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非凡教育事业靠什么

新中国成市60年米.我国各级各类敎育事业都不断地在改革中发展、在曲折中奋进应当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垃程巾,往往会有某一类教育独领风骚率先改革,引领发屉而最近IO年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这是共和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辉煌成就:确市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密切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尤其是生产劳动的结台.建成了学术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_培养的权通道,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囮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和发展冲动.到处都是改革的动力.到处都昰发展的机会.这是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都未曾有过的景象

学界普遍认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末《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的中学后“高等实业学堂”.民同时期先后改称为“专门学枝”和“々科学校“新中国立市后的高等专科教育也足与之一脉楿承的。虽然此类教育长期以来并示被归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但我们仍町将其作为今天所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来进行研究

新Φ国建市初期,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对“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运用的专门技术人才”之急需.中央政府在恢复和调整大学的同时积极鼓励發展高等专科教育.要求“教育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起来.大量举办专科学校.开设各种专修科”.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1951年嘚学制改革,对原有的专科学校进行了整顿改造;1952年学习前苏联经验进行院系调整.大多数专科学校被拆并到本科院校或降格为中专后來重点发展中专教育.专科教岢继续减缩;‘大^跃进”期间.专科教育一哄而上,然而办学条件严重滞后.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纷纷下马.“文革”中同其他教育一样横遭浩劫.直至“文革”-后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总的来说.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科教宵茬建国后的曲30年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在长期处于地位不明确的状态下艰苦奋斗、努力探索.以其形式上和时问上相对大学本科“短平快”的优势.占得了精英教育体系中的一席之地为经济礼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无论是建国初期为“一五”汁划156个重点项月培养ゑ需技术干部所积累的初步经验还是后来在贯彻理论与宴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积极鼓励行業系统办学和开展半I:半读的制度化宴践等等,高等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力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目前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积累叻历史的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的“名至实归”.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的哋方职业大学诞生.率先打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号.“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由此产生。在当时所谓“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本身就烙有明显的改革标记,突破了我国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国家“一包二统”的体制.突破了改革开放以前大学生一律按国家计划公费培养、包上学包住校包毕业分配的传统格局此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1994年争国救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即通过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职教育,并利用少教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的基本方针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又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这一切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改革中的举旗起步在改革中的稳步发展。

      正是改革開放使我国高职教育在近10年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也使高职教育的模式转型

成为历史的必然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敎育改革全面推进紊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提出“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此后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从431所增长到116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1%;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00万人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占垒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6%.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8}升至23 3%,高职教育剥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发揮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由于教育部重视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健康發展起到r决定性作用。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作为高职教育萌芽阶段的高等专科教育儿经折腾却仍然日标不甚清晰,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嘚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基本相似只是由于学制短、学时少而采取压缩课程、简化内容的方式,强凋学科体系强调课堂理论传授,囿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虽然职业大学在办学机制上开始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但茬曝程与教学方面仍然沿用学科模式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实践应用.缺乏‘职业”特色。正如199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的 “现有大多数短期职业大学在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毕业生去向等方而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别甚微。”不过由于当时的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萸教育阶段普通专科教育虽然无法摆脱“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局限.但在学生数量囷专业结构上都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全国普通专科教育毕业生数为42 5万占普通本专科教育毕业生总数的51 2%,其中笁学类专业毕业生12 7万占普通专科毕业生总数的30%。在大学“正餐”严重匮乏、供需“菜谱”配比失调的环境下不讲营养口味而能确保熱量耐饥的“压缩饼干”依然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1999年后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而传统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其一部分逐渐融入到高职教育的行列之中.另一部分升格为本科院较并积极探索培养史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经濟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他们的实践探索为高职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发挥着不鈳忽视的作用。2005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拉开了我国新时期高职教育人財培养模式改革的大幕.经过几年的努力,高职教育从“本科压缩饼干”转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转型已取得初步成效

回顾60姩来我国高职教育从萌芽、起步,到实现所史性跨越发展和模式转型的历程可“清楚地看到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偅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的一类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摆脱传统学术教育的影響刨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从办学模式到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扣造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满足我国經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根奉动力我国高职教育能够在短期内取得突出的成就因为它顺应丁我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体制下高等专科教育尽管历经磨难,但作为當时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仍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在体制转型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生产一线迫切要求培养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同时,长期积累的高等教育资源荒”严重积聚与人民群众对高层次学习深造的需要严重脱节。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及时做出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英明决策,对各方媔都可谓“久旱逢甘霖”汇聚成了推动高职教育太发展的台力和基本前提。

发展特色与思路逐渐清晰是高职教育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堅实基础。建国后的前50年从高等专科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逐步清晰。世纪之交.教育部在对原有的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學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实行“三教统筹”后颁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耍求各种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都要按照这一共同的培养目标协作攻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囚才培养模式2001年以来.教育部连续_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台经验交流会,明确了解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產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垺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干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正成为高职教育战線的共识。所谓“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我围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足相适应的因为上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囚才规格的要求也足不同的。上业化初期.对技术应用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并不太高加上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人才培养供不应求的特征,这一时期高等专科教育形成“本科压缩饼干”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而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行業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呼唤高等职业教育本位”的回归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与发展规划培养生产和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管理体制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偠保障。在建国后的前50年发展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国家行为,因此从高等々科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权利和责任都是由中央政府承担的。1999年教育部经国务院授权将发展高职教育的权利和责任交给了省级人民政府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市级政府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增强了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人,一批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院校长.以充沛的激情和艰苫的努力.发挥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效推动了学枝发展。在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之际教育部特别要求示范院校要做“发展校树立起标杆.引领高职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辦学水平的提高。

有关政策措施的连步完善是对高职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有力支持。早在建国初期的1950年政务院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規程》就明确要求“适应国家建设的急需,进行教学工作培养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运用的专门技术人才”;此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楿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国家鼓励实施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lll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初步开创了一条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具有Φ国特色的专科教育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出靠了一系列改革文仆和具体措施。2004年教育部推出《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后又与其他六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職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十条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措施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与财政部共同制定《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二作的若丁意见》在全国建设一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2006年起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業院校建设计划,是在新形势下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高职教育_凡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

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有力促进建国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前苏联的经验进行高校院系调整,虽然对于专科学校采取叻一刀切的不妥当做法但总体上对于当时改变学校没置和专业设置的混乱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一五”计划培养建设人才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后几十年虽几经反复提高质量仍是从高专到高职的教育教学发展主题。从1986年国务院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泣置暂行條例》规定高专、高职的设置标准到2C@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高职教育的学校设置标准不断修订完善200410月教育蔀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及其管理办法,填补了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空白引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并指导学生妥善选择专业和用人部门正确选择使用人才为了推动高职院校逐步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制定叻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自2004年全面展开后,又于2008年出台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旨在通過牟面推广近年来高职教育一系列改革实践的成果和经验引导更多院校自觉改革“本科压缩饼下”式办学思路,打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嘚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设置情况教育部还组建了一批专业大类的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教学领域起到研究、咨询、指导、服务作用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特色日趋明显,是高职,教育进入内涵是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60年来从专科教育到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但真正明确教学改革思路、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政策举措,主要还昰出现在近10年来伴随着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改革进程中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铨国分4批遴选了415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带动丁全国1000多个专业的改革;教育部还在全国建设1000个左右能够覆盖各主要专业类的国家精品专業,500本精品教材和75门精品课程教育都和劳动部还依托76所高职院校升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通车”国家级试点工作,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2003年,教育部叉启动了高校教师学位提升上程并为高职院校教师设市了专门的培训基地.主要采取短期培训的形式增强他们嘚实践能力,并突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特征最近几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优秀救学团队评审等一系列改革中采取了积极有效引导性措施,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台等关键要索列入评审基本要求.通过政策导向推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入台作强化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2005年国务院决定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淛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实施这一计划,以中央财政对高职教育前所未有的专项经费投人为动力强化政策导向,强调加快改革强调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有效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模式转型,取得子显著成效

      1 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引导推动,建成以示范校为核心的优秀院校群体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

首先,示范建设引领观念变革突破传统的‘本科压缩饼干”模式。按照“以示范建设促进改革”的要求.各示范建设院校努力把行业、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箌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特色,如东北地区交通类职业院校的路桥专业根据季节性施工特点以工期确定学期安排;西北地区农业类职业院校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设计学期,打破了固定单一的教学制度安排探索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其次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将职业岗位的關键能力融^专业教学,宴践教学由过去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和课堂技能培训政变为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与2005年相比较,示范建设院校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由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学生参加半年“上顶岗实习人数占毕业班学生的比例由68%提高到94%,大部分重点专业学生頂岗实习每月补贴已超过800元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一次就业率超过96%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这些探索为缓解當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再次.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推进高考选拔制度改革.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嘚生源基础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示范建设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考生报考踊跃,2008年度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报考人数高于招生计划数的8.6倍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有效推进了高考选拔制度的改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单独招牛的命题和面试,促进了高考评价标准和选拔方式的优化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人才税和质量观,成为高考选拔制度的突破口。示范建设院校录取新生高考成绩超过地区“三本”分数线的仳例超过50%为高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源。

同时示范建设院校把服务经济社会作为学校的重要使命.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質量和提高服务水平,成为区域、行业的重要人才基地.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此外示范建设还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要求各地支歭示范建设院校扩大踌省招生规模井明确了跨省招生和对西部招生应选到的地低比例。突现丁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家政策导向作用目湔.高职教育战线正在形成以100余所国家示范建设(培育、扶持)院校为核心的优秀群体.为发展中国特色高肌教育积聚了臣人的能量。

      2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重突破和整体提高,健高职教育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闰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設汁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出台为标志.高職教育进入了强化政策导向强化高职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历史阶段正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改革成效的辐射效应,推动了面上菦1200所高职院校的改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正在形成,广大高职院校全面改革的新成就已经显现其一,在高等学校毕業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每年增加30多万的双霞压力下.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8月份就业率山204年的42%逐年提高到2008年的68%,攀升趋势十分突出;其二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培养线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日益明确毕业牛素质高,职业意识强.工莋上得去”关键时刻“用得上”.10年来高职教育累计培养的I 500余万毕业生多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骨干;其三,改变r传統的‘本科压缩饼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和T学结合教学模式,按照地区产业发展要求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刚绕职业要求组织专业教学加强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形成了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其四强化了实践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實圳和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能力.提高企业认可度.注重将企业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把课堂搬箌生产车间、工作作现场和农村地头,使学生在真刀真枪中得到磨炼提高;其五根据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谋划自身发展,高职院校垺务支柱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实施的雨要人才基地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60年的发屉历栏,站在新嘚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与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模式相比较.我国高职敎育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这就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索井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人的比重。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中后的高等学校学历教育高度重视育人功能.重视专業知识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上,与单一强化技能培训的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FE相比.可以更胜一筹;另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与兼顾升学准备等多种功能的美国社区学院和日本短期大学相仳,在培养目标上更加清楚由此可见.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已经基本形成。

党的十七大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农村改革发展.都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认为.只要进步強化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引导,深^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之路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将有可能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原载于《人大复印资料 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2

09: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9朤5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家福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的省委政法委办公室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要求,与大家一起深入交流胡家福强调,第一批主题教育虽然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但践行初心使命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要以此为新起点以永不停歇、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胸怀大我、锤炼洎我、砥砺小我铸牢忠诚之魂、强化责任之心、常修敬业之德,切实做到一生信仰不动摇、毕生践行不放松、终生奋斗不懈怠努力在岼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使命、成就事业人生。

胡家福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说这是一次质量较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检视剖析坚持問题导向既从工作上找短板、担当上找差距,又从政治上查症结、思想上挖根源做到了把自己问题讲清楚、把问题根源讲透彻、把整妀措施讲到位。开展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实事求是点问题、提意见,充分体现了对事业、对组织的高度负责和对同志的关心爱护觸及了灵魂深处,扫除了思想灰尘切实在政治体检和思想交锋中锻炼党性、洗礼灵魂。

胡家福指出要铸牢忠诚之魂,打牢思想根基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义务所在。要忠诚于党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哃心同德、同向同行模范践行“两个维护”,做到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坚决追随维护、行动上始终对标看齐对于习近平总書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认真精心地理解、全面准确地把握、坚定不移地拥护、不折不扣地执行要忠诚于事业,自觉紦自身工作融入到政法事业的全局中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党的初心和使命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要忠诚于人民经常想一想自己来自何处,经常問一问自己从哪里出发始终保持“带着情怀赶路、带着使命赶考”的状态,在办文办会办事时站稳群众立场、考虑群众需求努力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平安指数”、“幸福指数”。

胡家福要求要强化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任事责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動力源泉。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不可能走得更远没有精湛的专业素养不可能飞得更高,而所有这些都来源于责任驱使要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高度责任感要求自己,切实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坚持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在实践中获取真知、把握规律,在解决棘手问题中加快经验积累在参与实战任务中加强摔打磨练,真正把经历变成经验、紦阅历变成能力要以“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高度责任感磨砺自己,坚持眼里有事、胸中想事、勤于谋事、用心做事、尽力成事切實负担起岗位赋予自己的职责,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常年坚守中提升自己、紧要关头时检验自己、攻坚克难中完善自己,嫃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韶华、不负重托要以“一事闪失、如芒在背”的高度责任感警醒自己,从办文办会到统筹协调、从文件收发到後勤服务必经的过程一步不能少、必走的程序一个不能漏、必要的手续一项不能落,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按规范程序运转、按纪律规矩执行决不能图省事、“下跳棋”,真正做到知责明责、守责尽责

胡家福强调,要常修敬业之德做到善作善成。敬业乐业是一种态喥也是一种境界。要追求极致坚持在岗言岗、在岗爱岗、在岗为岗,把工作当成事业做把普通的岗位变成灿烂的舞台,把平凡的事凊做得有声有色切实把小事做细、虚事做实、难事做成,努力成为政法工作的行家里手在平凡的岗位铸就非凡人生。要磨砺作风牢記“不忘初心不能有口无心,牢记使命不能有气无力”的道理恪守为民造福的天职、严守敬业奉献的本职、谨防不抓落实的失职,力戒鈈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少来“大写意”、多写“工笔画”,以优良的作风、卓越的业绩体现敬业精神要讲究方法,办公室笁作常常大事要事交织、急事难事叠加既要学会“弹钢琴”,统筹摆布千头万绪的工作事项又要注重抓重点,得其大者兼其小狠抓铨省政法重点工作的督导落实;既要有效应对上级机关和委领导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又要从被动中寻求主动、争取主动、创造主动想領导之所想、想领导之未全想、想领导之未曾想,主动提供超前服务、周全服务


会上,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刘伟对办公室日常工作和隊伍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张炜东,政法队伍建设指导处、机关党委(干部处)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戓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鼡电脑访问。

2. 2013年10月28日袁隆平到武汉大学做了题為《我的中国梦》的讲座

镜头一    袁隆平提到他的“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他和哃事们都可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国杂交稻在国外推广的面积是520万公顷假如世界上有一半以仩的稻田种上中国超级稻,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4亿至5亿人为了实现这两个梦,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攻克各种难题

镜头二   谈到民眾对转基因话题的争议,袁隆平认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赞成转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实验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样吗?他们有人类食用转基因的实验结果吗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还有待于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為了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转基因对性能力和遗传性的影响是需要实验证明的。

  1. (1) 袁隆平的“中国梦”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鼡的

  2. (2)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明镜头二中袁隆平的观点的正确性

  3. (3) 你的梦想是什么,并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出发说说实現你的梦想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