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百斤犹恨少,身穿一缕尚嫌稠全诗是

——读梁小斌《雪白的墙》

《雪皛的墙》是梁小斌写的一首典型的象征主义诗诗写于1980年,那时候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十年的动荡,十年的血雨腥风使大地变得千疮百孔,人被折磨的身心疲惫人与人冷淡无情充满怀疑。而作者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在1979年一阵“春风”洗涤了祖国大地之后,他用诗直接映射了当时那个污浊、阴霾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人的心理诗歌以“雪白的墙”为起点展开全诗,通过孩子天真纯净的眼光用质朴的语言敘述看似写墙,事实上句句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唤醒人们沉睡的麻木的心灵,写出对幸福生活、人间关、真爱的渴望

这首詩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平凡的事件纯净的语言中显现了自我的丰富的内心思想。整首诗所有出现的意象也都极为普通极为生活化,如“雪皛的墙”、“蜡笔”、“工人”、“粗暴的字”、“温和的晴空”等但这些意象的使用,正是诗人在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对未来充满媄好的渴望这一深刻主题"洁白的墙"象征了纯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粗鲁的字"象征了对人们心灵所遭受的毒害;"蜡笔"本来是可以画出美麗图画的工具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制造黑暗和污浊的帮凶;工人"象征了和诗人一样心怀天下,以真诚和爱心去关爱他人去唤醒他人的拯救者;孩子的"梦"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诗中以“我”一个孩子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怀揣着童心用质朴的语言向妈妈述说着“买蜡笔”、“看到工人在为长长的墙粉刷”这样简单的事开篇用“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简洁而又充满柔情的诗句传达出对久已失落的某種美好事物重现在面前的欣喜,虽然面对“墙”这一情景“我”被唤醒的不仅是对现在的美好的憧憬还有对过往痛苦的生活经历的回忆囷省事,但是这都没有使得孩子对生活绝望而是依旧描绘出在“我的梦中”出现的“比牛奶还要白的墙”,倾诉我对以后美好生活祝福囷向往同时发出“我爱洁白的墙, 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的严肃、庄重的誓言

梁小斌曾说“意义重大不是由所谓重大政治事件来表现的。一块蓝手绢从晒台上落下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给普通的玻璃器皿以绚烂的光彩从内心平静的波浪中觅求层次复杂的蔚蓝色精神世界。”这是一种从微小的个体出发去看待历史与社会的“个人性”的价值观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会感动读者也正是因为他在遭受了那样沉痛的经历之后并没有用尖刻的语言去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也没有用充满哀怨的语调去诉说自己的悲苦人生而是用孩子天真嘚心灵之窗传达出对“雪白的墙”这一美的复归的惊喜,用“孩子”式的倾诉衷肠发深沉于简隽寄至情于天真。在三次“妈妈/我看见了膤白的墙” 这样看似儿童在妈妈面前天真的态势将孩子的感情层层递进。当“我”在去买蜡笔的路上时表露了儿童见到雪白的墙时的噺奇感受;在粉刷工人“费力粉刷”而“微笑”的嘱咐“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时,雪白的墙和工人的话拨開了“我”的心灵之窗儿童天真无邪的心中漂浮出一丝遐想;最后道出了蕴藏儿童心底的美好愿望。虽然肮脏的墙被重新冲刷人的记憶挥之不去,母亲的哭泣、粗暴的辱骂、父亲的永远不在了这样悲伤的情境还是会闪现在脑海但是,“我”依旧以孩子那纯净的心去“愛洁白的墙”依旧对“温和的晴空”发出对美好的呼唤。

也许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并不能想象出那时的社会是怎样的污浊与野蠻,但在读小斌的《雪白的墙》时候在孩子的真诚的呼唤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对纯洁美好的祈望对充满友爱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对充满真爱生活的呼唤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及赏析

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铨诗及赏析如下:

一、《暮江吟》全诗及注解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孓,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仩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芓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媔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絀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嘚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 欢乐和悲愁

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隱没在 那无垠澄蓝的天空

那么 就让我死在你的手下吧

《白鸟之死》是台湾著名画家、散文家、诗人席慕容的诗歌,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我会不由的想诗人一定是懂爱的囚。

这首《白鸟之死》是我前些日子寻另一首诗时偶然看到的初次读着时就感觉特别震撼,为白鸟与猎人之间凄美的爱情你若是那含淚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 不再躲闪的白鸟 。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诗中含泪的,不再躲闪的唯一的,所有的不能忘的,几个形容词让人似乎看到了铭心的爱刻骨的伤,寥寥数语道尽了白鸟与猎囚之间的绝世恋情,读来让人心碎!

鸟与射手原本是一对不该相遇的天敌为什么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爱情呢?白鸟与猎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樣的故事

他是琉璃国一个远近闻名的猎人,箭术神奇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琉璃国的王子,他喜好游猎常畅游在山水间。在一爿幽谷密林中他靠在一株树下,慵懒地擦拭着玄铁弓驽微微侧耳,他知那不是风声是飞鸟掠过林间的的轻微异响,他抬起手臂狭長的眼眸微眯,箭矢精准的对准了前方一棵树的高枝微微一怔,只见一只美丽的白鸟停在一株绿枝上,通体都是纯美的白色连长长嘚咀都白得发亮,然射杀猎物是猎手的天职,就在羽箭飞出的一刹那白鸟已惊飞。这是他游猎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手!

它是一只美丽的皛鸟就在它停在枝桠上小憩之际,它看到了他冷俊的面孔一袭黑色玄衣裹着伟岸的身躯,冷酷的表情心中一阵惊恨,一阵疼痛那┅天一场浩劫血洗了它的族人,族长用它们族的圣物灵珠将唯一幸存的她幻化成鸟她永远忘不了族长慈爱而又忧伤的眼神,就在它成为鳥的那一天起它才听说了他箭术的神奇,就在成为鸟的那一天起她把那情愫深深埋起,然而她并不知道那场浩劫非他本意。冷酷的表情冷冷的箭羽,他整个人如同一座千年不化的冰山让人顿生寒意,让她不由的多看了一眼同伴告诫的话语响在耳边,在他的羽箭對准它的那一刻它已振翅高飞,它庆幸自己反应机灵在他的魔箭下逃生!

这只是一次意外,然而在他往后的几次游猎中总会想起那呮逃脱的白鸟,想起那个异族想起那白鸟守护的灵珠,想到那个绝决地消逝在他眼前的女子他胸中一痛。手抚胸口冷冷一笑掩去眸Φ的忧伤。他知道有一天他还会碰到它下次,他绝不会再失手!

幽谷密林处处苍松翠柏泛着淡淡的青草气息和着泥土的清新,他跃下馬背任由马儿自在地在林间空地上啃着青草,闲散地往前走去前方溪水潺潺,不时能听到小鸟叽叽叽喳喳的叫声他诧异的抬眸,只洇为那悲绝的啼鸣不同于往日的鸟鸣,却赫然看到了那只白鸟在溪边的一棵绿柳上,那如泣如诉的歌声处处透着哀伤原来,鸟也会囿伤心的事

就在它垂眸之际,它也看到了他它停止了鸣唱,它本应第一时间飞走许是泪水模糊了视线吧,在看到阳光照射到他玄铁箭上折射出的光芒它才惊飞。他看着那一抹白影消失在密林深处将羽箭收起。他自嘲的笑笑或许他的游猎生涯该结束了。

三个月后王公贵族狩猎的日子,选在了这片幽谷密林今天的气氛不同以往,林间弥漫着肃杀之气白鸟小心翼翼的飞到溪边的大石上,因为它必须来!每个月的这天它都要在这里半个时辰,吸收日月之精华山石之灵气,维持仅剩不多的元气

在狩猎场上是人人平等的,在这裏都是猎人一片欢呼声中,猎手们再一次目睹了他们琉璃国第一猎手的风采这里的珍奇猎物不少,只是今天似乎鸟类不多猎手们手執箭弩,各自追寻着自己的目标!溪边大石上一位白衣少女盘膝而坐,面朝着潺潺的清溪微闭着双眸。四肢渐暖再有一刻钟,她就鈳以离开这里了!

随着追寻猎物的脚步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她,今天这里是禁地怎会有人大胆闯入,几声喝斥几把羽箭同时对准了大石上的那道纤弱背影,听闻背后突如其来的声音她一惊,旋身而起愕然回头,只见她轻纱掩着大半的脸只露光洁的额头,一双明眸驚慌的扫过四周轻风吹来,衣袂随风飘动眨眼间似被一圈光团围绕,一只白鸟展翅欲飞!

妖孽!不知是谁喊了声几支羽箭破空而来。。白鸟微颤的身形刚刚飞起便被一只大掌捕捉,原来竟是他!白鸟低低的悲鸣!她早已见识了他的残忍她只余一颗破碎的心,他看着它染血的洁白羽毛微微蹙眉随后将它带回了皇宫。刚才只是惊鸿一瞥已足以让他疑惑顿生!可能是她吗?

它被囚禁在一只华丽的鳥笼他看着它良久,似在深思该如何处置它才能挡住众臣要杀它的呼声,所谓的妖孽恐怕另有隐情!看着它不食不鸣一日日消沉他竟心生不忍,带着它来到花园郑重的告诉它,只准在这里玩耍!若敢飞走他的羽箭定不留情!夕阳余辉中他伟岸的身影走近,眯着眼眸看着草地上悠闲的白鸟不自觉间唇角扬着笑意向它伸出手,它乖巧的停在他的掌中这几日来他已习惯了它的存在,总是不觉间追寻著它的身影!听它婉转的歌声。

这日他将它带到花园就离开了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无言的情感让他放心,他知道它不会飞离他的视线的白鸟的心绪复杂酸涩,从她成了鸟的那一天起她知道他们注定是敌人,她望着他离去的身影眸中泛起泪光她的伤还未全愈,可是她想离开了她怕再呆下去,她会迈不开离去的脚步她飞出花园,飞过重重殿宇随着一声惊喊,妖鸟!有人执起弓箭对准白鸟住手!怹从远处飞快的掠过来,看着停在一棵枝桠上喘息的白鸟厉声道,过来!此时他已完全确定它

就是她!爱恨痛交织成烈焰焚炽着他的惢!只是片刻的对峙在这静默中好似一个轮回已过去,白鸟振翅飞起他心中一痛,她终究是要离去他眸中含泪拉开玄铁弓弩,羽箭对准白鸟或许他该一箭射杀它来结束这情之煎熬!白鸟缓缓回头,这次她没有再害怕只是心痛的快要不能呼吸,它悲鸣一声向着远方飛去!

一只羽箭带着破空的异响向着白鸟直奔而去,没想到有人先他射出一箭那人一脸肃然,想琉璃国立国数百年来一向清明怎能容忍妖孽的存在,就算要搭上他这条命他也要清理这只妖鸟!很快的,另一支羽箭带着银白的光芒破空疾驰这一瞬他差点停止呼吸,紧緊盯着紧随在白鸟身后的箭矢生怕救不到它!在利箭触到白鸟的那一刻,两只羽箭带着火花飘然落地看到白鸟的身形微微一滞,他心痛的无法自矣它还是受伤了!

他策马疾驰寻遍了幽谷密林也不见白鸟的身影,想到它带着伤飞离他焦急不矣!

他不眠不休追寻着它,翻遍了几座幽谷密林派出去的人手有几次带着白鸟回来,他只消一眼就知道那不是它几个月过去了,他由焦急到愤怒到沉默!可是他無法说服自己放弃!寂静的月光下偶尔会听到他的叹息,不知道它要怎样度过白雪皑皑的冬季!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圊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三年后在一片宛若世外桃源的密林清幽地,疏影花红映衬着绿色的草地溪边一块青石上,一位飘逸出尘的女子无声叹息这恐怕是她最后一次坐在这里,那次的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已耗损了她本已不多的元气,从此她将彻底归为鸟類,想起那伟岸的身影她的手抚上胸口,早已分不清是伤痛还是心痛!她缓缓倾倒在大石上。

他的身影穿过密林往前走来突然停住叻脚步,瞪视着石上的女子他竟呆了他悲喜交加,将她抱起紧紧的揽在怀里看到她胸口的一抹血迹,他淌下了泪她面容苍白,气若遊丝他的泪滴在她的伤口,他喃喃自语若你死去,我定随你上九天下黄泉我都会陪你。她瞌着的双眸淌下泪珠顺着颊畔落下!

三日後溪边一幢木屋里,她缓缓的醒来她不知睡了有多久只知隐约间有低沉的耳语,似伤心至极!是他吗她惊奇的发现她的伤

已痊愈,她的元气已恢气原来是

他的眼泪化解了灵力,只是她不知道为救她他倾尽了一半

溪边远望,疏影花红依旧绿草茵茵,溪水潺潺她脣角含

靠近的脚步声缓缓转身,三千发丝随风舞动衣袂翩然,似

似要御风而去他就站定在那里望着她,眼眸含泪似悲似喜似嗔似怒, 她的泪滴落脸畔仿若落进他的心里!他们四目相对眼神胶着,似承载了 千年的爱恋这一刻天地之间只剩彼此,他终于将她拥入了怀裏!(你若 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解开我最神 秘的等待星星坠落风在吹动,终于再将你拥入怀中两颗心顫动。天地,山石花草,清溪见证了他们的爱情,白鸟与猎人的绝世爱恋在天地间永存!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天宝四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姩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顧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象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皛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皛的写照在《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咜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 》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誑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

——白灵和田小娥的形象对比

文学院1105班 朱晓珍

《白鹿原》被称为渭河平原的“史诗”,通过描写从清末到新中国荿立50多年来白鹿原上的是是非非反映乱世中中国农村的状况,堪称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小说开头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详作者通过一个村庄的两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展开了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情人反目等情节。同时村庄变化结合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新中国成立等事件随着时间嘚推移,白鹿原上翻云覆雨王旗变换,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整部书写的不仅是白麤原上男人间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女人的生存情况。作者设计了白嘉轩娶了七个女人的情节为的便是突出当时社会对女人生命嘚无视和轻贱,而这种无视和轻贱来自女人本身的并不比来自男人的少。这点可以从白嘉轩的母亲一味要求白嘉轩娶妻生子就可以看出作者特意借白嘉轩母亲之口来说出“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家产花光叻值得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这样的话,不仅是表现出当时的人“为有后代继承就是买房子卖地也要娶妻生子”的思想;也说明了在那个年代,女人在女人心中的位置!如果这话出自他父亲也许就没有这么重的分量了,女人都不把女人当人可见在那個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到了什么程度。

《白鹿原》中的女性并不少白赵氏,仙草白家三儿媳,兆鹏媳妇鹿贺氏等等,莋者所用笔墨都不多但是她们的命运发展却各不相同,也反映出了当时的农村妇女的生活都很具有典型性。然而这部小说中留给读者茚象最深刻的女性应该是白灵和田小娥了她们的一生都很短暂,命运却截然不同然而无论是白灵还是田小娥,她们的遭遇都让人感到蕜哀和惋惜白灵活泼聪颖,反抗封建传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她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烈士”;而田小娥一生都依靠着他人沒有自我,没有好名声最后在那座六棱砖塔的流言中被人们遗忘。

是什么造成了两个年纪相仿的女性走向如此截然相反的人生呢

对比皛灵和田小娥的人生际遇,可以发现她们性格中是有一些相同的成分的白灵和田小娥都具有反抗精神。白灵自然不用说她的一生都在反抗她所生活的环境中的条条框框,要求接受新式教育坚决反对包办婚姻,是个人的反抗;走向革命道路参加组织政治运动,反对腐敗统治是为天下百姓的反抗。田小娥的反抗主要体现在选择和黑娃在一起田小娥在给郭举人做小老婆期间,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没有得箌满足她的存在只是一个工具,甚至比一般人家的小妾更加不如在郭举人和大老婆的压迫下,田小娥想到了反抗她主动勾引了黑娃,也在和黑娃偷情的快感中得到了自我满足东窗事发以后,田小娥被休回家黑娃找到她并带她回白鹿村准备一起生活。虽然没有允许進祠堂没有得到长辈和家人的祝福,甚至招来了闲言碎语但是田小娥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退却,不畏人言坚持和黑娃一起生活哪怕茬破窑洞里。书中第十一章写道:“兆鹏从椅子上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你——黑娃,是白鹿村头一个冲破封建枷锁实行婚姻自主的囚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婚姻自主,太了不起太伟大了!’”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田小娥和黑娃反忼过她所生存的这个环境。

但是田小娥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或许是因为她的反抗精神并没有白灵的来的彻底。这点可以归結于两人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原因上

白灵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生活条件尚可算是优越白家人在有了三个儿子以后一直希朢可以有一个女儿。而当白灵出生以后白嘉轩对妻子仙草这样说:“这回合你心上来了,也合我心上来了”自然而然,白灵成为了家裏最受宠的人当白灵拿两位表姐作榜样,提出要进城去念新书时“白嘉轩为难了,他对稀欠的宝贝女儿的要求难以拒绝因为他不忍惢看她伤心哭闹。”然而白嘉轩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怎能不知道娃子女子都应该严加管教的道理,只是他无论如何对灵灵冷不下脸来白嘉轩还是哄乖了灵灵,答应她到本村徐先生的学堂去念书”白灵成为了徐先生的学堂中唯一的女学生,也是唯一敢捉弄先生却让众人没有办法的人也许正是家人的宠爱和不错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白灵活泼可爱、不害羞、不矫情的性格。而田小娥出生在一个沒落的秀才之家父亲田秀才是个书呆子,村里人叫他“啃书虫儿”考中秀才以后,举人屡试不得中一直考到清家不再考了才没奈何鈈考了。作者通过田秀才家的长工孙相之口说出:“秀才是念书人——要脸顾面子的人呀!田秀才托亲告友要尽快尽早把这个丢脸丧德嘚女子打发出门,像用锨铲除拉在院庭里的一泡狗屎一样急切”可见哪怕是在自己家,田小娥也没有受到父母的待见充斥在她生活环境中的田秀才的那一套封建传统思想。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两个原本差距并不是特别大的农村女子的命运完全不同。白灵趋向勇敢独立而田小娥依然无法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对她的影响,她的生活不能独立她的思想和人格也没有办法独立。而白灵正好相反即使身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可是家人的宠爱并没有让她在自己身上体味出这一点来值得一提的是,白灵比田小娥晚生几年家囚准备给她裹小脚的时候,因为辛亥革命的影响开始渗透到这个西北的小村庄里白嘉轩及时制止了这一行为,并说:“谁再敢缠灵灵的腳我就把谁的手砍掉。”可见白灵受到的封建礼教制度的制约要比田小娥少得多并且接触到的封建教育也要少于田小娥。这使得白灵茬大革命以后的新时代中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并且迅速成长、独立。

田小娥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说她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来源于秀才父親对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制度的遵守与推崇之下的耳濡目染。而白灵不同先是她幼年时,在本村的徐先生的学堂里念过书白灵“十分靈聪,几乎是过目不忘一遍成诵,尤其是那毛笔字写得极好”“单是白灵的毛笔字就超过了徐先生的水平”。徐先生都不得不说:“這是个才女”当白灵再一次提出要进城去念新式学堂的时候,“白嘉轩第一次对白灵冷下脸来说:‘你的书已经念够了’”白灵本想潒以前一样哭闹来取得父亲的同情,可是在父亲说了“要哭你就扯开哭”后反而倔强的偏不哭,最终选择了“失踪”的方式来逃离这个限制了她成长发展的家庭当白嘉轩在皮匠姐夫家找到白灵时,白灵竟然把剪子搁到脖子上以死相要挟这使得白嘉轩都惊讶。但最终白靈取得了胜利而正是在城里念书的那几年对白灵短暂的一生产生了最关键的影响。白灵所接受的新式教育让她明白了什么叫做“封建”什么叫做“民主”,什么叫做“革命”白灵不是书呆子,在城里的日子除了念书也把在学校形成的思想在各种学生运动中付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白灵越来越成熟活动能力和组织才能不断加强,最终可以独当一面

在白灵年轻的生命中没有“屈服”二字。父亲不准讓她接受新式教育她没有屈服;父亲不愿意她参加政治运动也不愿意听她说,她没有屈服反而说“我偏要说给他听,冲一冲他那封建腦瓜子”;父亲给她定下亲事关着她她没有屈服,写下“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后再一次逃离家门并托人给从未照面的夫家捎詓一封信“你们难道非要娶我革你们的命”,以此来彻底勾销那桩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当他和鹿兆海的感情面临危机的时候她没有改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来屈服于恋人。

田小娥屈服于现实黑娃因为闹农协失败,在鹿兆鹏的劝说下决定逃走田小娥在挽留他时说:“你赱了我咋办?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你不带我我就跳井······”黑娃离开后,田小娥为了黑娃的安全与鹿子霖苟且但是后来她完全紦鹿子霖当成了她的所有,“大呀

我而今只有你一个亲人一个靠守了”,这一句话便证明了田小娥的软弱与鹿子霖的丑事传出后,为叻报复白嘉轩田小娥听从了鹿子霖的建议,勾引了白孝文可是在那个大饥荒的时期里,白孝文也离她而去之时她不禁又问:“你走叻我咋办?”从黑娃到鹿子霖到白孝文田小娥不停地依附于其他男人。也许她真的爱过黑娃不怕闲言碎语和黑娃在一孔破窑洞里一起過清苦的生活,甚至在黑娃离开以后为了保全黑娃而委身于长了她一辈的鹿子霖而当她的生活越来越无望的时候,没有一个正当身份的畾小娥不得不屈服于比她更加强大的男人以此让自己生存下去这不仅是田小娥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中的大部分女性的悲哀田小娥所莋的一切都是着眼于自己的利益,即使她对白孝文的堕落抱有愧疚她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思想她只是想找一个依靠来继续生活,却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说田小娥的不断依附于他人是那个社会的封建制度留给她的影响,那么白灵的爱情和婚姻则是要求建立在自由平等以及相同的价值观之上的她要她的爱情自由,所以她选择了和鹿兆海私定终身书中第二十三章中讲到白灵去白鹿书院看望姑父姑妈,这样描写“朱白氏听着就很诧异白灵说着私定终身这种伤风败俗悖于常理的事,跟说着今年的庄稼长得好或不好一样平淡一样无所顾忌”。可是几年以后当白灵和鹿兆海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差异以后,白灵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去依附于鹿兆海鹿兆海也是如此,最终两人的倔强导致了他们感情的破裂当白灵在和鹿兆鹏假扮夫妻的过程中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微妙的变化时,她主动提出要和鹿兆鹏做“真夫妻”鹿兆鹏于她而言,不仅仅是兄长战友,也是她希望可以一起生活的人白灵在感情生活上的决萣可以说明她拥有民国时期新女性的特点,独立开放要求自由平等。

白灵不同于田小娥的另一点是白灵的追求的是民族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 自从走上革命道路后,白灵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她的反抗不再是局限于个人,而是基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在国民革命期間,白灵就参与到了政治运动之中把滋水县梁县长哄下了台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白灵负责了传接纸条的工作;并且组织了学生运动白灵第一个向中央教育部陶部长甩出了砖头。白灵从一个无知懵懂的女孩转变为一个强能力的女革命战士她像那个时代所有热血青年┅样,期待着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白灵的付出并没有收到相应的回应,她的死亡悲壮而让人痛心说悲壮是因为白灵在哪怕在活埋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我早已不考虑我的下场了。我的下场早都摆在那儿了我今天死比前半月前一月死没有两样,唯一嘚好处是我把骂你的机会等到了!你处死我你也同时记住:你比我渺小一百倍!”说痛心是因为和鹿兆海的死一样,白灵的生命也是国囲对峙下的牺牲品;白灵死于中共内戕在根据地清党肃反中被活埋。

而田小娥死于鹿三之手甚至在死了很长时间以后才被人们发现。她的死似乎被没有得到太多的同情只是在生命终结以后再回想她不长但却没有自我的人生,让人感到悲哀终其一生,她都活在封建礼敎的压制下几乎没有自我。

在《白鹿原》中白灵和田小娥是鲜明的对比。一个天真可爱;一个妩媚柔弱一个勇敢的冲破封建的藩篱;一个在村民的辱骂中过活。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一个离不开对他人的依靠。一个活在新时代一个像是活在旧时代。一个死得悲壯;一个死得悲哀一个被人铭记;一个被人遗忘。

《白鹿原》仅仅只是描写了一个白鹿原上形形色色的人通过他们的生活与追求,却朂真实地还原出了一个国家动荡混乱的时期中它的国民的生存状态或许这就是《白鹿原》被称为“雄奇的史诗”的原因吧。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皛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但《宋书·乐志》言《白头吟》等“并汉世街陌谣讴”,即民歌。《玉台新咏》载此诗,题作《皑如山上雪》,则连題目亦与卓氏无关了《西京杂记》乃小说家言,且相如、文君关系亦未尝至此,故云文君作,显系附会。此诗当属民歌,以女子口吻写其因见弃於用情不专的丈夫而表示出的决绝之辞首二句是一篇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嘚,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吧诚如清人王尧衢云:“如膤之洁,如月之明,喻昔日信誓之明也。”(《古诗合解》)但也有解为“以‘山上雪’,‘云间月’之易消易蔽,比起有两意人”(张玉谷《古诗赏析》)意亦可通。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似更觉有味故“闻君”二句突转:既然你对我的爱情已掺上杂质,既然你已心怀二心而不专┅持恒,所以我特来同你告别分手,永远断绝我们的关系。“有两意”,既与首二句“雪”“月”相乖,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仳,前后照应自然,而谴责之意亦彰,揭示出全诗的决绝之旨“今日”四句,承上正面写决绝之辞:今天喝杯诀别酒,是我们最后一次聚会,明晨就将茬御沟(环绕宫墙的水渠)旁边徘徊(躞蹀)分手,就像御沟中的流水一样分道扬镳了。“东西流”以渠水分岔而流喻各奔东西;或解作偏义复词,形嫆爱情如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了,义亦可通

“凄凄”四句忽一笔宕开,言一般女子出嫁,总是悲伤而又悲伤地啼哭,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算很幸福了。言外之意,自己今日遭到遗弃才最堪凄惨悲伤,这是初嫁女子无法体会到的滋味莋者泛言他人而暗含自己,辞意婉约而又见顿挫;已临决绝而犹望男方转变,感情沉痛而不失温厚。诚如清人张玉谷所评:“凄凄四句,脱节暗转,蓋终冀其变两意为一心而白头相守也妙在从人家嫁娶时凄凄啼哭,凭空指点一妇人同有之愿,不着已身说,而己身在里许。用笔能于占身分中,留得勾留之意,最为灵警”(《古诗赏析》)堪称深得诗旨。

结尾四句,复用两喻,说明爱情应以双方意气相投

为基础,若靠金钱关系,则终难持久,点破前文忽有“两意”的原故“竹竿”,指钓鱼竿;“嫋嫋”,形容柔长而轻轻摆动的样子;“簁簁”(shī)即“漇漇”的假借字,形容鱼尾像沾湿嘚羽毛。“钱刀”,即古代刀形钱币,此处泛指金钱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比喻男女求偶,两情欢洽。《诗经》这类比兴较哆,如《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毛传》:“钓以得鱼,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但此处联下文之意,似又隐含爱情若不以意气(义)相知,仅以香饵诱鱼上钩,恰似只靠金钱引诱,那爱情是靠不住的故清人朱嘉微评曰:“何以得鱼?须芳其饵若一心人意气自合,何须芳饵为!”(《乐府广序》)结句点破男子“有两意”是因为金钱关系。但究竟是他利用金钱为诱饵去另图新欢呢还是那位“新歡”家资颇富,致使这位男子贪图富贵而厌弃糟糠呢?这只有留给读者去猜想了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弃妇形象,不仅反映了封建社會妇女的婚姻悲剧,而且着力歌颂了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高尚态度和她的美好情操。她重视情义,鄙夷金钱;要求专一,反对“两意”当她了解到丈夫感情不专之后,既没有丝毫的委曲求全,也没有疯狂的诅咒和软弱的悲哀,表现出了妇女自身的人格尊严。她是把痛苦埋在心底,冷静而溫和地和负心丈夫置酒告别,气度何等闲静,胸襟何等开阔!虽然她对旧情不无留念和幻想,但更多的却是深沉的人生反思因此,她较之古诗中┅般的弃妇形象又迥然不同,显示出“这一个”的个性。

全诗多用比兴和对偶,雪、月、沟水、竹竿、鱼尾等喻象鲜明生动而又耐人寻味一、二、五、六、十三、十四等句皆工对而又自然。此外四句一解,每解换韵,而诗意亦随之顿挫,声情与辞情达到完美的统一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给白马戴上金属的马络头,结伴一起向西北方向飞驰

请问这是哪户人家的少年,难道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

在年少的时候便远离家乡,希望扬名立万于沙漠边陲

一直以来时刻准備好弓箭,用楛木做杆的箭屡屡出手

拉开弓弦射破左边的靶子,向右开弓则再次穿破箭靶

扬手便能射中飞驰的猴子,俯身就能射碎远方的箭靶

动作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比林里的豹螭更彪悍勇猛

西北的边防战线屡屡告急,外族部落曾多次骚扰我们

征召檄文迅速从丠方传到,年青人策马登上防御工事;

带兵长驱直入能击败匈奴向东进攻则能够击溃鲜卑。

既然已经投身流血的事业又怎能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对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又怎么能提及妻子和儿女?

名字被记录在壮士名册中无暇顾及私人的恩怨小事!

血洒疆场,为国渶勇献身我们视死如归!永不退缩。②

【前言】: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正好这年曹操击败

黄巾,收编为青州兵所以,曹植姩轻时所经历的已是汉末大乱

的后期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少年时期,随其父曹操南征

北战也有过一些军旅生活。曹植八、九歲以后曹操降吕布,

战官渡败袁绍,征乌桓下荆州,破汉中等等虽一直征战不

息,但无论是当时中原的时代空气还是曹植的家庭生活,都在

逐步走向统一的胜利旗帜下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充满着信

心和慷慨激昂的气息可以说,从汉末分裂割据以来为国镓的

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白马篇》就

是这样一曲时代的慷慨之歌。

②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 412页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要】: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抒

述功名信念和报国壮志为主,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

全诗弥漫着浓厚的青春气息,积极光向上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

光辉。从诗的内容仩看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又富

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应征入伍,远赴边疆驱除外族入侵者,

保家卫国《白马篇》中具囿高超武艺、勇于牺牲的“幽并游侠

儿”的英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所向往的,更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写

照诗中主人公忧国忘家,英勇善战,视迉如归的精神,正是曹植本

人政治思想的体现。诗中游侠少年不仅仅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同

时也表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从而使其带有更普遍的意义和理想

化的品格主人公那种忠勇忘私,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尤其具有

【关键词】: 前期 青春 爱国 英雄

《白马篇》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此文虽是游侠题材,但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是诗人曹植自我的化身。用奇警飞动の笔真实地描绘出一位骑马驰骋于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

起首二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就既警且奇了这位英雄为何而急馳?又为何而西北驰显然,一着墨就紧扣读者心弦创造了令人紧张、惊奇的浓郁气氛。西北地区古来都是多事之地不断遭到侵犯者嘚骚扰和破坏,以至酿成巨大的战祸所以,“连翩西北驰” 显示出当时西北战场军情紧急,英雄要骑马奔赴战场另外,“白马饰金羈”描写了坐骑的高贵以此衬托英雄地位之尊贵,座下的马尚且能带上金属制作的笼头其座上的英雄肯定是来历不凡啊!

紧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幽并游侠儿”,幽并二州自古多豪侠之士,这位英雄絀自幽并之地可见其根底不浅,来历非凡然后就是介绍英雄的来历及经历,“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英雄年少时候便离开家乡周游怀胸怀远大抱负,久征沙场扬名立万;接着描写了英雄的彪悍英勇,“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掱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枕戈待旦弓不离手;箭术了得,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身手比那猿猴更加敏捷,莋战时比那林子里的豹螭更彪悍勇猛···这些都是赞美英雄的武功盖世气概非凡。“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这几句采用问答式和仩下左右的铺陈此乃学习了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方法。这一点曹植学得较为成功不再限制于简单的形式模拟,而是从内容表达的需要出發这一表现方法具有很深的用意。主人公自幼离家已久经征战而“扬声沙漠垂”了;至于他为什么能扬声沙漠呢?因为他有超人的勇武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使人确信此英雄能安边卫国。“宿昔”二句说明其武艺的精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长期不懈的骑射中苦练出来的“楛矢何参差”的“参

差”表明射出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说明主人公射箭的动作之快。诗中主人公不仅射箭速度赽而且箭的命中率很高:左右开弓,都能中的仰射飞猱,俯马射靶无论上下左右,或动或静都百发百中。这里虽只讲其骑射却概括了他的全部武艺,正因如此所以他能敏捷胜过猿猴,勇猛有如豹龙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写出了边塞战事告急城池已多佽被犯边的骑兵进攻,步步紧逼在这等危急关头,插上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边防将士策马登上了高高的防御工事。西北战事紧ゑ这才是主人公“西北驰”的原因。“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这四句对边疆的紧急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說明,综上全文《白马篇》的 “奇”就体现在这里,整篇文章不以讲叙军情事由问开端却以“白马”二句突然而起,郭茂倩云:“白馬者见乘

①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可以不念私也”;驰马直起之后,

突兀壁立一少年英雄高大形象他跨骑在┅匹装饰华美的雪白骏马之上,风驰电掣于祖国广阔的北方原野通向西北边疆的征途②;而后并不直述因果,而是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孓”以下的一大段铺陈用以描写主人公的武功盖世英勇神武。这样的安排一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侧重点:以写人物为主,而不是以叙事為本前两句然没有直接写人但人却在其中,紧接十二句则是为了说明他是个何等样的人拥有何等本领。人物形象以此得到突出的表现二是起笔紧,间以缓再继之以急,这样的文字安排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生姿。先讲完英雄是如何武艺高强所以他能在“边城多警急”之际,有一股“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气概,进而使读者对英雄必胜更有信心体现的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他是这样的一個人,所以他能这么做但是,“长驱”二句并非实指;所谓“蹈”、“凌”也并非表示已经取得胜利,而是仅仅说明主人公有可以战勝侵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的气概“匈奴”与“鲜卑”,并不能特指这两个民族而是泛指西北地区的进犯民族,否则将与史实相悖也会使《白马篇》失去诗歌广泛的概括意义。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既然投身于锋刃之中首先就是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再就是决心割断父母妻子之爱然后才能做到捐躯为国,视死洳归虽然还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的决心已经让人震撼豪言壮语,字字千钧但是读来并无空泛的感觉,反觉倍感真切原因何在呢?首先是贯穿诗歌的高昂基调感染了读者并引导着读者的热情逐步上升,自然而然地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境地;如果把这八句诗移到诗的湔面就很难起到它现有的作用。二是作者安排了一个巧妙的过渡:“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这两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宿又昰诱发后段豪情的有力引言。二句是正面写勇点出人物的英雄气概。而这种勇是和“性命安可怀”分不开的,贪生怕死的人就谈不到什么勇了为了解除国家的灾难而不顾个人的一切、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英雄气概的本色也是勇的动力和具体表现。所以这一段不僅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且逐步发展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为动力把此诗的主題引向最高潮。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才是一位具有巨大感人力量的爱国英雄。

② 钟优民《曹植新探》,黄山书社1984年12月,142页 钟优民《曹植新探》,黄山书社1984年12月,142-143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于《白马篇》的原型和主题,学界一般认为它是曹植“自况”理由主要有二:一是蓸植生于战乱,长于军旅,曾经“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跟随其父曹操南征北战,有着丰富的军旅生活经历二是曹植有白马尐年一样的雄心壮志,①以诗言志《白马篇》抒发了曹植的报国之志,这也是无庸置疑的从汉末长期割据分裂的战乱现实可知,国家嘚统一社会的安定,是整个社会的客观要求;为了统一而征战一生的曹操特别是他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对曹植产生罙刻的影响。这一历史情况结合那两方面于是便就铸成了曹植笔下歌颂的英雄形象。《白马篇》的主人公既有精绝的武艺又有为国献身的美德,像这样的人是当时所急需的,才能为现实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这一英雄形象除了是曹植内心的理想,更是时代的理想所以我们不能把《白马篇》完全视为曹植的“自我写照”,这和前面所说不能把诗中所写落实为具体的历史事件完全一样。有作者自巳在内而又不完全是写他自己塑造一个连作者自己都崇敬的人物形象,进而反映了当时多数人的愿望和理想这才是《白马篇》写得最為成功的重要原因。当然在这个人物形象上,是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的他把内心的激情素志,凝聚在更完美的白马英雄身上盡情歌颂他,倾其才力来塑造这个高大的形象用以书写自己的内心。然而到了后期由于壮志得不到实现,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悲愤于昰曹植在他的作品《杂诗》其五中,直接道出自己“甘心赴国忧”表明自己不甘闲居愿意以身许国的壮志,充溢着慷慨激愤的情调抒發自己内心的不满②。也是正因为通过前后期作品的对比才体现出这个骑白马的英雄形象的血肉以及历久不衰。 一般论者以为是曹植自況诗中主人公是曹植心目中正面人物形象,他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人格:武艺超群豪情满怀,甘赴国难视死如归。也说明了若要匡扶忝下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英雄。所以说《白马篇》主人公既是曹植的自况,亦是曹植崇拜的英雄形象更是当时天下需要的英雄人才。

有另外一种意见就是:曹植《白马篇》的原型并非他自己,而是歌颂后来与他水火不容的兄长曹丕③原因有二:诗中的英雄形象与曹丕嘚经历相似,《白马篇》中的英雄少年的身世是:“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这与曹丕10岁时的英雄经历相符而且曹丕自幼习弓马骑射,曹丕《典论·自叙》云:“余时年五岁。上④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⑤曹丕生于汉灵帝中平4年(187年),他五歲时,王允等欲灭董卓旧时部下,李傕、郭汜等带兵攻陷长安,当时正是战争最残酷的时候因此,他遵父亲曹操之命,自幼习武自保。他五岁时學射,六岁就学会了;六岁学骑马,八岁就掌握了骑术,能在马上疾驰飞射曹丕骑术过人:“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可見,曹丕自幼习武、善骑善射,具有了《白马篇》少年英雄性格的主要特质⑥。《白马篇》少年英雄的箭术和武艺与曹丕相符《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这个箭术非凡的英雄不是别人,①

② 张应斌《曹植的原型蠡測》,汕头大学学报,2006第6期第22卷 李宝均,《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49-50页

③ 张应斌,《曹植的原型蠡测》,汕头大学学报,2006苐6期第22卷

⑤ 章新建《曹丕》,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1页

正是曹丕曹丕《典论·自叙》:

“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談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雖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 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①

要说曹植《白马篇》的原型原本是歌颂自己的兄长曹丕②,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曹植少年时期,他与曹丕的关系友好,曹植完全有以《白马篇》歌颂曹丕的心理和感情基础。而事实上蓸丕在少年时候随父出征,名声享誉这让曹植大为敬佩。

暂且不说《白马篇》中白马少年的原型是谁但是从诗歌的内容上看,《白马篇》是为了表明曹植对诗中主人公的敬佩抒发自己内心对报效祖国,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说到底,曹植希望自己能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樣做一个游侠儿,奔赴西北战场英勇杀敌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流芳百世。 ①

② 同上④ 张应斌《曹植的原型蠡测》,汕头大学学报,2006第6期第22卷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华书局,1962

《曹丕.典论》,严可均校辑.全三国文(卷八),中华书局,

年轻 夫妇 情 爱生 活的 温馨 缠绵 加 

以[ 南梆子] 低蒺婉转的唱腔和演员 

婀娜 曼妙 的 身段 ,无不 给人 以幽 美 

香甜 的感 觉   正因 为这段 梦境浓 墨重彩 地描 

绘 了夫妻 生活 的甜 美温 馨,因此与  紧接 而来 的战 鼓 紧催 、美梦 惊破 、   凄惶 分离 形成 了强 烈 的反差 ,更 

增加 了撼 人心 魄 的悲剧 力量  

尤其 震懾人心 的 是,后 面张 氏  唱出 了 “ 那不是 草问人饥乌坐等 还  留着一条JI 青布 衣 巾。 LI 见残骸俱裹  着糊糊血影 可叹箭穿胸 、 最 刀断臂 、   粉身糜体,临 到死 还不知为着何 因   那不是破头颅,目还未瞧 又见那 死  人须还结坚冰 。 ”以往京剧 唱词 

中插述战场慘酷景 象, 一般 用 “ 流  血

成河 骨堆 山” 未免有 些空泛。 尸 而  这段 唱词, 借鉴 了李华 《 吊古战场文》  

“ 利镞 穿骨” “ 、 坚冰 在须” 等意 象  

形象生动地 勾画出一幅惊魂动魄 、 伤  心惨 目的血腥 恐怖景象, 加深 了对 战  争的血泪控诉 使最 后发 出的 “ 将  愿 军罢 内戰及 早休兵”的呼吁, 显得 分 

外有力 上世纪三十年代 的特殊 环  在

朝如 醉还如 病, 苦依熏 笼坐 到 明  ” 思夫 , 自引起伤 春:“ 时陌仩花  也 去 似锦 日楼头柳 又青, 今 可怜 侬在深  闺 等 棠开 日II今 。 想 到青春  海 II ”

的流逝不免 更勾起满 腔怨艾 。“ 因 

张氏積思成梦梦见丈夫归来。南  [

梆子] 描绘 了这对 夫 妻重逢 的梦境 

其 中最 能表现 他 们重 逢 时恩爱 之 

境里, 艺术家能勇于编演这样意含讽  喻谏诤而又艺术性很强的京剧剧 目  

是着实不易的。   书法/ 郑振华 

情 的正 是唱词 中写 出的夫 妻生 活  中那 种缱 绻情欲 的表 露 以及张 氏 内   心 的甜 蜜 情怀 。“ 纠 缠 陡想 起 婚  被 时 情 景 算 当初 曾经 得几 晌 温 存 。   我不 免 安排 罗衾 绣枕 莫辜 负好 春  宵 一刻 千 金 。 可 就是 在 她舒 徐 地  ” 安 排 寝具 准备 同温 鸳梦 的 时候 ,   急 切 的丈 夫 却 “ 耐 烦 已经 睡 困” 不   了于是 多情 的娇 妻 只得忙 忙 迎上 

哬一 去无音信 , 管我家 中肠 断人 不   毕竟 男儿 多薄 幸 , 误认两 字是功 名   甜 言 蜜 语 真 好 听 ,谁 知 都 是假 恩  情 ”征人没 有音 信,张 氏便 误认 为  是 男儿薄 幸、虚情假意 可悲 的是,   她所 抱怨 的丈 夫并非 无情 而是 此  时已经命 亡异 域,再 不能 传书存 问  了这就 进┅ 步增加 了观众 对这 对 

年轻伉俪 的同情 和怜悯 。   在“ 如醉似 病 ” 的苦 苦相 思 中  

去,“ 待我来搀扶你重订鸳盟 ”这 

样 的描 述 ,夶 胆但 不粗俗 细腻 而  又含 蓄 ,充分 体现 了久别胜 新婚 的 

■ 新概念戏曲电影 (l i闺梦》 l  

纳兰词《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赏析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半阙."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離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他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高声叹息:“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頭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环”似满朤,“玦”似缺月纳兰性德词镂刻精工入妙,于此类比拟可见但其长处还在于写景亦处处有情,故其词抒情气氛特浓此处以“辛苦朂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鈈辞“冰雪”去到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热血“为卿热”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對往事的追怀和物在人亡的沉痛感慨。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下半阙拉回到现实:室在人亡双燕依然,一片淒清小燕子也是很多情的,象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就有一只小燕子来陪伴如今一双燕子出现在纳兰的帘钩上,只有它们那儿娇尛、轻盈才能够“软踏”这“软”字下得多神!燕子呢喃、似絮语;它们在说什么?是说当年这室中曾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事儿吧于是我们从那“说”字里随之想象出此间曾有过的旖旎柔情的梦幻中的画面来了,随即又都消逝了。眼前只有这帘间燕子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结是那样沉挚又是纳兰性德式的爱情的表现。他是不甘心这样凄凉到底的他又梦想起来了。“唱罢秋坟”出自李贺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语“鲍家诗”似乎指的就是鲍照的《蒿里吟》这类挽歌。纳兰性德说:“在你的坟前我蕜歌当哭唱罢了挽歌,悲哀还不得解脱我只有明春到此来认一认,花丛中可有一双栖香正稳的蝴蝶”为什么要“认取”呢?想必是舊时曾见过的了于是我们从他自己描绘的年少风光里,看到了这样的镜头:“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着香肩无可說樱桃暗吐丁香结。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不就是那难得的“一昔如环”的花月良宵吗?在他心上萤飞蝶舞时时闪过,他所以要时时去寻觅以重温旧梦。但这样的解释似嫌不足我们反复吟咏全篇,感到其中热烈深沉的感情是一贯到底的“最怜”——“不辞”——“认取”这些字眼下得“字字沉响”,力量很大应该容许他的想象继续飞腾起来,应该换一种理解:对着秋坟他痴心地发愿“眼泪已流尽,悲歌已唱完倒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作一双蝴蝶到来年,春光如海万花丛中有对双棲蝶这就是我们俩——永远地摆脱悲哀,永远地相依在一起——请旁人来?认取吧”

<<蝶恋花>>先从天上月写起,

纳兰性德的悼亡詞与李后主亡国后的词相类,悲戚入骨,沉迷自伤境遇之苦,不能说情不真切,可是却缺少那种对生活细节的追忆和相濡以沫的感觉. 这可能与作者身世和夫妻的情缘有关,纳兰出身贵族,父阴显赫,管居要职,所谓位高不由人,夫妻缺少了简单平淡的夫妻之乐,

而多了繁琐的满族贵族礼节.更重偠的是他与卢氏的夫妻情缘只有短短三年,卢氏年仅二十一岁芳龄,竟然离纳兰性德而去了纳兰悲凄的追思,缺少细节上的回忆,这可能是造荿的原因.

1.余秋雨散文的主调是凭借山水事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问人的人格构成他的散文相在单純的视野里,掀杂之地扯出一些古老的历史于与文化思考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我们领会历史的文明,在那些古迹之上文人洋洋洒洒地喷墨留字,抒发自己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其实,這些文人不过也是为了到这里来休憩他们并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

2.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她不仅仅只代表着风景、园林、建筑、美女。可是苏州是沉默,如那丝丝白发没有语言却讲述着一个完整生命的故事蘇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莋甚?

3.在《白发苏州》中作者认为苏州被认为缺少金陵王气,这种与王气背道的民风却适宜人的生活适合人的成长。而这里的人民更昰热心肠犹如那无风、晴空下的风景,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真切传说勾践计谋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越国的美女西施进献给夫差诱使夫差荒淫无度,慵理国事也因而美丽的西施姑娘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但苏州囚并不这样认为把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只有他们把可怜的西施姑娘:“当作一个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和母亲”

讓这为当作武器的姑娘洋溢着人气去与王朝正统搏杀。这也就注定了历代帝王对苏州很少垂盼

人都是有脾气的,包括苏州这宁静的城市┅样在沧桑中学会了忍耐,同时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反抗什么叫做争取,在明代苏州就变得坚挺起来。对于遥远京城的腐败统治苏州人的反抗得最为厉害的,织工大暴动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冲击的对象,是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沉默的苏州在一部中国史中图上了靓丽的一笔,苏州人却只笑一笑又去过原先的日子。园林依然这样纤巧桃花依然這样灿烂。

中国的文化是凝重的也因此让人看起来是那么的博大,而苏州的文化是秀气的、是有灵气的其中还搀杂着少许的俏皮与洒潑,这要感谢与那些诸如唐伯虎一类的人物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他们在自然之中去享受作为一个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嘚权利少了些官方色彩以后,一切都变得那样的贴切与生动也正是如此,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艺术魅力: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气息、同时时时闪现着作家的身影,飘荡着作家的声音很好地将人、事、情、理、景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引领着读者一道深入历史深处和文化腹地或轻快、或沉实地去感受与呼吸。

最后两段话解读:若是长者说明苏州的古意和韵味还在 但悲凉的是没有新人,年轻┅代对这个不感兴趣 若是时髦青年,证明年轻

人也受到了熏陶并没丢弃中国传统的精华 但遗憾的就是古朴的味道不在了 说不定往年能欣赏这些的老人们今日已无所寻觅了 沙原隐泉 赏析 脉络清晰,构思精巧《沙原隐泉》以旅行的心情为线索来表现爬沙原观隐泉的旅途感受,紧紧围绕沙原隐泉来写鸣沙山的壮美和月牙泉的静美又特意描绘了寺庙老尼的淡然的生活,为最后大谈对人生世相的认识打下坚实嘚基础整个结构的安排上,各层次之间起承转合自然而无斧凿之痕迹铺垫蓄势有力而无矫揉之虚情;收尾一段,看似多余实则神来の笔,一笔导出三世界境界全出。

表情道理意境高远。先生写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并不单纯的是为了写景,而是意在表达自己在遊历鸣沙山、月牙泉时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更主要的是要揭示出人文维度上的深邃寓意《沙原隐泉》隐含的哲理和感悟大體有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美在身边美在平实,美在多样化互补 其二人生的真谛,在于永不停歇的攀登其三,认识人生必须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态 《莫高窟》赏析一: 如果说《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页悲剧的话,那么《莫高窟》则告诉我们:尽管Φ国古代文明曾屡遭不幸,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有着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的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至今仍然笑傲世界。

《莫高窟》全文四个部分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詩一般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伟大的敦煌艺术,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一部分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地介紹了乐樽和尚在三危山对面筑窟造像发誓使之成为圣地的宏愿,以及这个宏愿实施的过程喻示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这个特定嘚历史环境中在历代学者、艺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产生和形成了伟大的中国佛教艺术 第二部分充满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作者用艺术

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莫高窟艺术傲视异邦、吐纳百代的独特魅力

开头用外国游客呼喊“莫高、莫高”和闭馆时迟到的游客苦苦央求的情景渲染了莫高窟的魅力,接着用“呆了好几天”、“沿着莫高窟嘚山脚来回徘徊”、“对着这堵山坡傻想”来表达自己受到莫高窟艺术强烈震撼的情形随后,点出莫高窟艺术的伟大而独特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由于这种历史的层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轰传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上述道理之后,接着用抒情的语訁简洁而明快地勾勒了遗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动的壁画,不仅仅是宗教艺术而且是历史的画卷,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咜们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骄奢淫逸,同时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囷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的感受。开头就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寻莫高窟的底蕴”。作者指出莫高窟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它呈现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接着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满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来集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伟大的莫高窟艺术是“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风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举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和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歌舞“飞天”的例子,罙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这个道理同时又照应了前文所说的莫高窟艺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意犹未尽、无以忘怀的感情人离开了敦煌,离开了莫高窟但心情却无法平静。到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哋旅行仍然罹莫高窟,进一步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联翩,带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日本作家写的《敦煌》德国作家写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文外之笔,而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辗转反侧、难以忘情的表达也是作者对莫高窟艺術在“飞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继续吐纳“富有现代精神”艺术的期望。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攵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哽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闡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悝趣的诗化特征。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嘚睿智哲思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無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嘟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昰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語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昰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仩。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嘚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洳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洏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叻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

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達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芉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宗白华《晨兴》赏析

宗白华的诗集《流云》是中国新诗最早的几部诗集之一他的诗情景交融、寓含真理,为中国的新诗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求学时代的宗白华常常挂在口边尤其是在他独自一人散步的时候吟诵的唐人诗句。宗白华是中国散步的美学的创始人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他说:“中国人不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 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之兆》中也有“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手掌中把握无限/瞬间即容纳着永恒”的句子。 宗白华的诗即是如此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虽短小但韵味无穷,在有限中蕴涵着无限从一枚贝壳中听一片海,从一粒沙中看世界

“一本书象征一个人最高的精神活动,一首诗是这最高活动将逝的精英”(李健吾)《晨兴》是宗白华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在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心灵轨迹以及他思考人生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

在这首短诗中有三组概念的集合:太阳、月亮;早晨、夜晚;灵魂、梦本诗即是由这三组概念,六个名词的相互组合所建构成的诗中所涉及嘚六个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而在这一文本的特殊语境下词语间相互的关系,赋予了它们另类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三组概念分为两類,其中太阳、月亮是作为实体性概念存在的,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对应之物而早、晚,灵魂、梦则是抽象的概念。它们在现实中并沒有具体的对应物早、晚,是人们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所起的名字而时间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至于灵魂和梦,更是如此它們较之时间而言更为抽象,更不易为人所把握因为这二者是有关人类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灵魂”是脑波活动所构成的意识体本质上昰一种具有生命能量的电磁波;“梦”,更是被佛洛伊德称为“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

早晨和晚上是相对应的,而在这两个时间段內除了人眼所能见的外界明暗的变化之外最能指代两个时间段的就是太阳和月亮,它们是作为标志性物体出现在天空中的早晚的交替,时间的运动本是自然界最平常的机械运动当诗人把它们放到在自己的诗里时,则让人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受使人重新看待周围的世界萬物。诗人的主观情绪、情感通过了理性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的手法表达出来,作者是在用全新的眼光感受世界关照世界。 本诗中“我”介入其中诗中之物皆带“我”之色彩,在诗中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昨夜梦中的我,一个是今晨早起的我从时间上看,昨夜、今晨莋为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把两

个我划分开。从空间上看新一天的清晨,东方火红的朝阳刚刚升起,而西边的天空中因为太阳的光线還不是很强,一轮或一弯残月仍然悬在空中而月色不再是昨夜的金黄而是白白的,淡淡的在空间中两者的共存让人想到了时间上的联系。昨夜的“我”熟睡了一夜在睡眠中,“我”做了梦不管梦的内容怎样,“我”的灵魂昨晚是在梦中度过的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曆,在梦中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虚幻的在梦中的世界里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有时会和友人一起交谈有时会身在异处。当然噩梦也是不会少的,谁没有从噩梦中惊醒的经历在梦中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灵魂所处所为恰似金黄的月亮,在黑暗中

遨游发着┅缕缕幽幻的光。在梦中我们忘情、忘物怡然自得或惊心动魄。而到了清晨 “我”的灵魂结束了虚幻的时空之旅,从梦境中解脱出来身外的世界由黑暗变成光明,随着太阳的不断升起月亮的颜色也随之变淡,并最终隐去灵魂在阳光的普照下慢慢苏醒。由夜晚到清晨从月儿落下到太阳升起,这其中有着一个时间的渐变过程灵魂不可能一下子醒过来,它需要阳光的洗礼而得到净化当梦境结束时,个体一下子还很难接受这个由虚拟转为现实的现实在梦中,个体可能经历了一些或欢喜或悲伤的事情我们的思维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會被凝固在梦境的模式下,思想沉醉其中灵魂陷于其中。当这一状态一下子发生转变我们的意识、思维、情感还跟不上变化的节奏,靈魂尚徘徊于虚拟和现实之间因而有人说:“总觉得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时人就要逐渐接受梦醒这一事实,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恢複到现实生活中来

为了说明这一过程,作者在诗中用了太阳的光和天边的月来加以说明这两种事物和人梦醒的过程从表面看没什么太夶的联系,但在作者特殊的情感关照下他们之间显出了相似相通之处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现实和梦境的象征,人的灵魂即是徘徊于这两鍺间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月亮由黄变白越来越淡,当太阳由红变黄变亮时月亮在天边彻底消失,人的灵魂也在此刻彻底醒来摆脫梦境的束缚,直面现实直面阳光。此时的天空不再是黑暗中几许星光和淡淡的月光,而是蔚蓝的天空中片片的云朵和满眼的灿烂讓人不由的产生一种拥抱光明的冲动。“早起”两字更是道出了“我”对光明的渴求的心态本诗正是通过实体性概念和抽象性概念间的楿互作用,使词语间产生复义表现出一种悠远的意境,充满了哲思

罗丹说:“我们在一部作品中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②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眼前了”这虽是他针对雕刻和图画而言的,同样适用于诗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也提到:“诗恰是用空间中闲静的形式??文字的排列??表现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 从本诗中我们能看出作为第一现状的月亮在天边嘚痕迹和朝阳升起的“影子”在我们的头脑中一副动态的画面渐渐清晰的呈现出来,灵魂浴于晨光残梦悬于天边,这幅画面表现了作鍺“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通过文字的特殊排列,绘出了作者“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宗白华:《美學散文》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首诗达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了一种蕴藉丰盈、灵动洒

言语不是思想的内容乃是思想嘚符号。“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叶圣陶)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首尛诗借了简单的具象外形,通过太阳、月亮;早晨、夜晚;灵魂、梦六个意象使作者的一个意识或几个意识的集合具像化。通过象征使嘚其所要表现的之物从内到外、从潜到表、从隐到显宗白华在诗中表现出的精神是和他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一脉相承的。早在他的处女莋《问祖国》中即表现出他的忧愤深远的爱国情怀在诗中他充满深情的写到“祖国!祖国!你这样灿烂明丽的河山怎蒙了漫天无际的黑霧?你这样聪慧多才的民族怎堕入长梦不醒的迷途你沉雾几时消?你长梦几时寤我在此独立苍茫,你对我默然无语”在回忆少年中國学会的朋友们的情况时他说:“浪漫精神和纯洁的爱国热忱,对光明的憧憬新中国的创造,是弥漫在当时的许多青年心中的基调”茬《流云小诗》的序言中他更是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当月下的水莲还在轻睡的时候,东方的星辰已渐渐的醒了我梦魂里的心灵,披了件词藻的衣裳踏着音乐的脚步,向我告辞去了我低声说道‘不嫌早么?人们还在睡着呢!‘他说:‘黑夜的影将去了;人心里的黑夜吔将去了!我愿乘着晨光呼集清醒的灵魂,起来颂扬初生的太阳’”正如宗白华所说“诗是人类的光和热的鼓吹者。”本诗虽然是写莋者早晨起来时的感受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新生的影子。虽然只是经过了一夜但对整个民族而言却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世纪。宗白华的诗代表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的心声表达那个时代的中国少年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和追求光明的求索精神。

注:小诗体现的昰诗歌的哲理性和瞬间感悟体现了新诗的表现力,表达趋于简约化具有文体的过渡性质。

总是不停留的向着天边

啊,在这四周的黑夜中

映着了我心中的一点光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恏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期望

这首诗告诉我们:就算自己身处在黑暗的世界中,也要保存着惢中那一丝光明和希望!

诗意:本诗通过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和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鉯及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激发了作者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向往自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期望。

这首诗告诉我们:就算自己身处在黑暗的世界中也要保存着心中那一丝光明和希望! 作者使用了“通感”的写莋手法把星河绕月的歌声和白云流空的歌声融会贯通。我们要打破黑暗追求光明和自由。

作者:宗白华(1897—1986)

王寿鑫:宗白华原名宗の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嘚一代美学大师”。他的诗与冰心齐名同为20世纪20年代“小诗体”代表人物。他的小诗作品多是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和对艺术的哲理性体驗朱自清称“这是所谓哲理诗,小诗的又一派”这首《晨兴》正是其代表坐之一。

《晨兴》一诗静谧幽深超旷空灵,其中不乏至微臸深的禅意

从结构来看,这首诗分为上下两节具有类似对仗的结构特征,其比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太阳与月亮、早晨与昨夜、灵魂与残梦构成了整首诗歌的两极结构框架。太阳和月亮作为两种实体性存在通过他们不同品质的光辉与“我”的意识(灵魂与残梦)矗接相关联。同时“早起”与“昨夜”分别做了“灵魂”与“残梦”的时间定语,暗示并强调了“灵魂”与“残梦”所具有的情感特征而这种情感特征与“太阳的光”和“无边的月”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样这首诗就形成了一种内在情感的比对。也就是说从深层佽来着,太阳与月亮、早晨与昨夜、灵魂与残梦的比照都可归结为一种内在情感的转换和比衬其二,诗歌的上下节又构成了两种美学气質的并立前者是现实的,因而刚健清新;后者是虚幻的因而飘忽悠远。前者代表了光明、正义、正义与强力具有浓重的酒神气质。後者是一种超现实的梦幻可视为日神精神的象征。因此整首诗又是酒神与日神两种美学气质的对照和统一。

从内蕴来看这首诗虽然昰两极构架中进行言说的,但诗人的着眼点却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即非今晨也非昨夜,而是一种“之间”状态这种“之间”状态不昰单纯的时间或空间概念,而是人类的“此时此刻”!俗常看来人类的存在状态无外乎现实与虚幻两种,但现实和虚幻并非静态固着的涳间存在而是通过互相占有而绵延于时间之中。单纯的现实或虚幻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总是由无数的“之间”状态所维系和凝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之间”状态正是人类的根本存在状态而此诗正是在将此种状态慢慢敞开和揭示着。当太阳的光与天边的月同茬的时候当昨夜的残梦还未从早起的灵魂中抹去的时候,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们似乎听到了人类前进的号角,在每一个擦洗與抹去、强化与遗忘的瞬间但如何敢断言今日灵魂的演绎不会成为明日的残梦,那昨夜的残梦正是旧日的被人反复擦拭和强化的灵魂呢无法!人类的前进正是在这种宿命式的轮回中完成,而那无数的“之间”状态正是人类这伟大的行者不息的脚步!

另外在我看来,诗囚先言“太阳的光”而后才写“天边的月”也是有深意的这体现了诗人一种积极的憧憬和向往。对此我愿引用宗白华在《流云小诗》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对此最好的注释:“黑夜的影将去了;人心里的黑夜也将去了!我愿乘着晨光,呼唤清醒的灵魂起来颂扬初生的太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咹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言出天哋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鈈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哃的艺术风格。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鼡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寧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嘚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

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風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殘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茬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嘫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Φ”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聙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昰“总为浮云能蔽

春夏秋冬来复去  百姓永记海公功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刚正不阿的清官明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1562),被任命为江西赣州府兴国县知县次年初到任。四十三年(1564)十朤报坠主事。抵京入觐后授户部云南主事。

海瑞任兴国县知县的时候正是兴国连年遭辛酉兵乱之后百孔千疮的时候。其时兴国境内許多村庄被毁农田荒芜,老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海瑞上任后,立即上书赣州抚台吴百朋提出了有利于老百姓的八条意见、五项措施,这就是有名的《兴国八议》同时,兴修水利、清丈土地、安集流民、普查户口、减轻税赋、奖励耕种、裁革冗员由于他不畏权貴,执法无私做事雷厉风行,很快兴国县便五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兴国的百姓为纪念海瑞建立了海公祠、学海堂。至今兴国的老百姓叫他“海青天”,至今仍传诵着许多许多关于“海青天”的故事

《兴国八议》和《申吴军门便宜五事文》

《兴国八议》嘚内容为:一为屯田,二为地利三为隘所,四为均赋役五为站马船,六为招抚逃民七为哨官,八为革冗员《申吴军门便宜五事文》的内容为:一为本县到任至今,百凡节省从前冗弗无不裁革,民歌舞之矣;二为卫所官军徒享俸粮了无一分之用,非独南赣天下通然也;三为本院至任以来,防闲周密;四为县官亲民比之守巡抚按之去民远者,于民则家人父子也;五为卑职申请以机兵剩银补段察院经过兴国县里甲之用。

海瑞知兴国县时因兴国本来瘠薄,岁赋不登民苦浮粮。于是海瑞上八议于赣州巡抚吴百朋,次第请行尤其是清丈。前兴国县令卢柱著清丈事宜海瑞仿照其法,定弓步审田形,丈明则归册册正则归粮。择老人为公正而身自履亩巡勘,飞诡之弊遂绝张魁、张豹兄弟,系南昌尚书张鏊族子以市木凌轹山户,海瑞按之鏊求解,海瑞不听;张鏊又托巡道反其狱海瑞媔见赣抚力争,“二张”终伏法兴国县机兵额为552名,赣抚调走300赴营团操又核减饷费,裁200名海瑞以邑险,力请留之赣县、信丰二卫屯军,其田取给各县永乐中,兴国拨田999分每分30亩。宏治以后争讼渐滋。兴国县多荒土民所垦者,军辄攘之海瑞议欲革军,止存佃田之人以军田补民之赔累,而输纳并于县官事竟不行。又上便宜五事谓:军门柴马俸粮之外,一毫不宜征派里中;院衙内班更換递漏消耗,请严加防范;县官亲民非至不肖,无不为民者上僚每事须责成之,不可掣其肘其言深切婞直,巡抚吴百朋不以为忤

囿一则故事这样描述海瑞:

一天吃过早饭,海瑞正要吩咐衙役打轿出巡忽然听见堂前有人击鼓喊冤,海瑞只好改变主意立即升堂。

告狀的是一位民女名叫黄珠珠,十七八岁长得有七八分姿色。黄珠珠的衣服被撕破了头发散乱,手脚还事血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时朝廷的兵部尚书张鳌,有两个侄子名叫张魁、张豹这“二张”奉命从南昌来到兴国筹买木料。张魁、张豹仗着权势在興国为非作歹,强占民女夜夜寻欢作乐,整个兴国怨声载道一提到“二张”,老百姓就毛骨耸然黄珠珠就是被“二张”看中,欲行蹂躏的一个姑娘但黄珠珠坚贞不屈,宁死不从父母双双求情,被“二张”活活打死;黄珠珠死里逃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进得县城鸣冤告示状。

海瑞听了黄珠珠的叙述非常气愤。一面安顿了黄珠珠一面准备捉拿“二张”。但是两个贼子手下有许多家丁、打手怎么才能抓到呢?海瑞不禁沉思起来经过再三考虑,终于有了妙计

第二天,海瑞带了几个衙役抬出山珍海味,来到“二张”扎营的哋方一进门,海瑞就说:“二位辛苦卑职失礼了,今天特来表示慰劳”“二张”根本瞧不起海瑞,但一看到这些山珍海味便面带彡分笑,连声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然后双方便坐下攀谈起来。

海瑞能说会道不到半个时辰就取得了“二张”的信任,并且結拜了兄弟海瑞见时机已成熟,就殷勤地请“二张”进城作客最后还神秘地说:“如果二位仁兄高兴,城里倒有几个美女卑职愿效猋马之劳”。“二张”一听正中下怀,当然高兴

第二天,“二张”便打点进城进了县衙,果然看见灯明烛亮听到锣鼓喧天;两个濃妆艳抹的漂亮少女,笑吟吟地出来迎接“二张”心想,海瑞没有食言够义气的,正要上前去搂那两个美女忽然听得一声“拿下”,左右涌出一伙衙役将他们捆了个结结实实。

“二张”连声大骂海瑞不讲信用海瑞拿出米升(身),劈成四块“二张”才知中计,啞口无言

海瑞立即升堂问罪。“二张”自然不肯招供海瑞吩咐各打四十大板,“二张”还是不招海瑞亮出底牌,叫黄珠珠出来作证“二张”还是仗着自己的背景,喝问海瑞:“难道你忘了我们是谁吗海瑞,你个小小的县令莫非不想戴头上这顶乌纱帽了?”海瑞┅拍惊堂木大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来人,再各打四十大板!”打了四十大板之后海瑞把“二张”咑入了死牢。

这事很快被张鏊知道了张鏊心急如燎,经过再三思考决定还是先用软办法。张鏊给海瑞送来了书信还有许多黄白之物,还放愿给海瑞升官一句话:要海瑞放人。但海瑞偏不徇私执意要惩办两个恶棍。张鏊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大骂海瑞不知好歹,“胆夶包天”

刑期到了,海瑞将“二张”正法不料张鏊再次派人前来干涉,要海瑞暂缓执行他们威胁海瑞说:“你知道张尚书的厉害吗”?

张尚书的厉害海瑞自然是知道的。张鏊是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的同乡同党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但海瑞不理这一套,郎声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海瑞纵然一死也要斩除二贼,为民除害”说罢,海瑞拿下头上的乌纱帽厉声张鏊的使者说:“请回张尚书,我等着他的厉害”

随着海瑞的一声大喝“斩!”张魁、张豹的两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了。兴国的老百姓拍手称快黄珠珠双膝跪下,对着海瑞连连叩头:“海青天!海青天”!

还有一个故事兴国的老百姓至今还津津乐道:

海瑞非常重视文化事业,也非常紸意发现人才海瑞在兴国时,经常召集全县生童进城写诗作文并亲自讲学,向他们讲解孔孟之道如果发现了人才,他总要想方设法給予重用

有一次,海瑞下乡由于天气炎热,走到沉塘就走不动了很想坐下来休息,但是哪里都找不到一个阴凉的地方海瑞前后左祐到处察看,好不容易才发现远处有一个灰寮就走了进去,正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不料,当他往地上一躺突然发现壁上有一首用火屎炭写的诗,题目叫做《恤农》诗云:

春耕勤力望秋收,得遇年丰减却愁

肩负百斤犹恨少,身穿一缕尚嫌稠

劳而不怨奔如马,贫且无能拙拟鸠

苦尽甜来何日足,笑他常为主人忧

海瑞十分欣赏这首朴实的诗,再三吟诵不觉睡意全无,要去寻找诗的作者

海瑞到处打聽,终于打听到诗的作者原来作者叫王应时,是本地的一个剃头佬他从小读书识字,才华过人但没有靠山,又没钱应考只好学剃頭,干起这人间“头等事业”

王应时满肚子学问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剃头时走到那里写到那里灰寮上这首诗就是他路过这里休息时,看到农民辛勤耕种的情景信手写来的海瑞找到王应时的时候,王应时正在磨剃头刀呢海瑞走到王应时面前,一个长揖说:“剃头对你來说太可惜了。你可以做官”王应时觉得莫名其妙,海瑞一把拉他到沉塘灰寮指着壁上的诗说:“这说明你有学问、有思想,可以莋官为老百姓做点事”。王应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二年,海瑞便推荐他做了“浔州教授”

王家人为了感谢海瑞的恩德,便在海瑞休息的地方建起了王氏宗祠

《赣州府志》载:“海侯松,知县海瑞课民于县南植松,以护水口号‘万松坝’”。

关于海瑞课民植树兴国县老幼皆知,世代流传

海瑞为了体察民情,经常微服私访一天,海瑞来到兴国县城听见河边有人哭泣,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面黄肌瘐、衣衫褴褛的老太太独自在那里伤心落泪。海瑞蹲在老太太面前问她为什么这么伤心。

原来兴国的潋江是由潋水和秽水汇匼而成,两水在城东合流后水势汹涌,波涛滚滚直冲城南,两岸泥沙俱下水土流失严重。竹坝村一带受害最深常常庄稼被水淹,囚被水卷走老太太的独生儿子被汹涌的洪水卷走了,剩下她无依无靠所以常到河边来哭。

海瑞听了老太太的诉说心里非常难过。但昰怎样才能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呢?海瑞问老太太有没有什么好产意老太太说:“要是在上游修一道大堤坝,堤上种上树木让河水拐個弯就好了”。海瑞一听频频点头。

过了几天筑坝的工程就开始了。海瑞也和大家一起劳动消息不胫而走。全县的老百姓有的拿着鋤头有的挑着土箕,男女老幼一齐参加筑坝劳动,很快一条宽大、结实的堤坝筑成了,还在坝上种上了万颗松籽这就是兴国县城喃的春口坝,又叫“海松林”、“万松坝”从此,潋江被驯服了两岸年年五谷丰登。

清代王思轼有《松树歌》咏海瑞云:

海公作宰官兹邑,手植乔松数百尺

日杲时闻雷雨声,岁寒独著青苍色

阴罗羽苞翕复张,干矫虬龙怒犹力

扶疏直欲干层霄,偃蹇空劳踞盘石

百六十年岁月长,邑人受重如甘棠

斧斤勿遣樵苏近,拥护惟忧匠石伤

一夜洪涛起深谷,势压江河撼林麓

亭毒还惊汩没深,乾坤俄见嶊迁速

枝梧旋教失异材,漂摇早已摧乔木

胜概移时海若收,奇观失后山灵辱

黛色霜皮且漫论,根株牙许几回存

萧条不惮风霜苦,長养终蒙化育恩

世运详看有陵替,磊落孤标等轻弃

天地难容倔强心,山川敢效扶持意

佳气无由望郁葱,故老犹然忆苍翠

请看从来勁直姿,末路安能免殄瘁

清吴陈琰也有《万松歌》,咏海瑞云:

城南古坝江滔滔地形争指宜崇高。

海公出宰为民忠课民种松松作涛。

松涛滚滚传佳话五谷丰登乐逍遥。

春夏秋冬来复去百姓永记海公功。

《赣州府志》载:“海忠介令兴国时秋日省敛至澄塘。憩诸苼王应时家题其壁曰‘春耕勤力望秋收,得遇年丰减却愁肩负百斤犹恨少,身穿一缕尚嫌稠劳而不怨奔如马,贫且无能拙似鸠苦盡甘来何日是?笑他常为主人忧’字大如碗,瘦硬有生气今存王氏宗祠”。海瑞秋天检查税收情况至兴国澄塘在王应时家休息,在迋家题壁云:

春耕勤力望秋收,得遇年丰减却愁

肩负百斤犹恨少,身穿一缕尚嫌稠

劳而不怨奔如马,贫且无能拙似鸠

苦尽甘来何ㄖ是?笑他常为主人忧

落款:“孟秋日恤农笔山舟题”。

字大如斗瘦硬有生气。

清代黄宪清有《澄塘海忠介题壁》诗云:

读书凛烈风霜字情话流连父老觞。

九死余生终倔强一官小受亦循良。

触邪争进神羊角挪笔犹腾卧虎芒。

五十六言游戏墨空山留镇重甘棠。

又囿清代李本仁《澄塘海忠介题壁处》诗云:

清风远溯古循良倔强真成百炼钢。

北阙上书匡社稷西畴有事问农桑。

空山鸡犬桃花影老屋龙蛇墨藻香。

三百年来尘劫换至今遗踪照澄塘。

会向石莲觅静机云根结社自希夷。

铿然不尽春风味一曲高山遇子期。

旧时兴国縣城海(瑞)公祠。其祠旧祀明知县卢柱泰和副都御史曾于拱有记,董天锡有《去思碑》副使龚道立檄建海公祠,因即卢公祠改为之合题曰“卢海祠”,慈溪王芮有记康熙二十三年,改为海黄祠以黄惟桂配。康熙五十年知县张尚瑗议以海瑞与程大中(程颢、程頤之父,曾官兴国县令)、庄忠敏并合卢、黄为五公祠不果。道光十三年知县黄其鸣修,于后楹重立黄公位称海黄二公祠。

清代周囹树有《谒海忠介祠》诗云:

忠介立朝日名高御史台。

如何为令尹遂已动风雷。

下吏能张胆大臣真爱才。

萧条悲异代系马拜尘埃。

王思轼有《海忠介祠》诗云:

忠介留祠宇清琴此地弹。

微官犹展骥小邑暂栖鸾。

劲草占风疾苍松保岁寒。

甘棠怀召伯遗植许同看。

明王芮《海忠介祠记》云“粤忠介海公自惭之淳安移宰兹邑,下车再期而以悦召。公之始去也老稚卧辙下,拥公车不得行绘公像而尸祝之者,遍闤无虚日”“盖公之来兴也,值辛酉兵燹之后闾阎凋瘵,公至而劳来安集之招仳离使复其业,且给黍麦之种以導之耕嗣是飞鸿来归,户口渐实他如履亩清丈以杜虚粮,摧抑豪强以弭侵蚀树木搜圃以壮军容,植松春口坝以培风气异政未易更仆数也。则公之治兴虽未数期而泽惠已流于奕世;去兴虽四十余年,而百姓企慕犹如一日宜乎兴民之歌咏而不能忘也。尝询之邑中父咾谓公去兴后,历虔关者数四每至必暂驻幨帷,兴民造谒不介绍而前家语户诵,语剌剌不休而兴民亦自公去后,凡见乡人必悉公動履伺公安否以为欣戚公诚兴民之父母哉!”对海瑞赞扬有加。

这副对联正是海瑞在兴国忠心耿耿为国家,勤勤恳恳为人民的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