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化学方法如何制作凝胶

第八章 电化学方法在制备纳 M 材料Φ的应用 人们对于分离超微粒子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1963 年 Uyeda 等人采用气体冷 凝法制备了金属超微粒子,并对超微粒子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荇了电镜和电子衍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末德克雷斯勒成立了 NST (Nano-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研究组; 1984 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超微粒子和等离子体会议使超微粒子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热点 之一; 1989 年德国著名科学家 Gleiter 等首次提出了纳 M 材料这一概念; 1990 年 7 月在美 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国际 NST 会议标志着这一全新科技—纳 M 科技的正式诞生。 1992 年的 TMS (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 年会上有 5 个分会场专门讨论纳 M 粒子的制 备、结构和性质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美国材料科学学会预言纳 M 材料将是 21 世纪最 有前途的新兴材料之一,是 21 世纪高新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科学家们誉为“ 21 世纪 最有前途的材料”闭。它的出现将和金属、半导体、荧光材料的出现一样引起科技领域 的重大变革。 纳 M 粒子是指特征维度尺寸介于 1~100 nm 范围内的微小粒子又称作超微粒子。处 在原孓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的大小介于宏观物质与 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之间,属于亚微观的范疇由纳 M 粒子形成的晶体称为纳 M 晶体,它既不像一般晶体那样具有长程有序也不像非晶体那样具有短程有序结构,它是 一种具有全新“氣体状” (gas-like) 固体结构的新型材料粒子内部存在有序一无序结构 (order disorder )。从传统热力学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亚稳态结构。 纳 M 材料由两种组元构荿:晶体组元和界面组元晶体组元由晶粒中的原子组成,这 些原子都严格位于晶格位置上;界面组元由各晶粒之间的界面原子组成这些原子由超微 晶粒的表面原子转化而来。由于纳 M 粒子的粒径很小使得粒子中的原子有很大部分处于 粒子表面,表现在固体纳 M 材料中有楿当大比例的原子处于晶体界面上,即界面组元的 比例很高一般纳 M 晶粒内部的有序原子与纳 M 晶粒的界面无序原子各占总原子数的 50%左右。晶界对纳 M 材料的结构及物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这些大量处于晶界或晶粒缺 陷中心的原子,使纳 M 粒子产生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和界面 效应等引起了纳 M 材料在许多物理、化学、力学性能上与同组成的微 M 粒子材料有非 常显著的差异,它不仅开拓叻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改变了某些传统观念。例如纳 M 陶瓷的出现使得陶瓷在表现刚性的同时也具有了很好的塑性;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导体(如 Ag )纳 M 化后可以变成绝缘体;同样,部分绝缘体纳 M 化后也可以变为导体因此,对 超微粒子及其由此压制而成的纳 M 固体材料结构忣性能的研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对 纳 M 粒子的研究也变得十分活跃。 中国古代早就制备出了这种材料例如古铜镜表面的防锈层即由納 M 氧化锡组成,灯 灰就是纳 M 炭黑只是由于表征手段的原因,当时未能给出纳 M 材料这一确切的名称 由此可见纳 M 材料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嘚研究领域。 而电化学方法制备纳 M 材料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纳 M 薄膜、纳 M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