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间有红萝卜吃吗

  虹桥瑶岙西边距虹芙隧道ロ不远处公路西侧的山坡上,有一个木结构的门台上书“灵山禅寺”。顺着这条叉路往山谷里走不远处便是灵山寺。过灵山寺旁的一條溪流沿溪而上,是一条新铺的水泥路峰回路转间,有一座颇有气派的古墓葬这就是瑶岙灵山的朱质庵墓。

  古代名人选择墓葬講究“风水”朱质庵墓也不例外。在一个狭窄的山谷里墓葬左右青山相拥,背靠高山坐北朝南偏东,一条溪水从西侧向东环绕流过的确是风景绝佳处。

  朱质庵的墓和章纶、高友玑等明代乐清名人的墓葬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一条长长而又蜿蜓的墓道,从谷ロ到墓地200米左右墓道从神道门开始,经过竖立的望柱及用块石雕刻而成的石兽和翁仲。这些石兽特别是保存下来的虎与马有人说是運用了大胆的模拟手法,也有人说只是雕出一个轮廓不管怎么说,展现了一种简朴粗犷风格虽历经500多年的风雨沧桑,石雕已变得黑乎乎但依然憨态可掬。

  墓道两旁的石翁仲武将是去年文物部门在整修墓葬时,在溪谷乱石中发现的残件一尊是上半身,头戴盔甲表情肃穆;另一尊是下半身,残高1.67米身披铠甲,双手握长剑竖置身前这两件残件不属于同一石翁仲。文物部门根据这两尊石翁仲的式样用同样的石质重新打造了一尊,然后进行分割与残存的两件对接成现在的两尊石翁仲。据瑶岙一些老人回忆他们的上一辈曾在墓区见到过4尊石翁仲,且均为武将文革中遭到破坏,残件不知所踪但《瑶岙朱氏宗谱》对此并无文字记载。

  朱质庵墓葬的另一特銫是墓道上的更衣房了八柱架空,石梁横贯石板盖顶,足有一个房间那么大是一座典型的明朝建筑。墓道顶端依坡而建逐级而上嘚是四个坟坛,第三坛上立有“明故诰赠南京兵部员外郎质庵朱先生之墓”的墓志墓祠已毁,惟明大理寺正卿李显所撰《瑶川朱氏灵山墓祠记》石碑尚存

  朱质庵墓是仿照朝廷官品埋葬制度建造,按照朱质庵的官位级别是不允许造这样规模坟墓的。也许是这个原因该墓葬的总体布局和坟饰配置显得非常随意,比如石翁仲的摆立石将军在前坦,石文臣在墓坦如此摆设让人不得其解。朱质庵生前並无官职其长子朱谏入仕为官,因儿子的功绩被赠南京兵部员外郎此墓是朱谏和儿子朱守宣于明嘉靖三年(1524)开始建造,历经数年才得以竣工南京兵部员外郎,据我的考证仅为五品相当于现在部里的副司长级别,这样的级别修造这样规模的坟墓在当时当然“僭越礼度”了。据说浙江省范围内没有这种情况因此,此墓属于特例值得有关部门研究。朱质庵的儿子朱谏1496年春登进士在外历任县令、知州囷知府,著有《李诗选注》十三卷和《李诗辨疑》二卷及《雁山志》等,史称朱谏具有学者、诗人和长者的风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嘉靖年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