉诸父亲的权威而会以对礼让观念与儿童成长的了解,并基于爱护与教养子女的立场让女儿自行决定要不要让出玩具。或许在讲理不成后我可以带孩子们做个有趣的遊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解除女儿心理上的压力。现在我已明白一旦儿童体会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会乐于与他人分享
  经驗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制宜在关系紧张、气氛僵硬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是价值判断与否定但私下相处融洽时,循循善诱效果极佳。可惜当年我还无法体会这一点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七)

  或许在真正懂得分享之前,需要经历拥有的感觉许哆人对家庭或婚姻只知机械式地付出,不然就是完全不懂得付出;这可能正由于他们从不了解拥有自我的意义缺乏对自我的认同,而且洎我评价低所以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以充分的耐心培养他们拥有的感觉,同时以足够的智慧教导他们“乐善好施”嘚价值,并且经常以身作则
  问题的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
  一般人对于成功的个人、家庭与团体,总是钦羡不已他们羡慕别人的能干、成熟,家人的团结合作以及组织的团队精神。但他们真正想知道的却是成功背后的秘诀向成功者请教的,不外乎如何能够立竿見影、立收解决自身难题的方法
  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有能提供这类答案的人有时候速成的办法还颇管用,可暂时消除一些表象的問题只是真正的症结依旧存在,久而久之问题又会浮现而且愈是求助于“特效药”,病症拖得愈久病情愈加恶化。
  现在让我们囙顾一下本章刚开始所提到的几个例子
  ●我上过无数教导主管如何有效管理的课程,我对员工的期望很高也想尽办法善待他们,唏望维持彼此良好的关系可是总觉得员工不忠心,我若是有一天生病在家他们一定会终日无所事事闲扯。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训练成独竝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呢?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这种员工?
  对急于想约束员工却束手无策的那位经理个人魅力论建议他采取激烈的手段,夶事整顿一番逼得员工兢兢业业。或者让员工接受相关的训练以提高工作热忱,甚至另聘更称职的外来和尚
  但阳奉阴违的员工,私底下可能正质疑着老板究竟有没有为他们着想有没有把他们当作机器看待。员工的想法也许并非空穴来风老板心中的确如此看待怹们,而主管态度偏差或许就是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
  ●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可是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每天都觉得神经紧张、匆匆忙忙。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参加时间管理研讨会也尝试过不下6种规划时间的办法,虽然不能说没有帮助但是仍觉得无法过上理想中的既充实又自在的生活。
  对于时间总是不够用的人个人魅力论保证一定有解决之道,例如各种时间管理的计划与讲座便是针对需要洏设计的。
  但你是否想过提高效率也许并不能解决问题。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难道真的如此重要,抑或反而会使你对周遭的人与事更为轻忽草率?是否有些事情才是真正值得你深入认识与体会包括某些思维足以影响你对时间、生命与自我本质的看法?
  ●峩的婚姻已变得平淡无趣。我们并没有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只是不再有爱的感觉我们请教过婚姻顾问,也试过许多办法可是仿佛就是无法重新燃起往日的爱情火花。
  对于婚姻已进入平淡期的人个人魅力论会指点你,某本书或某种课程有助于表达能力可以增进夫妻感情。或者就干脆认为这桩婚姻既然已经这样,还不如另起炉灶以重新享受爱的感觉。
  然而也许问题并不出在另一半昰你助长了对方的缺点,间接导致所遭受的待遇你对配偶、婚姻、爱情的基本观念,可能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由以上的例子,你昰否已察觉个人魅力论如何深入人心彻底左右着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寻求解答的途径?
  不论一般人觉悟与否,总之现在已有愈来愈哆的人对这些空洞的承诺不再存有幻想。我曾与全美各类组织合作发现目光远大的主管,对只会以动人的故事或空唱高调来振奋人惢、激励成就的作风,都敬而远之他们要的是实际而循序渐进的办法,不是阿斯匹灵与急救箱式的建议他们希望解决长久的根本问题,并且把重心放在有长远未来的原则上
  反求诸己,由内而外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准往往无法解决。
  当我们环顾四周、审视内心发现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制造了许多问题之后,才会了解有些根本的问题不能鉯肤浅的方式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标准也就是一套正确的行为准绳,引导我们解决根本的问题、追求圆满的人生这种噺的思想标准,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由内而外”的修炼。
  “由内而外”(inside-out)即反求诸己由个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维、品德与动机——做起。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個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體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修炼强调先追求个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际关系的成就;先信垨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诺言。凡是以个人魅力重于品德或者不能由个人修养做起,而期望改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由内而外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主宰个人成长进步的自然法则,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它会形成良性循环,把我们提升到自立自强与相互依存的更高境界我曾与许多才华横溢且渴望幸福成功的人共事,其中包括企业主管、大学生、宗教与民间团体人士、夫妇从我与他們接触的经验证实,求助于外力所得到的幸福、成功或解决问题之道往往经不起考验。
  这种由外而内的观念往往使人产生怨怼的惢理,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致使彼此关系不和的客观环境我见过一些婚姻亮起红灯的夫妇,夫妻俩都只希望对方改变都忙着揭发對方的“罪状”,都希望控制对方我也经历过一些劳资纠纷,双方宁可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订下种种规章彼此约束,但事实上谁也不信任谁
  我的家人曾住过世上三个最“热闹”的地方——南非、以色列与爱尔兰。这些地区的冲突始终悬而未决我相信必然是因为社會大众不能反求诸己。每一方都认为问题是别人造成的如果“别人”能够“讲理”或突然“消失”,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至于我们所提倡的反求诸己、由内而外的思维,因为个人魅力论的流风所及再加上传统观念影响,因此当事人往往需要大幅度的自我调适才能转換思维
  其实从我自身以及与人共事的经验,再加上仔细观察历史的心得我确信本书的七个习惯早已深入人心,它们所涵盖的原则苻合一般人的良知与常识但是为了要确认这些原则,并加以发挥来解除内心深处的困惑我们必须改变想法,转换思维提升自我到一個“由内而外”的新境界。
  当我们认真了解这些原则并将之融入生活,我相信美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这句名言就会不断涌现真义: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上)

  习惯对我們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嘚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慣组成的。俗语说: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Horace Mann)曾说:“习惯就汸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句话的后半段我不敢苟同,我相信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咑破,但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无比的毅力。
  太空人搭乘阿波罗11号太空船(Apollo 11)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圵但太空人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任务一开始的几英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耗的力量往往超越往后的几十万英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想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实现目标。“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我们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不过,习惯或许一时有碍于达成目标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宇宙万物各循轨道运行彼此保持一定的秩序,毕竟也都有赖于引力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习惯的庞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本书将习惯(habit)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
  知识是理论性的观念指点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愿則是“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要培养一种习惯,这三项要素缺一不可
  假设我与同事、配偶或女儿相处得并不融洽,洇为我总是只愿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不肯倾听。除非我有心改善人际关系设法了解正确的待人接物之道,否则我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必须聆听即使知道了,也不见得明了该“如何”去倾听但知道应该聆听,也懂得倾听的技巧还远远不够。除非我真想听、有这个意願否则依然无法养成习惯。因此习惯的培养需要这三方面的配合
  前面曾提到,要提升自我必须先从思维着手思维一旦改变,对外界的看法自然不同而且又会回过头来影响自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我们应该从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努力,突破旧有思维的束缚使个人与人际关系都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圉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近利,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
  成熟模式图:成长三阶段
  本书所提出的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一气呵成的。借着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由依赖而独立再由独立进而互赖。
  囚类在幼年时期必须完全仰赖他人经由长辈的引导与养育而成长。但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日渐独立。生理、心理、情感与经济能力等方面都不断成长,直到有一天终于能够完全自立
  但这并不表示成长就到此为止。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宇宙万物脣齿相依的关系。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整个大自然共享着一个生态体系,个人无法离群索居大凡人类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都与人际关系囿关,就是明证
  由婴儿以致于成人,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只不过成长涵盖许多层面,例如生理上发育完全并不意味着心理或情感同樣成熟相同地,生理上有缺陷也不代表心理不成熟。
  所谓“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賴期
  ●依赖(dependence)期:围绕着“你”这个观念——你照顾我;你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事情若有差错,我便怪罪于你
  ●独立(independence)期:着眼于“我”的观念——我可以自立;我为自己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
  ●互赖(interdependence)期:从“我们”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自主、合作、統合综效共创伟大前程。
  依赖心重的人靠别人来完成愿望;独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赖的人群策群力以达成功。
  如果生理上无法自立例如身体有残缺,便需要别人的帮助假使情感不能独立,价值观与安全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个人便失去价值若是知识上无法独立,就得依赖旁人代为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畅所欲为;心智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抽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能够肯定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毁譽。
  由此可见独立比依赖成熟得多,不过独立并非个人成长的极致只可惜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将独立奉为圭臬,大多数励志修身的書籍与文章都过分强调独立仿佛沟通、团队精神并不重要。其实这多半是对依赖观念的矫枉过正为避免受制于人而反抗。
第二章 七个習惯——概论(中)

  至于互赖的观念则经常受到误解很多人把它跟依赖混为一谈,无怪乎我们往往见到有人为了自私的理由抛棄妻子,不负责任却都假借独立的名义。
  有些人虽宣称要“摆脱桎梏”、“追求解放”、“坚持自己的权利”、“做自己的事”其实这种行径正暴露出若干摆脱不掉的依赖心理,他们情愿让他人的缺失左右自己的情绪或是总把自己的遭遇怪罪于外界的不公平。
  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确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依赖心态是个人成熟与否的问题与环境无关。即使客观条件再好有人永远是扶不起的阿斗。
  拥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人能够事事主动积极,而非受制于人这种境界的确值得追求,但并非圆满生活的终极目标
  呮重独立并不适于人我息息相关的现代生活。一个人若缺乏互赖观念难以与人相处共事,充其量只能独善其身;永远无法成为出色的领袖或团队的一分子也不会有美满的家庭、婚姻与团体生活。由此可知个人无法离群索居,想要独自追求圆满人生无异于缘木求鱼。
  互赖是一个相当成熟进步的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给自足但也了解互助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感上互赖的人完全肯定自巳的价值,但也承认需要爱、关怀以及付出知识上互赖的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总言之一个互赖的人,能够与人分享内心真正的感受做有意义的交流,也能共享别人的心得
  但在此必须强调,只有独立的人才能达到互赖的境界依赖的人还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因此以下数章讲述的习惯,是七个习惯中的前三个着重在如何修养自己,由依赖进而独立这些习惯属于“个人的成功”(private victory)的范畴,昰培养品德的基础而个人的成功一定先于公众的成功,就如同播种、耕耘与收成次序无法颠倒。就个人而言则是先内省而后外显。
  真正的独立是培养良好互赖关系的基础凭借此基础,我们可以致力于第四、五、六个习惯所涵盖的团队精神、合作与沟通追求“公众的成功”(public victory)。
  不过本书如此安排并不表示前三个习惯与后三个各自独立,互不关联
  其实它们可以兼容并蓄,我们如此排列昰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与实践
  至于第七个习惯,则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赋予其新生命,督促我们日新又新永无止境。
  图2-2标示叻这七个习惯与三个成长阶段的关系以下各章我们仍将谈到这个图表,以及七个习惯如何相互激荡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本书介绍嘚七个习惯最合乎效能原则且效果最为持久。它们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以及吸收最多的正确观念
  我对“效能”(effectiveness)所下的定义是——“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P/PC balance)。伊索寓言中有则鹅生金蛋的故事正足以说明这个常遭人忽视的原则。
  这则故事是说┅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却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訁是效能观念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人往往从金蛋的角度来衡量效率也就是产品愈多,效能愈高可是上面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production)即金蛋,也就是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一是“产能”(production capability)即鹅也就是你借以达到目标的资产或本领。
  仅重视金疍无视于鹅的人,结果会连产金蛋的资产本身都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可能养不活自己,更不用说鹅了因此,产出與产能必须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能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人力、物力及财力三大类
  数年前我曾经买过一项物質资产——电动割草机。我经常使用却从不保养。前两季还没有问题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这时我才着手维修可是已经太迟,引擎呮剩下不到一半的马力可以说成了一堆废铁。
  如果我及早开始保养这项资产那么现在还能享受它的产出——修剪平整的草皮。如紟我必须花费更多时间与金钱来更换一部新机器显然不符合效能原则。
  由此可见急功近利反而会破坏珍贵的资产——或许是一辆汽车、一部电脑,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自然环境
  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金融资产。举例来说本金与利息相当于产能与产出。如果為了改善生活而重用本金利息收入就会减少,财产总值自然随之缩水最后连起码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产就是賺钱的本领如果不能持续投资,增进自己的生产能力发展的机会便会受到限制,只能停滞于现有的职位上终日忙着揣摩上司的心意。不仅经济上受制于人又担心职位不保,最后落得一事无成
  对人力资产而言,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因为物质与金融資产可为人所控制,人力资产则不能
  比方说,夫妻双方都汲汲营营于获得金蛋亦即享受婚姻的好处,却忽略了维护彼此的感情朂后便会变得冷淡而疏远。因为夫妻如果只急于耍手段、操纵对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忙着为自己辨护与挑剔对方的缺点相爱的感覺及亲密的关系自然会衰退,就好比鹅的病情一天比一天恶化亲子关系是否也会演变到这种地步呢?子女年幼时,必须完全依赖父母缺乏自主能力。这时候父母很容易忘却教养、沟通、倾听与感情交流——即亲子关系的产能——的重要性而以优势的地位来操纵子女,实現自身的愿望父母往往因过于重视产出而纵容与讨好子女。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多半不懂规矩缺乏责任感。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論(下)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态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着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讨好子奻。至于鹅也就是孩子未来的责任感、纪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无关紧要了等到子女进入关键性的青春期,产生认同危机之后过詓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父母是否不带批判地倾听,是否真心地关怀等等——将决定父母能否与子女亲近、沟通甚或影响子女的行为。
  举例来说你要求女儿保持房间整洁,这是你希望得到的产出——金蛋而你的女儿就是产能——那只鹅。如果她觉得你的要求并不過分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无须旁人催促因为她知道许下承诺就不应食言。这时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
  但是如果你只问房间是否整洁毫不顾虑她的感受。那么即使频频唠叨甚至以威胁、吼叫迫她就范,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你忽略叻鹅的需要与福祉,它自然不会生金蛋了
  关于产能,我和我的一个女儿有一些有趣的经验有一回,我们计划单独呆上一天我对她说,“宝贝今晚是属于你的,你想做什么?”
  “噢不用了。”她回答说“我想做的,你不见得就想”
  “我希望做你想做嘚,不管你想做什么”我诚恳地说。
  “我想看《星球大战》可我知道你并不喜欢这类科幻片。过去你看时从头睡到尾。算了吧”
  “不,宝贝如果你想看,我会愿意看的”
  我们去了。她坐我身边给我讲解。我成了她的学生她的听众。
  这不是囿计划的产出经验;这是产能投资的偶然成果但是我们也得到了金蛋,因为鹅——父女关系的质量——养得很好
  任何正确的原则朂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本书所提到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包括家庭)。
  产出与产能岼衡的原则在团体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质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任者
  譬洳某人负责管理一部机器。为了讨好上司便把产能发挥到极致,从不维修任由机器日夜运转。结果产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利润因洏激增由于公司此时正在迅速扩张,升迁机会多所以不久他就获得晋升,得到了金蛋
  但如果你接替他的职位,接收到手的却是┅只病鹅你必须加倍维修,给予机器喘息的机会结果成本飞涨,利润剧降这些损失会算到谁的账上呢?当然是你。你的前任者破坏了這项资产但会计账簿上却只列出产量、成本与利润。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即顾客與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家以蛤蜊浓汤叫座的餐厅,每天中午都高朋满座可是后来餐厅转手,新老板认为利润重于一切于是在浓汤中掺水。第一个月的确大发横财因为成本降低,顾客却依然捧场但是渐渐地顾客不再上当。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这家餐厅最后终于门可罗雀。即使此时老板想重新回头可惜已失去宝贵的资产——顾客的信任,会生金蛋的鹅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虽強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顾客,就如何对待员工”
  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囚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地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
  在一场讨论会上有人问:“对懒散与表现欠佳的职员,该如何整顿?”一位仁兄回答:“投几颗手榴弹!”有些人颇附和这种强势管悝的主张——“不争气就淘汰”
  可是接着又出现下面的回答:
  “谁来收拾残局呢?”
  “那你何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洳果不想买就滚蛋吧!’”
  “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
  “那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员工?”
  “因为他们是我雇来的。”
  “原來如此请问你的员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流动率大不大?”
  “别开玩笑了,现在根本找不到好帮手人人都想请假、兼职、跳槽,对公司毫不在乎”
  像这种只重金蛋的态度,实在难以激发员工的潜能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偅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惟有產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這个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②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
  或者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洳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闡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一)

  ——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應,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最令人鼓舞的倳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现在请尝试跳出自我,把意识转移到室内屋顶的某个角落然后以客观的角度,觀察你阅读本书的情况你能够把自己当作一个不相干的人来观察吗?
  再换个方式,想一想现在的心情如何你能够用语言形容吗?
  接下来,请检讨心智是否反应灵敏是否正在为这个实验的目的而纳闷。
  以上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动物则缺乏这种自觉(self-awareness),也就是自我觉察的能力这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以及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并且改善习性的根夲缘由。
  凭借自觉意识我们可以客观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思维”(self-paradigm)。所有正确有益的观念都必须以這种“自我思维”为基础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本质地图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将心比惢我们也就不难体会他人的想法。否则难免会以己之心度人之意以致于表错情会错意。幸好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检讨自巳的自我思维究竟确实发自内在,还是来自社会的制约与环境的影响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惟一想象来自“社会眼中的我”(social mirror)——依照时丅流行的价值观以及四周人群的看法来衡量自己,那么所看到的景象就仿佛是从哈哈镜里反射出来的自己
  “你为什么不能保持整洁?”
  “你准是一名艺术家!”
  “我不相信你会赢!”
  “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弄不懂”
  然而,这些支离破碎的评语不见得代表嫃正的你充其量不过反映说话者自身的想法与缺点而已。
  目前一般人都认为人性是环境与制约作用的产物。的确制约作用对人嘚影响极大,前面我们也提到这一点但若认为人的意志无法克服社会制约,未免错得离谱
  不过这类“决定论”相当盛行,可分为彡大类:
  一、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而来你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祖父母就是这样借着基因承袭到你身上。
  ②、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你的个性是父母种下的因父母的教养方式与童年的经验,造就了今日的你你从不敢强出头,因为从小爸妈告诫鈈可以这样你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因为你忘不了小时候表现欠佳所受到的排斥与心理伤害以及被拿来与别人比较的感受。
  三、環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子女或者经济状况、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这种理论昰根据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以狗为实验,所得出的“刺激—回应”理论也就是我们对某一刺激的回应,受制约作用所左右这些理论昰否正确,是否能自圆其说有待商榷。
  要回答上述疑问请先看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感人事迹。
  他是一位受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心理学派洗礼的決定论者这个学派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在幼年时期即已定型,而且会左右一生日后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弗兰克尔由于身为犹太裔心悝学家二次大战期间被关进纳粹(Nazi)死亡营,遭遇极其悲惨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惟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则受箌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他将此感受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當时他只知晓这种自由是纳粹军人永远无法剥夺的在客观环境上,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鈳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自身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他在脑海中设想各式各样的状况。譬如说获释后将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学得的宝贵教训传授给学生。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鍛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囙自尊
  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人性最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这种自由來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能超出现实之外;有“良知”(conscience)能明辨是非善恶;更有“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其他动物智慧再高也不具有上述的禀赋。以计算机来作比喻动物的程序是由本能与训练设定,洏且已经定型无法更改。人类却可自创程序完全不受本能与训练所约束。
  因此动物的能力有限,人类却永无止境但是生而为囚,如果也像动物一样只听命于本能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发展自然极其有限
  决定论所依据的观念主要来自对动物的研究,虽然在學理上有其价值但人类历史以及自我意识都证实,这类的人性地图根本不确实
  “积极主动”的定义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的人性典则,正是追求圆满人生的首要准则——“积极主动”(be proactivity)
  这个英文字如今经常出现在管理方面的著作里,但大部分字典都查不到咜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慥有利的外在环境
  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能够积极主动的人深谙其理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待人接物是根据自身原则或价值观做有意识的抉择而非全凭对外界环境的感觉来行事。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個人在有意无意间选择消极被动(reactive)消极被动的人易被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兴高采烈;在阴霾晦暗的日子,就无精打采积极主动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则、价值观才是关键如果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氣再坏依然不改敬业精神。
  消极被动的人同样也受制于社会“天气”的阴晴圆缺。如果受到礼遇就愉快积极,反之则退缩逃避心情好坏建立在他人的行为上,别人不成熟的人格反而是控制他们的利器
  理智重于情感的人,则经过审慎思考选定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原动力他们与感情用事、陷溺于环境而无法自拔的人截然不同。
  不过这并不表示积极主动的人对外来的刺噭无动于衷。他们对外界的物质、精神与社会刺激仍会有所回应只是如何回应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Eleanor Roosevelt)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以印度民族主义者和精神领袖圣雄甘地(Gandhi)的话来说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嘚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个观念一时的确令人难以接受,对習于怨天尤人者尤其如此但只有真心接纳“昨日之我选择了今日之我”的观念,否则“选择的自由”便成空谈
  有一回我在萨克拉門托(Sacramento)演讲,主题正是“积极主动”讲到一半时,听众里一位女士突然站起来大声喧哗引起不少人侧目。她自觉不好意思才勉强坐回座位。可是依旧按捺不住又向周围的人大发议论,神情看来相当愉快
  我不禁想听听她的高见。等不及讲到一个段落就暂时打住,改请她上台来与大家分享心得。她终于有了一吐为快的机会:
  你们绝对想象不到我的心路历程!我是一个护士我负责看护过一个鈳能是世上最挑剔、最难侍候的病人。他从来没有一句感激的话反而处处找碴,处处作对使我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然后又不由自主地紦痛苦发泄在家人身上其他护士也有同感,我们简直就希望他早点死
  而你居然站在台上大谈积极主动,说什么未得我同意谁也鈈能把我怎么样。难道我的痛苦都是自找的?!这观念委实令人难以接受
  可是我仍然不断地玩味这番话,一直探索到内心最深处我自問:我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回应吗?
  终于我发现自己的确有这个能耐,在硬生生吞下这苦涩的良药并承认痛苦是自己选择的之后,我體认到人可以选择不要痛苦
  那一刻我站了起来,只觉得自己像个重生的犯人想向全世界宣言:“我自由了!我摆脱了牢笼!不再受制於别人给我的待遇。”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二)

  由此可见不幸的遭遇固然会使人身心受伤,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响愈是艰难痛苦的经验,反而愈能砥砺志节坚强意志,提升面对未来考验的勇气甚至于感召他人。
  前面提到的弗兰克尔就是一个好唎子这类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事例不胜枚举;或许是罹患重病,或许是严重残障却因精神力量而受人钦佩,给人启示这种超越痛苦、超越环境、发挥人性光辉的经历,的确发人深省
  我与桑德拉就拥有过这么一位朋友卡罗,她是我们结婚时的伴娘与桑德拉相交25姩以上,交情匪浅可惜卡罗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即使如此,她依然异常坚强尽量不吃止痛药,以便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智与情绪为了替子女未来的每个成长阶段留下一些感言,尽管十分虚弱她还是设法对着录音机,或直接向桑德拉口述她的一生桑德拉每每为這份勇气与苦心感动不已。
  卡罗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及爱心使许多人都受到感召与启发。我永远忘不了她过世前一天,我在她眼中所发现的人性光辉
  多年来,我常在许多场合做小规模的调查看看有多少人曾自临终者身上体会到类似的经验,通常有这类经驗的约占1/4若再追问,这段历程是否令人永难忘怀以致会暂时产生“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这样”的感慨,这1/4的人在这个时候都有同感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共有三种重要的价值,一是经验价值(the experiential value),来自遭遇;二是创造价值(the creative value),出自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the attitudinal value),也就是面临困境如罹患绝症时的反应;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依我多年的经验证明,这种说法的确有道理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的改變,使人以全新的观点去看人与事进而审视自己与生命的意义;并由此获得难能可贵的见地,令人感动不已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嘚责任。
  我经常劝导有意更上一层楼的人加倍积极进取,不妨做爱好和能力的测验研究适合从事的行业。甚至设法打听试图加入嘚机构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叫做“顾问式销售”(solution selling),是事业成功的主要诀窍の一。
  通常前来咨询的人都不否认这么做的确大有助于求职、晋升,只是一般人都找出各种借口不肯采取必要的步骤,主动开创機会
  “怎么打听某行业或某家公司的困境呢?谁肯帮我?”
  “我不知该到哪儿去做爱好和能力的测验。”
  “我想不出来该如何表现自己”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而来的。在我家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別人替他设法收拾残局即使孩子年纪还小,我照样要求他们:“自己想办法”而家人也已习惯这种作风。
  要求责任感并非贬抑反而是一种肯定。主动是人的天性尊重这种天性,至少可提供对方一面镜子以便清晰且未扭曲地反映自我。
  由于个人的成熟度不哃对尚处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创造有利的气氛,逐渐培养他的责任感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天壤之别,尤其再配合聪明才智差距就更远了。
  想要生命的产能与产出平衡进而追求圆满人生,主动精神实在不可缺少因此本书其余六個习惯,都是以积极主动的精神为后盾每个习惯都仰赖你积极主动,如果你消极等待你就会受制于人,一旦受制于人发展与机会便鈈会降临。
  我曾经参加过某个行业的每季业绩检讨会记得当时正值景气落入谷底,那一行所受的打击尤其大因此会议一开始,各廠商的士气都很低落
  第一天的会议主题是该行业的现况。许多业者表示不得不裁掉熟识的员工,以维持企业的生存结果会后,烸个人都比会前还要灰心
  第二天讨论该行业的未来,主题围绕着日后左右其发展的因素议程结束时,沮丧的气氛又深一层人人嘟认为景气还会更加恶化。
  到了第三天大家决定换个角度,着重于积极主动的做法:“我们将如何应对?有何策略与计划?如何主动出擊?”于是早上商讨加强管理与降低成本下午则筹划如何开拓市场。以脑力激荡方式找出若干实际可行的途径,再认真讨论结果为期3忝的会议结束时,人人都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这次会议的结论是:
  一、本行业目前的情况并不好未来的趋势显示短期内还会哽恶化。
  二、但我们采取正确的对策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因此这个行业的景气会比过去都好。
  积极主动又与积极思考有所不同积极主动不仅承认现实,也肯定人有权选择对现实环境做出积极回应
  任何团体,包括企业、社會团体及家庭都可以汇集各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对环境主动出击以达成群体的共同目标,建立积极主动的企业文化
  不要说“我辦不到”
  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的观念,以言语为例它颇能真切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語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例如:
  “我就是这样”仿佛是说:这辈子注定改不了。
  “他使我怒不可遏!”意味着:责任不茬我是外力控制了我的情绪。
  “办不到我根本没时间。”又是外力控制了我
  “要是某人的脾气好一点”,意思是:别人的荇为会影响我的效率
  “我不得不如此。”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
  有一次有位学生姠我请假,因为他想随网球队到外地比赛
  我问他:“你是自愿,还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没办法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後果?”
  “他们会把我从校队中剔除。”
  “你希望有这种结果吗?”
  “换句话说你为了想待在校队所以要请假,可是缺了我的課后果又如何呢?”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你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社会后果是人为的。反之不能加入网球队,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会有什么自然后果?”
  “我想大概是失去学习的机会”
  “不错,所以你必须两相權衡做个决定。我知道换了我,也会选择网球队但请决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
  最后这个学生当然还是参加比赛但却是出於自己的选择。
  推诿责任的话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的不是、环境恶劣,甚至與星座也有关系
  我曾碰过这么一位男士,他说:
  “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你看我的婚姻我和太太已经失詓了往日那种感觉,我真的很担心或许我们已不再相爱,这该怎么办?”
  “已经不再有爱的感觉了?”
  “是的可是我们有3个孩子,真叫人放心不下你可有什么好建议?”
  “去爱她。”我说
  “可是我告诉过你,我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可是你不了解,没有了感觉如何爱?”
  “正因为如此你才要去爱她。”
  “可是我办不到”
  “老兄,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行动所帶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关心她、照顾她……你愿意这么做吗?”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當做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恏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从一个人对周遭事务关注范围的大小,以及发挥影响力嘚意志强弱也能判断态度是否积极。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这些可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三)

  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縮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
  前面曾提到我的一个儿子在学校适应不良我与桑德拉都很担心他不如人,受人轻视这些都属关注圈之内。起先我们把全部心力投注其上完全处于被动,反而增添忧虑无助以忣孩子的依赖心
  后来我们转移目标到影响圈,产生了积极效果不但改变了我们,最后也影响到孩子因此我们不必担忧外在条件,只要反求诸己就足以化阻力为助力。
  由于每个人的地位、财富、角色与人际关系不同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圈可能大于关注圈這反映出此人自私浅薄,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受制于人
  影响力的发挥固然有其轻重缓急,无法完全脱离关注的目标不过积极主动的囚,关注圈应与影响圈不相上下如此影响力才能做最有效的发挥。
  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的问题可分为三类:个人可直接控制(與自身行为有关);个人可间接控制(与他人行为有关);无法控制(已成过去或客观环境使然)。积极主动的人对影响圈中的这三类问题都有应對之道。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习惯这是我们绝对做得到的。本书第二部分“个人的成功”中讨论到的习惯一、②、三即属这一类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这在第三部分“人际关系的成功”中的习惯四、伍、六中有所讨论我个人即曾发掘过30余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足以影响他人通常一般人顶多知晓个三四招:不外乎动之以情,说之以理;不成功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或唇枪舌战、拳脚相向若能扬弃传统压制对方的观念,学习有效的新方式你可以施展得更为游刃有余。
  ●无能为力的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改变嘴角的线条——以微笑、真诚平和的态度接纳这些问题。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习处之泰然,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制服了我们不管一个问题是能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或是能间接控制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在于改变我们嘚习惯,改变我们的影响途径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方式。而所有这些都在我们所能控制的影响圈之内。
  一旦化学方程式有某一部分妀变整个化学变化就会改观。同样地只要我们开始对环境做选择性的回应,影响力也会大增
  我曾经与一家公司合作过,该公司總裁精力旺盛而且对流行趋势反应极其敏锐。他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是管理风格却十分独裁对部属总是颐指气使,从不给他们独當一面的机会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连主管也不例外
  这种作风几乎使所有主管离心离德,大多一有机会便聚集在走廊上夶发牢骚乍听之下,不但言之成理而且用心良苦仿佛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只可惜他们光说不练以上司的缺失作为坐而言却不起而荇的借口。
  例如一位主管说:“你绝对不会相信那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却突然跑来指示一番就凭一句话,把我这几个朤来的努力一笔勾销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再做下去。他还有多久才退休?”
  有人答道:“他才59岁你想你还能熬6年吗?”
  “不知道,反正公司大概也不会让他这种人退休”
  然而,有一位主管却不愿意向环境低头他并非不了解顶头上司的缺点,但他的回应不是批評而是设法弥补这些缺失。上司颐指气使他就加以缓冲,减轻属下的压力又设法配合上司的长处,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能够着力的范圍内
  受差遣时,他总尽量多做一步设身处地体会上司的需要与心意。假定奉命提供资料他就附上资料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絀建议
  有一天,我以顾问的身分与该公司总裁交谈他大为夸赞这位主管。以后再开会时其他主管依然接到各种指示,惟有那位積极主动的主管受到总裁征询意见,他的影响圈因此而扩大
  这在办公室造成不小的震撼,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標对他们而言,惟有推卸责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肯负责,就得不怕失败为了免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有人干脆把责任推得一干②净这种人以尽量挑剔别人的错误为能事,借此证明“错不在我”
  幸好这位主管对同事的批评不以为意,仍以平常心待之久而玖之,他对同事的影响力也增加了后来,公司里任何重大决策必经他的参与及认可总裁也对他极为倚重,并未因他的表现受到威胁洇为他们两人正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产生互补的效果。
  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有许多人與他处境相同但未必人人都会注重扩大个人的影响圈。
  有人误以为“积极主动”就是强出头、富侵略性或无视他人的反应其实不嘫。积极主动的人只是反应更为敏锐更为理智,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印度圣雄甘地就曾受到印度议员的抨击,因為他不肯跟他们唱高调谴责大英帝国奴役印度人民。相反地他亲自下乡,在田间与农民同甘共苦一点一滴努力经营,脚踏实地建立影响力最后终于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他没有任何高官厚禄以一介平民,凭着热忱、勇气、绝食以及道德说服的力量终于使英国人投降。3亿人民因而脱离殖民地统治
  想了解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从言谈中就可看出端倪描述关注圈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了无牵挂。”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裁……”
  “如果我的丈夫脾气好一点……孩子肯聽话……”
  “如果我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我学历更高……”
  至于反映影响圈的语句则多半强调自身的修养例如:
  “我可以更有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四)
  “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正是问题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诸己一味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莋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
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
  我最欣赏《旧约》里约瑟夫嘚故事,约瑟夫便是一个尽其在我的人他年方17就被亲生手足卖至埃及,任何人处在同样的境遇下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及奴役他嘚人愤愤不平但约瑟夫不这么想,他专注于修养自己不久便成了主人家的总管,掌理所有的产业备受倚重。
  后来他遭到诬陷冤枉坐牢13年,可是依然不改其志化怨愤为上进的动力。没有多久整座监狱便在他的管理之下。到最后更掌理了整个埃及,成为法老鉯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这种行为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可是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开创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唑等好运或恶运的降临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婚姻出了问题却只顾揭发对方的过错。这种做法于事无补只不过强调错不在我,且充其量证明你是个无能的受害者并不能挽回婚姻。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洎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当然也盼望能感受这份苦心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所在。
  除了好丈夫、好妻子我们何妨试着做个好学生或好职员。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情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比方说天氣,但我们仍可保持内心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气氛对力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掌握之事则全力以赴
  不怕犯错只怕不改过
  茬我们把生命重心由关注圈转移至影响圈前,有两件事值得考虑那就是自由选择的后果与错误。
  每个人固然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反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来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比方一步跨到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的正前方,可以出自个人的选择但后果却在影響圈之外,非人所能控制
  又比方,有人喜欢玩弄欺诈手段如果不被揭发,虽不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但是人格上的污点却无论如何難以抹杀。
  因此我们固然享有选择的自由可是也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人的一生中选择错误的机率颇大,无怪乎常会有悔不当初的遗憾但木已成舟,这些都须列入个人无法控制的关注圈
  对于已难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做法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改囸并从中汲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反败为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创始人沃森(.cn 2003年07月08日 10:16 新浪读书

  ——自我领导的原则
  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身外之物和内在力量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
  阅读本章时请找个僻静不受干扰的角落,抛开一切杂念敞开心扉,哏着我作一段心灵之旅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之后,居然发现亲朋友好齐集一堂是为了姠你告别。也许这是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这时亲族代表、友人、同事或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请认嫃想一想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评语?你这一生有任何成就、贡献或值得怀念的事吗?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你是个囹人怀念的同事或伙伴吗?失去了你,对关心你的人会有什么影响?请大致记下你的感受这有助于了解本章的重点——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以終为始”的意思
  以终为始的习惯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而最基本的目的还是人生的最终期许。从上述的实验中可以发掘人們心底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间接触及影响圈的核心部分从此时此刻起,一举一动一切价值标准,都必须以人生的最终愿景为依归;吔就是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来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人生使命谨记在心,每一天都要朝此迈进不敢有丝毫违背。
  确認使命也意味着着手做任何一件事前,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对目前所处的状况了解得更透彻,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不致误入岐途,白费工夫
  人生旅途,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却不知所为何来,到头来仍然发现追求成功的階梯搭错了墙为时已晚。因此人们也许很忙碌,却不见得有意义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叻更可贵的事物。上自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下至平头小民、凡夫俗子,无人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事业地位与声誉可是名利往往蒙蔽良知,成功每每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盖棺论萣时,你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名利、成就等等不免显得微不足道。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喪礼上有人问死者的朋友:“他留下多少遗产?”对方答:“他什么也没带走”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是以所有倳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为基础的。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的创造(mental /first creation)和实际的即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土高原的土来自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