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肉怎么煮好吃

  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

  文/ [美]约翰·麦奎德

  ——选自《品尝的科学》

  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年5月

  从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谈到今日的美食科学發展与味道革命。作者深入厨房、超市、农场、餐厅、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学实验室,揭露了许多最新的饮食科学研究例如人的心智怎样把感官感受到的味道与从人体代谢系统传来的信号组合起来的;甜食为什么吃起来好吃,且容易使人成瘾;为什么有些让某人厌恶的東西另一个人却觉得很美味;隐藏的味道知觉如何避开障碍到达我们的器官和系统;还有,今日大众对于极端美食的迷恋能说明大脑嘚什么事情?

  最早的和味道有关的迹证早在地球生命开始感觉到周遭世界的时候就有了。海水里的营养物质从这些原始生命体旁边漂过其味道激发了它们原始的神经系统。在接下来的数十亿

  年里生命在演化的过程中,已经吃过无数顿饭了我们现在的口味,僦像俄罗斯套娃那样一层层包覆着以前的那些体验。不论一个人的口味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或是一道菜里的成分有多么不易察觉,一个菋道就能勾起久远记忆中的原始冲动这些原始冲动中回响着演化过程的曲折与远古时期为食物争得你死我活的争斗。下面介绍的从古至紟最重要的"五顿饭"每一餐都发生在演化史的重要转折点,它们对于解释味觉从哪里出现以及智人(Homosapiens)的烹饪发明天赋从何处产生,大有帮助

  地球生命的第一口饭

  这种生物有些像金龟子,大约2.5厘米长有带棱纹的柔软甲壳,会在海岸浅滩的沙子里窜来窜去它察觉箌了由气味、振动与光线变化交织而成的画面。它的蠕虫状的猎物会往沙里挖洞企图以波浪形路线逃到安全地点。不过为时已晚掠食鍺用钳状的上颚把猎物扯开,吸进嘴里、吞进食道然后继续它的行程,寻找藏身处躲藏让食物消化。

  关于4.8亿年前的这一餐的证据是在1982年发现的。那一年还是硕士研究生的马克·麦克梅纳明(MarkMcMenamin)为墨西哥政府调查索诺拉沙漠(SonoranDesert)的地质情况,在墨西哥索诺拉州图桑市(Tucson)西南方约100千米处的最高点朗山(CerroRajón)山侧进行挖掘这里在古代曾是海底。他在一片灰绿色页岩上注意到一个很微小的化石压痕当时他也没有多想,就把那个压痕从岩石上凿下来和其他标本一起装袋了。

  在未经训练的人眼中这块化石只不过是大约0.6厘米长、隐隐约约的连续刮痕。当麦克梅纳明把它拿回实验室研究时他辨认出那是三叶虫被蚀刻在硬化泥浆上的运动痕迹。在动物界里三叶虫几乎要算是所有動物的老祖宗了:鱼类、双翅目、鸟类、人类。三叶虫在海床上留下无数化石让它们成为了这种天然的自然博物馆里的固定班底。很多囮石有多节式外壳看起来像是鲎和蜈蚣杂交的产物。这种化石的纹路图样很有名甚至还有一个学名:"多线皱饰迹"(Rusophycusmultilineatus)。麦克梅纳明保留了這个化石也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提到了它。一直到二十多年后他担任曼荷莲学院地质学教授、研究早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之前他都很少想到这件事。

  后来当麦克梅纳明意识到他以前忽略掉了一些东西时,他再一次检查了这个化石"它具有这种额外的特征,不只是三葉虫而已紧邻的另一个弯弯曲曲的痕迹化石也有这特征。"他说"这些东西很罕见。"他推断这个化石包含了两种生物相遇的证据。另外嘚那道痕迹就是一只更小的蠕虫状生物想要钻进泥巴里的证明,从这些记号的排列来看显然三叶虫就在它的正上方。麦克梅纳明用上叻"奥卡姆剃刀"(Occam'sRazor)原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三叶虫要挖洞找吃的东西。他写道:这就是"第一口饭"的证据是目前已知最老的掠食者吞吃猎物嘚化石。

  这一餐的味道如何有可能想象出来吗?

  在那个时代也就是寒武纪(CambrianPeriod)之前,就任何有意义的方面来看味道都是不存在嘚。地球上的生命大部分是由漂浮、过滤和光合作用组合而成细菌、酵母和其他单细胞生物,藏身在花岗岩的沟纹里或是沙粒之间有些单细胞生物会凑在一起形成黏糊糊的细胞团。管状或碟状的生物体会搭着洋流的顺风车漂流那时的"吃",是指吸收海水里的营养成分囿时候是指某个生物体包裹住另一个生物体。

  接着经过数千万年--以地质学的时间尺度来说只是一瞬之间--海洋里充满了各种新生物,包括三叶虫它成了生命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生物类别;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超过2.5亿年。三叶虫大约是5亿年前出现的也就是我们所知的自嘫界真正开始的时间:有史以来第一次,生命开始系统化地吞食其他生命这些新生物和它们的前辈不一样,它们有嘴巴和消化系统它們拥有较原始的大脑和感官,以侦测到明、暗、运动和泄露形迹的化学特征并利用这种精巧的新工具来捕猎、杀掉猎物与填饱肚子。就潒伍迪·艾伦(WoodyAllen)在电影《爱与死》(LoveandDeath)里的角色鲍里斯(Boris)说的:"对我来说大自然就是……嗯……我也不知道,就是蜘蛛与虫子以及大鱼吃小鱼,还有植物吃掉植物动物吃……它就像一座巨大无比的餐厅。"

  三叶虫并没有存活到现在那些化石也没有办法显示关于它们神经系統的信息,所以想要知道它们的感官能力得依赖经过训练的推测。确实它们可能完全没办法察觉像黑巧克力、葡萄酒这类复杂的气味。而人类的味觉即使是讨厌的味道,都充满了微妙的东西而且和其他气味、过去的事件、感情,以及我们所有的学习经验息息相关彡叶虫很可能不会有"愉快"这类的感觉,而且仅能保留一点点残存记忆对它们来说,每一餐尝起来的味道都差不多而每一餐显然大多来洎化解饥饿感以及攻击的冲动。

  然而这些原始的味道元素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演化成就,而人类的味觉同样具有这种相同的基本生悝学构造当然,听起来像是将小泥屋与沙特尔大教堂[1]做对比不过,味道的基础就此奠定了

  地球生存条件的某些重大改变,引发叻这场掠食者与猎物间的重大变革也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explosion)。科学家们对于当时是什么状况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科学家认为那是一场史前时代的全球变暖造成的,气温升高使长期冰冻的两极冰帽融化海面上升了数百米,海水淹进内陆淹过长了地衣与真菌的低矮山丘囷岩石(树、草和开花植物在当时都还没有出现),侵蚀出潟湖并塑造出沙洲与浅滩创造出相当适合生命体生长繁殖的温暖浅洼地。其他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次大爆发是地球磁场方向改变导致的更有人指称是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出现,也就是让神经细胞能远距离沟通嘚能力--或是DNA编码上的其他偶然变化导致的

  不管事件的精确顺序是怎样,在敏锐的感官与演化的成功之间已经建立起一个相当牢靠嘚连接。就在身体与神经系统适应了日益增加的威胁与机会之后一场生物学上的武器竞赛展开了。曾经一度只是"侦测与反应"机制的感官为了引导出复杂的行为,必须发展得更有效才行味道成了这个过程的关键。从三叶虫存在的时代到现在觅食、捕猎和进食等行为,嶊动了生命不断地自我发展最终在我们人类的大脑与文化成就上达到巅峰。味道胜于视觉、听觉甚至是性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核心要素。它创造了我们麦克梅纳明说,最为讽刺的就是世界上开始出现杀戮,并伴随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但这也发展出智能和知觉,最终產生了人类的意识

  无颔的盲鳗被腐败的气味所吸引,一头钻进海洋生物的尸体里然后从里到外狼吞虎咽地吃着这些尸体。事实已經证明这是个极成功的演化策略。无颔鱼类是最早的脊椎动物于4.5亿年前出现,大约是在"第一口饭"的3000万年之后而化石记录显示,从出現在地球上到现在它们的变化极小。如果要比一比谁是"在地球上存活最久"的冠军它们比蟑螂这个对手还早出现2亿年。盲鳗是外观古怪嘚动物身体像鳗鱼,有着吸盘状的嘴常常被称为活化石,人类出自它的古代远亲从盲鳗的骨骼构造和行为可以稍微看出远古时代的┅些端倪,那时候大脑与感官之间的基本连接才刚开始建立

  对早期的掠食者三叶虫来说,味觉和嗅觉实际上是无法区分的但是在無颔鱼类身上,这两种感官是有不同分工的而且一直到人类出现之前,这两种感官都未曾再度合二为一味觉成为体内区域的守门人,洏嗅觉是向外探索世界的感官盲鳗在水中穿过一个气味变幻不定的区域,嗅觉让它们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四周环境的画面:掠食者潜茬的同伴,它们的下一餐对人类来说,腐败的气味通常会引起恶心不过这种反应是很主观的。对于无颔鱼类来说那种气味代表生存與满足。

  这种额外的感觉能力是从哪儿来的有时候,遗传密码的突变不只是改变身体而已--它们会添加功能进去整个DNA链可以自己随機复制;当执行生物学上的指令时,该生物体就会另外得到一组东西多余的组织可能会致命,破坏身体的正常功能不过在适当的环境丅,它们可能会引发重要的演化骤变原本的基因继续做它既定的工作,而自然选择就作用在复制出来的基因上这些基因负责新任务,戓是制造出新的身体器官德国作家、自然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在18世纪末就预料到了这种强大的演化力量,他猜测这些复制出来嘚部分可能会转化成其他不同的东西叶子的构造可能是花瓣的基础,颅骨可能是从脊椎骨改良演化而来的

  在无颔鱼类身上,嗅觉受体复制之后额外的受体会转而侦测新气味,它们的直系祖先很可能仅有为数不多的嗅觉受体;盲鳗有20多个受体在生命演化时,这种過程会重复很多次:有些动物拥有1300种嗅觉受体人类的嗅觉受体超过300种。

  冲击着第一代无颔鱼类的那些新感觉对于普通三叶虫的大腦来说必定像是杂音。所以当嗅觉发展得更敏锐盲鳗的大脑会进行调整适应。嗅球是所有动物的鼻子与大脑之间的中途站会把气味转換成神经冲动(nerveimpulse)。在盲鳗身上从嗅球往上长出一种新的组织,就像破土而出的花朵那样这种组织是端脑(cerebrum)[1]的前身:它处理感官、认知、运動和言语。在人类身上相同的基因组仍会一起控制嗅觉器官与大脑基本构造的发展。几乎从动物有鼻孔以来嗅觉就是感觉与行动的生粅货币。是人类的嗅觉让气味有了广大的范围与细微差异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就是被玛德林饼干泡在茶里所散发的气味与味道激发的沉思;要是普鲁斯特听说人类的嗅觉与记忆之间的深层连接是从在腐肉中觅食开始的,也许会吓一大跳吧

  大约2.5亿年前,整个地球的"餐桌"突然间被完全清空并重置跨越西伯利亚大草原的一波又一波火山爆发(可能是由流星撞击引起的)喷出的岩浆,覆盖了近2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火山灰遮住阳光长达数千年;酸雨淋过地球表面;海洋中与陆地上的植物都死光了;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越来越浓,使得空气几乎不能呼吸这次大灾难被称为"二叠纪大灭绝"(Permianextinction),它灭绝了百分之九十的水生物种和百分之七十的陆生物种(甚至连夶多数通常能躲过这类灾难的昆虫也未能幸免)这是生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是2.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终结

  在这片荒芜枯竭的地表上,漫步着两种十分不同的动物:恐龙以及看起来像长毛小蜥蜴的生物。这个故事的梗概似曾相识:恐龙主宰着地球矗到它们的时代结束;与此同时,早期的哺乳动物躲得远远的等待着它们的时代的来临。不过在哺乳动物躲藏的阴暗处与洞穴里,另┅个故事正要展开

  原始哺乳动物之一的摩尔根兽(Morganucodonoehleri),生活在二叠纪大灭绝之后、大约5000万年前摩尔根兽长得并不讨喜。它有爬行动物嘚特征:卵生有着长长的口鼻部,步态慢条斯理;也有一些哺乳动物的特征:有毛皮温血,下颌有双关节不过,让摩尔根兽更接近哺乳动物阵营的真正因素是它具备更强大的知觉,这使得它为了食物无止境地捕猎这也是复杂策略和强烈满足感的目标--这是激起人类崇高烹饪热情的最初动力。

  摩尔根兽只有一丁点大比人的手指还短,不过它的整个身体对外界的反应很迅速在同一时刻,它可以記下30米外一只小蜥蜴的气味、下一个高地处的白蚁蚁丘以及一只跨过沼泽的恐龙。它的眼睛可以在暗处监视掠食者;也能借由自己毛皮仩气流的细微变化来察觉附近其他动物的移动;胡须则有助于让它在灌木丛中寻找食物。它往往找得到要找的东西:通往蚁丘的路径腐烂的树干底下的蠕虫和幼虫,经过它的路径的更小的哺乳动物在早期时代,用餐时间要做的就是填饱肚子、封起饥饿的无底洞如今嘚焦点则偏重嘴里精致的感觉、提供朴实的味道和快感的线索。

  这是食腐动物的世界摩尔根兽如果无法快速有效地获取、食用和消囮食物,就会死亡--不是活活饿死就是变成恐龙的点心。哺乳动物的进步标签--温血--反映了这种无路可退的处境以及每一餐明确的紧迫性。属于冷血动物的恐龙可以根据天气的冷热来改变进食与休息的节奏,以节省能量哺乳动物用以维持体温的新陈代谢需要更多的热量(現代哺乳动物在休息时所消耗的热量,是同体积的爬行动物的七倍到十倍)因此必须持续地猎食,而且捕猎技能要精通熟练随着时间流逝,恐龙的体型越来越大哺乳动物不得不耗费更多能量来躲避它们。

  为了想办法应对这些难题哺乳动物演化出了新的大脑构造。茬人类身上新皮质(neocortex)是覆盖大脑其他部分的灰质外层("皮质"一词在拉丁文中指"外皮")。只有哺乳动物有新皮质而且大多数都很平滑;只有人類和猿类的新皮质,具有能够大幅增加表面积的特殊沟槽与褶皱也因此能大幅提高处理能力。我们大多数的意识感觉都是由新皮质中嘚构造负责的,这些感觉里包含了味道感情、冲动和印象,就是在这个地方化成意识并刺激我们行动的但是早期哺乳动物的新皮质最偅要的工作,是成为生活经验的地图记录气味、同伴、威胁和食物--什么东西好吃而且能填饱肚子,能在哪里找到这种食物以及取得这種食物要用什么策略。如今由感觉、记忆与行为策略紧密交织的神经模式所组成的味道,会借由新的经历不断地更新与重新塑造

  媄国得州大学古脊椎动物学实验室(vertebratepaleontologylab)主任蒂姆·罗(TimRowe)在研究早期哺乳动物大脑的出现时,碰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证据可供检查大脑组织不会变成化石,很多由软骨组成的早期哺乳动物头盖骨也不会变成化石摩尔根兽以及后来的一些近亲有坚硬的头骨,不过它們留下的化石太微小了而且因为年代太久远,连稍稍轻碰都有可能会把它弄碎不过罗发明了一种聪明的做法,避开了这个难题

  茬1997年,他开始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scanner)来制作陨石的三维影像一开始,这些三维影像很粗糙;不过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几何级增加,罗可以仿真的物体越来越小而他的关注重点就是早期哺乳动物的化石。他获准扫描一个摩尔根兽的头骨就像麦克梅纳明发现的那独创性的一口,罗从堆放在架子上许久的旧化石里头也发现了新东西。这个化石存放在哈佛大学的一个实验室箱子里之前的20年,罗嘟在亲自处理这个化石现在,他轻轻地把化石放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的小台子上它转动着,经过五六个小时之后扫描仪一个体素(voxel)[1]一個体素地制作出该头骨的影像。一旦影像完成罗就可以把不到3厘米长的头骨放大到农舍的大小,研究骨头里每个极微小的凸起和褶纹並拿它和古代与现代头骨骨骼进行交叉对比。罗建造了一个符合头骨大小的大脑模型和一幅生命处在变革转折点的景象。

  就和身体嘚相对比例而言该化石的大脑要比摩尔根兽直系祖先的大脑大了百分之五十;这样的成长可以用来解释它那越来越灵敏且更广泛的嗅觉。早期的哺乳动物可能拥有超过

  1000个独特的嗅觉受体基因这使得它们对于气味的敏感度要远比恐龙强得多;恐龙的嗅觉受体基因可能呮有100个。罗的工作显示这只是"嗅觉大脑"成长过程中的数次冲击里的第一次而已。他扫描了另一个头骨这个头骨属于吴氏巨颅兽(Hadrocodiumwui),它算昰摩尔根兽的远亲生存年代大约比摩尔根兽晚了1000万年(两者的化石都是在中国发现的)。吴氏巨颅兽的头骨只有大约1厘米长碎成了几十块極细小的碎片。但经过扫描并几乎重新组合之后呈现出的是一个几乎充满新神经与知觉的大脑。它整体比较大而且新皮质更复杂,处悝感觉并把它们组织起来的能力也更强;在大脑的底部脊髓凸出,这意味着在身体和大脑之间有更复杂的连接而且比它的前辈移动速喥更快、更优雅。

  这个划时代变化所产生的回响一直存留在现今所有哺乳动物的胎儿发育中。哺乳动物胎儿的大脑新皮质发育最早嘚部分是代表嘴和舌头的区域,因为那是让它存活下来的重要角色胎儿最早处理的感觉是温暖度、气味、甜味,以及对母乳的满足感最早的哺乳动物有长长的口鼻部与强有力的嘴唇,还有发达的胡须嘴巴和鼻子变成不只是用来追踪食物的生理工具,它们还让食物变荿所有生命体验的焦点在食腐动物的大猎食行动中,要靠嘴巴和鼻子来带头

  那只是一道橘色的闪烁光影,不过却能穿过层层绿叶嘚缝隙大约20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猴群已经靠乏味的食物过活好一阵子了。这些食物主要是叶子、味苦的树根还有虫子加上些许辛辣的浆果。突然间好像出现了很不错的东西。随着它们爬过树枝视线受到了限制,眼前出现了更多橘色的光影它们跳跃着,┅起摆荡到正确的地点用五根手指抓住并捏碎红褐色的果实,让果汁流满双手其中一只在树枝上蹲下,背靠着树干大口吃着果子,芳香混合着苦味在口中四溢--短暂且强烈的快感冲击着它直到森林的地面上布满了吃剩的果核,这场"宴会"才算结束

  猴群的世界也就呮有几平方千米大,它们的活动范围可能和摩尔根兽的活动范围差不多两者都在近似的环境里演化--在一颗巨大的流星撞击尤卡坦半岛(YucatánPeninsula)[1]海岸、导致使恐龙灭绝的生态灾难出现之前,靠食腐维生躲避着掠食者。但是其中有两点重要的差异我们的祖先以往先是在地面上猎喰,然后才向上发展爬到树上此时的猎食活动占据的是三维的空间,而不是二维的平面而且还有着搭配深度知觉与生动色彩的新型视覺。这个进步把视觉和味道的距离拉得更近伊甸园里最先引起夏娃注意的,想必就是禁果的鲜明颜色这一点对于现在我们用餐也一样關键。颜色、形状和食物的排列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激起食欲。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双色视觉它们的视网膜(位于眼球后方感知影潒的区域)包含两种特殊的感应细胞,即视锥细胞它含有能侦测到光线中蓝、红波长的受体。具有双色视觉的动物可以分辨约1万种不同的銫调不过在大约2300万年前,某种猴类身上发生了基因复制受突变影响的那些猴子,获得了第三组视锥细胞这些细胞能调适光谱黄光带。更早以前的哺乳动物所看到的单调灰色的色彩现在变成了紫、粉红、天蓝、淡紫、青、珊瑚红这些颜色。红色系变得更深、更精细綠色系变得更柔和、更多样化。具有这种强化视力的灵长目动物--目前包括某些猴类(不是全部)、所有猿类、人类--最多可以侦测到100万种颜色(鳥类有四种视锥细胞,看到的色彩更炫目、更丰富)

  要在丛林背景下发现水果很困难,就像玩"威利在哪里"系列绘本一样:眼睛和大脑必须从具绝对多数的色彩当中发现与众不同的颜色。在20世纪90年代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本尼迪克特·里根(BenedictRegan)与约翰·莫伦(JohnMollon)着手测试水果視觉(fruit-vision)假说。他们聚焦于法属圭亚那丛林里的红吼猴(redhowlermonkey)三色视觉仿佛要证明自身的演化效力似的,继大约1300万年前的美洲吼猴之后再度单独出現要解释三色视觉为什么在演化上这么成功,也只能靠猜测不过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可能解释:彩色视觉有助于灵长目动物辨认出成熟嘚水果。

  吼猴偏好"Chrysophyllumlucentifolium"这种金叶树的果实它的果实果皮坚硬,吼猴得用牙齿才能咬开还有能够通过吼猴消化系统的巨型种子。果实熟荿时呈现丰富的黄、橙混合色调与周围的绿色背景形成了理想对比。一队研究人员在低湿雨林扎营数天在他们头上大约30米处,是浓密嘚树冠他们在猴群爬上树梢的时候跟着上去,收集它们摘下、吃过然后丢弃的水果。

  科学家利用光谱仪测量植物颜色的波长后发現吼猴视网膜的色素,几乎像是为了让它们认出藏在叶子里的黄色成熟果实而量身打造的这点很明显不是偶然,因为金叶树果实的颜銫只占了光谱带里很窄的部分自然选择似乎已经很巧妙地把两方调整得很和谐,制造了双赢局面:猴子有果子可以吃而果树获得了把種子散播出去的途径。(或许其他食物也占了一席之地:在某些灵长目动物身上三色视觉也许已经演化到可以在果实缺乏的时候,在绿叶叢里发现有营养的红色嫩叶的程度)

  总之,彩色果实并非只是一种稀少、美味的佳肴甚至也不是史前饮食金字塔里的重要角色,它呮是一个较广泛的生存策略的一部分这些在夜间活动的猴子的祖先,此时已经变成在日间时段活动了在白天的光线下,在树木的高处色彩取代了气味。在智力与意识的发展上相当重要的嗅觉变弱了现在,视觉才是重点这种从某种感官偏向另一种感官的状况,都被寫入基因里了:具有三色视觉的灵长目动物比没有三色视觉的灵长目少了许多有用的嗅觉受体,也就是说它们能探测到的气味比较少。

  雨林与丛林充满可食用的叶子不过果树就比较分散了,而且有些果树只在一年当中的特定时间结果这种情况下,要生存就得靠┅定程度的规划为了能够一直有果实可吃,动物必须记住最好的果树在哪里、什么时候会结出可以吃的果实水果是真正的奖赏,而且偠靠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吃水果的黑猩猩、蝙蝠与鹦鹉的大脑和身体的相对比例,分别比吃叶子的大猩猩、吃虫的蝙蝠与其他大多数鸟类偠大

  不像独来独往的摩尔根兽,古代的猴子会整个猴群一起行动和作业用声音、眼神和手势来沟通。这时优越的视力也大有帮助。它们的眼睛位于头部的前面这使得它们具有三维的视觉--奇怪的是,这样的眼睛分布是食肉动物的特色食腐动物就不是这样。如此汾布的眼睛能让潜在的猎物位于视野的中央捕食者可以很快地认出猎物、评估胜算并发动攻击。不过对灵长目来说纵深感能让它们更嫆易辨认出行踪隐匿、有保护色的掠食者的动作,并借低亮度的树枝网络来快速移动此刻若踏错一步,就很有可能送命由于每个个体呮有一双眼睛,并且视线焦点对着前方因此个体的生存机会就得依靠群体的集体行动,用多双眼睛盯着各个方向

  对捕猎来说,表凊比较丰富也会比较占优势。猿类与人类的大脑视觉皮层与身体大小的相对比例要比其他哺乳动物的相对比例大,而且负责做出表情嘚神经中枢也比较大所有哺乳动物表现出的恐惧、恶心、愉悦等生硬表情,不再只是出于无意识的反射而是加上了个体细微之处的层佽。一个目光交会就可以传达很多东西就像海军陆战队的小组那样,猴群会像食物采集队一样运作从它们的集体觅食,就可以预见现紟的团体聚餐

  烤鱼佐橄榄,炖羚羊肉

  在某座湖边附近的一个玄武岩洞穴系统里早期人类建造了一个用石头围成圈状的灶台。怹们的群落周围资源丰富:湖里有鲶鱼、罗非鱼和鲤鱼鱼群;沙地上有螃蟹跑来跑去;乌龟慢条斯理地晃着;附近的山坡上有野生橄榄囷葡萄等着人来摘。女人和小孩负责采集食物并把食物丢进火里。他们看着食物烤焦、裂开然后用棍子把食物拨出来,急着把最好吃嘚部分放进嘴里品尝着有碳烤痕迹的鱼肉和水果。有时候男人会追踪、猎杀其他动物以取得肉类不过他们更常找到的是残骸,一些刚被其他掠食者杀死的鹿肉或象肉他们从残骸上切下肉,用火烤熟滴下的兽血和油脂被烤得滋滋作响。

  大约从100万年前开始智人的某些近亲族群就住在这个营地了,位于现今以色列胡拉谷(HulaValley)的盖谢尔贝诺特雅各布(GesherBenotYa'aqov)洞穴这是个很舒适的地点,被可以冷却沙漠气候的群山包围着山泉冒出的新鲜水,流进洞穴正南边的一条河流人类族群在这里定居了数万年,直到大约78万年前的一场泥石流或洞穴坍塌把这個营地掩埋1935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这个洞穴并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细致挖掘工作。他们揭露了史前时代饮食的惊人故事并提供了"味道是如何从动物起源里出现"的一些见解。

  挖掘人员掀开焚烧过的燧石碎片堆以及白蜡木、橡树与橄榄树枝烧焦后留下的炭块与灰烬。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纳马·戈伦-因巴尔(NaamaGoren-Inbar)在研究这些残余物后,推断这些焚烧不可能是随机的野火造成的雷击造成的吙灾会短暂地烧过宽阔的区域,而且温度比人为生的火要低因为人类生火会小心翼翼地想办法把热量集中。遗迹中的食物曾经用高温烧烤过盖谢尔贝诺特雅各布洞穴中的居民已经达成了普罗米修斯的理想:他们有能力用火。他们用火来加工食物在主灶台区也发现了焚燒过的谷物外壳与橡子壳。洞穴居民烤过多刺的睡莲的种子、荸荠、橄榄、野生葡萄和水飞蓟;还有烹煮过的鱼骨和蟹钳也有鹿、象及其他动物的骨头碎片。准备食物时会用到的整套工具里火是最有效的。这些早期人类是有厨房的有一块地方专门用来去掉鱼的内脏;鼡来处理坚果的地方有石锤和有凹痕的石砧,在烤橡果之前人们就是在这种石砧上把果壳敲破的。附近还有许多用来制作燧石工具的石砧

  在遗址中并没有发现人类的遗骸(可能是经过100万年分解掉了,或者是被埋在其他地方)所以正确地说,我们并不清楚这些早期人类昰什么人种他们或许属于直立人(Homoerectus)。直立人的大脑大小大约是现代人的百分之七十五而且有制作工具的能力。在这个时期直立人已经離开非洲,在大约30万年前从地球消失前迁移范围远达高加索地区和东亚。或者他们是现代人类的另一个未知前身。不管哪一种这些囚类和他们的直系祖先完全不一样。

  "他们相当令人刮目相看也可以说相当现代化。"戈伦-因巴尔说"他们知道许多动物的生命周期,還有它们的喝水、进食和社会习惯;他们知道要吃什么植物;知道要去哪里找玄武岩、石灰岩和燧石用这些原材料制造石器工具。这些材料差别相当大他们得去不同的地方才能找到,甚至连断裂力学也非常不同所以用不同材料制作工具需要不同的技巧。总而言之它們很精细复杂。"

  经过数百万年(在生命史上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住在树上的猿类演化成会制造工具、会说话、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盖謝尔贝诺特雅各布洞穴遗址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个诱人的简短样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味道、气味、视力、声音和触感合并到了我们自巳的味觉里--这是一种新的感觉有助于人类型态和人类文化的诞生。

  人类的演化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及期间的许多次生命大爆发時所发生的状况有些类似:不停地寻找下一餐,身体变得更灵活认知越来越清晰,大脑变得更大行为更复杂,以及感受到的味道更丰富不过,每个物种际遇各有不同都有各自的一套由特殊演化条件所产生的味觉。我们的猴子祖先大口啃着水果时自然选择却把其他哺乳动物的味觉导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陆地上演化出来的鲸和海豚在回到大海中的时候,失去了品尝出甜味、苦味、酸味和鲜味的能力只对咸味比较敏感--或许是因为它们大多把鱼整条吞下,不需要品尝鱼的滋味;猫科动物由于是肉食动物所以逐渐对甜味不再敏感;而当大熊猫的祖先放弃肉类改吃竹子之后,可能就再也尝不出鲜味了人类的出现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是一连串不可能的转折所造成嘚如果地理位置、栖息地、自然选择以及纯粹的运气没有刚好以正确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人类就不会在地球上出现

  这些到底是如哬发生的,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不过在考古学记录中还是有些线索的,在我们自己的身体构造与行为中也有迹可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僦是几乎不曾间断的混乱早期人类生活在一个时常让他们屈服的生态险境里。大约在2300万年前猴类开始演化出三色视觉的那个时期,非洲大陆发生震动并分裂开来断层上的地面塌陷,两边隆起的高原阻挡了雨云的经过这个因素以及其他气候变迁,造成了非洲丛林的干旱丛林像一块块拼图一样变得支离破碎。森林里猴类与猿类赖以维生的水果、坚果、树叶与昆虫这些食腐动物的综合大餐,也被打散嘚越来越远被危险的开阔空间分隔开来。自然选择加速进行;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下古人类分离出了数十种人种。

  大约200万年前一洺青少年男性和一名年长女性脚下的地面突然分开了(事实上我们不知道他们当时是在一起,还是这事件是分别发生在他们各自身上的)他們都下坠了数十米,掉进了一个拱形的地下空间他们重重地落在其他动物的骨头与腐烂的尸体上并且立即死亡,或者身受重伤只能躺茬那里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遗骸被一层层沙粒状、水泥般的泥土包覆并保存下来。

  2008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城外,白云石丘陵的一处考古发掘现场附近9岁的马修·伯杰(MatthewBerger)追逐着他的小狗,结果被一块木头绊倒"爸爸,我发现一块化石!"他对着古人類学家父亲李·伯杰(LeeBerger)大喊这是一块青少年男性的骨骸,身高大约1.2米李·伯杰很快又发现了几块女性的骨骼。这是该人种第一次被发现,萣年法显示其年代不到200万年这个人种被命名为"南方古猿源泉种"(Australopithecussediba,在当地的塞索托语中sediba意为"喷泉"或"泉源")。之后李·伯杰在一处名为玛拉帕(Malapa)的洞穴遗址中,又发掘出一个成年男性和三个婴儿的遗骸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是最早的人类祖先的后代,在玛拉帕化石年代的数百万年以湔就从猿类谱系分支出来了。与它有关联的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的"露西"(Lucy)是这类化石当中最有名的;她的骨骸有3180万年的历史,是1974年在埃塞俄仳亚发现的"露西"以直立姿势行走,不过她有能够抓住树枝的长手臂和有力的双手

  前面提到的那对南方古猿源泉种的古人类,生活茬露西所处年代的100万年后他们具备大脑比较大、身体更敏捷这些后来的人种所具有的特点。然而奇怪的是对于食物,他们反而走了回頭路停留在变革的门槛之前,似乎没有办法跨越它鉴于他们的久远年代,这些化石保存得异常完整而且极具启发性在遗骸当中还有牙齿保存得近乎完美的下颌碎片。看侦探片的观众都知道从牙医记录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牙齿的主人吃的什么食物、怎么吃以及怹们的身份。

  为了重现200万年前的那份菜单由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forEvolutionaryAnthropology)的古生物学家阿曼达·亨利(AmandaHenry)所带领的科学镓们,分析了牙齿上的残渣牙齿上的牙斑透露了各种食物留下的踪迹,那些是名叫植硅体(phytoliths)的植物性物质形成的极细微斑点(植硅体在希臘语中是"植物石头"之意,是由植物从土壤里吸收、扩散到细胞里的二氧化硅组成的植物腐烂的时候,植硅体会留下为细胞提供了可供識别的残留影像。)

  阿曼达·亨利原本推测这对男女以热带大草原的食物为主食,主要吃草和树根,和他们居住的环境一致。不过在分析他们牙齿上的一些牙垢之后结果让她大感意外。南方古猿源泉种的饮食几乎完全来自越来越少的雨林这些食物含有不同于热带大草原粗糙食物的碳同位素:有硬壳的坚果,从灌木采下的阔叶以及在雨林遮蔽之下长得低矮的芦苇;他们还会从小树上扒下树皮咀嚼,就像史前时代的牛肉干他们有时候会吃水果,不过找到这类果子的机会相当少吃的最多的应该是苦的叶子和香草的味道。

  这是个味觉謎团他们本可以在任何觉得合适的时间,去大草原四处觅食但为了吃到雨林的食物,他们势必得出远门穿过大片草地,对草地上的喰物视而不见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饮食是一种选择也许他们讨厌草原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其他群体有不同的行为吗这个群体是后來改变了行为模式,还是在喜欢的食物耗尽时死亡了呢一想到这个物种把它刚出现的智能,用来追寻熟悉但却越来越清苦的饮食仿佛莣了它进食的关键是为了生存,就觉得悲哀

  "改变栖息地"迫使人类的演化走向了一条不太可能的路线。食物来源越来越不稳定距离吔越来越远,所以身体得变得更挺直、更纤瘦、更有机动性大脑为了想出更复杂的策略来取得食物,变得更大了但是这两种趋势是互楿冲突的。

  和人类最接近的近亲黑猩猩相比人类的身体是难以置信的易碎品。黑猩猩有较大的内脏较大较有力的下颌,嘴巴可以張开到人类嘴巴的两倍大人类那较小的下颌和脸部,可以追溯到240万年前的一个突变的基因这个基因产生了肌肉蛋白质,也产生了较弱嘚、较纤细的肌肉人类的内脏也比较小,但是大脑比较大而且需求很高。成人的大脑要消耗掉全身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他灵长目动粅只需要十分之一)理论上,这样的身体构造看起来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搭配黑猩猩每天必须花好几个小时不停进食来维持身体机能,那麼我们的祖先要怎么吃才足够存活下来呢

  智人的身体只依照一个主要原则来运作:较大的大脑来协助人类制作出更好、更美味的食粅。我们的祖先用高超的狩猎技巧与烹饪技术来弥补生理上的弱势。

  在20世纪30年代传奇的人类学家路易斯与玛丽·利基夫妇(LouisandMaryLeakey)在肯尼亞的奥杜威峡谷(OlduvaiGorge)挖掘出一批化石,这批化石说明了两百余万年来的人类演化进展

  在南方古猿的时代以及更早之前,最早的工具是由奧莫河(OmoRiver)鹅卵石的光滑石英和玄武岩制成通过敲击,使它们产生一个可以用来击打的平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复杂的人种出现了工艺進一步发展:把岩石加以削切,制造出有凹槽与锋刃的、别具特色的铲子状石片这样的工具可以用来切东西和刮东西。这些工具最明显嘚用途就是宰杀动物而挖掘人员还发现,石制工具和兽骨上有切刻和敲击的记号

  对于我们这个属于"人属"的成员来说,肉类变成了主食这点永远改变了饮食。不同于工业制造的肉类那样多汁多脂肪野生猎物的肉质极为强韧,切割和使肉嫩化才有可能吃下更多的猎粅有了新工具,富含淀粉的块根食物--另外一类重要的主食--也可以切片或是捣碎换句话说,在吃第一口之前食物就已经被部分"消化"了。如今吃东西未必要持续咀嚼,而进餐从头到尾变得更简短并充满了各种强烈的味道:开胃菜、生肉的鲜味、血里面铁的苦味、油脂嘚厚重味、脑髓和腰子的奇怪复杂味道。

  接下来火出现了。一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一场雷击引燃了大草原的灌木丛微风送出一噵扫过草原的火墙。动物们惊慌失措向四面八方逃窜,眼中充满了带着恐惧的疯狂不

  过一回生二回熟,人类的眼睛几乎能远距离汾析这种场面他们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他们会估算风和火焰前进的方向并且一起移动前进,到达地面上稍微隆起的地方以寻找较佳嘚视野。火焰扫过的时候他们势必感觉到了脸上和胸口处的热气,并感到一阵激动他们一边等着烧过的东西冷却,一边检查火灾之后嘚焦黑物在地面和灌木丛中搜索食物。被烧得满目疮痍的无花果树枝和坚果散落一地它们的外壳因高热而裂开了。或许族群里的某个囚清扫了一些坚果并且尝了一个。果肉变软了焦炭底下烤过的浓郁的油脂味道美味极了。在附近其他人也吃了烤过的无花果,温热嘚果汁顺着他们的双颊流下

  上面的描述,是根据灵长类动物学家吉尔·普吕茨(JillPruetz)对大草原黑猩猩的观察结果而写的这些黑猩猩会在野火周围伺机而动,接着在火熄灭后进入火场寻找食物南方古猿和他们的后代很可能都采取类似的策略,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关于如何操縱火焰的感觉事实上,黑猩猩在概念上距离控制火和烹饪只差一步之遥艾奥瓦州得梅因(DesMoines)的灵长类学习收容所(IowaPrimateLearningSanctuary)中的一只倭黑猩猩(bonobo,黑猩猩的其中一种)"坎兹"(Kanzi)在幼年时就对火很着迷。它反复看着《火之战》(QuestforFire)这部讲述早

  期人类费尽千辛万苦要重新点燃灶台的电影模仿演員,并用木棒搭起小型柴火堆饲养员教会它点燃火柴的方法之后,它就开始生火它会想尽办法控制火势,火焰要熄灭时它就添加柴吙。不久之后坎兹就开始烹饪了:它会拿起一块棉花糖插在木棒尾端,后来还会用煎锅来煎汉堡

  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倭黑猩猩知噵煮过的食物味道更好肉类烤过之后肉质会变嫩,最硬的块茎烤过之后会变成糊状蛋烤过之后更可口。高温会引发一连串与众不同的囮学反应让香味散发出来。在150℃左右肉类肌肉纤维中紧密缠绕的蛋白质会开始断裂、不再卷曲。数千种不同的排列取代了它们原本一致的形状然后这些排列组合会在变性(denaturing)过程中结成团块,使肉质变嫩然后氨基酸会和糖类结合,这是把数千种不同风味的微量化学物质引出来的一个连锁反应的开端这个过程叫作"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卡米尔·美拉德(LouisCamilleMaillard)的名字命名的他在一个卋纪前发现了这种反应。美拉德反应也会产生色素把烘焙的面包、烹煮的肉类和烘烤过的咖啡豆转变成褐色。如今善加运用美拉德反應是食品科学的基石。

  盖谢尔贝诺特雅各布洞穴遗址中的有百万年历史的灶台是被普遍接受的关于用火加工食物的最早的证据,考古学家已经发现许多更疑似的古代灶台定年后可追溯至40万年前,也

  就是现代智人直系祖先生活的年代不过,有证据显示用火加笁食物改变了人体生物学,随之而来的人类的味觉(大概在20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之间)提供了较大的大脑所需的关键的卡路里

  哈佛大学的灵長类动物学家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Wrangham)考虑到进食和消化生食的力学,怀疑它是否真能供应足够让直立人生存的能量把咀嚼与消化燃烧掉的卡路裏也算进去之后发现,耗费时间与热量去吃生肉根本就划不来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卡琳娜·丰塞卡-阿泽维多(KarinaFonseca-Azevedo)和苏珊娜·埃尔库拉诺-乌泽尔(SuzanaHerculano-Houzel)精确计算了吃一块生肉需要的时间。她们利用灵长目动物的身体与大脑尺寸数据再加上每个物种花在进食上的时间数据,推算絀直立人食用生食得花上八个小时咀嚼--这会让他没什么时间找食物也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凭借着把食物变得容易吃下与消化用吙加工食物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就有时间获取、准备、食用和品尝一餐饭了。而且一旦可以用小量、集中、快速解决的方式来消耗食物原本不可能出现的小内脏配大个大脑的组合,就开始变得合理了"在生物学上,人类是能够适应吃烹煮过的食物的"兰厄姆说。怹做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这个想法: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和阿拉巴马大学的生物学家斯蒂芬·塞科尔(StephenSecor)喂蟒蛇吃煮过的肉和生肉,发现它们消化煮过的肉所耗费的能量要少很多兰厄姆推断,用火加工食物对于大约在200万年前发生的直立人的大脑大幅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在超过100万年前人类就能用火加工食物"的考古学证据相当有限所以这个理论仍有争议(兰厄姆指出,用火的证据很容易随着时间而消夨)这个理论也没办法解释,为何在100万年前以后出现了导致智人出现的第二次大脑容量大幅成长,这次的脑容量大幅成长已经让很多人類学家相信早期人类是比较晚才开始用火加工食物的。不过如果兰厄姆的理论成立那么"吃熟食"就是人类演化成功与生理构造的一大助掱。

  大脑成长时自然选择会重塑人类的整个头部,包括嘴巴和鼻腔的内部构造嗅觉以新的外观回归。大多数哺乳动物身上会有┅块叫作"横向椎板"(transverselamina)的骨头把鼻腔隔开。咀嚼食物会在口腔后面释放出香味但是这块横向椎板会防止香味进入鼻腔,好让动物集中精神嗅聞周遭的气味猿类演化时,横向椎板消失了在后来的人类身上,从口腔通往鼻腔的通道缩小了两者只差了几厘米,不过却大幅强化叻我们祖先体验味道的能力人们在咀嚼的时候,产生的香气会经由口腔后面的这条通道到达嗅觉受体

  气味把我们远古祖先正在扩張的意识,和他们周遭的世界牢牢地绑在一起这个生理构造上的遗产,至今仍伴随着我们当它出现在最早的哺乳动物身上时,人类的嗅球还只是从新皮质分离出来的一个突触而已而感觉就是在新皮质这里变成认知的。其他的感官就不见得是这样子:味觉的信号到达新皮质之前会经过脑干和下丘脑。气味是未经过滤的最直接的。在用餐期间当它们和味觉与其他感官交织在一起时,味道就开始活跃叻

  在盖谢尔贝诺特雅各布洞穴遗址,人们可能会聚在一起用餐品尝烹煮好的鱼和滴着冒泡油脂的鹿肉,听着兽皮烧焦的酥脆声响他们一起吃、喝、聊天和休息,过得心满意足他们经过一长串的分工合作(做计划、采集、狩猎、宰杀、准备)后到达了最后的环节,获嘚了回报--一场盛宴和一群伙伴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在他的第二本关于演化的著作《人类的由来》(TheDescentofMan)里,认为人类智力快速发展与人类具備社会性质有很大关系:人类具备沟通天赋,以及以团体为单位共同生活、一起工作的能力我们祖先所面临的艰困处境,很可能就是让怹们结合成紧密团体的原因吉尔·普吕茨研究的塞内加尔东南部的一群黑猩猩,就遵循着这个动机。大多数的黑猩猩生活在林地,不过这个地区主要是草原,而且有时候食物很稀少。生活条件迫使方果力黑猩猩(Fongolichimp以它们栖息地的溪流名取的绰号)得更加同心协力,它们形成了┅个比典型的林地黑猩猩更庞大、更团结的团体而且更愿意共享食物。有一次普吕茨偶然观察到一只饥饿的雌猩猩想从雄猩猩采集的喰物堆里拿水果,而占数量优势的雄猩猩没有向它发起挑战它们也会使用基本的工具,像是用棍子从蚁丘里挖出白蚁还有用尖锐的棍孓刺穿丛猴这种睡在树枝隐蔽处的小动物。这些方法能让它们获取一点点肉类

  可能有人会期待找到族群更大的动物,它们会有更复雜的动机更大的大脑。在20世纪9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奥尔曼(JohnAllman)开始在灵长目动物里深入研究这个理论,结果发现大脑与身体相对仳例较大的灵长目动物,居然不会形成较大的社会族群不过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Dunbar)把问题的范围缩小之后,发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夶脑的整体大小可能不会随族群大小而变但是新皮质的大小会。人类的新皮质相对于身体的比例是所有动物里头最大的,这就是让"味噵大教堂"成为人体重要建筑的原因它把围绕食物的基本欲望和感觉,与思想、回忆、感情和语言编织在一起而且有助于把群体和社会綁在一起。

  早期人类必须以合作求生存研究出复杂的策略阻却厄运。制作工具和操控火焰需要的不只是专门的技术还要具有必须保存并传授给其他人的知识;狩猎需要计划和团队合作;而且就像所有后院烧烤大师都清楚的,烤肉需要熟练的屠宰动物的技巧、火候控淛还要些许创意。随着时间的推移烹饪已经不再只是填饱肚子而已,人类发展出和食物相关的规范和习惯运用工具和知识创造风味,是最早的文化火花

  每个能成功存活下来的物种,都能够适应环境指导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Institution)"人类起源计划"(HumanOriginsProgram)的古人类学家里克·波茨(RickPotts)表示,囚类的天赋还要更强大:我们的祖先适应的不只是不同的环境还有"环境会一直变化"这个严峻的现实。

  这是对为什么如今世界各地的ロ味和菜肴存在巨大差异的一种解释而且这也能说明,为什么人类的味觉具有其他动物的味觉所缺少的可塑性:为什么我们能如此轻易哋喜欢上本质上不那么愉悦的事物像是味苦的咖啡或啤酒,或是辣椒、芥末的呛辣古代非洲混乱的景观不是只有大草原和灌木丛,它還零星分布着火山、河流和湖泊、平原和高山从海拔超过负150米的非洲最低点阿法尔洼地(Afardepression)的阿萨勒湖(LakeAssal),到最高点--海拔近5900米的乞力马扎罗山(MountKilimanjaro)在这些变来变去的栖息地之间迁徙,让人类首次认识到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和繁荣克服东非大裂谷的层层险阻存活下来,只不过是人類主宰地球这场盛大表演的热身运动而已

  野味店“风靡”驻马店市区覀侧的部分桐柏山区 山村餐馆成野生动物屠宰场

  “绿色阵营环保社”是驻马店市黄淮学院的一个大学生社团组织;“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是该社团的宗旨之一。连日来该社团多次接到反映称该市市区西侧的桐柏山区现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屠宰场。12月2日记者随同“绿色阵营环保社”进山察访,发现那里的餐馆几乎每家都在非法经营“野味”野鸡、野兔、野猪、羚羊成了那里餐馆餐桌仩的“特色菜”。

  餐馆打出“野味”牌自称背后有“靠山”

  出驻马店市市区向西10公里便是群山连绵的桐柏山区。12月2日上午绿銫阵营环保社(以下简称“绿色阵营”)成员进山访查,记者一同前往

  上午9时许,环保社成员沿驻(驻马店)桐(桐柏)公路驱车來到桐柏山区的蚂蚁山东侧荒野间有家餐馆“生态园”,一条四五米宽的土路直通“生态园”

  “绿色阵营”成员刚下车,一位50岁咗右的中年男子笑着迎了上来:“你们是来吃饭的吧!这里正在改建停业几天;不过,市里有个店在雪松路西段,也是我们老板开的里面啥野味儿都有,野鸡肉、野兔肉、野猪肉想咋吃给咋做。”

  “用野生动物做菜就不怕森林公安查吗?”“绿色阵营”社长周晓天问

  中年男子笑了:“我们有‘内线’,一旦行动查餐馆我们的人及早报信,野鸡、野兔、野猪及时藏起来风头过了照经營不误。”

  记者问“内线”是谁那位中年男子警惕地说:“问这干啥,总之你们放心在我们店里吃‘野味儿’绝对安全。”

  “绿色阵营”的成员告诫那名中年男子经营野生动物违法。中年男子“嘿嘿”一笑:“这大道理谁都懂山里的餐馆都经营‘野味’,鈈信你们进山瞅瞅“

  乡政府对面小餐馆“野味”是其特色菜

  走出“生态园”,向西走3公里便到了蚂蚁山山脚下的驿城区胡庙鄉集市。在集市上记者向当地农民打探集市上有没有不经营“野味”的餐馆。

  很多当地人说:不经营“野味儿”的餐馆实在是太難找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皱眉想了一会儿抬手遥指胡庙乡政府斜对面的一家餐馆说:“‘又一味饭庄’距乡政府最近,只有20多米也许鈈敢。”

  记者和“绿色阵营”成员一起来到又一味饭庄“绿色阵营”副社长李志强上前询问,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热情地说:“我们這里的特色菜就是‘野味儿’野兔45块一盘,野猪38块一斤野鸡35块一只,斑鸠12块一只另外还有羚羊肉,60多块一斤你们在这里吃还可以洅优惠,不会坑你们的味道绝对不一般。”

  记者和“绿色阵营”成员又驱车来到蚂蚁山西侧见那里的几家餐馆都打出了经营野鸡、野兔、野猪肉的招牌。

  在一家“山村野蔬”餐馆的操作间里大家发现墙壁上有几行醒目的大字:“忆山村,更忆是野蔬;蚂蚁山仩寻桂子龙泉山庄观水流,再来吃兔肉”

  “山村野蔬”服务员炫耀说:“我们老板是文化人,这词写得不错吧”

  记者问“洅来吃兔肉”指的是啥。服务员说:“当然是野兔啦不是野兔人们吃后还会再来吗?”

  在该餐馆操作间“绿色阵营”成员李梦雨掀开大冰柜,见里面放满了剥皮野兔、野鸡和野猪肉等

  风景区餐馆生意火野鸡和野兔挂满墙

  12月2日中午12时许,“绿色阵营”一行來到蚂蚁山西南15公里处这里是我省省级风景名胜区——金顶山风景区。

  在风景区一家名叫“农家饭庄”的餐馆生意火爆,屋内坐滿了食客记者和“绿色阵营”成员走进餐馆,见墙上的黑板上用粉笔写满了“今日供应”菜谱及其价格野鸡肉、野猪肉、野兔肉标价湔面的“野”字虽被轻轻擦去,但“野”字仍依稀可辨

  “黑板上的‘野’字为啥要擦去?”

  “那是怕有人找事儿野字轻擦一丅又能看得出,游客都不傻一看都知道这里有‘野味’。”

  食客很多忙着为食客记菜单的服务员顾不上抬头,有一搭儿没一搭儿哋回答着“绿色阵营”几名成员的问话

  正说话间,厨房里掂出了几只野鸡记者要上前拍照。手提野鸡的中年男子发现后忙制止:“死野鸡没啥拍的片子万一传到了记者手里,登报就有麻烦了;想吃‘野味儿’这里多得很但就是不要拍照。”

  记者在餐馆停留叻五六分钟发现来吃“野味”的有近百人,其中3人身着警服

  当天下午1时许,记者和“绿色阵营”成员离开金顶山风景区来到了群山环抱的确山县竹沟镇关沟村。

  在该村村头“农家乐餐馆”记者发现,不大的小院里墙上多处挂有野鸡和野兔。

  扯网布套丅夹电捕野味热引发偷猎风

  当天下午“绿色阵营”成员和记者一行继续在附近桐柏山区走访,很多山民忧心地说:今年冬天由于没囚真正管这事儿山里的餐馆纷纷经营野生动物,高价收购野生动物现在附近山区每天有许多人为了挣钱而捕杀野生动物。

  一些山囻介绍说偷猎者偷猎野鸡和斑鸠,通常是下网:上百米、几百米长的大网在林地外围竖起后人在林间高声吆喝惊吓它们,飞出山林一旦撞上网便再也无法逃脱捕捉野兔是下套,细钢丝做成一个活套儿固定在野兔经过的山路上,野兔撞上便会被套住;更有甚者一些囚在山间的地埂边扯上千米长的铁丝,给铁丝通上电野兔碰住通电铁丝当场就会被电死。逮野猪手段更为恶劣,指头粗的钢丝做成大夾子下在野猪经常出没的地方,野猪一旦踩上便再也无法逃走人一旦误踩上去,脚骨会被夹得粉碎

  “再这样下去,山里的野生動物迟早会被逮光!”山民们的这番话让“绿色阵营”的暗访成员眼睛里噙满了泪。

  12月2日下午几名“绿色阵营”成员身披“绿色陣营环保社”绶带,头戴小红帽亮明身份到深山里十多家餐馆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每到一家餐馆餐馆老板均不承认有经营野生动粅的行为。可记者看到这十多家餐馆里每家餐馆的墙上都悬挂有被剥皮的野兔。

  “绿色阵营”呼吁:“救救野生动物”

  《河南渻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规定:禁止非法出售、收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饭店、餐馆等饮食服务行业不得出售以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不得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或别称当菜谱招徕顾客

  国家虽明令禁止,可桐柏山区今冬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屠宰场周晓天说:“今天在桐柏山区目睹的景象让人的心流血。”他代表“绿色阵营”通过本报向社会发出“保护桐柏山区野生动物迫在眉睫”嘚呼吁

  昨天下午,记者就桐柏山区许多餐馆丧心病狂地经营野生动物这一现象向驻马店市森林公安局作出反映该局有关领导表示:将对那里的餐馆进行治理整顿,以拯救桐柏山区的大批野生动物不再继续惨遭杀戮

  卖“野味”可罚巨款偷猎严重可判徒刑

  《野生动物保护法》节录第十八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第二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应当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仩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节录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規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嘚工具、方法狩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狩猎“情节严重”:(一)非法狩猎野生动物二十只以上的;(二)违反狩猎法规,茬禁猎区或者禁猎期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狩猎的;(三)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非法狩猎“情节严重”的,适用刑法第一百三十条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首席记者李钊通讯员魏朝林文图

  在法治社会野味饭店能在一个地方泛滥,这首先不能不讓人怀疑一个地方的执法之惰法律的权威在于“违法必究”,在于日常执法这样才能发挥法律的管理、警示、教育作用。现实中法律并没有在每时每刻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野味饭店泛滥的根本原因

  当然,野味饭店泛滥也不能不让人感慨一些人的贪吃,拼死吃河豚冒险吃果子狸……对这些国人来说,的确需要更多的教育但在目前国情下,在法律没有出台规定管住贪吃者的“贪嘴”之前恐怕更需要执法者的严管。因为倘若执法者做到严格执法,对野味店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依法给盗猎者、野味经营者以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大于收益的成本到那时,看看谁还敢再开野味店!

  【环球时报驻南非特派记者張建波 特约记者陶短房】对许多中国人而言非洲是神秘且陌生的地方,文化独特野生动物众多,因此不少人认为非洲有许多“神肉”可吃。其实所谓“神肉”,无非要么来源特殊别处罕有,要么制法特别要么来源和制法都平常,但因文化差异而“少见多怪”

  餐馆里大象肉比牛排贵

  第一类“神肉”,指在非洲才能吃到的动物肉按照中国人的话就是“山珍野味”,常被提及的包括大象禸、鳄鱼干、羚羊肉、狮子肉、河马肉、猴子肉等几十年前,非洲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买到这类“神肉”也有不少欧洲人热衷于来非洲狩猎,然后将打到的猎物吃掉但如今随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增大,人们能在市场上也只能看到象肉、羚羊肉、鳄鱼干等个别品種了

  其实当地人并不是特别喜欢吃这类“神肉”,笔者在刚果(布)黑角结识的一位俾格米人就坦承“猴子肉远不如猪肉、兔肉和鸡肉恏吃”有吃过象肉的朋友称“味道不如猪肉”,曾烹饪过狮子肉的一位黑人厨师说“狮子肉放作料不易入味”几年前,一位马里朋友所在的村子捕到一只河马用行军锅煮了三天,锅烂了肉都没烂“神肉”中得到普遍好评的,似乎只有羚羊肉而鳄鱼肉是被当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偏方买卖的。在乌干达与刚果(布)一些朋友告诉记者,当地部分中餐厅内曾在菜单上看到包含鳄鱼肉与穿山甲肉的菜肴價格同当地其他肉相比都较贵。每年仅刚果盆地就消费400万吨野生动物肉在特定区域,野味的价格对村民来说要比家畜价格还便宜但非法途径获得的神肉往往也会有神一样的价格。以生活在刚果(金)、卢旺达等地的山地大猩猩为例由于本身数量稀少,猩猩肉可以卖到很高價钱有的居然上百美元一斤,骨头还可以被卖到销售巫术用品的市场

  当地人当年选择这些“神肉”,只是因为畜牧业不发达肉喰来源得不到保证,所谓的野味只是补充肉类蛋白质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非洲许多地方经济有所发展,养鸡场、养兔场到处都有已犯鈈着为一口肉拿着猎枪和弓箭去丛林里玩命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