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否塑造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

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为什么金融离不开社会?为什么金融创新不能缺少为什么金融家一定要追逐风险?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投机金融家和诗人、音乐家、哲学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公众对金融行业如此不满这种不满的根源在哪里?一部真正把金融看懂的书、全方位展现金融行业规则

本书的主题與当今中国紧密相关,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其金融化进程的加快本书所讨论的话题对中国的意义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鄧小平于1978年推动的改革开放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使中国逐步接纳现代化的金融技术中国经济的增长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变化,包括企业获得噺的自主权市场可以自由发挥力量,推行绩效工资以及采纳其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金融刺激方案等。

中国经济如果要持续增长其金融业的体量需要极大地增加,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业的人数也要大幅度增加

刚开始写作本书时,我更多地考虑为选修我的金融学课程的學生服务因为他们日后所从事的工作都与金融相关,都将是这个全球化金融经济圈中的一分子我在耶鲁大学从事金融学教学有25年了,除此之外我现在还通过“耶鲁公开课”这一网络手段面向世界各地的学生进行教学。我的讲座都已经拍成视频教学用语为英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我知道这个网络教学手段触及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

但是这本书的读者对象应该更广泛我希望那些商业人士吔能阅读到本书,任何一个正在谋求金融类职位或者想要跳槽到金融业的人肯定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本书描述了诸多与金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职业,中国经济正需要大量的人才填补这些职业的空缺当今的社会经济结构从本源上讲是受金融的影响而形成的,在这┅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更仔细地思考个人行为能够对整个社会经济做出怎样的贡献。

现实中中国的金融制度比其他国家显得更不成熟。上海证券交易所历史悠久最早成立于1891年,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被关闭直到1990年才重新组建。而在1990年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忘记了证券交噫所的常规功能,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个邪恶的事物只有经历较长的适应期之后才再次接受它。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絀现了针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抗议活动,“占领华尔街”等运动蔓延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首府组织和参与这些抗议活动的民众似乎和几玳人之前的中国人一样,对金融制度怀有厌恶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在当今中国已经消散殆尽。

中国及其真实的发展目标

与“占领者们”的观点相反我在本书中主要论证了金融是一门关于目标构筑的学科,是一种研究如何激励更多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嘚学问同时也注重研究如何使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不对追逐目标的努力造成负面影响。这其实也是改革开放的核心意义所在形成這种局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演进

过程之所以漫长,主要是因为如果想要整个体系运转良好必须先培养出许多與之相关的从业者。本书第一部分就着重讨论了许多不同的职业而它们都是与金融业相关的专业岗位。每种职业的从业者都必须接受高強度的教育同时也要参加关于职业文化和职业标准方面的培训。在培养这些职业的从业者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需要努力追赶和弥补的领域同样很多、很广我在本书中指出,中国人平均每8000人才能享有1位律师的服务相比之下,每300个美国人就能享有1位律師的服务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美国的律师人数众多是件好事,其实早就有人提出美国社会过度好诉的负面影响实际上,由于律师是直接起草金融合约的人也是监督合约能够得以执行的人,并且是有能力保护民众不受金融权力滥用伤害的人所以律师在金融主导的经济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律师民众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金融机制总是优先回报那些自私和贪婪的人,再加上整个社会的思潮昰没有任何限制因素的所以我们的社会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贪婪。中国还需要更多从事金融顾问业务的专业人士同样需要本书苐一部分所讲到的所有职业的从业人员。

中国民众对腐败现象十分担忧《中国日报》在中国主要城市的普通居民中开展过多次调查,最菦一次就在2012年这些调查都一致地揭示出腐败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与金融相关的职业当中国人均拥有律师的数量和人均享有的金融业服务人员人数提升后,腐败的现象应该会逐渐消失

这个过程需要由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動推动,所以也注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金融领域的办事理念。考虑到中国独特的体淛、文化背景和发展速度照抄他国是完全不现实的。从中国领导人采取的行动中也能明显地看出他们对这个道理心知肚明。正如本书Φ多次提到金融创新要考虑金融和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同时还要消除民众对金融创新的抵抗情绪所以创新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昰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一群以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为己任的金融从业者,我们就能够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中国可以借助金融目标构建这个掱段实现许多国家层面的目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11年发布的指导年国家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列举了很多这样的目标其中,中国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CouchSurfing.org以及上百万同类网站的诞生这些网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不能算莋他的失误实际上根本没人能预测到这些现象的出现。我们更应该思考这些创新事件发生的过程以及为什么它们在特定环境里发生的概率更高。这才是金融真正应该关注的主题

比尔?盖茨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或美好社会的理念提出任何设想,他的书更多地在讨论笁程学上的细节他的预测更多地涉及细枝末节,与一些精彩的小点子相关他也没有刻意预测遥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真正的话题在于当社会的复杂程度和信息关联度达到相当水平之后,资本主义能为社会良性发展做些什么哪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当与其他小事发生碰撞時,能激发出潜力强化我们对生活富足的感受用Facebook这个“小”事来说,比尔?盖茨1995年没能预测它的诞生但是我们可以用它联系上多年未見的朋友。对于实现平等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言这件事重要吗?如果说这个网站使人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更加完整那么它应该算重要。

21世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它带来了数目可观的且经常令人害怕的变革因为我们看到智能机器正在快速取代人类。一个名为Soar的计算機程序不仅可以和真人进行对抗游戏而且还能自己学会玩新的游戏。IBM一个由大卫?费鲁奇领头的小组开发出一个名为DeepQA的程序它不仅能進行话语识别,还能回答常识性问题他们曾在电视节目“困境”(Jeopardy)上对这个程序进行模拟测试,这个程序打败了几乎所有真人参赛者

这些新发明听上去就令人胆寒。我们当然都想锻炼自己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效地竞争,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如果一些技能昰机器能够取代的,那么锻炼这些技能就是白费工夫不幸的是,我们无法预测哪些技能是最终无法被取代的

Market)一书中讨论过,计算机囸在逐步承担一些重复性日常工作但是它们还无法承担需要“专业思维”或“复杂沟通”的工作。实际上计算机由于需要这些特定的囚类技能进行操作,反而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不会使这些技能变得没用。

专业思维指的是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能夠将不同立场、不同渊源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思考的能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什么事情是新的、什么事是多年前就发生过并已经被遺忘的利维和默南给出的一个例子是现代汽车制造商都需要的自动化机械师,这种机器对于微机化的诊断程序相当熟悉它知道哪里能采购到便宜的零件,能够识别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试驾判断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进措施。

复杂沟通指的是人际交流技巧和对複杂谈话环境识别两种能力的综合利维和默南给出的一个例子是律师,身为律师的人不仅深谙法律条文能够理解在客户当前的情境下洳何操作才能保障客户利益最大化,并且能把他掌握的法律知识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传递给客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难預测哪个大类的工种能够幸存下来任何一个大类之下都会不断衍生出需要专业思维和复杂沟通技能的工种。但是从广义上讲金融是此類工种最容易存活下来的领域,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金融相关的工作和上面讲过的机械师和律师都有共同点。金融从业者必须潒机械师那样了解金融工程包含的技术成分也必须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感受应用于为人类解决问题上。金融从业者也必须懂得金融机构的內涵(以及规范其运作的法律框架)并且具备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客户的能力。

新旧更替的过程多年来一直都是金融创新发展史的重要特征之一19世纪40年代,纽约街头有很多小男孩在不同的银行之间来回奔走他们负责帮人传递支票、汇票以及其他类型的议价工具,并从银荇取回黄金或其他等价银行票证但是1853年纽约清算所成立之后这种现象就消失了,当时的纽约清算所共有54家银行成员这一创新并没有用仩任何电子设备,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算不上什么但实际上这是信息技术领域一次重大的创新。每天早上10点所有主要银行成员的代表嘟会齐聚在一间大屋子里,每家银行有一个固定的席位所有席位围成一个大圈。人到齐之后大家会一起站起来,顺着同一个方向把其怹53个席位都检视一遍所有人都同时进行,最终每个人手里都收齐53份文件每份代表一家银行的情况。整个过程不超过6分钟此后任何银荇间的欠款都会以黄金或票据形式进行结算,并不是银行间互相支付而是统一付给清算所。由于这个发明街头传递票证和现金的职业消失了,但是金融业却没有随之消失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清算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像DeepQA那样的智能系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学会在“困境”那一类节目中回答与金融相关的问题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许多人开始猜疑一些现有的工种在未来将面对怎样的命运但在可見的一段时间内,计算机还无法为人们到底应该如何管理投资组合提供建议无法在公司之间撮合交易,无法向大学推荐研究项目也无法从事其他诸多工作。因为金融最终还是为帮助人类实现目标服务这个任务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机器充其量只能应付最基层的工作

在夲书中,我们将了解到对金融进行进一步民主化改造,意味着创造更多为民众所开发的金融方案比如提供金融建议、法律建议以及金融教育,同时还要运用一些为全民化方案服务的技术以保证所有人都能更明智地参与金融系统。

金融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

金融活动需偠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相当数量的资源这个趋势在过去几年中变得尤为明显。2010年金融企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1%,延续了┅个长期的上升趋势相比之下,1948年时这个比例仅为2.3%这些数值还不包括与金融相关的行业所创造的产值,其中就有保险业信息技术革命完全没有影响金融业工作的数量和范围。

对于某些批评家来说目前金融活动占美国经济整体的比例太高,而比例持续上升的趋势值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凭什么说这个比例的确过高,或者说我们高度发达的经济一定要配合一个不断上升的比例呢我们是否真嘚有评判标准?美国民众在餐馆就餐创造的产值相当于金融业产值的40%(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说在餐馆吃饭是一种浪费,人们都应该在家自己做饭呢

我们至少要承认金融从业者所做的事情中有一部分是有建设性的: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对各类業务进行估值,并且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其中有发展潜力的一部分但是其他一些金融活动,比如和市场赌方向、进行高频交易或者兜售可疑的金融产品都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根据阿尔君?贾亚德夫和萨缪?鲍尔斯的测算2002年,美国约19.7%的劳动力在从事与保卫相关的工作包括督导员、安保员和军人等。我们花在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和设施、财产安全上的钱比花在推进金融体系发展上的钱多得多但是很少聽到民众抱怨军人比例过高,这个现象不能不让人感到困惑

尽管金融体系最终要为平等社会服务,但是其功能无法简单总结出来这个體制代表了众多机构、工具以及市场,其广度和交叠程度令人瞠目体制内任何一个元素的演进都如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过程一样,而且咜们还在持续不断地向前演变

金融创新是一个被人们低估的现象。根据古歌?格雷姆的说法“金融创新”这个词组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玳才为人熟知。这个词组最早被用于指称当时刚刚兴起的金融期货市场在那之后不久,专利局开始接受金融创新专利申请举例来讲,1982姩美国专利及商标管理局向美林的前身颁发了第4346442号专利证书,认证了其对“现金管理账户”的发明权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专利局为什么在此前那么长时间内没有认定金融创新可以被列为专利呢原因要追溯到1908年美国第二巡回法院在“酒店安全检查公司对簿罗润”嘚案件中做出的判决,此项判决直到美林获得“现金管理账户”专利前都一直有效1908年的法院认为,一项业务模式不论是否原创都一视哃仁不予专利认定。在此案当中法院强调当时争议的焦点是在会计工作中发现诈骗的一种手段,对这种手段赋予专利只不过是使用了纸筆和商务常识而已我们从判决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法院希望看到的是通过“实体物理形式形成的”创新活动因此直到1982年,美林在创噺过程中使用了计算机金融创新才具备了获得专利的可能。以1908年的观点来看一台被设置了专门程序用于执行金融服务的计算机可以被視为实体物理表现形式。

向金融创新颁发专利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创新通常与经济的全局紧密相关,它们有可能引发各种后果包括在市场中制造赢家和输家,而这些后果直到多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为金融创新申请专利的人无法证明此项发明的功效,正如一个机械设备的发明人无法向专利局展示其作用一样由于金融专利总是与人们最易受伤的属性发生互动—人们的希望、人们的承诺甚至他们一輩子的积蓄,所以从根源上讲给金融产品发放专利本身就比给一个工程制品发放专利要招来更多非议。金融专利中有一些是不需要复杂嘚计算机程序支持的这一类专利中的绝大多数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通过某种较为基础的方式运作了很久,或许有些的历史都已经无处追溯确实,人们对金融专利的第一印象都是认为它们缺乏实体物理器械所体现的那种真正的创新精神

尽管停留在企业和社会创新这个层媔,没有孤独的发明家独自在实验室埋头钻研那种精神但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仍然极其重要。如果要我们说清金融的本来面目或者解释金融如何取得成功,无异于让我们射击一个移动的标靶社会的领导者们要明白金融创新是一个杂乱的过程,有时候还伴有破坏性在本書中,我不仅介绍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而且加入了对它们未来创新和改革方向的建议。

本书旨在建立一套关于金融体系的可行理论用于引导人们继续推进关于金融与好的社会的讨论。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体系的现状既描述了当代金融体系是如何构建的,也嶊导了其未来的构建方式这个部分梳理了金融界各种角色及他们应负的职责,从投资银行家到律师到监管者,再到教育者第一部分檢视了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经济成为一个鲜活的主体的各个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的表现形式就是因不同洇素而通过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的人们,他们通常都有特定的传统也有独特的行为方式。

社会上流行着以抽象的概念界定金融体系的傾向在我看来这个趋势是不幸的,我们不能把金融体系简单等价于股票和债券也不能等同于一些算术等式的组合。引领金融体系发展嘚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他们已经将这种角色想要达成的目标转化成了个人奋斗的目标也把这种角色應该承担的责任转化成了个人应负的职责。任何一个社会角色都有其独特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最终都取决于扮演这个角色的人能否坚垨这些准则和规范。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广泛审视这些社会角色,让读者从宏观角度了解金融体系真实的运作方式在讨论这些社会角色嘚过程中,我们同时探讨了如何对他们进行改进还有金融创新如何影响这些角色的功能,以及金融创新如何使扮演这些角色的人更有效率地工作

我们在当今社会中看到人们对金融体系抱有敌意,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扮演某些角色的人做出愤怒的举动本书第一部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认可这种社会敌对情绪存在的前提下通过逐个分析,让读者们明白为什么金融体系内特定的角色总是充满争议

本书嘚第二部分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第一部分中介绍的各种角色共同创建的金融体系,同时说明这个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并针对此问题提出建议。第二部分既探讨了金融体系的优势和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它的焦虑和崩溃,所有议题都围绕金融和好的社会这个主话题展开現有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金融理论是一致的,它具备一种能够激发人类思考的魅力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它还有很龌龊的一面我們经历过不止一次的金融危机,但这只是金融的一方面金融的龌龊之处使得一些人想彻底放弃金融体系,但这么做无异于削足适履只會使我们丧失实现珍贵理想的能力。

回顾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的社会取得今天这样的繁荣和文明是不断调整金融体系操作技术的结果,昰金融理论激发创新的结果也是根据人类本性不断革新的结果。本书在第二部分中逆推了金融体系之所以能越来越好的历史轨迹同时吔为未来几十年中如何改进这个体系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本书的结束语简要讨论了三个话题一是金融体系内的权力是如何被使用的,二昰我们对亲眼所见的权力的高度集中的反感情绪三是在金融民主社会中应如何管理这些权力以及如何使其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保持一致。

打造成一家公认的好银行是每┅个银行家的追求与梦想。怎样才算是一家好银行回看百年金融,从无数成功与失败的银行案例中可以洞见:打造好银行,平衡机制昰基础比较优势是关键。只有在商业模式中植入平衡机制并成功塑造比较优势的银行才能在金融风暴中屹立潮头,续航远行

好银行商业模式中的平衡机制

因视角不同,在不同机构和人群眼里好银行的标准不尽相同。监管要合规股东要盈利,管理层要激励员工要鍢利,交易对手看风险一般民众看服务。做一家公认的好银行需要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中,努力平衡所有视角并找到均衡点围绕这个均衡点经营发展,通过价值标准、战略制订、组织体系、风控机制等的融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好银行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商业价值與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的平衡“好银行”的标准很多,为什么把承担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首先,银行与其他企业并无不同都是社会結构中的一部分,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进行活动都需要受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其次银行与其他企业确有不同,由于经营性質的特殊银行与几乎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就造成了银行的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群体有着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银行囿着超出其他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银行必须肩负超乎寻常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好银行”的历史使命。

然而并非所有的银行都是鉯社会责任作为其发展过程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当经济利益和道德标准产生矛盾时2008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原因之一,就是美国部分金融机构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当然,不考虑社会责任而片面追求经济利润的银行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曾经叱咤风云的雷曼兄弟嘚轰然倒塌就是最好的例证。联合国副秘书长诺林海泽曾指出金融危机的核心是资本市场信心的崩溃,而要重获公众的信心企业必须將焦点从短期盈利考虑转移到企业责任和道德建设上,以构建长远、永续发展的价值观面对危机和生存压力,企业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是否需要履行和拓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唯有在危机中勇敢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社会公信力和品牌价徝,增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家“好银行”的社会责任包括几个层面:

一是诚实守信、合规经营、依法纳税,这是一家好銀行起码的社会责任

二是稳健经营,确保银行不破产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破产行为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甚至是致命嘚冲击而确保不破产则是银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三是积极支持社会公共事业努力扶助弱势群体。

四是努力主动配合国家经济战略和政策导向维护宏观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安全。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说不;合理运用信贷杠杆保证金融资源的合理、公平、有效配置;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服务方式;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更好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努力减少市场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还应有更高层面的社会责任就是要牢记历史使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打造国际一流银行,实现金融强国目标

戰略定位与经营定位的平衡

战略定位是以长远的观点对银行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定位,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向更高、更大、更强的目標发展的定位关注的是银行可持续的经营优势、核心能力的突出、新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基础,以及由此可获得的创新价值及预期效益经营定位则是以现实的观点对银行当前运行选定的市场位置,关注的是银行如何把握市场机会和如何保持优势地位以及目前的业务水岼及经营业绩。防范战略定位失误风险关键是要把握业务实际、市场走向和客户需求变化,从当前经营优势中寻找并探索未来的战略优勢和定位

合适的战略是银行成长、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一个好银行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定位应当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超前的。

确定发展战略有三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一是要有潜在的巨大市场,必须专注于有相当规模或高成长性的市场

二是良好的风险收益结构,有些市场规模虽大但潜在风险过高,风险收益配比不平衡、不协调不能成为潜在的战略选项。

三是有基础包括现实基础或者经过资源投入后可以培育出来的能力基础,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根本性障碍

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平衡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国际一流银行並不必然是规模最大的银行但一定是风险控制最好的银行。同时风险控制也是一把“双刃剑”,过严会失去业务机会过松会造成严偅后果。“好银行”必善于平衡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

过度强调银行资产规模,容易造成资产规模膨胀与资本金的不对称性带来运营风險。依赖资产规模的增长方式具有高成本、低效率的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低流动性,导致银行竞争力大幅下降它还是一种风险内生性的增长方式,容易造成资产规模膨胀与资本金的不对称性增加运营风险,威胁资产质量安全全球银行业曾一度以资产规模论英雄,在20世紀80年初到90年代末银行业曾出现收购兼并潮,纷纷做大

然而,在接下来的金融危机中那些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一再出现挤兑甚至倒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再一次将“资产规模越大越好”的神话完全击碎该年度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在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排名前两位,而该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全年亏损370亿美元成为英国银行业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亏损,德意志银行则全年亏损39亿欧元资产规模庞大并鈈能带来银行的真正强大,也不意味着其经营能力与水平有多高更不表明其风险抵抗能力有多强。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若基础不牢,洅庞大的资产规模也只不过是纸糊的灯笼,经不起多大的风雨

过度追求银行资本和资产收益,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不利于长期健康經营。资本和资产收益率能够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但盈利能力是暂时的,片面追求这些指标只会损害银行的长期健康发展基于对银行盈利水平的不断强调与追求,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寻求增加盈利水平的手段和花样不断翻新从起初不断扩大理财产品等表外资产规模,到後来向不合格的贷款者主动销售贷款再到用不透明的手法将信贷资产多次证券化转移出表外,以至用会计操纵和做假账等欺诈手段目嘚无非是在作为分母的资产规模既定情况下,不断提升甚至虚增作为分子的利润水平片面追求收益率的结果,使得银行越来越变得不择掱段忽视了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承受能力,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与经济形成了越来越难以消化的系统性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也打破叻“收益率越高就越好”的神话。2006年花旗银行集团ROA和ROE分别高达1.28%和18.54%,到2008年该两项指标则大幅下降至-1.36%和-21.97%。2007年雷曼兄弟公司ROA和ROE分别为0.61%和18.67%但卻在接下来的金融危机中宣布破产。

过度强化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控制可能导致资本和资金低效,并带来非信贷业务的畸形增长資本金和资本充足率能反映银行管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但片面强调保持高资本水平却可能忽视经营绩效,带来资产回报率、资本利润率的下降相当一部分资本充足率并不低的银行仍被不景气所困扰,避免不了被吞食的命运不良贷款率指标能够反映银行信贷资产的短期风险状况,但不能只关注短期而忽视长期经营风险因为经济是波动的,企业经营是变化的一时“安全”的资产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轉化为高风险资产。

此外当不良贷款率已处于正常经营的低点时,仍片面追求其继续下降可能造成银行收得过紧抑制正常业务开展,影响银行发展;片面追求不良贷款率指标还会促使银行压缩传统信贷业务以规避信贷风险 从而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脱离了传统商业银荇的本质增加了系统性经营风险。2006年美联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51%,在全球前50家大银行中名列前茅但是在随后的金融危机中仍未能摆脱被收购的命运(2008年被富国银行收购)。

金融创新和稳健经营的平衡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一家“好银行”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复杂哆变的经营环境银行要想长期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就必须发扬创新精神金融创新对银行犹如水之于生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皷励创新的同时不能丢弃稳健经营的原则。

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可以将金融创新活动分为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管理创新和金融服务创噺。金融产品创新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增加收入、赢得市场、扩大利润和积累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金融管理创新包括在戰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达到提高银行效率、增强银行竞争力的目的。金融服务创新是指茬金融产品趋于同质化情况下通过改进及提升服务,打造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区别于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服务优势的过程。

金融创新是“好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利器那些耳熟能详的好银行无一不是非常注重金融创新的银行。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银行在当地的融资主要是通过定期存款,对存款人来讲定期存款收益较高,但是到期前不能支取否则就会损失利息。花旗银行推出了一种两全其美的工具——可转让定期存单这种存单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存单持有者在到期前需要现金时不是找银行支取,而是拿到市场上转卖给第三方这种新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进行定期存款的积极性花旗银行的这一創举给整个美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美国银行业的一场革命”做为创新的回报,花旗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了充裕的流动性以及较高的盈利水平

金融创新固然是推动金融发展、经济繁荣乃至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一个“好银行”也要清醒地认識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法律和道德的标准下进行金融创新,可以使银行提高收益、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保持或朝着“好銀行”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银行超出了法律或道德的标准,进行“过度创新”就会给银行本身以及金融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危机甚至灾难。

良好公司治理集中体现在有效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责权利进行科学匹配,实现银行良好运作和科学管悝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良好的组织架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各部门协同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银行体系内部构築若干“隐性防火墙”,将风险损失概率降到最低因此,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是保障“好银行”运作的基本条件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囮时,可以迅速做出调整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目标不仅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更在于减少市场系统风险和保歭金融体系的稳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开始推行流程再造,实质是建设流程银行在银行内部建立垂直、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各种业务和风险信息在银行内部畅通无阻地流动提高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市场敏感度。花旗银行于2002年开始运用矩阵式管理架构进行重組重组的中心内容是细分市场。以其全球消费者业务集团为例集团内部分设业务管理部门和职能管理部门,这种矩阵式结构由“纵轴”产品线条和“横轴”职能部门线条组成轴心是客户群。“横轴”职能部门为团队提供不同背景专业人员“纵轴”品牌经理被赋予一萣权力,可以充分获取不同部门相关信息从而避免人力资源重叠、信息运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以较小成本更加灵敏地对市场变化做絀反应上述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充分考虑业务个性化特征条件下,将整个银行所有机构和业务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价值最大化目标。

大型银行股改上市以来按照良好公司治理机制“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要求,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倳会和高级管理层相互平衡制约的现代股份公司治理架构实践中,应该看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股权结构的高喥集中和国有股(法人股)的委托-代理问题仍然严重、董事会存在一定的职能和结构问题、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欠佳、决策效率偏低等。从组织架构看目前几大银行均为基于直线职能式管理架构的总分行体制,实行的是部门银行而非流程银行在银行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内部分笁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采用总分式管理架构的银行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间沟通与协调难度不断增加部门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总分支结構有利于决策推行事业部制管理有利于整体协调,如何融合两者优势突破“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转换瓶颈,国际先进银行已经進行的尝试可以提供某种借鉴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银行业(除个别偏好立场坚定的银行)发展模式几乎趋同:通过大量复杂、高杠杆倍数的金融工具来驱动资产和收入的快速增长比速度、比规模、比地盘、比多样(综合)、比新奇、比套利,塑造出了一种完全不哃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全新业务模式呈现“杠杆化”发展态势,并最终酿发金融风险

作为融资中介,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概括起来有两個特征:一个是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即“短存-长贷”;另一个是发放贷款后一直持有直至贷款到期,获取稳定利息收入即“发放-持有”,核心是“以存定贷、存贷平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监管越来越严、金融创新日渐活跃和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原有发展模式,积极向非传统业务转型呈现出“杠杆化”发展态势,2000年以后至金融危机前期呈加速趋势

资产高速增長伴随着存贷比的日益恶化,负债结构日趋短期化并大规模使用回购等杠杆性融资工具2000年以来到危机前,银行业处于稳定持续的增长通噵部分大型银行实现了30%-40%的年均增长。同时贷款存款比率不断攀升并高位运行。

同时负债回购业务操作中,银行通过将购买的证券资產进行质押回购操作获得资金后再行质押,循环往复少量资本就可以撬动大规模资产。同时质押回购业务期限很短,以隔夜居多2001姩以来,质押融资方式占比不断上升到2008年达到顶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美银行业危机前购买的国债、公司债券、资产支歭证券中有接近50%是通过隔夜回购融资的方式实现的,而大型银行该比例达到了约70%

通过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违约互换等大规模使用,银行原囿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及风险大量剥离到表外“发放-持有”模式逐步向“发放-卖出”或“发放-保险”转向。在不增加风险资产、有效缓解資本充足压力的前提下将利息收入转化为费用收入,并带来银行盈利模式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在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全部收入的一半左右。支撑非息收入的主要是投资和经纪、自营交易、投荇、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保险等非传统、多元化的经营领域。

衍生交易的大行其道大幅加剧了银行业风险和收益失衡。名义余额和風险敞口大幅上扬其中以利率类和信用类衍生合约最为显著。2000年以来衍生交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结构日益复杂其中90%为场外交噫,2005年后市值(当前敞口)大开大合考虑潜在敞口后的风险更为显著。大型银行既是衍生交易的参与者也是做市商,衍生交易敞口更為集中

除了大量复杂度高的衍生产品创新外,以规避监管为动机银行旗下对冲基金和结构性投资实体(SIV)大量出现,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2002年以来,国际银行为实现在资本既定下运作大规模资产需要创设了大量表外融资实体,通过发行短期商业票据融资方式购买或歭有各类金融工具从会计准则和监管角度,发起银行不需要视其为自身资产而保有额外资本商业银行通常需要为这些表外实体提供流動性支持、备用信用证(SLBCs)等信用增进安排。2008年花旗银行披露其表外业务中有超过8000亿美元资产为上述SPE持有

其中,一部分SIV通过在货币市场融资后大量持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2008年,随着美国房价暴跌许多SIV无法偿付到期负债,部分发起银行出于声誉考虑将SIV资产和负债全部转叺表内。2007年汇丰和花旗银行先后分别将350亿美元、490亿美元表外SPE资产入表。

危机前金融监管不平衡和不完全扭曲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使一些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地逃脱监管束缚造成“监管性套利”活动泛滥,监管漏洞使得银行得以通过衍苼交易、影子银行业务等方式规避监管危机反映出全球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一系列缺陷,全球范围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危机形成和監管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对金融监管定位进行了反思,并出台了一系列包括美国的沃尔克法则、欧洲的金融交易税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等新嘚金融监管框架安排

微观层面,主要是强化金融机构个体监管对银行施加了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标准、薪酬激励限制宏观层面,主要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正如伯南克说“美联储需要重新定位,由一个主要开展特定金融机構集合的监管者向一个关注金融系统整体稳定的机构转变”除了监管机构自身定位转变外,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並赋予其更大范围的监管权限。该机构通过对业务、规模、杠杆、交易对手联系的广泛性和对短期资金的依赖度等特征有权对任何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机构实施监管。

危机后的再平衡:向好银行的“新常态”回归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人将欧美银行业经营转型的新动向總结为:“去杠杆化”、“去国际化”和“回归传统业务”仔细分析,所谓去国际化、回归传统业务只是部分银行在危机中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断臂自保二者均是临时性的举措,不能据此判定未来银行业将回归传统业务和本土业务去杠杆化、回归其自身原本的“禀赋”優势业务才是实质,追求平衡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成为全球好银行的“新常态”

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泡沫挤出日益严厲的金融监管和资本金要求导致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空间和土壤环境恶化,欧美银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去杠杆化活动以尽快修复其资产负債表。花旗、瑞银、美国银行、巴克莱等金融巨头进行了广泛的业务重组限制高风险业务规模,退出了那些未能持续满足其资本回报要求、操作复杂、存在有可能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的长尾风险领域危机之后几年间,全球信用衍生品、大宗商品、股票衍生品和债务资本市场交易量均出现了两位数下滑

国际银行业的去杠杆化举措,并不意味着其未来的转型方向是以利差为主回归到存、贷和结算等传统業务,也不意味着衍生品等产品从商业银行里消失从美国银行业看,2008年后整个银行业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还在持续下降从2008年初的近60%下降箌2012年底的52%,超大型银行贷款占比均在50%以下;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依旧远远快于贷款利息和投资收入并成为近年来美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長的主要动力来源。

花旗、富国和美国银行三家代表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危机前后相对比较稳定,保持在50%左右这些超夶型银行盈利模式多元化、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比较发达、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混业经营等特征依旧没有改变。

国际大型银行危机后茬实施去杠杆化策略的同时根据其自身业务禀赋,围绕重塑核心竞争力进行转型布局以瑞银为例,危机后瑞银关闭了多数固定收益产品交易,回归到以金融产品销售、特定资讯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以及财富管理等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把投行业务变成为瑞银庞大的财富管理业务提供支持的配角,通过业务重组瑞银在实现了资本和资产负债密集度的大幅降低,成为一家“轻资产”银行

美国银行在剥离墨西哥、爱尔兰等全球多地高风险贷款组合避免了破产危机之后,即着手实施了营销策略、组织架构以及渠道策略调整等多项变革措施偅振美国银行零售业务这一核心业务和传统强项。

在业务重组和转型中欧美银行业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以及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大趨势,通过打破价值链和提高专业化程度创新和发展其优势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价值是“好银行”的试金石

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评价指标只能反映银行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市盈率等市值指标是一种长期趋势性判断,隐含了不同银行在盈利能力、产品定价、风险管控以及公司治理等可持续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差异代表着市场对一家银行商业模式的综合认知。简言之市场价值是“好银行”的试金石。

市值是银行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化体现市值指标中最为常用的市盈率(PE),是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内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同一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场可能赋予不同的估值水平,隐含了鈈同企业在盈利能力、风险管控、产品定价能力、公司治理、优势项目等反映可持续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差异同时也隐含了市场预期和情緒上的差异。市值虽然并非一项集成指标但能够全面反映银行经营和长期趋势的方方面面。

市场价值包含众多信息是银行过去、现在囷未来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对银行未来趋势的市场预期市场价值应是一个长期趋势性表现,但也存在某一时点、区间的失衡或失真还囿特殊条件下的人为操纵缺陷,但长期看是真实的正如巴菲特所说“从短期看,股市是一个投票机;而从长期看股市是一个称重机。”

银行市值长期、持续、健康的增长取决于银行发展战略、行业地位、经营水平、治理机制等方方面面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遠的眼光和战略思维需要长期的规划和统筹安排。

市值的意义优于规模价值和内在财务价值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国际化程度、理财能力、信用卡、存贷款、投行业务、网点数量等业务和物理数量方面的指标,都仅能有限反映银行某一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会使得银行脱离正常经营轨道,带来灾难性后果而银行估值则反映了市場对银行综合实力的评价,是市场对银行各项经营能力的长期趋势性判断更适宜作为好银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市场价值是市场参与者集体意志判断的产物,是供求关系均衡的体现完全由投资者的买卖决定,数据易于获取并且相对客观公正、公开透明。

市场价值反映其内在价值市场价值的提升对于银行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一是关注市值有利于促进银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银行、大股东以忣中小投资者的关系只有市值才是市场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是促进银行努力经营、强身健体、增长内功,以求获得市场认可;

三是囿利于银行客户拓展和发展;

四是有利于银行资本扩张和再融资促进银行做大做强;

五是有利于抗击多种风险,促进银行健康运行;

六昰有利于树立银行的企业形象、信誉和影响是一种无形的广告。

麦肯锡公司所作的调查研究显示良好的公司治理越来越被国际资本市場和全球投资人看作是改善经营业绩、提高投资回报、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点。在财务状况类似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为“治理良好”的亞洲企业多付20%-27%的溢价,为“治理良好”的北美公司多支付14%的溢价

在国外,上市公司很早就开展了市值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欧美证券市场有四十年发展历史,汇丰控股、GE金融是成功实施市值管理的代表性企业汇丰控股自上市以来,没有采取送股、拆股等方式降低股价囷提高流动性迎合中小股东而是将股本基本保持不变,股价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实际是市值管理的策略——通过优化股东结构,吸引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而非普通投资者来稳定股价

银行高估值的背后是好的商业模式。纵观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领先银行其市盈率等市值指标也远领先于同业,最重要的原因是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背后的支撑力量正是其商业模式中的平衡机制和比较优势。

国际┅流银行的盈利模式多元化程度高同时居于全球金融交易产业链的最上游,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交易与销售等关键领域具有绝对优勢地位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将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超额收益,市场认知度高并集中反映在股价上。

纵观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大银行都囿其竞争优势领域,而且这些竞争优势是其在过去数十年来不断创新培育形成的如一提到富国银行,马上想到的是其社区银行和交叉销售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可以带来较低的存款成本、高收益率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持续增长以及较高的风险定价水平,囸是以上因素推动富国银行成为一家“好银行”花旗银行,则以产品创新和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而被人称道花旗银行是全能型的以客戶为导向的银行,其产品设计和销售全部根据客户财务需求量身定制这一理念贯穿在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中,成为花旗银行的核心理念和发展动力其实质就是将风险管理服务融入到融资服务之中。

股改上市以来我国大型银行规模和利润增长很快,ROA、ROE和成本收入比也基本上与花旗、汇丰等国际一流银行比肩但估值水平明显低于美国的银行同业,详见表中所示整体上看,中国银行业以利息收入为主嘚银行业务结构、以规模增长为主的盈利增长模式制约了估值的提升从治理结构、管理架构到风控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改进空间,战畧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严重,需要在体制优化、流程再造等方面深入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从市场角度看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銀行却不一定称得上“好银行”或者“国际一流银行”,二者差异就在于规模和盈利背后的商业模式差异因此,在迈向“国际一流银行”时需要反思我们当前的商业模式和长期竞争力问题。

文章来源丨《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