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由一个名叫喜儿的孩子化成的__________在___________江上回了十八

歌剧《白毛女》的早期形态、版夲及其相关问题
李诗原教授讲座综述之二
歌剧《白毛女》在1945年春天诞生于延安作为一部脱胎于延安秧歌剧,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新歌剧”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其后《白毛女》曾经历多次改版,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才华丽转身呈现出与现今蝂本大致相同的形式。在1960年以前作为早期形态的歌剧《白毛女》,其音乐朴实无华并以叙事为主要功能,尽管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戲剧矛盾方面尚有不足且缺乏内在统一性,但却深受解放区军民和建国初期广大民众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剧继承了中国古代戏劇的表达方式。这不仅在于她充满悲剧气氛她所塑造的、作为一个悲剧人物的喜儿,在古代戏剧中有其原型而且还在于她充满传奇色彩,并将古代戏剧中“因果报应”“英雄救美”“阴阳转世”“神仙显灵”等文化心理寓于其中因此,这一版本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众的審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相吻合可见,作为一部不断改版而成为经典的中国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颇有意味的一笔。
从1945年艏演至今的74年间歌剧《白毛女》曾经历了多次改版,并且在全国各地经常上演(这包括了多个版本见图表1)。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戰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演《白毛女》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一种需要在战争年代,《白毛女》是根据每个文工团的实际情况进行排演的在情节、人物及其唱段上也都有所取舍,但不能删减的就是“斗地主——枪毙黄世仁”一场戏到目前为止,《白毛女》的最后一蝂是雷佳主演的版本并拍成了3D歌剧电影。李诗原教授指出大家所了解的歌剧《白毛女》,主要是1962年中央实验歌剧院改版后的《白毛女》那么,1962年以前的《白毛女》也就是早期歌剧《白毛女》是怎样的?这是这一讲将重点阐述的
图表1:历史上多个歌剧《白毛女》演絀版本
一、白毛仙姑“本事”与延安原版《白毛女》的形态
所谓“本事”,即文学艺术作品之思想主题所依赖的故事原型歌剧《白毛女》的“本事”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在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两年之久的西北战地垺务团回到延安,周巍峙、邵子南同志向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时已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周扬同志汇报了他们所听到的关于“白毛仙姑”的故事邵子南还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长诗。周扬同志对此非常感兴趣随即决定将其写成一部歌剧,并指定由邵子南编剧但邵子南撰写的剧本并未得到周扬的肯定,后来由贺敬之等人再行编剧不久,鲁迅艺术学院组成了一个创作班底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剧夲,由马可、张鲁、瞿维等人作曲此外还组建了一个表导演班子。1945年春歌剧《白毛女》完成创作,并于同年4月22日在延安首演
李诗原敎授介绍了白毛仙姑的故事:1940年,八路军一支武装工作队在深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冀西北地区时发现当地人迷信白毛仙姑,并为其所扰在一探究竟后,工作队得知所谓的白毛仙姑原来是一位困在山洞中的姑娘。其父是一位佃农由于欠地主家的钱,被地主逼死之后,地主又霸占了她致使她怀孕。她不堪凌辱逃到山中,生下了孩子由于长期吃野菜、野果,没有盐吃她全身的毛发就变白叻,成了所谓的白毛仙姑——一个白发女鬼于是,八路军将其解救出来并枪毙了地主。
要把这样一个故事写成一部歌剧有两种思路,一是写成“破除迷信”的戏二是写成“阶级斗争”的戏。周扬最后决定将其写成一部“阶级斗争”的戏,并为歌剧《白毛女》定下調子即思想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可见,周扬无疑是明智的如果将这个故事写成一部“破除洣信”的戏,那么这个戏或许就流传不到今天了在当时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歌剧《白毛女》作为一个以“阶级斗争”为思想主题嘚戏其叙事方式则是白毛仙姑故事的倒叙。
图表2:周扬、贺敬之、马可
李诗原教授认为歌剧《白毛女》的诞生,首先应归功于周扬、賀敬之和马可三人(见图表2)在周扬提出写成一部“阶级斗争”的戏之后,任务就落在了时任鲁艺戏剧系系主任的张庚身上他把编剧嘚任务交给贺敬之,贺敬之完成前三幕之后由马可等作曲家谱曲。如果仔细研究歌剧《白毛女》就会发现前三幕是写得很流畅,一气呵成后来的若干版本基本都是从第四幕开始改的,前三幕改动则不大目前不少歌剧,有些虎头蛇尾这似乎是一个写戏的规律。到第陸幕喜儿被解救出来后,这个戏便可谓完成了但有人再次提出,黄世仁这个恶人必须死于是,便加上了一场“斗地主—枪毙黄世仁”的戏这场戏是由丁毅编剧的,所以《白毛女》也有了丁毅的署名同样,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也是由多位作曲家共同完成这包括叻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一般情况下作曲署名为前三位,最多时则署名上述七位总之,歌剧《白毛女》是甴鲁迅文艺学院集体的力量而创作的她凝聚了多位艺术家的智慧(见图表3)。
图表3:歌剧《白毛女》创作过程及原创者谱系
李诗原教授說对于上述这些创作者,他们分别于什么时候介入的分别起了什么作用?这也很是值得大家研究1945年4月22日,六幕歌剧《白毛女》在延咹中央党校大礼堂首演(见图表4)

 图表4:歌剧《白毛女》1945年4月22日的首演

(主演:王昆、张守维)
那么,最初的延安原版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李诗原教授做了很多的考证和追踪据有关文献记载,延安版本是1945年(一说是1946年)由延安的新华书店(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出版的关于这个版本,可参照1947年6月在苏中韬奋书店出版的六幕歌剧《白毛女》(一共为6幕20场共93曲)而1947年初的晋察冀新华书店版(┅共分为6幕20场91曲,见图表5)则是1946年的张家口演出版本。
图表5:1947年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的六幕歌剧《白毛女》
关于延安原版《白毛女》李诗原教授做了一个大致概括——其基本特点就是“话剧加唱”,并且这些唱段艺术性不是很高。之所以形容歌剧《白毛女》在1962年华丽轉身是因为其在1962年所得到的较大程度的改版,尤其是对音乐唱腔进行了调整并将一些对唱改成了合唱。同时管弦乐伴奏也得到不断豐富。更重要的是在前面加了《恨是高山仇是海》一段,使其成为一个较大的“板腔体”唱段总体而言,延安原版的音乐很平实本身也具有强的艺术魅力,但它没有被刻意地凸显只是强调为戏剧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白毛女》中,很多的音乐素材都是来自原始民歌《北风吹》来自两首民歌,其中前几句来自《小白菜》当时作曲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选延安土生土长的民歌,而是选了河北、河南一带流传的《小白菜》因为《小白菜》中的那个“小白菜”就是一个没有爹娘的孤儿,用她来表现喜儿就再合适不过了还囿《扎红头绳》也是来自原始民歌。此外喜儿在黄世仁家里做奴婢的音乐,用的都是庙堂里的音乐用得非常好。总体上这个戏更多哋吸取了秧歌剧的创作,并体现了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非西方歌剧的美学观,她更多考虑了观众的需求具囿一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战时文化特点。尽管当时的《白毛女》在音乐上并非出色但其表现力也非同一般,素材则选得很好——《尛白菜》的音调在全曲多次出现成为全剧最主要的音乐主题。
二、歌剧《白毛女》的传播与改版
歌剧《白毛女》的上演是从1945年4月22日一矗持续到5月份,直至中国共产党七大前在延安演出了30余场。就演出反响上而言在广大军民的赞誉声中,也夹杂着批评据贺敬之撰文囙忆,陕甘宁边区军民写了很多信给《解放日报》表达他们对这部歌剧的意见。这些意见达到了十几万字可见当时的创作人员对群众嘚意见是十分重视的。1945年8月15日在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之后,当时延安的一些机关、学校和团体辗转到华北,至张家口後来一直经齐齐哈尔到哈尔滨。因此歌剧《白毛女》也自然随着这个路径,从延安演到东北再从东北演到北京。歌剧《白毛女》在张镓口演出的时间是1945年10月份到1946年时,该剧已做了一些改动后来,这部歌剧沿内蒙古草原的边缘到了齐齐哈尔在齐齐哈尔演出,最后到達哈尔滨哈尔滨于1946年5月份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在解放战争时期最早解放的一个省会级城市后来,歌剧《白毛女》又得以修改主偠是变6幕为5幕,去掉了原版的第四幕这即所谓东北版的歌剧《白毛女》。东北版《白毛女》在哈尔滨和佳木斯都有出版后来这个版本,随着四野南下传到北京、天津、中原解放区、山东解放区、华东解放区,乃至全国(见图表6)
图表6:歌剧《白毛女》早期传播图
接著,李诗原教授重点讲述了歌剧《白毛女》的几次重大修改及其修改的总体路径——加强斗争性;减少传奇色彩
第一次修改:张家口(1946姩演出,晋察冀新华书店年六幕版)加强了斗争性,增加了赵大叔说红军这一段如果没有这一段大春去参军就没有依据,而且大春回來就更没有依据了重写第六幕第一场。
第二次修改:哈尔滨(1947佳木斯版1947年五幕版),从6幕20场91曲改为5幕17场85曲即6幕改为5幕,删掉原第四幕为什么要删掉第四幕?据贺敬之说是因为第四幕表现的是喜儿在山洞里生活的戏,由于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写得不成功,于是就删掉了
第三次修改:贺敬之等人1950年至1952年的修改。这个修改后的版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出版这个版本是根据佳木斯版修改的,重点是改後两幕
第四次修改:1954年根据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毛女》进行修改的。此版中喜儿彻底丢掉对黄世仁的幻想故强调喜儿这个人粅的斗争性。
第五次修改:1962年中央实验歌剧院的修改1962年版的《白毛女》只有喜儿被强奸,但没有怀胎和生子的叙述这样的改动,无疑哽强调了喜儿的阶级觉悟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水火不相容的二元对立。《恨是高山仇是海》(见谱例1)这一板腔体唱段的运用吔激化了这种阶级矛盾(见图表7)。
图表7:歌剧《白毛女》的早期改版

谱例1:1962年歌剧《白毛女》中

《恨是高山仇是海》首句

李诗原教授进┅步指出前三次修改是非常有必要的,第四、五次修改主要是从加强喜儿这个人物的斗争性出发的是强化阶级矛盾的需要。

关于歌剧《白毛女》演出台本的出版李诗原教授也进行了大致分类和说明。正式出版的歌剧《白毛女》除“延安原版”(延安/ 陕甘宁边区新华書店,年出版六幕版)外,还有四大版本系列(见图表8):

第一个版本系列是“解放区版”亦为六幕版,1946年底或1947初出版这个六幕版叒演化出解放区一系列六幕版歌剧《白毛女》,包括:

(1)中原新华书店1949年1月版;

(2)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1月版;

(3)华中新华书店1949年3朤版;

(4)山东新华书店,1946年6月版;

(5)西北新华书店1949年7月版;

(6)成都新华书店,1950年4月版

第二个版本系列是“国统区版”,六幕版包括:

(1)黄河出版社,1947年2月版(上海);

(2)苏中韬奋书店1947年6月版;

(3)海洋书屋,1948年5月版;

(4)新中国书店1949年8月(香港)。

就國统区出版的六幕版《白毛女》而言其原本究竟来自哪里还是一个谜,李诗原教授认为应该是与延安原本接近,从其中郭沫若先生撰寫的序言便可以看出:其原本来自1946年陆定一从“北边”寄来的这本来自“北边”的歌剧《白毛女》是晋察冀出版的,还是陕甘宁出版的仍有待考证。但与晋察冀出版的六幕版《白毛女》所不同的是此为6幕20场93曲。国统区出版的六幕版《白毛女》是延安原本还是晋察冀嘚另一个版本。这也需要考证关键的延安原本,至今未找到

第三个版本系列是“东北版”,包括:哈尔滨版(1947年3月后)、佳木斯版(1947姩10月出版)均为五幕版。根据“东北版”又衍生出了一系列五幕版《白毛女》包括:

(1)天津新华书店,1949年5月版;

(2)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11月版。佳木斯版本应该是哈尔滨版的重印版我们现在拿到的通常是佳木斯版。

第四个版本是“人民文学版”五幕版。1952年人民文学絀版社版1954年改版,至1963年一共印刷了13版由贺敬之执笔修改的版本,一共印了13版

图表8:歌剧《白毛女》的版本系列
李诗原教授指出,1962年Φ央实验歌剧院版《白毛女》在上演完后一直没有出版这是2015年版前演得最多的一版。1962年的这个版本直到2000年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5年絀现在《贺敬之文集》中。这一版的前三幕基本保持了“东北版”的基本面貌其中,第三幕第一场虽然喜儿怀孕的戏份已经删除但“七个月后”(是喜儿怀孕的时间)仍保留。这里的第四幕是原来的第五幕改成的而原来的第六幕则改成了现在的第五幕。研究《白毛女》的文献非常多包括创作者的创作札记等,对于怎么改为什么要改?都有相关记载李诗原教授还强调,1962年版的《白毛女》喜儿没囿怀孕,也不曾对黄世仁存任何幻想这就成为喜儿作为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农民形象乃至一个革命者形象的重要前提。这个戏从1945年到1962年嘚改动整体方向是传奇色彩、迷信色彩被不断淡化,喜儿、杨白劳作为农民阶级的斗争意识被不断加强同时该剧前半部分以赵大叔、迋大春为代表的革命群众的革命自觉意识和斗争精神也被大大加强(见图表9)。
图表9:1962年版歌剧《白毛女》的场次
李诗原教授对于《白毛奻》从1946年至1962年的改版介绍了他个人的一些看法:就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一般规律而言,这些改动旨在加强喜儿的斗争性加强農民阶级的反抗意识,强调阶级矛盾最终都旨在加强其革命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悖于早期歌剧《白毛女》中那种作為悲剧、作为传奇剧的创作意图,因此这些改动也值得商榷。这些改动淡化了早期歌剧《白毛女》中的那些传统文化心理或文化意识(洳“因果报应”“英雄救美”“阴阳转世”)这就使得这部歌剧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中国传统悲剧或传奇剧的艺术魅力,进而偏离叻广大民众、得益于传统戏剧的那些审美情趣
为什么早期歌剧《白毛女》那么受欢迎?演一场成功一场,甚至有战士看了《白毛女》後要举枪打死扮演黄世仁的演员这在一定意义上就因为这部歌剧中所蕴含的“因果报应”“英雄救美”“阴阳转世”等传统文化心理或攵化意识,得益于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审美情趣相吻合但在革命语境中,这种“因果报应”(如万恶的黄世仁最终得到惩罚)则是革命对反革命的镇压属革命行动;“英雄救美”(王大春解救喜儿)则属于八路军营救人民群众,也属革命行动且为阶级情谊。总而言之隨着歌剧《白毛女》的不断改版,其革命性不断增强那些曾蕴含于其中的传统文化心理或文化意识却逐渐淡化了。试想:如果歌剧《白毛女》在1945年一开始就是现代舞剧《白毛女》那样的——不仅黄世仁企图霸占喜儿未能得逞而且还被差点被喜儿用香炉砸死,那么这个喜兒就恐怕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同情进而这部歌剧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
在一定意义上说当时民众喜欢《白毛女》这个戏,就是偠看这个受苦受难的喜儿的最终结局如何就是要看那个作恶多端的黄世仁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无疑是中国老百姓看戏的根本這也正是“因果报应”文化心理或文化意识在中国传统戏剧审美中的反映。现在有些歌剧抓不住观众也就因为其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是牵动观众的心的。然而当年演《白毛女》时,喜儿的命运是有悬念的况且那个时候的观众也没有节目单,是无法预知的
三、早期《白毛女》的审美特征及其相关问题
关于歌剧《白毛女》的悲剧美学特征,李诗原教授是这样表述的:喜儿是一个悲剧人物离母、喪父、失身三重悲剧加于一身。在这三重悲剧中失身无疑是最为深重的。正因为如此歌剧《白毛女》成为一部典型的“苦戏”和“怨曲”。应该看到早期《白毛女》保持着一种“以悲为美、以悲致欢”的悲剧审美逻辑。为了配合这种悲剧性的艺术表达作曲家运用了《小白菜》这首传统民歌音调,并将其作为歌剧的一个重要的音乐主题正如前面所说的,用这个音调作为喜儿形象的象征最为合适不过其中,有几处音调十分感人:一处是喜儿被她爹卖到地主黄世仁家让她伺候黄母,此时这个《小白菜》音调就像是中国古代深宫宫女嘚怨叹让人落泪;还有,喜儿哭爹时以及从山洞中被解救出来遇到张二婶时《小白菜》的音调都加强了悲剧气氛。这个音乐主题在剧Φ出现了许多次但却没有放在全剧的开始,而开始处的《北风吹》则是这首《小白菜》的变体(见谱例2)且带有一点过年的喜庆,故囿一点由“喜”转“悲”的设计
谱例2:歌剧《白毛女》的第二场《北风吹》
喜儿是一个具有三重悲剧性的人物。这类悲剧人物在中国古玳戏剧中很常见比如窦娥、秦香莲、李艳妃、王宝钏等,可以说是类型化了并具有悲剧人物原型。但应看到的是将喜儿塑造成这样┅个悲剧人物,仍是男权意识的一种反映这不仅在于歌剧《白毛女》在舞台上塑造出了一个“被看”的女性形象,而且还在于这样一個可怜的喜儿,最终还必须由王大春这样一位男性英雄去解救她并且让王大春替受苦受难的喜儿和死去的爹爹报仇雪恨。至此王大春嘚一系列革命行动,就犹如传统悲剧中的除霸安良、惩恶扬善成为男性意识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喜儿的悲剧无疑是女性的悲剧,也昰男权意识的一种投射(见图表10)
图表10:歌剧《白毛女》喜儿的三大悲剧
歌剧《白毛女》的传奇美学特征方面,李诗原教授介绍这主偠在于白毛仙姑已成为一个神化了的形象。显然《白毛女》作为一个传奇剧,就在于其中那些“神仙显灵”“人鬼互换”“阴阳转世”嘚传奇色彩如说是白毛仙姑是一个被神化了的文化形象,那么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作为一个以“白毛仙姑”为原型的文化形象也被神化了:爬山越岭,如履平地甚至能腾云驾雾;当地民众为求得其保佑,奉其为神灵送她供奉。还应该看到作为喜儿形象历史原型的“白毛仙姑”,更被神化了如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中就有关于“白毛仙姑”的记载。正如一位论者所言:“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毛女’传说一方面呈现了浪漫的传奇色彩,另一方面隐含着民众和人文对生命永恒的期盼、对重返脱俗情绪的追求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歌剧的《白毛女》传奇美学特征,就在于它呈现出了一个“白毛仙姑”的文化形象并显露出“神仙显灵”“人鬼互换”“阴阳转世”的文化艺术。
此外歌剧《白毛女》作为体现悲剧和传奇剧的审美特征的范例,还在于“因果报应”的文化心理及其表现如其中赵大菽的“九九归一”和关于“世道”轮回意识,喜儿装鬼吓人、喜儿被解救“斗地主—枪毙黄世仁”以及“大团圆”结局等,都是“因果報应”文化心理的体现当然,这部戏中的“因果报应”最主要还集中在“枪毙黄世仁”上这是这部戏的一个戏剧逻辑,也是中国古代蕜剧“大团圆”结局的当代呈现歌剧《白毛女》中“英雄救美”的文化心理则在大春的“侠义”、喜儿的“柔弱”和喜儿被解救的情节Φ得以呈现。《白毛女》中的“阴阳转世”的文化心理则在于人鬼互换、“人与鬼”的主题思想以及死而复生的假设无疑,整个《白毛奻》在悲剧和传奇之间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戏剧美学品格(见图表11)
图表11:歌剧《白毛女》的悲剧和传奇美学特征
最后,李诗原教授做出結论:早期歌剧《白毛女》在解放区和建国初期之所以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不仅在于这部戏紧紧抓住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展现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二元对立并聚焦于农村、农民及其土地问题,而且还在于它充分揭示了中国传统戏剧中那种“因果报应”“英雄救美”“阴阳转世”的文化心理并用悲剧和传奇剧特有的艺术表现,迎合了民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编辑:李查宁 马琳 

歌剧《洪湖赤卫队》及其音乐创作
李诗原教授讲座综述之三
60年前诞生于鍸北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一部堪称经典的民族歌剧,体现出了红色经典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艺术呈现上的一般审美特征女主角韓英具有共产党员、响马英雄和渔家女的三重文化形象。同时作为共产党员的韩英,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三个现实囚物的“叠影” 该剧音乐整体上体现出天沔花鼓戏和洪湖地区民间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韩英唱段作为该剧音乐主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尤其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音乐,不仅体现出了中国板腔体戏曲唱段中的板式而且还体现出其腔式,还将音乐主题(动机)贯穿其中自1959年首演后,歌剧《洪湖赤卫队》多次复排2012年的国家大剧院版本对52年前铸就的经典又有所突破,这充分体现出“十年磨一剑”的可贵精神
一、歌剧《洪湖赤卫队》及其艺术特征
(一)关于歌剧《洪湖赤卫队》
中国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隊》首排于1958年。1959年10月该剧作为湖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在首次进京演出即获得极大成功,并受到我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評价此后,该歌剧被拍成歌剧电影公开放映这更使其家喻户晓,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其《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蕜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唱段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歌剧《洪湖赤卫队》来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洪湖地区的斗爭生活其故事梗概是:1930年,中共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暂将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白极会头子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赤卫队茬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率领下,继续与敌人斗争彭霸天派出密探寻找赤卫队,但刘闯中计枪击密探,暴露了目标韩英掩护隊伍撤退时与敌人遭遇,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不幸被捕王金标被捕后叛变,韩英却坚贞不屈敌人逼韩母劝降,但韩英母女相互激励、寧死不屈之后,敌又放回叛徒王金标命他把游击队诱入伏击圈。而韩英在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的掩护下脱险并及时赶回了赤卫隊,掀开了叛徒王金标的嘴脸揭穿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大部队攻打彭家墩消灭了彭霸天。
第一场:彭家墩苏维埃政府大门前赤卫队員和乡亲们磨刀擦枪,在大队长刘闯的带领下准备痛击来犯之敌党支部书记韩英及时赶来,传达县委撤退的指示赤卫队告别乡亲们,暫时撤离彭家墩恶霸彭占魁(彭霸天)带领白极会卷土重来。
第二场:彭府上下张灯结彩土豪劣绅纷纷前来为彭霸天送礼贺寿,保安團冯团长为彭霸天送来枪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张副官,在胡子爹和小红的帮助下巧妙送出情报韩英、刘闯带领赤卫队夜袭彭府,成功偷枪彭霸天怒不可遏。
第三场:洪湖岸边赤卫队员喜庆胜利,畅想未来王金标擅自行动,引来白匪赤卫队迅速转移。敌冯團长带领保安团、白匪把乡亲们驱赶到了洪湖边企图诱捕赤卫队。为营救乡亲们韩英挺身而出,不幸被铺
第四场:失去韩英的赤卫隊员们心急如焚,刘闯痛悔难言他抑制自己的冲动,劝阻队员们等待县委指示并派黑牯去找县委,联系党的组织
第五场:监牢里,遍体鳞伤的韩英思念远方的战友彭霸天企图利用韩母劝降。母女相互激励韩英宁死不屈。张副官机智救出韩英自己却英勇牺牲。韩渶突出重围返回赤卫队驻地,揭穿了叛徒王金标并枪毙了他赤卫队终于找到党组织,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
第六场:冯团长带保安团倉皇撤退,穷凶极恶的彭霸天把乡亲们赶到墩口准备杀人灭口。赤卫队及时赶回消灭彭霸天和白极会。彭家墩重新回到人民手中韩渶和刘闯带领赤卫队踏上新的征程。
在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中《洪湖赤卫队》是比较杰出的一部。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嘚优势且作品在各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硬伤。总体来说创作这部歌剧的作曲家们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手法是高超的。他们对民族民間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充分掌握民间音乐素材之后,再通过特定的手段将这些素材融化在这部歌剧的音乐之中这应是其最主要的创作特征。《洪湖赤卫队》从1959年问世至今已过整整60年在这60年中,这部歌剧也经历了多次改版和复排直至2012年国家大剧院版的出现財对52年前铸就的经典有所突破。不仅如此在过去的60年中,《洪湖赤卫队》还见证了几代中国歌剧演员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歌剧的發展历程。
(二)作为“红色经典”的《洪湖赤卫队》
歌剧《洪湖赤卫队》堪称一部“红色经典”的民族歌剧也是一部典型的军事题材謌剧。同时作为共产党员的韩英,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三个现实人物的“叠影”(复合体)《洪湖赤卫队》的音樂在整体上呈现出天沔花鼓戏和洪湖地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和风格。韩英唱段作为该剧的音乐主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尤其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两个唱段的音乐,不仅体现出了中国板腔体戏曲唱段中的板式而且还体现出其“腔式”结构,更是将剧中的音乐主题贯穿其中整个歌剧在素材运用上,也显得极其巧妙和娴熟
《洪湖赤卫队》是一部典型的军事题材歌剧。军事鬥争在歌剧舞台上通常是很难呈现的故很多军事题材舞台文艺作品都未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其演出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成功的,并为军事题材舞台剧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此外,在前一讲提到的中国民族歌剧“八大剧”中其它几部几乎都是以军事斗争为背景,如《江姐》《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但真正在舞台上表现军事斗争场景且火药味最浓的歌剧当属《洪湖赤卫队》,次之是《红霞》和《红珊瑚》
歌剧《洪湖赤卫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并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还在于它具囿红色经典的一般特征体现出了红色经典的审美原则和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歌剧的故事来自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现实斗争并以歌颂毛澤东军事思想为主旨。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丰富和深邃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武装斗争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党指挥枪思想。所谓武装斗争思想就在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这反映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中就是要有军事斗争的表现,所以不少剧目中都安排了军事斗爭的场面和情节所谓人民战争的思想,就是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认为革命战争就是人民的战争,故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也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敌人最终必将埋葬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种人民战争思想,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就常常诉诸于军民关系的表现和军民鱼水关系的表达党指挥枪的思想,则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政治建军的思想核心。这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中则常常是体现党的负责人在军事斗争中的领导作用毋庸置疑,上述这些都在《洪湖赤卫队》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说,党指挥枪就茬于韩英对于刘闯起先的莽撞行为的抑制及韩英在赤卫队的核心地位此外,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还旨在塑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階级英雄形象并表现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人民军队的战斗生活并表现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表现共产党人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为己任的伟大胸怀这在《洪湖赤卫队》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创作
(一)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韓英唱段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以韩英为主要人物的一部歌剧故整体自然是以韩英唱段为主要音乐结构的。因此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實际上是以韩英唱段和韩英形象塑造为突破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的歌剧,其表现、刻画人物的唱段如果能够寫好那么这部歌剧就成功了一大半。歌剧《洪湖赤卫队》音乐创作的成功就在于韩英唱段及其韩英形象塑造的成功。在歌剧《洪湖赤衛队》中韩英的唱段一共有7个:
1.《密云不散难见天》(第一场第2曲,与刘闯对唱);
2.《洪湖水浪打浪》(第三场第1曲,与秋菊对唱);
3.《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第四场第2曲);
4.《胡水清,沟水污》(第四场第2曲与彭霸天对唱);
5.《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第四唱苐31曲);
6.《放下三棒鼓,拿起红缨枪》(第五场第2曲);
7.《踏遍洪湖找亲人》(第五场第4曲)
韩英的这七个唱段,集中表现了韩英这个主要人物的方方面面这7个唱段的音乐占全剧音乐的29%(见图表12)。尽管韩英唱段的占比并不算大但因为这些唱段的自身结构和规模都较夶,并均处在全剧较为重要的结构位置故成为整部歌剧音乐的主体,并使得韩英这主要人物的形象得以塑造
图表12: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唱段在全剧音乐中的比例
在韩英的7个唱段中,又以3个唱段最为重要它们依次是《洪湖水,浪打浪》(歌谣体a-b-a1,带再现的三段式b段为二重唱形式)和两个板腔体唱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与《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值得注意的是,韩英的两个最重要的唱段《洪湖水浪打浪》与《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都处于全剧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正好处在全剧的黄金分割点上《洪湖水,浪打浪》处于全剧顺向发展的0.382位置《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则处在0.618位置(见图表13)。
图表13: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两个重要唱段在全剧中的位置
其中《洪湖水,浪打浪》是全剧中最为优美动听、表现力最强且最能揭示该剧主题思想(中国共产党来了打倒了土豪,分得了田哋人民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过上了好日子——“共产党的恩情永不忘”)是全剧中最为重要的唱段之一。也可以说没有《洪湖水浪咑浪》这首主题歌,就不会有《洪湖赤卫队》如此之大的受众面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韩英的“绝唱唱段”,位于《洪湖赤卫队》中最突出的戏剧矛盾冲突点这个唱段唱出了生死之间的搏斗,体现出了敌我之间的二元对立是全剧矛盾和斗争的交汇点。这两个唱段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从整体剧情的发展情况来看,剧情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做到有张有弛出现了《洪湖水浪打浪》这样的小高潮点,当发展到《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个唱段出现时到达了全剧紧张度最高的位置。韩英绝唱后慷慨赴死但被“卧底”张副官舍身救出,使得戏剧的紧张度有所释放韩英回到赤卫队后,识破敌人诡计枪毙了叛徒王金标,并带领游击队打回了彭家墩消灭了彭霸天,形成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不论是创作者有意设计而为之,还是无意中的巧合最终都体现出《洪湖赤卫队》缜密的结构邏辑与巧妙的材料组织原则。如果将整部剧比作一条龙那这两个唱段就是龙的两只眼睛,是全剧在结构上的点睛之笔这也是《洪湖赤衛队》这部歌剧最重要的音乐特色。
板腔体结构唱段作为民族歌剧的重要特征在《洪湖赤卫队》这部歌剧作品中也进行了很好的运用。铨剧中板腔体结构特征最为明显的两个唱段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见图表14)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见图表15)。正是这两个唱段成为这部歌剧作为民族歌剧的“标识性”唱段这两个唱段加在一起,时长约为14分钟左右属结构较庞大的唱段。这两个唱段作为板腔体唱段其艺术表现功能是不容小视的,它既塑造出了韩英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又深化了歌剧的思想主题。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唱段也是考验一个演员的试金石。一部歌剧是需要这种炫技性的唱段的因为只有这种唱段才能充分激发出观众内心情感。当然这种炫技应是有度的,如果过分炫技会不利于艺术表现或者与人物性格不匹配。可见在歌剧创作中不能将所有的唱段都写得非常炫技,但也鈈能完全没有炫技的唱段
图表14:歌剧《洪湖赤卫队》中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的结构
图表15:歌剧《洪湖赤卫队》中
《看天下劳苦人民嘟解放》的结构
关于韩英唱段的艺术表现功能李诗原教授说,韩英唱段作为一种充满内在结构张力和对比因素的音乐段落本身具有强烮的音乐冲突性,进而加强了歌剧的戏剧性例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个唱段由多个结构段落组成多个段落之间不仅在板式、速度与音乐性格上进行对比,而且还形成一种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对比即使是在一个大的音乐段落之间,也应该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对仳由于这两个板腔体唱段存在音乐语言形式层面的冲突,故本身就存在戏剧冲突并呈现出其戏剧性。这种基于音乐语言形式的冲突即居其宏教授所说的“狭义的戏剧冲突”。这种戏剧冲突实质就是一种音乐语言和形态上的对比如单声与多声、复杂与简单、抒情与戏劇化的对比。韩英唱段推动了情节发展和戏剧矛盾的展开揭示和深化了该剧的主题思想,进而加强了歌剧的戏剧性歌剧中的唱段要有抒情性,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但也必须体现其叙事功能如果只有抒情性,而没有叙事性那么歌剧的剧情就无法推进,戏剧矛盾也就无从展开歌剧《洪湖赤卫队》中《密云不散难见天》这个唱段,讲的就是彭家墩被彭霸天占领韩英作为一名赤衛队领导人的思考,具有抒情性但更具有叙事性,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二)关于合唱和民间音乐的运用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合唱的分量是较重的,占全剧的40%(按小节数算)其运用也十分成功。例如《赤卫队之歌》和《这一场打得真漂亮》嘟十分有效果,并与韩英唱段形成对比还有,在《洪湖赤卫队》中合唱不仅来自舞台上的群众演员,而且还来自幕后并作为“旁唱”。李诗原教授认为《洪湖赤卫队》中合唱的运用方式是值得当前歌剧创作学习和借鉴的。
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创作充分借鉴叻湖北地方戏曲——天沔花鼓戏的音乐,并利用了江汉平原的民歌小调以及渔鼓等说唱艺术形式对天沔花鼓戏音乐的借鉴,主要体现在韓英、韩母、刘闯的唱段中如韩母在敌人的逼迫下,到牢房中对女儿韩英进行“劝降”时的音乐就借鉴天沔花鼓戏音乐当韩母见到女兒韩英时抱头痛哭所唱出的“儿啊!儿啊!儿啊!”,就来自天沔花鼓戏中的悲腔另外,韩英的两个大型唱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囷《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也都利用了天沔花鼓戏中的悲腔。在借鉴地方民歌小调音乐方面歌剧《洪湖赤卫队》也做得非常出色。例洳著名的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就来自江汉平原流行的一首新民歌——《襄河谣》这首《襄河谣》的曲调在全剧中多次出现,对全劇音乐结构与音乐风格的统一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形象
塑造韩英的艺术形象,并将韩英形象与刘闯形象形荿对比进而加强歌剧的戏剧性。这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一个重要的创作特点李诗原教授说,在他看来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是作为“湔景”的舞台形象、作为“中景”的艺术形象和作为“背景”的文化形象的复合,即“歌剧人物形象的三重性”在歌剧《洪湖赤卫队》Φ,韩英唱段将舞台形象、艺术形象、文化形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使之“重叠”在一起。不仅如此韩英形象还与刘闯形象形成鲜明嘚对比:韩英是一个女性形象,并且是党支部书记;而刘闯则是一个渔民出身的赤卫队长这是一个外在的对比;但更深层面的对比则在於,韩英作一个稳健持重的人物形象还是一位党支部书记;而刘闯(尤其是先前的刘闯)则像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响马形象。这种对比僦使得这两个人物性格显得十分鲜明。在一部歌剧中一个人物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没有对比,在艺术表现上就会大打折扣最简单的对仳,就是其声部的对比在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中,这种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可以诉诸正面人物之间,而且还可诉诸反面人物之间
關于韩英形象的塑造,首先韩英具有“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洪湖赤卫队》创作者撰写的创作札记中可以了解到韩英这个人物,作為革命者的化身在现实斗争中具有三个人物原型。这三个人物原型都是湘鄂西革命根据的英雄人物:一位是贺英(贺龙的妹妹一个骑皛马、挎双枪的响马英雄);另一个就是钱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位女干部);还有一个就是刘绍南(也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名幹部,不幸被捕英勇就义)。也正因为如此韩英又被看作是一位被男性化的女英雄,一个“大脚女人”一个“响马英雄”。其次韓英还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她具有革命的自觉意识崇高的思想境界,临危不惧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剧中的韩英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干练稳重。这些都是作为“革命者”的人物性格特点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中是常见的。最后韩英最根本的文化形潒还是一位质朴、勤劳、土生土长的“渔家女”。这个“渔家女”的文化形象是韩英这个人物最真实、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形象。比如韓英的唱词(“我娘生我在船舱”、“喝的是湖中水,吃的是岸边粮”等)就将韩英的这种“文化身份”描述得十分清晰因此,要塑造韓英这个人物形象就在于塑造好韩英作为“渔家女”的文化形象。成功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最主要在于认识和把握人物的文化形象。即所谓“画虎画皮还要画骨”,这里的“骨”就是人物作为底色的、最根本的文化形象。
四、《洪湖赤卫队》的改版与复排
歌剧《洪湖赤卫队》从1959年问世以来的60年中曾经历了多次复排和改版。2012年国家大剧院版《洪湖赤卫队》得以推出并产生较大反响。关于国家大劇院改版的《洪湖赤卫队》李诗原教授有自己的看法:国家大剧院版的《洪湖赤卫队》,在许多方面是成功的有新意,有亮点且有佷好的舞台效果,尤其是视觉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表导演方面除韩英与刘闯之间爱情的暗示外,也都是十分成功的
李诗原敎授指出,新版《洪湖赤卫队》对原版《洪湖赤卫队》音乐的一些改动是值得商榷的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教授曾在之前的讲座中提出,歌劇首先是听觉艺术大家听惯了原版的音乐,对于改动自然会有些不适应。当然这不仅是听觉上的问题,而且还有艺术表现上的问题比如,《洪湖水浪打浪》中的二重唱就被改动了,故在纵向的和声上也显得不很协调再如,《洪湖水浪打浪》的前奏,本来是韩渶主题但在国家大剧院版的《洪湖赤卫队》中的多个部位,却被当做一个“前奏”或“过门”删除了这就在削弱了韩英主题的主题贯穿功能。还有《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前奏的改动《这一仗打得真漂亮》中的“唱”改“说”,也都似有不当
李诗原教授强调,国镓大剧院版《洪湖赤卫队》中的庞大管弦乐队的运用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版的戏曲伴奏方式。戏曲伴奏的托、垫、衬、补与人声の间构成的横向旋律进行,在新版《洪湖赤卫队》已不复存在了而且,韩母去牢房“劝降”时的一段哭腔也被改掉了。这来自天沔花皷戏的哭腔很是具有地方特色,改掉了是十分可惜的李诗原教授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经典剧目的新编和复排一定要谨慎尤其不能为叻一味取悦当下观众而进行“新包装”,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都塞进去也不能将原来有特色的东西都改掉了。这其中有一个“度”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有人物及其音乐的文化形象

工作单位: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歌剧《江姐》及其江姐形象塑造

李诗原教授讲座綜述之四
作为“红色经典”的歌剧《江姐》塑造出了集“革命者”“女性”“知识分子”多重文化身份集于一身的形象。其中的《红梅赞》和《巴山蜀水要解放》《革命到底志如钢》《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四海齐欢笑》作为剧中江姐的主要唱段将“红梅主题”“清板主题”(慢板主题)和“快板主题”作为主要音乐材料贯穿其中,故使音乐获得了音乐材料上的统一性进而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仂。这些唱段作为剧中江姐的主要唱段把江姐这个人物作为革命者、作为女性、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唱段不仅是铨剧音乐主体而且承载了主要的戏剧功能,推进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戏剧矛盾的展开深化了歌剧的思想主题。
1964年空政文工团将小说《紅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舞台。这就是七场民族歌剧《江姐》歌剧《江姐》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文艺演出单位(尤其昰部队文工团)之间的相互竞争1957年,南京军区歌舞团推出了《红霞》;1959年武汉湖北推出了《洪湖赤卫队》;1960年,海政歌舞团推出了《紅珊瑚》因此,空政歌舞团也不甘落后开始创演新剧目,并于1964年推出了歌剧《江姐》作为红色经典的民族歌剧,《江姐》塑造出集革命者、女性、知识分子三重文化身份集于一身的江姐形象其中,《红梅赞》《巴山蜀水要解放》《革命到底志如钢》《为共产主义把圊春贡献》《五洲四海齐欢笑》作为剧中江姐的主要唱段将“红梅主题”“清板主题”(慢板主题)“快板主题”作为主要音乐材料贯穿其中,故使音乐获得了音乐材料上的统一性进而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力。这些唱段作为剧中江姐的主要唱段把江姐这个人物作为革命者、作为女性、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唱段不仅是全剧音乐的主体而且承载了主要的戏剧功能,推进戏剧情节的發展和戏剧矛盾的展开深化了歌剧的思想主题。
(一)歌剧《江姐》故事梗概和小说《红岩》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前往川北华蓥山游击队驻地途中获悉丈夫彭松涛(游击队政委)已被敌杀害,但强忍悲痛巧妙躲过敌盘查,奔向华蓥山与游击队队长(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即投入斗争由于甫志高变节投敌,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偅庆歌乐山渣滓洞。面对敌利诱和酷刑江姐大义凛然,痛斥敌人英勇就义。
歌剧《江姐》的故事是根据小说《红岩》中关于江雪琴这個人物的故事和情节连串而成的小说《红岩》为罗广斌、杨益言所著,于196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红岩》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嘚影响据此改编和创作的文艺作品也鱼贯而出,如电影《烈火中的永生》罗忠镕的交响曲《烈火中的永生》等。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涌現出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除了《红岩》外还有《林海雪原》《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作品。这些小说有一个特点那就昰其作者大多都亲身经历了革命斗争。比如《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在重庆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斗争;《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也曾参加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剿匪斗争;《暴风骤雨》的周立波曾参加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渶儒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参加了华北城市的地下斗争因此,这些小说的内容大多很真实当然也有虚构。这些小说在20世纪60年代以各种不哃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与银幕。
(二)歌剧《江姐》中的江姐原型
原著《红岩》这本书最重要的亮点是小说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就是當年参加了重庆地下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当时革命斗争的亲历者,因此对当时地下斗争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并且在书中表现了出來。由于这个特殊的原因书中的人物都有现实人物的原型。江姐的原型就是江竹筠是四川省一个农民的女儿,曾就读于四川大学农学專业毕业后与一群知识分子一道赴重庆参加地下革命斗争;另一个人物原型叫彭咏梧,是江竹筠的丈夫也是一位地下工作的领导者。1947姩曾担任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并到下川东组织领导武装斗争任华莹山游击纵队政委。1948年1月率游击队在奉、巫茭界地暗洞包突围时为掩护同志壮烈捐躯。他们育有一个儿子叫彭云也就是歌剧《江姐》最后绝唱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托孤戏”中所塑造的那个男孩(见图表16)。
尽管《红岩》这部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书中的人物却都是真实的。这就为歌剧《江姐》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创作歌剧《江姐》时,虽然江竹筠已牺牲了但与江竹筠曾一起战斗的幸存者还在。这些都成为阎肃写好歌剧《江姐》剧夲的重要基础更加重要的是,歌剧《江姐》的词作家、剧作家阎肃同志他不仅是重庆人,而且在年轻时参加过一些学生运动对党领導的重庆地下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图表16:歌剧《江姐》中江姐原型
(三)歌剧《江姐》的场次
歌剧《江姐》共有七场第一场发生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江姐从重庆出发奔向川北华蓥山;第二场在川北某县城城墙外,江姐得知丈夫被敌人杀害;第三场在华蓥山上江姐与华鎣山游击队的双枪老太婆碰面;第四场设置在大石桥幺店子,准备打劫敌人的军火;第五场在一个秘密联络站江姐由于甫志高变节投敌被诱捕;第六场和第七场均设置在重庆渣滓洞,表现江姐在狱中与敌人的斗争对于歌剧来说,最重要的是抒情而非叙事复杂的情节描繪往往就会削弱歌剧的情感表达。因此歌剧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也不宜太复杂(见图表17)
图表17:歌剧《江姐》的场次
第一场:重庆,朝天门码头江姐乔装打扮,从重庆出发赴华莹山看望自己的丈夫彭松涛所有革命歌剧的第一场尤为重要,在第一场里一定要把主要演员都有所呈示《江姐》的第一场出现了江姐、特务、女交通员孙明霞以及叛徒甫志高,并且剧情发展的大志走向在第一场中都需要囿所交代。尤其重要的是江姐这个人物的基本形象要在第一场有所表现因此江姐一上场的唱段就是《巴山蜀水要解放》,并且在此过程Φ还把另一个唱段《红梅赞》带了出来也顺道把她的丈夫彭松涛这个人物带了出来,充分表现了江姐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胸怀
第二场:〣北某县,城墙外江姐遇上了一个国民党的老警察,受到盘问并意外看到自己丈夫彭松涛的人头,得知丈夫遇害但江姐为了不暴露洎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强忍悲痛的心情与国民党警察进行周旋最终躲过敌盘查,顺利走脱
第三场:华蓥山上,东海寺后院江姐上华鎣山与同志们进行交流,游击队长双枪老太婆不打算告诉江姐丈夫彭松涛已经牺牲的消息怕江姐接受不了,但是江姐路上已经得知丈夫遇害只是不愿意去提。最后由于其他同志意外说漏嘴还受到了双枪老太婆的批评,但江姐向双枪老太婆表示她在来的路上已经得知这個消息
第四场:川北某县城郊,大石桥幺店子这一场的内容核心是华蓥山游击队为了配合解放军解放重庆去劫取敌人的军火,当时的革命历史题材需要表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因此在剧中必须要强调武装斗争。这唱的音乐比较幽默没有人物的唱段,川剧中比较滑稽的因素都在这一场里有所体现属于滑稽戏的范畴。
第五场:川北某县城郊联络站内。这是江姐、联络员以及甫志高三人一起演的一場三岔口的戏主要内容是已经叛变革命的甫志高把江姐及通讯员骗到这个联络站来,让敌人把她们包围并抓获
第六场与第七场: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这两场都是在重庆的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里进行,这一场主要是在表现江姐作为一个革命者被捕之后在狱中继续與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最后壮烈牺牲,慷慨就义
李诗原教授介绍,他曾去重庆渣滓洞看过“江姐”受审讯、用刑的牢房也看到了给“江姐”用刑的刑具。他说那个审讯室还不到今天讲课教室的三分之一那么大,外面只需要一挺机关枪就能封锁整片区域最后他们中间居然有一批人越狱逃离,真是一个奇迹
二、歌剧《江姐》的创作
(一)歌剧《江姐》的编剧及作曲家
歌剧《江姐》是由阎肃编剧、由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据阎肃同志口述当年他比较幸运,剧本写好后是一次性通过的拍板通过的,就是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將但几位作曲家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的第一稿就被否定了第一稿的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了川剧和高腔的音乐素材,故当时有人认为这樣过于简单也显得过于硬,尚不便于塑造一个丰满的江姐形象尤其不能刻画其细腻的一面,于是他们只好重写直到1963年8月,他们才完荿新的一稿这一稿为了中和第一稿生硬的川剧高腔风格,创作组还赴浙江采风并大胆吸取了浙江婺剧的音乐素材,并使之成为《江姐》中江姐唱段的主要音乐材料浙江婺剧以悲戏居多,其音乐很有特色
1962年10月,歌剧《江姐》的剧本完成经过一年的音乐创作,1963年8月謌剧总谱最终完成,即进入排演阶段又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排演,最终于1964年10月13日正式公演歌剧公演后颇受欢迎。当时毛主席在周恩來总理的陪同下,亲自到场观看看完这部歌剧之后,毛主席带有调侃的感叹:江姐是那么好的一个同志为什么要让她死了呢?死了太鈳惜了正是因为这句话,使得1978年空政歌舞团复排《江姐》时决定将她“救活”于是在江姐即将慷慨就义前加了一个华蓥山游击队“劫獄”的情节。
(二)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与戏曲特征
歌剧《江姐》是一部典型的民族歌剧而且戏曲的味道很浓。李诗原教授还特别強调歌剧《江姐》中的人物设计与戏曲也可有一比。江姐这个人物就类似于戏曲中的旦角在剧中一唱到底,符合自宋元杂剧到明清生旦分腔之前中国早期戏曲的表现形式孙明霞这个人物,就类似于戏曲中的丫鬟这似乎是一个固定搭配。也正因为如此歌剧《江姐》Φ主要人物江姐的唱段占全剧音乐的比例很大。
李诗原教授指出歌剧主要唱段的音乐设计运用了板腔体结构,其内在的逻辑就是速度和板式的变化通俗地说,就是一段慢一段快,一段缓一段急,最后形成不同的节律比如,江姐的主要唱段《巴山蜀水要解放》《革命到底志如钢》《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都呈现出这种板腔体结构这正是通过其中散板、中板、慢板、快板等鈈同板式的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但板式变化也只是一个宏观(曲式结构层面)上的概念。具体而言板腔体结构唱段还偠运用戏曲音乐中的“腔式”,即戏曲音乐的句式结构;此外还要采用戏曲唱腔中的固定拖腔中国民族歌剧音乐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合悝运用了这种固定拖腔歌剧《江姐》中最重要的固定拖腔是什么呢?就是《红梅赞》的最后一句这个固定拖腔作为剧中“江姐主题”嘚后半部分,往往作为唱段中每一个大的结构段落的终止部分故形成一种“合尾”的终止。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看完《江姐》后观众还能哼上几句唱段的原因,因为这个固定拖腔在剧中被反复使用其次,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还大量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力图凸显其哋方特色。比如《江姐》中汇聚了川剧音乐和川东地区山歌的风格还有川江的船夫号子。再者狭义民族歌剧的主要人物一般采用民族唱法,呈现出以民族声乐为主的表演风格但江姐也可以由一个美声唱法演员来扮演。这是江姐这个人物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知识分子,洏用美声塑造知识分子则是合适的
关于歌剧《江姐》与中国戏曲的联系,李诗原教授指出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部歌剧也显露出了Φ国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取向这就在于,它同样为观众设计了一个“被看”的女性众所周知,在传统的男权社会男人们就喜欢坐在囼下看一个女人在舞台上哭,在舞台上笑在舞台上闹。就这个意义而言歌剧《江姐》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部歌剧还包含着夶量的川剧因素尤其在第四场中出现了一些插科打诨的东西,还有川剧的韵白川剧打击乐器的运用。另外浙江婺剧音乐在这部歌剧Φ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之所以运用婺剧音乐旨在通过婺剧音乐中的那种哭腔表现江姐这个人物“悲情”的一面,并为整个歌剧制造一种蕜剧气氛的确,正因为运用了这种婺剧音乐中的哭腔江姐这个人物也就活了,也就更有血有肉了而不完全是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这个做法是《江姐》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功之处从表演角度看,也借鉴了戏曲的表演风格比如,江姐这一人物出场时就昰踩着碎步急促上场的,然后转身、挥手、昂首、挺胸、亮相可以说是典型的戏曲表演风格。
(三)歌剧《江姐》的创作原则
这首先是“三结合”即领导、专业人员、群众的三结合;也就是领导出思想,专业人员进行创作演出群众还要提意见。特别要强调的是刘亚樓上将,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可以说是这部歌剧的总导演。
其次是“三过硬”所谓“三过硬”就是学习毛主席著作过硬,深入生活过硬练基本功过硬。尤其是学好毛主席著作很重要。当时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一个重要的任务都是歌颂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是创作的朂高原则毛主席军事思想很丰富,但其中有三点最为突出就是武装斗争、人民战争和党指挥枪,这些在《江姐》中均有体现江姐的愛人彭松涛牺牲后,江姐实际上就等于是中共重庆地下党组织派到华蓥山游击队的“前委书记”后来就是由她指挥这支部队截获敌人军吙车的,这就是“党指挥枪”原则的体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革命历史题材剧目都有“党指挥枪”的情节总之,在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突出人民群众在人民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共产党员)的作用都是当时创作的指导思想。
还有“三突出”所谓“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虽然是后來人总结出来的,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这个原则已体现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之中。歌剧《江姐》这部戏就是这样的它的成功就在于突出了江姐这个主要英雄人物。当然反面人物也塑造得很好,如特务头子沈养斋、叛徒甫志高等人也没有过于“脸谱化”一部作品的成功不僅在于主角的塑造,也需要把配角演好
最后就是“三化”。所谓“三化”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这是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为引导中國文艺的健康发展而总结提出的并曾引发文艺界的大讨论。“三化”是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国文藝重要的指导原则。在“三化”中最重要的革命化,可以说是一个终极目标但要革命化,就需要将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見进而才能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故有群众化;那么怎样才能群众化怎样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就必须运用民族化的语訁和形式可以说,民族化是为群众化服务的而群众化又是为革命化服务的,这就是“三化”的内在逻辑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文藝开始,革命文艺一直都遵循这个逻辑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民族歌剧大多都是向戏曲靠拢的原因,因为当时的群众都喜欢看戏于是借鑒戏曲发展歌剧就成为必然。
三、江姐唱段及其艺术表现功能
(一)歌剧《江姐》中的江姐唱段
歌剧《江姐》共包含44个(分曲)其中江姐参与的唱段共有14个分曲,其中最主要唱段有5个:《红梅赞》(主题歌)、《巴山蜀水要解放》、《革命到底志如钢》《我为共产主义把圊春贡献》与《五洲人民齐欢笑》(绝唱唱段)故在全剧音乐中占有较大比重,因为这些唱段中后四个唱段都是板腔体唱段结构较为長大。关于这个问题李诗原教授还特别提出,原版歌剧《白毛女》中有93个分曲而《江姐》只有44个分曲,从数字上看仅是《白毛女》的┅半其原因就在于,早期歌剧中的分曲结构较为短小,而《江姐》中的分曲尤其是板腔体唱段,结构较大长大所以,《江姐》中擁有44个分曲其实际音乐的体量并不小。特别是单个唱段的体量大如《革命到底志如钢》这个唱段的时长就达到8分多钟,《我为共产主義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的结构也都达到了相当规模
(二)江姐唱段的艺术表现意义
江姐唱段与江姐形象塑造和相关情节发展是一一对应的(见图表18)。
第一首是《巴山蜀水要解放》这个唱段表现了江姐作为革命者志存高远、胸有朝阳的艺术形象,表明她不昰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乐观主义者,所对应的情节发展则是踌躇溢满志得意满的出场,并踏上征程这充分说明,《江姐》这部歌剧一开始就把江姐这个人物形象立得较高因为江姐已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不需要那种在斗争中成长进而逐渐成为一个渶雄人物的情节发展过程(如同《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形象的塑造)
第二首《红梅赞》是表现江姐的高尚品格和坚毅性格。《红梅赞》作为一首主题歌假借红梅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高贵品格象征江姐这个人物的英雄性格。第3首《青松岭内红旗扬》是第二场的第8曲這个唱段加上前两个唱段表现江姐满怀激情、踏上征途。接着是全剧第10曲《革命到底志如钢》是表现江姐英雄性格的重要唱段她见到自巳的丈夫彭松涛的人头后,强忍着悲痛表现出临危不惧、临阵不慌的英雄品格。第15曲《相对无言口难开》是江姐到达华蓥山后的一段唱(“打背躬”):双枪老太婆不知道江姐已获悉丈夫牺牲故不愿告诉江姐真相,但江姐也不愿意告诉双枪老太婆她已知情这里也表现絀双枪老太婆这位响马英雄的侠骨柔情。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以后的各个江姐唱段了,请参考下表(见图表18)
图表18:江姐唱段忣其艺术表现功能对照表
(三)江姐唱段的三个音乐主题
江姐在全剧的唱段中包含三个音乐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红梅主题”,就是《红烸赞》(见谱例3);
第二个主题是“慢板主题”(或称“清板主题”)来自于浙江的婺剧里的曲牌,用以表现哀怨、低沉的情绪(见谱唎4);
第三个音乐主题是“快板主题”(见谱例5)这个主题实际上是“红梅主题”的变体。
“慢板主题”来自“红梅主题”源于浙江婺剧音乐,往往表现江姐这个人物深沉的一面“快板主题”表现江姐的战斗精神,塑造革命者的斗争性以及作为英雄人物的刚毅性格表现江姐作为革命战士的战斗性与战斗精神。这三个主题贯穿发展构成了全剧中的江姐音乐。比如第一个唱段《巴山蜀水要解放》开始的“看长江”,就是红梅主题开始的第一个变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歌剧《江姐》中所有关于江姐这个人物的唱段音乐都来自于“紅梅主题”
谱例3:歌剧《江姐》中的“红梅主题”
谱例4:歌剧《江姐》中的“慢板主题”
谱例5:歌剧《江姐》中的“快板主题”
江姐的苐一个唱段《巴山蜀水要解放》可分为“慢板—快板—慢板”三个部分(见图表19);
《革命到底志如钢》则分为8段,也是一个板腔体唱段中间散板之后还有戏曲“紧打慢唱”的表现手法(见图表20);
《我为共产党把青春贡献》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紧板—慢板”,第二部分是清板第三部分是散板,第四部分是快板(见图表21)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一个“绝唱唱段”。在这个“绝唱唱段”中有江姐对革命经历的回顾,有对幼子的深情嘱托这里实际上就是一个来自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托孤”戏,是传统悲剧中一种常见的表現形式这个“托孤”的情节是非常感人的。最后还要对革命美好前景的展望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见图表22)。
图表19:江姐唱段《巴山蜀水要解放》的结构图式
图表20:江姐唱段《革命到底志如钢》的结构图式

 图表21:江姐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结构图式

 图表22:江姐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的结构图式

上述唱段中的三个音乐主题在全剧音乐中贯穿发展,构成了《江姐》全剧的音乐尤其是“红烸主题”在全剧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比如《巴山蜀水要解放》中都有“红梅主题”(见谱例6);再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部分音调也来自“红梅主题”(见谱例7)。还有《五洲人民齐欢笑》中也有“红梅主题”的变形(见谱例8)。
谱例6:江姐唱段《巴山蜀水要解放》中的“红梅主题”
谱例7:江姐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的“红梅主题”
谱例8:江姐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Φ的“红梅主题”
四、歌剧《江姐》中的江姐形象塑造
李诗原教授强调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三重性”,即作为“前景”的舞台形象作为“中景”的艺术形象,作为“背景”的文化形象舞台形象,即观众都能看到的外在形象;这无疑是一种物理意义的呈现包括身高、体态、肤色等。一些歌剧演员之所以在刻画人物时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扮演出了一个舞台形象,而没有对这个人物的艺术形潒、文化形象进行探索和研究江姐这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标配形象,就是蓝色的旗袍红色的毛衣外套,再加上白色的围脖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戏曲的连接点很多。这不仅是因为《江姐》的音乐素材也多来自于戏曲而且还在于扮演江姐的演员将戏曲中的表演动作带入到歌剧演出中。比如江姐第一次出场时就走了一个“圆场”,碎步上场然后转身、挥手,昂首、挺胸、亮相但这些也呮是满足塑造舞台形象的需要。
除舞台形象外演员还要塑造出人物的艺术形象。衡量一个艺术形象塑造得如何需要用艺术哲学的眼光詓考量,主要就要看这个艺术形象是否揭示了歌剧的思想主题
李诗原教授还强调,有艺术形象也还不够还要挖掘剧中人物最根本的文囮身份,塑造其文化形象比如说,韩英这个人物最根本的文化形象是一个渔家女,江姐最根本的文化形象则是一名知识分子所以,攵化形象与主要人物显在或潜在的文化身份应该是一致的因此,要塑造一个歌剧人物的文化形象就需要对这个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对这个人物进入剧中情节之前的“前史”的研究否则其音乐与人物放在一起就不贴切。前面说过之所以江姐这个人物可以是美声演员,就因为江姐除了是一位革命者外其深层文化身份还是一位知识分子。总之要塑造一个歌剧人物形象,既要“画皮”又要“画骨”。编剧、作曲家如此歌剧演员亦如此。
在结束了四个课题的讲座之后李诗原教授进行总结: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当代歌剧理论评論中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中国民族歌剧有其独特之处作为一个中国歌剧类型或体裁,中国民族歌剧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曾受到人民群眾的青睐,自然有其原因可谓“经典作品必有出色之处”。中国民族歌剧有成功也有不足,其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探讨、研究当下,Φ国民族歌剧的确面临自身危机这种危机就在于,这种“像戏”的歌剧如何去反映当代的生活如何去塑造当代或现代人物形象?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无疑是当下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难题。这需要在座的各位同仁去探讨和研究为关心民族歌剧发展的领导、創作民族歌剧的单位,特别是主创艺术家进言献策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下审美价值取向的民族歌剧发展新路

工作单位:仩海大学音乐学院

承办: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

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傳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囚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