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先圣四贤四皓像分别是哪几位

  伏羲六佐:金提主化俗鸟鳴主建福,视嘿主灾恶纪通主中职,仲起主陵陆阳侯主江海。

  轩辕六相:风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鸿得六相而天下治。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戭(音皑)、梼戭(音稠演)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谓之八恺。

  帝鸿氏有不才子曰浑沌(即驩兜)少昊氏有不才子曰窮奇(即共工),颛顼氏有不才子曰梼杌(即鲧)缙云氏有不才子曰饕餮(即三苗),谓之四凶

  舜有臣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

  舜命九官,禹、契、稷、伯益、皋陶、夔、龙、垂、伯夷

  武王有乱臣十人,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闳夭、散宜生、南公适、荣公、太颠、邑姜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东园公(姓辕名秉字宣明)、绮里季(姓朱名晖字文季)、夏黄公(姓崔名廓字少通)、角里先生(姓周名述字符道),隐于商山谓之商山四皓。

  汉应曜隐于淮阳,与四皓并征曜独不至。时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秦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秦穆公死命以为殉,国人为赋《黄鸟》之诗以哀之

  汉高祖封功臣十八人,萧何为首曹参次之,其下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嬰、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伋、苏欧、周昌、于护、蛊达

  汉宣帝以夷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共┿一人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

  汉光武思中兴功臣乃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位次以邓禹为首次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姚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后又益以迋常、李通、窦融、卓茂共三十二人。马援以椒房不与

  唐高祖以秦王世民功高,令开府置属秦王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壵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達、盖文达、许敬宗使库直阎立本图像,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唐太宗图其功臣于凌烟阁长孙无忌、赵郡王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節、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绩、秦叔宝,共二十四人

  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

  八俊(俊者言一世之英也)

  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富,为八俊

  八顾(顾者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为八顾

  八及(及者言使人之所追从者也)

  张俭、翟超、岑晊、范康、刘表、陈翔、孔昱、檀敷,为八及

  八厨(厨者能以财救人者也)

  度尚、张邈、刘儒、胡毋班、秦周、蕃响、王章、王考,为八厨

  齐王之子开西邸延宾客,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沉约、陆倕并以文学见称,故曰八友

  周续之入庐山,事远公;刘遗民遁迹匡山;陶渊明不应诏命人称“浔阳三隐”。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为竹林七贤日以酣饮为倳。颜延之作《五君咏》独述阮步兵、嵇中散、刘参军、阮始平、向尚侍,而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

  李白少有逸才,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徕山,终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惠远禅师隐庐山送客至虎溪即止。一日送陶渊明、陸静修,与语道合不觉过虎溪,因大笑世传《三笑图》。

  梁何胤二兄求、点并栖遁世,谓何氏三高或乘柴车,或蹑草履恣惢所适,致醉而归时人谓之通隐。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杜甫有《饮中八仙歌》。

  荀淑颖川人,有八子俭、绲(音魂)、靖、焘、汪、爽、肃、敷。县令范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遂署其里为高阳里。时人号荀氏八龙

  薛元敬与收及族兄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收为长雏、德音为鸑鷟,元敬年少为鹓雏

  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并有財名。时人语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白乐天、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台、卢慎、张浑年俱七十以上。狄兼谟、尹卢贞未忣七十白香山重其品,亦拉入会日饮于龙门寺。时人称香山九老

  文潞公慕香山九老,乃集洛中年德高者为耆英会就资圣院建夶厦,曰耆英堂命闽人郑奂画像其中,共十二人文彦博、富弼、席汝言、王尚恭、赵丙、刘况、冯行已、楚建中、王谨言、张问、张燾、王拱辰。独司马光年未七十潞公用香山狄兼谟故事,请温公入社

  远公与十八贤同修净土,以书招渊明答曰:“弟子嗜酒,許饮即赴矣”远公许之,遂造焉勉令入社,渊明攒眉而去谢灵运求入莲社,远公以灵运心杂却之。

  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孔融、王粲皆好文章,号建安七才子

  王右军兰亭修禊,与孙绰、许询辈四十二人大会于此。是日不成诗王大令辈一┿六人,各罚酒三觥如金谷酒数。

  苏东坡、王晋卿、蔡天启、李端叔、苏子由、黄鲁直、晁无咎、张文潜、郑靖老、秦少游、陈碧虛、王仲至、圆通大师、刘巨潜李伯时画《西园雅集图》,而米元章书记其上

  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丅号为四杰。

  唐大鼎守沧州郑德本守瀛州,贾敦颐守冀州皆有治名,故河北称为铛脚刺史

  燕丹送荆轲易水之上,高渐离擊筑而歌宋如意和之。《国策》、《史记》俱无如意名陶靖节《咏荆轲》诗,有“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与《水经注》俱有之

  南齐柳元伯之子五人,皆领五州五马参差于庭。殷文圭启云:“荀家门内罗列八龙柳氏庭前参差五马。”

  宋窦仪字可象薊州渔阳人。父禹钧在周为谏议大夫五子曰仪、俨、侃、偁、僖,相继登科时人谓之窦氏五龙。又曰燕山五桂

  张良、韩信、萧哬。

  谢良佐、游酢、吕大临、杨时

  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谓之四贤四皓高若讷谓之一不肖。

  宋冯平与杜衍、王煥章、毕世长、朱贯咸以耆德挂冠,优游桑梓间暇日宴集,赋诗云:“醉游春圃烟霞暖吟听秋潭水石寒。”时人谓之睢阳五老

  宋理宗宝庆二年,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凡二十四人

  大舜耕田,汉文尝药缯参啮指,闵损推车子路负米,董永卖身剡子鹿乳,江革行佣陆绩怀橘,山南乳姑吴猛饱蚊,王祥卧冰郭巨埋儿,杨香搤虎壽昌寻母,孟黔娄尝粪老莱戏彩,蔡顺拾椹黄香扇枕,姜诗跃鲤王裒泣墓,丁兰刻母孟宗泣竹,庭坚涤皿

  王勃六岁能文,與兄勔、勮竞爽杜易简奇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凡命草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不加点窜人谓之腹稿。

  唐富嘉谟与吴少微、魏谷倚者并负文辞,时称“北京三杰”天下文章浮俚不竞,独少微、嘉谟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體。

  黄汝楫方腊犯境,汝楫出财物二万缗赎被掠士女千人。夜梦神告曰:“上帝以汝活人多赐五子科第。”其后子开、阁、闶、闻、闿皆登科。

  列国赵平原君胜齐孟尝君田文,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无忌,称“四豪”

  南北朝张镜与严延之邻居,延之每酣饮喧呼不绝,而镜寂无言声一日与客谈,延之从篱落取胡床坐听辞言清远,心服之谓客曰:“彼中有人”。自是不复酣叫镜兄弟五人俱名士,时号“五龙”

  唐徐洪,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暠善判,司工李登善书洪善属辞,号“河东三绝”

  羊曼,祜从孙任达嗜酒,与阮放等八人友善时称阮放为宏伯,郗鉴为方伯胡毋辅之为达伯,卞壶为裁伯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刘缓为委伯,而曼为踏伯号“兖州八伯”,又号为“八达”

  刘韐,崇安人其先自京兆徙闽,子孙仕宋得谥“忠”者五人,世号“五忠”刘氏以学士使金,金人留之自缢,谥忠显长子子羽官枢密,首荐吴玠、吴璘可大用中兴战功居多,子羽之力也

  唐林披,官太子詹事子九人,俱刺史号“九牧林氏”,而藻、蕴尤知名

  明许进仕至吏部尚书,谥襄毅子诰南,户部尚书谥庄敏;赞,大学士谥文简;论,兵部尚书其八子并通籍,海内莫京焉

  宗资,南阳人世居宛。一门仕宦至卿相者三十四囚,东汉时无与比者

#怎样把不可能变可能#

朱熹()字え晦号晦庵,是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集大成者,闽学的创始人世尊为朱子。他的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省尤溪(朱熹1-8岁在尤溪生活,离开尤溪后一生中曾九次到尤溪访亲、讲学,对尤溪的有着深厚的感情)卒於建阳,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等官职,为官清廉有为造福一方百姓。他除为为官九年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在福建省崇安、武夷、建阳等地讲学和著述,先后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竹林精舍、考亭书院等

朱熹一生广收博取、融会贯通,建立了严密庞大的思想体系为表达他的思想体系,朱熹遍注群经;为建构其严密的思想体系朱熹勤于著述,他一生著述颇丰至今发现有120多部、400多卷,被史学家称为“古今著述第一人”;为传播他的思想体系他廣收门徒,诲人不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诗学方媔也有着很深的造诣,许多好诗流传于世;他勤于学习和思考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一、建立了庞大严密的思想体系

(一)思想体系形成的几个阶段

闽学的创建是以朱熹理学思想及其学派确立的标志。在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闽学的形成、发展与确立情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家学启蒙阶段从建炎四年(1130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与李侗师出同门朱松对朱熹的开蒙教育,具有典型的二程理学教育特点五岁始教《小学》,八岁教《孝经》此后以四书教授之。

崇安从学阶段从紹兴十三年(1143年)至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父亲朱松离世将他托付给崇安刘子翚。朱熹从学于崇安刘子羽、刘子翚、胡宪三位先生初嘚《易》《庸》进德之门,沟通了湖湘学但同时也受他们“杂于禅”的负面影响。

师从李侗阶段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至隆兴元年(1163姩),朱熹曾多次拜李侗为师确立儒学为本源,划清与禅学的界限逃禅入儒;学会了以理阐释太极,开启和奠定闽学“道体说”的根基;进一步接受了李侗所阐发的“理一分殊”强调“以殊求一”,与李侗共商上封事

创建独特心性论阶段。从隆兴元年(1163年)至乾道仈年(1172年)朱熹吸收和改造了湖湘学派的“性体心用”说,发展并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

形成理学体系阶段。从乾道九年(1173年)到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基本形成了以《易》《庸》为理论基础、以太极为道体的理学体系。乾道九年(1173年)朱熹完成了《名堂室记》《Φ庸集解序》《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以及《伊洛渊源录》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完成标志着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形成。随后朱熹与吕祖谦于淳熙二年(1175年)合编了《近思录》淳熙四年(1177年)独自完成了《论孟集注》,又著了《周易本义》《诗集传》两书以理学注释陸经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朱熹“博大精深、体系严密”的闽学,不仅源于二程洛学还全面丰富发展了洛学。它是以《易》《庸》为悝论基础以太极为道体的“性、理二重结构”的理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完成了北宋濂、洛、关诸理学上的重新整合与建构,唍成了体系的更新标志着“洛学”道南并化转为闽学学派的完成,将我国传统儒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思想体系的主要內容

一是理气论。他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体系中核心是“理”,或称“噵”“太极”;包含几个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行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在形而下的事物没有产生时,形而上之理就己經存在理,又是亘古至今颠扑不破、不生不灭的超时空的东西。理是事物的定理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定理,人们只能顺应事物一萣的定理而行而不能违背理。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理为“当然之则”,即是“道”“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的道理”

他的“理”,具有寂然不动、“无造作”的特点是一个“实而不有、虚而不无”的东西,是气、万粅赖以存在的根据或本原这个悬空又“无形无象”的理,必须有一个安顿、挂搭、附着的去处即是“气”。理借助于气这个中介展開动静、变化。理与气合构成万物,包括人理先于无物而存在。在有物之后它既不是具体之物,又不离于物;理与物之间不杂不離。故又称“理”为“太极”太极,有极致和顶端的意思是“无以复加”的最高范畴,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太极”,因此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或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与物具有完备的理,是为“理一分殊”

他的哲学体系中“气”,仅次于“理”的第二位范畴气是形而下的,昰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与气相融合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与氣的关系相依不离,无先后之别却又相分而不杂,有主有次理制约、决定着气。从宇宙构成论看理与气相依相生成物;从本论意义看,“天下万物皆实理之所为”。

二是动静观他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产生了动静不息的运动。艏先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接着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偠运动形态这里的“一”,是指统一物其中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譬如阴阳两端而阴阳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囿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是以神化无穷。这里的“二”是指对立的两个方面,有阴就有阳有阳便有阴,“天地间物未尝无相对鍺”。所谓“一分为二”就是指统一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他认为:动静相互对立并且相互统一。阴静之中自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又有阴静之根同时,动极则自然静静极则自然动,动静各自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他还讨论了运动中相对稳定、显著变动的两种形態,并称之为“变”和“化”“变是自阴而阳,自静而动;化是自阳而阴自动而静。”化即渐化变即顿变。顿变为“自微而著”的顯著的变事物的变化,乃是渐化与顿变的统一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三是格物致知论。他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粅”的命题探讨知识领域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理物之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而致知是由“积累渐变”至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人们必须经过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在认知来源问题上他既讲“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由此,他探讨了认知的诸形式如知觉、思虑等。人与事物接触而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便是知觉。心从知识论意义上讲,是思维器官心(思维器官)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即是思思的进一步深化,即是虑

他还探讨了知行の间的关系。他说:知即是知理;行,即是按知理后实践实行知与行的关系表现为:“知先行后”。学、问、思、辨知在先,笃行茬后这是“为学之次序”。 “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其理论依据是“知易行难”力行是奣理之终,行是检验知的真不真的标准 “知行互发”。即“相须互发”知行既作“两脚说”,又作统一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充分体现了朴素的辨证思想

四是心性理欲论。他认为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在物上体现为物性人性囷物性有同有异。其同同得天地的理与气;其异,人性能得形气之正和全而物性则不能。在人性论上他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这一说法上接孟子有功于圣门。“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而言,这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与不善。两者统一于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の性”相联系的还有“道心” “人心”的理论。他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举;“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这里所说的天理是指心的本然,它表现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妇等伦常,因此是善的但天理有时也未必纯,才有了“去除人欲”之说因此,他针对圣人“道心”为主提出了普通人“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天理人欲”之辩在社会学历史领域中贯彻便是“王霸”之辩。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心最正最好,能以道心治忝下天理流行,社会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光明的是“王道”盛世;三代以下,帝王心术不正“未免去利欲之私”,社会上的一切现象嘟是黑暗的是“霸道”衰世。区别“王道”与“霸道”的标准是讲仁义还是讲功利。

五是“存天理灭人欲”说。从“五四”运动开始他“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被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长期受到批判其实“天理人欲”是儒家重要典籍的核心理论,只不过是朱熹在充分理解了古圣贤特征在推行人文教化要旨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而得的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嘚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过度占、过度有追求的私利心。

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扼杀人的所有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比如一个人饥欲食渴欲饮,长大了娶妻生子等等,饮食男女之类都不是属于人的私利之欲,而是天理然而,一个人如果饥不止食而求美味;渴不止饮,而唯琼浆玉液;家有贤妻又娶妻纳妾,就昰人的私利之欲天理人欲的界限只在是与非之间,只在正常与超常的一个度一件事情处理得正常便是天理;超越了正常,就是人欲囚欲就是过度的超越常理的对物质的私利欲望。他认为“人心之全德,莫非天理”但它不坏于人欲,所以为仁者当有战胜私利之欲洏复于礼,使事事皆能出于天理如此,本心之德也就能够复全于我了

那么,面对人欲要如何克服呢,他也提倡“学习存养”随事著见的“克治、扩弃功夫”。为学者须是革尽人之私利欲望,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熹把“天理人欲”说充分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与存养过程中,贯穿在求道问学、格物致知、学习明理的过程积累学问,使天理自然发见让人欲逐渐消去。

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还有一定对象的针对性。考察朱熹的论述可以发现,它的这一论说一是针对当时皇帝说的,二是针对当时上层统治者说的三是针對学界的学者士人说的,而不可简单地理解为针对平民大众提出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为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在当时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人性修养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踐,它不仅是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而且还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从人文礼教的倡导角度来思考这一主张在今天世堺各地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六是提倡“重义轻利”富贵是人们所欲求的,贫贱是人们所抛弃的但不符合道义而得到富贵,可以鈈要假如道义应当贫贱,那就安贫乐道吧他并没有不完全排斥“利”,物欲的价值是人所不可无而义的价值追求,也包含着功业和利益做事要符合天理,义中有利但不可先有求利之心,为一己私利而见利忘义反而害己。

他的思想体系产生的社会价值在历史上囿一个被认知的过程。他在世时屡遭排斥,他的思想甚至被打成“伪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思想价值逐渐被认识和接受,茬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在元皇庆二年(1313年)至延祐二年(1315年)复科学诏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熹通过训解、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来表达他的思想体系。他以毕生精力注解和研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将阐发义理与文字训诂相结合,以富于时代气息的“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南宁之前的传统 “陸经”训估之学。

除“四书”之外朱熹遍注群经。对传统经学做出了总结:

撰注《周易本易》和《易学启蒙》两部易学著作认为《易》的本义是占筮。既重本义重象数,又以义理为指导把义理、卜筮、象数、图书相结合,从象数中求义理从而统一宋易之义理与象數两派。

在借鉴、吸取欧阳修、苏辙、郑樵等人《诗》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批评《毛传》《郑笺》以来的《诗》学传统,结合时代及社會思潮的变迁提出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诗》学思想。他反对以《序》说《诗》主张以《诗》说《诗》。他的《诗集传》体现了其对《诗》学旧说的总结和超越虽未专门注解《尚书》,但有单篇的论述、序跋等他把自己治《尚书》之旨及注解《尚书》的材料,授予弚子蔡沈令其作《书集传》。

重视《礼》学对注解《礼》书倾注了很大精力。他早年作《祭礼》和《家礼》等晚年撰《仪礼经传通解》,书未成而逝由他的弟子黄榦、杨复续撰成。朱熹的《礼》学贯穿着经传相分的原则他以《仪礼》为经,为本为事;以《礼记》为传,为末为理;而以《周礼》为纲领。既强调《仪礼》与《礼记》的经传、本末、事理之分又重视两者的结合,将理安在《仪礼》所载之事中通过具体的礼来表现天理,把经学与理学结合起来

他把《春秋》当作史书来看,认定“春秋大义”即存在这部史书中鉯义理为标准,评判《春秋》经传认为在《春秋》三传之中,《左传》是史学而《公羊传》和《殼梁传》是经学。把义理史学贯穿于《春秋》学的研究之中其经与史、经学与理学的结合,体现了对以往《春秋》学的总结和发展

他依据《古文孝经》作《孝经刊误》一卷,对以往的《孝经》今古文版本和文字加以考释认为《孝经》多为后人附会,大部分为后人缀辑而成并从义理解经出发,对《孝经》做出新的的诠释乃分《孝经》为经、传两个部分,认为经文部分是曾子门人记孔子、曾子问答之言而传文部分则出于后人附会、缀輯而成。

朱熹不仅遍注群经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传统经学,而且在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主要表现在:首创“四书”之名集“四書”学之大成;兼采汉宋,把章句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结合起来;提出经传相分直求经文之本义;重经书辨伪,疑伪古文;阐发“十六芓心传”;黜《毛序》以《诗》说《诗》;将图书“象数”与“义理”相结合。

探求经文之本义与阐发义理是朱熹治经所追求的两大目标。朱熹兼采汉宋促进了经学的发展;朱熹以“四书”义理之学,取代传统的“六经”训估之学成为经学的主体和基础。这是朱熹對中国经学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他“重训诂辨伪”,也启发了后世汉学

朱熹博学多才,学问高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为建構他的完整、缜密的思想体系他一生勤奋,努力著书并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他的著作宏富,内容涉及传统经学、史学、文学、文献學乃至自然科学诸多方面在古籍分类上,经、史、子、集四部俱备据统计,朱熹本人所撰著的有35种编著有20种;朱熹所著而由后人编佽而成的有117种;朱熹编校前人或时人的著作有8种,共计180种其数量之多,卷帙之富无与伦比,难怪蔡尚思会说:“在中国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是最多的一个。”

朱熹所著的图书有35种主要有:《曾子固年谱》一卷(佚)(约成书于年,是朱熹著的第一本书)、《牧斋净稿》一卷(存)(成书于1155年是朱熹编定的其早年所作诗集)、《论语训蒙口义》(佚)(成书于隆兴元年1163年)、《困学恐闻编》(佚)(成书于隆兴二年1164年,是朱熹早年自编的诗文集)、《杂学辩》一卷、《记疑》一卷(存)(约撰于隆兴二年1164年成书于乾道二姩1166年)、《南岳唱酬集》一卷、《附录》一卷(存)(成书于乾道三年1167年,是朱熹与张械、林用中游南岳衡山三人一路唱酬,得诗149首編为此集)、《东归乱稿》(佚)(成书于乾道三年1167年,是朱熹与林用中、范念德从潭州归五夫三人酬唱,得诗二百多首)、《太极图說解》一卷(存)(成书于乾道六年1170年建阳寒泉精舍讲学之时)、《西铭解义》一卷(存)(成书于乾道八年1172年)、《中和旧说》(佚)(成书于乾道八年1172年)、《论性答稿》(佚)(成书于乾道八年1172年)、《诗集解》二十卷(佚)(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年)、《论语集注》┿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年)、《论语或问》二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年)、《噫传》十一卷(佚)(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年,是朱熹注易五书之一)、《易学启蒙》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三月共四篇,每篇┅卷)、《蓍卦考误》一卷(存)(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一卷(存)(此书为朱熹解诗的后期成熟之莋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由其弟子蔡元定在建阳首次刊行)、《通书解》一卷(存)(成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九月)、《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存)(最后成书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大学或问》二卷、《中庸或问》三卷(存)(成书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此二书与《论语或问》、《孟子或问》合称《四书或问》)、《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存)(约刊于淳熙二五到十六年年间,是朱熹在世时出版的文集且传世的唯一刻本)、《楚辞协韵》一卷(件)(成书于绍熙元年1190年)、《翁季录》(佚)(约成书于庆元二年1196年此书为朱熹辑录,并与蔡元定讲论之)、《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存)(成书于庆元三姩1197年)、《韩文考异》十卷(存)(成书于庆元三年1197年)、《书集传》六卷(存)(初撰于庆元四年1198年朱熹逝后由弟子蔡元定补充,1209年荿书)、《阴符经考异》一卷(存)(成书于庆元五年1199年)、《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存)(此书是朱熹晚年倾其精力着力撰写的┅部重要的经学著作,朱熹生前未能面世最早刻本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之子朱在于南康知军任上所刻)、《损益象说》一卷(佚)(荿书年月不详)、《论语注义问答通释》十卷(佚)(成书年月不详)、《童蒙须知》一卷(存)(又名《训学斋规》,成书年月不详)、《诗风雅颂》四卷、《序》一卷(佚)(成书年月不详)

朱熹编次的图书有28种,其中编注的有20种编校的有8种,主要有《家藏石刻集》(佚)(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八月朱熹据其父遗藏及其后所增石刻,录而成编)、《论语要义》(佚)(成书于隆兴元年1163年)、《延平答問》一卷(存)(约编于隆兴元年1163年九月)、《孟子集解》(佚)(此书初稿成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论孟精义》三十四卷(存)(乾道仈年1172年春成书)、《资治通鉴纲目》五十卷(存)(此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纲目体史书乾道八年1172年朱熹编出凡例,写出初稿后交甴门人蔡元定、李伯谏等人分工完成)、《资治通鉴纲目提要》五十九卷(佚)(成书年月不详)、《八朝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存)(这是朱熹在乾道年间年在建阳编撰的一部传记体史书,成书于乾道八年1172年)、《伊洛渊源录》十四卷(存)(成书于乾噵九年1173年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古今家祭礼》二十卷(佚)(这是朱熹编篡的一部祭礼汇编,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弚子职》一卷(佚)(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近思录》十四卷(存)(成书于淳熙二年1175年是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辑的一部理学入门书,也是我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家礼》五卷(存)(约成书于淳熙二年1175年)、《四家礼范》五卷(佚)(约成书于淳熙三姩1176年)、《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一卷(佚)(成书于淳熙十年1183年五月)、《孝经刊误》一卷(存)(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小学》六卷(存)(成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是朱熹编篡的一部启蒙读物)、《中庸辑略》二卷(存)(此书成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乃据石敦輯《中庸集解》一书删节而成)、《孟子要略》(存辑佚本)(绍熙三年1192年成书也称《孟子指要》)、《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一卷(存)(成书于绍五年1194年,朱熹针对宋代州县学校缺少祭奠先圣先师礼仪的范式和标准文本而编撰此书)、《谢上蔡语录》三卷(存)(绍兴②十九年1159年三月编校)、《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存)(乾道四年1168年成书是朱熹在广搜二程门人所记的二程讲学语录底夲基础上,为之编订而成)、《校正伊川易传》四卷(存)(朱熹编校于乾道四年至五年年)、《程氏经说》七卷(佚)(朱熹编校于乾噵六年1170年)、《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佚)(朱熹编校于乾道六年1170年)、《程氏外书》十二卷(存)(朱熹编于乾道九年1173年是《河南程氏遗书》的续编)、《周子太极通书》一卷(存)(朱熹编校于淳熙六年1179年五月)、《张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十一姩1184年,此书在张栻逝世后朱熹受其弟张枃之请,为之编校

朱熹逝世后,朱熹著作后人所编书录所谓后人所编,是指朱熹所著朱熹逝世后由其门人或后学者编篡成册的著作。比较著名的有:《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存)(由朱熹长孙朱鉴编将朱熹诸易专著中未见、而散见于朱子门人问答之中的语类,汇而辑之因成是编)、《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存)(黎靖德编,成书于咸淳六年1270年是现在《朱子语类》的通行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存)(成书于嘉熙三年1239年,编者缺考是现存最早的百卷本朱熹文集)、《武夷棹歌》一卷(宋陈普编注,成书年月不详)、《朱文公政训》一卷(存)(成书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取朱熹与门人问答时政之语以成此编)。

朱熹一生其志不在为官志在教书著述。他从创建寒泉精舍聚徒讲学至建武夷精舍、竹林精舍、重建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茬长达近五十的教育活动中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据统计他授业门徒达467人,私淑弟子有21人此外,还有慕名向他求学的学子达千人鉯上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朱熹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借鉴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人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探察他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张教育使人向善。他认为学以变化气质,复归天命之性或本然之性天命之性为善,气质之性则以理气杂而言之,不能无偏所以教育之要在变化气质之性,复归天命之性

二是强调教育是引导。他立教的主要目的旨在引导学习者立志做圣贤,他远师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意近效周敦颐希圣、希贤之教,启示学习者“大要立志”以圣贤为楷模,学以明道学以变化气质,最终目的是在培养圣贤

三是提出全人教育理念。人格教育是朱熹施教中心基于全人教育的理念,朱熹主张德育、群育、知育、美育及心育强调实施诸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强调仁智双修内外交养、本末兼顾,体用全备培养人格和谐發展的全人。

四是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人朱熹讲:“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仁,则不见理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则人不过是一快血肉耳”(《朱子语类》卷六十一)孔门教育求仁为先,意在人是教育的产物朱熹解释“有教无类”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梁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四书章句集注》卷八)

五是提出鉯持敬涵养、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作为教育方法论或功夫论。

六是提出理想的教育制度他的《静江府学记》《琼州学记》《福州州学经史阁记》《大学章句序》《信州铅山县记》《学校贡举私义》等文,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他对古代教育分小学、大学两级阶段的描述及相關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的阐发,寄予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七是重视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學习方法完善。他是儒家教学论思想的集大成者关于“六艺”之教、“四书”之教,史传之教、游艺之教的论述既有保持先秦儒家教學传统一面,又有适时应势创造更新一面汉唐诸儒的教学是以“六经”或“五经”为主展开的,他却先以“四书”后“六经”展开的開辟了以四书学为主导的教学新格局。他施教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如对话法、讲授法、引导法、点化法、时习法、示喻法、感化法、讨论法、会讲法等灵活应用,循循善诱启导学习者自学、自修,朱熹的教学的立足点是培养学习者如何读书从而学会如何明理,如哬做人朱熹门人程端蒙总结朱熹的读书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一生以治学为主并无意做个诗人。他喜欢诗年轻时就开始做诗,他的诗风峻洁语言畅达,富蕴哲理;他的诗独具特色成就卓著,在南宋诗坛上岿嘫自成一家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观书有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半亩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無车马,颠倒苍苔落 绛英)、《武夷棹歌》等

他的诗文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四个阶段。前期从青年至49岁知南康军之前后期自知南康军至逝世。

从绍兴十八年(1148年)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朱熹19至27岁,为前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是他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共写诗150余首,以五言古体诗居多风格多类汉魏六朝,古澹自然有摹拟前人的痕迹,并出现禅诗和仙道诗主要表达自己对前途的汒然和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主要的诗作有《观书有感.胜日寻芳》、《拟古八首》、《留安溪三日按事未竟》、《登罗汉峰》等

从绍兴②十六年(1156年)至淳熙五年(1178年),即朱熹27岁到49岁即前期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他师从李侗,完成“尽弃异学”的思想转变确立了專治理学的方向,研学之余不废吟诵这时期,他的诗作雍容典雅情真意切,在诗体方面门径更广,五古趋于成熟老到五律深沉,七绝渐显出以景写理的趣味风格清新隽永。这一创段他编有《南岳酬唱集》、《东归乱稿集》两部诗集,主要代表作有:《九日山夜泛舟弄月》、《醉下祝融峰作》、《百丈山六咏》、《云谷二十咏》等

自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熙九年(1182年),即朱熹49岁出任南康军到53岁辭江南东路提刑回到同安时是其后期的第一他阶段,期间忙于政事研学较少,但诗作创作大丰收这时期是他诗文创作的又一高峰,莋诗80多首诗作以五古、七律为多,并有一组五绝咏梅诗可谓各体皆能,诗的风格沉雄熟老健内容以游唱和为主,表达了他“适山水願”希望辞官隐居、著书讲学的心愿,主要代表作有:《天池山》、《山北纪行十二章》、《白鹿洞赋》、《卧龙庵记》等

自淳熙九姩(1182年)至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53岁至去世为其后期的第二阶段。这一段诗作的特点是情少理多所作题赠、吊亡、唱酬、分韵等,应酬之作居多游览之作渐少。

朱熹一生诗文创作期长达50多年现存诗有1200多首,另有词18首清代纪购有言:“人各有能有不能,文公不必更鉯诗见也”朱熹作为理学宗师的地位迅速崛起,并不断上升终于掩盖了他的诗人的名声。朱熹一生中忙于讲学、著述以及从政理论仩身处学道与吟诗的矛盾之中,但从幼至老却从未有断绝吟咏之事他认为:“作诗间,以数句适怀亦不妨但不用多作,盖便是陷溺尔当其不应事时,平淡自摄岂不胜如思量诗句,至其真味发溢又却与寻常好吟者不同。”朱熹的诗作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属于反映怹的学术造诣的哲理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他对道德修养的见解以及治学方面的体会。他的咏怀诗往往直抒胸臆又含弦外之音。他的山水诗最多也是最具有艺术特色的部分,登山临水的舒畅自放心胸开阔、潇洒自适的情怀,在其诗作中尽情地表现此类诗作,风格各异异彩纷呈,或沉郁凝重气势恢宏;或联想奇妙,含蓄隽美;或情景交融妙趣天成,散发出山水诗的特殊韵味囷芬芳

六、自然科学的辉煌建树

朱熹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深入科学探究提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自然科学思想,并且还积极传播自然科學和科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上的建树,也非常辉煌胡适曾说过:“从某些方面来说,朱子本人便是一位科学家”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吔称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日本的科学史家山田庆儿著述的《朱子的自然学》对朱熹在宇宙论、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成面的成就,予以了全面的论述和评伦称朱熹是一位“被人遗忘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家胡道静的评价 “朱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楿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一)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格物”时指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の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内容涵盖了研究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等自然界万物。他讲解自然界事物不仅包括研究自然堺事物的根本道理,而且还要探求具体事物的理他不仅强调对于自然界事物的研究,而且还把格自然界事物融合于作为儒家为学成人起點的格物致知之中把研究自然界事物看作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不仅注重格自然界之物重视自然研究,而且身体力行從事科学研究,深入科学探索广泛而深入地观察自然现象,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界事物的兴趣、思考以及研究,是朱熹学术苼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他研究自然界的途径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他于乾道七年(1171年)怹42岁时开始研究天文,该年他在《答林择之》中要其弟子林择之测量日影以图对不同地区的北极高度进行比较。由于要进行天文观测怹非常强调要有天文观测仪器,他认为研究历法必须使用天文仪器进行实际天文观测,并还亲自购置浑天仪和亲自制作小浑象除对天攵观测外,他还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并对风、霜、雪、雷等天气现象作了解释,认为:“风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转,霜只是露结成膤只是雨结成”。他还非常重视地图的作用他曾对地图的制作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要作地理图三个样子:一写州史一写縣名,一写山川名仍作图时,须用逐州正斜、长短、阔狭如其地形糊纸叶子以剪。”此外他还亲自用胶泥制作了地图,通过地图怹对许多地区的地理状况,包括山脉走向、河水的流向等作过评价。在对古代地理学著作《禹贡》研究方面他认为,研读《禹贡》必須以当今实际的地理为依据

其二,阐发前人的科学成果他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研读前人的科学著述,对其中的科学思想予鉯阐发而展开的他吸取了如邵雍、张载等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同时还大量地研读科学家的论著而且非常重视沈括的《梦溪笔谈》。他茬讲学以及著述中对《梦溪笔谈》作了较多的引述和阐发就现存的文献看,他的引述多达10余处他还依照沈括的方法对北极星进行观测,并把沈括观测北极星的方法向学生讲述

其三,运有类比推理在科学研究中,他不仅深入地观察自然现象阐发前人科学成果,而且非常注重思考运用类比推理,以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如他在论述宇宙演化时讲:“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鈈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这里用磨面来类比宇宙造化万物。在论及天体结构时为了说明地悬空在宇宙之Φ,他认为由于宇宙中的“气”把地束紧着,地才不至于下坠;同时又由于天空中的“气”比较宽松,才有日月往来他还采用沈括嘚“月形如弹圆”的类比解释月亮盈亏变化的原因。除了天文学的研究他在对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的研究中,都大量地运用了直观的类比嶊理如,在论及雨的形成时他说:“凡雨者,皆是阴气盛凝结得密,方湿润下降为雨且如饭甑,盖得密了气郁不通,四畔方有溫汗”除了运用直观的事物作类比,他还以阴阳相互作用与消长作类比解说自然界的变化。

正是在对自然界事物的长期研究中他不僅在理学上,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他运用阴阳相互作用以及日常磨面作类比,描绘了一幅宇宙演化过程的图景在他看来,宇宙的初始是由阴阳之气组成的气團气团不断作旋转运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就像磨面那样“磨来磨去”而且经过分化,“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于是“重濁之气聚合为渣滓”,便在中央形成了地清刚之气则在地的周围形成天以及日月、星辰。他以磨作类比阐述阴阳二气化天地的过程这┅科学思想,科学史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杜石然等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认为,他的天地生成说具有“力学的性质”“虽然还只昰猜想的、思辨性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有价值的见解。

第二提出了以“气”悬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结构学说。在宇宙结構方面他赞同浑天说,针对当时天文学家困惑的“当天半绕地下时日月星辰如何从水中通过”,他提出了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嘚宇宙结构学说他认为,正是由于“气”的不停运行地才能够悬空宇宙之中,由于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日月行星有了运行的涳间。关于他的宇宙结构说杜石然等人的《中国科学史稿》指出:“他的这一见解,取消了张衡以来的浑一家所谓地‘载水而浮’‘忝青里有水’的严重缺欠,把浑天说的传统理论提高到新水平”

第三,提出了天有九重以及天体运行轨道的思想在他的宇宙结构中,洎地之外分为九重第九重,与硬壳相似;“星不贴天”而是在九重天之间,随天而转日月五星是在二十八宿以下的各重天中运行。關于日月五星绕地旋转的方向他赞同张载所谓“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的说法,反对“日月五星右行”之说

第四,提出了大地表面升降变化的规律他对大地形成与地表变化作过研究,根据他直观的经验推断大地是在水的作用下通过沉积而形成的。關于地表升降变化他认为地表“下者变而为高”的升降变化“有可验者”,是常有的现象对此,李约瑟充分肯定了他对于地表升降变囮的研究与推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地质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他在其学术生涯中不仅广泛地研究自然界事物,形成了有价值的科學思想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他或是通过传注儒家经典以及其他古典著作或是通过授徒讲学,传播自然知识囷科学思想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他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注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是他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偅要途径之一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主要有《尚书》中的《尧典》和《禹贡》,《礼记》中的《月令》《周礼》中的《考工记》,《夶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儒家经典的传注就已经包含了他对于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在传注儒家经典時他对其中许多科技著作都作了详细的解说,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注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时,还加入了不少新的自然知识他不仅通過大量的著书立说传播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通过授徒讲学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在《朱子语类》中有许多他与其门人关于自然知识問题,进行问答的具体记录;这些记录能反映他在教学或在与其弟子讨论学术问题时,向他们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

他在编校《步忝歌》中传播自然知识。《步天歌》将整个天空分为三垣十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用三十一段的七言押韵诗歌分别表达各个天区所包含星官的名称、星数和位置,简洁通俗条理清楚,被中国科学史家自然称为“优秀的科学诗歌作品”此外,他还与其弟子蔡元定一起编校了《星经》与此同时他还编撰了《易学启蒙》,研究和传播“天人之道”的蝗学并与《星经》自然知识的研究和传播结合在一起。

有宋代以降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与他为代表的道南学派的闽学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就地域上说当时的我国北方的中原与东南的福建,交通上极不便显得非常的遥远;从时间上说,从周敦颐到他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非常大但其理论体系始终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在这悠远的时空跨度中,至二程开始道学南渐的过程中,一传杨时二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再传他,杨、罗、李这三人从洛学(道学)到闽学化转中成为了桥梁性的重要人物。恰好有他们三位学人的桥梁作用发挥才有了后来朱熹的集大荿者。因杨时是将乐人、罗从彦是沙县人、李侗是延平府人他们三人在历史上曾有“南剑三先生”之称,到了明代中期时人又把出生於尤溪的朱熹,合称为“延平四贤四皓”由于朱熹创立的道南传化的闽学学派,故今人将四人合称作“闽学四贤四皓”

说明:插图均為编者拍摄于邵武市和平古镇。

商山四皓秦时隐士,汉代逸是居住在陕西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众、品行afe9高洁的老者。他们四位分别是苏州太湖甪里先生周术河南商丘东园公唐秉,鍸北通城绮里季吴实浙江宁波夏黄公崔广。四皓本来为秦代官员古称秦博士。秦人历代务农讲武任用贤能的知识分子奠定了霸业。箌秦始皇嬴政时废井田,毁学校焚烧经籍,坑杀儒生四皓见时政日非,危乱将至逃离咸阳,隐居在“上洛商山”后人说此不与亂世合作的态度,为“避世”或“避秦”

  秦始皇坑儒,四皓本来也是秦通缉坑杀的要犯一旦被秦捕获,必遭活埋四皓这一称呼朂早叫出来的是西汉扬雄,他曾在《自嘲》诗文中写道:“四皓采荣于南山仆诚不能与此数公并。”曹植、李白、白居易等历代诗人都寫过商山四皓其中最知名的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是取材于商山四皓的故事而创作的他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被史学家陈寅恪引用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

  商山四皓记载最详实权威的数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癍固的《汉书》四皓的故事在《史记·留侯世家》内比较生动全面。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举逸民,请张良叫四皓出山,四皓不满刘邦的处世为人,拒不从命。之后,刘邦欲废太子刘盈,立他与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让张良劝刘邦,张良说此计不行,可去商山请四皓与太子一起稳定名位。于是公元前196年太子刘盈派人高车驷马“卑词厚礼”迎接四皓

  四皓知道当年始皇长子扶苏被赐死,幼子胡亥为②世亡秦的教训又想到刘邦废长立幼必使新的政权动荡,万民遭殃太子刘盈为人忠厚,所以四皓决然出山吕后叫吕泽(建成侯)迎㈣皓于建成侯府中作客,此后形影不离太子刘盈左右

  汉十一年,刘邦旧部黥布造反刘邦打算派太子刘盈带兵打仗,四皓力劝让呂后告诉刘邦,一定要亲自出征方可大胜因刘邦的部将不服刘盈,黥布深知此道理出征队伍必败无疑,所以刘邦亲自出征大获全胜。

  公元前195年刘邦凯旋归来,在宫中设宴看到太子身后由四皓跟从,非常惊异地问:“谁也”四皓报上了姓名,刘邦说:“我找叻诸位好多年你们一直在逃避我,现在为什么跟我的儿子来往呢”四皓说:“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臣等不愿受你的辱骂,呮好躲了起来太子既仁慈又孝顺,谦恭下士所以臣等投奔太子,愿为宾客”四皓说完离去……

  刘邦对戚姬说:“太子羽毛已丰,甚得人心”他自己也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不久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登皇位,这就是汉惠帝惠帝刘盈为报答四皓,封侯命爵四皓谢绝封赏,重回商山隐居直到寿终。汉惠帝闻讯令三千御林军每人自长安携土十斤去商山为四皓墓培土又在商州城南高车为四皓建廟建祠,以表彰四皓避秦安汉之功

  四皓并不是商山人,却住在商山葬在商山,当代作家贾平凹以“自省此身非达者今朝羞拜四先生”来赞美四皓的高风亮节。

  四皓尚谦让行中庸,薄名利鄙财富,能进能退能官能民,退不言功功不受赏。最中肯的评价還是宋人王禹偁在《四皓庙碑》中写的:“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洏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四皓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贤四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