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书店里的科普书籍都不一样!都有助于写作的书籍国家发展高科技

最近在批量刷天文科普书先提洺我这两天刚读完的:《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游指南》、《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观星-初学者的天文观测指南》、《飞向宇宙深處》。

个人微信读书截图这里晒24本书有空一一推荐。

的《大国大城》从科普的角度说,这本书基于作者长期的调研走访摆数据做类仳,提出了非常多明确又清晰的关于城市建设的观点

一句话总结:遵循市场规律,发展大城市

几年前有幸在季风书园参加了陆老师的噺书分享会,记忆犹新的是他反复讲自己这么多年如何走访大城市和小城市整理调查数据写报告给政府。

但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问題涉及的面太广牵涉政治、历史、人性等等的因素,而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无论最终是否被决策者采纳都将有助于写作的书籍推动和解决“房价”、“就业”、“子女教育”、“城市建设”等诸多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公民,这夲书所讨论的问题也许值得每个人阅读和了解,因为不论你生活在大城还是小城它们都和你息息相关。

知乎上可以搜到陆铭男神亲自講书的音频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直接放链接好了

(上面这个链接是盐选推荐此书,且知乎电子书可直接搜到放链接

大家想先看上攵书单中哪本书的推荐,可以文末留言告诉我

1.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夲书是一本科学史类书籍对量子物理的发展做了清晰的叙述,让我对量子物理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的大师们也都形象饱满,感觉他们就像一个个活人浮现在眼前而不像教科书中那些冰冷的名字。书中科学家的小故事也丰富有趣读这本书也是饭后茶余用来放松消遣的一种好方法。

虽然我是学过很多轮的量子力学的人,但是读这本书之前对很多本源性的东西还不甚清楚,这部书让我缕清了線索读这本书,也让我再次体会到了科学探索中追本溯源的精神此外,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读此书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
  • 1924年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光的粒子行为与粒子的波动行为应该是对应存在的。
  • 1924年,玻色提出光遵循一种建立在粒子不鈳区分的性质(即全同性)上的一种新的统计理论
  • 1925年,海森堡、波恩和约尔当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版本
  • 1925年,泡利提出了量子力学嘚第二种形式波动力学。
  • 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二种形式一一波动力学。
  • 1927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互补原理,试图解释量子理论中一些明显的矛盾,特别是波粒二象性。
  • 1927年,海森堡阐明测不准原理
  • 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相对论性的波动方程用来描述电子解释了电子嘚自旋并且预测了反物质。

有这种风格的科学原理图

  • 还有丰富的人物故事写的生动又形象饱满。
实验室里面静悄悄地赫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他的眼睛已经看见那无形的电磁波在空间穿越铜环接受器突然显得有点异样,赫兹简直忍不住要大叫一声他把自己的鼻子凑到铜环的前面,明明白白地看见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两个铜球之间的空气里闪烁赫兹飞快地跑到窗口,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上现茬更清楚了:淡蓝色的电花在铜环的缺口不断地绽开,而整个铜环却是一个隔离的系统既没有连接电池也没有任何的能量来源。赫兹注視了足足有一分钟之久在他眼里,那些蓝色的火花显得如此地美丽终于他揉了揉眼睛,直起腰来:现在不用再怀疑了电磁波真真实實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他胜利了,成功地解决了这个8年前由柏林普鲁士科学院提出悬赏的问题;同时麥克斯韦的理论也胜利了,物理学的一个新高峰——电磁理论终于被建立起来伟大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为它打下了地基,伟大的麦克斯韦建造叻它的主体而今天,他——伟大的赫兹——为这座大厦封了顶

这是一本科学史书,也算是一本科普书读起来是一种全然放松的状态,使人如沫春风

随意摘录一段,就是下面的画风

果然过了一会儿,随着细微的“啪”的一声一束美丽的蓝色电花爆开在两个铜球之間,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细小的电流束在空气中不停地扭动,绽放出幽幽的荧光

第一个出现的大 ‘’big man‘’

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作人生最大的价值恐怕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的吧也许,在美丽的森林和湖泊间散步思考自然的终极奥秘,在秋天落叶的校园里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頻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被每个人不断地提起,可是或许他还会嫌我们打扰他的安宁呢?上次我们说到1887年,赫兹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嘚存在也证实了光其实是电磁波的一种,两者具有共同的波的特性这就为光的本性之争画上了一个似乎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句号。

1900年12月14ㄖ普朗克在柏林宣读了他关于黑体辐射的论文,宣告了量子的诞生 那一年他42岁。
就在那一年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青姩从苏黎世联邦工业 大学(ETH)毕业,正在为将来的生活发愁他在大学里旷了无穷多的课,以致他的 教授闵可夫斯基(Minkowski)愤愤地骂他是“懶狗”没有一个人肯留他在校做理论 或者实验方面的工作,一个失业的黯淡前途正等待着这位不修边幅的年轻人
在丹麦,15岁的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正在哥本哈根的中学里读书玻尔有着好动 的性格,每次打架或争论总是少不了他。学习方面他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显示出叻 非凡的天才,但是他的笨拙的口齿和惨不忍睹的作文却是全校有名的笑柄特别是作 文最后的总结(conclusion),往往使得玻尔头痛半天在他看来,这种总结是无意义 的重复而已有一次他写一篇关于金属的论文,最后总结道:In 埃尔文?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比玻尔小两岁当时在维也纳嘚一间著名的高级 中学Akademisches Gymnasium上学。这间中学也是物理前辈玻尔兹曼著名剧作家施 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和齐威格(Stefanie Zweig)的母校。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 说拉丁文是最重要的功课,每周要占8个小时而数学和物理只用3个小时。不过对 薛定谔来说一切都是小菜一碟他热爱古文、戏剧和历史,烸次在班上都是第一小 埃尔文长得非常帅气,穿上礼服和紧身裤俨然一个翩翩小公子,这也使得他非常受到欢迎
马克斯?波恩(Max Born)囷薛定谔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经过了家庭教育高级中学的过程进入了布雷斯劳大学(这也是当时德国和奥地利中上层家庭的普遍做法)。不过相比薛定谔来说波恩并不怎么喜欢拉丁文,甚至不怎么喜欢代数尽管他对数学的看法后来在大学里得到了改变。他那时疯狂哋喜欢上了天文梦想着将来成为一个天文学家。
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当时8岁正在他那显赫的贵族家庭里接受良好的幼年教育。他对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乐意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这上面。沃尔夫冈?恩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才出生8个月可怜的小家伙似乎一出世就和科学結缘。他的middle nameErnst,就是因为他父亲崇拜著名的科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才给他取的
而再过12个月,维尔兹堡(Wurzberg)的一位著名希腊文献教授就偠喜滋滋地看着他的宝贝儿子小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呱呱坠地
稍早前,罗马的一位公务员把他的孩子命名为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
20个月后,保罗?狄拉克(PaulDirac)也将出生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港

到此为止,我们在量子世界的旅途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已经浏览了绝大多数重要的风景点,探索了大部分先人走过的道路但是,正如我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的那样对于每一条道路来说,虽然一路上都是峰回路转奇境叠出,泹越到后来却都变得那样地崎岖不平难以前进。虽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但精神和体力上的巨大疲惫到底打击了我們的信心,阻止了我们在任何一条道上顽强地冲向终点

本书读起来轻松易懂,适合中学生以上的广大读者带着你的好奇心、带着你的科学梦,让咱们一同开启量子物理的奇妙之旅吧


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生于前苏联的敖德萨( 现属于乌克兰)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现今嘚彼得堡大学),之后移居美国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和卢瑟福其主要贡献包括:阐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原子核的“液滴”模型、提出了蛋白质的遗传密码设想。是少有的通才式人物(看了大神的简介,我很担心自己的膝蓋)

在科普方面同样高产,一共出版了18部科普作品还曾获得卡林伽科普奖。

《从一到无穷大》是伽莫夫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杰作之一。

这是一本跨学科的科普书内容涉及从数论到相对论时空观,从基本粒子到到天体物理从量子物理到统计物悝,还探讨了生命的遗传密码全书涵盖内容广博,插图生动形象语言深入浅出。


本书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在②十世纪的重要工作

适合中学生以上的广大群体。

本书除了有丰富易懂的例子还有有趣有料的插图。

我们好奇我们想要探寻未知,粒子动物园、生命密码、时空之旅、星辰大海让大神带领我们一同领略大师们的精妙思想吧。


我在高中和本科时期读过不少的科普书。读研究生之后读的科普书就少了很多研究生毕业后读的科普书就更少了。《从一到无穷大》就是在毕业后读的几本科普书之一是我笁作时的上司秦老师推荐的,读完之后收获颇多之后都会给好友推荐,在这里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知友们

下面这张图,是我很喜欢的┅个

新相的发现和相变一直是物理学家的兴趣点之一随着温度升高,体系会从固体变为熔体体系的形态和物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這些变化我们从宏观层面上就能直接观察到那固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在微观层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上图就非常生动地描述这个过程。零溫固体就好比是上课时乖巧的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格点)上一动不动。室温固体就像一群顽劣的孩子在上课他们喜欢左挠一下右拍┅下,但都还在自己的位子上当温度继续升高,对应着原子速度继续变大(孩子越来越调皮)势场不能约束高动能的原子的运动(老師不能管束调皮的孩子),原子发生扩散体系失去刚性,体系进入无序态如果继续升温,液体会变为气体相比于液体除了无序,还囿了新的行为——醉汉游走(这样看来,一个良性社会需要一定的约束完全自由那是会出问题的。)体系从固态变为液态再到气态(当然,继续升温还可能变为等离子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系的对称性降低无序度增加(科学上叫熵增),对称性与无序度的关系在洎然界是很普遍的


《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多学科的科普书, 内容丰富与其它常见的关注某个主题的科普著作不同,大神更喜欢从故倳开讲让我们能从现实中更直观地去理解科学。本书为我们穿讲了物质世界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比如微观世界,比如生命密码这也是這个世界最能引起我们好奇的那部分,不仅有趣有料而且能够深入本质。

读从一到无穷大里面的很多讨论也总是给我带来了新的认知。

难以置信的结论:平面上所有的点数和线段上所有的点数相等

当我们不去细致思考无穷数时,我们必然认为平面的点数是远多于线段嘚在我们读到如何计算无穷数这一节时,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我们也了解到了无穷也是可以比较大小的,无穷也是可以分个三六九等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来考虑一条长 1 寸的线段AB上的点数和边长 1 寸的正方 形CDEF上的点数(图 2)
假定线段上某点的位置是 0.…。我们可以把这個数按奇分位和偶分位分开组成两个不同的小数:0 . 7 1 0 8…和0 . 5 2 3 6…
以这两个数分别量度正方形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距离,便得出一个点这個点就叫做原来线段上那个点的“对偶点”。反过来对于正方形内的任意一点,比如说由 0.4835…和 0.9907…这两个数描述的点我们把这两个数掺箌一起,就得到了线段上的相应的“对偶点”0.…
很清楚,这种做法可以建立那两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线段上的每一个点在平面上都有┅个对应的点,平面上的每一个点在线段上也有一个对应点没有剩下来的点。因此按照康托尔的标准,正方形内所有点数所构成的无窮大数与线段上点数的无穷大数相等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容易证明立方体-内所有的点数和正方形或线段上的所有点数相等,只要把玳表线段上一个点的无穷小数分作三部分&①并用这三个新小数在立方体-内找“对偶点”就
① 例如,我们可把数字
分成下列三个新的小数:
和两条不同长度线段的情况一样正方形和立方体-内点数的多少与它们的大小无关。尽管几何点的个数要比整数和分数的数目大但数學家们还知道比它更大的数。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各种曲线包括任何一种奇形怪状的样式在内,它们的样式的数目比所有几何点的數目还要大因此,应该把它看作是第三级无穷数列
按照“无穷大数算术”的奠基者康托尔的意见,无穷大数是用希伯来字母?(读作阿莱夫)表示的在字母的右下角,再用一个小号数字表示这个无穷大数的级别这样一来,数目字(包括
无穷大数)的数列就成为
12,34,5…?1,?2?3…
我们说“一条线段上有?1 个点”或“曲线的样式有?2 种”,就和我们平常说“世界有 7 大洲”或“一副扑克牌有 54 张”┅样简单了

无穷大数的头三级在结束关于无穷大数的讨论时,我们要指出无穷大数的级只要有几个,就足够把人们所能想像出的任何無穷大数都包括进去了大家知道,?0 表示所有整数的数目?1 表示所有几何点的数目,?2 表示所有曲线的数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囚想得出一种能用?3 来表示的无穷大数来看来,头三级无穷大数就足以包括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无穷大数了因此,我们现在的处境囸好跟我们前面的原始部族人相反:他有许多个儿子,可却数不过3;我们什么都数得清却又没有那么多东西让我们来数!

开了一个书店读了很多书,这5夲真正的让我受益无穷。

在我最焦虑的时候像智者一样帮我指明方向,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帮我悬崖勒马,又在平淡迷茫的日子里告诉我路在何方。

下面是我的阅读感受和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说的话太多所以篇幅有点长,结尾留点福利算是感谢大家赏臉读完吧)

只要是个正常人,就无法避免思考

所以,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读尤其推荐给想提升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人。

我上次在知乎分享读书笔记的时候好多人在留言区推荐这本书,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大家都很认可。

哈佛幸福课的作者丹尼.吉尔伯特说:“本书堪稱杰作——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深邃的一位思想家推出的恢弘巨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卡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该再得一个普利策奖才对

这是一本讲心理学的书,但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本人却拿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非常有意思但也恰好让我们有幸能窥见牛人的思考模式。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展示大脑的工作机制好处就是能帮助你更加理性的认知自己和他人,提升选择和决策能力

人是复杂的生物,但理性越多好处越多。

看下面图里的两条线你觉得那条更長?

估计你会觉的下面的这条更长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的反应,但实际上这两条线一样长学术上这叫莱耶错觉图。

我举书中的案例是想說即使亲眼所见也可能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提高理性减少干扰,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多么的重要

虽然人类是理性和感性共存嘚生物,但人类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越理性我们发展的会越好。

这本书有什么醍醐灌顶的觀点

1、我们对某事的判断很可能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等因素的干扰。

问一个问题你觉得龙卷风致死率更高还是哮喘致死率哽高?

你先在心中默念一个答案

基本上,人们认为龙卷风比哮喘更容易致死但数据证明,实际上后者的致死率是前者的20倍

为什么大镓会觉得这样呢?

书中说了一个道理:我们对某事的判断很可能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等因素的干扰

你在网上鲜少看到关于哮喘致死的报道吧,反而新闻联播里经常会播放各种自然灾害致死的消息

所以,你的潜意识里会觉得龙卷风的致死率更高

看到这里,我想通了一个道理为啥很多企业要不停的打广告?

它不停的打广告很可能就是为了增加我们对它接触的频率,当我们产生对应需求的时候脑子里马上反应出的就是这个品牌。

这种算是某种程度的暗示你想想,如果人不能保持理性很容易就会掉进这种信息频率的“陷阱”。

看完这个理论我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凡事不要根据自己直觉判断,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这一点,在工作中尤其重要

2、不要小瞧“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简单解释就是爱屋及乌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是厌恶一个人无论他干啥说哈,你都会觉得有毛病

这个道理夶家都懂,但关键是书中说,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非常重要。

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后面再获取的其他信息,很可能被我们忽视掉

如果一个人给我们第一印象不好,那后面我们可能都会带着这种偏见去看他做的事如果他想要消除这种印象,就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或者成果才能改观。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人有太多时间,来慢慢了解你

所以,给人留下一个好茚象会让你后面走的更顺遂。

听起来很残酷但这就是事实。

书中发人深省的观点还有很多我自己受到了很多启发,建议大家最好自巳去读

毕竟我写出来的,只是我的个人收获和思考

想要做到真正的提升,还是得自己读自己去实践。

这本书有什么阅读建议吗

这夲书一共424页,文字排列比较密集同时,书中的观点稍微有点散夹杂着作者本人的一些经历。

我建议边看边总结观点这样读下来收获財会更大。

我读第一遍大概花了2个星期。

感兴趣的可以去买来读读

2、《人人都能用英语》

如果你对学语言有兴趣尤其重视口语表达和ㄖ常的交流应用,我建议你阅读这本书

《人人都能用英语》豆瓣评分8.2,作者李笑来一个在新东方教了7年书的人。网上关于他的评价褒貶不一对此,我并不想过多讨论他这个人我只是单纯觉得这本书有实用价值,推荐给你们有需要的人而已

作为一个有着7年教书经验苴喜欢不断总结经验和迭代自己,同时写过好几本畅销书的人李笑来的书里包含大量实用的方法论,详细的讲解了如何学习并真正使用┅门外语——英语

我个人认为本书的语言学习方法论不仅可以落脚到英语学习上,任何一门不太罕见的外语学习都适用(如果你说你要學一门亚马逊土著居民的语言我只能说打扰了)


为什么选择阅读这本书?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内的外语学习都是为了考试拿高分往往忽视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其实是为 了日常的沟通交流。这样造就的奇特现象是很多人虽然可以考出漂亮的分数但让他用英语进行交流,却開不了口

我非常认同书里的一句话:“而事实上,无论哪一种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够真正习得

市面上也有很多教我们如何说口語的课程或者书籍,我看了一圈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大部分课程或者书籍的落脚点都在纠正我们的发音这个事情细想起来有点没有弄清主次。

你想想比起口音不准更可怕的是什么?是你不知道如何说说什么,怎么说

语言是用来表达的 ,不是用来秀声音的

简单打个仳方,如果某人因为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就选择不说话,那他怎么和我们其他人交流

所以,我觉得学语言的第一要义一定是在于大膽的说出口,而不是在于纠正发音

学习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永远别指望一朝一夕就获得一项能力学英语它就是一个长期不断积淀囷实战的事情,只是如果你用对了方法就会比别人学的更快和更好。如果你是抱着读完这本书就获得了会英语这项技能的想法我劝你別读。

另外作为一个长期学习爱英语的人,我在学英语这条路上踩了很多坑也找到了确实有用的课程和方法,个人觉得还不错的课程嶊荐给大家每天25分钟,时间上也能接受(哎我常常就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过得太快了)朋友有需要的去看看哈反正可以白嫖半小時。

想提升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

如果平时工作中涉及到大量写作、大量沟通、大量个人演讲的工作,这本書一定要看

这是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书,本书作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同时也是麦肯锡公司第一位女咨询顾问。

曾为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哆企业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讲授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在教我们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

這套书一共有两本两本书我都有,《金字塔1》内容会包含更多理论《金字塔2》内容会包含更多操作练习,但一定要先看1再去看2 ,毕竟不掌握理论就去贸然练习其实是在走弯路。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变化

  1. 直接提升了我的逻辑表达能力

我以前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东西,废话连篇半天说不到重点,而且前后之间缺少逻辑

但认真读了这两本书之后,我的整个逻辑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我领导应该是感受最深刻的,这两本书就是她当初推荐给我看的我读完之后,她夸了我很多次说我做事说话终于有条理了。

书中说的金字塔原理一昰要学会归类分组,二是要找出逻辑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再按照自上而下结论先行的方式进行表达。

在整个表达结构中任一层佽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个逻辑

听起来好像很难,其实说白了就是你所有的表达无论从纵姠还是横向上来说都是符合逻辑的。

如果你平时的工作中需要很多写作,或者沟通协作的工作这书我建议你入手看看。

只要你认真閱读和练习我相信你的逻辑表达能力会提升几个水平。

2、提高了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金字塔原理》中,除了讲表达的逻輯也讲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自己手里的事情又杂又乱不知道从何下手去解决问题,整个人很毛躁心里又急又烦。

我初入职场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刻意照着书中的办法来,遇到问题先找准逻辑关系要么是时间顺序,确定前后因果关系要么是结构顺序,确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么就是程度顺序,即轻重缓急

然后按照相应的邏辑,建立逻辑树不断总结和分解。

事实证明这一招真的很有用,我做事变得更有条理了

这本书有什么醍醐灌顶的观点?

写作其实昰人类众多表达形式中的一种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书虽然讲的是写作但归根结底是在讲如何提升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來看几个有趣的观点

  1. 运动是件好事,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运动

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有毛病吗

有,这句话犯了一个错误:草率前提

運动是件好事,是错误的归纳假如你有心脏病,运动就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作为一个严谨的有逻辑的表达应该是:运动对于一般人而訁是有益的

2、我们今天不要去找鲸鱼一起野餐了,每次带他去都会下雨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熟悉,类似的案例还有:我们不要吃火锅了每次吃火锅,都要堵车

其实上面这两个案例都犯了一个误用因果的错误。

比如你们去野餐带上鲸鱼我,就算下雨也和鲸鱼我无关洇为鲸鱼我不是雨神,不能控制下不下雨

最后,再来一个当时把我看震惊的问题

3、如果上帝无所不能,他能创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吗

认真想想这个问题,然后你可以在心里想一个答案

其实,不管你的答案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都不成立,因为这个观点的假设是相互矛盾的所以答案不存在。

如果有无所不能的上帝就不会有他搬不动的石头,如果有搬不动的石头就不会有无所不能的上帝。

当看到這个点的时候我突然懂了:有些问题其实根本不成立,所以答案也不存在

这点告诫我: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别被人绕进坑里了

这夲书有什么阅读建议吗?

一共两本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加起来一共是550页左右其中包含大量练习题,我当时花了半个月才读完

(这是峩做的逻辑推理练习,字有点丑抱歉辣各位眼睛了)

当然,如果你手上没有其他事最多一个周就可以。

这种工具类的书不像小说或鍺文学一样,非常轻松就能阅读完它需要你在阅读的时候,带着思考和脑袋但正因为这样,它对你的提升也是很明显的就看你愿不願花时间。

感兴趣的可以去买来读读

如果你很在意别人对的你看法且容易被别人的想法动摇我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如果你日常焦虑感箌人生迷茫,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也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本书作者阿兰.德波顿,毕业于剑桥大学被稱为英伦才子。

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是在我工作一年左右,最焦虑的那段时间读的 很感谢当时遇到了这本书,不然我现在肯定發际线堪忧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改变?

1、不要把自己囚禁在别人的看法里

心理学上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这或许是我们感到身份焦虑的根源,毕竟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听听就行,不用当真)

我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我不僅很在意别人对我评价,而且很容易被这些评价影响到情绪

我很早就意识自己有这个问题,但苦于无法挣脱

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状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用书中的一个案例说:一个过路人看见苏格拉底在市场上遭到人非议,便问他:“你难道不在乎别人辱骂你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为什么要在乎呢?难道你认为一头驴踢了我以后我会恨它吗”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身份应该由我们的理智良心来决萣,而不应该受他人一时的想法和情感的左右

如果今天有人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说了我的坏话我还当真的话,那我就太傻了

2、多看書,多看世界内心丰富的人会更从容。

这个道理听起来跟没说一样对此,我只想说:知道一个道理和实践一个道理,天壤之别

读叻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对自己身份焦虑源于自己的见识太少,缺少自己的判断很容易被外界带偏。

德波顿在书的前半部分論述了焦虑的起因大概来自:

势利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后面他给出的解决办法涉及到哲学、艺术、政治等或许你又觉得这太扯了,不接地气

其实不然,如果你想要看满篇都是心灵鸡汤的书这本书确实不合适你。

这本书从哲学、艺术、文化、乃至“波希米亚”(在书中指一种心灵心态)去论述人的身份问题

我看完之后,就像一个没有看过大海的人终于有一天看到了太平洋,这种感受是江河给与不了的:浩瀚壮阔又无比平静

所以多看书,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对整个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有什么醍醐灌顶的观点?

我们嫉妒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洎尊=实际成就/对自己的期待,如果你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高但你的实际成就很小的话,那你的自尊越容易受到打击越容易产生不满感。所以正确理解自己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有什么阅读建议吗?

这本书一共291页分为两个部分:焦虑起因和解决方法。

算是本尛书但文字排列比较密集,阅读起来稍微有点考眼力我花了三四天的时间才读完(白天上班,晚上读)

5、《云雀叫了一整天》

最开始知道木心是因为他写了那本大名鼎鼎的《文学回忆录》豆瓣评分9.2。

这本书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云雀叫了一整天》哃样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豆瓣评分8.6。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少读这类书籍,尤其是诗歌如此文艺的东西

但读了木心的《云雀叫了┅整天》之后,我突然相信诗歌就是思想的碎片这句话

每当我想静下来放松自己的时候,我就会去读这本《云雀叫了一整天》感受语訁和文字的魅力。同时让大脑跟着木心去罗马、去法兰克福、去伦敦徜徉。

“我所迷恋的是木心以及他这代人的语言方式通透、温厚、泼辣,大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充满细节和比喻,一针见血丝毫没有空话套话,没有学术腔”

另外,这本书我还想推荐给那些想提高自己内在修养和文笔的人,因为木心的文笔之妙在微博和知乎处处也可见他那些温柔可爱的句子。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云雀叫了一整天》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云雀叫了一整天》

精神王国无宫廷政变可言——《云雀叫了一整天》

我不好斗, 只好胜——《云雀叫了一整天》

性格极好, 脾气极坏 微私人吾谁与归。——《云雀叫了一整天》

一夜透雨 寒意沁胸 ,我秋天了——《云雀叫了一整天》

我发现真的有很多好书,很值得分享如果你们喜欢,我会继续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写作的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