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中医的一态二纲四正五邪是怎么回事

中医原本所讲的病就是人体太極阴阳五行系统中的五个生机之一个或几个或全部变成了病机。所谓病理就是生机变病机的道理,就是要回答为什么生机会变成病机苼机变病机必然产生可辨识的身体不良反应,就是病证

要回答为什么生机会变病机,实际是要解答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些病证,其中嘚因果关系是怎样的因此,病理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清病机与病证的确定关系二是,弄清病证与病因的确定关系三是,通过疒证这个中介搞清病机与病因的确定关系。病机与病因确定以后意味着病的“方位”确定,如此就能以“方”为中介,治之以气味叻研究病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搞清楚治理,也为衔接药理

在具体探讨中医原本——治方医学的病理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病”嘚一般意义这对于我们更深刻准确地理解治方医学的病理很有帮助。

与拼音文字不同中国的每一个象形文字都包涵着丰富的乃至全息嘚意义,因此中国有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说文解字”。好象每一个文字都可以做一篇文章“病”字的信息就非常丰富。

病字的象形蔀分“疒”表示一张床直接表现人躺下了,也就是需要治疗或者休息了包含了病的意思。病字的声部构造是“丙”它表达了更深刻嘚含义。

丙是十天干之一是太阳在头顶的时候,也是一年中的夏季对应五行热火,在人与肺焦相应病字用丙表声,直观的意义就是丙躺下了也就是热火不行了,受伤了或者自然衰弱了对应人体藏腑,就是肺焦病了

丙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说文》曰:“丙位喃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门一者阳也。”丙代表阳气将由旺盛转为收藏这是一个大节。与“肺主治节”相应因此,病的深刻含义是指阳气的入藏不能顺接这就会切断阳气的周流循环,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要提醒一下,人体生命中的阳气其根源就是首脑精髓,因此阳气的周流,根本就是精髓的周流也就是血髓的周流。

从病的造字和它的深刻意义中透露肺和三焦与病囿着特殊的关系,下面再根据治方医学的道理做进一步的说明

人的后天气机开始于出生后的第一口吸气,结束于死前的最后一口呼气Φ国人讲“人活一口气”,就是说呼吸的事说一个人病得不行了,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气息奄奄”说一个人快死了,最常用的词是“气数已尽”可见呼吸就是命。释迦摩尼就直言“生死乃呼吸间的事”生活中,常人可以数日不食却不可一刻无息。呼吸如此重要原因呼吸之气乃是大地枢动天之阴阳形成的太极中和之气,其中有中和之神呼吸这么重要的事,正是由肺主管肺开窍于鼻,主要就昰为了呼吸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肺与病的关系非同一般。

首先人患病多从肺开始。因为肺主皮毛又有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外部淫邪要使人感病必然要先过肺这一机关。《伤寒论》首篇是太阳病而且始终不离太阳病,就是因为太阳经为六经之表虽然名為太阳,但病不在足太阳膀胱也不在手太阳小肠,而病证在表在皮在筋在肉,病机则在主皮毛的肺和三焦以及主筋肉的脾和胃肠。胃肠开窍于口也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也容易受外部淫邪所感。

由此我们也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六经之说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仩述太阳经与肺主皮毛的悖离,脾胃分别放在太阴与阳明風木放在厥阴与少阳,都造成各种的不洽和混乱

其次,肺主治节大气有四季之间寒热温凉的交节,这是四个大节又有二十四个节气的交节,这是中节还有片刻不停的呼吸,这是细节其实,呼吸这个节也昰最大的交节,是阳精升降出入的交节也就是前面讲到的“丙“的意义。病往往起于这些节骨眼上肺所主的四季大节,还与中央枢机對应的丑辰未戌有密切关系因此,肺病与心病相连引起肺心病,还可以通过心脉引起其它生机的病变

其次,《内经》说神明则安,则无病神不明则百病丛生。而神明与肺直接相关因为口鼻呼吸的太极中和之气是中和心神的根据,它必须经过肺藏进入心藏然后與饮食气味形成的血合脉,流布周身主宰形体。为什么生命的设计要让中气由肺入心呢因为肺是地二之藏,是形质最“虚”的藏所鉯最能与无形之“大气”相通。而且肺之气机只枢不藏就像人体中气的橐龠,源源不断向心脉输送太极中气

三焦与肺相表里,肺藏是裏三焦腑是表。表里是中医一对很常用的概念八纲辨证的八纲就有表里两纲。但是表里这对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似乎不甚了了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这对概念的实质含义。

治方医学是以河图八卦为原理的中介医学河图八卦是以地球为中心建立的能量运动模型。在這个模型中地球为里为体,天为表为用因此,对于治方医学表里的意义是非常明确的。需要强调的是表与里的关系不是阴与阳的關系,而是阴、阳与太极中和本体三者的关系

就藏腑而言,天为表故太阳热极之气为表,阴极寒气亦为表秉天气而生的腑为表,所鉯腑空而不满象天。相对于天坤地为里,即中和形体为里秉地气而生的藏为里,所以藏实而不虚象地。

在整个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中亦即五个生机当中,主阳气升发(也就是散形为气)的脾胃和肺焦属表主阳气收藏(也就是聚气成形)的肝胆和肾胱是里。所鉯《伤寒》之太阳表病都发于脾胃肺焦。其中少阳脾胃和少阴肝胆属次表次里或者叫半表半里。

回到三焦上来三焦与肺的表里关系,决定了三焦与病也有特殊的联系

其一,前面说到外淫伤人肺首当其冲,但病证往往先发于三焦因为三焦是阳腑,是用是表,所鉯先感而发也是常理三焦又是人身最大的阳府,还是位于火位秉在天之热气而生的阳腑,是“天七”所成阳用最旺盛的府,因此朂易引动热淫为邪。人生病一个最常见的病证就是发热显然,三焦是发热的病机也就是发热的热源。如果三焦热邪不作肺所主的体表那来的热?可见中医所谓的“解表”,其实是针对肺与三焦所作扶正祛邪的工作就是扶正肺藏之火,祛除肺藏之客邪归正三焦之熱淫。

其二三焦大府既是肺藏的表,同时还是其它四藏四腑的表,由于它们全都住在三焦大院里因此,所有藏腑的病无论外感内傷,也不分寒热風燥湿统统都可能在三焦和肺藏表现出病证来,也就是说统统都可能联系到三焦肺藏。或许这亦是前贤三焦辨证的道悝所在《内经》讲,五藏六腑皆可病咳道理也在这里。

其三三焦是決渎之官。因为三焦是大热之府又是容纳所有藏腑的大府,而沝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组织的七成是水分。生命活动也可以说是坎水的活动因此,三焦与“水的处理”关系特别密切水谷由胃而入,卻分别从膀胱和肠道而出精华从脾胃化生,却由肝胆变成血髓这都离不开三焦汽化的功能。《内经》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洳渎”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三焦決水的功能,而且具体地指出了上中下三部決水的区别如果三焦这把大火出了问题,什么病都会发生彡焦为什么叫焦?三焦之火又叫“命门真火”道理在此。

以上所述说明了病与火的关系,同时通过三焦也说明了病与水的关系后天仈卦以水火立极,在人身病理上也得到应验落实

老子说,祸福相依病亦不违此理。通常都将病看作灾祸没有听过有谁庆祝自己得了疒的,治方医学要讲讲得了病要庆贺的道理

前面讲了肺焦火热出问题是病,现在要讲讲心脉中医原本的生理中讲到脉由气、血、神三鍺构成,气从肺来血从肾、肺、脾、肝以及它们的表腑功能而来,神在气血之中《内经》讲“心主神明”,道理在此病,是“神明”本体在发挥作用在用“阳”或用“阴”,即用热或用寒抗拒病因的表现。

《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乃是觉识发于心归於心,是因为心藏神《内经》又说:“心主神明”。如果神昏能有识觉吗没有。只有神明才有识觉明从何来?从日月来为何从日朤而不是但从日来呢?因为明是一种反射否则就是光。人们说光明光明就是指光有反射才明这个道理反映在心脉上,就是气血相和沝火相济,心神才明这才是“心主神明”的真义。

六经中医讲心肾相交则神安是对又不对,对在水火相交不对在心是火又是神。要鉮明丙火不能出问题,癸水(根源是脑髓)也不能出问题换句话说,明是既有觉也能识——对觉的反应,是觉识

那么,心是怎样調和水火气血而主神明的呢这就是中土枢机的作用。土是水火木金的中枢水火相济,相济于土所以生湿,而后有万物心是肾肺脾肝的中枢,气血相和相和于心,所以生神明而后有五识。心脉这个中枢气机若出了问题就会“无病”,昏迷不醒或者死了解剖一看,到处都是肿瘤因此,人能觉识到“病”说明神还在,神在则气血盈实冲和这是值得庆幸的。

(二)病是人体自我修复的表现

身體表现出某种病证从干预治疗的角度看,是采取治疗措施的指针是医患的中介,也是医药的中介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病有另一方面嘚意义那就是我们觉识到病的时候,也表示身体在对病因作出积极的反应也就是人的神明在调动生机进行抵抗,内部对抗越激烈病證越明显,表明人体正气的力量也大反之亦然。比如发烧死人是冰冷的,三焦已衰的人无烧或者只有低烧,或者是濒死的“真阳”(即首脑乾阳)外越而发高烧小孩和强壮的人一旦感病则常见高烧。

(三)所有的病证都可以理解为身体在自动发表

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嘚机制是病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神明的作用另一方面,病证是生机病变的外在表现因此,病证的意义就是病從外发上面讲到,病都从肺和三焦从脾胃而入,所以肺焦和脾胃的病证最多这也是身体自动“发表”的反映。

中医根据身体修复的這个道理提出了“托邪外出”的治则,就是顺应和协助人体自动“发表”所谓汗法,是汗出而愈是病从肺焦而去;所谓吐法,是吐絀而愈是病从脾胃而去,亦是从肺焦而去;所谓下法是泻出而愈,是病从胃肠而去;所谓攻法是散形为气而愈,是病从肺焦而去戓者从胃肠而去;所谓补法,是扶正而祛邪是病从腑去。总之都是“发表”而去。

中医不言“器”病始终围绕“气”来工作,更深刻而准确地说是围绕“神信”(五识)中介来工作。所以中医根本不需要甚至反对进行现代医学那种“手术治疗”中医为什么不言器呢?道理有三:

中医的原理将整个宇宙的本质存在都视为能量的存在,即气的存在将器看着气的显形而已,因此言气即言器。这个思想昰非常先进的爱因斯坦曾说:“能量是已转化的物质,物质是未转化的能量”两相比较,中国的相同思想和实际应用早了几千年在治方医学的论述中,为了让“科学”的现代人更好地发挥科学知识的作用把“气”转换成“能量”来说,本质相同

中医是以直觉内观為认识方法的中介医学。直觉内观所“看”到的都是气没有外观解剖的支持,言器是行不通的而外观解剖必须依赖于精密的工具和仪器,在古代是不能实现的西方将“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历史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当然,言气并不比言器更低级洏是恰恰相反,因为气才是事物的本质实际上,不仅是爱因斯坦几乎所有西方的科学大师都认识到中国的道学和气论先进西方科学几芉年。

中医原本——治方医学的原理将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全都统一在“气”这个本质上关键是,先圣发明了认识气与器的┅系列中介(也就是万物之神信——分辨识神)可以通过这些中介,方便地在气与器之间以及器与器之间建立确定的联系,因此根夲没有言器的内在需求。在这些中介里最重大要紧的发明就是物质能量的时空“方位”与“气味”可以说,五行“方位”是中医的命根五行“气味”是中医的命门。因此中医原本反复强调,中医之所以叫中医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的医学,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是中介医學根本是治方医学。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论述十九病机讲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心茬《内经》配君火,因为心配君火所以主神明。这个疼痛就是指神明的识觉所以痛痒都属于心。其实火分君相,君火应该指乾元太陽才对因此,君火之心其实应该指首脑可惜这个意义前人没有解读出来。

其二五行之中,火是可以使人只要靠近它就会感到痛苦的東西所以痛和苦都是火给人的知觉,都归于心这是从心主神明,从知觉这个角度和火这个角度解读痛但是痛苦只是心神知觉的一种,不是全部所以将心放在“痛苦”上,放在火上是不对的治方医学恢复了心在中枢的本来面目,并未失去神明相反得到了真正的神“明”——水火既济——火在水上的反射。

再从造字来看古人是怎样定义痛的《说文》曰:“痛,病也”痛与病一回事。痛字里的甬昰通的意思因此,痛的含义显而易见那就是不通了,所以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那么这个通是指什么通呢六经中医有解著经络通的,也有解着血脉通的中医原本认为,经络本身是没有时空障碍的所以它没有通不通的问题,此外它是无分辨的能量,所鉯不会有后天的觉识因此,通应该是指血脉通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所以心与痛又联上了

与痛相关的字还有一个疼。疼字里面一个冬说明疼与冬有关,与水、寒、肾、咸、腐(臭)这些因素相关肾与大脑先天精髓(元神)相连,也与大脑的后天精髓相连脑为髓海,是后天知觉信息的载体就象人体的信息交换中心,所以疼痛这些知觉信息自然要与脑这个信息中心发生联系所以也与肾这个生机相關联。此外不通的主要原因是寒凝,而寒邪就生于“冬”所以“疼”字的意义也很深刻。

概括起来疼痛与身体的器、气、神均有关系。首先它实实在在地表现于器上,这部分属于筋肉(骨髓等亦属于广义的筋肉)其次,是“气”动不力也就是阳气火热衰弱或者過淫为邪,造成血脉不通再次,就是识神的感觉这方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血脉不通畅,但未到完全不达的状态所以神还有感觉,仳如酸、胀、痛;二是血脉不通到了完全不达的状态那就会反而感觉不到痛了,麻木不仁了因为神不到了。所以治方医学讲“麻木鈈仁”是痛之甚,酸胀是痛之轻神不到就是气血不到,所以麻木不仁均与筋肉萎缩相伴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讨论了“病”的一般意义,还不是系统地从中医原本的病证机因上讨论病理但是,通过上面的讨论使我们对“病”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了解,其中最有价值嘚,是让我们不要恐惧疾病不要憎恶疾病,不要和疾病进行外部的“斗争”甚至要庆贺自己的神明知道自己得了“病”。

换一种说法我们要牢记,人是自然的生物而不是人造的机械,所以人的后天智能,永远不可能超过人体生命的本能智慧现代科学只能创造出讓人可以驾驭的机械,却不能创造人本身也不能驾驭人自身。所以人体自身对待疾病的“本能反应”才是最智慧的。外部的干预治疗如果建立在对人体本能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顺应人体的自然本能提供正确的帮助,仅仅是帮助而已那才叫医。相反如果外部的幹预,建立在对生命的错误认识或片面认识基础之上就会违反人体的自然本能,这样的干预就不是治疗,反而是加害

第二节 病证病機病因概述

病,是综合抽象的概念在治方医学里,落到实处则有具体的病机、病证、病因。病证机因(病证、病机、病因的简化合称)这三个概念是互相交织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构成“病”这个综合概念。

病证、病机、病因原本是任何医学都离不开的三个重要概念,泹是在不同的医学里,这三个概念不一定是完整的定义和内容也是不同的。治方医学的病证机因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病理这个意义上說,中医原本就是病证机因的原本

病证就是疾病可辨识的外在表现的总称。也可以说病证是病机、病因与“医”之间的信使。认识病證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为什么病证与病机之间,病证与病因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二是病证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中介意义。

(┅)病证与病机、病因之间的确定关系

在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里病,是指病因使生机变成了病机表现出病证。也就是说病包含了疒机、病因、病证。中医不依靠人体和病原体解剖也不是从器质意义上认识具体的病变组织与病原物体,而是通过病证即生机病变的外在表现来判断病变生机和致病病因。

那么这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内在的生机病变与外在的病证之间为什么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解決了这个问题,病证才能作为认识和判断是什么病因使生机发生了病变的根据概括而言,这种确定联系的根据可以归为“神信”具体洏言,病证与病机、病因之间的确定联系则要建立在人体五行生机的生理功能和五气性能上。

1、病证与病机之间的确定关系

从“神信”嘚层面讲人体五行生机,即五个藏腑(藏象)小系统作为现象的分辨存在,各自都有其分辨“神信”也就是各自都向外传达可被人體后天识神分辨的信息。这是科学认识五行生机的哲学基础也是科学认识五行生机病变与具体病证之间存在确定关系的哲学基础。

具体箌人体生理功能这个层面来讲五行生机虽然相互联系成一个复杂的生命大系统,但是各自又有不同的功能分工。这些功能分工包括伍藏之间,五腑之间的分工也包括藏与腑之间的分工,都是可以分辨的中医藏腑功能的分辨认识,是通过观察天地五行——水火木金汢和寒热风燥湿来实现的具体而言,是通过观察天地宇宙的寒与水热与火,風与木燥与金,湿与土来分辨认识人体宇宙的肾与膀胱,肺与三焦脾与胃肠,肝与胆心与脉。中医这种分辨认识人体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医学的实验解剖方法完全不同它更加智慧,既非瑺哲学抽象又非常科学具体,既有直接观察又有逻辑思辨。

因为人体五行生机的生理功能“正常”是可分辨认识的所以,生理功能“不正常”也就可以分辨认识生理与病理是藏腑本体的一对阴阳关系,认识了生理就等于认识了病理,就像认识了天七为热就等于認识了天七不寒。比如怀孕是脾机、肝机和肾机的生理功能正常的证明,如果硬要给这个证明起一个与“病证”对称的名字应该叫“苼证”;而“不孕”就是脾机、肝机与肾机生理功能不正常的证明,就是脾机、肝机与肾机病变的外部可分辨察觉的“病证”推而广之,凡是生理功能不正常都有相应的外部证明——病证也就是说,这种建立在可分辨的生理功能上的内“病”外“证”之间的因果关系昰确定的。

2、病证与病因之间的确定联系

病是正常的生理机能变得不正常了为什么会不正常呢?这就是病因的作用而病证恰恰就是病洇作用于人体生命系统的病所(病机)导致的外部可辨识的反常表现。那么病证与病因之间的确定关系是怎么建立的呢?

治方医学认为生命就是太极本体与阴阳两气构成的中和系统,人体的五行生机也是五个太极阴阳小系统其中,在天五气是运动做功的“用”气在哋五气是成形定位的“体”气。用有正邪和平为正,过淫为邪所以,五气正用便是生理邪用就是病理。因此病证在表达其与病变苼机之间确定关系的同时,也就表达着病证与病因之间的确定关系这种确定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病证与内生病因的确定关系。苼机病变藏(体)郁腑(用)淫,也就是内生了一个“病因”这个病因与病证之间就有确定的关系。二是病证与致病客邪的确定关系。生机病变一定有致病客邪——病因,因此病证与致病病因之间也有确定的关系。

病证与病因之间的确定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礎,就是对在天五气性能及其正邪两用的认识治方医学对五气性能及其正邪两用的认识,也是通过观察和思辨天地宇宙的寒热风燥湿及其与水火木金土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的通过对五气性能及其正邪两用的观察和思辨,中医原本恢复了太极阴阳五行真说有了对五气性能忣其正邪两用的完整正确认识,病证与病因之间的确定关系就能顺利建立起来

必须指出,病证与病机病因之间有确定关系是指有是证必然有是因,必然是此机病变但是,并不能反过来认为此机病变,或此因致病一定会出现某某病证,更不能认为此机病变,或此洇致病必然出现所有相关病证。

(二)病证对于诊断和治疗的中介意义

治方医学将中医的治理归纳为“辨证处方”辨证,以察机寻因(或者叫寻机察因);处方以消因治机。前者讲的是诊断后者讲的是治疗。辨证是指辨明病证察机是指审察病机,寻因是指寻找病洇辨证是前提,察机寻因是目的处方是指辨明机因以后,利用药物的气味(有方)针对病机(有方)或病因(有方)进行的治“方”目的是消除病因,复正病机对于辨证处方,“病证”是患者与医之间的中介药物的“气味”是医患与药之间的中介。可以说没有這两个中介,就没有中医

1、病证对于诊断的中介意义

辨证,以察机寻因就是要利用病证与病机、病因之间的确定关系,通过辨证确定疒机与病因其隐含的意义是要把病机与病因的“方”确定下来,为治疗环节的“处方”做好准备

病证对于中医诊断的中介意义,在前媔的文字中其实已经做过明确的论述,这里强调两点一是,中医不诊断病灶和病原更不直接针对病灶和病原进行治疗,而是通过中介性质的“病证”来诊断病机和病因如果没有病证,中医就没有诊断病证,是病的可分辨外在表现而不是要治疗的疾病本体,所以它只是确认疾病本体的“中介”,也是中医不可缺少的中介

二是,中医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症”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中医的“證”与现代医学的“症”都是讲病的表现但有本质的区别。这个本质的区别就表现在“气”和“器”上中医原本的“证”是“气”病嘚表现,也是“气”致病的表现中医辨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现代医学的“症”是“器”(组织、器官)病的表现也是“器”(细菌、病毒)致病的表现,是透过现象看现象所以现代医学并不重视“症”,而是要找到直接的“病原”(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囷病灶(生病的器官及其准确部位、组织及其准确范围)否则就无以为治。由于这个本质上的区别诊断和治疗的理念和方法有根本不哃,诊断和治疗的结果也有根本区别

在诊断和治病的理念方法上,现代医学认为器质性病变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诊断的方法是寻找直接的病原体和病灶组织治疗的方法是展开对病原体的外部斗争和对病灶组织的外科切除。中医认为在气的层次没有任何病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治疗的方法是帮助人体五行生机进行自我修复回到正常的生理状态。中医原本更认为人的后天知识,永远不能完全理解人体先天的本能机制是如何进行生命活动的因为中医在“气”的层次上工作,所以反对外科切除任何组织器官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抛棄了外科手术因此,关于华佗的外科手术成了中医外科史上“最后”的辉煌。

在诊断和治疗的结果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反差。现代医學对于非器质性病变或者说找不到致病细菌、病毒的病变,也就是说找不到“直接病原”或“直接病灶”的病变,是诊断不出来的呮能留下一些“虚名”,比如“神经官能症”“某某氏综合症”。一旦诊断出来的疾病往往都到了器质性病变的程度甚至一检查就断為某某病晚期,最多只能活多少时间使得许多病人不是病死,而是吓死这就完全违背了医学的宗旨。

中医不是直接医学可以通过“Φ介”着力于治“气”,未等器质性病变就进行修复对于现代医学的“器质”治疗,这就是“治未病”了关键是,中医认识到所有病證无论怎样变化多端,表现多么复杂最终都归结到五个确定的病机和病因上,这就使得中医能够执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这也决定叻中医的最高特征——既是具体的科学又是抽象的哲学

2、病证对于治疗的中介意义

对于中医治疗,无论是治病机还是治病因病证都是醫患之间的中介,即病与治的中介如果没有病证这个中介,就没有中医可言因为有了这个中介(信使——神),中医就真的可以象“鉮”一样在医患之间和医药之间自由地穿梭所以,中医根本是“超科学”是在信息能量这个层面工作的“神信”医学。中医做到最高境界是能够进入“窈冥”状态,直觉人体与药物的“信”而不需要通过“信使”做中介,甚至不需要利用药物这个“中介”,而是矗接利用宇宙统一中和能量治病那就是上古的大毉(巫),也是真正的道医

具体到形而下的层次讲,病证对于治疗的中介意义主要體现在病证所联系的病机、病因有“方”。对于病证这个中介“方”是更高层次的中介,是医与药之间的中介是病与治之间的中介。洇为病机、病因有“方”药也有“方”,所以中医才能治“方”,治病才叫“处方”

中医原本讲中医是中介医学,这个最高级中介僦是“方”它将中医的原理、生理、病理、药理、治理联系成一个完整的医学文化系统,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中医原本就是治方医學

在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里,病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体存在,与它书中的病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陸经中医的理论中,以及相关的中医著作里病机的概念不是很明确,理解也不一致有的理解为导致疾病的关键因素,有的解释为发病嘚机理多数理解为发病的机理。在中医原本看来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发病的机关或发病的关键环节中医原本稱这些机关为五行生机,是指五对藏腑构成的五个太极阴阳小系统这五个机关组成人体五行生命大系统。

1、病机不是致病的关键因素和發病的机理

要正确理解病机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个机机是关键,没错但显然不是“因素”,而是主宰各种“因素”包括关键因素嘚机关,也可以理解为关键环节

其次,机是实体的存在而不是程序的存在不是过程的存在,也就是说它不是作为“理”的存在。因此“病机”与“病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也就是说要将发病机理理解为“理”的话,不能简称为“病机”只能简称为“病理”。

其次如果“发病机理”是指发病的关键程序(机理),那么完整意义应该是:谁(藏腑/五邪),在什么地方(五方)什么时候(五时),做什么(藏腑功能/五邪性能)为什么做(生理——生产血髓/病理——致病),怎么做(藏腑/五邪的自然本能只有藏腑/五邪洎己知道)。这其中“谁”才是关键,没有“谁”其它“什么”、“怎么”和“为什么”都没有意义。所以病机的意义是指“谁”發病。

病机不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也不能理解为疾病发生的机理,而是指人体生命系统的五个机关也就是主宰人体生命运动的五个关键環节,那个机关发生了病变那个机关就变成病机。简而言之病机就是发生了病变的五行生机。

对于人体这个巨大而复杂的生命系统而訁就是血髓的生、长、收、藏、枢这五个机关,中医原本将它们称为生机与太极阴阳五行对应,所以称为五行生机

人体生命的五个苼机就是五对太极阴阳藏腑小系统,分别是:脾与胃肠组成的脾胃生化机关、肺与三焦组成的肺焦气化机关、肝与胆组成的肝胆变化机关、肾与膀胱组成的肾胱命门机关、心与脉组成的心脉太极枢机它们分别代表五个不同时空的能量状态。上述五个生机那个不能正常发揮其生理功能,它就变成了病机表现出相应的病证。

中医原本的病机就是不正常的生机定义非常清晰。中医原本如此定义病机不仅回歸了中医原理而且与《内经》的论述亦不无交集。

(二)《内经》里的病机

《内经》关于“病机”的论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里,提出了“审察病机,勿失气宜”,从而获得良好疗效的诊治原则。同时,指出了十九病机。这十九病机表述得非常清楚,也非常肯定,其表述的格式是统一的均是“诸……,皆属于……”具体地看,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诸……(因)……(证)皆屬于……(病所)。”如“诸風掉眩皆属于肝”。其中的“風”是病因“掉眩”是病证,“肝”是病所中医原本的病机就是从“病所”的意义上讲的。这第一种情况描述了病因、病证与病机的关系第二种情况,是“诸……(证)皆属……(因)。”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其中的“痉”“项强”是病证“湿”是病因。这第二种情况描述了病证与病因的关系第三种情况,是“诸……(证)皆属于上或下”,即“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一共两条其中“痿喘呕”和“厥固泄”是病证,“上”“丅”是病所为什么说“上下”而不指出具体的病藏?这其中的原因当有不好确定上述诸证就是某个藏病而可能是几个藏病共同引起的。

总的来看《内经》的十九“病机”是在论述病证、病因和病所(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在讲发病的机理即病理。中医原本的思维與其有交集就交集在“病所”上。但是中医原本的病机与《内经》不同,所认知的病证、病因和病机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内经》的仩述论述也不同。

中医原本的病机非常确定就是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中的五行生机,哪个生机出现了非生理性变化哪个生机就变成疒机。大脑乾元生机与五行生机相连所以五行生机和病机都联系着乾元生机和病机,首先是肾机其次是肺机,再就是心机与首脑元机嘚关系尤其密切

根据太极阴阳五行系统原理和中医原本的生理,五行生机构成一个大的太极阴阳中和系统也就是整个人体生命系统,洏每个五行生机都是由藏腑构成的一个小的太极阴阳中和系统因此,无论是藏病或是腑病都意味着生机变病机也就是藏腑必然同病。其中腑病还可能导致内生淫邪成为新的病因,导致新的病机产生疾病的传变和迁延就是这样形成的。

因为病机是由藏腑统一构成的Φ医原本的病机在数量上就是五个。说一个人病了从病机上讲,可以是一个病机也可能是几个病机,最多就是五机同病

中医原本有伍个病机,因此中医原本总的病名也就是五个,分别是太阴(寒水)肾机病、太阳(热火)肺机病、少阳(風木)脾机病、少阴(燥金)肝机病、中央太极(湿土)心机病若分别臓腑则可细分为太阴肾病、太阴膀胱病,太阳肺病、太阳三焦病少阳脾病、少阳胃肠病,尐阴肝病、少阴胆病太极心脉病,共九个病名与九条经络带对应。或者太极心脉又分为太极心病与太极脉病如此,便是十个病名與任督分别,共为十条经络带对应

在临床实际中,往往由病名、病因、病证组成复合病称如太阳病寒咳、太阳病燥咳、少阳病寒泻、尐阳病燥结等。其中寒燥是病因咳、泻、结是病证。这种复合病称将主要病机、主要病因、主要病证和盘托出使病证机因一目了然,體现了中医优越的系统思维方法但是,复合病称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全面反映病证机因,很多时候使用不方便因此,实际中使鼡较少

(四)正确认识病机的重要意义

中医原本恢复了“病所”意义上的病机概念,这是正确认识病机的基础如果没有实体意义上的疒机,病证是“谁”的病证病因又是使“谁”生病?如果没有“病所”意义上的病机病就实际上没有着落,就没有“方”病证、病洇也就没有着落,也没有“方”病没有“方”,整个的病理(发病机理)与太极阴阳五行系统的模型就脱节了与中医的生理、药理也脫节了,如此中医理论就不能一理贯通了,甚至散架了所以,病机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丝毫含糊不得。

或许有问不要中医原本的病機,将“病所”的意义直接落实到藏腑上如何当然亦无不可,但是有几个不足。一是失去了机关的意义。六经中医没有将人体生命嘚活动归纳为血髓的生产消费也没有将人体生命的能量运动归纳为“(精气神)一脉周流”,因此不可能将藏腑理解为五个生命运动嘚机关。

二是中医原本的病机(即生机)是体用完备的太极阴阳小系统,如果不用病机直接用藏腑表达“病所”就失去了这个意义,洳此就会错误理解藏腑以及藏腑关系。如六经中医由于遗失了“阴阳皆在天,太极才是地”的太极阴阳真相误将天地的关系理解为陰阳关系,必然将藏腑的关系也理解为阴阳的关系同时,更错误地将在天五气排除于藏腑之外造成重大的遗漏。

三是不用中医原本嘚病机(即生机),就会如六经中医那样由于寒热风燥湿不与五腑匹配,五气的正邪两用均被忽略因此,造成六经中医对“病因”的認识存在重大缺陷

或许又问,不要中医原本的病机象六经中医那样,将“病所”的意义落实到六经上如何那还不如直接落在藏腑上。一是如果六经是指经络意义上的六经,那六经根本不属于后天识神的认识范围;二是六经失“方”,无法用“方”更无法治“方”;三是,六经捏造君相二火心分上下,藏腑与五行匹配更是逻辑混乱悖逆自然真理。四是六经与藏腑和五行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与人体生命的实相不符而且很难把握。迷失了中介的六经中医将通过天地五行作为中介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哲学原理架空弃用,洇此对人体藏腑及其生理病理的认知必然欠缺。

综上所述中医原本——治方医学的“病机”概念,对于中医来说绝非可有可无,而昰非有它不可

顾名思义,病因就是致病的直接原因对于治方医学来说,致病的直接原因就是五个即淫寒、淫热、淫風、淫燥、淫湿,或者称为寒邪、热邪、風邪、燥邪、湿邪合称为五淫或五邪。寒热風燥湿都是在天之气也是五个生机中的腑气。这五气不淫为平的時候分别与水火木金土构成五个太极阴阳中和的小系统,因此也都是天地宇宙和人体不可缺少的生气。但是一旦过淫,就意味着本方生机的太极阴阳中和状态被打破也意味着过淫的动气可能客窜它方生机,使其太极阴阳中和的状态被打破因此,过淫的动气就成为邪气成为病因。

五邪之中天一之寒邪为阴邪,天七之热邪为阳邪;天三之風邪因寒而生即是阴邪,因热而生即是阳邪;天九之燥邪若为热燥即是阳邪,若为寒燥即是阴邪;天五之湿乃寒热之中气故湿淫为邪,属于阴阳合邪

在中医原本的原理中,讨论在天五行的時候已经指出,寒热风燥湿五邪其实就是寒热两邪,最终则可以归结为一邪或归为風邪,或归为寒邪归为風邪,因为風字已然包含五气;归为寒邪因为无热便是寒。《伤寒》名义上归为寒邪实际上始终治理風邪。中医原本主张五邪归二,则为寒热寒热归一,则为寒邪亦可归为風邪。

寒、热乃北南立极之气不难理解。風为天三之气亦次寒之气,本是寒热温差产生的动气故天一之寒,鈳生寒風亦称風寒;天七之热,可生热風亦称風热;天九之燥,可生燥風亦称風燥;天五之湿,可生湿風亦称風湿。总之一个風,已然包含寒热风燥湿可见,《内经》说“風为六(五)淫之首”“百病之长”一点不虚燥在西为凉(寒),在天九为热故言燥則非寒即热。湿乃寒热之中气故湿淫为邪,必定寒热淫作因此,五淫其实就是寒热两淫若把風字悟透,则五淫都在風里亦在寒里。

认清了病因不过五邪五邪不过寒热两淫,寒热两淫不过風淫或者寒淫中医就能真正做到“以阴阳为本”,乃至执一而牧

五邪又有內外之分,外邪在天而内邪的因原在于饮食、情绪、伤病和正气衰退等。

外邪是指大气环境中的在天五气太过即变成淫邪具体而言,寒水同秉北方太阴冬气而生两气相和,则寒藏水温;水气郁则寒气必淫为邪热火同秉南方太阳夏气而生,两气相和则热蒸火炎,气囮之机正常;火气郁则热气必淫为邪風木同秉东方少阳春气而生,两气相和则風平木疏,生化之机正常;木气郁则風气必淫为邪燥金同秉西方少阴秋气而生,两气相和则燥敛金降,变革之机正常;金气郁则燥气必淫为邪湿土同秉太极中气而生,两气相和则湿滋汢运,中央枢机正常;土气郁则湿气必淫为邪外淫不仅伤害人体的五藏五腑正气,而且引生五腑邪气

必须指出,所谓外邪致病是外邪使五行生机致病,而非直接使人体部位致病这是中医原本与六经中医的一个重要病理区别。比如六经中医所谓的太阳伤寒、中風,昰说風、寒侵入体表病在皮腠经络。中医原本则认为所谓太阳伤寒、中風,是風邪、寒邪由口鼻、皮腠侵犯肺藏导致肺焦生机病变,而有发热、恶寒、汗出、颈项强痛等皮腠肌肤诸病证而非風寒直接使皮腠肌肤发病。否则在病理上,就无法解释伤寒为什么反而发熱或者作出错误的解释,在治理上就无法治“方”。对于中医原本一切病皆为五行生机病,一切外部可感知、可分辨的表现如前所述发热、恶寒、汗出、颈项强痛等,皆为五行生机病变的病证而不是病本身。

同时必须强调指出,中医原本的病因就是确定的寒熱风燥湿五邪,此外再无什么“温邪”“暑邪”“毒邪”之类它书搞出这些名堂,却不能分辨定义徒增中医麻烦。所谓温邪本无此類,乃庸人自扰;所谓暑邪就是热邪;所谓毒邪,乃是五邪之最实为寒热之极。

饮食失度、情绪失控、伤病(包括外邪、外伤致病)遷延和藏气衰退等都可引起内生五邪。

饮食包含在天之气而且各有所偏,所以饮食失度,日久积深自然内生淫邪。比如过食苦寒,日久积深必生寒邪。过食苦热日久积深,必生热邪过食辛温辛寒,日久积深必生風邪。所谓荤者并非今人所指血肉之类,洏是辛味厚重之品佛门中人,最忌辛荤以其激筋生風,風淫生欲欲起心动,心动则不静不静则无修。过食腥酸血肉日久积深,必生燥邪;过食甘肥厚腻日久积深,必生湿邪凡生寒生热之品,亦生風生燥因此,不独荤辛过食咸苦辛酸,皆能生風动欲

情绪乃是五神之外发,五神在藏五情在腑,生机病变会引起神情异动,反过来神情异动,必然导致五腑气淫为邪引起生机病变。比如过恐则寒腑怖动而志神失用,以致水郁寒淫;过喜则热腑乐动而意神失用以致火郁热淫;过惊则風府悸动而魂神失用,以致木郁風淫;过悲则胆腑哀动而魄神不用以致金郁燥淫;过思则脉腑忧动而心神失用,以致土郁湿淫五情致病,反映了中医将神情视为人体生命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超级思维

生机病变,无论起于外感还是内伤总是藏腑两损或藏郁腑淫。藏郁腑淫就是内生淫邪。肾机病可致膀胱寒淫为邪;肺机病,可致三焦热淫为邪;脾机病可致胃肠風淫为邪;肝机病,可致胆腑燥淫为邪燥有热燥寒燥,若肝藏病热胆腑燥寒以应,若肝藏病寒胆腑燥热以应;心机病,可致脉腑湿淫为邪疾病之所以传变迁延,就是因为病机生邪导致新的生机病变,叒生新邪

常人五藏正气(本气)自然衰退,五腑用气亦相随衰退以维持藏腑太极阴阳系统的平衡,此为正常生理若是腑气不衰反淫,便成内邪此乃反常病理。若肾水气衰膀胱寒气不衰则过淫成邪;若肺火气衰,三焦热气不衰则过淫成邪;若脾木气衰胃肠風气不衰则过淫成邪;若肝金气衰,胆腑燥气不衰则过淫成邪;若心土气衰脉腑湿气不衰则过淫成邪。

跌扑外伤不仅直接损伤皮肉筋骨,而苴直接惊动藏腑神情引起腑气淫动为邪。比如脑部外伤可直接导致神识昏迷,甚至其它部位的筋骨重创亦可使魂飞魄散,以致神识昏迷同时,引动内生淫邪并发各种病证。

虫蛇禽兽等动物咬伤不仅如跌扑外伤,可引动内邪致病而且动物唾液可能含有极寒或极熱之“毒”,如此便是外邪而且是极邪直接伤人,并且迁延引起内邪

现代医学发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可使人致病在中医原本嘚病理中,这些生物寄生人体本来无患,若是致病必是風淫为邪。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属于風邪。因为風动虫生,唯有風淫为邪虫淫才能为患。中医原本指出風邪生于寒热燥湿过淫,因此寒热燥湿皆可使虫淫为患。故治虫不过治寒治热即是治風。

仩面讲的都是腑气过淫为邪过弱或不及会怎样,那是自身变成病机而不会成为病因伤害其它生机。

治方医学将造成病因的事物统称為病原,如上面讲的饮食失度、跌扑外伤、动物咬伤、生物寄体以及引起神情变动的社会人事等。这些病原可能造成器质损伤,但不能直接使人体生机发生病变而是通过引发人体寒热风燥湿五淫使人致病。这是中介医学与直接医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上述病原引起的内伤疾病才能(病证机因)入“方”然后中医才能治之有“方”。

在此一并指出它书有水邪、火邪、木邪、金邪、汢邪之说,尤其火邪之说最为普及乃是不明正邪分别,不解天地含义的表现主要根原在五星假说。比如所谓“金克木”者,是指金氣过淫为邪伤害了木气,余类推然而,本体之气负阴抱阳,何来过淫为邪

天有阴阳两极,乾阳在阴寒背景中变化为寒热温凉平五種能气以及寒热風燥湿五种动气寒热温凉平寄于药、食成五气,寒热風燥湿入驻人体五腑为在天五行在天五气是活性能量,变动不定所以可为正亦可为邪。地为太极中和之体是凝聚成形的能量,是相对稳定有序的因此,在地之水、火、木、金、土五类成形物质昰为太极本体,负阴抱阳总是为正,故无淫邪之说中医的藏腑之间,存在体用关系即藏为体,腑为用根据就在于,藏秉在地之水吙木金土而生是太极本体,腑秉在天之寒热風燥湿而生故有正用与邪用,邪用便成病因

第三节 病因致病的机理

所谓病因致病的机理,就是病因使生机变病机的机理是真正意义的病理。正常生态是五个生机各自由藏腑的天地三气形成中和的太极阴阳小系统五个生机按照太极阴阳五行原理构成一个太极中和的复杂生命大系统,不断地有序地进行着“脑为元机心枢四象,五机顺行一脉周流”的生命運动,也即能量的生化运动具体而言,就是血髓的生产消耗运动和神信的生长变化运动

当外部或内部的病因导致上述五个太极小系统Φ的一个或几个或全部出现藏腑失和,或者藏腑之气同为邪伤它们就从生机变成病机,整个人体五行生命系统亦随之失和表现出各种楿应的病证。同一淫邪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病证则无异

一般来讲,得病之初往往都是某个或两个生机变病机,很少同时几个生机病變五机同病者更是少见,而是逐步传变最终导致五机同病。那么疾病是如何传变迁延的呢

外邪致病往往从表入里,从五个生机而言肺焦与脾胃,一个是太阳生机一个是少阳生机,是阳气升发为用的生机属表,因此病机首先都在这两个生机中产生。不治则传少陰太阴就人体而言,皮腠筋肉相对于骨髓来讲在表,因此外邪也总是由皮腠而入,不治则病入筋肉再不治则病入骨髓。上述这些身体部位都是和五个生机相联的所以,部位感病本质是生机病变。太极心脉则是既在里又在表是中枢,所以无论哪个生机或部位疒变,心脉都有反映主要体现在心窍之舌象和脉象,也可能直接被邪淫所伤变成病机六经中医之经病与血室病,均为脉腑病病机越往里,说明病机的累积越多那么病证就越复杂,病情也越严重直至不治而亡。

所谓外感疾病的传变并非某个外邪先侵犯人体肺藏及其所主之皮毛,然后它又侵犯脾藏及其所主之肌腠然后肝藏及其所主之骨骼,然后肾藏及其所主之骨髓而是先入肺机,即产生三焦热淫不治则热淫为邪可能导致其它生机藏腑病变,并产生新的淫邪同时,外感寒邪亦入里为病不治则可能导致其它生机病变,直到全蔀生机病变

必须指出,外邪侵入人体不会恰好到皮毛就停下来,而是皮毛一开就进入了脾机所主的肌腠也就是说,一病就是肺机与脾机同病《伤寒》所谓六经病,没有一个是一机(即一经)病变至少是三机病变。如起首的桂枝汤证就包括肺机病变,证见恶寒(肺情不喜)发热(三焦热淫出表抗寒);脾机病变证见颈项强痛(颈项筋脉强直疼痛);心机病变,证见发热(三焦发热出表必须经過脉络,这就表示三焦热邪客入脉腑)脉浮(表示寒热两邪相搏于脉腑而生湿淫);甚至包括肾机病变,因为发热一定是命门精髓增絀。可见最初之太阳病,就是四机同病就差肝机未病。只是有时数机同治有时但治一机,或机因并治或但治病机,或但治病因

還要特别指出,由于肺机通过三焦与肾机是密切联系的因此,肺机感病一定会通过三焦联动肾机。比如肺藏伤寒三焦就要发热相抗,三焦要发热就必须联动肾机增出精髓;如果三焦伤热,就会直接使肾机命门病变导致肾机失藏。

内邪致病无论寒热,均是先有肾機病变命门失政,命门不开则寒淫为邪命门洞开则热淫为邪。風燥湿邪皆为寒热致病迁延而生所以,内邪致病往往起于肾机,且甴内向外迁延中医有一句名言,叫做百病不治找肾就是因为所有疾病的病根都在肾机。

在地之水正不行在天之寒淫为邪。寒起北方呔阴其数一,是乾阳最少的天气寒邪,实乃天一寒燥故寒邪致病,既有寒之性质又有燥之特性。寒性潜沉收引凝聚,封固吸纳平为正用,淫为邪害燥性横结,结则不能动

人身七成寒水,总体喜温忌寒寒邪伤人,犹如篝火泼水易息难复。中医所谓“病来洳山倒病去如抽丝”,往往都是寒邪致病迁延积深,以致成为疑难杂证

《伤寒》之“伤寒”病,就是寒邪致病其基本特点就是无汗,脉紧可以相参研读。

外感寒邪致病是指在天寒气过淫为邪,从外部侵犯人体致使五行生机发生病变,出现相关病证外感淫邪致病,可分客犯本方致病和客犯它方致病两种情形

1、外感寒邪客犯本方太阴肾胱(寒水)为病

本方太阴肾胱(寒水)外感寒邪,便是六經中医所谓直中少阴实际便是寒邪肺焦同犯,使三焦热腑变寒对下焦而言,此乃“雪上加霜”必致膀胱寒淫为邪,即引动内生寒邪实乃命门精髓不出。内外合邪必致肾机失政,或命门不开或命门洞开。寒淫为邪则命门不开,以致五行生机骤停命悬一线;寒淫冰结,则可使命门完全失灵以致精髓破门而出(亦可能从肝机异出),犹如洪水决堤以致坎水(乾阳精髓)奔涌泛滥,即六经中医所谓真阳飞越或者叫做真寒假热,必有高热危证或所谓回光返照,生死攸关

寒邪客犯太阴肾胱(寒水)为病,其脉必定微细乃至無脉。直接病证有间接病证最常见者,有厥逆但欲寐等精髓不出,心脉病寒之脉证以及下焦寒水客犯胃腑引起下利不止等少阳脾胃疒证。

寒邪直入肾机命门并不等于肺家无寒,即太阳伤寒之某些病证如背痛,恶寒发热等,其脉当沉此时命门初闭,故精髓尚能增出三焦尚能发热出表。此乃六经中医之太少两感也即《伤寒》之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是也

又,地六之肾机伤寒地四之肝机难免,故肾机伤寒者往往有肝胆同病,以及胆腑燥淫客犯它腑为病如此,病因有内外寒邪加上内生燥邪,故病证病机將变得更为复杂一些

寒邪客犯太阴肾胱(寒水)为病,必然产生内生寒邪成为它藏它腑病变之病因。

2、外感寒邪客犯它方生机为病

外感寒邪侵犯人体由表入里,由皮入骨故最先犯皮肉所在之生机,即先犯太阳肺焦后入少阳脾胃,或同时感病

寒伤太阳,对应《伤寒》之太阳伤寒必是地二肺藏先受,以致肺寒焦热肺焦为病。

太阳寒伤病证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颈项强痛脉浮紧。其中颈項强痛,为少阳脾机病证亦心机病证,与太阳病并发恶寒,是肺藏伤寒喜神厌恶;发热,是三焦热淫出表抗寒。无汗是寒燥闭結皮表脉络微孔,使脉腑湿淫不能出为汗颈项强痛,是寒邪侵入脾机所主之肌腠使筋脉收引强直,并且拘挛生痛觉在脾魂,识在心鉮脉浮,轻搭即得或谓浮取可得,指示脉腑湿淫并且心力亢进,搏动能出浮部说明命门精髓增出。外感寒邪与三焦淫热相搏于脉腑故有脉腑湿淫。寒一远五热七近五,此寒胜热故热風不及闭结,虽有寒热搏湿却不能出汗。脉紧意义有三。其一指示寒燥閉结脉络,以致脉道紧张;其二指示脉搏有力,实乃心搏有力根原命门精髓增出。肺机伤寒肺家心脉亦受,故心机枢动命门增开使精髓增出,为三焦发热抗寒故脉象浮紧与发热之病证均因命门精髓增出。

若寒邪侵入肺藏本体使肺藏本体功能受损,最常见病证为氣短咳喘,甚者哮喘重则本体藏结,如《伤寒》之“寒实结胸”实为肺藏本体藏结之轻。藏结之重者可发为肿瘤。

何以肺藏伤寒洏三焦热淫病理有四:第一,人体生命有神故有自我保护之智慧。第二肺藏与三焦热腑相表里,故肺藏伤寒三焦热腑必然发热相忼,以维持肺焦太极阴阳小系统之和平第三,三焦热腑与肾机命门相连故能调动肾藏之乾阳精髓化热。第四肺家表皮与脾家肌腠之脈络,同步感寒心脉中枢则枢动命门增开,使精髓增出于三焦化热治方医学将此病理简称为肺寒焦热。

三焦热淫本为肺藏抗寒,但昰一经发作,若不能及时将寒邪解决使三焦淫热平复,那么三焦淫热,就成为新的病因客犯它藏它腑为病。于是人体不仅有外寒侵犯,同时还有内生淫热相干外寒深入肝藏,引起肝寒胆燥之病变则有《伤寒》之少阳病,同时诞生内生燥邪;三焦淫热客犯胃腑则有《伤寒》之太阳病(实乃阳明病)白虎汤证治;若是胆腑燥淫客犯胃腑,三焦脉腑,则有《伤寒》之一系列三阳病变外感寒邪與内生热邪及燥邪作乱五行生机,则有《伤寒》之六经病变

《伤寒》之麻黄汤,乃是太阳伤寒之经典治方麻黄汤与桂枝汤有本质区别,前者治寒燥闭结无汗后者治寒風开泄自汗。太阳伤寒与麻黄杏仁,薄苦入肺气温散寒,同时麻黄兼有薄辛,杏仁兼有薄甘皆能入脉,更加桂枝薄辛气温一同入脉,助热胜寒以解肺脉之燥结,并生風出汗使寒热两淫随汗而解。甘草厚甘气平入心入肺,固汢正湿补火正热,和解寒热甘草之固土正湿,旨在预防汗出太过以免伤心阳,故甘草入方非为调和诸药,而是重任在肩《伤寒》之诸方甘草,均有此用

天一寒邪侵犯少阳脾机,可以侵入脾机所主之筋肉脉络为病很难直接侵入地八脾藏本体为病,一旦脾藏本体為病则是藏结;但是,天一寒邪可以直接使天三胃腑病变

脾主筋脉伤寒,则有筋挛拘急寒痹疼痛。重者全身筋肉疼痛尤以四肢关節为甚,因为关节为筋之会所若非与太阳合病,则无三焦发热亦无恶寒,表示精髓不增出化热故脉象沉紧。沉者不浮也,紧者寒邪燥结也。

胃肠風腑伤寒则正風被结,动化不行不动则不传,不化则不消故有胃肠胀满,欲呕不能不欲饮食等病证。胃肠筋脉拘挛则有腹痛。胃腑伤風与伤寒不同伤風会有邪風淫作,必发吐利

少阳伤寒,对应六经中医和《伤寒》之太阴病与阳明病亦包括蔀分太阳病,可参

天一寒邪侵入少阴肝胆,一般不伤天九胆腑而是侵犯地四肝藏,轻者功能病变重者肝藏本体病变。肝藏伤寒胆腑必然燥淫相抗,治方医学将此病理简称为肝寒胆燥

肝寒胆燥之病理,与肺寒焦热相似但有根本区别,表现有三其一,胆腑燥淫昰精髓异出于肝机,而非正出于肾机命门故胆腑燥淫不受命门闭锁之制约。其二肝为地四次寒之藏,有一定自我抗寒能力可与寒邪楿争,故胆腑燥淫随肝藏自我抗寒之能力进退亦表现出波动发作。由于胆腑燥淫波动发作故燥客致病之病证亦表现出波动性,此乃往來寒热厥热反复,潮热潮烦,潮躁潮谵,潮痛(时腹自痛)潮难(二便乍难),潮紧(脉乍紧)等脉证之根源其三,燥与热有別燥结以致不动,燥湿又可化热

肝藏伤寒,轻者功能病变以及所属脉络病变,可见肝区不适乃至胀痛,目眩、弱视、失明、血虚、贫血、坏血等重者本体藏结,可见肝藏痞鞕肿大如现代所谓肝硬化,肝肿瘤等病证胆腑燥淫,可见所谓“胆结石”等病证肝为罷极之本,将军之官胆主决断,故肝寒胆燥本身之病证较少,主要是胆腑燥淫客犯致病之病证复杂如《伤寒》之少阳病条文少至仅囿十条,而燥邪致病之病证则广泛分散于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乃至太阴病(大实痛)与少阴病(便脓血三急下)。胆腑燥淫必然成为新的病因,客犯它藏它腑致病

肝机何以能异出精髓化燥?病理有三其一,肝为地四次寒之藏而胆为天九极热之腑,两者互為表里构成一个太极阴阳系统,故肝藏本体伤寒表腑必然燥淫为用。其二肝主骨,骨藏髓故肝机有能力取出骨髓化燥。其三肝機本是变血生髓之机关,取出骨髓生血乃是肝胆和平之生理病理则是肝藏伤寒,胆腑燥淫

太极中枢,脉腑为天五湿腑心藏亦十亦O,脈络出表入里行走周身,无处不达故无论淫邪外感或内生,亦无论寒邪或热邪且无论病在哪个生机,心脉总是一并受邪轻者,但囿脉象变化重者,则有心脉本身病变

外感天一寒邪侵犯心脉,必然有太阳病三焦发热故脉腑不独寒邪,亦有三焦热淫客入病证病悝详参外感伤寒太阳病。

若非一般寒邪而是极寒之“毒”邪直入心脉,比如毒蛇咬伤、食物中“毒”(极寒)等则可使人心机骤停,脈血凝滞有休克昏迷、继发命门闭锁,呼吸停止等危证稍有怠慢不治,即死燥结土崩,脉破血溢有七窍流血,痉挛抽搐(一寒燥濕生天三之風,風动则致筋脉抽搐)等病证禽兽被屠宰后,流血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抽搐,原因就是失血亡阳无阳便是寒,寒则苼風風动而有抽搐。由此可见所谓抽搐未必关系神经,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那么,其关系亦只能是神经依靠气血所养

内生寒邪致疒,前提是内生寒邪寒为背景,无热便是寒人体之热源在精髓。因此精髓亏虚或命门闭锁,均可内生寒邪

人之先天精髓本有定数,故后天精髓亦有定数何以精髓虚亏?其病理有二其一,消耗太过精髓消耗之去路概括有五,为首房劳最能耗精;其次心劳,耗洏不觉;其次食劳最能骗人;其次体劳,疲累能知;其次病劳耗得最冤。其二外邪侵袭或神情反常,以致五行生机病变血髓生产洇之减少或停止。肾机不行则五行生机不能启动;脾机不行,则髓血无源;肺机不行则华盖不能收降水谷精华与肝机;肝机不行,则鈈能变血生髓;心机不行则五机失养。精髓盈亏关键在变血生髓之肝机。

命门闭锁精髓不出,就是太阴肾胱病变命门不开,与精髓虚亏密切相连精髓充足,则心枢有力命门开合为常,反之精髓虚亏,则心枢乏力命门自然难开。命门不开最直接之原因,还昰外感寒邪客犯肾机命门

总之命门不开,或精髓虚亏就会产生内生寒邪,以致太阴本方自病并客犯它藏它腑为病。内生寒邪致病病悝与外感寒邪

内生寒邪起于三焦之下焦,其客犯它藏它腑往往夹下焦寒水而犯,并且多为慢性持续性发作此与外感寒邪所不同之处。内生寒邪致病病理与外感寒邪基本相同

在地之火正不行,在天之热淫为邪热起南方太阳,其数七是乾阳次极之天气。热性燔灼能动生風,汽化決水温暖御寒,平为正用淫则伤人。热中有湿热能生風,此与九阳之燥不同者

宇宙生命以寒为背景,有热寒在無热寒亦在,故热易解而寒恒在。寒热两邪外感热邪致病者少,纵有病热治之以泻,可迅速康复少有积久不治者。另一方面外感热邪致病,总是经由三焦直犯下焦之太阴肾机命门,使精髓流溢并发高热,大汗自出脉见寸尺俱浮。甚者可有真阳飞越之危险,又必须特别重视

《伤寒》之“風温”病,就是热邪致病其基本特征是发热而渴,自汗出脉尺寸俱浮。《伤寒》条文惟第6条见温疒字眼,但无温病字眼不等于不论温病,实际上《伤寒》之六经病条文,涉及温病者比比皆是后世多谓《伤寒》不详温病,不实鈳以相参研读。

热邪生風風动生虫,風淫虫淫故热邪致病,往往有虫淫为患以现代医学之手段检查化验,或可检出寄生虫细菌,疒毒现代医学所谓XX炎者,大多为天七热邪致病但是,天三寒風亦能生虫故现代医学之炎症,亦有風寒致病者

外感热邪致病,是指夶宇宙之在天热气过淫为邪侵犯人体小宇宙,致使五行生机发生病变出现相关病证。

外感热邪伤人由表及里,先伤太阳肺焦然后內外合邪,侵犯少阳脾胃(其中有脉)少阴肝胆(其中有脉),太阴肾胱(其中有脉)太极中枢(其中有脉)。外感热邪对于人体原本均为客邪,但热伤太阳肺焦为本方外感致病必致三焦内热淫作,而热伤少阳、少阴、太阴、太极中枢者亦就必是内外合邪,故完铨意义之客热致病只有热伤少阳、少阴、太阴、太极者。

1、本方太阳肺焦(热火)外感热邪致病

本方太阳肺焦(热火)外感热邪天七の三焦热腑受之,地二之肺藏不感因为热为其用。三焦受邪下焦命门封藏失政,精髓增出证见发热,汗出小便不利,胸中痛热氣短,脉象浮数

发热,原因三焦热淫出表汗出,原因三焦热淫蒸水入脉,邪風动泄出表为汗。小便不利原因三焦受邪,決渎失政水道不调,膀胱无源胸中痛热,原因三焦热淫内积若客犯分散,则无此证气短,原因三焦热淫内积蒸水生湿,湿热雍迫上焦肺藏脉浮,原因三焦热淫蒸水入脉,故有湿淫;脉数原因精髓增出,心搏加速但是,外感热邪脉象未必一定浮数,原因精髓增絀非为心枢所致乃是客邪劫掠,故增出之精髓未必入心多入三焦化热,由此入心精髓反而可能减少,故无脉数;精髓入脉减少心搏乏力,即是脉腑湿淫脉搏亦不能出浮部,故无脉浮即浮取不得。

三焦热淫必然客犯胃腑,证见渴饮吐利,此乃三焦热淫之间接疒证同时,热邪入脉证见烦躁,厥逆亦是三焦热淫之间接病证。渴饮原因热蒸胃腑津液入脉外越为汗。吐利原因热客胃腑,邪風淫作作于胃部致吐,作于肠部致利烦躁者,原因热邪损伤心藏真阳致心神不安。厥逆者热邪伤心,心力不达四肢之远无阳便寒,故有厥逆热邪致厥,与寒邪致厥之病理不同寒邪致厥,病理有二其一,命门精髓减出使心搏乏力,阳热不及四肢之远故逆冷。其二寒邪入脉,先占四肢阳热薄弱处亦致逆冷。热厥者病理亦有二。其一精髓增出至三焦发热,而减出至心脉故心藏阳虚,不及四肢之远无阳处便冷。其二热邪客犯心脉,不同寒邪先占四肢阳虚处而是先伤中枢核心,使心阳更加不及四肢之远故有四肢逆冷。

若外热势大以致肾机命门洞开,精髓泛滥则有三焦高热,直至髓枯精竭不治而亡,此六经中医所谓“真阳飞越”如此病變,实乃外感热邪客犯肾机命门所致

或问:肺藏伤寒,有三焦热淫相助之病理为何三焦伤热,却没有肺藏寒淫相助之病理答曰:因為地二肺藏虽为寒藏,却是阴阳冲和之太极本体其阴阳不能为用,否则就是阴阳分离,本体不存

或问:肾藏伤热,膀胱寒淫何不相助答曰:肾藏伤热,膀胱寒淫相助此乃生理。肾藏乃地六之藏藏阳较多,故有寒腑相表热邪入侵下焦,自然寒腑相助以解其热。但是膀胱抗热,不象三焦抗寒有精髓可用因为寒腑只有封藏之力,断无热开之功故首脑之寒,不能为膀胱所用又,首脑之寒取决于精髓盈亏,精盈则寒为正用精亏则寒淫为邪,但精髓盈亏不由膀胱决定因此,膀胱寒腑不能调动首脑之寒又,膀胱之所以寒乃是精髓封藏,膀胱得一若是精髓流溢,膀胱亦不能寒

综上所述,温病没有内寒可以调用只有外用寒药可以相助,如此理解温疒之危险,亦不在伤寒之下如果不明病理,若是温病亦以伤寒对待,后果不言自愈故仲圣于《伤寒》第6条论風温指出,“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然《伤寒》之温病病理与治理,多详于伤寒条文且不见温病字眼,故不易察觉

2、外感热邪客犯它方生機致病

外邪伤人,由表入里故外感热邪客犯它方生机致病,一定是内外合邪即三焦热淫与外感热邪共同致病。因此内生热邪致病之疒理亦在其中。不同之处在于内生热邪源自三焦水道,故内生热邪多蒸水化湿其致病多有湿淫相伴。

热伤少阳脾木主要伤在脾主之筋肉,证见四肢关节酸痛全身筋肉酸痛。若有燥邪同时客入脉腑使热蒸水液着于肌腠脉络,不能出汗而解则有身重(湿淫)。

热侵尐阳胃肠则邪風淫作,正風不用证见吐利,腹痛(胃肠筋脉拘急)

七阳之热邪,一般不伤少阴原因地四肝藏本是寒藏,易伤寒而鈈易伤热胆腑乃九阳之燥腑,七阳之热不能使其伤若非一般热邪,而是势大夹湿则可致肝藏本体病热,证见胁下胀痛(重者可触及肝藏肿大)目眩等。肝主骨故骨病因热者,亦属热伤少阴

热邪侵犯太阴肾机命门,使肾机命门失守精髓(乾阳)流溢,使三焦热淫为邪若外热势大,以致肾机命门洞开精髓(乾阳)泛滥,则有三焦高热直至髓枯精竭,不治而亡此亦为六经中医所谓“真阳飞樾”或“元阳欲脱”。病理与热伤太阳一致热邪侵犯肾藏本体,可发为现代医学之种种肾病

热邪侵犯太阴膀胱,可致气化太过邪風動泄,证见尿频等但是,热邪少阴必有热伤三焦在先,而三焦热淫蒸水入脉则膀胱无源,故热伤少阴者反而小便不利。

热邪侵入惢脉邪風动泄,主要病证就是蒸湿外出为汗此与燥邪闭结之最本质区别。其它病证可见烦躁,若热邪势大伤及心藏中枢,可见厥逆此所谓热厥者。

内生热邪致病其病理与外感热邪致病基本相同,但是亦有几点区别其一,若内生热邪是命门精髓增出所致必有外感热邪侵犯三焦热腑在先,故所谓内生热邪实乃内外合邪。其二若内生热邪,由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所致,则必有肝藏伤寒在先同时,燥邪既起亦非独客三焦,可能并犯它藏它腑详见燥邪致病病理。

此所谓風邪是指次寒之邪,生于东方少阳其数三,是咋暖还寒出寒初温之气,可谓寒風与天七之热風对待。对此風之认识关键要抓住“三”。

風邪也有外感内生外感者,由表及里先伤肺焦,次伤脾胃再伤肝胆,而后肾胱心脉总在肺焦,脾胃肝胆,肾胱之中

内生風邪,本位应在东方胃肠風府此为天三寒風。但是要准确把握天三寒風,必须首先将“風”认识清楚

風生于寒热温差,故寒热燥湿皆能生風所以,南北东西寒热燥湿之腑,無不生風正是因为人体五行生命系统处处生風,所以人体处处都有造化生机病则处处可见風淫为邪之证。

但是必须指出,寒热二燥本性燥结不动,其風乃次生之風寒热二燥之所以生風,因为九阳之燥遇天五之湿必然化天七之热,九五均分为七也热则生風,此乃热風而天一寒燥,遇天五之湿则必生天三寒風,一五均分为三也然而,二燥次生之風受燥结约束,其風往往欲动不能比如,欲呕之病证多为燥邪客入胃腑生風之故。此二燥次生之風与天七天三原生之風所不同者

又,湿乃天五之中气亦原本不动,湿生風者亦次生之風也,即湿五之气遇三七一九之气所生之風。

概括而言風,无处不在无处不达,无孔不入上能升天,下能入地南征丠战,东讨西伐其性动泄,飘扬不定風的上述特性,结合天三之風应人在胃之功能又引申出“欲”。有“欲”才可能产生超越本能の外的“创作”才可能产生区别于自然造化之“文化”。故五气之中風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可谓風平为正则不动不生,風淫为邪则无恶不作。

(一)風无处不在的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从人体病理的角度讲哪里有邪,哪里就有風邪犯何处,風就在何处既入天腑,也入地藏既入皮伤腠,也入骨侵髓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达故《内经》言“風为百病之长”,“群淫之首”这是从理上说,从臨床来看治“方”就是治寒热风燥湿,就是治寒热亦可归纳为治風。如前所述一部《伤寒》,从头到尾不离治風

然而,如前所述風生于寒热温差,因此必须指出中医之風,虽然与寒热燥湿并列实际并非有“風”独立于寒热燥湿之外,这一点最难识破尤其《傷寒》于“伤寒”之外,单列“中風”更有“温病”与“風温”之说,越发使人迷失“風”之本质幸有河图“天数”指引,治方医学終将風燥湿三者别清《伤寒》之“中風”,实乃伤于天三次寒;所谓“伤寒”实乃伤于天一寒燥;所谓“風温”为病,实乃伤于天七熱風;所谓“温病”实乃伤于天九热燥。《伤寒》未言“湿病”原因湿在脉腑,即在“经”中故言“伤寒”“中風”“風温”“温疒”,湿在其中

(二)風性动泄的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風性动泄,又包括風性运动和風性开泄两个方面分别有其不同的致病机理。

1、風性运动的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風性运动是由其生于寒热温差所决定的,运动是風的本性不动就不是風了。風动又有两个特征一是,游動而无定处二是,摇动而无定时

游动者,纵可交通天地横可奔走东西南北,所以河图讲“風为天地之使”。厉風之动不仅扬沙卷物,更有甚者可以拨根断命应于人体有奔豚,痛无定处魂飞魄散,神出梦游神识昏迷,筋脉抽搐等病证風性游动,还表现为与咜邪“并发”成为風寒、風热、風湿等合邪。又正是風性游动,才使寒、热、燥、湿能客犯它乡其实质是寒热燥湿本生風。

摇动者左转右晃,前倾后仰振荡颤抖。厉風不仅左摇右摆更有甚者,折木拆物应于人体有身动肢抖证,風动神摇失眠多梦,情迷瘋癫證等等。无有定时则有月经不调,自汗遗尿,遗精等遗泄不期之证

2、風性开泄的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風性开泄,不仅开泄于外亦開泄于内;不仅开泄液体,亦开泄气物;不仅向外开泄亦向内开泄。

开泄于外者使津液流溢于体外或体表。凡自汗、吐利泪出、涕絀、流涎、呕血、鼻衄、遗尿、遗精、崩漏、疹、痘、癣、疥、水肿、瘀血乃至发热,均有風邪开泄之“功”此風或三七原生之風,或┅九次生之風

开泄于内者,使津液流溢于体内正常组织之外凡肿瘤结聚之类,皆有風邪开泄之“功”更有所谓腐烂之组织器官,既與風性开泄有关亦与“風动虫生”相关。

風性开泄不仅开泄体液,而且能拆骨化物散形化气,化物成命既能化有为无,又能无中囮有按照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不仅有物理还有化学和生物学。地理或土壤学中有“風化”的概念说的就是風化岩石,于五行學说就是風能化金,在中医就是“拆”骨風能化物,应于人体生命有胃肠風腑消化水谷饮食,此乃散形为气化有为无;有風化生蟲,生精生卵造化新人,此乃无中生有化物成命。不动或風疲或風淫都是病。

風性开泄不仅由内而外,也能由外而内中医所谓外邪伤人,均由表入里由皮毛口鼻而入。若不动邪开泄皮毛孔窍外邪何能长驱直入?而口鼻之呼吸本就是“風”。

(三)風动虫生嘚致病机理

生虫成命是風邪致病的一个最大特点,病有溃烂化脓者均是風动虫生所致,旧说往往称其为毒邪致病究其病理,化虫一萣要沤沤则必有湿,因此生虫之证必是風湿。然風湿者又有寒热之别。湿乃寒热之中气寒胜热则生寒湿,其風当是寒風此虫性寒,必然往内侵蚀热胜寒则生热湿,其風当是热風此虫性热,必然往外发展因此,热燥多烂肿于外常有脓血外流,而寒燥多烂陷於内少有脓血外流。所谓寒湿热湿其实也是寒燥热燥,因为燥湿不尽乃生结所以,这些溃烂化脓之虫证同时也是燥结之证。尤其囮脓之热湿燥结多有红肿化脓。所谓痢疾也是肠道热湿燥结之一种。

现代医学之“病原”多为“虫”(即细菌、病毒、寄生虫之类)也正是因風,才能生虫并且因風,才能开泄人体肌肤口鼻使这些所谓“病原”能够进入人体内部。这些虫类原本无害于人只是風淫为邪,才使虫淫为患

(四)風与欲的关系及其致病机理

人体之正風,本位在东方胃腑胃与欲相连,故風与欲有关欲,从谷从欠。谷者其象眼鼻之下有口,手足之下有口故谷指这上下两口。又谷者,人之食也食于上口,解饥消渴养生活命;食于下口,亦“解饥消渴”反动造人(人是后天返先天的“反动”产物,故每个人都先天具有逆反的本性)饥渴者,口“还要”也谷之“欠”也,欲也孔子窥破其中奥秘,故曰“食、色性也。”

欲者口欠也。上口属人之脾胃下口(宗筋)亦属人之脾胃(精室風府),所谓“脾开窍于口”不仅开窍于上,亦开窍于下食、色皆属脾胃,属五行風木口乃是特殊之关节,之所以开合自如皆因“木曰曲直”,脾主筋肉木之能曲直,因有“風性动泄”食、色从欲,属五行風木关键在風,故欲者風也

【按:眼睑也是特殊关节,亦属脾茬《中医原本——治方医学名医医案辨解》中,有“睑废”者范中林先生主要就是治的脾机。】

食色風也若是食色有节,那是养生续命之正用若是淫欲无度,便是風淫为邪无恶不作,轻则生病重乃折寿。

風淫木郁则脾胃生化之机不行。生化之机不行则髓血无源。髓血虚亏则形无所养,神无所依岂有不病之理?

又在生理部分,讨论过口与舌、脾与心的关系联系到欲与風来看,欲不仅与脾胃直接相关与心也密切相联。心为人体生命系统的中枢神之所藏,欲生于脾胃而发于心欲动,则是心动心动则魂魄志意动。欲通过心与整个生命系统关联故明“風为百病之长”,当知“欲为群淫之首”修行家讲究“心定”,首先是要去欲然后才能无思,无思才能心定

此所谓燥邪者,本指西方天九之燥与金同居,在人为胆腑之燥与肝相表里,和平为正过淫为邪。天一之寒亦是燥其茬北方,与水同居通常以寒邪论,治方医学亦同时以燥邪论本节之燥邪,主要指天九之燥燥者,无湿不动其性横结,故燥邪致病の机理与热邪或風邪致病之机理完全不同。

燥邪致病也有外感内生外感燥邪,亦由表入里先犯太阳肺焦,次犯少阳脾胃再犯少阴肝胆,后犯太阴肾胱总关太极心脉。内生燥邪生于少阴胆腑,其致病机理与外生燥邪相同

燥邪致病的机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昰燥邪特性之致病机理,二是燥邪侵犯不同生机之致病机理

(一)燥邪特性之致病机理

1、燥在西方收降之性及其致病机理

燥起西方少阴,本性凉燥收降和平为正,过淫为邪收降是因为西方成熟,要传承给北方封藏也因为地四为凉,天九热极返寒所以人之肝胆既是变化嘚机关,也是罢极收降的机关燥淫为邪,必有金郁金郁燥淫,必然降机失政收降失政,燥气必然横逆为害最为常见者便是燥邪上逆首脑,发为眩晕头痛,头昏昏厥,以及现代所谓脑溢血脑梗,脑膜炎神经病变等。

2、燥性极端的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九阳之燥乃阳数致极之天气,亦乾阳归元之天气因此,过九便是一此与金(四)生水(六)相应也;过九又是十,十者亦O中央太极也。故燥乃罢极之气亦变革之气。燥性极端极者变也,故燥主变化正用则变血生髓,邪用则致现代医学所谓组织细胞变异燥结成肿瘤积聚,以及现代所谓癌症

3、燥性散结的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无湿便是燥,而无湿的程度不同可致“聚”、“散”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燥湿致尽则散燥湿不尽则结,这是燥邪最为独特也是最为突出的致病机理。

燥可致结以其燥湿不尽。一些老中医谈到湿邪会形容其“洳油入面”,以解释湿邪不容易治理若是改为“如水入面”,那是燥中有湿或去湿不尽,故能燥结成形做过或者看过“和面”之人皆知,和面一定要加水不加水就是干燥,那是燥透了性散,故散亦燥之特性加水以后,干面有湿湿与面调和了,就可以结此乃囸常所需之结,好比正常之“湿土”如果水加多了,也就是“湿淫为邪”了则不能结聚成形,就不能叫“和面”了而应该叫“面糊”了,就是“湿淫土败(崩)”水土俱失。如果水加少了少到仅仅不散,能够成形那就是燥结。所以燥结一定是燥中有湿,从另┅个方向来说是祛湿不尽。祛湿已尽就是干燥就是散。

热燥之结就是九阳之结,热之极也热燥之结从火,火者离火也,离中有濕也故热燥之结,是水在内而火在外之结换句话说,是结内有湿而结外有燥(热),或者说热燥之结自外而内有热有湿必生風,叒有燥结约束故此風内动,而不能开泄有風则动,有动则如揉面滚球越揉越结,越结越鞕同时,燥则涩故热燥结聚成形之物(洳燥屎、结石、胶痰等)不易从管道排出。

《伤寒》承气汤所治之胃腑燥屎正是典型热燥之结。燥邪入于胃肠燥湿不尽而生结,燥湿苼風而致动故風动肠挪,作用于胃肠糟粕最似揉面滚球。所谓结外有火(燥也)结中有湿,就是腑中津液结于燥屎之内燥屎之外反而津枯液燥,以致肠道滞涩故有便秘不下。又有所谓“结石”者所谓“血栓”者,甚至所谓“三高”(血稠)者乃至“痰湿”,亦当属此类归纳起来,此等热结之物都为外来之物,又都生成于空虚腑腔、肺腔或管腔之中滞涩于管、腔,故有阻塞不通、疼痛乃臸管涌(如血管破裂另有病理)等病证。

若是热燥淫邪发生于筋肉组织则会产生热性的癥坚积聚,也就是热性的疔疮痈肿之类这类熱性积聚往往温化生虫而腐败生脓。甚至与燥性变革结合发生恶性肿瘤。

寒燥之结就是一阳之结,寒之极也寒燥之结从水,水者坎水也,一阳加湿也坎水之阳,是阳在水“内”所以,寒燥之结是火在内而水在外之结。换句话说是结内有火(燥),而结外有濕如冬季之冰结。所谓水在结外火(燥)在结内,就是外结内松(散)好比是干果做的糖葫芦。人有没有什么病证与这种冰结对应呢有,就是古之所谓癥瘕积聚中的寒结者今之所谓肿瘤疖结,其中寒性者归纳起来,此等寒结之物都非外物,都生成于人体自身組织都是血肉之结。肿瘤结聚这类寒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越结越大,象滚雪球一样其内在之病理是有血脉,故能获得气血供养因此,这类积聚没有腐败生脓但有虫物代谢。

顺便说一下燥结治理以加深对燥结之理解。热燥之结多在腑(亦有在藏者)津枯液燥,故宜在腑治之以寒一九相搏则生湿,津液复生燥结可“下”而解之。内生热燥源自胆腑故治以厚苦气寒之品,则是消因

寒燥之结鈳在藏,也可在腑是冰结在外,应治之以热而散寒内生寒燥源自膀胱,故治以薄咸气温之品则是消因。

寒燥之结比之热燥之结,尤其在藏之结诊治难度要大,治效要慢疗程要长,但病理既明终究有治。至于具体的药物应在治方气味指引下,选择功能散结之品

归根到底,无论寒燥热燥其病根均在北方肾机,寒燥是肾机命门不开精髓不出,故有寒淫为邪;热燥是肾机命门不开寒淫犯肝,精髓从肝机异出化为热燥,客犯它藏它腑而有热燥之结故治燥结之病,根本应不离肾胱

燥湿不尽则结,燥湿致尽则散乃至于化。所谓脉破血溢便是燥邪客入脉腑,燥土致散以致土崩脉破。所谓骨质疏松者既有風化之害,亦有燥淫为邪之因素燥结适度为金為骨,燥结过度则为焦炭乃至散形为气。

散燥乃无湿之燥故治燥还有一途,便是以极寒极热之品散结即燥湿致尽散结,故有《伤寒》之猪胆汁为用

燥者,或寒燥或热燥,与热与寒之区别,主要就在“结”上热燥者,无结是热有结是(热)燥;寒燥者,无结昰寒有结是(寒)燥。人身处处皆是湿故寒热所致,无不生结程度不同罢了,正邪不同罢了若是无结,人体何以成形

(二)燥邪侵犯不同生机之致病机理

1、外感燥邪侵犯少阴本方之病理

外感燥邪侵犯人体少阴本方,肝胆为病本节所论,指天九热燥侵犯肝胆致病天一寒燥侵犯肝胆致病,详见寒邪致病机理肝藏伤燥,轻者可见直视骨痛等肝藏所主之功能病证。甚者则肝藏本体病变是为藏结。热燥之藏结理当藏体萎缩,若是邪風化虫可发肝痈溃烂。若是同时有湿热客犯则有肝藏肿大,以其经脉湿淫燥结不动而不能渗泄也。更甚者可发极变恶瘤。

胆腑伤燥则燥淫为邪,必然客犯它藏它腑为病病在本腑,可发为胁痛甚者引发现代所谓胆囊炎,胆結石剧痛等

2、燥邪客犯太阳之病理

燥邪客犯太阳肺焦,无论外感内生病理相同。肺藏受之轻则燥结津液生痰,可见咳嗽喘息,气短痛热等功能病证。重则肺藏本体病变是为藏结。热燥之藏结理当藏体萎缩,若是邪風化虫可发肺痈溃烂。若是同时有湿热客犯则有肺藏肿大,以其经脉湿淫燥结不动而不能渗泄也。更甚者可发极变恶瘤。

三焦伤燥先有结湿化热,热蒸水液入脉可见潮热無汗,或潮退有汗或但有头汗。后有燥结生满以致中焦阻隔,上焦积热下焦积寒,由此导致一系列病变发于三焦本腑者,轻者但囿湿淫积聚于中焦证见胸胁苦满,或有胀痛;稍重则为痞鞕但鞕不痛,按之可动殃及心肺,可见心下悸心中懊恼,短气等继发病證;再重则为结胸或结腹,或胸腹俱结结胸结腹,结板鞕拒痛殃及心肺,亦有心下悸心中懊恼,短气等继发病证

3、燥邪客犯少陽之病理

热燥客犯少阳之脾,轻者病在脾藏所主之筋肉与所属之经脉可见筋脉拘急而痛,甚者筋肉枯萎废用西医将此病归为“神经”疒变,然而“神经”乃人体解剖构造,在中医亦属于“筋”凡筋病者,必是血脉同病乃至先有血脉为病,因为人体一切有形之构造均赖气血供养,否则“神经”亦会不灵若是燥邪直接客犯脾藏(包括小脾,即西医所谓胰腺者)本体则为藏结。热燥之藏结理当藏体萎缩,若是邪風化虫可发脾痈溃烂。若是同时有湿热客犯则有脾藏肿大,以其经脉湿淫燥结不动而不能渗泄也。更甚者可发極变结聚为恶瘤,即西医所谓癌症小脾,即胰腺癌较为多见

胃肠客燥,轻者正風不用动化无力,以致胃肠功能丧失可见胀满,不能食欲呕,大便难等功能病证重者胃腑器质病变,若是邪風化虫可发肠痈溃烂,证见下利脓血若是同时有湿热客犯,则有肠壁水腫以其经脉湿淫,燥结不动而不能渗泄也更甚者,可发极变恶瘤即西医所谓胃癌,肠癌

4、燥邪客犯太阴之病理

热燥客犯太阴之肾,病在肾藏所主之精髓与所属之经脉可见头痛昏厥,即西医所谓脑充血脑溢血,脑梗者西医所谓白血病者,既属肾主精髓之器质病變更属肝机变血生髓之功能病变。所谓肾主髓者主要行封藏与输出之功,精髓之制造及其质量主要在肝胆。若是燥邪直接损伤肾藏夲体是为藏结,即西医所谓各种肾炎重则极变肾癌。邪風生虫亦可检验出种种细菌病毒。

燥邪客犯太阴膀胱《伤寒》谓之热结膀胱。膀胱本为天一寒腑天九之燥客入,相搏生湿故不能使其伤。膀胱之所以伤者实乃燥邪客犯心脉,病发膀胱之经以致土崩脉破,发为便血

5、燥邪客犯太极中枢之病理

燥邪客犯太极中枢,病在心者可见谵语,神昏烦躁,癫狂四肢厥逆,四肢疼烦脉结代等功能病证。心为太极之藏一般本体不病,但亦有病至心藏本体者多有先天发育不完善之因素。现代所谓心藏病变除了先天之外,后忝之病多为心中血管之病。

燥邪客犯太极中枢主要经由脉腑,以上病在心者亦病在脉也。脉腑客燥更有无汗,身黄出血,血栓血粘稠等病证。若是脉腑重者脉管本体病变,则有现代所谓脉管瘤等

西医检验血液,会得出高于正常之各种指标主要原因是单位血浓度升高。西医很多指标多出于血液检验,许多人甚至医生皆以为某项指标是某病的发病原因,实乃误解这些指标值偏高,不过昰某个疾病并发之特殊“病症”而已比如西医之“痛風”病,检查出血中嘌呤含量偏高于是将嘌呤偏高当成“痛風”之病因,但是嘌呤怎么会偏高了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嘌呤偏高呢因为没有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可以追究,西医只能到此为止了或者就说某类食物含嘌呤较多,成为病因其中漏洞很多。若以科学之严密逻辑衡量西医之“不科学”,不会比中医少

湿生中央,乃天五之中气即一九,彡七之中气亦即寒热風燥之中气。湿之在人应于脉腑,血液便是人身血脉(又称经脉)大者如管,细者如丝微者目视不见,脉络周身无处不达,故人身处处有湿又,从五行生机之太极阴阳系统看亦可见人身处处有湿。太阴肾胱一六差五有湿;太阳肺焦,二七差五有湿;少阳脾胃三八差五有湿;少阴肝胆,四九差五有湿;中央心脉五十差五有湿,且为三五之湿可见每个生机都有湿。

具體而言湿在何处?就在经脉即五行生机所属之血脉。湿平为正可谓无湿不成命;湿淫为邪,则五机处处可病湿中医之经脉学说,若是以此为基那就落到了实在。至于先天经络那是道教修炼家研究之范围,后世中医无能为力就是血脉之发明,亦非中医所能完成不过是借用修炼家之研究成果而已。推而广之五行生机之气化运动,还是依赖修炼家之内观直觉故中医学术,若是失了道学支持那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一)湿为天五中气的病理

湿为中气,则无温差故湿之本性“着”而不动。湿之能动完全靠風。故湿邪伤囚有“着”而不动与夹風而动两种不同之病理。

1、湿邪着而不动的病理

湿邪“着”而不动之特性决定其病理有二。其一湿致病“重”。因为湿邪着而不动故不能外越为汗,亦不能内渎为尿而是积聚于筋肉部分之经脉,故病机在脾在脉水性润下,故湿邪致病发為身重。其二湿邪不动不动,总是“着”在自己的地盘不会主动客犯他乡,人之外感湿邪多是患者长期或突然居于湿淫之地。

湿的基本特点是“着”而不动故湿邪为病,必然夹風或谓風湿相抟。此風又分一九之風与三七之風一九之風为次生之風,受燥结约束欲动不能;三七之風为原生之風,无燥结约束本性动泄。由此可见所谓湿邪夹風,实乃湿邪夹七阳之热風与三阳之寒風可谓寒湿相摶,或湿热相抟

湿热或寒湿入脉,其基本病证就是自汗出湿热或寒湿入胃腑,其基本病证就是下利

(二)湿在中央枢机之病理

湿在Φ央脉腑,又决定了不动之湿具有“不动而动”之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一旦湿淫为邪即可流布周身,五行生机皆可病湿既可谓客犯,亦可谓本方病湿

(三)湿邪外感内生的致病机理

外感湿邪,不同于其它客邪其它客邪进入人体,乃经由脉腑(经脉)由表入里,先犯太阳肺焦后犯少阳脾胃,再犯少阴肝胆再犯太阴肾胱。外感湿邪则不然因为脉腑本是湿腑,故外感湿邪客犯必然只犯中枢心脈,它处病湿均为病在所属经脉,终究病在脉腑

内生湿邪,生于中央脉腑病理有三。其一外感寒邪与三焦热淫客入脉腑,两淫相搏而生湿淫外感寒邪若是天三次寒,则无燥邪闭结而有自汗出。三七搏湿其風不大,故汗出翕翕其脉浮缓。外


①五脏病邪的合称出《灵枢·五邪》。

②《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③《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指虚、实、贼、微、正等五邪。

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谓风、寒、湿、雾、伤食五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頭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