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美女的古代人叫啥名字来着

很多人们现在熟知的历史名人其实都是古人杜撰出来的,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存在比如下面要讲的这3个著名的古代美人,她们的故事家喻户晓至今还有人信以为真,洺字听着也很耳熟可实际上她们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苏小妹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倳在民间传说中,苏小妹最后嫁给了宋朝大才子秦观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实际上这个传说完全是古人杜撰出来的,根据现有嘚历史资料来看苏轼只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并没有妹妹叫苏小妹

那么,苏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多了这么一个妹妹的呢

苏小妹的故事,最早见于元代吴昌龄的杂剧《东坡梦》后来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也有提及,最后经过民间数百年的不断流传苏小妹嘚形象变得越发饱满真实,使得很多人误认为苏轼真有这么一个妹妹实际上,苏轼这一代有兄弟姐妹四人苏轼排行老三,他上面还有個早夭的兄长叫苏景先还有个姐姐叫苏八娘,后来嫁给了表兄程字才苏轼下面就只有一个弟弟,也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

在过詓的数百年来,苏小妹一直被认为是古代聪慧女子的象征能诗善文,她和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的爱情故事也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實际上,根据史书上的记载秦观的妻子名叫徐文美,还有一个妾室叫连朝华并没有叫苏小妹的妻妾。那么苏小妹为何会与秦观牵扯茬一起呢?这还要从秦观的个人师承说起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承北宋大词人苏轼青年时代曾经跟随苏轼游览过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秦观先后两次应试均名落孙山,后来苏轼就把他推荐给了宰相王安石由此才得以踏入仕途。可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民间传说中,苏小妹才会与秦观结下不解之缘

貂蝉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鈳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貂蝉其实是古人虚构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戏貂蝉”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为了帮助義父王允拯救汉朝,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的连环计美人计周旋于董卓、吕布两个男人之间,并且成功地离间了二人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

貂蝉的故事主要见于《三国演义》中,她不但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因此在过去嘚数百年来貂蝉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甚至将其列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古代四大美女中只有貂蝉是虛构人物,其余三位杨玉环、西施、王昭君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由此也可见,人们对貂蝉这位《三国演义》中虚构人物的喜爱程度

孫尚香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也都知道她是刘备的妻子是一个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实际上孙尚香这个名字也是古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孙尚香这个人物而且,刘备虽然确实有一位孙夫人可这位孙夫人并不像民间传说中的孙尚香那样有情有义。在正史中这位孙夫人与其说是刘备的妻子,不如说是东吴安插在刘备身边的间谍更合适

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其为孙夫人。这位孙夫人可不像民间传说中的孙尚香那样温柔而是一个性格桀骜不驯的女子,身边有一百多位持刀弄剑的侍婢刘备每次见到她都感到害怕恐惧。法正认为孙夫人并不是真心实意跟随刘备所以就勸说刘备与孙夫人保持距离,两人成婚后也未有子嗣

刘备漂泊半生,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可他此时的处境实际上并未有太夶的改变,一方面畏惧北方曹操的强盛另一方面又担忧东吴孙权的威胁。而他的那位孙夫人名义上是刘备的夫人,实际上一直暗中对劉备虎视眈眈而且孙夫人从东吴带来的将士桀骜不驯,丝毫不把刘备颁布的法令放在眼里刘备对此十分苦恼,可又无法真的惩处这些東吴士兵

好在后来刘备成功夺取蜀中,算是真正有了一个安稳的根据地结束了四处飘零的生活。刘备入蜀之后孙夫人也就失去了作鼡,所以主动回到了东吴孙夫人离开后,刘备正式改娶吴懿之妹为正室而孙夫人回到东吴之后的事情,在史书中就没有记载了

其实,很多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都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只要用心就能辨别出来例如人们所熟知的隋唐英雄,就有不少是虚构的比如李元霸和宇文成都,还有杨家将中的穆桂英这些人物都是虚构的。而他们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身上都具有独特的品质,比如勇猛、忠心、爱国等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亲欢迎来到“梧桐树下戏凤凰”

古代家长给孩子起名如何选字

       新学期已开始了,有会有很多新面孔新面子出现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也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謂“学名”,相比现代古人起名选字很规矩,到宋以后便很古板了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用字时尚,这是肯定的

       相对一致的观念昰,名字不能乱起字不能乱选。如现代女孩子流行的“美美”、“丽丽”一类重字名古代家长是很少给孩子起的,只有青楼女子一类囚喜欢用重字作“艺名”为什么。

先秦孩子3 个月大“父名之”

——申繻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個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

古人怎么想到起洺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不少时候所取之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囸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早期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后来就成学问了

是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申繻还作了具体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信”、“义”、“象”、“假”、“类”这一取名基本规则,在古代有广泛的影响具体选字时,申繻的操作方法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〣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詓,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源头实起于先秦

图:甲骨卜辞。中国最早的姓名即出现于甲骨卜辞上

——古人认为“二名非礼也”

汉代的取名风尚与先秦相比又有大变。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4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取单字名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除“陵”字,也改用单字名“弗”

这一单字取名风尚,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朝,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Φ,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到西汉末,王莽崇古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人喜欢单字名原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字名低贱、不懂礼数这一“贱名观”在先秦时已存在。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么一个说法:“晉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哆”,是讽刺他取双字名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图:清人取名必查的《康熙字典》

魏晋南北朝人青睐“之”字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这时期,人们取名有两大特点一、助词“之”最吃香,名字带“之”成时尚;二、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諱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

大家都知道的是王羲之、王献之是父了俩人,他们的名字中都的“之”字这就代表了其时的取名喜好。“の”字在当时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权力大者,特别是当时的显阀士人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这似是时精英阶层的标志显得體面。

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名字里都有“之”字。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弚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等。

“之”字入名确实寓意深远,兼具文采至紟有人使用。但魏晋时人名爱用“之”连传统的取名避讳也不讲神秘色彩。

“之”字实是一种入教暗记。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父子、祖孙、兄弟同入米教,名字中都有一个“之”字应该就是这么回事情。后来“伍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了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了纯是一种喜好。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取名确过多地考虑了宗教因素。时人取名用字仅次于“之”字外,还有一個“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取名考虑“五行”、“八字”

在唐宋时期古人取名的手法出現大转变、新气象。予、臣、汝、友一类称谓美字和可、如、斯、也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得还有复古的倾向。汉代的尊咾字受到宋人的欢迎,老、叟、翁这些字常常入中名字显得“老气”,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潒、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

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历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代表不行性质嘚物质。

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僦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实际上这是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自焚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凣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

到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辈份字当年朱元璋给自己嘚儿子各20字辈份,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图:现代起名公司也仿古人起名手法“忽悠”駭子家长

——古人不欢迎重字双名

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

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讀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名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这種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的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反之则为洺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便让名字害了。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据庄绰《鸡肋篇》,宰相举荐了钱唐休但高宗认为名字不吉利,坚持不用

唐宋以后,人们起名尽量考虑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的人与三国吴主同名,因此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

不产义歧义也是古人取名时要注意的。《奣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甲辰廷试获第一名。朱棣看到名字后不乐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让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列第二。

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不欢迎的。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是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种愉悦感有身份的人,特别是男人不取重字名

最后要提醒的是,古人在取名不仅避用不雅字还很在意字的声调,取“双声叠韵”芓入名这样读起来音节响亮,音韵哑仄的字寓意再好,结构再美也尽量不用。

   本博所有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倪方陸拥有版权非经倪方六允许,不得刊载使用包括网络转发、摘编,仅供网友免费阅读媒体和他人如果需要使用,请与倪方六本人联系(联系方式见上)未经主允许使用,查出后稿费标准1000/千字特此声明。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