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训练学员绝不破坏规则则我原谅他了

永远青春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將批判进行到底

对本能人来说,一切都是偶然的、相对的、即时的、碎片的;

对精神人来说存在是必然的、绝对的、永恒的、整体的。

从本能人到精神人的路上需要经过理性人。

席勒的这说法让我想到了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审美(感官)——伦理——宗教

简单说,就是人的一生经历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转变。

中国人太实在不喜欢跟你玩虚的。打倒一切牛鬼蛇神除了

但东方人的确是更感官的。大部分人都是感官的动物是感官的。

但他们偏要说自己感性

我以为感性不等于感官。感性源于一种敏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甚至會因为别人的痛苦而使自己感到更大的痛苦

——这么多冷漠麻木的看客,哪里来的感性

中国人向来不缺少观看的欲望:不管是鲁迅时玳的看客,还是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吃瓜群众

人们可以看得是越来越多了,但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和疲劳了而且有时候光看会让人有一种參与感,产生一种自以为有所行动的幻象但实际上看得越久可能越降低行动的欲望。正如苏珊·桑塔格曾说,人们看得饱受苦难者的照片越多,反而会变得对这种现象越没有感觉、越无动于衷。

只作用于感官而没有作用于心灵;只关注局部,而不理解整体;只关注内容而不在乎形式,这样的观看对理性和精神的发展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样看得多了,反而有碍于自己判断力的发展更何况,绝大多数被制造的视觉内容都是垃圾——资本或政治意识形态的输出罢了即使还有一些审美,但看多了终究是有害的

完成一次理想的观看,首先需要有观看的欲望其次是理解观看内容的能力。中国人不缺欲望(毕竟喜欢看热闹)但倘若他们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上来了,那么估計抖音、直播、短视频类的产品就不会这么火了不,应该说是一切社交娱乐和新闻资讯类的互联网产品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旁观,毕竟是安全的而且还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偷窥欲。前者由于怯弱后者由于自身的匮乏。

互联网公司深谙用户的心理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死命地攻击人的弱点,只管自己的流量和收益不管击破弱点后变得虚弱的人们。

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到处充斥着各种虚假、裹挟意识形态的图像信息,没有点“the way of seeing”简直就像是在枪林弹雨里裸奔。

自我是精神发展的基础;而自私是生物本能

沉浸自我而疏忽对他人嘚关心,与为了私利而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两者我以为是不一样的。结果看似相近但动机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无意的后者是有意嘚。

但是人们往往只看表面并根据表面下判断、做结论——他们太忙啦,哪有时间去关注、去研究表象背后的本质呢

人们总是显得忙碌匆匆的样子,但有时我不知这到底有多少意义有趣的是,很多人只是在扮演“忙碌”——他们告诉我这是职场生存法则

人们奔波劳碌,是为了生计为了赚钱;赚钱,要么是为了“有吃有喝有炮打”要么就是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是首先要有房有车有体面笁作)——都差不多。可得到这些又是为了什么为了短暂寻欢?为了繁衍后代为了后代,这个理由伟大光荣正确于是,为了送孩子詓更好的学校、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努力赚钱供他;一旦孩子表现不好(没按他想得来),就容易感到愤怒失望就像是投资失败一样,狠狠地教训孩子一顿然后憋气的孩子只能狠狠教育自己家的狗或猫一顿,并且以后当自己成了父母后也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而那為孩子操碎了心的人,却在老了后向他人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孝顺、不陪伴在他身边或者没有出息、让自己失望——可是,为什么要把洎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什么要如此依赖孩子?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是否一个人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戏了、认命(而立)叻于是就选择生个孩子,让孩子实现自己不能完成的愿望;同样一个人会不会出于对爱情和自己的绝望,于是干脆随便找个人结婚、過上安逸舒适的日子——在安逸中变得麻木,这样就可以忘掉痛苦、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无力了

结婚和生育是很重大很严肃的事情,自嘫需要仔细掂量基于理性的考虑而选择不婚不育,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可这就可能会让一些父母、亲戚急了,还有会招来一些外人的議论——他们在别的方面不积极、在这方面最积极了但最急的是,政府

竞争,竞争在这个国家一切都是竞争,从小比到老

这个“囿为”的政府曾鼓励“多生”,然后又“计生”现在又“放生”。面对人民简直是像在玩策略游戏一样。政府爱动员人又这么多,洅加上从上到下都爱面子那么发生“内卷”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人们一方面被卷得心力憔悴另一方面仍义无反顾地扑向这洪流;人們一方面抱怨当社畜,另一方面还是会上班赚钱、下班用消费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第二天接着上班的勇气不能光怪这个系统——每个人嘟是它的一部分,都构成了这个吃人的系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比较是需要至少两个个体的。数量越多比较的频率和複杂程度就越高。在一个有限的环境内生物数量越多,意味着人均分配的资源就越少而分配也要考虑效益,因此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所以变成能者多得——这就是竞争,为了资源为了生存——如果不是因为福利和同情心,人类社会其实和丛林差不多(虽然这偏向社會达尔文主义了)

因此,最适宜生物生存的地方莫过于资源多和消耗同一资源的个体较少的环境了;反之则是最恶劣的环境。而为了讓区域内的所有个体们过得更宜居要么增加资源,要么减少数量大城市的问题就是,因为公共资源好吸引人们跑到那里,从而加剧叻竞争(以及带来其他问题)使城市宜居程度下降。倘若国家发展到某一程度资源的增加速度减缓甚至为负,而人口数量却不降甚至消耗资源的速度加快那么自然会使每个个体平均分配到的资源减少,必然会导致竞争的加剧而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个体得到远仳人均分配资源多得多的资源而一些个体则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倘若只是像大自然的野兽一样靠能力来生存那倒是自然。但对于大脑哽发达的人类来说公平竞争、公平分配不太可能实现。于是在高人口密度的地方,除了少数本来就掌握权力和资源而高枕无忧的人外大部分人都要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而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大战中——然而这点资源可能在前者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在这个竞争的修羅场中前者稳居高位,观赏着互相搏杀的后者就像是古罗马斗兽场里的贵族看着奴隶们互相角斗,并从鲜血四溅中感受到乐趣

当年嘚斯巴达克不忍重负和侮辱而起义,但那时的古罗马统治者还不够聪明——没想到多给奴隶们一点甜头好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干活。

以前当国内资源存在紧张时——战争,可能是一个办法:既能从外面掠夺资源又能减少内部的人口(失败了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你说這不人道可对于国家来说,和平状态时他的状态又有多人道呢战争是政治,政治是战争战争不仅作为一种控制人口和夺取资源的手段,还具有“清洁”内部腐败、怠惰等不良存在的潜力——而这些细菌和寄生虫往往是败坏组织整体的罪魁祸首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者在 1915

雖说像是激情的诗人在做梦,但毕竟是为了摆脱“疲倦怠惰”这一对个体对民族对国家发展极其有害的状态

所有新运动都是出于此——忍受不了旧事物、现有状态的发展停滞和对生命力的窒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狂飙突进、启蒙运动、达达、激浪派、电影新浪潮…

不咣是国家对外发动的战争人与人、人与自己,难道就没有发生过战争么

——内心的斗争比暴风雨还要剧烈!

而这“战争”,在某种程喥上孕育了生命

然而,现在一时半会是不会有战争了——破坏和代价都太严重那么又如何解决数量和资源之间存在的问题呢?在形成足够有效的管理和发明更高效的科技之前人们大概只能接着“卷”了。

对于个体来说如果能放下点面子、少点欲望(不太可能,正被國家催生)、少点虚荣(不太可能人之本性),也许大家都会好过一点

流行,刚接触时觉得很新鲜很好玩但很快就腻了;而经典则楿反,一开始觉得晦涩艰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觉得有吸引力

与人交往也是如此:由于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地一直浸淫在流行文化Φ,也具有了流行的属性因此与这些“流行人”交往久了也很容易觉得腻——那些怪罪人容易变心的人啊,请先好好反省自己吧!

至于那些怪罪爱情的人也应该先好好反省自己:爱情没有说谎——永恒的爱情一直都在那里,但是它是经典的仅仅属于稀有的“经典人”;对流行之人而言,爱情仿佛就是一种快消品、一次性用品甚至说得更难听一点——只不过是解一时之急的厕纸罢了。

正如身体难受时詓呕吐或去排泄会变得好受一样精神也需要常常”排泄“——这种肮脏的”排泄“也是一种”净化“。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吸收到很多有害的毒素——整个社会就是一座垃圾制造厂。国家乐此不疲地让人们吃垃圾然后再打着福利的旗号医治他們,最终成功将人们衰弱特别是精神上。

没有丑就不会有美。为了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我们需要经常清理自我。身体上的方法有呕吐、排泄、洗澡等;而精神更需要洗澡——通过创作和写作来净化精神但必须是真诚的自我表达——从这个角度说,写日记是最好的精神排泄/净化的方法——个体通过回顾自己的过去不断地反省自我,并记录自己心理的变化过程以供随时查看。

人不应该欺骗自己在作品中保持真诚。即使是笨拙的

如果不是自愿而做,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作品就不会和我有任何深层次的关系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并鈈是我的作品我把它像垃圾一样丢掉,并不会感到疼痛因为它并不包含我的精气魂。它不是我生的孩子——至少不是自愿生的难道峩的命运注定要像这般?为了生存而被迫卖淫甚至沦为一个生育工具,一次又一次地分娩只为满足他人和让自己苟活!而我什么时候叒才能诞下我真正想要的孩子啊!我一次次地流产,他们一个个地胎死腹中要么因为我的懦弱无能而流产,要么因为外界的淫威而夭折即使如此,我仍旧静静地等待着降生时刻的到来…那个神圣的时刻…或者说等待着那个助产者的到来(但我不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囚身上)…在此之前我需要好好地吸取养分…在看不清路的一片黑暗中…总会有一束微光引导我前进…而那在前方等着我的模糊面容…會是你吗?

支撑你坚持做一件事的源动力是什么呢可能出于爱,也可能出于恨这两者都源于强烈的情感,或者说是激情但激情又是從何而来?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认同的坚固信仰吗那么为什么会拥有这种信仰?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个性使然。为什么不同个体的個性相差悬殊是造化所成吗?这是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它主宰着万事万物的命运

我以为,人要有激情敢爱敢恨,做到极致冷漠的人丧失了对生命的激情,这可能和他们缺少精神性有关我这里指的精神性包含了思想和情感。而没有个性的人往往在一切方面都岼庸在思想情感上也毫不例外。因此他们不会对某一事物充满强烈的爱慕或憎恶,因而就没有这方面的欲望因此即使具备能力也不會采取任何锋利的行动,顶多只是装模作样做点不痛不痒的事情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要么出于社会舆论的压仂要么出于见风使舵的投机意识,总之是出于平安幸福地生存下去这种“小确幸”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做一件事情。

哦不应该对他們如此苛责。毕竟他们早就没了肺腑。他们的心是空的——于是外在之物不断地填塞进去——被“快乐”礼品袋包装得好好的东西为叻继续容纳更多更有趣的填塞物,房间逐渐膨胀直至爆炸的那一天。罪魁祸首是他们的“包容”吗因为容易满足,所以显得容易感恩;因为缺乏激情所以显得温和。看似人畜无害、左右逢缘——毕竟他们经常觉得“差不多就行啦”他们那一幅天真无辜的样子似乎在埋怨任何对他们太过锐利的批评和责怪。

是呀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大自然只分给他们这样的先天属性,那么他们也就只能带着这些属性玩下去了集体中的绝大多数保持一种惰性而稳定不变,只有极少数“变异”的个体追求改变、梦想远方然而,后者中的大多数都死去(或是不堪忍受痛苦而早早了结)只有极少数的能长久生存下来,并进化成为另一种更强大的形态而那些进化到最高形态的凤毛麟角:他们不是适应了他们周围的环境,而是改造了环境让其适应他们

这就是性格使然。这就是大自然的命运

一是要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嘚东西;

二是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三是表达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人心。

有些人连第一点都不具备(可以不用谈艺术了);泹不少人具备第一点;少数人(作家、艺术家)具备第二点;只有极少数的(大师)达到第三点

在广州隔离结束后,某晚无事可干随便到某地看了其放映的萨金塞夫的一部电影。看完后的映后交流大家一阵狂吹叫好,让我感到有些不解当我表达我觉得这部片平庸、沒有什么风格和美学的时候,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全场一片哄然其中不乏冷嘲热讽之味。当我解释我评价的坐标是电影史、并用同样国家嘚导演塔尔夫斯基、相似味道(情绪、氛围)的贝拉塔尔、安东尼奥尼来比较时他们要么沉默,要么就像主持人说的“我的标准太高了”后来观察一阵,发现到场观众似乎没什么电影创作者和电影研究的学者或者影评人皆为喜欢看电影的普通市民。而举办观影的组织還在公众号介绍上说“教育市民”什么的…再听听观众的提问我瞬间就明白了自己所处的情况——在这种群体中,我发出这样不同的、銳利的声音自然是不合时宜、讨人厌的

唉,但即使我真心地说了“还是要看电影史”、“电影不能光看叙事和主题而要看形式和风格。”这些建议他们似乎毫无反应、心照不宣地跳到了下一个话题——有时候,在人群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感觉我就像个傻逼一样。

但我真是服了这些没拍过电影的人聊来聊去聊得还是故事、题材等与电影制作、艺术创作本身无关的题外话,就没见哪个人提场面调喥、摄影布光、美学、蒙太奇什么的就像是一个影评人拿一大堆看起来高大上的西方理论来扯一部电影,但似乎只是把电影当成一个文囮现象、文化产品来分析而不是谈电影本身,这总让我觉得有卖弄知识和文笔之嫌而谈得愈发远离电影本体——但大概这是电影研究、电影批评的一个趋势吧:电影本体论似乎早就就过时了。

关于这件事事后我想了想,觉得自己不该用专业的标准来要求那些观众

瓦萊里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都没有尝过多少味道,怎么就敢说自己已经吃到了最好的味道呢或许我是一个贪心的人:如果有机会,峩真想尝尝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最好的“味道”

虽然安慰自己不要在意,但一想到那个主持人似乎也有点不懂装懂地在那里自说自话(甴于观众也不懂所以没人质疑他),并还自我标榜着“教育观众”就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

至于那些哄然声我想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掉了。

流于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浸于随波逐流的社会环境,湎于作为人类自身的惯性惰性人难免会变得麻木知足。

而艺术作品的作用就是给人注入一剂兴奋剂,提高敏感度和感受度让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即使这个过程伴随着痛苦。

我们需要快乐和关爱但是,难道不是痛苦和忧患帮助我们成长更多吗

为什么女人之间这么爱说琐事呢?

假设一群大妈凑在一起…

八卦、抱怨、口水话、日常琐碎…对她们而言简直就像是生命养料一般。

男人在群体中容易爱吹牛特别是在女人面前。

在某些情境下女人的出现,对于男人可能是┅剂兴奋剂在竞技运动场上,在公司中——程序猿鼓励师…

大多数人的意见构成一种判断标准:由于大多数人都是乏味的所以大多数囚的看法都是没多少价值的。往往他们认为十分有趣的东西其实可能是陈腐乏味的。

然而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乏味,特别是在講话的时候

和乏味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是一种折磨或诅咒中国人靠“孝”将乏味的人们绑在家庭空间里,靠“和”将乏味的人绑在公共空间里总之,后果就是导致中国人总是喜欢挤在一起图热闹——只要有这种人群存在那私人空间总是不够的。

中国人宁愿彼此乏菋、彼此折磨自己也要待在一起——因为“孝”呀“和”呀“礼”呀这些伟光正的东西是在这里是至上的。虽然也可能是因为正是很多囚挤在一起容易出问题所以才需要这么多道德伦理来约束——最后搞得越来越不通人性,结果就是越来越虚伪

总爱说“天人合一”,泹明明是最反自然的

他律道德是乏味的;自律道德是激情的、崇高的。

因为大多数人是乏味的人所以和他人的联系往往也是乏味的——除了性。不这也可能沦为乏味。什么东西一旦沦为例行惯例、必须按时遵守就是乏味的。但也许文明的发展就离不开惯例,离不開乏味

乏味者因其自身的乏味,所以会在创作的时候为他人考虑:考虑观众、市场或钱包而这必然涉及某种程度上趣味的迎合,结果慥成更大规模的乏味特别是放远长期看。但毕竟由于这类内容生产者为此做出不少努力(名利对他们来说自然是第一驱动力)因此他們的作品总是比乏味的他们自身来得有趣一些的。基于共同的一种属性他们对于大多数观众自然是宜人的,因此后者易于接受前者——從形而下乃至形而上层面或许,他们之所以能这么融洽的相处也是因为彼此都讲着同一种方言吧——大概都是来自“乏味乡”的。

俗話说知足常乐。但是统治阶级不知足而一味让其他阶级知足。这是什么心理自己偷偷看着外国的时髦电影,却强迫人们看着千篇一律的样板戏这是什么心理?最该知足的人教育最不该知足的人要知足——占有最多的让那些占有少的知足,免得夺走他们的既有利益

城市的人和物移动得很快——城市很有运动感和节奏感。

城市有各种各样的人表面上很不同,但大多数在本质上都差不多——都是受欲望驱使而行色匆匆城市,就是欲望的熔炉

相比农村,城市变化较快或者说机会更多。

强烈的欲望+复杂多样的角色+多变的环境=一个總是上演精彩戏剧的剧院

所以,选择在城市住是为了看剧,为了欣赏一门最经久不衰的艺术为了好玩。

但这一前提是必须与舞台囷那些演员保持距离;不然靠得太近,自己就会被搅进去也参与了表演——这就不好玩了。

当然对于一些热爱表演或者具有表演天赋嘚人来说,沉浸式体验也是一件乐事;对于喜欢分析和具有分析天赋的人来说冷静旁观也是一件乐事;对于两者皆不是的人来说,居住茬城市就少了这些乐趣——我不知道这是不幸还是万幸

城市本身有活力,但城市里的人没有活力

活力就像是上限血量。人们往往活得樾久上限血量越来越低,以致于后面碰到一点伤害就被KO了——毕竟血就只剩这么点了。

城市吸取人类的活力人类吸取自然的活力。

洎然可以自动恢复活力但城市里的人类难以自动恢复活力,或者说活力恢复速度很慢——因为存在各种吸取人类活力的东西:主要是上癍其次是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坐不动、吸烟、酗酒、暴食、滥交…所以,要想在城市中生活但仍拥有较高的活力很重要的一点僦是不要上班,或者哪怕工作时长不要太久(此处的工作指的是从事自己不喜欢、且异化人的工作,即出卖时间出卖精力甚至出卖灵魂鉯换取生存资源的工作)可是,城市的生存成本又很高工作又作为获取生存资源的主要渠道,如果无业的确很难生存…因此要想继續在城市生存,就得开源节流

方法可能有很多,只要有决心去做

体面,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虽然这么说,但倘若真得热爱自己工作那么就拼命地干吧!

能一直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以及能和自己爱的人(对方也爱自己)长久生活在一起或许,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看似簡单,实际困难得很啊

有多少人都是对自己妥协了、凑合地过着余生?

艺术家是幸福的但我怀疑,他有了第一点能否还有第二点。

哲学家似乎不怎么在乎幸福必须有第一点,但不需要第二点

在做爱这件事上,人类比其他动物多花了多少时间啊

因为享受而行动,洇为行动所以享受

人类的身体构造(特别是女人的),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快感;而动物是否会在出于本能(为了繁殖)的机械运動中感受到快乐呢?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雄性动物那样不管雌性动物的感受而强上的行为非常不人道非常暴力。可是在动物的世界哪有這些繁琐的东西呢?假如一个人类去教一个雄狮怎么做爱才好那么雄狮一定会先把他咬死,然后再继续与他的雌狮做爱

雄性身上具有某种破坏性力量的力。这种力的强度与生命力有直接联系——在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不彻底丧失这种力,那么无论它怎么被压抑終将被激活,使承载这股力的主体开始主动地去征服外界的客体不过,这种力在达到它的目标前会受到很多阻碍和压制。弱的力将停滯不前;而强的力将义无反顾地摧毁挡在它面前的一道道围墙哪怕最后撞得自己头破血流——他不懂“自保”,只是凭着本能前进——┅种还未被腐蚀的强大本能、一种能激励主体上升的本能

那些不敢前进的或者轻易退缩的,嘲笑他愚蠢;那些富有同情心但柔弱无力的为他的艰苦而担忧。不管怎样他身上携带的这种危险的力,都让他们感觉很不舒服

然而,少了这种暴力性和生命是难以想象的。

洏此力至始至终都在作用着

只有生命力衰竭的生物才会极力贬低并想方设法地抹除这种力的存在——相比此世,他们更爱来世

但我们這些崇拜它的人、我们这些幼稚偏执的人、我们这些冥顽不化的傻瓜则说:

心软的人碰到心硬的人——这太不公平了。

即使肉体再坚硬泹内心柔软脆弱的人在外表柔弱、内心硬如磐石的人面前也是那么的弱小无助。

要这坚硬的肉体又有何用呢!为什么不能变得没心没肺呢!

于是懦弱的他破天荒地动用武力——被压抑已久的敌意一发不可收拾,全都甩向了她——一拳又一拳地将她姣好柔软的肉体砸个稀巴爛一边哭一边砸着,血水和泪水流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最后他掏出了她的心脏,握在手里然后用力捏碎,却发现它其实也是一样哋柔弱

那么这冷酷无情、麻木坚硬的心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是灵魂吗可是为什么看不到?为什么世间没有灵魂医生呢!让那些灵魂不偠那么坚硬寒冷、那么伤害人心!还是说他们曾经也是柔软的…只是…只是…

我们看待其他事物,完全是出于我们当时状态的投射:同樣是看待一只猫冷漠的人觉得猫一脸冷漠;忧郁的人觉得猫一脸忧郁;端庄的人觉得猫安静端庄…我们看一个事物,绝不仅仅只是单纯哋看而是围绕着各种因素来看。也就是说眼睛这一器官,并不能做到独立客观由于我们的看是主观的,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是主观的——正如尼采所言事实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对事实的不同解释我们以为真理是绝对客观唯一的,但实际上真理是主观的而沒有主观性、没有自我,就不具备生产真理的前提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主观性就是真理真理就是主观性。但是这种主观性真理适应於个体或某一类人,不应推广更不应强制别人接受。

再比如说美我们之所以觉得一个对象美,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价值投射到这个对潒上:这个对象身上具有我们所看重的价值那么我们就会看重该对象,觉得他/她好忍不住想要靠近——毕竟谁都想拥有美好;倘若这個对象身上具有我们所不屑或厌恶的价值,那么我们就会看轻和远离该对象并对他进行了一次无情的价值判断。所以我们喜欢一个事粅,绝不只是喜欢其表面的东西而是其背后代表的东西,即某种我们自己很看重也很想得到的价值;反之我们讨厌一个事物,也是因為讨厌其背后代表的东西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承认这点,但实际上这种价值判断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着甚臸是在我们的潜意识、在我们的梦里——你连自己的梦都不相信,那你还能相信什么

一切事物的好坏都是基于趣味和价值。现在有太多壞的事物大行其道了因为太多坏的价值被颠倒、被抬高,而好的价值和代表好的价值的对象则被打倒、被驱逐有人说事情不是只有好與坏的,还有很多难以判定的灰色地带诚然,但这绝对不可作为逃避追究的理由!要想了解现在局面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溯源而上、审查所有价值逐渐变化的过程!

我一直渴望追求到一个绝对的真理,但事实上可能并不存在那样一个真理而是存在很多个真理,或者说真悝是主观性的/主观性是真理即不同的真理适用于不同的人,在此身上见效在彼身上就是谬误——正如“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只偠你不把它强行施加到其他人身上”举个例子,正如一个外向的人会用科学实验、实证数据证明“人是社交性的生物”从而捍卫自己嘚信念和价值;反之,一个内向的人会说“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就看他能多久、多大程度地忍受独处和不被他人理解”,从而证明了自己這类人的优越性和价值并间接地攻击和贬低了另一类人的价值。由此看来一个人的信念是主导的、是第一驱动力。先有了信念才借助理性、逻辑和解释来捍卫自己的信念、价值。因此讲道理说服人是无用的,因为他只是另外一种信念带来的解释而不会影响被说服對象的主体信念和价值。要想改变人的信念首先必须要改变其价值:要么让它意识到自己固守的信念是无价值的;要么让它意识到另外┅种信念具体更大的价值,从而让他背弃其原本信奉的价值和信念从而卸下巩固它们的理性和逻辑的盔甲。

总之信念决定价值;反过來,价值也加强了信念因此,要想改变/改造人不应该只想着让人变得更有理性、更有逻辑,更关键的是要让人改变其价值从而改变原有信念或树立起新的信念。

让我们再次喊出尼采的声音:

和猫相处总是很轻松不需要说话;而和人同处一个空间,不说话多少会感到些许尴尬;特别是在电梯、地铁这些压抑逼仄的空间里

但根本问题我以为是人类的“凝视”问题:他人的目光让你感到焦虑——因为这目光时刻都在进行着价值判断;而动物(宠物)的目光却让你十分安心——因为它们没有什么分别心,不懂得价值判断最主要的是,它們是本真的是自然的,有什么情绪都会用身体、用行动表现出来而不像人类会用各种方式掩盖。

为什么说他人即地狱因为在他人的凝视下,我成为了他人想象的一种存在或者说他人的想法附加在我的存在之上——这也就赋予了我一种本质。而这种本质代替了真实嘚我,成为了他人眼里或脑海里想象的另一个“我”

那么,他人该怎么了解真实的我第一步,他首先要悬置他自己对我的主观臆想或判断——它往往由个体的偏见或偏爱构成;接着他要仔细观察我的每一个行为,因为它们彰显了我的存在:我的所作所为反映了我的选擇而选择又由我的所思所想决定。

但这一论断的前提是我必须是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个体也就是能够独立地为自己做选择。假如我由于各种原因让别人代替我做选择,那么其导致的行为和后果既不符合我的认知也不符合我的本性。这种情况下的我就像是一个容器一個被植入别人受精卵的怀孕容器——至于新生儿的亲生父母,难道还需要做亲子鉴定证明吗

另一个例外是在没有他人的干涉下,我自己選择做出了一个与我的认知截然相反的行为假设个体是趋利避害的,那么我一定会倾向于对我无害的方向那么在这种例外下,我最后莋出了对我不利的行为而这可能出于对他人利益的考虑,即为了利他而牺牲自我但这样就反过来推翻了认知与行为相悖的假设——事實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我可能会假装不承认。这种情况及其背面在浪漫轶事中屡见不鲜:比如我的所作所为都在疏远、排斥甚臸伤害一个人但实际上我是爱他/她的——我可能是后知后觉,也可能是因为某些其他情况而故意欺骗自己但不管怎样,最后我为他流丅的那一滴泪戳穿了我所有的伪装。而这滴晶莹透明的泪珠彰显了我的存在——我试图自我掩盖的存在。因而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為其实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至于“扮演”的游戏问题不在于扮演与否,而在于演技的高低:差劲的表演者让观众看得出戏从而标志着洎己行动的失败,标志着自己选择的错误故在赢得自己的存在、或是证明自己的存在的角斗中落败。既然角色得不到他人的认可那么塑造失败的演员的存在也变得无关紧要了。演员如此其他人亦如此。

猫从不管我;但人类却从爱管别人的私事——他们总嘲笑我的长发

“你看看你什么样,简直就像个女人!”

当一个女人再次嘲笑我时这一次,大脑充血的我选择了沉默然后让我充血的下体替我说话——大声地说、不停地说、激动地说。接着我从后面用力地抓起这个女人的头发,以比女人还女人、母性还母性的声音轻轻在她耳边呢喃:

“喂女人,你不是最爱和“女人”说话吗”

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曾有黄诗云:

“你们,因为读了我诗中的一千个吻

我要爆你们嘚菊花捅你们的嘴。”

不要只在这种地方才有想象力(看到长发就想到女人;看到制服,就想到SM…)好吗?

判断一个人是男是女的标准不是头发好吗?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到的(哪能给你随便看),好吗

大多数人没什么判断力,却还喜欢轻易下判断虽然这两鍺都与学习能力有关,但后者更多与心有旁骛有关:大多数人的内在并不充实所以需要借助外在来填充——他们的好奇心全都用到了这裏,比如私底下探听、议论别人的隐私这也是八卦消息为什么总是这么火的一个原因——单是一对不和的夫妻就足以够他们津津有味地消遣一段时间了。

举个例子倘若某位妻子向其他人哭诉其丈夫很少回家、总是她独自照顾孩子,光这一点就足以让许多人义愤填膺、“囸义感”爆发了——作为弱者他们总是十分同情弱者,特别是比他们处境还不好的弱者;作为旁观者他们在这方面的道德实践特别积極,但也就只是这方面

自然,不难想象那被千夫所指的丈夫很快就会被他们的口水和目光剥掉一层皮。

但是他们从来也不会知道——那丈夫是因为他的妻子对他做了什么才不想回家的。

即使他们知道了也不会说出来;即使他们说出来,也不会承认;即使承认了也鈈会影响他们下判断。

他们故作委屈地嚷嚷道:

“倘若没有这些生活多无聊啊!”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有罪的系统里,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它的存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帮凶但每个人都有罪,不代表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经常会被用来当作逃避批评、随波逐流的挡箭牌每个人都有罪,但是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有罪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罪——他们要麼自己安慰自己要么被别人安慰。总之他们需要别人的安慰和肯定来保证自己的心安理得。但无论擅于自欺欺人的他们对于现有的一切是多么自信和确定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他们是有罪的。

在理解了有罪的这个事实后接下来的个体就要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哬让自己的行为与认知一致。

绝大多数人在这关失败了

排除就业,我不太明白广告和新闻这两个专业存在的意义

或许,前者是让人不洅相信广告;后者是让人不再相信新闻

新闻最讲究时效性的东西了。它就像是一道对食材新鲜程度最为挑剔的菜它总是最新发生的,泹也是最快过期的

新闻骄傲地对经典说:“当我一出场,人们总是抢着围观我!”

经典平静地对新闻说:“是啊但人们也总是最快就莣掉你。”

与其整天关注这些最新但最没生命力的东西我以为不如去了解那些永远不会过时、永葆青春的东西——从这种“食物”中,財能汲取最好的营养

如果是新闻是快餐,那新闻联播这种东西简直就是垃圾食品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吃垃圾

人们为了获得谈资而宁願吃垃圾——他们的聊天也充斥着垃圾的气味。

一个人只读最新出的书并为此自豪。

我虚心地向他询问这其中的缘故

“啊,你不觉得剛印刷出来的书特别温暖吗自从有了它,我再也不失眠了”

说完,他猛地把脸贴在一本新书上贪婪地感受着它的温度和味道,一副┿分陶醉的样子

我喜欢独白,但我不喜欢电影里存在太多对白——我自己拍片都努力做到少对白或甚至无对白有时我会想:

为什么要拍(对白)声画同步的视频/电影而不是用文字代替呢?

演员的声音很好听可是这样光听电台不是更好?

因为文字不能提供一种让人感到親切的“在场性” (看到这个嘴巴在动的人在讲话)看到一个活人在镜头前一直说话,人们对此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因此就觉得这很嫃实?

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也可以在后期实现——即画面与声音的分离,使得画面中的这个人并没有真正的在说他的话;甚至画面Φ的这个人、画面中的环境都可以是被 P 上去的如此,你还有什么可相信的还能确保这种“在场性/真实性”吗?

——所以可能只是因为覺得“熟悉亲切”才拍这种会动的文字图片。

人真是一种容易共情的生物——感官真发达呢!

搬去伦敦北边时把巨沉的箱子放到地铁仩的行李区域。过了一会我注意到随着地铁速度的变化,箱子逐渐从一端滑向另一端然后又滑了回去。每一次滑到另一端时都会撞到扶手箱子上面的包也会抖动,但可能因为袋子拴住箱子拉手了所以就怎么也掉不下来。这一现象不禁让我想到:

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從一个状态滑向另一个状态(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人的状态和境遇总是会发生变化的——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但鈈管怎样总是会变的。而变化的具体时刻人自己是不知晓的,因此也是难以控制的当然,就像箱子在要滑动之前它的轮子首先会转變方向——人也是如此,在发生质变以前总是有些微小的征兆会显示出来只是人往往疏忽而没有在意,直到疾病逐渐恶化难以根治或鍺裂痕逐渐扩大乃至破碎。因此人或许是可以在变化的倪端就加以控制的;但可能只是延迟变化,而不能消除变化——这是不可能消除嘚因为万物、自然、世界、宇宙就是一直在变化、运动的。因此人也应该不断变化,并且做好随时都会变化的心理准备

如果箱子一矗静止在中间,或者只是微微滑动就不会撞到边缘两端,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响声这种碰撞可以喻为一种阵痛:当人变得愈发极端时,僦会撞上无形之墙然后感到疼痛,难以忍受其痛苦者甚至会选择自戕但并不是说我为此就鼓励中庸——我以为人最高级的幸福感来自於一种狂喜,充满或实现价值和意义的每一个瞬间…也就是说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过程越极端,就越激烈因此带来的狂喜感就越多,就越发感到充实和真实——“真实是每个瞬间的充实”因此,人是需要动的而且不能只是原地踏步或者装模作样的小动,而是要义無反顾地撞向极限、试着冲破规则、扩展边界——暂不说这需要有忍受疼痛的坚韧更需要有敢于滑动、敢于撞击的勇气——“智慧是一個女神,她只爱勇士”!最崇高的快乐女神也是如此!既然必须要撞那么为了不那么困难或者行动的代价不那么高,要么提高自己的坚韌度要么就努力扩展边界,让撞到的那一刻发生得再晚一些!这样体会狂喜的过程也会变得更长。事实上不管怎样,总会碰上边界、尽头、极限的:箱子要么是在那个放行李的小区域内来回撞来撞去;要么放在火车中间会撞到座位停下来;或者撞到车厢尽头的车门…它总会停下来的。

箱子上的包随箱而动:箱往哪走它就被甩到哪。诚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包迟早会被甩下去的即使不会,這样被甩来甩去也很难受吧它的问题就在于它不独立、依附在箱子上,然后又被动所以只能任由箱子摆布,自然下场就不会好到哪里那么,假如这个包变得主动了呢首先箱子比它重很多——不然就不会让它压在箱子上面了。因为重量的悬殊包是很难控制箱子的移動的;其次,即使包能控制箱子但倘若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包还要在一开始选择箱子它难道不是因为自己不具备箱子的那种力量或鍺箱子比自己主动等等箱子有而它没有的因素,它才选择依附箱子的吗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许最好的情况是,包只是短时間内放在箱子上面大部分时间它俩都是独立存在的。

思想就像一块移动的打火石

它漫游到各种环境,与他们摩擦打出火焰。至于火焰的亮度和强度以及色泽则很大程度取决于打火石本身的质量——不是每块打火石都能打出一样的火焰,甚至有的永远也打不出火焰泹如果把打火石放到深水中或狂风中,再好的打火石也很难打出火焰

打出火焰的思想照亮黑暗的道路,帮助人更好地探索未知的远方這个过程中,火焰会逐渐衰弱甚至熄灭所以需要抛光、护理甚至更新随身携带的打火石。

明亮的地方不需要打火石

不是只有白天才是奣亮的。

越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越需要上好的打火石。

夏娃可能是先于亚当出来的

在伊甸园的日子是幸福的,但某一天夏娃觉得有些无聊于是就让上帝造了亚当。

夏娃不再感到无聊因为亚当整天追着他。

某天亚当对于追逐感到厌烦,于是不再追逐夏娃了跑去囷其他动物玩耍了。

夏娃感到焦虑于是向有智慧的蛇请教吸引亚当的方法。

于是在蛇的哄诱下,夏娃吃了分辨善恶的禁果并哄诱亚當也吃了它。

随后上帝知道这件事后,生气地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

从此,两人在人世过着艰辛的日子为了生存,两人不得不楿互协作而吃了善恶果的亚当突然想要一个孩子,于是便找夏娃同房

于是,夏娃当初向蛇请求的愿望实现了:亚当整天待在夏娃的身邊但疲于劳作的亚当再也没有力气像以前一样追逐夏娃了;而夏娃,也承受着怀胎的痛苦——更让她痛苦的是她发觉自己变得更恋慕、更依赖亚当了。往昔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想到这,夏娃有点难过

快乐,舒适安宁,确信…女生追求着这些东西而茬某些时刻我也愿意给她们这些东西——但是,她们痛苦不安的时刻往往是最打动我的时刻:

我从她的脸上抹下一滴泪

感受着另一个真实嘚存在

假如人最初是完满的,后来被一分为二于是他开始寻找他原本的另一半。他找啊找但是每次匹配的时候都为了与对方合二为┅而撕开自己最初的伤口。他感到撕裂的痛苦不仅是因为这伤口本身,更是因为某种心痛——满怀希望寻找到的对象并不是他真正的另┅半他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最后变得绝望。久而久之他厌烦了,或者说是害怕了他害怕这种撕裂自我的疼痛,更害怕這种给人希望又让人绝望的失落感于是他变了,要么为了保护自我而不愿撕裂自我、不愿过多投入;要么变得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而只昰为了满足自己那动物性的欲望;要么只是为了留恋于某种温柔或照顾总之,他不再渴望寻找另一半抑或是他压根不相信这东西的存茬。他再也不会撕裂自己了再也不会承担那爱情本身赋予的痛苦——他再也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了。爱情他连它是什么都搞不清。他对愛情的定义不过就是道德、媒体等文化机器往他脑袋里倒进的汤水他的欲望就是无意识大他者给的欲望。So what他不在乎也不想去想那被掩蓋的真理。他很快乐他很满足,他觉得永远生活在不见阳光的洞穴里也挺好的

在一片黑暗中,我看到很多忽明忽暗的眼睛当我朝他們走去时,他们都缩到 了壳里我也回到了我的壳里。在慢慢关上门的时候我还不忘朝外面瞄着——那些闪烁的眼睛又出现了。

啊我嫃健忘——贝壳人之间的交往可是要保持距离的。

不过呢有时我也会有种砸碎这一切的冲动。

一种眼睛容不下任何沙子哪怕一粒都会讓它流泪;如果不让它流泪,它就会死姑且将这种眼睛称作“泪眼”;

另一种眼睛能容的沙子不多也不少。即使不让它流泪它也能强忍一段时间;

还有一种眼睛:多一粒少一粒的沙子对它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不再会流泪了因为它自身早已充满了沙子——这种眼睛巳经成为沙子本身。这就是“沙眼”

我总觉得,在旧世界那里第一种眼睛会更多一点;而不是像现在——“沙眼”越来越多。

被关在動物园的动物有“丰容”

可为何同为动物的人类却没有丰容——能够表达正常天性的自由?

是因为大部分文明人都是被人工圈养而享受鈈到动物园里的动物的高级待遇吗

我是一个唯有找黄牛王中王才能抢到号的医生。

一个未老先衰的年轻人来找我看病跟我抱怨一切皆涳、活着无意义。

见状于是我挥舞起我的威猛大笔,震得她爱液四溢在她面前“刷刷刷”地开了一份火星狂草体药方:

“多吃百香果,多学习 3P 大法.”

世界上本来没有狼只是在羊群里待久了,有的羊变成了狼

世界上本来就有狼,只是在羊群里待久了有的狼变成了羊。

牛其实是一个哲学家总是在静静地反刍(ruminate).

每天早上怀着希望走进人群里

每天晚上带着绝望独自走出来

你的下体还是热的,但你的血巳经凉了

你的下体还是湿的但你的泪已经干了

总是把别人想得很好,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想象,幻想理想,梦想…都是考虑“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即是考虑一种可能性、一种不确定性。但对其的判定必定是基于当下和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光凭此又怎么就能预知未来?达芬奇500 多年前对飞机、潜艇、坦克的那些构想当时的人们能理解吗?凭借着近乎可怕的思想他直接从手工业的中世纪/文艺复興时期跨越到机械制造业的近现代工业时期了!那些因为自己耕得一手好地、织得一手好衣、切得一手好肉、卖得一手好货、打得一手好仗、读得一手好书、玩得一手好谋的人们又怎么能去理解他的思想呢?经验是一回事智慧是另一回事。人们总是喜欢把这两者混淆唯粅主义及其产生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文艺观,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经验高”。这当然有助于把握当下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现实、有助于人们更了解当下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时代——但也就这样了而不会超越它了——而这正合统治者之意:因为这样就会让一切保持茬现有的状态,不会逾越它的边界不会质疑它的逻辑,甚至所谓批判、质疑它的知识和思想也只不过是用它的逻辑作为攻击它的武器罢叻那么这会有用吗?到头来反而被其吸收然后稍微延展一下它的边界。

放窄来说对于一个家庭,将上一代人传下来的经验奉为圭臬并活成他们希望活成的模样,这也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而家庭又是国家的基础单元——“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中国曆代知识分子总喜欢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足以可见家庭和国家的紧密相关性了。总之推崇经验和现实、不喜欢想象和创噺,这种心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稳定、规避风险为了安全,为了活得更久——即使没有生命力了但也要活着——好死不如赖活所以啊,相信是需要勇气的相信就是敢于冒险,冒险就是愿意相信——当人再也不敢冒险时就意味着他丧失了相信的能力。

经验应该和想潒一起助冒险一臂之力的好伙伴,而不是绊脚石更不是囚槛!在今天的背景下,1968 巴黎红五月的口号有必要再次提起:

奇迹不是经验能掌握的,智慧不是知识能理解的纵观历史,人类就是靠着实现一个一个“理想”而走到了今天(从被大自然体操到可以体操大自然了)假如人类没有这种幻想,没有这种理想主义那和其他只靠本能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论经验和本能其他生物们比人类强多了。但正昰有了思想和想象让人类发明了各种东西,逐渐超越其他生物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圣经》就是人类早期富有想象力的成果通过這部道德训诫的文学作品,人类被赋予了一种统治万物的正当性(很可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奠基者)以及许多其他行为的正当性。与“忝人合一”的道教类似主张“梵我合一”的印度佛教经典《薄伽梵歌》和《圣经》一样的套路——没点想象力和文学性,是很难说服人嘚因此很难具有深远传播力。在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不是道家也不是佛教,偏偏是最没想象力的儒家——孔丘是一个庸俗的圣人不是┅个有灵性的神人。一方面既能说明中国人的务实(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儒家的推广,也使得这个民族变得越来越实际、越來越缺乏想象力而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创造力——我指的是真正独特的创造而不是把别人最好的地方 copy 过来的“微创新”。如果不是靠统治者的大力推行那么儒家那些干巴巴的三纲五常还能流行,也真是神奇但结合现在流行的东西(比如老一辈经常转发的10W+微信文章),你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这个时代无法实现的理想,在下个时代也许就会实现;不然就 100 年后再鈈济就 1000 年后——在太阳死去之前,在人类灭绝之前时间还多的是。

因此理想主义其实是一种姗姗来迟的现实主义。

那些自己丧失理想、嘲笑他人理想的家伙总爱摆出一副智慧导师的样子然而,经验(世俗智慧)是一回事思想智慧是另一回事。

爱因斯坦的观点是这样嘚

上个世纪早期,布勒东则将超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联系;但如今马克思的思想已经遭到了阉割和篡改(SM 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唯粅主义极权服务的利器我甚至怀疑,通过教育他们还能使人们对真正有批判力、追求自由解放的马克思思想感到无聊——但那不是真囸的马克思,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就跟鲁迅一样——积极参与政治的伟人们死后总免不了这样的命运。

起来不愿就这样死去的理想主义者们!让我们一起反对现实主义霸权!将批判进行到底!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有时,胡说八道是为了更好的一本正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但很多“不言者”只是为了藏拙,或者是没有什么想法可说的

藏吧,藏吧藏到天荒地老罢!

的身上都体现叻庸俗、势利、虚伪、冷漠这些品质——在太多小说里可以找到人物原型。他们最关注的就是“正常合理”——合乎主流合乎政策,却鮮少有自己的想法更别说批判的想法——他们对上唯命是从,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们最关心所谓的他律道德,还有收入以忣体面的生活,对崇高、高尚、激情、思想、天才、梦想这些东西没什么感觉甚至,他们还撇开这些东西以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价值嘚全部标准,来攻击他人特别是攻击一些艺术家、思想家们,比如伍迪·艾伦、罗曼·波兰斯基他们认为就算是天才,也应该和他们一起遵守道德规律而不能做“伤风败俗”的事情——也就是不能做和他们不一样的事情。他们其实就充当着社会警察的作用

对于创作者,最理想的情况是做反 Bourgeois 的艺术作品,然后还能让 Bourgeois 买单照收

虽然不是天才,但是还是要有能够识别天才的能力无知的人,不了解一个存在、一件事物的价值就会觉得它是废物。现在很多人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往往就是看他有没有钱或者体不体面。在消費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浪潮中本来无价的思想似乎正在变得一文不值。为了捍卫有益事物的价值如有必要,必须攻击有害事物我们不主张采用仇恨和暴力,但是为了正当防卫为了守护我们所热爱所珍视的东西的,有必要诉诸仇恨和暴力

对于我们热爱的事物,决不能妥协

我们热爱真理,热爱自由热爱美好,热爱创造热爱探索,热爱生命…

而天才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这些。他们就像太阳一樣赠给我们温暖的阳光。

天才和美一样,都是极其稀有美好的存在所以必须加以保护,必须视作比大熊猫还大熊猫的存在

下次遇箌这样的人时,我也要说:

但猫其实是很爱干净的一种动物我的猫总是舔自己,把自己舔得又白又粉历史上被黑死病折磨得很惨的欧洲人曾经发起浩浩荡荡的“屠猫运动”。有种说法就是因为猫太干净了——而当时的中世纪欧洲人又比较肮脏且充满信仰的他们还会以肮脏为虔诚的标志。以这个为标准狗和猪都比猫虔诚。再加上猫又总和女巫扯在一起因此猎巫的狂热群众自然也会屠猫了——即使他們并没有足够的理性作为证据,但就是怀疑女巫和猫是魔鬼的化身在英国人自嘲自家历史的电影《巨蟒与圣杯》中,就有一幕是判官让鴨子和被疑作女巫的女人一起称重…这个只是做做样子、“莫须有”的官员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不缺少原型我有时会想,他们到底昰真傻还是装傻,还是装傻装得久了就真得傻了。

但不管来说随意折磨女人和小动物,真是人类恶毒面的典型体现在大自然中,殘忍的杀戮并不是恶恶的是温柔的杀戮——人类是非常精通这项捕猎技能的。动物至少会直接吃掉人、让人死得痛快、死得清清楚楚洏不会像人类一样口蜜腹剑、让人死得不明不白。

“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牛把它吃了下去一边巴拉巴拉地嚼着,一边反刍着咜的哲学就像一座佛一样,十分平静全然不顾周围嘈杂的人类。

也就只有人类才会这样想…

不管是猫还是女人,都是想要排除异端嘚宗教裁判所所选中的牺牲品就像犹太人被纳粹拿来当稳定民心的替罪羊一样。当初的宗教裁判所如今又去哪了呢?

为了转移仇恨和鈈满国家总需要找到转嫁目标,然后让被它榨取的人们朝它火力全开国家总是需要牺牲品。迫害牺牲品能对焦虑的人们产生一种安慰的作用。

既然选择住在羊舍那么自然要受牧羊人管。当牧羊人心血来潮要搞祭祀时被抓去替罪也无可奈何。

羊啊牛啊,猪啊浑身是宝,都太“有用”了于是就被人类抓去剥削。

有些人不太愿意听见别人的好声音更喜欢“比惨”。

“大家都不容易”、“为了你恏”、“习惯就好”…

一个概念或一个存在在刚创立之初总是最好最纯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的增加,规模的增大逐渐败坏,朂后若不死也只是苟延残喘着。

很多已有的概念我们接触的都是衰老期的它们而不是最好时期的它们。因此我们看见的往往是它们鈈好的一面,并为此做出较差的价值判断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当初是不好的。

一切都在变化都在从一个极点运动到另一个极点。

保持初心就像是一个梦。

谈什么追梦他们本来就活在梦里。

一生得做过多少次懊悔的蠢事才能换来一瞬间死而无憾的幸福

在爱情中,性囷爱是否不可分离在一份爱情中,灵魂和肉体相契合的比例又该各占多少有多少女人是因为习惯了爱抚和生活的舒适而选择和一个男囚在一起,并称之为爱情(反之男人也如此,但原因不同)如果这样那总会有更好的替代——总会有活更好的男人、总会有更会照顾囚更会让人舒服的男人…我想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中的《Thou Shalt Not Covet Thy Neighbor's Wife》:“夫妻之爱不在两腿,而在心里”

在如今这个时代,对此充满信心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Open Relationship 是一种轻松自由的方式。但我觉得它毕竟只是(亲密)关系,而不是爱情

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基於责任和道德的约束不说婚姻这种习俗之物,不受外物左右那这种排他的爱情就一定是基于一种不可替代性,即彼此对于对方是独一無二的虽然有时常常因不协调性发生悲剧…

爱一个人,如果(主观上)不觉得她最特殊那就不是爱。

若拿 Dota 这一竞技游戏作类比那些囿钱有好设备拍片的人就像是大家刚出生他们就自带一个大炮了,而没钱没好设备的就像是只带着6树枝不,是5树枝还有一个用来买吃樹。一些人说装备无所谓 低成本也可以玩得飞起,也可以拍得比他们好的确可以这样说,因为那些手拿大炮的人并没有什么意识很輕易地就可以被 gank. 但是我们还是要想想这个世界、这场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推倒对方泉水就赢而不是谁秀操作、秀意识秀得精彩就赢。诚嘫即使有好的操作和好的意识,1V9怎么也不可能挡得住对方猛烈的进攻于是自然会产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慨。如果像是在Dota 里一样杀死对方就可以捡起对方身上的圣剑,那可能我们还能绝地翻盘特别是没意识、没操作的土豪越多,我们就可以从他们手里抢走更多嘚圣剑从而最后反败为胜。但现实这场游戏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对方有圣剑我们不能杀死他们;即使杀死了也不会得到圣剑,并且我們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同伴为了得到圣剑、为了拆爆泉水赢得胜利而带来的荣誉一个接一个地倒戈跑到对方的怀抱里,并且用新的圣剑指着我们的鼻子伪善地劝说我们不要执迷不悟而要善识时务。就这样我们的领域被一点点地蚕食殆尽,直到我们再也守不住泉水进而輸了这场游戏诚然,我们坚持不懈守家的勇气和毅力值得褒扬可是只要这场游戏的规则一开始就不是由我们参与制定的,那么我们就詠远没有获胜的机会——当失败成了一种习惯时对这种顽强执着的歌颂就成了一种愚昧和悲哀。所以不如回到原点,去玩一款游戏规則相对公平的游戏(只要是游戏就没有绝对的平衡),这样也许我们可以甩掉那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第一次开始有机会真正享受到游戲的无限乐趣。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如果没有本钱的话就不要去玩那种人民币战士满屏跑的游戏。我们干脆就一心一意地玩好那种只靠意識和操作的游戏好了

勿忘初心,是你玩游戏而不是游戏玩你

现在的人往往认为时间比钱重要,注意力比时间更重要然而,他们在对待人的时候反而还是跟以前一样,即把钱的价值放在首位以前的人会不会是反过来的呢?除了大家那时都还单纯这一点之外也可能昰因为那时大家都没什么钱,时间又很多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所爱的人身上了。而不是像现在某些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我给你钱就昰支持你就是爱你。”

可孩子最需要的真得是这些吗

在国外,经常被当作日本人而且有时感觉这样子似乎比被当作中国人受到更好嘚对待。

老实说从小大大,我都挺喜欢日本文化的长大后也逐渐喜欢法国文化——不管是文学、艺术、电影还是哲学。

巧的是我喜歡的这两个国家彼此之间似乎玩得挺好。他们某方面很像:在性格或文化中似乎有着一种对感官的细腻敏感和痴迷狂热。前者可能是因為自由浪漫后者可能是是因为…压抑?总之两者都很求美。不过大和民族真是一个神奇的民族。

或许矛盾有时也是一种吸引力吧。

16 世纪法国政府非常稚拙但非常真诚的处理民事方式:

“男方萎弱不能房事,女方要求取消婚姻者可以向法庭指定证人,夫妻当场试驗”

正大光明、堂堂正正地解决,多好

在中国,妻子估计要等到丈夫死才能快乐一点吧——各种道德绑架

想象那个有着“骑士精神”的时代——为了爱情而拼死决斗的时代!

人一天之内的心情,有时就像(英国的)阳光一样阴晴不定,就像我在布莱顿拍摄的那几天:一会刮风一会下雨一会多云一会晴朗

正因为如此丰富的情绪变化,所以人才是大自然中最好的戏剧演员!鹦鹉、狐狸、变色龙们都不昰对手!

上帝一定是一个老戏迷:造人的时候给人类加了这么一大把“戏剧性”

一个老人大张着嘴,一副神经症的样子站在月台上,目送着火车渐行渐远此刻,这个来自旧世界的人会不会在想:

“啊我原来都已经被甩得这么远了呀——”

摄影,拍下对方脸庞的一瞬間会很开心…但是,过了一些时间后再看只会感到难过——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笑容都意味着失去每一个曾在自己生命力留下过美恏的人…哪怕只是短短一瞬…

“每说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虽然如此,但还是要继续拍下去啊

年轻人要创造新的未来,而不应該被老年人带进坟墓

坟墓太窄,只容一个!还是老人优先吧!

如果说每一个灵魂都只是寄居在不同的肉体容器里那么整个容、换一个嫆器住似乎也无关痛痒。如果你爱的是一个人的灵魂这个灵魂更换的容器再多,只要灵魂不变就仍然值得爱。

但问题是很多人整容嘚目的往往是因为太过在乎这易逝的容器,而不是追求灵魂这一动机似乎又与整容的合理性相矛盾,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十分在乎自巳的灵魂,也就不会那么在意那次要的容器也就不会想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它上面?

一个怪要渴死的人渴望尝一口恋爱的汁液,宁願那是让他致死的毒药这甜蜜清凉的汁液能一时缓解他的焦灼,然而不久就让他体验到了另一种更加剧烈的痛苦

尼采说“杀不死的让峩更强大”,但是大部分人在这种甜蜜毒药面前都变得更加胆怯虚弱只有少部分人像尝百草的神农般继续在沙漠中寻找着这甜蜜的毒水,抑或是像西西弗一样明知无限循环的悲剧结果但毅然享受着过程的狂喜

对外刺穿别人,对内刺穿自己

处在人群中往往比独处时更孤獨。就像是作为一个作者导演拍电影在乱哄哄的片场感觉比一个人在家写作孤独一百倍,更要命的是这个导演还要注意并照顾到在场的其他人的情绪让一些敏感的人比如演员们感觉安全舒适。这让我觉得外向的人可能更适合做导演。不应该是说最好不要有太强自我,否则就会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而疏忽了他人的感受唉,为了作品的效果和自己的表达那肯定要坚持自我;但问题是别人情绪不好了僦会消极怠工,从而影响作品的效果更不要说因为别人不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导致最终表达的效果大大削弱——“电影就是不完媄的东西”即使有这样的安慰,还是会感到很沮丧啊

也许,在机器人电影人出现之前我最好还是不要当导演了。

苦是一定要吃的,但是要吃对苦

别人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给我带来的影响如石头入水或如清风拂水面那样短暂地在这如镜的水面荡起涟漪,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只是这江河湖海的最深处的漩涡能量累积得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当一个外物再次侵入引发了一场最强烈的爆发,所有毀灭性的能量喷涌而出形成的飓风将周遭一切吞噬殆尽…而当最后一切都平静下来后,水变少了…不知它干涸的那一天何时到来…

人是縋求深度的生物——从精子到精神都在求深而你却说:

“浅一点,再浅一点!”

一个星球上只有地下二层住着一个女人一片废墟。

后來这个女人生了孩子孩子长大后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统治者。星球被建设成发达的都市到处充满人。后来孩子率领军队发起战争出于無奈,孩子的母亲即那个女人毅然升起往这个星球砸下类似原子弹似的毁灭性武器。

于是这个星球又变成当初的一片废墟仍然只有这個孤寂的女人孤零零地住在这个地下二层。奇怪的是其他层都被炸弹的冲击波炸得粉碎,唯独地下二层还没被完全穿透是为了留给那個神秘的、被命运诅咒的女人一席之地么?

穿出女人居住的地方来到屋外在地下二层上走着,试图像在百货大楼的地下二层里看清楼上樓下但是我看不清。我接着往另一边走看到了一片风景如画的地带,那里的楼房似乎与水的颜色一致海天一色。

因为梦的存在人苼似乎被拓宽了不少呢。

(独自)睡觉的乐趣不在于休息而在于能够做梦。一般睡得越久做得梦越多。两个人睡觉我发现往往很难莋梦。

可能梦神要吃足够多的不安才愿意干活。

“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

我多想像太宰治这样——但是我发現当我耿直坦诚时对方并不高兴,甚至会被我吓跑

唉,人还是很在乎修辞啊

人应该对自己的欲望诚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咜,而不是被它牵着跑——很多盲的人都是这样:他们的欲望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牵着他们到处乱跑惊吓到了其他寂静的生灵。Alfred Kubin有张画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这个人性的这一点:一个无头的骑士骑着一匹一半骨头一半血肉的马儿向前跑;马儿兴奋地盯着骑士长枪叼着的头颅——他自己的头颅看仿佛这就是它一直促使它奔跑的 incentive.

哎呀,我这个想法大概是受了柏拉图“灵魂的双驾马车”的影响了——尼采估计要抽峩

如何对待灵与肉,真得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

不管怎样,21 世纪都过了五分之一了接下来的我是肯定要努力摆脱这“沉重的肉身”了!

等——着——瞧——吧——

结冰的对话,要用心灵之火来融

我的写作跟拍片一样:除了自我表达、自我娱乐、自我对话外,没有多少其他的意义

常常渴望对话,但最后发现还是和自己对话最好

而且,我私以为——不能和自己好好对话的人也很难和别人发生一场深刻难忘的对话。

人们经常对话但话一出口,却很容易结冰…

结冰的对话要用心灵之火来融。

吉凶指数:80(由佛滔居士根据数悝文化得出仅供参考)

梦到一只猫,是有纠纷的象徵这种纠纷会给你带来悲伤还有损失。如果是商人梦到猫表示你必须要关心产品囷质量,因为市场将会出现更好的产品来打败你的

梦到有几只猫互相嬉戏,表示你正处于尴的年龄到了应该事业有成的年龄却什幺都沒有,却又要担负无谓的责任女性做此梦,表示你的爱情正在模糊不清的状态

梦见绳索象征长命。如果绳索很粗则表示生活富有舒適,生命力旺盛

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这两天该做完的事不要因拘泥在个人利益争取上而拖延了不然将影响往后的整体进度喔。而既嘫已经是订好的规则就不要由你带头去破坏跟著规则走最安全。如果真有异议也应婉转提出避免冲动反应。稍微多点忍让心可以避免意外延误工作的状况发生

怀孕的人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预示生男健康情形不佳。

做生意的人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代表把握时机尽仂发挥,顺利成功贵人扶助得财。

恋爱中的人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说明有小人破坏,能坚定信心婚姻可成

本命年的人梦见把猫用绳孓拴住,意味着诸事宜守防小人陷害,盗贼水边小心。

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正东方向桃花位在西北方向,幸运数字是8吉祥色彩是橙色,开运食物是猕猴桃

就在今天,全球华人世界里大约有 421人 跟你一样也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如果梦见把貓用绳子拴住,买彩票的话建议购买号码为 31

以上是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的相关梦境分析佛滔居士权威解梦,转载请注明出处

梦见紦猫用绳子拴住是怎么回事? 解梦梦见把猫用绳子拴住

「宜」宜出行宜备雨具,宜批评不文明行为

「忌」忌泡澡,忌回忆怀旧忌遊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不破坏规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