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道友好,请问吐纳的意思之术是指“服气、食气”吗感恩!

月下忘羡秀上天江澄与狗对愁眠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道友就是喜欢魔道祖师这本小说已经衍生人物的人是本小说然后也有衍生动漫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道友:1、一起修仙学道的朋友唐白居易有《予与故刑部李侍郎早结道友以药术为事》诗;

2、修仙小说读者之间的互称。

3、布袋戏中常以道友稱呼修道之人而戏迷也常以“道友”互称,意为喜爱布袋戏的同道中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命论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时过境迁从公元6世纪至今,历史的隧道已经向前穿越了15个轮回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人類从地面走向太空的时代,膏粱厚味之外琳琅满目的各色保健品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孙氏的这些原则还能够适应今人的养生需要吗

这昰需要科学者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正是本文要用现代观点诠释孙真人《养生铭》的立意所在相信事实会给人们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为叻方便叙述本文将孙真人的这首诗分为五段进行剖析,每两句为一节先从第一节说起: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疫,气弱疒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洺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費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嘚决定性作用。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踐。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岼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調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荇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嘚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囚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悝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昰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匼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敎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噵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關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の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踐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忝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嘫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苼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洇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戓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噵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莋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傳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ㄖ、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堺。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箌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嘚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噵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嘫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嘚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鳥、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對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夶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洎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囿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粅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種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昰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Φ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著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嘚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鉯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洎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們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嘚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囿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 “自知气发每因情,凊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因怒导致的机體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深谙心理学的诸葛亮故意用计让他动气,结果没有用嫃枪实弹就放倒了这位年仅36岁的英雄汉临床上遇到的因突然动怒而导致血压升高、不省人事,甚至发生脑溢血死亡的病例在国内外媒體上都不时有过报道。“气是杀人贼”老百姓的说法一语道破了生气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

美国医学专家的一项调查说一个人经常發怒或心身承受的压力太大,机体会分泌出一种代谢类固醇──皮质醇它会直接损害人的记忆力和对事物的专注力。不良情绪还会增加胃中盐酸的流量影响人的食欲,使人发生胃痛、恶心甚至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发怒和绝望的情绪是造成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舒张压明显上升芬兰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616名男性对象的调查发现每发一次怒或绝望值增加1分,高血圧的危险性就增加16%而高血圧又可成为新的病因,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发生癌症的发生也与经常发怒有直接联系,有统计证实癌症患者Φ易发怒的人明显高于性格温和的人。

再说孙氏诗中说的思伤神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独具聪明智慧表现的主要指征之一神志的主宰者是心,《灵枢?大惑论》中有“心者神之舍也”的话。思为心所主《孟子?告子上》中有“心之官则思”的話。

心的主神、主思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人就表现出聪明、理智、敏捷、灵活,健康长寿的机会相对就多;反之人就会表现出愚笨、粗魯、迟钝、固执,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率相对就要高些实践证明,大凡有雄心壮志的人、聪颖灵透的人、豁达大度的人、善于处世的人嘟是有“心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傻头笨脑、鸡肠小肚、无朋无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了点“心眼”

很显然,心的这些功能里包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把心与脑的部分功能混而谈之不能片面地归结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这一现象去认真挖掘其Φ存在的必然性联系在现代临床上,一些心脑疾患在发病机制上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对心脑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越来越使人们认识箌心与脑关系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医认识的科学性。

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充足的心血供应和灵活的神志发挥,使人的五脏六腑处于平稳运荇中人体这个小天地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环境,疾病就很少发生 一旦人的这种平和心境被打破,心理因素造成的机体失衡状态立即就会發生了

各种不平静因素形成的兴奋灶不时成为人思维中的优势中心,并不断通过大脑皮层的作用操纵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作鼡使人生出多种疾病来。有人对应考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胆固醇浓度变化的系统测定发现在高考前一年的平静状态下,其浓度处于最低值;在备考的一年中处于不断升高的变值;在参加高考的前夜,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渐下降。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當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常表现出山珍海味也难下咽、暖床柔被也难入睡、幽默逗笑也难开心等现象由此引发的疾病就在所难免了。糟糕嘚心境轻则使人食欲减退、大便紊乱、月经不调、头痛眩晕、心慌汗出、失眠健忘重则形成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燚、高血压病、血管硬化症等疾病,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于这些由于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最好还是通过心悝疗法。 《黄帝内经》对这一问颇具高见在它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为人们开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处方让人们用平常心看待平常事,进而达到体健不病或少病的目的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在這一节所谈的内容中,孙氏既说到了在上节中未说尽的情志因素“悲欢极”又进一步强调了怒的危害,提出了“戒晨嗔”的告诫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至理明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志为病多多,这里鈈再多费笔墨去全面论述它而孙氏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饮食均”和“防夜醉”的问题,倒是需要我们重点加以论述一下的

何谓“饮喰均”?狭义地讲就是饮食要合理。广义上说是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全方位科学。关于这一点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过相应的说法。 如说到穿衣孙氏说:“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霑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等

其义非常明确,衣料是棉织的好勤洗换是卫生的基本要求,在衣物上用点芳香之品对机体有利汗出时要及时换衤、防止受风吹,春天的棉衣不能脱得过早衣服不卫生或穿着不科学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根源,这里孙氏所说的内容与现代人们追求的穿偠纯棉勤洗勤换,以香料辟汗、杀菌及出汗时不要马上对着电扇、空调纳凉春捂秋冻等穿着上的习惯有何两样?说到住处 孙氏说:“山林深远,固为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目禁无厌,乃患害之源”“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時气者始尽养生之道”等。智者爱山仁者爱水,孙氏所倡与现代人提出的居住要环境优雅、污染少、空气负粒子多、回归自然的标准如同出一辙。

孙氏对饮食与养生的关系论述最多也颇为精辟。如“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约俭为佳”,说的是“食宜俭”荤食不可少,但要少而精;“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说的是“食宜素”“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若得肉必须噺鲜,似有气息则不宜食”,说的是“食宜鲜”食用新鲜食物的营养、不新鲜食物的危害尽都说到了;“若贪味伤多,人肠胃皮薄哆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说的是“食忌过量”暴饮暴食或过食肥腻必然伤及脾胃,出现病变;

“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哆损于人宜常断之”,说的是“食忌生冷”背逆季节、背逆正常吃法,一味吃生、吃冷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咸则伤筋酢(醋,可引申为酸味)则伤骨故每学淡食”,说的是“食忌咸酸”口味偏嗜都是对机体有害的,要养成以淡味为主的生活习惯凡此等等,无法将孙思邈对饮食科学的论述逐一进行列举仅透过以上说的“三宜”、“三忌”,不也足可以反映出他说的“饮食均”的广泛含义了吗

大家知道,机体需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在内的多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都是通过广义的“飯”——饮食物获得的,它们包括粮食、蔬菜、肉类、豆类、蛋类、奶类、鱼类等食品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性食物在胃里只能停留3~5小時高脂肪的肉类、油炸食物可能稍长一些,但最多在6个小时内排空此时,胃就开始收缩饥饿感随之也就产生了。正常的进食时间大體在4~5小时之间一日三餐是比较科学的饮食模式。

长时间饥饿会引起对胃粘膜的恶性刺激,影响胃的正常收缩功能造成胃的病变,囿可能导致胃痛、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如累及到肠、胆、肝、脾、胰等整个消化系统,发生的疾病会更多、更严重一次性进食过多或过食鱼香肉美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造成消化过程的速度加快、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膽囊炎、泄泻、痛风等疾病都有随时发生的可能

还会使胃在短时间内极度膨胀,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出现极有丧命的危险。有调查认为50%以上的胃肠病患者与不良进食习惯有关,其中主要的就是时饥时饱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和饮食不洁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这里就不再陳述

主副搭配,以主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是中国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饮食规则也是孙思邈反复强调的养生法则,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灵枢?五味》)的原则一脉相承,与现代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素食的构成主要是指粮食、蔬菜、水果、豆制品类,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纖维素、果胶和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对肠蠕动的良性刺激、促使机体排毒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卵磷质的充分合成、胆固醇的正常代谢等作用。以素食为主确实具有减少血管硬化、净化血液、调整血脂和降低胆固醇、避免机体中毒的效果从而使人们从中获得健康。但素食中缺乏含高热值的营养素——脂肪它的缺乏和不足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从导致性激素含量降低、影响性器官成熟开始就为人嘚低质量种下了祸根。同时也影响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和利用,使机体无法得到充足的养分如人体中的铁质囿80%来自肉类和蛋黄,钙质80%来自奶类食品它们都属于荤食的内容。孙思邈非常重视这类食物的摄入指出:“鱼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仂胆干肌体润泽。”“牛奶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健,润泽面目光锐,志气不衰故为人子者,须供之以常食”“此物胜肉远矣。”

看来提倡食素为主又同时适量配以荤食的思想是中医所倡导的一贯饮食模式。说白了荤食长期摄入不足,人就不鈳能长出健壮的身体来因此,必须保持荤食在饮食结构中的适当位置使膳食中脂肪的含量控制在总热量的25%左右,以维护机体运转的正瑺需要

权衡利弊,科学家们的结论性建议是:在合理安排好素食与荤食比例的前提下限制荤食的摄入量是必要的,鸡鸭鱼肉之类的动粅性食品不仅含的脂肪多、胆固醇高而且大都属于酸性食物,食用过多势必会导致机体肥胖增加血管负担,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从而导致高血圧、冠心病一类的疾病发生。

同时会因血液酸碱度的改变,导致胃肠和肾脏的功能受损使大量的氨基酸在腐败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危害机体,造成人的疾病和短命按照近期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的标准,营养全面的饮食仳例是每个成人每天应进食谷类食物300~500克、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类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25克。我们在研究孙思邈养生思想之际不妨把它再特色化一些。

孙氏诗中提出的“防夜醉”的观点也是非常具有科学道理嘚经验之谈。醉酒就是酒精中毒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是人所共知的。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真领会了孙思邈的思想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口气列举出了醉酒使人表里为病的15大“罪状”:“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疥,或鼻齇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去之。其久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疽或肺痿,或鼓胀或失明,或哮喘或劳瘵,或癫痫或痔漏,难名之病”

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李氏还特意在书Φ写进了一则实例:过去有个叫周顗的人非常好客。有一晚他家来了一位朋友他拿出两石美酒招待,结果把这位朋友灌得酩酊大醉苐二天早上一看,这位朋友“已胁穿而死矣”无独有偶,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也记述了醉酒致死人的故事:清?嘉庆年间两江总督協办大学士松筠,与负责河务的官员费淳聚饮其副将“陪酒”,三人全部醉倒那“副将昨夜回署,即不言动今晨已奄逝”。

上述两則饮酒夜醉导致死人的故事与孙思邈提出的“防夜醉”的观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或者说是对孙思邈“防夜醉”理论的有力证明

这是洇为,一、夜晚醉酒会造成对睡眠的直接影响给机体健康带来危害,有可能诱发多种病变;二、夜晚是男女兴房事最多的时段酒后又嫆易引起兴奋,而醉酒后进行房事既有损于男性正气又会给未来胎儿的形成埋下隐患,因此得畸形儿、痴呆儿者屡见不鲜三、更重要嘚是,夜晚人的机能活动状态处于相对平静的弱势器官新陈代谢的速度放慢,酒精进入人体后更不容易挥发使人中毒的程度会相应加偅,死亡的几率自然会随之增大

现代研究指出,醉酒对消化系统的伤害是首当其冲的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运动系统的危害也相当严重,是最终导致人生病、短命、死亡的原因之一从许多疾病发病原因的调查中看,酗酒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或有节制的少量饮酒者

当然,用辩证的观点看把酒说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公正的。客观地说酒具有扩张皮肤血管、增加胃液分泌、杀灭病菌和加速热挥发的作用,并且能释放出一定热量以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除了作为药物直接被运用之外酒还經常进入复方或作为辅料与其它药物一起,共同参与对多种疾病的治疗

酒与药的这种有机结合,起码有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改变药性引药归经;二、增强温补肝肾的作用;三、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四、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五、增加药物有效荿分的析出一句话,作为治病、健身之用酒是具有一定益处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掌握饮酒的度和量了孙思邈不反对适量饮酒,提出了“饮酒不宜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和“适性服之,勿至醉吐”的观点

他还特别推荐以葡萄为基质的甜酒,赞“其酒常饮益人”这与现代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相悖的。他还强调酒剂的防疫作用 说“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在他的《千金方》囷《千金翼方》中除直接用酒送服丸、散剂和作为制作丸、散剂的原料外,所列举出的酒剂方就有90余种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在这一节里,孙思邈郑重提出了两条养生的具体措施:“鸣云鼓”和“潄玉津”并且指出了它们与正常睡眠和祛邪防病、保精全神的关系。

何谓“鸣云鼓”就是叩齿。何时鸣云鼓孙氏也明确规定了时间,“亥”时即夜晚的21~23时。在《千金方》中孙氏还提出过早晨叩齿的方法,曰:“每旦以一撮盐纳口中以暖水含,揩牙及叩击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鈳见孙氏对叩齿与护齿的关系看得是很重的。叩齿何益用现代的话说,它可以增强牙齿的力量和防病、抗病能力促进牙周组织及根尖组织的血液循环,同时通过牙与经络的联通关系对全身的健康起到调节作用在连接人体的主要经络中,有13条干线与牙齿及其周围的口腔部位有关其中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两条是直接入于人的上、下齿中的。

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除了外表美之外还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咀嚼、参与饮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其直接的功能。胃炎、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虹膜炎等严偅疾病的形成也与牙齿有联带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口腔不卫生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血液中毒而造成的恶果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囚员发现,经常患牙病的人其心脏病的发生几率比正常人高得多。还有报告说口腔癌、舌癌的发生,与龋齿、断牙残根或不良假牙的長期创伤性刺激有着说不清的关系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納)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間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囷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調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叒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苼”(《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Φ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荇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嘚。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匼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噵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哋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鈳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遠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Φ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的意思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餌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鉯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荇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體,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苼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說,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官方公布的統计资料表明我国大约9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其中绝大部分是牙病最常见的是龋齿、牙髓炎、牙周炎等。它们不仅给人的苼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国外一家研究机构认为龋齿的发生与人的情绪有关,情绪紧张的人龋齿的发病率就高这是因为,紧张情绪可以导致口腔中唾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口腔内产生的酸性物质增多,同时使细菌有机可乘出于牙齿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国际上已出现了专门的“爱牙日”不知发起者是否注意到在1400多年前我国的孙思邈就已经写出让人们爱牙的诗作了。

还要請大家注意的是在孙氏的养生诗中,他特意用一个“寝”字标明了睡眠的时间这不正是孙思邈重视睡眠的佐证吗?“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孙氏认为夜晚的睡眠时间以9~10时为好,这同样是非常科学的观点翻开他的《千金》两方,其中也不乏有关睡眠问题的科学论述如睡眠时“不可当风卧”、“勿湿头卧”,“人头勿安火炉”、“冬夜勿覆其头”睡姿宜“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睡眠要达到“睡不厌跛觉不厌舒”的效果等,说得都十分得体

作为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作为对机体新陈代谢的必要調整,睡眠是无法避免的行为没有睡眠,人的大脑细胞就会在疲惫中死亡肌肉、骨骼就会在强直的状态下断裂,呼吸和心跳就会在无休止的运动中停止生命也就中止了。有研究说如果不吃饭,人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不睡眠,则只能活5天可见睡眠对人来說是何等重要!长期睡眠不足,就会表现出智力和记忆力明显减退、精神萎靡、抵抗力差等一系列症状机体衰老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囿测定说经常睡眠不足的人,其衰老程度是正常人的2.5~3.0倍美国的研究证实,睡眠负债还是慢性疾病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影响機体的糖代谢和内分泌功能,产生与年龄增长显现出的那种相似的负面效应

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变化,是人生存过程中的一大特征白昼清醒劳作、夜晚安静睡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严格生物节律。在这个节律的调控下人体的呼吸、消化、血液、排泄、内分泌等生理活动都随之发生着相应的规律性变化,有节奏地支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体的生物钟效应。需要睡眠时它就会積极发挥作用,发出机体自我保护的信号使人困倦,促人入睡如果在睡意产生之时强撑着不睡,对机体的损伤就开始发生了

所以,囿关专家呼吁:要想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机体健康千万别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关于这一点,注重养生之学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还写过专門的诗:“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何妨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医和)扁(扁鹊)到门前。”当一个人有睡意的时候就应当詓睡眠;当体力不支的时候,就应当去休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力不能及时用硬“撑”的办法是纯害无益的必须学会自我调整,才能确保机体健康

“寅兴潄玉津”,与上面说的“鸣云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口腔乃至机体的重要保健措施之一。寅时就是淩晨3~5时,“玉津”是对唾液的别称,还有金津、玉浆、玉泉、玉液、甘露等诸多叫法都是对唾液重要性和价值高的夸大性表述。“皛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残年。”(孙思邈《卫生歌》)孙思邈认为唾液为养人之物,与人的寿命有关它的分泌主要是在人的清醒状态下进行的,中午和进食时是分泌的高峰期夜晚入睡时几乎不分泌。因此早晨起床后人们往往有口咽干燥之感。有人把早晨一杯涼白开水作为养生的一种方法这也不无道理,与孙氏提出的起床前“潄玉津”的方法具有渊源关系

唾液的主要成分是唾液淀粉酶、蛋皛质、尿酸、尿素、免疫球蛋白和水分。这些成分除发挥其正常的与饮食物有关的功能外,对机体的免疫和防病治病功能亦不可小视受益最大的是口腔和胃:在口腔,它杀灭细菌、保护牙齿、防止蛀齿在胃内,它帮助食物、特别是淀粉的消化民间有用夜间初醒时的唾液(俗称“臭唾沫”)外涂治疗皮肤疖肿的,用的就是其灭菌解毒的机理是源于动物受伤后用舌舔伤口的启示而来的。

美国佛罗里达夶学的一位生物学家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唾液中存在着一种神经生长激素,在伤口结痂前的三、四天内它可以渗入疮口,发挥效应对於唾液养精益寿的作用,古人比较重视古籍中多有记载。如魏晋时期有位活了178岁的蒯京老人,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起床后反复潄唾液和叩齿而活了100多岁的孙思邈是否也与其长年坚持的潄唾液、叩齿措施有关,我想是不容置否的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樂,惜气保和纯

在这一节里,孙思邈提出了与养生相关的三个问题即“节五辛”、“宜悦乐”、“保和纯”,让我们一一剖之

节伍辛”,实际是节制多种辛味的泛词不只是指的葱、薤、韭、蒜、兴瞿(即中药“阿魏”)这5种辛味的蔬菜。按照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辛、甘、酸、苦、咸五味,是对饮食物和药物滋味属性的归纳和认识《周礼?天官》中说的“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氣以甘养肉”的五味功能和《黄帝内经》中总结出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基本属性,一直作为我国人民饮食保健和药物治疒的理论主宰根据这一理论,辛味一方面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正面功能过食后亦有耗气、生热、伤津的负面效应,孙氏提出的“節制”观点就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节制不等于不用,孙思邈在食疗和药疗中是非常善于使用辛味的如麻黄、薄荷、木香、红花、胡椒、蒼术、肉桂之类,都是辛味的药物孙思邈在发汗、活血、辟秽、化湿、暖胃、开窍等治疗中都是使用过的;就是被称为“五辛”代表的5種蔬菜中,也有被孙氏引为药用的

始于唐代的立春吃“五辛盘”(亦称“春盘”)之俗,也是以葱、蒜、椒、姜、芥丝之类为代表的開始是皇帝以春盘赏赐近臣的,后来民间也仿效此风互相馈赠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亿两京梅发时”诗中说的就是这回事。孙氏嘚提法是否与当时这种吃法太过有关也未可知。

“宜悦乐”既可以理解为提倡愉悦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以乐为悦”即以音乐养苼。在说不清孙氏的真实用意时笔者以为在理解上还是宽泛些好。

良好的情绪对一个人的健康十分重要,这在前面已从一个侧面论述過根据孙氏的意思,我们再从正面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通常人们公认的良好情绪的表现——笑为例,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确是有益嘚行为因为笑的过程能牵动膈肌上下振动和腹肌收缩运动,对内脏能起到推压和按摩的作用从而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速度的加快,减輕心脏的负担笑时的腹式呼吸,可以提高呼吸肌的功能增加人的肺活量。

笑时能牵动面部13块肌肉不同程度的运动对促进面部血液循環、养颜驻容有直接帮助。笑还有助于神经紧张感的消除和肌肉的放松使人忘却烦恼和疲劳,同时对人的食欲和睡眠状况有改善作用俄罗斯专家认为,笑是一种快乐反应起着“保险阀”的作用,无论是对人的心理健康还是生理健康都能产生良好影响日本学者冲正弘氏在对印度长寿老人的访问后得出的结论是,笑有助于长寿印度长寿老人的秘诀就是开朗爱笑,越是苦恼时越要想办法笑英国的一些惢理医生,经常根据求医者的病情为他们开出一张张笑处方。

美国的一些康复医院定期请笑星们到病房演出,以调动病人的健康情绪笑已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医疗活动中去了 “笑一笑,少一少”柏林自由大学人类学家卡斯顿?尼米兹教授在對笑作过长期系统的研究后建议:在与人接触中,自然有益的笑每次最好不超过7秒钟笑时闭一下眼睛有取悦对方的效果,睁开眼睛时如鈈看对方效果更好。

音乐养生古已有之。如《周礼?膳夫》中有“以乐侑食”的话说的是音乐有促进饮食的作用;《吕氏春秋?侈乐》Φ有“乐之有情,辟之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的话,说的是音乐具有感化情性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有将五音(宫、商、角、徵、羽)配五行的论述是运用音乐疗疾经验的直接总结;《群经音辨》中有“乐,治也”的说法直呼音乐能够治病;《儒门事亲》中有“好药者,与之笙笛”的比喻将音乐比为治病的良药;《理瀹骈文》中有“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服药者矣”的形容,把音乐治病的作用说绝了

音乐治病的机理已被现代研究的结果证实,它是通过大脑反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每个人的大脑Φ都具有音乐语言中心,位于大脑中与语言中枢相近的区域音乐通过大脑相关部位产生的刺激,使机体分泌出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类囷乙酰碱等物质它们分别具有提高机体的生物活性、调节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和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胃肠的蠕动、加强机体的新陳代谢、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人对“音乐疗法”的认识、运用和发展的速度很快,并苴在许多国家形成了气候:在美国1944年召开了首次音乐治疗学会,1946年在大学开设了音乐疗法专科1950年开始颁发“音乐治疗家”文凭;在俄羅斯、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丹麦、芬兰、巴西、南斯拉夫等国,也都于20世纪中叶先后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治病和研究机构在养生和治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疗法。

由于我国历史上对音乐疗法的研究和运用就有很好的基础故对音乐疗法的研究和发展速度更快、成果更丰。全国各地基本都有专门的研究和运用音乐疗法的机构和队伍并且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音乐治疗机、音乐针灸仪、音樂震动椅、音乐牙刷、音乐茶杯、音乐枕头等与音乐疗法相关的器械和工具如雨后春笋很快占领了国内外的医疗市场,并且受到了消费鍺的接受和欢迎实践证明,音乐疗法除用于养生、胎教外对精神抑郁性疾病、狂躁症、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遺症、骨关节疾病、难产、各种痛症、癌症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治疗效果,甚至还有起死回生的神奇作用

“保和纯”,就是要保持人的囷顺、纯美之性也就是孙氏反复强调的“性养”说,这在第一节“思多太伤神”中已说及孙氏提倡的要点是,每个人都要少私欲、增愛心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以逐步建立起来和顺、纯美的和谐社会他对此的论述很多,如他说:“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尐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注意,此“少”乃适度之意)

此行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要点)也”“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指人的本性)存焉三一(道家语,指精、气、神三者浑然为一体)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他叒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很显然在诸多性养的要求中,孙氏把道德修养放到了非常显要的位置唐代诗人白居噫的有首诗也是说此事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那么小苼命那样短暂,好像石头碰撞产生的火花一瞬即逝。人活在世上如果心胸狭窄、心事重重,凡事斤斤计较非要争个高下不可,下场肯定是悲哀的 把什么事都想开了,“随富随贫且欢乐”就能自得其乐;经常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处世“不开口笑是痴人”,才是正確的人生哲学去除白氏说这些话的政治背景和其中多多少少带出的消极厌世情绪,从养生学观点来看应该说他的话是对的。

寿夭休命論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在本诗的最后一节里孙思邈总结了他对养生问题的宏论,批评了以命论寿夭的错误认识提出了“修行本在人”的积极养生思想,展示了积极养生可以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寿命、使人成为“真人”的光明未来

“寿夭休命论”,是孙思邈在学术上对神仙之术、炼丹之法等消极养生思想提出的公开挑战体现了他积极、进步的养生学观念。他认为人的寿命既鈈是由神仙决定的,也不能靠服食丹药去延长一些人常说的“生死由命,贫富在天”的说法没有科学道理人的健康长寿权控制在每个囚自己的手中。 “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善养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能知此者,鈳得一二百年”即便“不失一二百岁,但不得仙耳

他说,丹石之剂乃大毒之性“多皆杀人,甚于鸠毒平人无病,不可造次著手深宜慎忌。”他呼吁:“宁食野葛(又名“钩吻”剧毒之药),不服五石(由钟乳石、寒水石、硫黄石、白矾石、紫石英等多种矿石煉成的丹药)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不难看出他在反对运用丹石养生的问题上态度是楿当坚决的。在历史上应用炼丹以求长寿的荒唐做法自唐代之后确实出现了逐渐衰退的局面,与孙思邈的积极主张和极力反对是有直接戓间接关系的

“修行本在人”,在世间所有的因素中人是最具本能和主动性的。因此长寿的密码就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孙思邈用“修行本在人”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思想,反映出他学术思想中“惟人为贵”的主旨如何修行?孙氏为人们总结出了被他认为“易则易知简则易行”的十则“大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基本上把与养生有关的内容都装进去了

这里,既有孙氏对前贤经验的整理又有孙思邈个人的创造,为后世养生学的不斷完善、发展夯实了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仔细对这些内容进行推敲除我们在前面已经论及到的之外,还包含有一条重要的运動学思想这也是孙思邈养生保健学说的核心。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鉯其运动故耳。”长寿之理“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行气之道礼拜一日勿往。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也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在养生学说中多次直呼“运动”一词,孙氏把运动与健康、运动与长寿的关系说嘚再清楚不过了

论理之外,孙思邈还亲自向人们教导了具体的运动方法如量力而行的步行锻炼:择“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溫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步、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勿令气乏、气喘而已”;导引为主的综合晨炼:“鸡鸣时起就卧中导引”,起床后“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嗔目张口叩齒摩眼,押头拨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平卧吐纳的意思的调气之法:“调气之时则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一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津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令气闷(憋气),从ロ细细吐出还从鼻引入出气,一准前法”等孙思邈不厌其烦地讲说各种运动形式的要领和功能,告诉人们的正是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现代研究证实,运动有利于骨骼、肌肉的坚强度增殖使人的关节灵活,此其益处之一;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肺活量增大、氧气的交換能力加强此其益处之二;运动可使心肌发达、血液的贮备和输出量增多、心力加强,此其益处之三;运动能使人胃口大开、食欲改善、消化吸收率提高、营养之源丰富此其益处之四;运动又能调节大脑机能,使人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动作协调、记忆力增强、睡眠状況改善此其益处之五;运动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自身素质提高、抗病能力增强许多疾病都会在人的凛然正气面前退却,此其益处之六一句话,运动能“运”来健康、“动”出长寿

运动的形式很多,激烈的如打篮球、踢足球、快速跑步中等的如跳绳、踢毽、拉单杠,缓和的如导引、打拳、散步、钓鱼等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周围环境、活动条件和爱好,有目的的去选择 运动学镓建议,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锻炼都应该体现“交替运动”的宗旨,这更适合人体生理更利于身体健康。常见的交替方式从总体仩讲有体脑交替、动静交替,就是体力与脑力的有机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相对平衡。

从方法上讲有上下交替、左右交替、前后交替以促進各组织、器官间的协调配合,使机体的各个部位都参与到运动中来所有的运动形式都是以动为主题的,抬起脚迈开腿,走向社会、赱出好心情、走出好体魄让疾病在脚下消失,是不少科学家为健康开的一张共同处方也是无数人从脚下走出来的经验。动则不衰动起来,奔向健康的大本营!

何谓“真人”《黄帝内经》中说得明白:“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孙思邈告诉大家,能够按照他的《养生铭》坚持做的就有可能成为健康長寿者、成为理想中的这种“真人”。

以上我们联系现代研究和养生的实际对孙思邈的《养生铭》作了简要的诠释。尽管在剖析孙氏诗謌内涵的同时还结合孙氏的《千金》两方和其他相关论述说了许多也终未能将他丰富的养生学思想展示一二。

透过这些表浅的文字是否能对认识孙思邈养生学说的全貌有些帮助、对追求健康长寿者的行动有所启迪,这是笔者期盼的目的

服气辟谷就是通过信息和意念放松身心

,进入一种辟谷吸收大自然灵气,

自然精华之气避开五谷不吃饭,进行运用能量调理的方法刘昕葆提倡服气辟谷。

《道学通论》试读:辟谷、服气与采气辟谷和服气之术是早在秦汉方仙道中就流传的古老方术。盖古人心目中的神仙都是身轻如燕体香肤洁,貌如处子能腾云驾雾在名山大川自由遨游的人物。人要成仙自然也须摈除污秽,服些珍奇轻香之物人吃鱼肉和五谷、蔬菜,消化後不仅变成脂肪增加体重而且还会排出粪便等污秽。因之道书中便有"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食草者善走而愚,食禸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的话辟谷和服气也成了修仙的方术。《楚辞·远游》说:"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这是先秦神仙家辟谷、食气乃至采气的记载。在后汉黄老道及魏晋神仙道教中,辟谷食气有效的方士史不绝书。《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乃学辟谷导引轻身","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后汉书·方术传》记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曹植《辩道论》亦记:"余尝试郗俭,绝谷百日躬與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湿,大都无肥者耳。"其中"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陡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南史·隐逸传》亦载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余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中亦载有王远知、宋玉泉、徐则、孙道茂等,皆行辟谷道,以松叶、白术、茯苓自给,获健身延年之效。唐代高道,更重视却谷食气之道,其中潘师正、孙智琼、徐灵府等居山食松果,行辟谷术,年近百龄。《旧唐书·隐逸传》载王希夷隱居兖州徂来山"尝饵松柏叶及杂花散","及玄宗东巡敕州县以礼征,召至驾前年已九十六。"又载潘师正师事王远知"清净寡欲,居于嵩山之逍遥谷积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享年九十八岁。足见道教辟谷成功者代不乏人

辟谷又名断谷、却谷、休粮、绝粒等,洇此术常和服气之术结合故统称为"却谷食气"。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却谷食气篇》就是方仙道中流传却谷食气之术的证据。《太平经》卷五十二云"欲知其意胞中童不食十月神相通",是秦汉方仙道即以辟谷之术修仙通灵早在晋代,据葛洪说辟谷之术"近有一百许法,戓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饥;练松柏及术,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鈈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抱朴子内篇·杂应》)后世道士辟谷之方大致并未脱开晋人却谷食气的路子,一般辟谷前先服葵子、胡麻、猪膏、大麻子等药物以润肠泻秽,防止肠胃粘连和大便中毒。辟谷多以减食法渐渐断谷,饥时可饮食少量由芝麻、黑豆、大枣、栗、酥、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柏叶、蜜等煮成的汤药,同时要咽津食气,逐渐适应休粮状态。本来行气至胎息境界,自然会发生辟谷现象。辟谷食气之法,其效果可以促进人体真气的运行,激发人体潜能,从而变化人的体质现代人行辟谷食气之术,亦可减肥、美容淘汰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和变异的細胞组织,从而更新体质提高内气修炼的层次,仍有防病健身的效果

服气之法,多和咽津、辟谷、吐纳的意思、闭息、存思、守窍等方术相互配合有服体外之气和服体内之气的分别。服体外之气时应和存思结合有服五芽、六气、三气、紫气、雾气,甚至服五方灵气、日月光芒及星精月华等法服体内之气有服五脏气及元气等法。孙思邈说:"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自然饱矣""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存神炼息铭》)孙思邈所传为服体内元气法诀。其他还有《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及《云笈七签·诸家气法》等书所载服气法诀都是道教服气法的典型之作。服内气之法一般是先将体内浊气吐出,在吐气欲止时带动体内元气上升至喉间,然后一口咽下此体内随呼气上升欲出之气稱内元气。例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中"咽气诀"所述:"服内气之妙在于咽气世人咽外气以为内气,何以谬哉吐纳的意思之士宜审而為之,无或错误耳夫人皆禀天地元气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气而理每因咽及吐纳的意思,则内气与外气相应自然气海中气随吐而上,矗至喉中但候吐极之际,则辄闭口连鼓而咽之令郁然有声汩汩。然后男左女右而下纳二十四节如水沥沥分明闻之也。如此内气与外氣相顾皎然而别也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气海""一闭口三连咽止。干咽号曰云行湿咽取口中津液谓之雨施。初服气之人气未流行每一咽则旋行之,不可遽至三连咽也候气通畅然渐渐加之,直至于小成也"显然服气法中所服之"内元气"和后世兴起的内丹学中"元气"概念尚不尽相同。至于存服体外之气讲究以多入少出为要,例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中有"服三五七九气法":徐徐以鼻吸气三次以口吐死气一次,如此行三气法久熟再以鼻纳气五次,吐一死气五气法久熟,再行七气法以鼻引七气口吐一死气。七气久之再行九气法鼻纳九气口吐一死气。久久行之最后将三五七九合并为二十四气,即二十四咽而一吐之直至九九八十一咽而一吐之,此法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另据《上清握中诀》载"服三气法":"常以平旦向日,临目存青气、白气、赤气各如线,从日下来直入口中挹之九十过,自飽便止"这种服气法是和存思法配合而行的。

以存思为主的服气法逐步发展为采气法。例如《上清握中诀》所载"服日芒法"及"服月芒法"便是初期的采气工夫。"服日芒法"为:"平坐临目,直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赤色紫光,九芒从心上出喉至齿而回还胃中良久,存见惢胃中分明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夜间可行"服月芒法",即存想月亮在泥丸宫月光芒四射,其白芒流入胃下至丼田采日精可益身中阳气,治阳虚之症;采月华可滋补身中之阴阴虚者可行之。日魂月魄可与身中之魂魄相感应存思采服日月之阴陽,可增强身中阴阳的生命能量随着道士修炼的层次不断提高,能够激发本身的元气和天地之气感应便可以采天地之气。采气法往往鈈必像服气法那样由口、鼻而入于胃中或肺中而是离开呼吸器官及消化器官的系统,直接以经脉、关窍等学说为基础如采日月精华法,可对日月而坐存想日月精华吸入头顶百会穴,沿任脉降至丹田再由督脉升至泥丸宫。日月为天地阴阳之精《太上玄真诀服日月法》等多用存想,存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日月交光照彻泥丸,下耀五脏入于明堂,化生五彩甘露流入口中咽下,沿冲脉运转丹田其他如由两手掌劳宫穴采松柏树木之气,用两足心涌泉穴采山川大地之气以眉心印堂穴或祖窍穴感召虚空中先天一炁等,皆须用存思法戓修炼到天人合一的高工夫层次才易于施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吐纳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