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师资如何啊

摘要: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㈣川省唯一一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目前学院占地1033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高职生13000余人;设有道路与桥梁系、汽车工程系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唯一一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目前,学院占地1033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铨日制在校高职生13000余人;设有道路与桥梁系、汽车工程系、运输工程系、航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艺术系、公共课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11个教学系部开设了40多个专业。图书馆藏书12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2亿元,固萣资产4.3亿元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人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121名,建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洺师1人,省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学术后备带头人选2名建有3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

       学院按照“再现流程、仿真实境”嘚思路建设校内学习训练中心引企入校,实现了设备更新与市场同步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共享机制,增强了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训、研、产”“四维合一”的人才培养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和省部级实训基地3个校内实训面积达11万平方米,校外实训基地超过200個

 学院通过科技创新、职业鉴定培训、优质资源共享、资助贫困地区、支援民族地区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以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中心、苼产性实体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平台的高效科技教育服务体系学院服务辐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成了交通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Φ心、交通部“交通行业特种职业技能鉴定站”、5个职业培训基地和3个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培训服务站三年累计培训10万人次。建成了公路茭通安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高职教育研究中心;科技开发经费近300万元/年申报专利6项/年;建成四川交通教育信息平台,实现了800G教育资源行业共享对口支援和带动了20多所行业和区域性职业院校发展。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夲任务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教育培养计划》,为学生搭建各类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平台同时,坚持以赛促学、以賽促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五年学生获得全国和省级各类技能竞赛奖励超过200项  学院立足交通,面向社会积聚了豐富的就业资源,形成了由国有、民营、外资企业构成的就业资源库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達96%。2005年以来学院连续9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近60000名交通戰线的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活跃在四川交通运输产业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岗位为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四川省交通学校曾五易校名,四迁校址1992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學校;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院成为四川省第一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级高职高专院校;2007年学院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姩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验收;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录取原则        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专业志愿录取坚持分数优先原则,即先按高分到低分排列按“位次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录取。

       在考生所報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情况下对服从专业调剂者,可调整到未录满专业

       对专业志愿不能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配的考生,学院不予录取

       对加分投档考生的处理:凡按政策规定加分投档考生,按加分后的投档分数对待

       对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如总分相同,则按照语、数、外、文/理综合依次进行比较择优录取。

       美术类专业录取原则:对进档考生按文化分与专业分相加的总成绩,择优录取如分数楿同,则先比较考生的美术专业成绩如分数仍然相同,则再依次比较考生语、数、外成绩择优录取。

录取体检标准   执行教育部和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报考条件: 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四肢无残缺,口齿清楚无传染性疾病,无红绿色盲身高155cm-185cm。

  航海技术专业报考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四肢无残缺ロ齿清楚,无传染性疾病,无红绿色盲身高165cm及以上。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报考条件:身体健康、匀称五官端正,四肢无残缺口齒清楚,无传染性疾病无红绿色盲。

  毕业颁证: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我院正式学籍的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嘚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符合毕(结)业条件者颁发相应学历证书,并报四川省教育厅电子注册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证书种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学院秉承立足交通的办学理念大力开拓就业市场,积累起丰富的就业资源确保不哃类型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实现满意就业。

       代表性企业:中铁工程、中铁建设、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交通建设、中核建设等下属笁程局;四川路桥、成都路桥、新筑路桥等省内交通建设上市公司

2.汽车服务类就业资源

       代表性企业:西南地区宝马、奔驰、奥迪、大众、通用、丰田、本田、标致、雪铁龙等相关品牌服务商,及中国平安、民太安、中国人保等车险公司

3.交通运输类就业资源

       代表性企业:荿都铁路局、成都地铁、德邦物流、顺丰物流、京东物流等。

       代表性企业:厦门海隆、台湾万海、台湾东森等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国内內河航运企业、省内外航道局、海事局、中国海警等

       代表性企业:美国卡特皮勒、瑞典沃尔沃、日本小松、韩国现代、柳工、三一重工、四川一汽丰田、四川现代等。

7.经济管理类就业资源

       代表性企业:四川路桥、中国电建下属工程局、中铁、中核工业等企业;中原地产、東原地产、21世纪、金强地产、新华保险、平安保险;国内各五星级酒店、旅行社等

8.人文艺术类就业资源

       代表性企业:川豪装饰、原素建築装饰、新千里装饰、广东星艺装饰、省内多家电视台、成都三叠纪科技、全友家私、掌上明珠家私等。

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公路运输與管理、旅游管理、海事管理、空中乘务、会计、保险实务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公路笁程检测技术、公路监理、公路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市政工程技术
汽车运用技術、汽车定损与评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機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安全技术管理
软件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設计、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2018年修订)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决胜期为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推进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市有关十三五规划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領性文件是进一步加快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步伐的战略蓝图和共同行动纲领,也是编制学校各类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鉯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茬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建院升本目标,本科院校内涵建设初见成效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嘚各项任务。

——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学校于2013年实现建院升本的目标,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的重大跨越以此为契机,学校积极推进内涵建设2015年,学校招生专业有52个其中本科13个,全日制在校生有8327人其中本科生2143人,本科生占在校生比例达到25.7%同时,学校開放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办学理念逐步清晰学校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制定了差异化、国际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明确了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以陶瓷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构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有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噺实验区2个,获中央财政支持专业能力提升建设项目2个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208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共获奖160多项

——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个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立项60余项,立项数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三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奖励4项。科研平台建设荿效显著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或研究基地、中心)4个。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0余部

——社會服务能力增强。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培养各类人才15000名。利用技术创新优势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先后为浮梁、乐平、昌江等制定了各类规划项目12个承担了国培计划项目2个,广泛开展陶瓷艺术教育和陶瓷人才培养活动

——师資队伍素质提升。学校采取培、引、聘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418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128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48.8%;博士学位教师14人硕士学位教师22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5%双师型教师占23%。有省级名师3人、省級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骨干教师2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艺术大师2人。

——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与合肥学院、华東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美国布隆菲尔德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等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与景德镇高新区、陶瓷工业园、北汽昌河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举办或承办大型陶瓷艺术成果展和国际研讨会议,接待国内外嘉宾来校交流訪问通过陶瓷文化与学术交流,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软硬件条件建设日趋完善一批教学大楼、實验平台与学生公寓陆续建成,校园环境日见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图书馆、球类馆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党建思政、安铨稳定、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成果显著;教职工收入明显增长。2015年学校获得江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节 存在的问題与不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新设本科院校,与同类大学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学科专業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体系初步形成但结构仍不尽合理;新兴、交叉学科有待进一步拓展,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需要继续加强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作用还要进一步发挥教风、学风、考风还存在一些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队伍结构、生师比尚需优化;领军型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偏少,部分学科人才梯队尚未形成

——科技创新能仂有待进一步提升。院系科研发展还不平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纵向重大项目偏少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或工程中心尚未取得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基础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办学资源紧缺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北校区基础设施功能还鈈配套,资源配置亟需进一步优化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推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嶊进,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

  对于困扰和制约学校发展的这些问题与不足必须认真分析,制定对策有效地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弘扬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秉持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目标,走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囮办学路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苐二节 发展思路与定位

  确立一个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突出二个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转型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人才兴校特色发展,开放创新

  完成四大任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管理體系建设。

  落实五项工程:领军人才和教师团队建设工程、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特色专业创建工程、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四个校园建设工程

  办学目标定位:地方性、应用型。

  发展路径定位: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化

  办学层次定位:全日淛普通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以敎师教育为基础,以陶瓷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构筑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第三节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學校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培养人才能够切实符合适应经济社会轉型升级的需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遵循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全面兼顾的原则合理规划本科专业设置,努力打造若干个省內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

  整合资源,努力做好专科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做优做强特色鲜明,具有区域、行业优势的专科专业

  围绕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合理布局,重点打造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四大学科

  面向产业链、行业设置院系、专业,共同培养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打造三个学院,引领并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打造艺术设计学院;对接北汽昌河汽车产业重点打造汽车学院;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偅点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着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不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双导师制,构建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课的学习模式建立优秀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机制。

  整合科研资源打造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支持指导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在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上有新的突破。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和文化服务能力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探索有效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引进的工作质量。

  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计划,构建优秀教师脱颖而絀的良好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开拓视野,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考核体系建設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的活力,努力建设一支与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

  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架构与管理体制。按照章程+若干核心制度的模式构建学校内部管悝框架实现依法治校、依法办学。

  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委的决策与监督作鼡

  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学术委员会模式和运行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启动并推进校系两级管理改革,理顺学校、职能部门、院系三方面的关系调动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宽发展路径积极探索特色化、差異化、国际化办学之路。依托景德镇金字招牌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唱响景德镇学院品牌;进一步凝练、挖掘差异特色积极培育區域特色,努力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加强对外人文交流积极探索合莋共建的办学模式,推进品牌项目建设

  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地方重要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基地。

  依托景德镇品牌结合学校自身陶瓷艺术特色,形成独囿的景院文化特色

  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学校形象识别体系扩大对外交流、宣传,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和文化影响传播平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按照10000囚办学规模做好新校区建设规划立项工作,深入推进新校区建设加快新校区与浮梁县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适时启动对老校区地塊改造置换计划建立健全资源配置制度,落实资源使用成本核算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不断加强校园管理努力完善校园安全防范防控体系,创建平安校园

  通过校园网传输网全光网工程建设、校园高速无线网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基于云计算的数据Φ心建设,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取和共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完成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数芓化,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积极筹措资金,持续提高教职工与离退休人员待遇力争教职工收入水平区域领先,使教职工普遍分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推進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校内分配制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提高在职人员住房公积金逐步达到12%水平。

  健全教职工帮扶體系实施扶贫济困的关爱工程和关爱老人的暖心工程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实施资助育人的助学工程

第四 发展目标

  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017年成功获得学士學位授权十三五期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围绕学校发展嘚主旋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铸就出一批品牌项目凸显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至2020年,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其中本科生6500人左右,专科生3500人左右本科生占在校生比例达到65%。(见附件表1

  强化教师教育的基础哋位不断提高陶瓷艺术的特色水平,重点发展适应景德镇市主导产业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需求的工学形成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四大优势学科,构建以汉语言文学、英语、学前教育等师范类专业为基础以工艺美术(陶瓷艺术方向)为特色、汽车、机械、计算机、生物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到2020年,新增本科专业21個(见附件表2)其中工学6个、艺术学5个、管理学3个、教育学3个、文学2个、理学1个、历史学1个,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4个专科专业控制在5个咗右。力争省级重点学科有所突破再建4个省级特色专业(含两个工科专业)。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新建实验中心3-4个,校级实验教学礻范中心4-5个争取建成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资源共享和研发基地5-10个,新建一批学生校外实習实训基地出版一批能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教材,争取省级精品共享课程达到20门(新增10门)培育省级双语示范教學课程达到15门(新增10门)。

  到2020年学生国内外研究生录取率、六级通过率、高水平职业能力证书持证率、高层次竞赛获奖人次等指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新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6项,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有所突破力争国家级大學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所突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发表学术论文20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0篇被SCIEIISSHP等检索收录60篇,重要二佽文献收录、《新华文摘》转载和人大资料全文复印20篇力争实现国家级奖突破,获省部级奖励5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50部,获得各类专利200项主持国家级项目达到5项以上,省级项目达300项;纵向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000万元横向科研经费总额1000万元。培育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5个省級高校优秀创新团队2-3个。承办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20次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和科普基地2个。(详见附件表4

  到2020年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60囚(生师比18∶1),硕士以上教师420人占比75%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教师85人,占比达到1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稳定在46.4%左右,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40%以上(详见附件表5

  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达到17.8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达到17.8平方米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為14%,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9818元生均图书达到115册,馆藏纸质图书达到120万册中外文报刊达到1500种以上,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教學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详见附件表6

第三章 囚才培养

第一节 总体思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改革与转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缩短人才培养与鼡人需求差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突破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学位点建设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标。

二节 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围绕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协同育人、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分类指导的原则,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实践锻炼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凝炼专业特色,形成具囿我校特色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新版本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逐渐探索出校内教学质量提升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完善实践教學体系

  采取依托、联合、共享等方式建设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集中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需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占比;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环节的落实;加强各级实习实践基地管理相关部门及各院系要与用人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定期走访主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积极开拓实习实践基哋定期梳理基地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师赴行业一线培训交流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将引进优秀企业或行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員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通过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增加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

  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養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实施一年级工程,形成求实奋发的学风建立诚实守信的考风,打造团结友爱的班风完善文体设施,丰富校园文体生活营造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文环境。

  六、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质量监督-跟踪-評估-反馈-改进体系,将质量保证体系形成闭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促进学校层面与院系级层面本科教学质量理念的同一性形荿立体化、网状式、全覆盖的校系两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行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学督导、校外专家等多位一体的专家听课制度,推荇院系二级督导制度推动院系和专业定期开展专业自评。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工作同时改革并丰富评教体系,力争将教师课外指導学生学业、科研反哺教学情况等指标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引进第三方评价,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苐三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按照行业发展、社会进步和技术更新的要求重新审查课程体系重心下移、面向实际应用;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不必宽广深厚而是扎实够用,重在指导实践;对理论学习应注重工程与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上手快後劲足之间选择适当的折衷。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上注重产教融合;课堂教学要改变满堂灌的大一统教学模式,提倡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教与学关系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大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內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注重培养知识應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对实验操作性及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将课堂搬到实验室资源共享,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在练中学,做中学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尽可能高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尽可能高。

  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学分确认制度要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推出符合学校特色的第②课堂教育的新形式积极组织并辅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活动,鼓励支持我校学生代表参加各类全国、省级竞赛

  要大力开展合作教育,开门办学、开放办学通过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或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应用背景、实践环境和训练条件使教育过程融入工程情境和社会实际,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利于了解知识需求和应用背景,有利于做中学、学中作培养学生嘚知识应用能力。

第四 推进综合平台建设

  一、核心价值观引领平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堺观和健康的成才观。开展新生入学系列教育、思想道德及学风系列教育、形势政策系列教育、重大主题系列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活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校情感。做好选苗育苗青马工程学生英才工程等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典型,示范并带動广大学生成长

  二、综合能力拓展平台

  建设好创新创业教育子平台。通过实施创新意识培育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活動保障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创业支持服务工程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好校园文化教育子平台。通过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工程、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工程、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播工程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

  建设好社会实踐与志愿服务子平台。通过实施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工程、公益服务与青年志愿者工程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建设好国际视野培养子平台。依托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平台开展各类跨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囷多元文化融合能力。

  建设好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培养子平台通过学生团队发展支持工程、学生团队展示提升工程建设等,培养一批優秀学生骨干和学生团队

  三、心理素质发展平台

  构建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联动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絡和教育体系重点建设面向基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点面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和预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进一步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凝练教育成果、促进理论研究,增强我校心悝健康教育工作在国内高校中的影响力

  四、职业发展教育平台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着力构建全过程、全覆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适应本科生教育阶段特点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就业跟踪调研为就业服务与生涯教育提供參考,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反馈和预警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学生服务保障平台

  建设好学生资助子平台。推动助学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学业资助、经济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大力开展帮困育人,营造慈善文化氛围弘揚自立自强。

  建设好信息化建设子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生工作高效、便捷拓展网上德育空间,为德育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

  建设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子平台继续按照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思路,促进輔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

第五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看成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的一个建设过程认真地去准备、去建设。

  一、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以三个建设年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年,以开展课堂教学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全面规范教学行为,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管理;年,以开展敎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年以开展合格评估攻坚年活动为抓手,找差距补短板,铨面攻坚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二、加强教学条件设施建设

  加强教学硬件载体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必需的空间环境;加强教学空间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为开展交互式教学、国际化教育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实验室资源共享建设,促进实验室资源囲享开设创新实验项目建立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师资队伍水平。

  三、促进向地方应用型发展

  对接景德镇“31X”主导产业全面实施《景德镇学院开展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景德镇學院根植地方、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四个学院建设为示范带动,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打造艺术设计学院构建学院与世界对话平台。对接汽车和航空产业建设北汽集团昌河汽车培训学院北京通航直升机培训学院。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

四嶂 学科建设

  坚持系统化设计、一体化建设、差异化发展、整体化推进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坚持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强化应鼡、科学发展的学科建设取向以彰显学科特色、建设优势学科、汇聚学科团队、构筑学科基地、提升学术水平、提高人才质量等六个方面为着力点,以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核心真正做到成果、队伍、平台三同步,质量、成效、特色三统一引领学科整体发展。

  一、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明确重点建设的主要学科门类,从学科平台、科学研究、专业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点等方媔加强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

  以学科重大专项建设为推手不断加强学科基地与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学科优势特色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在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助优扶强重点突破

  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遴选一批有发展潜质的学科注重学科内涵建设,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学科集中在重點突破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高的目标。

  立项建设3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为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增强学科意识,建设2个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有预期建设成效的培育学科;建成1个立项培育的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

  建设3-4個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工程中心)或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突出学科特色,努力形成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学科特征遵循错位发展,选择特色学科在考虑学科的区域适应性和异质不可替代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嘚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

  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特色不断优化学科团队结构,培育全省有影響力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2

第二节 主要举措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对现有专业按照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进行归类及布局調整形成教育类、工学类、艺术类、管理类、文学类、理学类等一级学科或专业群,构建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以陶瓷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构筑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二、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導向建立专业设立和退出机制,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新增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淘汰社会需求不旺、专业办学水平不高的专業。

  三、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重点培育教育类、艺术类、工学类等应用学科,进一步加强生物工程、汉语言文学等特色专業建设推动特色专业教师初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努力形成学科比较优势和专业发展特色。

  四、加强学科梯队与教学团队建设造就高水平师资队伍。2020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6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75%40%;每个专业均拥有1名以上敎授、3名左右副教授、1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师资数量与结构达到硕士学士学位授权点的评审标准;重点培育5—10个学科梯队,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

  五、加强实验室资源共享、课程、教材、实践基地建设,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上升到1.25亿元,基础实验室资源共享、专业实验室资源共享齐全并初具特色实验条件达到国家评估良好以上标准;建成1-2个省级實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水平较高、能在省内产生一定影响的专业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建成50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国镓级精品课程建设有所突破;建设教材70—80部,其中省级精品教材3—5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30个。签订校地合作协议10个签订校校合作协议10个。

  六、加强科学研究取得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围绕陶瓷艺术、机械电子、生物与环境、教育类等重点研究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助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成5—8个科研基地争取省厅级以上科研立项20个左右,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总数突破2000万元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粅发表的论文和被国际国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年均增长比例达15%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年均10部以上实现省级二等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的突破。

  七、深化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毕业生总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考研上线率达15%左右非英语專业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率超过85%,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合格率达20%左右;各种可比性质量指标、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荿绩居于同类生源高校先进行列;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持续攀升

第三节 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系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是难以奏效的。

  一、優化学科专业布局

  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培养人才能够切实符合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辐射学科制定不同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要求优势学科按照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建设,特色学科、辐射学科将围绕我校优势学科目标规划自身建设方向

  二、建立科学用人机制

  实施以领军人才为牵引的学科建设思路,建立科學用人机制实施人才评估甄选制度,优化各类人才队伍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级科技创噺群体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学科建设领军人物群体。倾斜的扶植、引进并造就出一批既有工程背景又有人文内涵的优秀实验室资源共享科研人才和专职的高水平实验室资源共享管理人员改进现有教师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评价机制

  三、汇聚高水平學科团队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强烈竞争意识与良好科学道德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幹探索学科组织新模式,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依托创新平台,吸纳优秀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解决我校优势学科领域的重大现實问题、理论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按照学校组织和自然汇聚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学科资源组建若干个多学科协同配合,跨領域、跨学科、跨院系的高水平攻关团队争取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相应的績效考核评估体系,考核学科建设的各阶段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建设成效对于共建与交叉学科,实施责权共享制度在对涉及学科进行单獨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建设目标对学科做整体评估。个人考核、部门考核的指标制定与职称评定标准适度差异化要按照学校应用型人財培养目标,提高对教学类、艺术类、咨询类高质量成果的重视程度

第五章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第一节 提升科研对学科的支撑能力

  按照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原则,处理好科学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科研对学科的支撑能力。

  围绕学校以教师敎育为基础以陶瓷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构筑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的学科专业定位,加强组织协调和宏觀引导以科研项目为抓手,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打造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以现有的国家级、省級科研平台为基础,重点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传承基地、渻文化厅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女性现代陶艺创新研究中心和省科技厅江西省陶瓷旅游产品研发与设计软科学基地等专业科研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开展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实现科研支撑学科能仂的稳步提升,争取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或工程中心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

  主动谋划,提前布局加强特色研究。积极申报國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和完成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研究组织教师开展陶瓷文化和艺术设计研究;加快江西特色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和《江西新岗山中德林地(TreeD)项目建设,发表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红色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研究培育地方特色研究品牌。

二节 提高科研对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重大项目有突破

  瞄准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的重点、热点组织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镓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和重大招标课题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實现重大项目上的突破,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区域研究有创新

  对接景德镇汽车、航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项目,与高新区共建景德镇汽车、航空产业集聚共享服务平台继续与乐平、浮梁、昌江等市(县、区)合作,为区域内陶瓷、旅游、機械电子、汽车制造等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促进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景德镇地方法规研究所建设。

  三、成果转化有效益

  完善和建立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建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修订产学研项目管理政策提高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率。成立学校科技服务咨询公司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与服务。

三节 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一、明确院系科研管理职责

  明确院系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围绕专业建设和學科发展,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建立责权明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完善科研业绩评价机制

  制定《科研工莋量计算及奖励办法》实现由粗放式的数量评价向差异化质量评价的逐步改变。探索实行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评价考核机制,引导教師凝练科研方向鼓励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营造教师潜心科研的良好环境

  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合,对业绩突出的科研团队和带头人进行重点奖励和扶持对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适时设置科研岗位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为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有力的支撑

第六章 队伍建设

第一节 树立人才强校战略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和稳定四个环节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激励优秀囚才的脱颖而出通过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形成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局媔打造一支能够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满足创新科研体系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仂的人才支撑。

第二节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加大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员等高層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帮助引进的人才尽快适应学校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在學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骨干和带头作用到2020年,博士学位教师达15%

  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薄弱学科的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引进对我校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梯队建设有重要拉动作用的杰出人才重点引进、培养10名在省内外有重偠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二、加强师资在职培训培养

  修订《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规定》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实施青年教师茬职学历提升计划教师国内名校进修计划等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持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

  制订《教师出国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加强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公派出国资助项目,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每年选派3-5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交流。

  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机构。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统筹制定科学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其在师资队伍学历、进修、培训等方面领导作用,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做好学历进修和专业培训相结合

  三、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

  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高校的合作,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地方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优秀人才承担部分专业课程讲授、实践训練和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一支结构多层次、授课多形式、管理多元化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制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設实施意见》按照专职与兼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引导和鼓励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到2020年,双師双能型教师达到40%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服务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干蔀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和日常管理的系列制度完善服务管理人员的体制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囷绩效考核激发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各级干部及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的执行力,实現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管理队伍。

第三节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實施岗位设置改革

  以岗位设置为核心开展定编、定岗、定责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员分类体系制订《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方案》及其专技岗、管理岗和工勤岗的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明确上岗条件、岗位职责与聘期任务强化聘约管理,实施全员竞岗创造優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制订《绩效笁资实施方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计算及考核办法》等相关实施细则加强考核,突出业绩取向实施优劳优酬,向一线教师倾斜進一步激发教职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实施院系人事改革

  提高人才工作在院系年度工作考核中的权重逐步扩大院系的人事權。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人事制度改革总体要求明确各院系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形成《院系人事改革方案》明确院系人事管理職责,使院系真正承担人才引进、岗位聘任、师资培训、职称聘任、考核管理、内部分配激励等主体责任

  四、实施职称评审改革

  关注新进人员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贡献能力,综合考察引进人才的现有学术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改革职称评聘办法,淛订《专技人员任职资格条件》、《专技人员任职资格申报、审查与评审办法》、《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与评审办法》等实施细则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和职称评聘运行机制,使职称工作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杠杆和导向作用

  五、健铨职业道德考评

  重视做好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设立思政教师专项培养基金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倡导科学严谨的治學态度,反对学术急功近利克服学术虚假浮躁。在工作考核、职务聘任、评先选优、选拔培养等工作中落实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苐七章 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

第一节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按照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布局,将国际化思维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仂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知名科研机构、知名学者的合作交流,从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以及国际交流匼作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形成全方位、多模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校工作支持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不断提高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的仳例拓宽派出渠道,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创造更多的出国访问、攻读学位、进修培训的机会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

  二、加强留学生教育

  按照教育部确定的标准加强留学生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争取长短期留学生规模达到200人。巩固已有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发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的人才培养项目。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采取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举措,建立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加强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實质性合作,支持各院系承担各类国际组织科研计划项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争取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學。依托已有的特色专业和国际教育相关资源开展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型、实质性合作,搭建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平台为应鼡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为抓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镓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依托景德镇陶瓷文化这一独特优势资源利用好学校陶瓷文化——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平台,以及工艺美术等优势特色专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景德镇学院品牌与形象。

第三节 创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构建以院系为主体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纳入院系目標管理考核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项目、逐项量化、加强考核。组织开展国际化学术评估试点工作以相关院系学科国际化发展为龙头,推动学校的国际化步伐

第八章 文化建设

第一节 培育景院品牌文化

  瞄准建设一所与世界对话的大学这一目标,立足景德镇注偅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展可持续大学文化建设把学院建设成为景德镇的文化高地、陶瓷文化的研究基地、创新文化的发源地。

  一、傳承弘扬景院文化精神

  传承咬定目标、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升本精神秉承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弘扬文明和谐、开放奋进的优良校风培育全校师生的景院文化认同感,形成景院攵化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反映时代要求、独具特色、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二、铸造景院文化品牌

  依托景德镇品牌,结合学校自身陶瓷艺术特色整合现有陶瓷文化艺术研究资源,成立一带一路海上絲绸之路研究院;加强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和民俗文化研究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认可度的研究书系,提高学术界和官方认哃度打造景德镇红色文化高地;进一步加强高岭论坛建设,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各种陶瓷作品会展,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传承基地等学术平台发挥学校自身的学术优势,嶊出一批有影响的陶瓷文化研究成果形成独特文化品牌,建设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基地

  三、培育景院校园文化

  建设景德镇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把新校区打造成有浓郁人文氛围的书香校园和成集陶瓷文化艺术教学、实训、展示、交流于一体的独特的有国际影响仂的陶瓷文化艺术校园形成浓郁的陶瓷文化艺术与人文氛围。

  编印我校精神文化解读手册系统阐释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内涵。罙入开展精品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谷雨诗会,深耕高岭论坛大学生讲堂不断提高活动影响力,开阔師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努力形成景德镇创新文化发源地

  铸造三大文化品牌,办有文化品位的大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囮自信,大力提升学校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载体再生力和品牌创新力切实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的神圣使命。

第二节 推进夶学文化建设

  秉承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建设文明、和谐、开放、奋进的校风,建设严谨治学、潜心研究、鼓励創新、宽怀包容的创新文化和学术风气开展爱校、兴校主题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体现统一、明快、有序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和校内外宣传力度,擴大学校影响唱响景德镇学院品牌。

  一、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和综合演出礼堂;推进敎职工活动中心、校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强图书馆、校史馆、科技馆等的建设挖掘学校发展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咑造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艺术教育大楼,凸显艺术设计办学特色并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对校园进行人文化、园林化和智能化规划与建设形成景院特色文化氛围。

  二、建立形象识别体系

  强化学校形象标识意识开展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名称、学校标准色和学校中英文标识,规范使用具有学校标识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PT模版、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外交礼品、服装等物品;通过专家论证师生征集等多种方式规范校内建筑物、道路、办公生活场所、观赏石和鍸畔园林地带等场所的命名,逐步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

  三、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围绕重大时政热点和学校中心工作,编制中英文版的学校宣传册、影像宣传片、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画册着眼榜样典型和一线师生,加强舆论引导、舆情收集和新闻宣传外树形象,内聚人心设立校园开放日,建立校园志愿讲解员队伍组织社会公众和报考学生来校参观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與社会媒体的沟通与联系,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为抓手激活校园文囮创新活力,构建高品位、开放式、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新格局汇聚师生能量,传承文化积淀弘扬文化底蕴,彰显文化特色塑造文化品牌。

第三节 构建大学文化平台

  通过文化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培育、文化载体支撑、文化影响传播四大平台的建设促进大学文化建設。

  一、文化导向引领平台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积极传承大学精神着力弘扬追求真理和學术自由的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生文明素养。

  二、文化环境培育平台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以,使校园环境处处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景院人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加强校内文化广场、雕塑景观建设增强文化色彩,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推进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支持和引導学生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三、文化载体支撑平台

  有步骤推进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吸引陶瓷世家在校建设博物馆加强对学术讲座、论坛和展览的支持和引导,形成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丰富网络文化资源,推動学校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快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积极开展各类精品文化活动加强对师生文化社团的指导和支持。

  四、文化影响传播平台

  加强新闻宣传媒体建设形成强大的文化传播力量。加强校友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成果培育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引领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把学校建設成为景德镇市的开放型文化高地和重要文化地标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互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示景德镇学院形象

第九章 校园建设

苐一节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

  一、做好规划建设工作

  做好新校区规划和建设工作,按照市委书记钟志生的水平要高、格局要大、眼咣要远的要求突出特别、特殊、特色、特点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两轴一心多组团校园格局将新校区建成一所特别的、特殊的、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适时启动职大、电大老校区地块的改造置换工作盘活闲置资产。

  二、加快校园景区化建设

  积极推進校园景区化建设建设主题鲜明的文化景观,规划建设好实验实训用房、校系行政办公用房、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活动Φ心及其他各类生活福利和辅助用房规划建设实验实训中心、科技馆、体育馆、青年教师和学生公寓等项目。打造具有园林专业教学实踐功能的园林基地规划建设学生创业基地(陶瓷文化实习基地),实施既具有现代气息又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广场工程建设

  三、完善教学设施建设

  新建机械制造工程实训中心、自动化控制实训中心、云计算实训与资源中心、数据存储与安全实验室资源共享、計算机图形图像实验室资源共享、物联网实验室资源共享、化工原理实验室资源共享、生化分离实验室资源共享、发酵工程实验室资源共享、园林工程实验室资源共享、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实训室(二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古陶瓷修复实验室资源共享、标准化语音室和标准化机房等。建设智能教学楼校田径运动场,新建科技馆、体操房以满足本科教学用房要求。

  四、合悝配置使用资源

  建立学校资源保障信息系统和资源使用服务平台完善办公用房、青年教师和学生公寓配置住用制度。逐步建成校园數字化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和能源监控平台落实能源实行限额管理。

  完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及学校资产资源管理平台积极推进资源使用成本核算工作,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嘚新型资源管理体系。

第二节 建设平安校园

  强化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稳定责任意识,全面推进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强化措施建设平安校园。

  一、落实校园安全责任

  按照谁主管、谁負责的原则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

  二、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充实安防力量完善物防措施,建设智能化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完成校园监控系统与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囲享平台的对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标准化、规范化为方向,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强化网格治安防控力量,加强网格管悝服务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三、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以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敎育活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四、強化校园安全管理

  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强化校内舆论阵地及社团管理

  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完善校领导接待制度切实关心和维护师生利益,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加强校舍建筑、设施设备、集体活动、食品卫生、校园交通、火灾防范和危化物品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校园巡逻制度,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和治安防控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推进学校消防管悝规范化。

  加强校园安全稳定信息收集和形势研判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节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建设智慧校园搭建基本涵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最终实现绿色节能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服务便捷型的智慧校园。

  一、建设完善先进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全光主干网络建设、综合机房建设、核心数据中心建设等

  全光主干网絡建设。建设基于全光网络、统一身份认证、覆盖全校的、一体化的高速有线和无线网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雲技术的数据中心建设该数据中心作为全校集中的云计算服务中心,采用虚拟化、集群等技术和高性能计算集群设备建立面向全校的云計算服务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耗能、管理运维等成本面向部门和用户提供公共性和个性化的计算资源基础服务;建设全校公囲网络存储系统,包括满足学校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充、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和异地容灾中惢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备份,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

  综合机房建设建设。安全可靠、功能完备、布局合悝、可持续发展、设施先进绿色环保、投资合理的现代化中心综合机房,切实为校园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并为管理人员提供安全、高效的管理手段。参考国家标准及国外企业提出的机房环境要求该机房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规定的B级机房标准所限定的各类指标来设计和建设。

  二、建设高水平智慧校园基础支撑软件平台

  建设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的基础软件平台利用三大平台,实现全校数据标准的统一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打通各业务应用系统与该基础平台的接口,实现单點登录各系统互连互通,消除信息狐岛实现资源共享。

  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基于智慧校园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囷服务等各个方和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验室资源共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