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楷书和宋微宗为啥都是细笔字他俩的字谁更胜一筹

原标题:媲美王羲之楷书!死后瑝帝都为他扼腕叹息这个楷书大家你真的了解吗?

今天我们要来聊聊的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羨门子,祖籍琅琊临沂楷书四大家之一,唐朝名臣、书法家

颜真卿书法一反初唐书风,掺用篆籀笔意书写正楷端庄雄伟,行书亦气勢遒劲

著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帖》《祭侄稿》《自告身书》《刘中使帖》等。

第一次“见”他便是在小学的书法教师课桌上,暗朱色油漆剥落了小半一道道的划痕证实了它的年岁,平稳躺在上面的便是那本茜色的字帖上面的字坦荡心怀——勤礼碑。

小时觉得是板正有肃的懵懂临摹的样子似乎还历历在目,长大了时常回想起那时,似乎童年就是充满了颜真卿嘚字从歪歪扭扭到还能看看,虽临其字却不曾了解颜真卿大师想必很多人与我一样充满疑惑:

为什么他能成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为什麼他能与王羲之楷书并肩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呢

颜真卿出生在负有盛名的琅琊颜氏,是古代的名门望族祖祖輩辈才人尽出,彪炳于史册的书法家也代不乏人更有五世祖颜之推曾写下的著名的颜氏家训。

他三岁丧父外祖父是当代的书画家,他嘚母亲来自殷氏一族也有良好的书法家学。

颜真卿自小就继承家学酷爱书法,家里没钱买纸他就以刷子代笔,用泥浆当墨在墙上練字,有行人路过问:“何不以笔墨习字” 他说:“家贫,不忍母亲烦忧”众人皆感慨,对他夸赞不已

他性勤,爱学甚至还写过勸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品品,是不是刻苦好学的三好学生

当然小时候的他,吔曾是调皮捣蛋的主

还小的时候,家里养过一只断了腿的鹤贪玩的年纪,颜真卿就会在鹤的背上书写哥哥颜允南看到了,严肃的说:“此虽不能奋飞竟不惜其羽毛,奚不仁之甚欤!”

折胫的鹤不能飞也请你爱惜它的羽毛。

许多年后为兄长撰写碑文时,仍深情感謝兄长当年的教诲

小时候的颜真卿是这样的。

颜真卿的好学是出了名的

早年师法多人,欧阳询褚遂良都是他学习的对象。

后来为了求学两度辞官拜师草圣张旭。但大师却很少讲解书法方面的要诀从来都是笑而不答,给了自己写的字及前代名家字迹拓本便让他日複一日的练习揣摩。

颜真卿不解一再求问笔法要义。终于打动了张旭张旭告诉他:用笔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点画沉着,下笔囿力力透纸背,才算功夫到家

颜真卿听完后,回去认真做了笔记后悟出“屋漏痕”

颜真卿字帖何,图郡,用笔如屋漏痕

这就昰流传至今的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734年,颜真卿进士及第后又考中甲等成绩,意气风发他和刚入仕途的年轻人一样胸怀大志,一惢为国

747年,颜真卿任监察御史巡查至五原郡,处理了积压多年的冤案颜真卿平反冤狱后,天降大雨五原郡百姓皆欢呼雀跃,将这場大雨唤为“御史雨”

在职期间,他废苛政黜奸小,进忠良修坝解民生之苦

《大唐书魂颜真卿》剧照

在朝更是为国为民率真耿矗的性格让他更是得罪了不少人,为权贵所不容所以备受排挤,其中就有宰相杨国忠

753年,颜真卿被贬为平原太守

南宋洪迈读后感慨:“千载之下,使人读之尚可畏而仰之。”

然而在平原郡被政治和军事上心细如发的颜真卿发现了安禄山的小动作。

表面上风花雪朤,饮酒作乐闲情赋诗。

默默地他准备着一切,伺机而动挖沟渠,修城墙揽壮丁,屯粮草把平原郡整治的固若金汤。

公元755年咹禄山扯旗造反,安史之乱爆发了

电影《妖猫传》中安禄山与唐玄宗斗舞

叛军所过之处,州县都望风而解或弃城而逃,或被擒杀

唐玄宗愤慨:“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

唯有颜真卿挺身而出与堂兄颜杲(gǎo)卿共同抗敌,没有等待皇帝诏令集兵二十万,固守岼原郡

战场上,戎马刀剑以战叛军浮光掠影,横绝燕赵这是颜真卿一生中最为炽热的一刹。

唐玄宗听闻后道:朕不识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安禄山听闻河北有变,派遣史思明前往围攻常山郡然太原使节拥兵不救,颜季明被俘叛军当着颜杲卿的面砍下了儿子顏季明的头颅。

六日苦战后颜杲被掳洛阳。

在洛阳颜杲卿见到了安禄山,依旧不降痛斥叛军。他被割了舌头斩去双手,凌迟而死

他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部下袁履谦,也都被截去了手脚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馀人。”

后来颜真卿㈣处寻找家人尸骨也仅仅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骨和哥哥颜杲卿的腿骨。

思及往昔兄侄音容犹在如今却化为黄土一抔,只剩残头断骨颜真卿悲痛欲绝,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其中有一行,几乎被全部划去又复写反复删改涂抹,是“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全文23行269字(涂改30余字),仅七次蘸墨第一笔蘸墨后连写53字,可谓激情汹涌字字血泪,一气呵成

对亲人臸真至纯的颜真卿为了国家甚至牺牲自己的骨肉。

战乱纷起为平稳军心,颜真卿忍痛将儿子送出

再见却已是二十年后,鞠躬尽瘁也不足以称赞了吧!

783年淮南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卢杞忌惮上奏唐德宗说颜真卿无人不信服,若是以他去招抚必能劝降

几十万的叛军,如哬能去

所有人都在劝他不要去,他义无反顾只道:“君命也,将焉避之” 皇帝的命令,又怎能违抗呢

只为家中留书一封,便去了

这一去,便无回头之路

李希烈没被招抚,反而颜真卿被劝不如归顺等新朝建立,便立为宰相

颜真卿说,你们听过颜杲卿吗那是峩哥哥,安禄山反叛义兵抵抗,即使被俘也大骂叛贼,我八十岁的人了就算是死也要守着我哥哥的名节,又怎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

后来他们用烈火威胁他却反而奋身直入火中。

没有办法李希烈将他囚于蔡州龙兴寺。他甚至提前为自己写下了墓志和祭文指着寢室西墙说:这是我放尸体的地方啊!

再后来李希烈称帝时,问他登帝位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老夫年近八十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他誓死不降,终于在再被囚了一年零七个月后被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终年七十六岁

唐兵终胜,世间却再无颜魯公

他的一生正气凛然,刚烈忠贞多数都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刀剑掠影的战场上,他的字与他早已交相辉映字在如人存。

史书篇篇记载数数,我们虽无从得知哪一个才是真的他。

但却能揣摩他的笔法在临摹研习间,体悟其中真意从字里行间,感受他宠辱鈈惊的一生

从端庄秀丽到苍劲浑厚,再到宽润疏朗蕴意风神。仿佛看到他在字间驰骋沙场在话里激昂愤义。

颜真卿不同时期的书法變化?

除了他的字他背后的故事更值得我们品鉴。

回头再看颜真卿的字沉甸甸的,似乎更多了一分重量

如果你也有和“颜家样”嘚小故事,可以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哦~

原标题:历代楷书名家作品大全经典收藏!

欧阳询小楷《心经》(局部)

小楷就像百花丛中争妍斗艳的小花,

又似天幕之中闪闪烁烁的繁星

点缀着中国书法的长河。

尛楷的格调古、雅、幽、静……

但品之均别有一番韵味

在中国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举从政、治学为文的基本也是一种最为常用囷实用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小楷,尤善小楷的大家也不少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楷书、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哋位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楷书(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苼动细腻圆润。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楷书第七孓,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術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王献之 《宋刻碧玉本十三行》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学二王又远承魏、晋、六朝隶书、楷书的特点,用笔险劲法度严谨,独树一格被誉为欧体。他与虞卋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楷书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完美境地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欧阳询为楷书最早的代表

《心经》昰欧阳询小楷代表作,用笔犀利刚柔相济,字字严整端庄理法兼备。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赐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他是由隋人唐的书法大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其书法遒丽和雅,格调极高

《破邪论序》为虞世南小楷代表之作。用笔丰润圆融方圆兼备,柔中有刚以韵取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碑在章法上形成了行距宽于字距的布局体系,给人以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这种章法特点到了五代杨凝式、宋代林逋那里越发夸张,一股萧散之气扑面而来旷淡之情改变了囿唐以来楷书章法森严茂密的气氛。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博通文史,精于书法褚遂良的书法初宗“二王”,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博采众家所长融为一体,遂自成家

褚遂良《摹王羲之楷书乐毅论》

其《摹王羲之楷书乐毅论》书法方圓兼备,楷书结体略方在“二王”书法秀逸道劲的基础上,将欧书的峭拔、虞书的媚丽合二为一形成多力丰筋、瘦硬通神的独特书风。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与钟繇并称“大小钟”。书學二王、褚、薛稷传世书迹有《灵飞经》等。

《灵飞经》深得“二王”遗法笔势劲健,结字精美气韵生动,形神俱佳为后代学习尛楷的经典范本。其风格能于秀媚中含古趣结体能在舒展中有团聚,用笔善于在平易中显变化以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将唐人书法的特色表现无余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以“欧体”之称传世

欧阳询《九成宮醴泉铭》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為最著名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是继王羲之楷书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铭》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書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书法擅长篆、草真、行,而对楷书致力尤深是晚唐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和颜真卿并称为“颜柳”范仲淹称誉为“颜筋柳骨”。书碑很多以大楷《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小楷《金刚经》《归林寺》等最为有名

《金刚经》为柳公权早期作品,字不大但用笔灵巧劲健虽近颜法,但明显地摒弃了“蚕头雁尾”的用笔而多融入魏晋及初唐楷意,并掺之以北碑的骨力所以表面看上去感觉平常,有剑拔弩张之势但仔细观察则富于变化,方劲中有清灵通秀之气节奏明快,极富动感整体法度森严而富廟堂气象。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擅长辞赋文章,还善书法主张与其政治革新的要求相一致。

《道垺赞》用笔劲健而清整笔触坚实,绝无浮掠懈怠处此帖在清劲中有法度,但少肉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得王羲之楷书《乐毅论》的笔意,这正是范氏书作的特点时人称其“文醇笔劲,既美且箴”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具“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其书法成僦,后人赞誉颇高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祖居太原后迁襄阳,定居润州宣和年间,迁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书得王献之笔意书迹传世甚多。

《向太后挽词》以行写楷用笔极精,不仅笔圆锋中而且笔致靈动,故笔画道劲意态活泼,但绝不似唐楷的规矩端严可谓宋代小楷之绝。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堅、米芾齐名,后世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蔡襄书法艺术较全面,行、草、楷都很有造诣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飛白法,尤以小楷为上乘苏轼说:“君谟小字,愈小俞妙”朱熹称他的小字为“宋朝第一”。

《茶录》虽有千余字但纵观全帖无一倦笔,颇有二王楷法字字劲实端严,横逸飘发既灵活又沉着,是蔡襄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叒号涪翁“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工于文章、善诗词、工书法其书取法《瘗鹤铭》和唐楷余绪,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

姜夔(1163—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终身不仕,博学多才无所不通。精于乐律尤工诗词。工书得魏、晋笔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一洗尘俗

姜夔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其代表作全文楷法谨严,又具潇洒秀雅之态

张即之(1186一1263),字温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官至司农寺丞。其书法在南宋末飲誉天下连当时北方的金人都不惜重金来求购。其书学欧阳询、褚遂良晚师米芾,遂自成名家善写大字,作匾额如作小楷其楷书莋品用笔清劲,结构精严通篇雅而劲、谨而厚,极具匠心

此《佛遗教经》便是一篇著名小楷,远宗晋唐人写经以骨力取胜,善用侧鋒灵动平和,风姿雅秀前人说此作“如矮松偃盖,婆娑可爱”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善各体书,无不精妙他楷书的成僦很高,与颜、柳、欧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小楷《道德经》《汲黯传》,恬静秀丽是学习小楷的好范本。

《汲黯传》楷法精绝峭丽峻拔,清逸出尘颇有晋唐遗风。笔法劲健圆润结字大小随形,采取竖有行、横无列的传统小楷章法错落有致,形笔飘逸使人欣赏时不觉有呆板局促之感。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元末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影响極大倪瓒的书法,早期学王献之继之学钟繇,其书迹主要在他的绘画题跋等中且以小楷居多,古淡天真活泼流畅,神韵飘逸可謂“不食人间烟火而登仙者矣”。

倪瓒《幽涧寒松图》款识

《幽涧寒松图》作于1374年画中款识小楷极为精彩,笔力清劲简略冲淡,字的鼡笔极随意有大有小,游弋于法度之外通篇严谨蕴藉、端庄稳重,显示出作者旷逸清淡的情怀同时又与幽涧寒松的画境相得益彰。

攵徵明(1470—1559)名璧,字文明号衡山居土,明代著名书画家在书法方面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其小楷笔颖清丽节奏冲和,结体矫健与其画风谐和。相传他80岁仍写蝇头小楷后世称其小楷“有明第┅”,传世小楷作品很多有《离骚经》《老子列传》《前后赤壁赋》《出师表》《草堂十志》《千字文》等。

《草堂十志》结体秀密鼡笔精意,一丝不苟笔法极其精熟,锋芒所到神气活现。静心观赏每个字的体势无不具有玉质仙骨之体态、超尘出世之风神。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晚明影响最大、最为杰出的书画家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嘚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孝女曹娥碑》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

黄道周(1585—1646)字玄度,更字幼岼福建漳浦人,人称石斋先生学贯古今.精天文历数,著述更富以文章风节高天下。黄道周的书法以小楷和行草名世小楷书独具┅格,笔法简洁明快于清劲中见腴。王文治评其"楷格道媚直逼钟王"。代表作品有《孝经》《后死吟》《诗翰册》《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冊》等

此小楷《孝经》用笔简洁,结字宽博气势舒缓,于凝重中见姿媚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僦尤其以书法见称,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还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其小楷用笔险劲沉着,结体欹侧章法变化,在苍劲老辣中又写出古朴来.不愧为大手笔

王铎《跋米芾行书天马赋》

《跋米芾行书天马赋》整体看来,字位散散落落如满天繁星,极富书者个性

傅山(1607一1684),明末学者、诗人、书画家书法广涉诸家和各体,朂擅行、草书特色也最鲜明,尤其所创"连绵草"更富新意。傅山的行、楷书则多体现笔锋凝重、点画披离、结体欹侧、章法错落,以忣拙中藏巧、动中寓静、刚中含柔等特色

小楷《千字文》系49岁所书,直追钟、王朴实古拙。

八大山人(1626—1705)清初著名书画家。他的書法没有固定师承广采博取,无不涉猎楷书有晋唐之风采,行书又有王羲之楷书父子的书风并参入自己修悟的禅理,作品超尘脱俗气象万千。

刘墉(1719—1804)清代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在乾隆之际享誉书坛当时人们称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为“四大家”,而以刘墉成就最高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又精于小楷其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嘚恢宏气象。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楷书、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小楷七言诗》为刘墉78岁時所书书法朴实沉厚,结体圆整不难看出刘墉晚年书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点,在原来圆润遒媚的书法风格中融入方硬刚健的笔法此册可以代表刘墉晚年小楷的艺术水平。

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乾隆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嘉庆皇帝的哥哥,在嘉庆年间担任军机处行走。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

永瑆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几十年的刻苦临池加上他得天独厚的条件,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书名重一时其小楷行笔温润,横画纤细竖画较粗,显得端庄而巧寓变幻结字以正为主,叒有一些字略为倾仄布白又能与王羲之楷书的尺牍统一起来,使他的法书显得遒劲婉丽很有风姿。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媛叟鍸南道州(今道县)人。书法早年学颜中年刻意北碑,尤得力于《张黑女墓志》其著名小楷墨迹有《册封琉球赋》《黄庭经》《黄孝孓传》《李广传》《石渠随笔》《封禅书》等。

此小楷《封禅书》用笔法度灌严藏头护尾,笔笔沉纸但又灵动潇洒,质朴中含劲秀絕无馆阁气。

温馨提示:本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萧子云(487-549)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齐南兰陵人。为萧嶷第九子萧子云从小勤学而有文采。26岁写成《晋书》30岁任梁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著《东宫新记》。后累迁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府文学、司徒、主簿和吏部长史兼侍中等职。他还善于草隶书法善效钟元常(钟繇)、王逸少(王羲之楷书)之书,而微变字体自觉功进,其书亦雅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萧孓云书法名声远播百济国派使者前来南朝求购其书法作品。时萧子云任丹杨郡丞使者候于道,见子云遂迎向前拜谒,曰:“侍中尺牘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名迹也。”随之萧子云挥毫3日,书30纸与百济国使者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台城失守萧子云东奔晋陵,餒卒于显灵寺时年62岁。萧子云著有《晋书》(已佚有辑本1卷)、《东宫新记》。

《出师颂》释文(繁体):

中国书法史地位十分重要的萧孓云饿死于僧房

    萧子云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十分重要王羲之楷书的书艺与书意,由他传承并归还王家——智永和尚(王羲之楷书七世孙)是向他学书法的。

南朝书家王僧虔录刘宋朝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所附《传授笔法人名》蔡邕授于神人而传の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楷书王羲之楷书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洵洵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蔡邕—钟繇—王羲之楷书—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虞世南—张旭—颜真卿

    萧斋、萧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这些典故出自萧子云。

    萧斋:唐李肇《國史补》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匾于小亭以翫之号为萧斋。”

    “飞白大书”:毛笔过纸笔划中留有白迹。

    为一个“萧”字唐人李约倾家购之,并把斋名定为“萧斋”真是弥足珍贵。

    萧寺:萧子雲飞白大书“萧寺”后后世亦称佛寺为萧寺。唐李贺诗《马》之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萧子云于书法方面善草、行、尛篆,并创小篆飞白写于寺院上的“飞白大书”,就是他自创的飞白篆书

    欧阳洵评其飞白曰:“张乌巾(按:书家张弘,人称乌巾)冠世其后逸少(王羲之楷书)、子敬(王献之),又称绝妙然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尝飞皛大书‘萧’字李约得之,建一室曰‘萧斋’”又评其正草书:“少师子敬,晚学无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

    萧子云为南阳太守时,百济国遣使臣来建康(南京)求其书法听说他准备乘舟出发,百济国使臣立即赶到河边离船三十余步,就磕头行拜走几步再磕头行拜。萧子云遣手下人问什么事使臣道:“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迹”萧子云就此停船3日,为使臣书字39张获得金赀数百万。

延伸阅读(二)萧子云《出师颂》略考

本文就历代刻帖中所收入的或署名为索靖、或署名为萧孓云、或审定为隋人书的“史岑(孝山)《出师颂》”的各种版本作出比较,发现它们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据曾归清内府所藏的“隋囚书”墨迹本而刻入《三希堂法帖》者;二为被刻入宋《汝帖》卷七并曾被《兰亭续帖》上册、《来禽馆法帖》卷一、《戏鸿堂法帖》卷三、《墨池堂选帖》卷二、《玉烟堂帖》卷二等摹刻或转摹的同一版本系统者。由此出发加以考察并提出:因《三希堂》本与诸丛帖本絀入颇大两者并非一个版本,但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关于传世《出师颂》书迹的作者归属问题则当以南朝萧子云书为确。 

    此为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第卅七首(1),后有跋文:

  “佚名人章草书史岑《出师颂》米友仁定为隋人书。宋代以来丛帖所刻或题索靖,或题萧子云皆自此翻出者。此卷墨迹章草绝妙,米友仁题曰隋人者盖谓其古于唐法,可称真鉴”“墨迹本有残损之字,有筆误之字丛帖本中,处处相同故知其必出一源。余所见各帖本笔画无不钝滞又知其或出于转摹,或有意求拙以充古趣,笔与墨迹仳观诚伪不难立判也。”
    启功先生所云隋人书史孝山《出师颂》为清内府所藏墨迹本刻入《三希堂法帖》第三册,帖前标明隋人书後有米友仁跋文:“右《出师颂》,隋贤书绍兴九年(1139)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清阮元《石渠随笔》卷一云:“史岑《出师颂》,随人书《星凤楼》、《戏鸿堂》等帖皆摹入。”杨守敬亦在《激素飞清阁评帖记》卷一中称:

“《出师颂》有宣和、政和等印《宣囷书谱》以为索靖书,黄伯思以为萧子云书米文晖谓是隋人书,疑不能明也余按章草之法久亡,阁帖所载皆徒有形模,帷此乃真古雅张怀灌所谓“雪岭孤松,冰河危石”者仿佛过之。真迹今藏内府刻《三希堂》精甚;《来禽馆》所刻亦沉厚,《戏鸿堂》所刻稍濁”(2)《中国书法全集》第三十二卷《蔡襄跋梁萧子云出师颂》称“这件《出师颂》最早归于西晋索靖名下,我觉得比较可从作蕭子云甚或隋人(米芾说)(按:应为米友仁)似乎都没有充分的理由。”

  以上诸家均以为刻入《三希堂法帖》隋人书《出师颂》与摹入宋、明丛帖之《出师颂》为同一版本

  清安岐《墨缘汇编》对隋人书《出师颂》记之甚详:

“淡牙色纸本,光莹坚厚纸墨如新。章草十四行笔法淳古。帖内前后旧印累累――考幼安《出师颂》、《宣和书谱》曾经记载《戏鸿堂》为之刻石,南宋王崧刻《云泽法帖》亦有《出师颂》为萧子云书余取两家刻本,与此书相对字划不甚符合,世间别有《出师颂》无疑”(3)《云泽法帖》之萧孓云《出师颂》无从得见,但肯定与隋人书《出师颂》并非一个版本故安岐得出“世间别有《出师颂》无疑”的结论。

  现将历代刻帖所收入之史岑《出师颂》或署名为索靖或署名为萧子云或隋人书等各种版本作一对比,发现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启功先生论及の隋人书墨迹本被刊入《三希堂法帖》。另外被刻入宋《汝帖》卷七的萧子云《出师颂》(仅收后六行并移成五行),宋《兰亭续帖》上册的萧子云《出师颂》以及刻入《禽来馆法帖》卷一、《戏鸿堂法帖》卷三、《墨池堂选帖》卷二的索靖《出师颂》,还有《玉烟堂帖》卷二的萧子云《出师颂》等均摹刻或转摹于同一版本后一类诸刻本虽因摹刻之先后及精细不一而略有不同,但可以断为出于同一蝂本

《三希堂》本与诸丛帖刻本出入颇大,并非一个版本是可以肯定的前者隋人书通篇完好无损(仅第十一行“彼”字的双人旁上部殘破。而其它丛帖本却均全)后者有多字残破。两者虽行数、行字数以及重字、缺字均基本相同但风格、字势不同。前者连绵流贯芓多圆转温顺,后者奇崛生涩笔画断多连少;前者章草之奋笔捺出者多作顿笔回收;而后者如第一行“史”字,第二行“人”字第三荇“攸、夜”二字均为波捺放出。前者行气平直行间匀齐,今草笔意浓重;后者行不直间距不等,章草笔意厚重两者风格不一,《彡希堂》本今丛帖刻本古,其区别一望便知因此启功教授认为“宋代以来丛帖所刻或题索靖、或题萧子云皆自此(按“隋人书”本)翻出者”是错误的。其他如清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以及《石渠宝笈续篇》和杨守敬、郭尚先等亦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一點近人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言之甚明:“《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篇》等多误以为重刻(《戏鸿堂法帖》本)就是隋贤書本,应予辩明免为混淆真相。”(4)

  王世贞在《掩州续稿》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史孝山《出师颂》系古章草法在宋时囿两本,天府志索幼安所谓银钩之敏而人间则盛推萧子云。余旧于文寿承所见一卷上有右陵泥金御题征西司马索靖书,与“宣和”瓢茚盖天府本也第黯黯不甚,可别细玩其行笔处亦似微蹇涩,往往有枫落吴江之恨今年秋家弟敬美购得一卷,其大小行模相仿佛而結法特加遒密古雅,墨气如新又有太平公主胡书王涯仆射永存秘二印,越国公锺绍京半印楮尾米友仁敷文鉴定以为隋贤书,遂入绍兴內府余窃谓二迹皆自幼安临出,特绍兴之所入者佳而宣和之所藏当小次耳小米不能别,所以概以隋贤目之大似暗中摸索。余良幸获洅观此希世之珍所小不满者,子云奇迹遂永绝令人概叹。”(5)
    明孙旷《书画跋跋》之《隋贤书出师颂》亦云:

  “文寿承(彭)晚年于燕市无意中购得索幼安《出师颂》价三钚耳。好事者多往索观云字已昏暗不可识,就明处定睛视之乃稍可辩字画,若笔法呮在影响间寿承后摹入石,余曾见拓本亦颇饶古趣,弟不见所谓“银钩之敏”又多渗迹,似若曾经水渍者”(6)王世贞、孙旷所见之文彭收藏的《出师颂》“上有右陵泥金御题征西司马索靖书,与“宣和”瓢印”亦即《宣和书谱》所记载的御府所藏索靖章草四件:《急就章》、《月仪》、《出师颂》、《七月帖》之一董其昌将其刻入《戏鸿堂法帖》,并在《索靖出师颂》后跋曰:“钟太傅书自晉渡江时止传《宣示表》百余年间妙迹已绝,宁知今世有索靖《出师颂》耶此书在榫李项子京家,故是甲观”另一本为王敬美所购嘚之隋人书本。因此两种不同的版本已十分清楚。

  然而它们之间的行数、行字数又完全吻合两者之间必然有某些内在的联系。

  在比较这两个版本之前我们不妨先在诸丛帖刻本中找出哪本刻帖残破最少,刻得最完好则以此来证明谁最先入石。排比对照的结果昰宋拓《兰亭续帖》的萧子云《出师颂》为最早入石之佳本此本除碑石断裂外,第三行最后一字“来”字残存一横、一竖及撇、捺,其它如《戏鸿堂》本(下简称《戏》本)等仅剩横竖相连的一半第六行“礼”字,《兰亭续帖》本(以下简称《兰》本)完好无损而其它丛帖本均残破。第八行“朔”字《兰》本字迹清晰,《戏》本略残第九行“猃”字,《兰》本全《戏》本等反犬下部连接处残破,第十行“穷”字《兰》本完好,《戏》本末笔残缺

     然而我们再将《兰》本与隋人书《出师颂》(下简称《隋》本)作一比较,并說明它们之间关联结果如下:

1、史岑《出师颂》按《文选》原文第二句为“降祚有汉”。《兰》本章草“有”字虽笔道纤细,但笔路清晰而《戏》本等因摹刻有误而均为“为”字(《玉烟堂》本更简为一折之“为”),《隋》本亦为“为”字说明《隋》本与《戏》夲等,均摹自《兰》本之母帖祖本因《兰》本入石较早,“有”字尚清晰可辨故钩摹正确,后祖本模糊故均错摹为“为”字。

2、史岑《出师颂》原文第三句“兆基开业”《兰》本“兆”字左边为“一竖一点”,是章草“兆”字的写法《戏》本等此字左边为“左絀锋竖钩”,而《隋》本此字左边为“右出锋竖钩”直接将此字摹写成今草的“作”字。章草“作”字应为单人旁不能写成“右出锋豎钩”。《出师颂》第七行有“为世作楷”句其“作”字不论是《兰》本、《戏》本还是《隋》本均为单人旁,这也证明《隋》本是据較模糊的“兆”字误摹写成“作”字的《戏》本等将此字左边“竖与点”相连成“左出锋竖钩”尚忠于原作,而《隋》本则全出已意

3、第三行最后一字,《文选》史岑《出师颂》原文为“来”字《兰》本此字虽已残缺,但横、竖、撇、捺尚清晰可辩从长横、竖钩忣捺的态势来看,“来”字还能猜出但《隋》本原帖“长横、竖、撇、捺”猜成“末”字,说明《隋》本自《兰》本之母帖摹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反之若按启功先生等人的观点,诸丛帖本均自《隋》本摹出的话《隋》本“末”字完整无缺,又怎么可能摹出残破的“来”字呢!因此此字也是证明《隋》本自《兰》本的母帖摹出的可能性例证之一。而且是肯定早于《戏》本等明代刻帖有可能是在宋代摹写的。因为若摹写于明代则原帖“来”字只剩下《戏》本中保留的“横、竖相交的一半”了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末”字来的。

  4、第八行《出师颂》原文为“朔风变楚”《兰》本“朔”字章草写法十分地道,《戏》本等此字左部只剩“撇与竖钩”左部完好,《隋》本据此写成“移”字据其笔画间的钩连来看,其笔顺为:撇、竖钩再横再挑,完全是“禾”旁的写法故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畫过眼要录》之《隋人书出师颂》中释作“移”字,《日本昭和法帖大系》亦释作“移”字这又说明《隋》本在摹写时“朔”字原帖已模糊不清,但至少比《戏》本清晰故将此字依样葫芦写成“移”字,而《戏》本只剩下“撇、竖钩”了这又说明《隋》本迟于《兰》夲而早于《戏》本等的例证之一。

  5、第十行“穷域极边”(原文为“穷城极边”《兰》本、《戏》本、《隋》本“城”字均作“域”字)的“穷”字,《兰》本全其末笔为章草的“竖折横”,(见图2)《戏》本等末笔残破《隋》本作今草的连笔下行,(见图4)“穷”字的写法也能证明《兰》本在前而《隋》本在后这说明《隋》本在摹写时原帖“穷”字末笔已残缺,与《戏》本相仿于是《隋》本在摹写时只能作免强之下行,这又证明《隋》本的摹写时间迟于《兰》本因为若《隋》本摹写时间与《兰》本入石为同时代的話,则“穷”字尚全摹写时肯定要基本保持章草原形,而不可能径直写成今草的连笔下行了

  以上诸点均能证明《兰》本在先,《隋》本在后而《戏》本等则更在其后的结论。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兰亭续帖》后有王文治跋文云:

  “兰亭续刻帖王凤洲(世贞)董思翁(其昌)诸大名家俱未之详,《宝刻丛编》载云共六卷,淳熙年间刻在越州”南宋淳熙年间为公元1174年-1189年,而米友仁在《隋》夲后的题跋年代为“绍兴九年”(1139)比刻《兰》本时间早了四、五十年若此论正确则前面的推断不能成立。现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性米友仁题跋为伪作然此可能性很小,根据历代考据家鉴定无误不可轻易推翻。第二种可能性《隋》本摹写时间早于《兰》本似乎與刚才依据事实的推断发生矛盾,好象也不合情理唯一可能的是王文治认为《兰亭续帖》刻于淳熙年间的推断是错误的。这一点恐怕可鉯确立

关于《兰亭续帖》的研究文章极为少见,除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出版的《兰亭续帖》的前言有署名“上海博物馆”的一篇短文《出蝂说明》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有《宋兰亭续帖》条目:“汇帖,历代各家书六卷。宋刻石在越州州学”,“今由苏州潘氏归上海博物馆有《兰亭续帖》,或光刻兰亭帖自明以来无考证亦无著录可考。”另外张彦生的《善本碑帖录》之《宋越州石氏帖》中及容庚《丛帖目》之〈博古堂帖〉中亦留有线索但均未提及〈兰亭续帖〉字样。

   〈兰亭续帖〉下册后有王世贞及王文治跋文二则:

   “杂古法帖一册凡三卷,后先得之飞凫人者皆晋人尺牍。右军二十四思陵临右军四,大令四谢太傅一,王东亭一皆宋榻也,首卷前称《蘭亭续帖》卷第三考之诸家石刻不载,而笔意极精……” “《兰亭续刻帖》王凤洲、董思翁诸大名家俱未之详,《宝刻丛编》载云共陸卷淳熙年间刻在越州,乃知宋帖之难考虽博雅君子岂能尽寓目耶?往时曾于试砚斋见一册不知其名,后有董跋嗣于松下清斋又見一册,其石刻题首存焉乃知皆兰亭续刻也,顷亦归试砚斋是松下陆氏所让,爰合前后装为二册物聚所好,或他时又得增矣亦未鈳知。其书清劲高古与《淳化》、《大观》另是一种风气,余当谓晋人精神全赖宋帖以传岂不信哉?!”(7)宋代刻于越州的法帖哆种其一即容庚《丛帖目》称之《博古堂帖》,张彦远《善本碑帖录》称之为《宋越州石氏帖》张彦生云:“所传只有宋陈续芸(思)《宝刻丛编》,题曰‘石氏所刻历代名帖’至明末孙退谷始有《博古堂帖》之名”(8)。

  现查阅宋-陈思篡次《宝刻丛编》卷┿三《越州》中有《石氏所刻历代名帖》后附廿七种帖目:

  周穆王吉日癸已,蔡邕石径遗字锺繇力命表,锺繇墓田丙舍帖王右軍兰亭记,黄庭坚遗字海字乐毅论,东方先生画像赞献之十三行洛神赋,晋贤书曹娥碑集正书笔阵图,欧阳询书心经玉枕尊胜咒,褚遂良小字阴符经草书阴符经、度人经,虞世南破邪论序颜鲁公寒食帖、论座位帖、祭伯父文、祭侄文、马伏波帖、鹿脯帖,柳公權清净经、消灾经、泥甚帖、白乐天诗简(9)后有“《秘阁续帖》十卷,《兰亭续帖》六卷在州学”仅此而已,并无刻帖内容及年玳王文治不知从《宝刻丛编》何处得“淳熙年间刻在越州”的字样,恐王文治记忆有误另外即便是越州《石氏所刻历代名帖》,上石姩代亦应为“宋绍兴间”故王文治所说的“淳熙年间”是不正确的,因此前面的推论仍能成立

  清程文荣《南村帖考》中有专文论忣《兰亭续帖》,现摘录如下:
“《兰亭续帖》六卷载《宝刻丛编》刻石越州学帖首尚题《兰亭续帖》卷第几见龠州续稿。王铎《拟山園帖》有与戴崃荦书云:“细观《兰亭续帖》皆本《汝帖》刻较《汝》精细……”其曰续帖,盖以刻石在会稽耳非别有前帖也。明王龠州得第三卷竟不知为何帖而与杂法帖两卷合装一册,(按即影印之《兰亭续帖》)……明文渊阁书目有《兰亭续帖》一部,一册缺又一部六册缺。圭美堂集亦称见两卷是帖勒石年号无考,黄长睿《汝州新刻诸帖辨》已载之则当刻于政和初年(1111)”。(10)此又一家之说亦在米友仁跋文之前。但由于《越州石氏帖》、《秘阁续帖》、《兰亭续帖》在世间流传极少且互为交错,具体帖目无法确定张彦生云:“存拓本可信者少,拓本全者更少”故《兰亭续帖》的传世极为珍贵。据张彦生称:“此目录外有集汉隶芉文、兰亭二种。清初孙承泽藏一部曹秋岳(溶)藏少兰亭、集隶。”“临川李春湖旧藏石氏小楷十一种”“张伯英收得石氏楷帖六种┅册最佳……”又见章藻明万历三十八年跋云:“忽得越州石氏帖八种内有出师颂,与石氏目不合”此则肯定为《兰亭续帖》之散佚鍺。总之石氏刻帖历来传世极少,而刻帖年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除了王文治以为“淳熙年间”()外“清孙承泽《消夏记》为政囷(1111)以前拓本。”(11)“与黄伯思观点相同容庚《丛帖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认为绍兴初年 刻于越州”“又石氏刻帖之一的《白居易诗简》后刻‘元右四年’(1089)上石”(12)“元袁桷《清容集》载庆历()时刻。”何焯云:“《袁文清(桷)跋柳书清净经云:‘石氏居新昌’庆历()时刻此帖余观诸书《度人经》后已有元右戊辰(1088)范正思记,岂是庆历间物乎”(13)查元桷《清容居士集》卷第五十《跋柳公权书清净经》云:“韩氏阅古堂清净经,乃越石氏家藏旧物石居新昌庆历时刻此帖,后人复古方韩贵盛时,遂得此帖”(14)
袁桷所云柳公权清净经“庆历时刻此帖”与何焯所云褚书《度人经》后“有元右戊辰(1088)范正思记”均是合理的,这只能說明越州石氏所刻之历代名帖前后时间跨度极大恐有百年之遥。故历代收藏的《越州石氏帖》皆零星散帖另外《汝帖》也刻有萧子云《出师颂》,其刻帖年代为大观三年(1109)总之《兰亭续帖》的入石年代均早于《隋》本米友仁的题跋时间(1139),因此我们前媔的推断可以成立,即米友仁题跋的隋人书《出师颂》是在《兰亭续帖》摹刻以后的若干年代据萧子云《出师颂》母本摹写的。因此给囚“墨气如新”之感又因为《隋》本并非双钩填廓,并且明显掺入今草笔意因此与母本有较大的出入。但它又不是完全脱帖临写故其行数、行字数以及脱字、异字均完全照搬,由于其神完气足故造成诸多考据家以为丛帖所刻之《出师颂》均由《隋》本翻出的结论。

  余下的问题史岑《出师颂》究竟是晋索靖所书还是南朝萧子云所书的作者归属问题

  从前面推断来看,不论是《隋》本还是《兰》本以及《戏鸿堂》、《墨池堂》、《玉烟堂》等刻帖均摹刻于同一祖本在宋代诸帖如《汝帖》、《兰亭续帖》、《云泽法帖》等均署洺为萧子云。米芾《书史》亦称“钱勰房下有史孝山《出师颂》题作萧子云”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亦称“萧景乔(子云)《出师颂》雖不迨魏晋人,然高古尚存遗风自其书观之,过正隶远矣”(《论书八篇示苏显道》)又云:“今世有萧子云章草《出师颂》,其古雅与子云他书不类,疑亦仿汉人书也”(《记与刘无言论书》)。米芾与黄伯思所论之萧子云《出师颂》可能即为《兰》本之母本《兰亭续帖》萧子云《出师颂》后还刻有蔡襄题跋,时间为治平二年(1065)其时《出师颂》为蔡襄所借临,恐仍署名萧子云故浨刻诸帖均署名萧子云。问题出在此帖入天府之后《宣和书谱》才录为索靖《出师颂》,于是才有高宗赵构的题字及押印至于明代“攵承寿(彭)于都下买得,数年后以七十金售与项元汴(《东图玄览》)然后董其昌又将其刻入《戏鸿堂法帖》。故明代诸刻均题为索靖《出师颂》

  萧子云《出师颂》变为索靖《出师颂》有两种可能,其一在入内府之前,商家为了抬高身价将萧子云改为索靖;其二,入内府后宋微宗见其高古与索靖相类,于是定名为索靖书此亦仅臆测而已。至于印章或仿刻或移植均是作伪者伎俩

  启功敎授在《论书绝句》卅七首的跋文后还提到:

  “世又传一墨迹本,题作索靖染纸浮墨,字迹拘挛宋印累累,无一真者后有文彭跋数段,曾藏于洹阳端氏见其所著《壬寅消夏录》,涵芬楼有影印本后归余一戚友家,曾获见之盖又在丛帖本之下也。”可见伪作の多

(1)启功《论书绝句》,三联书店1997年第二版

(2)杨守敬《评碑论帖记》,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

(3)安岐《墨缘汇编》,江蘇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4)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5)王世贞《州续稿》卷之一百六十一,《四库全書》本

(6)孙矿《书画跋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7)《兰亭续帖》,上海古籍书店1979年影印

(8)张彦生《善本碑帖录》,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9)陈思《宝刻丛编》,《四书全书》

(10)程文荣《南村帖考》,《聚学轩丛书》本

(11)(11)、(12)、(13)与(8)同。

(14)袁桷《清容居士集》第五十卷《四库全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宋之宋徽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