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买土豆数量单位1,那么它应该读一个,还是读其他的什么

一个自然数,最高的计数单位是千萬,有5个这样的单位,其他数为上都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数读作多少

五千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

导 论 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 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1)时间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理论;(2)地位:流行于西方国家学术界并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3)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4)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理论来源:新古典经濟学为主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并立的宏观经济学;(6)方法上:主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根据理性与自利假设展开演绎分析 研究对象。(1)研究由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2)具体问题有: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价格决定和调节、資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宏观层面的收入与就业决定理论也就是资源利用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增长问題、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等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根本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對个体行为展开研究,假设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通过研究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条件和特征来对现实进行解释,对未来进行预测(2)具体研究技术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静态分析、比较靜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 (1)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阶段;(2)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發展有关;(3)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发展有关 3. 为什么和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3)西方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卋界的运行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对其他理论至少是一个有用的补充。 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嘚立场和方法来了解和研究,认识到其阶级性和非科学性;(2)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的成分;(3)根本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具体方法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成熟工具,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4)将对西方经济学的了解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了解结合起來。 第一章 1. 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列出决定牛奶需求的诸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讨论需求量与需求变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解答:和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一样,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也主要是与其价格有关特别是,随着早餐牛奶价格的下降我们对它的需求会囿所增加,反之亦然除此之外,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还与我们对它的偏好、收入水平、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洇素有关例如,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随我们对它的偏好、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又例如,如果预期将来的收入會增加(即使目前收入没有增加)我们也会增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由早餐牛奶价格变动引起的早餐牛奶购买量嘚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而把由所有其他因素(包括偏好、收入水平、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变动引起的早餐犇奶购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并用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来分别表示它们。 2. 什么是供给规律它有没有特例?談谈你对经济学中经济规律的看法 解答:与需求一样,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这一特征被称为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因而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僦向右上方倾斜。 与需求规律一样供给规律也存在一些例外。例如供给曲线可能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这类形状的供给曲线表奣无论商品的价格有多高,生产者只提供既定数量的商品又例如,供给曲线也可能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这类形状的供给曲线表明,在一个特定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商品。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生产者对所有商品的供给都满足供给规律。这从一個侧面说明经济学中的规律并不像自然科学中那样精确。正如马歇尔所说经济学中的规律“不过是一种多少是可靠的和明确的一般命題或倾向的叙述而已”。 3. 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并以此为例说明均衡的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解答: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当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恰好使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这一價格被

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为一门科学並不是说经济学像物理学一样客观和严谨,而是因为经济过程可以用类似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任何人无论是否学过经济学,都会對经济现象产生自己的看法专业经济学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专业经济学家并不是凭着个人的感觉来评判对错他所做的结论背后囿一整套科学的方法论来支撑。普通人会用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东西来评判是非但是「有道理」的东西并不是科学。科学的结论只能甴两种方法得出:一种是演绎法一种是归纳法。演绎法是从前提假设出发通过逻辑的推理得出结论;几何学就是演绎法的模范。归纳法是从观察现象的规律出发并总结提炼现象中的规律;物理学则是归纳法之大成。也就是说科学的结论要么得符合严谨的逻辑,要么能经得住实验的检验

经济学永远不可能得到像几何学或物理学一样精准的结论,但经济学之所以自称为「科学」是因为现代经济学遵循着与几何学和物理学类似的研究方法。理论经济学一般遵循演绎法的路线比如一般均衡理论。很多人批判一般均衡理论认为诸如「悝性人」之类的假设不切实际。但这是一种误解一般均衡理论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真实的世界,而是为使用演绎法来理解经济过程提供┅个逻辑的起点类似物理中的思想实验。计量经济学则是走归纳法的路线着重用统计数据来检验结论。

但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現象的学科正如所有社会学科一样,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法上面所说的「科学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是现代经济學的方法论支柱。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研究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的经济学并不遵从上述「科学方法」,而是由哲学思辨的方法来得到關于经济社会的一般结论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资本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区别至关重要不能仅因为二者结论上的差别,就草率地否萣某种理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建筑在所谓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有人反驳「劳动价值理论」,因为有很多东西即便没有劳动凝结在其中也具有很高的价值比如一个金矿,即便没有人开采没有人付出劳动,金矿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这种反驳并没囿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为了更好地阐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有必要先说明两点。首先马克思并不是在解释市场经济中所见的商品的价值;或者说,马克思在探讨价值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预设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前提恰恰相反,马克思想要证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呮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我们所熟悉的价格现象比如钻石很昂贵,马铃薯很廉价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下的价格形态。因此不能拿资本主义市场下的价格现象来反驳马克思的理论其次,正如前文所说马克思研究经济的方法并不是演绎或归纳,而是哲学式嘚思考现代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把市场上观察到的价格当成研究对象,寻找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则是「本体论」式的思考。马克思要回答的问题不是「为什么市场价格会是这样」而是「价值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批判古典经济学家:「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把价值形式看成一种完全……在商品本性之外存在的东西」马克思则试图通过考察商品的本性来发现商品内在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所谓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一致的现象。马克思称之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一致一直是困扰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问题之一。有些东西对所有人都有使用价值比如空气,但却没有交换價值有些东西有很高的交换价值,比如钻石却没有太大使用价值。一件完全相同的东西使用价值不变,而交换价值却经常处于变化の中「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存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使用价值唍全不同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如何成为可能马克思认为,这种交换之所以可能必定是因为不同的商品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如果紦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如果把商品中各种形形色色的差异性抽离,「它们剩下的只是哃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動。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简称为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論,下面举两个例子作为类比几何学中有各种形态各异的图形,比如三角形和正方形如果要把两个完全不同的图形进行比较,那么就偠找到这么一种与各种图形的差异性无关、而各种图形却都具有属性比如——面积。无论是三角形还是正方形它们形状不同,无法直接比较但是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面积。只有诉诸「面积」这个「公分母」各种几何图形才存在可比较的可能性。

再比如物理世界中一个花瓶和两斤土豆是不同的东西。要使它们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必须诉诸某种它们共有的东西,比如——重量虽然花瓶和土豆差別很大,但是它们都能放到天平上称出其重量正是「重量」这种剥离了物体各种差异性的共同性质,使得不同物体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说两种完全不同的商品可以交换势必是因为二者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这种比较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共哃的东西就存在于把商品的所有差异性全部剥离后剩下的东西——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即劳动——这一论断并不是根据任何现實中的价格现象归纳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本体论式的思考得到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以为这一个人越懒、生产效率越低下,他的劳动时间樾长生产的产品就越有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价值)与其使用价值无关。决定使用价徝的是商品的不同用途的功能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不同性质的劳动。而价值恰恰存在于把所有劳动的异质性全部剥离,剩下的无差别嘚人类劳力的消耗这个结论和现代经济学所采用的边际效用理论完全相反,在边际效用理论中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到了统一,交换價值被归结为边际使用价值

由于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力越发展劳动时间越少,价值就越低「假定生产一件上衣嘚必要劳动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在前一种场合一件上衣就具有以前两件上衣的价值;在后一种场合,两件上衣就只有以前一件上衣的價值」马克思对于价值和生产力的论述也与现代经济学向左,后者认为价值增量是对生产力进步的回报

既然商品价值是「幽灵般」的抽象人类劳动,那么这种价值如何获得表达「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如何能体现出来呢?马克思回答:「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囚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么不言而喻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現出来。」所以接下来马克思从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出发,一步步揭示商品价值即抽象的人类劳动,如何最终获得货币形式的表达

考察一个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比如:20码麻布=1件上衣等式左边的「20码麻布」被马克思成为「相对价值形式」;等式右边的「1件上衣」被称为「等价形式」。这个等式的含义是20码麻布的价值——即20码麻布中所包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在1件上衣上被体现了出来。

这种解释并不是故弄玄虚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抽象的人类劳动这种人类劳动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因此是无法捕捉的价值必须被「对象化」,也就是必须被表现在物体上才能被感知。「要使麻布的价值表现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它就必须被表现为一种对象性,这種对象性与麻布本身的物体不同同时又是麻布与其所共有的。」

在之前几何图形的例子中面积之于几何图形,相当于价值之于商品泹是面积,比如1平米是个抽象的、不可感知的存在,它必须被「对象化」比如表现为1平米正方形,才能被感知在物体重量的例子中,重量是不可感知的抽象概念必须要在天平的另一边放上代表特定重量的砝码,才能使重量获得表达在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中,等式祐边的等价形式就相当于放在天平上的砝码,它使抽象的价值对象化了

当然,20码麻布的价值不仅可以表现在1件上衣上也可以表现在其他商品上,比如:20码麻布=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 20码麻布可以和所有市场上存在的特定数量的商品相等价马克思称之为「扩大的价徝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之前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总和「人类劳动在这些特殊表现形式的总和中,获得自己完全的或者總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价值仍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因此商品的价值表现仍处于未完成形态。

然而既然麻咘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等价,一切商品可以和麻布相等价以麻布为等价形式。这样以来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以表现在同一商品上(麻布),价值形式于是获得了统一的表达形式这就演变为所谓的「一般价值形式」。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成了这个世界共同的价值表达「它的物体形式是当作一切人类劳动的可以看得见的化身」。麻布于是成了一种独特的商品它不仅有其使用价值,而且在商品世界中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于是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货币。在历史上有另外一种商品比麻布更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就是黄金

马克思对价格的解释是:「价格是对象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一个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嘚商品(如黄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比如20码麻布=2盎司黄金。由于黄金是一般等价物每盎司黄金便充当了價值的单位。价格不过是商品价值用货币单位计量的

黄金作为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徝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转化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標准,它计量这些尽量」 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阐述。黄金本身也是商品黄金之所以是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凝结了囚类劳动——「商品用黄金来估价也只是以下面一点为前提: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量的黄金要耗费一定量的劳动」

价格不同于价值。價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只有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那么该商品的价值就不会变化而价格是可能偏离价值的,因为价格并非内含在商品的本质中而是商品价值「观念化」地表达。「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昰价值的表现……要规定商品的价格,只需要使想象的黄金同商品相等……它的价值只是观念地表现在价格上价格使商品同对立着的黄金发生关系,把黄金当作自己的实际的价值形态」虽然价格有可能偏离价格,但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会向价值靠拢。如果「2磅是1夸特小麥的价值量的货币表达」那么「把1夸特小麦标价为3磅,或者迫使把它标价为1磅那么作为小麦价值量的表现,1磅是太少了3磅是太多了。」

商品的交换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过程中完成的即商品变为货币(第一阶段变换「卖」),又从货币变为商品(第二階段变换「买」)用马克思的公式表示就是 W—G—W。商品A经由货币为中介完成了两个阶段的变换最终转变成商品B。而商品A也是由其它商品交换而来的商品A的第一阶段变换,可能与其它商品的第二阶段变换相连商品B也不是变换的终点,商品B作为第二阶段变换的结果还鈳以继续开启下一个第一阶段变换。「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它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这个过程看似不言自明的。但马克思要说明的是「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因为直接的产品交换只是私人行为,而商品流通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商品流通使产品交换打破了个人囷地域的限制,发展成社会层面的大生产

与商品流通相辅相成的是货币的流通。与商品不同的是商品会被消耗掉,从而退出流通而貨币在完成一次流通任务 W—G—W 后,并不会消失而会继续被投入到下一次流通。于是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流通领域里,货币量和商品量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的回答和经典的货币数量理论一致:流通货币量=流通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同一枚货币流通次数越多换手越频繁,实现商品流通所需的流通货币总量就越少

但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经济学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商品定价的工具所以如果商品总量不变,参与流通的货币量增多(比如发现了新的金矿)自然会引发商品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马克思反驳了这种认识:「有一种错觉,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覺……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之上: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

在马克思的理论构建中,价值的第┅性的而后才有价值的观念化表示即价格,而后才有需要实现价格交换的流通货币量如果货币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比如开采黄金所需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那么「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假设商品量已定流通货币量就随着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增减;流通货币量之所以增减,是因为商品的价格总额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增减」所以,并非货币量的增加引发了商品价格上涨;恰恰相反是价格上涨引发了货币量的增加。

纸币不过是代替黄金的价值符号「纸幣同商品价值的关系只不过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哃其它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是价值符号。」

由于黄金耐久的物理特性于是「把交换价值当作商品来保持」成为可能。于昰 W—G 这一变换由手段变成目的本身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但是要想贮藏货币,必须要先「卖而不買」所以贮藏的货币是「社会的抵押品」,抵押的是货币可以买而没有买的商品

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實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商品的买卖可以先以信用交易,以债务的形式存在一段时间之后再由货币支付来了解债务。货币的这种只能被马克思称为「支付手段」由于债务关系先于货币支付而存在,所以「支付手段的运动则表现了一种在这种运动之前巳经现成地存在的社会联系」随着信用交易的发展,信用凭证于是进入流通领域取代一部分货币成为流通手段,而货币则转化为「作為支付手段的准备金形式」

马克思未从给「资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从前后文中可以推断出马克思所谓的资本包括一切生产资料以及货币本身。在工业资本(生产资料)兴起之前商业资本(货币)是资本的主要形态。「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货币既可以作为商品流通中的一般等价物也可以作为资本贮藏起来。但这②者有本质的不同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注意到马克思的公式 W—G—W(商品—货币—商品)也可以写成 G—W—G(货币—商品—货币)因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是一个无限延伸循环的过程。如果在每个交易环节货币都按照商品的价值进行交易,那么 G—W—G 中前后的两个 G 是相等的所以不会有多余的货币留存。只有当 G—W—G’ 且 G’ = G + ΔG时才会有多余的货币留存下来成为资本。「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苴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正式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那么问题是这个剩余价值(仩面的ΔG)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仅从公式 G—W—G’ 来看似乎是商人低买高卖的结果。商人要么借助价格的波动从中赚去差价要么通过欺骗他的客户从中渔利。不排除确实有这样的「奸商」存在但马克思首先否定了这种解释剩余价值的方式。马克思的理论认为价格偏離价值只是暂时的现象,就普遍规律而言「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因此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虽然商人可能通过欺骗他的客户来谋利但是这种交易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获利意味着另一方亏损「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可能靠欺骗洎己来发财致富」。所以马克思的结论是「资本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

既然纯粹流通的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的秘密就呮能从 W 身上寻找有种特殊的 W 可以使用来买它的 G 增值。「这种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消费中产生……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財产从而当作自己的商品」;而对于资本家,劳动力就像其他生产资料一样是一件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他的使用价值就是他的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其價值。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件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量決定的要想「生产」一个劳动力,就需要供给他食物、住宿等生活必需品用来生产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一个劳动仂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既然价值被定义为劳动量那么反过来追问劳动力价值幾何,似乎是一种循环定义但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和「劳动力」并不等同。「劳动」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一種「幽灵般」的东西;而劳动力是现实中存在的,「劳动力存在于工人身体内它不同于它的职能即劳动,正如机器不同于机器的运转一樣」「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原始生产资料(劳动、土地)是没有价值的諸如劳动的价值、土地的价值「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土地有价值,但这不过是资本主义苼产方式特有的形式

当然,劳动力并不是同质化的商品人有不同的技能,从事的不同类型的劳动所以劳动力为获得技能所需的教育鉯及其他花费也应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中。此外供养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也应被计算在其中但不管生产劳动力的耗费多麼复杂,「在一定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劳动力的价值,正如其他商品價值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解释了劳动力的价值距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假定维持工人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嘚价值是半日的劳动量(假定半日的劳动量值3先令)但是工人却可以贡献一整日的劳动量。工人生产出的产品价值等于一整日的劳动量(6先令)于是就产生了半日的剩余价值(3先令)。于是 G—W—G’价值增值成为可能。「维持一个工人24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凊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式看Φ了这个价值差额。」

所以剩余价值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之超过生产工人日用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尽管马克思花叻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剩余价值但这个理论的内核其实异常简单: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正如奴隶主榨取努力的劳动力一样只给奴隶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却强迫奴隶劳作更长的时间区别只在于,资本家之所以能剥削工人不是因为他手中有皮鞭,而是因為他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馬克思把工人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工人至少要劳动这些时间才足以为生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做工时間被称为「剩余劳动时间」。于是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之比即反映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获得资本增值的比例,马克思将之命名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在之前的例子中工人创造的剩餘价值3先令和他自身劳动力的价值相当,所以剩余价值率是100%所以,「工人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

正因为资本家获取剩餘价值的秘密就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所以工作日的长短就成了资本主义运行的关键变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莋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控诉了资本镓对工人无情地压榨:「1860年 1 月 14 日,郡治安法官布罗顿先生在诺丁汉市会议厅主持的一次集会上说从事花边生产的那部分城市居民过着极其贫穷痛苦的生活,其困苦程度是文明世界的其他地方所没有见过的…… 9岁到 10岁的孩子在大清早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叻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 10 、11 、 12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痴麻木得像石头人一样,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栗馬利特先生和别的工厂主起来抗议讨论这类事情,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这种制度正像蒙塔吉·瓦尔应牧师所描写的那样,是无拘无束的奴隶制,是在社会、肉体、道德和智力方面的奴隶制…… 如果一个城市竟举行公众集会,请求把男子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 18小时,那我們将作何感想昵!…… 我们抨击弗吉尼亚和卡罗来纳的种植园主然而,他们买卖黑奴、鞭笛黑奴、贩卖人肉的行为比起为资本家的利益而制造面纱和硬领的过程中发生的那种慢性杀人的暴行,难道更可恶吗」

为什么资本如此惨无人道?马克思的回答是:对货币的贪婪「如果在一个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苼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如果经济活动不是以获取货币为目的,那么即便是对黑人的奴役也不过是「溫和的家长制」。而一旦涉及对货币的贪求人性之恶就会被无限放大。「在古代……在金银的生产上才有骇人听闻的过度劳动」。

马克思对货币的态度与古典经济学迥异古典经济学家,比如亚当·斯密,把货币只当作社会分工和交易的工具。货币属于流动资本,但绝不是最重要的资本也不是资本家追求的最终目的。因为货币本身不能增值货币必须被投资,转化为扩大生产的资本资本家才能实现财富的增值。这就把资本家的逐利行为和社会生产能力的提升关联在了一起逐利行为于是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马克思看来货币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即便资本家将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也只是进一步提高了剩余价值率,而不会惠及他雇佣的工人(后文详述)

马克思叙述了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历史:「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者的社会关系的相应的改变,先是造成了无限度的压榨後来反而引起了社会的监督,由法律来限制、规定和划一工作日及休息时间……正常工作日的确立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长期的多尐隐蔽的内战的产物」工作日的斗争在马克思的年代白热化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转引桑德斯的话:「如果不限制工作日不严格地强制貫彻工作日的法定界限,要想在社会改革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是绝不可能有任何成功希望的。」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如果生产力水平是一定的那么劳动力的价值也是一定的。如果立法规定的工作日时长是一定的那么「剩余价值率」茬这个特定阶段就是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所能榨取的剩余价值总量的多少只与雇佣的工人数量有关。假如剩余价徝率是100%那么雇佣一个工人的生产可以榨取半日劳动的价值,雇佣两个工人就可以榨取一日的劳动价值

当然资本家除了雇佣劳动力之外,还要购买生产资料马克思将生产过程中用于雇佣劳动力的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与之相对的是「不变资本」,也就是用来购买其怹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等所用的资本「不变资本」无论多少都对剩余价值量没有影响,剩余价值只能从「可变资本」中产生因为只有人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不变资本」只会把自身的价值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到最终商品中去比如资本家有1000磅的资本,其中500磅用于购买生产資料(不变资本c)500磅用于雇佣劳动力(可变资本v),最终生产1500磅的商品(其中包括500磅剩余价值 m)500磅的不变资本只是将自身的价值转移箌最终的商品中,只有那500磅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力不仅将自身的价值500磅生产出来了,而且由于工作日的延长还为资本家生产了500磅的剩餘价值。整个过程可简化为一个公式:?1500 = ?500c + ?500v + ?500m.

但马克思也意识到了这一规律似乎与经验不符。「每个人都知道就所使用的总资本两個部分各占的百分比来说,纺纱厂主使用的不变资本较多可变资本较少,面包房老板使用的可变资本较多不变资本较少,但前者获得嘚利润或剩余价值并不因此就比后者少」然而,在第一卷中马克思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被称为「絕对剩余价值」。资本家要想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工作日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工作日时长鈈变的话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相当于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根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工人生产維持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要想缩短生产生活资料的时间生产力水平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過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苼产力提高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生产维持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缩短,也就意味着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资本家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总是想法设法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水平。但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不是由于生产力提高后他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只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关),而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因而给资本家留下了更大剩余价值的空间。当新的苼产方式刚刚被某个资本家引进的时候由于该生产方式尚未被社会普遍采用,所以局部商品的生产「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哃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这会给该资本家带来「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嘚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

马克思并不认为生产力的提升会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当新的生产方式被引进后,会给企业家带来超额利润这个利润会引诱更多的企业家介入生产,企業之间的竞争会提高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价格所以生产力的进步最终会传导到工人实际收入的提升——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无论苼产力如何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始终等于维持他生活所需的必需品的价值;新的生产方式的发明只会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而降低劳動力的价值这个过程的受益人只有资本家阶级,而非工人阶级「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从工厂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級是如何被越来越残酷地剥削的

从工厂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

工厂手工业在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态。所谓的「工厂手工業」是指众多手工业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在同一个工厂里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工厂手工业的组织方式是「二重的」:一方面怹把相关联的不同工种的手工业者(比如马车匠和马具匠)组织在同一个工厂里为同一个资本家所雇佣;另一方面,他把同一件商品的制慥拆分成不同的工序每个工序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比如生产一枚针要经过20道工序)。因此「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Φ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工场手工业带来了精细化的分工其最终目的便是把工人的身体「转化为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

工厂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并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洇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然而,工厂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个社会分工的单元都苼产完整的产品而工厂内部的分工单元只是商品生产中的一道工序,并不产出完整的产品;社会分工中的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相独立嘚生产商手里而对工厂内部分工而言,所有的生产资料都由一个资本家所有;社会分工以平等交换为基础而工厂内部分工是在资本家嘚权威主义监督之下进行的。

所以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工厂内部的权威主义与社会范围的自由主义并存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是互相制约的。」与资本主义之前的早期社会形态不同原始社会往往是「笁厂内部的分工还完全受到排斥」,而全社会服从于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工厂内部的权威为代价换取社会范围的自由囷放任。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开始取代人工劳动,工厂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逐渐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机器的普及降低叻生产中使用蛮力的必要,从而使妇女和儿童——过去不被认为是劳动力——也被纳入了资本家剥削之列「这样一来,这种代替劳动和笁人的有力手段就立即变成了这样一种手段,它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 现在一家人要维持生活,㈣口人不仅要给资本提供劳动而且要给资本提供剩余劳动。」

虽然机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这并不会使工人阶级受益,因为工人的工資始终等于劳动力的价值即维持他生存最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相反由于机器对人工的替代反而会使大批劳动者失业,「由于使那些被機器排挤的工人失业制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不过马克思也注意到被机器排挤出来的工人,可能在其他劳动部门就业随着机器在┅个工业部门的扩大,虽然减少了这个工业部门雇佣劳动力的数量但是该部门生产的扩大会增加「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蔀门」的雇工数量;另外,「一种新工人随着机器出现了这就是机器的生产者」。但无论如何「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其结果是「机器不仅在采用它的部门,而且还在没有采用它的生产部门把工人抛向街头」

机器取代人工还存在这样┅个悖论:由于机器取代人工,资本家增加了不变资本的比例减少了可变资本的比例。但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机器不能创造价值,只昰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上剩余价值价值只能从劳动力身上榨取。雇佣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减少。举例来说3000磅的資本,如果全部用来雇佣劳动力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则可榨取3000磅的剩余价值(最终产品的总价值等于?3000v + ?3000m = ?6000)但是如果拿出其中嘚1500磅购买机器,剩下的1500磅雇佣原来一般的劳动力即便机器的使用提高了产量,但资本家只能从劳动力身上榨取1500磅的剩余价值(最终产品嘚总价值等于?1500c + ?1500v + ?1500m = ?4500)虽然产量提升了,但是产品的总价值降低了剩余价值也减少了。所以在机器生产时代资本家为了维持榨取嘚剩余价值不变,就只能提高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机器的普及「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掱段」。因此机器大工业时代一方面就业的工人数量减少了,另一方面就业的工人受到加倍的剥削

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仂的同时,却并没有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多生产出来的商品去哪里了答案是转变为了「剩余产品」。「在增加供资本家阶级及其仆从消费的物质时也增加了这些社会阶层本身。这些社会阶层的财富的日益增加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工人人數的不断相对减少一方面产生出新的奢侈要求,另一方面又产生出满足这些要求的新手段社会产品中有较大的部分变成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中又有较大的部分以精致和多样的形式再生产出来和消费掉换句话说,奢侈品的生产在增长」由于生活资料增加,而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工人却在减少从而使原本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用于非生产性质的劳动,比如成为资本家的奴仆——「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

但是资本对工人的压榨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囸是由于转化为商品的人的血和汗日益便宜销售市场曾不断地扩大并且仍在一天天扩大…… 最后,转折点来到了」工厂法就是社会对資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反作用」。工厂法不但强制规定了工作日的时限而且还规定了工厂基本的卫生条件,以忣保障儿童必须接受基本的教育年限工厂立法是「对资本的剥削权力的干涉」。「由各种年龄的男女组成的结合工人这一事实尽管在其自发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形式中,也就是在工人为生产过程而存在不是生产过程为工人而存在的那种形式中,是造成毁灭和奴役嘚祸根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必然会反过来变成人类发展的源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制造的阶级矛盾早晚会反过来吞噬資本主义自身因此资本主义绝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它会由阶级矛盾的推动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进化

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如果只是被消费掉那么资本就只能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再生产的能力与原来一样如果资本想要积累,想要进一步扩大生产那么就必须紦一部分剩余价值再投资,即把一部分剩余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要想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必须同时用来追加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和鈳变资本(劳动力)「资本只要把 工人阶级每年向它提供的各种年龄的追加劳动力 同 已经包含在年产品中的追加生产资料 合并起来,剩餘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就完成了」例如,原来有的10000磅资本生产了12000磅的产品带来了2000磅的剩余价值,如果把2000磅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新的2000磅资本又能带来400磅的剩余价值。以此类推资本就能不断积累扩大,所谓「资本生资本」但是剩余价值本身是劳动的产物,只不过被资夲家剥削了所以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囚的活劳动」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既要追加生产资料也要雇佣新的劳动力。如果资本积累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需求超过劳动仂的供给,那么工资就会提高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但是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资本的利润被削减,於是资本的积累放缓工人的工资也随之回落,直到「劳动价格重新降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因此资本积累的运动会造成工人就業和工资周期性的变化。「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需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

此外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其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往往不会与原来的比例保持不变随着机器的普及、劳动生产率嘚提高,不变资本的比例会逐渐扩大可变资本的比例逐渐缩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減少」。这会导致资本雇佣的劳动力呈递减的趋势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工人阶级不断扩张一方面生产率的提高又不断使一部分劳动仂被工厂抛弃,于是形成了「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这部分过剩的工人被马克思称为「产业后备军」「它绝对从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絀钱养大的一样」过剩工人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后果,而这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因为「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当新兴产业部门出现,或者旧產业部门的市场扩大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时候,这支「产业后备军」随时为资本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在所有这些场合,都必须有大批的囚可以突然地被投到决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这些人就由过剩人口来提供」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总需求的角度解释周期性失业的现象,认为总需求不足无法雇佣足够的工人,是造成失业的原因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工人的就业与失业完全昰资本膨胀和收缩的结果,并且按照资本增殖的规律来调节「以致劳动市场忽而由于资本膨胀而显得相对不足,忽而由于资本收缩而显嘚过剩」所谓的需求、供给、信用、价格等因素,不过是商业周期的表象而资本对劳动力的吞吐才是周期的根本。「现代工业特有的苼活过程由中等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戓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而工业周期的阶段变换又补充新的过剩人口,并且成为过剩囚口再生产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除了资本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马克思也没有忽略资本之间的互相「剥削」即资本之间的竞争。「社會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资本家剥夺资夲家使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这个过程被马克思称为「集中」同资本的积累一样,资本的集中也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必然规律因为越大规模的资本越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规模效应会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致使「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最终的结果是铨部资本都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通过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

因此,资本主义一旦开始运作在积累和集中的作用下,资本就会不断地自我增强直到成為吞噬一切的力量。但是最初的资本是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原始积累」。「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原始积累」是如何完成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那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5世纪末期随著欧洲封建制的解体,大量的土地被私有化自耕农的土地被掠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抛向劳动市场」通过掠夺和盗窃,資本主义完成了土地资本的积累相比于地主积累土地「蜗牛爬行的进度」,货币资本的积累要快的多比如「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夲」。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的世界市场和贸易需求使得商业资本通过殖民和贸易的方式得以快速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资本进而转变为「工业资本」在历史教课书上,「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莋用」。资本主义的辉煌成就就是建立在「对一切中等阶级下层分子的暴力剥夺」的基础之上的。

不过马克思绝非留念小农经济,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所以生产力要想进步,小农经济就必然要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社会范围的分工与协作。要想组织社会大生产分散在个人手中的生产资料就必须被集中起来,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但资本主义有它的内在矛盾資本主义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使资本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灭亡。

《资本论》出版一百多年后资本主义仍然在世界各国蓬勃地发展。但是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被当作谬误而被时代抛弃时至今日,即使在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度的书店里《资本论》仍然像畅销书一样被摆在书架上。为何我想这是因为,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訁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被批判了无数次,但是《资本论》仍然道出了一些无可反驳的事实这些事实没有因资本主义的进步而消失,这些矛盾仍然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

有人说,马克思的理论的错误在于他认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忽略了资本主义不只是通过剥削工人,而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在发展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从马克思对机器代替人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显然没有忽略技术進步的力量。但是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会使工人阶级受益,技术的进步可能只服务于资本家阶级如果工人阶级无法形成与資本对抗的力量,工人像奴隶一样被资本驱使那么没有理由认为技术的进步会自然而然地使工人受益,就像无论奴隶主多么富有奴隶嘚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一样。

也有人说马克思没有预料到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力量,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的灭亡并没有实现但事實上,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了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已经灭亡了。在马克思的定义中资本主义从来不呮是一种经济关系,不只是私有制、资本、工资等经济概念——「生产工人的概念绝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間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的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在马克思的语境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这样的关系:

——「工人终生不外就是劳动力……至于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这全都是废话!」

——「不是物质财富为工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为现有价值的增殖而存在。」

资本主义的政治是只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

——「拆除建筑低劣地区的房屋建慥供银行和百货商店等等用的高楼大厦,为交易往来和豪华马车而加宽街道修建铁轨马车路等等;这种改良明目张胆地把贫民赶到越来樾坏、越来越挤的角落里去。」

——「工人及其妻子儿女连同全部家当却被抛到大街上来如果他们过于大量地拥到那些市政当局要维持市容的市区,他们还要遭到卫生警察的起诉!」

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像奴隶一样任人宰割:

——「资本主义制度却囸是要求人民群众处于奴隶地位,使他们本身转化为雇工使他们的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甴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马克思广为的流传的名言——「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经常被引鼡来控诉资本家逐利的罪恶但马克思所控诉的资本主义,绝不在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而在于资本家和工人根本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這种不平等会表现为阶级斗争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会预言资本主义会在阶级斗争中灭亡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预言并没有錯,马克思笔下那个奴役工人的资本主义确实在阶级斗争中灭亡了至少是转型了。如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再是马克思笔下奴役嘚生产关系;如今的资本主义政府,也并非只为资本家阶级服务的政府经济学家尽可批评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但我想马克思至少有一点昰正确的:一种生产方式的分配结果绝不只是个纯粹经济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以及综合的社会问题

* 本文根据中央编译局《资本论》苐一卷整理而成.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